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4:53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篇1

关键词:pDCa模式;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管理据wHo统计,人的健康60%取决于其生活方式。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发生改变,人们进食动物性食物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和生活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超重和肥胖人群迅速增加[1]。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超重肥胖、慢性酒精中毒、癌症等"现代病"、"文明病"都有居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们把人类的不良生活方式定义为:对人类健康存在显著或潜在的损害,且这种损害是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不适宜健康造成的[2]。目前,生活方式致病占到慢性病的37.3%。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致癌或促癌因素中,不良饮食习惯占15~30%[3]。因此,改变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促进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健康管理任务。本研究通过应用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环管理原理即pDCa循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纠正、处理),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经过pDCa模式的健康管理1年后,明显改变了该组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了居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通过2012年居民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根据自愿原则选取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居民168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76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1.2岁。超重65例,肥胖39例;高脂血症57例,脂肪肝51例,高血压36例,冠心病28例,糖尿病11例。

1.2方法

1.2.1健康体检和调查问卷①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血、尿常规、肝功能、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②对参检者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饮食习惯、运动情况、吸烟、饮酒、生活环境等。

1.2.2pDCa模式健康管理①p-计划,根据居民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有针对性的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定期组织学习健康知识、疾病预防、饮食与疾病、运动方法、合理用药等。饮食计划: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要求,每人每日各类摄入量谷类300~500g,蔬菜400~500g,水果100~200g,鱼虾50g,肉禽50~100g,蛋25~50g,奶类及奶制品100g,豆类及豆制品50g,油脂类25g[4]。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酌减,但禁止超量。运动计划: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要求4~5次/w,40min/次以上。②D-执行,我们通过发放盐勺、计量油壶,引导居民坚持低盐低脂少油、多样化的膳食。同时采用社区组织、自由结组的方式落实运动计划的实施。鼓励居民家属共同接受健康教育、健康干预、用药指导、饮食与运动等多方面的学习,有效的改善了家庭膳食理念和生活方式。③C-检查,社区护士采取不定期入户随访的方法调查饮食习惯改变情况;运动锻炼的次数、方式、持续时间等;吸烟、饮酒改变情况以及不适与问题,进行汇总分析进入pDCa的下一个阶段---纠正、处理阶段。④a-纠正、处理,根据检查督导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处理。如运动量不适者可以分次或逐渐增加运动量的方法,饮食量与膳食结构逐步改变,用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替代高脂、高蛋白食物。戒烟控酒采用自制与家人监督的方法。

1.3观察指标pDCa模式健康管理一年前、后不良生活方式即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比例及体质指数、腰围、血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等的指标变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pDCa模式健康管理1年前、后不良生活方式变化比较,见表1。

2.2pDCa模式健康管理1年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5]。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使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超重肥胖、癌症等疾病不断上升。健康管理是通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高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6]。通过运用pDCa模式对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进行长期持续的健康干预管理,不断督导、修正其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饮食指导、制定运动方案,取得了明显效果。

经过1年的pDCa模式健康管理,该组人群的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人数比管理前减少;体质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的指标比管理前有所下降。科学合理膳食从根本上控制了摄入量,而长期坚持运动能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提高人的免疫力。通过影响脂质代谢酶的活性或含量来改善血浆脂质和脂蛋白的代谢情况,从而调节血脂、血糖,防止身体过于肥胖,降低罹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7]。为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降低或延缓慢性病发生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东,卢立新,鲍晨辉,等.北京西城区超重和肥胖患病动态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2):101-104.

[2]姜肃.不良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7):119-121.

[3]杨波.不良生活方式与癌相关关系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下):3656-3657.

[4]葛可佑,程义勇,柳启沛,等.公共营养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324-330.

[5]周晓丹,施洪,郭志华,等.我院加强干部健康管理的做法和体会[J].人民军医,2010,53(9):715-716.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篇2

【关键词】社区健康;自我管理;运行模式

2007年,普陀区以“人人知道自己血压”活动为契机,按照区健康办下发的《关于建立“健康之家――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实施方案》(普健康办〔2007〕30号)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我区慢性病防控和市民的健康需求,积极倡导“医患合作、患者互动、自我管理”的健康促进理念,首先在5个试点社区各组建4-5个“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其余4个社区各组建2个“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共建立了由700余名高血压患者组成的32个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2008年,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一二一”为载体,在培育9个示范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的基础上,全区组建65个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2009年,为进一步扩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内涵与模式,统一将“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更名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并组建236个健康自管小组,达到居委会全覆盖。2010年起,为突出创新特色,组建在职中青年、离休干部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并在健康单位中推进健康自管小组活动并推行“3-3-1”项目活动,成效显著。

截止2011年底,普陀区共组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361个,组员5655人,逐步形成了“社区倡导、居委实施、专业指导、同伴教育、自我管理”慢性病群防群控的运行模式。2012年,进一步整合各类平台资源,不断探索和拓展健康自我管理活动的参与对象、内涵及效果,尤其关注市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上是普陀区自2007年起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发展概况,现将我区运行模式中的特色方面总结如下:

1依托行政支持,健康自管小组采取督导、评估、考核与奖励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普陀区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工作由区健康办、各街道、镇和居委会负责组织发动,区卫生局、区老干部局、区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技术支撑部门的运行管理体系。

区健康办每年对各街镇的自管小组进行工作督导与效果评估。督导工作每季度进行一次,采取的形式有审阅资料、现场走访、居民访谈等,最终形成督导情况报告,提出督导建议,帮助各自管小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年进行两次评估考核,分别为半年评估和年终评估,评估采用小组汇报、现场反馈、查阅资料、访谈形式等方式,邀请各街道、镇的卫生干部和健康城区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区健康办根据考评结果对工作先进地区、个人及指导单位实施奖励,并作为相关经费的确立依据,从而有效激发相关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健康办还根据工作需要和人群特点,为各自管小组印制健康宣传版面、控烟、控油和控盐标牌、健康宣传折页,营造出风格统一的健康宣传氛围并为各小组配备了血压计、体重秤等健康支持性工具,在硬件上最大限度地给予投入,确保全区健康自管小组工作稳步推进。

2围绕“传、帮、带”理念,积极推行“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项目活动及个案追踪的发展模式

“3-3-1”即三个示范、三个重点、一个在职中青年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将“3-3-1”项目与“传帮带”理念相结合,具体理解:“传”为发挥自管小组组员在健康促进中的人际传播作用;“帮”为各街道、镇重点小组帮助示范小组;“带”为示范小组引领各自家庭参加小组活动,并以在职中青年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理念,积极探索健康活动新模式。进一步推行“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个人情况记录簿”,对其中组员基本情况、活动前后问卷调查、个人计划制定、各项指标监测、活动感受、指导医生意见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形成有参考价值的个案分析,将好的经验不断推广。

2.1传播作用近年来,我区积极拓展3-3-1”活动项目的广度和深度,组织动员居民群众,人人参与,努力做到人人享有健康,以社区每个小组成员“1传10、10传100”的轨迹向社区居民传播健康自我管理相关知识,为社区更多人群传播健康知识夯实了基础,真正做到人人学会自我管理,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素质,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充分发挥小组成员服务的动力作用。提高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充实小区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管理的内涵。

2.2辐射作用将社区健康自管小组工作的成功经验辐射到健康单位,分析健康单位职工的健康背景,完善资料积累,为职工健康档案、个人健康追踪、个人健康目标设定表,确保自我管理逐步推进,同时还开展健康知识培训与问卷相结合的职工健康知识调查,切实做好单位职工的健康干预和自我管理工作。区健康办还与区老干部局共同合作,开展普陀区离休干部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工作,扩大了小组成员的覆盖面。

