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十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十篇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6:53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篇1

据介绍,我国家庭教育立法不仅为社会发展所必需,而且推动立法的条件渐趋成熟。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均涉及到家庭教育,并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对家庭教育的责任、要求作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全国妇联制定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也将“完善家庭教育法律政策,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果。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立法调研,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作为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目标。

此次开展的家庭教育立法调研项目,将围绕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主要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立法的社会基础。重点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务的认知、需求和建议,以及对家庭教育立法的认同度。二是家庭教育立法的工作需求。分析我国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家庭教育立法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三是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分析。分析境外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的社会效果,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四是国内家庭教育工作经验总结。分析国内家庭教育工作成功案例,梳理总结相关经验。

此次家庭教育立法调研项目的研究方法,一是调查问卷法。围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务、家庭教育工作及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法律规范需求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二是访谈法。采用小组访谈,召开家庭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儿童的小型座谈会,了解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存在问题,征求对家庭教育立法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建议。三是文献研究法。收集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进行分析。四是典型案例分析法。收集国内家庭教育工作优秀案例,选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研究中,将分别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省市,并在各省选两个市作为典型研究点,深入到每个市的一个城区或一个县,采取整群抽样,面向家长、儿童、家庭教育实践工作者、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等发放问卷。同时,每个市访谈50名与家庭教育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家长及儿童。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篇2

有学者从整体的视角,将困境家庭儿童视为困境儿童的一类。此种分类中,困境儿童所指向的儿童群体较大、类别较多。困境儿童面临的“困境”可能是由于儿童个人身体状况造成的残疾、大病,或者户籍制度下家庭劳动力的输出遗留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是父母服刑、戒毒使得未成年人失去生活依靠成为流浪儿童等等。2013年,民政部的儿童福利制度试点,将儿童群体划分为困境儿童、困境家庭儿童、孤儿、普通儿童四类。困境家庭儿童分父母重度残疾或重病的儿童、父母长期服刑在押或强制戒毒的儿童、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因其他情况无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的儿童、贫困家庭的儿童4类。[1]

传统的儿童保护问题,针对的较多是缺失家庭关照的儿童,例如流浪儿童、孤儿、弃婴等。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场所,家庭的缺失使得政策逐渐关注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当家庭功能无法继续维持正常运作时,可能使儿童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社会权益等受到威胁。

实际生活中,困境家庭的状况各异,并不能简单的归为上述的某一类。困境家庭儿童的需要和所拥有的的资源以及与各资源系统的互动情况也有所不同。例如本文分析的个案是父母采取封闭的方式戒毒,无法履行对儿子的抚养义务,对儿童的监护缺失或监护不足,使儿童面临困境状态这一类。大多数困境家庭儿童也身处学校这一场域中,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困境家庭儿童的问题,是本文试图研究的主要问题。

2案例背景

张浩(化名,案主)今年虚岁10岁,就读小学五年级。可能由于孩子小时营养跟不上,父母照顾不周等原因,张浩在生理发展状况和接受教育能力方面都比同龄的小朋友差一点。通过张大爷(案主爷爷)了解到,张浩与班上同学关系疏离,由于其他同学说他的父母不务正业等,将案主在班级里边缘化,遭到歧视,使张浩的自尊受到创伤。张浩在学校被同学误伤过,他也跟不上现在班级上课的进度,以至于他觉得上学没劲,不愿意去学校。但他坦言喜欢学校的老师,班主任对案主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并很热心给予他关心。

张陆(化名,案主的父亲)和王玲(化名,案主的母亲)从2012年开始发病后就不吸毒了。此后一直属于半封闭的状态,社会支持网络几乎断裂,两人不与外界接触。吸毒后朋友逐渐疏远他们,这与以前张陆所建立起来的自我产生矛盾,导致他现在变得自卑挫败,不愿面对现实,无法接受现在的落魄。张浩小时候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自从张陆染上毒品后,对张浩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漠,放学也不按时去接他,此后张大爷和老伴就承担了照顾孙子的重担。张大爷生活压力较大,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是拆迁费和低保,差不多两千多元每月。在我们与张大爷的交谈中,他表现得很焦虑,没办法让儿子儿媳从阴影中走出来,也很担心孙子张浩的未来。

3案例分析

通过对案主背景资料的了解,首先梳理出案主张浩及其家庭系统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分析案主张浩的需求情况。家庭系统是此案例中社工工作的间接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重新融入社会和教育子女能力培养。

3.1案主及其家庭的问题

案主生理上的问题有因为贫困而导致的营养和健康问题;在儿童保护方面存在被父母忽视,以至于缺少良好的家庭监护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中被同辈群体排斥无法获得同伴认同从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胆怯、封闭等,案主面临着学业困境,无法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在学校环境中适应不良。案主父母面临着戒毒后无法重新社会融入的问题,生活困难,对孩子的教育关怀不足、教养子女的能力较弱,亲子关系疏离、感情淡化等问题。

3.2案主生存的需要

基本生存需求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儿童有获得基本生活照料和健康照顾的需要。许多困境家庭的儿童由于其父母没有能力和资源承担照顾责任,使得儿童由亲戚或祖父母代养,而这些监护人会因为年龄较大、经济状况差等原因,使得儿童生活窘迫,健康照顾的需要得不到保障。案例中提到,张大爷经济负担重,照顾案主张浩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人身上。张大爷患有慢性病,老伴也长期吃药,他们的体力和精力都不能保障孙子张浩长时期的照料需求。

