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53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篇1

现如今,我国教育事业随着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而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然而,不断进步的时代导致许多事物不得不发生改变。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不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声乐教学的具体情况并不能完成其教学目标。因此,为了使声乐教学能够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应对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并将科学、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进行建立,才能向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1]。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望广大同行能够进行指导。

一、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内容,薄弱的教学科研能力

由于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综合性质较强,因此,声乐教学的内容应谨慎地选择,才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不断地培养[2]。然而,我国现阶段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设置基本是根据西方音乐体系进行的,其科研能力相对较为薄弱;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均为西方音乐,而并没有大力地发扬、继承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从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比如中国乐器、中国戏曲文化以及民间曲艺等课程均很少出现在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是西方艺术形式、美声唱法以及西方乐器的教学。以上情况均会导致我国大学音乐教学逐渐地丧失继承中华文化的能力。

(2)薄弱的教学专业能力

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不仅应加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强调专业性与学术性,而且还应增强对培养学生示范能力的重视度。换言之,大学音乐教师应同时对学生的"唱"、"教"进行培养。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专业能力较为薄弱,存在重"唱"轻"教"的情况,以上现象会导致学生产生只具备一定唱功,却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而且还会降低其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

(3)过度强调技术训练

音乐教育能够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的优秀人才,并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然而,我国大部分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过度强调技术训练的情况,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则遭到忽视。此外,我国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而且还保持着一种"其他课程不如专业课重要"的学习态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其综合能力,还会使其不能对声乐作品文学性、音乐性进行充分地理解与掌握。

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

(1)增强师资力量

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应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聘用声乐教学的专业人才。而大学音乐教师在日常声乐教学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并从外在才能与内在修养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使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作为学习榜样,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外,由于声乐教学是集技术、实践以及综合理论知识等多学科于一身的教育工作[3],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大学音乐教师应以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并根据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与其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将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从而使声乐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地改善。

(2)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第一,大学音乐教师应保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将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文化进行发扬与继承的同时,也应增加对声乐课程创新性、人文性以及实践性等方面发展的重视度,才能使声乐教学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三个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大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由于大学声乐艺术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一些专业概念,因此会产生厌烦心理。此时,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并对其进行鼓励,而不是将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严厉地抨击。大学音乐教师应将声乐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其学习效果。

第二,将传统的师生角色进行转换。在过去,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而学生通过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进行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还对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了限制作用。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将师生角色进行转换,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进行激发,并对其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课程

第一,将音乐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至声乐教学中。由于歌唱心理学是声乐教学的先导,因此应在声乐教学中增加心理教学的内容;由于嗓子的情况能够影响演唱技能的发挥,因此应增加声乐生理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调节身体,并保护好自己的嗓子;此外还应增加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将一定演唱技能进行掌握的同时,还能对声乐的文化底蕴进行充分地了解。

第二,将声乐教学法课程增加至大学声乐教学中。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过于老旧,而且其与中学音乐教学没有进行良好地衔接,同时,大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4]。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适当地开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以强调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并对学生全面发展自身技能起到促进作用。声乐教学法是一个体系,包括歌曲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心理教学法以及语言教学法等知识,能够使学生学会传授声乐知识,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4)改变教学方法

社会对于声乐教学的需要,传统声乐教学并不能满足。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将目前大学声乐教学现状与问题进行充分地结合,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表现,改变并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同时将大学声乐教学的水平进行不断地提升,从而为当今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才。大学音乐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多元化等多种方式,将音乐教育方法进行优化、创新,不仅能够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进行激发,而且能够使其自主学习声乐知识的习惯得以养成。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弹奏技能;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业余钢琴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钢琴弹奏技巧方面已经表现出较高水平,然而,对于业余钢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生而言,受以考试、考级或比赛等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的钢琴弹奏技巧已达相当程度,但由于过去的某种“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弹奏技术方面仍然还有许多需要梳理或改进之处。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其特点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让学生在已有技术程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弹奏水平,是值得业界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维,人从小到大的知识水平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必然受到“学习远期效应规律”影响。