3采取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其中

我区自管小组活动包括:音乐欣赏、知识普及、座谈交流、娱乐游戏、文体比赛、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注重营造自然、互动的活动氛围,同时不断整合运用各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专业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培训,强化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和社区指导医生的能力建设,建立一支社区健康自我管理活动的骨干队伍,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内容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利用地区资源和小组内部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健康自管小组活动。我办积极倡导以社区学校为平台,在各类社区文体团队和其他组织中开展健康自我管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培训,让更多人受益。

如:甘泉街道合阳居民健康自管小组的活动,组长将每月的活动分为分散活动和集体活动两种形式,通过小组成员自行交流拉近大家的距离,通过同济医院大讲堂来提高大家的知识面,使组员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上都得到了收获。长征镇的新曹杨工业园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自我管理,通过知识普及(讲座、活动、发放宣传手册和健康支持性工具),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职业病防范和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篇3

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学生公寓是学生除了教室所在时间最长的地方,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此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在学生公寓开展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措施,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公寓;必要性;措施

0引言

在大学生活中,公寓一直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在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并且近些年来,大学生公寓发生了许多恶性事件,学生公寓的文明健康活动建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大学生公寓文明健康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学生公寓中的实施,对大学生公寓管理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高校公寓管理水平,使其更加人性化,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负责。

1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1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要求

目前,国家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构建高校、院系、学生班级、宿舍四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细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其全面成长。同时也是为了顺应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大学生公寓的管理,切实落实上级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学生公寓是国家构建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体系,与学生直接关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对心理教育学而言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在精神生活需求,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接受心理教育,公寓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深入了解的基层,也是学校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动向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十分的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是学校到宿舍由全面到局部、由上到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公寓是四级管理体系中最为基层的环节,在心理健康教育全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管理体系的客观要求。

1.2公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公寓管理中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多半时间主要停留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是一种微观社区活动。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活动的缺失,致使大学生公寓成为了心理病态重大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例如马加爵案件、复旦学生投毒案等,给高校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大学生公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并且在大学生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部生活中,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一手资料,有利于及时地把控学生的心理走向;而且,在公寓中开展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被人接受。同时在公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1.3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应用需要以公寓为主阵地开展工作

目前,很多人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问诊还存在很多认识缺陷,大多数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更多的是向朋友诉说,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即朋辈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是依靠朋友同辈之间的心理互助行为,通过日常的交流帮助被咨询者,使心理咨询工作更加地高效、切实解决学生的需要。目前这种心理辅导方式已经在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等部分的高校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在实行朋辈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必须先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朋辈咨询员队伍,在学校的公寓中与公寓管理员共同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到学生的内部生活中,及时地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切实的落实。

2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措施

2.1设立专门的公寓心理辅导场所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生活理念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一般人较高,因此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愿意主动地接受心理咨询活动,同时这也为心理咨询辅导场所效能的发挥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场所大多都设置在教学区,距离学生的生活区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进行咨询活动,同时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矛盾以及心理问题集中的地方,因此在公寓设立心理辅导场所可及时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心理问题,使公寓管理体系更加地完整,使公寓管理更加地文明、健康。并且在公寓内设置心理辅导场所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的深入学生的生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2在公寓中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在传统的公寓管理中基本上都是设置专门的公寓管理人员,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随着公寓心理病态恶性事件的发展,公寓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服务也成为公寓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公寓管理需要变革传统的公寓管理方式,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让心理辅导员入住公寓,提升高校公寓管理水平。心理辅导教师入住高校公寓的管理模式,还继承了传统的公寓管理模式,吸收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以健康教育管理内容为中心,为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赋予新的内容,为其增加新的效能,对公寓管理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

对大学生而言,公寓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其主要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必须重视学生公寓管理,即将心理健康活动深入到公寓管理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4注重以学生为本,实现公寓的朋辈心理教育

加强对公寓学生队伍的建设管理,以舍长、层长、楼长为主线带动整个公寓,使公寓管理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有机融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成立大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由班级心理委员、舍长、层长、楼长中选拔(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先),配合教师开展心理状况调查、心理危机预警等工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相配合,比如成立大学生党务工作中心、党员工作站让有关党员、学生干部在服务同学的同时进行心理状况的了解、心理危机识别,同时注重增进同学关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教育作用。

2.5明确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加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也是公寓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开放性的平台,同时也是宣传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相结合,并且确定合适的教育主题,使其具有心理健康的内涵,例如举行“公寓文化艺术节”“装扮宿舍大赛”等活动,一方面通过舍友之间的团结协作,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形成和谐、稳定的宿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宿舍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良好的宿舍文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结语

综上所述,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构建高校全面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分支,并且在公寓管理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重要新方式,提高公寓管理水平,促进公寓健康、文明发展,为学生创造和谐、稳定、健康的生活、学习、交际环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措施构建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公寓管理纳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保障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虞跃光,吴文珍,邱萍,等.高校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高校后勤研究,2008(6):57-58.

[2]董雪,王娟.大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5(4):161-162.

[3]祁承勇.大学生公寓的朋辈互助模式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3):40-41.

[4]罗文雅.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影响分析[J].速读(中旬),2015(1):44-44.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篇4

      【论文摘要】:健康管理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不仅包括健康体检、健康教育,更侧重于健康评估和健康十预等内容。以健康体检为依托的职上健康管理方式,就是笔者通过以干部职工的健康体检为契机,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开展职工生活行为十预、保健就医指导、动态的健康监测和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等方式的健康管理方法以达到促进职工健康为目的。将这一健康管理过程综述为健康体检后的健康管理、健康体检后的健康干预、职工的健康促进、健康监测四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为今后千部职工的健康管理工作模式提供示范和参考。

    健康管理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疾病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防和维护健康的全过程。是通过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监测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利用预防医学知识结合临床医学,运用疾病的三级预防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从而达到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对于保护人群健康,提高劳动力素质,降低医疗费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以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作为健康干预的重点人群,通过组织集体健康体检,开展生活行为干预、建立健康档案、健康动态观察、保健就医指一导和提供健康信息服务等方式的健康管理工作,对促进职上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我们开展职工健康管理的方式方法综述如下:

1健康体检后的健康管理

千部职工的健康管理是通过侮年对职工健康体检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后,进行健康评价、发现健康问题、建立健康档案,针对发现的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实施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和行为干预等措施,以帮助人们以改变不健康行为为目标,促进健康为目的。

1. 1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档案的建立

    对纳入健康管理的人群通过问卷调查表,围绕健康危险因素采集个人健康信息基本资料。按照早发现、早预防的原则根据个体的性别、年龄、工作特点选择体检项目或针对己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随时调整体检项目,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为健康评估收集资料。将收集所得资料整理归类,借助体检软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以便随时查询做对比分析。

1. 2健康评估和分类管理

    根据健康调查及健康体检获得的个体生活方式、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个人基本信息,运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个体或群体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然后对个体或群体当前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对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及危险度进行科学预测,并给出综合的、个体化的健康促进方案。按照不同的健康问题或健康危险因素对管理对象实施评估分类,将纳入健康管理的人群分为健康人群、慢病高危人群或亚健康人群、慢病患者三类人群进行规范化动态管理。

1.2.1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集体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依据不同的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制定不同的健康体检、健康监测方案,包括体检的项目、频次、监测的内容等。

