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咨询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33

情感心理咨询篇1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专业能力;情感能力;横断面调查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4.001

中图分类号:R749.055,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4-0229-06

美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中指出:心理学工作者必须在其胜任的专业能力范围内从事工作、教育及行为研究,并以其教育、培训、督导或专业经验为基础[1]。中国2007年9月在《心理学报》上发表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1版)》中也明确规定:心理师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在专业界限和个人能力范围之内,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工作[2]。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一般是指其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应用相关临床治疗方法、策略和技术,同时具有广博的人文与社会学知识,以及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3]。在西方国家,对此要求很严,如从事成人抑郁症治疗者不能接待儿童来访者,除非接受过儿童抑郁症专业培训[4]。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情感能力一般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督导,即治疗师能够认识和承认自己是现实生活中独特而难免有错误的人,知道自己情感方面的优缺点、需要和资源、临床工作的能力以及局限性等[3]。因为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对治疗师及患者造成强烈的情感震动,如果治疗师不能承受某种情感压力或治疗工作中应尽的责任,则其帮助别人的良好意愿就会差强人意,甚至得不偿失或给患者造成伤害。

本文拟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两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了解我国目前从业者能力的基本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全国的行政区域划分,选择其中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行政区为调查区域(港澳台除外)。在每个行政区所包含的城市中,选择2~3个城市(主要选择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作为主要调查点。每个调查点的负责人主要是课题组成员单位的同行,或同行推荐。按照所调查城市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开展情况,每个调查点发放调查问卷70~250份。由各调查点的负责人利用学术会议、培训等机会进行调查,并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调查对象包含13个省的60个城市,以及两个直辖市(北京、上海)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其中:北京77份,上海74份,广东104份,东北三省70份,浙江66份,湖南与湖北50份,山东39份,甘肃36份,安徽30份,四川29份,河南与河北26份。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

1.2工具

自编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该问卷包括三部分:(1)人口学资料及从业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收入(包括各种来源的收入)、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工作单位性质、职称,及所接受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类型、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年限、是否在为从业者作督导、对来访者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平均的治疗疗程等;(2)伦理行为调查,主要包括工作胜任能力、履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设置、知情同意、保密原则、双重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多数题目采用两级评分,即回答“是”或“否”;(3)伦理意识调查,参考Gibson等调查问卷[6]中条目的表述编写而成,该问卷主要包括涉及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的条目84条,请被调查者判断所属条目的内容是否符合伦理规范,采用“符合”、“不符合”和“不清楚”3项计分(分别计1、2、3分)。本文选用其中有关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条目22条。

1.3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被调查者人口学资料及从业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平均年龄(36±10)岁,女性、已婚、本科各约占2/3,绝大多数在公立单位执业,职称分布均匀。见表1。

被调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中有一半每周的咨询或治疗时间在5小时以下,70%以上的人工作时间在5年以下,接近1/3的人同时在做督导的工作(见表2)。

2.2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状况分析

多数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76.2%),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并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14.8%的人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其中男性为13.8%,女性为15.7%)(见表3)。

2.3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方面的伦理判断情况分析

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均有半数左右的人认为符合伦理要求。有26.1%的人认为“因担心被而回避某些来访者”符合伦理,27.1%的人认为“对患者感到愤怒和失望,并告之患者”符合伦理。其他条目的回答比较一致。对于各条目判断为“不清楚”的人占10%左右(表4)。

2.4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有难以胜任治疗的感觉”这一条目与人口学因素、执业基本状况中的各分类项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性质、职称、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有无处方权、是否合并用药处理等均是影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女性、20~30岁年龄组、未婚、私人执业、无专业技术、执业年限在2年以下、每周工作5小时以下、无处方权、不合并用药处理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难以胜任工作的感觉高于其他同行,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有难以胜任的感觉”为因变量,以经过卡方检验有影响的因素,如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性质、职称、工作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有无处方权、是否合并用药处理为自变量,运用enter法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影响较大。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的被调查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模型总预测正确率为76.4%,回归模型的确定性系数为nagelkerkeR2=0.11(“有难以胜任的感觉”编码为1,“无难以胜任的感觉”编码为0)。

3讨论

3.1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中国所从事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多数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76.2%),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研究中[4],则少有类似的情况。因为在西方多数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有准入标准,积累了几十年实践的经验,对工作胜任是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最起码要求。然而,中国近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历史发展是不连贯的,真正的起步是近20年,至今仍缺乏大学本科的临床心理学系统规范培训和毕业后继续教育的体系、制度、方式等,虽然近些年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种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绝大多数都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的演练,尤其缺乏系列、循序渐进的案例示范与实践机会。相当一部分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觉得有收获,但在以后的实践中却发现,连基本的沟通技能、治疗关系的建立都未掌握,仅凭各自的社交能力与理解来实践,自然力不从心。而且,从本调查的结果每周从业时间在5小时以下的人占51.6%,从业2年以下的人占42.8%可以看出,一半左右的被调查者从业的时间比较短,没有相应的经验积累,这也是是从业者有不胜任感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3.2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情感能力分析

美国针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在心理治疗中是否有强烈情感经历曾做过几次全国性调查,发现较常见的情况为:大多数治疗师曾经有过强烈的忧伤和悲痛体验,其中超过一半(61%)的治疗师报告曾患过临床抑郁症;超过29%的人报告曾有自杀意念,4%的人报告曾企图自杀;大约4%的人曾因精神科问题住院治疗[5]。本研究亦发现61.6%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有过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提示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负性情感的出现是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本研究发现,有66.2%的从业者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相对于美国资料(约84%的治疗师曾接受过心理治疗帮助)[5]而言,中国目前该领域的从业者本人接受督导或专业指导的比例仍落后于西方,但已有半数以上者认识到这些问题,并试图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或督导来解决。

3.3个人经历对情感能力的影响

国外资料显示,几乎1/3的男性治疗师和超过2/3的女性治疗师至少在其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期间曾经历过某种形式的虐待[5]。本研究结果发现14.8%的人(其中男性为13.8%,女性为15.7%)有过被虐待的经历,这一比例显著低于国外的相关报道,可能与东西方对于虐待的理解和界定不同有关,西方国家很注重人权,而我国更注重家庭,“家丑不可外扬”是我们传承下来的文化信念。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讲,一个人以往的经历的总和,通过内化过程,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情结和人格,进而会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被虐待或特别的痛苦经历会影响治疗师情感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可能对咨询工作造成影响。不过,至今仍缺乏证据说明有无被虐待史经历的治疗师是否胜任从事咨询工作。

3.4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对能力方面的伦理判断情况

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本研究发现,认为这两条符合伦理要求者约有一半。而美国Gibson等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分别有92%和83%的美国心理学从业者认为这两条符合伦理要求[6]。国内的张爱莲、钱铭怡等的研究中,判断这两条符合伦理规范分别为75%和58%[7]。这表明,自身的经历是否能在咨询的过程中应用,美国的从业者普遍接受,而中国的从业者则存在较大分歧,在此方面能否用文化差异来解释?还是因为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和讨论较少,仍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只有26%的人认为“因担心被而回避某些来访者”符合伦理,而同样的问题在美国资料中有64%的人认为符合伦理[6],这个数字的差异比较大,说明美国的从业者比较注意自我保护,伦理意识比较明确和鲜明。

3.5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时,较多变量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如职称、咨询年限、平均每周咨询或治疗时间等因素都与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有关。但是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每周工作时间上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从业年限越短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这符合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职业,与人生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实际工作的经验密切相关,同时也提醒我们对初入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行业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系统培训,显得必要而迫切。

3.6本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力图反映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伦理问题的现状,研究伊始对于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的选择非常严格按照地区分布和标准取样原则,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有些地区的从业者不太配合调查,且多数是利用学术会议或学习班进行的调查,自愿填写,回收率较低,造成研究对象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其次,伦理学话题是比较敏感的,因此调查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有出入,提示单纯用横断面调查难以全面反映问题,建议应用更深入的研究方法,如质性研究的结果来补充;第三,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个别项目理解较困难,应进一步对调查工具进行修改和完善。

致谢:感谢参与调查的同行们!

参考文献

[1]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ethicalprinciplesofpsychologistsandcodeofconduct[J].americanpsychologist,2002,57:1060-1073.

[2]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J].心理学报,2007,39(5):947-950.

[3]季建林,赵静波.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伦理学问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7-44.

[4]KnappS,VandecreekL.aprinciple-basedanalysisofthe2002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ethicscode[J].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practice,training,2004,41(3):247-254.

[5]popeKS,VasquezmJ.ethicsinpsychotherapyandcounseling:apracticalguide,Secondedition[m].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8,109-125.

[6]Gibsonwt,popeKS.theethicsofCounseling:anationalSurveyofCertifiedCounseling[J].JCounselDev,1993,71:330-336.

