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01

考古目的篇1

内蒙古自治区是24个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以下简称全球基金项目)之一,2003年4月第一轮全球基金项目在12个盟(市)、60个部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覆盖,项目覆盖率占全区旗(县)的60%。到2005年7月第四轮全球基金项目全区已经启动了101个旗县项目点100%覆盖。项目依据不同的具体活动覆盖的地区有所不同,其中与加强医防合作、加强自治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加强项目管理目标相关的活动领域覆盖所有的盟市和旗(县、市、区),而与妇联等多部门合作在基层开展健康促进活动领域仅覆盖60个部级和自治区级贫困县。内蒙古自治区结核病防治所是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的执行机构,负责全区结核病项目的业务管理、病人督导、物资发放、经费下拨和报表汇总上报工作。自2003年4月项目启动以来,项目财务人员严格执行《全球基金项目财务管理手册》的规定,积极培训盟市(旗县)财务人员,及时下拨经费,准备汇总会计报表,把项目财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全球基金项目编制预算与执行预算脱节

全球基金项目实行预算管理,即要求项目拨款、费用支出、按照年度预算办理。这就要求项目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的制定、修改和上报工作。但实际情况是,项目的预算制订、修改、经费下拨和物资发放等工作完全由业务人员负责,财务人员埋头于最基础的票据审核、制单和记账工作。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部门。这种业务与财务工作的脱节,造成业务人员不知道资金使用方向,不了解财务支出是否按照预算执行;财务人员不了解项目预算情况,不知道项目中各个工作目标如何分配资金,更不要说对工作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了。

(二)全球基金项目资金结存不能合理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全球基金项目实行预算管理,即要求预算确定之后,对各个工作目标之间的资金使用范围不能随意调整,要求调整预算必须逐级上报批准,手续烦琐而且耽误时间。这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季度该工作目标支出大于预算;一种是本季度该目标资金小于预算。特别是像病人管理费、健康教育费和项目会议费等支出票据金额比较大,又不能分开入账,很容易造成一个工作目标没有支出而另一个工作目标结余成了负数。按照全球基金项目财务管理的要求,如果全区季度报表汇总上报有资金结存,将扣减下一季度的拨款数,不少项目点就加大资金使用量,全区汇总的季度资金结存负数高达十几万元。缺口资金一般又由事业单位经费垫支,也造成单位往来款项的增加。

(三)项目车辆入账价值不合理

全球基金项目对项目单位配备车辆用于督导病人,接收单位根据固定资产调拨单所列示资产原值办理车辆入库。但是,全球基金项目财务规定车辆购置费不允许用该项目资金支付,即车辆购置费不能计人该项目车辆原值。这种情况造成该车辆实际原值和入库原值不符。既不符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定,又给今后项目资产审计带来隐患,而且加大了物资部门的管理难度。

(四)项目财务报表汇总工作烦琐

全球基金项目对财务报表要求按季度上报,并且没有配备独立的财务软件,自治区级项目单位财务人员汇总全区报表必须将盟市(旗县)项目单位数字用手工输入excel表格系统进行计算。工作量巨大。由于没有独立完善的财务软件,一些项目单位财务人员不认真核对报表之间和季度之间的钩稽关系就直接上报报表,自治区级项目单位财务人员汇总报表过程中发现错误还要立即通知盟市(旗县)项目单位财务人员更改报表,既影响了工作质量,又影响了工作效率。

(五)项目财务管理软件实施不畅

全区12个盟(市)及所属旗县经过自治区结核病防治所的财务管理软件培训指导下,全区12个盟(市)及所属旗县已经全面展开项目财务管理软件实际操作工作,有的旗县无财务专用电脑旗县项目执行单位(尤其贫困县),财力又非常有限。有的旗(县)级项目执行单位项目会计人员电脑操作基础较差,急需进行电脑基础操作培训。相对于其他财务软件,全球基金项目财务管理软件自身存在许多缺陷,主要集中体现在离线版。软件下载完成以后,很多时段上线困难或者根本无法上线;上线以后软件管理系统反应迟钝,审核报表及汇总计算报表花费大量时间。

二、对策

加强中国全球基金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各级项目执行单位要严格按照《全球基金项目财务管理手册》的要求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以顺利完成各项目的预期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有关财经法规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相关规定,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采取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相结合、自下而上编制、自上而下审批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应本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事求是,力求节约的原则,根据项目应实现的目标,预测各目标的工作量,以工作量为依据,结合中国的相关支出标准和物价水平,编制项目预算及用款计划。

预算的各项工作目标及用款计划要严谨、周密,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明确预算责任人和工作完成时间。预算应按规定时间上报,上报预算须经财务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共同签章。

(二)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必须指定专人(可以是兼职)管理固定资产。项目资产管理部门应将项目固定资产登记在《中国全球基金项目固定资产辅助账》上,并进行日常管理。项目财务部门应按固定资产种类设置项目固定资产明细账,进行固定资产明细核算。

对固定资产盘亏和毁损的处理:对确已不存在或已损毁不能再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按规定的程序,由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同时在各自的账面上作固定资产减值处理。对项目固定资产的盘亏或损毁,保管人员及资产使用部门负责人确负有责任的,应根据盘亏资产价值或毁损程度等具体情况,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固定资产报废必须由固定资产使用人或保管人员写出报废的书面申请,并填制《中国全球基金项目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报经资产管理部门、项目财务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报废。

各项目点资产报废除遵循本地财政部门或国有资产

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外,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单位在2万元以上(含2万元)的资产报废,须上报省级项目办审批后方可报废;单位在5万元以上的资产报废的,须上报中国疾控中心分项目办审批;单位在10万元以上的资产报废的,须上报中国疾控中心办公室审核后交项目总负责人审批。中国疾控中心分项目办资产报废依据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及卫生部的相关管理规定进行。

(三)财务信息化管理

分级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以保证财务核算及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和统一。各项目办在建立财务电子信息系统的同时应及时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系统操作与维护、档案保管等财务信息化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同时保证在使用财务电算化的过程中,在功能、业务流程、操作权限、数据结构和数据校验等方面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各项目办要加强财务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建立用户操作管理制度、上机守则、操作规程及上机纪录制度。加强对操作员操作的控制,实行操作授权,不得私自操作和非法篡改数据库数据。监控数据处理过程中各项操作的次序控制,数据防错、纠错有效性控制,修改权限和修改痕迹控制,确保数据录入、处理、输出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

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控制,设置和使用操作员人名和密码识别控制,由程序自动进行操作登记。加强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加强接触控制,定期监测病毒,保证程序不被修改、损坏,不被病毒感染;采取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认证及网络接入口保密等方法,确保信息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传输的安全。建立财务电子消息档案管理制度,数据要及时双备份,专人保管并存放在不同地点。

(四)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档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项目档案保管清册进行管理。当年度会计档案应与第2年5月底前整理装订完毕、在第3年5月底前由财务部门移交至财务档案管理部门。项目结束后,将会计档案移交项目依托单位的财务档案管理部门。会计档案应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分永久、定期两类进行管理。任何人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毁损会计档案。

(五)财务审计

考古目的篇2

感谢我第二个初一的所有老师,没有你们我会在堕落中更加堕落。

(453700)河南新乡县照镜村中学八(1)班徐瑞峰

物理老师:我想对您说,吸烟有害健康。

(334700)江西玉山县冰溪镇政通园19号刘义轩

包老师,在您众多的学生中,也许我就是让您头痛的那个吧!

