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资金流动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11

增强资金流动性篇1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难度大。由于村镇银行数量众多,有很多地处偏远农村,监管成本较高。村镇银行银行资产规模小,网络化建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一些监管无法通过网络迅速完成,监管时效性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村镇银行有较大的存贷款定价自主权,容易造成一些村镇银行违规高利率吸储,有效监管这种违规高利率吸储所需的监管技术难度较大。所有上述因素使得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难度较大。

二、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成因分析

目前,村镇银行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在资产规模、内外部管理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成因与普通商业银行之间有类似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归纳起来,村镇银行利率风险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率市场化风险。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政府放宽对利率定价的计划控制,将利率定价权交给市场,由市场去发现均衡利率水平,利率将随市场对资金的供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贷款利率控制已基本放开,存款利率放开正在推行试点,积累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业务以存贷款为主。其存款成本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其资金筹集能力,增大了其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其贷款发放利率也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在村镇银行资产定价能力不足与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其贷款收回能力将大大削弱,这也将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头寸不足,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资本杠杆比率风险。适度的资本杠杆比率是村镇银行以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保障,是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控制资本金与存款保持一个较好的比率同步增长。现实中,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只好以主动负债的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即以限制信贷投放、加大存款组织等方式应付流动性需求,造成存款刚性和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负债过高,进一步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了村镇银行的机会成本,减少了村镇银行的赢利能力,导致村镇银行资本金增长变慢。两方面同时作用,导致村镇银行的资本杠杆比率进入恶性循环,不断增大,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积聚。如果内部或外部条件发生巨大变化,造成人们对村镇银行前途的疑虑,引发大规模的资金抽离,将会造成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迅猛转为现实的支付风险,对村镇银行乃至整个农村金融系统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信贷资产质量风险。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索,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贷款业务的发展,村镇银行必然要面对不良贷款的问题,不良贷款的增加必然会增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我国是典型的二元制经济,国有大型企业和地方支柱产业资金需求一般会得到银行的有效供给,而县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保证,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外延式扩张的发展阶段,资金需求较大。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资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供给,一旦受到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将难以及时偿还到期贷款,造成村镇银行无法及时收回现金,只能以换约和延期的形式收回贷款。甚至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因为周转不灵面临倒闭,此时为防止形成坏账,村镇银行会被倒逼继续向中小企业贷款,进一步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见,信贷质量控制是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4.资金分流风险。近几年,在基金、股市、房市不断趋热等因素的影响下,城乡居民保守的理财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存款吃息的单一理财方式,而是朝着投资分红的多元化理财方式转化。在大牛市期间,不少商业银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存款搬家的现象。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城乡理财观念的进步,村镇银行的存款将被分流到资本市场,由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不能象商业银行一样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融资,这就造成村镇银行对于存款短时间大幅减少的抵抗能力差,容易引发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5.期限结构不匹配风险。目前,在高息收入的诱导下,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较大的到期日缺口,即一方面存款期限以短期为主,流动性高,并且受到股票投资等影响,存款流动性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另一方面,贷款期限以中长期为主,遇到不良的宏观经济环境,贷款流动性呈现减弱的趋势。村镇银行的储户主要是农户,存款期限相对于城市居民更短;贷款客户主要是县域中小企业,相对于城市大中型企业,贷款回收成本更高,坏账比率更高,贷款流动性更弱。因此存贷款之间的流动性缺口更大,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更高。考虑到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上对吸收存款依赖度更高,在现金流入方面则对贷款本息现金流入依赖度更高,相对于商业银行缺乏担保业务、外汇业务等现金流入。因此,一旦发生储户挤兑提现的情况,存款现金流入被切断,贷款现金流入不足,其他现金流入匮乏,村镇银行更难以化解流动性不足造成的危机,大量村镇银行的生存将受到威胁。

6.管理缺位风险。从经营管理来看,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新成员,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刚刚开始,对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儿乎没有,一切还要借助于其他银行的理论和经验。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流动性负债管理,忽视了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资产负债平衡管理。习惯于被动地进行日常管理,缺乏积极主动的压力测试,没有形成村镇银行自己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和危机应对预案。

三、村镇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对策

1.做好流动性需求预测,防患于未然。村镇银行应在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的调查、统计和预测,做到未雨绸缪,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预见性,不断强化村镇银行科学决策,统一协调能力。首先,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村镇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影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增加农村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同时,由于存款利率降低,可能导致存款搬家,大量存款流向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两个方面同时作用,将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有效的流动性需求管理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村镇银行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分析和研究,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测,提前储备头寸,化解流动性风险。其次,村镇银行要做好季节性、周期性等常规状态下的预测分析,如学校开学支取存款、养殖大户收储饲料资金需求增加、粮食加工企业收储粮食资金需求增加,这些资金需求有一定规律可循,搞好这些常规管理,可以以较小的资金成本获取利润。再次,村镇银行要搞好流动性危机管理。一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存款账户管理和借入资金管理,不但要确保存款规模增长,更要注重存款结构的变化,及时发现存款规模和结构的异常变动,分析其原因并做好应对预案。另一方面,要有村镇银行系统内的资金调动和危机处理机制,加强村镇银行的危机上报机制,一旦出现挤兑,村镇银行应及时上报监管机构,防止挤兑蔓延,将损失降到最低。

2.加强流动性管理,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目前村镇银行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以中长期为主,流动性较差,资金沉淀现象严重,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过高,成为影响整个资产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村镇银行应保持合理的贷款增速,防止贷款的盲目扩张,确保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避免为应付考核放贷稀释不良贷款的行为发生。村镇银行应积极优化贷款结构,增加贷款种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业绩优良、产业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加强对个人贷款的信用调查力度,开拓完善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搞好期限结构优化,切实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降低变现能力较低的中长期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

村镇银行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引进,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在提高村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增加村镇银行现金流入,提高村镇银行流动性。

3.积极参与货币市场的运作,增强外部融资的能力。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银行资产和负债保持一种流动性状态,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通过出售短期债券或从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余头寸时,又可以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赢利。村镇银行应大力拓展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优化存款结构。积极进入证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增加国债经营品种和数量。同时也要努力开拓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有效参与上述货币市场对于提高村镇银行外部融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搞好风险预警,建立多层次流动性风险防范屏障。村镇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监测指标体系,对不同的财务指标在赋予适当权重的情况下,得到一个简明综合的流动性风险指数。一旦该指数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向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流动性警情报告,便于管理人员作出及时决策,启动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预案。目前,主要的可用于监测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财务指标主要有:贷存比率、贷款和有价证券及投资与总资产比、存贷款期限结构、持续期缺口等,这些指标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应用较广,村镇银行应借鉴商业银行的风险参考值,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警戒值。

村镇银行应建立定期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制度,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趋势分析、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财务指标分析、流动性储备设计,除了要建立现金及超额准备金等流动性常规准备外,还要建立以应急备付金、同业拆借、系统内资金调拨等应急准备,并通过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压力测试等加强演练,提高村镇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5.加强外部监管,强化内部控制。银行监管部门应该根据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整个村镇银行上报后汇总的数据分析为基础,既能够从整个村镇银行系统的宏观角度又能够从某个村镇银行的微观角度及时对村镇银行存在的流动性不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必要时给村镇银行发出警报。

银行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如存款来源稳定性、贷款回收状况等内容作为月、季度报告的必备内容,同时加强这些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审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村镇银行进行沟通。

银行监管部门要督促村镇银行建立其内部的流动性风险日常操作机构和内部控制机构。加强日常的风险监测和账户头寸清算,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保障足够的资金及时支付清算,实现流动性风险的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郑也夫.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现代经济,2008(8)

2.谢春根.邮储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防.中国邮政,2008(3)

3.周卫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措施.金融纵横,2008(9)

增强资金流动性篇2

关键词:资本流动;审慎管理;金融开放;新兴市场经济体

文章编号:1003-4625(2012)02-0020-06 中图分类号:F831.7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国际资本波动会对经济金融运行带来较大挑战。历史来看,不论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货币危机、90年代初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或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三次金融危机模型都揭示,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随着流入流出资本波动加剧,新兴经济体所受压力也越大。

跨境资本流动存在明显顺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时期,资本大量流入新兴经济体,助推经济泡沫,在经济衰退阶段,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大量出逃,加剧经济衰退。相对国内居民储蓄等“核心”负债,国外资本等金融体系“非核心”负债稳定性较低。以2008年次贷危机为例,危机发生后,新兴经济体经济下滑,国际资本大量出逃,引发本币大幅贬值和外汇储备急速减少。2009年以来,国际流动性宽松和国内经济快速复苏,又吸引了大量国际短期资本涌入这些国家,导致国内需求大幅上升、资产价格高涨、通胀压力加大,严重影响新兴经济体经济金融稳定。

对放开资本账户管制的新兴经济体而言,即使实施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跨境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制定还是较多受发达经济体政策的影响,因此单独运用货币政策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效果较小,需要更多地采用审慎管理的手段来消除金融风险(mishkinetal.,2011)。从实际来看,2008年以来,许多新兴经济体也纷纷采取审慎管理措施,加大对国际资本流动系统性风险的管理,在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认为,借鉴新兴经济体的经验,在实施金融开放战略、进一步放开资本管制的背景下,我国应综合运用审慎管理手段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短期而言,要明确资本流动审慎管理的目标,建立资本流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金融体系脆弱性管理,设置资本流动逆周期缓冲,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导致的金融体系风险累计。从中长期来看,要加强审慎管理与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配合,在对冲国际资本流动的基础上,增加本币汇率弹性,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本币国际化步伐。

二、国际资本流动形势

2005年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可划分为三个变化周期。第一阶段为危机发生前,2006-2007年期间,全球流动性充裕,国际资本价格处于历史低位,私人资本快速流入新兴经济体,导致不少国家经济金融出现过热局势。第二阶段为危机发生后,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陷入困境,资本扩张机制断裂,全球流动性突然枯竭,特别是2007年到2008年期间,发达经济体金融体系加快去杠杆过程,引发大量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急剧流出,导致大幅汇率波动和外汇储备流失。第三阶段为2009年至今,为了挽救金融市场和恢复经济增长,发达经济体通过维持低利率水平、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由于发达经济体金融体系恢复缓慢,经济吸纳能力较弱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复苏,引发国际资本从发达经济体涌入新兴经济体,造成后者汇率飙升、资产价格高涨、通胀压力加大的难题。短短五年时间,国际资本流动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转变,使得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金融管理变得相当复杂。

