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幼儿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35

艺术幼儿教育篇1

一、从学习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有效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不是日常层面的上课或教学,而是以激发幼儿教师学习愿望、促进学习能力、唤醒学习潜能为目标的并对其艺术实践、反思、变革能力的有效培养。当强调平面或立体的形象用点、线、面三要素进行概括;视觉形象用线条、固定的形式的搭配进行表达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时,完全忽略“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如此“简单”的美,如此有程式规律的审美,使人不得不相信只要跟从一定的方法规则,美的真谛就可以被洞悉、被体悟。因而对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再是通过色彩、线条等反映幼儿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感想,不再是让幼儿教师通过内省感悟美的意义及价值后的艺术体验,而是一味地灌输单一技能技巧、使其传承一脉香火。这就造成艺术教育对幼儿教师来讲,不再是艺术观、语言形式和视觉思维方式的形成方式,而只是一个机体反应的习性。例如,简笔画中的鱼就是那几种固定形态的鱼,而熊也就永远是憨态可掬的咧嘴大笑的熊。

其实,每个幼儿教师都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实践学习方法,吸收价值观、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反思,都有其自身生活实践印记下形成的特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有效的艺术教育学习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对艺术经验和自身理解的方式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塑造。若一名幼儿教师的画法、唱法、跳法固定成一种模式,其动作技能的反应也会成为习惯,一提笔、一运气都与之前的套路相同、方式一致,一旦想进行个性化的改变就需花掉一定或相当长的时间、精力。但若此单一方法再传授于幼儿时,艺术教育对幼儿来讲就不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创造能力主体的有效途径,而是使其进行归顺和驯服的过程。

二、从幼儿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我们往往总是认为这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必需。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往往被以高傲的术语谈论,而很多人完全无视它在幼儿的现实世界是如何被呈现的。这与对幼儿的生活知识缺乏关注是紧密联系的。在幼儿的地方艺术意味着什么?怎样通过艺术表达可能对于他人的痛苦艰辛或是快乐愉悦?这些问题的答案超出了培养幼儿教师技能,却是特别需要幼儿教师去探索的过程。

实质上,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完善与自我成长,它是促进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与依据。然而,在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域中,示范、讲解、反复纠正、先学谱后唱词,均是艺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幼儿教师今后教授幼儿的方法。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被局限于教幼儿唱唱、画画、跳跳,至于艺术的历史、评论、哲学、民族文化等内容几乎都被剔除在幼儿教师的艺术学习之外,教育内容设置的表浅与窄化,必将剥夺幼儿教师多维度学习艺术的机会。例如,民族文化内容的空缺,导致部分幼儿教师跳了无数的民族舞蹈后却不知为什么蒙古族会有耸肩,壮族会有凤凰掌、蚂拐舞等基本的艺术问题。不接触人类历史上优秀艺术作品的幼儿教师,是难以教幼儿感受艺术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思想感情的,也难以教幼儿学习和欣赏名师的优美形式及娴熟技巧。又如,在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常是先临摹后点评,然而一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仅有造型、图案的有机组合所呈现出的特殊结构,还有作者蕴涵其中的独特意境。肢解地学习各部分结构不但造成幼儿对艺术作品整体感觉的把握,而且孤立部分也难以体现其原有的艺术价值。这种照搬科学教育、忽略艺术独特性的方式是用“肢解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知识技能从它赖以生存的艺术情境中剥离出来,把艺术从它产生的各种文化环境中分离出来……这种脱离艺术整体情境所获得的技法上的掌握也只能是暂时的和肤浅的”。

幼儿教师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幼儿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各种原理、方法促进幼儿的艺术学习而获得自我成长与完善,而且指向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幼儿教师的帮助,使幼儿自己建造或构建他们的艺术世界,让他们通过自己与人、事、物及观念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在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中如果不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不考虑幼儿的逻辑特性与学习需求,不管怎样的艺术教育,都不能使幼儿真正地受益。

三、从综合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而现行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都开设有专们肩负着“涵养美感、陶冶心身、养成人格”之重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科目。然而,艺术自身的特点及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表明:“要想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实验的成功,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学科观念和教学方式,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屏障,站在课程的高度,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较强的学科为龙头,将各学科中与艺术有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让幼儿教师在综合艺术中学习艺术。

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等各个层面,绝不是艺术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量的简单叠加。它蕴涵的愉悦性、人文性、游戏性是分科艺术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如《寻找七星瓢虫》是从美工角度切入,用创意手工的方式将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展现出来。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幼儿教师可用低沉、悲哀的音乐表现树妈妈被虫咬的痛苦与无奈;用绘画将生动可爱的瓢虫宝宝“真实”展现,以便幼儿目测与点数瓢虫宝宝背上的斑点;用欢乐明快的舞蹈表现树妈妈身上的蚜虫被七星瓢虫全部吃掉后开心愉悦的情景。

艺术幼儿教育篇2

但是,我们从素质教育角度来审视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就会发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多数人已将幼儿艺术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将艺术教育简单的等同于“技艺训练”,较少考虑艺术本身对幼儿内在成长方面的影响。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幼儿艺术教育由此走入“纯粹艺术”的误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艺术教育是否能真正符合幼儿发展规律,成为提高幼儿素质的催化剂呢?面对现状,我感到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是件迫在眉睫的事。

一.幼儿艺术教育“三大误区”

