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38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篇1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45006)

摘 要: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们已经明确地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对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多侧重对学习者二语习得影响,而其对外语教学中教学评估体系影响研究就很少。因此,文章试图探索和研究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外语教学评估体系。

关键词:外语教学评估体系;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5-0133-04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简介:唐季红(1978-),女,广西桂林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一、外语教学与社会文化因素

随着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中地广泛应用,外语教学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语言学习者即使把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知识都学得很好,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也难免会遇到困难,这就是因为缺乏对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了解,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引进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改变传统的“学语言就教语言”的教学模式,把英语教学进一步地深入地语言的运用上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用地道、得体的英语进行交际。事实上,外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早就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只是重视程度不够,比如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考察,还是停留在考查学生的英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语言知识层面。并且,目前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多是强调外语教学中应以“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为主,如:词语的文化内涵、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及目的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确实为当前外语教学中文化体系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能只关注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比较和融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从而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到目的语国家。当今,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汉语,说汉语的华人也是遍布世界各国,汉语也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作国内和国际交际的工具。因此,外语教学也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世界经济和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过去在外语教学中只关注目的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忽视了学习者自己的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因素。[1]

大学英语教学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范围比较广,包括家庭文化、价值取向、语言文化、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学校的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因此社会文化因素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的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当然也会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例如“英语学不学都没关系,反正我们平时也用不着”或“学好英语走遍天下”等信息,所以社会文化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外语教学评估体系的现状分析

过度强调语言知识的掌握是我国传统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这样就使得外语教学工作者误把应试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评估的重点。多年来,终结性评估系统在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总的来说,主要包含了三个子系统:基础阶段结束时的四、六级英语考试(或a/B级考试)、各学期期末的学业考试、社会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需求与评价。[2]这种单一的测试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多元化教学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认为:“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形成性评估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实施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尤为重要。形成性评估可以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以便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终结性评估是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这种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不仅要对学生的读写译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教学评估还包括对教师的评估,即对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3]传统的教学评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主要是依据考试成绩,不但不能全面、正确地发挥教学评估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反拨作用,因此,目前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评估方式,也就是把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互补,以取得最佳的评估效果。

三、社会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评估体系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学习评估的影响

在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与评估现状分析这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跟踪,那它必定会受到各种因素,比如:物质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精神因素等的影响。在此文章将对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体系中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手段、评估功能几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讨论。

1.评估主体。传统教学评价的评价主体基本上只是教师,并且多是仅仅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定。根据Hall(1966)和Hofstede(1980)在文化比较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方面中之一的权力距离,即一个社会成员对于各种机构和组织中存在的不平等权力分布的态度,也就是对社会等级结构的看法。高权力距离文化接受不平等权力分布,认为社会等级结构的存在很自然,因此权力关系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在体现高权力文化的中国,孩子要孝敬父母,学生要尊敬师长,下级要服从上级。且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源泉,学生习惯于按照老师的传授模式,按部就班地学习,自然教师就成为了教学评价的主体。而如今,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推进,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在美国,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友好的关系,孩子不依赖父母,学生可以与老师讨论,甚至争论。这种低权力距离文化的影响,使得我们广大外语教学者意识到教师不是全能的,也不是正确无误的,在加上教学环境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在各高校的使用,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中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它的参与者更广泛,已不仅是评估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而是参与评估进程的所有人,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估等。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估实际上也是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其看清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学生之间进行评估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由于知识构建比较全面,其评估能够保证评价的方向性和全面性。其次,随着中国家庭模式的变化,现在多数家庭都是以核心家庭模式为主,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的关注程度也是也来越高。

2.评估内容。由于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传授知识,因此评估内容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点的考察,包括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还是停留在考查学生的英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语言知识层面,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考察。家庭是孩子进入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性格的形成以及创造力的发挥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家长们也由过去单纯地关注孩子的英语考试成绩转变为更多地注重孩子的英语学习过程(如:孩子的学习兴趣,表达能力,及对国外文化知识的了解等)。其次价值环境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教育力量。首先,很多高校已取消了四、六级与毕业证挂钩的有关规定,这样一是减轻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压力,同时也让学生们逐渐转变了应试学习的态度,把四、六级考试作为自我检查和测验的工具。学校和学生都意识到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目标的转变当然就会使得教学评估内容也要相应地转变。[5]我们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影响学生学习发展包括智力和情感的所有因素(如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团队精神、表演才能等),体现多元化的特征。同时考虑到我们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陌生感,在对学生评估的内容方面,我们可以在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合理地增加一些有关社会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应该添加部分涉及到中外文化对比的内容,比如:与中国社会文化有关的英语写作,学习用英语来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还可以就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对比写一些英语议论文。此外,对于文化内容的考查除了书面表达外,我们还可以考虑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比如辩论、演讲、口语测试等。

3.评估策略。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形成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因此不习惯用口头形式来表达自己,所以我们的教学评估策略多是采用书面形式,即使是英语这种语言课程也是采用书面、纸质的测验为主。而如今,当评估内容趋于多元化时,那么传统测验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采用对应的多种评估策略以实现有效的评估。测试作为重要的评估手段之一还应继续保留,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教学环境、学生素质等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评估策略,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评估,学习档案记录进行跟踪,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学生们小组合作的项目的准备、演示、评定等进行播放。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调查问卷或是跟学生面对面的访谈、座谈等评估方式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评估功能的转变。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评估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多是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然而,如今由于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策略都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所变化,评估功能当然也会有所变化。现阶段,各高校都已经认识到终结性评估的片面性,开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把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有效的结合起来。评估功能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特色,在对学生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技能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而这种尊重生命、尊重差异、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功能,正是目前所提倡的大学英语教学要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二)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师教学评估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学评估的影响不仅包含了对学生学习评估的影响,还包括了对教师教学评估的影响。在这一小节文章主要从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来阐述。

1.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影响教师教学态度的因素是教师的待遇问题。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会随着其职业待遇的提高而增强。职业待遇,作为衡量一门职业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不仅包括政治待遇,还包含了经济待遇。待遇的高低既反应了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可,也反应出社会对该职业的需求量以及对该职业的价值认定,影响到从业者对该职业及自身价值实现的满意度,同时会直接影响职业归属感等深层次的心理因素。个体如果职业归属感强,就会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反之则会无视职业规范,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6]

