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03

传统手工艺现状篇1

关键词:保护;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发展现状

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瑰宝,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互联网+”、创客基地、用户体验、交互设计等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形式遍地开花,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身处民间的传统手工艺被竞争挤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消亡,另一些传统手工艺求新求变,在文创产业的带动下重获新生。衍生、移植、包装、抽取审美元素的传统手工艺成为文创先锋,传统手工艺正走在文创发展的道路上。

一、今天传统手工艺之现状

1.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其一,实用性和审美性并存。实用性是传统手工艺的核心,传统手工艺以用为主,并不是为了纯粹的审美或者观赏而制作,如祭祀用鼎,上面的纹样起初就承担着图腾的功能。传统手工艺也包含艺术审美,它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美化、装饰的功能。其二,生活性和社会性并存。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满足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是地域民俗文化、礼乐伦理文化的载体,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媒介,也是构建社会关系的特殊载体。其三,物质性和文化性并存。传统手工艺以一种物化的形态服务于人们的日常所需,也是人们精神需求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它的文化特质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情感表达。在有形和无形之间传承,延续着最为核心的传统文脉。其四,传承性和变迁性并存。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智慧的劳动形式,口口相传、母女相传、父子相传等形式构建了独特的传承方式。

2.原生的生态系统逐渐消亡

养蚕、吐丝、结茧、抽丝、纺线、织布、染色、缝衣、刺绣……这些工序构成了成熟的传统手工艺门类,它们是在大众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打破了这一生态系统,一些传统手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3.现代方式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许多城市都兴建了文化博物馆,申报部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创意集市活动、文化创意公司遍地开花,政府也着力发展地域文化旅游,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手工艺。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

传统手工艺以手工劳动者为创作主体,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如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全面开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其中。201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1.文化源点为核心,文化形态为元素,积极开发衍生文创产品

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被称为“蜀中之宝”。蜀绣以软缎和彩色丝线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蜀绣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点,形成了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等,《芙蓉鲤鱼》就是其中的代表。蜀绣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思路是把蜀绣传统元素作为文创衍生品设计开发的构想源点,与综合材料、现代工艺、视觉设计及数字媒体等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诠释包括生态环境、传承谱系在内的有机文化整体,兼具承载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情感需求的历史传承性。

2.多门技艺整合创新,带动内外三产联动

四川自贡市是“中国彩灯之乡”,具有几百年制灯兴会的历史。彩灯产业是自贡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其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已被列入自贡市“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创意兴灯、以灯强文、以文强业”的文化创意理念,把彩灯与剪纸、恐龙、龚扇、扎染等自贡的“大三绝”和“小三绝”结合起来。以彩灯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实现产、学、研结合,结合乡村文化旅游,辅以农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三产联动的发展模式。彩灯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相结合,与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内发性产业”的发展策略。

3.新理念派生新生活,构建生态系统

我国台湾很早就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开展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故事传播、综合性视觉设计、传统手艺制作体验等活动,构建“人—手工艺—市场需求”三者共生的生态系统。如,以台湾高山茶概念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既宣传、推广了高山茶文化,又促进了当地茶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四、保护传统手工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进化、交叉、跨界、抽取都是扩散的表现。其中,文创产业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一个非物质化的“创意源”为扩散的核心,由非物质化向物质化转换,由无形向有形转换,跨行业生产不同类型和属性的多样化、智能化创意型产品。

1.跨行业资源整合

文化传承偏离、与市场需求不对接、手工艺生产力弱等问题保护传统手工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发展现状解析王烈娟摘要:传统手工艺源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它是民间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是大众智慧的结晶和审美情由来已久。“跨行业资源整合”是对原有资源的重新梳理与盘活,是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设计师与工匠的整合、城市与乡村的整合、低技术与高技术的整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产业经济。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整合传统手工艺、先进技术、观念意识,积极发掘地方文化与手工艺特色,保持地方文化的独立性、原始性,最后再融合创新性与科技性,完善文创产业的发展路线,力求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通过发展文创产业,开发地方性、传统性、创意性、手工性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地方产业进行生态性的有机整合。

2.以传统技术和艺术为核心的衍生品开发设计

传统蜀绣文化可以为文创衍生品提供创意灵感和设计语言。以蜀绣为基础的文创衍生品大致有服饰类、现代家居软装类、日常生活用品类等,这些具有蜀绣文化符号和审美的衍生品出现在锦里、宽窄巷子、太古里等成都知名景点,在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蜀绣传统手工艺。这种发展策略使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共生环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拉近民众与文化的距离,提升生活品质,透过文化、艺术和产业的结合,拓展民众参与文化的深度。

3.加速孵化,让创意落地

创意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意阶段,更要转化为产品。好的创意可以让创投买单,资本让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文化创客实现创业梦想。传统手工艺具有机械化产品无法取代的独特品性,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会对旅游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培养传统手工艺人的创新能力

传统手工艺人具备丰富的工艺知识,因此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传统手工艺人的文化素养不高,对新信息的接收和消化比较困难,导致手工艺产品难以满足现代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将传统手工艺人纳入创意体系。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文化在文化创意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个人审美情趣、丰富艺术设计方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要让传统手工艺术形式历久弥新,守正创新是基本法则,优化集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科技驱动是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少峰.促进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对策性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王天岚.从品牌形象推广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和发展.大众文艺,2016(5).

传统手工艺现状篇2

【关键字】传统纹样纤维艺术手编艺术扎染蜡染

中国传统纹样丰富多样,在纤维艺术领域经常作为装饰题材而出现。纤维艺术的工艺技法丰富,包括手编工艺,是利用经纬线的穿插关系编织纹样,细分为编结工艺和编织工艺两种,如挂件、国别林都是利用这种工艺;印染工艺,是一种防燃工艺,如扎染、蜡染都是利用这种工艺。

手编艺术当中包括编结工艺和编织工艺。首先,编结工艺主要利用的材料是各种棉质的线或者是质朴的麻绳,运用的是编结工艺,这种工艺是通过线与线的不同穿行缠绕方法来形成各种造型的一种工艺。这种纤维艺术品经常是悬挂于墙面体现平面的质感,或者是悬挂于空间中体现出立体造型感,它会经常被应用到传统纹样当中的几何纹样。单从外观看,我们把编结所呈现的形态大致分为网状、片状和带状三种形式。绳纹:是传统的几何纹样,古时出现在玉镯或者玉坠上,而在编结工艺方面带状形式的编结工艺则可以得到形象地表现――可以将多条带状形式结合形成片状形式,作为编结工艺当中的底纹以衬托前面的各种纹样,或者作为主体纹样与其他编结当中的形式相互配合出现。如带状形式和网状形式的配合穿插出现,阴阳形式凹凸形式的搭配,令编结工艺层次明显,体现编结艺术的空间表现力。乳钉纹: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这种纹样运用编结工艺能很容易地体现出来,编结工艺当中的网状、片状和带状三种形式单独或者相互搭配运用都可以完美地体现这种乳钉纹样,可以以单独的多个乳钉点在网状形式当中多次并且有秩序的排列,也可以多个密集的乳钉点形成一个适合纹样(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的面然后与网状形式排列,整体形成乳钉纹。曲折纹:以折曲的线条组成,状如水,多条折线上下连续排列的形式。

编织工艺是纤维艺术中运用最广的手法之一,是利用毛、麻、丝、棉、棕或其他材质的纤维,通过经纬变化而创造的一种独特视觉艺术形式。最基本的编制方法有经纬法、缂织法、栽绒法和圈绒法,其中经纬法和栽绒法经常被应用在编织工艺当中。经纬法细分有平纹、斜纹、缎纹、人字纹、连珠纹、品字纹。