情感心理咨询篇2

心理咨询是指由心理咨询员(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旨在帮助来访者面对并解决其所遭遇的问题,进而激发其潜能。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与来访者不断互动,咨询员帮助来访者解决生活或情绪上的一些困扰,同时咨询员会受来访者的一些情绪的影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员会受个人的特质与过去经验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正面情绪(快乐、兴奋等)或负面情绪(紧张、愤怒等),这些情绪会影响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咨询效果。因此,咨询员要注意不断调节和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咨询的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境和良好的情绪状态,以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与改变,实现咨询的目的。

一、心理咨询员的情绪对咨询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咨询员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对咨询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情况进行积极反应,比如认真倾听,不指责来访者表现出的不适宜的行为,对来访者的积极面给予足够的重视等,都有助于使来访者产生安全感,减少防御心理,对咨询员更加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逐步产生出希望这种关系会比以往任何一种关系都更能使自己从中受益的想法。来访者或许还会学习或模仿咨询员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反应,并将其应用到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去,认真地探索自己,理解和接受新的观点,学习和尝试新的行为方式,重塑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使咨询达到最佳效果。

而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将其在生活中未曾处理的负面情绪带到咨询过程中来,投射到来访者身上,表现出厌恶、不耐烦等情绪,对来访者构成伤害,导致其对咨询产生阻抗,大大影响咨询效果。

任何一个咨询员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让自己不断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但事实上这很难做到。咨询是一个持续的、漫长的、需要不断克服各种阻碍的复杂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咨询员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是必然的,这是需要咨询员站在客观现实的立场上予以面对的。如果咨询员在咨询中想扮演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为了使自己获得所谓成功的体验,做一些事情让来访者感到高兴,让自己也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而不惜放弃咨询的目标,这无疑违背了咨询的根本目的。咨询员应经常分析自己在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积极面或消极面的关注程度及反应形式,反省自己是否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消极问题的关注与探讨上,而忽视了来访者积极的品质。若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受自身负面情绪的影响,则极易忽视来访者身上的积极品质。

二、心理咨询员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

在咨询的过程中,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咨询员都必须避免情绪化,很好地把持住情绪。但是真正做到处险不惊并不简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咨询员产生负面情绪呢?

1.个人未完成事件

每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个人“未完成事件”,它们深藏于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一旦这些事件被现实生活中某些类似的情境唤起,就会引起个人的情绪冲动,影响对现实的适应。咨询员也不可避免地会拥有一些未被自己觉察的“未完成事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这些未经处理的内心冲突与伤痛,常常会被来访者身上相似的问题所触动,被来访者强烈的负面情绪影响。

2.来访者的特质和特定话题

有的时候,个别来访者会表现出为咨询员所不愿接受的行为,某些特定的来访者会让咨询员感到厌恶、难以相处;或者来访者所述的特定事件的情境会触动咨询员,使咨询员产生愤怒、不满、厌烦等情绪。咨询员要及时、清晰地意识到这种不适的情绪体验,并及时进行调整。

3.来访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面对来访者的移情反应,咨询员也会有自己的情绪反应,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反移情。咨询员如果不能及时地排解和宣泄这些情绪,会对咨询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产生替代性创伤及创伤性反移情。替代性创伤是指咨询员在治疗过中体验到的破坏性痛苦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可以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而创伤性反移情常表现为抑郁、愤怒、悲伤、易激动、过分认同等。

4.咨访关系终止时强烈的情绪体验

当一种积极友好的咨访关系结束时,咨询员通常会面临着某些困难。咨访关系的结束,意味着一种有价值的东西的丧失,咨询员可能会因此产生失落情绪,这种失落情绪有时会成为结束咨访关系的阻抗。

三、心理咨询员的情绪调节

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员保持情绪稳定,这既是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职业活动的要求。咨询员要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没有大喜大悲的过于强烈的情绪波动,不把个人的不愉快情绪带到工作中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来访者都能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为了保持平静的心态,咨询员要做到以下这几点:

1.自我探讨

咨询员是一个普通的个体,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长环境、所接受教育等的不同,各自都有不完美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局限。一个好的咨询员要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能时常自觉反省自己的不足,要善于觉察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勇于面对并作出恰当的处理,努力突破和完善自我。咨询员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在咨询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负面情绪,比如反移情等问题。咨询员的人格魅力与力量源泉正是建立在对自我深入细致的剖析与检视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自我检视,可以构建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人格特征及资源的合理局限性,做到自我关爱(self-care)。同时,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剖析和把握,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显示出来的自身尚未解决的问题,随时监控并避免反移情的出现,保持躯体、认知和情感的健康状态。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治疗师就像是一面镜子,当上面有了太多灰尘就应该擦一擦。”自我检视和自我关爱,有助于咨询员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咨询与治疗的成功,为自身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2.合理宣泄情绪

考瑞(Corey)说过:“身为治疗者,咨询员必须面对自身未曾探索过的内心障碍,如寂寞、权力、、父母亲等主题。”咨询员应善于觉察内心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会如何影响到自己。咨询员要学会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很多不良的情绪憋在肚子里。适当的宣泄是很有必要的,这对咨询员的个人成长很有帮助。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给予合理的宣泄,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如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情或者在心情苦闷时,找一个无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基础上找亲朋好友倾诉一番,或者去心理咨询机构倾诉等。

3.调整认识

合理的认识有助于产生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所以,当意识到某种情绪的存在,与其禁抑,不如随时淡化,释放内心郁结的有害能量,将消极的激情去除于爆发之前,并使情绪有适当的表现。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咨询员不仅可以“聆听”到潜藏在自己身体内部的情绪及对这种感受的想法,而且应不抑不扬,妥帖地微调自己的社会行为,使其更符合咨询员的身份、地位。

4.积极的自我暗示

这是一种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暗示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可用来松弛过分紧张焦虑的情绪,也可以激励自己。比如,当心理咨询员感到不耐烦时,可以在心中默念“我很好,我能平静下来”“我能做好,我有信心”等,这样可以消除抑郁、焦虑、怯懦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状态,恢复应有的平静。

4.适时接受心理咨询

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员不断地接触来访者的大量负面情绪,需要随时通过接受咨询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咨询员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面临事业发展、人际协调、婚姻家庭与子女教育等压力,也需要适时接受心理咨询。咨询员以来访者的身份接受咨询,获得接受咨询的经验,是成功咨询员成长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探索自己、确定自己能否帮助他人的大好时机。咨询员自己接受咨询可以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对工作中可能会忽视的问题保持敏感。

5.时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有:对自己能客观地认识并接纳,对他人与环境能客观地认识并接纳,情绪相对稳定,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健全。用一句话总结,即心理健康就是心态好、心理平衡。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员来讲至关重要,生活有规律、淡泊、有限接待、把工作留在咨询室、生活中不谈工作与个案等,所有这些做法与经验都有利于心理咨询员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6.学会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员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寻求督导的帮助,或者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咨询员之间可以形成一个由不同级别的咨询员构成的督导系统——心理咨询员可以向咨询师寻求帮助,咨询师可以向高级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当然,在同级群体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交流工作过程中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方法等。

情感心理咨询篇3

关键词:沟通技巧;学校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美国学校心理咨询专家S.w.Russ指出:“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坦率、信任的关系,是咨询过程中头等重要的事情……是有效咨询的前提条件。”G.Caplan指出,建立这种咨询关系的最重要方向是咨询员与来访者的平等地位;truax则提出真诚、非占有式温暖以及准确的理解共情是咨询成功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建立真诚、信任、接纳、坦率、平等、合作的咨询关系,既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也是在整个咨询过程中需要时刻维护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员是否能够很好的运用沟通技巧,对于咨询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作者的咨询案例“自卑的小女孩”为例,简要分析沟通技巧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

一、无条件的积极尊重

所谓“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就是指要把每个来访者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既接纳他的长处,也容许他的短处,这样就创造出了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更大程度的表达自己。

案例:来访者是个较矮的短发女生,我微笑地看着她,说:“你好!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吗?”她羞涩地点点头,于是我把她带到了个体咨询室坐了下来。看到她冻得有些发红的脸颊,我关切地说:“外面很冷吧?入冬了,记得多穿点衣服”……经过几句寒暄之后,她明显由开始时的紧张变得放松了下来。通过进一步的交谈得知她因为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个子也很矮,所以有自卑感,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朋友,觉得自己很孤独。我鼓励她:“其实从你来开始到现在,老师一直都在观察你,我发现你身上有很多优点,或许你自己都没有发现。当你去办公室找老师的时候,你的动作很轻,还很有礼貌的敲门,所以你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有修养,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她似乎很受用,看来她可能很少被夸奖。

以上案例中的女孩子个子较矮,脸上有斑,来到心理中心时表现的怯懦、羞涩,但是咨询员从始至终都是微笑着面对她,关心她的冷暖,并且能够适时的发现她的优点,进行恰到好处的鼓励。这些都体现出咨询员对于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正是这种尊重,使来访者感受到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能够在后续的交谈中敞开心扉①,毫无保留地说出困扰自己的问题。

二、准确的共情

罗杰斯认为,共情是指咨询员能体验他人的世界,犹如自身的精神世界。简而言之,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卡可夫将共情从有害的反应、交换式的反应到积极的共情分为由低到高五个层次:层次一,咨询员没有表达出来访者所表达的感受和内容,是一种不相关或伤害性的反应;层次二,咨询员表达出了来访者所说的内容,但在表达时明显疏忽了来访者所表达的情感成分;层次三,咨询员对来访者所表达的感觉做出了可交换式的反应,即咨询员表达出了与来访者完全相同的感受和内容;层次四,咨询员做出了一种增加式的反应,即咨询员能表达出来访者未表达出的深层感觉;层次五,咨询员能表达出来访者不能表达出的更深层次的感觉。

