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态综合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9:36

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篇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Reaven于1988年首次提出,称为X综合征,也有人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多代谢综合征。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了mS全球统一定义。近年来研究表明,mS除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iR)外,还扩展到诸如高尿酸血症、高凝血低纤溶状态、脂肪肝、高C反应蛋白血症、高瘦素血症、低脂联素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等。mS是在多基因遗传背景、多种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是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聚集状态。iR是其发病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致病基础,糖脂代谢紊乱是其基础病理改变,而氧化应激引起血管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

根据亚洲心血管病国际合作研究(interaSia)于2000-2001年对我国15540例35~74岁人群的抽样调查,年龄标化后的mS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0.0%和23.3%,按照iDF新标准,我国35~74岁的成年人中患有mS的人数为7700万(16.5%)。由mS所导致的高住院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已成为严重威胁全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2]。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络病理论,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系统研究了mS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积累了一定的防治经验,特别是对气络-神经-内分泌-免疫(气络-nei)网络与mS的相关性研究。现简要介绍如下。

1关于气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经络系统的网状结构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运行气血,调理阴阳,达到沟通机体上下内外的整体调节作用。在这一网络中不但存在结构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功能上的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大量的研究证明,经络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客观存在的系统,与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既有差异性,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功能上相互交叉、作用上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更高层次上新的结构体系——气络-nei网络。“气络-nei网络”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因为气络与nei网络在多维立体网络系统、生命运动的稳态机制、整体系统的生命观、生命运动的功能状态研究、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等共性特征方面高度相似,揭示了气络与nei网络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对机体的病理生理发挥着特殊的调节作用[3]。

2基于气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的代谢综合征防治策略

由于mS致病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医对mS也无系统的认识,很难用单一中医病证概括。笔者根据络病理论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原则,把气络-nei网络理论运用到代谢综合征防治中,有助于中医整体辨证和现代微观分子水平相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创新性络病理论相结合、多种药理机制的复方中药配伍相结合、多病因多环节多靶点的系统治疗相结合,从而为mS的防治带来全新的思路和防治策略。

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和临床实践,认为mS多属于中医“郁证”、“痰饮”、“瘀证”、“眩晕”、“消渴”、“虚劳”等范畴,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为其始发因素,病理因素涉及到气滞、食滞、肝火、痰浊、湿热、瘀血、燥热、浊毒等多个方面,还涉及到气虚、阴虚、阴阳两虚、阴虚阳亢等病理变化,病位在肝、脾、肾,晚期可累及心、脑等多个脏器及系统,出现多种变证。在病机方面,脾失健运是中心、肝失疏泄是关键、肾元亏虚是根本,晚期可致心脑肾功能失调,痰浊湿热瘀毒是其关键的病理因素,气络失调、络气郁(瘀)滞、络气虚滞贯穿始终。

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药物疗法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三大支柱。现代药物治疗模式仅仅是针对单一疾病的治疗,多种西药联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使mS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异常得到控制,但是单纯的西药组合治疗并不与mS复杂的病理生理相吻合,且其流行正呈蔓延之势,由mS导致的糖尿病并发症和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笔者针对mS的病证特点,从络病论治,采取多病因、多环节、多阶段、多系统、多脏器、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思路,以调气活络、扶正祛邪为主要治疗原则,以健脾运气、清肝调气、祛痰利气、化瘀通络、解毒散络、补益养络等为基本治疗方法,以期对mS在气络-nei网络层面进行治疗干预,用于mS的防治取得了明显疗效,为临床防治找到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06.

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113―02

一、网络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扭曲

伴随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网络成为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碰撞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特别是西方政治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借助网络大势地宣传和入侵,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扭曲。西方国家推崇“强权政治”和“霸权文化”,宣扬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人权,直接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网络信息的繁杂性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冉争偏离

网络信息的迅捷流通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信息的繁杂性和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模式,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偏离。比如,网络信息中夹杂的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方面的内容,使思想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很难辨别和区分,部分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毒化和侵蚀,容易产生消极错误的思想行为,甚者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网络的隐蔽性特征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约束的失控

网络的隐蔽性为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思想行为提供可能,网络的隐蔽性增加行为的偶发因素和机会主义色彩,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自我约束和调控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的隐蔽性为大学生张扬个性和发泄情绪等提供最佳场所,容易滋生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规范自我约束的失控,网络道德伦理失范,比如,网上散布虚假无聊信息、侮辱诽谤他人人身权益、非法窃取和滥用信息、侵犯知识产权、攻击网站等。

4.网络的虚拟化特征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的虚拟化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部分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实实在在的人际交往,致使人际关系冷漠淡薄,人际距离疏远,容易导致大学生孤独、焦虑、压抑和封闭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部分大学生经常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和网络恋情,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个别学生甚至产生轻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但是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上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校屈从于各教育职能部门的压力,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被动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形式化,忽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参与的网络体系和氛围,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的实效性值得探讨。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待建立完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者起主导作用,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和座谈讨论等方式,将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政治观念、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受教育者,教育者被动或有选择地吸收信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适应网络环境的需求,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规范、不系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影响,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出新的挑战。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简单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复制到网站上,专题网站呈现长篇论调、内容枯燥、格式呆板、页面静止、更新速度慢、红色一片的格局,没有将教育内容和形式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相结合,大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被质疑。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综合能力素质较弱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面对网络对教育工作的考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接受系统计算机培训和学习,缺乏应有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使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但仍然存在缺乏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意识观念,缺乏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知识和主动参与实践的态度,无法满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和策略研究

1.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保障体系

高校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校党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领导,成立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沟通和协作,逐步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共同致力于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高校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预算和投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方面的建设领导,及时地维护和更新网站内容和形式,保持网站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2.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高校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不仅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要拓展文化内涵,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等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才能更好地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同时,网络文化不仅是网络思想工作的教育手段,而且也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战斗武器,只有在不断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基础上,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1)将“两课”的理论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通过设立“党建园地。”、“理论文库”、“形式政策焦点”、“革命歌曲电影”、“在线答疑”等网站网页,结合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两课”的知识和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地展示和表达,不仅丰富高校网络文化内涵,而且提升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2)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上心理测试、网上QQ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治疗等网络支持途径,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及时地干预和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特别针对患有“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的学生开展心理治疗。(3)将就业择业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公开大学生就业择业政策法规,及时地解答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等方面合理地选择职业,顺利地实现就业。

3.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

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失范、网上人际交往的道德弱化等系列现象日益突出,使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举措主要包括:(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信念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2)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法制意识,自觉地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做遵纪守法的合格网民。(3)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教育。教育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节制网络带来的弊端,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能力。(4)加强大学生网络责任教育。教育学生明确网络责任,明晰有责任和义务来自觉维护网络的文明,进一步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举措有许多,主要是通过自律和他律的手段来实现大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

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篇3

为积极落实上级工作要求,我校针对治理网络乱象要求做了一系列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网络安全重要部署情况

近年来,我们国家对网络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为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法》和教育部相关通知精神,全面开展以“治乱、堵漏、补短、规范”为目标的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我校相关部门组织召开了网络安全会议,要坚持以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重点加强对网站乱象的治理、堵塞安全漏洞、规范安全管理。会议要求各各处室认真学习、领会关于网络安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国家《网络安全法》,切实履行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共同建设校园网络良好生态,为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网络安全保障。

