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42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篇1

“大针疗法”专治各类顽固骨病

做推拿按摩的朋友都知道,一天按摩10个人,就要累得腰酸背痛,别人下班时间是你的工作时间。看到了其他中医疼痛治疗方法,有应用针灸疗法做治疗的,一天治疗下来就很轻松。在安徽省肥东县梁园镇刘氏骨科,刘晓辉医生治疗的患者都在10人以上,来就医的患者都是久治不愈的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和一些经年不愈的顽固性疼痛患者。刘晓辉医生从医10余年,经多年临床治疗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即“四部病灶排查法”和“大针疗法”。

“四部病灶排查法”,是刘晓辉医生结合传统中医特色诊断方法,在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特色诊断方法,诊断步骤基本是“格式化傻瓜化操作”,非常容易上手,对各种疼痛、骨病能做到快速、准确诊断。“大针疗法”是刘晓辉医生在求自民间的一套别具特色的针灸疗法,在治疗中刘晓辉医生采用传统针灸结合特效专用针,结合病灶部位周围的穴位分布情况,先用传统针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再用特效专用针对与病灶进行治疗,直接化解病灶内部的风寒湿邪和疼痛。“大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颈椎病、骨性关节炎等病症具有接近手术、射频的疗效,并且安全性高于针灸术、远期效果佳(达5年以上不复发),投资少(几千元即可),设备简单(门诊部即可治疗)。特别对腰突症、重症、顽固症、大手术后又复发者均可治愈,填补了国内外针灸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空白。

“四部病灶排查法”和“大针疗法”一诊一治,对各类痛疼和风湿骨病疗效显著,许多外地读者慕名而来,专门找到刘晓辉医生治疗。合肥一位女性患者,今年46岁,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已有5年,同时合并妇科大出血,身体非常虚弱。到安徽省各大医院就诊,花掉治疗费用2万余元,效果均不明显。无奈之下,经朋友介绍来到梁园镇刘氏骨科康复中心,刘晓辉医师采用“大针疗法”为其治疗,5次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完全康复。安徽当地一男性患者,病前从事重体力劳动,突发急性腰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双下肢行动能力丧失,患者多处求医后未果,后经刘晓辉医生采用“大针疗法”治疗3次后,患者双下肢活动能力恢复,再经肢体康复治疗后,彻底治愈。

在刘晓辉老师处治疗,每次只需10分钟,间隔10天治疗一次,当场见效,即治既走,对顽固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者1―3次治愈。每个患者的治疗费用在2000-3000元,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花费之内。

无痛治骨病见效迅速疗效好

克鼻炎顽疾治疗彻底不复发

于川洲先生在秉承祖传秘方的基础上,针对怕针的患者,他研发出了对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的大黑膏药,按疗程使用可在短期内彻底治愈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而且治愈后可从事之前的任何体力劳动。自于记堂康复养生馆创立以来,在海阳市当地已经有多名骨病患者经于记堂治疗后获得康复。于氏平衡松肌疗法实际治疗效果出色,治疗过程中患者无痛苦,效果立竿见影,根据病情结合针灸、整脊手法,平均一次治疗时间3-5分钟即可,5次一疗程,治愈率高。海阳当地一位患者,因长期在办公室工作导致严重的颈椎病。来于记堂后,经于川洲采用平衡松肌术结合穴位针灸和整脊治疗,经三个疗程后彻底治愈。

除了特色的骨病治疗手法和膏药之外,于川洲先生还开发了专治鼻炎的特色疗法,治疗各类鼻炎,效果显著。鼻炎作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法多样,但多数治标不治本,治疗后易复发。鼻炎发作不仅影响生活工作,严重者还会诱发鼻咽部其他疾病。很多患者将鼻炎恢复健康的所有希望寄托在大医院,但医院一般都采用西医疗法,药物普遍含有激素,不能去根。很多患者在多年治疗无果后,开始到处求医寻找民间偏方。我处采用纯中药特色制剂治疗各类鼻炎,专治各种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和久治不愈的药物性鼻炎、鼻窦炎。采用鼻腔用的特效鼻炎膏,同时内服特制脱敏中药丸,15-30天彻底治愈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在海阳当地,已经有很多鼻炎患者在我处治疗,效果十分明显。各位患者和同仁可能对我处的治疗效果有所疑惑,欢迎您亲身来我处尝试效果,一次尝试终身受益。另外,我郑重提醒广大选项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市场潜力巨大,投身其中,大有可为。

恰逢金秋创业大潮来临之时,于川洲先生及刘晓辉老师携刘氏骨科康复中心和于记鼻炎特色疗法诚邀广大读者前来治疗学习。如果您是患者,见到疗效再决定是否在我这里治疗;如果您对我的项目感兴趣,那么您可以在我这里考察几天,看到患者和好的疗效再学习!于记堂特色疗法创始人于川洲先生欢迎您的到来!

疼痛学习:刘晓辉老师

电话:18956084086

0551-7282585

QQ:1270549778

鼻炎加盟:于川洲老师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篇2

立足实践,独创孟氏特色疗法

孟庆云潜心钻研古代医学,参看祖传秘方,借鉴现代医学,研究穴位注射,并在自身做实验,参考了成千上万的病理,从生理、药理、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肺心病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中西合璧的治疗方法,他以我国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结合现代诊疗方法,以中医补肾纳气、益肺、健脾利湿、活血化淤为指导思想,自己配制药物,历经无数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用特殊药物腧穴注射及配用口服药根治气管炎的秘方——“孟氏特色中医疗法”。并经过无数次的临床病例观察,患者经过治疗后,通过x光、心电图等检查,病理损害恢复,自觉症状消失。

这套由孟庆云教授独创的“孟氏特色中医疗法”,在气管和哮喘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所研制的“一套治疗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一套治疗缓解期肺心病的药物”、“一套治疗肺气肿的药物”、“一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五项国际发明专利,其中“一套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通过了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一致认定该成果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较其他同类治疗方法,该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快、复发率低、费用低等优点,具推广应用价值,在疗效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基于疗效,影响力不断扩展

由于独特的疗效,孟庆云创制的这套疗法的影响力越来越广。其患者来自30多个省市和港台地区,现已治愈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几万例,绝大多数患者都曾辗转于全国多家大医院,医药费达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也未曾治愈,而经孟庆云治疗后,这些患者的医药费仅用了万元不等,就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几年来为国家和个人节约医药费用8亿元。为香河县哮喘医院创造了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篇3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中国中医药特色医疗展览会新闻会上获悉,我国首次举办的中医药特色医疗展览展示交流活动将于2007年1月12――14日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举行。

据展览会主办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我国中医药行业在继承和发扬先辈传统、借鉴和利用西医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许多新的业绩;特别是在特色医疗领域,中医药行业更是硕果累累;为了促进中医药的健康发展,推广中医药在特色医疗方面的成果,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协办的中国国际中医药特色医疗展览会定于2007年1月在北京举办。本届展览会坚持“推广精品”的原则,参展单位除要求具备必要的资质外,还要求必须在特色医疗领域有所建树。主办单位期待,通过这次展览会为中医药特色医疗领域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发现和推广中医药特色医疗,让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造福。