案例:来访者说“老师,我觉得我的个子太矮了,而且长得也不好看,有时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觉得很闹心,很郁闷……”。我认真地听着她的叙述并不住地点头“老师非常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因为你看看老师,咱们俩的个子是不是差不多啊,所以我小的时候和你一样,特别希望自己能长高点,看到自己的同学都长那么高,很羡慕,感觉长大个穿衣服太好看了”,她迫不及待的表示赞同。

以上咨询中,咨询员通过点头、自我暴露等方式对来访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共情,咨询员首先对来访者的困惑――“由于个子矮而郁闷”表示理解,并且表达出了来访者没有表达出的希望自己能够长得更高的愿望,以及对于高个子同学的羡慕之情,并且兼用自我暴露的方法,这样可以进一步拉近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的关系,使来访者充分感受到咨询员对自己的理解。

三、真诚

真诚就是将真正的自我表现出来,让来访者了解咨询员也是一个人,并非只是扮演某一个角色。真诚与前述的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准确的共情相联系,在这三种态度中,它是最基本的,无论是无条件的积极尊重还是共情都只能建立在真诚的态度之上。真诚也具有不同层次,表明咨询员运用真诚的不同程度,一般包括如下四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一,咨询员隐藏自己的感觉,或者以沉默来惩罚来访者;二,咨询员以自己的感觉来反应,其反应符合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但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感觉;三,为了增进两人间的关系,咨询员有限度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表达否定、消极的情感;四,无论是好或不好的感觉,咨询员都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经由这些情感表达,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好。

案例:来访者感觉自己缺乏安全感,我问“那你认为的安全感指的是什么呢?”“那种温暖的感觉”她说。“老师理解这种感觉,这种安全感我们可能会从不同的人那里得到,比如从父母那里,从朋友那里,或者从未来的另一半那里,可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你想想能一直陪我们走到最后的那个人究竟是谁?谁能给我们这样一种绝对的安全感呢?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还是未来的另一半呢?”她想一想说“还是自己吧……”我重重点头,“是的!所以说安全感千万不要指望着别人来给,因为别人可以给我们所谓的安全感,当然还会随时拿走这个安全感,所以安全感一定是自己给自己的,这就要求我们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她不断点头。

在以上的交流中,咨询员并不是一味的肯定来访者所说的话,而是在发现来访者观念里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之后,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来访者意识到并且进行思考。这样的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态度才能使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员是在认真地倾听自己讲话,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困扰,体验到咨询员对自己态度的真诚,也会使咨询向着一个更加接近成功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的咨询技巧,涉及到许多不同心理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但是,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共情和真诚无疑是咨询能否达到目的和成功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世界上最坚强也最脆弱的是人的心灵,最宽广也最敏感的还是人的心灵,因此心理咨询师是一个伟大而又最大意不得的职业,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理由不真诚对待每一颗需要被呵护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学校心理咨询:理论.方法.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8)

情感心理咨询篇4

【关键词】精神卫生;咨询;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R395.6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9-1076-02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totheSettingandotherFactorsthataffecttheCounselingeffect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ZHanGRui-xing,ZHaoShan-ming,LiUXin-ying,etal.educationalSchoolof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settingofpsychologicalcounsel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relatedfactorsthataffectthecounselingeffect,andtoprovideevidenceforthecounseling.methodstotally34universities,87collegepsychologist,1013collegestudents,aswellas57universitystudentswhoweresufferingpsychologicaldisorderswereinvestigated.Resultsabout41.2%ofcollegecounselingroomwaslocatedneartheofficeofStudentaffairs,32.4%placedinthevicinityoftheclassroom.among102studentshavingexperiencedpsychologicalcounseling,71.2%ofstudentswereafraidofthattheprivacywouldbeblabbed,90.2%ofstudentsconsideredthatpsychologicalcounselingbroughtmentalpressure,89.2%ofthestudentsfeltshamedofpsychologicaldisorders,90.1%ofstudentsconsideredthatthepsychologistshadtheidentityofteachers.61.4%ofstudentscouldn'tbeopenheartedfacingthecounselingpsychologist,and78.4%ofthestudentsterminatetheconsultationontheirown.Conclusiontherearemanyfactorsaboutthesettingofcollegepsychologicalcounselingthatinfluencetheeffect,the"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betweentheconsultantsandthestudents,thegeographicalpositionofcounselingroom,thestigmaofmentaldisorders,counselingfreeservicesandotherfactorsaffecttheeffect.

【Keywords】mentalhealth;Counseling;organizationandadministration;Studenthealthservices

大学生已成为我国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高校心理咨询的研究日益增多[1-5]。但是,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初始阶段,如美国非常重视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评估,对辅导方法和测验技术进行研究和鉴定,以便验证学生辅导的有效性[6]。我国对高校咨询效果缺乏深入的研究,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咨询师的水平、学生的咨询动机等。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心理咨询设置本身就存在着诸多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心理咨询中的设置是指咨询中的各个环节、咨询技术、咨询环境、咨访关系、咨询收费、咨询保密等与咨询效果相关的基本状况。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助人活动,与一般的人际帮助活动不同在于心理咨询的场景是一个非自然的、“人工的”的场景,这样一个场景是通过特定的设置构成的[7]。心理咨询设置的目的是用来保证和促使咨询向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本文就高校心理咨询设置对咨询的影响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为4组:第1组,随机抽样调查全国34所设有心理咨询室的高校,其中本科院校15家、高职高专院校19家;第2组,2006~2008级郑州市在校大学生,采用整群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165份,有效问卷1013份,回收率86.95%,其中男生504人,女生509人;第3组,随机抽样调查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障碍大学生住院患者57人(精神分裂症患者除外),有效问卷57份,其中抑郁症23例、强迫症12例、焦虑症5例、惊恐障碍3例、厌食症8例、贪食症6例;第4组,整群抽样调查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师89人(包括专职和兼职),有效问卷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75%。

1.2方法针对4组调查对象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群体、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问卷调查,大学生心理障碍住院患者调查时间选在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有良好沟通和理解能力时进行。

2结果

2.1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基本设置情况

2.1.1位置调查全国34所高校,41.2%的咨询室位于学生工作辅导员办公室附近,32.4%安置在教室附近,20.6%安置在相对独立的远离人群聚集处,11.8%安置在校医院内。

2.1.2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情况调查87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中,专职工作者占57.5%,兼职占42.5%,专职工作者中有62.5%担任学生的一些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兼职工作者多为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73.5%的学校定期安排学生接待咨询。

2.1.3高校心理咨询收费状况所调查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均为免费。

2.2对大学生及咨询师的相关调查结果在校大学生及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患者中,共筛选出有学校咨询经历者102人,咨询比率为9.5%,平均咨询次数1.8次。调查有咨询经历大学生结果显示,有72.6%大学生认为咨询室位置、环境没有安全感,影响求助;90.2%认为咨询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89.2%有心理疾病感到难以启齿,71.2%担心告知咨询师的隐私被泄漏,90.1%认可学校咨询师是教师,认可与咨询师的“师生关系”;61.4%没有向咨询师说出与问题相关的全部隐私;78.4%的自行终止咨询;只有6.9%能够提前预约咨询。

2.3对高校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调查62.4%咨询师认可自己是学生的老师身份;77.4%认为学校心理咨询效果不尽如意;78.2%认为咨询师与学生比例严重不足;62.5%专职咨询师曾担任学生的某门课程的授课;90.8%认为学校没有采取措施激励咨询工作。咨询师认为学校咨询存在的问题如下:41.4%咨询师认为学生咨询随意性强、脱落率高;36.8%认为学生对咨询师有过高的戒备心理;21.8%认为咨询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影响深入交流。

3讨论

3.1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老师”身份对咨询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老师在学生面前是威严的形象,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能过于随便,这就导致学生在咨询时心有顾忌,不能坦诚交流自己的相关情况。Kelly等[8]的研究显示自我掩饰程度影响着求助者咨询的态度。专职咨询师62.5%曾担任学生授课任务,兼职教师多为专业老师。咨询师在学生心中的“老师”身份是影响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71.2%的学生担心咨询师可能会泄漏自己的隐私。高校心理咨询中,这种特殊的“师生”关系设置与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不相符。另外,调查显示,多数学校安排“学生咨询师”接待来访者,降低了学生咨询时的期望。Kimura等[9]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咨询的期望影响他们对学校咨询求助的意愿,容易导致咨询脱落。因此,高校咨询师与来访者特殊的关系,影响了咨询效果。吴志功等[10]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策略大多数是通过个人努力和制定计划等具体方法来解决,只有极少数在面对问题时愿意寻求咨询人员的帮助。要改善大学生咨询现状,可以开展自的心理治疗辅导班,阅读疗法可提升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11],因此可以推广阅读疗法。同时也可以发展具有保密性强、交互性更好、服务范围更广、跟踪反馈更方便的网络咨询[12]。

3.2高校咨询室的位置及环境影响了咨询效果咨询室设在人群流动较多的地方,学生在咨询时担心被老师、同学发现,从而干扰学生去寻求心理干预的行为。美国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不熟悉是影响大学生求助的重要因素之一[13]。因此在心理咨询室位置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对来访学生的影响,尽量安置在既方便学生咨询同时又尽可能打消学生顾虑的地点。