平纹:是由两根经线和两根纬线一上一下相互交织组成一个单元组织循环,编织出的纹理是平整、紧密、匀细,各种装饰图案都可以应用于平纹,传统纹样当中的动物、植物、人物、几何纹样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表现,平纹可以表现丰富的渐变关系使作品更加细致,与所要表现的传统纹样相附,如莲花纹、龙纹、凤纹,这些纹样在传统纹样当中比较复杂而且经常出现于日常所用的产品装饰上,利用平纹编织出这些细致的纹样,可以将经线纬线加密或者篇幅尽量大一些,使每块单元格颜色相对缩小,就像色彩构成当中的空间混合一样,单元格颜色越小越密集最后完成的作品越细致、丰富。斜纹、缎纹相对于平纹来说,是按照一定的循环数内缠绕,所形成的纹理是倾斜的,在表现传统纹样当中的复杂纹样时不如平纹好掌握和表现,但是可以适当的以这种肌理与平纹做搭配。连珠纹:以纬线后面跳两根经线,缠绕前面一根经线构成点状,而在纬线缠绕经线的基础上,也可以变单经为双经,以扩大点状面积,取得凹凸强烈的点状肌理,这种肌理如同中国传统纹样当中的“连珠纹(同名)”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这种纹样在编结工艺当中可以完美的展现出来并且具有肌理感,“乳钉纹”也可以编结当中的连珠纹表现,乳钉直接的间距可以变单经线为双经线或多经线的办法来表现。人字纹:由上下两行纬线,一行向右缠绕经线,一行向左缠绕经线,一来一回锁住经线,构成“)”形,这种纹理可以表现传统纹样当中的“曲折纹”以折曲的线条组成,状如水波纹的一种,人字纹可以很好的表现曲折纹理。品字纹:以纬线在两根经线中上下间隔、缠绕构成品字形,其纹理平滑,适合表现渐变、单色的传统纹样。

传统手工艺现状篇3

>>藏族手工艺的发展与保护研究传统手工艺合作社发展研究论地方高等院校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中国传统缝制手工艺制作的创新与发展刍议渭南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当下境遇与发展走向刍议工业设计发展与传统手工艺的冲突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手工艺产品发展的现代创新研究民族手工艺:在传承与颠覆之间保护传统手工艺发展低碳经济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与产业化发展融合模式研究传统手工艺经营现状调查研究国内绒花传统手工艺研究综述以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活化塑造美丽湖南乡村80后手工艺人的传统“小调”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奢华演进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物竞天择浅谈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周乙陶.经济转型时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58-61.

[4]数据来自2007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赵丰.丝绸艺术史[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6]邵晨霞.缂丝服饰品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丝绸,2009(10):50-52.

[7][8]周若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手工艺资源保护[J],美术观察:2007(11):92-96.

[9]黄勇,金一维,黄刚.新苏南模式下武进乡镇的转型之路探索[J].江苏城市规划,2011(10):34-37.

[10]王勇,李广斌,曹恒德.试论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转型――以苏州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6(7):9-14.

传统手工艺现状篇4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在世界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曾处于领先地位,对世界工艺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日本及一些欧美国家已经取代了中国工艺美术的领先地位,走在世界工艺美术的前列,这一现状尤为值得深思。笔者以促进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分析当今传统工艺美术在美术本科教育中的现状,提出了一些促进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万年前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从新石器时展至1911年清朝灭亡,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作品,为我国在世界上赢得了“丝国”、“瓷国”、“漆国”的美誉。[1]但令人惋惜的是,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古代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的领先地位相比已经大相径庭。就陶瓷而言,在创意设计上日本和一些欧美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在陶艺普及教育上更是做到在每一个市、县的公民馆设立陶艺班,甚至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也设有简单的陶艺家庭作坊;再就漆器而言,在漆器工艺界内谈到漆器,更多人认同日本已经成为漆器发展的领头羊。

通过查阅多种工艺美术类书籍,笔者发现我国介绍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的精品书籍比较缺乏,而作品鉴赏的书籍居多,导致制作传统工艺得不到较好的传承与提高。介绍传统工艺作品的书籍,尽管登载了非常多的作品图例,却没有对作品使用的原材料以及制作工艺进行详细描述,若增加对制作工艺介绍能更好的帮助读者进行传统工艺的学习。

一、本科工艺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1.在我国开办美术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工艺美术教育相对与其他美术专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综合类大学中的工艺美术本科教育发展得更加缓慢,而迅猛发展的电脑美术教育与此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政策上,电脑美术教育得到了国家教育机关的大力支持,同时学生个人电脑的普及也成为电脑美术推广的有利条件。以广州大学为例,所有学生宿舍都配备了电脑专用书桌和互联网接入端口,而大多数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宿舍放置了个人电脑,从他们日常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可以看出,使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对于电脑美术专业学生已不是难事,而非电脑美术专业的学生也能使用电脑辅助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事实上,我国本科院校工艺美术教育的普及化远远不如电脑美术教育。动手能力方面,相当一部分在读的本科大学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使用锯子、钉锤、铁丝等工具的经验,在工艺美术课上容易因操作不当而受伤,使部分学生对工艺品制作产生抵触心理。此外,从就业问题而言,多数学生认为如今已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觉得使用电脑进行创作设计,比手工艺品制作更适合社会需求,而电脑美术设计的就业面和薪酬更符合个人要求。因此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制约。

即使在工艺美术教育普及化程度较高的日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存在着手工制作传统工艺传承问题的担忧。日本工艺美术教育学者春日明夫说过:“由于我们过多沉浸于太便利的生活中,往往失去了人类把东西制作出来它本来的意义所在。”,“正是处于信息时代,我们才更有必要再重新认识人类根源性的行为中用手制作东西的重要性。”[2]而中国有句古话“温故而知新”,通过学习我国传统工艺制品的制作过程,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培养创造型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事业。

2.本科院校工艺美术实验室设备设施基本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授课时往往不能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进行操作。由于实验室设备数量不足,学生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等待上,使得本来就不多的操作设备的机会进一步减少。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制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工艺美术实验室配备充足的设备设施是很有必要的。

3.由于多数传统工艺文化相关的书籍缺乏制作工艺说明,需要专业教师在课堂内不但要进行理论讲解,而且要多对制作工艺、原理进行说明与操作示范。若有条件,更应带领学生参观民间传统工艺作坊的作品制作过程,甚至亲身体验工艺品制作。身在工艺美术本科实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增加学生与传统工艺美术艺人的接触机会,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制作工艺的认识,更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当然,本科工艺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传统工艺艺术家为目标,事实上,无论成为哪一门传统工艺的艺术家一般都需要5年以上的钻研时间,本科教育阶段并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对艺术家的了解认识,建立自己的人生观、树立艺术家的世界观、审美观,为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科工艺美术教育展望

本科美术专业的学生一般都生活在校园环境内,生活往往是单一的两点一线往返于教室与宿舍之间,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多数学生对学校周边以及所在的地方区域人们的生活状况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并不多。倘若本科教育能让学生领会到从身边学起、从生活学起,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学习传统工艺,实地观察、学习,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人群生存状况产生真实感情,从而激发艺术创作灵感,使艺术作品得到升华。即使本科教育只让学生学习到传统工艺美术一些基本技法与工艺工序,也能为学生的艺术生涯打下基础,对学生日后创造性的学习工艺美术知识与技能产生很大的帮助。只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入到传统工艺美术领域里,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希望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能重现昔日雄风。

参考文献:

传统手工艺现状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047-03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地区。各民族文化以自己绵长的历史创造了今天瑰丽而斑斓的色彩。从1949年解放以来,由于得到了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新疆的民族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健康发展更显得迫在眉睫。其中,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民族文化中最具有古老的技艺符号之一,其保护工作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辽阔的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回族、塔吉克族、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民族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传统手工艺是记录他们族群符号的重要标志,这些传统手工艺凝聚着少数民族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记载着新疆各族群众文明演进的轨迹,反映了古老的文化精髓。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从最初的单独保护、分类管理,到保护文物古迹,后来延伸到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区域的保护,现在又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类别保护。当前,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更是被列入了议事日程和实施当中。

通过近几年对新疆各地传统手工技艺的了解,我们发现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掌握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大多为老人

从实际情况看,许多传统手工已经出现了人亡艺绝、命悬一线的状况,如桑皮纸制作、苏尔制作等。以桑皮纸制造技艺为例,桑皮纸在新疆的使用历史悠久,直到明清时仍然比较盛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科技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只在维吾尔族民间仍部分在使用桑皮纸。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制作技艺已经面临极度濒危。目前,除了几个年龄偏大的制作老艺人外,因为没有市场需求,制作桑皮纸的匠人都已转业,年轻人也不愿继承这门技艺。在此情况下,非遗工作者采取了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同时通过影像方式、文本等形式予以记录和保存,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这项民间艺术的续存。