(一)全球流动性现状

全球资本充裕程度是各方关注焦点,流动性及其趋势变动可能会造成金融脆弱积聚和全球不平衡,对全球金融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全球流动性表现为流动性极度宽松和实际利率为负的特征。

发达经济体流动性泛滥。以加权m2和储备货币来衡量,2008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欧元区、美国、英国、日本)流动性持续膨胀。特别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发达经济体为了挽救金融业和恢复经济,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泛滥。截至2010年底,主要发达经济体流动性较2007年扩大了一倍(psalidaandSun,2011)。

主要经济体名义利率保持低位,维持实际负利率。危机发生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保持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美国、英国、欧元区和日本实施金融压抑政策,大幅降低政策利率,其中美国和日本政策利率接近零,英国基准利率为0.5%,欧元区利率最低到1%。考虑通胀因素,美国、英国、欧元区实际利率为负,日本实际利率虽然为正但依然维持低位。从二战以后经验来看,发达经济体实际负利率将成为常态(Reinhaa,2011)。虽然为了应对危机冲击,新兴经济体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但2010年以来,由于国内资产价格高涨、通胀压力加大等原因,新兴经济体已多次上调名义利率,导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实际利差逐步拉大(CitiinvestmentResearchandanalysis,2011)。

(二)金融危机后,流入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的特点

追求利润是资本的天性,发达经济体流动性宽松和实际利率维持为负的特征,决定了国际资本需要寻找具有较高溢价的投资机会。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经济强劲复苏、预期表现稳定等情况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亚洲、拉丁美洲等经济体净资本流入已达到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平均水平,其中中国、巴西、印度、印尼等国资本流入量远超金融危机前水平,秘鲁、南非和土耳其等国则接近危机前最高水平。据imF(2011a)统计,2009年第3季度至2010年第2季度,流入新兴经济体(除中国外)的净资本达到4350亿美元,其中,2009年亚洲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增加超过4000亿美元。

一是资本流动出现强劲反弹。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入已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特别是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净流入资本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其他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入恢复仍需时日(imF,2011a)。

二是国际资本流入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涉及国家广。201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入总量已超出前20年平均值的20%。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阿根廷、韩国、俄罗斯、印尼等26个国家连续4个季度资本大量流入,根据历史上1975-1981年(石油美元回流)、1990-1997年(新兴市场泡沫)和2003-2008年(套利交易泡沫)等全球三次大规模资本流动的经

验,此次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入,可能形成第四次全球大规模资本流动(Frankel,2011)。

三是更多证券投资资本流入,增加了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从统计来看,单季度流入新兴经济体的证券投资资本占GDp比重上升了4倍,从0.3%提高到1.2%,但FDi比重仍低于金融危机之前水平,国际银行借贷恢复速度也相对缓慢,反映了发达经济体实体经济疲弱,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修复仍需时日。从各类流动资本的波动性来看,证券投资资本明显大于国际银行借贷资本和直接投资,并且波动有增大的趋势(imF,2011a)。总体而言,尽管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在资本流入和流出方面具有类似特征,但前者资本流动的波动明显高于后者,因此新兴经济体更易遭受国际资本大量涌入和逆转流出的冲击。

(三)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动因

从理论上分析,引起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有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原因。具体而言,国际因素包括:全球流动性情况、国际货币体系状况、资本流出国货币政策、发达经济体经济周期、投资者分散化投资策略等;国内因素包括:投资回报溢价、经济稳定和增长潜力、制度改革、资本流动管制、贸易开放等。

从2009年以来情况来看,推动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新兴经济体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发达经济体实施特殊货币政策,包括低利率和定量宽松,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二是全球经济增长周期不同步,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增长前景不明朗;三是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风险分散操作需要。

从新兴经济体自身情况来看,良好基本面是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主要原因。比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恢复较快,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巨大,据imF(2010)测算,2010年和2011年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将达到发达经济体的两到三倍;维持了较低通胀率和较高市场利率;贸易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与全球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逐步放开资本管制。从具体情况来看,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强劲、人民币升值预期和高利率是吸引投机资本流入中国主要原因;国际资本也大量流入金融市场具有一定深度、流动性和收益率较高的国家,比如巴西、韩国和南非,另外,韩国和南非加入全球新兴市场股票指数后,国际机构投资者也增加了这些国家权益资本头寸;而其他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的新兴经济体,比如秘鲁,良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前景、国际评级机构较高投资评级刺激了资本流入。另外,由于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大量直接投资也流入到巴西、秘鲁等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国家。

(四)对新兴经济体的挑战

虽然资本流入会带来降低国内资金成本、增加投资等收益,但是过量资本流入可能对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管理带来多方面挑战(Kawaiandtakagi,2011)。比如,2009年以来随着大规模资本流入,巴西雷亚尔和印尼卢比急速升值,最高幅度分别达到35%和40%,2010年印尼和泰国股票价格指数上涨超过40%。而新兴经济体长期债券收益率持续走低,部分国家经济出现过热的迹象:巴西和土耳其2010年私人信贷高速增长,第3季度信贷增速达到19.6%和15.8%;巴西、印尼在2010年通胀率分别达到5.9%和6.96%。总体而言,大规模资本流入可能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三方面的风险。

一是宏观经济的风险。资本过度流入会严重冲击一国内外币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政策目标。理论分析和国别观察都发现,当资本过度流入时,将导致国内投资和消费等总需求过度扩张,引起银行信贷快速膨胀,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导致金融管理失控和宏观经济过热。同时,过度资本流入还将提高本币资产需求,引发本币大幅升值。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在资本流入最多阶段,全球新兴经济体货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接近14%。由于新兴经济体大多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如果放任本币升值,将严重影响这些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导致经常项目赤字,造成国际收支失衡(erdemBascl,2011)。

二是对金融稳定的挑战。国际流动资本会对起中介作用的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较大影响。从历史经验看,银行和企业过度国际借贷,将导致资产负债表的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虽然从单家机构来看风险有限,但如果很多金融机构执行同一方向的风险承担,会引起超乎预期的偿付风险,造成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整体不稳定,这些累计风险被认为是上世纪80、90年代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资本持续流入还会造成国内融资环境长期宽松,从而引发过度风险。一方面流入资本直接降低国内融资成本和长期利率,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本币升值压力,货币当局难以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都导致国内融资环境比较宽松。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是长期低利率会驱使金融机构追逐高风险和高回报投资,形成金融不稳定风险(Rajan,2006)。比如,银行由于存贷款利差收窄、利息收益减少等压力,被迫承担更高的风险。二是充足的外部资金供给会加速银行信贷扩张,降低金融中介投资效率,导致投资风险上升,特别在国内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比较薄弱时,国际借贷风险会比较突出。三是通过收入和评估效应,低利率提高了净利差,金融机构价值上升,增加了金融机构提高杠杆冒险的能力(addanetal.,2010)。另外,低利率可以提高担保品价值,进而扩大放贷,该机制与Bernankeetal.(1999)所述的“金融加速器”有密切关系。

国际资本流入还会导致证券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在国内市场深度不够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流入如果超出市场吸收能力,将会导致资产价格暴涨暴跌。比如,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新加坡等国家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中国香港房价创出新高,外部流入资本在其中起到较大作用。伴随跨境机构设立和跨境融资活动等国际资本流动会加大跨境风险传导,国际风险溢出效应会引发东道国金融市场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中,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出现了非理性抛售新兴经济体资产的行为,从而导致这些国家金融市场动荡。

三是资本流动逆转的风险。当基于套利交易的国际资本在短期内突然停止或反转时,会引发一国外部账户剧烈调整,严重影响经济金融稳定。外部融资突然停止会引起国内产出和消费急剧收缩,造成国际储备快速减少、汇率大幅贬值、资产价格和私人信贷迅速下跌(arellanoandmendoza,2002)。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亚洲国家经济和金融遭受了资本逆转的沉重打击,因此新兴经济体将大量积累外汇储备作为预防逆转的主要手段。最近有研究表明,对小型开放经济体而言,相比本国情况恶化,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导致的资本逆转的负面影响更大(ozkanandUnsal,2010)。

三、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措施:各国经验和政策有效性

在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情况下,新兴经济体为

了稳定汇率,获得更多货币政策独立性,保持金融体系稳定,除了继续优化运用货币、汇率和财政政策工具外,各国还频繁使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包括强化对金融体系逆周期和跨行业风险的管理,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疏导,mishkinetal.(2011)也对新兴经济体的政策表示赞同。这些对我国如何有效管理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各国开始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金融体系稳定性问题,观测各金融子系统之间关联作用对金融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对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及金融业中存在的顺周期问题,从而把宏观审慎管理推到前台。事实上,不论是宏观审慎管理、宏观审慎分析或是审慎管理工具等都不是新概念。自宏观审慎被提出以来,它始终落脚于金融体系稳定及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上,只是关注重点不断发展变化。BiS在上世纪70年代就建议发展中国家运用宏观审慎措施解决外债过度流入的问题。到了80年代,eCSC(欧洲货币一体化常委会)对运用宏观审慎措施减少金融创新及金融市场发展风险的作用进行了讨论。2000年以来,宏观审慎管理的焦点则是消除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和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对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内涵,目前比较公认的是FSB、imF和BiS(2011)给出的定义:即通过宏观审慎工具,识别和应对可能危及金融系统允许的风险敞口、风险集中度、金融机构相互联系和相关性等金融风险源,抑制金融失衡的积聚,减轻和延缓后续衰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降低系统性或系统范围的金融风险,防止可能严重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服务出现崩溃。