3.3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病耻感是影响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群体及社会对心理疾病的歧视和偏见是影响大学生前去咨询的重要因素。自我耻辱感是精神病患者不满于自身所处的疾病状态的一种偏见,自己感到耻辱、见不得人[14]。2005年Yen等[15]在我国台湾对病耻感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发现患者的症状越重、教育水平越高,其病耻感越强。因此知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心理疾病病耻感是较强的,调查结果也证实这一点。Couture[16]提出增加与心理障碍患者接触的机会可以降低人对心理障碍的病耻感,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心理障碍患者的表现与内心痛苦,让学生了解心理障碍者的思想、情绪情感、行为等,并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内容、方式和原则,纠正对心理障碍的偏见和误解,消除咨询顾虑,在认识与行动上积极对待心理咨询。

3.4高校心理咨询免费服务对咨询的影响本调查显示所有高校心理咨询均未向学生收费。wood[17]提出付费有助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帮助咨询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allen[18]认为咨询收费本身有一定的心理治疗和不良人格矫治作用。不收费的心理咨询常容易出现来访者在接受治疗时主动自我探索和改变自己的动力不足,在咨询中等待他人援助而自身不作为,不付出即想收获的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病态观念,是需要矫治的;同时收费服务对来访者的咨询行为也是一种行为上的规范,对增强咨询者的自我意识、责任心、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收费是心理治疗工作的价值体现[19],调查中仅6.9%的人能够预约咨询,约2/3的咨询是学生自行终止,平均咨询次数为1.8次,这也说明这种免费的咨询随意性强,约束性低。从严格意义上讲,高校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要明确职能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重视面向广大健康学生的发展性咨询,实施“促进发展为主、防治障碍为辅”的咨询模式,同时注重筛选出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者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

4参考文献

[1]胡伟国,王晓程.对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的探讨.温州大学学报,2006,19(3):50-55.

[2]沈永江.高校学生心理咨询意识误区与对策研究.龙岩师专学报,2001,19(4):107-108.

[3]陈家麟,李炳南.再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两个理论问题.扬州大学学报,2003,7(4):54-57.

[4]张成山.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研究及对策.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5(4):78-80.

[5]曹挹芬.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信息互动平台建设.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253-255.

[6]wiLSonSB,maSontw,ewinGmJm.evaluatingtheimpactofreceivinguniversity-basedcounnselingservicesonstudentretention.JCounselpsychol,1997(7):316-320.

[7]李英,王超.关于心理咨询中时间设置的思考.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67-269.

[8]KeLLY,anitae,aCHteR,etal.Self-concealmentandattitudestowardcounselinginuniversitystudents.JCounspsychol,1995,42(1):40-46.

[9]KimURa,maSatoL,miZUno,etal.predictinghelp-seekingpreferencesforstudentcounselingservicesthroughperceivedexpectationstoothers.JapaneseJCounsSci,2008,41(3):235-244.

[10]陈琦,吴志功,苗逢春.年轻大学生忧虑的问题、应对策略和寻求助的行为.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26-31.

[11]张红.阅读与大学生心理自助研究综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25-28.

[12]魏艳,张义勤.构建高校网络化心理咨询模式的思考.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3):137-138.

[13]eiSenBeRG,DanieL,GoLBeRStein,etal.Help-Seekingandaccesstomentalhealthcareinauniversitystudentpopulation.medicalCare,2007,45(7):594-601.

[14]杨春梅.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对精神病患者影响的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166.

[15]YenCF,CHenCC,LeeY,etal.Self-stigmaanditscorrelatesamongoutpatientswithdepressivedisorders.psychiatrServ,2005,56(5):599-601.

[16]CoUtUReSm,pennDL.interpersonalcontactandthestigmaofmentalillness:areviewoftheliterature.JmentHealth,2003,12(3):291-305.

[17]wooDwD.Dofeeshelpheal?JClinpsychol,1982,38(3):669-673.

[18]aLLena.theFeeasatherapeutictool.psychoanalQ,1971,40(1):132-140.

情感心理咨询篇5

一、上好心理健康课,这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

心理咨询工作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主动求助。要想提高学生咨询的主动性,心理咨询教师必须首先获得学生的信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同时,提高学生对心理咨询重要性的认识。心理课的开设是心理咨询教师和学生接触的开始,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教师应利用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吸引学生,比如:我是谁?将来的我会怎样?我的烦恼为何如此多?我的青春我做主……以此为题,精心设计,使他们由角色体验到心灵感悟,在体验中学会解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如果来源于学生自身,与其心灵相通,他们容易与教师形成心灵碰撞,并对教师产生信赖感。

通过心理健康课让学生了解咨询的意义。现在的中职学生自尊心极强,心理也很敏感。有时其他课上遇到问题都不好意思向教师请教,让他们去咨询心理上的问题就更不容易了。为此,我让他们知道心理问题人人都会有,就像头疼感冒一样,关键是有了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让其继续发展,不使其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我曾以“走进心理咨询室”为题上了一节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知识,并参观咨询室。只有在心理上认同了,学生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走进咨询室,走近心理教师。此外,我还给他们讲述一些通过心理咨询走出心理困境的案例,分析影视剧中突出的人物心理,分析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人生,用事实说话,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咨询的作用,知道真正的心理咨询助人成长。

二、爱心与耐心,这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

心理咨询教师面对的大多数是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情绪、情感有时会有一些非理智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有了爱心,就会对咨询的学生充满理解和尊重,能够以平等和接纳的态度,尊重求询学生的人格,对求询学生面临的困难给予关注。当咨询的学生身上有令人讨厌的恶习时,如果教师没有爱心就会很难接受他,会对他产生不满,致使咨询关系紧张,收不到满意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有了爱心,对咨询的学生就会以礼相待,不管其相貌美丑,言语雅俗,脾气好坏,年龄大小,都会平等对待,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愿意对咨询教师吐露真情。有了耐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倾听咨询学生的诉说,才会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充满热情。有的前来咨询的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所限,用词不准,使人感到不知所云;有的学生心存顾虑,吞吞吐吐,不讲实情,这都需要咨询教师耐心地启发,帮助学生理清思绪。如果没有耐心,不但搞不清问题,而且会使其感到沟通困难,心中产生畏惧,咨询效果大打折扣。有了爱心与耐心,才能够认真遵循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原则,为学生保守秘密,使学生得到尊重与关爱。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把心理咨询教师当作心灵的寄托、值得信赖的朋友、成长的导师。

三、掌握咨询技巧,这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保证

现在的学生遇到问题时,听惯了家长和教师“权威性”的言论和“驯服式”的说教,致使他们“口服心不服”,耽误问题的解决。心理咨询教师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不应强硬要求他们改变,也不应单纯地劝慰,更不应批评,而应先倾听求询学生的倾诉。咨询会话中最重要的技术是倾听,倾听,再倾听。倾听在咨询会话中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听是一种咨询技巧。倾听比说话更重要。咨询教师的聆听,使学生有种被尊重感,体现出咨询教师的关怀,教师在倾听中可以策略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倾诉。一般来说,当学生把内心的想法完全宣泄后,就会感到更加轻松,倾诉本身就起着心理调节的作用。

第二,心理咨询教师应通过倾听学生倾诉的内容分析问题的症结,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帮助求询学生把问题具体化。这个问题具体化的过程就是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让学生正确地面对问题,强化其自信心,使其相信今后在没有咨询教师的帮助时自己也能解决问题。

第三,针对症结采用科学的方法。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特效在于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比如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咨询常用的认知法、脱敏法、森田疗法等,点拨和引导学生,使学生能转向理性思考,重建自信,实现心理咨询的“助人自助”。

情感心理咨询篇6

〔关键词〕移情;学校心理咨询;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8-0007-03

随着学校教育对心理学的逐步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已经越来越被家长和教师所接受。学校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一起面对和解决那些突发或者长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它主要以心理教师和来访学生一对一面谈为主。这对心理教师的咨询技术和自我修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当学生在心理教师面前倾诉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总不免产生一些非常令人不舒服的情绪和感觉,同时咨询师自己也会产生诸如悲伤、愤怒、厌恶、逃避等负面情绪和想法。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心理教师来说,这些源自于学生或者自身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心理咨询工作的进行,更有甚者自身也被卷入到来访者的哀伤与愤怒之中不能自拔。然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这些“让人纠结的情绪”正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去感受和分析的重要咨询素材——移情。心理咨询中的移情不再仅仅是人们传统观念里学生对教师的喜欢或厌恶,更是一种帮助咨询师进一步了解来访学生,并对其进行心理咨询的非常有效的工具。

一、移情内涵的发展

在精神动力学治疗中,移情的临床处理是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人们一开始认为移情是一种阻碍心理咨询过程的东西——出现指向治疗师的感受和情感,后来咨询师们发现移情其实是治疗中一个非常有用和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它可以触及到来访者正在处理的潜意识内容,也就是其最纠结却无法说出口的东西。

弗洛伊德很早就提出了移情这个概念,最早是在他的《癔症研究》一文中(1895年)。十年后,在《朵拉案例》一文中他进一步明确发展了他的理论,在这个案例中他观察到移情的作用及其治疗意义:一位叫朵拉的女士爱上了这位咨询师并且无法自拔,这一点在咨询过程中对弗洛伊德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他如果不接受她的爱似乎咨询就无法进行下去。弗洛伊德最终没能成功应对朵拉对他的移情,而是在他终止了对她的治疗后他才能正确地理解它。