二、综合治理行动部署情况

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小组,负责学校整体工作部署与协调,各处室领导作为主体责任人,网络信息中心为牵头部门,负责学校网络安全问题的查找与治理。为完成此次“治理”任务,学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在信息共享、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的合作;要加强监督检查,完善通报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到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网络安全长效监督机制;要开展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管理水平和防护能力。

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1、加强网站标识与管理的情况

学校在新闻宣传工作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负责网站内容的审核,在网络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严格执行“信息来源单位负责制”的规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审核把关上网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2、规范网络安全管理的情况

根据上级要求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专项检查的要求,我校网络信息中心针对数据中心机房安全情况、防火墙安全情况、进行了深入检查,经检查,我校网络基础设施及业务应用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状态良好。信息安全、运维管理等方面工作扎实,实现了至今未发生信息技术风险案件或重大安全事故。

3、加强网络安全保障的情况

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篇4

[关键词]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肖建国(1981-),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吉林四平1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问题大学生的多角度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ea110117)和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研究资助项目“问题大学生的成因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539号)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49-03

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它在极大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从政府层面来看,教育部于2000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学术界层面来看,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术界目前主要存在“工具说”“形态说”“方式说”三种观点①。2000年至今,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先后建成了校园网,网络普及率迅速上升。无论是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就业服务、新闻宣传以及后勤服务,还是大学生社团服务、心理咨询,大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快速获得第一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我国高校问题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应如何顺利开展和不断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相关概念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本文论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为了使受教育主体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政治品德,通过网络平台对受教育主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正面影响。较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超时空性,而且在方法上更具隐蔽性,并在内容上体现多样性。

其二,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问题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并以此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在于使他们最终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素养。②

二、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复杂的网络操作技术和丰富易变的网络星系加大了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总体而言,目前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实际工作主要有如下问题和原因。

(一)主要问题

1.主体性迷失。问题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是指该群体参与网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意识,并在自身价值观的引导下对网络资源进行能动选择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特性。由此可见,问题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迷失实际体现为该群体在价值观轨道的偏离。具体表现如下。(1)问题大学生容易迷失于浩瀚的网络信息世界。在网络时代,该群体不再愿意简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预先设定的目标,也不愿意按照传统的思路领会相应的教育内容,而是尊崇自身的叛逆性思维,按照自身的喜好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性吸收,从而导致该群体出现主体性迷失。(2)问题大学生在网络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主体性迷失。该群体在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下刻意回避现实社会,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环境,并经常使用不同的角色来表达自我,这些不同的角色会使该群体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使该群体过度依赖网络人际关系来弥补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失落感,并由此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满足感。在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容易导致该群体在网络角色扮演中出现人格障碍、人格异化等一系列问题。换言之,该群体的这一主体性迷失现象实际上体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

2.价值观扭曲。价值观是推动和指引人们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体现为个体对其周围客观环境的意义、重要性的综合性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偏好。价值观通过该群体对事物的评价、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取向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结合实际可知,网络中充斥着诸如精英主义、个人主义、霸权主义等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变得模糊。

3.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是指该群体的行为违背了其应遵循的相关行为准则,具体表现为该群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出现与一定的社会规范相违背的各种行为偏差。第一,网络交往行为失范。很多问题大学生习惯在网络交往中随意捏造自己的真实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身份等。相关调查显示,仅有36.3%的问题大学生表示自己在网络上完全以真实的身份出现,41.2%的问题大学生承认对身份有所改动,22.5%的问题大学生则表示自己的身份全部是假的,或随时变换自己的身份、不止一个身份。第二,网络行为具有攻击性。问题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和技术研究能力,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因此网络攻击极易成为他们发泄不满情绪的渠道。资料表明,有十余名生活拮据、从未谋面的大学生为了成就“一夜暴富”的共同梦想,通过互联网交流一段时间后,利用黑客技术侵入政府网站,并恶意篡改和伪造数据库中的重要资料,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③

4.沉溺于网络色情。数据表明,2009年互联网上的总数量已经超过4亿个,每天超过2万张流入互联网,因而借助网络的便利,这些尚未建立起成熟性观念的大学生能够轻易脱离学校对他们的约束。④不久前,云南省教育厅针对26所高校(样本涉及6000名全日制大学生)进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结果表明,高达34.2%的被调查者曾经浏览过,18.7%的被调查者经常浏览黄色网站,承认自己参与黄色网站互动交流的学生为9.5%。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黄色网站,主要因为不知道网址或学校管理严格。

(二)形成原因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教育能力不足。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素质是开展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甄别、过滤、获取、整合、评估和利用的能力,但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却对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普遍不熟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比较陌生。

2.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工作热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工作者缺乏网络运作的实践经验。具体表现为:其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不了解网络具特征,不能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其二,部分教育工作者仍然习惯于通过口头教育、面谈教育等传统形式开展工作,缺乏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意识。

3.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综合设计水平不高,点击率低。衡量网站综合设计质量的水平高低在于访问量,而点击率则是访问量的直接体现。数据表明,以三个月为时间跨度,“网易”每百万人的点击率30290人,“搜狐”每百万人的点击率为19630人,而“中国大学生在线”作为公益性、综合性的中国大学生门户网站,其相应数仅为16人。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低,主要基于如下原因:一是网站设计风格不够鲜明,至少在外观上缺乏生动性。二是教育内容的形式较为单调,且与大学生现实问题结合得不够密切。

4.工作方法过于陈旧。目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一般来说,问题大学生由于其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的差异,会表现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沿袭程序化、形式化的传统做法,没有对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没有及时掌握和系统记录该群体网络行为的动态变化状况,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工作。

三、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结合前文中的原因分析,下文对开展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如下优化策略:

(一)通过实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工作能力

鼓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实践工作的投入力度,是增强其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认真分析和总结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尝试与问题大学生展开网络交流。通过实践交流,一方面能够掌握关于问题大学生心理动态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还能够转换角色角度,了解易于被问题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逐步提高教育者的整体工作实力。基于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在执行前要以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核心制订可行性的实践交流计划。在实践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做好交流记录,并在交流后通过系统的工作总结的形式把心得体会固化下来。二是要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共同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提供宝贵经验。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换位思考,站在问题大学生的角度接触网络,从而使后续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网络知识,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尝试如下三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自身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解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全新教育形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从心理上拉近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亲近感。二是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可整合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教学资源,通过生动形象的网页设计把严肃、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递给问题大学生。这就需要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和网络设计专家共同开发和制作融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于一体的信息资源。三是在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中建立典型案例的内部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典型成功案例,还可包括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对具体事件的记录、分析和总结。教育工作者要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并将讨论记录以内部电子期刊的形式上传至数据库,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三)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工作

1.在保持内容生动活泼的基础上适当增强教育内容的理论性。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学生对理论教育内容理解力来确定教育内容的理论阶梯层次。鉴于问题大学生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需要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注入一些理论知识,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增强理论的深度,这不仅能够保持问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出思想教育的层次。

2.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述要尽量透彻。这就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自身积累的理论经验和工作实践,把相关理论吃深、挖透,并在与问题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过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及运用实证论述和规范教育等多种方法,帮助问题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使他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树立正确的观点。

