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十篇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十篇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06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篇1

一、制定选择依据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

一般地说,每个医院都有自己五年或十年发展规划和近期推进计划,而人才梯队建设又是发展规划和推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对象的选择阶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确定培养目标。即根据医院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和现有人才状况,提出人才培养层次(初级、中级、高级)和数量。二是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培养对象。

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择,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选择什么样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进入医院人才梯队建设队伍中来,这里有一个选择的依据或选择标准问题。

第一,培养对象现有技术水平和培养潜质。要全面分析培养对象学历、医学基础理论和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技术操作和实际工作能力。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培养对象的培养潜质,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在所从事的学科和专业发展趋势。

第二,培养对象的医德医风和爱岗敬业精神。确定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对象的人选,除了学历、学术成就和业绩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医德医风和爱岗敬业精神作为选择培养对象首要标准。看他们是否热爱本职工作,喜爱所从事的学科和专业。工作中是否敬业,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不甘失败、敢于实践的钻研精神。要客观地分析培养对象的医德医风,是否能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我们还要考察培养对象团结协作精神和上下级协调能力,以及应对重大伤害、灾难事故的处置能力。

第三,要不拘一格选择优秀人才。进入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对象队伍中来,看资历不唯资历,要重能力、重水平、重实绩,努力营造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氛围。要大胆启用优秀的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基础素质好,理论功底扎实,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后劲,高学历人才可以作为人才梯队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象。

二、提高培养质量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

在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中,除了明确培养对象选择依据和标准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通道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

第一,人才通道的建立。医院在明确了培养对象和学科、专业方向后,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能进能出的人才成长通道,从培养对象的角度上讲,就是培养对象学术专业发展规划,通过什么样的培训方式、达到相应层次的学术专业水平、考察的标准、未达标的处置办法,甚至退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对象队伍。在建立人才通道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明确岗位序列。岗位序列如同上楼的台阶,培养对象在人才通道中成长的各个阶段。二是制定好各个阶段评价标准。明确岗位序列后,就要制定好一部切实可行、兼顾学科、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对象不同培养阶段的评价标准,简单地说,为培养对象能否从较低的层级上升到较高的层级,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三是淘汰制度。在人才通道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同步要建立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对象的淘汰机制。人才梯队建设的培养对象不仅需要入口,让源源不断的后备培养对象有秩序、有效地进入梯队;同时还需要出口,让不宜深造发展的培养对象及时离开培养对象队伍。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人才梯队建设队伍,只能是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没有发展前途的、缺乏竞争力的机制。技术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梯队建设是后备干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中,只有建立了可操作性强的淘汰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紧迫感和压力感。

第二,正确选择人才培养方式。医院在建立人才梯队建设的培养通道和淘汰机制后,就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级人才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培养对象的培养方式。一是开通院校培养的主渠道,出台优惠政策,舍得花本钱,鼓励培养对象脱离工作岗位,到国内著名医学院校、科研机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发展潜质强的培养对象,医院条件允许,可送到国外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培养深造,获得更多的科技前沿新信息、新技术、新思路。二是发挥院内岗位培养的辅助渠道作用。按照国家关于高等医学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要参加相应阶段的规范化培训的规定,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精密实施,严格要求。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院内有资质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作用,鼓励他们在不降低培养对象参加全国和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组织的相应学位考试成绩和录取标准的条件下,优先录取本院培养对象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是要采取更优惠的措施,鼓励学科、专业带头人搞好传帮带。通过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培训学习的培养对象回院后,还有一段磨合过程。学科、专业带头人要手把手教他们,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成为本学科、专业的骨干。

第三,培养效果的客观、准确评定。不管采取何种培养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最终必须要考虑建立一套客观的、准确的评定标准。要将培养过程中分阶段的考核成绩纳入最终考核结果中来。在评定标准面前,培养对象人人平等。医院要成立有院领导、学术权威和干部管理部门领导参加的考核评定小组,对培养对象逐一考核评定,不走过场,保证培养质量。

三、正确任用培养对象是人才梯队建设的落脚点

培养人才,落脚点是任用好人才。治院之道,唯在用人,人尽其才,医院得以持续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源动力。

第一,任用的标准。在培养对象的任用阶段,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选用标准的问题。经过培养,培养对象是否达到培养目标和个人学术专业发展规划的各项要求,培养期间实际取得的学术成果和工作业绩。同样,在任用阶段还必须全面分析培养对象的发展潜质。任用阶段考虑的发展潜质与培养对象选择期间的潜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培养对象选择阶段的潜质评定,决定了培养对象能否进入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对象队伍中,即能否入围。而任用阶段考察培养对象是否有进一步培养的潜质,是干部人事部门考察培养对象,提供医院党委、行政任免干部的重要内容。