3.3案主关系的需要

对于案主来说,关系的需要不仅指案主与同辈群体建立良好关系获得认同的需要,也指案主与父母亲建立弹性亲子关系的需要。案主如今处于学龄时期,由于说话较晚,语言的发展比同龄孩子较晚,与同学交流不太顺畅,又因为家庭的因素被同学“贴标签”,不能获得同伴的认可与他们成为朋友,成为同伴排斥的对象。当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严重者可能会成为校园欺负的受害者,会出现焦虑、抑郁、低自尊等心理问题。在儿童早期,父母应是儿童最重要的联系。隔代教育在儿童性格养成、人格发展等方面具有局限性。所以,与父母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对案主也很重要。

3.4案主成长的需要

eRG理论中成长的需要是指个人自我发挥潜力和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的需要。对案主来说,需要外界为其提供资源,保证案主享有充分的就学机会和良好受教育的环境。较低的文化水平会导致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越弱,不应因为无法支付上学费用而使案主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满足儿童社会化的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协助案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发展良好的自我观念。挖掘案主的资源,使其发现自己的优势,激发其内在动力。

3.5案主家庭的需要

案主家庭结构的残缺导致家庭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无法提供充足和持续的关爱给案主,使得案主的性格出现偏差、认知出现错误。家庭作为间接的工作对象,是案主问题的根源。帮助案主恢复其家庭功能,首先帮助张陆和王玲在戒毒5年后能够重新融入社会,使得长时期的自我封闭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并重拾断裂的支持系统或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再者,由于案主父母有特殊的吸毒历史和长期的封闭经历,会导致案主的父母在许多观念上较为落后,教育知识和方法略显匮乏,需要社工帮助提升案主父母教育的能力,以满足案主家庭教育的需求。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法庭

作者:蔡淑燕

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是当前法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最突出问题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一方面,法学教育不是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法律职业也不是法学教育的目的。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是在法律制度长期受到忽视、贬低甚至是被砸烂情形后恢复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法学教育只强调了法学的学科性和法学教育的学术性,致使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处于分离状态。另一方面,随着法学教育的大众化,法学教育也走上自我办学、自我完善和自成一体的发展道路,使我国法学教育的学科化、知识化和学院化现象成为主流。法律实务界和法学教育界自立门户,很少往来,甚至互不承认,其难以像西方国家那样法律职业界和法学教育界之间联系密切且形成的良性互动。这也使得我国的大学法学教育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密切地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上,我国的法学教育也没有与法律部门建立起协调机制和共同办学机制。这种脱离司法实践,只管培养不问是否适应需要的关门办学的教育模式已遭到批判和改进。

与上面所述相对应的是,导致法学教育教学只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学术性人才培养,而忽视了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及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传统教学模式在法学理论的传授上,课堂理论教学有其优势,它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法律基础理论,课堂理论教学对法学理论的讲授是必须的。但由于教学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的色彩太浓厚,导致法律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讲解、法条注释、疏忽实践能力的培养,技能培养的训练较少,更忽视了法律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以灌输形式讲授,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如何在传统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中分离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难题。

二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法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等因素提出来的。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按照德州学院《德州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德州学校把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确立为法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技能,在这一前提下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创新性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的农村领域,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双基”能力强的优势,尽快成长为这些单位和领域的业务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在充分认识到法学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学科,法学教育是培养未来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德州学院还按照法学专业的特点和当地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市场需求,以本科教育为主,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这种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和就业去向,又要体现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其关键在于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法律概念、原理和规则发现法律事实和法律问题,并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分析法律关系,处理法律问题的技术和能力。为了培养这种技术和能力,必须实施实践性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在具体案件中学习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并经过这种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找到和使用法律的方法,形成其法律职业能力。

三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课堂教学法

因我国的法学学生主要是高中起点的生源,学生学习必须先打下法学理论基础的功底或掌握某一法学专门学科的基本理论。课堂教学是对法的精神和法律理论的总结、学习和研究。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法律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洞察力,使学生通过广泛的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各种假设的法律状态,从而可以较容易地运用逻辑来推定法律;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之在单位时间的教师讲授中快速地吸取法律的思想和精华。所以,课堂讲授式教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目前至少就系统法律知识传授而言,其仍是我们已知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实践已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易忽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以法律知识的掌握作为最终的目的;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法律课程应当通过采用案例教学这一课堂实践教学法,以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是以法院的实际判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但由于案例教学法始创于美国判例法国家的法律文化背景,作为一种舶来的教育模式,在运用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其本土化和规范化。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与案例分析区别开来。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经验式学习的能力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主体是教师,由教师来阐释理论。而案例分析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它与案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反程序的学习方式。案例分析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下进行(以课外作业的形式)。既可适用于实体法教学,也可适用于程序法教学。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后,通常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分析案例方面的错误和不足之处,阐释案例分析的正确方法,以及分析案例的基本要点。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关注司法实务,收集典型案例,在众多的案例当中精选适合专业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案例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案例问题设置妥当。“案例教学法”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具体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种法律推理的技艺。即教给学生的不仅是“know-what”的知识,更是“know-how”的知识。这种“know-how”的知识必须亲身演练,也只有反复研习不同的经典判决才能心领神会法律推理技术。