对于业余钢琴教育而言,这个规律表明:处于幼年、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维反应灵敏但思想单纯、情感单一,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严格按要求专注于纯技术方面,同时,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机能活跃,记忆力较强,而且与钢琴弹奏相关的身体机能如手指、骨骼等的发育也正处于活跃期,因此,更容易使钢琴基本的弹奏方法及相关的身体机能等,通过他们的练习过程实现定型、提高与稳定发展。所以,尽管处于业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理解力较弱导致其在音乐情感及内涵等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但仅凭借年龄上的优势也仍然容易从弹奏的熟练程度方面得到人们的赞许。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弹奏技术的进步速度在进入大学后会明显有所减缓,但在青少年时期(或在业余学习期间)所建立的钢琴弹奏技巧上的“童子功”优势,不仅仍然能够继续得以发挥,甚至音乐的情感与内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提高和能力发展正是“学习远期效应规律”。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大纲》中明确:“钢琴基础课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觉、识谱、节奏感、音乐感和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力;丰富音乐知识,增强音乐修养,能弹奏各个风格的音乐作品,能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个大纲不仅对学生已有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程度的认可,也不单纯地强调其钢琴弹奏技术在大学教育中拔高等具体问题;不仅有对学生自身已有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没有超越音乐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程度的预期。也就是说,在学生进校时的基本钢琴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国许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大纲中对“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的强调,明显受到了这个“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实中个别教师在钢琴教学已将这个可供参考的“学习远期效应规律”抛弃了——在个别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不论学生已有弹奏方法及技术水平程度高低或谬误与否,一概强调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单纯关注基本钢琴弹奏技术的训练,着重关注弹奏方法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为了达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难作品程度。此类无视学生实际能力且颇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业余钢琴教育或“应试教育”模式的演变与继续。

现在大凡能进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学生,估且不论其钢琴弹奏方法或技术科学、正确与否,一般都已经历了备考期钢琴“应试教育”的突击过程,即已经具备有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技术能力和水平。仅鉴于此,符合“学习远期效应规律”的“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利选择。

所谓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即是关注与认可音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技能这个“势”,来制定“乘势而上”的目标计划。钢琴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将4年不太长的学习时间,单纯地视为钢琴弹奏技术或技巧提高的过程,还可以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弹奏技术技巧程度及改进与提高方向,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钢琴弹奏水平程度及能力提高与音乐和教育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共同发展的音教专业的教育目标,从而增强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广泛性。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钢琴弹奏技术技巧程度,来决定其技术改进方向和水平及能力提高的基本教学原则,而且,在基本教学原则的制定上,还应该遵从学生弹奏技术技巧进阶的连贯性与连续性,使弹奏技术能够在教师“因势利导”的教学中既不拔苗助长,又能在原有水平与能力程度上有较大的发展,还能使学生为自己钢琴弹奏技术程度及水平和能

[1] [2] [3] 

力的提高方面增添信心,帮助学生对科学的钢琴基本弹奏方法准确掌握,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练习习惯。

二、难易无序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过程如何安排?问题一提出,一些人的脑海中首先便会闪出“循序渐进”的原则。正因为此,一些钢琴教师长期冥思苦想,费心尽力地希望寻找到钢琴教学如何渐进的那个“序。”然而,“循序渐进”果真是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吗?

当然,从教育学的广度看,“循序渐进”的确是一个有效地基本教学原则,理论上不存置疑。然而,对于当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来讲,“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值得商榷。

原因在于,虽然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方法因人而异,技术也可能参差不一,但其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和水平却应该是通过了严格的入学专业考试,并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于是,在大学音教专业学生钢琴基本弹奏水平与能力已定的前提下,钢琴教学并不应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趋“循序渐进”的,即“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实际上,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具体的教学重心也开始从过去注重于“做”的单一模式,向既注重实践又强调“知”,更注重“知”“做”并重,即向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以及重视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观念转变。而建立在有一定弹奏水平和能力基础上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当从具体的弹奏技术水平提高的钢琴演奏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向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培养的教学思路转变,以适应当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然而,目前有个别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似乎将这个现实问题忽略了。例如,现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音教专业钢琴教材,似乎就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似乎编者们普遍都觉得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程度较低、水平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才应该是教学重点。例如,四川地区过去普遍采用的是某大学年所编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材,在这套册级教材中,每级除大量用于弹奏技术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外,只安排有~首钢琴音乐小品或是少量的中小型作品;而在其年最新出版的《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的级丛书中,中小型钢琴音乐作品总共不足首,而较大型的钢琴音乐作品就更少,总共还不足部。