(一)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创造潜能的开发

艺术教育的归宿和目的是提倡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发展。并能够借助艺术手法自主地表情达意,使其创造潜能现实化。但是,在长期的幼儿艺术活动中,许多教师习惯了“我教你学”的权威性教学,习惯了“求同不存异”的规范性标准。绘画教学成了机械的临摹练习,音乐活动成了单调的发音训练,舞蹈律动成了枯燥的肌腱运动。在“教师至上”“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影响下,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自如探索、自主感知、自我表现与自由创造的机会,他们不能也不敢用自己的感官、心灵去感受体验生活,只在记忆和训练中完成教师分派的活动任务。从工具操作使用到艺术符号的学习,无一不充满标准、机械、统一的“规范”和答案。他们只能把想象、创造、表现让位于规范、接受、模仿,他们的灵性、创造潜能渐渐湮灭了。

(二)重艺术活动结果,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审美主题在不断获得美感经验基础上日渐积累起来的。可现实教学中,由于全面性审美教育感的缺失,许多教师只是片面追求艺术活动结果,而忽视了关键的过程。对艺术活动,教师所关注的是幼儿学会了哪些技能,舞步到位了吗?歌曲唱准了吗?构图合理、线条画直了吗?更有甚者,在一些节日或者比赛中,幼儿园为了展示艺术特色,凸显其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于是乎全园大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的初衷早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演练。汗水、泪水换来掌声和称赞虽然暂时挥去教师、孩子们的一脸倦怠,但这种看似颇具艺术水准的文艺活动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带给幼儿生理疲惫,心理倦厌,造成艺术技能和艺术情感、态度相背离。

(三)重分科教学,忽视艺术活动、形式之间及与其他领域的有机整合。

当今世界艺术教育的走向已指向综合性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目标整体化成了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新趋势。但我国现阶段的幼儿艺术教育多处于分科教学,音乐是纯音乐、美术是纯美术、文学更是纯文学教学。这些学科不仅各有独立的大纲、进度,而且模式也已固定化。歌曲教学一定是清音范唱――完整跟唱――分组练唱――小结点评;美术教学一定是出示范画――讲解示范――指导练习――评价作品。这种模式化、系统化的分科授课虽然有利于艺术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人类经验传承之需要,但由于幼儿的心智成熟度还不具备接受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还处于动作和形象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也才刚开始萌芽,过早进行学科练习,极容易造成幼儿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这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任务是背道而驰的。

二、走出误区的对应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

《纲要》中对幼儿园音乐、美术教育的阐述:“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地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纲要》的这一阐述,也深刻地说明了幼儿艺术教育重在通过技能的培养发展幼儿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不只要认真学习和贯彻《纲要》的内容,而且要把《纲要》的内容落到实处,充分运用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师应该有时刻关注最新教育理念的意识,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以便把教育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还幼儿艺术教育本义:“每个幼儿在其艺术天性的引领下,按他们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以大胆、自由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世界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并从中体验到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的美育功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三)提倡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是走出幼儿艺术教育误区的一种重要途径。一个充满信任、相互协调的家园关系在幼儿艺术教育中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与交流,运用各种方法让家长了解有关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此外,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提供机会让家长参与教学工作。

作为幼儿家长,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搞好每次参与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应该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在遇到感到迷惑的问题应该积极地向有关的专业教师咨询。

艺术幼儿教育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文化、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总结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唱歌,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艺术幼儿教育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想象力审美能力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1]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艺术幼儿教育篇5

①远足工作的系统构建首先是选择恰当的主题和任务,因为主题不同幼儿活动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不同,那么幼儿在远足活动中的心理反映就不同。主题是一个活动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性质,通过任务引导幼儿参与进来,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定向,心理进行激发,才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对远足活动内容、形式、方案设计的策划,舒适安全第一,人性化教学第二,因材施教第三。通过精心的设施、材料准备,适当的感官刺激,知识点的准确穿插,以求最终达到教学与环境相结合,活动与生活相结合,时间与环节相结合的目标。最后,远足活动是教育的持续,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吸引儿童参加活动还不足以保证教育的效果,只有从旁边获得评价有益的结果才能带来满足今后并诱发今后的行动。因此,教师应该在远足活动结束后对幼儿进行记忆强化,在活动以后的教学中时时帮助幼儿回忆,最终提升幼儿的经验认识。

②街头艺术激发审美情趣的必要性研究幼儿在幼儿园的审美情趣主要来源于传统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培养,所接触的大多是画纸画布上的艺术作品,种类大多为油画、国画、水彩画等,作画的材料多为各类颜料、水彩笔和油画棒。容易让幼儿在脑中形成固定思维,认为美术就是这个样子。而街头艺术打破了这种思维定性,无论是在创作地点、创作材料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给幼儿带来全新的感受,不仅极大丰富了幼儿对艺术形式的感知,更大大拓展了幼儿的艺术想象空间。只有打破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性,激发审美情趣的多元话,才能使幼儿在艺术创造力上天马行空。

③街头艺术激发审美情趣的可行性研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激发审美情趣的主要手段。在街头艺术的活动中,幼儿因为自身的兴趣始然,同时又在观察、触摸和联想中获得了自我享受。街头一件件表现方式各异的艺术品,老师的循循善诱,幼儿的全身心投入,激发了幼儿在审美中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异感等,调动了审美潜力,产生了审美激情。