(二)模拟法庭教学法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案例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危害性

(一)案例

案例1:据荆楚网消息报道:9名青少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盗销200余台电脑的主机及配件,涉案总价值近50万元。据警方介绍,刚满16岁的王某和17岁的谌某,初中毕业后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解决在网吧的吃、喝、住所需的费用,他们通过QQ商讨作案方式。据主犯谌某告诉记者,该犯罪团伙均是通过网吧上网认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抢劫成了他们惟一的进钱方式。

案例2:2015年12月5日,湖南创新实验学校老师滕昭汉在办公室内被其学生用水果刀刺中身亡。事后,嫌疑人龙某被当地警方刑拘。其同学介绍,事发前公布了两门考试成绩,龙某只得了9分和7分,龙某被班主任叫家长来学校,当着家长面将其老师杀死,被警方带走时,其父母难过的流下眼泪时,嫌疑人的脸上不仅没有悔过的表情,反而嫌疑人却很淡然,面部带起微笑跟随警方。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

以上案例是我国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可以直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比较严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其高度重视。自1997年到1999年,青少年犯罪全国总人数由199212人上升到221153人,青少年罪犯占刑事罪犯比重已达36.7%。自2001年到2011年,青少年犯罪全国总人数由253465人上升到282429人。从以上“中国法律年鉴”及其典型案例统计数据自21世纪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青少年犯罪数量持续增加突出,犯罪率于上升趋势;第二,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已经提前;第三,青少年犯罪类型与形式上出现智能化、团伙化等趋势。

现以广东省为例,首先,自2008至2012年来共44508名青少年罪犯,故意伤害罪5616人,占12%;其次,涉及盗窃的罪犯和抢劫人数为28792人,占比65%;还有抢夺罪2202人,运输、贩卖、走私、制造罪1607人、寻衅滋事961人和罪罪1072人,绝大多数是暴力型犯罪或财产型犯罪。青少年罪犯总数占全国青少年犯罪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9.91%上升至2012年的14.82%。(数据来自于2009-2013年间份的《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广东法院年鉴》)。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危害是比较严重的,需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

(三)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性

1.对自己的危害

青少年犯罪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埋葬自己的前途。第一,学习知识难,加上环境的关系,根本不能接受以往的正规教育。第二,就业困难,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犯罪青年就业受阻。

2.对社会的危害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也是不可言喻的。首先,表现为物质性的危害,由于青少年犯罪形式的多样青少年犯罪往往会不计后果,从而引起社会治安秩序的混乱及其社会的不稳定性;青少年犯罪所侵害的财产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其次,表现为非物质的危害,比如,盗窃,杀人,抢劫,等暴力型犯罪会使人在上班时间会害怕车被盗窃,会担心门窗被撬。

3.对国家的危害

青少年犯罪行为,是对国家的制度,国家的利益的挑战,那些保卫国家利益的警察和部队等力量对犯罪分子进行打击,而这过程,就会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4.其它危害

由以上案例二得知,犯罪人龙某的父母对龙某杀死老师此事痛不欲生,从而导致严重的精神分裂,让父母的心血顷刻化成乌有。由此,青少年犯罪具有严重性、可怕性、以及对家庭的毁灭性。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的分析

(一)青少年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自身矛盾引起

青少年期在生理及心理上所出现的特殊性,即所存在的危机和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首先,青少年阶段的个体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其次,青少年生理变化与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性会导致出现很多问题。最后,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幼稚性。

(二)家庭因素

据审理案例1的法官的分析,9个青少年犯大多都属于单亲家庭,均缺乏正常家庭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的教育在青少年阶段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家在多数人心里是美好形象的代言词,但在案例1中的青少年身上,家是个抽象的概念,早已分崩离析、荡漾不存。

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的思想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另外一方面,家庭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不当等也极易诱发青少年犯罪。最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造成大量留守儿童。

(三)学校教育因素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还没有最终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一个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学校环境氛围下,教师依然是唯分数是瞻,导致很多学校只教书不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德育与智育关系失衡。正如案例2中的少年犯一样,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可看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是导致其犯罪的直接原因。

(四)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

正如案例中的主犯辛某告诉记者,他和其他人大都是网吧上网打游戏认识的,由于聊天玩游戏时特别“投缘”,然后就逐渐熟悉起来。虽然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网络上的东西真假难辨,活跃于其中的人也是良莠不齐,青少年由于缺乏是非判断的能力,因而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不法分子的蛊惑。其次,文化多元化及其对价值观的误导。从而迷失自我,最终走向犯罪之路。最后,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的冲击传入青少年的土壤。正于案例2中所犯罪的青年一样持刀杀人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防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学校对青少年进行了整体上的普遍引导,但是对青少年有个别性、针对性的引导则需要家庭实现。一个和睦健康的家庭,父母如果教育得当,就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因此家庭教育是最为之关键的一步。

(二)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校园教育方面,除了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之外,还需要针对青少年适时适当地举行相关讲座,及时的η嗌倌杲行心理辅导。此外,教育者应该以正面直接的方式,明确地给受教育者阐明道理、提出要求、主动设防的方法,让受教育者正面直接的了解这些知识,将潜在的内心犯罪意识及犯罪行为及时地扼杀在萌芽中。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正像案例1中的青少年,他们在网上认识,彼此相互投缘,产生了所谓的“兄弟义气”,体会了在家庭中,学校里体会不到的情感。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学生为中心,要增强亲和力、渗透人文关怀、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帮助青少年树立自我规范意识