第二,培养对象发展空间问题。在培养对象任用阶段,医院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对象个人发展空间问题。这一潜在的问题往往影响医院人才梯队建设整体效果。虽然医院在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了人才成长通道,但如果医院因种种原因造成学科、专业发展缓慢,提供给培养对象的岗位有限,将压制人才梯队中各个层次、层级人才的成长。

第三,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医院每年应从收入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人才梯队建设基金,用于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对有突出的贡献培养对象给予奖金,并在住房、医疗保健诸多方面给予照顾,对两地分居的培养对象,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两地分居和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篇2

关键词:风电企业人才梯队建设

一、基本概况

近年来在响应国家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风电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装机容量不断攀升,随之而来风电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后备人才的建设方面远远不能满足风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矛盾不断加剧。以致于造成风电企业关键性岗位“断档”的情况出现,“拔苗助长”式的提拔任用普通存在,由此工作不顺畅,员工积极性不高。所以,风电企业人才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必须及早提上议事日程。

二、人才梯队建设重要性

人才梯队是在现有人才正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做好人才储备,当现有人才出现变动时,能及时将储备人才补充上去,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延续性。建立人才梯队管理机制,提高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保留人才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后备人才进行加快、加强培养,确保各类人才持续供给,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冰山理论认为,企业的人才结构如同一座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是人人可见的正在维持企业运转的人才团队,海平面以下的人才群体是预防突发的人才危机,保障人才新陈代谢,时刻准备接掌重任的“候任梯队”,再往下是“深水区的冰山”,是供“甄选人才”之需的第三梯队。建立“冰山式的人才结构”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提高认识,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人才是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也是竞争优势持续的源泉。企业必须大力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加强人才储备,抓好人才梯队建设。由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决定了人才梯队建设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应不断深化认识,将人才梯队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持续创新性地推动这项工作。

三、风电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思路

由于风电企业是新型企业,关键性岗位人员主要来自系统内其他企业调入,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其他岗位人员主要是招聘的应届大学生,工作经验缺乏。所以人才梯队建设必须从基础做起,首先要建立人才梯队动态资源池,建立人才区分机制和培养机制,完善人才选拔和人才发展激励管理办法。

人才梯队资源池按职位类别,可以分为技能类、专业技术类、管理类。每个类型的资源池和每个层次都可以建立1个资源池。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先从高层次、重要的岗位建立资源池,侧重加强关键性岗位人才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每个资源池的容量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设置,在发展期,可以按照总需求的扩大资源池,稳定期,可以按照1:2建立资源池。

人才梯队资源池建设完毕后,下一步就是要做好人才区分机制。首先要做好现有员工素质分析,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任职资格体系,确定三类及各层级资源池的入池标准。例如:风电场检修班班长,入池标准设置为:大学专科学历、高级工或助理工程师、从事过风电场主岗1年以上、从事风电3年以上。资源池是动态管理的体系,根据每年各企业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结合入池标准,动态筛选资源池人员,保证资源池人员的素质和竞争力。

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梯队资源池建设完毕后,紧接着就是这个资源池中后备人才的培养了。培养形式可以多元化,每一年都要针对性的单独设计后备人才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外部培养和委托培养,另外可以尝试的用角色轮换、轮岗交流的方式,拓宽后备人才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

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岗位竞聘和人才梯队资源池互相联动机制,理论上来说,岗位竞聘的范围要从资源池范围进行竞聘或者选聘,或者设置资源池人选竞聘加分环节。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励后备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事业心,避免出现人才选拔和后备人才培养两张皮的现象。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篇3

关键词:人才梯队人才梯队建设人才储备

人才梯队是在现有人才正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做好人才储备,当现有人才出现变动时,能及时将储备人才补充上去,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延续性。建立人才梯队管理机制,提高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保留人才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后备人才进行加快、加强培养,确保各类人才持续供给,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人才梯队建设的误区

错误一:认为培训做好了,人才梯队也就做好了。但事实未必如此。培训仅仅只是人才梯队建设的一个环节而已。

错误二:喜欢照搬名企的人才梯队建设方法。不少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方案含有知名企业做法的影子,总认为知名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方法是最好的。殊不知,企业性质不同,发展的阶段不同,实际的情况不同,其人才梯队建设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错误三:人才梯队等于扩大招聘力度。还有些企业认为人才梯队就是多招聘一些人才,只有人才招聘的越多,才能从中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人才梯队才能更好地建设起来。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二、人才梯队建设系统模型