(二)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周期漫长

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从跟随师父学习开始,一般需要3~5年。在此期间,只拿学艺的一些费用,难以持家。因此,乡村的年轻人更愿意从事其他来钱比较快的服务行业。

(三)多数传统手工技艺难有市场

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穆萨莱斯(一种饮品)、萨本(哈萨克古老的洗涤用品,类似肥皂)、奶酒等,都多仅限于本乡镇村的消费,难以形成规模,成本高。现代工业制作的酒、肥皂等价格低、消费群体多。在市场竞争中,传统手工技艺没有太多优势,处于弱势。

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人文价值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充分体现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长期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热爱生活的智慧与情愫,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表现为:

第一,集中反映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历史记忆。新疆地理环境丰富多元,主要形成三大地域为特点的区域分布方式:以天山南部新疆、东部新疆从事农耕生产维吾尔族为主的传统手工,以天山北部从事游牧生活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等为主的传统手工,以在帕米尔高原生活的高原民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为主的传统手工。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深刻反映了从古代西域到今日新疆大地上的民族记忆和沉淀,也从另一面反映出了新疆少数民族的智慧得以施展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古老。如和田桑皮纸、花毡、切克曼、乐器、食品、服饰、毡房、小刀、马鞍等制作技艺,都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制作方式,至今仍然完整地呈现在少数民族的吃、穿、住、行中。

第三,艺术形式与宗教文化有机融为一体。手工艺作品中的图案造型和色彩的选用是一门再造物的技术,也是人们追求美的艺术。新疆传统手工技艺中选用的图案和色彩体现了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图案造型方面,新疆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主体少数民族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伊斯兰教的偶像禁忌是绝对的,允许绘画大自然风景,但不能画人。所以维吾尔族在花帽中选用的图案也多以花卉、果实等自然形象为素材,如巴旦木纹样、奇依曼纹样、各种组合花卉及几何图形,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种图案在中亚等地区也显示出十分广泛的宗教文化认同。色彩方面,新疆地表多以灰色暗淡的沙漠色为主,冬季往往寒冷而漫长,人们长期生活在简单的以灰色为主的环境中,对缤纷的色彩充满向往,于是选用色彩时,更偏向艳丽多彩的效果。

第四,有些民间传统手工项目制作方式同出一源。如维吾尔族中的切克曼、花毡、帕孜拉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传统手工基本相同。维吾尔族刺绣和蒙古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在工艺上也基本一致,这一特点反映了在遥远的游牧生活历史上,彼此同出一脉、同出一源。

三、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对策

新疆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政府定时向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解决生活困难;组织相关的演出,并在经济上给予回报;鼓励优秀的传承人带徒弟以培养接班人等。这些在一定意义上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得到了保护,但是相对于民间更多的民间工艺来说还远远不够。就当前而言,急需开展的工作为:

其一,广泛开展田野调查,摸清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现状。

2005年底,新疆启动了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过普查,3772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已获确认,其中少数民族项目占95以上。在公布的第一批10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传统手工技艺为30项,所占比例几乎达到1/3;在公布的第二批77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传统手工技艺占到17项。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截至目前,已经掌握了多数传统手工技艺的存续状况,指导和敦促各地文化部门通过视频、音频、文字记录等手段予以保存,各地针对技艺传承人也出台了有关扶持政策,将民间手工技艺的保护列入议事日程。

其二,对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过程、生产经验及时跟进,进行访谈、记录、录像和整理,形成完整的资料并建立健全的相关数据库。目前,采取了几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当地文化部门开展田野调查,对传统手工技艺利用多媒体样式记录,对技艺的历史渊源、分布、主要内容、价值、传承谱系等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数据库,同时根据情况逐步申报为县市、地州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是由自治区级非遗部门对濒危和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抢救式保护、保存,邀请专家“会诊”,提出相关保护措施予以对待。各地现在还存在着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不到位、保护措施没有因人制宜的情况,这都是在实际工作中亟需改进的。

其三,将传统手工技艺与艺人有机结合,整体保护。主要是通过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让传承人传、帮、带,带徒传艺。新疆地州和县市中,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已经实现了这一做法。政府通过向手艺传承人发放补贴,如南疆莎车、阿瓦提、麦盖提等县给手艺传承人每月发放300~500元不等的补贴,鼓励他们带徒传艺,对拜师学艺的传人免除义务工等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艺的积极性。喀什地区对具有杰出技艺才能的民间艺人授予“喀什民间大师”的荣誉称号。东疆哈密、吐鲁番等地的文化部门鼓励民间艺人组织传艺馆、传习所,组成班社,参加地区、县市、乡镇举办的各类活动。这些措施都使工艺依附艺人可以代代相传,使得“保根留种、传宗接代”有了土壤。

其四,将传统手工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生产性保护,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自救。“根据传统手工技艺自身的特点、规律和条件来展开,通过组织作坊化、体制民营化、流程一体化、规模小型化、制作精致化等,遵循传统手工艺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不能沿袭强调产速、量大、划一的大工业开发方式,盲目地追求产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所谓“生产性方式保护”,便是力求在不违背手工生产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传统手工技艺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使之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保护。切合手工技艺存在形态和传承特点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方式基础,以至可以不断“生产”文化差异性的一种生态保护方式或社会文化实践。

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中,有些传统手工艺最能和时代接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那些适合采用生产性保护、开发措施的可采取适当集中、前店后厂的方式。和静县、博湖县、阿合奇县目前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和静县、博湖县蒙古族的蒙古族特色刺绣基地、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特色刺绣基地都是当地传统手工的亮点,既让传承人增加收入,又使他们有精力、有时间、有兴趣传承技艺,最终能形成品牌效应。这样最终不仅促进了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还可以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使得社会更加稳定。

近几年,在新疆各地,有一些传统手工势头较好,实现了生产性保护。在南北疆各地,已经初步形成了艾德莱斯绸生产基地、刺绣基地和乐器制作基地。如喀什市、新和县、疏勒县的乐器制作村,和田、洛浦的艾德莱斯绸制作基地,已经有产业化的势头,产品除满足新疆境内外,还远销中亚和欧洲一些地方,实现了致富小康。这是目前比较有效和现实的一种保护手段,已为国内许多地方政府所采用。

传统手工技艺在文化产业开发方面所拥有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例如具有就地取材、就地加工、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适合家庭生产或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丰厚的人文蕴涵,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材料、技艺、样式、风格的独特性所构成的手工品格,使手工产品已经成为文化附加值极高、市场竞争力颇强,并可以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品牌产品。

其五,加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研究工作,做好分类保护,以研究助保护。从这层意义上讲,仅靠记录技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于极度濒危而又不能实现生产性保护的项目,可以考虑采取文化记忆的形式进行保存。如土陶制作、维吾尔族切克曼布制作、乔鲁克靴制作、模戳印花布制作等,采取和桑皮纸制作技艺一样的博物馆式记录。对已经形成产业化的英吉沙小刀制作、地毯制作、民间刺绣、乐器制作等采取生产性保护方式等,研究考虑出台适合的政策、从税赋优惠到对传承人的资金支持等各个方面予以考虑扶持帮助。

其六,实现文化行政部门、传统手艺传承人及专家的“三合一联动模式”。这三者是民间文化普查及保护、振兴工作的主要力量,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实现良性互动。文化行政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负有领导、统筹、协调及督促、检查之责。传承人及其所属实体是手艺运作和传承的主体,也是手艺保护和振兴的主体。手艺人及其实体在当前常处于弱势地位,需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予以扶持甚至救助。吐鲁番、喀什、阿克苏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吐鲁番文化部门和大漠土艺馆专家以及民间传统手工艺人合作,实现了“三合一联动模式”,已经成为当地展示传统手工技艺的一张名片。

四、保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意义

传统手工技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日本学者柳宗悦就曾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

有一句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这里恐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这句话已经被订正为:“越是民族优秀的越是世界的。”而作为活态性流变的中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无疑是一枝奇葩,代表着中华民族气质和自身的族群符号。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这些技艺在几千年的时间中成为永恒的文化空间,保存着我们民族的薪火,这种鲜明的气质和精神也成为了世界和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讲,少数民族的手工技艺已经不单单是谋生和生活的依赖,更是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动符号。

有了这些族群技艺,也就唤醒了自身的文化记忆和审美观,传递出发自内心的亲情、友情、爱情,在高山、平原、草原、绿洲、盆地优美而优雅地呼吸生长,散发出亮丽的光芒。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面对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挑战,活态性流变的资源持有者:传承人本身和传统技艺的文化生态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民族文化安全面对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都是我们眼前必须警惕的问题。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处于自发封闭的原生状态,其中一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少,文化的规模和影响也小。规模小的文化,抵抗外力冲击的能力就弱,流失和失传的速度就快,通过市场机制发展自身的难度就大。从文化安全上讲,文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作为突破口,加紧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对文化安全和边疆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做好,这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事。

在如今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像保护物种多样化一样,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守护和传承多彩的民族记忆,不只是留住我们的美好传统和精神财富,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吕品田.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7).

