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8:12

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篇1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高中语文学习若仅限于学习教材中有限的文章,是绝无可能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的。基于此,新课标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直接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能增强其语言积淀,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2.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新课标提出“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确,“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课外阅读优秀读物能让学生视野得以开阔,心灵得以充实,从而促进他们精神的成长。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1.构建正确的阅读价值观

要落实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及家长有正确的阅读价值观,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课外阅读对于语文素养及人格成长的重要意义。笔者一方面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结合我省高考对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要求,让家长理解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给学生讲述名人嗜好读书的故事,既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匡衡凿壁偷光之类典故,也有梁家辉因酷爱读书被誉为“当今香港影坛最富艺术气质的影星”等励志故事,使学生确信广泛阅读,不仅有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更有益于终生发展。

2.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当学生对阅读的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较容易激发起来。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对阅读产生愉悦的情感,积极主动地阅读。因此,教师要巧抓契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笔者在实践中主要采取课内阅读教学向课外阅读拓展、经典片段介绍、影视对比阅读、时文佳作推荐等方式。

3.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高中学习课程多,学业负担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难以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挤出阅读时间,以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笔者主要采取课外阅读课内化的方式,即每周抽出一课时安排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此外,还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周末等学生相对自由空闲的时间布置开放性阅读作业。这些措施确保了学生有一定量的阅读时间,有了时间的保证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地阅读。

4.加强课外阅读内容的引导

课外阅读提倡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但不等于教师就可放任自流,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笔者依据新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并结合学校藏书情况,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在推荐书目中除文学类读物外,还有不少人文学科及自然科技类读物。此外,笔者还结合课内阅读教学及热点时事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散文》2011年第3期特别安排了“灵魂的事:史铁生纪念小辑”表达对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追思,当笔者阅读到这期杂志后,就将“纪念小辑”中的四篇文章印发给学生,向学生介绍史铁生,并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灵魂的事》《活着的事》《病隙碎笔》等著作供学生选读,以弥补语文版教材没有编选史铁生作品的缺憾,同时也让学生感触到史铁生所言的“灵魂”及他的“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5.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具备了阅读时间、读物等条件,但还不能确保课外阅读的成效。要想课外阅读高质、高效,还必须讲究阅读方法。

新课标提出:“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因此,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中,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及读物特点运用适宜的阅读方法,如语言精美的读物或经典之作就应精读,以丰富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就可速读或浏览。此外,还注重指导学生培养读记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等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让学生真正做到从阅读中汲取提升素养的精华元素。

6.实施多元评价,促进课外阅读的可持续开展

新课标指出“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发展的功能”。

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篇2

一、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成因

(一)受条件限制,学生无课外书可读

大多数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学校图书室的图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可读性不强。另外,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家长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支持孩子买课外书,所以可供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十分有限。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

(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无时间读课外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压力过大,根本无心无力去博览群书。即便是双休日,农村学生回家后,既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参加家务劳动,很少有时间开展课外阅读。

(三)缺乏阅读兴趣,学生不愿读课外书

农村学生受社会、家庭环境影响,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在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体的冲击下,学生即使有空闲时间也沉迷于各种媒体,不愿通过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缺少方法指导,学生不会读课外书

阅读方法是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一些学生课外阅读时或随便翻翻,或当闲书一般看看,过目就忘,毫无效果。部分学生读完一本课外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般记下几句佳言妙句而已,很少对其中的精彩之处琢磨细品,体会它的精髓所在。这样的课外阅读可谓得不偿失。

二、农村课外阅读的对策探究

(一)因地制宜,扩充书源,让学生有书可读

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首先学校应多方集资,加大对学校图书的投入,并合理安排借阅时间,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解决无书读、读书难的问题。

(二)转变教学理念,营造阅读氛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的职责。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者转变教育理念,认真开展素质教育。学校应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适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足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因为没有时间的保障,阅读就是一句空话。

(三)创造条件,培养阅读兴趣

1.尊重学生阅读自由,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家长要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不能一味要求读名著,只要健康有益的书籍都要鼓励学生去读,可以是文学,可以是科普,甚至可以是漫画等。教师要在“开卷有益”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津津有味地读,尽情体味自由阅读的乐趣。

2.有效开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确定一个主题,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学生可以谈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抄报”、“文学知识识记竞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四)加强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1.介绍方法,指导阅读

科学的阅读方法能使课外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自主阅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对于长篇小说,可以采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力求掌握文章大意;短篇小说则采用精读法,细细咀嚼品味,领会其真谛;对于散文、诗歌则宜采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等。阅读的同时还要做好读书笔记,摘抄名言警句,积累素材,有利于正确仿写和运用,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2.课内外相统一,推动阅读

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能力有限,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非常重要。实践教学经验表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利于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认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究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渐改善小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小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逐渐通过阅读的方式,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所有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语文教师顺利的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合理的制定阅读教学方案,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并逐渐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重视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二)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锻炼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锻炼这一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通过强化学生基础知识锻炼的方式,使学生明确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多参与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非常重要。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锻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在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语文教师应时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在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语文阅读活动,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视程度。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向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的一些书籍,使学生可以明确阅读的大致的范围,并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书籍的阅读,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使学生逐渐适应课外阅读的难度,并积极的尝试参与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确保学生可以相对顺利的进行阅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深入研究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状况,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全面的学习语文知识非常重要。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基础的上,合理制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语言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案,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探究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深入探究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友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读写算,2015,(6):382.

