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56

人才培养形式篇1

改革开放后几十年间,中国各个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和经济全面市场化的环境,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环境同样基于这个大变化中,其一是中国高等教育呈规模化发展,美术教育也不一例外卷入其中,过去一个艺术院校学生数量一般是几百人至一千人,一个班级是几个学生,现在艺术院校在校生都是几千人,甚至是上万人的规模,几个人的班级是不可想象的事。其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已从过去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大众教育,其三是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别是新技术引发新产业的诞生,如信息产业、城市建设产业、旅游业、休闲娱乐业、动画产业等都急需创新型的艺术人才,而且这种社会需求量是过去精英人才需求不可比拟的。其四,此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全面开放,各种公办、民办、私办的大学实现竞争,而且竞争己从初期的规模竞争转向优势与特色的竞争,期望以特色吸引优质生源,以优势求发展。

面对当下中国艺术教育和美术人才需求大变化的新形势,中国各艺术院校也一直在寻求变革以求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成效不明显,并且在变革中因对艺术教育特点认识的误区造成艺术教育某些方面比过去还要僵化和教条化,最为显著的是为应对招生规模的扩大,强调

教学成本,教学模式采用大课堂和模板式的教学模式,看似很标准,但结果是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另一点同样是要求标准化管理模式,管理部门希望通过公司式的标准化管理获得标准化的人才产品。如同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国美术教育自上而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指标式的教学评估都是上述现象的反应,这些恰恰违背了美术教育的特色性,宽松的人文环境与个性的思想表达是美术创新成长坚实的土壤,尊重美术教育规律是实现美术特殊创新人才的培养前提。现实中,我国的艺术教育显现愈来愈开放的势态,美术人才培养不仅要求专业化,还要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成为必然。

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首先要准确地认识美术人才教育的特殊性,艺术学科在西方属于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均有别于其他学科,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能力培养,强调原创精神,注重独立思维和个性张扬的训练,而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围绕上述目标进行构建。

其次,改善美术教育管理机制;减少行政管理环节,将管理工作从领导型转向服务型职能,侧重动态管理、成效管理,弱化指标式的“标准”管理法,注重过程的监督服务与教学结果的考量,关键是各院校应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管理机制。

再者,优化学科建设,完善课程的设置;我国各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但明显的问题是各院校出现同质化,校际间没有体现学科建设的特色性,所以,每一个艺术院校都应该针对自身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以及所处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优秀的专业创作人员,更需要能面向社会、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特别是在电子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和多媒体已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艺术也不例外,而且,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兴起,艺术的作用获得很大延伸,如城市公共艺术、生活用品造型、旅游用品造型、娱乐衍生品造型等成为美术创作所涉及的领域。而原来传统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必须要优化学科,调整课程设置,要打破学科界限,专业界限,允许学科交叉,鼓励新兴学科的形成,另外,要加强创作思维的训练课程,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科建设和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以适宜社会需求为目的。

然后,遵循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本身就是高投入的教育学科,规模化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美术人才培养,本人认为工作室教学制和导师责任制是美术教学制度较好的选项,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点:1、符合美术教学规律,世界各国基本是以此法教学;2、责任明确,也可以形成鲜明的专业特征;3、可以保持师生的密切关系,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思维训练主要是依靠导师具体指导、讲授、示范来实现。这种工作室的建立应是开放的,需要其他的教师和公共课程予以补充。以确保学生获得个性培养的同时能得到公共课程的知识。

人才培养形式篇2

一、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技术经济专业不同于非经管类的工科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是不限定的,该专业为社会提供的将是有效地对各类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决策型或决策辅助型人才。因此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对该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更为重要。达成此共识之后,全体专业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的础上,实施了“一体三化四环节”的教学模式,即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以课程设置系统化、教学法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主要环节来完成教学任。“三化、四环节”是“主体”的保证,是为“主体”服务的。把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和完善人格结合来,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系列课程整体结构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我们把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对事物进行知识分割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事物进行整体性教育。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和任务,而若干相关课程又形成了一有一定功能的课程组块。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系统理论,考虑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相互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构造合理的课程结构,发挥和提高课程的整体功能。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作了以几方面的工作:

1.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把技术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划分为:普通基础类:a.数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基础;B.外语、人文等社会科学教育。专业基础类: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和法律基础等。专业主干课:包括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为适应综合素质教育,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我们修订了教学计划,在适当增加课程门数的同时,压缩程学时,并抛弃了“重专业、轻基础”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把本科课堂教学的学时数降到2070小时,并将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大致定为4:3:1:2。合理的学时配置,对探索教学容的恰当性、平衡性以及学生个人整体协调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优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程内容。技术经济专业课程设置解决了课程的数量和种类问题,而程内容是课程质量的保证。为适应课程设置、专业特点及更新的教学观念,我们深入到了教学内容的深层改革。一是系统修订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大纲。修订时,首先明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和作用;其次是注意每门课与其它课程的相互搭配,既要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又要防止知识的遗漏,同时要保证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二是系统编写了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教材。编写原则:(1)符合专业课程置和教学大纲的要求;(2)既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又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留有补充思的余地;(3)对那些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要大胆删除,同时又要增加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的新理、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引导学生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目前,专业教师已有计划地自编了一系列教材,正式出的教材有《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运筹学》、《工业统计学》等。3.强化实验、实习环节。实验、实习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技术经济四年制本科安排了课程设计3周、认识实习3周、生产实习3周、毕业设计10周。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课,如会计手工操作实验等,并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室。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均在校内或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并要求学生撰写专题论文。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学方法得当,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可使教师授课生动、有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兴趣。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应用了多种有效的、赋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管理环境和管理情景的模拟。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即深化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全面地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目前已把教学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例如结合技术经济专业课程,就新建工业项目、扩建工业项目、量本利分析等实行案例教学。

2.计算机模拟教学法。利用计算机模拟出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市场情形,让学生具体担任某个角色,如扮演一个高层管理人员,让他就某个问题进行决策、下达命令,或扮演一名推销员,去推销产品等,把他的决策行为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给出每次决策的结果。某一角色可由不同学生承担,这样可以比较不同扮演者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使同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谓是一次实际工作的锻炼,受到学生欢迎。