[2]柳宗悦.工艺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华觉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传统手工技艺不容忽视[n].光明日报,2005-6-3.

传统手工艺现状篇6

一、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的范畴

民间传统手工艺分类大致从艺术性、民俗性、生活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根据张道一等有关民艺专家的分类观点,民间传统手工艺分为八类,装饰美化类是其中类别之一,是指民众对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主要包括节令活动、人生礼仪等民俗生活中的年画、窗花、布画、杂画和室内装饰品;民众对自身的装饰,包括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装饰美化类民艺品起源大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功能不断加强。装饰类民艺一般只限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之内,有平面造型艺术的特征,无论是创作观念、表现方法还是存在形式,与一般所指的美术范畴更为接近,从而集中体现了民间艺人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

二、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

1、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民间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生活,最大程度地继承了原始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本元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但是随着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步伐的加快,受社会政治经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人文观念和审美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一夕之间,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被无情拆除,代之以冰冷无温度的现代立方体,隔离了传统邻里间情感交流与人情往来,移风易俗间,耕植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生存的土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许多传统手工艺因无存在的理由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2、价值观的改变导致民间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目前,我国很多年轻人择业价值取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的承担。选择社会热门职业,忽视那些可以为人民服务的冷门职业、基层职业。择业标准趋于实用化、功利化,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发展作为择业价值标准,轻视精神、责任和义务。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少,以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作为谋生手段的作坊,社会生存越来越艰难。要练就达到大师级别境界的技艺,要耗费人生很长的经历,且经济报酬微薄,属于冷门寂寞的“无前途”行业。在当下全社会追求高报酬,青年择业价值观本位化现状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3、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形式束缚了民间装饰艺术的创新查阅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历史资料,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母女间的口传心授以及物传,将工艺技术的艺诀、经验、装饰艺术样谱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后人在前人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得工艺、图式逐渐完善,但是也正是这种相对固定内容和形式,束缚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使得装饰样谱跳不出原来的样式,有的几乎几代一成不变(如图不同时期的杨柳青年画)。如表现连年有余必用莲花和鱼元素,表达长寿要用寿星翁或松鹤等元素,这种程式化使得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案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受到束缚。

三、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活化途径探索

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规模很小,随着民众观念和审美的改变,已经不作为普遍的日常装饰使用,大部分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被用作收藏或者发挥工艺礼品的功能。虽然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但是其物化过程反应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将会对新生手工艺的产生起到启智和推动作用,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动态传承。虽然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日益维艰,但是依靠政府部门的保护政策,以创新为钥匙,通过全社会多方努力与配合,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要,在流淌着传统血脉的土地上,传承之路必将充满希望。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颁布一些有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制度,为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保驾护航。一方面,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民生的前提下,尊重农村民俗习惯,保护传统村落文明,避免村落“空心化”,重新构建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力度,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力度,鼓励地方院校开办非遗专业,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保障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再次,引导和推动传统民俗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很多传统手工艺因为民俗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涉及到服饰、室内装饰、活动物品等。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多渠道入手,尊重传统民俗,构建传统文化环境,让年画、剪纸、刺绣等传统装饰手工艺回到百姓生活中,把民间传统最富有创造性的源文化留住。同时,用现代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深入了解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2.发挥传统手工艺文化技艺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最大程度上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造物智慧,包括造型语言、工艺技法、民俗内涵等等。可以说是典籍之外的-支活态文脉。但是市场需求决定发展规模,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的转变,导致传统装饰类手工艺产品需求量剧减,使得原先轰轰烈烈的传统手工艺产业日益萧条,如苏州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等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鞋子、衣服、帽子等服饰用品琳琅满目,再也不用为了满足使用功能而自己动手。因此,因服饰制作而存在的民间服饰的花样剪纸也很少见了;有些传统技艺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被现代化新生产工艺所取代,如传统手工雕刻到现代的数码雕刻,原先的雕版、丝网印刷到现代的数码印刷,传统刺绣到电脑刺绣等,不仅节约人力,效率也飞速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因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要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性、情感性特征,这给传统装饰类手工艺活态化留出了继续存在的空间。传统手工艺独特的人文魅力是对机器标准化产品的情感补充,为消费的多元化提供了富有人文气息的选择。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传承的核心是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要以创新为动力,发挥工匠精神,运用传统技艺,制作限量版的艺术品或纪念品,把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人文气息发挥到极致,满足小众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需求,不失为保护和传承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方式。3.发挥DiY的亲和力,让传统装饰类手工技艺走近市民生活。根据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流程,开发成DiY体验项目,既能让民众丰富生活,排解日常工作压力,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手工技艺操作流程,体验中国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文化与智慧。如剪、刻纸类工序较少的可以开发成单独的项目;如果工序多的,如年画类,可以按照工序分解成画稿、刻板、印刷等几个项目,组成系列项目,体验者在精心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悠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制作的过程,也是放下繁杂,自我精神享受的过程。4.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传承与创新并驾齐驱。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查阅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一门传统手工艺是亘古不变的,都会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审美心理的变化而产生流变,有流变就有创新。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沿着螺旋线向前发展的关系。没有创新的传承是难以为继的,同样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没有依托和支撑的。装饰类传统手工艺融入创意产业行业的途径有多种,用现代解构的理念和方法,根据创意产业具体产品设计的需要,局部融入,可以是艺术形式、工艺的运用、传统图样的提取应用。在艺术形式应用上可以运用现代软件编程技术,既能体现传统装饰类图样的艺术风韵,又提高了效率,通过变量的改变,还能改变图样的视觉效果。比如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就能把剪纸的镂空特点用于建筑设计、产品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形象代言人的服饰设计中,形成一种通透、斑驳的艺术效果。在装饰纹样的运用上,要用现代创意思维方法对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样进行提取,并运用现代造型方法进行新的构想与再创,“借其形,承其意,传其神”,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形象。传统装饰美化类民间手工艺的“活化”,要营造适合传统装饰类手工艺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不仅要原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装饰图样,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更要以创新为灵魂,用现代设计给过去一个未来,使民众在享受现代设计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记忆,产生中华民族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唐家路民艺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1p32

〔2〕王楠论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p170

〔3〕潘鲁生工艺美术的转型与复兴[J]上海工艺美术2016.3.15p8

〔4〕陈建成姜宏瑶浅谈我国发展森林文化创意产业路线[J]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2007-06-11p7

传统手工艺现状篇7

关键词:传统实验室;复合型艺术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7-1718-03

SearchofmultipleLaboratoryBuildinginartSchool

ZHUanGpeng,wanGZhi-ping,HeBao-li

(Collegeofarts,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Xi’an710055,China)

abstract:itismainpurposetosearchthewayhowtobuildmultiplelaboratoryinthispaper.afterContrastthelackingBetweentraditionalandDigitalpattern,webringoutthemultiplelaboratorybuildingwayinartschoolbasedontheinformationof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artschoollaboratory.inthispaper,weshowthemultiplelaboratoryeffectineducationandresearching.Finally,weshowthesignificanceinmultiplelaboratorybuildinginartschool.

