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启蒙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6:42

新生儿启蒙教育篇1

关键词:体育;智育;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4-0330-03文献标志码:a

目前,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不少,应从终身体育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积极抓好体育启蒙教育。体育启蒙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是儿童形成最基本体育技能和后继体育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儿童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良好铺垫;但体育启蒙教育概念尚未提出,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内容偏少。

1启蒙教育及智育启蒙教育

1.1启蒙教育概念及重要性

1.1.1启蒙教育的概念

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特别是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叫启蒙教育。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启蒙教育。《周易》说:“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古代一般把启蒙的学塾称为蒙学,蒙学就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非常重视蒙学教育[1],他亲自编写《小学》和《蒙学须知》2部蒙学教材,这就清楚地划分了童蒙与成人阶段的教育。由此可见,小学阶段,亦即蒙学所指的蒙养阶段,其年龄在8~15岁之间,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小学和初中阶段,而当今研究的体育启蒙教育多指幼儿和学前阶段的教育。

1.1.2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启蒙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启蒙教育是一种关注人早期学习知识能力、关注人早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卡尔·威特说:“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你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幼儿是成人之母”,此言千真万确。谁也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一颗苗树,要想茁壮挺拔,健康地成长,园丁早应成竹在胸,有科学、有计划地浇灌引导,并智慧地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在其已歪曲变形时再来扶持修整,或根本放弃,任其自然。艾尔维修曾说:“人刚生下来差异不大,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婴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教育不同,有的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才、毒才,即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孩子。”[2]反过来说,教育不得法,就可能毁灭一个孩子,所以,儿童启蒙教育相当重要。

1.2智育启蒙教育

我国对启蒙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但更多地体现在智育和德育上,尤其是智育,例如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就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而当今社会对智育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智育启蒙教育都是高度重视。家长十分重视孩子智力教育的早期培养,从小让孩子识字、背唐诗、算数学题,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如思维训练班、英语启蒙班等。国家对智育启蒙教育也是科学化、系统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幼儿园到小学都系统地编写智育启蒙教育教材,并且按照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有层次地分科教学。这种分科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做到层层深入。

2体育启蒙教育的提出与分析

2.1体育启蒙教育的定义

结合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将体育启蒙教育定义如下:让儿童发现、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发挥体育活动情感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孩子体能和增进孩子健康,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即在幼儿、儿童时期,运用体育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进行引导、启发、锻炼和传授的早期体育教育。

2.2体育启蒙教育研究现状

同志最早公开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中强调“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今盖多不知之,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3]。由此可知,是非常重视体育启蒙教育的。严复[4]也非常重视体育启蒙教育,他认为:必须重视孩子身体健康,以发展体育教育为重点。他首先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母亲体质对子女的影响,认为母亲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孩子先天体质的好坏,认为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孩子智力和品德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关系他们未来人生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他吸收斯宾塞的广义体育思想,认为幼儿体育的实施应从身体养护和体育运动2个方面抓起,并以生理学、心理学、卫生学等为理论依据,来指导幼儿的饮食、穿衣、睡眠及体育锻炼等,以达到增强体质之目的。

人处在儿童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他们对体育活动非常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学习积极性,注意力和记忆力相对较高,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可塑性较强,有利于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对儿童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培养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以激发儿童对体育活动的渴望,并提高机体的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适应能力[5]。

体育启蒙教育重要性体现在可有效地促进孩子说话、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促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业务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团队意识、拼搏意识培养相当重要,为后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进行体育启蒙教育,还可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新的儿童教育理念,促进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启蒙教育并没引起足够重视,研究者甚少。

2.3缺乏体育启蒙教育导致的后果

2.3.1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料显示,最近20年来,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型、“豆芽”型体质数量有所增加,国民近视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有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通设施改变、活动空间减少、环境恶化、应试教育的影响,但缺乏体育启蒙教育是我国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缺乏必要的体育启蒙教育,儿童时期没有学会基本的体育技能,他们的体育课及课外活动虚度在毫无意义的玩耍和游戏中,未能激发儿童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2.3.2缺乏后继体育项目学习和身体素质提升的能力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素质教育说得多,做得少,体育课沦为“边缘”学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严重匮乏,体育教学缺乏系统性,使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难以得到提升,体育技能增长有限,体育人文知识简单肤浅,良好的体育基本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形成,不利于其后继体育项目学习和身体素质继续提升。

2.3.3体育项目的“重复教育”

由于对体育启蒙教育的不重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要么根本没有开设体育项目的教学,要么只是进行了简单、粗糙的体育教学。虽然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行动指南,但因其过于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所以指导作用有限,导致体育教师在体育启蒙教育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一项简单的体育技能或许4岁在学,9岁在学,12岁还在学。正确的“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原本小学阶段就应该完全掌握的,但到了中学,甚至大学都还不会,并且由于错过了关键年龄,已经没法形成正确的跑跳技术动作,严重影响到中学、大学阶段的正常体育教学。这样就迫使中学和大学阶段进行体育项目的“重复教育”,导致效果甚微。时下兴起的“体育家教”热,一方面反映家长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视,另一方面间接讽刺体育启蒙教育的薄弱和无力。

2.3.4缺乏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在一次讲座中列举了他在北京一所公园看到的群众锻炼的众生相:两位中年人面对大树做发力状,名曰气功;两位老太太竭尽全力把腿挂于树杈,说是拉韧带;一群老者聚集一起,张牙舞爪,这是太极。为什么群众体育和健身运动开展得如此不尽如人意,就在于国民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科学的、系统的体育启蒙教育,这样的负面影响是终身的,它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人不具备终身体育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国要实现全民健身,就得充分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3建议

3.1形成全面启蒙教育思想,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启蒙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绝不应把智育启蒙教育作为唯一的启蒙教育目标,不然就会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应当重视儿童的全面启蒙教育。体育启蒙,让儿童学会体育基本技能和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美育启蒙,让儿童学会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形成审美能力;德育启蒙,让儿童学会做人;劳动启蒙,让儿童学会劳动;生活启蒙,让儿童学会生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这句话就道出体育启蒙对人生的重要性。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体育启蒙教育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因此,不能按教学计划开课,随意减少体育课节次,甚至停开体育课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让全社会、学校领导,特别是体育教育管理者,老师乃至家长都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和改变孩子在体育启蒙教育中的被动地位,使体育启蒙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和提高,让体育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得以体现。

3.2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提升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3.2.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充分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儿童健康和基本体育技能的形成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本,重视儿童主体地位[6]。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把儿童体育基本技能的形成和体育兴趣的养成放在中心地位。在体育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健身指导员作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3.2.2注重体育启蒙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百年大计,重在教育;教育大计,重在教师”。毛振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现在所教的儿童,如果50年后依然无法获得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话,那么我们的儿童体育教学及儿童体育教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警示我们,提高体育启蒙教师的业务水平迫在眉睫。

经常性地开展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7],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积极开展研究课和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适时搞一些培训或专家讲学;鼓励体育教师学历进修,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3.3加大投入,改善体育启蒙教育的硬件设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现有体育器材,大多为“两基”验收期间购置,本来配置标准就低的器材又历经长久使用(尤其是室外器材),多已损坏,造成体育器材严重不足,部分地区极度匮乏,致使孩子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课程难以正常开设,这不仅不能适应“健康第一”的需求,也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再加之很多学校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达标,体育场地不平整、简陋,这些都成为制约体育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硬件设施,加大对儿童体育教育的投入,是体育启蒙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3.4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全面实施体育启蒙教育

体育启蒙教育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良好的硬件设施,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让他们在体育课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形成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为后继体育学习打好坚实基础,为其终身体育意识和技能的形成作好铺垫。

学校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8-9]:1)教师要注重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感情上给予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肯定,从而创造良好的接受氛围;2)多开展以学生小组为主的游戏活动,缩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距离,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让儿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3)教师要根据每个儿童的活动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一的活动,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4)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设置情景,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鼓励儿童大胆的尝试,让每个儿童都有主动探索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熹.大学章句: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

[2].体育之研究[n].新青年,1917-04-01(3).

[3]涂纪亮.爱尔维修的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60-168.

[4]张成云,瞿静.严复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4):105-107.

[5]费战斗.论幼儿园教育中体育的地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81-84.