[2]李文碧.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

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篇4

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好事,但如果一个人对所有见到的书都来者不拒照单全读的话,也并非好事。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更何况中学生有学业负担,课外挤时间阅读已属不易,如不加选择,只能虚度时光而没有收获。可以说,学生能否正确选择读物,关乎课外阅读的成败。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大都不大明确自己该读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1.指导学生依据个性和固有水平的特点选择图书:知识单薄、视野狭窄的可选择知识性强的科普和文史知识类读物,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表述平淡、语言枯涩的可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嚼英咀华,感悟吸收,增强语感;想象丰富,感情细腻的可选择优美的散文和微型小说。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当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指导学生依据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目的选择阅读方式:对于一般性的报刊和自然文史知识类可选择略读、泛读、跳读法一目十行,捕捉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对于美文佳作和经典片段类可选择精读、细读、品读法,咀嚼涵义,反复体味,品其精华,悟其精妙;对于诗歌、散文类可选择诵读,体会气韵,领悟情感,培养语感;对于科普知识、时文杂论类则采用默读,便于停留和反复,利于理解和思考。

3.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宽课外阅读的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名著,附在新教材的后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如学习了《小橘灯》,可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往事》《繁星》;学习了《狼》,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等。特别是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课外《读本》中的美文,则更应重视阅读积累。

4.制定措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对上述一系列要求做到定期检查、不断督促,通过长期强化,可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需求。

5.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要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有时摘取书中一两个句子或部分章节,有时把自己认为是佳作的文章精读,做好摘录并作简单的评价,对自己订阅的报纸,也可以进行分类剪贴,做成剪报本。

6.指导学生以读带说促写,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积累。但这还远远不够,阅读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综合运用,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结合课外阅读,可对学生进行一些语文能力的指导训练。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多了,词语自然会“顺流直下”,名言佳句也能信手拈来。因为阅读可以丰富、积累知识,能让学生自我觉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异同,使学生注意对书面语言的锤炼。

读书是一件伴随我们终生的事,“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改变自我、发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阅读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学生方能在自主的状态下,读得广、读得深,以外促内,逐步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其语文素养。在这时,身为语文老师,便会体会到课外阅读指导中“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

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篇5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外阅读十分重视,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多次谈及阅读的重要性,他还曾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对于素质教育的培养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理应得到教师的支持,但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并不乐观。

一、调查研究方案

(一)调查范围

面向学校中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小学生,还有部分问题面向学生家长。

(二)调查方法

基本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访谈法和观察法加以辅助。在对学生发放问卷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一些学生、语文教师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或者到图书馆和书店观察小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各种方式的结合综合调查结果。

(三)问卷设计

问卷设置几个大的问题,包括:小学生的年级,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课外阅读书目的类型等等,也可根据实际调查需要扩展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年级的学生阅读量比低年级的学生大

这是因为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储备是不同的,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系统的语文学习,对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掌握和理解不足,所以还没有产生课外阅读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知识的增加,学生们逐渐产生了对提高知识储备和发展个人兴趣的需要,所以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大部分学生喜欢读书,但是读书的频率并不高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进行课外阅读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有助于缓解紧张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但是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的频率却并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在的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基本普及,人们的娱乐休闲活动也向这些产品进行转移,学生受到这种风潮的影响,在课外的休闲活动基本上是通过手机和电脑实现的,所以相对阅读书籍,学生们更倾向于在电脑和手机上观看视频和玩游戏,但这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大多受教师与同学的影响

极大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强制要求,为了保证学生们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教师都会选择合适的书籍推荐学生们在课下进行阅读,并布置相应的任务敦促学生的阅读;第二点便是受其他同学的影响,小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且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共性,所以很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而开始进行阅读。

(四)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有较大差别

虽然学生们都开展了阅读活动,但不同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是有较大差别的,很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时间为每周10小时以下。造成学生阅读时间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出去学生自身对阅读的意向,还有便是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时间,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相对较短,而另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就需要花费更多的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所以就导致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存在差异。

(五)课外阅读的书目以休闲娱乐为主,名著阅读很少涉及

目前市面上的书籍和杂志类型各式各样,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自主选择,但是受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更多的学生喜欢阅读休闲娱乐的杂志,而对一些严肃和生涩的名著敬谢不敏,导致课外阅读没有达到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提高的效果。

(六)一部分家长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阅读,却不关心阅读的内容

对于部分学生家长来说,他们虽然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却没有对孩子的课外阅读认真规划,对学生阅读的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也不清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

(七)教师主要敦促对名著的阅读,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足

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布置了阅读任务,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到位,对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学会高效地进行阅读,这就导致了课外阅读的不彻底,不利于对素质教育的培养。