Keywords:traditionalpatternlaboratory,multiplelaboratory,Digitalpatternlaboratory

1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类学科实验室现状

1.1数字艺术的发展趋势与现状

数字艺术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建立在技术基础上,并以技术为核心的全新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和[1]。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普及和网络发展,数字艺术也迅速发展起来。数字艺术主要包括数字摄影、数字特效、数字插画、网络艺术、数字影视、数字传媒与广告、数字化三维模拟系统、DV、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电子游戏等内容[2]。

1.2艺术类实验室现状

国内目前艺术类实验室建设,以四川美术学院最为突出,它被确定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今国内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常见于纯传统方式或全新高科技设备,罕见于两者有机或完全融合的复合型艺术实验室,尤其是将传统方式与高科技设备依靠自身实验室建设,使之完全贯穿服务于教学或科研。

2我校艺术学院艺术实验室现状

根据专业设置,我校艺术学院拥有四个专业实验室:视觉传达实验室、产品成型演示实验室、影视艺术实验室、雕塑艺术实验室。除视觉传达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外,其他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以传统设备居多。

目前实验室承担了视觉传达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摄影专业、雕塑专业、会展专业学生的实验课程,主要承担课程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网页设计、图形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展示设计、软件基础(CaD)、专业软件、犀牛软件、photoshop、pro/e、雕塑等实验(实践)课程。

由于专业要求不同,相关课程授课方式也各有不同,除视觉传达、摄影、工业设计、会展专业对计算机、三维扫描仪等数字实验教学器械使用的比重逐年增加外,其他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以传统设备居多,例如雕塑专业教学过程中,依赖传统实验方式(工具)仍占有很大比重。

传统实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时展,人们对工作效率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艺术类学科对数字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符合现代化潮流和趋势的数字试验方式进入实验教学环节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3]。鉴于传统试验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的需要与数字化方式在教学环节中的需求,如何建设一个能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符合时代特征的、适应艺术学科发展的实验室平台,成为摆在艺术类学科实验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3传统模式和数字化模式对比分析

传统方式的工艺是经过长期考验的创作方式(见图1)。数字化模式是依托科技发展而新产生的创作手段(见图2)。它们之间各有各的优势与不足,传统模式与数字化模式可以相互补充,以弥补各自的不足。

图1传统模式实验室

图2数字化模式实验室

3.1纯数字实验环境的不足

纯数字化环境的实验室对教学和科研的不利因素主要存在于“纸上谈兵”和当前软件表现方法(例如二维和多维空间的展示效果)。数字化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不同空间表示维度的问题,隐藏了设计的缺陷;这种缺陷可以通过设计方案的实物小样来发现,并给予适度的调整。

3.2纯传统模式环境的不足

纯传统模式环境的实验室对教学和科研的不足体现在效率不高和表现手法的限制。

3.2.1效率

效率低主要受实验器材约束,一个方案的修改往往需要把原方案重新来一遍;很多未修改的地方,也因方案的整体性被否定,无法将有用的部分保留并延续使用。使用数字手段可以只修改需要修改的部分,未修改的部分仍可继续使用。

3.2.2表现手法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说,传统方式只能从平面或三维静态的表达实际方案。数字化的介入,不但多维度的表现手法易于实现,而且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展示效果来展示出目标产品的绚丽效果。

4复合型实验室的建设构想

传统条件下的实验室与数字化条件下的实验室结合,除了提高效率外,传统模式与数字化模式还可以相互补充,以弥补各自的不足。

基于各专业在数字化环境下对新艺术表现手法的要求,根据我校艺术学院已建实验室条件和实验课程特点,笔者构想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复合型艺术实验室。所谓的复合型艺术实验室是指将现有的传统实验器材与数字化环境合理结合的实验环境。

如何建设一个适应当前技术趋势的复合型艺术实验室?经过四川美术学院的实地考察和结合我们已有设备的思考,构想数字与传统设备在实验环节中共存,走一条传统方式与数字化实验相互促进的路子。

传统实验模式与数字信息化模式的结合,不但能发挥各自所长,有效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效率;同时把设计人员从传统的图纸设计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艺术创意之中。[4]

图3复合型艺术实验室示意图

以工业设计实验室举例。例如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中,需要使用pro/e软件进行数字化建模,然后通过快速成型机进行实物小样模型的快速成型。科研人员可以拿这个快速成型的小型样品与用户沟通,进一步可以在此模型上与用户沟通调整方案修改措施。最终版本确定后,电子设计方案直接可以进入生产线进行批量生产。又如视觉传达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用平面软件photoshop设计出页面总体效果,经过教师评审,复合设计意图,然后学生可以利用div+css、html、xml等技术,通过Dreamweaver软件实现自己的页面设计。通过这些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出项目科研人员可以在实验室完成产品设计和初步验证。

图4复合型实验室中作品状态快速转换关系

示例说明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对提高教学和科研产出效率有着深刻的影响。

根据构想与目前我校艺术学院实验室现状,实验室建设如图5[5]。数字摄影工作室是整合摄影专业中传统设备与数字设备的工作室,主要针对摄影专业;数字设计工作室、动画工作室、数字平面工作室是整合视觉传达专业传统设备与数字设备的工作室,主要针对视觉传达专业;数字三维成型工作室是整合雕塑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中传统设备与数字设备的工作室,主要针对雕塑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

图5复合型艺术实验室与原有实验室结合结构图

5总结

鉴于传统实验室建设非一日之功,同时很多大型设备采购费用昂贵,并且运行状况良好,仍能够很好的满足教学和艺术创作;现有技术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在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对传统设备的依赖是短期内不能摆脱的。采用复合型实验室的建设思路,除了以上优点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可以有效的利用已有传统设备的同时,有计划的添加数字化器材,逐步实现新老实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平衡点,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化艺术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与对设备需求的矛盾。

总之,复合型艺术实验室的建设是符合现代社会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复合型艺术实验室可以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开展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创意设计的实验平台。它的建立将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改善实验方法、充实实验内容,完善实验体系。满足人才培养对专业实验的教学要求,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满足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R].2005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2005.

[2]蔡彩理.艺术院校数字艺术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3(1).

[3]邸立丰.开放的多媒体时代与艺术教育[J].美苑,2005(4).

传统手工艺现状篇8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蜡染;校企合作;项目管理;“互联网+”;工作室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302

1传统工艺蜡染简介

蜡染主要起源于位于贵州一带少数民族聚集区的苗族生活,古称“蜡缬”,意为“蜡染服”。贵州的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长期与外界隔绝,环境艰苦,不过也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使古老的蜡染技艺得以留存至今。

2蜡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1国内现状

蜡染艺术作为人类传统的印染工艺,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盛行。而当下,由于受到工艺技法的限制,蜡染至今仍主要依靠手工制作,暂时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同时民间从事蜡染创作的艺人年龄偏大,青年传承者后继乏力。以往通过长辈手口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由于被现代经济发展冲击而难以为继。蜡染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状况。

22发展前景

古老而美丽的蜡染不能变成存在于博物馆的事物,而导致中国的蜡染艺术传承无门、创新无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传承方式古老而单一。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以往蜡染单纯依靠民间力量而缺乏广泛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落后状态。从科研角度深入探究,借鉴当代艺术和工艺改造模式,把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蜡染具备更大的创新潜能,转而形成中国现代蜡染艺术创新型作品。

3中国服装市场概况

近年来,中国服装市场已慢慢朝着国际化的道路转型,服装消费越来越个性化、小众化,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促进了服装个性定制的发展。一些工厂也适应市场需求而逐渐开始出现小批量生产或个性定制,独立设计师“工作室”创业模式逐渐兴起。

为了解个性定制的市场需求等问题,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8份,分析整理所得数据:普通消费人群中有7018%的消费者认为周围缺乏私人订制的服装店,认同私人订制服装是一个有潜力的行业,表示愿意光顾能提供服装私人订制的工作室。其中49%的消费者希望在生活中能体验到私人订制,同时也希望参与到商品的制作过程中去。

4基于校企合作的蜡染工作室建立构想

41校企合作的概念及发展

第一,校企合作的概念。在我国,对于“校企合作”这一名词有不同的表述。例如,产学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

第二,政策支持。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校企合作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建设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校企合作模式也就应运而生。高等教育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更加优厚,科研条件更加完备,因此高等教育下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要保质保量。

42关于建设蜡染工作室构想的Swot分析

Swot分析见下表。

43蜡染工作室的运营模式初步构想

431线下实体蜡染手工艺工作室

线下蜡染工作室联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进行相关图案设计,凭借网络可视电话等网络技术,身处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可以方便地展开讨论、交流。同时,面向儿童、学生进行蜡染教授,即兴创作。一方面,将“非遗”文化在青少年间传播;另一方面,孩童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作品可用于网上销售或展览陈列。与主打民族风格服饰的中小服装企业及个人服装工作室对接,教授其相关技术人员蜡染创新工艺,以及对个性定制的订单进行设计制作。