展会期间,主办方将与《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联合举办“药物经济学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产业论坛,通过专家讲授和专题讨论,提高参展单位的战略思维能力、政策利用能力和谈判沟通能力。此外,组委会还将通过举办专家讲座、专题报告、投资洽谈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参展单位提供服务;并将通过新闻、网络等媒体和多种渠道,组织国内外相关医疗、生产、学术团体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及广大患者前来参观、洽谈及咨询。

近几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和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使其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慢性病、老年病以及现代医学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国政府部门在中医药特色医疗的传统继承、创新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重点中医专病(专科)建设、“名医、名科、名院”和“名厂、名店、名药”活动、名老中医评选、中西医结合医院示范基地建设、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等等,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中医特色医疗事业的发展。

目前,已经申请参加此次展览展示交流活动的有北京章光101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中药生发护发产品、千寻酒和无忧灵,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主任王文远教授发明的平衡针灸疗法,河北香河哮喘医院的哮喘中医特色治疗法,北京宗林源肿瘤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活蝎提取浓缩液(活蝎蛋白酶),北京顺义蜜蜂医疗科学研究所的蜜蜂医疗法,加拿大皇家康复中心的耳聋治疗技术,韩国韩中自然医学学会的舌下泻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技术等。预计,参加展览展示交流活动的技术和产品将达到数百种。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治疗;特色疗法;综述

黄褐斑在中医属于“面色黧黑”、“面尘”、“黧黑斑”、“面”的范畴,多因外感风邪,痰湿内生,七情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或瘀滞,颜面失于荣养而发病。脏腑涉及肝脾肾,偶及心肺,以肾虚为主[1]。现代研究认为黄褐斑发病机理复杂,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是黄褐斑发病的主要原因[2]。针灸、推拿、耳穴、火罐、中药面膜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临床资料丰富,现综述如下。

1针刺疗法

近10年的研究表明,电针、单纯针刺和针灸结合已成为治疗黄褐斑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仅就针灸疗法中的特殊刺法作一概述。

1.1挑刺、扣刺法毛忠南等采用穴位挑刺治疗黄褐斑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时针尖对准面部及躯体穴位,借助腕部转动力量,挑刺皮肤表面,不要求刺进皮内,挑拨时有震动的声音。朱玉采用针刺配合梅花针扣刺治疗黄褐斑。取曲池、足三里等,配以面部穴位针刺治疗,大椎、肺俞及背部反应点,以梅花针叩刺,通过去瘀除斑达到治疗效果。

1.2埋针、埋线法蔡卫根选用面斑局部及面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做穴位埋线,对照同样穴位做常规针刺,结果显示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效果更佳。肖平督脉埋针选穴灵台透刺至阳,在治疗黄褐斑及调节激素水平上取得满意效果。

2推拿疗法

手法推拿治疗黄褐斑操作简单,并能避免化学物刺激而免除因异物而造成的过敏反应,同时可减少皮肤创伤,避免了进针的痛苦,易为患者接受,是治疗黄褐斑及面部美容的一种好方法。

2.1单纯推拿疗法苏彦林等用单纯推拿法治疗黄褐斑。先按摩放松腰背肌肉,肘尖点按膀胱经,按压束骨穴,再直擦督脉及夹脊。仰卧位点按面部穴位放松肌肉,再自上而下沿足阳明胃经推擦,按揉足三里。治疗l~2个疗程,取得显著疗效。马高亮等部分黄褐斑为“颈源性黄褐斑”,通过手法治疗颈椎病而治愈或缓解黄褐斑。

2.2推拿综合疗法张红等以指腹在面部穴位进行轻巧柔和的擦法,同时针刺合谷、三阴交,取得较好疗效。吴晓林等采用面部经穴按摩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黄褐斑患者49例,疗效确切。顾艳明面部推拿配合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56例,效果较好。

3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色中医疗法,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在耳部的反射区域或反射点,或者是耳穴注射及耳部放血法,亦可起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

3.1单纯耳部刺激黎俊英用单纯耳穴贴压法治疗黄褐斑,将黄褐斑辨证分型后,取相应穴位反射点,取得较好疗效。植兰英等用板兰根等针剂,注入耳穴肾、胃、内分泌、耳背肺等部位,治疗有效率为100%。

3.2耳穴综合疗法黄褐斑治疗法中体针、面针配合耳穴疗法临床上较常使用,且效果显著。王秀艳采用耳穴贴压配合背部走罐及背俞穴刺血拔罐等方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满意。李芳莉用耳穴贴压配合中药面膜外敷,临床疗效理想。赵昱应用耳穴理论辨证选穴划刺出血,敷以中药粉末活血化瘀,进行物理和化学双重刺激,临床治疗黄褐斑皆取得较好疗效。

4火罐疗法

4.1单纯火罐法苏萍沿背部督脉、膀胱经推罐治疗黄褐斑患者92例,有效率为96.74%。李树香用闪火法把火罐拔在大椎或大杼穴上,循经由上而下走罐,并在较大瘀点用梅花针叩打后重点拔罐,将瘀血排出,较好的改善黄褐斑症状。

4.2火罐综合疗法马新平在黄褐斑患者背部第1胸椎两旁向下寻找隆起点,用三棱针将皮下白色的纤维样物质挑出,然后在挑刺点拔罐,取得较好疗效。卜彤文辩证选取膀胱经第1侧线背俞穴进行走罐,配合玉容散调糊涂外敷于皮损部位治疗黄褐斑,收到良效。

5中药面膜疗法

5.1中药敷面法丁宜等用中药三白粉(白附子、白芨、白僵蚕等量)调和成糊状,倒模在面部30min,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85.3%。马兰将自制中药祛斑膏均匀涂于面部,再取医用石膏用温水拌成糊状后从额部倒下至覆盖整个面部,表面抹平后上覆塑料薄膜保留30min有效地改善了面部斑点。

5.2面膜综合疗法周新采用针刺配合面部穴位按摩后,将中药调和涂于面部并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黄褐斑12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鄢燕取面部色斑处散刺及体针,结合面膜(茯苓,僵蚕,少许糯米粉)外敷,李琛等用中药喷雾配合面部循经按摩,同时予祛斑霜面部外擦皆取得较好的疗效。

6小结

中医疗法在治疗面部黄褐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针灸疗法、推拿疗法、耳穴疗法、火罐疗法、中药面膜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方法各具特色、简便易行。相比之下,中医综合疗法较之单纯治疗方法效果更佳,且临床应用更为广泛。但是,目前黄褐斑的治疗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临床分类方法和疗效评价方法尚未统一;治疗方法多来源于个人经验,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黄褐斑的机制研究相对不足,忽视了情志调节的在黄褐斑中的治疗作用等。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医特色疗法将在黄褐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琳琳,黄咏菁.黄褐斑的中医相关古文献研究[C].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研究进展学习班暨全国学术研讨会班暨2010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199-203