早期人们对移情概念的看法是“对来访者过去的纯粹重复”,后来则变化为“从‘一个人’的心理学转向了‘两个人’的心理学”。这一发展将咨询师角色本身卷入到更大的范围内,鼓励他们积极地将自己置于与来访者的互动过程中。

二、移情的表现形式

来访学生会把自己之前的人际关系(通常是原生家庭中的成员关系)带到咨询室中,试图再现这样一种人际联结。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关系经常是一种被压抑(同时又被合理化的)的人际交往模式。当咨询师发现咨询室里的学生状态异常并且伴随有强烈的情绪时,需要注意这是否就是移情的一种展现形式。

【案例一】

背景:一位高二男生因为学业问题前来咨询。他在班级里成绩中上等,但是总感觉不满意,希望自己更上一层楼。父母都是硕士,家境非常好。

移情过程:在咨询中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礼貌懂事的男孩,声音低沉,目光和善,举止彬彬有礼。在咨询的开始阶段,对于我的分析他总是会频频点头同意,并且会说:“老师,您说得对。我的确是这样的。”一开始我非常欣赏他这种谦谦君子的风度,并且也很享受这种被尊重的过程。但是到后来我发现,无论我说什么话或者对他的问题作出何种分析解释,他都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和认同。当我意识到这个男生似乎在极力地讨好我时,我便暂停其他线索的分析,开始和他讨论这个问题。

一开始他的反应非常剧烈,辩称自己并没有要讨好我的意思,只是觉得老师的话非常有道理,平时自己从没有想过的问题在咨询室里一点就通。在我的反复质疑下,他渐渐发现自己的确在讨好我。当我们就其原因进行探讨时,他回忆起小时候他的父母对其要求特别严格,说一不二,从不给他发言的机会。于是他便慢慢养成了面对权威时的这种讨好模式,无论对方说什么他都会认同和接受。因为只要讨好大人,便不会受到指责和批评。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典型的移情表现。在咨询中来访者对我移情的便是父亲角色,他把他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带到了咨询室之中。表面上的迎合可以避免自己的缺点暴露,同时讨好之后他可以进一步对他的父母、教师有所要求。

三、移情的处理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移情当作一个巧妙的工具,以助于更好地理解来访学生在咨询中所展现的内心深层的东西。当咨询师试图听懂学生的内心时,我们同时可能也正在形成一种分析模式:来访学生所提到的每一件事和未说的事都会不断地指向咨询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并且我们要探索这种关系背后可能存在的意义。因此,通过倾听学生的叙述,咨询师有可能去捕捉来访学生的内心深层的东西;同时通过觉察自己对来访者的感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行为举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当咨询师和来访学生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更加容易理解移情现象。

【案例二】

背景:一位高一女生因为家庭关系矛盾前来咨询。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受限制并且变得相当抑郁。四口之家,有个小她两岁的弟弟。她觉得父母管自己太严格,非常想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导火索是最近与父母的争吵越来越激烈,于是便来我这里寻求帮助。

移情过程:当这位女生在经历了最初相当合作的几次咨询后,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一次我因为开会而稍稍迟到了一会儿,没有准时赶到咨询室,她便以一种非同寻常的长时间沉默来开始这次咨询,随后她开始抱怨我的迟到,并不允许我插嘴。看到她似乎很生气,我便开始询问:“你的愤怒是否和我迟到有关?”

“当然,但这不是你的错,是开会造成的。”

“是的,你说得没错。但是当你等候在咨询室门外时并不知道我今天迟到的原因。我很想知道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噢,这个想法太傻了,我不想说。”

在我的鼓励下她终于告诉我:在等我的时候她始终有个强烈的念头,就是我更喜欢另一个来咨询的男生,这个男生在她每次来我这里咨询时都会在楼梯上碰到。她认为我更喜欢给那个男生做咨询,之所以愿意接受她只是因为恰巧在那个时间段没有其他学生来找我而已。在她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幻想后,她开始感到某种愤怒,并将这种不满指向我。最后她承认她刚才心里的念头是:老师之前是在和其他男生一起聊天,并且忘了她的咨询。

随后她开始谈论自己那个小她两岁的弟弟。在她小的时候她很喜欢这个弟弟并且很照顾他。但现在她却回想起许多充满愤怒和嫉妒的回忆片断。她回忆父亲曾经教自己溜冰,但是当弟弟长大可以学溜冰的时候,父亲就忽略了自己,让她觉得自己非常多余。她越来越恨父亲和弟弟之间的这种亲昵,并且觉得自己简直要被这种嫉妒给毁了。当父亲不在家时她才会觉得松了口气,因为可以暂时摆脱这种强烈情绪的影响,而且因为对此感到羞耻,所以她总是隐藏这点。

这个例子展示了来访学生早年的嫉妒冲突如何潜意识地重现在我们的关系中。她活化了和父亲之间的某种潜在的冲突,并且把这种冲突引发的愤怒投向咨询师,这种冲突正是她在童年期无法处理而不得不被压抑的内容。如果没有移情出现的话这些信息咨询师永远无法得知,因为来访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冲突和压抑。我们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所了解到的并不是一个高中女生如何去处理她的生活,而是一个小孩子如何深深地感到被父亲所忽视,以及她强烈渴望被爱和欣赏的愿望遭到挫败的感受。相反的,她用怨恨来应对那种渴望被爱的挫败感,将嫉妒指向弟弟,因为他得到了那些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她最核心的愿望只是想要自己的父亲像弟弟出生前那样关注她而已。

四、咨询师的反移情

现代咨询理论认为咨询师的移情反应就像是来访者的移情一样,可以被视作一种重要工具。一般来说,咨询师所有可能指向来访学生的情绪反应都是反移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硬币的另一面。这种情感反应并非仅仅是咨询师对学生情绪的解释,我们从中更加需要考虑的是移情反应会触发咨询师自身的哪些情绪反应。伴随着移情的产生,反移情会随着咨询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而逐渐显现。通过移情和反移情,咨询师和来访学生可以共同修通那些深层的问题。

在处理自身的反移情时,咨询师必须有能力控制住自己被他人扰动的情绪,以免把这些情绪“付诸行动”。我们必须消化这些情绪,并运用它来更好地理解学生所要表达和交流的内容。下面列举一个因我未能立刻觉察自己的反移情而失败的案例。

【案例三】

背景:高二女生,因人际关系问题来我这咨询。她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多,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用手打墙壁。她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异,被母亲寄养于朋友家里,六岁后才回到自己家中。

移情过程:在一开始的咨询中,来访学生一直在诉说自己的痛苦,比如和同学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无法信任别人等,同时又告诉我她童年的悲惨经历。在我给予其一定程度的倾听和共情之后,有一天她突然告诉我,她曾经试图自杀并且现在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在我进行必要的危机干预程序之后,我把自己的电话交给来访学生,并且告诉她如果有轻生的念头则第一时间打给我。

之后的几个礼拜我几乎每周末都会接到她的电话,倾听她的痛苦。这样的事情渐渐让我感觉非常耗竭,同时也非常恐惧:一方面无法放弃她的求助,另一方面还需要随时待命,生怕她出事。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两个月左右,她的情况似乎有些好转,但是另外的事情又发生了。来访学生开始不断地爽约,好几次约好时间她却没来。她的手机放在家中我也无法联系到她。加之那段时间是冬天,约的时间又是放学之后,每次我都等到饥肠辘辘、天色漆黑,然后确定她不会来了才离开学校。

她的爽约行为让我非常愤怒,也让我愈发感到疲惫。于是在后面的咨询中,一旦到点她没出现我便收拾东西离开咨询室,我当时心中的想法是让她也知道爽约的感受。从那之后,来访学生再也没有来咨询,我也感到了暂时的放松。

然而在我整理好本次咨询的过程并且接受督导时,督导老师的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也许她只是想证明你是否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陪在她的身边。”是的,来访学生对于我的移情是她与她母亲之间以及随之衍生出的、与一切他人的关系:一旦和某人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亲密关系,便会制造一切机会使得对方离开她,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没有人爱的。而我的反移情出现了,它是愤怒和不满,并且我把这种反移情付诸行动。如果当时我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反移情,并且利用它来进一步进行探讨和分析,也许那位来访学生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情感心理咨询篇7

Jessica(××医院,6年咨询经验)

为什么会做心理咨询师?

这行业中有很多人,是因为自己心里有很多困惑,想解决,才去学习心理学的。我可能也有想打开的心结,推动我做了这行,可能深层原因就是这样。做的过程中会发现,每个来访者都不一样,打开每一扇门,都很丰富,这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

这个职业的压力来自哪里?

想做得更好,就会有压力。比如,不是所有的来访者,我都能陪伴他很久,有的人可能只是一两次就走掉了,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脱落”。上学时老师就说过,做咨询有个特别的原则,就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脱落”一定是有道理的,可能和来访者有关,也有可能和我有关。从我自身来讲,可能和我可以承受和接纳的范围有关,如果我能成长得更好,包容得更多,也许可以帮助更多人。

做咨询师最难的是什么?