宏观审慎管理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刘仁伍,2011):一是宏观审慎分析,以识别系统性风险;二是宏观审慎政策选择,以应对所识别的系统性风险隐患;三是宏观审慎工具运用,以实施和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目前常用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包括资本充足率、动态配置政策、流动性调节、逆周期借款人约束、LtV(贷款价值比率)、贷款收入比、动态存款准备金要求、无息存款准备金、金融交易税等。其中,对于应对资本流动冲击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可简单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价格和数量措施,通过监管政策,旨在控制信贷扩张,确保贷款质量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改变国内外投资者预期、减少国内对外部融资需求、降低国内金融体系脆弱性,间接控制资本冲击风险;第二类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税收管制措施,限制国际资本流动数量和结构,这些措施是短期内应对国际资本冲击主要手段,另外也有少数国家运用直接数量管制的措施。

通过宏观审慎管理,新兴经济体可以实现几方面目标:降低公开市场操作不良影响;限制国际资本流入国内证券市场;限制过度借贷导致的金融脆弱性;控制外汇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减少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风险。

(一)新兴经济体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在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应对资本流动冲击方面,新兴经济体进行了大量探索,特别是巴西、韩国和泰国等金融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据Qureshietal.(2011)学者统计,2005年到2007年期间,新兴经济体普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其中亚洲国家监管强度提升明显,这是该地区国家能较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原因。

加强金融体系监管。监管主要目标是限制货币供应过快增长及信贷过度投放,主要手段包括提高银行业贷款损失计提、增加资本充足率标准、限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货币和期限错配。比如在金融危机前,印度中央银行(RBi)通过提高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拨备,确保了印度银行业房地产风险敞口处于可控范围。中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也收紧房地产信贷政策,通过降低物业贷款成数、限制非居民贷款等措施,遏制房地产泡沫和外资流入。

强制性存款准备金要求。中央银行等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外国投资者将部分资金存在特定账户。智利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存款准备金、外国直接投资最短时间要求等措施,较为成功地应对国际游资冲击。1991年6月,智利规定外国资本必须部分存入中央银行的定期一年的无息账户。1992年5月,智利央行将外债存款准备金比率从20%提高到30%。后来,准备金要求进一步扩大到外币定期存款。当年10月份,规定无论外债期限的长短,准备金都为期一年。1995年,为了应对智利比索高涨的升值压力,智利央行将30%的准备金要求扩大到外国金融投资,特别是通过aDR(美式存托凭证)购买智利股票的外国投资者。1995年下半年,智利央行对几乎所有外国资本征收30%存款准备金(包括国外贷款和发行海外债券,外部信贷用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外部信用证、外币存款和证券投资),而对外国直接投资只是设定了为期一年的最短投资时限。1998年,当资本流入情况发生改变时,智利将资本准备金规定从30%降到10%。

对跨境资本交易征收tobin税。目的是增加外资交易成本,控制资本流入,阻止市场的投机行为。比如,2009年10月,巴西对流人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外国投资征收2%交易税。2010年,为了限制投资资本涌入,巴西将外国资本在固定收益市场金融交易税(iFoentrytax)从2%提高到6%,金融衍生品市场保证金比例从0.38%大幅提高到6%,并对投资债券和其他金融市场外国资本征收4%的所得税。同年,泰国政府迫于压力,宣布对外国投资者资本收益和利息收入征收15%所有税。

另外,在跨境资本流动异常时期,印度等少数经济体也通过行政性措施,对资本流入进行直接管制,限制某类资本流入或规定流入数量,目的是缓解未来的金融风险,防止短期过度资本流动的冲击。同时,南非等国家也进一步放松流出资本的限制。通过减少资本流出的管制,鼓励资本输出,不仅能增加资本流出数量,减少净资本流入规模,而且可借此放开国内金融机构和市场更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为本国投资者提供更多分散风险的机会。

(二)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融合、国际贸易发展和新信息技术应用,运用审慎管理措施管理国际资本流动的有效性,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焦点。目前,比较一致结论是,审慎管理措施能够控制与国外资本有关的信贷增长和债务资本流入,从而降低国内信贷膨胀,减少金融脆弱性。Unsal和Qureshi等学者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验证了上述观点。

1.D.FilizUnsal(2011)的DSGe模型:控制信贷增长,降低经济波动

Unsal(2011)根据Bemanke等人提出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加入企业家信贷摩擦机制,通过小型开放经济体DSGe模型分析发现,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配合应用,可以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导致的国内信贷膨胀,减少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波动,增加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Unsal(2011)的DSGe模型包括家庭、厂商(包括

最终品生产厂商、进口厂商和资本品生产厂商)和企业家。他假设企业家有连接最终品生产厂商和资本品生产厂商、金融中介和资本品生产厂商的作用,即负责将不完全资本转化为完全资本,提供给最终品生产厂商,以及在金融中介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国内或国外资本投资进行融资。其中,企业家以一定比例进行资本转化,该比例对企业家是先验信息,而金融中介则通过附加因子对其进行估计(Curdia,2007,2008)。比如,金融中介预期企业家风险附加因子减少1%时,国外资本流入将增加GDp的0.1%。

Unsal将资本金要求、LtV等宏观审慎管理手段导致的融资成本上升,定义为额外监管溢价,该溢价与名义信贷增长成正比,即信贷增长越快,借款人支付贷款利率越高。利用Sims(2005)二阶矩近似法,Unsal求解了DSGe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货币政策相比,配合使用宏观审慎管理(对本国和外国资本)会降低本币和外币贷款的增速,减缓资产价格上涨,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波动将减少一半。

假设不对本国资本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只是通过限制外国资本和配合使用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入将减少三分之二,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和汇率升值压力将明显降低,产出缺口和通胀波动也有小幅下降。但由于国内贷款对国外贷款的替代作用,国内贷款增量将不会明显减少。

2.Qureshietal.(2011)实证分析:减少短期资本和债务资本流入,有利于经济复苏

从近年实践来看,新兴经济体大多通过综合运用宏观经济管理和金融审慎管理,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其中亚洲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加强对公司和银行业外汇和衍生产品头寸的管理,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短期资本和外债资本的流入,减少银行业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系统性风险,抑制信贷泡沫积聚,帮助应对金融危机冲击(Gupta等,2007)。

通过实证研究,Qureshietal.(2011)验证上述观点。他们建立了包含51个新兴经济体1995-2008年面板数据,运用混合回归分析(pooledordinaryLeastSquares),研究了宏观审慎管理与债务资本以及信贷泡沫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Qureshietal.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外汇相关审慎措施等政策手段,能够降低银行贷款中外汇贷款比例,减少国际流入资本中债务资本占比。比如,当外汇相关审慎措施强度从25%上升到75%时,外债资本比例将下降4%-7%,外汇贷款占银行贷款的比例将降低20%-25%。(2)国内审慎监管措施与信贷泡沫有明显负相关关系。当国内审慎监管强度从25%上升到75%时,新兴经济体每年信贷增速将减少1%-1.5%。而外汇相关审慎措施和资本管制与信贷泡沫的关系不明显。(3)加强审慎管理能够降低金融体系脆弱性。金融危机前,如果新兴经济体实施更多的审慎措施,特别是加强对债务资本管理,该国经济复苏表现更好。比如当外汇相关的审慎措施强度从25%提高到75%时,该国经济增速将增加2.5%-3.5%。

四、对我国做好资本流动管理的启示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国际资本流入冲击,比如为了防止国际资本伪装成FDi或经常账户资本流入,加强对经常账户交易真实性审查。通过取消企业强制汇回海外利润和募集资金的限制,鼓励资本流出。从实际情况来看,未来更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因此,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建立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加强资本流动管理和引导,做好国内宏观经济金融调控和金融稳定工作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是明确资本流动审慎管理的目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资本流动审慎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归纳为维护国内物价稳定和金融体系稳定。实现最终目标的手段是增加金融体系抵抗资本流动冲击能力,强化资本流动逆周期调节,限制短期资本和高风险资本大量流入引发的社会融资总量过度膨胀。二是加强对资本流动整体状况和风险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判断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风险点。从金融体系全系统的角度,分析资本流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风险,运用宏观审慎指标,建立资本流动风险预警系统,进行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际资本流动压力测试。增强监管机构合作,消除经济金融数据缺口,提高金融体系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质量,加强对跨境融资和外汇敞口的风险披露。三是强化资本流动顺周期管理,增加资本流动缓冲安排。首先是加强对金融机构审慎管理,增强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监测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强化金融机构治理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对“影子银行”监测分析。明确审慎管理部门职责,提高监管能力,加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合作。其次是突出对资本流动顺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执行严格的审慎标准,限制可能使系统性风险积聚的业务。根据经济金融周期各阶段特点,对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管理,在脆弱性积累上升期和资本外逃风险加剧下降期,运用融资杠杆率、风险集中度、流动性和期限匹配、资金成本等手段,对资本流动进行有规则的相机抉择审慎管理。四是鼓励和引导资本有序流出。通过提高QDii限额、税收优惠等措施,允许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进行风险分散投资,持有更多国外资产。扩大财富基金规模,丰富基金类型,进行跨国多元化战略投资。

理论和经验都证明,一国经济实力越强、金融市场越发达、宏观经济政策越有纪律性,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资本流动冲击,享受国外资本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因此,从长期来看,除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外,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政策手段应对国际资本冲击。

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加强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措施的配合。要加快对货币政策逆周期机制的建设,大力推进逆周期政策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优化公开市场干预操作,设定逆风向的干预策略。在汇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汇率弹性。

要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建设,加快建立有深度和流动性的基于市场供求状况的外汇市场,确保汇率变动反映实体经济基本面。配套建立外汇套期保值市场,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规避汇率风险提供避险工具,培育市场参与者管理汇率风险的主动性。加快国内债券市场建设,扩大国债市场,培育长期公司债和市政债券市场,引导国外资本进入长期债券市场,减少私人和政府债务展期风险。

增强资金流动性篇3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危机;策略

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

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渐凸现,主要表现为:

(一)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余额为40.34万亿元,同比增长16.72%;狭义货币供应量(m.)余额为15.25万亿元,同比增长21.01%,比上年末高3.5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余额为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05%,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3303亿元,同比多投放262亿元。