[2]邹宏超,付香莲.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皮肤病与性病,2010(4):7-9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应用;刺灸学;中医特色技能

刺灸学基础为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对针灸推拿专业而言,该课程为主干课程,经络腧穴和临床针灸治疗依靠刺灸学构建联系,形成体系,促进了中医的应用。此学科包含经典刺灸法,结合了现代刺灸理论,是刺灸理论与技能的基础学习内容,可以促进临床技能的培养,其实用性显著。在刺灸教学中,理论实践结合是中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针灸实操技能。

一、刺灸学概述

(一)定义刺灸学是中医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分析人体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为主要内容。该学科针对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刺灸学的理论基础为朴素唯物论,以辩证法思想作为核心指导。刺灸学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积累而来,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独特的实用性、科学性理论体系。刺灸学研究强调整体性,重视机体经络脏腑的关联性,分析机体的生理机制与病理构成,中医辨证手法配合合理施治,实现诊疗目的。刺灸学不仅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理论分支,而且可作为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和生物学理论的基础[1]。

(二)特点刺法(即针法)、灸法、拔罐法等是刺灸学的核心部分。中医特色技能是刺灸学教学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构成。刺灸学教学目的是通过刺灸应用学习,了解刺灸理论,掌握刺灸操作方法,应用刺灸技能促进疾病防治。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可将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等课程联系为整体,逐渐构建完整的中医学理论。刺灸学教学在中医学体系化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刺灸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刺学、灸学学习,促进学生精准定位取穴,进而体现针灸疗效。刺法与灸法基于同种原理,目的具有一致性,但方法和手段有所区别,应用侧重也存在差异。表、热、实、闭等证候以刺法应用居多,而里、寒、虚、脱等证候以灸法应用居多。在临床应用中,刺法与灸法应经过辨证综合施用,可以相辅相成,提高临床效果。刺法与灸法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虽然刺法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适用性较广,但是对某些特殊病症应避免使用。例如,有出血表现的疾病,不适合采用针刺疗法,而应选用灸法治疗。刺法治疗和灸法治疗皆是以腧穴为干预位置,基于患者病情,施针、施灸于指定腧穴,利用人体经络的传导作用,改善脏腑功能,以此实现疾病防治。刺灸学教学中应重视经络腧穴等理论基础,精准取穴,熟练定位刺灸,促进治疗预期的实现。

二、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开展刺灸学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特色技能,即中医诊疗中应用的独特手段,具有中医特色性、独创性并可发挥相应的中医治疗影响作用,其核心技能为刺法、灸法、拔罐法、中医按摩以及中医炮制和内服外治等。中医特色技能应用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简。即指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较强,此为中医特色技能的优势之一。中医诊疗中对辨证理论和针灸应用等技术要求较高,但就整体而言,中医治疗追求治疗流程化繁为简。(2)便。与西医相比,中医诊疗所必须的设备支持相对简单,无论是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还是拔罐法或刮痧治疗等,通常都不需要复杂庞大的设备支持,毫针、敷贴、艾灸、火罐皆是较为小巧的治疗用具。(3)效。中医治疗因为是辨证施治,对经络等进行整体调节和重点干预,故而疗效明显,副作用小,诊疗安全性高,临床效用显著而优越。(4)廉。自古中医重视“德”与“仁”,中医发展起源也是以解除百姓病痛为目的,因而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诊疗成本较低,外治干预和内服用药以常规治疗、常见药物为基础手段,适用性强。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可体现中医治疗优越性,强化刺灸学理论与技能训练,提升针灸学教学实践意义,增强学生中医实践技能。应用中医特色技能,符合刺灸学教学目的,适应刺灸学教学要求,对促进刺灸学应用实践意义重大[2]。

三、中医特色技能的教学应用

(一)理论结合实践刺灸学课程脉络清晰但知识点众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刺灸学理论,加强基础实操,提升实操水平。刺法、灸法是该课程的关键部分。以刺法为例,刺法应用即针灸治疗等,在教学中强调对毫针、电针和灸法的运用,配合拔罐学习;在刺灸理论教学之外,重视应用实践,使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熟练运用以上技能,同时了解针灸治疗前的消毒要点,治疗宜忌,明确当施治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或在施治后患者出现异常表现时的应对处理方式,促进学生掌握预防治疗不良反应的基础手段,培养学生辨别、选择和采用中医手法炮制灸法材料的技能。刺灸技法强调实践性,仅依靠教材理论学习,学生难以对刺灸产生感性、直观的体验,不利于掌握刺灸要点。许多学生缺少实操勇气,为帮助学生克服刺灸实操畏惧感,在理论讲解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在实践中验证刺灸理论,例如,开展毫针运用实践,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技能运用的适应性,基于理性学习,提升感性认知,激发刺灸应用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用具,进行针灸疗法实践。在针灸治疗实践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提插捻转的行针方法,结合补泻适宜理论,辨证虚实。刺灸理论教学在于经验传承,但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实操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刺灸实操使学生实际施针、施灸,在实操中掌握进针、行针以及出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操手感。在针刺时,进针应快而精准,轻巧施针,施针动作应流畅连贯,缩短进针时间,减轻患者体验。仅进行旁观,学生对此技能要点感受不强;而结合实操,学生在应用中可体会行针要点,增强临床应用适应性,定位自身技能缺陷。

(二)定位风险要点刺灸临床应用强调手法精准、顺序科学,还应注意刺灸操作中的风险要点。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刺灸细节教学,可以降低治疗风险。在刺灸操作中,部分实操要点易被忽略但具有风险性。在技能应用时,教师应强调基础操作规范性。例如,灸法治疗中进行麦粒灸治疗时,需要以线香将艾柱点燃,香灰清除不及时易掉落导致烫伤,应及时掸掉香灰,还应在完成艾条灸治疗后立即以水熄灭燃烧的艾灸柱。拔罐法中多使用95%酒精棉球,在点燃棉球前,应先拧干处理棉球,避免棉球中酒精过多而在治疗时滴落于患者皮肤,导致烫伤;拔罐法治疗还应注意定位走罐位置以后,反复推拉罐体,观察罐体吸附力,力度减弱后,需要借助棉球燃烧强化其吸附力,但此种操作反复进行后,罐体温度会随之升高,为避免烫伤,应适时更换火罐。对于此类操作要点,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会予以强调,但学生体验较弱,易被忽视。而结合技能应用,强化主观体验,可帮助学生在刺灸应用中加强风险定位与风险规避,促进提高治疗安全。