人才梯队建设的本质是建立一套动态的、例行化运作的人才考察、选拔、培养、淘汰、使用的机制。完整的人才梯队建设管理体系包括人才梯队资源池、人才区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发展激励机制等五个部分。这五个组成部分是以人才梯队资源池为中心,其他四个组成部分围绕资源池运作的。

1.人才梯队资源池

人才梯队资源池按职位类别/通道建立,例如管理类、研发技术类、质量管理类、项目经理类等。原则上每个通道、每个层级都可以建立一个资源池,但从管理成本考虑,企业一般关注重要的、高层次的资源池。管理类每个层级可以建立资源池,专业技术类三级或四级以上每个层级可以建立资源池。资源池中人选的来源无外乎两个:通道之内和通道之外。

人才梯队资源池是按通道、分级别建立的。每个资源池需要多大的“容量”,即资源池的人员数量是由企业对该类、该层级人员总需求以及总需求与人才梯队的比率所决定的,如很多企业采取1:(1-3)的人员比例,即总需求为n的话,则资源池中人数为n-3n。人员总需求由根据公司战略和业务战略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所确定。例如Ge的接班人计划采用的就是1:3的比例。资源池中人员数量的上限,就是人才梯队资源池的容量。资源池现有人员与资源池容量的差距,就是资源池人员需求缺口。从资源池的人数规划可以看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企业并不是高级的人才越多越好,而是各个层级的人员都需要。当人才梯队资源池人数接近最大“容量”时,提高任职资格等级标准,或者在任职资格等级认证时,控制升级的人数,或者提高资源池的入池标准,例如,要求达到低级别职业等的人才能够进入资源池。

2.人才区分机制

人才区分的机制来源于两个:任职资格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只要具备任职资格某个类别、某个级别(或胜任力要求),且达到一定绩效水平的员工,才能够进入资源池。人才梯队资源池是一个宽进严出的系统,它就像一只不停摆动的筛子,员工在这里要么进步、要么就被淘汰,没有第三个选择。资源池是一个人才培养的熔炉,而不是“保险柜”,不进则退是这个系统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资源池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这一轮被淘汰的人,改进后有可能再进来,但进来了仍然有可能被再次淘汰。企业通过人才梯队资源池不断地培养后备人才、不断地筛选后备人才,大浪淘沙,周而复始,从而不断地提高企业后备人才能力的“水平面”。

3.人才选拔机制

资源池建立后,后备人才的“入池”、培养和筛选淘汰是一个长期的、例行化的工作。经过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和从资源池中选拔人才两个逆向的过程,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就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职位”的动态匹配。

4.人才发展激励机制

人才梯队资源池的建设和管理是各级管理者和中高级专业人士至关重要的一项例行化工作。为了激励他们对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将人才梯队资源池建设的结果作为管理者/专业骨干年度综合评价的一项指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可以作为管理者/专业骨干任职资格标准的一项内容,而且级别越高,其在任职资格标准中所占的权重就越大;借鉴iBm、华为等业界优秀企业的做法,梯队建设任务未达标者,不能得到提拔。此外,为了激励人才梯队资源池建设,企业可以设定一些单项奖,例如“育才奖”和“伯乐奖”等,每年评选出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专项奖励。

三、人才梯队建设步骤

第一步:组织诊断。从外部环境到公司内部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诊断,包括未来的业务需求和趋势是什么、对人员(数量、能力)的要求和挑战是什么、现状是什么等,再做好定位,确定人才发展与培养项目开展的方向。

第二步:搭建能力体系。包括能力模型和职业路径,使能力体系符合公司未来的战略目标和文化,再从内部进行人才的识别、测评、发展。

第三步:完善评价体系。一方面,进行人才盘点,通过绩效和潜力这两个纬度形成的九宫格和人才盘点会来评价筛选人才;另一方面,搭建发展中心,测评涉及人格、关键能力、关键知识、关键经验等纬度。

第四步:优化发展体系。根据测评结果开展针对发展项目,优化人才发展体系。与业务经理一起,制定人才发展全面解决方案。

四、人才梯队建设重点事项

1.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参与

在这个方面,Ge的原Ceo韦尔奇是典范。韦尔奇说:领导人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他花费至少一半的个人时间用于培养领导人。韦尔奇任Ceo后,每月都要到Ge的领导力发展中心两次,与Ge最优秀人才面对面地交流,给他们上课。国内公司的高层领导,同样对核心人才的队伍建设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如华润公司举办“60班”,是一个高级领导人才发展项目,历时18个月,由董事长宋林亲任班主任。