432线上虚拟工作室

顺应“互联网+”潮流,建立虚拟网络工作室,在线下工作室与所在地区内主打民族风格服饰的中小服装企业及个人服装工作室合作的同时,利用线上工作室实现零售与“20式合作”,所谓“20合作”即利用社会性网络服务、即时通信(如QQ)、微博等web20工具,实现与不同区域内服装企业和私人服装工作室的远程合作。

44工作室建设流程

在工作室的运行环境建设初期,向学院申请试验场地、办公等基本运作条件和一定的政策支持,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重要的是工作室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通过媒体广告、网络传播等方式扩大知名度,稳步发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我们运用项目管理工具――wBS工作分解图来进行整体规划。蜡染工作室建设项目wBS分解见下图。

5结语

在提倡保护“非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而传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其焕发时代光彩,适应市场,用市场需求促进其改良。综上所述,我们希望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方式创新设计应用于蜡染,让蜡染工艺活跃于市场,通过工作室的育人功能,实现蜡染艺术向学科化方向发展。通过工作室的科研功能,进行蜡染工艺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现代化创新,最终达到传统蜡染工艺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璐,张遵东贵州省苗族蜡染文化产业化道路的探讨[J].产业研究,2010(2)

[2]金英爱,高树立蜡染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探讨[J].技术论坛,2006(4)

传统手工艺现状篇9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3-001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的研究逐渐增多,重要的有李晓芩、朱霞、杨正文、唐立、索朗仁青、古格・其美多吉等人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传统手工造纸的工艺技术的研究较为深入细致,同时还探讨了抄纸工艺与浇纸工艺的关系,以及手工造纸的起源、历史等几个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多是点到即止,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即以前人研究的成果、有关文献资料和课题组成员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遗产的保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的分布与特点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造纸,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了较多的调查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多是以某个民族、某个村寨为单位进行的研究。因此,这里主要从宏观的视野,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的分布与特点进行探讨。为此,首先从民族、造纸地点、原料、工艺特色、产品及用途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梳理,然后再进行分析。

藏族:历史上藏纸的产地很多曾经出现了只要当地有造纸原料,有清澈的水源,就能进行造纸的局面。但主要在现代机械造纸业的冲击下,藏纸生产几度停止(变迁详情见下文论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尼木和德格两地恢复了藏纸生产,但效益低,处于勉强维持的状况。尼木和德格生产的藏纸工艺基本相同,主要以瑞香狼毒草的根为原料,采用浇纸法生产。生产的纸称为狼毒纸,主要用于藏文的书写和印刷。质量差的也用作印刷风马的“嘛呢纸”和包装纸。

傣族:在云南傣族地区有多个地方保留有传统手工造纸,如1998年时西双版纳勐海县的曼勐养,孟混镇的曼召、曼贺,2001年时临沧地区耿马县的芒团村,另外镇康县也有傣族造纸。所用原料均为构皮,工艺技术大体相同,均属浇纸法。当地傣族称这种构皮纸为“缅纸”。纸张“光洁细腻、防腐防蛀、白度很高,强度大,力撕不破”。主要用于书写傣文的佛教经书。也用于剪纸,如祭祀时用的马、象、人、牛、虎等剪纸。质量较差的也作为包装纸使用。

纳西族:在元代就已有造纸业。2000年时还有多个地点保留有传统造纸工艺。如云南省丽江县的大研镇和大具乡,香格里拉县的三坝乡,维西县的塔城等地。在大具乡和三坝乡采用数种瑞香科落叶灌木的皮为原料,采用浇纸法造纸。具体工艺技术与藏族的造纸工艺相近,都属浇纸法系统,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纸帘极为特殊。所生产的纸一般称为东巴纸,特点是白、厚、坚韧、抗蛀性很强。主要用于书写东巴经,其次是书写契约,东巴仪式中的各种人物、动物造型以及东巴画的用纸。由于其厚而坚韧,也有作头帕的衬垫,小孩的撑腰等用途的。而大研镇主要以构树皮为原料生产构皮纸,也有以竹子为原料的竹纸。采用抄纸法生产,与汉族抄纸法属同一体系。所生产的构皮纸或竹纸一般用于汉文书写。

白族:造纸业的中心在云南鹤庆县。1998年时鹤庆六合乡一带的灵地、上木禾、地基密、松园、濞龙等村庄以及丽江金江白族乡还在生产构皮纸。六合乡造纸的原料为构树皮,抄纸法生产。所生产的白棉纸匀细、洁白、轻盈柔软、绵韧、光滑利于运笔、脱墨吸水性强。主要用于书写绘画,也用于包裹、裱糊等。鹤庆的龙珠生产竹纸,所用原料有苦竹和山竹两种,也是抄纸法生产。龙珠的竹纸中的水红纸和红青梅纸以前多用于书写。现在受到机制纸的冲击,龙珠竹纸基本只作祭祀用的冥纸(也叫钱纸,下同)和卫生纸了。

彝族:1998年时云南禄劝县、禄丰县都有彝族村庄造纸。在禄丰九渡彝村有8户人家造纸。以竹子为原料,用抄纸法生产竹纸。特点是没有蒸料过程,属于生料法。以前当地生产的竹纸也用于彝文写经,现在主要作祭祀用的冥纸。

瑶族:1998年时云南麻栗坡县的银厂村公所也有瑶族村庄造纸,造纸技术可能是从坪寨汉族学习的。原料为吊竹、花竹、金竹等,用抄纸法生产竹纸。特点是没有蒸料过程,属于生料法。与九渡彝村的造纸方法相当接近。所生产的竹纸主要作祭祀用的冥纸。

侗族:贵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寨以前几乎家家造纸,2005年时还有4户人家造纸。原料为构皮,采用浇纸法生产。所造的构皮纸,纸张比较厚实,韧性度高,主要用作包裹和家里的遮挡物使用。

苗族:贵州丹寨县石桥村石桥寨以苗族为主,杂有少数汉族,是一个传统造纸的村庄,几经兴衰变化,长期以来一直有人造纸。原料为构皮,采用抄纸法生产。(详见下文论述)所生产的纸主要分为普通纸、书画纸、白皮纸、特种工艺纸四大类。

布依族:贵州贞丰县小屯乡的布依族2005年时还在造纸,原料、工艺技术同石桥村。所造的构皮纸以前也用于书写,现在基本用做装饰、捆扎、祭祀的冥纸等,社会需要量已经不如从前。

土家族:重庆酉阳县大江村土家族2009年时有12家作坊在造纸。原料用慈竹,采用抄纸法造纸。所生产的竹纸主要用作祭祀的冥纸。

以上根据所能收集到的资料,以民族为单位,静态的梳理了1990年代末期到2009年保存有传统手工造纸的民族和地点。就传统手工艺而言,至少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中存在基本技术与特殊技术之分。例如,在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银饰工艺中,银饰加工的基本技术是一种跨社会的体系,它超越了民族、社会,存于不同民族之间。当然在不同民族问并不是完全一样,但都大同小异,其中的某些工具或技术有先进和落后的差别,而且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很容易被其它民族的工匠吸收。而特殊的技术与特定地区,特定族群的传统、审美和需要有关,具有自己的特点。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造纸也与之类似。西南少数民族的造纸工艺中存在抄纸法和浇纸法两大技术体系。两大体系间差别较大,但也不是没有相同的地方。而同一技术体系内,应该存在基本技术与特殊技术之分。例如,在抄纸法技术体系中有活动式纸帘抄纸、加纸药、槽式涝纸以及压榨湿纸等基本技术特点。而浇纸法技术体系具有纸帘浇纸,阳光晒纸等基本技术特点。但上述西南少数民族均用当地(有的是本村,有的是临近的县、乡)出产的植物为造纸的原料。所用植物有构树皮、竹子和瑞

香科植物三类。其中竹子和瑞香科植物在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种类,如慈竹、吊竹、花竹、金竹、瑞香狼毒草、瑞香落叶灌木等。正是各地、各民族所用原料、自然环境(气候、水源等)方面的差异,又使不同民族传统的手工造纸具有自己的特殊技术。上述的藏族、傣族、纳西族(大研镇除外)、侗族均共有浇纸法的一些基本技术,也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技术,从而生产出具有自己地方性特点的纸张。