三、进行正确课外阅读的办法

(一)塑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自制力较弱,尤其对电子和网络产品缺乏自我控制,所以需要教师和家长注重对阅读环境的正面熏陶,清扫学生学习和阅读的环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课外书

不同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需求不同,但也要注意不能有求必应,教师和家长要结合综合评价为小学生选择合适阅读的书目,正确引导学生发展兴趣。

(三)教师对课外阅读进行专业指导

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正处在培养阶段,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教师的科w指导,教师需要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安排阅读活动,并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长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追踪,从各个方面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外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

四、结语

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阅读写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3-0104-04

目前针对汉语技能教学的研究林林总总,但在听说教学法盛行的大背景下,关于读写技能的教学稍有逊色。“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先“听说”后“读写”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现在,在“听说”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方面的教材与文章也比比皆是;而在“读写”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讨论。有研究者依据各种教学理论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比如根据图式理论来探讨在阅读课中构建阅读图式(骆惠珍,万维强2003),从认知和功能角度来探讨从重视教法到重视学法的转变(熊云茜2003)。有人认为对外汉语的阅读与写作课应该在中高级阶段设置(刘文文2008),也有人认为初级阶段也可以设置阅读与写作课(熊芸西2003)。本文试图通过讨论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读写教学的位置以及读写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为大家特别是从事对外汉语读写教学的教师展现一个比较清晰的读写教学的思路。

一、初级阶段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一)关于初级阶段阅读课的设置

根据目前实际的教学情况,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写作教学应该分为两部分或者说两个阶段。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进行的是“汉语阅读、写作技能的教学”;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进行的是“汉语阅读课、写作课的教学”。目前,就大多数单位的汉语教学来说,初级阶段设置汉语阅读课的占少数。笔者认为,在初级阶段设置读写课未尝不可,但要打破传统的认为读写课就是“读”(主要是默读)和“写”(主要是写文章)的认识,应该将读写和听说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我们认为,初级阶段的读写课更应作为综合课的辅助课型来设置,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集中的时间来练习“读”(主要是朗读)和“写”(主要是熟悉汉字和综合检验学习效果)。综合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读写训练的机会,可以在综合课之外适当地设置与读写技能相关的教学与训练,比如说朗读课和书法课等。因为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词汇、语法、文化理解方面都有局限,所以这个阶段的读写课应该以练为主,通过这方面的训练让留学生感受和习惯汉语的韵律与文字。

(二)初级阶段汉语阅读的几种传统教学形式的再探讨

1.重视朗读与默读的作用

我们认为朗读应该是初级阶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通过大量的朗读让学生形成对汉语语音语调的直观认识,形成一定的汉语韵律方面的语感。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朗读的必要性:汉语是韵律性强的语言,字有声调、词有变调、句有语调、文有情调。通过朗读能感受汉语的这些音调特点,形成对汉语音调的感性认识,同时朗读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发音的听辨过程,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够改善学生“眼高嘴低”的毛病;其次教师完全可以选择对话体之外的内容来进行朗读练习,比如诗歌、简短的散文等。在朗读过程中如果学生有不明白的字词语句,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后查词典完成。

在重视朗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默读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默读学生可以检查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所学内容,包括意思的理解、语法的分析等。默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理解、记忆的过程。默读应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默读可以配合其他练习进行,比如说查找信息、回答问题,发挥想象等。

2.明确跟读与自己读的目的

跟读是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的阅读方法。学生跟教师读可以模仿正确的声调语调。这就要求教师在领读时要注意展现汉语本身的韵律特点,要注意单词和短语中的变调、句子中的重音与停顿、句群中的语气与张弛。

学生自己读主要是给教师提供一个纠正学生发音的机会。纠正发音是贯穿汉语教学始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初级阶段语音教学所占比重较大,所以纠音也应多一些,教师要分析学生发音的错误原因,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方法,让学生反复多次地练习正确的发音等。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减少纠音的频率,纠音的方法也应该简化,点到为止。

3.协调好个人读和集体读的关系

这两种形式都是大家经常使用的阅读教学形式。个人读主要是了解学生自己的发音情况,以便教师予以纠正。此外它还可以起到为其他学生做示范的作用,所以在让学生单个读时,应该先从发音好的学生开始。

集体读主要是为了给每个人提供发音的机会,同时也节省了发音练习环节的时间。集体读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滥竽充数的情况,教师最好能走到学生身边,确保每位学生都在朗读。

4.处理好生词、句子与段落的阅读

生词的阅读应该注意调型的练习,要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调型。句子的阅读应该注意连读、语调的练习,要注意反映句子语法结构的停顿及反映句子语义重心的重音的运用。段落的阅读应该注意语调、语气的练习。要注意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与重音、停顿等。

这些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大家所熟知和常用的,教师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形式的教学,这些形式的教学活动要时刻严格以其训练目标为指导原则展开。

(三)关于初级阶段汉语写作教学的几种传统方法的再思考

1.对传统的“听写”形式的创新

听写是最为传统的汉语写作教学形式之一。在初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听写”这种训练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听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印象,从而提高阅读的正确率和速度,还可以练习对语音的辨别,检验对语言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不同的教学目的,听写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说在对具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听写训练时,教师可以用完形填空的形式进行听写训练,即教师读出带空格的句子,让学生写出该生词。另外教师也可以说生词意思或使用语境让学生猜词并书写。此外,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成段听写的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创作写”的几种形式

