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26

人才培养方法篇1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解决问题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059-01

一、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对于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条件首先第一方面就是“高技能”,高技能是相对初、中级技能人才存在的更高一级的人才,对于实际技能的掌握和在企业的发挥作用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还要有非常高的综合能力,也可以称之为“高素质”,相对于一般技能人才不同的地方在于不局限于操作技能上的突出,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要有解决的能力,尤其是遇到的突发问题,在关键生产环节要突出作用。

目前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大多数中、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培养都是以中级工为目的,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能够从事高新技术的运用与维护的复合人才需求十分迫切,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跟上社会需求的供应。

二、高技能人才需掌握的能力

高技能人需掌握的能力有以下几点。

1.高技能人才要掌握与职业岗位配套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企业中实际解决难题的时候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所以高技能人才不可以和一般操作工人一样只知道如何去做,同时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去做,这样才可以分析与解决问题,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分析问题时所必要的。

2.高技能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一定要强。

对于中、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生。一定要在进入企业前取得相关专业的高级技工证,具有长时间实践经验。在企业中遇到问题后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企业中遇到的问题是:研究分析问题的专业人员动手能力弱,普通劳动操作者理论知识掌握甚少。造成遇到问题后,研究分析人员不能解决实际操作,告知操作人员后他们又不理解,分析问题的人员与实际操作人员发生沟通障碍。而高技能人才在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和其他高技能人才组成团队,通过良好的沟通顺利解决问题。增加了工作效率。

3.高技能人才要有良好的再学习能力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工艺与技术也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会遇到知识的延伸与不断更新变化的新事物,所以高技能人才只有在不断的再学习之中才能更新知识储备,跟上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脚步。也就是说高技能人才要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扩大知识的延伸,适应企业要求的变化。高技能人才应具备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企业迫切需要一线员工掌握的。

三、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法

1.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出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师,所以学校需要一批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才能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前提。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具有理论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的前提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需具备的条件有:(1)教师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2)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专业内不同学科领域的扩展(3)长时间的实践经验以及企业培训(4)具有实际参加生产的能力(5)较强的实际生产管理能力(6)具有高级技师证

2.专业课程的设置

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根据人才的培养方向制定出合理的,目标明确的,规范的课程计划。对于中、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学习目标,首先要以更高层次的高级工为学生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些重实践轻理论。这些教学理念都是不规范的。对于理论与实践,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知行合一。才是培养高级人才所需要的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需要紧密的结合,衔接得当。课程的设置要避免重复又要将关联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通过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摆脱束缚,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围绕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3.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高级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的,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模式。这种合作方式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企业通过一部分生产线引入学校,这样既可以为学校提供先进的设备,又可以在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企业的生产加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加完善的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力保证。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所遇到的问题

1.高技能人才的价值没有受到重视。

总体来看,大多数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不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在企业中没有优势,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的动力。

2.重学历轻实力

这也是很多企业的弊病,在招聘中本科、研究生的待遇从起始到工作进入正轨都相对于中、高职院校有明显的优势,即使单位中的本科生、研究生为企业创造的贡献很少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很多企业中的高学历员工存在靠学历吃老本的状况,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待遇因学历问题而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工作量大,解决的问题多,为企业的贡献多,反而得到的待遇因学历问题比付出少的员工要少,这样造成高技能人才的心里失衡,造成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高级资格等级,低级实践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中、高级技能培养陷入了“应试教育”的一个怪圈,技工证的取得只需要背诵一些题目,或者完成一些简单的已知实践题目。这样造成很多人持有高级技工证但是到了实践之中感觉无从下手。还有一点就是缺乏实践的人和高技能人才同样持有高级技工证,这样对于企业选取高技能人才就显得非常困难了。

高级能人才是各个企业所需求的必要人才,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既要重视量的跟进,也要重视质的保证。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会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序并趋于完善化的进行,最终跟上市场的脚步,符合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02