3.提供个性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针对性格孤僻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特点,采用间接方式,定期对其发送电子邮件来进行私下交流,或对其在网络上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并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耐心疏导或及时回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严格恪守保密原则,尊重问题大学生的个人隐私。

(四)实施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及时更新原有的工作观念。网络消解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隔阂,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已经由过去的“思想训导者”逐渐过渡为“思想引导者”,因此,教育工作者与问题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流时要恪守坦诚相待、平等沟通的原则。

2.遵循“因人而异、因人而宜”的工作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依据性别、年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学科专业等要素对问题大学生进行细分,再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例如,从学科分类的角度而言,对文科大学生网民可偏重采用理论疏导、情感熏陶等方法,对理科大学生则可偏重采用实践交流、典型案例教育等方法。

3.针对问题大学生表现出的具体思想热点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工作中跟踪“问题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焦点问题,从而把握他们的思想变化状态,在对这些问题的性质进行正确判断的前提下,深入分析这些焦点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思想教育方法。

四、结语

问题大学生的负面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育者的日常工作,更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更多、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有效消除问题大学生在心理和行动上的各种负面因素。

[注释]

①梁建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713

1356.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Dcwmzh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bwVadwRtRnkzZ1ViL0Fw

mti3R2JLn0g5tepxwkViUek=,2007-05-08.

②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3.

③滕易伊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recid=&filename=2008148250.nh&

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DcznzZwcnJBVje

yn0ZySzhGdFBKcjV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G

1lwnVkbUZ5m2c=,2008-05-01.

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篇5

[关键词]生态利益;协调机制;网络型;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6-0078-05

流域既是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又是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作为流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在流域生态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利益关系。所谓流域生态利益,是指流域生态系统依靠自身属性直接或间接地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它包括依托于流域生态系统变化所承载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流域生态系统变化所影响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总和。通常一个流域包含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上下游行政区在流域水量分配、水质保护、水资源开发和水生态维护等领域形成的特殊利益关系,就是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行政性经济分权政策的实施和地方政府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上下游行政区政府往往将以追求GDp为核心的区域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目标导向,忽视区域内经济活动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加之由于流域水资源公共池塘资源特性和公有资源产权制度残缺,跨界水污染、行政区际水资源分配不均、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成为目前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体制性矛盾的生动写照,也是流域行政区际生态利益失衡的集中表现。因此,探索建立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机制,是协调流域生态系统复杂利益关系的重要突破口和政策着力点。

一、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机制的类型与特征

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机制是指流域上下游不同行政区的相关利益主体围绕区际水量分配、水质保护、水资源开发和水生态维护等预期目标而展开的相互协同和制约关系。它包括“由谁来协调、协调什么、怎么协调”等一系列基本内容:一是协调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它既包括流域上下游不同层级的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以及各自在利益协调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协调手段。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治理体制下,以各个层级政府为中心的协调主体所采取的各种政策工具的组合。三是协调制度。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是协调主体之间关系以及协调方式差异的制度基础。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机制属于流域治理机制的内容,不同的流域治理机制蕴含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利益协调机制。按照流域治理机制的类型差异,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机制可以相应划分为科层型、市场型、自治型和网络型等四种类型。

(一)科层型协调机制

它是依托政府组织内部的等级制权威而通过正确的奖惩制度对下级政府和排污企业行为进行规制。一方面中央政府通过制定不同层级行政区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行政区际交接断面水质达标要求,明确流域区际政府生态治理的责任;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采用强制性的行政和法律手段以及激励约束相融的经济手段,明确规定各类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标准,从而达到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目的。科层型协调机制的最显著优势是在科层制内部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当出现冲突时拥有一种比较有效的解决冲突的机制;科层制通过自身的激励机制,减弱了双方均不受对方控制的正常谈判的侵犯性态度倾向。因此,中央政府更趋于通过其强有力的组织效率,加强对流域工业点源污染排放的控制,从全流域统一管理的角度推进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然,科层型协调机制的优势也受到组织规模和交易限度、运用激励和控制工具的有效性等组织形式的限制,用科层制监督和激励设置的办法来解决组织的两难困境并不那么简单。同时命令—控制性措施容易引发排污企业的不合作行为,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政策执行成本,尤其是难以解决流域点多面广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正因为如此,美国联邦政府对流域水质保护的强制性措施侧重于对点源污染物的处理,与之相反,将面源污染控制的责任交给各州,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愿性的激励措施来解决,即依靠美国环保局和美国农业部及州所提供的教育、技术帮助、资金和研究的各种项目来支持最佳管理习惯做法和土地用途的某些变化。[1]

(二)市场型协商机制

它是将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机制引入流域区际生态利益的协调过程,并发挥市场对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实现流域区际生态正负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流域上下游政府或企业之间水权(排污权、取水权)交易和市场化生态补偿都是典型的市场型协商机制。按照市场治理结构的差异,市场型协商机制可以细分为私人间双边市场、第三方规制市场和政府间准市场。私人间双边市场是指流域生态服务的受益方与提供方之间开展的直接交易,包括直接购买土地及其开发权、服务的异地受益者与提供生态服务的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直接偿付体系等。例如,哥斯达黎加水电公司、筏运公司和法国瓶装水公司等均通过该种方式与上游生态供给者进行利益协商。第三方规制市场是以政府设立的市场中介组织为平台,由企业间自主开展水权交易的开放式市场体系。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正在试验的控制盆地盐度的盐分信贷交易机制,美国流域的水质交易项目、城市地区开发权交易、恢复湿地信贷交易以及养分信贷交易体系等。政府间准市场是指由上下游地方政府之间围绕区际水资源分配和排污权削减开展的交易行为。我国浙江省义乌与东阳两市政府之间的跨区域供水协议就是典型的准市场交易模式。市场型协调机制具有交易规则明确、可操作性强、交易成本低等优势,但它需要以生态资源产权清晰和水权交易能够量化作为制度技术前提,尤其是第三方规制的排污权市场,无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还是我国尝试性的探索,交易规模均比较小。

(三)自治型协调机制

它是指具有同质性的小规模社群成员内部通过自主协商来调节相互间的生态利益。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为避免公共池塘资源治理诱发的“公地悲剧”,有可能在小规模组织中建立一种既非纯粹的市场机制又非政府强制性制度安排而是由使用者自发制定并实施的合约,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合理界定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实现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例如,阿尔卑斯山的草地、日本的公用山地、西班牙韦尔塔和菲律宾桑赫拉的灌溉系统都是长期存在的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成功经验。流域区际生态利益的自治型协调,不仅仅局限于区域性小流域内部小规模灌溉社群和农户成员之间,而且可以扩展到流域上下游政府间之间。例如,美国8个州联合签订的《俄亥俄河流域水治理协议》、我国9个省份与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签订的《泛珠三角环境保护合作协议》,都是基于政府间自主治理取得的成果。流域上下游政府作为行政区域公共利益的代表,以“俱乐部”互惠协商的方式解决流域区际受益生态补偿,妥善处置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和环境突发事件,从而形成一种有别于科层型和市场型的自治型协调机制。当然,任何自治型协调机制的运行都需要解决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三个问题。自治组织的治理绩效受到团体规模、团体异质性、同质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制度得以能够长期持续,必须符合相应的“设计原则”或制度条件,否则就会引发公共池塘资源的退化。[2]