(三)促进自主学习刺灸学要掌握的重点在于通过技能应用强化理论基础、技能熟练度,培养机体记忆。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对刺灸应用具有了基本认识。此时,教师应给予灵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应用和自主学习。学生初期实操通常存在各种不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技能应用,锻炼实操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身在刺灸应用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在教师帮助下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强化普遍性问题训练,分析特殊问题应对思路,促进知识架构,提升学生刺灸应用能力。针灸等中医特色技能与刺灸学密不可分,也是刺灸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基于此类技能的自主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刺灸应用能力提升,强化临床刺灸实践水平。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刺灸基础施针、施灸起步,加强毫针运用练习,强调在自主学习中避免机械式技能应用,在刺法和灸法治疗中结合经络理论,结合辨证理论,强化穴位知识,完善理论体系,发挥刺灸的正向影响。

(四)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技能应用开展的刺灸学教学,在强调技能应用训练之外,兴趣激发也是教学的重点策略。理论教学体验感不足,学生的学习意识往往沦于被动。而结合技能应用,通过施针、施灸、拔罐等由易向难的技能应用,增加刺灸实践,可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开展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中医特色技能的应用,说明其疗效优势,例如,艾灸可防病益寿,促进机体健康,针法治疗可刺激经络通畅、扶正祛邪等,使学生对刺灸学、中医影响产生更真切和更强烈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学通过内服外治结合,减轻患者病痛,其中刺灸治疗功不可没。因而,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促进技能研究至关重要[3]。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篇6

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工作简报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使医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提升,医院门诊量80万人次、出院病人2万人次、自制制剂年销售1500万元。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专科体系。在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我院确立了以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为龙头,以名牌带动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以二级分科建设为拓展,树立做精做优中医专科的理念;以专病建设为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在现有肛肠、针灸、心内、皮肤四个省级重点专科的基础上,加大妇科、骨科、内分泌、微创外科等科室的建设,近年来,我们加强“神农堂”建设,做实中医继承工作,把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融入于医院建筑与环境建设中,将神农堂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医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造就了一批名老中医,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医院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组织力量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通过名医带徒、跟师学习,继承了名老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制定了一批协定处方,开发了专科制剂,不断丰富中医药学术理论,提高科研水平,近四年,医院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承担部级课题4项,省、市级课题18项。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协作,推广适宜技术,不断引进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每年举办针灸、推拿、敷贴、手法正骨等简、便、验、廉适宜技术培训班十期以上,不仅提高了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更突出了中医药特色和文化特色。

二、中医临床科室能注重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发挥。目前我院有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门诊。每个病区都建立了单病种中医的诊疗常规。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逐年上升。中医的康复中心、亚健康治疗中心为功能障碍性病人的恢复期、康复期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随着医院整体实力的提高,医院把重心放在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病等病种上,在临床治疗中倡导“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提高中医药在治疗中的参与率,医院制订了中医干预政策,明确规定了外科在收治病人过程中要有中医治疗方法和手段,对病人的会诊、术前讨论都要请中医人员参加等。同时医院重点加强制剂中心建设,使制剂中心成为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显著特征,目前已生产二十种剂型,94个品种使医院真正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的新格局,不仅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促进了中医药特色优势可持续发扬。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族医学;民族药学;基础研究;特色;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我国的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3个组成部分。民族医药是指少数民族医药,是少数民族医药的简称。我国各少数民族以各自的生活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为根基,创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族医药的疗效毋庸置疑,但目前民族医药的研究多数仅限于临床疗效观察,而诸如民族医学理论如何发挥作用、基本科学问题如何解释、民族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如何加工炮制、怎样发挥作用等基础性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自然基金”)设置了民族医学(申请代码H2720)和民族药学(申请代码H2818)2个二级学科,专门资助民族医药学的基础研究。民族医学领域从1990年资助第1个项目至今,共资助各类项目155项、资助总经费5549万元;民族药学领域从2008年设立“H2818民族药学”申请代码至今,共资助各类项目230项,资助总经费达9370万元。

自然基金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在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民族医药领域常从哪些方面开展创新的、有特色的研究并获得资助,是该领域科研工作者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2008年至今自然基金资助的民族医药学项目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出研究的几个着眼点,供项目申请人参考。

1近几年自然基金民族医药领域资助概况

近几年民族医药的基金申请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1年以后增长速度更加明显(图1)。从2008年至2014年,民族医药学领域受理各类项目申请1643项(民族医学528项,民族药学1115项),资助342项(民族医学112项,民族药学230项),资助总经费约1.4亿元(民族医学4623万元,民族药学9370万元),占历年自然基金民族医药领域资助总经费的93.8%。除2009年1项民族药学项目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和2014年各有1个项目获得联合基金资助外,其余获资助的研究类项目均集中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地区项目”)3个项目类别。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为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因此超过一半的民族医药学申请项目为地区项目,这是与其他学科明显不同之处。

申请项目的研究对象与民族医药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医药理论系统、临床体系完整的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朝医学、傣医学等申请项目相对较多,其中以应用范围广、教育部已独立设置学科专业的藏医药、维医药、蒙医药的申请项目为最多,三者申请和获资助项目数量可达民族医药项目总数的2/3。对于理论体系尚不完整,但已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壮、回、瑶、苗、彝、侗、土家、畲、黎等少数民族医药的研究近几年也有项目申请,且有部分项目获得资助,尤其是壮医药、回医药、苗医药、土家医药的研究申请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药物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治则治法、民族药资源4个方面,这些研究内容的申请项目约占全部申请项目的90%左右。获资助的项目中超过50%的项目为考察药物的作用机制、逾20%的项目为研究药效物质基础,而对于民族医学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的项目相对偏少。

2民族医药领域资助项目的特色与创新

民族医药领域研究项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与其他医药学领域是类似的,而项目的研究思路是否具有特色和新颖性是能否获得评审专家认可的主要方面。新颖的研究思路与项目的着眼点密不可分,纵观近几年民族医药领域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可将项目特色和创新的来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来源于民族医学理论的特色与创新不同少数民族均具有其独特的医学理论,如藏医的“三因学说”,维医的“四大物质学说”、“气质学说”、“四种体液学说”,蒙医的“三根学说”,傣医的“四塔”、“五蕴”学说,朝医的“四象”理论等,挖掘这些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该民族医学,也是进行基础研究的良好的切入点。

如维医“四种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和黑胆质4种不同的液体构成。异常黑胆质体液因其份量重、质地稠,易在支配器官(脑、心、肝)组织细胞中沉着形成阻塞,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功能受阻,是许多复杂性疾病和衰老的主要原因。有些申请项目围绕异常黑胆质是什么、如何诊断和干预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病证’结合的维医异常黑胆质证动物模型的系统评价与研究”、“异常黑胆质型痴呆病证模型及其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病证模型的建立及分子与细胞病理学研究”等项目通过建立异常黑胆质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维医体液学说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维医异常黑胆质型消化系统肿瘤共性外周血miRna标志物研究”、“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共性代谢特征的研究”等项目采用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建立异常黑胆质型疾病的临床miRna诊断指标,探究维医异常黑胆质病证的物质基础。对于异常黑胆质的防治,维医常采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为了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的作用机制,项目“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延缓衰老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从脑葡萄糖代谢角度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防治痴呆的效应及机制”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体现了藏医学特色,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1-4]