2.教学效果。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因素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的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其影响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良好的师生、生生之间关系使教师学生心情愉快,自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既有利于教师对信息的掌握,和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3.教学内容。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其教学内容为基础的,而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就是教材。我们的英语教材从最初的只关注语法与阅读到开始注重听、说、写兼容,再到教材系列化,听、说、读、写基本各一体,最后到现在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单纯的纸质平面教材向音、视频、光盘和网络版教材发展,呈现立体化的趋势。[7]教材内容的变化也是顺应了社会文化与时代的变化的需求,当下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技术和条件,广泛吸取图片音响、网络课件等多种素材,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使学习活动摆脱了纯文字的单一化呈现,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手等各种感官,改善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同时,教学内容越来越突破教材的限制,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比如,老师在感恩节当天上课时,就利用这次机会,在教授教材内容之前,把自己事先做好的有关感恩节内容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的西方文化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总之教学内容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把语言当作载体来传达百科知识的信息,要让学生在摄取百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吸收语言知识。

4.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现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维度、多样化的集体活动,比如,视听说课,我们可以采用“协作式”的教学方法,由教师事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中以角色扮演,辩论,汇报展示等形式共同完成任务、最后采取教师点评,组员点评和自我评价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读写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主题式教学,首先教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个人观点陈述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实践,互相合作来体会和感受这种协助式教学方式,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让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发挥集体的作用。同时,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是让学生们身心愉悦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使用语言来进行跨文化交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目前的外语教学评估体系,还是侧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如: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测试,显然达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文化的输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深他们的文化理解。作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评估也要注入对学生社会文化知识的考查,让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对外语教学评估体系的影响,让大家都参与到外语教学的评估体系中,意识到教学评估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完善外语教学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王露芳.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的创新与完善[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HaLL,e.t.theHiddernDimension[m].newYork:Doubleday,1966.

[5]任丽.生态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唐芬芬.试论几种社会因素对教师文化的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2001,(11).

[7]任丽.生态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王瑰玮.论影响大雪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社会文化因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5).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篇2

【关键词】情态意义翻译质量评估情态类型情态量值对等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37-03

【abstract】thispaperexploresthe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ofmodalmeaninginChineselegislativetextsbasedonHalliday’smodalitytheory.adoptingthedescriptiveandcontrastiveanalyticalapproach,thepresentstudycarriesoutthe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ofmodalmeaninginChineselegislativetextsatthelexicallevelbytheemploymentoftwoparameters:modaltypeandmodalvalueinmodalitytheory.theanalysisrevealsthataseriesoffactorsaffectthetranslationquality.inviewofthis,theauthorputforwardsomesuggestionstoimprovethetranslationsoflegaltexts.

【Keywords】modalmeaning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modaltypemodalvalueequivalence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紧密。法律翻译作为一种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我国的法律翻译质量不容乐观,即便是由权威机构中国法制出版社翻译的法律文本也是问题重重。本文基于韩礼德的情态理论,从情态意义的角度对中国法制出版社翻译的《劳动合同法》中的情态意义翻译质量进行评估,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法律翻译质量。

二、情态意义概述

情态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法律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任何法律文本尤其是立法文本的功能主要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人际关系。情态意义传递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法律文本人际功能的实现,即法律效力的实现。

1.情态类型

情态指的是说话人或作者对交换的命题或信息的态度,是传达人际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能反映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韩礼德(2000:89)将情态分为两大类:情态与意态。情态指的是说话人对命题信息的可能性和概率性的陈述;意态指的是话语双方就交换商品或服务所表现出的命令、义务或倾向。不同的情态类型体现不同的言语功能,言语功能决定了情态类型。两者之间是互为联系的。

2.情态量值

情态量值指的是说话人就命题信息内容作出的可能性等级范畴。例如:“他一定是病了。”与“他可能是病了。”所传达的情态量值是不同的等级。第一句用的情态动词“一定”情态量值高,而第二句用的情态动词“可能”情态量值低。

在法律文本中,最能体现情态意义的就是情态动词了。在汉语立法文本中有诸如“应该”、“必须”、“须”、“可以”、“不许”、“不得”、“不应当”等等。根据韩礼德的情态理论,这类情态动词所传达的情态意义归属于意态类型而非情态类型。Sarcevic(1997)又将法律条款分为规定性条款与描述性条款。描述性条款所传达的情态意义归属于情态类型而非意态类型。只有当译者准确把握住原文本的情态意义类型并在目的语中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情态类型,才能实现法律文本的人际功能,进而实现相同的法律效力。

三、理论框架

随着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批评。其中最著名的两位学者就是KatharinaReiss和JulianeHouse。Reiss(1989)提出的从文本类型角度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以及House(1997)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我们今后从事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研究在我国也屡见不鲜。如范守义(1987)首次将模糊数学理论引入到翻译质量评估当中来,之后穆雷(1991)又再一次将模糊数学运用到翻译评估中,并提出了翻译的三大标准:“信”、“达”、“雅”,需加权重来客观的评估译文质量等等。然而,法律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却屈指可数。本文作者首次尝试从情态意义的角度对法律文本翻译质量进行评估,以期能为法律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1.系统参数

韩礼德的情态理论为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系统参数。它们分别是情态类型、情态量值、情态取向等。基于法律文本的特殊性,本文借用其中的两个作为评价参数,即情态类型与情态量值。另外,根据韩礼德的理论,言语功能决定了情态类型。因此,言语功能也可作为一个评价参数。下面具体介绍这三个参数。

参数一:言语功能

韩礼德将言语功能分为四类,即陈述、询问、命令和提供。而在立法文本中,询问和提供很少出现,所以,立法文本的言语功能主要表现为陈述与命令。

参数二:情态类型

韩礼德将情态分为两大类:情态与意态。根据立法文本的特殊性,立法文本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法律条款来规范与约束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即授予权利或承担义务。法律英语中的“shall”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情态与意态在立法文本中都有体现。

参数三:情态量值

韩礼德将情态量值分为高值、中值和低值。在法律英语中,表述命令或义务的词有如“might/could”、“should”、“must”、“shall”,而“shall”是命令语气最强的词,所以情态量值最高。

2.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根据以上提出的系统参数,作者建立了一个基于情态理论的可操作性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如图1所示:

在上述的评估模式中,作者提出两大标准可用来评估译文质量。即标准1情态意义对等与标准2意态意义对等。标准之下又包含了三个系统参数即言语功能、情态类型与情态量值。整个评估过程从两个层面进行:情态意义翻译质量评估与意态意义翻译质量评估。首先,从原文本出发,评估者需判断出原法律条款的言语功能(是陈述或命令),进而判断出其情态类型与情态量值。其次,用同样的方法从三方面即言语功能、情态类型与情态量值对译文进行评估。最后,用两大标准对其一一衡量看译文是否实现对等。

四、个案研究

如何运用上述的评估模式呢?接下来作者将基于上述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运用上述的三个参数对《劳动合同法》的三个英译本从情态意义的角度进行个案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

译文:theservicetimeperiodstipulatedbytheemployerandtheemployeedoesnotaffectthepromotionoftheremunerationoftheemployeeduringtheprobationperiodunderthenormalwageadjustmentmechanism.