1.2.2亚健康或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和行为指导,对于健康检测中发现存在有健康危险因素的,针一对个人行为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和程度进行健康评估,从个人膳食、生活行为习惯、身体锻炼做出指导报告并反馈给高危个体,对报告中的关键信息向本人进行解释,提供膳食、身体活动指导,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校正等个体化指导服务,以校正亚健康状态。

1.2.3患者健康管理和行为指导,对健康体检确诊的慢病患者,根据评估结果和疾病所处的状态、分期的不同,有针对性的作出指导报告反馈给患者本人,并就报告中的关键信息向其进行解释答疑,结合患者病情提供就医治疗指导、确定随访、复诊时间。同时提供膳食、生活方式、不良行为改变、身体锻炼建议等个体化指导服务。

2健康体检后的健康干预

    健康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目标、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方法、健康教育途径等因素。

2. 1职工健康教育的内容职工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应从当前职工的具体特点出发,要与职工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1进行职工健康知识传授有了正确的健康知识才会有良好的健康行为。传授健康知识使广大职工理解健康新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者协调统一的“三维健康观”。

2.1.2加强干部职工心理健康指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职工的健康教育中十分重要。包括指导干部职工进行健全人格培养,加强品德锻炼,改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工作、生活压力,学会情绪管理,自觉加强心理健康保健。

2. 1. 3帮助干部职工纠正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如吸烟、酗酒、精神抑郁等。让干部职工改变不良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纠正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2. 1. 4指导干部职工掌握健康保健的基本方法要教会他们如何自我保健,如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进行健康检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信心、培养耐挫能力等。

2. 2职工健康教育的方法

2. 2: 1即时健康教育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发现疾病或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即时教育,如体检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即宣传高血压的防治常识,建议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规律运动和定期监测血压等等,做到体检者有健康问题医务人员即主动讲解答疑。

2. 2. 2咨询、辅导法对发现健康问题突出的体检者,安排有经验的医生或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根据存在的健康问题和不同的健康需求,按不同目的任务进行一对一地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帮助他们分析病情,提供治疗建议、解答有关健康的问题。或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疏导情绪,减轻压力,改善认知,恢复生理心理平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 2. 3讲授法主要是通过健康知识的传输,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语言或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把人的生理、心理方面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等健康保健的基本知识传授给职工,让广大职工形成正确的健康知识结构,养成自我健康保健的自觉性。

2. 2. 4自我修养法通过健康教育处方要让广大干部职工懂得身心健康是履行职责的基础和前题,重视自身的身心健康既是一项权力也是一项义务;通过教育使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树立主体意识,参与和关心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3职工的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是健康促进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健康教育帮助体检者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饮食运动行为习惯,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质量。这一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还须要依靠一定的保障机制。

3. 1动员开发领导层,争取政府机关、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在经费和相关政策方面给予倾斜,使他们重视干部职工的健康问题,并将保障干部职工身心健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要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增加健康教育课程,使职工形成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二是组织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掌握职工的健康状况;三是改善工作环境,建立有利于职工健康的工作机制和环境,充分考虑员工身心健康的因素,避免超负荷工作。

3. 2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取得相关部门的合作,协调各方资源,共同参与,形成社会合力强化职工健康教育,共同为职工健康出力。

3. 3以开展一定的健康教育活动为形式,建立职工健康教育的良性运作机制,实现最优化的健康教育。

4健康监测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8-180-01

1健康管理模式

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更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基础上,从社会、心理、生物的角度来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健康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合理引导服务对象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有效干预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和维护自身的健康。如何将健康管理的理念指导医院体检中心的工作,深化“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转变,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逐步摸索适宜自身发展的健康管理方式,现将这种健康管理模式的体会介绍如下。

2现代健康管理的概念

现代健康管理是利用现代医学知识和健康理念,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贯穿于整个健康体检服务的全过程,是一套完整、周密的服务程序。其目的在于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预防,使健康人和病人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拥有健康、促进健康,并可以有效地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减轻个人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现代健康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已发展了一整套严密的、基于大量临床经验和统计数据之上的健康与疾病评估体系和运行模式,能够在针对个性化体检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被评估人的遗传史、家族史、患病史以及饮食、作息、生活习惯等各种行为因素,从更长远的角度,诊断或预测其患有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和转归。健康管理机构就是通过有机地整合自身医疗环境等,为每一位有健康需求者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的、连续的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从生活习惯、起居环境、饮食结构和职业行为等方面出发,针对个人的心理和身体状况进行跟踪、预测和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因此,以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为切入点,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健康管理理念和改进服务模式,通过积极而优质的个性化预防性医疗服务,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已成为目前健康体检的重要任务。

3建立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

体检中心建立新型服务模式,拓展了院前和院后的健康服务,使客户可以使用电话、传真、email等多种方式与医院随时联系,进行咨询、投诉和提出理疗服务的要求等,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便利的方式与医院联系。医院的微笑服务代替了以往的“冷面孔”,使得客户在医院服务当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医院的信任度也逐步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也逐步提高,医院与客户两者间形成了双赢的态势。

4健康管理的科学依据

存在于人生命中的危险性可分为一下3种:(1)相对危险性:与同龄、同性别的人群平均水平相比,个人患病危险性的高低。(2)绝对危险性:个人在未来五年内患某些慢性疾病的可能性。(3)理想危险性:个人在完全健康的状态下得到的数值。“绝对危险性”和“理想危险性”之间的差距就是个人可以改善而且应该努力摒弃的不良生活行为。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与“不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随着“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通过有效的改善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个人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就能得到控制并降低。这构成了健康管理的最基本科学依据。例如:“不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Bmi、腰围、血糖、运动水平等。这些可以随着生活行为的改变(如:合理膳食、增加运动、戒烟等)而改变。这些危险因素的降低将降低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如: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和乳腺癌等。

5健康管理人员从业要求和职业素质

5.1健康管理机构分三类:(1)医院体检中心;(2)独立体检中心;(3)健康管理公司。从业人员分三类:职业医护人员;退休医护人员;其他卫生职业人员;行业人员素质影响行业声誉,决定行业能否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各健康管理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健康管理人员健康素质塑造的内涵:一方面人人都有一个基本素质,是一个人人生能否成功的基础;另一方面人人都有特有的职业素质,如: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医疗机构的经营理念,职业素质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决定这个行业的成败。

5.2健康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塑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学教育背景:要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大专以上,最好本科以上。(2)医疗从业背景:要有5年的工作经历。最好更长一点。经历代表水平,经历比学历更重要。医院经历不代表医疗经历。医学经历更不代表医疗经历。要实实在在从事医疗工作。(3)沟通能力:健康的心理、社会、道德属性决定了健康管理者与客户必须进行有效沟通。沟通能力不足,没有掌握沟通方法和技巧是影响健康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4)管理思维:健康管理不等于健康加管理,但健康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管理学的基本思维。要能够应用管理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完成对个人更不用说对团体的健康管理。比如,你要对一个企业进行健康管理,首先要从指导企业制定健康管理方案、规划、标准开始,甚至独立完成。因为你不可能让不了解健康行业的企业管理者自己制定这些方案和规划。从自身工作来说,如果你不具备管理思维,对客户的健康管理就会走向歧途。(5)健康管理专业能力:合格医师不等于合格健康管理师。不管你专业职称多高,都要进一步提高健康管理的专业能力。健康管理不是保健,更不是医疗,这是影响从业人员从业素质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组成部分。(6)人文素质:这是健康管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健康管理的职业特点要求我们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工作与服务都要做到人性化。要富有爱心,助人为乐。(7)文化素质:要求健康管理从业人员要有好的文化修养。要有品位、有境界。人生乐观,对工作充满热情,对他人、社会能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要文质彬彬,以礼待人。