其实,大多数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钢琴弹奏技艺在其业余学琴时就已经形成,因此,他们入学后除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有误的基本弹奏方法进行纠正,对一些弹奏技术技巧进行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外,教学已然没有必要仍从“由浅入深”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开始。因为,这样的“循序渐进”反而容易得到“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来看,现行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教材的“序”也不尽合理。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一般都应当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术技巧水平的特点,钢琴教学本就理当是一种跳跃式思维的“序”进,而不应当是亦步亦趋爬行式的“渐”进。

可见,虽然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取过程肯定都是有“序”的,但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所的“序,”却并不一定就必是过去那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传统思路。因为,鉴于自身学科以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程度特点,钢琴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就必须重视客观存在的“序。”在这一点上,“难易无序”应该是又一值得关注的方法。

三、不求甚解

将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来表述大学音教专业钢琴教学的一种方法,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提议。

从人生命发展过程规律看,大学生已开始处于记忆力有所下降、理解力大幅上升的成长期。青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弹奏,许多方法与技术掌握的科学性或是作品情感与内涵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当时并不能被完全理解、消化,也无法自内心主动产生表达的冲动或是能够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随着理解力的飞速发展,那种由理解而引发出的情感冲动,就很容易促使其借助已具有的钢琴弹奏技术水平和能力,将音乐作品的相关情感内涵准确地体现并表达出来。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篇3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特征;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53-02

在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着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严峻挑战。特别是音乐专业的教育管理,由于它的特殊性,使音乐专业大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院系学生的一些新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分析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准确地把握其心态和个性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新时期音乐专业德艺双謦人才。

1音乐类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1重视专业学习,文化底蕴薄弱

通过分析我校音乐专业学生来源,不难发现一部分学生从小由于兴趣爱好开始学习专业,譬如:钢琴、舞蹈等专业,而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更多的学生是从初高中才开始学习音乐专业。其原因是音乐考生在高考阶段需参加各类的专业考试和统一的高考,各艺术类学校、院系对其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高考成绩比同批次其它专业要低150分至200分左右,以内蒙古2010年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为例,本科二批文史类为526分,音乐(文)367分,相差159分,本科二批理工类487分,音乐(理)292分,相差195分。因而音乐类高考“门槛儿”较低,学生升学机会增多,并随着近些年不断地扩招,这类情况越加严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越加下降。而这一现象使得部分学生为了成功考学片面注重音乐技巧的学习,忽视文化课水平的提高。

在考入艺术类院校后,音乐专业大学生会在专业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和艺术熏陶,无法避免地会出现“只要学好专业就行”的思想。因此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学校公共课程的态度上,往往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重专业技巧轻文化修养,这必然会导致其文化课缺勤率、重修率提高,文化课学习不扎实,整体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难以得到提高,更会影响到他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层次领悟和表现,从而不能在艺术领域有更高水平的造诣。

1.2个性鲜明张扬,缺乏团队精神

在音乐专业授课方面,通常是专业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授课,师生关系较为密切,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专业导师的思想、行为会耳融目染地影响到学生,导致其性格、处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同时,授课的特殊模式也促使同学之间较少接触,最终导致音乐专业学生经常独来独往,个性鲜明突出。

而在学习、生活中,这种个性更加明显,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较强,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崇尚个性、自由的艺术发展,力争创作、表现出独特、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这也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生活也拥有一种个性化的色彩。在为人处事、思考问题上自然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才华的施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利益的获得等方面为处事的出发点,严重缺乏团队精神。集体性活动缺乏激情与热情,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纪律性,使得音乐类学生处事散漫,个性张扬,时间观念不强,纪律性差,个体相关的管理问题多之又多。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1.3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音乐专业大学生普遍思想活跃,善于思考问题和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很少关心时事政治,感觉这离他们的艺术事业很远。正因为如此,他们大多缺乏理论基础,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缺乏时事政治所给予的创作灵感元素。同时,也会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停滞不前。

音乐类学生拥有着其他院系所没有的专业特长,这会使部分学生潜意识的出现盲目的优越感和自豪感。随着专业技巧和表演能力的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在课外从事家教或艺术演出等有偿活动。这些社会实践的介入,有利于学生的勤工俭学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为了片面追求社会商业演出的获得而耽误学业的情况,学生将自己的现有知识作为价值工具,忽略继续学习和艺术生涯的进一步深造、发展,拜金主义也越加严重。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况,我们必须以现实为着力点,努力提高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其拥有较高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1.4自我管理及承受能力有待于提高