1894年朝医学创始人李济马所著《东医寿世保元・四端论》提出:“人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脾小者名曰少阴人”。这种特有的“辨象论治”理论是基于人的骨骼、容貌、性情、易感症等因素建立的,后世医家临证时却常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辨象结果不同而产生疗效不同的现象。项目“朝医四象人的末梢神经活动电位的研究”、“Sep-pnap在朝医体质辨象中的应用”认为少阳人多热体质,少阴人多寒体质,这种体质特点引起末梢神经生理、病理上的改变,导致末梢神经传导参数相应变化。因此项目通过测定“四象人”末梢神经动作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根据辨象结果,分析电生理学数据,从而掌握四象人的中枢-末梢神经系体质特征。项目将少数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紧密联系起来,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其研究成果[5-6]还将有助于提高朝医辨象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率。

2.2来源于民族医学优势病种的特色和创新现代医学难以治愈或疗效不佳的疾病,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来说却可能是其优势病种,如藏医治疗肝胆、肠胃疾病、心脑血管病、风湿骨病,维医治疗白癜风、银屑病、妇科疾病,蒙医治疗脑血管疾病,壮医治疗风湿病,回医治疗脑中风等,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少数民族对这些优势病种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特色,正是一些申请项目创新的源泉。

肝病在藏医学中属于“赤巴”病的范畴,称为“青乃丹吾”。《四部医典》记载“青乃丹吾患后无觉察,失眠乏力身重无食欲,贫血肌肉日益渐削瘦。”藏医治疗肝病的原则为从整体出发,在调理“隆”与“培根”基础上,治疗“赤巴”,施以利药清热解毒,达到缓解和治疗作用,这是藏医治疗各类肝病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项目“藏药波棱瓜种子脂肪酸保肝活性及机理研究”、“藏药‘甲嘎松汤’调节nrf2/Bach1-aRe-抗氧化酶通路以抗氧化保肝的研究”等针对藏医药治疗小儿肝炎、肝肿大等开展研究;“藏药‘郎庆阿塔’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则是围绕藏药治疗肝硬化进行探讨,均已取得初步进展[7-8]

维医药学认为白癜风(白热斯)是因体内异常黏液质过盛,支配器官(脑、心、肝等)功能衰竭,机体自然力下降,导致调节异常体液的功能紊乱,影响人体正常血液质的着色能力等所引起。血液中异常黏液质过盛,使表皮基底层、毛囊、真皮层等部位的微循环正常功能受阻,从而使正常黑色素细胞(mC)增殖或酪氨酸酶(tYR)的激活物质不到位,虽然黑色素细胞存在,但功能失活。项目“白热斯油及所含单味药材对mC增殖与tYR体外激活作用研究”以维医治疗白癜风确有疗效的白热斯油搽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黑色素细胞增殖、络氨酸酶激活等的影响,为维医治疗白癜风这一优势病种找到部分科学依据。

再如《回回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国回族医药百科全书,该书仅剩残卷4卷,其中残卷12“众风门”整篇的内容保存完好,记载了回医药对脑系疾病的方药论治体系。正是有该医学典籍的指导,使得脑血管疾病成为回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有些项目即围绕这一优势病种展开研究,如项目“‘失合刺治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pi3-K/aKt通路的影响”探讨回药失和刺治丸治疗脑卒中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后遗症的作用机制;项目“缺血性卒中的生物学基础及回药木香油方干预研究”研究回药木香油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项目“扎里奴思方调控血脑屏障开放对脑缺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由血管迁移脑内的影响”从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透的角度研究《回回药方》中扎里奴思方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制,且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发现扎里奴思方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促进BmSCs经由血管进入脑内更好地发挥脑保护作用[9],为回医药治疗脑病提供了崭新的证据。

2.3来源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特殊病种的特色与创新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在祖国的边远地区,受不良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特有或高发的病症,如、青海的高血压、痛风、白内障、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新疆的民族高发性肿瘤(卡波西肉瘤、宫颈癌)、地方性砷中毒、包虫病,广西、云南的地中海贫血等。如果当地研究人员采用民族医药治疗这些疾病,可以方便地获得大量样本,有利于民族医药理论的诠释和发扬光大。

例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altitudepolycthemia,HapC)又称多血症、高血症,是高海拔地区慢性高原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为慢性缺氧刺激骨髓,进而导致红细胞过度增生。藏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起居环境和饮食不当,“遍行隆”紊乱,体内气血被扰乱而妄行,引起人体内“坏血增多”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尚未取得突破,而藏医总结出治疗该病的方药,取得了一定疗效。如三果汤散来源于公元7世纪成书的藏医经典《月王药诊》,由藏药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组成,是藏医用于多血症放血治疗前的必需的内服药方,该方主要通过调和气血而达到抗缺氧、抗疲劳的功效,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明晰。项目“HapC藏医多血症的生物学基础及藏药三果汤散干预研究”采用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藏药三果汤散干预前后体液中代谢物全谱的动态变化,阐释病证结合的HapC藏医多血症的生物学基础及科学内涵[10]

2.4来源于民族医药特色疗法的特色与创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可能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各民族逐渐发明了独特的治疗方法,以缓解病痛。如维医的埋沙疗法,蒙医的放血疗法、拔罐穿刺疗法、酸马奶疗法、正骨术,壮医的针挑疗法、药线点灸法、角吸疗法,苗医的生姜叭法、滚蛋疗法、爆灯火疗法等,在维护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健康方面功不可没。对于这些特色疗法原理的深入挖掘,可以充分体现民族医药项目的特色和创新。

回医“汤瓶八诊疗法”中非常有特色的理筋手法以“轻、柔、透、巧”为特点,在筋伤治疗时,将筋伤分为3期治疗。早期使用“捋筋、揉筋、擦筋”等手法,中期使用“理筋、顺筋、散筋”手法,后期使用“抓筋、拔筋、捏筋”等手法,这种“筋伤九法”在临床治疗中常获奇效。已结题项目“回医理筋手法对家兔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动态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考察了回医理筋手法对软组织损伤急性期治疗的最佳有效时间点及其作用机制[11]

《回回药方・针灸门》记载:“是凡一体内,多有恶润凝聚以致本体,并其禀性作坏,……必以火灸之,则本体病根尽去”。烙灸疗法是回族医药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用烙药或铁器烧灼直接烙烫于病痛体表部位,使局部发红发泡,促使机体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烙灸疗法旨在排出异常体液,促进四性、四液平衡,使全身经脉通畅,利于相应器官组织功能的恢复。项目“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研究回医烙灸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认为回医采用特色烙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具有补肾通督、强筋健骨的功能,从而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12]