3.学生演讲训练教学法。社会交往和表达能力对技术经济专业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但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描述事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普遍是较弱的。通过上台演讲使学生演说、辩论、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质。例如《管理学原理》和《管理心理学》的任课教师针对讲授内容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讲演题目。如在讲授管理哲学时,便布置“人生价值观之我见”;讲授激励理论时,便布置“金钱万能论评析”;讲授群体理论时,便布置“一世同学三世亲”等。这两门课程的讲演题目基本上是每人一题,每人讲演约5分钟。这种训练方法受到同学的热烈欢迎和重视,把讲演看作是锻炼自己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上述教学方法被综合地运用在技术经济专业的系列课程教学中,使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四、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潜力是巨大的。近几年来,我们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1.研制Cai软件用于教学中。Cai是现代化教育的标志。我们研制出技术经济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软件,编制了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敏感性分析、财务评价和线性规划等教学模型软件,这些软件生动、形象,不仅辅助了难点和重点内容的教学,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

人才培养形式篇3

关键词: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我国高等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基本上是沿袭前苏联时期的教育模式,上世纪50年代,趋于政治环境的原因,中国美术教育是全盘地按前苏联美术院校模式进行建设,从管理体制、教学方式、学科建设以及课程内容无一例外的进行模仿构建,以此形成我国比较完善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并支撑起中国近六十年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美术专业人才,中国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无不受此惠泽,在当时的环境下,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直到今天,全国各艺术院校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仍然是循于这种模式的基本构架。但置于今天一个开放教育的大环境下,其局限性也显现出来,这种局限性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是各个艺术院校的特色建设缺失;二是人才培养单一;三是由于当时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面不宽,以及中国当时的教育资源稀缺,致使中国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均是以培养专业创作人才为目标,造成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实质上成为一种“精英”人才培养。

二、我国高等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模式的片面性。高等院校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部分高等院校沿袭了高校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偏重美术的纯艺术性教育,以“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市场和社会需求脱轨,使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二是部分高等学校,重实践轻理论。一味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美术教育的规律,缺乏美术基本功的训练,不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第二,培养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1)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没有根本改变,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没有广泛应用。(2)教学过程与市场贴近程度不够,教学内容显得空洞和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尚未构建高水平的高等教学质量保障和运作体系。第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许多高等院校美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仅限于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缺乏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协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同时还缺乏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责任心和市场意识。

三、对于我国高等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首先要准确地认识美术人才教育的特殊性,艺术学科在西方属于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均有别于其他学科,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能力培养,强调原创精神,注重独立思维和个性张扬的训练,而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围绕上述目标进行构建。其次,改善美术教育管理机制;减少行政管理环节,将管理工作从领导型转向服务型职能,侧重动态管理、成效管理,弱化指标式的“标准”管理法,注重过程的监督服务与教学结果的考量,关键是各院校应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管理机制。第三,遵循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本身就是高投入的教育学科,规模化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美术人才培养,本人认为工作室教学制和导师责任制是美术教学制度较好的选项,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点:(1)符合美术教学规律,世界各国基本是以此法教学;(2)责任明确,也可以形成鲜明的专业特征;(3)可以保持师生的密切关系,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思维训练主要是依靠导师具体指导、讲授、示范来实现。这种工作室的建立应是开放的,需要其他的教师和公共课程予以补充。以确保学生获得个性培养的同时能得到公共课程的知识。最后,强化教学实践课程,强调以课题带动课程。在经济发达社会,高等教育再不可能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需要使课堂与社会紧密相连,课堂要引进社会项目,以社会文化建设项目和社会产品项目带动教学,另一方面将课程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使教学贴近社会。建立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形成教学实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适应新形势下的美术人才需求是每一个艺术院校面临的任务,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最重要的前提是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必须符合美术人才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才能使中国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形式篇4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221-01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首要的两条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和“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分析

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上,国内多所著名的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性实践。从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的效果来看,一方面现有的各类产学研合作模式对高校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缺乏良好合作培养机制的条件下,不同的合作培养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产学研各方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无法长期持续、产学研合作各方更在乎获利而忽视人才培养等。为此,笔者从多个层面对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一定程上弥补现有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研究上的不足之处。

二、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机制构建

1.核心层:合作选择机制

一是合作对象的选择。产学研各方在合作对象选择时,一方面应该着眼于各方在人才、技术、资金、实验条件等资源的互补性来判断产学研联盟合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地理区位、人才政策、人事制度以及信任关系等各方面因素对合作各方产生的影响,避免舍近求远、攀高附贵等脱离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标,使创新人才培养流于形式。

二是合作模式的选择。在合作模式选择上,不同的合作培养模式对产学研各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同层次的人才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三是利益分享的选择。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可采取固定报酬、项目报酬、收益提成、配股以及多种混合支付等各种分配方法,利益分配必须尽可能的实现各方的互惠互利与共赢,促进各方达成共同愿景。

2.中间层:联合导师与多元交流机制

2.1联合导师机制

一是导师的遴选。遴选导师的标准也应该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如对来自高校的导师应该侧重于考察其对研究领域前沿理论的探索或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而对来自企业界的导师则应该侧重于考核其对先进技术或管理的应用成效。

二是导师的责任分工。一些高校在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合作时往往采取了“导师组集体指导,主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从而形成了主导师和副导师的状况。从合作教育的实践经验来看,这样有主有从的责任分工是不够明确的,容易造成学生无所适从。事实上,联合导师的优势在于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导师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导师资源,应当以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导师的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作为导师指导责任的划分标准,这将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是导师的指导内容。确立联合导师之后,导师应根据责任分工不同,在学习、课程安排、技术操作、科学实验等多个方而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中,逐渐培养其对科研的兴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2.2多元交流机制