艺术类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城市,而且独生子女居多,家境普遍较富裕,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在学习艺术的生涯中,家长普遍都在陪读,这就导致其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同时,优越的生活成长环境也使他们经历的人生磨练较少,人生经验不够丰富,心理承压能力较弱,在遇到挫折、困惑、失败时往往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痛苦的情境中。

2加强音乐专业学生思想教育可行性措施

2.1加强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进一步加强指导思想的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可行性措施。增加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和相关讲座,邀请知名教师通过经典的方式、诙谐的言语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其思想、文化底蕴。同时,建立完善的考勤制度和课堂积极讨论模式,使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上课率提高,课堂上通过踊跃交流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争取建立“高水平、有特色、综合性发展”的音乐类院校。

加强音乐专业学生党组织建设,确立完善的基层党组织体制,通过选拔优秀的党的发展对象,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党员,进而以点带面,将优秀的思想、理念传播开来,最终达到艺术类学生思想境界的整体提高。

2.2加强音乐专业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配备专职思想教育辅导员。根据音乐类学生的专业、民族、性格、班级比例,为各个班级配备专职思想教育辅导员。专职辅导员通过对本班学生具体情况的调查,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和生活情况,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案,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及时地发现问题,通过有效地沟通解决问题。

不断完善专业导师责任制。音乐专业教学主要采用小课教学方式,专业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密切,导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专业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以至于导师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授之以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健康、全面的成长。

2.3尊重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拥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自我意识强烈,追求个性化的艺术发展。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者应当深入学生中间,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价值,不能单纯地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应该因材施教,注重个别引导,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和自我思考、改进的条件。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经常性与学生小范围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具体学习、生活情况多鼓励表扬,少些批评,灵活运用管理方法给予指导意见,帮助其制订个人发展的人生规划。

2.4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团队意识

艺术类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特长表现出来,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关注。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融入到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方面,通过音乐会、艺术演出、三下乡活动、到敬老院、孤儿院的慰问演出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到社会,到基层去,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到课本所不能给予的知识,这样,其身心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社会责任心也必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让学生的专业才华得以体现、施展,学以致用,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通过对比鞭策其更加努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活动、集体演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合作精神,不断增强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胡艳萍.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J].湖南怀仁学院,2009.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篇4

关键词:专业音乐教育;流行音乐;认知态度

“流行音乐能否进课堂”的问题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引起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国家教委的有关领导也极为重视这一问题。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近年来,许多专业音乐院校纷纷开设流行音乐专业,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更是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

在此选取“专业音乐教育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影响,以及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这样一个研究视角进行学术研究。就是因为,在校音乐专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认知态度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甚至高等音乐教育中有关流行音乐的教学环节产生重要影响。

一、研究的理论参照

此项研究是以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态度与态度转变”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与音乐专业教育相结合而展开。以“社会知觉”作为“专业音乐教育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影响及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问题的研究基础,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准确地触及问题的本质,在此研究中,“社会知觉”的客体是“流行音乐”,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与调查结果

按照以上理论原理和设想,设定调查范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1-4年级所有本科学生512人。

问卷回收情况:共发放问卷512份,回收512份。个别问卷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不规范,但是并不影响整体的研究。因此,问卷达到100%的有效率。

问卷调查内容的设计思路及组成部分:问卷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知态度及其态度的转变;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评价、判断;流行音乐对专业音乐教育有何影响等问题展开设计。采取按照不同年级整群调查、不记姓名、记专业的封闭式问卷调查。

问题一:如果你曾经喜欢(或不喜欢)流行音乐,那么你现在(经过专业音乐的学习后)对流行音乐的态度是怎样的7并简单说明理由。

笔者设计了2个变量4个选项供学生选择。通过调查表明: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通过音乐专业的学习及其他一些原因的影响,其对流行音乐的情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在不同群体中的程度也是有所不同,如:“曾经喜欢、现在不再喜欢”的最高值达到11.1%,而“曾经不喜欢、现在喜欢”的最高值则达到13.9%。“曾经喜欢、现在依然喜欢”的问题回答比例最高达到100%,在全部年级的汇总统计数据中也达到了86.1%的高指标。

学生在解释“曾经喜欢、现在依然喜欢”的原因时,更多的是从个体的经验层面出发,并进行一定深度的理性思考。表现出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的观念以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互相促进发展对学生认知态度的影响。如:“在系统地学习发声方法之后,发觉古典、流行音乐是相通的”等等。“曾经喜欢、现在不再喜欢”的认知态度转变成因: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流行音乐自身的不良发展。“曾经不喜欢、现在喜欢”的认知态度转变成因:专业音乐教育对这种现象的产生起了直接的、比较大的决定作用。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是大学生改变对流行音乐认知的一个主要方面。认知主体――大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其所受到的音乐教育是影响这种认知态度转变的另一原因。

问题二:你在欣赏流行音乐时,更多的是关注哪一部分?

