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十篇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十篇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15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篇1

同志们: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这几位同志介绍的经验都很好,值得借鉴和推广。蒋美兰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事业的重视与支持;亓红延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基层同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农广校工作的认可;吉林省双辽市和山东招远市农广校的做法和经验也值得大家借鉴。

这些年来,农广校的同志们,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广大教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代表杜青林部长,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工作在农民教育培训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地慰问。下面,利用这个机会,我也作个发言,讲三点意见。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启动“九大行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统计,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不提高农民素质,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说,培养新型农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因素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发挥农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要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和资金,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与评估,搭建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采用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科技直通车下乡、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要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培训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条件保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强化手段、稳定队伍、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要引导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农民的需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来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农民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进村办班,利用集中讲解、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便农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确保取得实效,努力做到真正让农民满意。

三、农广校要充分发挥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作用

回良玉副总理在致中央农广校成立25周年贺信中指出,农广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成立25年来,农广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广校要进一步按照“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继续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根据农民从事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具备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大批骨干农民。

(二)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发挥农广校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阳光工程,积极申请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转岗转业技能,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在培训中,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时间,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三)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与“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围绕产业设置专业,采取远程教育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村组干部、专业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和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员等,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百万中专生计划”已被列入农业部2006年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任务,认真抓好招生、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此外,还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和手段建设,增强自身实力。在模式、手段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和效益。

最后,我想再强调几个方面的工作。培养新型农民,农广校义不容辞,责任重大。要完成好这一历史重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强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农广校经过25年的发展,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一支宝贵力量。但目前总体来说,体系比较脆弱,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了体系功能的发挥。今后要下大力气抓体系建设,从各方面争取政策和资金,健全机构,明确职能,改善条件;加强分类指导,对组织涣散、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学校建议地方进行整改,鼓励战斗力强、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多承担各种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有为才有位,农广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发挥作用,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努力成为深受欢迎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农广校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与承担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别要培养一支识大局、谋实事、讲实干的各级校长队伍。农广校由于自身拥有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力量有限,今后还要选聘农村各行各业的专家、基层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辅导学员学习和指导学员实践的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创新培训模式,工作落到实处。农广校要发挥体系健全、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发挥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政策宣传的综合功能,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下沉工作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这次农广校提出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培训模式,贴近和方便农民,可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优质的媒体资源和教育培训服务,可以把培训工作做实,让农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当前,特别要创新对在家务农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使其能成为新型农民,努力解决“会农的不务农、务农的不会农”的问题;要重视农民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其列为重要培训内容。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和农广校作用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关注和支持农广校的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拉动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大家争优创先,争做贡献。

同志们,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责任重大,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农广精神”,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争创佳绩,不辱使命。

谢谢大家!

在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4、建立学员考试、考核、发证制度。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后,参加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规定的考试和考核。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经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由市人民政府颁发农业部、财政部、统一印制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合格证书。

同志们,我们要以这个项目实施为契机,营造项目实施的浓烈氛围,整合现有资源,组装现代农业新技术,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的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市农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伟副书记在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招远市政府对前来参加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的中央农广校曾一春常务副校长、省农业厅庄文忠副厅长、省农广校姜维良校长、烟台市政府张广波副市长、烟台市农业局高延庆副局长、烟台农广校赵家福校长及中央、省、市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各位领导对招远市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批评。

今天召开的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是我市落实中共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全市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刚才大丁家村委和夏甸镇政府对各自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做了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是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夏甸镇的经验做法很值得推广。下面就我市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重要性。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是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充分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三进村”行动做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项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要象夏甸镇政府那样,早认识,早发动,统筹安排,抓组织、抓制度、抓落实,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致力于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市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际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在现代农业中,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在某些领域实现自动化。这一切都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生产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开展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服务行动就是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民增收致富难,除了自然条件、市场价格、资金支持、信息匮乏等因素制约外,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偏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通过不间断的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难的根本途径。我市许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大都是通过农业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技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夏甸镇臧家村原来是一个穷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组织下,在市农广校的帮助下,通过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发展草莓和甜瓜生产,全村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现已成为全镇学科技、用科技的典型村。今后我市农业发展就是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依靠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全市今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

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是: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培养具有中等专业生产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1000名,绿色证书学员1万人,种养加生产能手2000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2000人,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

今年的任务是:

(一)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为重点,培养一批热爱农业、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今年全市将培训中等专业技术实用人才200人,每镇20名。

(二)以培养骨干农民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工程。今年全市将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000人,每个镇(街道)要确保150人的培训任务。

(三)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力量为重点,大力开展青年农民教育培训。今年全市选拔1000名优秀青年,由市农广校统一组织进行系统培训。

(四)以培植创业农民为重点,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今年将从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学员中,选拔500名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信息服务,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创业资金援助,将他们培植成为规模化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五)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今年全市培训转移农民工5000人。各培训单位要切实做好用工信息调查,提高培训质量,做好农民工的安置和就业后服务工作,使他们出得来、留得住、富的快。

三、组织开展“三进村”行动,培育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战略决策和最近农业部做出的在全国百县万村开展以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媒体资源进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我市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进村入户方式方便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培训教师队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进村入户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个培训教师负责联系1-2个村,包帮3-5个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农业科技讲座,播放技术光盘,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每年进村开展技术指导或服务要达12次以上。

二是整合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大篷车、广播电视、多媒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和农业科技光盘、录音、电话等媒体资源进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农广校要做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和中央电视台7套《农广天地》栏目科技节目的宣传和播放,对适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节目要制成光盘或录像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定期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播放。配合招远电视台《金都农业》电视栏目做好农业科技宣传,联系村要建立一处农业科技书屋,使农业科技书屋成为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农业局和农广校要管好用好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农业科技大篷车,使两部车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车、农业教育培训车和农业技术服务车,保证直通车每周下乡进村2次,全年不少170次。

三是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开展人才培养进村活动。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培训费用,要尽量到村办班,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点村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要达4次以上,培训农民300人次,培养绿色证书学员30人。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生计划”的实施,每个重点村应培养中专以上学历实用人才3-5人。