(四)网络型协调机制

它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流域区际政府之间以及行政区内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之间等多元主体基于信任的合作治理。网络型结构是垂直结构和横向结构的有机统一体,不仅包括不同层级政府的网络关系,而且包括同一层级内不同类型主体的网络关系,因而它实质上是自治型协调机制在协调主体、协调手段和协调制度等多个维度的延伸和拓展。不同于市场和科层制的是,组织间网络是相互选择的伙伴之间的双边关系,包含着相互信任和具有长期远景的合作以及得到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组织间网络建立在交易互惠基础上,使市场与科层制面临的交易费用最小化。组织间网络比市场机制更为稳固,比科层制更柔性。[3]尽管网络被视为市场和科层制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性治理机制,具有其他两种机制不具有的优势,但网络很有可能因导致市场失灵和科层制失败的原因而失效,如网络因为参与者在追求私人利益动机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交易灾难和协调过程中的成本而失败,网络也面临着为集体目标协调行为中的管理复杂性而导致的高额官僚成本。[4]而且网络机制的基础比较脆弱,网络的核心机制是基于长期合作和信任而形成的“社会资本”,在不确定性因素以及机会主义倾向等的作用下,如果没有具体有效的相关制度,不足以维持持久的合作。

二、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机制的比较与选择

(一)各种协调机制具有不同的运行特征

科层型、市场型、自治型和网络型等四种不同的协调机制,在协调主体、协调方式和制度基础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运行过程具有自身的特征。(1)从协调主体结构看,存在着不同协调主体间地位和作用的差异。科层型协调主体是上下等级不同的多层政府,上级政府是决策主体,下级政府只是被动地执行。市场型协调主体包括流域上下游政府和涉水组织等,它们是遵循公平交易的原则,进行互利共赢的利益协调。自治型协调机制是流域上下游政府或涉水组织在解决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三个问题基础上的自主治理。网络型协调机制实质上是扩大化的自治型协调机制,它是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等纵向、横向多元利益主体基于信任的合作。(2)从协调方式看,科层型主要是采用层级控制和强制性的政治经济手段解决区际生态利益的分配;市场型协调机制主要依赖于产权自由化和市场竞争的手段实现生态资源优化配置;自治型和网络型协调机制通常是由相关利益者经过多次的动态博弈而作出的理性决策和制度设计,通过自主治理实现区际生态利益协调。(3)从制度技术条件看,科层型协调机制主要依赖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市场型协调机制有赖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自治型和网络型协调机制则需要民主化的政治体制和公众民主意识的觉醒。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也是网络型协调机制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

(二)不同类型的协调机制具有其相应的适用空间

“我们断言,对所有的绩效标准来说,没有任何制度安排能表现得比其他制度安排都出色,所以,对问题的权衡永远是必要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存在。”[5]所以四种不同的协调机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协调机制具有其适用的空间。在市场体系不完善、民主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科层机制在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领域具有更大的适用空间。在现代市场体系相对完善、民主政治比较发达和公众参与意识强的国家,在流域生态资源配置中不断引入水权(排污权、取水权等)交易机制和小规模的自主治理机制,科层、市场和自治型协调机制均在其有效的区间发挥作用,它们也往往被看作可以相互替代、相互补充的三种治理机制。然而,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以命令控制为主要手段的科层型机制、以平等交易为基础的市场型机制以及以自主决策为重点的协调型机制,都难以完全满足这一复杂和快速变革的时代需求,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基于信任基础上的网络型协调机制更能在公共服务供给方案中给公民更多的选择权。“在许多情况下,政府通过网络模式创造出的公共价值会比通过层级模式创造的公共价值还要多。”[6]当然,组织间网络机制有效空间不是无限的。正如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一样,组织间网络机制同样存在失效的空间,它并不能解决公共事务管理的所有问题,“无论是网络还是社会的协调机制,都不是调节经济的万能药方,如果不把其他的协调机制考虑在内,只靠其中一种,都不能解决问题”。[7]

(三)协调机制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

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比较发达的国家,多种协调机制所需要的制度技术均相对具备。当多种协调机制均有效适用时,政府选择哪一种协调机制?主要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科层型协调机制需要克服官僚体系内部的交易费用,包括搜寻流域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政策的执行、实施和监督以及必要的行政管理费用;市场型协调机制需要克服交易双方的信息搜寻、谈判、履约和执行等一系列交易成本;自治型协调机制需要克服相互间的博弈、谈判以及减少机会主义所需要的监督成本;网络型协调机制需要解决网络化管理的各种挑战:调整目标,提供监督,协调多级伙伴,管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克服数据不足和能力缺陷。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等变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时,科层型协调机制更能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等变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时,市场型协调机制具有更低的交易费用优势;当流域区际相关利益主体合作意识强,社会资本积累较多时,自治型和网络型机制更具有优势。在交易费用理论框架下,组织间网络在激励、适应性以及官僚成本方面介于市场机制和科层制机制之间:与市场机制相比,组织间网络牺牲了激励而有利于各部门之间更高级的协作;与科层制相比,组织间网络牺牲了权威性而有利于更大的激励强度。所以布达拉奇等主张,将价格、权威与信任机制混合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互动是常态。即要将市场机制与科层机制的核心内容融合在组织间网络之中,建立有效的网络稳定机制。

(四)网络型协调机制更适合成为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的核心机制

流域作为复杂、动态和不确定性的生态环境系统,其综合开发呈现主体多元化、开发方式多样化和时空布局分散化等特点,加之流域公共池塘资源特性以及市场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流域水资源利用中的“搭便车”行为、“拥挤效应”以及“过度使用”等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容易诱发市场和科层“双失灵”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单纯依靠传统的科层机制,难以解决复杂、动态的流域水资源配置和水生态保护问题;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尚不完善使得区际排污权(取水权)等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空间有限,小规模的涉水团体或地方政府之间的自主治理机制,也只能在适合条件的局限区域开展,发挥补充性的作用。传统的治理理论无法为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提供有效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寻求新型的治理机制是客观必须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日渐兴起的网络治理机制比科层机制更灵活,比市场机制更稳定,比自治化机制更适用,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更广泛的适用空间,更适合成为我国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的核心机制。加快由传统的科层型协调机制为主向网络型协调机制为主转变,同时将市场机制与科层机制的核心内容融合在组织间网络之中,建立有效的网络稳定机制,这不仅是流域生态系统复杂性和多功能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发达国家流域治理的普遍经验,更是推进我国府际间“碎片化”缝合、妥善处理日益复杂的流域区际生态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现实选择。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为流域区际生态利益网络型协调机制提供了制度技术基础。

三、流域区际生态利益网络型协调机制的基本框架

流域区际生态利益网络型协调机制不只是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依赖于多元主体以具体的目标任务为导向形成的灵活、复杂的网络关系,依赖于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其运行的基本框架是基于流域分层治理的纵向协调、基于流域区际伙伴治理的横向协调和基于公私伙伴治理的行政区内部协调的有机统一。信任、规范和网络关系等社会资本的累积,是构建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网络型机制的社会基础,因此,推进我国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机制由科层型为主导向网络型为主导转变,需要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由从科层制的垂直治理结构向扁平化的网络治理结构转变,由命令—控制为主的强制性约束向激励约束相融的政策体系转变,由单中心的决策秩序向多中心的决策秩序转变;需要将流域上下游政府之间由非合作的零和博弈格局转变为竞争合作并存的伙伴治理关系,在行政区内部将政府单边的科层治理机制转变为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多元主体参与的公私伙伴治理机制。网络中任意一个组织的不良绩效或任意两个组织之间的关系破裂,都可能危害到网络的整体绩效。