在此设计4个变量4个选项供学生选择,1.歌词,2.音乐形态,3.歌手知名度,4.其他。和其他问题不同的是,该问题可以多选。

笔者将选项中单独出现的“1”、“2”、“3”、“4”统称为“单向度选择”,将“1+2”、“1+2+3”统称为“复合型选择”。在“单向度选择”中,438个调查对象有266人在欣赏流行音乐时更关注“音乐形态”;27人更关注“歌词”;3人更关注“歌手知名度”;11人选择了“其他”。所有“单向度选择”占全部选择数的70.1%,其中对“音乐形态”的选择达到60.7%。

不管是关注“音乐形态”还是“歌词”(观念)、“歌手知名度”,数据可以说明,被调查的音乐专业大学生有绝大多数人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认知、理性思考深度都还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阶段。对音乐形态的重视程度远远高过其他选项。

另外还有128名同学的选择是“复合型选择”。在这些“复合型选择”中,有99人选择了“歌词+音乐形态”(可视为音乐观念、意识与音乐形态的复合),占全部选择的22.6%,占全部“复合型选择”的77.3%,是所有“复合型选择”中比例最高的。可见,歌词和音乐形态是这些同学在欣赏流行音乐时比较受关注的。

在此基础上,个别同学选择了笔者认为是比较全面、合适的“复合型选择”――“1+2+3”、“1+2+3+4”和“1+2+4”。这些同学共计15人,占所有被调查同学总数的3.4%。其中,个别同学还特意写出具体关注的对象,这些“关注点”已经涉及到音乐的操作行为层面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文化参与层面。如:属于文化参与行为的“以及媒体中传播的歌手个人品质、个人亲和力”、属于音乐操作行为的“歌手演唱能力、伴奏制作水平、mtV的视觉感受”等等。虽然这些同学的数量在全部被调查同学中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但是专业音乐教育对这些同学有过怎样的影响7促使笔者又接着做了进一步统计和分析。

分析研究发现2001级的大四学生“复合型选择”的百分比是所有学生中最高的。而04级、03级分别处在二、三位,最后一位是02级。从受教育年限多少的角度来解释,02级大三的学生为什么只有15.9%?而刚上大一的04级学生却有38.6%呢?笔者对这四个年级所受到的专业音乐教育背景、尤其是排在前三位的三个年级同学所受音乐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进一步了解发现:担任01级、04级与03级学生音乐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曾经专门从“音乐存在方式”的美学分析角度对流行音乐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而02级学生则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讨论。

通过调查分析:专业音乐教育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专业教师在流行音乐问题上的指导成为4个年级“复合型选择”比例有区别的一个主要原因所在。也就是说专业音乐教育对音乐专业大学生流行音乐的认知能力是可以起到作用的,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这一问题上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艺术、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哲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充分运用音乐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多媒体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编制适合专业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听教材、计算机辅助软件,运用现代化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加快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步伐。参考文献

[1]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04.6

[2]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篇6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46-01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

(一)政治理论素养不足理想信念淡薄

音乐专业大学生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问题,但缺乏理想信念,不关心时事政治。所以他们虽崇尚远大理想,但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诚信和奉献精神。

(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纪律观念较差

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半活泼开朗,心态开放,表现欲望强烈,但吃苦精神较差。由于经常参加一些文艺表演活动,张扬其个性,增强了自信心。再有,由于师生一对一的授课和单独的练习,较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缺乏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部分学生不专心学业,价值观发生扭曲

由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类的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把金钱看得很重,为赚钱而耽误学业。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今后的发展。

(四)缺乏抗挫折能力

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对艺术有较强领悟力和实践力,使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成功的渴望。但缺少磨练,人生体验不足,心理承压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时往往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痛苦之中,迷失方向。