(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银行间市场利率下降、货币市场收益率曲线呈现回落态势,2007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8.59万亿元,日均成交408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41.1%,同比多成交2393亿元。当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2.09%,比11月份低0.1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0.1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79%,比11月份低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78个百分点。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出现倒挂现象。

(三)银行准备金增长较快。2007年一季度,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余额达8.6万亿元。商业银行存贷差进一步增加,达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6%,存贷比为68.7%。

流动性过剩问题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是:第一,热点行业流动性过剩,而有些行业资金却比较紧张。高利润行业吸引了大量资金,也造成了这些行业资金的绝对过剩。如,房地产行业目前的利润率高达30%左右,某地区去年三季度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94%投放到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总贷款的20%。但有些低利润率行业并不存在流动性过剩。如,医疗、教育等部门投入则严重不足。2007年6月底,工、中、招三家银行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房地产业上的贷款合计比重高达65%,而农业贷款在上述三家银行贷款中总计占10.3%。第二,发达地区资金流动性过剩,而欠发达地区资金却供应不足。发达地区本身资金就很富有,主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外资银行总部都布局在发达地区,加上资金的逐利和安全的本性,大量资金涌入发达地区。目前,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性相对过剩,而中西部地区资金供应则严重不足。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环渤海经济区的形成,这些地区的资金缺口十分大。第三,城市存在较大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农村资金却长期缺乏。从区域分布看,流动性过剩的实质上是城市过剩而农村资金供应不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十分巨大,而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明显表现为闲置与低效运用,四家大型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从农村大量撤并机构,而占全国人口总数65%、国土面积80%以上的广大农村,实际上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在经营,加上其多年累积的风险没有得到释放,其信用程度低,融资能力十分有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有大量的建设资金投入。因此,农村资金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第四,大企业资金过剩,而一些中小企业融资相对较难。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产值接近50%,但其在商业银行的融资不足30%。结果是一方面大型企业融资成本低,多家商业银行争放贷款,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第五,大型商业银行资金相对“过剩”,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性矛盾比较突出。流动过剩只是集中表现在大型商业银行上。而由于央行在去年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一些中小的商业银行的资金十分紧张。

二、流动性过剩问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容易引发商业银行系统性危机。由于流动性过剩从而促使资产泡沫的形成和扩大,容易造成资产价格虚增,使居民存款的收益变小,更多的居民储蓄将涌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2007年沪深两市a股总市值为32、44万亿元,增幅达268、68%,增幅居全球第一。从房地产市场方面看,2006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不断加大调控力度,但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仍大幅上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推动型的增长,这与流动性过剩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房地产业与商业银行是互相依附的两个主体,股市、房市的虚高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一旦出现特殊因素的变化,就会引发商业银行资产损失。

(二)可能引发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危机。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取得充足的资本后,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得到强化。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的增加来提高效益的冲动也在增强。在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推动了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竞相追逐信誉良好、风险较低的优质客户,导致商业银行在与这些客户谈判的过程中议价能力下降,降低了这部分市场的盈利性。同时,也降低了这类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从而形成过剩的产能,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三)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流动性过剩导致大量的货币囤积在商业银行体系内,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拥有更大的投资自由度,在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不断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盈利水平的动机推动下,商业银行可能有更强的动力接受风险超过合理标准的信贷机会,从而导致商业银行承受更大的风险。商业银行为寻找资金出路,必定要积极实施金融创新、拓展表外业务、发展中间业务等,而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在为商业银行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风险。一些地方非法的地下金融机构会抓住流动性过剩的结构矛盾,运用银行的低利率环境,大行地下非法融资性活动,扰乱金融秩序,给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埋下隐患。此外,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出现投资需求旺盛的迹象,房地产、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均出现过度投资,其绝大部分的投资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将蕴藏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行业出现周期性调整,银行的不良贷款必然大幅度增加,银行的信贷资产也会遭受严重损失,进而导致资产的流动性下降。

(四)引发商业银行盈利性危机。为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央银行不得不运用多种货币工具来调节流动中的货币流通量。发行票据、提高存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常用的手段。目前,在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资产中,中央银行票据占相当比重,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越来越多的沉淀在中央银行。去年中央银行十次使用利率工具,使商业银行过高的流动性投到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走低,甚至利率倒挂。此种情况加大了利率风险,导致商业银行流动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出现较为严重的浮亏,引起商业银行经营利润水平下降,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商业银行就会出现盈利性危机。如果在经济过热时期,央行还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导致货币供应量下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上升,负债的流动性下降,这可能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三、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

(一)把流动性管理纳入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金融市场的研究,实施主动的流动性管理。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各银行存款和信贷增长变化情况及银行间市场的预测,定期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取向,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可能对各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提高对流动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流动性管理列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二)不断提高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性很强,只有正确的管理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商业银行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构建本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方法体系,积极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用于流动性管理中,延长流动性管理期间的时间跨度,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精细化程度,为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加快推进贷款证券化进程。贷款证券化可将贷款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流通和转让的证券。目前提出的贷款证券化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不良贷款证券化、汽车贷款证券化、按揭贷款证券化,等等。贷款证券化可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更重要的是它可有效化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当然,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情况看,贷款证券化既有分散风险的一面,同时也有传递风险、扩大危机的一面。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贷款证券化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科学地进行产品设计,增强信息透明度,设立有效的危机预防和隔离机制。只有这样,才可能利用证券化的优势来化解流动性过剩问题。

(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理财业务是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挑战和创新。因此,商业银行应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挖掘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要通过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挖掘客户的理财需求,进一步扩大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商业银行要积极向混业经营方式过渡,通过多样化的产品供给来化解被动负债形成的流动性过剩压力。

(五)优化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要充分运用金融工具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把流动性管理与效益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如,可提高央行票据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比例,也可扩大金融机构间的融资合作,以提高资金收益。要加强长期债券的利率风险管理,根据各家商业银行的资金结构,形成产品多样化、期限合理化并能兼顾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资金结构。

增强资金流动性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危害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3-0075-04

一、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可能随时发生的提现而变现资产的能力。流动性过剩意味着商业银行持有的资金超过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资金并为此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近年来中国金融运行中商业银行系统存贷差不断扩大,备付水平整体居高,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货币增长率超过了GDp增长率,货币市场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出现明显倒挂,商业银行在缺乏有效运用资金的同时被动负债,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自2004年5月起,中国贸易连续表现为顺差,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由于外汇流入增加,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购汇为银行体系注入的大量流动性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2)尽管股票、基金等投资渠道分流了部分储蓄存款,但是储蓄存款仍是银行资源的主要渠道。高储蓄率推动银行存款资金被动刚性增加,银行储蓄存款持续增长。(3)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中注资扩股为银行体系直接注入了流动性。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危害

(一)加大银行的竞争风险

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各银行为缩减滞留在体内的过剩资金,盲目地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产生了过度的恶性竞争。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还来自于存贷差,由于流动性过剩各家银行可投放的资金越来越多,最终会导致过度竞争,贷款利率的优惠成为其争取大客户信贷投放的策略,这同时也增加了信贷风险,带来远期收益的下降。如当前一些银行滥用利率手段非理性争夺客户,银行内部之间通过相互降低贷款利率争夺客户;降低信贷审批门槛,放松授信审批条件等,放大了信贷和利率的风险,这不仅降低了利率工具的有效性,同时对各银行的经营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对银行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

1 存款的持续增长和信贷增长的乏力,导致银行的利差收入明显下降,处于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与信贷投放约束的选择困境。由于中国尚处于转轨经济中,经济的高成长与高风险并存,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审慎的信贷管理及有效的信贷规模控制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可持续竞争和发展实力的必然选择。对于曾经长期背负不良贷款重压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讲,更是如此。如果银行迫于流动性过剩和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双重压力,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投放信贷,则可能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使银行面临信贷风险约束与流动性过剩的艰难选择。

2 由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加剧,银行可利用资金面向的资金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也持续下滑,甚至与存款利率形成倒挂,这又大大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过多的投资和交易资金所追逐的有限的货币市场,将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最强的交易工具被银行长期持有而失去流动性。银行资产在被动性膨胀这种环境下积累了长期风险,同时眼前的收益率也不高,从长远看也为将来留下了流动性困难,增加了风险敞口。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利差越来越小,利率风险将逐渐显示出其对银行经营的影响。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70%的收入还来自于利差收益,这将会进一步增加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程度。

3 伴随着企业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的强化,银行存款成本持续上升,而急剧增加的存款只能投放在收益极低的银行间市场,在存款成本逐步上升而收益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银行的盈利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受存款负债增长约束,在资本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社会资金过多地涌入银行,使得银行存款负债被动膨胀。如果银行采取措施约束存款负债的被动增长,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投放信贷,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将会积累新的长期风险,使得居民投资渠道更为狭窄或收益率降低,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成长步伐减慢,进而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讲仍然十分重要的资本形成能力的提高和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

(三)流动性过剩增加了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难度

在资本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社会资金过多地涌入银行,使银行存款负债被动膨胀。如果银行迫于流动性或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压力,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投放信贷,可能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使银行面临增长方式和经营结构战略转型的艰难选择。从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和银行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萎缩,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及早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收益结构,实施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由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的战略转变。近年来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培育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而不是短期资产收益水平的急剧提高,信贷投放约束增强,使得“流动性困境”表现更为突出,给推进其战略转型带来较大困难。

三、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

(一)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

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明确指出,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增强公开市场引导信贷的调控能力,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因此,央行采取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定向票据发行、允许更多的国际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多项政策工具,以冲销被动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保持流动性水平基本适度,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可以降低资源错配的程度,缓解投资增长规模,改善储蓄结构。目前中国还有6000亿元民间投资在流动,如果在投资方面多鼓励其向一些优秀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也可以促进银行贷款的有效发放,从而缩小存贷差,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减少存贷差方面,国家应加强节能项目的投入和研究,利用目前丰富的资金对一些国家长期战略有积极影响的项目与技术进行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流动性“泄洪”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本币升值期间,流动性过剩几乎如影随形。本币升值伴随的流动性趋势无法仅靠紧缩政策加以扭转,主动地对过剩的流动性资