评估:首先,译者需分辨清楚该条款中的规定性条款及描述性条款。“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是陈述法律行为“不影响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后半句属于规定性条款,即产生法律效力的条款。而原文中的“不影响”所传递的言语功能是一种命令或义务而非陈述事实。也就是说,情态类型是属于意态;情态量值高。而译文把它误解成一种描述性条款,情态类型匹配有误,未能实现情态意义的传递,完全扭曲了原有的法律意图。

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第七条)

译文:anemployerestablishesanemploymentrelationshipwithanemployeefromthedatewhentheemployerputstheemployeetowork.

评估:在上述条款中虽没有明显的话语标记如任何的情态动词“shall”出现,它属于一种隐含性法律言语行为。隐含意义即用人单位在用工之日起须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在法律上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言语功能是传达一种命令或义务,情态类型属于意态,情态量值高。然而,译文没有把握住原法律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而把它误解为一种陈述事实,进而导致情态类型匹配有误。因此,没能实现情态意义的传递。

3.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

译文:thefollowinglabourcontractsareinvalidorarepartiallyinvalid.

评估:该条款中虽没有出现“必须”、“应”等表示情态的词,但原文的情态意义是可以通过分析法律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得出的。该条款“无效”所传达的情态意义是“theemploymentcontractshallbedeemedasnullandvoid”,换句话说,“无效”所传达的言语功能是命令或义务而不是陈述,即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的法律言语行为。译文将其译成“areinvalid”则没有成功的传达出原文的情态意义,进而扭曲了原文的法律意图。不难看出,导致这类翻译失误的原因是由于译者对法律言语行为的认识不够,未能准确把握原文的言语功能,即法律意图。

五、结束语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博大精深,它为语言学研究者们提供了诸多可操作性的参数,现已被广泛的运用到翻译研究领域。本人就是在韩礼德的情态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将情态理论运用到法律翻译研究领域。通过结合法律文本的特殊性建构了适用于法律文本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当然,本文的研究目的并不仅是建构一种新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而是旨在通过评估译文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通过该研究,作者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译者首先需分辨出原文是否包含了情态意义、情态类型与情态量值;其次,译者需对法律条款中的描述性条款与规定性条款有清楚的认识进而能有效的判断出言语功能,应特别注意隐含性法律言语行为的翻译,因为往往有时候一些情态意义他们并不是通过情态动词来传达,而是一些实义动词。我们在做法律翻译时,只有正确的把握住了原法律文本的情态意义,成功有效的传递原文的人际功能,才能使译文保留与原文相同的法律意图,进而实现法律效力的等效性。

参考文献

1al-Qinai,J.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Strategies,parametersandprocedures.meta,2000(3):497~519

2Halliday,m.a.K.(2nded.).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London:edwardarnold,2000

3House,J.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amodelRevised.tübingen:niemeyer,1997

4House,J.translationQualityassessment:LinguisticDescriptionversusSocialevaluation.meta,2001(2):243~257

5palmer,R.moodandmodalit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

6Reiss,K.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sandLimitation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7

7Sarcevic,S.newapproachtoLegaltranslation.Hague:KluwerLawinternational,1997

8Varo,e.a.andHughes.B.Legaltranslationexplained.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2002

9常晨光、丁建新.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诚.法窗译话[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11范守义.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J].中国翻译,1987(4):2~9

12高旭阳.构建翻译质量评估的文本分析模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Vol.26(6):97~99

13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蒋开召.论法律英语中情态词的翻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98~99

15李克兴、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

16穆雷.用模糊数学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讨[J].外国语,1991(2):66~69

17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武光军.当代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进展、元评估及发展方向[J].外语研究,2007(4):73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能力标准教学模式

1.引言

外语能力标准是用来呈阶梯状由低至高系统描述外语学习者及运用者的语言学习目标,有时作为考试级别或定级尺度,有时用来评定不同人员的语言水平[1]。它是测量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的一种标准、一个参考点、一个依据。

世界范围内外语能力标准的研究已有近60年的历史,最早出现的语言能力标准是美国政府部门在1955年制定的FSi量表。受其影响,欧、美、加、澳及其他地区出现了多个语言能力标准,其应用越来越广[2]。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的外语教学,主要依据《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而《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级别划分过粗,对于外语能力的描述过于概括。

2.项目研究目标

本研究希望通过基于外语能力标准的教学模式,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的沟通实战能力,最终能听懂外教用外语讲授的专业课,能以外语作为思维语言消化理解并运用国外高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内容上讲,拟从教学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法改进、教学评估等环节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策略,以期满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实现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3.项目研究的基础

我院是与加拿大的合作办学院校。《加拿大语言标准》(CanadianLanguageBenchmark,简称CLB)的研发是基于交际语言能力理论,用以描述成人移民在学习、社区和工作环境中学习或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3],具有极高的参考借鉴价值。因此,本研究将主要借鉴CLB的能力标准。《加拿大语言标准》共有12个级别,标准适当、准确地描述交际能力的各项要求、任务类型、交际策略等,是在一定语境下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描写。标准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英语熟练程度,即英语学习者在语言沟通和运用方面所表现出的知识及技能,为加拿大的成人二语教学、课程制定、语言测试提供参考框架,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二语课程设置提供全国统一标准,也为课程效果提供常用标尺。

4.基于外语能力标准的教学模式实践

4.1学生入学水平评估。

学生入学的能力评估采用了与外方语言培训中心联合开发的评估试题。评估分写作和听说两个部分,听说能力评估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依据评估结果,将学生编入适合的英语级别进行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级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

4.2外语能力标准的研发。

结合国内对学生情况,与外方语言培训中心共同研发了《外语能力标准》。这是由我方与外方合作院校共同研制的一个先进的、科学的,既具有国际标准的,又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外语能力标准。标准由低到高分几个不同级别,分别描述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性地反映学生语言能力。通过此能力标准的培训,有利于与国外能力标准进行有效衔接,为学生接受国际教育、具备全球化视野打下基础。