(一)基于流域分层治理的纵向协调机制

我国现行《水法》虽然确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但存在着区域管理“腿长”、流域管理“腿轻”的缺陷,在流域分层治理的基础上推进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所谓流域分层治理,就是按照流域面积的大小将流域分成不同等级,分别由不同层级政府承担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多中心治理。中央政府虽然是我国流域水资源的所有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自身能力的不足,它将流域管理的部分权利和职能分包给各个行政区,采取以流域为单元、各行政区分包治理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纵向利益协调机制:(1)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当前我国7个一级流域管理机构只是水利部下属的事业单位,其它的二级和三级流域多数尚未设立流域管理机构。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组建由有关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参加的综合性流域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并将现有的一级流域管理机构作为该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明确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具有立法、规划和监督等职能,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二级和三级流域分层级设立综合性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办事机构,实现流域分层级的多中心治理结构。(2)行政区域管理要服从流域统一管理。分层治理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治理的层级,这些层级之间不只是一种基于严格等级制而形成的命令和服从的科层关系,而包含着一种基于信任和合作而形成的网络关系。虽然地方政府具有自主决策对辖区内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的权利,但是它必须遵照中央政府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和流域的统一规划,即要在维持流域生态要素完整性的前提下,按照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布局上下游行政区际之间水资源综合开发项目,才能更好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3)部门专业管理要服从流域综合管理。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的管理和组织,必须依靠“条条”、“块块”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协同管理;同时,又要求这些“条条”和“块块”管理纳入流域统一管理的轨道。网络型协调机制的构建不仅要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纵向利益关系,而且还要协调政府部门内部的利益关系,同时要进行不同行业、不同主体之间的相关权益或负担分配,在流域范围内实现公平和效益。

(二)基于流域区际伙伴治理的横向协调机制

由于流域水资源流向具有单向性和不可逆性,流域水资源利用所引发的正负外部性也具有单向性和不可逆性,“上游花钱保护、下游免费受益”,“上游超标排污、下游难免遭殃”就生动地反映了流域上下游的不对称地位。流域区际政府间的博弈分析表明,如果没有一个机制约束,双方就会陷入非合作的博弈,最终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8]因而需要建立由第三方(上级政府或流域协调委员会等)规制的上下游伙伴治理机制,完善上下游政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既要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合作,又要防止搭便车和偷懒行为。从全球范围内看,只有美国的田纳西河、加拿大的拉格朗德河等少数流域,实行全流域单一主体综合开发的模式,由流域水资源开发而引发的区际生态利益矛盾也由流域开发主体与相关州政府进行协调。其他河流大多由上下游政府共同开发、共同参与协商方式解决区际生态矛盾,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两种组织模式。一是流域管理委员会。由中央政府、上下游政府、水利专家和公众代表等组成流域管理委员会。如以美国的特拉华河流域、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流域等为代表,流域管理委员会主要发挥政策建议、利益协调等职能。二是区际协议。在中央(上级)政府指导下,由上下游地方政府签订流域水环境保护协议等区际行政契约,上下游行政区通过行政首长的高层会谈或联席会议,围绕流域经济合作、区际水资源分配、区际生态受益补偿、跨界水污染赔偿以及突发水污染的应急处理机制等流域治理面临的共同问题,开展研讨,共商对策。目前我国各地试行的上下游生态补偿基本上是采取第二种模式,从长远看,应逐步由区际协议模式过渡到流域管理委员会模式,在坚持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俱乐部机制,实行“一省(市)一票、多数决定”的自主治理机制,建立流域区际政府横向协调机制,妥善解决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失衡。

(三)基于公私伙伴治理的行政区内部协调机制

构建政府主导、纵横结合的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机制,有赖于流域各行政区内部建立多元主体间的公私伙伴关系。即须将行政区分包治理体制下政府单边治理机制转变为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多元主体伙伴治理机制,实现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型环境治理”。(1)积极推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治理。企业参与环境自愿性协议,不仅源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而且源于管制性环境政策的外在压力,要建立有利于企业自愿性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相融政策,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区,这是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方向。(2)探索生态公共服务外包与公私伙伴治理。在流域生态公益林、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生态购买、Bot、Bt等方式将生态公共服务职能外包,运用市场手段解决生态服务的有效供给。(3)引导农户参与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通过无偿技术援助、有机肥价格补贴和尾水标准等项目带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引导农民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新技术运用,发展设施园艺业和设施畜牧业,设立有机农业示范区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荷兰发展农村环境合作社的经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伙伴治理机制。(4)完善第三部门参与机制。流域治理涉及诸多领域,规范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将使流域治理更易被群众接受,通过实现一种既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易于对破坏环境的各种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当然公众的参与还需要相关法律的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程序、方式等的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泰]范丽琦.可持续的水质管理政策[m].姜双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14.

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篇6

论文摘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对于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牢牢占领网络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宦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和分析,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发展、创新和超越,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基本上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就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这一工作开展了各种有益的尝试,但就整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不理想。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主动性、针对性不强。一是网站规划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些网站内容乏味、消息陈旧、信息量小、界面单一。二是许多网站除了学校简介和一些规章制度外,缺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难以吸引学生来浏览;三是学生上网比例和人数逐年上升,却难以找到非常适合自己的教育类网站。

2.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滞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懂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不懂网络技术;懂网络技术的人又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这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履维艰。虽然各高校都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如从懂网络技术的教师和干部中选拔一些同志从事辅导员工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许多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密切相关。另外,参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中,从事理论工作的多,从事实际工作的少;普通干部教师多,校级领导干部少,这种现象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3.缺乏艺术性和互动性。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在内容上大而空,说教味浓,不懂得如何在引导中进行有效的灌输;在形式上,双向的互动交流、在线交流少,简单地把传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照搬到网络上的做法,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来分析,笔者认为,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者素质的高低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否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较为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是否能够跟踪网络发展的现状和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第二,教育目的和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目的应该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定人们理想信念的同时,帮助人们掌握科学方法,运用辩证思维,学会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网络,使人们在增长见识、接受信息、提高素质的过程中获得社会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同步实现。

第三,教育内容和措施是否得当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由纯粹的理论体系转化为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具有表现理论体系精神实质的精确性,以及与教育对象日常生活经验、利益需求、理解程式的契合性。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客体的需要出发,尊重并满足客体的利益追求,先达到“利益认同”,再引导升华到主体政治要求,最终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