2.在各个层级培养梯队人才

梯队人才建设只有从底层开始,并在各个层级开展卓有成效的务实工作,才能确保业务需求的全面和持续满足。如2010年iBm出台的第三个领导力框架,是针对全球40万名全体员工,即iBmers,而不仅仅面向管理层。

人才是从基层开始成长的,只有经过多岗位、多层级的锻炼,才可能进入高层团队。基层这个底盘越坚实,中高层就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以使用内部人才为主的企业来说,从基层抓梯队建设就更为必要。而且,切记不能出现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不进新人的现象,否则,就会出现人才断层,靠拔苗助长的方式使用人才是有风险的。

企业不可能在各个层级、各类岗位的梯队建设上平均用力,而是将主要资源集中在关键的战略性岗位的梯队建设上。即便是在这些岗位上,也会从关键岗位的下几个层级着手进行人才规划、盘点和培养工作。如联想集团2006年开始的高管后备梯队建设工作,确定了两类战略性关键岗位:一类是职能类领导岗位,把直接向Ceo汇报和隔级向Ceo汇报的岗位定义为关键岗位;另一类是经营类领导岗位,包括从Ceo岗位向下看三个层级。

3.将人才规划和能力模型作为基础

人才规划是梯队建设工作的指引,而人才规划是以战略发展规划和现有人才盘点为依据的。人才规划其实是基于预测做出的,特别是对于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花旗是银行业中首先重视招聘市场营销人员的大银行。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总裁JohnReed就认为,未来银行零售业的成功必须借助于一种全新手段,这种手段将以在消费者市场中合理地运用市场营销为基本方针,之后,花旗银行开始在从事消费者市场营销业务的公司中招募人才。90年代后,行业由买方市场迅速过渡到卖方市场,银行业务人员需要迅速由坐商转变为行商,花旗银行由于储备了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就能迅速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其业务模式也迅速完成了转变,在其它银行业务停滞不前时,花旗逆市而行,反而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能力模型是一个指引,为人才指明了统一的行动方向,而模型是以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作为基础的。如iBm最新的三个价值观是: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同时,配合iBm一个战略重点即“智慧地球”,2010年iBmers新的领导力模型包含了9个元素:持续转型、拥抱挑战、做客户的成功伙伴、全球协作、帮助同事取得成功、建立互信、注重沟通实效、以理服人、以系统化观念指导行动。需要强调的是价值观的重要性,这类似俗话所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韦尔奇对于价值观不行但业绩不错的人才很头疼,但最终还是担心这类人才的破坏性,而以不使用为结局。

4.遵循70/20/10法则,实施人才加速成长项目

全球最佳实践证明,主动的、有系统的人才培养和自然成长、靠天吃饭式的人才成长模式相比,其成效存在天壤之别。在人才成长方面,这些企业也都遵循了70/20/10法则,即70%工作任务中成长,20%他人指导中提升,10%系统化课堂学习。

其中,在工作中学习不是靠自然发生,而是依靠一套制度作为保障,如职业发展通道制度、交流轮岗制度等。特别要提的是职业发展通道制度,它是人才成长的根本制度。当组织明确了职业发展通道后,人才就会对照各个职位序列的标准自觉学习和成长,即“不用扬鞭自奋蹄”。

5.多使用“人才九宫格”进行人才盘点

许多企业都使用九宫格或类似的模式进行人才盘点。人才九宫格按照业绩和潜能高低,将人才分为九个类别,放入对应的格子中。对不同格子中的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高业绩、高潜能人才应尽快提拔使用,低业绩、低潜能人才应考虑转岗使用。人才九宫格体现了人才管理的分类原则。

花旗银行也使用人才九宫格工具进行人才管理。其中,花旗对潜能高中低的定义很有特色。人才有三种潜能,从高到低分别为转变的潜能、成长的潜能和熟练的潜能。转变的潜能,即具有提升到高一层级岗位上工作的能力和意愿。成长的潜能,即具有调动到同一层级更具复杂性的岗位上工作的能力和意愿。熟练的潜能,即能够符合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能够不断深化经验和专业知识,在这个岗位上做下去。