(五)专业能力强但文化素质相对薄弱

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基础总体上相对薄弱。在态度上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英语、中外音乐史等文化课的重修的比率较高,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向高水平方向发展,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树立牢固政治思想,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以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文艺活动融入到各级各类的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专业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以及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从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作用,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文化课比例

音乐院系必须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人文知识课程、思想素质教育课程、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和社会调研实践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思想素质,了解国情,从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中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要配备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当的个人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教育与引导。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影响和感召学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

给学生以信任,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中展现个性,体现价值,增强集体和纪律观念。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平等沟通,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的教育。

(五)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和引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并全程指导学习和生活,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更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愿与广大从事音乐专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同仁共勉,以进一步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音乐艺术人才。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特点及其培养对策的研究”,课题编号:GG0228。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篇7

高级职称论文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关于教师的职称论文

教师教育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在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今天,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也将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本文通过对目前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思考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并进一步探讨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教师教育 音乐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54-02

一、背景和现状思考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概念。所谓的“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是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组织的现代体制,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教师教育逐渐取代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自身的特点及其优势决定的,也是适应终身教育内在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就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处于这个转型时期,提高我国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课程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形成,给音乐师资队伍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面对现代教师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新要求,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在原先的基础上,寻求适应现代教师教育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阶段学校的办学规模、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还要有较深的专业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尽管我国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也存在着不少尚待调整和完善的问题。

1 忽视对音乐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行业特有的软科学研究,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更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使专业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由于大部分音乐教师自身的学历起点偏低,加上步入工作岗位后,音乐课作为小科教学在学校长期得不到重视,学校领导缺乏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导致音乐教师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氛围和环境不理想、音乐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

2 音乐师范教育的弊端影响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专业一般进行三年的课程学习,第四年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教学实习。而多数情况下,学生的音乐经验主要是通过教学实习环节获得的。由于学生直到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才有实际教学的体验,在此以前,他们无法肯定自己是否能对教学环境做出良好的反映。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判断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关做好成功教师的有效案例。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因而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胜任音乐教育教学的工作。同时,由于师范音乐教育过高地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和评价导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技能、低学识的音乐教师,这种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是与现代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相悖的。

3 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环境使其缺乏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近些年,由于行政领导的不重视,使得音乐教师的成长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不能及时地得到更新、提升和深造,音乐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影响了他们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 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和经验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改进和创新,通过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促进业务的提高。音乐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将有利于推动音乐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种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区分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是对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强化。

2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要深化教师对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认识,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就必须加强音乐师范教育的课程建设,构建音乐教师教育合理的专业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要加强和改革音乐师范教育的德育工作,促进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取向和专业自我意识的发展。要强化实践环节,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切实加强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培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实现音乐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保持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体化、终身化。要推进体制创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音乐教师教育多元化。要创新音乐教师教育的新模式。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提升他们专业训练与发展的水平。

3 音乐教师教育机构和课程实施的认定制度为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音乐教师专业化依赖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认可制度、教师教育机构和课程的认定化,以及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应为音乐教师专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重要学科。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仅掌握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接受音乐教育的专业训练,获得音乐教师的从业资格,遵循音乐教育的职业规范。

4 音乐教师专业自身成熟度要求音乐教师要有职业角色意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明确自己既是一名社会成员,同时也是学校成员,是学生社会化和自身社会化的承担者。其次要有课程意识,要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课程发展性评价及课程的民主化。第三要有学生意识,把学生当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对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自己的爱好和内在需要,要尊重并关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第四要有服务意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五要有发展意识,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充实新思想、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教师教育下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 教师培养专业化。要推进音乐教师教育内容创新,改革师范音乐教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要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职业、技术及岗位的特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和改造音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使音乐教师能把专业知识技能迅速转化到音乐教学实际中,加强知识技能与实用领域的沟通,形成较强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奠定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坚实音乐专业能力基础。

2 实施校本课程,音乐专业应体现多元化。当代教师教育注重教育的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的结合。校本课程能从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注重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多元化音乐专业体系。校本课程针对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扩大音乐教师的服务范围、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亦有助于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合理定位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它担负对学生进行音乐学科知识的传授、音乐技巧的训练和音乐素养熏陶的任务。这就要求音乐专业人才不仅要熟练地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后者对一个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教师教育转化到“大学+教育学院”的轨道上来。需要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培养高层次的音乐教师。

4 提高艺术类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以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学习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5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领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媒体资源、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要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同音乐教学的联系,为音乐教育现代化打下基础。