创作写就是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材料来写作。它可以检验学生对语言的综合掌握情况,避免“眼高手低”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听了教师的讲解后都觉得懂了,但是一写就会出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听讲的时候主要注重一个词的语义、用法,但是有意义的表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是某个词的展现。

对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造句是一个传统的写作练习形式。在学生造句后,教师一定要认真地给出一定的反馈,将句子中的错误向学生作出说明和讲解,或就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说明和讲解。同样,在写对话或短文的练习中,教师一定也要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批改与讲解。改写也是一种常用的练习方式,比如将对话改写成记叙文,就记叙文编写对话等。此外,看图写作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写作的方式,要鼓励学生多写,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上这些练习中,特别是在短文写作中,教师最好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给出一个范文,让学生知道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优秀的。

3.“书法练习”的可用性

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汉字书法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乃至汉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减轻他们对汉字的恐惧和抵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记忆汉字。

二、中高级阶段汉语阅读与写作课的教学

(一)中高级阶段汉语阅读课的教学

1.会话课上的阅读练习和阅读课上的会话练习

会话课上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阅读形式的练习,同样阅读课上也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会话形式的练习,那么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目的不同。口语课的阅读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通过朗读感受和模仿汉语的声调、语调特点,通过朗读养成用汉语发音的习惯,其主要是为练习发音、模拟说话服务的。阅读课上的回答问题、讨论等说话活动主要是为理解文章内容服务的,是作为学生阅读的方式和教师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来使用的。

其次是要求不同。口语课的阅读要注重发音,从单字调到词语变调再到语调、语气都可以通过朗读来检测和纠正。口语课上的阅读不是重点,要由阅读到模仿再到说话。阅读课上的回答问题、讨论等活动中发音不是重点,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才是关键,当然同时也会对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要求。

再次是占用的课堂时间不同。口语课的阅读要占用较多的时间。从生词到课文每个教学环节都可以利用阅读来进行训练,而且要尽可能给每位学生一定的阅读机会。而阅读课上的回答问题及讨论不宜占用大量时间,要不然就会成口语课了。

2.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教学原则

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以阅读活动为主,讲解和练习要为阅读活动服务,不要做过多讲解。

要注重阅读速度的训练。为了达到相应的阅读速度,要确保足够多的阅读的数量,同时教师要严格规定阅读时间。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培养学生对汉语句型句式的敏感性,能够比较快速地抓到关键词。

要正确处理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阅读速度的关系,既不能为了理解的准确性而影响阅读速度,也不能一味求快而囫囵吞枣。教师可以就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段落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细读。

3.关于阅读课上的文化学习与技能训练

笔者认为在中高级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输入并不是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过多涉及文化知识的输入,很可能将语言技能的训练冲淡,达不到阅读课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当然笔者的意思并不是说文化知识的输入可有可无,这方面的学习可以放在阅读课外或是开设专门的课程。

相反,阅读技能的训练是我们阅读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和目的。一般来说,阅读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阅读速度的训练、查找信息能力的训练、理解文句能力的训练、分析归纳能力的训练等。

4.阅读课上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

目前的阅读课本的编写体例大都模仿综合课本,这就很容易让教师遵循综合课的教学模式去教授阅读课。

关于阅读课上的语音教学,我们认为在中高级阅读课上进行生词处理时可以适当涉及一些发音的练习、纠正,但是课文的朗读没有必要。

关于阅读课上的生词教学,我们认为绝不能像综合课那样讲练。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生词的学习,如果有必要,课上教师可以教授一下正确的发音,简单解释一下意思和用法。但是在特殊材料的阅读训练中(比如说报刊阅读),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某领域相关词群的教学。在生词和语法点的教学过程中,某些成语、连词、句型结构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关于阅读课上的语言点的教学,我们认为教师的作用是提示学生注意这一内容,当然如果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或者理解起来较难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讲解,但要言简意赅,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操练。

5.关于阅读速度的训练

阅读速度的训练是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一个重要的训练项目。快速阅读能力所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首先是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词汇量的大小直会接影响阅读的速度,但是这要依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要提醒学生不要逢词必查,要学会猜词和跳词,要将词汇量不足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是要学会分析长句子的主干。对阅读速度构成障碍的另一个因素是具有复杂结构的长句子。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抵制情绪,从而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

再次是要能够对信息进行简化和重组。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掠过障碍,连接断开的信息,最后再将各部分信息组织成整体,形成理解。