6.有配套机制和文化理念宣贯作为支撑

人才梯队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配套机制和文化环境的支撑。在配套机制中,鼓励各级管理者培养人的制度非常重要。如华润集团《人力资源政策指引》第四部分“人才发展”中明确规定:人才后备计划是培养组织发展能力的重要工作,是推动组织长期进步的系统保障。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后备人才,是主要负责人的重要责任。

为了推动各级管理者培养人才,花旗银行制订了一种特别监督手段:把高级经理们所主管的部门能够为董事会输送人才的数量作为衡量其经营业绩的一个依据,即除了基本的经营业务指标外,花旗把如何对待下属作为考评经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标准。

仅有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投资于人的理念进行宣贯,确保各级管理者从内心里认同人才梯队建设的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申女.浅谈人才梯队建设[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5)

[2]方亚丽.人才梯队建设的探索实践[J].企业教育,2010(5)

[3]赵立宏.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打造一流团队[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2(24)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梯队 分级管理

[作者简介]刘水涓(1981-),女,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师资管理。(天津 30045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73-02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主要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实践和完成,但当前高等职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偏低、能力结构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等,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阻碍。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促进高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使高职教师整个群体和教师个人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梯队建设理论的分级管理制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立足于系统设计、整体发展的高度,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师队伍的特点提出的一个构想,它可以较好地实现师资队伍个性化管理,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梯队的组成

在分级管理构想中,将高职教师分为五个梯队,即见习教师、合格教师、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将全体教师纳入分级管理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人才梯队”建设理论中只囊括骨干教师及优秀学术人才的做法,这样有利于掌握师资的整体状况,有利于教师集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1 见习教师。见习教师是整个高职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这类人员主要包括学校刚刚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或从企业中引进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师资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本梯队人员的素质也同样决定着今后整个师资队伍的走向,所以学校应当严把“进口关”,尽可能从“211工程”等名校中遴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对于有工作经历并专业对口的人员,严格考核,择优录用。

2 合格教师。合格教师是指见习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实践历练后,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对高职教育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根据大纲要求顺利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胜任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对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和领会,和学校及学生建立了较深的感情。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进行考核鉴定。该梯队人员是整个教师队伍的基础,也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同时也是流动性最强的。

3 主讲教师,主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经验,能够同时胜任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训实操。所以主讲教师原则上都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即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或是技师、程序设计师等。作为未来骨干教师梯队的“后备军”,学校应加强该梯队教师的培养和考核,鼓励他们在职进修、培训、顶岗实践,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

4 骨干教师。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的定位。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能胜任两门以上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并且教学效果良好,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又可以在诸如教学建设、制定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撰写课程大纲及进度计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骨干教师应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他们熟悉一线、注重技术的应用、有现场工作经历和相关操作技能,并能在日常教学中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今后面对就业时可以实现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骨干教师是整个梯队建设的核心。

5 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该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学风,学术造诣深厚,思维活跃开阔,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在某一专业进入前沿领域,并能团结、凝聚全体教师进行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教学科研等专业建设的拔尖人才。专业带头人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关键人才,是整个教师梯队中的领军人物,其积极性的发挥与否对专业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做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就是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二、教师梯队的分级管理

1 梯队的组建,教师梯队的组建有利于激励教师,使其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快速成长。此项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在制度上、思想上和组织领导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出台一套相关文件是做好这一准备的最好体现。相关文件应包括《见习期满考核认定办法》《青年合格教师评选办法》《主讲教师评选办法》《骨干教师评选办法》以及《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等,这一系列文件规定了各梯队人才选拔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选拔的范围和条件、选拔程序和步骤。在文件制定过程中要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倾听基层教师的心声,吸收新观点、新思想、新办法,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加强宣传,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在评选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根据文件精神,将抽象的评选条件变为具体的评分标准,这有助于评选的可操作性及公平性;第二,充分发挥现有各级组织的作用,严格评选程序,层层审核把关,确保评选工作的公正严谨:第三,打破传统,鼓励“破格”申报,同时在系部报送候选名单时不限定名额,最大限度地为优秀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

2 梯队的分级培训。高职院校中传统的师资培训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沿袭普通高校的培训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内容流于形式,脱离实际工作需要;方式单一,无法激起教师的热情和兴趣;缺乏团队交流,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自我学习和摸索来提高自身整体水平等。分级培训通过运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理论,针对高职教师梯队的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培训方案。