[6]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6-50.

[7]叶联生,张亮.新课改下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139.

新生儿启蒙教育篇2

关键词:传统启蒙读物;幼儿园教育;良好习惯;精华

引言:新时期的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保证幼儿能通过幼儿教育了解到基本的生活常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应该做好幼儿的启蒙教育。而诸如《三字经》以及《弟子规》等传统启蒙读物,从古至今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传统启蒙读物的积极作用,就成为当前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幼儿园教育中应用传统启蒙读物的优势

(一)诵读传统启蒙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于那些生动形象的内容会保有高度热情,进而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音乐以及色彩艳丽的图画都会成为幼儿的重点关注目标。打个比方来说,传统启蒙读物《弟子规》,全文三字一句,非常适合幼儿阶段孩子进行学习诵读。其音律优美、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不仅不会给幼儿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同时还能在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培养他们对古文的美感,并开发其智力。

(二)诵读传统启蒙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现如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人才的标准以及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对其身心健康,同时对他今后的成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穿插传统启蒙读物,幼儿可以从中学习到日常生活应遵循的各种规则,包括孝敬父母、读书学习、尊敬师长、与人为善等。与此同时,通过对传统启蒙读物的学习,幼儿还能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诵读传统启蒙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正处于培养和锻炼语言能力的关键阶段。传统启蒙读物的内容大多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幼儿在诵读的同时,既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举例来说,幼儿挑食一直是困扰老师以及家长的一大难题,在午餐时间,如果发现有挑食问题的幼儿,老师可以引导其他小朋友一同来背诵《弟子规》中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从而纠正挑食小朋友错误的饮食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很好锻炼。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灵活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策略

现如今,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倡在幼儿教育中适时适量的加入传统启蒙读物,而有些幼儿园也将传统启蒙读物作为早读内容诵读。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在早读时间,只是单纯的带领幼儿们将这些传统启蒙读物通读一遍,并没有就其内涵向幼儿做出解读,甚至于有些幼儿教师认为现阶段先让孩子记忆经典句式,在他们长大后就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其道理。另外,也有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则认为,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启蒙读物,其包含以及反映出的价值观或者世界观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并不匹配,而幼儿作为没有形成判断力的群体,如果一味地将上述读物塞给孩子,则很容易对其产生误导。基于此,相关幼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发挥传统启蒙读物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计划的向幼儿讲解传统启蒙读物的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中,想要让幼儿通过学习和诵读传统启蒙读物,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应该有选择的将一些幼儿不宜过早接触的内容进行屏蔽,并主动为幼儿进行讲解,避免产生“只知其声,不知其意”的情况。举例来说,《三字经》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经典著作,尽管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的一些古代封建思想,比如愚忠愚孝、三从四德或者逆来顺受等,并不建议幼儿过早接触,以免对其产生错误引导。对于包含这些思想的内容,老师就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屏蔽,或者向幼儿做出明确说明或注释。

(二)幼儿读物的选择要恰当

近年来,幼儿教育读物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书籍,而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幼儿选择适宜的、且符合时代特征的幼儿读物。传统启蒙读物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宜当今社会形势,这就使得尽管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推荐书目中,也包含了《三字经》、《弟子规》以及《百家姓》等传统启蒙读物,但是仅仅将它作为幼儿诵读教材的一部分,幼儿通过诵读这些传统启蒙读物,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并进一步提高幼儿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注意对幼儿的引导

传统启蒙读物诞生距今已有几百年的时间,当时的社会风土人情以及价值观念也势必与当今社会存在很大差异,且人们的行为习惯也会产生很大变化。所以,在借助传统读物为幼儿进行启蒙时,必须要对读物中的内容进行梳理、筛选以及评价,不得一味地将内容灌输给幼儿。幼儿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学校的因素,同时也与家庭乃至社会息息相p。如果社会环境不理想,幼儿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合理引导,教会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允许他们接触原著,从而正确、全面的解读原著,以此来更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启蒙读物作为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传统启蒙读物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计划的向幼儿讲解传统启蒙读物的内容,注意对幼儿的正确引导,为幼儿选择适宜的读物,从而在充分发挥传统启蒙读物作用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康丽春.《弟子规》与小班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微格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2012(24):114-115.

[2]胡静.沐浴在国学经典的春风下――结合《三字经》,在日常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06).

新生儿启蒙教育篇3

【关键词】国学启蒙教育;智能移动设备;应用;创新优化

传统教育模式下,启蒙教育多是以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开展,地点、时间固定,所传导的文化知识单一,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而基于智能移动设备应用的国学启蒙教育新模式,则接触了上述时空限制问题,其良好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完美的学习体验,是未来国学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国学启蒙教育现状

在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国学启蒙教育作为传承优良文化的重要方式,对提升孩童文化素养和行为素质具有显著作用,得到了广大家长群体的关注。科学发展视域下,国学教育不是跟风教育,对孩子记诵、认字并未有过多要求,其根本价值是塑造一种美好的语感语境,从而使孩子从中获得启示和愉悦,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精神文化素养。但是在国学启蒙教育实践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其功能价值未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部分教师自身国学素养较低,对其内涵认知不清,启蒙教育组织活动缺乏目标性、针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情感体验。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校国学启蒙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表现为内容单一、方法落后等问题,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限制了其想象思维发展,使之逐步失却了国学学习兴趣。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基于其普范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为课堂教学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重新整合丰富多样的素材构成,符合幼儿认知成长规律,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师资建设。正如国内知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有一碗水才能交给学生一杯水。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作为主导,是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综合素养建设至关重要。同时,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新时期,幼儿园必须要深刻意识到师资战略地位,总结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国学启蒙教育模式的要求,根据教师实际表现,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样化培训教研活动。在此过程中,可邀请专家来园,深度解析国学经典内涵,共享启蒙教育经验,及时更新教师理论知识及思想理念,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培育教师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引导功能。同时,还需加强对移动学习模式的探究,了解智能移动设备特性优势,探讨其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方式,促进业际交流。另外,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必须要加强自我学习和完善,认清国学启蒙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形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掌握尖端教育科技,为学生营设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

(二)丰富课程内容。教材为国学启蒙教育实践提供了材料支持,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了最终教育成效。对于大多数孩童而言,他们尚处于成长发育初期,理解能力有限,对未知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就现阶段而言,国学启蒙教育塑造了一种与现代文化不一样的氛围环境,激发了幼儿参与欲望,但是教材设计却偏于落后,常常将经典著作照搬上去,忽视了幼儿认知成长规律,晦涩难懂的文字,久而久之影响了他们的参与持续性。因此,基于智能移动设备应用,应结合国学启蒙教育特点,根据幼儿个性差异及成长规律,开发校本教材,汇入多样化构成要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具体而言,教师可充分利用智能移动设备,搜集与国学文化相关的素材,包括文字、图像、视频等,形象地展示道德价值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叙述的方式,将其中知识传导给学生,并启示他们主动思考,组织协作讨论,使之知识素养、文化素养以及行为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

(三)创新教学方法。智能移动设备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对启示和引导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应将国学环境创设与幼儿教学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在课堂上根据实际需求,适时播放一些影音动画,以动态的人物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在观赏中得到熏陶和锻炼。例如,可以端午节为切入点,讲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由来,提高幼儿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基于此,组织亲子活动,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包粽子,增强其情感体验的同时,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智能移动设备在现代化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并日渐成为了家庭必需品。纵观幼儿成长的整个阶段,家长亦发挥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基于智能移动设备良好的即时互动性,应加强家校联结,促进家庭教育参与,并推送一些有意义的国学经典,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此外,教师还应借助智能移动设备,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成长表现,针对性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

新生儿启蒙教育篇4

1.学前儿童主体意识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

人先天不同于动物,在基因中就获得主体性遗传,具备主体潜能。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人主动建构起来的;蒙特梭利认为幼儿具有人的完全意义,还具有自发的吸收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即吸收性心智,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儿童的认知是儿童作为实践主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教育实践中,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现代媒体和信息化交流方式更拓宽了其视野,尤其进入幼儿园,接触到伙伴、教师、集体、环境等社会实体后,以学习的方式经验、以直观的方式认识,初步理解自然与社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尽管不是自觉意义上的。他们以自己接受与否,选择对人对事的态度,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求自己、要求他人。学前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的存在、力量和价值。其实,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承认学前儿童拥有主体意识,但是,在方法论和教育实践中却鲜明主张双主体理论、主体性教育思想,呼吁实现学前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