(317000)浙江临海市临海中学初二(7)班王珂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

(473400)河南唐河县城郊二中初三(5)班杨吉祥

徐瑞峰的留言中有悬念,很真挚。我们尽可以去想象他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让我们和徐瑞峰一起,感谢他的那些老师吧,在这个特别美好的日子里。刘义轩对老师的关爱很感人,很实在。我想物理老师看了心里也会忽然一暖。师生之间的感情有时就是用这样简单的方式表达和传递的。王珂的话是直接说给包老师听的,这是他的自嘲,也是他的自查和反思。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理解,以后包老师的头该不会痛了吧。杨吉祥应该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学生,简短的话语里,饱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初上任的伊织准备给大家一个惊喜,以上四位同学每人都可得到一本优秀图书。祝贺你们哦。

本部两刊进入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内容简介

2008年中考,本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刊登的内容又一次大批量进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内容数量比往年更多,契合度比往年更高。以下是两刊内容进入全国部分考卷的情况:

河南省卷现代文阅读《梨一样的苹果》,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08年第4期“现代文阅读练习”栏目;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5、6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古诗词赏析《游山西村》,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二;材料作文主题“合作”,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6年第4期《中考作文复习特辑》作文题“以‘竞争与合作’为话题作文”基本相同。濮阳卷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古诗词赏析《武陵春》,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一。

黑龙江哈尔滨卷文言文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6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作文“以‘脚印’为话题作文”,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6年第10期“写作资料库”作文题“以‘脚印’为话题作文”相同。鸡西卷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

重庆市卷文言文阅读《陋室铭》,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一、模拟试卷三;材料作文“挑战”,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08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杯•我与奥林匹克精神”征文大赛赛题“挑战”相同。

四川乐山卷古诗词赏析《行路难》,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阅读复习特辑》;作文“以‘选择’为话题作文”,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2、3期合刊“中考试题猜想”栏目作文题“以‘选择’为话题作文”相同,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08年第1、2期合刊“同题作文擂台赛”话题“选择”相同。眉山卷作文“以‘战胜自己,坚强起来’为题作文”,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写作资料库”作文题“以‘战胜自己’为话题作文”相同。内江卷文言文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

浙江绍兴卷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四。衢州卷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2008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五。金华卷古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奉化卷现代文阅读《六个馒头》,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6年第10期“命题人评命题”栏目。

江苏南京卷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1期“古诗文点击”栏目;作文“以‘寻’为题”,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06年第11期“同题作文擂台赛”话题“寻找”相近。连云港卷古诗词赏析《游山西村》,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二。苏州卷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醉翁亭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扬州卷现代文阅读《在冬夜里歌唱的鱼》,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08年第1、2期合刊“新课标•新阅读”栏目。盐城卷古诗词赏析《游山西村》,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二;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四。淮安卷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

山东青岛卷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6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济宁卷作文“以‘成长的脚印’为题或话题作文”,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6年第10期“写作资料库”作文题“以‘脚印’为话题作文”基本相同。临沂卷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

湖南长沙卷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娄底卷现代文阅读《人总得藐视点什么》,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12期“时文搜索”栏目;命题作文“梦”,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出手试招”栏目“以‘梦想’为话题作文”相近,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07年第1期“同题作文擂台赛”话题“梦想”相近。株洲卷文言文阅读《三峡》,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4期“古诗文点击”栏目。

湖北黄冈卷古诗词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荆州卷现代文阅读《梦断雅典》,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08年第3期“新课标•新阅读”栏目。孝感卷古诗词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文言文阅读《三峡》,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4期“古诗文点击”栏目。襄樊卷古诗词赏析《钱塘湖春行》,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黄石卷古诗词赏析《夜雨寄北》,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作文“以‘感动’为话题作文”,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6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三作文题“以‘他让我感动’为题作文”相近。

广西南宁卷文言文阅读《东施效颦》,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6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玉林课改区卷作文“以‘,我的最爱’为题作文”,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6年第4期《中考作文复习特辑》作文题“最爱”基本相同。百色卷古诗词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作文“以‘牵动心灵的声音’为题”,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06年第9期“同题作文擂台赛”话题“声音”相近。柳州、北海卷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吴王欲伐荆》对比阅读,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中考试题猜想”栏目;命题作文“在路上”,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四命题作文“上学路上”接近。

吉林省卷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长春卷文言文阅读《出师表》,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2008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二。

辽宁沈阳卷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四。大连卷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

山西省卷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

广东省卷文言文阅读《愚公移山》,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汕头卷作文“以‘脚步’为题作文”,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6年第10期“写作资料库”栏目作文题“以‘脚印’为话题作文”相近。梅州卷古诗词赏析《天净沙•秋思》,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湛江卷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

海南省卷古诗词赏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

青海省卷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

云南省卷现代文阅读《哈欠声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07年第4期“新课标•新阅读”栏目。

河北省卷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5、6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

天津市卷文言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四。

福建宁德卷文言文阅读《三峡》,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4期“古诗文点击”栏目。莆田卷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7年第5、6期合刊“古诗文点击”栏目。

内蒙古赤峰卷现代文阅读《夕照透入书房》,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06年第2、3期合刊“新课标•新阅读”栏目。

贵州黔东南州卷文言文阅读《出师表》,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08年第2、3期合刊《古诗文复习特辑》,2008年第5、6期合刊模拟试卷二。

考古目的篇3

关键词:文化展示考古遗址遗址公园

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统一国家。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考古遗址保护在各地正在蓬勃地兴起,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契机推进相关传统文化展示建设,不仅是考古遗址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传统文化与考古遗址相互依存