4.3开展双轨式教学,加强中外教师交流合作。

开展双轨式教学,即中方教师讲授阅读、语法、听力等课程,进行听、说、读、写及语法和词汇全方位的教学和指导,巩固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同时外教讲授英语口语,注重语音、语调、口语方面的训练。中外教师共同任教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共同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定期举行教师会,加强合作意识,取长补短,发挥团队优势。

4.4实施以英语应用能力为主的形成性评估。

学生一经进入学习阶段,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观察和考核,对学生采用档案袋评估能力的评价。根据《语言能力标准试》基本技能的描述,结合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基于CLB标准研发的评估设计的任务须以标准中的某个能力等级为目标,考查测试对象完成任务表现出来的能力,完成任务的表现需用标准中的能力描述来阐释。CLB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交际语言能力理论,交际视角下的测试是测试交际能力。任务是测试的关键元素,任务型测试可充分测试语言能力[4]。教师在学期结束后,对听、说、读、写每项能力都给出相应级别的成绩。成绩没达到预期标准的,将留在该级别进行学习。此方式评估将使语言培训真正起到连接英语教学、测评、教师、学习者、学校及留学等方面的接口作用。

5.结语

“基于外语能力标准的教学模式研究”填补了目前国内高校英语能力标准研究的理论空白,研究过程具有原创性。外语能力标准可以作为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的参照。对于合作办学高校英语学习者来说,它是作为英语学习的学习目标、学习结果的参照表及自我评价的自评量表。对于教师而言,明确了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是否了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进行反思与总结。在测评方面,利用语言能力标准作为命题与评分标准的参照量表,是英语能力考试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国华.谈英语力标准的制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2]韩宝成,常海潮.中外外语能力标准对比研究[J]中国外语,2011,8(4).

[3]CenterforCanadianLanguageBenchmarks.theoreticalFrameworkfortheCanadianLanguageBenchmarksandniveauxdecompetencelinguistiqueCanadiens[m].ottawa:CCLB,2013.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篇4

关键字:韦氏智力测试言语发育迟缓

一、引言

本系统是语言发展迟缓儿童沟通认知测评和训练系统的子项目之一。语言发展迟缓儿童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群体。国内对此类群体高科技辅助器具的研发仍是一个空白。在特殊教育对象中,言语沟通障碍儿童是出现率最高的一个群体,目前主要集中在听觉障碍、孤独症、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群体中。据估算我国约有近200万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并且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每年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以孤独症儿童为例,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为15%。由于我国对这一特殊人群的软硬件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没有一款成熟的语言发展迟缓儿童沟通认知测评和训练系统,而国外的相关设备价格昂贵。

二、相关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对我国来讲,一些西方国家和相对发达地区,尤其是美国、欧洲等,在儿童各项能力评测及应用沟通辅助系统方面,整合运用到特殊教育和康复医疗已三十余年。运用不断改进的设计和教育方法,造就了许多对社会有贡献的语言沟通障碍儿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沟通辅助系统形成了新的领域,沟通辅助系统对语言沟通障碍儿童、教师和相关专业人员而言,已成为必备的辅具。

对语言沟通障碍儿童进行测评得主要目的不在于了解智商的高低,而是要了解此类儿童的能力在哪些方面受到是不足的,哪些方面是优秀的,这对于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训练计划是有助的。美国心理学家大卫o韦克斯勒(D.wechsler)编制的韦氏幼儿、儿童智力量表,是继比内量表之后,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权威的个人智力量表之一,其适用对象为4~16岁的儿童,测验结果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比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儿童能力发展的测评工作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资源匮乏,评估设备配置缺乏,标准不统一,并且相关产品以国外进口产品为主,存在巨大的语言障碍;以及各地评估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评估标准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三、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综合能力测评系统主要包含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测评系统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评估系统两个子系统。

1.少儿智力发展测评软件

系统采用国际通用的韦氏等相关量表,对儿童十二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及语言沟通能力进行评估,了解儿童当前的各项能力、兴趣及特点,自动生成儿童个别化训练目标和计划,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本系统建立全国评估网络,通过采集全国范围内的评估数据并分析,建立全国大样本数据库。研究内容包括:

(1)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智力测评领域相结合,实现测评过程的人机化结合,自动生成评估报告。

(2)在测评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详细资料,能得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自动生成个别化训练目标和详细方案。

(3)建立全国大样本数据库,以便在统计学的意义上,验证测评的有效性。

2.少儿智力发展测评软件系统结构

软件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块子模块:

(1)试端:主试者操控端,包括选择测试、人员管理等功能;

(2)客户端:测试者显示端,包括显示测试题、播放声音等功能;

功能模块说明图如下:

主试端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1)测试功能:分为儿童测试和幼儿测试两种不同的测试试题。根据测试者的年龄自动判别属于哪种年龄段的测试者,并提供相应的测试试题。测试试题包括文字、图片、声音等。测试者可新开测试试题,或继续上次中断的测试。

(2)个案管理功能:主要管理儿童及幼儿的个人资料信息和测试记录。可添加修改删除管理的信息资料。

(3)用户管理功能:主要管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单位信息。用户分为管理员和测试员,管理员能添加修改删除用户的信息,测试员不可进行此类操作。

(4)报告管理功能:主要进行报告的查询及报告打印等功能。

客户端包括以下两个功能:

(1)显示功能:主要用于显示试题,包括显示文字、图片等。

(2)声音功能:主要用于播放试题的声音。

3.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测评软件

使用心理测量法、描述法和语料分析法对语言功能进行评估。心理测量法主要使用标准化或非标准化的语言评估量表对个体的语言理解能力进行测量,如应用"词语理解能力评估"量表对特殊儿童或特殊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进行测量;描述法主要是对特殊儿童或特殊学生语料进行分析,以评估特殊儿童或特殊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水平。语料分析法主要是通过语料分析和相关量表测试,可以获得与特殊儿童或特殊学生语言和认知发展相关的数据和材料,应用语言韵律能力评估软件对特殊儿童或特殊学生的韵律能力进行测量,并作为进一步分析诊断的依据。研究内容包括:

(1)数字化语言评估量表的录入

(2)儿童语言理解、表达、信息处理、韵律表达综合分析评估诊断系统

儿童早期语言发展评估系统根据儿童早期语言发展规律,对特殊儿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语言韵律,以及语言认知四个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其功能主要包括:语言发展水平评估,基本信息录入,内容模块选择,单元测试,评估结果/训练总结实时显示,课程设计,信息查看与打印功能,教学现场效果评估等。