一是依托项目合作互动交流。依托产学研的项目合作,构建产学研项目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项目开发平台为学生与科研人员、企业员工在一起合作交流创造条件与氛围,提供学生向科研人员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他们之间直接的技术性探讨、知识碰撞、共同攻关、克服实际研发和生产经营中遇到各种的困难,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依托实训实习互动交流。一方面,整合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实训和实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接触到科研院所、企业最新引进的仪器设备、技术工具、实验材料等,突破高校实训条件的局限,降低学生实训成木;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教学体制下较为封闭的校园式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中接触科研院所在研项目和企业生产运营中所遇到的最新问题,提高如何发现、分析和创造性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3.外层:合作驭动和考核协调机制

3.1合作驱动机制

产学研合作驱动力可以分为来自产学研外部和内部两种类型。一是外部驱动力。构建产学研的外部合作驱动机制,一方面,需要各地方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多种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强化宣传;另一方面,需要争取各方支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产学研合作的软硬件合作环境。

二是内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可以来自产学研各方的利益关系、研发需求及人际关系等。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部驱动机制,需要平衡产学研各方而的利益关系和研发需求,搭建信息配对平台,进而实现互补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合作中获得企业技术研究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收益。

3.2考核协调机制

一是考核机制。产学研各方有必要从人员调配、岗位职责、项目执行、绩效考核、奖惩激励、冲突协调等方而建立全而的考核评估以及协调机制,从而健全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制度。二是协调机制。合作各方需要从人员变动、协作方式、资源对接、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多个方而构建协调机制,以解决合作中可能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已有的人才培养实践来看,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通过有效地整合与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互补性资源,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从而为有效培养创新人才创造独特的条件。通过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在资源方而的各自优势,突破现行“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国家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形式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17-01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隶属单位。近年来,随着广东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韶钢)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大量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不断引入,急需大批适应企业升级新形势的技术人才,这就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韶钢进行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契机,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培训员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为韶钢培训员工,提高韶钢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又为韶钢输送合格的毕业生。逐步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人才规划为导向,与韶钢合作,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设置专业、共同参与教学组织管理,共同选择订单培养对象,保证了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适应韶钢新技术水平的需要。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确定订单的初期,韶钢人力资源部深层次地参与了学校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包括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建设培训基地。校企互动使双方的合作达到了较理想的程度,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校提供生源、师资、校舍等教学资源,并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企业则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并负责专业课的教学。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1.组织管理。(1)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校内资源,建立专门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理论研究小组,形成强有力的师资团队,推动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单独设立了炼轧技术专业教研室,委派专业带头人,形成以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的专职教师团队。韶钢派驻专门人员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工作。(2)韶钢人力资源部组建“企业讲师”队伍,建立实践性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企业讲师讲授的机制。(3)实习生产厂专门为项目提供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的相关一线技术岗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4)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韶钢人力资源部、实习生产厂建立固定的项目组织流程,明确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韶钢人力资源部、实习生产厂的相应项目联系人,确定项目组织流程图。

2.教学管理。(1)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开展1+0.5+0.5+1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即1年“学校中心”的基础课学习,0.5年的专业认识及生产实习,0.5年“学校中心”的专业技能学习,最后1年“企业中心”的集团公司顶岗实习。(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主体和教学内容,根据韶钢生产岗位的任职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并合作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理论和实训教材。(3)突出学生实践能力,推行“双证书”制度。重视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一致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4)加强专业带头人引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平台建设。在韶钢公司管理学院的主导下,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带队实习、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聘请分厂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的兼职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5)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视过程监控,吸收韶钢人力资源部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评估方案。(6)建立并坚持集团公司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集团公司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通过系统分析,不断完成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

3.学生管理。(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大力宣传“认识国企、热爱韶钢、安心一线”的就业教育工作。(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并形成学生管理培训范本。(3)加大鼓励政策,学院对参与此项目的学生优先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增大奖学金比例、发放顶岗实习薪酬、增设专项助学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4)参与项目的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即学院根据项目学生的在校期间表现“优先推荐”就业,集团公司根据综合素质进行“择优录取”。

二、“量体裁衣”,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近两年,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韶钢合作组织、举办了pLC知识、机械制图CaD培训等136个教学班,8208人次接受了培训,培训效果良好,并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同和好评。在联合办班过程中,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经常组织相关老师随堂听企业专家讲课,学习专家的专业经验;企业专家也经常听学院老师讲课,借鉴学院老师的授课经验和技巧,经验共享、共同提高。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充分发挥企业设施设备优势,近两年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810名在校学生在韶钢炼铁、轧钢、建设公司等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和顶岗实习。以生产一线的场地、设施、设备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老师傅手把手的教育,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可以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深度拓展合作,联合开发项目

在校企联合办学的同时,韶钢以项目开发为基点,推进校企的深度合作。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韶钢二轧厂联合建设了省级项目“以职业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基于岗位工序性课程校企合作开发”工作。项目主要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为教学载体,制定、开发完全符合韶钢二轧厂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的电气控制系统标准的课程。此项目开发工作一方面加强了学院“双师型”高素质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促进学生职业养成,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为企业人力资源培养与培训建设相应的岗位培训教材,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服务。

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是有共同点的,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将以“诚信合作,共创双赢”为理念,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广泛合作,为促进企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就业作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向岭.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方论坛,2010(1)

2.季本山.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2010(1)

人才培养形式篇6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40-01

引言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改革试点。顺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探索适应矿山机电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培养期间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模式适用于理论技术要求比较高,实训时间要求长的专业。

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搭建起新的就业平台,拓展新的就业渠道;通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目前产学合作的情况看,校企合作层次还停留在表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工作中,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度是远远不够的,合作的水平还比较低。这反映出我们的校企合作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层。

二、我院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永城职业学院2008年设置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2008年建立了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培训基地,2012年学院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签署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在校企合作办学条件下,如何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特别背靠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诸多煤矿企业,如何培养出符合煤矿生产一线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矿山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源动力。

1.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主要就业单位:煤炭企业生产厂矿。

主要就业部门:机电队、运输队、安装队、供电队等。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设备安装工、变配电工、区队技术员等。

2.矿山机电专业典型工作任务

矿山机电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如下所示:

机械零件测绘;计算机绘图;电子元器件选择与检修;电子产品;电机检修工具与仪表的选择及使用;电机故障检测;电气识图与绘图;

电气元件的选择与质检;电缆敷设;交直流电机的运行与维护;整流装置的故障检修;检测部件的故障检修;调节器的参数整定;继电器电气系统的运行维护;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检修;煤矿通风机、压风机、排水系统、提升机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煤矿采掘运机械的维护;矿用隔爆开关的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元件布置图阅读;矿用隔爆开关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液压控制元件的使用和检修;提升机电气系统原理图、接线图、元件布置图阅读;提升机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通风机、压风机、排水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高、低压配电柜维护;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整定、运行、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防范。

三、我院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矿山机电技术专业逐步形成了“四共、四融、四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所示:

1.1校矿合作,实现“四共”:培养计划校矿共定;教学过程校矿共监;教育资源校矿共享;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校矿共管。

1.2学岗融通,实现“四融”: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融通;学习场所与岗位工作环境融通;技能训练与岗位操作融通;技能考核与岗位证书融通。

1.3实施“四段”递进的教学模式:

第Ⅰ学段:第1、2学期,在校学习职业基础素质课和部分职业技能基础课,在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到订单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培养职业基础能力。

第Ⅱ学段:第3、4学期和第5学期前半段,在校学习岗位操作技能课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职业发展能力课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所构建的课程体系,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具体教学模式,重点进行岗位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岗位单项能力。

第Ⅲ学段:第5学期后半段,在订单企业井下一线进行现场教师指导下的生产实习,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在校内模拟采掘工作面进行强化技能实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达到在模拟环境下的真实训练要求。同时根据订单岗位要求进行相关职业资格鉴定,训练编写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等,培养岗位综合能力。

第Ⅳ学段:第6学期,到订单企业一线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校矿双方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能力考评,培养岗位提升能力。

教学组织过程要适应订单企业的需要,满足岗位能力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达到特色培养的目标。

2.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是:根据矿山机电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岗位标准,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的共同合作下,对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变配电工、设备安装工和区队技术员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职业能力分析表。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递增的规律。构建了矿山机电专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础课教学体系(含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本能力课程体系、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环节)组成。

四、结束语

矿山机电专业学生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锻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给企业一个全面了解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机会。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情况相对了解和熟悉,学生适应新环境时间的明显缩短;对企业来说,能用上相对了解和可靠的员工,减少培训和考察时间,对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相当有利;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稳定率,促进学生就业率和稳定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07)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人才培养形式篇7

[关键词]新形势;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素质教育

我们所说的“模式”其实是指某一个事物其标准形式或者是一种可以让人作为模板去对照着做的一种标准式样。人才培养这方面的模式是指学校以构建学生们的知识以及素质结构等为目的而创建的一种培养方式。它的主要特点为动态性与开放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个学校其教学思想以及其办学的主要方向进行了比较集中化得体现,同时它对学校所有工作内容的总框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我国文明发展的脚步,文化教育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机,教育改革也应借此机会而激烈开展。对于人才进行培养的模式是我们进行教育方面的改革的基础,在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中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将对体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一五纬一体进行三段分流的培养模式

所谓的五纬一体综合三段分流的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模式,其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为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提供一个内容丰富并且具有多种形式的发展空间。五纬一体主要是指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五种不同的方向类型进行了整合,即将培养素质性以及职业化的体育师资为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对职教型、应用性以及升学预备等类型的进行体育教育的人才有所兼顾。这种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模式在水平方向上将师范体育专业的学生们通通整合到五个主要的培养体系之中,与此同时在竖直方向上将学生们在学校里进行学习的主要时间划分成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主要是对学生们的基本素质进行着重培养,这里所说的基本素质主要是指基础素质、人文素质、思想素质以及教育学科等多方面的素质;第二个阶段则开始对师范体育专业的学生们进行强化训练,这种训练是一种定向训练,它会以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以及在校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们在专业方面的能力等为参考,对学生们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第三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们进行专业实习,对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等进行强化。然后再基础性的学习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师范体育教育专业院校会对学生们进行必要的分流教育,此次结束后在进行评估之后会展开第二轮的分流教育,这个阶段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习阶段,实习阶段是对学生们进行检验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人才与市场二合一的培养模式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对于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相关院校来说培养人才要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它也是我们的专业教育的重要立足点以及教育质量的重点所在。学生的适应能力其实就是学生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以及胜任自己工作的能力等,我们可以将这些能力概括为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我们高等教育这个社会大背景之下,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对于这个社会的适应力对于学校的以及专业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现如今的师范体育教育专业十分重视对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我们提出了人才市场二合一的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模式。首先我们制定了培养目标,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促进学生们的发展,使他们拥有可以胜任高校体育中的教育工作的能力,除此之外从思想、专业知识、能力等多个方面对这个专业其培养规格进行阐明。这一目标的提出与我们国家的教育目标相符,突出了学生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它是师范体育教育专业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办学方向。其次我们重视对学生们进行教训能力的培养,从而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进行掌握。然后我们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始终追随人才培养有关规格具有的时代性以及先进性,这是对师范体育教育专业坚持多年的办学经验的重要体现。在09年的时候,我们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调整。首先选修跟专修之间的关系方面,我们保留了原有的设置,设置两个专项,被社会所广泛接纳。然后我们将原来的限选课缩减到两个重要方向:社会人文以及训练竞赛方向。这样一来我们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得到了体现,而且人文社会学相关学科在整个课程系统中的地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最后我们拓展了课程的主要门类。比如说我们在理论课程领域,引入了《沙滩排球》这一课程,与此同时裁掉了一些《手球》之类的并没有很高效率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的到了减轻。除此之外我们还把某些课程划入到选修课的领域,这也可以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总而言之我们在不断对课程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对一些与时展不相符、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课程进行裁剪,使得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之下始终与时代的发展保持相同的步调。学校不断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对学习科目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了人才跟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本专业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在这种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模式之下,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在学校教育的引导之下学习适应时代需求的知识,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三连通式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们的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学校们报考高校时的动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的社会调查通通表明,有很多报考师范体育专业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并不热爱这一专业,可以上大学是他们上学的重要动机,临阵磨枪是他们考上大学的基本功课,而某些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却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这样一来在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里,临时突击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类学生在入学之后,在对个人目标进行定位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专业思想方面也有所欠缺。除此之外,专业角度上的体育运动与舞蹈、绘画的多种复杂的活动相同,是一种有着较强技艺性的活动,除了身体本身的天赋之外,自小开始的培养以及训练也是获得体育技能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师范体育教育专业要对将要入校的学生们进行入学教育,其主要内容为拉长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链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连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业余体校以及一些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学校等一些本科之前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的优秀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经这种模式锻炼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以及明确的学习目的,这样一来我们师范体育教育专业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我们采用连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以本科作为重要依托,对学生们的学历层次进行适当提高,以此来满足就业的需求。因此我们除了本科生之外还开展了研究生这一高一层次的教育,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博士学历,成立一些博士后层次的流动站,对学生们的主要成才途径进行拓展,到目前为止,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们争取研究生已经演变成为了对专业素质进行打造的必经之路。总而言之,通过建立本科教育、中专体校一直到后世教育的连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进行培养的生物链得到了拉长,疏通了这一专业的出口以及入口,而且对生源的质量有所保障,大大拓宽了额本科教育之后的规模,满足了大部分学生其成才的基本需求,并且形成了一个循环式的局面。