实施“三进村”行动,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对于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三进村”行动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三进村”活动取得实效。工作中要坚持高标准,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二十字”要求,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整体打造,全面发展。要按照我市“十一五”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年初制定的培训任务,落实好培训内容和工作措施。农业局要制定好实施方案、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教师联户责任制和考核方法保证“三进村”活动按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各镇(街道)政府要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做好“三进村”活动的组织领导,人员安排和示范村、户的选择安排等。在资金,人力和培训场地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三进村”活动取得实效。生产发展,生产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和“三进村”活动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重点,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进行培训,开展服务,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真正看到“三进村”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同志们,前段市农业局和农广校围绕“三进村”行动方案,同夏甸镇政府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目前全市“三进村”行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会议结束后,各镇(街道)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会议要求,以夏甸镇的经验做法为基础,再创新,再发展,以更大的成绩回报各级领导对招远市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在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篇2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精神,根据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要,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为提高我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智力保障,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1、全镇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镇任务2740人(8220次),全年分三轮实施培训,每位受训农民接受三次集中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从而提高我镇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全镇年农民创业培训任务135人,其中农民经纪人任务数25人,专业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任务数10人,村干部任务数25人,农民创业培训普通班任务数55人,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任务数20人。创业培训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培训模式,分集中授课、生产实践、跟踪指导三个部分进行,针对不同产业、行业,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通过集中培训、生产实践、跟踪指导,使80%以上的学员创业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培养一批品德好、服务好、管理精、善经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队伍;培养一批信息灵、经营活、素质高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任务数见(表一),农民创业培训任务数见(表二)。

三、实施步骤

农民培训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实施、任务到村、加强监管”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召开相关村支书及村主任工作会议,制定农业实用技术及农民创业培训实施方案,拟定培训菜单,落实培训任务,编印技术资料、明白纸等。

第二阶段:按方案组织实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坚持以村集中培训为主,农民创业培训坚持区农干校集中培训,镇负责选派学员及跟踪服务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成效。

第三阶段:根据农民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和考核文件进行总结,开展绩效评价,形成书面材料报区农林局。

四、实施要求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一是各村按镇下达培训任务和提供的培训菜单,根据村特色及多数农民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签订《省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实施协议书》,全年分三轮进行培训,二是各村要按所确定的任务、时间、内容组织农民集中参培,镇农业服务中心牵头,联系区农林局科教站(区农干校)派讲师专家讲课,每次培训不少于2小时;三是形成一套培训材料,每个班次拍摄培训现场图片资料3张以上,村委会负责填写《年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登记表》。

2、农民创业培训

农民创业培训由区农干校分头集中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另行通知),各村必须按照任务指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落实选送参培人员。农民经纪人培训班主要对象为45周岁以内的农民经纪人及村组干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班主要对象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及后备人员;创业培训班主要对象为45周岁以内的种养大户、村组干部或外出打工返乡人员。同时要注意选送大学生村干参加农民创业培训,每位参训人员都要制定培训后的创业方案,扩大创业规模。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本镇农民培训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综合协调、检查监督工作;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具体实施,包括实施方案制定,组建讲师团、开展技术培训、培训的全程管理等,并协助做好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工作。

1、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农技、兽医,各村村支书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培训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农民培训工程的日常事务。各村要相应成立由村支部书记为组长,分管农业的负责人为副组长,农经员、农技员等村干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

2、实行实施单位法人负责制。镇农业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本镇的组织培训,

3、实行责任目标合同制。按照区培训要求,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校与各村签订《年区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建立检查监督验收制度。镇政府对本镇的培训情况进行半年一次全面检查监督,重点监督培训开展情况。12月底进行总结验收,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篇3

关键词:甘肃;实用技术;培训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为了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更快实现农村产业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逐渐得以发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使农民掌握丰富的科学技术,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获得技术带来的效益。当前,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效果不理想,实用技术培训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技术的应用水平。因此,本文对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以供参考。

1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1.1农村实用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保证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今,传统的以人的劳动力作为第一要素的时代已经远去,当前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来提升生产力。因此,实用技术培训就可以充分保证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1.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服务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当前,随着农村的不断改革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逐步形成了以农、林、牧、副、渔以及建筑业和服务业多种产业结构并存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因此,要想使广大农民成功过渡到现代农村产业结构,就要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从而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培养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永不脱产的实用型科技人才,保证现代农业技术的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2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培训内容过于单一

当前,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培训内容单是其中较为显著的问题之一。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技术层面,适用性较差,难以适应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当前,甘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除了农业方面技术需求之外,对第二、三产业技术培训覆盖面较窄,因此农民难以受益于实用技术培训,并且,由于缺乏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使得农民缺乏开拓产业的信心,阻碍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除此之外,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过于理论化,农民大多文化程度水平较低,纯理论培训内容使农民难以充分掌握和接受,由此降低了培训的效用。

2.2培训普及面有待拓宽

当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面较窄,培训仅仅针对一些有需求的农民,这就对农村实用技术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培训难以在所有的农民中开展,就使得大部分农民由于不能真正认识到技术的重要作用而止步于农业科技化,因此,就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损失。除此之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过于重视技术层面的培训,而对经营管理的培训涉及较少,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推进,经营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民逐步从生产者过渡到管理者,因此农民就需要更多的掌握经营管理的实用技术,保证经营的顺利进行。

2.3培训缺乏组织体系的建立

在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过程中,培训过于松散,没有固定的培训地点,培训设施过于简陋,组织水平较低,培训缺乏系统体系的构建。因此,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农民很少能够自主参与培训的过程,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一些实用技术培训的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理论水平严重与人文素质相脱节,造成了培训教师与农民学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因此,农民难以充分理解理论化的培训内容,使培训技术难以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再者,一些培训组织效率低下,培训的教材更新缓慢,一些当下不适用的培训技术仍然出现在培训教材当中,培训过于形式化,导致农民对培训缺乏热情,难以充分满足农民对技术的需求。

2.4培训方式缺乏多样化

除了理论培训以外,在特色产业生产过程中,缺乏专家型的技术人员在实际生产的关键环节,现场指导农民掌握新技术,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帮助农民更快的掌握实用技术。