道德意识潜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人的自然禀赋,人的生物性中包含着合作和自我牺牲的倾向,人在最原始的内心深处就有与人联系的迫切渴望。可以说,道德意识作为潜能存在于每个人的自然机体中,是人的社会性本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原始的道德意识占道德意识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是一种潜能,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学前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应该及时让生物学意义的道德种子萌发、生芽,生成社会意义的道德之树。

2.学前儿童主体性在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学前儿童参与道德启蒙活动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教育内容,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也就是塑造思想,因此它的对象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否则,就丧失了实践根据和实践价值。

第二,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本质。道德启蒙教育是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自我确立和自我完善。道德意识是主体意识与对象意识在道德世界的统一,它的确立与完善只能由主体自身完成,其他都是条件准备。

第三,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决定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思维方式、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教育模式。道德启蒙教育必须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以他们的主体性特点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在道德实践中,要尊重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形成主动的、有责任的道德意识。

第四,学前儿童的主体性造就了道德启蒙教育的学科意义和社会价值。在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主体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前者表现为主动,即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体会自由、快乐;后者表现为自制,即克制自己做他人否定的事情,体认责任、规则。道德启蒙教育就是帮助学前儿童模仿与学习寻找肯定与否定在社会道德规范下的内在统一。

二、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养成

道德意识建构于主体的习惯,既是社会风俗习惯的普遍化和一般化,也是个体自身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①

1.学前儿童的人格养成

人格是道德主体对自我的定义,以区别于其他的道德主体。它是道德启蒙教育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根据,独立存在于精神文化维度里,从心理层面构筑个体的道德规定性。在道德实践中,主体根据自己的人格归纳、整理道德体验的表象材料,形成有序的道德意识。人格潜伏在思想最深处,是隐性的、原始的道德意识,而道德意识则是显性的、成熟的人格表现。人格以其稳定性主导着道德意识的倾向,养成学前儿童理想人格是道德启蒙教育的首要任务。

人格养成首先在于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结构心理学理论,外在的言谈举止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人格特征,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个人的生活习惯还会引起他人评价,反过来影响个人的人格。中国传统“小学教育”就是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从劳动、接人待物、日常礼节方面培养儿童人格的自觉性。

其次,在于生活方式的养成。正如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生活方式决定人生观、价值观。“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③箕子认为商纣王有了象牙箸就会想犀玉杯,用牙箸玉杯当然不可能吃普通饭菜,必然追求豹胎美味,吃到豹胎的人当然不可能穿朴素的衣服、住简朴的房屋。为了锦衣珍馐、玉殿高台,必然要搜刮民脂民膏,为祸百姓。“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④

再次,在于心理倾向的养成。良好的心理倾向,要求勤于主动学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还要有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同时,良好的心理倾向要与遵守社会规则、服从社会规范结合起来。

最后,在于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有天然性趋向,表露出一种内在自然力。但是,环境影响、后天矫正,一样会改变先天趋向。尤其要养成学前儿童和谐习性,消除对抗性心理习性。对抗心理成为人格习性,人际关系就会不可逆转地恶化,最终可能会仇视社会。

2.学前儿童的道德素质养成

相对于人格的混沌状态,道德素质则表现出清晰的理性特征。道德素质是道德主体对社会环境的根本承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学前儿童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在于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养成。

家庭美德是个人全部道德素质的基础,培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必要条件。弘扬家庭美德是养成道德素质的关键,对社会安定团结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私德”相对,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还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人与人之间在公共生活领域交往的规则。只有遵守社会公德,才会被社会接纳。儿童的学习就是塑造“社会人”,社会公德的养成显然是学前儿童的必修课。

3.学前儿童的行为规范养成

社会出于稳定与秩序的需要,衍生出行为规范,调整成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体地体现和延伸着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行为规范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是人对社会规则的客观实践,在个人的现实性上就是主体对自己行为的选择。行为规范有成文的,以法的形式强制要求人们必须严格遵守;有不成文的,如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甚至部分法律规范和宗教规范,也要求人们遵照执行;还有的只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喜爱或厌恶,没有上升到道德、准则的高度,仅作为“应该”或“最好”的建议,并不给人以外在的压力或束缚。无论哪一种行为规范,人都不可能先天认知,只能后天养成。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主要是针对后两种不成文行为规范的养成。

三、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学前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黄金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学习和创造能力。教育的责任就是协助儿童发挥自身潜能进行自我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学前儿童抽象思维尚不够健全,囿于感性认识。对于他们而言,词语与其说是逻辑概念,不如说是符号,而且是感性的、可经验的符号。启蒙教育不能成人化,抽象的道德和社会理念只会造成儿童思维混乱,灌输只能教会孩子撒谎。

经验直观是学前儿童的主要认知手段,他们直接通过感知认识事物,通过实践把握世界。儿童是最积极的“实践者”。实践会帮助他们完成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同时,学前儿童的认识直接、孤立、静止、片面,反思仅停留于直接的、表面的因果。他们只能接受启蒙式教育,而且必须是直白的正面教育。

学前儿童倾向于借助想象力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用简单的认知结构暂时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拟人性是幼儿认识过程最为有趣的特点,他们仿佛信仰万物有灵论,赋予万物思想和灵魂,想象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知觉、有意识,也赋予世界以人性的尊严与人性的光辉。学前儿童比成年人更加遵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反而造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性。

2.情感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客体一定会引起主体意识的波动和感染,出现情绪、态度等情感过程。学前儿童知觉与感情尚未完全分化,总是以情感的经验直观世界、把握世界,表现出无遮掩的人性。情感过程最能够激荡学前儿童的心灵,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在本体论上应该是一种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

学前儿童在认识过程中会用主体意识灌注对象意识,直接地让世界统一于自己,实现与世界的情感交流。针对学前儿童情感过程的教育应该是正面的教育、爱的教育,而不能让他们通过否定恨来反思爱。否则,我们就在不善于反思的儿童心中培育了恨的种子,儿童将来的情感走向会令我们大吃一惊,就像马克思感叹的:“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3.意志过程

意志是主体对自由的实现,反映了主体运用本质力量对客体施加作用,创造新的价值。自由是道德的基础。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被约束。自由是对享有权利的尊重,但不是放纵。

自由必须被限制在义务里面,以不侵害他人的自由,换取他人尊重自己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自由还是自我约束。自由意志在选择时,遇见了这样的二律背反:我是自由的,自由是无限的,所以我选择;可是选择的对象和结果都是有限的,所以选择不是自由的。选择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意志侵犯了自己的自由,减少了自己的自由。所以,意志是自我意识,也是自我控制。

道德启蒙教育的意志过程最关键的就是让学前儿童学习选择,并学习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4.审美过程

审美是人把握自然、把握社会尤其把握自己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知、情、意的统一,是一个评判的过程、主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形成一种超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在这个主观的心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不再强调客观的认识,而偏重于主观的理解。所以,审美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预期、理想和超越,从而促使人生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诗意般地栖居”①。

学前儿童知、情、意等心理过程的特点,使其审美过程倾向于直观的优美,很难理解反思践踏生命的丑陋而获得的崇高。在儿童看来,战士英勇杀敌与恶狼吃羊,都是对生命的践踏,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四、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引导艺术

德育是主体的心理体验和意识生成,学前道德启蒙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要方法。

1.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传统理论与传统方法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儿童为被动的教育对象,视儿童心灵是可以任意涂画的白板,灌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手段。教师向儿童传达思想戒律,儿童则像机器一样录制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整个教育缺乏民生与科学精神,严重制约了儿童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形而上学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割裂了自身与其他学科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把思想政治工作从生活中孤立出来,学校(幼儿园)独自承担起儿童的教育工作。教师的教育经常与家庭或社会的价值观相左,儿童迷惑于其间的矛盾,无法从中取舍,最终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观。