于是,街头艺术在激发审美情趣的可行性上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提供的审美素材丰富而且角度各不相同,好比同样是雕塑,其作者的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其实也是有各自喜好的,他们总会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艺术作品,主动地激发自己的审美要求。二是街头艺术的审美中出现的闪光点多。美是通过媒介展示出来的,而这些媒介往往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在户外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直观媒介更多一些。因此,在远足活动中,当幼儿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那么审美过程中的闪光点也会更多。

二、具体研究过程通过对本园幼儿三个月一系列远足活动的总结,课题组准备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细化总结,主要从审美价值的不同角度,幼儿在不同街头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在以及审美情趣培养中的细节把握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审美价值

1、“街头艺术”和幼儿的成长相结合

(1)静态“街头艺术”的欣赏教育如:雕塑、涂鸦墙、广告牌、橱窗艺术等等都属于静态的“街头艺术”。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从自然环境中发掘美好事物,了解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是欣赏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丰富了他们的美感经验,才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元素、不同心情去“读”懂美术作品中的美感和内涵是欣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幼儿的感官主要来自于色彩、线条和形状,而意境则需要老师去启发,如从马风驰电掣的奔跑图画解读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从欧陆风情建筑群解读外国的文化;从斑点狗群去解读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等。

(2)涂鸦审美教育涂鸦墙在南汇惠南镇的街头时常可见,而幼儿正是一个喜欢涂鸦的最广泛的群体。4岁左右的孩子在涂鸦的时候往往没有顾虑,创造性很强,我们把这一时期寓为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去画,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没有比例空间的概念,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随意夸张某一部分。涂鸦是一种原始表达愿望的潜意识体现,在涂鸦中帮助孩子们保持主观的意志和夸张的手法,并借助外景色启发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最终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孩子间互相交流彼此对涂鸦墙上面图形的各自看法,主动参与实际的涂鸦绘画中,对审美教育效果来说会更好。

(3)动态“街头艺术”的人生观启发街头献艺、街头表演、行为艺术等等都属于动态的街头艺术。远足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贴近生活,而贴近生活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幼儿大多都是好动的,而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表演中去,不但增强了幼儿的体力和脑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老师适当的表扬,让孩子们在街头表演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对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心,不正是审美情趣的最高要求吗?通过街头献艺的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汗水创造了社会效益,老师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奉献的意义,乐于帮助他人是种美德等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2、街头审美的人文价值很多的雕塑、建筑、图画都是以文化为载体,浓缩人类文明,包含丰富的礼仪形式。它们所体现的对春天的期盼,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天伦之乐的享受,对先烈的缅怀,对亲情的寄托,对友情的珍视,对情绪的宣泄,对人性的回归,对和谐的追求,它们所具有的伦理道德、文化审美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具有潜在的人文生命力。远足的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街头审美则是自然与社会、人与伦理秩序相得益彰,艺术与道德的合理结合。这正体现文化即人化,意味着自然的人化,人自身的人化。通过街头艺术实现人文氛围的浸染,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传播,促进幼儿良好人格、气质、修养等稳定内在品格的形成。

(二)幼儿在街头艺术活动中的表现

1、群体表现(分为:高、较高、一般、不高)

街头艺术类型兴趣集中度注意力集中度活泼指数相互交流程度

雕塑较高较高高高

店面招牌一般一般不高较高

涂鸦墙高较高较高较高

各式建筑一般不高一般较高

橱窗艺术较高一般较高较高

根据上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街头艺术的活动中,不同种类的街头艺术其优势具有很大差异。综合来看,雕塑和涂鸦墙最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幼儿的爱模仿,二是幼儿的表现欲。雕塑的生动形态往往能让幼儿在模仿中增强物质的形体认识,同时幼儿的涂鸦欲望仍然很强,如果在街头艺术中将幼儿引入实际的涂鸦活动中,可以更加广泛和迅速的调动起幼儿审美情趣。同时,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哪种街头艺术,幼儿之间的互相交流都明显要比在幼儿园多一些。这就说明,幼儿在街头艺术活动中产生了沟通欲望,而这一时期正是幼儿语言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街头艺术锻炼了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也对艺术性语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提高。

2、个体内在精神表现和意志品质表现(积极的方面)

内在精神表现:①愉快②热情③求知④个性⑤专注⑥自由⑦放松

意志品质表现:①热爱生活②互助③理解④独立⑤坚定

【静态街头艺术】内在精神表现意志品质表现

雕塑①③⑤⑥⑦①④

店面招牌①③⑥⑦①

涂鸦墙①④⑤⑥⑦①②③

各式建筑①③⑥⑦①

橱窗艺术①⑤⑥⑦①

【动态街头艺术】

街头献艺②④⑤①②③⑤

街头表演②⑤①②③⑤

行为艺术④⑤①④⑤

根据上图来分析,内在精神方面,静态街头艺术活动中,幼儿们内心相对放松,并且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兴趣盎然,普遍感到愉快;而动态街头艺术中,幼儿相对感觉到拘谨,由于过于专注或者紧张,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愉悦感,但是他们却在意志品质上获得了提高,因为通过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幼儿学会了相互理解,并慢慢懂得坚强和独立。我们也欣喜的发现,无论是静态街头艺术还是动态街头艺术,幼儿都会更加热爱生活,理解生活。