3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发展的建议

3.1扩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度

针对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就要扩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覆盖面。要在每个农村设立固定的培训基地,并且针对培训内容的特点进行分层培训。在培训的初期,可以不断给农民渗透常规农业技术,使农民逐步了解农业技术的精髓;再根据农民具体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的推广,从而增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适用度。在培训班级的设计上,要争取在每个农村建立一个培训班级,从而使农民切实参与到培训的过程中,加大科技的推广力度,使培训逐步正规化和系统化。

3.2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

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过程中,要改革培训的教材,充分保证教材的质量,要提高培训人员的素质,从而使培训内容更贴近农民需求。针对培训教材,要根据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修改,要剔除已经过时的技术,引进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从而保证实用技术培训可以为农民提供指导作用。要优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教师,使教师在具备技术水平的情况下提高沟通能力,从而便于培训教师把理论化的科技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使用效果,切实为农民创造效益,真正使农民分享科技成果带来的收益,并且激发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使农民乐于参加到农业技术培训过程中,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3.3让当地的多余劳动力在生产现场学习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有计划的让当地的多余劳动力在苹果、反季节蔬菜、肉牛养殖等生产现场学习。例如:在苹果生产疏花、蔬果、套袋、修剪等关键技术环节,组织幼树果农到丰产果农的果园打工,既解决了果农劳力不足的困难,又使非果农掌握了苹果树生产的关键技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他们远赴外地打工的路途幸苦。

4结语

三农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真正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使农民增加收入,有效解决农民收入过低问题。甘肃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现状就要求加大培训改革的力度,从而真正发挥实用技术培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力的提高,改善农民收入状况,解决三农问题,逐步建立城乡和谐的社会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守聪.探索具有我国特色农民教育培训途径[J].农民科技培训,2012(03).

[2]杨亚琴.桃源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民科技培训,2012(03).

[3]刘广强.构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J].农民科技培训,2012(03).

[4]张也.新形势下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2(02).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篇4

[关键词]农村妇女培训供求

[作者简介]韩志华(1963-),男,河北容城人,河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安军超(1982-),男,河北栾城人,河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教育;刘超(1981-),男,河北涞水人,河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河北保定071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河北省农村妇女就业培训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456220D)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86-02

一、调查说明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分别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情况和农村妇女参与培训的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其中以培训机构为对象的调查问卷回收61份且均为有效问卷,问卷从培训人员、设施建设、授课内容、方式以及培训效果等多方面对河北省11地市的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进行调查,能够较为全面地说明河北省农村妇女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的情况;以农村妇女为对象的调查问卷共回收935份,其中有效898份,有效率达96.04%,问卷从培训开展状况、接受培训情况、培训学习需求情况和对培训的评价与期望等多个方面对河北省11地市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及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妇女进行调查,涉及内容全面、地域广泛,能够全面地反映农村妇女参加培训的整体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对这两类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并根据调查反馈的情况对河北省农村妇女培训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二、供求状况调查分析

(一)供给分析

1.政府部门是主要供给者。调查显示,在给农村妇女提供的培训中,政府部门提供的培训占比92.34%,民间培训机构占比是5.23%,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提供的培训占比为2.33%,龙头企业这一渠道在调查中并未涉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些渠道的供给者较少。61家培训机构的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趋同性,其中96.36%属于政府部门,仅有3.64%属于民间培训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未有涉及。这些数据都说明了目前农村妇女接受培训的主要渠道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实用技术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这也是由农村妇女培训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的。调查还显示,河北省农村妇女培训基本上是以“政府+妇联”的模式进行的,妇联――妇女的“娘家”,作为一个社会群众团体,是具体组织妇女实施培训最主要的机构,农林、劳动、科技、教育等不同部门的政府部门作为组织参与者发挥领导作用。

2.培训形式呈多样化趋势。目前政府部门结合妇联组织开展的实用技术培训仍然是农村妇女培训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政府依托高等院校及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等培训形式也正在悄然兴起。例如,2001年年初开始,河北农业大学成教学院与所在地的保定妇联联合对农村妇女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进行了全省推广,先后在全省各市设立教学站15个。2008年年初,鹿泉市按照“宽带猫+机顶盒+电视机”的模式,建立了235个远程教育教学点,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家庭健康生活知识、就业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这些培训的开展都说明了农村妇女培训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

3.培训内容丰富,但供给总量不足。农村妇女培训的内容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农产品市场信息、就业综合技能及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不同层次结构上满足了农村妇女的需求,但农业技术仍是培训的最主要内容。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的农村妇女中29.35%接受的是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16.30%是职业技能方面,11.14%是农产品市场信息方面,9.24%是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方面,工商、运输、服务业技术,产业形势和相关政策方面的培训也有少量涉及。另外,随着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在扩大市场,接受过此方面培训的农村妇女占到19.57%,仅次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虽然农村妇女培训内容日益多样化,但供给总量仍然不足。农业实用技术作为农村妇女培训的最广泛、最主要的内容,是大部分农村妇女最迫切需求的技能。但调查显示,2011年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平均次数仅为3.22次,其他方面的培训平均次数均不足2次。

4.培训时间短,费用适中。在调查农村妇女培训时间长短时发现,被调查者所在村落安排的培训时间期限在1周内的有60.08%,其中25.31%的培训时间仅为一天,培训时间超过1个月的村庄仅占到5.29%。表明当前农村妇女培训时间以短期培训为主,由于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知识基础较差,几天之内的培训并不能使农村妇女掌握多少东西,这会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就培训费用而言,60.1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培训费用适中,29.10%认为收费太高,10.79%认为收费较低。另外,13.91%的被调查者表示她们没有参加农村妇女培训的原因是培训费用高。这说明多数农民对当前的培训费用能够接受,这与政府部门是农村妇女培训主要供给者是密不可分的。

5.培训机构基础设施齐全。在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时的师资力量、培训教室、教学办公设备及培训教材等软硬基础设施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61家培训机构的专职培训人员数量多少不一,平均人数为4.45人,除了3家机构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专职培训人员,其他机构的专职培训人员文化水平均在大专以上,72.22%的机构聘有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专职培训人员,40.74%的机构专职培训人员文化水平全在大学及以上;83.33%以上的机构开展培训时有固定教室,95.08%的机构配有多媒体投影仪、电视、录像机、电脑等教学办公设备;在培训教材方面,96.61%的培训机构表示开展培训时配有教材,其中36.36%是由机构自己编写培训资料,56.36%的机构使用现有的教材,还有7.27%的机构在自己编写教材的同时也使用现有教材。对于教材内容,参加培训的妇女有79.33%表示满意,仅0.56%表示不满意。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农村妇女培训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供给较为齐全。