6健康管理塑造和谐医院文化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篇6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D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3-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悄悄的”成为了中老年人的健康的杀手。针对慢性病日益高发,且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势,苏州充分调动社区资源,积极运用健康学的先进理念,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方式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本文对苏州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作法与经验加以阐释。

一、苏州开展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具体形式

为了更好防治慢性病,苏州高度重视社区作用的发挥,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方面,主要开展形式是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干预以及社区慢性病监察站。

1.社区健康教育

苏州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从完善健康教育体系、丰富健康教育内容、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入手,较大地提高了社区人群中对慢性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促使了慢性病患者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心理状态,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其一,完善健康教育体系。苏州在社区层面落实了健康教育机构的具体人员,建立健全了相关治理制度,明确了工作责任;配合健康教育,加强了社区中老年人员检测,把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及时发现慢性病患者,同时健全社区慢性病防治档案。

其二,丰富健康教育内容。苏州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通过区分对象、讲求实效的原则来进行,做到有的放矢,不强求一律。例如,一般高血压患者的宣教重点在于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方式指导;高危人群的宣教重点在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求他们进一步做好身体各方面的筛查和监测;大众化健康教育的宣教重点在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防患于未然。

其三,采用多种健康教育的方式。在慢性病健康教育方式选择上,近年来,苏州社区坚持面对面的个体化指导和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相结合的方式以及知识普及与防护技能、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其中包括群体教育、个体教育、随机性教育、社区宣传画,书面教育、影像宣传及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

几年来,通过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对慢性病的认知水平。部分患者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患者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方法,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其生活行为的改变,有效地控制慢性病;通过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部分患者的慢性病不良卫生行为有了较大改变,在食盐、吸烟、饮酒、运动、服药方面都有了显著好转;另外,一批“潜在患者”由于接受了相关宣传,在生活方式上积极变革,避免了疾病的发生。

2.社区健康干预

社区健康干预是指以社区为单位,多部门协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健康危险因子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在这方面,苏州养蚕里第一社区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了更好地加强社区健康干预,该社区工作人员与相关机构合作,对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经过调查476名居民发现:近44%的居民饮食结构不合理,近40%的居民体力活动缺乏,近28%的居民吸烟,近13%的居民经常熬夜。调查还发现,体力活动不足、经常熬夜、吸烟和饮食过量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超重、脂肪肝、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异常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在了解了该社区居民慢性病的主要危险行为和因素的基础上,社区制定了详细的干预策略。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发展社团,形成社区支持体系。竹辉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对目标人群给予指导,促进人群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一年半的健康干预,居民参与度与积极性明显提高,增强了自我健康管理的技能和信心,部分居民主动承担起社区日常的健康管理任务,自觉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养蚕里第一社区的慢性病社区干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风貌均有了提高。《苏州日报》做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73岁的独居老人邹某在干预前,因为缺乏有效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体重达到100公斤,高血压、高血糖一个都不缺,在接受了社区健康干预后,逐步改正了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来了个健康“大翻身”;与邹某相似,居民石某参加了干预后,困扰多年的高血脂、高甘油三酯都得到了明显控制,后来的体检指标均达到了正常。

3.社区慢性病监察站

苏州张家港市杨舍镇西门社区于2008年初成立慢性病监察站,整合了方方面面的资源,改建了社区活动室和会议室,增加了多媒体等通讯器材和音响设备。在志愿者与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之间架起了桥梁,以病友会的形式,在多名专职志愿者和众多病患者之间开展了简单易行的监察防治工作。

其一,注重健康宣传,促进慢性病监察。该社区提出了“形式要多、受益要广、效果要好”的十二字方针,通过组建健康俱乐部,向每家每户发放慢病宣传资料和物品、在社区建立慢病宣传专栏、在社区活动室播放慢病宣传片等营造出了浓郁的慢病防治氛围。该社区还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向大众宣传科普知识。在每个卫生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创新宣传办法,拓宽宣传渠道。在糖尿病宣传周,社区首次尝试了使用短信宣传方式,共向居民发送健康短信300条;并把宣传领域延伸到了社区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其二,重视疾病对人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疾病筛查是发现病人最有效与最经济的手段之一。该社区通过疾病普查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掌握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最大限度地普及高血压等慢病的防治知识。同时为病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提高病友对疾病的自我重视和预防能力。社区病友会以健康台账的形式,对每一位病友进行监察,建立人手一册健康台账。病人通过自身对慢病的监察,再告诉医生自己适合服用哪一种药比较有效果,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三,扶持弱势群体,做到病有所医。该社区慢病监察站对弱势群体的慢病患者进行倾斜,建有一本以残疾人、革命伤残军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为主的定向服务台帐,和一本7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档案。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服务站实力开展了力所能及的服务,除了监察站的基本服务外,还为社区的低保户设立了特定的免费体检项目等。

二、苏州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基本经验

苏州在社区慢性病有着不少经验,值得借鉴,总结如下:

1.提升慢病防治理念

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不是单纯的卫生业务行为,更是一种群体行为,一种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也是一项惠及百姓、非常有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苏州运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前瞻性的卫生服务模式,将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干预和维护,教会患者自我管理健康的方法,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健康效益。

2.完善政策扶持措施

慢性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具有公共卫生产品属性,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为了促进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长远发展,苏州政府将社区慢性病的行为干预和健康管理逐步列为由政府购买的公共卫生项目,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日常工作考核,同时把慢性病防治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为慢性病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相互促进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转变居民健康意识

在慢性病防治中,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调动社区多方资源,将疾病防治从医生为主体向医生和个人互动转变,使病人知道自己的健康危险因素,了解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及其后果,掌握控制危险因素的方法,从而更多地发挥慢性病患者的主体能动性,促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服务向主动地寻求服务转变,积极参与决策自己的健康管理,承担自身保健责任。事实上,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并实施之后,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居民的健康观念。为此苏州社区的市民学校不定期的聘请老师,给社区居民讲授关于健康的知识讲座;苏州各级部门邀请医院医生讲授了慢性病的防治,积极向广大市民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教给人们基本的防病常识,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生活习惯,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4.提高卫技人员素质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是一种综合性干预手段,涉及预防医学、社会学、健康促进等多项专业知识。为此苏州通过建立专项人才引进制度和加强业务培训等措施,优化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专业业务技术水平,转变健康服务理念,推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轸麒,章扬熙,邵梦■,林乔芬.苏州市1993年疾病负担的初步研究[J].疾病监测,1995,(2):54-56.

[2]刘玉琴.浅析健康档案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2,(6):195.