四数字化教学融入人才培养

师范体育教育专业是一种基于专业技能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专业,学生们掌握运动技能的水平与他们的就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目前的示范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以基础理论为基础,技术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依旧是陈旧的经验式,也就是说教师们的技能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仍旧占有着很大的主导作用,而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在对教学质量进行提高是遇到的强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引进了先进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发达国家,计算机技术中的模拟运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之中,将实验室巧妙地搬运到了运动场中,而且对学生们的技能动作进行监控,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这一方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中国我们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我们自己独特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主要是对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建设,注重对学生们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逐渐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我们使我们的实验课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并且适当的开出一些综合性、具有较强设计性的实验。这一实验室的建立对于师范体育教育专业来说有着不小的实践意义。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本应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全方位的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以及优良品德,我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

对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我们曾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过分注重知识方面的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教学理念的漏洞以及教学条件的不足是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数字化教学融入到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来,对创新性实验室进行建设,以时展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其本身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一批拥有较强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一个全新的形势之下。我们应该对教育理念以及它所蕴含的指导意义进行重新审视,以此来拓宽师范体育教育这一专业办学所具有的空间,打破我们传统的培养模式,适时地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以此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多种模式的提出对于我们的师范体育教育专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与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相符合的一种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谭黔.浅谈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04):80-81+93;

[2]丁洁.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1(02):122-124;

[3]吴剑明,王薇,石真玉.以“五三三”为目标,提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探索.2011(06):79-80;

人才培养形式篇8

关键词:财经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代大学生处在社会剧烈转型和变革的年代,特别是当代中国快速融入世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由此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质量、结构等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另外随着中国教育兴国、科技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各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规模越来越大,使得高校的教学设施、教师资源严重短缺,使得本科生规模与社会资本的积累、投资比例不协调,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高层次人才、技术性强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这必然导致对本科生的需求量不会大规模的增长,尤其是对人文、社科、财经类专业来讲显得尤为突出,就业率逐年下降,各普通高校从校领导到基层到教师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财经类本科生培养如何发展,培养模式是什么?如何提高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为此各高校组织专人进行调研,互相学习、互相取经,共同探讨。

二、几种模式比较

通过对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调研和座谈,了解了国内各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许多高校仍在不断探索,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以广州为代表的东南模式――实践型。

这些发达地区的非重点院校在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一条重实践能力培养,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模式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方面就是加大实践课、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弱化了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比较受市场的欢迎,因此其就业率相对比较高。但这一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其专业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发展后劲不足,这也是这些学校毕业生反馈的信息。

2.传统培养模式

有些高校尤其内陆欠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对于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仍沿袭原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即按部就班进行理论基础教学,讲授按照教材安排的体系逐章逐节来讲,学生也就按照教师所讲内容来学。这一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一般比较强,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弱。这种模式存在的已不多了。

3.既重视基础教育,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改革,都在探索,如今大多数学校认同的一种培养模式就是既要重视理论基础教育,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这种模式相配套,财经类各专业相应开设了一系列的实验、实践课程,如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社会实践、军训等实践课程,实验课主要有:证券投资分析与模拟,会计实训、金融模拟、电子商务模拟、期货交易模拟等一系列课程。这种模式克服了前面两种模式的不足,使学生既系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又增强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有效地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实践课、实验课受到教学资源、教学课时的严重制约,致使有些课流于形式。如校外实践课受到实习单位、实习基地的严重限制,加之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企业追求最大收益的目标,致使实习单位的联系、实习基地的建立难度非常大,再加上经费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实践课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再比如课内实验课的开设,由于受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制约,使得一些实验课课时安排很少,有些课只能是走马观花,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方法,而且实验课程仍在不断增设,这一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如何提高实践课、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规范实践课、实验课的教学管理?这些问题是我们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对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着剧烈的变革,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朝着三个面向、三个有利于的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而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必须以此为指导,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

1.实事实是,遵循教学规律。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一方面要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实际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要拘于某一种模式,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每个专业、每个学科、每门课都是一样,科学发展就是要讲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因强调市场导向而打乱所有的教学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不能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培养,应该是两方面都要抓,都要加强,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基础是不行的。