(二)需求分析

1.最期望的培训供给主体――政府部门。农村妇女得到的培训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它也是农村妇女最期望提供培训的主体。在898位被调查者中,有55.82%的农村妇女表示愿意从政府部门得到培训,23.30%表示愿意从大专院校得到培训,而愿意从民间培训机构和专业协会得到培训的分别为11.65%和9.23%。多数农村妇女认为政府属于权威机构,提供的培训更具有保障,而且政府部门开展培训时的收费标准相对较低,这也是吸引农村妇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另外,大中专院校开展的培训也逐渐受到认可,部分农村妇女认为大中专院校是科技文化知识比较密集的地方,因而更愿意通过接受大中专院校技术人员的培训得到所需知识。

2.培训目的――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调查“您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时,采取打分排序的方式进行,题目共设置8个选项,最重要目的赋值8分,最不重要目的赋值1分,乘以各自出现的频数计算得分如图所示。按照分值进行排序,“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所占比重最大,“知识更新”和“提高生活品质”这两项得分相当,也比较重要,然后依次是:更好地教育子女、兴趣爱好、人际交往、获取学历文凭、从众心理。可见农村妇女希望通过参加培训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反映了她们对工作环境、收入水平等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更好地教育子女”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可以反映出培训不仅能够使农村妇女自身收益,也可以为子女树立榜样,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培训费用在100元以内。培训费用的高低是影响农村妇女参加培训积极性的一个直接因素,受到农民自身收入水平等经济条件的制约,目前农村妇女对培训费用的承受能力非常有限。调查显示,被调查者表示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在100元以内的占89.31%,其中20.23%的被调查者仅可以接受10元以内的培训费用,能够接受100~200元培训费用的妇女占9.67%,仅1.02%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接受200元以上的培训费用。被调查的农村妇女中有52.93%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培训,36.95%的农村妇女表示收入水平、培训费用是影响她们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这表明农村妇女培训的潜在需求很大,但实际的有效需求却不足,同时其培训需求也受到培训费用的限制。

4.培训内容――与生产经营相关。本次调查将农村妇女所从事的职业与其培训需求情况进行交叉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妇女对培训需求的内容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调查显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妇女最需要的仍是农业实用技术及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与农相关培训;外出在企业打工的农村妇女有30.53%表示最需要的是职业技能培训;从事个体户经营的农村妇女有30.53%表示最需要职业技能培训,23.16%表示最需要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对于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村妇女而言,其培训需求方面较为广泛,但农业相关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仍然是她们最迫切需要的。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妇女培训的供给需求状况分析,本文发现尽管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自身都在不断改善,但是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妇女获得知识和技术的欲望较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较高,但实际参与率却较低。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愿意参加培训的占71.96%,表示不愿意参与培训的只有28.04%,但是当问到愿意参加培训的是否参加了培训时,实际参与了培训的只占22.85%,而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培训的高达72.14%。这表明农村妇女参与培训的意识强、积极性较高,但实际参与率却很低,可能是由于培训组织者的宣传力度、培训费用核算、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等多方面无法满足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在培训中的行为与农村妇女期望有差距。被调查者在回答“您对开展农村妇女培训的意见和要求”这一问题时,62.28%选择了“政府加大农村妇女培训的补贴力度”,说明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妇女培训最缺少的,培训的参与率由于财力限制受到很大影响;43.13%的被调查者建议“多举办一些真正对农村妇女和农村家庭脱贫致富帮助作用的培训和技术指导”,虽然目前各地农村妇女培训发展势头很好,但培训的内容、形式、效果等都没有很好满足农村妇女的真正需求,存在相当一部分培训者感到培训前后自身生产生活状况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情况;建议“严格管理、落到实处”及“完善农村妇女培训政策”的被调查者分别占27.86%和25.28%,说明基层政府在培训政策落实和完善培训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服务的缺失。

(二)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增加投入。农村妇女培训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因此应当首先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将促进农村妇女培训作为开展妇女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策、资金、人才及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对开展培训的专业人员应当及时开展培训,更新知识并进行定期审查考核以确保农村妇女接收有用的知识;同时将农村妇女培训经费纳入各政府的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农村妇女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2.建立多主体参与的长效机制。在加大政府对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投入力度的同时,应当吸引社会各界对农村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农村妇女培训。一方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政府、社会、参与培训者共同分担、多种机制并存、多渠道筹集的筹措农村妇女培训经费制度,增加培训的供给。另一方面,开展培训工作时应当充分发挥体系办学的优势,逐步建立以妇联妇女培训中心为主体,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及民间培训机构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保证培训多元化有效供给。

3.丰富培训内容,有层次地开展培训。了解农村妇女的真实需求是有效开展培训工作的前提,因此培训机构应当划分农村妇女培训类别,要结合农村当地的特色产业、政策法规、经济环境等实际情况,了解农民的需求。根据农村妇女文化水平的不同开展基础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从事职业和生产状况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开展农村服务业培训、农业产业化培训、地方特色产业培训、农村妇女创业培训等多类型培训,提高有效供给;根据当地政策、产业及环境优势开展典型示范型、开办农民田间学校、专家咨询、远程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培训方式;同时开展培训工作还应当选在农村妇女空闲的时间,并尽量避开风霜雨雪和寒冷天气,以提高培训的参加率。

4.完善培训监督反馈机制。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是切实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因此在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时,应当完善培训监督机制,搭建信息反馈平台。政府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定期工作汇报、入户访问、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以及网络问卷的形式监督培训工作实际开展的情况,了解培训实施的效果,同时将农村妇女对培训工作的看法意见,以及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需求传递给供给者,将农村妇女的满意度作为检查培训质量、改进培训工作和评价培训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篇5

 

根据当前形势,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支持,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

 