上述西南少数民族所生产的纸张多种多样,粗略的区分,质量好的主要是用于书写(含印刷)和绘画的书画纸,质量差的主要是作祭祀用的冥纸和卫生纸,除外还有质量介于两者之间的包装纸等等。生产质量好的书画纸,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一些特殊的书画纸,如上述藏族的狼毒纸,傣族的缅纸,纳西族的东巴纸,苗族的书画纸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中十分突出。

二、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遗产的变迁与保护

近几十年来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总是处于逐渐衰退的过程之中。例如“贵州很多兴盛一时的产纸区从20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逐渐衰落或趋于消亡。”对于衰退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是受到了来自现代工业生产的纸业的冲击,其次是很多地方造纸原料短缺。总体看这是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基本状况。但是对其衰退的具体情况和原因,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这里主要以调查较为深入细致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手工造纸、贵州丹寨苗族手工造纸为例进行分析。

(一)藏族手工造纸的变迁

藏族造纸的历史久远,在吐蕃时期就已形成了以瑞香草根为原料的造纸技术。到近代“藏纸制造工艺从东部的西康再往西延及工布、塔布、珞瑜、门瑜,到前藏的拉萨、尼木、墨竹工卡,以至后藏的日喀则、岗巴、聂拉木以及阿里等地,“几乎遍布全藏”,形成了不少著名的产地和有特色的工艺,其中金东纸最有名。金东纸分为纸币纸和公文纸两类,纸币纸的工艺最为复杂、考究。1959年后不再使用藏币,制造币纸的作坊也随之损毁,停止了生产。拉萨还有用废纸作原料生产再生纸的作坊,但20世纪60年代由于原料短缺和现代机械生产纸张的冲击,也停止了生产。

在尼木毒纸也很有名,且特色鲜明。其中尼木县雪拉村的情况有代表性。1959年以前尼木雪拉村全村家家都造纸,依靠造纸维持生计。“1959年以后曾一度停止生产,后来组织了村里的12个造纸户成立了造纸合作社,开始恢复生产藏纸。1978年后,因机制纸品的大量涌入,价格又非常低廉,冲击了传统藏纸的生产,尼木造纸便处于停顿状态。1995年后,由于档案馆等部门对尼木毒纸的特殊需要,乡里便组织该村的8个造纸户恢复藏纸生产。后来由于浇造藏纸的经济效益差,能够一直维持到现在并传承藏纸生产技艺的民间造纸户几乎只剩下果果老人这户人家了。”类似的情况在四川德格县也差不多。德格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每年需印制大量藏文经书,印经需要大量纸张。1959年前当地毒纸生产也很兴盛,以后,特别是期间,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印经院停止印经,停止了对纸张的需求,藏纸的生产也随之中断。改革开发以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印经院又恢复了经书的印制,但所采用的是价格相对低廉的工厂生产的纸张,大多为雅安和夹江的宣纸。到了“1998年,德格印经院获得了一个基金会的资助,在印经院大门对面的一排平房中建立了藏纸生产室。请了解放前造纸差户中的差民,八十多岁的扎曲老人教年青人造纸,恢复了藏纸的生产。当时仅有临时14人,只负责造纸,不负责上山采集原料,原料向农牧民购买。到2001年时工人有9a,2002年有工人6名,由于全是手工生产,产量低,成本高,处于勉强维持的状况。”

值得专门叙述的是拉萨市彩泉福利民族手工艺研发中心,其厂长强巴尊珠从1990年开始到金东找老艺人收集藏纸工艺资料,以后多次到尼木、达布等地考察,聘请老艺人到拉萨传授藏纸生产技艺。1992年,开始了藏纸的生产,后来还派人到尼泊尔学习尼纸的生产工艺(尼纸与藏纸工艺相近,有些人就把尼纸当作了藏纸。)。历经坎坷,到2009年除生产白纸外,逐渐开发了彩色工艺纸,并研制出了适合市场需求的兽皮纸、彩绸纸、印花纸、草叶纸等数十种新品种,并根据各种纸品的性能制作出了壁画、雨伞、灯笼、贺卡、日历等上百种藏纸工艺品,走上了与旅游工艺品相结合的道路。产品销售到了尼泊尔以及国内的有些地方。拉萨市彩泉福利民族手工艺研发中心抢救、开发藏纸工艺,尽管工艺(搅拌的工序,已采用机器)有一些变化。产品有很大的变化,但所用原料及传统浇纸法的工艺得到了保持,也是对传统造纸工艺遗产的保护。

总体看藏族传统造纸工艺长期处于衰退过程中,有人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机制纸张充斥市场,加之藏纸传统生产本身由于技术手段落后,消耗劳力大,成本高,产量低等诸多缘故,藏族传统造纸业在藏区逐渐失去市场,技术失传,社会上藏纸已经绝迹”。虽然尼木和德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恢复了少量的藏纸生产,但延续下去也十分艰难,处于濒危状态。而拉萨市彩泉福利民族手工艺研发中心与工艺纸的开发结合,是一条新的道路,对于传统造纸工艺遗产保护的作用,还值得继续观察。

(二)苗族手工造纸的变迁

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行政村)全村现有(指调查时的2009年,以下均同)辖有石桥、大簸箕、荒寨三个自然寨,全村共247户1165a,其中苗族人口为1108人,占全村人口的95%,其余为汉族人口。这三个自然寨中,大簸箕寨和荒寨都没有农户造纸,仅石桥寨有手工造纸的传统。石桥寨现有80多户人家,苗族人家仍占绝大多数。抗日战争以前,石桥寨几乎家家户户开槽造纸。到抗战前夕,石桥手工造纸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原因是当时南皋及周围一带创办了一些学校,民间契约普遍实行,文人互赠书画,民间刺绣画帖逐渐增多,纸的销量较大。抗战期间及以后有所回落。解放后,在1951年恢复开槽造纸的有20多家。1955年3月,成立“同心造纸工业社”。1957年10月,改建“公私合营丹寨县纸厂”。1958年1月,改为“国营丹寨县石桥纸厂”。“”初期,改“石桥合作纸厂”为“石桥纸厂”。1978年6月改名“丹寨县国画纸厂”,1988年由个体户承包经营,1990年停产。以后石桥寨手工造纸又回到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在1990年代,迎来了石桥寨手工造纸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共有约70户人家造纸。2000年以来,由于廉价机器纸大量进入市场,许多造纸户已经停产,现在只有约30户人家在造纸,并且基本是农忙种地,农闲造纸。

石桥寨现在生产的手工纸主要分为普通纸、白皮纸、书画纸、工艺纸四大类。其中,普通纸为薄纸,质地粗糙,主要是附近各县的农村在祭祀、

清明上坟等活动上,用来制作悬挂或者焚烧的纸钱、冥币等;白皮纸指纯构皮纸,主要为当地居民用来制作窗花、纸挂、包裹银饰、画符等;书画纸主要是一些书斋和各地书画家来订货;工艺纸是近十年逐渐开发出来的新品种,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压平纸、凹凸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主要用作国内外某些工艺品的制造材料。书画纸、工艺纸做工细致,纸质优良,具有韧性强、吸水性强、纯天然、光泽度好等特点。在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云南、香港等地,国外主要销往美国、德国、东南亚、西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9年在县、乡有关部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新农村”政策导向下,石桥寨成立了私营企业“丹寨县石桥村易兴古法造纸合作社”(简称“易兴社”)和“黔山古法造纸合作社”(以下简称“黔山社”)。这两家合作社都只生产书画纸和工艺纸。例如“易兴社”在邻相的雷山县西江镇开了一家书画纸专卖店。西江镇的旅游兴盛,前来观光购物的文人墨客很多。但这家专卖店生意平淡,基本没有赢利。又如“黔山社”是当地造纸能人王兴武成立的,2009年他随同省旅游局领导去北京参加一个新闻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接到了他一生最大的一笔200万元的工艺纸订单。现在他聘请有两个村里的抄纸手,只抄书画纸和工艺纸。为了保证纸的质量,他规定每人每天只能抄纸100~150张,工钱100元。村里除少数生产书画纸和工艺纸的人家外,大部分人家主要生产普通纸。普通纸市场较小,使用范围主要是黔东南附近县市的农村地区。一般为每张2角钱左右,随着原料的涨价,造纸已经是“2分成本1分利,挣不到钱”,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不再造纸了。