四、系统主要创新点

1.针对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提出了集动作、语言、认知等多因素融合的沟通认知能力评测方法,建立了基于韦氏智力评判规则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交流能力评测模型。

2.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测试软件,采用人机互动的形式进行测评工作,使用丰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测试,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篇5

关键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与发展模式

一、引言

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自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23个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建构了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07年底,在899个有英语本科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硕士点有208个,博士点有29个,每年招收大约8100多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由此可见,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每年将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他们在教育、文化、经济、外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积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英语硕士生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注重硕士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中西研究生教育理念,尝试以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与发展模式作为研究基点,为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与评估

(一)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概念

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学术能力的概念。肖川、胡乐乐将学术能力分为: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做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5]p2。我们认为,一般而言,学术指的是有系统的、专业的学问;学术能力实际上就指对某一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哲理或理论研究的能力。从狭义上说,学术能力就是学术的领悟力。学术领悟力分为六种能力,即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广义上说,学术能力包括语言的认知获得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语言学习的视角来看,学术能力是语言的认知获得能力;从专业发展来看,学术能力是研究生专业知识扩展的能力;从研究生教育来看,学术能力就是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如:了解学术规范、熟悉科研方法、学术创新等能力。

(二)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评估依据

我国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最初目标是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已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向面向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培养本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能够帮助其形成学术洞察力、培养其学术鉴赏力并提高其学术判断力。英语专业研究生只有拥有较强的学术能力,才能准确到位地把握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向,促进研究质量的提高,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高效的研究。

学术能力的评估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包括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评估,而且有学术领悟力等方面的评估。国内外对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的主要涉及研究生课程学习、论文写作和科研能力,通过定性、定量和价值判断的方法进行。我们认为学术能力的评估应由传统单一的静态定量评价转向动态定量加定性评价,将专业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融为一体,注重全面地评估研究生的学习和学术研究过程。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评估不仅包括“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写作及答辩各阶段”[4]p65的评估,而且包括主体和客体、教师和学生、同行之间等的互动过程评估。评估具有及时性、多元性和全面性等特点。

三、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及发展模式

根据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标准,我们应明确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原则,即学科导向性原则、多元提升原则、认知情感原则、写作研究原则、互动合作原则和改革创新原则等。深化研究生学术培养及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培养研究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置多元化课程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有效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其自主设计符合自身愿望的发展方向和成才目标,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扩大研究生的选择空间,满足研究生的成才要求。王加兴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提出设置课程时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语言与文学、中外基础理论与知识结构的关系[3]p24。张德禄则认为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要在总体课程设置中增加外语基本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以及实践性课程[6]p8。

针对课程设计,nunan提出了需求分析这一概念,即为特定学习者确定语言学习等的一系列工具、技巧和过程,并将需求分析分为内容需求和过程需求[1]p21。因此,我们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调整课程设置,如学位基础课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可按相近的二级学科群设置,以利于拓宽基础,增强适应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位专业课则按二级学科设置。当然,我们认为研究生课程设置本身是呈动态发展性的,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评估、更新和补充。

(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生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研究生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设计、安排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内容、进程、时间和过程,研究生可获得一定的自主教育学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研究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导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主学习为主。Richards和Renandya指出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为监督学生学习、组织和控制学生行为、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并分析学生的需求,做学生的咨询者和朋友[2]p22。实现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性变革必将大大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真正地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研究生创造精神,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保证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质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三)培养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重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英语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源于创新实践活动,源于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所以,应积极探索适应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四)拓展专业学术能力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具有系统的、扎实的语言文学基础,以及广博的中外文化知识,对近、现代西方人文科学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专门研究,掌握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本专业方向的最新研究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学术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语言学理论和翻译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在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强调对语篇文体特色的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此外,参与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能使他们扩大视野,结识更多的语言学界的优秀学者,走在学术研究前沿。

(五)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

应用型能力即职业技能,即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级翻译工作,胜任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其他涉外工作。张德禄指出,英语专业硕士要培养的是真正知识面宽广、基本功扎实、外语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外语人才[6]p8。由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按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设计的,所以缺乏考虑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因而,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除了重视英语专业基础课和各方面的必修课,还应增加专业方面选修课的数量和提高选修课的质量,从而造就外语基础扎实,又懂经济或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对研究生进行定向的技能的培养,如英语教育技能、英语口笔译技能,或者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即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与经济管理、法律或外贸等学科相结合。这样也能解决硕士生在做学术研究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或数据的情况,促进英语专业研究生长远发展。

五、结语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摆在外语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有必要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和科学规划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估,等等,以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外语人才。同时,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要充分考虑到理论知识、语言技能与科研方法等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研究生语言能力的强化、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需求的情况,科学地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创新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教育两方面结合,走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nunanD.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Richards&Renandya.methodologyin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3]王加兴.指导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几点体会[J].外语研究,2001,(3):24-25.

[4]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评估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63-67.

[5]肖川,胡乐乐.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2-5.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堂评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48-02

高校在校学生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非常艰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分级教学的教学模式,即新生入学后参照其高考英语成绩或开学摸底考试成绩,编入不同级别的教学班,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不合理引起的问题日益彰显。因此,要真正推行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各高校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强化各种管理措施,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为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保驾护航。

一、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1.分级教学的政策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这为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及纲领性指导。实施分级教学,教师能够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选择教学重点,因材施教,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这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

2.理论假说。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语言学习者需要“可理解性的输入”,即学习者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其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即如用“X”来表示语言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那么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为“X+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偏离程度,“X+1”表示语言知识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X”。显然,如果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入远超其现有水平(即“X+2”),他就无法理解和接受;反之,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入低于其现有水平(即“X+0”),他就难以取得进步。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入只有稍微高于其现有水平“X”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1]依据这一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始终保持略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即“X+1”的水平上。通过分级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X”值,从而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帮助其最大限度地学好大学英语这门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课程。

3.学生的需求。在我国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学习人数最多、教学周期最长、教学层次也最为复杂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和考核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听说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其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效地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与水平。学好大学英语课程,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使其更能适应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目前所有在校的中国大学生都有资格参加且参与率最高的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对学生的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此外,在考研选拔中,英语几乎是任何高校、任何专业的必考科目。所以每个学生都急需更有效的教育模式来激发英语学习的潜能,尽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二、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评估的内涵与功能

1.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评估的含义。从广义层面来讲,评估是指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以衡量这一结果数据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进而指导下一步实践。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评估是一个收集、综合和分析课堂教学情况信息的过程,是了解学生的各项技能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过程。它通过收集学生日常学习、教师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课堂学习气氛等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水平、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为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选择有效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在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等关键问题。课堂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使教学更具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