[3]李晓风,刘付琴,王艳梅.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J].首都公共卫生,2010,4(6):279-281.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篇7

【关键词】肺结核病;防治;学校;管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70-02

今年在我市部分学校学生中出现了肺结核病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病例,并有一所中学出现了结核病暴发疫情。有的学校结核感染率高达23%左右。肺结核虽已为可治之症,然而当前我市面临的仍然严峻的肺结核防控现状,肺结核传染性以及致病后带给学生身心以及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加之我国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仅为28%,大部分病人隐匿在健康人群中,[1]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需要结核病防治机构不断深入思考和探索防治新方法新途径。学生是一个国家中人才的后备力量,是对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则关系到自己以及家庭的幸福未来,大则关系到祖国未来事业的发展。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实际上是实现关注祖国未来一代的生命质量,对其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的重要举措。学校结核防治工作者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作为达到一定教育层次的学生其身心发展有着特殊需求。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学生的健康意识以及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心理是需要结核病防治工作者细致了解和把握的。前沿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健康管理科学研究的跟进,新时期,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又有其突破所在。深入学校进行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以及对自身使命的认识,结核病防治教育形式以及内容,是确保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的关键。工作者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积极思考适合学生的宣传教育方式。本文通过了解分析新情况、新形势以及对结核病防治工作提出的挑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时期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突破所在,以供结核病防治工作者们借鉴。

1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等部门对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日益重视,作为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应当对当前宏观和微观层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应有清醒的认知。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地方,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的群体又不同于一般社会群众,其身心的发展决定了结核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应当适应其内在的健康诉求,而避免一般的说教形式。

1.1学校出现的新情况:适度的空间,空气的流通对于减少肺结核病菌的传播是有助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群众对于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学校学生数量呈稳步上升的态势,而与此同时学校基础设施改善和建设速度以及师资力量配备等往往出现滞后于学生总体规模的扩大的情况。学生食宿拥挤,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卫生意识不强或由于学习压力较大而忽视卫生习惯的养成;部分教师对于课业知识意识强烈,健康意识薄弱等情况,是学生体质下降以及疾病尤其是肺结核传播的隐患。学校结防工作应当一方面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落实各项措施,另一方面要求增强主体体质(如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科学饮食、开展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等活动),双措并举。

尽管已有专家提议建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外的学校健康管理组织,实行周期性的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而师资又是面临的一大问题。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和生理并重的教育的现状不能满足确保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育人愿望,学生身体上小的不适也往往由于学生对自我身体健康意识不强贻误了治病时机。

1.2学校学生群体的新情况: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情绪的低沉都会降低机体的免疫,给结核病菌的传播创造条件。在个性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下,目前,学生无论思想状况还是行为举止方面都张显着个性特征。思想状况方面:总体来看,呈现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他们追求自主能力、自主意志。同时由于多元文化汇集融合,但仍缺乏系统性,没有任何的规则及标准,造成了学生日常交往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卫生的生活方式也隐匿其中,上网吧熬夜,卫生意识差,饮食作息不规律等等影响自身体质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增加了患病几率。

面对目前学生出现的新情况,身为结核病防治工作者要看到他们品质良好的一面,肯定品质,又要看到矛盾性的一面,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君子之交的健康生活方式。因而工作者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者的角色已经确立,推动学校构建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机制在目前来看又极为迫切。

1.3结核病防治工作者自身以及组织出现的新情况:

1.3.1角色多样化,角色多样化容易导致角色冲突或角色失败的现象。现在目前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者身兼“科员”、“管理者”、“服务者”等多个角色,尽管有优秀工作者这样很好的例子存在,但我们也看到角色冲突和目标无序的问题出现,认识不到位、医德淡化等,有些工作者主观将生活与工作对立,使得在没有解决思想认知和对于工作的神圣情感确立的前提下,工作动力不显著,拖沓和热情不高的情况时有存在,有能力的工作者有时也处于回避的状态。

1.3.2侧重被动管理。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组织更多是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进行程式化的宣传与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组织并没有建立。主要原因是学校肺结核防治无论在经费上还是决策上,必须经过上级审批,依赖性强,思路固化,难于革新。然而工作意义的探寻和自身对于工作归属感的形成需要组织自我管理的强化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拓工作的新局面。

1.3.3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价值取向多样化、人生态度实际化,工作者内在的个人发展需求在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学习型团队正待构建。构建学习型团队更重要的是赋予组织成员生活的智慧分享工作的乐趣,并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引领作用。加强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团结协作以及配合精神。

2新形势下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突破口

2.1服务和管理理念的创新:理念的作用机制在于激发人的精神情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增强行动力量。结核病防治工作者自身组织的服务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将不仅决定工作质量的高低,更影响工作者的幸福感和对于工作的归属感,影响工作的持续性以及稳定性。接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丰富的生命体,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并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强烈需求。作为传播健康的组织在管理和从事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容易从共通的对于健康的需求出发引发主体和客体情感的认可和心灵上的共通,使得主体出于热爱与追求产生对工作的确定性情感,自觉服务。团队需要结合工作的特殊性质探寻最适宜组织自身当前发展的理念,进而实践理念并将理念体现在文本当中对于当前的结核病防治高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意义重大。

2.2尝试肺结核健康教育新方式的开辟:由于结核病的控制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及对结核病知识了解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常规的药物治疗外,健康教育对肺结核的防治尤为重要。[2]学校本身孕育着健康文化,学校群体敬畏生命,呵护健康的情感浓郁,并且随着知识的丰富学校生命个体会更理性地追求健康。而健康教育方式也决定着在学校开展结核病防治的有效程度。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应当具备防治并重,督促学校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肺结核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在学校进行健康教育需要开辟新的方式,可尝试与学校合作开辟并探索健康课堂的新模式和新内容,而突破以往的就疾病而论疾病的说教方式。让学生通过健康课堂真正收获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和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身心并育是潜在的对于肺结核防治工作的促进。

此外,主题日的健康教育活动值得关注。例如在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肺结核防治工作者与学校教育者或者学生社团联合开展以防治肺结核,拥有健康体魄为主题的活动。结核病的早期症状类似感冒症状,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咳痰持续2周以上、不明原因消瘦、乏力,[3]自我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了。在主题活动中倡导学生关注身体,及时察觉及早治疗,并且呼吁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主题日的活动中,丰富家长的疾病防治知识,既可以避免因无知而引发的过度恐慌,又能够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安心地学习和生活。

2.3推动学校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由于传统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健康保障服务需求。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4]其实质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

对于学校受教育群体而言,自身积累一定的知识,在接受健康服务方面有着更高的理性和更强烈的需求。而健康管理管理的本质在于能够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从而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出发,健康管理的性质与学校这一育人组织的性质是相通的,都只在激发主体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均衡健康的身心作为主旨。

因而掌握一定的健康管理知识对于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开展好工作是尤为必要的,也是具有先见性的行为。推动学校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是在有效地提升学校整体的健康水平,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理想达成一致。通过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健康管理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使管理对象走上健康之路。[4]

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组织自身的健康管理活动也在于在组织内营造健康文化,同事之间工作中的身心沟通与交流,相互理解与支持,排除工作压力。增强服务学校的意识,又可促进工作效能。

总之,探讨新形势下,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突破点需要我们工作者不断反思工作性质以及工作意义乃至人生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理念的创新,认识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在理念践行的过程中关注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进而上升至对工作的情感热爱与追求是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创新时期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菊秀陈辉.浅谈提高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临床肺科杂志[J].2006,11(3):399

[2]胡东升.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探讨.[eB/oL].[2011-04-21]省略/Front/XueShuLunwen/article.aspx?articleiD=115425&Dispmode=101

[3]袁巨平.结核病可防可治[n].衡水日报.2011-03-24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篇8