目前,学术界尚没有给传统文化下一个严格而精确的定义。如果按照文化的狭隘定义,可以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古代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行为方式、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一项基本方针,一直都受到我党历届领导人和政府的重视。总之,传统文化是考古遗址灵魂,决定着考古遗址的历史文化定位。考古遗址是承载传统文化的物质基体,见证了历史人群的社会活动。因此,传统文化与考古遗址是相互依存的,其关系正如人体和灵魂的关系。

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

毫无凝问,考古遗址只有通过文化展示才能够尽可能地揭示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而相关的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考古遗址平台才能够进行“再现性”的展示。文化展示可以将考古遗址与其表征的传统文化连接起来,使人们能够在了解考古遗址的同时,认识其相关的历史。

依据旅游学对文化展示的定义,可以将考古遗址公园方面的文化展示定义为:以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为线索,以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将抽象的传统文化主题通过具象的形态展示出来的一种场景设计方式。文化展示是全面揭示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1.文化展示有利于全面诠释考古遗址内涵。遗址展示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两种重要方式,我国也已经从过去重视遗址展示,逐渐地朝着并重遗址和文化展示的方向发展。例如:西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直都非常注重遗址展示工作,广泛地利用景观营造、数字手段和轮廓表示展示模式;一些遗址目前也开始了相关的文化展示方式,如大唐公主出嫁仪式,就是在丹凤门前按照唐代风俗习惯展示皇室嫁娶活动。

2.文化展示有利于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给考古遗址的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给遗址保护带来了挑战。事实上,中国诸多考古遗址都采用了完全展示遗址发掘现状的方式进行遗址公园建设,将珍贵的遗址置于各种腐蚀因素之下,遗址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展示可以减少游客对文物实体的关注度,有效地减少文物面临的保护压力。

3.文化展示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现象中最为古老的形式,在当今国际旅游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遗址公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信息展示给旅游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4.文化展示在考古遗址文化产业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园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可以形成集创新、孵化、管理投资、后勤和产权交易等系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组织形式。

历史文化发掘和展示过程是一个重现性过程,会再现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项目,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方向和必要支撑。同时,考古遗址的文化积淀为文化产业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资源,能够推动特色文化产品的形成。

三、考古遗址文化展示体系构建

1.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内容。遗址展示以展示原真性的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目的,而文化展示的内容以古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因此,文化展示必须以遗址展示为基础,以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为对象,将它们再现于世,使人们了解我们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面貌。总而言之,文化展示可以先从标志性文化建设入手,即以衣、食、住、行、娱乐、艺术、文学和建筑为线索,分别构建和恢复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成一个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不同层次文化构成的文化展示体系。

2.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方法。历史文化具有显性和隐形的特点,文化展示可以依据不同特点的历史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展示设计,涉及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陈列展览、行为再现和媒介传播等方式:

①陈列展览。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陈列展览与遗址展示不同之处在于文化展示是以特定的文化内涵为线索,以特定的遗址为平台,将抽象的文化主题通过显性的形态展示出来。

②行为再现。考古遗址文化行为再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利用影视和舞台艺术表现历史场景。影视形式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很高的传播效率,可以在考古遗址保护利用宣传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二,实施观众参与性项目。参与性项目的建设能够直接地搭建起连接游客和古代文化的桥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提升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水平。

③媒介传播。遗址公园的媒介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实现。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和多样性,传播速度快、高度开放性、便捷性和隐匿性等特点,是目前最为高效的一种媒介传播。利用互联网构建考古建遗址公园网络平台是考古遗址公园走向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在观众和遗址之间搭建起一座便利之桥,使游客能够全面地了解遗址的相关信息,也能使公园得到相关的反馈信息。

古建遗址公园网络平台可以同数字化博物馆和虚拟遗址公园网络化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相关展示系统。数字博物馆是一个运行在网上的博物馆。它也是集供网民参观、学习、休闲及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同时,它又能提供有关藏品更多的、现有研究所得的相关信息。[1]而虚拟遗址公园通过计算机技术及相关技术创建一个三维虚拟环境,用户通过用户接口感受虚拟环境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可以同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从而使人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2]。

参考文献:

考古目的篇4

【导语】每个人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考试,有可能这一辈子都会逃脱不了考试的命运。

参加2017年内蒙古高中会考的考生可点击进入《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进行内蒙古高中会考报名。

点击进入>>>内蒙古高中会考报名网站: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

报名方式:

内蒙古高中会考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网站,内蒙古高中会考报名平台(nm.zsks.cn/)进行报名。

注意事项:

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各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报名报考。

2、普通高中往届生(离校未取得合格证的学生及已取得合格证需要提高等级的学生)均回原学校用原会考报名号报考。

3、职技类学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报考。

4、社会类考生(非以上三类考生),到户口所在区考试中心会考办进行报名及报考,具体时间由相应区考试中心确定。

会考科目:

会考的文化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计11科;实践科目为: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生物的实验操作。

考古目的篇5

刚投入使用的“中国考古01号”改变了这种状况。

作为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专用船,它为考古队员提供了支撑平台,“可以在遗迹附近停靠,到时间就能干活。”作为丹东港沉船发掘项目的负责人,周春水觉得“中国考古01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能让队员们迅速恢复体力。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告诉《望东方周刊》,与此前租用的渔船相比,“中国考古01号”使水下考古在各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与法国、韩国等水下考古较发达国家的专业考古船相比,我们这艘不仅吨位较大,功能也较为齐全。”

“过去总说中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这并不全面,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柴晓明说,水下考古,“往小处说是了解和利用隐没在水下的文物资源,往大处说,涉及中国人的海洋意识,涉及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认识。”

被“刺激”的中国人

2014年1月24日,“中国考古01号”正式下水试航,中国水下考古也从此告别“租用渔船时代”。

走进柴晓明的办公室,正对门口的玻璃罩里摆放着“中国考古01号”的模型。这艘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设计的考古船,造价约6000万元。它长约58米、宽十多米,吃水深度为2.8米。

全船最高处是360度全景驾驶舱,下面两层住人,再下面是淡水舱等储备间和文物仓库,以及机舱设备如电力推进系统等。

“出于考古需要,前甲板很小,后甲板则非常大,安装有高压氧舱、折臂吊、声呐探测头等各种设备。”柴晓明介绍说。

折叠吊臂的最大起重量是五吨。文物往往因粘连无法逐一带出水面,所以经常需要“整体”起吊。

考古船上还配有一条超过六米的工作艇,放置声呐等设备后,还可坐五六个人。柴晓明说,这条工作艇可以进入西沙的礁盘等浅水区域工作。

中船重工701所是中国最好的船舶设计单位。“尽管设计单位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但我们有些要求在设计人员听来稀奇古怪。”柴晓明说,比如船体宽度,考古工作要求尽可能宽一些,“理想宽度不仅远大于军舰,比一般的民船也要宽得多。”