第四,教育情境的布设是否合理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障碍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绪障碍,甚至会出现认知接受而情绪抵触的现象。所以,在教育环境的布设中,一方面,要努力缩小理论说教与客观现实的落差;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网络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规定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第五,教育过程是否被掌控是能否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掌控既有教育时机、方法等的选择问题,还有社会环境对群众思想动态的影响,需要我们针对其思想状况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形式的问题。要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静态的教育目的,在制定工作思路前需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理论基础、觉悟程度、道德水准等方面的差异,把目标指向的先进性要求与具体对象的层次性要求结合起来。特别要针对普遍存在的倾向性思想问题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在试点的基础上优选优化实施方案。要综合运用思想灌输、纪律约束、制度规范、利益驱动、情感参与等手段,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主动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师生解疑释惑;认真解决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问题,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创造更具艺术性和互动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加强规划,精心设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科学性。学校领导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程来抓,积极主动地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做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统一规划和整体部署。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研究,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工作方法、经费投入以及网站功能定位等进行全面的规划,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影响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以人为本,树立服务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吸引力。要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树立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的思想,重点建设服务性强、受众面广的综合性信息网站,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篇7

【关键词】 网络成瘾;青少年;干预

abstract itreviewedthemaininterventionmeasuresforadolescentwithinternetaddictionfromabroadandathome.anditputforwardtheresearchdirectioninthefutureoninterventionmeasures.

keywords internetaddiction;adolescent;intervention

   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高校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二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目前我国网民人数达到2.98亿,30岁以下网民比例为82.6%,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总网民的1/3,达到了35.1%。研究表明,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高于美国[2]。在中国,互联网使用和青少年网络成瘾普遍存在,要高度重视网络成瘾干预。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治方面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3,4]。www.133229.Com本研究主要对近几年关于网络成瘾干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1 国外对网络成瘾干预方法的研究

   

国外关于网络过度使用的很多研究是基于叙事的立场而非矫治的立场,即大多研究仅针对网络成瘾的诱发原因,以提醒成瘾者进行内省和矫治,干预方法也以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为主。

1.1 心理干预方法 

认知疗法(cbt)是美国学者贝克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和行为的成分,通常是使病人暴露于刺激,挑战不适应性认知,并训练大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要接受心理医生教给他的观念和行为,并反复加以练习以使大脑得到新的学习,久而久之这种练习就变成病人自发或习惯性的行为。young等[5,6]也提出了认知行为的疗法。young[5]考虑到网络的社会性功能很难对因特网络成瘾者采用传统的节制式干预模式:从时间控制、认知重组和集体帮助的角度提出的不同方法,强调治疗应该帮助病人建立有效的应付策略,通过适当的帮助体系改变病人上网络成瘾的行为。davis[6]的整个治疗过程需要11周完成,从第5周开始给病人布置家庭作业。这种疗法强调弄清病人上网的认知因素,让病人暴露在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逐步训练他们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

1.2 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iad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药。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shapira等[7]的研究中,14例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的上网络成瘾病人有5例(35.7%),明显减少了上网行为;而在24例使用单一或多种心境稳定剂的成瘾者中,有14例(58.3%)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对网络成瘾进行药物治疗仍处在尝试阶段。

2 国内对网络成瘾干预方法的研究

   国内关于网络成瘾的干预方法研究涉及面广,但大多仍属经验性的、非针对性的干预建议。

2.1 心理干预方法

 

2.1.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认为心理紊乱是由病人错误或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引起的,通过现实的评价并矫正其歪曲的或功能障碍的想法,可以达到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善;行为疗法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坚持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视为考察对象。张朝等[810]采用系统的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方法,收到显著疗效。

2.1.2 人际心理辅导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刘庆善等[11]对60例住院网络成瘾病人,以人际心理治疗为主要方式进行干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2.2 药物治疗方法 

对于网络成瘾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国内专家对此意见不一。一些专家认为网络成瘾者只是心理存在一定问题,只需心理治疗,因此对采用药物治疗提出质疑。杨国栋等[12]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依赖,长期上网通过奖赏或适应等机制使机体(包含脑)产生复杂的生理生化的变化,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因此需要药物干预,但不是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

2.3 “五位一体”综合干预

陶然等[13]建立了网络成瘾的医学、心理、教育、军事化管理以及社会体验“五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并提出了网络成瘾治疗“八阶段三分之三”策略,倡导个体—家庭—团体循环干预手段,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静动态相结合的特色化治疗体系。运用“五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对封闭状态下救治的1000多例病人的追踪报告显示,80%的病人社会功能有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疗效。

2.4 生理、心理、环境综合干预方法 

孙静等[14]在矫治网络成瘾方法中,采用心理干预、药物干预(主要为中医治疗)、社交行为干预和环境干预为内容的综合干预疗法。特点是采用中药制剂对症治疗、集体治疗、学习与治疗同步、花费少,经济易行,适合在相关医疗机构指导下在学校推广应用。

2.5 家庭治疗 

陶然等[15]提出了家庭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医学治疗不是治本之策,家庭教育更重要。家庭治疗的出发点是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成员所表现出的行为既影响其他成员,同时也受其他成员的影响。家庭治疗可以说是心理治疗的一个种类,它是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

2.6 社会支持疗法 

陶然等[15]认为,治疗网络成瘾症光有家庭教育还不够,它还需要社会、学校等各个环节共同努力,缺一1)为共青团安徽省委课题皖青秘[2009]43号。不可。崔丽娟[16]指出,要使其成瘾症状完全到达戒断,还需要其自身的努力、家庭的配合以及社会的监管等。

3 网络成瘾干预措施的研究方向

   

界定网络成瘾的概念、判定网络成瘾的标准、评定网络成瘾干预后的效果,目前还没有标准化的常模。网络成瘾干预效果的评价工具和判定指标也存在差别,由于判定标准不一造成各类干预方法的实际意义难以比较。故建立干预效果评价标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目前还没有针对网络成瘾的神经生化基础的系统研究,网络成瘾与毒瘾是否有共同的生理机制还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而对网络成瘾者进行药物干预大多采用原来用于治疗毒瘾的莨菪类药物,其干预效果仍需在更长的时间内检验。

     

由于网络成瘾的复杂性,生理、社会、网络本身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无法用定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尤其是当前实践需要的研究,需要多学科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然在干预方法中有多种干预综合治疗,然而在一个相对隔离的陌生环境中的干预是否能够代替网络成瘾背后的社会、学校、家庭及网络因素,值得怀疑。

   

网络成瘾是一种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成瘾的健康教育的一级预防开展的还不够,健康教育的一级预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网络相关知识,降低网络成瘾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尽管不少文章中提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但大多数缺乏针对性,有的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这些工作仅仅限于二级预防。在研究层面,针对互联网成瘾症者的一级预防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迫切需要从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结合上研究干预的方法。

   

有关网络成瘾干预相关性的报道越来越多,今后的研究目标将锁定针对网络使用不同程度的人群,采用更严谨的干预方案和更大的样本量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1.

[2]zhangl,amosc.acomparativestudyofinternetaddictionbetweentheunitedstatesandchina[j].cyberpsycholbehav,2008,11(6):727729.

[3]冯国双,郭继志,周春莲,等.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3):2324.

[4]周春莲,郭继志,刘宪亮,等.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3):2123.

[5]youngks.internetaddiction:symptoms,evaluation,andtreatment[j].innovationsinclinicalpractice,1999,17:1931.

[6]davisra.acongnitivebehavior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use[j].computerinhumanbehavior,2001,17:187195.

[7]shapirana,goldsmithtd,keckpe,etal.preliminarycommunication:psychiatricfeaturesofindividualswithproblematicinternetuse[j].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2000,57:267272.

[8]张朝,于宗富.认知疗法治疗网络成瘾障碍1例报告[j].上海精神医学,2003,15(6):347349.