关键词:健康素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社会学;健康管理学;社区教育

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与性质

1.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概念与社区教育学和健康管理学具有内在的联系。要明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概念内涵和性质,首先应明晰社区教育学与健康管理学概念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用的范围来看,它是专门研究社区教育过程中社区居民健康情况和规律的科学。因此,要探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就离不开探讨社区教育学和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内涵及本质,以及探讨二者之间的本质性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社区建设所出现的教育问题成为崭新的课题。历经20多年的探讨,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社区教育概念达成了基本的共识。2006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对“社区教育(communityeducation)”概念内涵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叶忠海教授据此认为:“现代社区教育的本质是社区发展本位与社区人终生发展本位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2]国内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应该把社区教育的国际性概念与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教育实践相结合。他们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社区为主体,面向社区全体民众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过程的集合体,是社区全体成员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有的一种教育体系。”[3]提出社区教育的实质,是社区范围内的全民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活动及过程。根据国家标准及目前国内外专家对社区教育概念的共识,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社区教育实践经验,社区教育概念内涵,应包括在各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及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协同实施,充分整合一定区域内的文化、教育和培训资源,引导社区各类人群广泛而自觉参与的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活动及过程。健康管理是古老的教育活动之一。从中外教育史发展看,自人类教育现象产生,就存在着健康管理教育活动及健康管理教育理论。健康管理思想存在于众多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华佗说:“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健康管理思想也存在于众多西方古代医学文献中。希波克拉底说“能理解生命的人同样理解健康对人来说具有最高的价值。”古罗马医生盖仑说“健康和疾病与人本身的意愿和行动能影响的六个因素有关,即空气,运动和休息,睡眠和觉醒,食物和饮料,满足和疏泄,情绪性兴奋。”西尔斯是1世纪的罗马大百科全书式学者,他认为“医学实践由三部分组成:通过生活方式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和通过手(术)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就是在营养,穿着和对身体的护理,进行锻炼和锻炼的时间长度,按摩和洗澡,睡眠,合理限度内的性生活方面提供健康方式的处方和建议。”那么,何为健康管理?何为健康管理学呢?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狭义的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指基于健康体检结果,建立专属健康档案,给出健康状况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处方),据此,由专业人士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和跟踪辅导服务,使客户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4]。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managedCare),其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显著降低出险概率和实际医疗支出,从而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的目的。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概念,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一些理念尚未被公众所接受,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在我国,健康管理服务由具有执业资格的“健康管理师”来提供。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健康”建设,把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放在国家战略高度。根据规划,群众健康将从医疗转向预防为主,不断提高民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5]。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及发展是最近20多年的事。健康管理学,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管理的全过程[6]。以现代健康概念为核心(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弘扬“治未病”传统思想,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过程,即用最优化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7]。综上所述,健康管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特有的健康情况与探讨健康教育规律的科学。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健康管理学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健康管理学在教育方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育学,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具有特殊的地域范围、特殊受教对象、特殊教育内容、特殊教育方式方法等。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研究一定区域社区居民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素养教育规律的科学。首先,它是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它不是对社区健康管理情况的全面思考,而是从健康素养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教育方面的健康管理分支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一般性规律,构成科学而完整的理论体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来源于具体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反过来运用形成的理性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指导社区健康管理教育实践活动和过程,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其次,就其理论形态来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管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和综合渗透的结果。它是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遵循健康管理学的一般规律,但它主要探索一定区域居民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特殊规律,探讨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及过程的健康素养管理活动,社区健康素养水平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不同类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中主动发挥社会作用的特殊规律,等等。最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又是教育学在社区健康管理教育领域的贯彻和运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作为特殊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遵从教育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要根据教育学揭示的社区教育本质特征,贯彻社区教育目的,遵从教育学揭示的社区成员学习心理规律,以及社区教育教学规律等。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也要借鉴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方法,现代社会学对现代社区的研究,及其对现代社区发展规律理论的探讨。然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并不是管理学、教育学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机械叠加,它从当代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出发,把健康管理理论、社区教育学理论及现代社会学理论融合而生成新的理论形态,它既不是管理学的健康管理教育理论的再现,也不是教育学和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复述,它具有全新的理论形态价值和实践意义。

1.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健康素养教育与社区教育学相互融合的结果,它既涉及健康素养问题与教育的结合,又涉及健康素养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培养一定社区不同人群对于健康素养的认知能力,发展一定社区不同人群正确地获取和理解健康素养以及意识到健康素养重要性的能力;二是培养一定社区不同人群根据健康素养教育的规律创造或改善内外条件、主动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三是通过引导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生活的向往,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它是现代健康管理学与现代教育学相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它必须借助于健康管理学的教育规律、原则、方法,将健康素养教育作为途径和媒介,遵从管理学的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对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和过程,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与按照管理的规律进行创造的能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借助于健康管理学的理论、规律,解决社区终身教育与学习活动和过程的健康素养教育问题。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是健康管理学理论在现代社区学领域中的运用,也是健康管理学向社区教育学领域渗透的结果。其次,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健康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健康管理学的子学科。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要体现健康管理学的基本规律,也要体现健康管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但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以一定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和过程为对象的,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全面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如果离开了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对象与目的,就会把它混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育学,也就不可能发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特殊规律。但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绝不是健康管理学与教育学内容的机械结合,而是在促进现代社区建设目标下,在当前我国社区教育所提出的现实问题的催促下,对这两种学科进行深层融合所催生的、具有新研究方向和领域的独立学科。最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中介性学科。一方面,它以健康管理学、现代社会学和社区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它的理论源于健康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综合、深度融合,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它要研究健康管理学的健康素养教育方面在社区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使健康管理理论受到社区教育实践的检验,使健康管理学的具体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得以拓展和成熟。

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特殊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得以确立的根据。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8]根据这一规定,何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活动和过程的特殊矛盾性?健康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在于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其核心是健康观念教育与健康情感的培育。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把健康管理学的一般规律,运用于一定社区范围终身教育活动,指导一定社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及不同健康管理需要的人群,树立正确的健康素养观,培养社区居民正确获取和理解健康素养,主动创造或改善内外条件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从而引导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社区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因此,紧密结合一定区域社区发展,培养社区不同类型居民正确的健康素养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掌握健康技能,就成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特殊性的研究对象。可以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何结合一定区域社区发展状况,通过引发不同类型社区居民提高健康素养水平的活动,引导社区人群形成基本相同的健康管理观念,以及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掌握健康技能,促进社区人群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从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既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教学,也与一般的教育学有区别。一般的健康管理学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专业医护工作者,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对象是一定区域社区居民,通过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事物和人物进行健康管理教育。它也不同于一般社区教育学。因为一般社区教育学探讨社区教育对象、教育规律、学习者的动机和心理、社区教育课程模式和设计等,而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主要从培养一定区域社区居民在健康素养方面大体一致的正确的健康管理观的角度,探讨社区教育的各种文娱活动、日常生活修养,以及“谋生”和“乐生”教育培训活动中健康素养的观念渗透等问题。

2.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实践应用等。一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发展来看,正如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意义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也发端于西欧和美国。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作用的加大,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客观上要求教育实现民主化、大众化、职业化、继续教育化和终身教育化。伴随这一客观要求而来的,是发达工业国家的教育改革。以美国为例,1902年,世界上第一所两年制初级学院在美国成立,也称作州立学院或社区学院。该学院全部由地方和州的税收经办,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和职业教育的补充形式,为美国居民提供“人人能入学,为人人服务”的学习平台;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论的国际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该思潮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教育总署结合终身教育理论,提出“生计教育”理论,打通了普通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的阻隔。美国社区学院既担负着职业教育和为正规大学输送合格学生的重任,也担负着培育社区各类型、各年龄段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管理观念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概念内涵得以拓展和深化,其意义与实践活动越来越接近于国际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同时又带有中国特色。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9]。而我国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起源于我国政府在2007年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三个基本点之一。2008年1月,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政府文件。以此文件为基础,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全面阐述了健康66条的主要内容,并于同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仪式暨《读本》首发式。2012年,我国卫生部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重点目标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号召和领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各级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及社区学院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主体力量。社区教育深入而广泛的发展,呼唤着社区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以“谋生”和“乐生”为主旨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建设成为深入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促进现代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基本理论看,它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内涵、性质和特征: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关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与社区教育的关系,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社区健康价值观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目标任务,社区健康管理教育课程体系化建设,社区健康管理教育重点和难点,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原则和方式方法,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组织管理,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效果评价,等等。三是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具体应用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在社区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的应用,要遵循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特殊规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现代教育学、现代社会学和健康管理学的观点,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中提炼带有普遍性的理论成果,并运用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使已形成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就广东省来看,要有效地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首先,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搭建社区教育政策平台,进一步完善省、市县、街道和社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尤其要重视发挥高等院校继续教育、高职院校社区教育、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联合开展远程教育的作用;其次,要凝聚力量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结合各地市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开发适合地方应用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课程;最后,要加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队伍建设。