人才培养方法篇2

法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就是整个法律人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1]高师院校法学专业教育能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办出自己的特色,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是否有面向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法学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有关人才的知识结构、实际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高的要求,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影响法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的高师院校在培养法学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为在尚未有完善的司法人才选用制度、法律职业相关制度的背景下,高师院校法学教育不仅要为我国立法、司法和法律服务等法律部门提供法律人才来源,而且要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培养多方面、多途径的法律教育人才,以适应《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报告》所指出的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法律专门人才”的目标。当前,法学教育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再加上法学学科的实践性、社会性等应用型特征,决定了高师院校法学教育必须树立创新的办学理念、创新的培养目标以及创新的办学模式,以满足建设法治国家对法律人才在知识、素养和能力上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一、办学理念创新:面向社会发展办学理念是对“办怎样的学,怎样办学”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办学理念作为一所高校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对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具有先导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法学教育也蓬勃发展,除专门的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法学院之外,理工科、医科、农林、水利、财经和师范院校也大都办有法学院系。法学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法学院系不断递增。据《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7(2009)》所示:目前,全国共设立法学院系600余所,改革开放30年增长了100多倍;法学本科在校生30万左右,法律专科在校生达22万多人,30年增长了200多倍;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达6万多人,30年增长了260多倍;法学博士在校生8000余人。在如此的背景下,高师院校为了拓宽生存和发展空间,也积极申办法学等非师范类专业。面对这样的形势,面对社会和大学教育的转型,高师院校法学专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面向社会发展,方能谋取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面向社会发展和以市场为导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笔者看来,人才培养强调市场需求是必要的,但简单地过度地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则极具功利性,是一种短期行为。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盲目性和滞后性亦不容忽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即完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这一方面容易造成人才的过度培养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对于适应社会长远发展所必须的人才却难以顾及。例如,随着我国加入wto,涉外诉讼与日俱增,然而在中国大陆熟悉wto规则和精通外语的法律人才却少之又少,这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胜诉的瓶颈。从中国申请复关到入世的十多年,中国大陆法学教育未能培养适应中国加入wto后所需的法律人才与高校的办学理念不无关联。简而言之,缺乏前瞻性和可预见性是我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办学理念的通病,这也说明了以过度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有其致命的不足。面向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不光要着眼于短期,也要放眼于长远。它是对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一种升华,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避免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缺陷。因为,根据面向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不光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还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储备性法律人才,所谓一身兼二任焉。在此,所谓复合型储备性法律人才,顾名思义兼具两种属性。复合型即是市场所需要的法律人才,储备性则是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之急需的法律人才,储备性并不意味着是浪费法律人才资源。总之,复合型储备性法律人才不仅能契合市场需要,也能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高师院校法学专业要想在激烈的法学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认清时展的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以面向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在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这是迎接和应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高师院校法学教育的必然选择。二、培养目标创新:具有高师特色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一种价值取向,一个科学可行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目标能增强人才培养行为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培养目标的设定不光要立足现实,更要放眼长远。在当下中国大陆,法学教育事实上已经走上了大众化的路径,但是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必须且理应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前瞻性。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保守性和逆向性思维,以目标来审视、检验和评判现实。关于我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界向来有“精英教育说”、“通识教育说”、“职业教育说”和“学历教育说”的争论,但在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方面基本已达成共识。然而在争论和共识之虞,我国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低是不争的事实。这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大量复合型法律人才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要法治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治国的艺术,则它的专业性、专门性和综合性就只有相关的精英才能胜任。”[2]6只要有构建法治国家的欲求,法学教育培养专业性、专门性和综合性法律人才的目标定位就不能随着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步入大众化而弱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化和精英化并非不能找到均衡点,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和思维来理解:即大众化针对法学教育的招生规模,精英化则针对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当前我国法学教育问题来说,大众化导致了师资的严重不足、法律图书馆资源的紧缺,从而影响了精英化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在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现精英化的培养目标绝非天方夜谭。大众化和精英化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幸的是,有论者已经提出了在民主化的时代下,精英与大众、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这些提法本身的正当性或合法性的论题,[3]28这个论题值得学界深入思考和研究。#p#分页标题#e#面对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的问题,高师院校法学院系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在培养目标上必须有创新,培养具有高师特色的综合性法律人才,以期对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建设性作用。特色既可表现为学科门类上的有自己的优势研究领域,也可表现为学生培养目标上需要理论还是实务,还可表现为人才培养层次上的区别。[4]5一方面,高师院校法学教育必须坚持职业和精英并举的培养目标,这是由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使命和法律职业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法律人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资源,[5]22承担维护正义的历史使命,因此,对于法学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的要求和水准要高于其他专业。通识教育和学历教育无疑是囿于现实、裹足不前,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诚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大陆法学教育培养的法律人才在毕业后大部分未能从事法律职业,但是,法律职业的专门性、专业性必然会加强以及职业准入门槛必然会提高应该在可预见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高师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整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利用其他师范类或非师范类专业,培养边缘性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当然,复合型的法律人才也只能适合有限需要。如美国学者约翰•S•布鲁贝克所言:“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人,就是愚蠢。”[6]721因此,可以将外语类专业、经济贸易类专业与法学专业进行适当的整合,培养一些国际性的法律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同时,高师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培养法律教育人才方面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随着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法学教育师资显得尤为不足,从而影响了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有鉴于此,高师院校法学教育可以适当地对法科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师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以备法学专业学生将来从事法学教育之需。三、办学模式创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一个学校的办学模式取决于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设定。我国法学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格局。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办学模式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能契合自身办学理念、有利于培养目标实现的办学模式皆可以利用。随着法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法学教育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不远的将来,必然要进行新一轮的法学教育资源的整合,淘汰一些不具有竞争力、低层次的法学教育机构。高师院校法学教育要想在未来法学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教育专业的资源优势,选择和试行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才是生存之道。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应积极有效地探索双学士的办学模式。有条件的高师院校可以扩大对外文化交往,与国外大学法学院系进行合作办学。但无论采取何种办学模式,高师院校法学教育必须根据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应用型的学科特点和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提出的要求,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为此,提出具体意见如下:首先,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师范特色。一个科学的课程设置与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目前,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学校的计划性太强,学生的自主选择余地太小;法律理论性课程太多,实践性课程太少。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相距甚远,势必要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以增加法律选修课以及实践课程。同时,高师院校开办法学专业尽管是非师范专业,但仍然要体现师范特色,比如,可以开设一些与师范专业有关的课程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法学教学法等,为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中等学校法学教育教师提供知识技能储备。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法律人才的培养,在学界已成共识,虽然在讲授法律概念、术语等方面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教学方法和模式,如“诊所式法律教学方法”、“判例法律教学方法”。再次,加强法律职业技能和师范职业技能的训练,当前法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其理论知识强、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这突出反映了我们的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严重忽视了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型的这一学科特点。针对这种状况,高师法学院系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加强与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的协调与沟通,以期保证能让法学专业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见习、实习环境。同时,作为高师院校的法学专业学生,为体现师范特色必须加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注重讲课技能、教学实习环节、演讲技能、口才训练等,这不仅可以为高师院校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法学教育奠定教师技能基础,还有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从事法律职业所需要的法律职业技能。最后,加强高师法学院系师资队伍建设。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法学师资队伍,决定着法学院系办学的成败。随着法学教育的扩招,相对稳定的法学教师队伍和极速发展的学生存在着深层的张力,总体上使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处于不平衡的状态。高师院校由于开办法学专业的历史不长,师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引进、委托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法学教师刻不容缓。四、结语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社会需求多方面、多层次的法律人才,法学教育的多元化也势在必然。高师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现有资源优势,立足于中国实际,放眼于全球视野,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学教育培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必须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法模式上要有所创新、狠下功夫,以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才培养方法篇3