1.学会自我反省

在案例1中对于交叉结伙作案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教师以及家长都应当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讨和自我反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己思想和行为,以此来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对长期以来存在于思想上的错误观念进行清理。也就是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检查对照,寻找差距和不足的道德修养方法。

2.自我管理

第一,自觉运用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第二,青少年学生应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行动。第三,青少年应学会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句出于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话,它寄望中国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振奋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的希望所在。面对着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加的状况,国家和社会及其家庭三方必须综合起来一起应对。这样,我们的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发展振兴而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D].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D].人民出版社,2009

[3]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D].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5]廖菁.基于社区治理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以广东省为例[D].兰州大学,2014.

[6]王培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特征研究[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5,(01).

[7]管梦影.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06).

[8]周运清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其预防[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03).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问题家庭家庭教育

目前由调查研究表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中职生中间存在有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心理层面上表现在紧张、烦闷、焦躁、恐惧“残缺家庭”、孤独、自责、冲动及其他心理障碍等状态,影响了学习生活质量。在行为表现上出现了学习困难、厌学、纪律散漫、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早恋等方面的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那么,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人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然而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总结发现:家庭因素成为了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通过分析中职问题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成长历程,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从家庭因素透视他们的心理,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中职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种种心理健康方面问题,源头在于其从小生活在“问题家庭”里,而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这些“问题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残缺家庭”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吴某,女,16岁。该生父亲酗酒,从有记忆起,父母经常吵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五岁时,母亲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后父亲再娶,同继母、弟弟一同生活,生活中缺少关爱。小学时候的吴某胆小怯懦害怕与人相处,自卑心理严重,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上了初中,性格大变,结交了几个“朋友”,经常打架滋事吧,甚至因参与朋友用刀伤人事件在派出所留有案底。读中职后,学习懒散,多门功课不及格,违纪现象频繁,时有打架事件发生。

“家庭残缺”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爱的教育”。而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中,孩子得到爱的权利经常被剥夺,孩子对爱的需求常常被父母所忽视。有些父母意识不到孩子会因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而造成严重心理伤害。事实上,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甚至出现暴力倾向等。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正确的教育,表现为目无法纪,任性妄为。这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会带来很多大的社会隐患。

二、“贫困家庭”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李某,男,17岁。该生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残疾,母亲体弱多病,生活靠别人接济,从小被别人瞧不起。该生过分敏感,自尊心极强,要面子。该生喜欢破坏公物,经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上课扰乱课堂纪律,与老师顶撞,基本上与每位任课教师都发生过矛盾冲突。

贫困生大多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长期的生活压力造成了他们存在多种负面情绪,出现了情绪障碍。他们有时过度焦虑,有时又很忧郁。进入中职后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的杂费,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在经济压力下,这些学生容易产生过度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问题,其异常行为就是极度渴望别人的尊重和重视,有时为得到关注不惜犯错甚至哗众取宠。

三、“留守孩子”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王某,女,17岁。该生四岁时父母外出打工,十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较少回家,对她不闻不问,该生同80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在家庭里接受“隔代教育”。因奶奶年事已高,该生从小承担家庭重任,平时需要打零工贴补家用。该生上学经常迟到、旷课,学习懒散,上课睡觉,喜欢化妆戴首饰,存在早恋问题。

许中职问题学生中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得不到寄托,导致他们在青春期期间容易出现早恋问题。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同时又对孩子娇惯纵容,造成了“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

四、“不当家庭教育”因素

1.“溺爱型家庭教育”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丁某,女,17岁。该生父母经商,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孩子百般迁就纵容,对孩子言听计从。该生与人很难相处,在学校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理,与同学相处以自我为中心,霸道任性,欺负同学。母亲不能满足她要求时,甚至在电话中与母亲无礼谩骂,母亲没有办法常常妥协。

部分家长教育思想存在误区,他们普遍把对子女的爱错误的表现为对他们百依百顺的溺爱。家长努力满足孩子对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对他们为人处世与人沟通关注不够,缺乏对子女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培养。形成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好胜、自私等不良性格,导致他们人格上有很大缺陷,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2.“专制型家庭教育”因素

典型案例:学生王某,女,17岁。该生父亲很严厉,对该生看管很严,干涉她的出行自由,翻看她的日记手机短信等私人物品。在父亲的要求下,该生从小学画画学舞蹈,做不好就挨打。该生小学学习成绩优异,初中成绩下滑,没能考取高中成为父亲最大的伤痛。该生叛逆心理严重、厌学、早恋、多次因挨打离家出走。

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父母对子女过分苛求,不计后果的责骂、训斥甚至体罚孩子,最后导致孩子在高压下的反弹,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叛逆心理,通过极端的早恋、离家出走逃避问题。

总之,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刻不容缓的。而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任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多数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三方面必须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好的效果。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这些家庭如何扮演好家庭教育的角色,值得深思。同时中职院校的学校教育可以从家庭因素入手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庆建.家庭对中职生心理影响的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J].职业,2009(30).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篇6