了解了这些要件,教师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训练。

6.阅读课的几种训练形式

回答问题。因为通过回答问题可以检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的设计,题目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不是随便想出来的几个杂乱无章的问题;另一个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关于问题的设计,崔永华、杨寄洲编写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提到了五步提问法,即由易到难将题目设计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为是非性问题,答案就在问题里,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第二层为引用性问题,答案就在读过的材料里,找到了现成的句子就可以回答;第三层为选择性问题,答案由教师先做出,一个问题有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只有弄懂了课文才可能选出正确答案;第四层为归纳性问题,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或从作者的推断、暗示中归纳出问题的答案;第五层为发挥性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推想对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这种问题的设计原则大有裨益,既避免了第一个问题就难倒学生、打消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尴尬,又能适当地提高阅读能力的层次,给学生带来理解阅读内容后的成就感。这种问题的设计原则不应该仅限于中高级阶段阅读课的教学,初级阶段的阅读技能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

判断正误。要注意判断正误的句子的设置,它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简单的可以考查学生对某点信息的掌握的准确性,难一点的可以考查学生对前后语义关系的理解,再难一点的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心思想的认识。

完形填空。它可以是词语(比如一些有标志性作用的连接词、固定短语等),但绝非仅限于词语,它还可以是句子,甚至是段落。这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分析归纳。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中心思想的练习是必要的。常用的练习方法是画结构树。此外,缩写也是练习分析归纳能力的一个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师没有必要对每篇文章进行此类练习,可以选取有典型性的文章进行教学和训练。

写读后感。这也是针对较高水平学生的练习方法。

7.专业领域的阅读教学与阅读课上多媒体的利用

专门性的阅读教学是指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习者进行的专门领域文章的阅读教学,比如报刊阅读、经济分析材料的阅读等。这方面的教学主要是专业词汇的教学和相关分析方法的训练。

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会给阅读教学带来便利。阅读课的内容往往跨度很大,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要跟上教师的进度实非易事。利用多媒体设备后,实现学生与教师同步并非难事。在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字体、动画来突出重点、展示过程。此外,多媒体设备也可以为我们的阅读训练带来便利,比如说它可以节省时间、展示答案等。

(二)中高级阶段写作课的教学

1.写作内容的设定

由于我们讨论的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所以在进行作文题目的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成分(年龄、职务、国籍、风俗习惯等)及汉语水平来设置。基础阶段多用记叙性的、说明性的文段进行练习,中高级阶段可以加入议论性的、描写性的题目。还有写作技能的练习最好能和其他技能的练习同步进行,比如说写作课的题目可对应同时期的综合课、口语课的题目。

2.写作模式和技巧的教学

教师有必要对不同文体文章的一般模式进行介绍,可以结合具体的例文进行说明。关于写作技巧,笔者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修辞方面的训练。

这里有一项容易忽略的内容是标点符号,教师有必要将汉语文章所使用的标点符号介绍给学生,在对作文进行批阅时应该严格要求,及时纠正。

3.作文的形式

根据形式的不同,作文可以分为有料作文和任意作文。基础阶段最好给出一定的词语或句型,让学生用生词和句型作文。稍高阶段可以进行任意作文练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时候严格要求作文字数也是必要的。

4.作文的批改

基础初级阶段主要针对生词、句子进行批改,比如汉字书写错误、词语使用错误、语序错误、搭配不当、句子缺省等;中高级阶段应进行篇章方面的批改,比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思维的逻辑性等。

5.应用文的教学

对于有特定需求的学生来说,可以进行应用文的教学,比如书信、请假条、邀请信、启事、通知等。这方面的教学主要是相关格式、词语的教学。

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读”与“写”作为与“听”和“说”并列的基本技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总体来说,在初级阶段,“读写”应该作为综合课的辅助练习来进行,最好能配合综合课同步进行。在中高级阶段,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的增加和技能的提高,读写技能应该配以单独的课型进行专项训练。在不同的等级阶段,都应该形成自己的一套有别于听说技能训练的训练方法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传统的教学形式加以充分的利用,同时也要拓展思路,作出必要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何亚萍.对外汉语阅读课的思考[J].安徽文学,2008.

[3]李泉.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李幸.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2009.

[5]廖智宏.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

[6]刘文文.对外汉语教学阅读理解课教学初探[J].新西部,2008.

[7]骆惠珍,万维强.图式理论与汉语阅读课教学[J].语言与翻译,2003.

[8]熊芸茜.阅读模式与汉语阅读课教学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9]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篇7

关键词:阅读;语文;书籍;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02-01

部分家长甚至教师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一见学生手中捧着课外书籍,无论是杂志期刊,还是中外名著,就认为这个孩子“不务正业”,轻者加以没收,重则当面撕毁。其实,这些家长和教师大可不必如此,学生适当的读一些课外书籍,是他们增长知识、丰富感情、提高修养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家长和老师所要做的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更新观念,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即使从应试的角度看,课外阅读也非常重要。中考语文试题主要由阅读和写作两大块组成,其中阅读题大约占65左右分(选文内容主要来自课外),写作65分,从这个角度看,中考语文的考试内容与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再者,学生渴望了解社会,认识世界,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由课内扩大到课外,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对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情操、发展智力、提高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家长和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汲取营养,以提高其语文素质。