【关键词】职业岗位胜任力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式 改革

一、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普遍缺乏特色,影响了学生课堂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所培养的护理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中,对学生实践水平要求较高,为此,理实一体化教材不可或缺,因为其不仅关系着学生实践能力,还关系着课堂教育的吸引力。然而在实际教育中,理实一体化教材较少,其中一部分还是教师开发的教材,但是教师因长期在校任教,对社会发展的了解不足,很难保障教材内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与社会发展相符。最终,教材内容陈旧,课堂设置较为枯燥,影响了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

2.教学手段需要更新

科技的发展,在教育行业中,各种先进设备不断引进,推动了教学课堂的现代化。在高职护理专业中,护理教学实训设备的引进,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增强了护理教学质量。教学实训设备的引入,学生能够进行临床练习,避免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知所措。然而,即使新课改已经深入,但学校并未设置相应制度,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教育,以教师为课堂主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较少,教学效果难以提高,教学手段亟待更新。实际上,高职院校在近几年已经引进各种新型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项目教学法等,但是,应学校并且对教师进行系统指导,在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中,教师多依靠自身摸索,存在生搬硬套现象,教学效果不佳,高护人才培养难以达到既定效果。

3.教学评价较为单一

在高职护理专业完成率教学任务后,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会开展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此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评价时,教师多采用结果性评价,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课堂提问、讨论、出勤率等仅占据30﹪。学生只需要背诵理论知识,就能够保障最终评价结果。最终教学评价难以反映学生情况,影响了教学评价的效果,高职护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难以提升。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将专业护理知识、临床护理技能、人力沟通能力、团结精神、管理能力等都引入教学评价中,提高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得到锻炼,为高护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职业岗位胜任力导向下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法改革

1.教材的改革,积极引进理实一体化教材

在高职院校中,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影响着教学质量。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为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应以职业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创新教材内容,提高教材内容的丰富性,积极引进理实一体化教材,提高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在教材改革创新中,教师应重视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重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培养,保障教材内容适合人才培养。另外,在高职护理专业教材改革中,教师必然需要编写部分教材,对此,为保障教材内容的理实一体化,教师应积极深入行业中,了解社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并积极引进兼职教师,使其参与进教材编写中,实现专业知识与行业的连接,提高教材的质量,为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总之,在高职护理专业教材改革中,应始终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基础,教材内容与实践训练紧密相连,为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保障高职护理人才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应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推动新型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当前,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缺陷,因传统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而轻实践,主要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对此,创新教学放法,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就业效率,推动高职院校向前发展。新型教学方法如下所示。(1)微课教学法制作微视频,充分利用学生空闲时间,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效果以及课后巩固练习奠定基础。并且,计算机网络是微课的载体,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提问,提高师生交流,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另外,在实践课堂上,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学生可在课前通过微课,完成预习,并在实践课堂上一一验证,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2)情境模拟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中,为提高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可开展情境模拟教育,使学生适应岗位环境,适应岗位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可模拟出临床护理的真实情况,明确目标与计划,带领学生展开护理操作。在情境模拟教学中,学生处于一个相对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真实的情境模拟,锻炼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并且,情境模拟教学有效提高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高职护理人才。3.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评价中,过去的教学评价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重要性,影响了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锻炼。对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考核评价方式,积极引进质化评价,提高评价结果,推动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教师可通过日常观察、建立档案等方式,积极收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表现,以此对学生进行定性分析,保障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岗位胜任能力。

人才培养方法篇4

【关键词】技术人才,改任,管理能力,培养思路

1引言

技术研发和创新是各大高校、研究所等技术型单位工作的重点,各项管理工作必须围绕这个“重点”展开,因此技术型单位的管理层必须懂技术会管理。由于在人才结构上,技术型单位以技术人才为主,管理型人才则相对缺乏,因而由技术人才改任管理职务成为解决管理人才空缺的最佳捷径。拟改任行政职务的技术人才,大多数未经受相关管理技能培训,真正会管理的人才相对匮乏,这必然制约着各项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影响单位效益。因此,研究拟改任行政职务的技术人才管理能力培养问题是缓解各单位“技”“管”矛盾,促进单位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

2技术型人才特点

技术型人才指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某方面技术知识,具备该专业技术能力的技术人员中较为突出的,熟悉相关技术,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他们大多经过地方大学技术知识系统学习和培训,学习能力较强,头脑敏锐灵活,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够紧盯知识前言,掌握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由于长期从事技术研发岗位,对行政管理工作了解不深,缺乏行政管理相关培训和从事经验,管理能力还相对较弱,还不能处理好抓全面发展与中心工作之间的矛盾,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

3管理职务要求

管理工作是一个单位进步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它影响着一个单位的发展方向。作为技术研发单位的行政管理者应当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沟通协调能力要强。管理者特别是中层管理者处在一个上下协调的纽带位置,做好上下级的沟通和协调是处理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二是管理水平要高。管理的目的是效益,作为管理者其首要工作就是怎么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和实施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单位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三是技术指标要掌握。技术研发单位的输出产品就是科技成果,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对技术研发的指标、研发进度、成果评估评价标准等内容了解和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在无形中驱使技术人员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技术任务。四是思路要开阔。当前,各国角逐的就是科技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才有市场。管理者也是技术的顶层谋划者,思路影响着创新,因此思路开阔对于管理者来说非同寻常,过时的技术带不来成就和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4管理技能培养方法

由于技术型人才改任行政管理岗位后普遍存在岗位适应期较长,进而影响工作。笔者通过与技术研发单位行政管理者进行多次座谈讨论后,结合当前技术人员自身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压缩技术人才改任行政管理岗位适应期的培养方法,即确立培养路径、重点弥补弱项和搭建实践平台。

4.1确立培养路径。规划设计拟改任行政管理岗位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拟改任者制定一个“路线图”,明确这一岗位的学习内容、培训和任职的经历,以及每一阶段的时限。依据技术人才的不同特点,按照解决急需、固强补弱的原则,区分层次规范培养模式。着眼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实行“213”(岗前培训2个月,岗位见学2个月,岗位任职3个月)的培养模式。着眼解决“思想不活”的问题,实行“222”(岗前培训2个月,岗位见学2个月,岗位任职2个月)的培养模式。着力解决“后劲不足”的问题,实行“321”(岗前培训3个月,岗位见学2个月,岗位任职1个月)的培养模式。若在问题上有交叉,相同岗位培训时间在相对较长者基础上增加一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岗位见学这里所指的是任职管理职务助手之职。