一、精准定位:高中模拟法庭的适用形式 

浙江新高考改革后,选修模块《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成为高考政治的加试部分,其性质属于选拔性测试。但法律常识理论性强、艰涩枯燥,高中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又是浅尝辄止,难以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高校模拟法庭作为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案情分析、角色扮演等环节,能够引导学生加深法律知识理解、增强法律实践能力,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但高校采用的模拟法庭形式并不完全适合高中生学习,因而必须精准定位高中模拟法庭教学的适用形式。 

(一)关注模拟法庭中程序的简洁性 

高校模拟法庭具有准备时间长、牵涉面广、程序复杂等特点,不能直接适用于高中法律教学,教师必须有所简化、有所侧重。 

根据高中学习要求,笔者认为在程序上可以作如下调整,即“两删减两强化”。开庭准备阶段,无须核实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法庭调查阶段,原告、被告、第三方陈述应简洁明了,缩减模拟法庭时间。同时,强化法庭辩论环节,学生扮演的审判员、原被告及其诉讼人,通过摆事实讲法理,为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做出强有力辩护;强化法庭宣判环节,审判员紧密结合法理做出公平判决。 

(二)关注模拟法庭中问题的探究性 

高中模拟法庭教学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学生进入模拟法庭活动的过程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因此,必须重视问题设计,以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设置探究性问题需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生活化原则,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二是层次性原则,问题设置有梯度,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三是目标性原则,处理好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关系,问题的设置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获取知识,不能漫无目的、不着边际。 

(三)关注模拟法庭中学生的主体性 

“模拟”类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活动设计,本质上为学生提供了满足其生命成长需求的空间。[1]模拟法庭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模拟法庭活动要重视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案例选择、法理准备等环节,特别是角色分配,实现学生与角色的一一对应。同时,学生扮演的角色应与该生能力相适应,尤其法官、律师角色需要有较强逻辑推理能力,教师须精心挑选;重要角色要轮流扮演,避免同一个学生多次担任同类角色。 

二、聚焦重点:高中模拟法庭的案例选择 

模拟法庭是围绕法律案例来设置审判情境,案例选择的质量直接关乎教学成效,是最重要一环、最关键一招。因此,教师必须抓住重点,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精心选择案例,引导学生更严谨、更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 

(一)案例选择的生活化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模块将法律知识定位在“生活中”“常识”层面,重在法律的通识教育。法律案例的选择应以现实生活中的司法实践为基础和原型,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效衔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考辩论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笔者结合高中生实际生活初步开发了“绿色人文和谐校园”“践行法治和谐家庭”“全民守法和谐社会”“模拟法庭深度感受”四个方面内容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当前法律热点,图文并茂、内容充实,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身权、财产权、知识產权、家庭与婚姻等法律知识,是对《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有效拓展和补充,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互动中增长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 

(二)案例选择的典型性 

法律上案例的典型性是指案件事实与所探讨的法律规则具有较强的对应性,案例能够较好地说明或解释一个或几个法律规则。[2]也就是说,案例的选择不在于内容的多少,也不在于社会熟知度的大小,而在于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则的联系。教师要紧密围绕法律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和编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开展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法律规范及其适用性的理解。 

比如,笔者围绕“违约与违约责任”这一框知识,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常出现的“一房多卖”违约现象,查找相关典型案例,在真实案例的基础上作了如下改编。 

金先生看中了深圳市区一套总价550万的房屋,2015年4月1日与卖家周女士签订了购房合同,买家支付了20万元定金。双方在合同中约定1个月后钱房两清并进行产权过户,还明确了违约责任,如一方不履行合同或毁约的,违约方应承担违约金20万元。但一个月后,该楼盘房价上涨到600万,周女士则要求买主至少加价50万元,理由是房价一直在涨,若仍按合同价卖房就亏大了。因买主不同意加价要求,周女士找理由推诿,后来则直接表示,“房子不卖了,因为房产新政属于不可抗力,我也没办法。” 

本案涉及的法律知识点有:(1)周女士的行为是否构成了违约?(2)周女士所说的房产新政是否可以认定为法律规定的可免责的不可抗力因素?(3)房屋买卖合同是否可以继续履行?如果可以,周女士还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吗?为什么?学生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分析该案例,自己参与解决问题,明白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作为房屋交易买卖的双方要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契约精神,签订并且遵守房屋买卖合同,这是公民维权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强诚信意识,尽自己最大善意履行合同义务。这一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分析典型的法律案例,在实现法律教学三维目标的同时,渗透着“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案例选择的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必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相关的司法解释也在不断出台。因此,在高中法律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我国立法和司法工作新动态,尽可能选择近期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话可说。 

比如,笔者围绕“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这部分知识,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下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巨大挑战,查找具有时代性的案例。 

2015年6月,原告江南与被告苹果公司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一案在北京东城法院立案受理。苹果公司经营的应用商店appStore内的一款应用程序未经授权收录了作家江南的多部作品,并向公众提供下载阅读,获取经济利益,构成对作家作品著作权的侵犯,而苹果公司系网络服务提供商,对appStore中存在的侵权应用程序没有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2017年5月,法院就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判令苹果公司赔偿原告杨治(笔名江南)经济损失20万元及合理费用3万元。 

当前,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主战场”已转移到网络,脱离信息网络时代来学习知识产权保护,无法更好把法理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之中。因此,教师要选择新鲜的案例,增强时代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 