3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任务与方法

3.1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性质决定其研究的任务,既要遵从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揭示的有关社区教育规律和健康素养教育规律的知识,也要注重从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活动和过程的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中升华系统的理论知识,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经验提炼出某些指导原则和方法。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具有研究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实践两个方面的任务。具体来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有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现象描述。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现象不同于一般的健康管理现象,也不同于一般的社区教育现象。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形成了特殊的教育规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过程具有特殊的人群对象、特殊的健康素养教育目标任务、特殊的教育内容、特殊的施教过程、特殊的方式方法。它遵循健康管理教育规律,通过培育一定区域社区居民正确的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掌握基本技能,促进社区人们身心全面发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管理教育活动中,不同区域、类型和年龄的人群,对健康管理教育的要求也必然各不相同。作为一门学科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通过描述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管理教育现象,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社区健康管理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提供详实的第一手经验材料。二是揭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社区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它既遵循健康管理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具有特殊的规律。但是,这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并非直接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是被许多表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现象所遮蔽。因此,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需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一定区域社区终身教育中的健康管理的偶然性,揭示其中的必然性。三是需要建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作为健康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以及管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性学科,需要具有科学的成体系的知识系统。从一定区域社区不同年龄人群的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研究青少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成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妇女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老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等;从社区终身教育不同活动类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研究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教育学、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教育学、健康技能教育学等;从实施社区终身教育活动种类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研究职业教育健康素养教育学、文化教育健康素养教育学;从揭示社区不同人群健康素养教育的心理过程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研究青少年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社区成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社区老年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心理学,等等;从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社会效果评价角度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应该揭示健康管理教育在社区教育发挥作用的特殊性,以及构建科学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评价标准,形成促进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之,对一定区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不同侧面特殊规律的揭示,就形成了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知识系列,从而构成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四是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回答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它包括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社区健康素养教育与其他社区教育的关系。五是指导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和过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作为系统化的知识总体,它是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区健康管理教育经验的理论结晶,它的理论带有普遍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意义。正如当代美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言:“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就不能算是可靠的理论,也不可能提供真正的解释。”[10]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的产生既是为了科学合理地阐释社区终身教育的健康素养教育经验,也是运用系统化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理论指导社区健康管理实践活动和过程。

3.2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经验性方法两大类型。从学科的研究方法看,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因其交叉学科和中介性学科的特点,它的研究需要借助与它密切相关的社会学方法、管理学方法及教育学方法等。首先,现代社会学倡导经验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方法的融合贯通,“把经验社会研究作为理论社会学研究的基础”[11]。现代社会学所谓经验研究方法,要求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科学地收集与分析社会实际状况的程序、途径与技术。从研究的整体程序看,主要包括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对象的确定、资料的收集及分析,理论的建立与报告的提出等过程。整个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不同的方法,例如,确定对象就具有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及追踪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社会测量法、实验法、统计法及文献法等。其次,现代健康管理学的方法,包括科学健康管理学的理论方法与实验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健康管理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人类健康管理现象,从实践观点探讨健康管理主体与客体的生成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科学地实施健康管理教育,构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理论健康管理学方法论。最后,吸收现代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现代教育学研究的原则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类型性与一般性相结合等原则。现代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系统综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社区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等。社区教育既是社会教育大系统的一部分,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青少年德育和老年教育等是平级关系并与它们共同隶属于教育事业大系统的子系统,也是社区建设的一个方面。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的物质条件建设、社区活动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建设等,也包括社区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组织实施。因此,在考察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和过程时,决不能脱离社会教育事业发展大系统、孤立地开展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的研究。调查研究法对研究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对象,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理论资料可供借鉴,所以必须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经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提炼出带有普遍价值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此外,还有社区实验方法、案例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社区健康素养教育学要借鉴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这些方法,通过对社区健康素养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形成富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篇9

【关键词】家庭医生制;风险评估;健康干预;框架;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20―02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基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种为社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在基于全面健康管理为主要服务理念的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如何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有效的对社区人群开展健康评估与干预是我们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和难题之一,也是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内涵的关键之一。

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营养、运动、社会、信息等诸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1]。其意义一方面通过评估,可以让社区居民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增强对家庭医生干预服务的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同时也为连续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家庭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并实施提供依据和基础。

目前,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作为健康管理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慢性病的风险评估与干预意义更为突出[2]。因此,提篮桥社区在开展家庭医生制试点的同时,探索建立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模型,为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内涵奠定基础。

1理论依据

1.1原则:遵守“7w(6w1H)”(责任者、服务对象、原因、内容、地点、时间、方式)和“4化”原则(个体化、家庭化、人性化、全科化)[3]。

1.2对象与内容:主要针对社区人群的生活行为、饮食运动、身体功能指标、生化检查、疾病状态、环境精神因素等逐一进行分析、比对和全面的综合评估,从而为社区居民和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4]。

1.3指标基础:参照相关《中国疾病防治指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上海市疾病控制相关指导意见》,对签约的社区居民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并进行规范的个体化干预及健康促进。

1.4资料采集与分析:采用中国国民健康风险评估(CHRa)的部分内容,设计健康调查问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等,对签约居民生活方式、健康需求、慢性病、危险因素、精神状态、中医体质等开展综合评估,制定相关健康促进干预措施,整合社区卫生资源,以信息化为平台,通过社区网络化,动态管理和综合干预,实现健康管理的目的。

2评估干预实施:

2.1生活方式评估干预:主要包括饮食结构(食盐、脂肪、蔬菜、水果、奶制品、食用油、碳水化合物等);运动(时间、强度);饮酒、吸烟;压力(精神、生活、睡眠);家庭因素(经济状况、医疗保险、职业状况、家庭地位、家庭结构)评估,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进行指导、宣传,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2.2危险因素评估干预:主要包括一般因素(年龄、体重指数、家族史、吸烟饮酒、职业、精神压力等);靶器官受损情况(血脂、心肌缺血、血管斑块形成等);基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评估,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早期实施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指标监测,持续改进家庭医生健康维护模式与策略,可改变的行为风险和预防性措施的应用,促进亚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水平。

2.3慢性病评估干预:主要包括疾病分级分层、并发症与合并症、预后、治疗依从性、指标监测、疾病认知等6方面分类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由家庭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实施动态管理,达到合理治疗、自我管理、控制疾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引导居民主动管理。

2.4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评估干预:老年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群体,其生活状态及自理能力关系着社区卫生资源分配整合与决策、服务模式的转变等,因此开展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评估有着现实意义。应用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生活状态的评估,指导家庭医生制定适宜的健康服务措施,满足老年人群健康服务需求。