2.统筹安排、精心设计。

目前各学校管理部门、各教学实施单位都热衷于搞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增开实践、实验课,这也无可非议,但是对于每个专业的实践、实验课缺乏统筹考虑,下面报一门实验、实践课主管部门就批,没有作更多地更充分的调研,对于它的可行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有效性等缺乏科学的定位,对于实践课、实验课与开设这些课程所需的软硬件资源考虑不周。因此,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实施单位对于实践教学这一块要统盘考虑,从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统一规划,精心设计,从而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应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创新相结合。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能孤立去研究,不能就模式谈模式,而应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配套改革,传统的“教―学―考”两头重中间轻的教学模式,明显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现实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教学模式是解决教与学相结合的问题,自然也涵盖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在教学模式中,“教”是引导,“学”才是关键,“教”不理想会形成误导,“学”不理想,一切都会徒劳无益,传统的“教―学―考”模式没有什么中介,是一种单向模式。现代教学模式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把“教―学―考”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两个教学层次:第一课堂教学(教师课堂讲授)与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实验环节),第一课堂教学为主(强化理论基础教育)、第二课堂教学为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这两个层次贯穿于教学流程的每个阶段,同时对这两个教学层次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反馈,使“教―学―考”整个教学流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相互制约的模式。

4.完善本科教学评估体系,充分认识就业形势。

人才培养形式篇9

关键词:“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新型模式过程教学实践教学

检索:.cn

abstract:Recently,withthemasstrendofinsertingQualityeducationtothecollegeand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swellastherisingneedsforworkingstaff’scomprehensivequalityofenterprisesanddepartments,ithasbecomeatoughtaskforvocationalcollegestocultivatestudentswithhighquality.Uptonow,inaccordancetothespeedydevelopmentofthevocationaleducation,alsotoimprovethecomprehensivevocationalqualitiesofthestudents,vocationalcollegesgraduallyadoptsaneweducationmethod―mechanismbasedonworkstudio.“workstudio”methodistoemphasizeonpracticeeducationintheeducationprocess.educationwithfocusonlyonexamscoresisgraduallyabandoned,withtheteachingfocusedonteachingprocessandstudents’practiceabilitycentered;studentscouldintensivelyreinforcetheirprofessionaltechniquesandabilities.withthismethod,vocationalcollegescouldfulfilltheimportanttasktocultivatetalentedvocationalskilledstudentsinallrounds.

Keywords:“workStudio”mechanism,talentedStudentsCultivation,newmethods,processBasedteaching,prac

ticeteaching

internet:.cn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投来了更加多的关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的机会。面对这样好的历史战略时机,各个高等职业院校能否把握住机会使自己的学校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就都要看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否达到国家的要求。针对这样的环境,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近几年来飞速发展,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期还是不够长而且在我国传统的职业课堂教育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缺陷要克服,所以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之中还是有一系列紧迫的问题急需职业学校去集中精力来解决,而这些紧迫的问题大部分又出现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的课程安排方面。在现在的职业学校的课程表上可以清晰的发现有许多课程是具有很大的重复性,这些冗余的课程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下的学生们增长知识,反而会浪费掉宝贵的时间;

第二方面主要体现在现在的学校课堂教育很难做到学习内容的与时俱进。现在的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如果同学们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不能够学会最前沿的知识,那么当他们迈入社会的时候就很难找到社会的认同感,而在现如今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可以清晰的看出来甚至教室墙面上贴着的课表都是延续了前面好几届学生们的课表,学生们所学习的书本知识也是沿袭了以往的课本知识很少见到改动,如果还是在持续的使用这样的就只是旧课本,那么学生们就很难从课堂上获得有用的知识;

第三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却忽视了对于学生们职业技能的培训。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课堂之中往往只是笼统的安排一些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比如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教学课表中充斥着关于图形图像制作的理论课程,而对于那些真正的可以提升学生们能力的户外写生实习以及公司实习等技能培训课程却很少会被安排。如果学校依旧延续这种过于抽象的教学模式,那么就很难真正的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四方面主要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僵老陈就的方面。在如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之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里面的老师不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来的教师都只是延续长久以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就很难活跃起来课堂上的气氛,老师在上面机械的讲述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下面却是昏昏沉沉,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严峻形势,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绝不能够沉醉在如今学校高速发展的表面上面,必须警觉地发现埋藏在高等职业学校繁荣的表面下面的深层次的教学危机情况,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改变,这也凸显出了教学改革运行的必要性。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

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里面的图形图像制作的教学是一种对职业技能要求很强的项目。目前,根据关于图形图像处理的市场调查分析以及人们对图形图像类产品的需求分析发现,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对图形图像设计者的能力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样严峻的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拿出相应的措施来提升高职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水平,这样才能让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高职学生顺利的迈入社会。现如今,高等职业学校已经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培养体系,这就是“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这几年的应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已经为国家培育了大笔优秀的高质量人才,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详细的讲述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

第一方面体现在“工作室”制度可以提供给同学们独立思考学习的空间上面。工作室,顾名思义也就是办公工作的地方,这也意味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拥有一个可以提供给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工作的场所(通常是以小教室的形式存在)。这样的工作地点是完全提供给“工作室”的小组成员们的,小组成员们可以在这里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这里,小组成员不仅仅可以和小组里面的其他成员自由的交流而且还可以和老师们自由的讨论问题。通过这样一系列民主自由地交流过程,可以把以往的枯燥的教师填鸭式教学转换成为充满了智慧色彩的研讨型教学模式,这样就可以大大的促进同学们的交流和团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拉近师生关系,让教师们在学生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二方面体现在“工作室”制度可以激发出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方面。在工作室这样一个充满自由和学习氛围的地方,采用“工作室”制培养计划教导的“工作小组”成员们可以充分地享受到学校给他们的各种学习资料以及学习工具方面的福利。小组成员们可以简单便捷的找到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辅助工具,这样就会让小组成员充满学习的动力,并且在同学们都奋力拼搏的环境之下,小组成员们的创造灵感也会不时地迸发出来。与此同时,工作室老师们则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小组成员们的进展状况,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们及时的把自己迸发出来的灵感转换成实际的成果出来。通过这样一系列学习氛围的熏陶,就可以大大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激情,让同学们真正的对学习产生兴趣;