2.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创新性思维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应该既独立于其他教育学科,又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因此,需要重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用合理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指导我们探索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新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有序地引导清理道德体验的无序性,以理性思维整理感性道德经验,以自觉的道德意识替代自发的道德表象。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协助孩子发挥自身生命潜能,健康地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主体的自由意志。理性的、抽象的道德理念要让位给经由反省的生活经验以及人的自我建构。教育尤其要将个人转型为主体,觉醒其自我的自由和责任。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必须还原德育的学科本质,将其置于历史进程中,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去除物化的非历史的概念,转换到批判、反思、自由等人性的历史的概念。恢复学前儿童主体地位,尊重其主体意识,使其自觉体认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学习社会批判、权利意识和公共参与,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正义,朝着道德觉醒和人性尊严方向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要统合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领悟道德力量和道德真谛。因此,要积极统筹各类主体,分析并批判压制学前儿童的社会结构,让学前儿童生活、生长在真实、统一、开放、公正的社会环境中,不会因为学校(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分歧而导致儿童思想的迷茫和人格的分裂。

3.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创新性方法

实践证明,道德启蒙教育必须尊重学前儿童的生命规律,尤其是学前儿童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学前儿童的特定能力和特定行为对环境特别敏感,这些能力和行为正处于发展的最佳状态,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启蒙教育更要遵循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有效地引导其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学前儿童处于如饥似渴的社会学习阶段,社会模仿是主要学习方法,因此,言传不如身教。道德启蒙教育应该坚持正面教育,学前儿童更能体会对方的满意、高兴,与其告诉他们对错,不如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当然,学前儿童的道德启蒙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反复体验、练习和实践。

新生儿启蒙教育篇5

关键词 道德体系 道德启蒙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个体在成长的各个阶段接受的教育,对其自身有着不同的作用,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启蒙教育是社会个体最初接受的教育,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启蒙教育的好坏关系到社会个体一生的思想走向,也影响着整个道德体系的建设。古今中外,对于道德启蒙教育的研究都极为重视。

《礼记·学记》中有云:“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教育亦难以胜任。因此,对于道德的教育一定要在幼儿的启蒙阶段重视起来,如果这时候幼儿接受了错误的道德观念或者没有明确的道德判断标准,那么在以后的教育里很难再去纠正。在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就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教育流派,其中《左传》、《论语》、《老子》等众多著作都是道德教育的经典。后世根据这些经典著作总结、编制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书籍,并被广泛用于幼儿的启蒙教育。古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通过书籍的潜移默化,还有家庭教育的耳提面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刻,父母的思想观念及其幼时的生活环境对个人的道德思想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关系。孟母三迁,只为能为孩子找到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接受良好的道德熏陶。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思想观念决定行为动机,幼儿在启蒙阶段接受的思想教育会影响其一生的走向。

在道德教育方面,我国古代与西方虽然在方式上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确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德育启蒙教育的重视。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

1 中西方道德启蒙教育比较分析

在西方,关于道德教育理论也是流派林立。其中,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影响较为广泛。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美国道德哲学与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吸收杜威、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创立的。“该理论认为,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道德思维是道德发展的核心;儿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段的,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②据此,他提出了道德讨论法。这种方法需要教育者首先要选择设计一个两难问题和问题情境,能引出儿童各种认知冲突,启发儿童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道德启蒙教育的方法不同

在我国现阶段,道德启蒙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采用灌输的方法。以老师为主导,通过书本及口头讲述、讲解的形式将道德思想传授于学生。其讲述内容主要为某些正面的社会道德形象或是历史人物传记。通过对正面的道德形象描述与刻画来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道德的,进而形成对道德正面人物的模仿来完成对道德的教育。然而西方在道德启蒙教育方面则反对灌输式教育方法,主要采取的是讨论的方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学校道德教育要给儿童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儿童在实际的道德权衡、道德体验和道德判断中领会道德的意义。”③通过道德认知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认识道德。其中,道德讨论的方法被广泛用于幼儿启蒙教育中。

事实上这种道德认知的方法,让幼儿获得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在实际的道德权衡、道德体验以及道德判断中对道德的深刻意义进行体会,较之以单纯的正面道德形象的灌输、模仿的方式,更加增加了儿童对道德的深刻理解,在将来面对道德选择时便不会出现道德判断缺失的现象。

1.2 道德启蒙教育的主客体范畴不同

道德启蒙教育主客体之分。其中主体是指教育的施教者,客体则是受教者。在我国现阶段,道德启蒙教育的主体主要以学校老师为主,家长为辅。学校是幼儿启蒙教育的主场地,而教师则是教育的主导者,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价值观念及教育方式对幼儿道德观念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然而,在西方教育的主体无处不在。杜威认为“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雏形的社会。他旗帜鲜明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强烈地反对将学生束缚在学校这个狭小的天地里。他认为这是一种偏离了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片面做法,忽视了社会道德资源的综合组织和有效运用,无益于学生的个性成熟和德性完善。④当前欧美国家道德启蒙教育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和依赖于学校,而是将其扩展到了家庭,社会,并且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综合的道德教育体系。这样就摆脱了单纯的以学校和教师为教育主体的方式,从而也不会出现社会个体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念对幼儿道德观念形成的影响和渗透,而使幼儿形成自己的较为深刻的道德观念,而且这种综合道德教育体系的形成,将在更大范围内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得道德启蒙教育更加深刻和具体。

在教育客体方面,我国偏向于对学习优秀、品德表现较好的儿童进行特殊的培训、教育,而对表现较差的同学则受到了一些惩罚性的待遇。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是极力反对这种小范围的差别性教育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却仍然存在这种现象。较为典型的2011年陕西省的一所实验小学,要求学习和思想品德表现较差的学生佩戴绿领巾以资激励。这种局部范围的差别对待不仅不利于落后孩子进步,反而伤害了他们的心理,更容易形成价值观的扭曲,从而不利于道德教育的进行。在西方,对道德教育客体是较为开放性的,其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幼儿。通过观点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从而激发个体内心不同的价值观念来加深对道德的了解,从而得到整体的提升。

1.3 道德启蒙教育的结果上存在差异

在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启蒙教育方式下,我国儿童存在如下特点:(1)对于道德或不道德有明确的判断标准,但是无法将书本与老师传授的观点与事实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道德两难问题选择时往往不知如何选择,心理较为脆弱。(2)道德观基本相似很难有新的发展。幼儿的道德观都来源于学校和老师的授,且都是对正面人物的模仿和学习。在面对如今多种价值观相互冲突的大环境下,往往显得无所适从。(3)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惩罚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带来的不是对品德较为落后学生的激励,反而是将其与品德较为优秀的学生距离拉大,使的优秀的更优秀,落后的更落后,此外,幼儿对道德的提升的目的不在追求其本质的提升,而是追求其所带来的荣誉,从而形成较强的功利心。

相比之下,西方的道德启蒙教育结果呈现以下特点:(1)在面对道德两难境况时,能根据自己幼时形成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并选择,且心理承受能力强。(2)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在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时能保持自己的观点。(3)对道德品质的修养有正确的认识,求其本质而非其荣誉。

2 借鉴与吸收

随着世界文化的大融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由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不同,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本着党中央求同存异的方针政策,应该认真审视国外教育理念中适合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方面吸收借鉴,洋为中用。为此,笔者认为,我国道德启蒙教育应在以下几点中加以改进:

(1)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多加讨论的方式取代单纯的讲解讲授的方式,激发幼儿善良本质,通过道德情景模拟使其自主地找到正确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将会伴随其一生。

(2)加强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将道德启蒙教育全方位展开,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老师的授予,加强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建立起一套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网络等系统的、综合的道德教育体系。道德启蒙教育需要全方位进行,这样可以使幼儿从各方便了解道德理念,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教师的个人观点。此外,在这种全方位的道德启蒙教育下,可以加强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仅仅只是对道德正面形象的了解,还将包括对不道德行为的了解。将来在进入社会以后,也能从各种复杂的价值观念中坚定自己的观念。

(3)加强教育客体的平等性与一致性。对于受教育者应该一视同仁,而不应出现优等生和差等生等区别对待,这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歧视性偏见的不道德行为。应该让思想上有不同看法的同学进行讨论,而教师则在旁边加以引导,使幼儿在此过程中互相学习,先进带动后进,这样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从小就形成功利性思想或者带有偏见、仇视等价值观念。

目前,在我国面临着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新思想涌入,一些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旧的道德伦理体系以无法维护社会稳定。与此同时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如何能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道德伦理体系是当务之急。然而,道德体系的建设要从根基做起,道德启蒙教育的好坏,关系着我国道德体系是否牢固与稳定。在这种时期,我们既要尊重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又要吸收国外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道德教育方式,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潮流的道德教育体系。

注释

① 孔子.礼记·学记[m].