二、激发兴趣,调动课外阅读的似火热情

不少人认为,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本来就很沉重,再要求他们多读书,广读书,会不会进一步增加其负担呢?学生怎么会有时间和兴趣来阅读课外书籍呢?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好的课外书籍,不仅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增加精神营养,更可贵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又能反作用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触类旁通,更加得心应手,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会通过课外阅读得以有较快的提高。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觉得读课外书籍是一种乐事、一种享受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或者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介绍与此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比如有学生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提出:鲁迅先生的童年、少年生活中还有那哪些趣事呢?他是怎样一步步由一个不谙世事的顽童成为影响现代中国的作家的呢?老师不妨介绍鲁迅的《朝花夕拾》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求伟人成长的足迹。再如学习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老师可以穿插有关梁山好汉诸如武松、鲁逵的精彩故事,在讲到最有趣的地方时突然刹车,在学生催促“讲下去”时,向学生推荐《水浒传》一书,指出好故事都在这本书上,课后学生自然会格外关注这本书。

三、鉴别良莠,筛选课外阅读的真知精华

古人云:开卷有益。难道看书就一定会有益吗?如果学生对课外书籍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势必有可能被其中的不良书籍污染了纯洁的心灵。不少青年学生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看那些色情、迷信等“有毒”书籍而误入歧途的。旧书摊上,甚至某些正规的书店中这类“毒草”司空见惯。一些打着科学教育的幌子,宣扬封建迷信的一些书籍,容易使学生心智迷失,精神委靡;一些情节离奇荒诞,鼓吹暴力荒诞、哥儿们义气的书籍,学生一旦入迷,可能会染上不良的江湖习气;一些言情小说可能分散学习精力,影响正常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挑选课外书籍,要让学生明白,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多读这类书籍,才能提高素质。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确实,一部好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能陶冶人的修养和情操,教你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帮助学生鼓起奋进的风帆。因此,老师对学生的阅读优秀课外书籍,主动进行引导、熏陶,对塑造其高尚的灵魂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指导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篇8

关键词:“泛读”课教学;地位与作用;现状与改革

一、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的作用不可低估

教育部在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泛读”课的地位、课程设置以及应达到的阅读水平,都作了详细的说明。“泛读”课的主要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英语读物和原著,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扩大知识面。英语专业“泛读”课的教学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原因有三:其一,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虽具有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也有相应的阅读能力,但阅读技巧相对欠缺,而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这些都是在“泛读”课上需要加以训练和指导的。其二,阅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而理解是阅读的目的。但事实上,学生个体在课外进行的阅读,由于自身知识面窄,理解力也相对较弱,很难理解书中的真正含义,大多数是属于无效阅读。因此,只有在“泛读”课中,经过教师的精心讲解,才能透彻地理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泛读”课的特征体现在“泛”与“读”两个方面。就“泛”而言,英语阅读的范围很广,可以说,任何有英语文字的文章都在可读之列。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细读每篇文章、每本书籍,特别是低年纪的学生,对于众多的阅读材料更是无从下手。就“读”而言,学生要掌握细读、略读、寻读等方法,学会快速、准确地获取并处理信息,并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在泛读教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或培养。

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的现状

笔者从事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近二十年,在工作中了解到一些教学部门和教师对这门课在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基础阶段的“精读”(或“综合英语”)课是“正课”,而“泛读”课则为“副课”或“辅导课”,因而只要选一套教材,给一定的教学课时随便上上就可以了。而另外一些教师则将“泛读”课当作第二“精读”对待,干脆把“泛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凡是见到阅读材料中有复杂句式或特殊用法,就逐条讲解分析、举例说明,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置之不顾。笔者认为,这些观念和做法均没有真正反映“泛读”课在专业课中的实际地位和特殊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得到应有的阅读训练,失去了宝贵的训练机会。

当前,“泛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教材方面

许多阅读专家认为,以语义和信息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应该在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的范围内进行,要读的文章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或值得一读的材料。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没有统一的泛读教材,现有的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在语言难度、语篇结构、文体风格、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等许多方面又不太适应广大的学生,这样,就给他们的阅读理解带来了许多困难。另外,“泛读”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文章难易不一,又无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或参考资料,这就给“泛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因为有时文中出现一些成语或典故,如果不查明出处就会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2、理解能力方面

什么是阅读理解能力?所谓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所载信息(即“语义”)的一种综合的、系统的把握。理解,即一种迅速、直接的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要将文字所载有的客观信息经过重新组织,加工处理,变为阅读者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我们可称之为主观信息、或“思想”。但事实上,阅读者所获信息,也不一定是客观信息的全部,这种情况通常被我们称为“理解不全面”。可见每个不同的阅读者对客观信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谁对文字所载的信息处理的越迅速、把握的越准确、越全面,谁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

笔者认为,目前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迅速、准确、全面地从语言材料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缺乏语篇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性的知识,或者说是一种在实际语境中综合运用所有知识来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决不是靠“学知识”可以获得的,它是靠阅读者在对语言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的。

3、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方面

课堂教学方面,一些教师上“泛读”课时像上传统的“精读”课那样,逐字逐句解释课文,有的教师甚至逐句翻译。这种课堂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主要是在解决语言方面的问题(语法、词汇等)。他们认为只要将课文中的语言问题解决了,课文就理解了,或者只要能完成课文后所设计的练习,课文也就掌握了。事实上,一些教材里所设计的总结段落或全文大意以及推理性的练习,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即文章的意思是确定的(fixedmeaning)。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实际只是在充当被动的猜测者(guesser),而非创造者(creator),阅读过程变成了对文字的解码(decoding)过程,学生主要是在练习语言而非施展他们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另外,这种呆板沉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也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现时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泛读”课每周一般为2个学时,一学期完成一册书。一些教师不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即使布置,也只是让学生看一些简易读物,而且缺乏有效的检查措施,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等于没有布置。由于阅读是我国学生吸取英语语言乃至英语文化知识、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的主要手段,缺少有效的阅读训练而阅读量又如此之少,这怎能使他们达到应有的水平呢?