产进行合理疏导,将其从货币市场引流到资本市场中化解流动性过剩,是保证经济安全运行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包括蓝筹股市场、中小板、创业板及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战略构想之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a股市场的扩容。因此:(1)应加大企业债券的发行力度、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集资金,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2)努力提高证券化率、发展本土股市、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进入资本市场,努力改变长期以来企业过度依靠银行信贷的格局,解决流动性过剩。(3)发展金融衍生品抑制流动性。面对国内投资渠道的狭窄、大量资金只能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中从而快速抬高资产价格有可能引发泡沫的现实,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期货的推出,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推出股指期货可增加新的投资渠道,可有效分流风险承受能力较大、投机性较强的过剩流动性进入到金融期货市场中,吸收、缓解房地产、股市中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增加经济弹性,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市场风险剥离出来,变成可交易产品,通过市场交易转移给那些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这样就为整个市场提供了释放风险的出口,减少日常运行中风险的积累,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四)拓展新的存贷款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还主要集中在存贷业务,而风险小收益丰的中间业务比重微乎其微,无法成为银行调节风险或者规避资产风险的支柱业务。所以商业银行在拓展新的存贷业务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当前比较单一的盈利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创新。

1 拓展新的存贷款业务,不能寄希望于短期内大量增加贷款规模,应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主动负债管理,通过各种资产管理产品吸纳、转移客户的部分增量存款,挖掘存款客户的衍生效益,这既可以有效分流居民存款,减轻银行流动性压力,又可以带来服务费与手续费收入,使得银行在低风险情况下增加收益,逐步改变单一经营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为贷款企业提供更多的衍生服务,包括项目咨询、结算管理、汇率风险控制、客户联络等,提高贷款企业的潜在收益,降低贷款利率,吸引贷款客户。

2 全面开放与金融创新,推动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1)银行业全面开放强化综合经营的特点,将使得中资银行在竞争压力下加快综合经营和业务转型的步伐。(2)金融创新助推业务转型。2007年,银行业在监管层的政策引导下加大了金融创新力度,银行可通过制度、流程、产品创新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加速银行业务转型。

(五)鼓励、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

流动性过剩折射的不仅是一个时期资金多少的问题,而且折射出社会融资方式的变化,折射出金融脱媒的现象。对此,商业银行还应加快传统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的转型,使其逐步由单一银行存贷款销售变成兼营存贷款、证券、保险、基金、黄金、外汇等多种金融商品的综合销售商。这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家对金融综合经营的制度安排和供给。

1 积极拓展结构化金融产品以及房地产投资信托等产品创新。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增加利润来源,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使自身的利润结构能够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冲击,比如开发基于利率、汇率、股票指数变化等金融结构化产品,可以促进银行和市场、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互补;鼓励商业银行进行制度创新,在银行间建立基于信用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和交易市场,信用衍生品强化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和利用信用风险的激励,它可以形成一个信息由非标准化过程的流水线,有助于解决关系融资的“套牢问题”以及转移贷款的信用风险问题。风险管理创新与中间业务拓展相结合,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发展相结合可以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更为稳健。

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作为一项金融产品创新,一方面可以缓解房地产企业在当前房地产信贷紧缩时资金紧张状况,另一方面为过剩的流动性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高收益风险资产,丰富了投资产品,同时可以降低银行的总体风险。这是因为在流动性过剩时,银行有着强烈的放贷冲动,而房地产信贷所占比例最大,Reit让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的直接融资部分替代了银行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风险。Reit稳定性可与固定收入投资工具相比,收益率要高出不少。Reit与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相关性非常低,可以减少物业及证券市场的投资波动。

2 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理财产品的推出既给居民提供相对低风险收益比较高的投资工具,又为银行分离了存款,减轻了商业银行的压力。对商业银行来说,发展新的理财产品,既可带来手续费的收入,又可带来佣金的收入;同时又能缓解银行投资成本高、投资收益偏低的矛盾,是对传统存贷差模式的挑战和创新,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模式。

增强资金流动性篇5

关键词:银行 流动过剩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不仅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也给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巨额的资金流动性促使银行信贷规模急剧膨胀,不仅间接地拉动了资产价格全面上升,也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运行提出了挑战。

一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表现及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的存贷差却在不断扩大,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循环,缺少有效的资金投放渠道。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表现还是从成因上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问题。

一是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据测算,目前商业银行合理的超储率应保持在2.5%左右,在中央银行多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超额准备金率的前提下,实际超储率仍居高不下,不仅加大了中央银行的支付成本,也说明商业银行体系的确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是金融机构存差不断扩大。近年来由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银行自身改制的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的增速,且两者的差额不断扩大,贷存比大幅度下降。导致相当一部分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循环。

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的持续流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而释放的货币量巨大,回笼的货币有约1/3是用来冲销外汇占款。特别是由于没有完善的机制能够保证汇率的稳定,当前这种汇率单边小幅缓慢升值的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加剧了热钱的流入,再加上近年来持续的双顺差也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使其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也给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难度。

四是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经济决定金融,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比例失衡成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另一根源。由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增长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长期滞后投资的消费需求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由此助推了银行流动性全面过剩。

二、降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应对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很多,其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在商业银行自身,也会涉及宏观、微观经济的多个层面,所以化解流动性过剩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运用多种组合手段进行调控。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目前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陷入了双顺差上升、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加大、货币供给上升、银行流动性增加的一条刚性约束的货币增长途径,要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应注重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要鼓励国内资本在国外投资。推动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逐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支持企业走出去,改变中国在外汇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外资流进易、流出难的状况;允许和扩大国际开发机构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融资形式筹资,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改革强制结售汇为自愿结售汇,藏汇于民,分流外汇储备,舒缓外汇占款压力,从源头上遏制流动性增强的势头。在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外汇占款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增加货币政策调控的回旋余地。三是转变传统的追求贸易顺差的观念,努力追求外贸平衡。要改_变我国“重出口,轻进口”的政策,转变“出口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贸易平衡政策,由关注出口额转向提高生产率、促进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贸易导向战略,从源头上降低流动性。

(二)开拓创新。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

伴随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已不能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和传统金融工具的交易,而必须扩展到纷繁复杂的金融创新业务上。目前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虽然有诸多原因,但与银行体系运作效率低下密不可分。在银行对有限的大型优质客户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融资困难。这种信贷供给结构上的问题应以产品创新来疏导流动性,在向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的同时建设较为完整的金融产品和特色服务系列,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

增强资金流动性篇6

关键词:FDi非FDi易变性资本账户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27-03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从宏观层面看,长期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入能够有效地促进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各新兴市场利用外资流入来发展本国经济的例子不在少数;而短期的国际资本如果在一国频繁地大出大入则极有可能会造成对本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从而对宏观经济环境产生严重冲击,殃及各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至今犹在。从微观层面分析,一国对外资本流动的稳定与否能够通过国内金融市场的传递,影响国内企业的预期以及居民的储蓄和消费决策,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因此,我们引入国际资本流动易变性这一概念,来反映短时间内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变化或者流动方向上发生逆转的可能。

20世纪90年代,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巴西的金融危机等接连爆发,针对国际资本流动易变性的研究开始逐渐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资本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溢价提高等因素会在短期内使得国际资本的流向突然发生改变,出于避险的目的往往在特定时刻从发展中国家回流到发达国家(Lucas,1990)。Claessensetal.(1995)比较了20世纪70到80年代的长期和短期资本流动,发现在易变性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异。Sarno&taylor(1999)对1988年至1997年间不同形式的资本流动进行了实际测算,得出证券资本易变性最高的结论。imF(1999)测算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净资本流入的变异系数,认为在易变性上长期和短期资本没有差别。Levchenko&mauro(2007)测算了1970年至2003年各新兴市场经济体,证实FDi是最稳定的资本形式,证券资本中的股票资本易变性比较有限,债券资本会在逆转后迅速反弹,而其它资本大规模逆转且反弹相对迟缓。Broto(2008)对资本流入的易变性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发现不同类型的资本易变性存在明显差异。

国内近些年来也开始出现对于资本易变性的研究,李泽广(2003)构建了资本易变性的测度指标,并分析了我国资本易变性的宏观经济效应。王维(2007)对资本流动组成部分的易变性分别进行测算,并论述了资本流动易变性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张文熙(2007)实证分析了非FDi资本流动易变性的影响因素。谢寿琼(2009)分析了我国国际资本易变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性产生的影响。韩剑(2012)对资本流入的易变性及其决定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我们对2001-2013年间我国FDi和非FDi资本以及非FDi的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易变性实际测算,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资本的易变性,进一步论证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同时强调在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对短期投机资本的跨境异常流动进行动态监测和完善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二、我国不同形式资本的易变性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非FDi为储备变动额(ΔFeR)扣减贸易项差额和FDi后的余额。具体来看,非FDi包括了以下几部分:经常账户中的收益和经常转移项的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一国在外直接投资、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证券投资项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其他类投资、净误差与遗漏项。采用公式CV=StDeV(各类型资本净流入/GDp),CV(CapitalVolatility)代表资本易变性,即不同形式资本的易变性为其净流入值与当年GDp比值的标准差,测算值越小,该类型资本流入越稳定。

(一)非FDi资本相对于FDi资本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易变性

从图1可以看出,除了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以及2012年欧元危机等国际市场不稳定因素使我国FDi的数据稍有所回落之外,其他年份流入我国的FDi基本呈现较为稳定地增长,而非FDi则有起有落,近两年流出的数据还有猛增的趋势。如果不考虑统计中的其他因素,可得出结论:相对FDi较为稳定的增长而言,非FDi呈现更为明显的易变性。

按照上述测算公式及2001-2013年的相关数据:CVFDi=StDeV(FDi/GDp)=0.006885,CVnFDi=StDeV(nFDi/GDp)=0.020034,非FDi的易变性测算值远远大于FDi,这也从数据上进一步证明,相对于FDi来说,非FDi流入极不稳定。