最难的是自我成长。我成长了,带给对方的就会不一样。比如说,刚开始工作,我的理性部分更多,这对某些来访者很有用,但对有些人不行,比如他本来就很理性,他的问题就是触碰情感很难,但我跟他一样,我们谁都不谈内心感受,可能咨询几十次也不会改观。当我成长了,可以触碰情感,我就能够捕捉并且帮助他把情绪和感受表达出来。

不能说咨询是指导,但一定有引导,是在来访者的人生里起到路灯的作用,帮他照亮,然后让他自己去看去选择,但我能照亮哪里,照亮多大范围,跟我自身成长有很大关系。

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共情能力,就是我能感受我的感受,也能感受你的感受。对方伤心,我也伤心,对方沉闷压抑,我觉得也很难受。咨询师要拿这些情绪来工作。从这个角度说,越有情感的咨询师做得越好。同时,还需要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是分裂的,一部分带有很多情感,另一部分在理性的反思,有点儿像第三只眼睛,在看着对方和自己,反思为什么有这些情绪,这情绪和来访者有什么关系,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这种反思,就没法工作。

朱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8年咨询经验)

做了这么久咨询师,有没有怀疑过?

有过,几乎每个阶段都有。特别是在初学的时候,觉得已经学习了很多知识和技术,但没有实践机会,很难有人愿意向初学者寻求帮助,这种职业的寂寞很容易让人放弃。开始实践之后,又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这能迅速激起无力感,严重怀疑是不是选错了行。

怎么走过来的?

一是坚持。马拉多纳说的一句话对我很重要:不管你选哪个职业,肯定有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在你最烦的时候你也坚持做。我想既然选定了就要走下去。

二是支持。实践一开始,就有一些同行互相支持,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案例讨论和个人分析。这种支持是进步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三是专业上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要想做好心理咨询,需要的知识体系远远超乎之前的想象。站在前人的肩上,会使自己感觉走得踏实。

现在还会有无力感吗?

无力感常常会有。随着实践工作时间的延长,来访者也在变化。最初接触的人要求多不高,常是短程的、焦点的,只要做好倾听就可以让其情感得到宣泄;而现在,随着自己对心理咨询理解的加深,咨询变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长久,对方对你的预期也越来越高,而且有些来访者看过的心理学相关书籍比咨询师还多。这时候如果把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就会做得很辛苦,因为总要给别人东西;相反,如果你不把自己当成权威,而是和对方一起构建真相,就会很轻松地谈这个事情,效果会更好。这点很重要。

对这个职业你喜欢什么?

喜欢每个来寻求帮助的不同的个体,他们带来了痛苦和困扰,也带来了弥足珍贵的人生体验。每个人都让我们有很多触动和成长,这种感觉非常好,很有吸引力。在帮助他人成长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同步成长。

做咨询师最难的是什么?

自己的卷入。心理咨询师和外科医生相比不同的是,咨询师自己就是把手术刀,要做到无菌才是很好的医生。这很难。再怎么自我分析、学习和体验,总会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这东西有时候就会影响到治疗。比如在谈话的时候,经常会激起自己的一些情绪,促使自己去做些事情,其实都是因为自己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东西,这是需要一辈子慢慢做的。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有所觉察。所以说,对咨询师来说,内省能力很重要,就是所谓自知之明,连自己怎样都意识不到,是没法做这个工作的。

张继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10年咨询经验)

咨询师会面临怎样的压力?

有些心理问题的治疗效果可能很不明显,这种挫败感,让人很不舒服。比如,我曾经治疗过一个来访者,他因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患了强迫症。我用了很多方法,他有所改变,但反复得很厉害,两年时间,我没能让他痊愈,能做的只是让他能容忍这些症状,能带着症状生活。这学生学习很好,很有才华,但却面临因此休学的危险。学生对咨询的期望很高,而我能给他的帮助很有限,这让我有很强的挫败感,这种感觉曾经伴随了我很长时间。这可能是咨询师整个行业的问题,虽然有成功的案例,确实可以帮助到别人,但也总是会面临失败和挫折。这种感觉是交错的。

如何化解这种压力?

坦白地说,我现在也是一种适应。我的感觉可能和我以前的学医经历有关系。病人病了,可能吃完药或做完手术,他就可以健康地回去,不会再回来了。医生经常感受的是这种成功体验和对挫折的可预见性。但在精神科和心理学领域,这个问题是很模糊的,很难对来访者在见面或者做出诊断的时候,就有个准确的预期,他会怎样,不会怎样。一开始转入这个领域,我很不适应,现在我觉得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生活的常态,我可以接受。

这个职业的难点在哪里?

我觉得是经验的积累。咨询是艺术,非常强调技艺熟练、经验积累以及个人特征。就像一个雕刻师用刀完成一件作品,咨询师要使用咨询技术,把一个出了问题的个人,恢复到一个比较阳光比较健康的状态,我感觉这像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上课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这是提问的技术,这是同理心的技术,这是表达积极关注的技术,一开始学的时候你会感觉很生硬、很搞笑,在练习中学习和体验,慢慢它就不是技术,而是你咨询过程中非常自然运用的一种东西。咨询就是技艺的艺术化。

会一直从事这个职业吗?

我很享受现在这种工作状态,但不肯定以后会不会继续喜欢这个职业。比如说我在一些问题上没有处理好,有一天对这个职业产生倦怠,也许我就会转换这种角色,去其他我能做的领域体验新的东西。这也是心理学教给我的,我会宽容自己的选择,不会觉得我背叛了自己的职业,转行只是我的需要,是自己某种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仅此而已。

林丹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10年咨询经验)

为什么选择做心理咨询?

最初选择做心理咨询,是希望可以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价值。真正进入这个领域后发现,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并不是说体现出自己多大价值,而是在反观自己的时候,自己收获了很多。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作用很怀疑,您怎么看咨询效果?

人们把这个行业叫做心理医生,既然是医生,来访者就会对效果有很多期待。他可能会觉得,我去医院看病,医生开药,我吃过可能就好了,可是我到你这里来了几次,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种期待会成为相当多咨询师的巨大压力,常常使咨询师陷入一种既抱怨自己又抱怨对方的过程之中。这是耗竭咨询师内心能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真正的心理咨询是会对来访者有帮助的,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咨询?咨询不是劝解,安慰,出主意,想办法,更不是指责,批评,心理咨询更重要的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一种心与心的相连,咨询师和来访者生命的一份联结。咨询时,咨询师要做到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如果咨询师和来者说话时,心里想的是:他说这样的话,我怎么说服他,怎么改变他,这时候你就是从你的角度想问题,而不是从他的角度去想他说了什么,这就是人在那里,心不在那里。

怎样能成为一个好咨询师?

做好这个职业,只有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以及督导体系。对咨询师来说,同伴督导、督导师督导和自我觉察这三个方面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看到很多微妙的东西,移情、反移情、投射等等,我们说当局者迷,你处在咨询师位置上可能看不到,但你的同伴或导师看得到,他们会帮你指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磨合,就会有所学习,更好觉察、了解自己。

咨询师一方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有哲学思想作为积淀,这非常重要。比如最本质的一个哲学思想,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你看人,是觉得这个人是不可救药,还是觉得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内心都有积极的力量,这就是对人性的理解。第三方面就是勇气。咨询师可不可以和来访者一起面对他的那份巨大的苦难,去接纳他的苦难,进入他内心最痛苦的那部分。

这个职业的乐趣是什么?

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条路,但做咨询师,可以有机会接触不同人的人生,有些是快乐的,更多是不舒服的。做咨询师的感受确切地说是痛并快乐着。有些个案的问题,可能会碰触到自己人生中的问题,这就是一种痛,但是这种痛让我有机会去觉察自己、反观自己、转化自己,让自己更好地化解这个问题,这就是一种快乐。哲学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人们永远都在探讨这个问题,而咨询师在与不同人接触的过程中,就会让这个问题更加的清晰,这就是咨询师的最大收获。

这个职业的发展目标又是什么呢?

没有固定答案,做得很好的话,你可以是个很棒的咨询师,是个很棒的督导,可以是个很棒的父亲,可以是个很棒的儿子,还可以是个很棒的朋友。

怎样成为心理咨询师

什么人适合做心理咨询师

许多资深心理咨询师认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有助人之心,才能真切地理解对方,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此外,还要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之为基础,搭建知识、技术和能力。根据美国劳工局设计的职业分类系统(o*net)对心理咨询这一职业类别的分析,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以下知识基础、能力素质和职业兴趣。

知识基础//在心理咨询师的知识体系中,不仅包括普通心理学、生物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病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与评估等基础心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咨询与治疗的各种技术,此外,还需了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知识。

能力素质//*积极倾听

*敏感性和洞察力

*合作能力

*善于内省

*沟通和谈判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能力

*抗压能力

职业兴趣//对研究、艺术和社交感兴趣的人,更适合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

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

情感心理咨询篇8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心理咨询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咨询关系本身就会对求助者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社会环境中,咨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受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双重影响。而在学校环境中,心理辅导教师作为学校老师和咨询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教师在咨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中,必须发挥主要的导向作用。那么,辅导教师怎样才能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与求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呢?对一则失败案例的反复思考,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案例回放

小叶是邻校高二的一名男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迷恋网络游戏不肯上学,目前在家待着,盼望父母能帮他尽快结束学业,让他独立自由地生活。他的家人辗转找到我,恳求我一定帮忙做做小叶的思想工作,希望小叶能重新回归学校,继续学业。不忍拒绝学生家长的苦苦哀求,我答应和小叶谈谈。但也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一定要本人愿意,才能发挥效用。学生家长则表示,一定动员小叶亲自来。