再如,为了方便考古队员下水和文物出水上船,考古船后甲板要求尽可能低,但甲板太低又容易进水。

因为潜水员不可能背着两个总重100多斤的氧气瓶跳下水,最终在船体侧面安装了一处液压自动潜水梯。

“刚看到‘中国考古01号’时觉得挺奢华,”柴晓明说,船舶行业的行家却告诉他,这艘船太小,住宿等标准处于较低水平,与当今国际通行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比如,按照标准每个房间住宿一般不超过两人,且有独立卫生间。“中国考古01号”上的房间最多住4人,勉强达到了船级社的最低入级标准。

即使如此,也已是很大的改善。柴晓明回忆说,当初参与南海“华光礁1号”项目的考古队员回到渔船上休息时,只能爬进狭窄的休息舱,“感觉就像住在棺材里,心里真不是滋味。”

1986年,在荷兰的一场拍卖会上,英国商人米歇尔・哈彻把在中国南海海域的沉船――荷兰东印度公司“吉特默森”号上私自打捞出的15万件瓷器及100多块金条、金元宝打包拍卖。

来自中国政府的所有申诉、抗议均告无效。国家文物局于是委托两位故宫瓷器专家带着三万美元赶赴荷兰,希望能抢拍下一些文物。然而绝大部分拍品底价就超过三万美元,他们甚至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

“就是受这次事件的刺激,才有了我国水下考古的真正开始。”柴晓明告诉《望东方周刊》,第二年,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之下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陆续添置设备开始了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

从几个人起步,开始只能“下水看看”。近20年后,中国能够直接潜水的水下考古员已有100多人,至于从事水下考古研究的人就更多了。

“我们一般是3月出海,直到10月。”周水春说,他每年下水作业100多次,各种情况都经历过,比如水流太大无法靠近遗址,腿也被重物砸伤过。最危险的一次,他的设备被渔网挂住,整个人被兜了起来。

到2014年10月底,“中国考古01号”已顺利参与了丹东港沉船和唐山沉船两个水下考古项目。

谁先发现

在丹东港海域执行的水下考古任务是“中国考古01号”的首航任务。周春水介绍说,由于当地海域能见度较好,项目进展顺利,“虽然挂了很多渔网,但慢慢拿掉就行了。”

“可以肯定这艘沉船是北洋水师的战舰,至于具体是哪一条,目前发现的都是旁证。”柴晓明说,预计2015年可以确定沉船的确切身份以及保存情况,然后才能对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议,整体工作需要若干年。

最大程度的靠近、进入中国海洋星罗棋布的礁盘,是“中国考古01号”设计、建造的最大出发点。“法国考古船的排水量才三四百吨,只有我们这艘船的一半。”不过最终看来,“船应该更大一些,同时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柴晓明说。

通常,一艘专业考古船的寿命是三四十年。作为工作母船,它的主要功能是水下考古的调查、小规模的发掘、出水文物的临时性保护处理等,同时满足考古队员的海上工作、生活需求。“中国考古01号”的自持力是一个月。不过,如果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还需其他配套船舶。

在法国,不仅有专业考古船,还有水下机器人、深潜器等。深潜器的造价甚至超过专业考古船,声呐设备也可以扫测一两千米深度的水下遗迹。中国的装备目前只能扫测水深300米以内的水域。

在先进装备的支持下,除地中海海域外,大西洋海域以及前殖民地等与法国有传统关系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法国的水下考古项目,每年多达上百个。

此外,法国水下考古中心虽然只有40多人,但有数百名志愿者常年参与。“我们最多一次可调动50人左右,能同时做两个比较大的项目。”柴晓明说,目前中国唯一与外国合作的项目在肯尼亚的拉姆岛。

专业考古船面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前些年中国水下文物被盗捞情况非常严重,较浅的遗址几乎都被盗捞过。

比如西沙、南沙海域,越南等国的渔民甚至政府都在进行盗捞。而在西沙一些海域,我国渔民也有盗捞行为,还有些渔民在岛礁附近挖砗磲,很容易破坏遗迹。

相较于陆地盗掘,海上盗捞的监控难度更大:人迹罕至,船只在遗迹附近停留,很难分清是在打渔还是盗捞。而且陆地盗掘有盗洞,水下盗捞后什么痕迹也没有。

比如“南澳1号”沉船,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边防派出所一发现有船只停靠在遗址附近,就会驱离,“盗捞者在船后拉一个类似犁铧的东西,船从那儿一走就‘叼’一把,有什么算什么。”柴晓明说。

“南澳1号”上的文物清理出来后,船体仍留在原地,上方放置了一个巨大的铁架子进行保护,但它也曾被盗捞者拖离,后来制作了一个更沉的保护架,才解决了问题。

柴晓明说,近年来文物部门加强了与边防、海警联合执法的力度,如2013年海南省上交给国家文物局的报告显示,遗址变化较小,从一个侧面说明盗捞情况大大减少。

把海上丝绸之路讲清楚

2009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设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赋予其统筹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职能。

据柴晓明介绍,该中心的第一项重点工作是从内水、近海到远海乃至更远的地方,把中国水下的“家底”摸清楚,形成一张完整的水下遗迹分布图和一个数据库。

目前,南海、东海海域等部分都已绘制完成,水下考古数据库的建设也已列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重点工作,“通常上半年在南方,下半年为避开台风影响,会转战北方。”柴晓明说。

沉船考古是水下考古的主要工作之一,其他还有各类水下遗址遗迹,如城市、村庄、墓葬等。如丹江库区的均州古城、海南岛水域沉入水底的明代村庄等。

此外,还有水陆结合的项目,比如辽宁省绥中县的姜女石。柴晓明认为,秦始皇在沿海修行宫,一直延伸到山东、河北乃至辽宁沿海,已经反映出秦朝的海洋意识,“沿海行宫的等级非常高,只有在都城咸阳才有同样等级的行宫。”

柴晓明说,任何一个海域,仅调查一次远远不够,比如仅福建省漳州、泉州一带就有大量沉船,“从东海南部到南海海域,已经确认的遗迹有200处,大部分位于南海,少部分在东海,其中宋代、明代、清代的沉船较多。”

虽然“中国考古01号”到南沙海域仍有困难,但2013年文物工作者曾搭乘海监船前往调查,“这些年我们发现了很多沉船,大都在近海。如果结合文献研究航路,给考古船配备深水声呐,沿着航路进行扫测,一定会发现更多沉船。”柴晓明说。