据笔者所知,英语专业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词汇量远未达到大纲要求,阅读能力低下,阅读原版报刊或著作感到很吃力,且阅读速度慢得惊人,更谈不上对原著进行推理、欣赏并加以评论了。他们离开词典就无法阅读,并深深地被语言理解所困扰。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4、技能方面

美国密苏里大学阅读教育系JohnSherk教授曾经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你会不会读,而是如何读的问题。”确实,英语阅读因人而异,但离不开技巧和方法的使用,只有学习一套相对复杂的技能,并使之完善,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学生们只要掌握了相应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现实的情况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阅读技巧,文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所以,他们很难能把“泛读”教材中的文章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三、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1.转变观念,正确定位

长期以来,“泛读”课教学的任务被认为是为了配合“精读”,加深并巩固“精读”课所学知识。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为“泛读”课定位应该基于以下两点认识:

首先,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书面语言媒介进行的交际,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的“读”。语言学家魏多逊(widdowson1978)用“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两个概念,把作为语言技能的阅读称为“comprehending”,用“reading”来表示作为交际能力的阅读,以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显然,前者的要求是弄清句子的语法结构,读懂句子的字面意思;而后者的要求则是既懂句子的字面意思,又理解其交际意义。我们的“泛读”应属于后者。我们要把培养阅读能力看作是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即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

其次,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不是一种单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格雷利特(Grellet,1981)曾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断在对所读材料的内容、功能进行假设,并不断地证实或修正自己的假设,做出进一步的预测,发现和注意有关细节,对新摄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评价。要达到这一目的,读者与作者必须是在进行相互交流,读者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通过运用其过去的经验以及学过的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知识,再经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思考和反应来创造意义。因此,阅读在真正的意义上是一种创造,是一种高级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模式,加强互动

为了使“泛读”课堂充满乐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泛读”课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

(1)加强技能训练

英国语言学家Brumfit认为,只有掌握了三种阅读技能,才能实现理想的阅读。这三种技能是:机械技能(themechanicalskills),如根据阅读目的和需要变换速度的能力等;智力技能(theintellectualskills),如梗概阅读,隐含信息阅读等;非技能学习(non-skillsstudy),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技能,是指对一般陈述以外的语言的反应能力,例如幽默、反语、作者的目的和倾向等。

(2)运用多种阅读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抓住阅读数量与质量这一对主要矛盾,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培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阅读速度和扩大阅读量。这就是说,“泛读”课应该打破单一的做法,把课内正常速度的阅读、快速阅读和课外的自由阅读都纳入“泛读”课的范围,使三者成为这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常速度阅读主要是用于学生尚缺乏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的时候,它可以使学生避免“阅”而不“读”的偏向,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利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思考判断,从而培养从全文出发来解决局部问题的能力。快速阅读的着眼点在于速度和要点,它对训练集中精力、提高阅读效率是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把外语作为使用工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设课时机、课时比例、速度要求、教材配置等问题。自由阅读是因材施教、发掘学生潜力、提高阅读兴趣以及大量吸收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对阅读材料、阅读数量、阅读检查与指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课前阅读,课上讨论

要彻底改变类似传统“精读”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的猜测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者。可采用或借鉴国外十分流行的一种阅读教学法――“阅读反应法”(readerresponseapproach)。课前学生先自己阅读,完成规定的章节,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及有感而发的议论,对自己的观点准备好足够的证据。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评述参加讨论。讨论时分成对子或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老师负责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并有意识地使他们提高创造性阅读的自觉性。“阅读反应法”(readerresponseapproach)可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他们不断积累文化背景知识,不断增强语感,从而提高语言的整体水平。

(4)培养学生带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生活或工作的需要经常阅读各种书报。如为了学习,阅读各种课本书籍等;为了了解国内外形势,阅读各种报纸;为了消遣,阅读小说、剧本等。阅读的目的不同,读者需要采用的阅读技巧也不相同。所以,在“泛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带有目的的进行阅读的活动对于提高“泛读”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w.e.Blanton等人在《有的放矢在阅读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明确判定的阅读目的在提高阅读理解,增强记忆以及促进学生阅读规定的学习资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阅读应该是带着目的而进行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帮着学生确定阅读目的能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联想,激发他们的先存知识和以往的经验,以利于提高阅读效果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选好教材,紧扣《大纲》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随后就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泛读”教材,这是一件大好事。既然阅读的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泛读”课就应该强调使用真实材料。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具有交际价值。只有当材料真实,即真正来自日常生活并且是被按照其原有的交际目的去使用的时候,这种材料才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反,不是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材料,例如作为语法载体的教科书文章,或语言十分浅显,仅凭字面意思就能读懂全文意思的简写读物,用来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四、结束语

自《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颁发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但大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仍很迫切,这正是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国外交往日趋频繁的迫切需要。同时,阅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泛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教学法的研究,了解“泛读”课教学的最新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博采众长,因材施教。当然,以上这些尝试将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必须熟谙外语教学原理和原则,并能自如地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使“泛读”这门重要的英语专业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真正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FrancoiseGreller.DevelopingReadingSkills,CUp1981.