第一,入职培训。入职培训的主体是见习教师。培训内容有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包括教育学、教育法律法规、师德教育、教师行为规范等内容;校本培训,包括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宗旨、各专业培养目标介绍、各项规章制度、教学规范及学生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功训练,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的学习。培训方式可采取讲授、自学、座谈、观摩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通过人职培训使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了解高职教育特点,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缩短成长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第二,提高培训。提高培训的主体是合格教师和主讲教

师。培训内容有最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包括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最新政策、国内外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等,学校可以将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实现共享,方便教师自主学习;知识体系的更新,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内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实训实操能力的提高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培训可以通过教师顶岗实践、完善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包括教学交流学习、观摩优质课、听优秀教师的汇报、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培训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培训需求,各基层系部可根据教师的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做到按需培训,有的放矢,既降低培训成本,又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提高培训可以使合格教师尽快成长,通过自身努力晋升主讲教师,而主讲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提高完善,高骨干教师的标准越来越近。

第三,骨干及专业带头人培训。是指针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训体系,主要内容有教学方法研究与课程改革,包括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和课程改革动向、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战略与理论等。培训方式可以采取专家讲座、集中学习等。学校应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横向交流,选送专业带头人出国考察,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强骨干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的联系,鼓励老师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提供智力支持。这些内容的开展有利于夯实骨干教师的职业基础,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锤炼专业实践技能,从而为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团队管理能力培训。专业带头人既是学者,也是管理者,应具备组织管理本专业教师团队的能力,所以诸如人力资源、组织运行管理、人际沟通协调等内容也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课。

3 梯队的分级考核。第一,要制定各梯队教师的考核内容和标准,这和评选阶段的任务类似,关键是做好相关文件的制定工作及考核的组织管理。针对梯队的不同群体,考核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结合培训内容对考核项目及合格标准进行设定。见习教师重点考核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功;合格老师重点考核教学常规及效果;主讲教师重点考核实训课程的操作和课程设置安排是否科学合理;骨干教师主要考核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中骨干作用的发挥程度,在生产、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方面的业绩等;专业带头人主要考核专业开发、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本专业或专业群教学改革与实践技能培养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本专业(群)教师团队培养工作等情况。

第二,考核分aBCD四个等级,a级为优秀,学校会给予一定的奖励,连续2次考核为a。在其他条件也满足的条件下,可以参评高一等级梯队的评选;B级为合格,证明在该次考核时段,教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保持原梯队等级待遇不变;C级为基本合格,若连续2次考核等级均为C,将下降一个梯队等级,可以说考核成绩为C是对教师出示了“黄牌”,提示其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D级为不合格,将降至下一梯队等级。在考核中,无论哪个梯队的考核,均应以教学质量及效果的测评为重点,对各级人才实施动态管理,每学期考核一次,每学年组织一次梯队评选,做到各级人才能上能下,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第三,严格考核程序。从教师自评、系部初评到考核小组最终审核评定,考核标准要严格按照文件执行,做到公平公正。在考核的组织上,各系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督导处等要积极配合,从佐证材料的认定、评分表的审核等,逐一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第四,制定与考核文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考核优秀可以获得学校设立的专项奖励金;晋升高一等级梯队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每月有专项特殊津贴;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评聘职称、评先增薪等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教师梯队分级管理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分级管理将教师分为五个梯队,每个梯队都有明确的评选条件和考核标准,每次评选及晋级都是一次良性竞争过程,在竞争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差距,找出努力的方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分级管理下的教师队伍是个相互衔接的人才阶梯,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晋升高一等级,并最终登上最高点。这种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激励作用,而这种激励会进一步强化竞争,从而起到一个强大的推动作用,促使教师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2 有利于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但是我们也不能奢望其能自然形成。学校想发展,就要依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学校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可以加速其成长速度,缩短成长周期。这正是我们梯队分级培养的最终目标。分级管理有利于教师找到自己的定位,促进其角色意识的形成,而这种角色意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得以激发,在各项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使教师结构更加合理。高校教师人才流失现象如今仍然比较普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等高水平人才。因此,如何稳定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对教师实施分级管理,形成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并配合一定的激励政策,奖优罚劣,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加宽松优越的学术环境,既满足了教师的物质需要,也满足了教师的精神需求,从而在稳定师资队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分级管理制度可以不断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制度化的各梯队人才评选、培养、考核等环节,使学校师资比例结构逐步合理,并可以使每个梯队的人员比例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学校可以根据梯队具体情况,调整某一梯队的培养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形成更加行之有效的决策。