蒙医认为脑震荡属头部内伤范畴,可分为轻、中、重度。头部受到外力后,“脑气”和“脑髓”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失常,“赫依血”循行受阻,出现“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震脑术是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专治脑震荡的奇特疗法,其“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理论和诊治技术,在脑震荡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项目“蒙医震脑术及启震原理研究”围绕这一特色疗法对其作用原理展开研究,因选题新颖,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2.5来源于民族用药特色的特色与创新各民族医学不仅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在遣方用药上也各有特色,如回医擅用“香药”,苗医擅用“鲜药”、处方“用单不用双”,壮医擅用“毒药”和“解毒药”,傣医擅用“睡药”、“磨药”,藏医、蒙医讲究分时给药等。目前对这些特别的用药理念和方式开展的深入研究尚少,值得科研人员进行探讨,这样的研究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特色。

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为昆虫纲有翅亚纲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属昆虫,俗称蟑螂,云南白族人民应用美洲大蠊治疗创伤有悠久的历史。以美洲大蠊为主药,已研制出具有创伤修复作用的“康复新滴剂”、治疗慢性乙肝的“肝龙胶囊”和针对肺心病心衰的“心脉隆注射液”等新药。有项目申请人在民间白族临床用药调查中发现,美洲大蠊干粉对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明,因此提交了“基于微透析-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项目申请,获得了评审专家的认可,从而获得资助。

传统藏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白脉病)的治疗多采用早、中、晚分时给药的独特给药方式。3个经方(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按早、中、晚组合给药用于治疗脑缺血、脑梗死等缺血性脑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项目“三个藏药经典方早中晚组合给药协同治疗脑缺血机制探讨”针对3个处方分时给药协同治疗脑缺血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13]。无独有偶,蒙医也常采用不同处方分时给药,如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疑难病症时,临床上常用3套复方分别按早、中、晚给药。那么分时给予不同处方是否必要、与一日一方比较有何不同、是否可简化为统一的有效方等问题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兴趣,于是申请了“保护肾功能蒙药给药方法比较及有效复方筛选实验研究”项目并获得资助。在取得了一定进展[14-15]之后,对优化处方进行作用机制的探究,随后申请的延续性研究项目“三种复方蒙药不同用法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治疗作用机制解析及药物靶点研究”再次获得资助。

蒙医药理论的核心是三根学说,“赫依”、“协日”、“巴达干”是其基本内容。“心赫依”病是“赫依”病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所致的病症,属于功能性异常的范畴。蒙医临床治疗“心赫依”的方剂中常有动物心脏入药,是蒙医用药特色之一。但是所用动物心脏缺乏质量控制标准,针对这种情况,有研究人员申请了项目“在蒙药方剂中入药动物心脏的科学依据及质量标准研究”,从质量评价的角度对蒙医特色用药给予技术支撑。

2.6来源于民族地区特有药材的特色与创新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有的生态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各地特有的药材,如新疆的伊贝母、雪莲、罗布麻,的藏红花、藏茵陈、红景天、冬虫夏草,内蒙的肉苁蓉、麻黄、防风,云南的三七、天麻、石斛,宁夏的枸杞、银柴胡、苦豆子,广西的罗汉果、鸡血藤、广豆根等,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可以彰显项目的地方特色。

藏药雪灵芝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石竹科蚤缀(arenaria)属雪灵芝亚属垫状草本植物,分布于海拔4000m以上、雪线以下的高山草甸和砾石堆中。雪灵芝的藏药名为“阿仲嘎保”,意为“采天地灵气之人间仙草”。据藏医药古籍《四部医典》和《秘诀遗补》记载,阿仲嘎保可治疗“胃肠之溃疡、膨胀、癌症、瘰疬并能健胃助消”。雪灵芝在低剂量下可表现为免疫抑制,而在高剂量下则显示出增强,展现出免疫的调节效应。针对雪灵芝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人员提出“藏药雪灵芝肿瘤抑制与免疫激活协同效应及机制的体内外研究”、“基于‘谱-效关系’的藏药雪灵芝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等项目申请,并获得资助。

鲁堆多吉,又称藏党参,是桔梗科植物长花党参CodonopsismollisChipp.的全草,功能补中益气,健脾生津。藏医学认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藏医认为人有五气:索金,帮助呼吸的气;近珠,协助说话的气;嘉杰,协助肌肉活动的气;梅年隆,协助消化的气;土色,协助排泄的气。与生殖有关的是土色,主要在臀部,男性生殖器和大腿处,在人体有固摄的作用,固摄血液、尿液等,使人有,调节的分泌。项目“藏药鲁堆多吉对生殖腺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根据藏医药理论,对藏党参调节动物生殖腺的作用进行了机制探讨。

天山雪莲SaussureainvolucrataKar.etKir.为菊科风毛菊属SaussureaDC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一带,生长在雪线以上。民间以全草入药,性温,味微苦,入肝、脾、肾三经,具有温肾助阳、祛风胜湿、通经活血等功能。在维吾尔医《哈孜巴依药书》、中药典籍《本草纲目拾遗》里记载是对一切寒症有突出疗效的药材,可以外敷等方法治疗风寒湿症。但常规制剂存在使用后皮肤过敏等刺激性问题。项目“维药天山雪莲纳米透皮给药系统及其经皮渗透机理研究”采用现代制剂学手段将天山雪莲药效成分制成新型给药系统,从而改善其透皮吸收、减少其副作用。另外,受全球变暖影响,天山雪莲的生长区域变小,进行人工种植是保证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方法,但制约人工种植的瓶颈是该药的热适应性问题。已结题项目“天山雪莲SiHSps类耐热基因的分离与功能研究”从天山雪莲cDna文库中克隆天山雪莲的热激蛋白基因,将其在天山雪莲中高效表达,以提高天山雪莲热适应性,从而实现人工栽培[16-17]。该项目以现代科学技术解决民族地区特有药材资源难题,具有很强的特色和新颖性。

2.7来源于各民族药材同物异用的特色与创新各民族用药普遍存在药物交叉使用的现象。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余种,蒙汉共用的400余种,共用的150余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用马鞭草的有20个民族,用鱼腥草的有23个民族,用车前的则多达29个民族。民族用药的交叉问题比较复杂,有的是药名相同,基原各异;有的则是基原相同,药用部位或功效却不同,如中医用刺猬皮,朝鲜族用刺猬胆;中医用蝙蝠的粪便,傣族则用其血。红花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而维族则用以止咳。白鲜皮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而宁夏回族地区民间则用于治疗刀伤出血,并流传有“家有八股牛(白鲜皮之别名),刀伤不发愁”的说法[18]。对于同物异用的现象,非常值得科研人员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可以阐明各自用药机制,还可以扩大药用资源、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在等高海拔地区,藏医将虎耳草属多种药用植物应用于肝胆疾病(赤巴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赤巴肠病),并将其归为“蒂达”类药材的次级分类“松蒂”类项下,其主流品种为篦齿虎耳草Saxifragaumbellulatavarpetinata;而在低海拔地区,中医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中耳炎、痔疾肿毒等病症,其主流品种为虎耳草S.stolonifera。项目“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的功效、活性成分与分类群组、地理空间分布及生态环境的关联性研究”集成植物分类学、化学分类学、药效学等研究方法,开展虎耳草属不同地域、不同品种药用植物功效、活性成分研究[19],从而揭示汉藏两地药用差异的深层原因。