第三方面体现在“工作室”制度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来。在工作室这样一个师生关系高度和谐的地方,学生们对老师的尊敬与信任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们所无法普及的。同学们对老师的信任也就要求教师们在工作室里一定拿出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来教导同学们,真正的教给同学们一些看得见、用得着的实用的知识,而且在教授同学们知识的时候教师们还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同学们能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去学习,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师们该怎么样做到寓教于乐并且能够把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呢?这就要求工作室里面的教师们能够把工作室紧密的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比如,教师可以带领着自己负责的工作室去承接一部分的社会项目,对于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工作室来说,就可以承接一些诸如淘宝美工岗位的图像处理之类的社会工作,这样既可以起到锻炼同学们的作用又可以给工作室的运行带来一些可观的经费。通过这些方式,教师们就可以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使同学们能够掌握住实用的社会技能。

由于“工作室”制培养人才模式具有以上三方面的优点,其已经成为了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模式的核心培育模式之一,鉴于其优点的重要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作室”培养模式会在人才培养模块奉献更多的力量。

三、工作室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为了完善“工作室”制培养模式,一般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把工作室的建立划分为四个主要的方面来运行:首先是设计工作室的课程;第二是组建一个隶属于工作室教育的教师团队;第三是给每个工作室配置好相应的教学工具;第四是创建出属于工作室教育的独特教育方法。接下来,本文将详细介绍各个方面的具体建设思路。

(一)工作室课程设计

“工作室”模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针对不同的专业一定要设置好一个工作室独特的课程体系。这样,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就要求学校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情况设立一些不同的工作室出来,做到每个工作室都有符合自己专业特点的课程来开展学习活动。鉴于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每个工作室都应该有一个符合专业特点的完整的课程模块。比如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就应该开设实际岗位用到的图像处理方面的软件应用教学等专业性的课程来学习。

(二)安排指定教师到工作室

采用“工作室”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时候由于学生们要独立的解决一系列的难题,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难免遇到通过自己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指导老师长期在工作室里面工作以便随时解决同学们遇到的问题。每个学校怎样安排教师到工作室需要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独特情况来进行,在一般的情况下每个工作室都需要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工作室专业特色的教师团队来进行指导教学,在这样一个教师团队中应该选取出来一个类似于“室主任”的团队领导人员来专门负责一个工作室的学习工作情况。再选取出来“室主任”之后再由“室主任”统一安排工作室教学团队其他教师们的具体负责任务情况,然后再根据工作室已经安排好的课程分配给每个教师教学任务。

(三)为工作室配置教学工具

鉴于“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条件的依靠性,学校就需要给工作室配置好能够让同学们顺利工作下去的工作学习环境。首先,工作室最主要的就是需要一个让同学们进行独立地工作学习的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划分出来专门的教室提供给同学们进行工作室的日常活动,营造出真实企业的工作环境;其次,同学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学校在给同学们提供的学习场地上放置一些同学们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学习资料,让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拥有足够的知识资料储备;最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就需要学校为工作室配备相应的电子通讯以及多媒体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显示屏,电子工作台等),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并激发出学习的灵感。

(四)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工作室”制培养人才的模式不可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这就需要学校专门为各个工作室设置专门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工作室制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师生之间加强讨论交流,让教师们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诠释课本内容,而是结合实践来教授给同学们一些实用的东西。比如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工作室里面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曾经做过的设计方案来教导同学们。

四、职业素养的提升

“工作室”制培养人才的模式通过对市场的准确定位以及对社会需求的准确分析,通过对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启迪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并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同学们学习能力的提升方面。在工作室里面,同学们大部分时间下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来解决问题的,这就能够培养出学生们独立学习的能力;第二方面体现在对同学们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方面。在工作室里面,一个工作团队的成员朝夕相处,每天都朝着一个工作目标共同前进,相同的目标就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然后同学们之间经过通力合作解决一个个难题,就这样,工作室的成员就逐渐凝聚成为一个整体;第三方面体现在同学们生存能力的提升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同学们只是学会了一系列抽象的理论,这样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只会被残酷的社会竞争淘汰掉。而通过工作室教学同学们就可以更早的接触到社会,增强同学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第四方面体现在同学们学会做人的方面。通过工作室教学,同学们可以接触到以前接触不到的人和事,这就可以让同学们尽快的摆脱掉学生的单纯思维,学会在社会中如何为人处事。综合起这四方面来看,通过工作室教学可以对学生们的职业素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技能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

目前,各个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经通过采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出了一大批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这体现出了“工作室”制人才培育方法的极大优越性。工作室制在学校进行的同时也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大力支持,社会上的许多企业与学校里面的工作室建立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这些合作项目不仅仅起到了提升同学们独立思维的能力,还大大的提升了同学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最终起到了提升同学们技术能力的作用。伴随着学生们技术能力的提升再加上同学们在工作室学习时期同相关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使得同学们在毕业之后面临就业的难题有了更多的优点,使得自己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并且帮助高职学生们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之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赵锦.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7,(6).

2张琦.包豪斯与当代设计教育[J].美术观察,2013,(7).

3周婕.关于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人才培养形式篇10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05-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急需翻译人才进行辅助,进而实现交流合作的目标,因此,目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为了提升交流合作的效果,社会急需高水平以及综合能力强的翻译人才,高校作为翻译人员主要的培养与输出机构,其承载着全方位培养翻译人才的责任,故需要详尽细致地研究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充分把握现有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进而探讨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保证我国高校为社会培养能力强、专业精的翻译综合型人才。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效提高翻译人才质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对翻译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构建高校翻译人才模式,可以健全完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规范翻译人才的培养形式,积极提高高校翻译师资队伍水平,加强高校翻译专业相关设施的配套设置,充分利导翻译专业教师依据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翻译人才个体化特征,寻找出适宜有效翻译人才培养的方案,从而开设相关翻译课程,并有利于发掘适宜的教学手段,确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专业精湛、思维敏捷以及表达流畅的高校毕业生,进而有效提升高校翻译人才的质量。可见,我国高校构建翻译人培养模式可以全面提高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积极满足社会需求。由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国家间的各项事务联系都呈现密切状态,我国要实现国家繁荣发展,要积极与各国保持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数量与日俱增。高校是社会翻译人才主要培养机构,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是社会翻译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较为随意,致使培养的翻译人才数量不多,翻译技巧缺失,环境适应能力薄弱,翻译灵活性把握欠缺,无法满足我国对于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构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得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更加规范科学,翻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迅速提升,进而有效满足我国的社会需求。可见,构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积极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利导对外交流合作。我国要加强对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对于语言翻译的要求较为严格,然而高校在未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前,培养的翻译人才专业水平不足、应用能力欠缺以及灵活应变能力不强,从而直接影响对外交流合作的效果,因而高校需要积极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把握翻译专业学生学情与学生自身特点,针对性设置相宜的翻译课程,进而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翻译人才,进而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政治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翻译人才的利导作用。可见,我国高校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积极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并全面收集相关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资料,注重对于社会翻译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充分结合翻译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而设置比较具体科学的课程体系,采用较适宜的教学手段,配备相对精良的师资力量,进而构建出结构较为规范、形式较为科学以及体系较为完整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中,也暴露出形式重于实质内容、专业引导欠缺、课程设置过于统一以及实践训练及培训缺乏等问题。