6 促进音乐专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专业制度的建立是确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根据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经验,教师专业制度主要是教师资格制度,该制度通常包括教师入职资格制度、教师再认证制度和教师资格等级制度。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制度主要是入职资格制度。为了保证音乐教师的终身发展,要建立音乐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建立明确的音乐教师培训制度,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为音乐教师进修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编制等保障以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与教师入职资格制度相对应,要求建立相应的专业标准,比如音乐教师标准、音乐教师教育质量标准、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音乐教师教育机构水平评估标准等。

看了“高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高级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北京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篇8

在整个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提到的最响亮的命题之一是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等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并通过学科交叉、课程整合等多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满足社会需要。如音乐高招录取中的文理兼收、一些学校实行的大平台招生(入校时不分专业,三四年级再分专业)、一些学校实行的跨系跨专业选课、本专业内部分课程的“打通(合并)”等等,无不体现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新思考和新探索。但是,纵观教育改革的整体,我们会发现,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中,与上述改革内容相配套的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机构设置的改革这样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正在被忽略。培养模式在变,课程体系在变,教学内容在变,专业或方向在变,教育层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发生着变化,而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机构的设置却始终不变或基本不变,这种状况,显然与现有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茫然与徘徊。

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机构设置的现实状况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机构设置,无论在老校还是新校,大都沿袭了我国专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早期的专业分类和机构设置模式。凡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里过去曾经有过的教学机构,在普通高校音乐(院)系中按低一规格均有对应设置(即把音乐学院原有的系变成教研室、把专业变成方向、或叫主修、或也称专业)等。如音乐学院设有声乐系或声歌系,普通高校音乐系设有声乐教研室;音乐学院有钢琴系,普通高校音乐系设有钢琴教研室;音乐学院有管弦系、民乐系,普通高校音乐系设有器乐教研室(中西乐器兼有);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设有舞蹈系(少数),普通高校音乐(院)系设有舞蹈教研室;音乐学院有作曲系、指挥系、或作曲指挥系,普通高校音乐(院)系设有音乐理论教研室(将基本乐科、作曲、指挥、音乐史论等合并为一个机构)等。部分学校虽有例外:如有的普通高校音乐(院)系为了加强实践教学,设有艺术实践教研室等,但教学单位的基本架构显然与专门的音乐学院基本相同。

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音乐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技术和条件,大胆开拓,不断创新,创办了一些新专业,改造了一些旧专业,于是,新的教学机构应运而生。如作曲与音乐音响导演系、音乐工程系、音乐学系、音乐剧系、音乐教育系、现代器乐系、艺术管理系、演艺学院等教学单位和新的专业。显然,专业音乐院校各传统专业的保留与发展、专业门类的划分和重组、新专业的创建与完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机构设置已大胆地走出传统观念的禁锢,使专业音乐教育展现出一片新天地,为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当今社会需要、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新一代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普通高校音乐系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机构设置却仍然停留在原有的现状上举步不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牢牢地固守在音乐学院过去的专业格局上,不肯动弹。甚至一些刚成立的音乐系科还在依照音乐学院过去的模式开始“努力建设”。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现行教学机构设置反映出的现实教育观念

教研室,属于系(或二级学院)下属教学机构。具有一定的行政性管理职能,主要担负分配与教研室专业方向相关的教学任务、提出教学要求、督促实施教学、检查教学情况、交流教学信息、开展教学研究,以及开展与教研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有关的音乐活动等。作为(院)系一级教育机构的总体教学任务,将首先接专业门类或课程性质分解到各个教研室,再由各教研室按专业课程门类或教学工作量细分、落实到每位教师而最终得到贯彻。因此,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过程中,搞好教研室建设,事关大局。

事实上,中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说是一直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和艺术学院的传统专业观念并不过分。无论人们承认与否、无论人们主观上是否这样认识。培养音乐家、音乐专业表演人才、以学生个人某项技能的高下作为评判学生专业水平高低或教师教学质量优劣、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这一体现专业音乐学院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模式的认识和实践,依然是多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机构自觉或不自觉的普遍认识和普遍追求。这种观念,决定了普通高校中现行“小音乐学院”式音乐专业教学机构设置模式的形成和存在,现行的教研室就是例证。这种模式,像一个壁垒,不仅使这种专业教育(音乐精英教育)观念更加巩固,而且还牢牢地屏蔽着新的教育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制约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的交流与实践。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例子很多,除了以上列举的教研室的设置是很好的例证以外,又如音乐学院称作曲专业,普通高校也称作曲专业或方向;音乐学院称声乐专业,普通高校也称声乐专业或方向;音乐学院称钢琴专业,普通高校也称钢琴专业或方向等等。由此可见,凡音乐学院里已有的传统专业门类。在普通高校音乐(院)系都留有深刻的烙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认识和实践,处处体现着音乐精英教育的深刻影响,这种观念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使现行教研室建制得以生根,长期存在,并难以撼动。