3建议

我国的民族医药学因涉及到几十个少数民族,而每个民族又有其各自特点,因此非常博大精深,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本文介绍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只要科研人员认真学习和思考,就会发现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如藏医采用尿诊法诊断疾病,有何科学道理;藏药处方中常用重金属含量很高的“佐塔”,为何每每取效而未见毒副作用;蒙医常用诃子炮制药材,对药性有什么影响;中医用熊胆清热解毒、明目、止痉,朝医却用之活血化瘀、发汗祛邪,2种医学的认识有何关联等等诸多科学问题都可以作为基础研究创新性的源泉。

自然基金民族医学和民族药学2个学科支持的项目,均应在民族医学理论指导下开展。虽然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对了解民族医药非常有帮助,但研究也不应局限于此,民族医学研究项目应更关注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等医学基本理论的诠释,民族药学还可开展药材资源与鉴定、质量评价、炮制方法、制剂手段以及毒理学等探讨。因此建议研究人员认真学习民族医学理论,了解民族医学优势病种,熟悉民族医学特色疗法,调查民族地区用药特点,掌握民族用药资源情况,同时还要关注医学最新进展,这样才能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民族医药领域的科学问题,做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相结合,从而促进民族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BeiLi,Qing-liLuo,mammatnurahmat,etal.establishmentandcomparisonofcombiningdiseaseandsyndromemodelofasthmawith″kidneyyangdeficiency″and″abnormalsavda″[J].evidBasedComplementalternatmed,2013,doi:10.1155/2013/658364.

[2]wangH,Gaow,Kongm,etal.effectsofabnormalsavdamunzipontheproliferationactivityandmigrationabilityoffibroblastsderivedfromhypertrophicscarinvitro[J].evidBasedComplementalternatmed,2015,doi:10.1155/2015/870514.

[3]阿布都乃比・麦麦提,艾力艾力・艾比不拉,艾斯卡尔・提,等.维医异常黑胆质载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心脏超微结构的改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5):590.

[4]吐尔逊阿依・卡米力,哈力旦木・吾加不都,古孜力努尔・依马木,等.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eRK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169(1):114.

[5]金春玉,林长青,柳振宇.朝医四象人运动神经传导机能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3):755.

[6]金春玉,马场正之.朝医四象人感觉神经传导机能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257.

[7]熊天琴,李红侠,陈元元,等.甲嘎松汤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1):132.

[8]薛娟,彭蕴茹,丁永芳,等.藏药郎庆阿塔对肝纤维化大鼠胶原代谢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260.

[9]任非非,刘敬霞,俞维,等.回族药扎里奴思方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血管迁移脑内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130.

[10]邝婷婷,张海伟,陈一龙,等.藏药三果汤散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1):171.

[11],马惠n,穆静,等.回医理筋手法不同时间干预兔颈肌慢性损伤的组织学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0):1069.

[12]许建峰,林瑞珠,牛子瞻,等.回医烙灸法对大鼠实验性腰椎间盘退变mmp-3表达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3,44(2):53.

[13]谢彬,刘睿颖,和静萍,等.3种藏药经典方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8):1846.

[14]王秀兰,金亮,哈旦宝力高.9种蒙药3种组合用法对肾损伤动物模型肾功能保护作用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276.

[15]王秀兰,韩斯日古楞,包春霞.三种蒙药一日多方与一日单方用法肾功能保护作用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6):972.

[16]Huixianing,mingLiu,nurbolataidarhan,etal.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vegetativegrowthofcultivatedSaussureainvolucratainalowaltituderegion[J].medplant,2014,5(6):1.

[17]宁慧霞,努尔波拉提,刘敏,等.低海拔种植天山雪莲一年生植株的生物学特性[J].植物学报,2012,32(5):662.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篇8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目的分析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特征。方法分析导致该院6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特点,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67例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包括6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4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p<0.05)。67例患者均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其中59例患者临床治疗接受过侵入性操作,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为肺部。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发病群体主要为病情严重,接受过侵入性操作治疗的患者,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对数抗菌药物具有高耐药性。

[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耐药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064-02

[作者简介]杨榕源(1978.9-),男,福建漳浦人,本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控制。

相关医学数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1]。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患者,病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已引起的临床治疗的高度重视[2]。为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患者的发生率,该次研究对该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67例患者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67例患者参与该次研究。其中男32例,女35例,平均年龄为51.2岁。67例患者的家属均同意患者参与该次研究,且在参与研究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回顾6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观察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而接受有创治疗的次数。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使用美国德零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药物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检测,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滤纸片贴在已经接种测试的琼脂表面上,随着药物在琼脂中扩散距离的增加,抗菌药物的浓度呈对数减少,在纸片的周围形成抑菌圈,抑菌圈越大说明药物敏感度越低。药物敏感度结果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敏感、中介和耐药。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c2进行检验,p<0.05表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危险因素

①基础疾病:67例患者均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其中包括恶性肿瘤17例,严重外伤9例,血液系统疾病13例,肾脏疾病6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1例,尿毒症11例。②侵入性操作:67例患者中,59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过侵入性操作。③抗菌药物的使用:67例患者在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前,均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36例患者使用过1种或1种以上抗菌药物,31例患者使用过3种或3种以上抗菌药物。

2.2感染特征

①感染部位:67例患者共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75例次,其中54例次染部位为肺部,12例次感染部位为伤口,6例次为败血症,3例次为尿路感染。②分布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多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外科和胸外科,分别为16例、13例和12例。③细菌种类:67例患者共分离出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61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2.3敏感性分析

该次研究对分离出的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1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其中共3种药物的药物敏感性大于30%,分别为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见表1。

2.4耐药率比较

检测两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p<0.05),见表2。

3讨论

李泽文[3]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患者主要为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以及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过侵入性治疗操作的患者。参与该院该次研究的67例(100.0%)患者均存在严重基础疾病,且住院治疗时间较长,其中88.1%的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过侵入性治疗操作。同时该院该次研究还发现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率为23.9%,明显高于医院其它科室。此外抗菌药物的使用也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该次研究对分离出的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1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其中共3种药物的敏感性大于30%。

甲氧西林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耐青霉素酶青霉素,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临床将甲氧西林应用于治疗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4-5]。到目前为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由于该种病原菌具有传播途径广、致病性强、多药耐药性等特点,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给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造成了严重影响[6]。

总结该次研究结果得出,为有效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控制,如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侵入性治疗操作等[7-8]。此外还应对重症监护室病房等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做好隔离措施,努力将医院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参考文献]

[1]支丽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3(6):226.

[2]孔阳英,吴宜.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9(4):1221-1222.

[3]李泽文,史瑀.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7):1225-1226.

[4]潘云军,刘慧,郭卫红,等.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4(3):482-484.

[5]赵红梅,彭新国,纪冰,等.医院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4,37(3):175-177.