因为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学生,我心里还是挺有信心的。事先向学生家长了解了很多的背景信息,也做了相应的准备。但不曾想到,结果还是非常的糟糕。

那天,小叶是在亲友团的陪同下来的。陪他一起来的,除了他父母之外,还有舅舅和阿姨。小伙子长得很精神也很帅气,但是眼神里充满了不羁,自始至终头抬得很高。我招呼他的家人落座,亲人们还在客气地谦让,他已经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见此情景,我开玩笑地问:“帅哥叫什么名字?”他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转瞬即逝。还没告诉我他的名字,他的阿姨和舅舅就抢着说他叫叶某某。阿姨不确定地问他:“大名是不是这样?”他也是爱理不睬的。为了缓解尴尬,我问:“今天来的都是亲友团吗?”他又笑了笑却没有说话,坐在沙发上的一排人开始自我介绍。叶某一言不发。

我微笑着问他:“今天来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助解决的问题吗?”不等我说完,叶某面无表情地说:“我不需要什么帮助,是他们让我来找你的。”

这时叶某的阿姨向叶某介绍说我是学校里负责学生学籍管理的,他的问题可以向我咨询。然后他舅舅开始说,叶某不想读高二想直接读高三然后毕业。我说这种情况恐怕不行,接着叶某说他可以转到职专去,去职专混张毕业证就行了。我说如果单是为了混毕业证的话,不用转学也能行。他表示自己已经不想上学了。我问他:“不想上学有什么打算?”此时叶某显得有点不耐烦,“不上学之后可以做生意、打工,反正能养活自己。”我让他再f得更详细一点时,叶某情绪激动了:“我又不是傻子,我不知道在实际中学习?”阿姨见此时气氛有点僵硬,便说:“老师是想帮助你,你怎么这样?”叶某声音更大了:“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这样的境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我很尴尬,但还是很冷静地说:“你和我非亲非故,我为什么要帮你?”本来还想追加一句“就是和你聊聊而已”,但是不等我把话说完,叶某已经从沙发上站起来说:“我也没说让你帮我!”然后径直走出了咨询室。

至此,对叶某的咨询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二、案例反思

毫无疑问,对叶某的咨询是彻底失败的。叶某走了之后,他的亲友们客气一番之后也回去了。叶某情绪激动的反应,语气生硬的言辞,让我心里也极为不快,甚至很生气、愤怒。等自己情绪平复之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以前觉得建立咨询关系很轻松,至少不难,这一次却如此不同呢?和叶某初次见面的“咨询”过程中,我的哪些做法是欠妥甚至是失当的?

“咨询关系的建立,受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双重影响。”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心理咨询,求助者即咨询对象以学生为主。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咨询师的辅导教师和作为咨询对象的求助学生,双方在咨询关系的建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对等的,对咨询关系的影响力也是不对等的。咨询伊始,辅导教师应剥离学校教师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认知,主动引导学生与之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

“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是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方法和途径”,那么,我做到了吗?我做得怎么样?

尊重意味着无条件的接纳、平等、礼貌、信任,意味着真诚、保护隐私。仔细对照尊重的含义,我发现,尊重来访学生,我只做到了一部分。我没有无条件地接纳他,因为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他不羁的态度和傲慢的行为,我对他说:“你好,请坐!”他对我的反应不冷不热不理不睬!我认为他对我不够尊重,不够礼貌。由此而至的不快心情和对来访学生不够接纳的排斥,隐秘地影响了良好咨询氛围的营造。另外,内心深处,我时常后悔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无知和对学习的轻慢,我常常假设,如果当时自己对学习再用功再努力一些,我的生活会不会更优质一些?因此,每每遇到不想读书、中途辍学的学生,心里总会有些惋惜,特别是当面对自己主动提出来不想上学不想读书的学生,就像面对当年的我自己,心里总有种无法抑制的轻视和痛恨。事实上,这已经是移情反应了――把对自己的情绪投射在学生身上,急于反证他的做法短视、想法幼稚。移情反应使自己在倾听中掺杂了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偏离了价值中立原则。作为辅导教师没有耐心倾听而是过于急切地展示自我观点,就有可能被学生视为“攻击”,使学生认为教师将要对其进行教育甚至思想改造,这样反而强化了学生的心理防备,弱化了咨询师在言语表达上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损害了咨询关系的建立。

在短暂的见面中,虽然我对学生本人,以及学生的家人都很礼貌,但是,对学生态度上的微妙变化,使礼貌变成一种刻意为之的行为表现。礼貌剥离了热情、真诚的情感内核只剩下外在的行为表现,就变成了冷静理智的公事公办,变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拒绝。

在见面之前,他的阿姨曾发短信让我对学生说自己是负责学籍管理的老师,不然学生就不来。学生进来之后,她还是坚持这样说,事实上,房门上有门牌,学生进来的时候不可能不知道我的真实身份。而我既没有主动地自我介绍,又没有及时地澄清说明,这是自己在工作中的明显失误。我向学生表示“不读高二直接读高三是不行的”,尽管这是客观现实,但在学生看来,就显得有些“煞有介事”,甚至是故意欺瞒。在当时的境况下,我的角色已经不是咨询师而是普通的教务人员,以教师的身份和学生谈话,在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中本身就已经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自己身份信息的忽略,是对学生知情权的不尊重,也使咨询师显得不够真诚。明知他的家人对他的行为和想法无一例外地都持反对意见,短暂交流的全程还允许家人围坐在他的身边,这个做法更是不妥。亲友团规模庞大,并且都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出责难、惋惜等负面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谈话,形如审讯,加剧了学生心理负担,使学生的心理警戒水平进一步提升。此时,就算学生能接受我的看法和观点,也不会轻易松动自己的心理防线,否则的话,怎么能证明只有他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呢?保护隐私我也没有做到。

三、问题解决

在首次见面、咨询关系尚未建立的初期,作为辅导教师的我,对来访学生情感投入不足,尊重、热情、真诚等感性成分匮乏,使“共情、积极关注”等深层次理性反应的基础不复存在,甚至没有表达的机会!没有共情,就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不能把握问题的根源所在;没有积极关注,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咨询动机,不能促使学生直面问题、获得成长。而没有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过程就无以为继。在今后的辅导中,我该如何调整,才能与来访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受益呢?

第一,师生互动背景中,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咨询师的影响力大于来访学生,甚至直接影响咨询关系的建立与否。

辅导教师应放下学校中的社会角色,及时进入新的职业状态,不以“教师”或“咨询师”的权威自居,防止学生由于自我价值保护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中,咨询师是多重身份的角色,但学生对此却可能并不知情。来访学生或多或少都带有“接受教育”的心理惯性,如果此时咨询师不能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不能进入咨询师该有的职业状态,将可能妨碍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毕竟,对于高中生而言,老师就是老师,在老师跟前放松自如的表达自己,坦露心声,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第二,在首次见面、初诊接待中,要打好情感基础,也要打好认知基础,通过咨询师的示范作用,打消学生的种种心理顾虑。

打好情感基础,要求咨询师对待来访学生要礼貌、热情、尊重、真诚,尽可能给来访学生建立安全、接纳的心理氛围,使他们能够放下心理防卫,减少心理阻抗,可以畅所欲言,在咨询师面前展现真实自我,完成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

打好认知基础,即通过见面之初的短暂寒暄,使来访学生对咨询师、心理咨询有简单认识和初步了解,确定合理期待,缓解心理压力,减少抵触情绪。咨询师对来访学生的热情和接纳,对于某些缺乏咨询动机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榜样示范,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倾听,不急于开始咨询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咨询意愿。

第三,初次见面时,双方信息互通要充分。

在见面之前,咨询师对学生的相关信息往往已经有所了解,而学生对咨询师却一无所知,这在信息互通上已经不对等;更有甚者,关于咨询师的有限信息,还被家长刻意隐瞒,甚至曲解,学生得知真相,便会认为自己被愚弄、欺骗,认为咨询师和家长“是一伙的”,这样不仅使咨询师形象受损,也使学生的咨询动机进一步削弱。因此,在见面之初,咨询师就应主动介绍自己,澄清某些错误信息,以真诚、不设防的态度感染学生。

第四,在一对一的咨询中,尽量避免他人在场。

他人在场,势必会对心理咨询造成一定的干扰,是否需要他人在场,应视咨询进程而定。在咨询的初始阶段,一般不宜有他人在场。

第五,咨询师可以利用有利于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心理效应”。

咨询关系从本|上讲,还是人际关系,因此,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些心理效应,对建立咨询关系而言,也是适用的。咨询师可以视情况而定,灵活应用。

比如,咨询师对来访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时,可以寻找与来访学生的相似之处,利用“自己人效应”,拉近人际距离,降低心理防御;在了解到学生的某些想法和经历时,咨询师适度的自我开放,进行相应的自我暴露,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促进学生自我接纳和自我觉察;咨询师还可以利用“登门槛效应”,即先给予最低层次的简单刺激或任务,然后逐渐加大难度,先有行为上的依从,而后有情感上的认同,最后形成认知内化,最终完成对学生态度方面的改造与调整。“登门槛效应”可以用来处理咨询初期学生的抵触情绪,也可以用于巩固咨询效果。