新生儿启蒙教育篇6

关键词:儿童美学;启蒙教育;美感;“以美立教”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29-05

《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美育教学,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作为重要的文化基础已经写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这表明,美学思想与方法已经成为课程发展、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美的要求,已经成为教育的品质要求与时代追求。蔡元培先生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但受到功利性需求、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理性认知仍然统治着学习,学校教育忘却了对儿童原初性的本性尊重,导致儿童认知的被动与僵化,以及人文美感的虚无。现实问题的破解,渴望美成为教育的一种需求。江阴市实验小学先后经历了“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小学审美教育模式的研究”、“重构三年级:消缓学业成绩分化的儿童健康发展的实证研究”和“以美立教,创美的教育”四个重要阶段。审美教育特色已经初显,并凝练成了“臻美”校训。无论历史的沿革,还是创新的突破,都要求“以美立教、以美立人”的传承与发扬,并观照学校的特色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儿童美学启蒙教育。

一、儿童美学启蒙教育行动的实践意义

(一)着眼于“人道”的教育追求

蔡元培的“以美立教”思想,提倡美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着眼的是更为根本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拯救之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高品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诉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蔡元培“以美立教”教育思想,既是实践方法的指导,又是思想理论的指引,更是一种“人道”的教育追求。

(二)倡导美是教育的哲学指引

蔡元培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教育从理想的应然走向现实的实然的动态发展历程中,需要一种为其提供思想辩护和价值评判的思想条件,这就是教育哲学。如果缺少了这个思想条件,无论是思维决策,还是实践行动,都会产生动摇,甚至是偏离。美学,无论是为学校二十多年来审美教育的深度践行,还是为儿童的美好人生奠基,都能提供行为与思维上的价值指引。

(三)面向诗意人生的规划启蒙

蔡元培认为,“美感具有超脱和普遍的特性,实为专己性之良药”,揭示了“以美立教”的深远意义与最终价值。真正的教育不只是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有价值观的确立,更有人性的自我超越。儿童美学启蒙,就是为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儿童体验生活乐趣,从小树立理想追求,实现人的审美情趣与教育的审美境界的有机融合。现代美育的核心价值与功能就是以美立人、以美立美,正如2015年5月世界教育论坛的主题诠释的那样,“通过教育改变人生”。

二、儿童美学启蒙教育行动的基本主张:为诗意的人生而奠基

儿童美学启蒙是在“以美立教”思想指导下,在直觉美的过程中,提升美感经验,发展审美能力,为儿童人格的臻美而奠基。儿童美学启蒙既是原理性的认知启蒙,又是基础性的技能启蒙;但它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授、理论灌输和机械训练,如此就不会有“生动的主观性”。它应该是让儿童重返“生活世界”、“体验历程”和“情境课堂”的教育行动,是一种“学的课程”。儿童美学启蒙,以一种超越学校、超越学科、超越课堂的,更为开放的、综合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形态,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让儿童以美的姿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彰显人格魅力,鲜亮人生底色。主要内涵包括:

(一)让美学启蒙成为一种常识

充分挖掘能够体现美学思想与方法的“儿童事件”、“儿童故事”,形成美学启蒙素材资源,让儿童美学启蒙既是美学的一种观照,又基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儿童立场,使抽象的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接“地气”,变得可亲、可学、可乐。如此,让原本抽象的、理性的知识,转化成能够让学生产生心理和情感共鸣的形象化的常识,同时,让儿童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开展审美活动,使其认识到美的意义,感受到价值观的力量。

(二)让美学启蒙成为一种情趣

通过营造具有虚拟性、生活性、愉悦性、活动性的课堂情境,挣脱学科化的局限,在情境性的对话实践中,让儿童身临其境,放飞心灵,陶冶情操,切身体悟,想象创造,使美学启蒙成为儿童的一种自主建构、自觉认同和自我感化过程,实现美感及价值观的内化和升华,把“教的课程”转化为“学的课程”,使儿童美学启蒙教育变成体验的历程、交往的过程、建构的进程。

(三)让美学启蒙成为一种生长

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在儿童美学启蒙教育行动中,我们将教学的交往化、活动化、实践化的理念和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行动中,强调用肢体表达,用感官说话,鼓励“晒晒美的我”,提倡“人人露露脸”,让每一个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喜欢的地方铭刻自己的印迹,帮助每个儿童在小学阶段实现一个梦想等。

三、儿童美学启蒙教育的行动目标:美的种子、美的生长、美的童年

(一)播下美的种子

让儿童从小获得美的启迪,初步掌握美学的基本常识,培养对美的直觉意识,以美来涵养儿童的视野、举止与心灵。在体验自由与规则、宁静与奔放、爱与恨、美与丑、劳动创造与美、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美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促进价值观的初步确立,“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二)守望美的生长

简而言之,就是用美导引航向,用爱陪伴成长。以美的意义来建构教育的意义,充分发挥美学在办学中的导引价值、凝聚精神、规范行为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以愉悦性、和谐性和创造性为特质的教育文化形态。通过儿童美学启蒙课程的建设,探索课程的生本化研究与实践;通过学习空间的变革,把“知识课堂”转变成“思想课堂”、“情趣课堂”、“生命课堂”。

(三)收获美的童年

通过儿童美学启蒙教育行动,儿童不仅成为审美的主体,更是立美的客体,让每一个儿童在臻美中留下永恒的童年印记,让童年的美好鲜亮人生的底色。将“臻美留痕”铭刻在校园的角角落落,赋予校园以童真、童趣、童乐,让校园也具有孩童般永恒的生命活力。

四、儿童美学启蒙教育行动的具体实施

(一)实施内容

1.儿童美学启蒙教育的核心内容

(1)美的特性启蒙

启蒙先由儿童以图文的方式收集整理素材,写下美好感言,接着开展二次建构形成教材,再通过师生共同提炼儿童美好感言的关键词,开展美学导读,编写“美学小贴士”,有机渗透美学启蒙知识,最后通过“做个美约客”平台实施课程评价。整个过程中,儿童始终是课程开发的设计者、体验者与生长者,真正成了课程的“主人翁”。美的特性启蒙主要包括:崇高―卑微;常态―新奇;简洁―繁富;大气―娇小;内敛―奔放;革新(变迁)―亘古不变;外表―内在;统一―个性;静―动;规矩―自由;阴柔―阳刚。

(2)价值观启蒙

爱国:在鉴赏自然美中,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激发爱国情怀;

文明:在享受自然美中,唤起游览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

和谐:感受美源于自然,感受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的价值与意义;

友善:做人为善是做人的根本,人是需要正能量的,与善交往;

平等: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人人平等,交往中要不卑不亢;

真爱:有爱才有美,有爱才能收获爱,感受爱意融融的和谐之美;

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合作:与人交往就必须学会与人合作;

创新:无论是个人或国家要富强就需要创造,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勇气:我们需要有探索未知、创新发展的精神;

情趣:人在有情趣的环境中更能享受自由的快乐;

品质:文学艺术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社会能更趋文明、和谐;

公正:在批判性思维中学习公正地看待每一件事情;

法治:围绕“适度”开展体验活动,感受凡事凡物都有规则与限度;

积极:积极的才是正能量的,也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理想:从小就要有理想有追求,千万个梦想才能凝聚成“中国梦”;

勤劳: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

责任:未来需要我去创造,我要勇于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2.儿童美学启蒙的单元划分

一是“美之源――大自然孕育了美”。再现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美,学会鉴赏自然美,体会自然美给予人类的美好启示;学习分享美,在分享中学习取舍;初步思考大自然与美的关系,比较与辨析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与区别。

二是“爱――心中有爱美无限”。理解美是需要积极情感的体验才能感受到的;体验心中有爱才有美;初步认识到美是人的情趣的返照,同时人又要不断汲取美的启示,完善自我。

三是“交往――在交往中走向美”。了解美的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感受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与世界、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享受与好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感觉;谈谈在交往中的收获。