三、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现行教学机构设置存在的现实问题

总体来看,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倾向:

1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始终跟随专业音乐学院音乐精英教育的发展轨迹前行,其观念根深蒂固,导致普通高等音乐教育自身使命感和自身定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2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各项建设和改革滞后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在仍以专业音乐教育为共同培养目标或主要培养目标的现实状态下,专业音乐院校的领跑地位、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跟随地位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这种格局的不断持续,将会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自身特色、发展优势和发展速度逐渐萎缩和迟滞。

3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自身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定位以及在整个高等音乐教育分工中所应承担的任务缺乏认真的、系统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尚未形成自己应有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必将导致普通高等音乐教育的过多困惑和徘徊,延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4 在普通综合性和师范性高校音乐专业建设中,按照专业或方向(甚至是课程)过细地划分并设置教学机构,从形式和实践上反映出现实的教育教学缺乏对特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培养任务的宏观关注和认识,缺乏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认识基础、环境基础和实施平台,缺乏为实现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而进行实践的有效管理机制,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新型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

5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艰巨的观念与认识的突围。

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呼唤教学机构设置的改革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篇9

关键词:专业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多元化

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是在音乐社团和音乐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小学校和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迫切需要建立起专业的音乐文化学校,为培养和提供大批的专业的音乐人才。各种的音乐社团的建立与发展,在促进专业的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中国逐步兴起以传授新音乐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事业。它的建立和发展,同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建设互为影响。所谓的“专业音乐教育”即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音乐教育,又称“职业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由稚嫩走向成熟,历经几代音乐家、教育者及改革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今天,在国际音乐大舞台上,在各个音乐领域里,到处都活跃着中国音乐家们的身影。一大批获奖的选手,为祖国和人民带回了无尚的荣誉。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中国的古代音乐教育,就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专业的音乐教育多是非学校音乐教育形态:音乐世家是如此,“伎乐”教育、“班社”之传等也是如此。而且如果系统的考察中国古代专业的音乐教育,就会发现:在中国古代,非学校教育形态还是专业的音乐教育主要形态而学校教育形态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并不占什么地位。这与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形态恰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从“专业音乐教育”的学校形态与非学校的教育形态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古今专业音乐教育中教育形态构成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只有在确立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古今共通性以后才可以看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日益发展,为中华民族璀璨悠久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为音乐事业的普及推广,培养优秀音乐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目前,国内许多音乐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已开始意识到,在近现代以来,专业音乐教育已形成“双文化”特征,但是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体系,应立足本国的音乐传统,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音乐教育中适当融入外来的音乐成份,以适应中国音乐在新时期的发展。在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时,也要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面对当今世界文化格局的变迁,我们必须努力改变心态,重视我们的音乐主体价值,改变以往的“单一音乐文化观”的教育模式,以多元文化为教育目标,构建以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体系。二十一世纪将是个多元文化抗衡的时代,无论是中国的音乐文化还是西方音乐文化,择孰汰孰?将取决于世界的自身文化的优势,那种以某一时代、某一种音乐文化作为衡量世界音乐价值的观点已经过时了,在我国音乐界内部经过多年的争论与思考,也逐渐认清了振兴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我们要正视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顺应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重新认清我国的音乐文化的本体价值,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目标明确,齐心协力,构建以中国专业音乐为主体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体系,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

专业的音乐教育,是整体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育的高层建筑,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之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不仅为国民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还在社会的音乐活动中、繁荣音乐创造、保证时局的政治宣传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史略》陈其伟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11月

[2]《专业音乐教育学导论》张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篇10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1]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2]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3]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也就是包含有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内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上各民族的一个途径;第三,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五,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第六,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4](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师的作用。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能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有表现出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能明显的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5]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6]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6]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7]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音乐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和其他职业科学家的活动一样去探索、创造,师范学术水平不仅包括音乐学术水平,更应包涵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所以,高师应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