柴晓明认为,水下考古不仅仅是发现水下文物,更有责任为完整中国历史的架构提供基础支持。就像“海上丝绸之路”,不能只讲故事,还要有实证。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丝路沿线沉船、船货、港口码头等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综合梳理研究,回答以下问题:沉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主人是谁,船货来自哪里、送到何处,相关港口码头及城市的作用,等等,进而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和世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中国已经设立了国家和地方两类考古基地。柴晓明介绍说,设立水下考古基地的方式很灵活,除国家出资修建的一两处外,其余都是与地方合作。

考古目的篇6

不重视中原文化区的相关作用,中国的史前文化多元化发展理论是长期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所达成的共识,也是认识的一种进步。必须承认中国史前的文化发展多元性以及不平衡性,承认中国的史前文化没有一个是至始至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更是不可以否定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所处的主导作用及意义;相关的研究院综合功能发挥不足,当下研究院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在专业考古发掘与研究,服务社会以及经济推进的各方面功能发挥不足;对应的文物科研及办公等基础性设备不能保证安全,考古研究院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设备环境以及陈列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以及管理环境。不过,目前的考古研究院环境较为杂乱拥挤,很多的基础性设备较为落后,很多非常珍贵的大型文物也还是依靠扛手抬来运送,这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及不安全因素。

二、文物考古工作突破口提高

1.持续提升文物考古人员的自身素质。近些年,科技水平不断的进步,各式各样的技术与科研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这不仅仅是为文物考古工作提供非常丰富的相关资料,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现有的各类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工作的各种需求,而且现今社会一直在提倡公众考古,提倡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参与考古工作。因此,对于考古勘探的技术人员来讲,不仅仅只是依靠之前的文物考古经验来固步自封,更多的是应基于各种新技术及考古理论来不断武装自己,持续更新自身的文物考古工作相关知识,以便于在本质上提升自身的各方面业务水平,基于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工作热情,积极的展开各项考古工作。不止是如此,还要合理的引入高科技、复合型人才,创设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为专业文物考古人员,应大胆的给年轻人分任务、压担子,并经过各种考古工作的锻炼及培养,促使其能够早日的独当一面,成为优秀的文物考古人员。

2.强化管理。基于文物考古勘探、调查以及发掘工作的高质量管理目的,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文物考古法律规定,在进行大型的文物考古时,相关的发掘单位应该主动的申请当地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并在得到许可之后,在展开各项考古指挥,并确保工程在许可范围之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展开相关的考古调查以及勘探。通常来讲,申请考古勘探的探工资格工作者,不仅仅要具备较好的文物考古基础知识,并且还应该严格的遵守文物考古的各种保护法律以及法规、考古勘探的具体化操作规程,并经有关部门组织和培训,在通过相关考核之后,对合格者颁发对应的上岗证书。也就是说,申请考古勘探领队资格的相关人员一定是要得到文物以及博物馆的专业职称,具备一定的组织展开考古勘探作业能力及水平的。不仅仅这样,对于从事考古靠摊的相关单位也要进行资格的审核机制,对于审查合格的相关单位统一颁发考古勘探的资格证书。并且,对于文物考古勘探工作还务必要严格的遵守勘探作业监理体制,经由监理单位对考古勘探工作的进程展开全方位的监理,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并且还应该构建协调办公室,以确保其负责各项较大型的项目构建中的相关考古调查以及勘探发掘工作。

3.全方位构建现代化考古科研机构。提升文物考古的各项基础设备构建和科研设备的配置,依照文物考古进步的实际状况,逐渐的组建并完善各个考古工作站、文物标本库以及保护实验室、整理场地等基础性设备升级实验、科研与保护设施,以确保各类文物考古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依据文物考古工作自身的实际进步,把各类机制充分落实,持续构建各类规章制度,保障其领队的管理、项目管理以及相关经费运用、资料保管、安全保卫等工作是有章可循的,并有法可依。充分的落实各项考古科学的普及以及报告出版、公共宣传等工作,这样从本质上保障文化单位相关的社会性效益。并且,还应该提升开放程度,强化与地方政府和对应部门之间的联系,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为长期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考古目的篇7

摘要:中国有着数目众多的考古遗址类文物,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目前,考古遗址保护已经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头戏,各地掀起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热潮。遗址展示已经成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展示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利用考古遗址公园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对于考古遗址公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展示考古遗址遗址公园

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统一国家。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考古遗址不仅在物质遗存方面具有特殊性,在其文化层次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如何全面地去认识一个考古遗址,就需要从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入手。目前,遗址展示已经成为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揭示出遗址在物质层次方面的内容。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展示)则尚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实践也显得非常不足。总之,传统文化是考古遗址灵魂,决定着考古遗址的历史文化定位。考古遗址是承载传统文化的物质基体,见证了历史人群的社会活动。因此,传统文化与考古遗址是相互依存的,其关系正如人体和灵魂的关系。

毫无凝问,考古遗址只有通过文化展示才能够尽可能地揭示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而相关的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考古遗址平台才能够进行“再现性”的展示。文化展示可以将考古遗址与其表征的传统文化连接起来,使人们能够在了解考古遗址的同时,认识其相关的历史。

遗址展示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保护的两个重要方式。遗址公园建设始于日本,由于他们重视遗存的可观赏性,因而特别注重利用遗址和文化展示方式“再现”遗址的历史风貌。事实上,西方很多国家都同时采用了这两种方式进行本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依据旅游学对文化展示的定义,可以将考古遗址公园方面的文化展示定义为:以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为线索,以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将抽象的传统文化主题通过具象的形态展示出来的一种场景设计方式。[2]文化展示是全面揭示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一、文化展示有利于全面诠释考古遗址内涵

遗址展示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两种重要方式,我国也已经从过去重视遗址展示,逐渐地朝着并重遗址和文化展示的方向发展。例如:西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直都非常注重遗址展示工作,广泛地利用景观营造、数字手段和轮廓表示展示模式;一些遗址目前也开始了相关的文化展示方式,如大唐公主出嫁仪式,就是在丹凤门前按照唐代风俗习惯展示皇室嫁娶活动。