(三)审美情趣培养中的细节把握

1、动作和语言上的把握街头艺术的形体模仿是促进情趣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把“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形式引入到去街头艺术的审美中来。如观看海螺雕塑的时候,老师此时就拿个道具放在背上,然后弯着背模仿海螺的缓慢移动,然后询问孩子们:海螺是怎么走路的呀?孩子们争相模仿的时候,就再进一步提问:海螺为什么要背这样一个重重的东西呢?让孩子自己讨论,最后再揭示答案:海螺是为了要保护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形体把孩子们仿佛带进了海洋世界,让孩子们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形成了更加形象主观的思维习惯。

2、艺术上的“突然进入”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在课堂上如此,在户外更是如此了。老师应该周密的作好前期安排,就如同话剧表演的舞台布置一样,给孩子设置引人入胜的“艺术跳入”环节,通过对孩子的感官产生刺激,迅速吸引他们的眼球和耳朵。例如在瓦罐喷泉的艺术审美上可以实现让喷泉的管理单位将水关闭,让孩子们在喷泉旁边观看的时候突然让喷泉展现出来。用一种“突然进入”的视觉或听觉美感去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老师这个时候只需要当好一般导游的角色就行了,让孩子们自己多看、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艺术的真谛。

3、消除影响老师要十分注意审美对象的两面性,一方面审美对象可能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老师要权衡利弊。因为孩子知识经验有限,辨别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欢模仿。孩子欣赏艺术作品时,尽量避免提及那些消极元素。幼儿的自制力普遍较差,还不完全具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懂得对幼儿的习惯培养,景区内出现的例如乱扔东西、践踏草坪、折花攀枝等行为,要及时作为反面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消除外来影响。

三、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创设环境引导感受

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已经对主题策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发现在街头艺术活动中创设环境元素能引发幼儿更加直观地对美产生一种认识和反映,包括场地选择和划分,优美作品的选择,整个氛围的营造,主要是环境中的背景和音乐。

2、和谐交流激发爱

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关系时能产生的一种愉快心理体验,交流的和谐感对人的心理情绪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外,在街头艺术活动中,一旦发现幼儿之间相互友好、帮助的行为时,老师应及时地让幼儿知道,这种表扬可以激发幼儿彼此间的互相理解,为审美情趣的健康形成奠定群体基础。

3、从评价美到表现美

审美情趣的真正提高,不应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应该让幼儿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评价美是幼儿与幼儿间,幼儿与老师间的互动,而表现美是幼儿和自己,幼儿和这个客观世界的互动,幼儿要健康成长就必须战胜自己,融入世界。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幼儿评价美的基础,积极为他们创造表现美的平台,例如举办服装表演、涂鸦大赛等等,激发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原始动力。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幼儿教育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技巧性;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最重要的工具,随着素质教育意识的强化,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语言艺术性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以进一步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实效。本文就幼儿教育语言的技巧性进行详细论述。

幼儿园是孩子们获得教育的重要场所,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讲,幼儿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的口语教学较多,由于幼儿处于学习的起点,基本不认识字,因此,他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大部分来自教师的口耳相传。但是,由于幼儿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很多动作行为是在潜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不为自己控制,从而施教难度较大。同时,幼儿与教师在年龄和身心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天壤之别,这使二者的沟通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教育幼儿学习,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能够使教师更好地进入幼儿的世界,使幼儿能够更主动和准确地接受知识和技能。

一、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相对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生动有趣的语言更贴近幼儿心理,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汲取知识。例如,在给幼儿讲故事时,老师采取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不同的人物采用不同的声音特点,或甜美,或阴沉诡异等,这样可以展现给幼儿具体的人物形象,让幼儿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开发智力。

二、教师应当扮演母亲的角色

在与幼儿沟通交流时,教师应当扮演母亲的角色,用充满爱的语言去耐心地教导幼儿,使幼儿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时,爱的语言具有良好的激励性,当幼儿在学习玩耍中遇到困难,不能自己独立解决时,往往会产生苦恼沮丧的情愫,感到灰心无助,这时,教师们就应当去关心帮助他们,轻声细语地询问幼儿苦恼的原因,鼓励引导他们走出困境,继续去探索、学习、玩乐。例如,在进行某项动手操作时,有的幼儿因为胆小羞涩,不敢自己动手练习,这时,教师就应当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宝贝,不要怕,努力尝试一下”“老师相信你,你会做得很好的”“你看其他小朋友做得多好,你和他们一样优秀”等等,这样的话语对幼儿无疑是一种力量,在老师的关怀支持和其他小朋友的鼓励下,他们会重新振作起来,充满信心去动手锻炼。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说的就是充满爱的语言可以让幼儿感到身心愉悦,如沐春风。

三、教师的语言教学应当准确规范,简洁明了

艺术幼儿教育篇7

一、教师应更新观念

1、审美教育为中心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应该树立“审美教育”的观念,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和行动指南。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设计、方法选择和教学组织均应紧紧围绕“审美教育”这一中心,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能真正萌发幼儿感受美、理解美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2、幼儿为中心

作为幼教工作者应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观念,我们知道,幼儿画画、唱歌、跳舞,都不受功利目的的支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像、愿望或情感。幼儿的画稚拙、天真,唱歌跑调,跳舞时动作不协调,这些虽然与教师的要求不一致。然而,这一切都是幼儿充分自我表达,给人一种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的感受。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幼儿的主观意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教师只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意对待幼儿的天性,做到“以幼儿为中心”。