三、深刻领悟:高中模拟法庭的教学意义 

高中模拟法庭相比其他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学生得以熟悉与案件审判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因此,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深化法律认知程度 

根据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当处于青少年中期(14~16岁)阶段,人们需要达到一个更高的道德水平,以社会法律作为自己行动准则,否则他们很可能做出逾越法律的行为。因此,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必要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法规培训、进行法律认知教育十分重要。 

在高中法律课堂教学中运用模拟法庭活动,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上。在模拟法庭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根据下发的案例,自行查找相关的法律依据,为“上庭”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个搜集法律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和熟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模拟法庭辩论中,学生充分运用所查询到的法律条款进行辩论,解释具体法律条款的适用条件,从而有效地普及法律知识。准确理解和把握法律概念,有助于分析法律案例,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这是提升法律推理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二)提升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法律推理的能力、法律论证能力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推理能力。法律推理主要表现为在分析和解决法律案例问题时所运用的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由于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司法活动主要表现为演绎推理。根据大前提(法律规则和原则)和小前提(经过认定的案件事实),得出结论(认定和裁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对三段论的推理过程的高度概括。[3] 

高中模拟法庭最核心部分,即在合议庭的指导下双方当事人就某一个问题集中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彼此用一定的理由说明自己对案例及问题的见解,通过观点交锋、思维碰撞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提升了法律思维能力。 

(三)促进法治习惯养成 

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在被制定出来后付诸实施之前,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法律;而法治习惯,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习惯。 

良好的法治习惯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后天培养中形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在法律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法治习惯,模拟法庭就为此提供了一個活动载体。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有助于宣传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鼓励学生学法尊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公民,使法律成为每个人的信仰。[][] 

参考文献: 

[1]贾军.“模拟”类教学活动的是与非[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09):24.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幼儿问题行为家庭教育

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追溯到其孩童阶段家庭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问题行为、养成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笔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选取了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得到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案例一: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交流。

案例二:某男孩,五岁半,非常好动。据教师介绍,他是前段时间从别的幼儿园转入该园的。刚来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了十分好动的状况。平时不能安静地坐着,室内活动时手脚不停,常离开座位乱跑;吃午餐时玩勺子,不能安静地吃饭;午睡时东翻西翻,不能好好睡觉。笔者观察到,他上课时根本不听教师讲,自己在那儿搞小动作,或逗别的小朋友。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的爷爷奶奶很宠他,小错不批评,犯了较大的错,也总在其哭闹中了事。而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常把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带。虽然该小孩父母对孩子要求严,但是教育方法简单,非打即骂,结果与孩子关系紧张,对此两人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三:某男孩,六岁,据说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笔者观察到,在活动中他表现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和别的同伴合作。小朋友们说他常欺负人,不喜欢跟他玩。笔者对其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照顾他的是其姨父姨母,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其比较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所以他一贯很霸道,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幼儿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发生问题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

第一,亲子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或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或是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虽说孩子的抚养者也爱他们,但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孩子比较多的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主要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隔代教养问题,即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从案例中不难发现,隔代教养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一是隔代教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虽说祖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祖辈之爱与父母之爱终究是不同的,祖辈毕竟年纪大了,比较喜欢安静,还难免有抑郁、焦虑等的消极心理,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像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二是隔代教养阻碍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总体而言,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观念、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讲吃饱穿暖,不重学习教诲。有些老人喜静,和幼儿少交流,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老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常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失去许多感知世界的机会。三是隔代教养易导致儿童的“恃宠”。许多祖辈对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其形成任性、骄纵等心理特点和不良习惯,孩子与祖辈日益亲近,而和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儿童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获得一种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背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与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较恰当,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在案例中不难发现,案例二中的男孩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案例三中孩子的姨父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严格要求,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脾气暴躁。

三、教育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特别注意:

1.两代人教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双职工家庭在我国城市居多,这样,父母与幼儿每天分离时间较长,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较少。显然,隔代教养为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慈爱宽容,也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但是,隔代教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并不是隔代教养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教养。因为即使是亲子教养,若父母教养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教养与祖辈教养需要注意相互协调。

其一,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一些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带,他们就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在潜意识中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务。因此,即使孩子与祖辈住在一起,父母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或生活在一起,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其二,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祖辈们生活阅历丰富,注重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而父辈接受能力快,理论知识较多,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其三,注意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家长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一不称心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娇惯,常常无原则地迁就了事,易使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纵,在祖辈的一味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辈教育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应该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努力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做到配合统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家长应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赞赏、表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第二,父辈和祖辈应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其三,家长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打骂相加,结果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为孩子所模仿,变得粗暴不讲理。因此,家长必须时时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使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被早发现、早制止。

3.教育内容不可偏废,改进教育方法。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庭在设计和安排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重视培养特长,如教孩子弹琴、跳舞、画画,而忽视了夯实基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其特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及早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是不可取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我们知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家长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如案例中那个多动的男孩,比其他幼儿显得多动了些,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行为都是不好的。笔者发现他喜欢干的事儿不少,玩儿时也很用心,但他不知什么时候玩、该怎么玩,所以常出现一些多动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注意教育方法:第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制止其不良行为,再对他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他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第二,可采取行为引导方法,引导孩子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他感兴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陪孩子做智力游戏、玩积木拼图等;第三,多和孩子在一起,引导他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第四,孩子有一点进步,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意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幼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4,9.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家庭因素对策