文化展示可以借助于遗址展示提供的场所,利用相关手段展示与遗址相关的传统文化内涵,其有益于全面诠释一个遗址的传统文化特色,加深人们对考古遗址和相关历史文化的认识。例如,英国弗拉格考古遗址公园是英国重要的一处青铜时代遗址,它将遗迹展示和文化展示协调统一起来。该考古遗址公园展示了部分古代遗迹出土时原貌,借以展示给游客古代遗址埋藏状态,同时也唤起人们对遗址的保护意识。同时,它广泛地采用了多种文化展示手段,如考古培训、实验考古、历史文化活动、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使游客从被动的受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二、文化展示有利于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给考古遗址的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给遗址保护带来了挑战。事实上,中国诸多考古遗址都采用了完全展示遗址发掘现状的方式进行遗址公园建设,将珍贵的遗址置于各种腐蚀因素之下,遗址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展示可以减少游客对文物实体的关注度,有效地减少文物面临的保护压力。如,日本的吉野里考古遗址公园就是在覆土的遗址上复原古代建筑极其相关文化内涵,仅仅展示了极少部分的考古遗迹,有效地保护了遗址。

三、文化展示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

文化旅游是旅游现象中最为古老的形式,在当今国际旅游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遗址公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信息展示给旅游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文化展示对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至为重要的,可以弥补遗址展示的缺点。文化展示可以将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示给大家,从而避免了文物带给受众的静寂感,使受众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或者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文化展示还具有无限扩展性,可以不断地衍生新形式和内容,吸引旅游者再次游览,为遗址旅游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资源。

四、文化展示在考古遗址文化产业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园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可以形成集创新、孵化、管理投资、后勤和产权交易等系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组织形式。

目前,国内许多地方开展了文化产业园建设计划,其中很多都是以考古遗址为依托,如西安建设五大文化产业园计划,涉及考古遗址就有临潼文化产业园区、曲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法门寺文化园区和华夏始祖文化园等。

历史文化发掘和展示过程是一个重现性过程,会再现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项目,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方向和必要支撑。同时,考古遗址的文化积淀为文化产业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资源,能够推动特色文化产品的形成。

古建遗址公园网络平台可以同数字化博物馆和虚拟遗址公园网络化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相关展示系统。数字博物馆是一个运行在网上的博物馆。它也是集供网民参观、学习、休闲及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同时,它又能提供有关藏品更多的、现有研究所得的相关信息。而虚拟遗址公园通过计算机技术及相关技术创建一个三维虚拟环境,用户通过用户接口感受虚拟环境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可以同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从而使人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文献:

考古目的篇8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联合攻关研究。主要是考古学、第四纪环境科学、古气候学等多学科结合。最常见的是在一个考古学研究综合项目下,设立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子课题,根据综合研究课题的目的和任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绝大多数考古学课题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课题组成员不仅有考古学家,还有古环境、古气候等方面的专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第四纪古环境研究课题,邀请考古学家参加,通过整理分析已有的考古学材料,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是结合考古发掘和综合研究项目的进行,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考古遗址本身、遗址周围局域范围内和区域内的古环境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在结合考古学材料进行综合研究。

考古遗址中古环境信息的提取主要是指通过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植物遗骸,分析人类活动的特点和环境状况。

对考古遗址中土壤样品进行孢粉和植硅体等古植物遗存分析,通常能够提供遗址周围局域或者区域植被方面的信息。遗址周围的人类活动总是要直接(农业活动等)或者间接地(放牧,践踏活动增加等)影响植被组合。通过为人类提供食物或者为牲畜提供草料、准备建筑材料和燃料以及进行装饰或者仪式性活动等目的,也可以将植物采集或者搬运到遗址中。因此,孢粉和植硅体分析能够为认识古代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提供证据。在英国orkney曾经有一个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orkney古冢项目”[2],旨在加强对墓葬遗迹的管理,同时深入探讨青铜时代的丧葬礼仪和墓地的地貌特点。对一处青铜时代墓地的孢粉组合研究结果揭示:在这处墓地形成以前,这里曾经是开阔的草地,可能是作为牧场,还有零星的农作物种植在附近,这可能说明在聚落附近有足够的草场,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墓地,同时还反映人们更愿意将死去的人埋葬在聚落附近[3]。

此外,对考古遗址中保存的炭屑进行种属分析,还可以为认识古文化发展的环境背景特别是植被环境提供重要证据。对葡萄牙东部estremadura地区的buracagrande洞穴遗址的炭屑分析,提供了重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植被的资料,结果显示,植被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松属和黄杨属植物的出现,第二阶段这种组合被更喜温的木犀榄属植物代替,考古遗址中木犀榄属植物的减少标志了第三阶段的开始。上述结果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气候较现在干冷,而全新世阶段的气候则与现今相似[4]。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炭屑进行树木的种属鉴定,不仅能够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环境背景,还为第四纪的古环境重建增加新的资料,这可以说是环境考古研究对第四纪环境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对法国南部的abeurador和font-juveanal两处洞穴遗址出土炭屑的分析,结果揭示了13000年以来地中海西北地区的植被变迁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植物种类作为建群植物[5]。

考古遗址周围局域古环境重建能够获得人类与环境关系,特别是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直接证据。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附近湖泊类沉积物进行孢粉、植硅体、硅藻等生物指标的分析,重建当时的环境,特别是植被特征,分析其中的人类活动因素。在挪威西南部jearen地区,靠近史前时代遗址和中石器时代至中世纪遗迹的地区,有两个小湖泊,对其沉积物进行的孢粉等古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清楚地显示,在大约距今3000年前后(大约公元前2500-2200年),混交林突然转变为石楠属植被。这个突然的变化,正好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二段向晚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转变过程中农牧业经济的引入对应[6]。苏格兰东南部地区一些青铜时代以来的考古遗址周围发育了泥炭沼泽,孢粉分析揭示了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有放射性碳测年结果的孢粉谱与考古和历史记录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比的结果表明,第一次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发生在铁器时代,这是导致这个地区森林几乎被砍伐殆尽的一次重要事件,后来的几次森林变迁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7]。对芬兰东部的karelia北部地区一个湖泊(poettoelampi)沉积物进行的孢粉和炭屑分析,提供了延续1300年的森林火灾的历史记录,在人类影响开始以前,火灾是控制这里的森林变迁的主导因素,但从大约公元1600年开始,由于刀耕火种农业在这个地区的开始,沉积物中的炭屑含量明显增多,而且孢粉和炭屑的分析结果共同证明,在大约公元1720年到20世纪初,是刀耕火种农业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农业活动而引起的火灾发生间隔的缩短,引起了这里的森林结构的变化,云杉明显减少,松树成为主要树种[8]。