4.2重点弥补弱项。针对弱项重点施训。培训是提升管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要针对技术人才存在的薄弱环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抓好岗前培训,切实把适应岗位最急需的,管理岗位最缺少的,完成任务最薄弱的作为培训的重点突出出来,做到针对问题集中训,结合任务专题训,融入工作随时训。通过领导登台授课、典型管理事例剖析、体会交流讨论等方式解决好工作统筹不起来,管理抓不到位的问题。

明确要求分类指导。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抓住共性问题,更要深入了解特性需求,如在设定培养指标,制定培养计划上,充分考虑个人差异、不同岗位的特点,加强培养针对性。个性差异要充分考虑技术人才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及受教育程度和思想觉悟等方面,搞好因人施教,分类指导。同时要注重整体和个别的集合,做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4.3搭建实践平台。人才的成功离不开平台的支撑,在管理人才培养上要想方设法给足他们平台,使他们的潜能发生“催化反应”。一要提供实践锻炼平台。在临时代职人员任用上,要破除因循守旧的保守观念,敢于放手使用,多鼓励,让其在一次次赢得认可中培养自信,在一次次挫折中积攒教训。二要压好“担子”。让管理者时刻能够感知自身的责任,时刻有履职的压力和动力,通过经常讲评他们履职尽责的情况,时刻提醒,让他们感知自身的担子,有效激发他们的主官能动性。

5结论

本文分析了技术研发单位在管理型人才选拔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介绍了技术人才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探究了管理职务对人才特性要求,并结合技术型管理职务岗位需求,提出了拟改任行政管理岗位技术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方法即确立培养路径、重点弥补弱项和搭建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田恩,刘坤,王立爱.浅谈青年干部如何实现从专业技术型人才到管理型领导干部的角色转变[J].中国化工贸易,2013.

[2]汪利祥.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9(7):292-293.

人才培养方法篇5

关键词:实用型;人才培养;意义;方法

一、前言

环境和发展是永恒的话题,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大量技术熟练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主要依靠各种大专院校来培养。自从1977年以来,我国已培养了大量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还存在着诸如培养目标不明确、知识结构不适当、实际操作技能缺乏等问题。因此,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难以满足环保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意义

(一)培养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提高我国环境科技水平的需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在经济和环保两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污染控制和环境改善必须依靠高效的环境污染防治和控制技术。今天,我国污染防治和控制技术并未得到足够发展,许多实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未得到广泛使用,在环境工程领域具有丰富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方面经验的专业人员缺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应当对培养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二)培养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发展我国环保事业和打入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的需要

截至2000年,我国有18144个工厂和3百余万职工从事环保产品的生产,每年环保产品出口168.99亿元人民币,环保产业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产业规模小,中小型企业数量占80%以上,最小的企业员工不到10人,甚至有些企业没有技术人才。二是在国家和省级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单位从事新型环保产品的开发。三是环保设备的运行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我国材料性能差,加工、铸模和检测技术落后,如我国目前的大多数电除尘器只能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为了保持微曝气器或单级离心鼓风机能正常运行,必然消耗很多电能。当然我国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在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必须尽快培养更多的实用型环保专业人才已帮助环保企业提高规模和档次,制造价廉物美的产品,提供价廉物美的服务。这不仅符合本国市场的需要而且也符合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三)培养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改进我国环境工程教育的需要

环境工程专业是在1977年首先在清华大学建立起来的,并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现在拥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有124所,占高校总数的11.5%,占设有环境相关专业的高校数的51.7%。在这拥有环境工程专业的124所高校中,本科院校116所,占93.5%;专科学校8所,占6.5%。一些本科院校(如大连民族学院)设有环境工程专业职业培训班,一些专科学校(如连云港化工专科学校)设有环境工程本科班。我国环境工程教育迅速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数占开设环境相关专业高校数的比例较低。我国为51.7%,美国为70%,日本为84%。

第二,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专科学校数很小。我国专科学校占全国1071所高校的一半以上,但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专科学校占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数不到7%。在871所成教高校中,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也是凤毛麟角。

第三,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与环保产业联系的不够紧密。不同课程之间存在较多重复内容,许多课程拼凑了一些不相关的内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从事水处理工作时不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从事消烟除尘工作时不如通风除尘工程专业,在从事废气处理工作时不如化学工程专业。总之,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并不能马上胜任实际污染治理工作。

第四,在进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时,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诚然,填鸭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本专业系统的基础知识,但专业能力未能得到很好培养,职业能力缺乏。

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必须尽快改革,其目标和方向应是培养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四)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学习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生人数也急剧上升。由于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环境工程专业。这可从2001年一年新设环境专业的高校69所这一数字就可见一斑。尽管该数相对于开设信息类专业的高校数是小的,但超过其他任何一个专业一年设置的高校数。可以预测,随着我国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20世纪90年代,有许多德国专业人员学习和从事环保技术,有68万职员从事环保产业工作,在德国,环保产业是最受欢迎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之一。德国每年出口的环保产品价值35亿德国马克,超过其传统出口业钢铁行业(23亿德国马克)。

由于我国政府对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视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环保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环保产业年增长率为15%-20%。这既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专家预测,截至2020年,我国将需要培养50万人。事实上,截至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不到1万人,供需矛盾突出。

三、培养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方法

(一)培养目标

培养的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将主要服务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他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应当熟悉专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先进技术,应能从事开发、制造和维护环保设备,能设计、建设和处理污染控制工程。

(二)培养方法

培养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可采用下述方法:

第一,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校可以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强化社会实践。