(二)非FDi各组成部分的易变性有明显差异

根据表3中相关数据与GDp历年数据,可得出我国非FDi资本中各组成部分与GDp分别的比值(表4)。

依前述公式CV=StDeV(各类型资本净流入/GDp),按照表4中的数据计算出非FDi各组成部分的易变性测算值,结果显示如下:

1.经常项目下的非贸易项易变性近年来有所增加。经常项目下的非贸易项数据中,政府间转移支付相对稳定,而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转移收支变动主要是源于其主体的避险和套利动机,尤其是其中的投资收益部分。因此,国内外金融市场状况以及投资者心理预期对这一项有较明显的影响。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引发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投资者心理预期不稳定,这一数据显现下滑趋势(如图3所示)。此外,当前我国对资本项目仍实行管制,很多不能直接进出我国的国际游资则想尽办法借道,例如以个人外汇、职工报酬和赡家款、捐赠等名义出入,不少短期资本就是通过这种渠道进入我国的股市和楼市,当市场上出现不稳定因素时它们又迅速抽身避险,这一部分就体现在经常项目下的经常转移。

2.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较为稳定地增长。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一国在外直接投资数据,即该国对外进行的FDi投资。这部分资金流动主要是股本的形式,因此国内外的企业投资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200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差额为-69亿美元(即对外投资净额为69亿美元),2013年这一数据达到-732亿美元(即对外投资净额为732亿美元),虽然中间的年份出现过上下波动,但从图4中2001-2013年的整体趋势看,对外直接投资相对稳定增长。同时,随着我国资本“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我国作为投资母国地位的逐年上升,这一项数据应该还会延续稳定增长的大趋势。当然,这部分资本中也不排除通过虚假注资进行资金转移的可能。

3.证券投资易变性较强。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证券投资项差额涵盖了货币市场工具、短期、中长期债券和股本证券等几大类,其中短期债券和证券类项目与短期资本流动关系密切。投资者对中长期类证券的投资一般是为了获取利息和红利收入,因此经济增长率和利率水平是影响其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而短期类证券投资的变化则与持有者的套利动机有关,具有较强的投机性,而其套利往往是投机者基于对一国汇率变化、国内外短期利率变化以及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所作出的心理预期。图5显示,我国近年来证券投资项差额在2006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大进大出现象。

4.其他投资易变性近年来大大增加。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其他类投资,主要由外汇存贷款和贸易信贷组成。一般来说,一国贸易信贷和外汇存贷款的变化主要是基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如果这项数据中有异常资金的流动,则这部分资金应该属于投机性资本流动。因此,外汇贷款和贸易信贷若出现了非正常变动,则可能是由于国内外利差、汇率变动以及国内资产价格波动等套利因素所引起的。我国自2000年以来经济稳步增长,连续多年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如图6所示,其他投资项数据从2006年以来不稳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表名其中隐藏了不少的投机性资本流动并且频繁出入。

5.误差与遗漏项近年来易变性增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反映的是官方控制之外难以解释的外汇储备变动,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方控制之外的资本流动规模,也因此有部分学者用这一数据来考察热钱流动的规模。图7显示,近年来我国的误差与遗漏项波动有所增加,在多个年份出现拐点,这说明存在着大量无法解释的资本出入而且有波动增强的趋势。如2008年到2010年间及2011-2012年间的数据下滑现象,这可能与金融危机及欧元危机后资本迅速回撤发达国家有很大关系。

三、从易变性来看资本账户的开放顺序

从前面2001-2013年间我国FDi和非FDi资本以及非FDi各组成部分的易变性测算结果来看,各类型资本流动的易变性有较大的差异。这也为我们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进一步提供了实证依据。

首先,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同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从前文进行的易变性测算结果来看,我国多年来FDi呈相对稳定增长的趋势,FDi的易变性远小于非FDi,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在非FDi各组成部分中易变性也最小。因此,对于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可适当放松管制,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适时走出去。

其次,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如前所述,资本与金融账户中的其他投资,从其组成来看本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近年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的事实却与其他投资易变性最强的测算结果不相吻合,这说明有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动暗含其中。因此,需要对这部分进行严格甄别,如果是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要逐步放松管制,同时,加强对其他投资中疑似投机性资本流动的管制。

最后,审慎开放股票及债券交易。影响一国中长期证券投资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其经济增长率和利率水平,而短期类证券投资的变化则与持有者的套利动机有关,因此投机性相对较强。就债券和股票两者相比较的话,债券的影响力更大,因此,短期债券应该最后放开。

同时,在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过程中进行短期跨境资本动态监控,合理引导官方控制之外的资本流动。如前文分析,经常项目下的非贸易项易变性近年来有所增加,这和国际游资暗藏其中有很大关系;误差与遗漏项的易变性近年来也在增加,即有大量无法解释的资本出入且波动性在逐渐增强。因此,在推动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短期跨境资本的动态监控,完善预警机制,同时合理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引导官方控制之外的资本流动。

参考文献:

[1]李泽广.资本流动易变性及其经济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3(12)

[2]王维.国际资本流动的易变性:测算、效应及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

[3]余珊萍,张文熙.中国非FDi资本流入的易变性测度[J].东南大学学报,2008(9)

[4]丁志杰,杨伟,黄昊.境外汇款是热钱吗――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8(12)

[5]谢寿琼.国际资本易变性对中国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J].发展研究,2009(5)

[6].我国热钱流入规模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1(5)

[7]韩剑.国际资本流入的易变性及其对策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5)

[8]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J].中国金融,2012(5)

[9]Gabriele,Boratav&parikh.instabilityandVolatilityofCapitalFlowstoDevelopingCountries.worldeconomy,2000

[10]ozanSula&thomasD.willett.theReversibilityofDifferenttypesofCapitalFlowstoemergingmarkets.emergingmarketsReview,2009

[11]董芳.近年来我国非FDi流动的特点分析.中国外资,2012(5)

[12]辛佳临.我国资本流动易变性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财会通讯,2011(8)

(作者单位:南华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07)

增强资金流动性篇7

广西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从事工程机械研发、生产、销售的一家上市公司。公司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发展,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市场领导品牌地位,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广西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即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是近期内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变现能力,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也越强。因此,短期偿债能力通常使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即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1)营运资本

营运资本是指流动资产超过流动负债的部分,企业必须有一定的营运资本作为缓冲垫,以预防流动负债“穿透”流动资产。

从财务报表可知,本年公司营运资本为7,707,052,379.7元,2012年营运资本为6,274,740,718.1元,营运资本增加1,432,311,661.60元,表明长期资本的数额大于长期资产,超出部分被用于流动资产,公司的财务状况比较稳定。从相对数看,本年营运资本配置比率(营运资本/流动资产)为52.55%,流动负债提供流动资产所需资金的47.45%,即1元流动资产需要偿还0.4745元的流动负债;上年营运资本配置比率为43.06%,流动负债提供流动资产所需资金的56.94%,即1元流动资产需要偿还0.5694元的流动负债,说明本年比上年短期偿债能力增强了。

(2)流动比率

从财务报表可知,本年公司流动比率为2.11,上年流动比率为1.76,流动比率有所提高,且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为2时比较理想(但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本年公司流动比率提高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有所增强,本年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有较大比重,且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本年比上年增长较快,表明公司闲置资金比较多,资金占用大,资金利用效果差,公司应加强资金管理,具体应结合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深入分析。

(3)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中流动性比较强的项目,如,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各种应收、预付款项等,可以在短期内变现,称之为速动资产。本期公司的速动比率为1.14,上期为0.78,速动比率有所提高,且速动比率大于1,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有所增强,具体应考察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4)现金比率

速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可直接用于偿债的资产称为现金资产。本年现金比率为0.61,上年现金比率为0.43,本年现金比率比上年增加0.18,说明企业为每1元流动负债提供的现金资产保障增加了0.18元,短期偿债能力提高了。

通过对公司本年流动比率指标: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比去年提高了。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资产负债率

公司本年末资产负债率为57.76%,上年末为58.69%,资产负债率略有下降,这是由于企业本年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大幅度减少和应付票据及长期借款增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本年总负债金额比去年降低3.35%,资产金额比去年降低1.79%,负债降低幅度大于资产降低幅度;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偿债越有保障,举债越安全,但本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7.76%,虽然比去年有所降低,但是超过50%,具有一定的财务风险,公司应合理安排资金结构,控制负债规模。

(2)产权比率和权益乘数

公司本年的产权比率1.37,去年为1.42,本年权益乘数2.37,去年为2.42,产权比率和权益乘数都有所降低,表明公司降低了财务杠杆,公司的负债程度降低了,公司财务风险减少了。产权比率和权益乘数的变动方向与资产负债率的变动方向保持一致,下降的原因与资产负债率下降的原因相同。

(3)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表明1元债务利息有多少倍的息税前收益做保障,它可以反映债务政策的风险大小。公司本年利息保障倍数比上年有所增长,主要是由于本年公司营业成本大幅度减少,营业利润有所增长所致,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增强了。

(二)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管理资产的能力。一般用周转率或周转速度来表示。常见的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由表2可以看出,本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比上年有所下降,是由于本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所致,公司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存货周转率本年有所提高,是由于本年存货大幅度减少,超过了本年比上年营业收入减少额所致,公司应继续加强存货的管理。流动资产在公司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有必要分析流动资产的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本年较上年略有降低。从表中可以看出,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非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其本年比上年有所上升;总资产周转率本年比上年略有提高,说明总资产的使用效率上升,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对资产周转率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公司获取利润收益的能力。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等。

从表3可看出,公司2013年销售利润率及资产利润率,权益净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本年比上年有所增强,股东的回报率增加了。但是,公司本年比上年在营业收入有所减少的情况下,销售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长,公司应加强预算及内控管理,合理降低费用,并加强资产管理,降低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有大幅度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所致,公司应加强非流动资产管理,采取合理措施降低损失。