(一)过于注重形式,研究深度缺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中,注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形式上的完整规范,能够严格遵循模式构建原则以及要求进行形式方面的优化整合,如积极借鉴及套用高校其他专业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齐全、结构完整以及衔接过渡自然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由于我国高校过于关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构建,忽视了模式内容的选择、组织以及整合,导致不同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明、具体操作不易以及人性化不足,杂乱的培养目标致使在翻译人才实际培养过程中,无法有效针对学生差异进行科学课程设置,不能全面依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形式,从而影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在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诸多学者仅抓住表面现象进行研究,针对表象存在缺陷进行完善,极少涉足模式的核心方面,进而使得研究只停留于表面现象,不够深入具体,进而使模式许多核心问题无法发现并解决,进而直接影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二)较为关注教学,专业引导欠缺。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高校积极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关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情况,注重凸显翻译专业课程的安排配合,重?检查教师教学的备课、上课、听课及评课等情况,较为关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要求教师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积极创新翻译课程的教学形式,用以提升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热情。然而,高校在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学方面关注较多,对于翻译专业的启蒙引导欠缺,使得学生翻译专业学习目标模糊不清,专业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未来职业定位不够准确合理,致使高校翻译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认识模糊,择业时较为盲目,从而制约高校翻译人才的职业发展。可见,高校在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时,忽视对于翻译专业的引导,使得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受到极大的制约。

(三)课程设置过于统一,不能因材施教。高校为了向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优秀翻译人才,十分重视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积极进行专业类型的研究分析,较为注重课程设置前的相关调研考察,重视参考高校较为成熟的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同时积极借鉴国外以及其他高校翻译课程设置方式,使得高校课程设置形式及内容结构较为合理统一。但是,也存在忽视国内外不同高校间学生的差异性的问题,致使部分高校开设的翻译课程较之本校学生理解掌握极其困难,抑或部分高校设置的翻译课程对于本校学生而言过于简单并缺乏实效性,同时,同所高校由于学生仍然存在个体差别,因而课程设置过于统一,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未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对于涉及的部分翻译课程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重视理论教学,实践培训不足。高校在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时,由于翻译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弱的专业,故对翻译人才理论教学方面倾注的精力较多,重视理论教学的研究完善,使得理论教学的水平较高。然而,高校对于实践性教学及翻译培训关注较少,对于翻译专业实践性教学,诸多高校无专门的实践教学场所,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境氛围,实践教学往往随意应付,有的高校甚至未开设实践性教学课程,从而使得学生单纯掌握书本知识,面对实际应用反应滞后,运用知识较为生疏,语言表达过于生硬,影响了高校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针对高校翻译专业的培训,学生参与职业实习及培训的机会不足,培训内容较为简单,培训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使得学生专业认知及视野较为禁锢封闭,翻译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较为薄弱,进而阻碍高校学生步入社会的专业发展以及职业选择。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对策

(一)注重形式与内容结合,开拓研究深度。由于我国高校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时,较为关注模式的形式构建,忽视模式的实质内容选择设置,使得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形式完整,但缺乏完备的实质内容,因而需要重视模式内容的规范选择。高校需要加大模式内容的研究力度,制订科学可行的内容设置方案,全面把握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指向性,注重方案的可操作性,确定清晰可行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强化配合,进而确保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形神兼备的效果。同时,在进行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时,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深入开展模式研究,抓住模式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把握存在的制约模式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全完善,提升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效率。

(二)重视专业启蒙引导,保障职业规划。目前,我国要提升翻译人才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效性,不仅需要关注高校对于翻译人才教学方面给予的力度,还需要重视进行有效的翻译专业启蒙引导。然而,我国高校对翻译人才教学方面投入的支持力度较大,对于翻译专业启蒙引导关注力度不够,使得诸多翻译专业学生缺乏明确的专业目标,专业认知不明,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模糊,专业指向的职业群知之甚少,职业生涯规划缺失,进而影响专业学习的动力,致使未来就业阻碍重重。因此,高校需要重视专?i启蒙引导,开设专业引导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翻译专业的优势特点,注重带领学生进行专业指向性研究,获知专业对应的职业范围,了解翻译专业涉及的社会领域,以及相关领域对于翻译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利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能力、性格、专业能力以及社会需求等主客观方面,确立清晰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而实现高校对于翻译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贯彻“以人为本”学科设置理念,利导人才培养。我国高校在构建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时,为了适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必须转变传统的翻译学科课程设置理念,将传统的课程统一设置变换为“以人为本”的学科设置理念,做到充分把握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有计划地针对不同年级进行相应课程设置,针对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相应区别的课程设置,实现真正的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从基础专业知识逐渐向深度专业知识自然过渡,进而实现课程尊重学生的人性化设置特点,使得翻译专业学生能够遵循知识理解掌握规律,更好地内化专业知识,从而提升专业学习的热情,使得专业学习的效果趋于理想,进而健全完善高校培养翻译人才的构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