总体看,与兴盛时期相比,近十多年来石桥寨的手工造纸处于衰退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各类纸张大量进入,大大冲击了手工造纸的市场,并压缩了传统手工造纸的获利空间。以至于有人说抄纸这门活路,“以前还能养家糊口,现在不行了”。然而书画纸有自己的特点,在满足传统书画市场的需要方面是现代工业生产的纸张难以取代的,尽管市场小,但也可以使少量的生产得以延续。同时工艺纸的开发成功,打开了新的市场。书画纸、工艺纸的生产代表了石桥寨手工造纸的最高水平,因此只要这两类纸能持续生产,就达到了活态保护的目的。

从上述藏族和苗族石桥寨传统造纸工艺的变迁看,导致其衰退的根本原因是现代工业生产的纸张的冲击。有学者所说造纸原料的缺乏导致手工造纸衰退的看法,只是某些局部地区的情况,不是根本性、全局性的原因。历史上手工造纸十分兴盛的时期,使用的原料更多,都不缺原料,现在造纸衰退,使用原料变少了,对于现存的传统手工造纸工艺遗产的保护而言,原料也不是关键的问题了。

结语

传统手工艺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的时候,工业文明对它的冲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由于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具有不同的特点,同类工业产品对它的冲击是不一样的。有的取代性强,冲击大;有的取代性弱,冲击较小。例如银饰的取代性就较弱,现在一些地方银饰工艺还得以传承,个别地方甚至还出现兴盛的状况。而传统手工造纸就是属于取代性较强的工艺,所受到的冲击很大,现在衰退严重。如上所述,一方面西南少数民族有不少独具特色的传统造纸工艺,值得保护。另一方面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很大,衰退严重,保护的难度,特别是活态保护的难度很大。因此需要精选最具特色的作为保护对象。这一点在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皮纸制作技艺(申报地贵州省贵阳市、贞丰县、丹寨县)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申报地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藏族造纸技艺(申报地自治区)已经榜上有名。但是在进入保护目录、确定传承人这些保护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具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苗族石桥寨的书画纸代表了它的传统工艺水平,也有一定的市场,建议给予适度补贴,让其能少量的长期生产,使其工艺得以长期传承。同时也鼓励工艺纸的生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对书画纸的生产有利。现在恢复生产的藏族狼毒纸,在藏族传统手工造纸遗产中也有代表性,同时藏纸还有长期保存不容易坏的特点。然而其用途特殊,象档案馆需要时用量大,不需要时很少有人要。对这样的产品(包括类似的部级工艺遗产的产品),为了能持续少量生产,达到遗产保护的目的,建议国家对其采取收储制度。限量长期收储,当市场需要时再原价出售,以使少数或个别传承人能持续生产,达到工艺遗产长期活态保护的目的。同时也鼓励其工艺纸的生产,它也利于传统藏纸工艺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晓芩、朱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m].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5;李晓芩、朱霞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技术[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4;杨正文中国贵州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艺考察[J].韩国民族造形学报,2006,(6);唐立.云南物质文化・生活技术卷[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5;索朗仁青、古格・其美多吉传统造纸工艺调查[J].中国藏学,2009,(2).

[2]索郎仁青、古格・其美多吉传统造纸工艺调查[J].中国藏学,2009,(2);张建世,德格藏纸传统制作工艺调查[J].研究,2005,(2).

[3]朱霞.云南孟定傣族的传统手工造纸[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李晓芩、朱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m].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43-52.

[4]李晓芩.纳西族的手工造纸[J].云南社会科学,2003,(3).

[5][6][7]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m],17-30,30-35,56-60.

[8][9][10][12]杨政.中国贵州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艺考察[m].韩国民族造型学报,2006,(6).

[11]张建世.西南地区传统银饰工艺与族群的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2).

[13]房建昌.传统造纸史考略[J].中国造纸,1994,(2).

[14]传统造纸工艺调查[J].

[15]德格藏纸传统制作工艺调查[J].

[16]德庆卓嘎,异彩纷呈的藏纸[J].中国,2009,(1).

[17]次旺仁钦.藏纸考略[J].研究,2002,(1).

传统手工艺现状篇10

【关键词】汽车机械;拆装工艺组合体;研究;设计

引言

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是汽修课程实训过程中必须用到的组合体,也是汽车各厂家研发人员所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对日期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的研究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并进行该工艺组合体功能和传动方案的研究,最后进行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硬件分析和设计,使其尽可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1.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的现状及意义

1.1研究现状

近几年,汽车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各种新技术的开发及全社会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这对各高职学校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汽车维修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需求。

虽然近几年汽车试验教学设施不断增加,车辆教学实验设施都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但目前在汽车机械修理方面,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研究较少,相应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我国许多高职教育仪器生产商的汽车机械系统设备基本没有从培养汽车维修类高职学生的教学目的来设计,针对性较差,生产的设备在各个方面均不能较好地达到汽车维修机械基础类课程的实训效果,或者效果很不明显。与此同时,外国的相关机械设备国产化程度不够高,而国内实训条件等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因而往往达不到实训效果。

1.2研究意义

虽然目前测试技术、微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较高程度地应用于汽修行业,但其本质上还是需要车拆装基本工具的使用。对汽修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展开调查,并结合该岗位实际需求和工作后继续学习的各种特点,对于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所进行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研究意义:(1)掌握汽车机械系统教学与社会培训的重点与难点,根据重难点对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所展开的研究,具有更好的针对性。(2)为了使汽车机械系统拆装更加规范,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研究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操作顺序和操作方法,使学生毕业后更快的满足企业的需求。(3)根据车辆机械传动的特征,对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进行开发、设计多种传动形式,从而实现该系统的多种组合,为了满足不同用户和教学需求时,只要改变对应的标准件以及其位置就可以实现,满足了实际教学时需要现场更改车辆机械系统的要求。

2.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的研究

以实际教学过程为引导,通过对汽修基础课程核心知识进行分析,设计与实际教学需求更加符合的工艺组合体,包括上述模块化组合的开发、标准件和维修工具的选择等。

2.1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实际功能研究

这里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学生应具有汽车基本结构的拆装能力和各种检验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故障诊断及处理能力,这其中拆装能力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职业必备能力。本文所研究的组合体实现了汽修工艺的规范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专业和教学需求的不同,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并设计传动种类,根据所选择的种类,制造样机并进行试验,进行机械传动、动力、效率等参数的采集,能较好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2.2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传动方案研究

为了能满足汽修各种课程中现场演示教学的要求,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里按“动力源―传动系统―执行机构”的思路设计各种传动方案,如下:

(1)皮带传动―齿轮传动―变速箱传动,其中变速箱传动有多种变速比可以选择

(2)齿轮传动―弹性联轴器―皮带传动―槽轮传动

(3)皮带传动―齿轮传动―槽轮传动

(4)皮带传动―刚性联轴器―链传动―槽轮传动

(5)皮带传动―弹性联轴器―链传动―槽轮传动

(6)齿轮传动―凸轮传动

(7)曲柄滑块机构

(8)曲柄摇杆机构

3.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硬件系统分析及设计

该拆装工艺组合体由一水平板和两块竖直板组成,水平板作用是固定竖直板。两块竖直板之间的距离需要根据汽车的实际情况来模拟确定,一般是通过汽车的花键轴及台阶轴测量得到。竖直板和水平板的卡槽是用来固定整个车体的;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的拆装过程使用的是模块化思路,将汽车的各种零件,如皮带、联轴器、齿轮、槽轮等和其它一些固定装置进行模块化分配,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组合。这样使整个过程更加便捷,也能使汽修工人可以较快地发现问题所在点,并方便对汽车进行维修。

4.结论

根据国内现有的汽车机械拆装工艺组合体研究现状,分析其中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国内各高职院校对汽车维修人员培养、培训和教学的目的和需求,本文对汽车机械系统拆装工艺组合体进行了功能研究和传动方案研究,并对其硬件进行分析和设计,使整个拆装过程模块化,以适应实际教学时需要进行现场演示教学的要求。该组合体具有很好的通用性,能较好地解决上述教学实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的效果,有较好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冯学敦.汽车机械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