3、创新为中心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源于幼儿的探究、来源于幼儿动口、动脑、动手的艺术实践,而不是一味地从知识中来,因此,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进行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使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允许幼儿自由创造,拓展幼儿创新的时空,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

二、创设均等机会,快乐享受活动过程

1、创设均等机会,促进幼儿不同层次的提高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位幼儿,创设均等的机会,让每位幼儿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培养。在艺术活动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进入“能力强”的行列中。

2、引导幼儿自主创作,享受活动过程

幼儿有自己看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有自己表达对世界事物的喜好。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的情感,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其中,幼儿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大胆、无拘无束的表现出童心、童趣,是成人无法想像的。因此,在艺术活动时,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创作,注意幼儿创作的流畅性,如有些幼儿需要老师帮助时,可提供个别性的帮助和指导。

3、欣赏自我、欣赏同伴,注重幼儿个性的培养

教师要会欣赏幼儿的作品,因为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表现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他们的作品是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使他们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他们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并与他们分享这种快乐。还要引导幼儿欣赏自我,欣赏同伴,并学会与同伴合作活动,这对良好个性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4、艺术教育与生活、科学、文学等活动的整合

通过多种途径,将艺术教育和各领域教育相渗透。加强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不但熟悉本职的业务,更要加强学习、扩充知识,还要善于引导孩子留意美、欣赏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来进行艺术教育。

三、教学方面应更新

1、营造宽松的氛围

幼儿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鼓励他们,敏感的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使幼儿增加了自信心。同时加以适度的指导,与幼儿亲密接触,融为一体,这样消除了孩子对艺术活动的恐惧感,从心理上、物质上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一个微笑到一个拥抱都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与评价。使幼儿在无拘无束、毫无心理压力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望和需要。

2、教具及素材的选择

①运用有趣的教具:如把图片制成立体的、可操作的,让图画活起来。幼儿从开始的看图到将图形与音乐匹配,再发展到随音乐创编动作,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又上了一层。

②选用有趣的素材:如幼儿熟悉的萝卜、土豆、黄瓜等各种蔬菜,我把它们稍加修整,让幼儿当印章,红的、蓝的,把秋姑娘打扮的花技招展、千姿百态,幼儿有感知色彩的同时获得了满足。

③利用各种资源:如在美术角中放一些随手可以取的美术材料,让幼儿可以在不同质地的纸上尽情圈涂。

3、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自己有机会为歌曲配动作。并为歌曲增编歌词。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不仅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发展唱歌能力,也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韵律活动创编动作。使幼儿更好的感受音乐的节奏,提高辨别音性质的能力,必须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有较大的自由度,允许幼儿超越常规;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创意、表现、交流的意识和技能。

艺术幼儿教育篇8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美术教育;影响

现阶段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依旧存在很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为了能够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科学发展,科学引入民间艺术,在课堂上让幼儿多与民族美术作品接触,增加他们对于民族美术艺术性的认识,是提高幼儿美术素养、美术创作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比如脸谱艺术以及剪纸艺术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着我国民族的独特艺术魅力,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艺术形式继承和传扬下去。

一、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部分的学校以及教师对于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很多人都认为美术不过是简单的画画,很少人能够真正认识美术教育的本质,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会幼儿如何画画,而是通过画画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让幼儿能够在美术学习中体会到美的感受。因为人们对于美术教育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了我国美术教育的滞后发展,幼儿对于美术学科兴趣也不断削弱。另外我国还有一部分的幼儿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美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建设资金上也相对匮乏,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现任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都相对落后,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晰,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认为自己的水平完全可以胜任幼儿美术教学,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各种培训活动不积极参与,因此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民间艺术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影响

1、民间艺术能够培养幼儿美术素养

民间艺术对于我国幼儿美术教学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应该用全新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美术教学,儿童时期,幼儿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巨大的好奇心,教师应该抓住幼儿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巧妙的将民间艺术融入到美术课堂中,触动幼儿的灵感,推开他们灵感的大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比如剪纸艺术,教师可以将生活的飞鸟、云朵、花朵这些简单剪裁的形象,首先教与幼儿,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更多丰富,多彩的形象展现给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剪纸活动,活动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在比赛结束后进行评比,剪纸成绩好的幼儿,教师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并给予恰当的奖励,这样一来幼儿的好胜心理被激发,就会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剪纸艺术的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正确引导,不断补充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艺术价值的讲解,这样孩子就会加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了解,美术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2、民间艺术能够培养幼儿人文素养

民间艺术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对于幼儿来说很多艺术内容的理解都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方法,明确教学的内容,民间艺术依旧可以发挥出应用的优势,促进幼儿人文素养的提高。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本地民俗文化,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了解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陶冶情操,塑造优秀的文化品格。在目前我国的德育工作过于简单、内容空洞、方法陈旧的状况下,结合民俗文化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丰富的艺术实践,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一块质朴的印花布、一架古老的民间纺车、一扇雕花的门窗,这些富有地域色彩的民间艺术物品,无不展示这我国民族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蕴藏这巨大的审美因素。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些民间艺术制作成可见,展现给大家,幼儿通过欣赏这些纯朴的美术作品能充分感悟到民间美术创造了生活和美,反过来生活和美促进了民间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这种暖暖的人文关怀,正好适合培养幼儿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弘扬文化精神,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也许是民间元素引入美术教育最为重要的收获。