第二,更多更好的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为构建舒适愉悦环境做出贡献。

第三,一些成人高校和网络大学应当培养环保产业职员并使他们掌握实际的环保技能。今天,只有一些成人高校培养环境专业人才,但他们主要是为环保局和环保监测站培养干部,而非实用型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网络大学有自己的优势,如能通过有限师资在短时间内培养许多专业人才,但却不适合对那些因年龄太小而不能自律的学生进行很好的培养。

(三)课程结构

为了达到培养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必须重新设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结构。应当删除教材中的内容重复、理论深奥的章、节、段,同时应增加一些与环保产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和内容,如环保设备和安装、工业模具技术、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施工、工业管理、图书馆学、科技写作、全面质量教育、环境政策等,以增加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另外,学校应当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的结合,延长社会实践时间,强化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与控制。

(四)教学实施

实施教学应当将重点放在改革填鸭式教学上。首先,学校应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密切关注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其次,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学习环境工程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并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纯粹的课堂讲学只能在开始的10分钟吸引学生的注意,之后学生就容易走神。因此,教师在对一些相关知识作一些简单介绍后最好是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知识的魅力,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在进行社会实践以前,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工厂。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世界。在社会实践期间,学生应当主要参加实习,而将旅游观光放在次要位置。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面对真实的工程问题来理清脑中模糊的概念;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真实的设计、施工和调试时得到完全的训练。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为厂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一来,学生与职员之间可以逐渐相互认识。在实习期间,教师仍应当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体会。如果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同建筑结构专业或电器专业的学生一起实习,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论

努力培养实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促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打入国际环保产业市场、提升环保科技水平和改善环境工程教育的需要。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高等专科学校、成教学院、网络大学进行培养,也可通过改革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现有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来培养。

参考文献:

1、苗青.认清中国环保产业形势[n].中国环境报,2001-12-31.

2、墨相宜.大学报考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今年大学专业新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1-05-23.

人才培养方法篇6

关键词:中职孤儿学生;岗位能力;人才培养;会计专业

中职孤儿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和较重的心理负担,又缺乏应变和适应能力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克服这一弊端,让中职孤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开始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能力内涵

为了培养适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必须明确岗位能力的具体内容。笔者以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为目标,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适合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岗位(群)有7个。在此基础上,把各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素进行组合,形成了10个岗位能力:(1)专业理论能力;(2)英语使用能力;(3)办公软件处理能力;(4)会计核算能力;(5)出纳能力;(6)企业纳税能力;(7)统计分析能力;(8)语言表达能力;(9)人际交往能力;(10)应变和适应能力。它要求中职学生除了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发展独立思考问题、是非判断能力,增强自我教育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中职孤儿学生岗位能力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向毕业生曾经和现在供职的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本人发出调查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及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见表1、表2。

调查结果显示:

(1)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本市就业。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服务业和商业两个行业。从就业岗位来看只有少数毕业生能从事会计、出纳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在与财务会计相邻的工作岗位,如收银员、库管员和统计员等。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2)从对毕业生的评价来看,毕业生中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不多。用人单位只对30%左右的毕业生的岗位能力感到满意。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过关,但知识运用能力、独立处理账务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等均有待于提高。这也是造成岗位能力不太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

三、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对中职孤儿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入反思和研究。认为应该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和就业推荐机制

依据岗位能力的目标要求,学期末的教学评价要以能力为本位作为考核目标,注重激励评价法在考核机制中的运用。(1)重“过程”考核,将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比重为20%。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和课堂学习参与度。课后作业采取分组讨论汇报、课程小论文、模拟业务实操和阶段测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重“运用”考核,每门课程考核分为理论和技能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为笔试,比重为10%;技能考核以面试操作为主,考核内容力求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能力,有没有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比重为40%。

2.开发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结构性失业的现实状况,中职孤儿学生毕业后有少部分人不能找到理想工作。甚至找到工作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人要经历“就业―择业―创业”的过程。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培养创业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具有事业心和开创技能的人才。学校需从就业规划、班级管理、学生评价机制、创业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

3.重视培养影响学生岗位能力的其他要素

(1)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工作中,应时刻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德育课是不够的,要在专业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所有教师分担教育任务,教学内容中融入政策法规,强化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规范专业技能操作时融入道德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在校园活动中融入职业道德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使其成为真正合格的会计人才。

(2)增强中职孤儿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感

学校接受中职教育的孤儿学生是中考失败的人,在升学筛选中有失利的经历和体验。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并产生回避失败的动机,总是自我防御。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这使他们失去展示自己优势、体验成功的机会,自我效能感低下,阻碍其健康发展。

对此,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教师要采用信任、公平的方式与学生交往,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一种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出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身寻找学业成败的因素,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综上所述,为使中职孤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品德优化、专业深化、能力强化、形象美化”为目标,探索中职孤儿学生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法。

人才培养方法篇7

中国经济步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逐步增加,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相应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中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和目的均发生了变化,由塑造精英人才、培育社会化人才向培养专业化的精英和知识、技能型的人才过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除了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外,其他从事综合经济管理岗位的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适合于政府、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金融证券机构的会计、审计工作以及管理咨询等工作。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突出。据统计,目前有近1400家境内上市公司中,几10万家国有企业、近50万家外资企业、300多万家民营企业需要专业的审计和会计服务。为了适应社会经济不断深化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的新形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而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作为一种新型人才类型应该具备有以下特征:

(一)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会计人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体分为学术型人才(从事科学研宄)和应用型人才(从事技术转化)两类。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会计人才。学术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以会计学科体系为本位,注重学术性,通过系统的学科理论教育和专业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为升入研宄生教育做准备。而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以适应会计行业市场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侧重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解决企业具体财务问题的能力。

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更注重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除了具有本科学历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或技能,并持有过硬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培养目标不再是传统的“账房先生”