四是“创新――新事物让我们触摸美”。体验感受想象创造中的意境之美,知道美是需要想象与创造的;创造美需要考虑形态(线条、颜色等);感受新奇美与经典美的不同;创新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源泉。

五是“文艺范――文学艺术中的美不胜收”。感受文学艺术与美;知道文学艺术可以提升品质,美是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激发、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与兴趣;学习创设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小情趣。

六是“美味――品尝美的味道”。品尝美味,体会并交流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味;体验美是一种质地,既有外在的,更有内在的;由美味展开联想,分享什么是生活的美味;体验、感悟美是需要在磨砺中生长的。

七是“勤劳――劳动创造美”。感受体验劳动中的美,感悟生产劳动与美的关系;理解为什么是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的人最美;认识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美来美化世界的重要性,享受劳动创造美所带来的一种;初步学习美化生活创造美的基本方法。

八是“臻美――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感受体验美感带来的强烈的愉悦感;正确区分美感与、占有感;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人生的得与失,激发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谈谈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指导开展行动规划。

(二)实践策略

1.课程建设的生本化:儿童美学启蒙课程建设

一是强调启蒙,重在直觉认知、价值判断、美感经验等方面的启蒙,而非专业美学的理性认知;二是突出主体,儿童全程参与素材收集、教材编制、学具选择、活动策划及教学评价等,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之一;三是自然渗透,在具体的情景中,分享不同视角的直觉感受,通过分析、比较、辩论等方式,渗透美学知识,确立美的价值判断;四是基于经验,即美感经验是由儿童生活经验引发的;五是场景刺激,通过震撼的音画背景,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六是D文思维,用儿童的语言表达美的诉求。

2.学习空间的情趣化:美学空间打造未来教室

从学校改进的角度看,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效益离不开学校空间的设计与营造,而且教育活动的本身就在直接改造并生成新的学校空间。[2]英国南丁格尔建筑事务所与索尔福大学联合,对7所小学的34间教室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发现教室的灯光、温度、声音、布局和颜色等物理元素与学生成绩的相关性高达73%。[3]学习空间不再是凝固的混凝土,而是灵动的华尔兹,更具有弹性;它由管制约束向安全舒适发展,营造出一种私密又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更顺畅有效,让儿童获得安全感,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真正实现差异化的关照。

(1)情境性:美的深呼吸

打造以儿童美育课程场馆为主体的情境平台,研究并探索其学习、活动、展示、美感体验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包括建设儿童美育主题场馆、“阳光小屋”积极心理学院,建立现实和虚拟的红领巾臻美生活馆,整体规划、建设臻美主题的校园环境,让校园、课程、课堂成为儿童呼吸美的地方。

(2)寓身性:美感养成DiY

认知不仅与大脑有关,更与人的肢体有关,当看、听、摸、尝或闻的时候,身体本身和脑都参与了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4]因此,我们将在课程内容的挖掘、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方法的选择、评价机制的调控上,以调动儿童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为重要前提,把学科理性与儿童生活、儿童故事、儿童趣味、儿童情感和儿童观念结合起来,增强儿童的获得感、愉悦感与幸福感。

(3)交往性:美学“悦读SHow”

所有的教学均“以交往的形态存在”,不呈现交往形态或“不发生真正交往的,就不是教学”[5]。通过与书本对话、美好感言、t台表演秀以及“轻聊”、“轻餐饮”等交往活动,儿童在问题中对话,在自由中交往,理解愈加深刻,想象愈加丰富,创造愈加灵动,享受交往带来的快乐与美感。

(4)生长性:“臻美留痕”印象

我们对未来教室的要求是,它不只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场所,更是一个生长着的精神家园。未来的校园处处都有流光溢彩的童年印记:实物、事例、作品、感言、足印、影像……处处都能触摸到美学启蒙教育的痕迹,呈现千姿百态的美学之旅。学校就是一幅臻美留痕印象画卷,一座充满生命活力的儿童博物馆。

(5)延伸性:“美学”驿站(社区)

利用学校拥有的优质社会资源,在双良集团、长电科技、海澜集团等上市公司的支持下,在相关公共场所、优质小区或公司区域创建“美学”驿站或社区,让儿童美学启蒙教育行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学习组织的差异化: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改革

(1)学习成为每一个的“定制”

我们设计为每个学生配发一张学员证。学员证拥有独一无二的编号,集学习记录、积分累计、综合分析等功能于一体。针对不同儿童分层要求、分层达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时而教、因地制宜,真正做到为每一个儿童量身定制。我们将根据“一个知识点+若干感悟课时”的课堂教学的组织理念,整合知识点的教学,最大限度地留足每一个学生解析教材、自主感悟的时间与空间,变传统教学从外部“嵌入”为学生的内在“契合”。

(2)教学成为一种“交往”

所有的教学变成一种“交往”。“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6]教学的组织运行,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社会人力资源为辅助。学生全程参与,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实施的主体。既有虚拟的实体场馆,也有虚拟的网络场馆。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探寻与发现、实践、体验与享受。

(3)评价基于学生的需要

通过建立儿童成长档案袋,建立学生“臻美卡”积分机制,打造自助阅读的“美读亭”,建设“我是美约客”美感自测评价系统等,形成儿童美学启蒙评价体系。建构并实施“我是美约客”主题性评价:“在自然中呼吸美”体验活动,“心物私语”指导――健康心态指导训练,“碰碰车”交往礼仪培训,“创造生命之美”创意活动――我是小小iphone设计师,“我的生活小情趣”创意大赛,如何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训练游戏,“圆梦”之旅(学校资助学生实现梦想)。

通过儿童美学启蒙,以美学的思想与方法观照课程性质、内容、形态的优化、提升与创新,凸显了审美活动的生命本能性。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仅获得了具体学科的知识,还接触了诸如美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兴趣,这是对儿童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一种完善。这一切的习得,都是以美为法则,以人格之美为归宿的。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张熙.着力改造学校空间――兼谈学校改进的方向与转化[J].教育科学研究,2015(10).

[3]高文慧.3D学校:校园环境影响学习成绩?[n].青年参考,2014-05-28(17).

[4]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m].毛彩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新生儿启蒙教育篇7

[关键词]谢耿《幼儿钢琴启蒙教程》教学理念

一、谢耿编著《幼儿钢琴启蒙教程》的教学理念

《幼儿钢琴启蒙教材》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幼儿钢琴入门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全册的教学理念对象是锁定在(3-6周岁)初步接触钢琴的学习的幼儿,《幼儿钢琴启蒙教程》这本教材的编写理念具体体现在:以适应儿童的发展为准则,包括智力、心理、生理等方面,并开发儿童的音乐兴趣,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同时,此理念也是《幼儿钢琴启蒙教程》涵义的具体体现――提倡一种开阔的立体教学思路,反映了当代多元化钢琴教育的总趋势,即把学习钢琴的基本技巧、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启发幼儿想象力,开拓其创造力,培养全面的音乐能力结合起来,全方位、综合地进行教育,为提高幼儿内在素质,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教程》始终坚持技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三位一体为中心,专门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饶有趣味的教学内容,帮助和强化幼儿学习音乐,掌握钢琴技巧。

二、《幼儿钢琴启蒙教程》编著特色

1.教程中儿童启蒙教材不同风格的体现

《幼儿钢琴启蒙教程》的曲目选择,是根据符合我国幼儿钢琴学习的特点,并以寓于兴趣为准则来选择,曲目涉及广泛,如:不同国家、风格及地域的中外著名曲目,可以说曲目编写不受不同国家的限制,这样可以使幼儿在启蒙阶段接受不同音乐感的培养。在《幼儿钢琴启蒙教程》中,上册共有81首曲目,其中3首来自外国曲目改编,10首来自中国歌曲改编;下册共有76首曲目,其中15首来自外国曲目改编,8首来自中国歌曲改编,由于上册主要以认识键盘、数值五线谱、基础节拍地学习,所以在上册的编排中,选自中外曲目较少,而下册则主要以接触不同调性、音乐为目的,所以在中外曲目选择中加大了比重。在编选这些曲目时,谢耿先生对中国曲目的编选可以说是用心颇多,他在适用了一些具有传统和现代作曲手法的中外小曲后,着重的精选了一批反映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风格、儿童易于接受的民歌、童谣。例如:“湖南花鼓调”、“青海花儿”、“兰花花”、“吹起芦笙跳起舞”、“大田栽秧”、“小白菜”、“陕北风光多么美”、“藏族姐姐献哈达”等,旨在幼儿刚开始学琴的启蒙阶段,就植根在民族音乐的肥沃土壤里,受到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音调熏陶和感染,必然会对我们伟大祖国和美妙的民族音乐产生无限热爱之情,在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极其自然地树立起幼儿的民族自豪意识。