情感心理咨询篇9

【关键词】大学生;军事化管理;适应不良案例报告;认知疗法

1一般资料

李某,男,18岁,大一新生,独子,有三个姐姐。家住江西省的一个小县城,父母经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身高1.68m,体态偏胖,无不良嗜好,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第一次远离父母住校生活,之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一切由父母料理,内务及自立能力较差。内向,敏感,争强好胜,对自己要求严格。与同寝室的同学关系一般,很少与他们交往。近半个月来感到压力大,情绪低落,睡眠时间减少,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感觉在这所学校学习没意思,想退学回家复读,争取明年考更好一点的大学。主动前来咨询。

针对他的情况,我选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0~4分的五级记分制,了解他的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焦虑因子为2.48,其它因子平均小于1.26。

2主诉

主诉:自入学以来,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梦想破裂。对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非常不适应,近两周来,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学习时注意力老是分散,没有交到什么朋友,经常感觉到心烦意乱的,很郁闷、孤独,睡眠时间减少,很后悔来这所学校读书,想要退学,又犹豫不决。

3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情况

李某自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一直处于比较烦躁的状态,语速较快,声音微颤,表达清楚。服装整洁,头发精心梳理过,对咨询师很有礼貌。据辅导员介绍,该生生活自理能力差,集体活动不积极,在内务考核中扣了很多分。学习还算努力,但个性直率,偶尔在寝室里跟同学发生矛盾,平时不值日,对谁都有意见。在宿舍呆的时间比较长,喜欢一个人看书、听音乐,不爱和同学聊天,经常逃课在宿舍睡觉。

4诊断

4.1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

4.2诊断依据

4.2.1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此案例属于正常心理活动变化,求助者自知力完整,能主动求医,有强烈的求治愿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4.2.2该求助者的心理障碍是心因性的,与军事化管理和人际关系不适因素有关,因持续时间不长,内容没有泛化,心理痛苦前来主动就医,社会功能没有受损,根据许又新的评分标准,排除神经症的诊断。

4.2.3该求助者的症状主要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睡眠减少、人际关系不协调,且以上症状持续时间不到一个月,据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3鉴别诊断

4.3.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4.3.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像的神经症”与初始事件身不相关,出现泛化的和回避,持续时间长,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状态,但没有泛化和回避,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想,且持续时间不到1个月,因此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3.3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等,但与抑郁症兴趣丧失、绝望感、自罪、自杀行为等典型症状相比,存在明显差别,且病程持续时间短,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4.3.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从反应强调是否泛化,社会功能影响程度、病程等方面看,未达到严重心理问题的程度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人际关系紧张(同学关系);②偏激思维和交往不良倾向;③生活自理能力差。所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5咨询方案制定

首先向来访者讲清了心理咨询的方法与原理,并采取如下步骤:

5.1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分析,正确认识军事化管理的不同及其意义,帮助他改变以前错误的认知;

5.2与他共同分析自己的各方面优势,指导她利用自己的优势,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5.3指导她学会解决自我情绪问题,遇到情绪问题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处理方式。

在咨询之前,依据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向来访者介绍了双方的责权利,并商定每周咨询一次,每次咨询一小时。因为学校把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作为老师的日常工作任务,所以学生不需支付费用。

6咨询过程

本案例咨询预计进行4次,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6.1诊断阶段。此阶段为咨询的第1次,包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测试,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心理咨询方案。通过咨询基本完成了本阶段的任务。

6.2咨询阶段。此阶段为咨询的第2至3次,根据制定的心理咨询方案,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纠正错误认知,改变不适应的情绪、行为,增强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信心。通过这三次的咨询基本达到了目的。与同学有了正常的人际交往,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浓厚,在期末考试中,来访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6.3结束与巩固阶段。此阶段为咨询的第4次,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帮助求助者解决了心理问题,通过这个阶段监督来访者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结束心理咨询。

7咨询效果评估

7.1求助者对咨询的自我评估。通过咨询,求助者感到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消除了自己的烦恼和焦虑情绪;与同学的关系日益融洽,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能顺利地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事务,各方面都感到得心应手,学习成绩也很满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具体表现为:“我不再无聊孤独了”,“我能够接受我的缺点,这是事实”。

7.2求助者周围人的评估。在随后的随访中,来访者辅导员老师(中队长)反映,来访者现在情绪比较稳定,学习也比较努力。班上的同学反映,每天看到他乐呵呵的,“集体活动踊跃参与”“也显得快乐了,与同学交往多了”。学习也有计划性,上课非常专心,大家都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

7.3求助者前后心理测验比较心理咨询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焦虑因子为1.32,已基本不存在焦虑问题。

7.4咨询师的评定。通过咨询我发现她的情绪比较稳定,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半年后随访,情绪很稳定,学习和生活状态良好。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2]张伯源.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情感心理咨询篇10

关键词心理咨询大学生德育教育

心理咨询作为德育教育工作一种区别于传统手段的新方法,以其独特的工作角度和作用方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运用心理咨询方法,以语言、文字等为媒介,通过对情感过程的调节,开导学生转变思维定势,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会疏导和宣泄不良情绪,学会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各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已开始启动,并逐步进入科学化的轨道。但是,目前心理咨询尚有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充分注意。

第一,院校心理咨询调适矫正的着眼点,不在于“心理障碍”的矫治,而在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在院校心理咨询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心理异常的各种各样表现形式,但不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员或老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统统视作“心理障碍”,这不但会在无意中夸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而且还会给心理异常的学生带来新的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诱发出新的心理问题。殊不知,“心理障碍”与“一般心理问题”有着严格的质的区别。“一般心理问题”只能称之为心理失衡,即心理困扰、心理困惑、或心理不适应,而“心理障碍”则常被称之为心理残缺、心理缺损、或心理失常。“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是完全正常的,社会功能是良好的;而“心理障碍”则与特定的情景无必然联系,并非必然由特定情景直接引发,常常是持续出现、长期存在的,很难自行消失,往往需要经过专门的心理治疗甚至是药物治疗才能得以缓解和解除,因而具有明显的“持久性”。

实践表明,学生心理异常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大多数还是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如果把院校心理咨询中调适矫正的着眼点放在“心理障碍”的矫治上,则不仅会造成主次颠倒、调适盲目,而且也常常会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毕竟“心理障碍”大多都需要专门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治疗才能予以矫正和恢复,心理咨询一般只能起到“心理支持”等有限的积极作用。所以,院校心理咨询只有把调适矫正的着眼点放在“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实施心理咨询时,心理咨询工作者应遵循平等性、尊重性、交友性、保密性的原则。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与交流,它不同于一般的其他社会关系与交流,应以技巧性的对话方式,遵循平等、尊重、交友、保密等原则,在咨询工作者与学生间营造一种和谐、融洽、情感协调的心理氛围或条件,并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这种关系达到相当密切的程度。

平等性是指,在做心理咨询时,咨询工作者与学生双方首先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切不可以权威者的姿态而高高在上,因为良好的、平等的咨询关系才能消除学生的防范意识,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是能否促使心理咨询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也是心理咨询能否取得好成效的重要因素。尊重性、交友性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以“协助者”“推动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冲突,不可替代学生,更不可包揽制定解决学生存在问题的方案,以交朋友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建立师生(咨询工作者与被咨询者)之间平等的朋友关系,以促进整个咨询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而保密性则是指对学生阐述的问题要充分保密,有些学生描述自己存在的问题时常常带有羞涩感或是有难以启齿的问题,这时咨询工作者就应该启发引导他慢慢放下警惕性,放松心情,并会为他保守秘密,使他相信他说出来的问题只有你我知晓,并且只有说出来了才能帮助他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成功的心理咨询,最终会达到感情上的沟通,心灵上的共鸣,认知上的共识,思想上的统一,这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增加其接纳咨询工作者的愉悦心情,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咨询工作者的亲切、坦诚和自然,从而主动接受进一步的交谈来进行心理辅导。

第三,咨询工作者应学会运用倾听、提问、探讨等咨询方法。心理咨询时应以倾听为主,让学生尽量宣泄自己的不快情绪。倾听中最忌讳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学生,只一味地批评教训,强加个人的知识经验、价值标准,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做心理咨询最要学会倾听,不仅是要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听,注意观察学生咨询谈话时面部表情的变化,进行目光的交流,扑捉学生内心的感受,这些非语言的信息往往能够提供细致的心理想法。倾听时要十分注意地倾听、鼓励地倾听、接受地倾听、理解地倾听。咨询工作者可利用轻松、愉快、和谐的语言来增强沟通的感染力,表达对学生情绪的支持、安慰和鼓励,认真倾听学生的陈述,让学生在他的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学生才能够完整的了解自己,认识问题。提问也是很有技术性的,问的问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师生之间咨询的关系,提问时不要带有质问性、批判性、攻击性、暗示性等语言,学生在这种“审问”状态下,咨询不出什么效果,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描述事件,在他的叙述中注意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他自己思考,从而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探索。而探讨的原则是多启发,少说教,多鼓励学生讲话,少讲个人意见,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谈,对于一个问题可以相互探讨解决的办法,不能总是要求学生听从,这样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加强自省,找出困惑所在,开阔视野,加强自信,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这种做法远比说教、灌输更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95.

[2]石书臣.主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3]尹翠芳.浅议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对德育工作的启发[J].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