四、教师梯队分级管理的几点思考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篇5

关键词:双工作站高质量人才电梯安装与维修示范性专业建设

一、实施背景

1.国内电梯人才需求情况

据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电梯处介绍,截至2012年底,全国在用电梯总数达到245.3万台,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日均使用量均位列世界第一。通过劳动部门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获悉,广东省是全国电梯保有量第一大省,全省在用电梯达35.93万台,并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长。目前,广东电梯安装维修工缺口已经超过15万人。另外,由于电梯维护保养人员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电梯事故频频发生,因此为电梯行业提供大批高质量技术人才刻不容缓。

2.选择有较高知名度的诚信合作企业

由于高质量人才严重紧缺,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但是校企合作办学必须要在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和处理好合作关系。因此,学校要慎重选择目标企业,所选对象必须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企业,这是校企合作办学合法性的最基本保证,然后校企双方再以诚信的态度建立起紧密合作的机制。为此,我们选择了如广州广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等诚信合作企业。

二、主要目标

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培养高质量人才;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培训优势,实现教学、培训服务、技能鉴定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工作站;建立校外工作站,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走校企合作、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

三、工作过程

1.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围绕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环境建设、评价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等九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校企双制,岗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并编写配套的工作页。例如:在一体化课程体系中,电梯保养工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保养自动扶梯和保养垂直电梯,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电梯保养。

2.推进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制”运行机制建设

“双工作站”包括校内电梯学习工作站和校外电梯学习工作站,我们让学生与企业用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为构建“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如图1所示。

图1基于“双工作站”环境的“校企双制,岗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双制”运行机制建设是学校与企业能够长久合作的保障。按照“校企双制”中的“八个共同”思路探索实践,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双工作站”,充分体现优势互补、各有所得,真正形成学生、企业和学校多赢的良好局面,彰显出校企合作的强大威力。

3.依托“双工作站”实施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

在确定了人才培训模式后,我们依托“双工作站”实施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在校内工作站学习,引入企业“6S”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课程以企业的具体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在校外工作站学习时,我们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协作方式等,让学生与企业用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同时也为学生考证提供方便。以保养垂直电梯为例,我们实施的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如图2所示。

图2任务驱动六步教学法

4.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使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实施到位,我们就必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八定全贯,分类实施”和“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策略推进。

(1)八定全贯,分类实施。在建设工作初期,针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制定“八定”管理制度。所谓“八定”,指的是:①确定培养人数;②确定培养发展标准;③确定培养对象遴选条件;④确定具体培养人员;⑤确定每个人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划;⑥确定学校培养活动安排;⑦确定培训对象工作学习任务;⑧确定考核认证办法。

所谓全贯,指的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要贯彻于示范校建设的始终,不能作为阶段性工作进行安排。在此基础上,总体设计三个培养课程模块,即外出培训、企业实践和校内培训,对不同类别的培养对象施以不同的培养、不同的任务要求、不同的考核认证。

(2)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我们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队伍整体水平和技能等级。

同时,依托合作企业,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和职业资格等级。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参与学校教学和资源开发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主要成效

1.“双工作站”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办学质量

(1)构建了“双工作站”人才培养环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两年来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达99%,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品牌效应。

(2)有效培养了“双师型”教师30名、高级讲师8名、高级考评员1名、知名教师2名,聘请企业专家7名。

(3)建设的成粤西电梯培训基地成为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复审和换证工作指定考点,年均培训达1000人次。

2.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多方共赢,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们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电梯技能人才,减少了社会失业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达到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的。因此大大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实现了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贺修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

[2]刘延明,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篇6

在文字定义上,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通常意义上,外部人才的供给是不可控的,企业内部人才梯队培养是企业最重要补充方式。所以对企业来说,人才识别是做好人才梯队培养的一个前提。但目前对企业来说,评估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通常上是通过个人在岗位业绩的表现,及其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领导能力、大局观等,可以通过行为转化形成可以比较评估的维度。在梯队人才评估过程中,只要绩效评估系统科学客观,绩效维度不易出现较大偏差。但是个人素质通常是隐藏在冰山下面,不易发现与影响的方面。故而,企业经常在人才识别中会有一个苦恼:高潜质的人员是不是企业高绩效人才?高绩效人才是不是一定就是高潜质人才?在欧洲,每家公司的高潜员工比例可能连3%都不到。但是在中国,有一些企业高潜员工占比超出13%,有的甚至更高。依据怡安.翰威特的数据显示,高潜人员就是高绩效人员的比例达到90%,虽然看起来比例不错,但也意味着10%的高潜力人员可能会有绩效不达标。