2.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评估的功能。课堂评估对于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阶梯。因为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学生掌握的内容之间存在差距,但教师却毫不知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系统地进行课堂评估,以监控和评估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取得的进展,及时发现学生掌握的内容与教师讲授的内容之间的差距,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因此,课堂评估体系与评估方式亟待改革调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估分成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2]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增加形成性评估的内容,改进现存的以终结性评估为主的考试制度,充分发挥评估的激励、诊断与发展功能,既重视学习结果,又关注其学习过程,积极开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的探索,重点探索形成性评估的实施过程。分级教学把课堂教学评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过程性评估与考试,充分发挥学生同伴、教师等多主体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与终结性评估方法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全过程的课内、课外活动记录和情况,更科学、全面、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对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建立一个正确的导向。

三、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评估体系构建的思考

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的顺利实施,应从大学英语学习的开始直至结束,根据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确保学生能进入适合其水平与能力的学习层次,然后通过考察其学习成绩的提升状况,使其进入下一个相应等级,最后再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察,判定其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最终状况(能力与水平)。显然,在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使所依据和运用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及课后自主英语学习。

1.建立多方合作的评估机构。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打乱了原有的行政班级体制,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并存于同一级别的教学班级,从而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学生学籍管理、选课学分管理、考试成绩管理、班级的凝聚力与班委会管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要求各高校在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上,针对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大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力度,出台和制定一系列适应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模式的学籍和学分管理制度,为分级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管理部门,特别是教务管理部门必须在成绩录入、成绩管理、教学计划任务的下达和全校排课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作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必须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学校层面上要专门成立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负责人和各学院教学院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研究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明确学校教务处和各学院的职责,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加强各学院与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负责部门之间在学生管理上的配合,共同抓好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工作,以全校之力共同推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

2.设计科学、公平、合理的测试卷。科学公平的分级考试试卷是推行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模式的前提。考虑到分级教学的特点,所制定的试卷应该既能体现出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听、说、读、写、译这五大方面的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又能体现出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差异,重点考察学生现有的听说及综合运用能力。所以,我校的分级试卷由听力、阅读、完型、翻译和作文等几个部分组成,分值分别为:听力30%,阅读30%,完型10%,翻译10%,写作20。期末考试是一种终结性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最终评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学生的学业评估有着举足轻重的直接影响,必须公正、客观。因此,每学期英语各级测试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命题,测试必须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我校的大学英语期末考试试卷严格遵循“学考一致”的教学考试模式,即“学什么教材,考什么教材”,充分了体现“学习引导考试”而不是“考试引导学习”。但三套试卷的考试侧重点及试卷难度上有所区别:a班加大了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跨文化知识技能的考察,听力、阅读部分题目有一定难度;B班以基础为命题重点知识,重点考察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主要体现在词汇、翻译等题目当中,作文也和课文的主题、结构相关;C班则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题目偏容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主。同时,a班和B班,B班和C班的试卷中各有15%相同的题目,以示公平。此外,对学生的综合测试评估应实行动态管理,即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或下降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学生努力向上。

3.构建垂直型的评估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模式多采取横向性评估,即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比,常常以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成绩排名。然而,在分级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标准进行评估,以描述性评估和鼓励性评估为主,对同一个学生做垂直型评估,鼓励学生和自己竞争,超越自己,追求进步。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在于注重评估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对学习有困难、英语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发现其优点,多表扬,多认可、赞赏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不断地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使其通过学习成就感的不断获得保证学习兴趣,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让他们看到希望,逐步消除自卑感,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其认知结果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通过谈话以及询问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正确看待自己,大胆进行新的探索。对于中等学生可采用激励评估,既表扬又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于高层次学生,要肯定他们灵活的思维、善于探究的能力,采取竞争性评估,坚持高标准和严要求相结合,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更加出色。

通过垂直型教学评估的实施,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好地弥补自己的差距,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以实现分级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teaching[m].newYork:Longman,198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志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分级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估体系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6-78.

[4]杜明真.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0,(3):56-61.

[5]孟春/张金辉.英语教学课堂评估的功能[J].科技信息,2007,(35):444-445.

[6]BloomB.educationtoimproveLearning[m].newYork:mcGrawHill,1981.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篇7

论文摘要:英语教材是中国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内出版和发行了多种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本文针对这些教材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问题,运用相关的教材评估理论并对这些教材进行分析和评估,旨在引起广大教师对教材评估的重视,做到因“材”施教。

一、引言

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手段,“教材也就成为开展教学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发展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从而为英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极大的便利”。(程晓棠,2002)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多种多样,但到底怎样选择合适的教材呢?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这些教材进行评估,本文将基于2004年发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国内外理论对几种常见英语教材进行评估。

二、相关理论基础

1.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或评估一览表(checklist)逐项调查某一教材。

2.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使用该教材的师生的意见。

3.对数种教材的特点进行比较。

4.如有可能,还可以进行教材使用效果作实验研究。另外Hutchinsonandwaters(1987:97)认为评估教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照(matching)过程。

三、当前有关大学英语教材的特点和问题

大学英语改革,必然导致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教育部在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并委托了4家出版社,即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开发设计网络教学系统,而且我们确实也看到了一些教材做到了真正的与时俱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订和改编。笔者前文中提到的几种教材基本上都具备以下特点:充分考虑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新要求;内容合理安排,设计多样化;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具有充足的教学和学习资源,提供配套的教学软件。

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与出版由于受到市场影响,教材编撰者与出版商为了迎合消费者急功近利的欲望以及对应试教育的需求,在教材编写上出现一定偏差,对“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材编写似乎动作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市场吸引力不那么诱人。但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很难说“教学要求”的基本精神得到了全面的贯彻。“事实上,许多大学的相当多的学生已达到了‘较高要求’的水平,由于没有教材和教师,苦于无法向‘最高要求’迈进。”(胡壮麟,2005)。这决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大学英语教育的结果。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篇8

关键词 语料库;机器翻译;译文质量;评估

1 语料库研究与机器翻译研究

1.1语料库研究与翻译研究

语料库是研究语言意义的有力工具。从一个语料库中检索词汇结(node),检索上下文或临近若干个词而组成的并置结构(collocates),并将出现这些结或并置结构的句子(concordance)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揭示用常规方法很难发现,或很难确定的语义特征。如果语料库还包括同一作者的若干作品,我们就可以利用语料库来研究作者的语言风格。每个作家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总有反复使用某些词语的偏好,这些词语往往具有某些特殊意义,即作家的个人。