3评估干预流程

4管理框架

4.1被动干预管理:目前,被动干预在居民健康管理中起着主导地位。干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和信任度。家庭医生根据疾病的评估状况,实行家庭医生负责制,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引入社区志愿者,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拟定个性化干预维护方案,通过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康复指导等被动干预,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4.2主动干预管理:主动管理取决于居民对于疾病及健康的需求、认知能力、人文习惯、文化程度等。调查显示[5]:居民自我管理能力的好坏,与其健康状况呈正相关。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要靠自身的努力,通过自我管理来达到保持健康,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目的,自助式健康管理可能是未来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意义深远,也是家庭医生在健康管理中需要重视与探索的难点之一。

4.3健康家园服务:社区健康家园是居民健康管理的延伸服务,为居民提供了面对面互动交流、参与、自助服务的平台。借助社区卫生资源,开展健康交流、互动、宣传、教育、评估、维护,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健康管理氛围。

4.4动态健康管理:以信息化为平台,为居民开展电子健康档案、疾病全程记录、健康风险评估、干预效果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管理及后台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医保信息、诊疗信息、健康信息的一体化综合管理为家庭医生服务提供了保障与基础。

5思考与建议

5.1国外经验显示[6],家庭医生制在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以“治未病”为理念,通过健康风险评估,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早期实施干预,让居民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提高慢性病达标控制率,增强对家庭医生健康服务的依从性,提升家庭医生制服务内涵和水平,引导居民自主式健康管理。因此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持续、科学、有效的实施社区行为干预和居民健康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5.2调查显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积极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受人文习惯、健康意识、干预手段、社区卫生资源整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尚在探索阶段,评估干预没有一定的界定标准,有效的卫生整合在制度层面、服务意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5.3“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的应用。研究提示[7]“知信行”模式在健康管理中有着积极意义。首先,通过健康风险评估让居民了解他们目前的健康状况、行为方式、疾病危害(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其次,通过健康宣传、健康行为干预让居民坚信一旦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最后,家庭医生与居民建立互信、参与的伙伴式关系,使居民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5.4健康风险评估干预是一项综合服务,家庭医生、支持系统、健康志愿者、卫生社工等群体密切合作,以信息化为平台,以社区为基础,探索完善风险评估和干预工作路径和策略;推进健康管理工作模式的改进和工作方式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健康管理内涵建设,引导居民主动管理。笔者认为探索建立有效的、科学的、适合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体系将是一项紧迫的课题,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曹东平,杨乐冰,等.体检机构健康风险评估的实施与思考[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6:138-139.

[2]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发病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92-98.

[3]黄耀庭.家庭医生如何进行健康管理[J].中国医学论坛报,2012,2,9.

[4]白书忠.中国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67-70.

[5]明,金瑜.自我管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J],2002,25:453-456.

健康生活方式管理篇10

1.1临床资料

以2012年3月-2014年7月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客户12891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专业健康管理体检客户15681例,年龄在18~94岁之间,平均年龄49.91岁。

1.2方法

1.2.1应用先进的健康管理软件系统。依托“健康问卷及体检是基础,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的健康管理三要素,于2013年11月成立了专职健康管理小组,并启用了专业健康管理软件。首先在客户体检等候时,护士使用ipad对客户进行信息采集,了解客户的年龄、性别、婚否、经济、生活习惯、生理、心理与社会、家住病史等具体内容。针对健康信息中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预测该客户未来5~10年内患某种慢性病的几率,及时发现健康危险因素,针对客户的健康状况,制定健康体检、生活方式改善、心理健康维护、疾病预防等方面的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实施每季度一次的专人负责的跟踪回访,根据个体健康特点调整干预计划,给予结果反馈、就医提醒、复查提醒、健康相关信息提醒等指导。

1.2.2研发与应用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健康管理系统(app)。2013年初至2014年7月,把健康管理“体检”、“评估”、“干预”等三大服务环节搬上手机,采用该手机软件客户可自由选择体检套餐设定预约时间,持短信回执和身份证即可到体检中心前台打表体检,体检报告生成后,将在第一时间推送至体检客户手机端,客户可在线浏览,也可自行下载,或发送至客户注册的电子邮箱。一个客户端账户可按照客户需要绑定多个亲友体检信息,方便家庭和团队健康体检信息管理。改变了过去客户只能在现场进行体检预约、套餐选择以及获取体检报告、健康信息等传统模式,使得客户无论居家还是在外都能够随时随地得到以上服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满足了体检客户检前了解注意事项、检中熟知体检流程、检后得到健康指导的需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实地健康管理。

1.2.3建立医学营养示范基地。2013年11月,我中心组建了辽宁省慢病医学营养干预示范基地,设立了医学营养示范餐厅,植入慢病营养诊疗软件,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营养治疗方案,使用医学营养膳食量化管理餐具,示范每餐的食物量和分区营养搭配,使枯燥费解的食物交换份和营养素配比等营养学方法变得通俗易懂。

1.2.4启用先进的功能医学ttm体检设备。为落实国家医学“重心前移,预防为主”的卫生政策,笔者于2014年5月在沈阳地区率先开展了热断层成像(ttm)检查技术。通过采集和分析人体全身细胞代谢热,对亚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2结果

开展专业健康管理及建立慢病医学营养干预示范餐厅以来,共完成15681位体检客户生活方式问卷采集和体检指标统计分析,预测出每位客户未来5~10年内的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截至目前,已对4994位体检客户完成跟踪回访(其中电话回访3959人,短信回访1035人),选择性地接待体检客户17000人进行人体成分分析。其中,参与膳食教育2400人,减重干预400人(对照组127人任其自然生活、膳食干预组127人给予教育及膳食跟踪指导,教育组90人一次性教育、物联组56人教育、膳食干预及物联体重秤监督指导)。通过教育和干预及物联监督指导,体检客户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48%。慢病风险知晓率提高了72%,60%的体检客户开始关注健康,50%的体检客户能够自觉的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脂肪肝、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异常指标达标率明显提高,膳食干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物联网组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健康管理系统(app)两个月来,已有906位体检客户使用手机进行体检预约、查询体检套餐、体检流程、注意事项及体检报告等,最大限度地方便了体检客户,提高了体检客户的满意度。2014年上半年,体检客户满意度上升到99.81%,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启用ttm两个月来,共做1200例,发现阳性指标360例,癌症8例。

3讨论

3.1建立健康管理新模式是健康产业发展的产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有相当数量的慢病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引起的,这种新的医学观念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其价值正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升。因此,不能只着眼于医学本身,更应从社会的角度,即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类文明贡献的角度衡量其涵义。健康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给家庭带来幸福,同时,还能够节省社会卫生资源,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以预防为本”的检后全程健康管理理念的建立和观念更新,其本质是与时俱进,是随着体检事业的历史进程而不断发展形成的。

3.2建立健康管理新模式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先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应。健康管理将在“以健康为中心,以疾病预防前移为重点,以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出发点及落脚点”的国家健康保健体系构建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关键作用[3]。检后全程健康管理借助于信息网络、条码与HiS、LiS、paCS接口等,快速高效地完成全部体检业务,根据科学问卷及体检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慢病风险评估。采用互联网、物联网、电话、手机app、医学营养干预示范餐厅及一对一面谈等多种方式,为体检客户提供互动式膳食和运动指导,让客户对自身的健康风险状况有一个直观的量化了解,并获得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健康行动方案,帮助客户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的患病风险,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专项管理,包括提供用药指导、医学指标监控、饮食运动指导等系统的健康管理服务。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对每个客户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帮助和指导客户有效地把握、维护自身健康,从而提高客户自我健康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