2.教程中反映儿童生活,贴切儿童趣味的特点

这也是《幼儿钢琴启蒙教程》的一大特色,是谢耿先生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与科学教学方法吸收的表现。谢耿先生专门根据《幼儿钢琴启蒙教程》的需要、巧妙结合教学要求与技术训练而创作的作品。其实谢耿先生早在五十年代,谢耿先生就创作了一些有影响的钢琴作品,《霓裳羽衣曲》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大型钢琴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在《幼儿钢琴启蒙教程》中,谢耿先生也将这首曲目改编成简易版本,适合幼儿弹奏,谢耿先生正是凭着这种教学与创作的双重能力,使《幼儿钢琴启蒙教程》的整体风格和教学思想得以完美的统一,保证了此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根据教程中儿童趣味的具体体现,本人归纳了以下两点:

(1)教程中善用儿童化言语进行教学

在教育心理学中,音乐想象根据所接触事物内容的新颖程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其中再造想象就是对幼儿进行儿童化言语的理论依据。再造想象,是根据音乐表现者对音乐的描述,有意识的让音乐内容在人脑种形成相对应的音乐形象过程,这就是音乐再造想象。例如:在此教材中,把半圆形的手型比喻成蒙古包,手背是屋顶,手指是支撑蒙古包的架子,屋顶是圆的,所以手背的关节要突起,架子要立稳,手指更要支撑好等形象的比喻方式,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令他们对学习记忆深刻,那么,手型自然也就容易摆到位了。所以,该教材对幼儿进行讲解时,运用再造想象理论与幼儿语言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完全理解、接受,这也是该教材将再造想象理论具体化的表现。

(2)根据幼儿生活情趣,为钢琴曲编写相符的歌词,使幼儿理解曲目涵义

《幼儿钢琴启蒙教程》除去钢琴入门准备阶段的课程,其余阶段上、下两册共168课程,其中只有10首练习曲,其余课程则由形象生动、形象鲜明的乐曲组成。匈牙利钢琴教育家柯达伊强调“不先唱歌就开始学乐器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音乐。”唱歌中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节奏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和歌曲旋律的情绪,特性都会使儿童获得音乐的感受和感觉。莫扎特说过,“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提高儿童练琴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上册第43课“在那樱花开放的地方”,课程将歌曲配以与音乐相符的歌词,在学习弹奏曲目前,让幼儿将曲目当歌曲唱熟,然后再来学习如何弹奏,这样幼儿弹奏时不会有陌生感,会感到亲切,那么自然会在弹奏时,将所唱的感觉投入到曲目中,同时也将所学的技能与情感相结合。所以,在某一情况来说,当幼儿的钢琴技术与情感不能充分结合时,可以自行配以与曲目相符的歌词,激发儿童自身的协调能力,对幼儿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3.曲目结构依据幼儿生理及心理特征,编排适合幼儿循序渐进的学习

《幼儿钢琴教程》中的“教程”应理解为:钢琴教学的进程,其目的应使学习内容具有系统性、目的性和科学性,既符合钢琴的特点,也符合演奏者的生理、心理特点,既要有技巧性和技术性,也应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具有民族性,所以,教材结构内容的布局对于在实践钢琴教学中,是扮演着决定性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邵义强.世界钢琴教育与钢琴教本[m].全音乐谱出版社,1997.01.

[2]林崇德.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1990-2000.

[3]刘耀中.心理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09.

[5]詹艺虹,詹艺军.探讨新世纪儿童钢琴启蒙教学[J].2005.5.

新生儿启蒙教育篇8

关键词: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简介:阮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东英才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音乐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便是音符”。[1]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更趋于科学和深刻。目前已证实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增强认知系统、提高情绪智力、增强感知运动系统、增强应激一反应系统、增强记忆系统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多方面的育人价值。[2]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几年,对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处处有接受教育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对与婴儿能力和零岁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地深入,婴幼儿无知无能旧观念地打破,婴幼儿教育的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亲子活动是增进亲子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感情,也是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促进孩子发展的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亲子活动应该更多的考虑到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选用适宜孩子的音乐和歌曲,将使得亲子活动在培养孩子快乐情绪和艺术熏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时所设计音乐亲子活动也应考虑到对孩子在视听觉、动作、语言能力、扩大认知和行为习惯领域的促进和发展。[13]

总之,音乐不只是声音的效果,音乐的启蒙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训练。音乐的节奏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性质,音乐具有内在的规律和形象逻辑。所以,音乐是可以增长婴幼儿才智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音乐是心灵的算术练习,心灵在听音乐时计算着,而自己并不自觉。”音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应创造条件,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金东波.浅析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j].当代学前教育2007.5

郭声健罗红.音乐教育新概念[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p184-185

杨丽华.早期音乐启蒙与0~3岁婴幼儿的发展[j].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7月

王景瑶王懿颖.国际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2008年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分会综述(二)[j].中国音乐教育,2009.8

梁旭红朱春涛.家庭旱期教育对0一3岁小儿智能发育的效果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6)

秦云峰,高莉莉.婴幼儿优教优育180问[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191~192

rosesa,feldmanjf,jankowskijj.processingspeedinthefirstyearoflife:alongitudinalstudyofpreternandfull-terminfants.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2

irènedeliège,johnsloboda.perceptionandcognitionofmusic.psychologypress,1997

maryd.sheridan.playinearlychildhood:frombirthtosixyears.routledge,1999

韩棣华.0-3岁婴幼儿心理与优教[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p245~248

菲利斯·卫卡特著林翠湄译.动作教学—幼儿核心的动作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0-14

新生儿启蒙教育篇9

1、科技教育大背景

(1)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说过:“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指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布满矛盾、竞争的世界”、“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确,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大和否。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厚实知识基础的,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喜好和愿看的、具有一定操纵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

(2)《中国青少年指导纲要》中针对我们面对的0——6岁的孩子更是提出了符合孩子年龄特征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相关目标,涉及到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以及科学行为习惯这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单纯是以往的常识活动,而是把对孩子科学素质。科学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地位。

(3)幼儿园二期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怎么学、教师怎么教较前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也给原有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冲击。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强加于人的,科技教育同样如此。幼儿科技教育既要求在幼儿毫无压力的情况之下进行,又要求学得愉快、学得主动,使他们自愿地、自然地、自为地感知身边的各种科学技术,从而使学科学的喜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科技教育应培养幼儿对“身边的科技”广泛、持久的喜好,使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喜好,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往获取知识、熟悉事物。

2、科技教育动态概述

(1)全教协会的会刊《幼儿》刊载了美国幼教专家玛丽和特丽萨撰写的文章,题为《幼儿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教学方案如作甚好》,反映了美国幼儿科技素质培养的教育动态。她们以为,科技在孩子的环境中无处不在。在幼儿园中,孩子不但可以使用计算机、显微镜和计算器,而且还可以发明一些简单的机器,或拆开一些已有的机器往探究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玛丽和特丽萨提出的全面实施幼儿科技教育的教学方案和实践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即:环境、课程、室外课堂和家长参与。

(2)我国幼儿科技教育概念界定:是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过幼儿自身活动,对四周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纵、发现新题目、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低级科学概念,初步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产生学习科学的喜好,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过程。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教育。

二、我园实施科技启蒙教育的实践

1、科技启蒙教育的起步

《九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将“学校要办出特色”作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此,我园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在市、区、局有关领导把“幼儿园办成具有科学特色的幼儿园”的建议,结合我们这几年对“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究成果,进行了“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初论”的课题探究。经过几年的科技教育探究,使幼儿园初步形成了科学特色的教育氛围。