农村成人教育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创业能力、生活质量为目的,开展“实用人才培训”;以新品种、新技术使用为主要内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以及民主法制和文明生活知识教育等,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带动广大农民逐步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证财力和人力落到实处

 

根据当前情况来看,初中生毕业后并没学到什么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财力和人力投入,结合乡镇成人学校免费开办周期短、见效快的实用专业技能培训班,使其在进城务工前就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其外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社会秩序安定也有了保障。二者优势互补,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解决了乡镇成人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

 

三、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原则,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培训要从劳动力的实际出发,使培训内容切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做到教其所需;使学到的技术与生产、就业门路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使学到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做到学有所成。进行劳动力岗前培训,就要以市场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定向、定单培训为主要途径,以提高就业率为主要目的。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的时间长短和培训方法。同时,劳动力就业培训的内容要多样化,除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外,还要进行一些法律知识、交通知识、劳动安全、社交礼仪、自我保护等知识教育和培训,增强其外出务工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有两种:一种是回乡初中毕业生,另一种是中老年农民。对回乡初中毕业生的培训主要放在毕业会考后进行,这类培训要选用一些热门的专业,如电脑和机械电子专业,也可让其掌握一些种植和养殖技术,使其回乡后使用。中老年农民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体,对那些年龄较大、家庭负担重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可利用广播电视讲座、印发科技资料、黑板报等形式进行;也可以利用雨雪天或者闲时,集中办班培训学习;还可以请专家现场指导,对他们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时间短、效果好,群众最容易接受。通过灵活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培训,使农民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四、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实用技术培训

 

由于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不少农村劳动力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培训的重要性,外出务工前不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他们认为,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照样能挣钱,何必花钱又耽误时间?他们没有考虑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各类企业对工人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力密集、报酬较低的体力活。另外,在遇到劳务纠纷时,也不善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当前,党和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岗前就业培训工作非常重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的关心。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围绕劳动力就业搞好各种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势在必行。同时,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和技能需求,分层次有目的开展不同种类的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力争使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都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增强致富本领。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县农牧业发展形势,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新青年、促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为目标,强化科技培训的组织管理、深化科技培训内容、创新科技培训方法,培养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了解经济信息、把握市场行情的复合型创业青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培训目标

培训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创业项目的不同,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加强对从事农业(柑橘、茶叶)项目的青年进行技能知识培训,培训农村创业青年110名,创业项目带头人50名。

三、培训安排

(一)柑橘种植知识培训。

1、培训内容:①“现代果园管理技术”讲座,由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述勇同志授课;②“柑桔培管关键措施”,由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宋发安同志授课;③“柑桔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由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郑忠同志授课。

2、培训时间:2014年3月16日;培训地点: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3、课程安排:

(二)茶叶种植知识培训。

1、培训内容:①“茶叶科技进步与发展趋势”,由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宋发芹同志授课;②“茶叶加工和市场营销”,由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宋育林同志授课。

2、培训时间:2014年3月17日;培训地点: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3、课程安排:

四、培训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本次培训是2014年度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本年度重点工作之一。此项工作同时也得到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希望各乡镇团委、农技部门高度重视,将本次培训与服务农村创业青年和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工作机密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来抓。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篇7

关键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对策

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农村出现新的格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被征地农民再就业;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农村城市化建设等。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快速、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农村成人教育肩负着重耍的历史使命。

一、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必要性

农村成人教育是指对年满十八岁及以上的农民进行的发展其劳动技能和道德素质的正式和非正式继续教育的总称。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农村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高农村成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有效转移的有效途径。据粗略估计,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2亿。农业资源的约束与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矛盾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农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有限,传统的解决方法是靠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向城镇转移。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这两个方向转移的速度都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所受专业技能培训也十分有限。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在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仅有12%受过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既制约了其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其从业层次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要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培育和造就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服务农村的高级技能人才。才能真正把农村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四)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三农”问题是当前举国上下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发展的关链取决于农民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与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不适应,只有加强和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使大多数农民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并掌握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五)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证。西部地区农民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成人教育是西部开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把农村成教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关心的重点,使之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服务,为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服务。

二、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级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重视基础教育,轻视农村成人教育的现象,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形同虚设。有些地方农村成人教育宣传不到位,有些农民不知道农村有成人教育、农村的成人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内容是什么、对自己有何好处等,因此农民享受不到国家开展农村成人教育所带来的实惠。

(二)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是通过教材表现出来的,但是,当前农村成人教育教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课程设置狭窄,教学内容陈旧。当前,农民迫切需要的是快速致富的信息和技术。但由于成人教育受观念、师资、经费等影响,培训内容尚难满足农民希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增收致富的需要。

(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缺乏,成教工作缺乏动力。大部分乡镇还没有独立的成人学校,没有较先进的网络教学设备,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教育手段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方法上。

三、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一)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经济支持。

知识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源头,只有教育才能解决。只有各级政府、各部门领导提高认识,强化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领导,像抓经济那样对待成教工作,给予成人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大力支持和经济援助,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才能健康、有序、有效地向前发展。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各级分担、企业补贴、社会资助、培训者适当承担的培训投入机制。同时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的使用率,在使用资金过程中,要专项专款专人管理,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审计工作、监管工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二)对农村成人教育学校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目前,特色经济为成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应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才能赢得成人教育的发展先机。把市场化运作的理念引入农村成人教育学校管理之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新路子――“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先机,以营销为动力”。成人学校开设的培训项目应该了解农村培训市场的发展态势,科学预测农村各类人群对培训的各种需求。学校的培训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围绕市场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三)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学校的网络化建设。

传统成人教育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办学形式。因其受地域、教师、时间等条件限制,学生学习的形式、内容、时间等受到制约。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远程网络教育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地域广阔、农户居住分散、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等实际困难。经验表明,通过发展远程教育,有助于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从而使更多的人得到学习的机会,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基础在村(社区),重点在镇(街道),龙头在县(市)。建立和完善三级办学网络的互动互利、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势在必行。县(市)成人学院是开展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实体,是构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成人教育的“龙头”。通过学院的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示