区域范围内古环境重建,能够为分析人类活动特点、古文化发展与变迁提供环境背景,比如农业起源的环境背景,古代社会复杂化的环境背景等。对第四纪古环境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能够为研究环境变迁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关系提供科学可靠的古环境资料。对全球范围内末次盛冰期以来主要植被演化历史的综合研究,为研究不同地区环境与人类关系提供了古植被方面的信息[9]。对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和古环境研究结果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衰落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其中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明显[10]。对西北欧洲的全新世考古学文化发展及其古环境背景的分析,结果显示,全新世气候变化是古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11]。西北欧洲的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划分为7个阶段:距今5900,5500,4500,3800,3000-2800,1500和1100cal.,将其与根据太阳辐射、冰期活动、湖泊海洋水位、泥炭发育、树轮生长等环境指标重建的气候变化过程进行对比,发现人类影响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的过程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尽管由于年代学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而使得精确的对比还比较困难,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随着对湖泊沉积的年层进行分析和高分辨率测年序列的建立,这个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这里大致介绍了欧洲的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的主要方面,如果仔细检索现有的文献,我们还能找到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由于众多考古学与古环境科学、古气候学联合项目的实施和一些科学研究结果的公布,在欧洲的学术界和公众中,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其主要表现就是这类研究项目能够得到政府和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不论是考古学项目还是古环境、古气候研究项目,在项目设计论证的过程中就把多学科合作作为一个重点,从而保证了这类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1]靳桂云,刘东生:《华北北部中全新世降温气候事件与古文化变迁》,《科学通报》,2001年46卷第20期:1725-1730;刘东生,吴文祥:《全新世中期气候转变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的可能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年第3期:29-32;夏正楷,王赞红,赵青春:《我国中原地区3500a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中国科学(d辑)》,2003年33卷第9期:881-888。

[2]downes,j.lingafiold,sandwick,orkney.glasgowarchaeologyresearchdivisionreport1995.

[3]buntintg,m.j.,tipping,r.“anthropogenic”pollenassemblagesfromabronzeagecemeteryatlingafiold,westmainland,orkney.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2001,28:487-500.

[4]figueiral,i.terral,j.-f.latequaternaryrefugiaofmediterraneantaxaintheportugeseestremadura:charcoalbasedpalaeovegetationandclimaticrecostruction,quaternarysciencereviews,2002,21:549-558.

[5]heinz,c.,thieabault,s.characterizationandpalaeoecologicalsignificanceofarchaeologicalcharcoalassemblagesduringlateandpost-glacialphasesinsouthernfrance,quaternaryresearch,1998,50:56-68.

[6]proesch-danielsen,l.,sandgren,p.theuseofpollen,magneticandcarbonanalysesinidentifyingagriculturalactivityandsoilerosionfromtheneolithictotheironage?astudyoftwolakesedimentcoresfromjearen,south-westernnorway,environmentalarchaeology2003,8:33-50.

[7]dumanyne-peaty,l.lateholocenehumanimpactonthevegetationofsoutheasternscotland:apollendiagramfromdogdenmoss,berwickshire,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1999,105:121-141.

[8]pitkaenen,a.,huttunen,p.a1300-yearforest-firehistoryatasiteineasternfinlandbasedoncharcoalandpollenrecordsinlaminatedlakesediment,theholocene,1999,9,(3):311-320.

[9]adams,j.m.,faure,h.preliminaryvegetationmapsoftheworldsincethelastglacialmaximum:anaidtoarchaeologicalunderstanding,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1997,24:623-647.

考古目的篇9

古诗文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诗文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从《诗经》汉赋到魏晋遗风,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音,这些绚烂夺目的文化瑰宝足以让每个人神醉;从屈原、陶渊明到李白、杜甫,从韩愈、柳宗元到苏轼、欧阳修……,这些响亮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能背诵浅易诗文60篇左右,规定在高中阶段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蒙古族高中课程标准汉语教材已于2010年全部完成编写投入使用,作为蒙古族高中汉语教材的一名编写者和责任编辑,笔者承担的是高中段汉语教材和阅读中的古诗文编写任务。本文拟就本套教材中的古诗文编写体例、理念及教学建议作浅要介绍。

一、高中汉语古诗文的编写体例

在本套蒙古族高中汉语教材中,古诗文的设置分别包括课内篇目和课外古诗词背诵两种形式。第六单元课内篇目分别为每册2篇古文、3首古诗词;全套教材共编有古文10篇、古诗词15首(第六册没有古文和古诗词)。课外古诗词背诵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设置上与课内篇目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每册安排10首,全套教材共50首。整套高中汉语新课标教材,古文共10篇,古诗词共65首。

在篇目的编写方式上,笔者参阅了人教版藏族地区的汉语教材、延边教育出版社的朝鲜族汉语教材,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往年编写的蒙古族汉语教材以及各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在吸取各类教材精华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了原有各类教材的编写方式,无论是课内篇目、课外古诗词背诵,还是阅读中的篇目,均是按照文学发展史的顺序进行编写。这样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一条文学发展“史”的红线做牵引,按照时间段进行分块学习。比如,在高中汉语第一册教材和阅读中,所选的课内篇目全为先秦两汉魏晋时期的经典篇目,与此相对应,在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及阅读篇目的选定上,与课内篇目对应、补充。

当然,对于这种编写方式有利也有弊,我们也考虑过、探讨过,按照文学发展史的方式进行编写,对于学生形成“史”的概念颇有益处,但众所周知,离我们年代越久远的文字越是晦涩难懂,在其他各版教材中,先秦时期的古诗文基本安排到了高二或高三阶段。为了尽量减少这种弊端,我们在选文上尽量选取既易懂又经典的篇目,同时在古诗文后附有作者的简介和译文。这种古诗文的编写方式,是否完全适合学生和老师的“胃口”,还得在学习、教学中去。为此,我们教材编辑部在对老师的培训、调研中尤其注意这一点,多方面征求学生、老师的意见,同时也为我们下一套教材的编写积累宝贵意见。

二、高中汉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编好教材是前提,这是我们编写者的责任;用好教材是关键,这是教师的责任。教材的真正价值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再好的教材,也不能代替老师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针对我们古诗文的编写体例与方式,在此笔者想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几点建议:

(一)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

在现在的高考中,汉语文科目试题涉及的古诗文很少,一些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在“唯分数论”的思想下,甚至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编写、印刷60多篇古诗文,还不如干脆抛弃。再者就是mHK民族汉考(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也对现在汉语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虽然在高考中没有直接考查古诗文,但在其他的科目,如历史、地理、政治中多多少少会涉及一些古诗文的知识,《汉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提高汉语的基本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我国的古诗文不就是最好的资源吗?