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行业处于低端人才相对饱和,高级人才告急阶段。出纳、普通会计人员并未出现供不应求,而有过硬的专业背景、持国际认可的会计执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关行业中有一定资历的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跨国企业及一些外国企业家纷纷在华设立公司,这就需要大量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高级财会人才。目前进入国内的外企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业务的日益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除了熟悉中国的会计准则外,还要对国外财会领域的运作规则、法律法规等相当了解,熟悉海外主要的融资市场,熟悉一些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当然,要做到这些,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的要求也相当高。“容永道会计学奖学金”的设立者、前永道会计师实务所主席永道先生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近几年国内会计人才成长很快,但整体业务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他认为,优秀的会计师要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在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始终保持诚信的品德,不做假账,乐于助人。

因此,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不再是只会记账、算账的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而应该是具备“管理型”人才特质的会计人才。不但要具有牢固的财会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以及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这些能力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

二、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己有300余家高校开设会计专业课程,23家高校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市场上会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较多,但受到青睐的却寥寥无几。可以说,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会计职业要求有偏差

目前,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较为笼统。学习者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没有具体说明,因而在理解上随意性较大。现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仍然偏重“学校本位”,与会计实践缺乏有机联系,忽视会计职业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实践不一致

以基础会计为例,国内很多教材将环环相扣的会计循环过程人为割断,将会计工作步骤与该步骤所应用的工具相互分离,且各步骤之间的顺序也被打乱和颠倒,教学内容显得七零八落,使初学者很难窥得全貌,令学生难学,教师难教。

此外,很多教师教学时未能注意对会计系列的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加以整合(比如中、高级会计课程存在相互衔接、重复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客观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现行会计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及计划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的安排采取的是“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模拟实训”,必然会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不可能把实践教学放在主要位置,学生也不会把实践技能锻炼放到首要位置。

此外,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推理实际业务的处理程序和方式,而实践教学则完全依赖理论教学的需要进行安排,其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范围及性质均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二者相互脱节容易加大教师与学生的负荷,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故需要重新整合。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世界各国大学对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和各自的培养策略。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现状,将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分为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和支持策略。

(一)教学策略

第一,课程反映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及时增设或调转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如传统的会计专业具体可细化为分为三个专业方向: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银行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资产评估、审计鉴证、纳税筹划、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出现缺口,会计专业又可以细化为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课程,并相应增设与注册认证考试科目有关的课程。这种随着环境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或调换专业和课程的方式,使得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能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匹配状态,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培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知识的广泛性和发展性,学校不可能将会计专业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因此,学校应注重最持久、最基本的基础课程。对于会计学专业本科生而言,必须完成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以及相关选修课程。这些基础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作为就业能力核心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

第三,在课堂内外呈现工作情景。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应当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堂中,创设工作情境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如,美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参与课堂教学,做就业讲座,与学生互动。在会计专业实验实训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设施先进的实训室,大力开辟校内外实训基地,改善实训硬件条件。同时,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学工作流程,为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软条件。另外,还可以通过公司实习、暑假打工活动、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学习策略

面对会计专业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各种急功近利的世俗观念、过重的学习压力往往使某些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非常重要,这有助于他们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学习策略主要有:(1)自主性学习。大学课堂教学应避免教师“一言堂”局面出现,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互动学习。(2)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作中学”“模拟企业环境”为展示和发展学生的会计实践和操作能力提供平台。(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习者相互学习,包括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承担任务,如eRp沙盘训练、SYB创业团队训练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反思性学习。对于研宄对象之间的联系勤于总结和归纳,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醒悟,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支持策略

第一,政府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平台。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把评估高校或教师的重心由“科研成果”适度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倾斜。其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让企业参与大学生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及培养过程。另外,政府拨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协助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会计专业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

第二,公司企业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交流和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高管、CFo等进入高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需求,介绍公司的创立及运营过程等,使学生具有职业意识,自觉地、有目标地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工作过程的机会,使他们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通用电气有一个专门为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而设置的Fmp财务领导力培训项目(Fi¬nancialmanagementprogram),76°%的现任Ge业务集团CFo均毕业于Fmp。该项目自1995年在中国展开,招聘进入Fmp项目的大学生,整个培训期为两年,其间将经历4个为期半年的轮岗,在不同的Ge业务集团从事4项。

第三,积极推动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向优秀学生提供资助的助学机制。建立注会协会、会计师实务所与相关院校的合作机制,畅通学生到国内、国外大中型会计师实务所的实习渠道。建立开放、系统、递进的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实现深度、持续和系统培养。

人才培养方法篇8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00)

摘要:临床医药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医疗卫生的应用质量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我国医药行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医药行业工作者存在着理论与实际难以结合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在医药工作的过程中,更是明显缺乏服务意识,造成医药工作质量不断下降。究其原因,发现其与高校医药教学不足存在着直接关系。鉴于此,本文主要就高校临床医药教学展开研究,希望通过完善高校医药教学的方式,为我国服务型医药人才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临床医药;教学;服务型医药人才;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65-0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药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革新与完善,在开展医药工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服务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等问题。但是在我国医药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临床医药教学却与实际的医药工作出现了脱节现象,使得高校医药教学呈现出一定的缺点与不足,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掌握医药行业必备的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1我国临床医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教育观念陈旧,实践教学不足

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如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就会给工作的顺利展开造成阻碍,使得工作的执行脱离于生活实际。在医药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这样,通过对我国目前医药教学的走访,我们发现:我国医药教学的教育观念仍处于保守状态,其与西方国家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医药专业教师将教育教学的重点集中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授课上,而对于实践教学则一直采取忽视态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对比较扎实,但是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后经常难以将理论知识变成应用技能。甚至一些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对于药物的管理、病例的读取等基础工作都难以胜任。

1.2知识结构缺失,应用能力不足

我国医药专业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药物研究;另外一部分是药物生产。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虽然这两个部分是医药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对二者进行重点教育,会对学生医药知识带来负面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缺陷就是医药知识的应用负面。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药物的属性,药物的生产等都有了具体而全面的认识,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却存在困难,体现出了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1.3缺乏服务意识,忽视人文精神