三、民间艺术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将课堂搬到室外,将剪纸等民间艺术请入课堂

我国教育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特点,过于古板的教学模式以及过于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方式。虽然多年来,素质教育、肩负教育、各种新型教学理念不断被提出,但是想要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形式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幼儿教育相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来说,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一些优势,幼儿教育所面临的教学主体是幼儿,幼儿思维、身体素质、接受知识的能力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过于枯燥的课堂环境必然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幼儿教师基本都会具有各项基本机能,比如:音乐、美术以及跳舞能力等,但是即便如此,从幼儿美术教育的整体来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方面依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比如将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大自然的优势,将课堂搬到室外,将剪纸等民间艺术请入课堂等等,只有这样,变革似的新型教育才会在当代的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意识,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2、协调好生活积累以及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切忌要协调好生活积累以及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过于重视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民间艺术教学的失衡,甚至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进行引导,通过合理的引入民间艺术形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美学素养等,尽量将民间艺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积极与幼儿进行互动,最为关键的是,需要帮助幼儿真真切切的与民间美术接触,将美术作品、剪纸艺术品等在课堂上展示,孩子们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民间艺术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提高民间艺术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力,明确民间艺术的价值,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进行民间艺术教学活动,在培养幼儿美学素养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艺术幼儿教育篇9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内涵;特点

只有在幼儿教学中建立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才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实现幼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全面发展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以下我们对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明确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原则,最终对艺术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策略进行探讨。

一、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互动性的交往和沟通。该模式的建立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教师在互动教学模式中的教学需要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合理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幼儿艺术教育互动的特点中有:1.艺术作品和幼儿间的双向交流,艺术教育的信息可以通过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作品进行表达。教师在艺术教育中指导学生同艺术作品进行交流,从艺术中体会艺术创造者的情感,善于抓住幼儿的注意力。2.幼师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两者之间不仅要在知识的传授中进行交流,还要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拓幼儿的发展进行探究。此外艺术教育活动还要具有一定的反馈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艺术活动进行恰当的设计,对幼儿做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在艺术活动中及时的发展和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思想。

三、美术、音乐、舞蹈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目前我国幼儿园中主要开展的艺术教育互动模式的形式有美术、音乐、舞蹈。本文就这三个方面的艺术教育互动模式分别进行探讨。

1.美术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美术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实现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审美可能性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和思维的扩散能力。我们将对美术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策略进行分析。(1)建立教师和幼儿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幼儿的认知能力在这一阶段十分薄弱,在美术课程中可能对教师出示的美术作品不能很好地欣赏,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权威性的艺术作品或是结论,要保证学生的自我探索,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和作品进行对话,教师不要抑制孩子的想象力死板的将权威性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有对美术欣赏和创作的权利。艺术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教师的正确作法是通过自身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帮助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进行对话。在认识前提下培养艺术的发散性思维,利用孩子独特的视角,对艺术作品的再次生成和丰富,这对于幼儿和艺术作品都有着积极的作用。(2)营造轻松和谐的美术学习环境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审美情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可以更好实现培养,幼儿的美术学习需要环境的不断熏陶。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敢说、敢做、有机会表达的精神环境。并且学生的想法能够得到教师积极的回答和肯定。良好的物质环境也是实现学生对美术进行学习重要保证,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比如在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美术作品周围不要出现其他事物,教师为幼儿展示的美术作品的背景要尽量的简单,保证有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美术作品上,确保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认真的观察。此外教师还要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和解说美术作品,同时配上恰当音乐来辅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营造良好的欣赏环境。幼儿阶段的学生光用视觉是很难满足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物,学生在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后会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更加充满兴趣。幼儿在自由、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可以更好的在美术课程中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2.音乐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

(1)重视幼儿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嗓音以及其发音的主要特点。从一开始要科学的训练幼儿的发音技巧,最后使得幼儿可以熟练的进行发音。实践证明幼儿时期的发音训练,对幼儿在长大后的出现好的音质,嗓音纯正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每一个学生的特定,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在互动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详细的观察。在训练中教师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法,不要追求速度和极大的效果,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资质是不同的,不要纯粹的追求训练的效果制定有损幼儿健康成长的训练方式。(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喜欢的音乐种类选择课件。除了对学生喜欢的音乐进行选择,同时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采纳,询问学生喜欢的音乐类型。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很重要,教师在教会学生一首音乐后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进行合唱,培养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引导学生积极的在音乐课堂上表现自己,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肯定。(3)音乐互动教学模式实例音乐课堂的互动主要看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下面我们对《我是猫》歌唱活动中教师的互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片段1:师(拿着小猫图片):今天我要把握的小伙伴介绍给同学们,我手中拿着它的照片,同学们来看看我的小伙伴是谁?生:小猫。师:是啊,同学们都知道啊。那你们猜猜哪只是老师的小伙伴。生:那只黄色的;那只瘦点的。师:同学a你来说说你为什喜欢这只白色的呢?生:看起来漂亮……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手中拿着几只不同小猫的图片,“猜猜哪只是老师的小伙伴?”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和猜想。学生根据小猫的不同特点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对小猫的外形进行探讨。教师为学生的参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片段2:师:小猫最喜欢玩的就是毛线球了,如果你是小猫,你想玩毛线球的话,你会怎么说呢?生a:喵喵~师:我来听听,哦老师明白你这只小猫的意思了。那谁能来试一下小猫生气了的叫声呢?生B:喵!喵!喵!师:看来你这只小猫是真的生气了。看来小猫在有不一样的脾气中,叫声是不一样的啊。在上面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猫的叫声表达不同的情绪。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方式进行鼓励和肯定,并且给予积极的回应“看来这只小猫是真的生气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教师在和幼儿的互动中鼓励幼儿勇敢的进行表达,适当的为学生提供线索,在学生表现后给予积极的回应。