语义特征。而且,语料库还可向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信息・如语言冗余度的大小、词汇共现和规范程度、句法模式、用词特点等,使我们了解译语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译者的风格。

除此之外,语料库还有助于探索翻译普遍规律,分析翻译文本的普遍文体特征,预测翻译发展趋势与走向,并对翻译理论家提出的假说与预测进行验证。

因此,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就有一批翻译理论家开始将语料库运用于翻译研究,对翻译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描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o.aBake。教授还从翻译研究角度对语料库建设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和设想。她认为与翻译研究有关的语料库有三类:平行语料库(parallelcorpus)、多语语料库(multilingualcorpus)和可比语料库(com-parablecorpus)。平行语料库收集某种语言的原创文本和相应的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文本;多语语料库是根据类似设计标准建立起来的两个或多个不同语言单语种语料文本组成的复合语料库。其中的文本完全是原文文本,不收集翻译文本;可比语料库收集某种语言,比如说英语的原文文本,同时也收集从其他语言翻译成英语的文本。

1.2机器翻译研究与机译译文质量评估

机器翻译(machinetranslation,mt)是在计算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实现从一种自然语言(源语言)到另一种自然语言(目标语言)的翻译,又称自动翻译。如果源语言是英语,目标语言是汉语,则称英汉机器翻译。

最早的机器翻译起源于1933年,20世纪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前期,美国出现过机器翻译研究的第一次热潮。但1964年美国科学院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发表的ai。paC报告给机器翻译泼了一盆冷水,此后,语言信息处理有过一段沉寂期。从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语言学理论的进步,特别是由于社会日益信息化对自动翻译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机器翻译研究与实用系统的开发再次得到蓬勃的发展。现在机器翻译已成为在高技术领域进行竞争的热点之一。目前,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通过为需要翻译服务的客户提供理想的传递平台(platformfordelivering),在各种翻译技术形成连续统一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许多网站现在可为在线浏览(onlinebrowsing)和文件摘要(docu-meritgisting)提供翻译服务。作为翻译提供者的网站或许很快会提出运用翻译储存技术来建立在线翻译工厂(onlinetranslationfactories),以满足上网顾客的翻译需求。

但是由于自然语言固有的复杂性以及计算机的智能尚未充分发展等多种原因,机器翻译要达到真正的实用目的,还需要攻克一系列的理论与技术难关。

机器翻译评价是对机器翻译系统性能机器译文质量的评价。机器翻译评价对机器翻译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机器翻译评价也是机器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中关于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的评估是机器翻译评价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内容。译文质量评估对人来说也是一项十分棘手的任务,“编制一个适当的测试例句集是译文质量评估,甚至也是其它性能指标(如翻译速度)测评的基础。测试集既独立于具体的机器翻译系统,又独立于具体的测试方法。测试集除了包含源语言例句外,也需要附上正确的至少是可供参考的译文。”

2 机译译文质量评估标准

翻译的标准之争由来已久。“信达雅”者有之,“信顺”者有之,“等值论”者有之……不一而足。而对于自然语言的机器翻译而言,情况就很不一样。

只要以数据库文件的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一部英汉对照的词典,就可以在词汇级上实现英语和汉语的互译,市售的电子词典往往也包含了一些常用的固定短语的对译。不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句子都是无限集,只有有限资源的计算机无论如何不可能将两种语言的语句都以一一对应的形式存入系统。

曾经有人提出机器翻译译文质量忠实度七项和可懂度五项的评估意见。所谓“忠实度”是指译文传达原文意义所表达的程度以及两者问差异的总的度量。这是由专门从事翻译相应自然语言的源语专家们来测评的。“可懂度”是指一般使用译文语言的人在不参看原文的条件下,对译文所能理解的程度的一种测评。但这仍然是一种很抽象的概念,依然很难用来作为具体评估疑问质量的标准。

其实,机器翻译的中心任务是解决词序问题,即逻辑语义问题。逻辑语义是一种语义关系。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下,某一语言片段的各个基本单元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称为逻辑语义。逻辑语义的集合称为逻辑语义结构。译文质量的评估标准说穿了就是“逻辑语义及其层次的正确与否。”当然,机译文和其它译文一样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文体。各种语言在表达同一种逻辑语义结构时的表层结构有所不同,甚至在同一语言中也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表示同一种逻辑语义结构。但只要我们能够求出它们是“施事一动作一受事”逻辑语义结构及所处的层次,这就可以转换为汉语表层结构:n1对n2的V。由此可见,逻辑语义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求解逻辑语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对英语词汇进行科学语义分类,即为英语词汇提供足够的语义信息。为此,我们必须对英语词汇进行语义分解,研究语义因子的搭配关系。

3 结语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篇9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学术期刊;统计分析

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论文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汉语界总体的教学情况,所以选取一段时期内研究教材的论文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这个时期内论文的考查,以期初步了解和掌握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研究领域状况及发展趋势。

1.研究准备与设计

(1)样本范围。本研究材料来源于2000年至2014年七本对外汉语专业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中国语文》。这七本期刊在汉语教学界是较为知名的刊物,对它们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探寻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发展趋势。

(2)研究方法。本文对2000年至2014年以来这七份学术期刊上的所有论文进行了一次梳理,尽可能无遗漏地筛选出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的论文,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论文共有139篇。在此基础上,二次提取并统计上述论文的教材研究关注点,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这七份期刊的教材研究方面的统计分析,我们尝试寻找对外汉语教材研究论文的关注重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材研究论文主要关注点。通过对论文的归类整理,教材研究论文的关注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对语言类教材的研究在总体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三个时间段研究都保持在88%以上;不同时段对文化类教材及教材中文化意识的研究都有关注,但比重较低,在6%左右;商务类、报刊类、外交类教材研究论文只有3%左右。

(2)语言类教材研究情况。语言类教材的研究论文在所有教材研究论文中所占比重最大,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类别,论文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教材评估、教材编写设想、教材编写经验总结和教材介绍四大类。下表是自2000年至2014年以来每五年的语言类教材研究类别论文的比重图,从中可以看出,教材评估研究一直以来是研究的重点;教材编写设想类研究论文总体呈上升趋势;教材编写经验总结与教材介绍类研究论文呈现逐渐下降态势。

其中,教材评估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有课文话题选择、词汇、课后练习这些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单本教材的分析,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