(四)财务能力分析综合分析

通过对广西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年报及相关财务数据的全面分析,可以发现公司利润总额有所上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均较上年有所增强,整体绩效较好。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本年营业收入较上年有所降低,公司应努力扩大销售规模,开拓市场;由于应收账款本年比上年增长较快,而营业收入有所降低,导致企业本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也较上年有所下降;而存货管理较好,本年较上年存货周转率有所提高。透过2013年年报,公司的前景应当比较看好,整体业绩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结论表明,公司基本面运行稳定并呈良性发展趋势,而且随着中央政府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的预期目标,针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制定,将促使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公司立足自主创新,以主营产品的领先地位和战略性业务的快速崛起为战略重点,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形象将大大强化。

三、进一步提升公司财务能力的建议

(一)加大产品销售力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抓住关键领域,谋求重点突破,特别是要不断加强市场销售力度,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积极扩大企业市场份额;通过多种渠道增强掌握市场信息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并努力做好产品售后服务,解除客户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有助于迅速扩大市场,提升销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加强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及资产管理

由于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比重较大,公司应加强货币资金管理,组织建立货币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每月初做好资金用款计划,合理安排资金用度,以便经济业务的顺利开展。对结余资金进行合理规划,进行投资管理,增强资金盈利能力;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创建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这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证。加强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加大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度。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监督控制的基础上,还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账目进行审计。另外,公司应加强非流动资产管理以减少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三)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对销售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按照评估等级采取相应的信用政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制定运用合理的信用政策,在扩大销售规模的同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销售业务发生后,企业应将销售收入及时入账并按客户设置应收账款台帐,及时记录客户应收账款余额的增减变动情况,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应收账款逾期催收制度,对逾期催收无效的应收账款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对于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应当加强管理,查明原因,并报决策机构进行审批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销售客户建立定期对账制度,确定合理的催款方式。企业应定期与销售客户进行账务核对,进行应收账款函证,对账务不符的,及时查明原因,做出处理并做好相关债权债务资料的保管,保护企业的权益。

增强资金流动性篇8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过剩;货币乘数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1-0048-04

一、流动性过剩概念的界定与衡量

按照一般的定义,“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转化为现金与支付手段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从流动性可测量、可统计的角度看,有三个层次的界定:一是将流动性界定在银行体系内,具体是指超额存款准备金;二是将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货币供应量(m2)视同于流动性;三是将经济社会中一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资产视为流动性。本文采用第二种定义方式,即将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货币供应量(m2)视同于流动性。而流动性过剩,就是指货币供给量增速超过实体经济增速,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的一种经济现象。

按照一般的判断标准,衡量一国流动性是否过剩可以从价格和数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价格方面来看:货币市场利率是否处于市场普遍认为的低位。目前在我国,银行间资金拆借年平均利率持续走低,维持在1.74%,如图1所示。

从数量上来看,主要从m2增速以及m2/GDp两个指标来看,近几年来我国这两个指标呈现逐步上升态势,m2增速在波动中前行,不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幅保持在15%以上,m2/GDp这一比例一直增长,达到1.6以上,具体如图2所示。

从上述指标走势来看,结合对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基本上可以断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基础货币与流动性过剩

基础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主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吸收的金融机构存款构成。在我国现阶段,基础货币主要由金融机构存人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现金发行(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和非金融机构存款三部分组成,其总额等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基础货币属于央行的负债范畴,当央行的资产净增加时,在其他负债项目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总资产等于总负债的原理,基础货币增加;当央行的资产规模不变时,其他负债项目的变化会引起基础货币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近几年,我国基础货币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而仅2003~2006年,我国基础货币年均增幅达12.5%,从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因素来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央行可以控制的方式,比如公开市场业务、贴现贷款;另一类是央行不可以完全控制的外生因素,比如维持汇率稳定、预算赤字还有社会稳定等外在因素。

(一)从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来看

央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其二是贴现贷款。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证券资产,从而相应地投放或者回收基础货币。而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政府债券在短期内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的供给量,但是从长期来看,只能是作为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手段,不会虚增货币供给量。而目前,一些外生因素的存在使得央行被动地投放基础货币,比如外汇储备的变化、政府存款的随机波动是一个确定的事实。外汇储备近两年激增使得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国外资产(净)部分增加,在其他负债项目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而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净增量是产生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证明。我们将因为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从m2中扣除,再比较一下扣除前后m2增速以及m2/GDp两个指标,看一下有何变化。

如图3所示,n2/GDp这一指标扣除外汇占款因素后平均下降0.3,而m2增速在扣除外汇占款因素后也平均下降4.5个百分点,如图4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m2/GDp这一指标在扣除贸易顺差占款因素后平均下降0.3,比值趋近于1.3,而m2增速也大幅下降。另外,据统计,2003~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额为7798.9亿美元,而同期贸易顺差占比还不到50%,这说明资本项目下国际投资占比超过50%,而这部分国际投资的注入直接使得央行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这种非贸易顺差的外资流入也是产生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央行因外汇占款而释放的流动性是产生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一个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存款,我们根据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得出如下公式:基础货币=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政府存款-其他净负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虽然,政府存款不属于基础货币,但是当政府存款存放商业银行时,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政府存款会减少,而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当政府存款存放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到期收回时,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政府存款增加,而导致基础货币减少。因此政府存款的随机波动也是影响基础货币变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目前国库现金管理的背景下,政府存款更应该是央行关注的要素之一。2006年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举行中央国库现金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主协议签字仪式,同年12月以利率招标方式实行了中央国库现金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招投标,在目前国库资金央行存款模式下,国库资金的运用将更加加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一步推低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因此,这一因素应该成为央行关注的要素之一。

(二)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来看

存款准备金作为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央行可以控制的,而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自愿的。我国自今年年初以来已经连续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2006年以来连续1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今已达到14.5%,2007年12月25日开始实行,调整力度之大、调整之频繁为世人所瞩目。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在逐渐下降,具体如图

5。超额准备金率的下降说明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流动性资产的增强,可以保持较少的流动性就能维持正常经营,也可理解为商业银行将一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化为法定准备金。

虽然近几年超额准备金率在下降,但是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之和在近两年是逐步上升的,也就是说,法定准备金率提高的幅度大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的幅度,总体来看准备金比例还是逐步提高的。准备金比率的提高一方面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流动性较强的可用资金,限制了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对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要简单地将存款转存中央银行就可以得到接近2%的无风险利差受益,而随着准备金率的提高,央行为此所支付的利息收益也会越来越多,而这部分收益如果作为新增的基础货币投放出去,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上的流动性,因此央行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货币政策操作成本。

三、货币乘数与流动性过剩

如果把流动性界定为m2,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乘数乘以基础货币,把货币乘数用m表示,C代表流通中的现金,D为存款货币,R为准备金,则m=(C/D+1)/(C/D+R/D),因此,货币乘数又取决于现金持有比率、准备金比率等因素,从公式可以看出现金持有比率和准备金比率与货币乘数成反方向变化。目前在我国货币乘数是逐年上升的,具体如图6所示。

货币乘数的逐年提高对于流动性无疑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具体分析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就会发现一个矛盾:为何准备金比率一直提高,而货币乘数不降反升?这只能归结于现金持有比率下降和商业银行派生存款能力的提高,商业银行自身派生存款能力的提高抵消了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对之带来的负面作用。

首先,我们看一下现金持有比率。近几年,随着银行卡、网上交易及其他支付方式的运用,现金的使用率逐步降低,现金持有比率下降。据估计,2006年我国网上支付市场规模达320亿元,到2006年底手机支付的规模也在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现金交易的萎缩,据统计,2006年比2001年现金持有率降低了7.2%,现金持有比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货币乘数的上升。

其次,商业银行自身派生存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上市改革,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得到明显改善,资产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截至2006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至7.51%,资产的流动性在明显增强。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央行票据的大量发行,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变现能力很强的非信贷资产,这为商业银行派生存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商业银行已经逐步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存款进行派生的模式,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加快,商业银行直接融资的比重在加大,自有资本得到充实,经营效益明显改善,自身派生流动性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增强资金流动性篇9

关键词:公立医院现金流量内涵及分类管理作用管理方法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财政部、卫生部2011年新修订的《医院会计制度》将现金流量表纳入医院会计报表体系,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于2012年1月正式实施。医院作为经营活动最活跃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的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本人就医院现金流量管理谈点粗浅看法。

一、医院现金流量的内涵和分类

(一)医院现金流量的概念: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会计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等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产生影响的会计报表。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机构已经具备了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投资、筹资对医院现金产生影响的三大要素。现金流量是企事业财务状况中最本质的现象,现金流量中的“现金”概念,是广义的现金,不仅包括医院的库存现金,而且还包括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其他货币资金、外汇以及易于转化成现金的现金等价物,如国库券等。从资金来源上,医院现金流量表中的资金包括财政授权支付资金、财政直接支付资金、科教项目资金和自筹资金等。而作为企业单位来说,现金流量表中的资金仅包括自筹资金,这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不同之处。现金流量是以上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计量的一定时期内医院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差量情况的总称。

(二)医院现金流量的分类:根据现阶段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及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一定时期产生的现金流量可分为业务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业务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按医院资金的4个来源途径分别单列出来,形成开展医疗服务活动收到的现金、财政基本支出补助收到的现金、财政非资本性项目补助收到的现金、从事科教项目活动收到的除财政补助以外的现金。

二、编制现金流量表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现金流量表可以弥补现行医院会计报表在经营管理中的不足

1、2012年以前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医院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基本数字表》,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医院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对医院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凭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医疗收支总表、基本数字表已不能适应医院经济管理的需要,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医院的经济业务情况,影响医院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

2、医院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只能反映医院某一时期资产、负债总额和净资产的数额,据此判断资本保值增值情况,而收支总表反映了医院收入、支出及盈利状况;基本数字表则是反映一段时期内医院人员、工作量和其他医疗考核指标完成情况。随着各种改革措施力度的加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经济业务会出现一部分没有实现的收入和支出计入医院收支节余,其中医保费用超标不予结算、医保违规拒付、病人欠费、合约单位欠费、本该列入支出、成本的当期末能计入、投资失败等可能造成的呆账,这样不能体现会计谨慎性原则。