1.案例引入

2010年12月份,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公安局成功抓获一个由14名未成年人组成的入室盗窃团伙,破获2009年4月以来发生在乌海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以及山西等地的75起入室盗窃案件,涉案金额40余万元。

14名犯罪嫌疑人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5岁。据了解,一个孩子的父母在乌海市海南区一家企业打工,很少过问他的学习情况,他从小养成了小偷小摸的毛病,读完初一就辍学当起了修理工,经常10天半月不回家;另一孩子的父母在海南区拉僧庙镇某农场种菜,孩子初一辍学混迹社会,小偷小摸不断;还有一个孩子的父亲因贩毒入狱,他由母亲抚养;另有两个孩子父母离异。

2.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现状及特点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1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与以前相比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诚然,社会、学校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但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影响源,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它的影响更为直接、长远和深刻。因此,从家庭教育角度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探析

美国社会学家戈尔指出:“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结合内蒙古乌海市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案例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因素:

3.1家庭结构残缺

乌海市未成年盗窃案中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有的父亲因贩毒入狱,从小缺少母爱或父爱,甚至受到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失衡,常常感到孤独、自卑、忧虑、失望等,这些内心因素一旦遇到不良外因的引诱,便会产生犯罪意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2家庭教育内容缺陷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当今家庭教育内容缺陷主要表现在:忽视道德培养,导致孩子有才无德;缺乏法纪教育,致使未成年人法盲犯罪,在犯罪少年中有70%~80%的人犯法而不知法;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形成缺陷人格而犯罪。

3.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决定着青少年成长的命运。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家庭教育方法失当类型:“溺爱骄纵型,粗暴教育型,放任自流型,管教过严型,矛盾教育型,奢望教育型”等。案例中,在海南区企业打工和在拉僧庙镇某农场种菜的父母就是典型的“放任自流型”教育,家长不管不顾,孩子从小染上坏毛病,放弃学业,为犯罪埋下隐患。

4.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

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家庭因素有很多,而这些因素的本质都是家长没有承担起作为孩子监护者和培养者的责任。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我认为要想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有效的家庭预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处理好家庭关系

家庭和睦、美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条件。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完整,营造温馨、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宽容、理解、友善的良好品格。

4.2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做一个光明磊落、诚实信用、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榜样,有意识地陶冶孩子的情操。

4.3强化家庭教育,完善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内容的“完善”主要包括三方面:注重子女早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子女的法制教育;以及加强心理疏导,重视生理教育。避免出现如乌海市几名未成年罪犯家长不负责任的教育现象。

4.4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很多家长坦言:“自己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缺少教育孩子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针对这个问题,国家部门要组织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家长进行教育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5.结语

英国教育学家尼尔曾说:“问题少年产生于问题家庭。”大量的司法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简单而朴素的结论。既然选择了为人父母,就应该勇于承担一份对孩子、对社会,也是对自己的责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工程,家长应该肩负起家庭教育这至关重要的一环,并主动地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为子女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子女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陈明华.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2

[2]公安部办公厅研究室.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关颖,鞠青.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4]关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5]海剑.青春期的黑色记忆——中国都市少年犯罪深度调查.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

[6]蒋小霓.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调查、分析及其教育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10,20

[7]刘邦慧.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06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篇9

本书是“多元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丛书”之一,该书选取了四个与学前教育学关系较为密切的视角,即生态学视角、建构主义视角、国际视角和中国视角,对学前教育的理论、实践和研究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目录

第一部分

通往学前教育生态研究道路上的几个脚印

巴克和赖特:生态心理学

莱文和韦斯纳:文化人类学――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观点

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海恩德:复杂社会关系多层次结构理论――整合动物行为学和人类社会行为关系学

贝特森:生态认识论

罗高福: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

第二部分

生态取向的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家庭系统:聚焦于双亲间冲突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托幼机构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社区:聚焦于社区与早期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

作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生态环境――文化

走向生态的学前教育研究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

李生兰

本书共有八章。第一章论述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价值及理论,指出了教师、家长在完园合作共序中的作用及策略。第二章从学前教育方案、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途径、学前教育师资等方面阐述了世界各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简况。第三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的现状。第四章采用比较的手法,探讨了家园合作共育、家庭生活方式、家长教育行为对儿童和谐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五章说明了幼儿园运用家庭、社区资源提高家长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探索。第六章详细论述了幼儿园使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关爱父母的教育、合作的教育、多元文化的教育。第七章通过12个活动方案,具体说明了教师应如何开发家庭和社区资源,采用综合有趣的形式,渗透于各领域之中,第八章通过12个案例分析,指出了幼儿园如何引导家长利用家庭、社区资源教育儿童。

目录

第一章理性思考第五章实践探索

第二章国际视野第六章专题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篇10

【关键词】模拟法庭世界贸易组织法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3-02

21世纪的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时代,法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除要具有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公平正义的理念、崇尚和献身法治的精神、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具有适应多样化的领域需求的综合素质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法学教育教学模式对这种人才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缺少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如何提高法学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法学教育中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当前法学教育和法学教学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现阶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是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模拟法庭活动是集审、控、辩于一体的综合教学平台,通过模拟现实中的司法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现典型案例的庭审活动。[1]在我国法学教育中模拟法庭早已被采用,但目前看来主要限于国内法律部门,而在国际法律部门的教学中应用得较少。wto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学分支,如何让学生学好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作出探索和研究。对于wto规则的研究,现在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但是对于wto争端解决的具体实施,却往往被忽视了。也有部分学者对wto案例作了归纳和整理,但这却远远不够,因为了解这些案例是一回事,而掌握wto争端解决中的技巧并非如此简单,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透彻地掌握好wto法规则,因此,在wto法的教学中,有必要运用包括模拟法庭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