[9]高磊,李振涛.内观认知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障碍治疗与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3):372374.

[10]杨容,邵智.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综合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57459.

[11]刘庆善,李遵清.住院网络成瘾患者心理干预的康复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1171118.

[12]杨国栋,刘悦.药物干预加心理疏导治疗网络成瘾综合症6例报告[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11(1):3739.

[13]陶然,应力,岳晓东,等.网络成瘾探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14]孙静,王海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1371138.

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预测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195-02

1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1教育形式的新颖性与虚实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其新颖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综合,几乎可以实现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表现更加活泼,包括有文字资料、动画图片、影音图像等;采集信息更加便捷,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调查、分析、研究,更好地传播信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便捷。同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网络技术是虚拟的数字技术,由它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虚拟的数字环境,由它所营造的各种各样的网上教育空间都是虚拟的数字空间,置身于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面对的一切内容和场景都是由虚拟的数字技术创造的。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却又是实实在在的:①教育内容真实;②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客观实在的人;③教育针对的思想具体、教育目的明确;④虚拟的教育环境来源于现实且受制于现实。

1.2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隐育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生动,就在于它能够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内展现几乎所有的内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据现实,通过设计不同的思想教育专题和专区,对各种问题专门进行具体解答和解释。同时,教育内容具有隐育性。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类型,“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新载体”。这种隐性教育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引起教育对象的感情共鸣,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不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

1.3教育方法的综合性与互动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信息获取与分析方法、实施方法、调节评估方法、研究方法等。”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性表现在网络功能运用的综合性上:利用网络调查等方法采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利用网站或网页的点击率分析评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具有互动性。网络本身是一个互动

的平台,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在网络上就成为互相促进、互换角色的一对矛盾。

2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必要性

2.1为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计划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对未来所做出的安排和部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要经得起现实情况和未来情况的考验,就必须首先通过思想预测,对未来的思想状况进行陈述。

2.2更好地研究社会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持续的有效性,就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强化超前性,强化思想预测,在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有预见性地进行教育,认真地研究由外部的社会发展给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

2.3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滞后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人们的思想问题的防范、矫正和反思三个环节上开展教育活动,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又只注重矫正和反思两个环节,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防范环节,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行为。这主要就是由于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预警防范系统和引导沟通系统,往往是出现问题和矛盾激化后再去解决,因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了事后的惩治和疏导作用。因此,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加强思想预测。

2.4警惕“西化思想”有可能引起的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思潮

当前,我们在经济、政治、学术等领域都与西方进行了广泛交流,这些交流活动对我国许多事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也使得许多西方的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国门。但大学生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对西方社会思潮不加分析、不加评论的引进,这些不良倾向的思想,造成了西化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泛滥,严重冲击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使一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出现了种种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认真地跟踪和研究西方各种政治、经济、哲学和文艺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把握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流行的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批判,才可以将其消极作用降低到最低点。

3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努力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增强职业敏感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敏感应做到:①思想政治上的敏感:即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有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②理论政策上的高水平:能准确、生动、及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和疑虑。③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于本职工作,并时时注意研究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3.2深入实际,分析热点

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深入到一线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项具体活动中,才能丰富占有思想的材料依据,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思想动态,杜绝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大学生的情绪对社会存在具有反映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往往能及时反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感受、认识和态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把社会热点作为观察和透视大学生情绪的镜子,并通过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和分析展开思政预测,从而做到预测工作的有的放矢。

3.3遵循时效规律,做到教育工作适度超前

思想问题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其产生发展过程是矛盾不断展开的过程,对于矛盾的解决来说客观上有一个最佳时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到适当超前,找准最佳时机进行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善于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现代调查技术和系统科学应用其中,分析、预测思想行为的性质强弱、发展深度和广度、影响的大小、扩展趋势等数量关系,更精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规定性,并遵循时机效益规律,及时到位地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建立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谢其梅.增强实践意识,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34-35.

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篇9

关键词:意识形态;领导权;挑战

中图分类号:D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54-02

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党的领导首先是思想领导,即在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一个政党取得合法性政权的重要基础,它是应对国内外复杂意识形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新常态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不断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已凸显紧迫和重要。

一、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的严峻挑战

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问题,维护和强化我党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1.西方敌对势力的“围剿”冲击着我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较量是全方位的较量,不仅表现在经济和军事上的较量,而且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因此,各国都把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放在国际竞争的重要位置。

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在东欧剧变之后,就把“西化”“分化”的重点转移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围剿”中国。他们凭借其经济水平的先进性、利用伪善的价值理念、主导的科学技术,借助于互联网核心技术等手段,不断宣扬资本主义的博爱、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鼓吹和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普世性、先进性、科学性,企图引诱社会主义中国认同西方的价值,以达到对我国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软实力的进一步提高,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过程中,既想倚重中国力量摆脱受金融危机影响带来的危机和困境,又将中国的发展和壮大视为威胁,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对西方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因此,他们不断加大对我国遏制和西化的力度,对意识形态攻势向多样化、深层次拓展,冲击了我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2.多样化社会思潮削弱着我党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进步,中国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调整,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与差异性,各种思想文化频繁交流、交锋、交融,更加突出地表现在激烈的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焦点问题导致的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化上。具体而言,除了我党所坚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外,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潮和流派。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人们的价值迷茫和困惑,他们怀疑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严重损害和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支配和主导地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排斥和纠纷、矛盾和冲突,严重消解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削弱我党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3.网络传播的特性弱化着党对意识形态的管控力

阿尔温・托夫勒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2]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的网络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构建了新载体,也对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提出了更大的新的考验。

在过去,执政党通过具有单向度、高成本和可控性的传统媒体对社会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确保主流意识形态顺畅地向人民群众灌输,使之成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旋律。而网络的出现,则打破了具有垄断性的传统舆论,使自上而下的舆论形成方向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散形传播,使舆论的形成逻辑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新兴的意识形态媒体传播速度快,可以随意发表言论、隐秘自己的身份,这些都决定了它完全自由地传递和交流信息,因此,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思想,通过QQ、微博、微信等平台在第一时间传播开来,再铺天盖地地在整个互联网传播。这些非主流的思想、不当言论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极大地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难度,使党对意识形态的管控难度增加。

二、加强我党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对策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思想基础,居于核心地位。加强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关系到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进一步增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党的执政地位稳定。在新形势下,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构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树立意识形态的理性权威

党的意识形态自身具有理性权威,就是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具有说服力,这是被人民群众所认同的一个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话语优势,意识形态领域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其一元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天然的优势。马克斯・韦伯也承认:“依我之见,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消除社会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希望。所有的工人阶级总是会重新回到某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3]我们要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整合与建构功能,同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斗争,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优势,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诠释功能,引导国家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思潮实现同向建构,确保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元指导地位。其二,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发挥其导向性作用。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又要坚持从实践中不断丰富,学会容纳多种声音,汲取合理因素为我所用,在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存的同时,增强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整合能力,获得主导性的话语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成为最大的社会共识、成为具有吸引力、说服力、信服力的理论体系和全社会成员普遍的价值追求。其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这一伟大实践并进行理论升华,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具有创新和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并在时代与实践的挑战中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前瞻性、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改变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确保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摒弃较为刻板、生涩、教条式等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形式,要善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话语。要用贴近百姓生活的表达方式,运用具有创造性、多样性、生活化特点的网络话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社会成员达到情感体验和价值共识。通过关注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需求,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转换和传播话语体系的“通俗化”“生活化”和“网络化”。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确保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

3.加强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坚守好意识形态的主战场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4]。意识形态传播和竞争的主战场已转移到互联网,综合治理网络空间已成为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坚守的重要阵地。加强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一是促进网络的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发展。努力扩大网络规模,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加强网络建设。二是实现网络实时监控。研发核心技术,研制能防止、过滤信息的软件及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抵制网上非法行为及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三是规范网络主体行为。增强网民对各种意识形态的甄别,加快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和修改完善,要把网络发展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四是培养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一批网络“意见领袖”权威性信息和有影响力的观点,强化网络的主流言论,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2.