医药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并且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医药行业的服务标准也到了相应的提升。因此医药工作者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应将服务意识放在工作首位,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医药建议、合理地应用药物,同时还要提供充满温情的服务,给予患者人文的关怀。而为了达到这一标准,高校的医药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医药教育来看,教师在开展医药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教育教学中严重缺乏人文精神,使得学生与现代社会需要的服务型医药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

2培养服务型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

2.1革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素质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高校医药专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高校要想进行服务型医药人才的培养应先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对问题加以解决。首先,高校应重视教学理念的革新。就教学理念的革新负面方面而言,高校医药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明确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与弊端。同时应对国外的一些先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所了解,结合我国医药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现代教学理念进行发展与创新。其次,高校还应针对医药教师的素质开展培训工作。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医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在思维方式以及创新能力上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得高校医药专业教学课堂得到有效改善,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发展。高校应定期组织医药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高校还应以座谈会、研讨会的形式让教师之间展开有益的交流,推进业务水平的提升,促使教学思路不断拓展。

2.2完善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教学

教学结构过于片面会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失与断层,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因此高校医药专业教师应对教学结构问题产生重视,积极的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医药专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不断丰富医药教学的内容,适当地引入医药应用、医药管理等方面内容。除此之外,医药专业教师还应对过于保守的教学方式加以改革,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应用。例如,在课堂上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或者组织学生去医药单位、医疗机构进行观摩或者实习。在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与传授医药知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水平。

2.3引入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高校医药教学的改革不仅要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与丰富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普及,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医药教师,也应将现代网络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之中,以便提升高校医药教学的质量。例如,高校医药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设备以及网络资源,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医药教学更加的生动直观,加深学生对医药知识的印象。或者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展开远程交流,随时随地为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扰,生活上问题,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4增强师生交流,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仍表现为陌生化状况。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仅存在于课堂授课过程中,并且因为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即使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表现地极为稀少。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凸显出严重的弊端,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与现代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不相符。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医药教师应主动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并积极的在课后组织学生展开专业上的研究与沟通,通过课后辅导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个人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全新的师生关系等都有着正向的作用。

2.5重视人文关怀,培养服务意识

服务型医药人才是现代社会紧缺的人才,而我国高校医药专业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这一方面存在缺陷。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步入工作岗位,满足社会对服务型医药人才的需要。高校医药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侧重的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教学的安排。首先,高校医药教师应重视人文关怀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其不仅包括职业操守、情感关注等内容,同时还保函了荣辱诚信、自立自强、博爱友善等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形成正向的道德观念,在步入社会后可以在工作岗位中宽以待人严以律已,用人性化的一面对待具体的医药工作。改变传统医药工作者的机械性、冷漠性。其次,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医药行业的服务性质,以及为大众服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正确的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成为社会需要的服务型医药人才。

3培养服务型医药人才的重要性

3.1顺应时展,满足行业需要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都在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对行业的管理标准、经营理念进行革新与完善。医药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服务性,希望通过改善医药行业的服务质量,以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药行业发展速度的目的。而在高校中进行服务型医药人才的培养,恰好迎合了医药行业的这种发展需要,使得医药行业的改革更加顺畅。同时,这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医药专业的教育与时代同步,具有很强的先进性。

3.2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传统的高校医药教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凸显了一定的不足,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将培养服务型人才设定为高校医药专业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地对传统的教育教学造成冲击,甚至颠覆了传统思想,使得高校医药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得到完善,提升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并且促使高校医药专业与现代教育改革保持同步,促进了高校医药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3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复合人才

对高校学生进行服务意识的培养,帮助高校学生成为服务型医药人才,对于高校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首先,高校医药学生在向着服务型人才发展的过程中,其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掌握更强的实践技能,使得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可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减少工作过程中的阻碍。其次,高校医药学生可以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自己的能力加以提升,并且在与教师不断的互动中得到教师更多的帮助与扶持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向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靠拢。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服务型医药人才已经成为现代医药行业迫切需要的紧缺型人才,因此高校医药专业教师应注重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改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培养服务意识、增加实践机会等多种方法的应用,对高校医药教学进行改革,以推动服务型医药人才的培养,完善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萍,陈颖,谢红军,唐亚岚,蒋君好。发展高等临床药学教育,改革和完善执业药师资格制度[J]。中国药房,2010(41)。

(2)蒋君好,秧茂盛,刘新,刘颜,李勤耕。高等临床药学教育现状调研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

(3)王玉琨,王萌,卢宝华,辛春艳,李晨。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3)。

人才培养方法篇9

关键词: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外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

现代护理理念的建立、时代的进步、人类对新生事物的不断加深认识和各个学科间的交叉,极大地丰富了外科护理学的内涵,对从事外科护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本专业特有的知识、技术,还要求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对外科病人进行系统评估,提供身心整体的护理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外科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学科,包含了基础医学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操作、外科学理论以及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外科护理学以创伤、感染、肿瘤、畸形、梗阻、结石、功能障碍等外科病人为研究对象,在现代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由外科护士与外科医生在病房、手术室根据病人的身心健康要求、社会家庭文化需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应用护理程序,向外科病人提供整体护理,以达到去除病灶、预防残障、促进康复的目的。教师授课方式包括传统的授课方式、分组互动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导思想是教师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笔者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的对象和教学方法

(1)研究对象。实验组:2011级护理中专专业114班64人;对照组:2011级护理中专专业116班67人。2组学生均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我校四年护理中专专业学习,两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比较接近。

(2)教学方法。对照组以《外科护理学》教材为主导,采用教师口头讲授理论、多媒体演示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在上述方法外,增加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开展教学,具体如下。

①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以及难点设计成一些具体的问题或病例,于上课前2天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如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措施有哪些、烧伤病人烧伤程度如何辨别分类及补液需要量的具体计算方式、如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区分颅底骨折的分类、破伤风病人的典型的临床表现等。

②分组讨论。将题目按小组分发给学生,教师给出与问题相关的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结合问题预习教材,并提供相关表格、计算公式、示意图等,通过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结合平时课堂上列举的临床病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外科护理学知识与临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一门临床适用性比较强的重要学科。