3.舞蹈互动教育模式探讨

(1)实现幼儿舞蹈和生活的结合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在幼儿的舞蹈教育中要将幼儿的生活和舞蹈进行恰当的连接,不断的实现幼儿对舞蹈艺术更好的理解和吸收。不断的对儿童的内心情感进行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生活。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感受生活中的韵律、结构和秩序,进而提升幼儿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幼儿时期具有好动的特点,对舞蹈的学习具有自然的兴趣,当幼儿的舞蹈学习来自生活领域时,舞蹈教学会变得更加顺利。教师在舞蹈教学的互动中既要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要组织好舞蹈学习的纪律。(2)在舞蹈互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情感从舞蹈的出现到变化中可以看出,舞蹈主要是人类表达情感展示精神文明态度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感受。幼儿的思维和想象是没有界限的,并且幼儿的思想往往比较纯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好自身的思维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设计进行选择。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幼儿对更对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知。将舞蹈和其他非艺术进行巧妙的融合,是学生更容易理解:悲伤、高兴、爱等情感。进而更加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进而丰富幼儿的现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学会跳一整段舞蹈,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肢体动作以及自身具备的经验,即兴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3)为幼儿营造充分自由的舞蹈学习环境在幼儿舞蹈学习中,没有跳的好不好、像不像这样的评价,教师在对幼儿的舞蹈教育中为学生营造充分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中时刻保持一种宽松愉悦的心理。一方面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实现艺术的融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不断的鼓励,学生在自由的舞蹈学习环境中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四、小结

总之互动式的艺术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不同种类的艺术教育对幼儿所起到的作用,进而结合幼儿学生的特点展开恰当的教学设计,实现对幼儿审美的提升和良好生活情趣的培养,进而为幼儿将来的艺术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抱我好教学的规律,实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清楚幼儿艺术培养的价值,达到良好的教育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宗艳.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史蓉.幼儿艺术教育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上),2013(1).

[3]叫思成.幼儿园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刘思敏.幼儿园教师音乐学科教学知识(pCK)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艺术幼儿教育篇10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活动洗照片

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建立幼儿的艺术审美感受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美、表现美的意识与能力。在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知识技能为隐线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儿童的尊重、关怀、合作、交流、反思、探索的品格,从而奠定塑造儿童完满人格的基础。因此,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全面综合的艺术底蕴,更应该具备人文精神和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担当起这个重任。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应该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和发展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多种能力和幼儿在参与艺术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以下是一位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进行的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课堂教学实录与作者的评价。

教师说课:今天,我上的是一节小班的美术活动《洗照片》。我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尝试用简练的语言,对玩具进行简单的描述。

2、鼓励幼儿通过大胆的尝试,掌握初步的涂刷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和绘画成功的喜悦。希望各位老师课后给予指导和批评。

从现场摆放的教具(活动场地展台上摆有毛绒动物玩具若干,已用白色油画棒画好玩具造型的白色卡纸,小方桌、各色颜料、水粉笔等物品)和教师规范、条理的说课情况看,该教师实施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正确的。教学活动目标明确,活动教具准备充分,语言逻辑叙述清晰,运用了“让孩子、尝试、鼓励、体验”等词汇,表现出了她乐业敬业的人生倾向和热爱艺术、尊重幼儿的人生态度。具备了幼儿艺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老师:(教师带领小朋友按顺序进入教室的行进中)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客人,小朋友们!和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吧!

小朋友们:老师好!阿姨好!叔叔好!(纷纷打招呼并挥手示意)

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被教育对象,“和客人老师打个招呼吧!”一句话,产生的教育效果是深远的,既培养教育了幼儿懂礼貌、真诚自然和与人交往的沟通能力,又培养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教师的言传身教,势必会培养出更高素质、更为优秀的下一代,文明呼唤、社会需要这样高素质的老师。

活动一:引导观看玩具展览

老师:(在安排好小朋友们入座后)今天刘老师要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我们幼儿园正在进行玩具展览,小朋友想不想去看一看呀?

小朋友:(稍作停顿在想)想去!

老师:好!让我们排成一个小火车去看玩具展览吧。(老师把小朋友们引领到玩具展台前)啊!看这么多的玩具宝宝,我们跟玩具宝宝问个好吧!

小朋友:(争先上前观看并打招呼)玩具宝宝好!

教师赋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稚气的语言,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新鲜感和探索的愿望。“让我们排成一个小火车去看玩具展览吧”,把一个普通的队形说成是“小火车”,“向玩具宝宝问好!”等话语,再次体现了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教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蹲下来说话,以接纳、允许、欣赏、分享幼儿的观点、看法和表现手法,更能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热情。同时进一步体现出了其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教育理念。

活动二: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小朋友们看一看,你们喜欢的是哪一个玩具宝宝?