[2]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05.

[3][德]马克斯・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m].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242.

[4]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9-28].http:///news/hlw/2016

0805/17065450828.shtm.

theChallengeandCountermeasureoftheideologicalLeadershipinthenewSituation

YULijun

(ResearchinstituteofprofessionalandhumanisticqualityeducationofwuhanBusinessSchool,wuhan430056,China)

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信息污染、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知识产权问题等几方面分析了数字化生存的现状,并从网络伦理原则和网络行为规范的途径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正在日益压缩人们的生活空间,冲击现实道德规范,人们在享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遭遇其信息污染。本文拟从信息污染的角度探讨数字化生存状态下的伦理问题。

数字化生存的现状

(一)网络负面信息污染与信息安全

网络负面信息污染包括网络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淫秽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据统计目前全球互联网中负面信息所占比例不低于50%,在个别学科领域达到80%。这些信息不仅妨碍人类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而且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污染信息造成信息膨胀也造成信息短缺。

黑客是危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直接原因。黑客哲学的要旨是崇尚信息自由共享,反对信息垄断,蔑视权威。这些信念的极端化使黑客在网络中“乱砍滥伐”,破坏网络生态平衡。其他受影响者则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由发泄,大量制造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网络信息安全事关国家、集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以及个人的人身安全。黑客已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的“核威胁”。

(二)个人隐私空间尴尬与知识产权问题

保护个人隐私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也是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但是行走在网络中的人没有隐私,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网上留下一串串印迹,网络使人获得隐私更为容易,也促使网络犯罪频频发生。奔腾iii芯片中的远程识别序列号和window98系统的“后门”为窃取别人的隐私提供了便利条件。个人隐私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型货币,此谓数字生存状态下的又一尴尬现实。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的生产力特征,其作用是激励知识创新,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和增进社会利益。近年来由于网络信息易复制、易传播的特点,网络侵权案频频发生,知识产权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可喜的是我国司法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保护产权人合法利益、激发产权人发明创造热情,推动科技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信息贫富不均与信息综合症

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建设程度和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资源方面的不平衡。据统计,目前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信息总量的80%,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却只拥有总信息量的20%。信息富裕与信息匮乏的最高比例达100∶1。信息大量集中富国的结果,使得信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另一种形式的贫困威胁——信息贫困。发达国家垄断大部分信息资源,试图达到“信息殖民化”的目的,甚至恶意的政治信息,破坏他国的安全和稳定。

信息综合症指与信息有关的症候群。它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而且能改变人或社会组织的行为。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个人信息综合症。包括信息饥饿、信息孤独、信息恐惧。信息饥饿是指因失去信息而感到精神上的匮乏,生理或心理的不满足;信息孤独是在享有足够信息手段的前提下,人与人的距离反而越来越大;信息恐惧是对危险信息感到害怕的生理本能。二是社会信息综合症。社会信息综合症不仅是局部个人信息症的综合,而且是信息——人——环境之间不适应的综合体现。

对数字化生存状态的网络伦理分析

数字化生存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网络技术不完善,现实生活与网络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兼容、调适和转换,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网络伦理建设滞后,所以应该注重网络伦理的研究,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一)网络伦理原则

开放原则。网络应该为一切愿意参与网络社会交往的信息主体提供平等交往的机会,它应该排除现有社会成员间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为所有成员所拥有并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网络主体的行为必须服务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个体利益服务于整体利益;不得损害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

平等原则。每个网络信息主体都有其特定的网络身份,即用户名、网址和口令,所有网络人都可享受网络社会提供的一切便利和服务,而没有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受教育的程度及尊卑等级的烙印,所有网络信息主体都是平等的。

公正原则。网络对每个用户都应该一视同仁,它不应该为某些人制定特别的规则并给予某些用户特殊的权利。所有网络用户享有的权利都是均同的。

兼容原则。网络不仅仅向某些国家、组织、团体开放和服务,而是服务于所有社会成员,没有国别、阶层、身份地位、文化印迹的区分。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要求人们的交往应该达到无障碍性畅通,因此网络伦理的建设应该照顾到种族、国别、文化的差异,也就是网络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并为整个网络社会所接受,最终实现人们网络交往的行为规范化、语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

网络主体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每个网络用户可以浏览信息、下载信息、信息,享受网络提供的一切便利和服务,网民在享受这些权利的同时也应该为网络社会尽相应的义务。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规范自己及其他网络信息主体的行为;享受别人有效信息的同时也应该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规范网络行为的途径

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网络法律法规是规范人们网络行为的重要保证,是网络伦理建设的法律依托。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惩治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等,1998年通过的新刑法将计算机信息犯罪首次写入刑法。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惩治计算机网络犯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有关网络司法建设将是长期的、永久性的工作。

成立网络伦理研究机构,逐步完善网络伦理理论。网络伦理是规范人们网络行为的规范和原则,所以有必要成立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组织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出台相关的网络行为准则,对此早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如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从1992年每年都召开计算机伦理年会,美国乔治亚州律师协会计算机法律部设有网络伦理研究会。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

强化网络技术对网络伦理的支持,推动网络伦理之建设。网络伦理理论的完善规范了人们的网络行为,保持了良好的网络社会秩序,也体现了一种道德他律倾向。更可喜的是网络伦理建设得到网络技术的支持,例如,woRm技术(写一次读多次),对网站的任何内容都不允许篡改。现在开始走红的连续数据保护技术,可以恢复任意历史时刻的全部数据信息。这些技术都可以获取网络违法者的铁证。

开设网络伦理课程,普及网络伦理知识。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网络信息环境净化呼声的提高,网络伦理教育成为全民的必修课程。一些发达国家已纳入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计划之内,如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ety)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授课者和学习者可以就某一相关议题在环球网www(worldwideweb)上交流,或通过参加某一讨论组或新闻组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些学者也纳入自己的研究课题范围。这说明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已成为当今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提高网络信息主体道德自觉意识。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网民在网络上的行为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很难为人所监控,所以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对网络行为则失去了其应有的控制能力。某些网民一旦走进网络就脱胎为纯自由、纯率性、纯自我的“网络人”。因此应该加强网民的自我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学习古人的君子“慎其独”思想,使网民的道德人格在自我审视、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思想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较强的主体自觉性,由道德的他律走向道德的自律。

随着净化网络信息空间呼声的提高,数字化生存的现状一定会改观。而其解决途径除技术层面法律法规层面外,还应重视网络伦理的研究和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