范基地,进行实验、示范、培训和推广。学院除了承担着农村成人教育学校无法开展的高学历、高层次的教育培训项目外,还要负责为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培训师资和工作骨干,提供培训教材,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学习和参观访问等。在网络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开发一批能使农民致富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包括实用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素材、实际操作素材、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素材。案例素材等。要在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增强教育培训网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能力。

现代网络化远程教学还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自主地选择学校和学科,自主地选择教师和学习时间,自主地选择学习地点,可以集中到各教学点上网听老师授课,也可以在家中直接上网学习。

(2)教学的趣味性。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眼、耳、手等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加强对理论和技能的理解与记忆,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教学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随意交流,学生可就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向老师求教。

当然。农村成人教育在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时,应从农民的文化素质出发,教农民“会学”。教学的重点应逐步演变为指导、帮助农民掌握诸如怎样上网、怎样查阅、怎样下载等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给农民重复传授网络上已有的内容。一旦农民自己学会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方法,他们受益无穷。通过改革传统的成人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将现代教育科技应用于成人教育教学领域。以成人教育信息化带动成人教育现代化,可以大幅度提升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四)着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转岗培训

农村成人教育要不断追踪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智力开发,自觉提供有效服务。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针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与创业培训,真正使接受培训的农民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成人教育学校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如委托代培、联合培养、引进人才等办法培养和造就一支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较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队伍。

具体培训形式有:

(1)种养专业户培训。积极配合农业部门,组织开展对广大农村青年和农业骨干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农业加工技术等知识的重点培训,并通过政策引导和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支持、信息服务等,为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和培训大批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一专多能、懂产业化经营、能驾驭市场的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使他们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广大农村劳动者依靠科技共同致富。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要依托中等职业学校、乡镇化技术学校等农村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培训网络,建立政府统筹领导、部门积极支持、校企广泛合作的培训机制和体系。

(3)面向中小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展培训。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联系,鼓励支持学校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开展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

(五)探索建立产教研相结合的新模式

要利用一切条件,建设一批具有辐射、服务能力的示范性基地,如“学校+企业”、“学校+公司”、“学校+农户”、“学校+项目”等,以实验基地的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新品种实验、科学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同时,要做劳动力市场调查、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内容选项、兼职教师聘用、培训组织、培训管理服务等,使农村成人教育真正做到培养一批人才,开发一个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吸纳一批劳动力,致富一方农民。

(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学校与职业学校(学院)的结合。增强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

目前县(市)级职业学校(学院)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试验实习场地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就必须把这两大农村职业教育主力军融合在一起,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而这种不论体制、不分学校、齐心协力、共同进行职业教育的做法,也正是黄炎培先生所极力倡导的“大职业教育”的思想。实践证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有利于成职两种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率,有利于这两类学校的自身建设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金钱的扶贫只能暂缓贫困,唯有教育的扶贫才能根治贫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要想将这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农村成人教育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职[2002]13号

[2]《农村成人教育的新形势和新发展》许建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篇8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人才对于提升中国农村整体的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应该担当起培养人才的重担,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大的人力资源引领和智力支持。高职院校是当前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的优质学校类型,其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更强调对专门技能的训练,因此,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训农村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需要找准自身的发展位置,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各项条件,才可以更好地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帮助农民提升创业技能水平。

1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可以高效地缩短城市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要求,对农业、乡村、农民经济的蓬勃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特点,紧跟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突破当前农业人才开发难点的重要步骤。高职院校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可以提升农村农业文化教育水准、提高农民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存量的累积,帮助农村农民顺利地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可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改善农业劳动者就业质量。通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完成传统农业劳动者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使其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具有更强的竞争性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2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要完善农村人才结构,必须要在政策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团队带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提高农村农民职业素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结构不均衡

首先,培育对象选择范围狭窄。高职院校在培养对象的选取上,虽然具有“择优选择”“以点带面”的优点,但是针对广大普通农民所进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却没有普及。长期下去,势必会导致农民发展不均衡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其次,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求教育对象必须具有相应的农业专业知识基础,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影响,高职院校完成传统农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困难重重。最后,培养的对象以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偏多,而在专门技能型及专门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上则严重不足。这种培育结构不均衡的现象,违背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会导致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成效不显著。总之,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经历和文化水平,就很难完成从传统农村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

2.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单一

生产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在组织培训工作时的重点培养类型,培训内容虽然能够适应广大农户的需要并被农民接受,但却远不能满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所必须的社会知识系统。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与生活五方面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点要求中得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是包括科技、人文、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构复杂、多元的综合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特点和目标入手,来组织农民的培育工作。

2.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手段和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养手段与方法都还不灵活,也相对片面,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化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只对固定的基础课程实施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在培养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训形式上主要以新农村农业领军人物的培训和示范性培养为重心,主要面向农业领军型人物和农村基层领导者开展的核心培训,教学方法上也大多采用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单一型方法,但现代新型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还没有充分运用在农民培育工作当中,而远程教育,小班课堂和实战训练的教学形式还没有充分普及,这些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进度。

2.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师资结构也亟需进一步调整。一是培养师资流动性较强,多是兼职的、从学校以外聘请的短期性师资,无法连续固定的时间对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培育。同时为适应培养需要,培训师资的能力门槛也逐步下降,部分师资甚至自己也不具备足够的农业实践经验,所掌握的农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也达不到正常培养标准,与学员素质之间出现了断崖式差距,使得传统农民培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部分师资虽然具备了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充分考虑受训学员的现实状况,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无法实现因需施教;三是有着丰厚实践经验的老师,由于从未进行过体系的理论训练,无法形成书面的规范性指导,也无法把丰厚实践经验的理论知识系统地、条理清晰地讲授给学生。