2、科技教育内涵的重新熟悉

在二期课改的今天,为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我园教师正开始尝试多元的活动样式的探究,积极寻找实施科技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为了实现“科技启蒙教育”的办园思想,真正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进步,为今后构建园本课程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参和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老师必须对幼儿科技教育的内涵有重新的科学的熟悉,所以我们翻阅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的书籍,并在自己和孩子的共同活动中,边实践边反思。

3、科技启蒙教育目标

新生儿启蒙教育篇10

[关键词]启蒙教学;少儿舞蹈;作用

少儿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启蒙教育的形式受到人们的青睐。少儿舞蹈用简单的动作、语言、表演配上音乐,表达了儿童的心理、情感和乐趣。少儿舞蹈的启蒙教学在少儿舞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少儿舞蹈的特点

少儿舞蹈是针对儿童的,含意简单明了,动作难度低,以便于容易被孩子理解、接受,喜爱并模仿。如果说其他舞蹈表现的主要是美,那么少儿舞蹈则是在儿童载歌载舞的过程中体现儿童的活泼可爱、充满童趣。少儿舞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舞蹈动作要简单明了,便于孩子能够看懂并模仿,如果过于复杂,孩子看不懂难以模仿,就会失去学习舞蹈的兴趣。少儿舞蹈具有直观性、模仿性、童趣性。直观性是指舞蹈动作具体形象,便于儿童理解,因为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思维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直观明了的动作适合他们看懂和模仿。模仿性是指儿童通过再现示范舞蹈动作进行学习,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生活中喜欢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模仿是儿童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模仿的事物要相对简单,才易于儿童模仿。童趣性是指舞蹈一方面要体现儿童的活泼可爱、天真纯洁,舞蹈动作中的爬、趴、滚、打等动作都体现了儿童的这种特点,另一方面舞蹈动作要设计的有趣,能够引起儿童的模仿欲望。

二、启蒙教学在少儿舞蹈教育的作用

(一)启蒙教学为少儿舞蹈教育提供了生理基础

启蒙教学为儿童舞蹈教育提供了生理基础是指舞蹈启蒙教学提高了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丰富,开发了儿童的脑力。舞蹈启蒙教学帮助孩子增强体质并塑造了良好的形体。

少儿舞蹈具有模仿性的特点,儿童学习舞蹈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少儿舞蹈的启蒙教学时会让学生观察舞蹈动作,并要求学生模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好听的音乐和歌声,并与歌声音乐配合简单优美的舞蹈动作,把美丽多彩的舞台背景,甚至奇幻莫测的舞台特效及鲜艳的服装道具等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舞蹈上自然就会不自觉的观察舞蹈动作,观察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儿童一遍一遍的观察,舞蹈动作也在儿童的头脑中一遍一遍的回放,让学生不断尝试回忆这些舞蹈动作,儿童通过不断回忆这些舞蹈动作并且开始模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模仿不断做出指导、纠正,直到儿童能够准确记忆并模仿出动作并对舞蹈动作熟练,便达到了学习舞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强化,此外,通过这些能力的相应提高,儿童的脑力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孩子在观察模仿舞蹈动作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这些想法和问题能促进孩子自主探索创新,优美的音乐、多样的动作、生动夸张的表演不仅利于儿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丰富了儿童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少儿舞蹈的动作适合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动作复杂程度适于孩子学习,动作强度也在孩子身体承受的范围之内,并对儿童的骨骼和肌肉等有相应的锻炼,促进儿童肌肉和骨骼的发育,而且还会使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具有科学性。因此儿童学习少儿舞蹈生动活泼的动作不仅会给他们带来乐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体力,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由于儿童进行舞蹈练习时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这样就会增强儿童的消化能力和食欲,营养的丰富摄取会提高儿童的体质。另外有的孩子具有双腿不直、身体歪斜等形体毛病,这一阶段儿童的骨骼具有可塑性,专业的舞蹈动作完全可以矫正儿童形体上的缺陷,让孩子的形体趋于完美。

(二)启蒙教学为少儿继续学习舞蹈奠定了基础

儿童人格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儿童时期就在一朝一夕间开始形成了。孩子所处的周围环境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讲述了环境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儿童在学习舞蹈的时候,需要和老师、其他孩子一起练习、相互交流和合作,这不仅教导孩子如何与他人交往,尊重他人,还会加强孩子的集体主义意识。此外,少儿舞蹈往往都具有故事性,儿童在学习舞蹈的时候也受到这些故事的影响,形成了诚实守信、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等优秀的品质,在舞蹈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最后,舞蹈的学习对儿童来说是艰苦的,舞蹈的基本功会大大消耗儿童的体力,长时间的训练也会让儿童感到无聊,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学好舞蹈,这会磨练儿童的意志,让他们学会吃苦,养成不服输、不放弃的坚韧品质。

少儿舞蹈的学习也为孩子以后继续学习舞蹈奠定了基础。少儿舞蹈使学生训练并掌握了一些舞蹈技巧和一些舞蹈的基本功,这为孩子以后学习各种类型的舞蹈奠定了基础。很多舞蹈班指导孩子练习开软、组合、拿顶、过前桥等可以扩展儿童舞蹈的表现力和技巧,培养儿童的软开度、控制、弹跳、旋转、平衡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地面、把杆等手段来锻炼。此外,舞蹈启蒙教学中基本功和技巧的训练可以挖掘学生在舞蹈方面的潜力,让儿童尽早的发掘自身的舞蹈天赋,这样也可以提高孩子日后的舞蹈水平。这些训练对儿童来说是枯燥无聊而又艰苦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和表现欲,让学生意识到并发掘出自己的舞蹈天赋,对自己学习舞蹈有充分的信心,从而使自己舞蹈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单纯的教授儿童舞蹈动作,让儿童不断模仿练习,这样会磨灭儿童对舞蹈的兴趣,对舞蹈学习失去信心。

良好的品质,坚韧的意志及过硬的基本功都为儿童以后学习舞蹈奠定了基础。儿童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也会提高审美能力,使自身在舞蹈的学习方面更具有灵性和创造性,这对舞蹈的学习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启蒙教学方式要得当

我们方才已经分析了儿童舞蹈启蒙教学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可见启蒙教学对少儿舞蹈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如果启蒙教学不够科学的话,会使儿童对舞蹈的学习走向歧路并且难以纠正。错误的启蒙教育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不仅会使儿童过去几年的辛苦付出没有取得好的回报而且纠正这种错误会比当时的学习付出好几倍的精力。此外,不科学的舞蹈启蒙教学,还会使儿童失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很多孩子在少儿时期学习过舞蹈,但是因为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合理,很多孩子对舞蹈的兴趣被磨灭,长大之后不再继续学习舞蹈。还有很多孩子在学习舞蹈的r候教师没有发掘出孩子在舞蹈方面的潜力,孩子的舞蹈水平得不到提高,对学习舞蹈丧失信心,舞蹈天赋被埋没,长此以往在以后的舞蹈学习中可能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少儿舞蹈的启蒙不是简单地基本功的训练,而是要有一个完整丰富的教育系统,要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等,也要努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充分发掘自己的舞蹈天赋,使舞蹈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启蒙教学对舞蹈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启蒙教学为少儿舞蹈教育提供了生理基础,舞蹈启蒙教学提高了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同时也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开发了儿童的脑力。舞蹈启蒙教学帮助孩子增强体质并塑造了良好的形体。启蒙教学为少儿继续学习舞蹈奠定了基础,儿童学习舞蹈可以培养良好的人格,磨练意志,可以学习舞蹈的基本功和基本技巧。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儿童以后学习舞蹈所不可或缺的,只有具备这些因素,儿童的舞蹈水平才可能得到提升。因此,我们要重视舞蹈启蒙的教学,合理科学的舞蹈启蒙才能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对舞蹈的兴趣,发掘孩子在舞蹈方面的潜力,使孩子对舞蹈学习充满信心,不断提高自身的舞蹈水平。

参考文献:

〔1〕缪红玉.咿呀学舞少儿舞蹈的启蒙教育[J].尚舞,2014(03):p82-89;

〔2〕黄芳.在启蒙教育视角下探究幼儿舞蹈教学[J].知识窗(教师版),2015(04):p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