3.存在问题及对策

(1)教材研究论文关注重点是语言类教材,而对文化类教材或教材中的文化意识研究很少。这说明学界对文化教材和语言教材中融入文化意识的编写问题还未真正重视起来,但实际上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中华文化的推广,让世界认识崛起的中国,所以文化教材的编写与研究是十分迫切的。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编者应有意识地将文化纳入整体编写中,变过去单纯的语言教学教材为语言文化教学综合教材;而对专为文化课编写的教材,要依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注重多元性,同时定位要准确,对国内留学生编写的文化教材不应只介绍汉族文化,还应涵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对海外文化教材编写也不能单向地传播中国文化,应该以消除文化摩擦为目的的双向文化对话为目的,在体现中国文化时还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此外,在编写体例方面还要注意,要符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学生语言接受能力。

(2)其他使用目的类教材研究论文比例很少。该类研究论文少可能与这类教材的专业性较强,学习者需要一定的汉语基础,适用面不是很广有关。但随着经济发展,对商务、外交类汉语教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此类教材编写与研究亟待加强。教材编写要语言与专业知识并重,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思维;教材的内容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国际经济形势。

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篇10

一、评估范围和内容

三类城市评估的主要内容为市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管理工作情况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情况以及向农村的辐射作用的发挥等,其中工作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要求为关键指标,任一项关键指标未达标准的市暂缓评估。各项评估指标总分为260分,其中党政机关58分,学校67分,新闻媒体47分,公共服务行业及公共设施28分,综合管理情况(主管部门)60分,总得分在208分以上为通过,234分以上为优秀。

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及公共设施是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重点单位和对象。评估主要采取定点和随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规定如下:

1.综合管理:具体指标要素详见附件一。

2.党政机关:共评估4个单位,其中定点评估市政府机关,市教育行政部门,其余2个随机抽取。具体指标要素详见附件二。

3.学校:随机抽取幼儿园、小学、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高校)各一所。具体指标要素详见附件三。

4.新闻媒体:定点评估电视台、电台、政府网站3家媒体。随机检查电视台任一频道的1档新闻节目、1档专题节目、3条自制广告以及所有频道自办栏目的片头;随机检查电台任一频道1个小时以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音(主持)为主的节目;抽看政府网站3个以文字为主的页面。具体指标要素详见附件四。

5.公共服务行业及公共设施:随机抽评1条繁华街道,1家大型商场,1个长途汽车站,1所综合性医院。具体指标要素详见附件五。

二、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xx年2月至20xx年4月)。

市各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特别是各新闻媒体,要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江苏省《实施办法》和省语委《关于有计划有步骤开展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意见》精神,共同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社会都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本精神,了解达标内容,增强迎接检查的意识,自觉配合完成达标工作。

第二阶段:自查整改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各责任单位根据《姜堰市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责任部门任务分解表》,整理、准备有关台账资料,查漏补缺,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1.各责任单位严格对照《姜堰市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任务分解表》要求,逐条对照,明确责任,制定措施,落实整改到位。

2.完成迎评台账资料的准备和自查工作,并于7月30日前将自查报告及自评表送市语委办公室。

3.各职能部门7月底前分别完成城区内街道和公共场所不规范用字的整治工作。

第三阶段:集中整治(20xx年8月至20xx年9月)。

通过集中整治,确保各责任单位达到评估指标要求。

1.市语委对各责任单位的台账资料进行审核,汇总全市迎评材料。

2.在市各责任单位自查自评的基础上,市语委加强重点指导,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查。

3.市迎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迎评推进会,确保各项迎评工作按时完成。

4.9月中旬,分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和公共设施四个方面进行互查。

5.市语委于9月底组织模拟评估检查。

6.在整改到位的基础上,经市政府同意,向省提出评估申请。

第四阶段:检查评估(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

1.做好接待准备,接受省语委组织的评估检查。

2.按照检查组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整改。

三、工作要求

(一)依法制订完善管理措施(4月底前完成)。

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订政府和行业、系统语言文字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在政府相关行政措施中体现对语言文字的管理要求。涉及到的主管部门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建设局、交通局、城管局、财政局、文化局、卫生局、体育局、广电局、人事局、公安局、民政局、经贸委、对外经贸局、法制局、总工会、团委、妇联、人武部、工商局、邮政局、电信(移动、联通)公司、人民银行、教育局、姜堰镇人民政府等。

(二)建立迎评台账材料(7月底前完成)。

1.各责任单位的台账资料要按照任务分解表的项目和评估指标要素进行准备,并于7月底前报市语委办公室汇总。

2.主管部门的台账资料由市语委办按照省评估指标体系,分类汇总,装订成册。

(三)设置规范用语用字公益宣传牌(8月底完成)。

1.市语委办负责在人民(北、中、南)路、振兴(北、中、南)路、罗塘路、姜堰大道、三水大道、步行街、淮海路、长江路、古田路等路段分别设置永久性公益宣传牌1块,具体地点由市城管局和市语委办统一安排。城区各学校在校园内设置2块以上永久性公益宣传牌。

2.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教育系统、公共服务行业等都要在本单位设置宣传(提醒)牌。市交通局负责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上设置宣传(提醒)牌。宣传(提醒)牌由市语委办统一制作。

(四)强化社会宣传。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强化迎评的社会舆论宣传,主动积极营造浓郁的迎评氛围。要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江苏省《实施办法》、《江苏省社会用字管理暂行条例》以及评估的有关标准要求等材料印发到基层单位和学校。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江苏省《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刊播有关迎评工作信息、动态以及迎评方面的标语、口号、公益广告等,使全体市民都能了解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增强规范用语用字的意识性和自觉性,共同推进我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和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明确责任

对照《姜堰市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责任部门任务分解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分解。

1.市机关、事业单位的用语用字及迎检环境布置等工作由市人事局牵头负责管理和督查。

2.城区人民(北、中、南)路、振兴(北、中、南)路、罗塘路、姜堰大道、三水大道、步行街、淮海路、长江路、古田路等必查路段的不规范用字由市语委办牵头检查,督促整改由市城管局负责,工商、公安、民政、交通、市文明办等部门配合。具体工作由市语委办组织力量检查记录不规范用字,市城管局负责下发整改通知书并督促整改。其他街道由城管部门负责牵头检查,督促整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名称、商品名称、广告用语用字等进行管理和监督。

3.城区学校、幼儿园的用语用字及迎评环境布置等,由市教育局负责。

4.姜堰电视台、姜堰人民广播电台、市政府网站用语用字及迎检环境布置由市广播电视局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对上述单位进行督查。

5.姜堰汽车站和公路收费站等窗口单位的用语用字及迎检环境布置,由市交通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