3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

3.1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

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先进而科学的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的农村农民培育工作具有正面带动的效果,而消极错误的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农民人才培育工作具有负面阻碍的影响。所以,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逐步摸索出符合当前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首先,扩大培育视角,确立了“大职业培育观”。乡村振兴战略,是包含政治、经济、人文、生态等几个领域多方面的全局性战略。将培训范围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训练,拓展至涵盖了多种内容如:农业生产技术、道德、生态意识、法治观念等具体综合素养的培育,这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标准。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必须重新确立强大职业农民培育观念,以更为开阔的视角来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次,吸引多元化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观。合理人才观影响着高职院校对于人员的培养、考察、引进等多方位的人才管理培育工作。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时候,首先要始终铭记新型职业农民才是乡村振兴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将所有可能发展的受培养的农民学生都吸收到培养团队当中,以公平的眼光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受教育培养的农民,力争培育出一大批生产经营型、专门技术型与专业服务性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努力将其打造成新一代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高新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者。最后,顺应时展趋势,逐步建立了终身教育的培育观。社会网络发展飞速,这就需要广大农民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和更多的技术,单靠一种技能很难应对竞争加剧的现代社会。所以,高职院校要建立终身教育的培育观。一方面转变以往农村群众过于重视教育功利性的观点,一方面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另外,高职院校建立农村长效化教育追踪服务制度,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象进行培训后的追踪辅导,并通过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搭建农村线上追踪服务平台,以有效地解决农民学员在农村生产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3.2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优化培育内容

为了满足现代化农村发展需要,为新型职业农民所制定的基本培育内容必须全面涵盖农村实际需要,除必要的农业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农村农业管理人员教育、市场动态培训外,还必须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群众文化教育,以及政策与法规培训等基本教学内容。一是培育内容符合农村需要。培育内容覆盖基础技能、核心技能以及适应社会交流的技能。首先,培育内容与农业基本技能相匹配,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新型农村文化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与接受。其次,培育内容必须与农户的核心专业技能相匹配,并针对实际职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帮助农民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有机融合发展。最后,培育内容与农户的社会交流技能相匹配,涉及新事物新技能如电商和网络技术等,除此以外,作为农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才能也是其中的重要培育内容。二是培育内容必须符合本地资源。因为各个区域的农业产业都有着各种不同特征属性。造成各地农业发展存在独特性的因素,主要是受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地域差别和季节变化等自然因素及生产市场、人为因素和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等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必须对全国各地的农业发展问题开展全方位研究,并加以全面和细致地总结,以创造适应各地农业发展趋势的新思维,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内涵,寻求处理农业发展问题的新方法,并合理运用农业生态资源,提供符合各地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

3.3创新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是相对单调刻板的,但身处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高职院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中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教学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越性,积极革新农民培育方法,增加教学灵活度,并充分调动起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例如可把教学地点选定在果园,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技术,现场连线种植技术比较领先的公司,合作来共同完成远程教育;农户可通过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在种植地内进行实训任务,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都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对参加培训的兴趣和主动性。

3.4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实用化

高职院校应当把握区域农村农业领域发展的相关状况和要求,据此提出培养目标,构建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同时变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课程设置要坚持实践性原则,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按照现实的农业需求设计课程,重新取舍教学门类和教学内容,逐步重构课程内容,使课程的设置更加适应地方农业实际发展需求。逐步淘汰过时的技术,有选择地把适应地方农业生活经济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吸纳到课程当中,并适时调整课程,以保证教学工作时时保持“源头活水”。

3.5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团队建设

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成效如何,与培训教师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很重要的关系。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梯队培养、外部人才引进教师队伍。通过招聘农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及高学历的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补充,提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的质量。其次,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实现共赢。为培养符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和本地公司共同协作,通过让涉农专业教师在基地、对口公司定期进行挂职锻炼,以实现对师资的全面培养。最后,严格考核制度。为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成效,高职院校应当设置严格的教师考评制度,并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在考评中业绩最优秀的教师将获得在评优、评职称等工作方面的优先权,并期望借此来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知识水平,加强对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基层农村整体素质水平,对进行更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高职院校一定要主动担当起这种社会责任和农村教育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优化充实,全面提高农村农业生产能力,全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深入发展,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发展这一宏伟的战略助力。

参考文献:

[1]康亚华,许文静,尹秋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9(2):89-94.

[2]林靖.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建构研究———基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个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26-227.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篇9

一、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重要举措

我市因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全市有农村人口9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近一半,农村劳动力资源58.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3.9万人。农业是我市的基础产业,但我市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村生产力还很落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还很低。近几年来,我市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步伐,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村实用人才,他们在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商贸流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但从我市农村实用人才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人才数量少、素质低。现全市有农村实用人才22700名,仅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2.3%,文化程度近80%都在初中以下;二是人才分布不均,城郊多于远郊,川水地区多于脑山;三是农村实用人才的个体优势尚未形成群体优势,整体效益发挥不充分;四是有关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相对滞后,缺乏相应的培养、使用机制;五是农村实用人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潜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市委提出了“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中央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摆在了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年3月,我省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强省战略。**年11月**市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同时市委、市政府制定了《**—2010年**市人才开发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预期目标,即到2010年**市农村45岁以下掌握一定技术和技能的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并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因此,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稳步推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要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重要举措,大力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各类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拓展信息传递渠道,推进农村技能培训课件开发。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实施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青年农民的科技培训、各类能工巧匠的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等工程项目,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不少于400期,培训人数不少于10万人(次),农村党员的培训面达到95%以上。通过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使全市农村干部和绝大多数农民党员全面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45岁以下的农民党员至少掌握1—2门适用于本地区生产需要的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5年内争取每个乡镇培养30—50名党员致富“明星户”,培养10—20名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头人,使其中一批人达到农民技术员或中、高级农民技师、经济师的水平,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普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层出不穷,逐步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和实际需要的科技人才和各类实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把“三培双带”活动作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培双带”活动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容之一,也将有力推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步伐,因此把“三培双带”活动作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在举办党训班的同时,重点加强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的讲授,强化党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识,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勤劳致富的信心。以市县农广校、市县职业学校,县乡党校为依托,利用党训班、党课学习的机会,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党员新科技开发基地,进行示范培训,增强党员致富的能力。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一是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引导致富能手参加党组织活动,增强入党光荣感。二是引导、组织各方面的行家里手、致富能手参加党课和党内的其他活动,让他们直接了解和熟悉党内生活,深刻认识党的宗旨,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三是认真考察,跟踪了解,把那些积极上进,思想品质端正的致富能手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加强党的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并进行相关内容培训。四是确定培养联系人进行帮助教育,让致富能手实现入党愿望。按照入党程序,严格标准,指定正式党员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帮助他们在政治上迅速成熟,为早日加入党组织创造条件。