(二)现金流量表有助于评价医院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

1、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全面了解医院的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有助于分析医院收入、支出情况,分析医院现金流转效率和效果,对于医院偿还债务,投资等方面准确和可靠的决策,提供很大的帮助,保证资金周转顺畅。

2、现金流量表有助于预测医院未来的现金流量,预测医院未来的发展。通过现金流量表反映的医院通过过去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可以了解医院现金流入、流出是否合理,由此判断财务状况的好坏;可以了解现金流动原因,揭示医院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有助于分析医院节余的质量;有助于分析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从而预测医院未来现金流量,为医院组织现金调配、合理使用现金提供决策信息。

(三)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助于分析医院收益质量和影响现金净流量的因素,从而加强医院资金管理。

医院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全面掌握医院整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收支节余相比较,可以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认识医院收支节余的质量,通过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加强医保政策执行力度,避免不必要的医保拒付。可以加强应收账款、病人欠费的管理加速现金回收,加强药品和医用材料的管理,控制现金支出,减少现金流出。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投融资逐步增加,现金本身获利能力低下,只能产生少量利息收入,相反由于过高的现金存量会造成医院损失机会成本的可能,合理的现金流量是既能满足需求,又不过多积囤资金,因此加强投融资的管理,引进先进的、高效益的医疗诊断、治疗设备,开展新技术,即提高了医疗诊治水平,又为医院带来效益。

三、影响医院现金流量的因素及增加现金流量的途径

(一)影响医院现金流量的因素:主要有医院经营情况、投融资活动、基金变动情况、外来款项变动情况、库存变动情况。

1、医院经营情况对现金流量的影响:虽然医院会计政策选用及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往往使医院实际现金流量与会计账面利润产生重大差异,如职工年终奖金的发放,在专用基金的福利基金中开支,就不影响收支结余,而在人员经费中开支,就使收支结余减少。但从长远来看,医院经营情况仍然是医院现金流量管理的决定因素,在不考虑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节余增加使现金增加,反正亏损使现金减少。

2、投融资活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投融资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医院盈利,为了增加医院现金流量,投融资项目决策依据是该项目的净现金流量现值大于零。投资活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与融资活动相反,用现金投资使现金减少,投资收回和投资收益使现金增加;融资使现金增加,还本付息使现金减少。

3、基金变动情况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医院会计属基金会计,部分现金收支不涉及收支项目;而直接计入基金项目,如支付医疗风险保险时直接减少专用基金等,这类基金变动应相应调整现金流量。

4、外来款项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外来项目余额的增减变动影响现金流量。如预收医疗款余额增加,收回应收医疗款等都使当期现金增加,而应收款余额增加、应付款余额减少,使当期先现金减少。

5、库存物资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库存物资变动对本期付现费用有影响,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库存变动与现金余额呈反方向变动,如药品库存增加,则当期现金流减少,反之,当期现金流增加。

(二)增加现金流量的途径:现金净流量是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差额。不断增加医院现金净流量对医院正常经营、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结合上述影响现金流量的几个因素,增加医院现金净流量的途径主要有:

1、搞好医院医疗管理,借助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契机,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总量,不断增加业务收入。

2、搞好医院成本核算的管理,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并将成本管理从重监督管理向重激励管理转变,充分调动员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开发员工成本管理能力,使成本管理主体由成本管理专设机构向全员成本管理拓展,共同挖掘降低成本的无限潜力,逐渐形成以财务人员与财务部门为中心的自上而下、多层次、多部门成本控制网络体系。从而减少医院经营费用。

3、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加大回收力度。对医疗应收款,要按月定期向各医保中心、各合约往来单位结账,避免拖欠。病人欠费要加强管理和催收工作,确定无法收回的自费病人医疗欠费,按有关审批程度批准核销。凡因清理不及时所造成的呆账、坏账损失,要追究当事人的个人责任,并查明原因,分别情况,报经有关领导批准后适当进行处理。

4、合理利用商业信用,适度负债经营。争取政策支持,增加现金的流入。

5、加强库存管理,加速库存物资资金的周转,对非急用物质采取零库存的管理方法,节约占压资金。

6、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对外投资,争取获取投资收益,增加现金流量。

总之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可缩短现金循环周期、平衡现金流入与流出、畅通现金流通渠道,最终增加现金净流量。

四、做好医院现金流量管理方法

(一)做好现金流量规划。

应根据医院业务收支计划,上级核定的财政拨款数、设备购置计划、基建维修计划、往年药品、物资等库存占用资金情况,往来款项预计变动情况、投融资计划来做现金流量的规划。现金流量规划应以现金流入为重点,以科学控制现金流出为原则,以增加医院现金净流量为最终目的。

现金规划应落实到现金预算中,建立完善的月度、季度滚动现金流量预算,从医疗、药品、行政后勤等方面建立全面、完善的现金流量预算体系。

(二)强化现金流量的控制

1.严格执行现金流量预算,预算外的现金流出应按重要性由相应的医院管理层特别审批,并落实现金流入。以现金流入定现金流出,对支付给职工的绩效工资、药品采购款、设备采买等资金,应以医院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效益情况和药品收入情况为依据。

2.对大额、异常现金流入、流出进行重点控制,确保不影响现金预算的平衡。

3.加强现金日常控制,建立现金流量日报表制度,从力求现金流量同步、加速现金收取和延缓现金支出三方面来加强现金日常管理。

(三)准确进行现金流量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指对现金流量信息加以重视、分析比较,通过了解医院从前的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推断医院未来现金流动情况,为决策服务。

总之,医院现金流量管理是医院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医院现金流量管理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增强资金流动性篇10

一、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蓝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四川成都成立于1990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成都为核心,房地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成都大型房地产商。2015年4月16日,蓝光控股集团旗下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466,SH)在上海?C券交易所完成重组上市。

二、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一)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即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它反映一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用以衡量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率显示资产中债务资金所占的比重。通常认为资产负债率为50%时最适当。

2015年年初数指标体系资产负债率计算结果: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14614/74439

=19.63

2015年年末数指标体系资产负债率计算结果: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4489281/5624393*100%

=79.82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的资产负债率较低,有较强的偿债能力,2015年资产负债率猛增,达到79.82%,说明2015年新增了很多负债,从资产负债表看出,2015年新增加了大量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以及一些应付项目,导致负债大幅增加,同时提高了资产负债率。使得公司偿债能力减弱,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即负债总额比上所有者权益总额,反映企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

2015年年初数指标体系产权比率的计算结果: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14614/59825*100

=21.6%

2015年年末数指标体系产权比率计算结果: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比率*100

=4489281/1135112

=383.62%

从计算可以看出,2015年的产权比率远远大于2014年的产权比率,说明2015年的偿债能力较弱。产权比率越低表明企业偿债能力就越强,债权人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小。产权比率高,说明风险高。

(三)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又称为利息支付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当期支付利息费用的比率,测定企业所获利润来承担支付利息的能力。

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根据相关资料,蓝光2014年的利息保障倍数=-1111.59

2015年的利息保障倍数=566.48

从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蓝光2014年的净利润为负,所以利息保障倍数为负,由于盈利能力影响了偿债能力。

三、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一)流动比率分析

流动比率即企业流动资产总额比上流动负债的总额。通常来说,企业流动比率算出的数值越高,就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越能保障按时还款。但流动比率过高不能发挥负债财务杠杆的作用,影响盈利能力,通常流动比率为2最为合适。

2015年年初数指标体系流动比率计算结果: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37458/8132

=4.61

2015年年末数指标体系流动比率计算结果: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4947082/3430278

=1.44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5年比2014年的流动比率有所下降,2014年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2015年因为新增加了很多负债,导致流动比率有所下降。短期偿债能力降低,潜在的风险增加。

(二)速动比率分析

速动比率即企业速动资产与速动负债比值。速动资产为流动资产减去负债。速动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但速动比率过高,会导致资金闲置,增加资金的机会成本,通常速动比率为1最为合适。

原有指标体系速动比率计算结果:

2014年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37458-5118)/8132*100%

=3.98

2015年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4947082-3928812)/3430278*100%

=0.3

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2014年的速动比率较高,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但是有点过高,增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2015年由于负债总额的增加,导致速动比率低了很多,短期偿债能力受到威胁,财务风险增加。

(三)现金比率分析

现金比率是企业的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比上流动负债总额,反映流动资产有多少现金能用于偿还债务。一般来讲,企业的现金比率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比较合适。

原有指标体系速动比率计算结果:

2014年现金比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负债*100%

=(16775+0)/8132*100%

=206.28%

2015年现金比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负债*100%

=(558573+0)/3430278*100%

=16.3%

通过计算可得知蓝光发展公司的2014年的现金比率高于20%,现金比率过高,表明企业的流动资产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而企业现金资产的获利能力明显不足显得比较低,会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2015年的现金比率较为合理。

四、增强偿债能力的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得出,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均较强,但是有大量资金闲置,增加了机会成本,所以盈利能力较低。2015年蓝光新增加了不少负债,使得偿债能力减弱,但是盈利能力增??。2015年负债增加,与其蓝光发展重组上市有关。但是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带来的潜在财务风险不可忽视。增强偿债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优化资产结构

加速资产利用效率,减少资金闲置,利用多种筹资渠道,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使债务资金与权益资金的比重适宜。合理安排偿债计划,将每一笔偿债资金和债务对应。将债务按轻重缓急分类,及时还款,避免引起破产风险。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企业按时纳税,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服务的质量,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借的资金及时归还,形成良好的信用记录。增强偿债意识。

(二)合理规划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的增加影响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借款的增加影响短期偿债能力。蓝光发展可以增加长期借款来减轻短期还款的压力。加强蓝光发展应付账款的管理,有利于减少公司流动负债,增强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提高公司账务处理的及时性与处理效率第一,会计人员需要加强对应付账款科目的核算;加强采购合同管理。

(三)建立应付账款的自动处理机制

明确公司财务职责,加强公司对账管理,对于谁负责管理财务谁承担哪些责任一定要明确。以免由于出现了财务漏洞。对于不规范的财务职责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财务后果。做到定期和不定期的对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