小朋友:喜洋洋、天线宝宝、小狗、小熊等……(老师分别回应小朋友的回答)

老师:好!让我们用眼睛去仔细看一看,最喜欢哪一个。也听听其它小朋友喜欢哪一个。(引领小朋友们就坐后。小朋友逐个举手发言说出自已最喜欢的玩具,老师一一拿玩具回应孩子们的发言。引导幼儿说出喜欢玩具的理由以及玩具的颜色、形状、特征等。有个别小朋友举手,教师没有顾及到也没有及时回应。)

此时初步实现了本次艺术活动的第1个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尝试用简练的语言,对玩具进行简单的描述。活动环节环环相扣、导引自然、过渡顺利,说明该教师组织艺术活动的条理清晰,方法得当。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的教师应该尊重、关怀、接纳、欣赏每个孩子,关注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每一个表情和反应,倾听他们的点滴想法和感受,察觉他们的困难、问题和需要,适时给与必要的帮助,让每个孩子的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发展。活动中有个别小朋友举手发言刘教师没有看到,有的小朋友说话也没有及时回应,今后应该注意。

活动三:给玩具拍照——巩固认识玩具的外形特征

老师:玩具展览完以后,玩具宝宝就要回家了,也要被带走了,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玩具宝宝留下来,随时能看见它呢?(讨论)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小小摄影师,把最喜欢的玩具拍下来,然后把照片洗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看见它们了。

老师:(老师领小朋友再次来到玩具展览台前,小朋友们纷纷做出照相的体态动作)小小摄影师们!赶快给你喜欢的玩具照相吧!(小朋友们纷纷做照相体态,并模仿照相机按快门时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音)

活动四:动手能力培养——洗照片并感受油水分离画的乐趣

老师:小摄影师们都照好了吧,我也照好了我喜欢的照片。你们想知道我照了什么吗?

小朋友:不知道!

老师:让我把照片洗出来给你们看吧。(老师把小朋友领回座位,拉过一面贴有白色相纸的黑板,并拿起颜料盘和刷笔,带领小朋友学习感受油水分离画显现过程的乐趣。老师一边做一边讲握笔的方法,沾颜料的方法,并从左向右至上而下一笔一笔将颜色均匀地涂在白色相纸上。每涂一部分会显现出熊猫的部分肢体,整张相纸被涂满水粉颜料后,出现了熊猫在竹林里吃竹子的画面。)

小朋友:耳朵、头、熊猫、竹子(小朋友们惊讶地发现,从色彩鲜艳的颜料中一步步显露出事先用油画棒画好的玩具宝宝熊猫图案,并跃跃欲试)

老师:小朋友们想不想把自己的相片洗出来?

小朋友们思考:(齐呼)想!

(此时,老师领小朋友来到已摆好颜料、刷子和相纸的矮方桌前,让小朋友们用刷子沾上不同的颜料,往白色的相纸上涂,开始洗自己的相片,老师做巡回指导)

老师:(巡回期间不断地表扬、鼓励):佳佳小朋友真棒!

(小朋友的相片很快洗出来了,交给老师贴在黑板上展示。)

教师用温和、朴实、充满稚气的语言,耐心引导幼儿在观看教师涂刷颜料步骤中学习涂刷方法,实现了活动目标2:鼓励幼儿通过大胆的尝试,掌握初步的涂刷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和绘画成功的喜悦。特别让小朋友惊讶的是老师的绘画技巧,当形象逼真的熊猫吃竹子的画面出现在幼儿面前,幼儿的观察力、发现美的能力以及探索艺术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幼儿在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的同时,获得了成就感。艺术活动的情感体验目标得以实现。

活动五:作品展示与欣赏

老师:洗好的照片贴在黑板上了,大家看一看,我们的照片有多漂亮呀!

(小朋友们围在黑板下,欣赏并评论自己和其它小朋友的相片。大家显得很兴奋,并很有成就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儿童艺术活动中,教师应该和善于担当多种角色,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儿童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为最本质的更应该是儿童艺术活动的欣赏者。此时,一句“……看一看,我们的照片有多漂亮呀!”体现了教师积极的评价态度,以支持、接纳和陶醉般的赏识带给儿童一个宽松、和谐、愉悦、温暖的环境。让儿童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和莫大的成就感。

下课:

老师: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的玩具宝宝相片,把它们贴在教室里,我们就可以随时看见玩具宝宝了。(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送到展台前,贴到黑板上。老师带领小朋友准备离开教室。)

老师:小朋友们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小朋友:客人老师再见!(老师带领小朋友离开教室)

执教教师从说课到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各个环节完成的都比较顺利,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活动课。虽然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没有兼顾到个别小朋友的感受、对小朋友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与回应等现象,但从她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艺术活动环节的设计、教具的准备等方面,可以看出她对幼儿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观念掌握还是比较牢固的;从鼓励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活跃的气氛,显示出通过本次艺术活动,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从艺术活动教具的准备可以看出她扎实的绘画功底,特别是让幼儿和听课教师记忆深刻的是,在刷水彩时油水分离的一瞬间展示出的逼真的动物造型,让幼儿体验到了绘画的乐趣和喜悦。可以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教育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教育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