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对党员致富能手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争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实实践者,事事处处作出表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党性强,思想活跃,掌握实用技术并且有较好的基础的党员,经党组织考察,列为村级后备干部。突出培养重点,加强培训,有意识让确定的后备干部参与村两委班子开展的活动,列席有关会议,增强工作决策能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对于培养成熟的党员致富能手,根据村两委班子的需要,按照《基层组织选举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程序进入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使基层党员和干部成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在示范带动作用中,把党员和村干部的经济、技术优势与群众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投资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通过党员、村干部带动广大群众学习农村适用技术,使党员干部成为先进技术的“二传手”,勤劳致富的带头人,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村干部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兴办示范基地、组建服务中介组织、发展设施农业等多种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积极争当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

三、把教育培训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最广大来源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群众,拥有较高素质的农民群众是培养大规模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基本土壤。因此,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农村教育手段,大力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实用人才的培养。

结合实际,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培训工程,不断充实和更新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综合性,特别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加大实用技术培训的分量,特别是一些短、平、快项目技术的培训,使一部分党员和群众能在短时间内富起来,并树立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不断拓宽培训渠道,满足不同层次的党员和群众的需要。培训主要采取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要符合农业生产经营特色的实际,又要考虑到相关人员的接受能力和承受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阵地和教学器具,轮训和普训相结合,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多种形式对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同时,认真实施好《2002—**年全省农村牧区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实施意见》、《**市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三年规划》等意见、办法,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全市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23.9万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本着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目标,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使劳务输出由普通劳动力转为技术工人,增强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的能力。培训与服务管理模式主要采取“培训+职业介绍服务”、“培训+小额贷款服务”、“培训+就业服务”、“培训+劳动安全服务”4种方式,培训工作充分结合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特点,突出针对性、适用性、简便性和灵活性,把提高服务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开展好科普冬训和星火培训活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针对科普培训对象,重点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的培训。科普冬训的内容包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适用技术、岗位技能培训等,并根据形势发展和要求,对每年的培训重点进行适当调整,如增加公民道德建设、反、破除迷信等方面知识的讲授和培训。星火培训是星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农村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方式之一,主要针对党员干部和科技示范户、农牧业示范户开展,能有利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依靠科技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因此,要通过科普冬训和星火培训活动的开展,有效推进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宣传落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的综合素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大力扶持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过硬,科技文化素质较高,能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脱贫治富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实用人才队伍。

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培训水平。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化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村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依托市委党校,市、县农广校,县、乡党校,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结合起来,把培训形式与科普冬训结合起来,把巩固培训成果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把自主培训与结对帮扶活动结合起来,使培训工作分阶段有序进行,确保培训工作的落实。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结构,提升教研水平,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全市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开拓省外继续教育基地,确保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稳定性和高质量;逐步优化整合全市各类培训资源,建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人员的施教水平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积极与其它省、市(区)联系,利用外地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方面的基地和设施加强培训工作,并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坚持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推动教育培训投资的多元化、社会化。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

农村农业技术培训内容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县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工作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产业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大讲堂”为载体,加强对干部、技术员和农民的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科技兴农年”活动,突破体制障碍,整合培训资源,增加科技投入,推动跨越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县完成农业产业技能培训21800人,其中干部培训1000人、技术员培训800人、农民培训20000人。首先,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增强全县广大干部对发展产业的思想认识,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理念,调动干部投身主导产业开发的积极性,提高发展农业产业的组织领导水平,培育思想认识新的干部队伍。其次,解决技术水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更新升级,提高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培育技术水平高的技术队伍。再次,解决实践能力的问题。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田间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农民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农业产业,培育实践能力强的农民队伍。通过培训着力打造“五支队伍”,即各乡镇(中心社区)要从培训人员中优中选优,分别组建10人以上的苹果修剪专业服务队伍、蔬菜生产管理队伍、畜禽养殖技术队伍、苗木生产技术队伍和产业配套技术队伍。

三、培训原则

(一)整合资源抓培训。要进一步整合职教中心、农广校、社会保障等培训资源,实现集零为整、资源共享,推动农业产业技能大培训、大教育、大提高。

(二)突出重点抓培训。围绕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苹果业、棚栽业、养殖业生产管理技能培训,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与技术服务之间的配套跟进问题。

(三)按照需求抓培训。依据主导产业发展所需技术和农民生产需求,合理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内容,不断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培训对象与内容

(一)干部培训。培训对象为县乡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职工。培训内容以农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为主。

(二)技术员培训。培训对象为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以苹果业、棚栽业和畜牧业等农业产业实用技能为主。

(三)农民培训。根据农民所从事农业产业侧重点进行确定,年内轮训一次。一是新型农民培训。培训对象为全县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共计400人。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为培训重点。二是农业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为全县农业产业户,突出抓好产业带和园区内的产业大户、示范户培训,共计19300人。以农业产业生产管理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对象为农产品加工营销者、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共计300人。以农产品加工贮藏、市场营销、专业合作社培育创新为培训重点。

五、培训形式

(一)抓好集中培训。大力整合全县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县职教中心教学阵地,举办“现代农业大讲堂”,采取“季报月讲”的集中培训办法,即每季度邀请农业专家和有关领导作一次专题报告;每月利用1—3天时间,组织进行一次集中授课培训。

(二)抓好现场培训。要依托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采取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组织农业产业户进行现场实践操作,使其真正掌握农业生产实用技能。

(三)抓好中长期培训。县农广校招生100人、职教中心招生200人,开展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

六、时间安排

按照年度农业产业技能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畜牧、林业、水利、人社、老区办、职教中心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确保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工作能够取得实效。

(二)明确工作职责。农业局负责全县农业产业技能培训计划制定、组织协调工作;财政局负责各类涉农培训项目资金的整合,确保培训计划有效实施;职教中心负责教学场所布设和教学服务工作,组织开展中长期培训工作;农广校负责集中培训的组织实施,各类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确保培训资料共享;各相关单位和乡镇(社区)负责培训人员选送、培训宣传和资料报送工作,协同农广校开展集中培训,同时报经农业局备案后适时组织开展好现场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