[6]张新玲,向大伟,周珺,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防控效果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4,34(6):3214-3216.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篇9

中医历来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基本理论同样是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明确指出,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展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所占比例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医护理技术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步淡化,从而明显影响了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创新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认识中医护理的特色护理,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1护理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指导思想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有两大特点,一是整体观,二是辨证施治。中医护理本身是中医治疗的一部分,因而他必须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它们既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又互助互用,互相制约,维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构建了系统的中医护理整体观念。

2中医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有机结合

中医护理的框架结构,是现代生物,生理,心理,社会护理模式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活动,在治疗护理中,既要祛邪,又要扶正,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以人为本的中医整体护理,辨证施护模式是中医护理的基本内涵。

3中医护理技术,特色,优势

3.1中医护理的理论优势

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功能性疾病。所以在治疗护理时,必须考虑影响平衡的相关因素,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护理疾病的目的,同时预防、康复和养生保健。这些重视调动机体调节和康复能力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趋势。

3.2中医护理方法优势

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用广,疗效快等特点,在服药护理中根据人体气血盛衰变化,八纲辨证确定服药的温度,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服药原则,以提高药力等等。非药物法即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热熨,熏洗和气功等等,针灸,推拿既是治疗技术,又是护理技术,掌握针灸,推拿疗法是中医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是现代中医的治疗护理的重要内容。

3.3中医护理养生保健优势

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护理方式,养生是中医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开发食疗,可达到祛病健身,延缓衰老,调节机制等多种功能,针对老年人,妇女以及亚健康状态人群,采用气功,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提出重视养生,调节精气,防御邪气是中医学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也是现代人值得借鉴和维护的养生方法。

3.4中医护理的操作优势

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实用性是其他护理无法比拟的,因此就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诸如针灸术,推拿术,按摩术,拔罐术,刮痧术,敷药术,贴药术,冷冻术,熏洗术,耳穴压豆,太极拳,五禽戏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

4中医护理质量提高的前提与关键是护理人员素质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篇10

【关键词】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医院;成本核算体系

一、新《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思路

2011年1月18日,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同步推出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五项新制度。其中,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以下简称“新财务制度”)。新财务制度的出台将使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更为规范,更为标准,能够更好地配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工作。

与原制度(1998年的医院财务制度)相比,新财务制度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一个变化体现在成本核算工作上。新财务制度用了一个独立章节来阐述医院成本管理,体现了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形势下国家对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的高度重视。新财务制度要求医院实行以科室为核算对象的内部成本核算,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遵循收支配比、权责发生制等原则,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三级医院及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还应能核算出医疗服务项目、病种、床日、诊次等单项成本,并且要求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呈报一系列的成本报表,把医院各种各样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成本通过这一系列的成本报表展示出来。公众可以通过医院披露的成本报表知道医疗收费是否合理等问题。

可以看出,新财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要求很高,但是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如何建立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如何同时进行,各种成本在核算对象之间如何分摊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

二、中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特点分析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疗机构把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加以记录、汇集、计算、分析和评价,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不同范围计算出医疗卫生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成本水平,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并根据不同医疗服务项目的消耗,分配医疗服务费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一般医院可分别核算门诊挂号、住院床位、检查、治疗、化验、放射、手术、分娩、输血、输氧、其他及药品、制剂等项目。就中医院而言,成本核算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中医制剂成本核算是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备受关注。中药制剂研发已成为中医特色建设的突破口,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最佳载体之一便是中药制剂。各类具有中医特色的医院,例如中医院,对中药制剂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医保制度改革、医药分家、药品降价、传统饮片及中成药的利润变薄,使中医院在中药方面的盈利空间变小。与中药相比,中药制剂的研发由于其确切的临床疗效,研发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省去了巨大的销售成本,为医院创造了一定的利润空间。随着研发的深入和技术层面的大幅度提高,还可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以笔者工作的河北省中医院为例,以茵连和胃颗粒、十味百合颗粒等为代表的一共34种自制药剂,均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包括管理、临床、科研等多个环节,就财务方面来说,中药制剂的成本核算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中药制剂的材料费用、科研开发费用、设备折旧费用、人工费用等等均构成各种制剂的成本项目。

(二)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成为成本核算的重要核算对象

中医学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近代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近年来随着现代病种的日益复杂性以及人们对日常养生保健重视的日益提高,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就笔者所在河北省中医院为例,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都结合本科特点,开展了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例如,呼吸内科根据中医理论每年于“三伏”、“三九”天开展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穴位贴敷活动;按摩科创立了独特的经络和脊柱调衡疗法治疗颈椎病;脾胃病科独创了“解毒化浊”疗法,运用该方法,使许多重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肠上皮化生、重度异性增生、真性无酸患者恢复了健康;骨伤科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督脉液压疗法、手法推拿技术、中药渗透离子导入技术和中药熏蒸技术、液体灌注疗法(静脉点滴和水针注射技术)手术技术等中医治疗方法,创立的“督脉夜压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专法研究达到了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8%的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地探索和完善新的治疗方法,医院专门成立了中医特色治疗科,利用中医传统疗法“简、便、验、廉”的特点治疗各种疾病。目前已开展的特色项目有整脊推拿、刮痧、火疗及温熨疗法、小针刀治疗等,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新财务制度下,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之一体现在将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分为科室、医疗服务项目、病种、床日和诊次,有利于正确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这就为中医院的成本核算内容界定了范围,要突破以往在成本核算上“重科室,轻诊疗项目”的局限,在以后的成本核算工作中贯彻既突出科室成本,又突出特色诊疗项目的原则。即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要成为成本核算的重要核算对象。

三、新财务制度下构建中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

秉承新财务制度的改革思路与原则,结合对中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分析,笔者尝试构建中医院的“全成本”核算体系,促进医院成本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

(一)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体系

“全成本”核算的工作应实行三级成本核算模式:一级核算是以医院为核算对象,核算医院的总成本;二级核算是总成本下设包括药剂成本、制剂成本、临床科室成本、医技科室成本及管理部门成本等二级项目成本,计算出科室成本;三级核算是以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为核算对象,科学地归集和分配项目成本。

(二)二级项目成本的基本构成与核算(表1)

(三)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构成与核算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成本核算是指按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为成本计算对象,对要素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各种诊疗项目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以临床科室或者中医特色治疗科开设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三级核算,是适应医疗付费方式改革的需要,也是中医医院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成本核算与科室成本核算时间上应该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成本项目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成本项目归集的对象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成本包括:医用材料费用、药剂成本费用、研发分摊费用、诊疗费用、医护人员工资费用、仪器设备折旧费用、其他费用等等。

总之,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由总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和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成本核算构成。在核算的过程中,力求通过成本项目的安排,实现科室成本与诊疗项目成本之间的数据对接和转换,实现成本核算方法的一体化。通过完整的成本核算工作,提升中医院成本信息的价值,充分发挥成本核算在中医院管理上的重要作用,促使医院能以最低的成本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m].2010.

[2]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m].2010.

[3]黄琦璐,温薇.基于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