③完成报告。每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在完成实验报告时需要注明参考或借阅的书籍和资料来源,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同时需要独立思考和完成,杜绝互相抄袭的情况。

④交流总结并得出结论。分组讨论问题,由每组小组长将各组的结论汇总,将具有共性的问题罗列出来。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归纳总结出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有争论的问题,并针对重点、难点和有争论的问题分别开展讲解、剖析和反馈,并对本次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达到最终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结果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下:

第一组数据:2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n(%)】

第二组数据:2组学生期末考试及格人数比较【n(%)】

人数及格不及格

实验组6462(96.88)2(3.13)

对照组6758(86.57)9(13.43)

合计131120(91.60)12(9.16)

第一组数据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均呈正态分布,但实验组成绩高分段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第二组数据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p

三、讨论

(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成才。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沉闷,所学的知识点空洞、枯燥乏味,不好理解与记忆。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组的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查阅与分析相关资料,提高了收集整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学生间的讨论,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踏入临床工作环境提供锻炼和帮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授课教学方法中课堂气氛通常严肃而压抑,学生思维被禁锢,学习态度较被动,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在宽松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中积极畅所欲言,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使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4)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实验组的学生在小组进行讨论时,针对不同的观点开展讨论和沟通,最终得到最正确和最合理的答案的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5)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验组的学生,在实施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在小组讨论后针对知识点进行师生互动的方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6)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理论成绩合格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如下:①很多学生已习惯依赖于以往的传统讲授法的授课形式,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i)授课时,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章节,在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②教师自身尽快适应现代的教学理念,将现代的教学理念引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护理学科教师需要定期到临床去进修,掌握最新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护理理念,才能在搜集病例和问题时更具客观性和实践性及实用性。③外科护理学的学习必须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重视每一个章节后的护理操作实践课,避免重视学生动脑能力而忽略动手能力。④对于不能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地学习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⑤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答案的唯一性,尽量避免一些在学术上存在争论的问题。⑥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提高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人才培养方法篇10

一、正确地自我定位,摆正心态,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从理想的美好到现实的残酷,巨大的落差极易使新入职的毕业生出现错误心态、甚至是心理失衡,盲目自大、眼高手低、牢骚抱怨、犹豫不决等等,屡见不鲜,成为角色转变的绊脚石。

王某2002年名牌大学毕业后到一家石油企业工作,工作中总是排斥毫无技术含量的事务性工作,认为是浪费时间,而一起毕业于二本学校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优越感,从测量钻具等点滴小事做起,在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开始参与和组织现场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创新和工具改进,5年过去了,其他同事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了室主任、项目经理甚至是基层领导岗位,王某却因为缺乏现场经验,一事无成,让优势变成了劣势,为“眼高手低”的错误心态付出了代价。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天下知”美丽梦想的鼓舞下,很多毕业生抬高了对事业的憧憬、对工作的期盼,总认为工作应该是丰富多彩、意义重大的,对现实的判断脱离了客观实际,迟缓了进入角色的进度。这个案例说明新毕业生容易盲目自大的同时,也反映出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针对新毕业生容易产生的自满、眼高手低问题,企业应帮助新入厂员工客观分析供过于求的就业形势,引导他们认清高材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学习成绩只是过去一个侧面的体现,再高的文凭也仅是一块敲门砖而已。教育职场新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忘记自己过往的成绩和所学,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不断砥砺精神、积累经验、丰满人格;要善于借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用正能量鼓舞和激励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扎根基层,创业奉献;要认真介绍企业发展形势和人才成长路线,帮助新毕业生在现实环境中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及时确定符合实际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二、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做到文武兼备

跟踪调研某重点本科院校2004年机械专业毕业生10年职场成长情况,62人中当过学生干部、参加过各种社团、组织沟通能力强的11名毕业生发展远远好于单一成绩突出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中也体现明显。再以辽宁省某科研单位为例,从2002年到2008年共招收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68人,同样的发展机会,扎根一线、善于总结创新、表达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更大作用,优先得到了提拔,从提拔顺序看打破了学历和资历高低的限制。两组数据证明了毕业生职场发展好坏与综合能力高低几乎成正比,与学生阶段包打天下的成绩,关系并不明显。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社会制胜职场的法宝是综合能力。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出于对一线辛苦程度和综合性人才培养考虑,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提拔等政策上都大幅倾斜基层和一线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按照企业发展实际需求,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针对新毕业生实践经验短板和创新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总结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企业要刻意强化新入厂员工综合能力培养,有目的地将其安排到基层一线岗位实践锻炼,给青年人“压担子”;发挥中石油“导师带徒”的优良传统,用先进榜样言传身教;发挥团委、工会的职能作用,有针对地组织青年科技论文比赛、多媒体制作比赛等,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技氛围,为年轻人成长进步搭建平台;同时要在薪酬待遇、职业晋级等政策上倾斜基层岗位,注重考察综合能力。

三、遵守职场规则,善于合作,在团队发展中顺势而为

2010年、2011年,国内某石油钻探企业外部市场组织对一线20支钻井队伍进行了专题抽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员工队伍稳定、凝聚力强的12支一线井队在生产组织、钻井提速、安全管理等方面均业绩突出,是外部市场生产、技术、经营指标的主要创造者,员工士气高昂、各司其职,干群关系融洽,钻井队与钻井液、录井、技服队伍配合顺畅,基层基础工作扎实,管理规范。同时,员工职业晋升的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基层队伍。自2011年开始,该钻探公司外部市场将队伍的团队意识作为作业绩效优秀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取得明显效果,为区域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现在的毕业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缺少分享的意识,学生阶段也未经过团队合作的历练,过强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个性增加了新毕业生融入团队的难度。职场中的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整个体系中的一环,除了在岗位竞聘时存在竞争关系外,与同事、领导和合作方之间更多表现为合作关系,工作业绩的取得也多是团队协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