[2]nuttall,C:teachingReadingSkillsinForeignLanguage,London1982.

[3]widdowson,H.G.teachingenglishas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8

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篇9

关键词:英语中考命题走向;课内精读;课外泛读;阅读模式;阅读策略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而错综复杂的过程,而如何能使其效果达到最优化,也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1.从语言学习方面来说,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

2.从应试教育方面来看,中考英语命题走向也一再提醒我们加强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我们应注意将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有机结合。

1.课内精读是根本

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模式,建立正确的阅读方式。

(1)阅读模式的正确理解

“自上而下”模式(thetop-downmodel)

在这一模式中阅读即是阅读语篇,教师应把阅读教学设计为三个部分。

“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model)

“自下而上”的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识别开始,逐步弄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

“相互作用”模式(theinteractivemodel)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模式会交替或同时出现。相互作用模式是非常值得使用的一种阅读模式。

(2)阅读模式的正确应用

以牛津初中英语7aUnit3ReadingHalloween为例,我们可以有效地使用以上三种模式。

第一,使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展示节日图片并提问:whatfestivalisthis?whatcanwedoon/at...?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自然进入Halloween话题。

其次,采用“相互作用”模式。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全段阅读等阅读方式,让学生注意抓住文章段落主题来了解文章细节和体裁。

第三,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细讲文章的语言知识点,如,重点词汇的发音、词性、用法;分析句型结构等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

(3)阅读策略在各种模式中的运用

在“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中采用预测、查读法、略读法或跳读法等快速阅读策略;在“相互作用”阅读模式中,让学生学会寻找段落中心句。

2.课外阅读是提升

课外泛读和课内精读的功效是等同的,大量课外阅读必不可少,可有助于:

(1)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意识

使学生能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自己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归因。

(2)帮助学生精选阅读材料

材料的选择必须紧扣大纲和新课程的要求,内容包含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前沿的信息。

(3)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档案

指导其写出中心思想(mainidea);摘录生词;摘录重难点句子;写感想。帮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便于检查其阅读情况。

总之,阅读是一种多因素、多向交流与反馈的复杂解码过程,我们应通过有效英语阅读方式指导鼓励学生愿读、乐读,真正开启学生英语学习心灵之窗。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篇10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一、课外阅读的概念

关于阅读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教育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读者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是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这两种定义,分别从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和阅读活动的社会功能着眼,阐明了阅读的本质。

而课外阅读,指的是中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延续与扩展,是提高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为了自己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之外阅读其它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同志们好好回忆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所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又占多少。我回想了自己的,大概是三七分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收获来自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

(一)课外阅读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日益发展,我们所看到、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中学生从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一个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阅读可以健全人格,提高素养

中学生的日常学习,不仅仅是要获得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健全人格,提高素养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人获得更多地知识,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就必须鼓励中学生多读书,读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

(三)课外阅读可以使中学生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方法。而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使中学生终身受益。因为中学生在长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会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习惯。这种独立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无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独立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误区

当前,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阅读内容、方式、兴趣比较单一。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研究者指出,部分教师为了使中学生增加阅读积累,硬性规定学生读多少书、读什么书,只求阅读数量不求阅读质量;而家长也没有正确配合,或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有误,或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式不当。这些培养中的误区导致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不到养成。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就学校而言,教师要巧妙运用学校的公共设施,给中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阅读标语、在板报上提供阅读信息、定期更新推荐的读物等,来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而在家庭中,家长也需要配合教师,给中学生创设一个相对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以达到鼓励学生阅读的效果。如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书、读报,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阅读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使中学生意识到家长对其阅读的重视,也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还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合适的书籍,或在周末带着孩子到公共图书馆、书店、文化中心等场所,给孩子创造阅读环境。

(二)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抱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相应地产生好的效果。

1.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应抓住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课堂之上,教师在结合课堂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学生的兴趣,讲一些作品的精彩章节、故事片段等,激起中学生的兴趣之后,把作品或者文章推荐给他们,让中学生自己去阅读。

2.用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课下之余要多读书,既可以充实自己,也可以给中学生做以表率。教师也可以给中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阅读的名人事迹,也可以通过表扬身边的阅读榜样来鼓励中学生阅读。

3.组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关阅读的活动。如寓言大赛、成语接龙等,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朗诵比赛,对优秀的学生加以表扬,或是给予一定的奖励等,以此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指导中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特点,引导中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