(二)以“史”为线,夯实基础

古诗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形成“史”的概念的同时,教师要适时拓展,充分利用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以及阅读中的篇目,让学生含英咀华,能充分了解这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扩充知识面。诵读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力的最好方法和最佳方式,且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诵读的意义了。

考古目的篇10

[关键词]文化展示;考古遗址;遗址公园

考古遗址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了古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具有种类众多、规模大、价值高和影响深远的特点,往往是古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缩影,体现着古代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常常被人们誉为历史时代的地标,如:美国芒德维尔考古遗址被誉为世界性的历史地标,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被称为千年古都新地标。

考古遗址不仅在物质遗存方面具有特殊性,在其文化层次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如何全面地去认识一个考古遗址,就需要从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入手。目前,遗址展示已经成为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揭示出遗址在物质层次方面的内容。相比较而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展示)则尚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实践也显得非常不足。

一、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

毫无凝问,考古遗址只有通过文化展示才能够尽可能地揭示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信息”,而相关的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考古遗址平台才能够进行“再现性”的展示。文化展示可以将考古遗址与其表征的传统文化连接起来,使人们能够在了解考古遗址的同时,认识其相关的历史。

遗址展示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保护的两个重要方式。遗址公园建设始于日本,由于他们重视遗存的可观赏性,因而特别注重利用遗址和文化展示方式“再现”遗址的历史风貌。事实上,西方很多国家都同时采用了这两种方式进行本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依据旅游学对文化展示的定义,可以将考古遗址公园方面的文化展示定义为:以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为线索,以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将抽象的传统文化主题通过具象的形态展示出来的一种场景设计方式。文化展示是全面揭示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一)文化展示有利于全面诠释考古遗址内涵

遗址展示和文化展示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两种重要方式,我国也已经从过去重视遗址展示,逐渐地朝着并重遗址和文化展示的方向发展。例如:西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直都非常注重遗址展示工作,广泛地利用景观营造、数字手段和轮廓表示展示模式;一些遗址目前也开始了相关的文化展示方式,如大唐公主出嫁仪式,就是在丹凤门前按照唐代风俗习惯展示皇室嫁娶活动。

文化展示可以借助于遗址展示提供的场所,利用相关手段展示与遗址相关的传统文化内涵,其有益于全面诠释一个遗址的传统文化特色,加深人们对考古遗址和相关历史文化的认识。例如,英国弗拉格考古遗址公园是英国重要的一处青铜时代遗址,它将遗迹展示和文化展示协调统一起来。该考古遗址公园展示了部分古代遗迹出土时原貌,借以展示给游客古代遗址埋藏状态,同时也唤起人们对遗址的保护意识。同时,它广泛地采用了多种文化展示手段,如考古培训、实验考古、历史文化活动、多媒体演示等手段,使游客从被动的受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二)文化展示有利于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给考古遗址的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给遗址保护带来了挑战。事实上,中国诸多考古遗址都采用了完全展示遗址发掘现状的方式进行遗址公园建设,将珍贵的遗址置于各种腐蚀因素之下,遗址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展示可以减少游客对文物实体的关注度,有效地减少文物面临的保护压力。

(三)文化展示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

文化旅游是旅游现象中最为古老的形式,在当今国际旅游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遗址公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信息展示给旅游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文化展示对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至为重要的,可以弥补遗址展示的缺点。文化展示可以将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示给大家,从而避免了文物带给受众的静寂感,使受众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或者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文化展示还具有无限扩展性,可以不断地衍生新形式和内容,吸引旅游者再次游览,为遗址旅游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资源。

(四)文化展示在考古遗址文化产业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园建设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可以形成集创新、孵化、管理投资、后勤和产权交易等系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组织形式。

历史文化发掘和展示过程是一个重现性过程,会再现一批优秀的历史文化项目,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方向和必要支撑。同时,考古遗址的文化积淀为文化产业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资源,能够推动特色文化产品的形成。

二、考古遗址文化展示体系构建

(一)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内容

遗址展示以展示原真性的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目的,而文化展示的内容以古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因此,文化展示必须以遗址展示为基础,以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为对象,将它们再现于世,使人们了解我们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面貌。

文化展示可以先从标志性文化建设入手,即以衣、食、住、行、娱乐、艺术、文学和建筑为线索,分别构建和恢复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成一个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不同层次文化构成的文化展示体系。

(二)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方法

历史文化具有显性和隐形的特点,文化展示可以依据不同特点的历史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展示设计,涉及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陈列展览、行为再现和媒介传播等方式:

1.陈列展览。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陈列展览与遗址展示不同之处在于文化展示是以特定的文化内涵为线索,以特定的遗址为平台,将抽象的文化主题通过显性的形态展示出来。

陈列展览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以文物实体、仿制品、展板、模型和文字说明为主的传统展览方法,也有以多媒体技术为辅的媒体工程展览,如井冈山革命历史展馆序厅中的多媒体立体画。媒体工程是集合声、光、像为一体,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表演来传达特定内容的一个系统工程,是陈列展览的新趋势。

2.行为再现。考古遗址文化行为再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利用影视和舞台艺术表现历史场景。影视形式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很高的传播效率,可以在考古遗址保护利用宣传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相比而言,舞台艺术虽然受到时空限制,但也绝不能忽视它在考古遗址文化展示中的作用,它们可以形成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其二,实施观众参与性项目。参与性项目的建设能够直接地搭建起连接游客和古代文化的桥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提升考古遗址文化展示的水平。

3.媒介传播。遗址公园的媒介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实现。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和多样性,传播速度快、高度开放性、便捷性和隐匿性等特点,是目前最为高效的一种媒介传播。利用互联网构建考古建遗址公园网络平台是考古遗址公园走向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在观众和遗址之间搭建起一座便利之桥,使游客能够全面地了解遗址的相关信息,也能使公园得到相关的反馈信息。

古建遗址公园网络平台可以同数字化博物馆和虚拟遗址公园网络化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相关展示系统。数字博物馆是一个运行在网上的博物馆。它也是集供网民参观、学习、休闲及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同时,它又能提供有关藏品更多的、现有研究所得的相关信息。而虚拟遗址公园通过计算机技术及相关技术创建一个三维虚拟环境,用户通过用户接口感受虚拟环境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可以同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从而使人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文件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刘德明.日本东京利用搬迁遗址修建公园[J].国外城市规划,1987,(1).

[3]侯廷生,刘东光.赵文化论集[m].武汉:崇文书局,2006.

[4]和红星.大明宫的前世今生——大遗址保护与西安城市规划[J].建筑创作,2009,(6).

[5]许凡,张谨,刘硕,钟彦华.史前遗址的展示——以日本吉野里国家历史公园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