一、模拟法庭在wto法教学中的价值

一般说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设的实践性教学课程,模拟法庭旨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应用理论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并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学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学生参加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整个诉讼过程,熟悉审判程序,掌握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正确适用相关的实体法。除此之外,模拟法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辩论技巧,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2]

总之,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能力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其作用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具有重要作用。(2)可以促进知识的融合,对学生综合的法律培养与训练具有重要作用。(3)通过对案例进行法律、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社会关系全方位思考,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4)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5)可以培养角色意识,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到wto法的教学中,由于wto法不象民法等国内法这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觉得很抽象、很遥远。因此,通过模拟法庭教学,加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不仅能促进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的wto实体规则,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和了解到wto争端解决中的“实战”经验,从而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理论高度,又掌握相当实践技能的全面的法学人才。

二、模拟法庭教学拟达成的目的

进行模拟法庭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应当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模拟法庭教学应当适应当代法学教育的要求。我国的高等学校法学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法律人才的任务,与国外法学教育体制不同的是,高等学校既要培养法学理论研究人才,又要肩负法律职业教育的重任。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法律职业,而从事法律职业:法官、检察官、律师,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科书中学不到的。虽然在教学中已经创造了案例法、启发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但我国目前的法学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法。因课时所限,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导致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很长时间内难以胜任工作。为此要培育高素质的法学人才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拟法庭教学适应了法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另一方面,模拟法庭教学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除了通过具体操作,掌握法庭审理的步骤和要求外,还包括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1)抓住案件关键的能力。针对一个案件,必须能够抓住主要矛盾,然后各个击破。(2)掌握理解实体法律规定的能力。(3)学会收集证据,掌握如何进行质证、认证等能力。证据问题是任何诉讼中的核心问题,没有证据必然败诉,而证据必须是能够被法庭所采信的证据。这就涉及到证据的收集、举证责任、免证事由、证据的证明力等等有关问题。虽然学生可以背下相关法律规定,但在法庭上,双方如何质证、法官如何认证及确定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仍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模拟法庭的亲身体验,学生们能够掌握质证!认证的关键,从而使法律条文变得生动起来。(4)提高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具有较强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从事法律工作所不可缺少的素质。模拟法庭教学要求各种文书由学生自己书写,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wto法教学中模拟法庭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具体实施模拟法庭教学方案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模拟法庭成员守则、模拟法庭管理制度、模拟法庭例会制度、模拟法庭开庭制度、模拟法庭成员奖惩制度等。[3]

在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并被各参与方熟悉之后,就可以按计划实施模拟法庭教学方案。具体而言,模拟法庭课程的实施,主要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首先,要精心选择案例。案例是整个模拟法庭活动过程的奠基石,因而务必精心选择。[4](2)讲解wto规则。对案例中可能涉及的wto规则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在进行模拟法庭之前对理论知识有充足的准备。(3)集中辅导。对全体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课程的性质、目的、方案等进行集中辅导。(4)介绍案情。一定确定案例之后,就把与案件相关的资料装订成册,再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搞清案例的具体内容,需要哪些角色和每个角色应该要做的事情。(5)角色的产生。角色的产生可以指定、自荐等办法。(6)资料准备。在确定好角色之后,就把相关的资料分发给他们,并要他们在详细研究wto规则和案情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进行和应诉。(7)制作法律文书。每个学员根据自己所确定的模拟角色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8)预演。预演就是要把整个法庭的所有角色集中起来进行模拟演习,通过预演,角色之间可以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并做好一些协调工作。(9)开庭。要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如时间、地点的通知、着装要求、法庭布置等。一个模拟法庭开庭时其他学员应该到场旁听,指导教师要做好记录。(10)评议。每一庭开庭结束,指导评议教师应该在当庭进行评议,指出不足之处,要求学员庭后对法律文书进行修改。(11)撰写心得。开庭后,要求学员回忆参加模拟法庭的整个过程,撰写心得体会。(12)成绩评定。指导老师要根据学员的法律文书、心得体会、个人法庭表现和全体模拟法庭成员整体协调情况进行分别评议打分,最后确定该学员模拟法庭成绩。

结语

我国法律教育近年来的新取向表现为课程结构化、实用化、综合化。模拟法庭作为体现学生素质发展需求、体现法律职业训练特色的重要课程,遂成为各法律院校课程设置的新趋势。[5]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wto中,其他成员针对中国发起的诉讼和我国主动提起的诉讼会越来越多,因此,在世界贸易组织法的教学中加强模拟法庭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wto争端解决的各个流程和wto争端解决的特点,从而为我国培养迫切需要的wto法律人士。

参考文献:

[1]林树锦:《法学专业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法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13期,第146页

[2]程龙:《关于模拟法庭缺陷的分析和未来的展望》,《法制与社会》208年第8期,第1页。

[3]姜仲波:《模拟法庭运行设计》,《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25页。

[4]吴华广:《论模拟法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