众所周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他认为,技能、知识可以培养与提升,而个人的职业素质等冰山下的东西既不容易识别,也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依据企业的需求及人才供给的现状,如果我们仅通过技能与知识培育来提升人员的各种能力,则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模型应该是:一是进行岗位识别,确认哪些岗位需要设立人才梯队。二是回顾公司的绩效评价系统,并识别出企业现有高绩效人才(这部分人员我们依据现有岗位定标适任人员,并将该类人员具备条件设定为梯队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其余人员我们可依据绩效和能力一一定位。三是确认公司年度经营规划设定,结合内外人力供给情况确认梯队人数及培育周期。四是依据公司现有资源,拟定潜力人才培育规划及考核标准。五是依据考核结果进行任用、淘汰。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做人才梯队建设时,须明白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需要梯队后备人才。只有核心岗位――对公司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且外部供给不足的岗位,才是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重点岗位。所以,在岗位识别过程中我们要有几个原则:“由岗及人”,即岗位评估的对象是企业中客观存在的岗位,任职者只是岗位对标;岗位评估衡量的是岗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绝对价值(岗位评价是根据预先设定的评估维度,对岗位的主要影响指标逐一进行测定、评比、估价,由此得出各个岗位的值,使岗位之间有对比的基础);岗位评价应先对岗位序列内进行评判,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完成核心岗位识别之后,会把人员分成现任人员及梯队人员。其中对梯队人员的定义通常分两种:一是适任人员,只是由于企业现状暂时列入候补对象,一旦企业出现人员需求可以直接提拔使用;二是潜力人员,由于某种能力或素质的缺失,需要通过各种培育方式对技能或知识方面进行补强,由不适任变为适任,并经过考核认定后在适当时机进行提拔任用。

在民营企业中,绩效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适任的第一标准,而个人的潜力、知识、技能、职业素质是决定一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故应当把绩效情况与个人潜力等方面分别形成人才评估的两大坐标轴。同时,我们需要依据岗位进行定标,建立胜任力素质模型形成评估维度,开发评估模型。然后,依据近三年的绩效数据及个人潜力评价,把所有人“放入”九宫格或四象格中进行评估。在进行人员潜力评价时,可以通过两种模式来进行:一是以自评、部门评价、公司评价为基础初步提炼个人潜力评价结果;二是采用民主评议制及业务流关系,进行团体打分民主评议来进行。但在采用第二种模型时,需要有以下几个工作支持:

第一,明确的评价标准及评价培训,从而取得评价团队对评价标准的共识。

第二,评价团队成员不得低于11人(原则上是上级主管、隔级主管各一、业务上下游各三人,下级属员或是其他业务流人员共三人),评价团队成员必须与被评价者有紧密的业务联系。

第三,评价时有明确的数据统计方式及差异化数据的处理原则,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性。但是人员评价与定级不是一语定终身,月度计划、季度访谈、年度跟踪是不可或缺的,毕竟市场变化,客观条件的变化决定了我们的用人标准需要进行修订。

在完成人员评价与定级后,更需要企业关注的是企业战略规划与岗位地图。在进行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有个假定条件,公司的岗位地图已经明确且可以保证人才梯队建设方案的实施。在笔者的实操过程中,每个核心岗位的梯队人员分三个层次:顺利接班(无须培训或只需一到两个月左右的跟进)、提升提拔(培育周期在一年以内)、储备培育(培育周期1至2年),每个层次正常一人(储备培育可以适当增加到两人)。

但要注意一点,即便他们的潜力和绩效都很高,考虑他所在的岗位以及他的职业发展线路,在未来的两年内他是否能有级别提升的可能,因为如果公司没有机会给他,又何必将他纳入人才梯队培养项目中去,还不如通过物质与精神奖励进行留人。人才梯队建设过程中有个要点:人才培育计划的制定与推行。笔者在从业过程中,常遇上企业的人才培育方案是“一案吃天下”,对于后备人才而言,最需要的是经验和知识。

如何对后备人才进行传帮带,在短期内实现顺利接班是人才接班是评估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成效的关键。笔者建议可采用以下方式:

第一,项目专家传帮带。参与一些重要的项目,或通过轮岗等方式进行培养。工作,提拔到更高职位上进行锻炼。如果采取轮岗对梯队人才进行培养,轮岗人员的职业发展、职位晋升等紧密相关,以防止轮岗成为流失。

第二,师带徒。师徒关系是中国最稳定的人际关系之一。通过师带徒,除了给员工带来稳定的技能提升以外,师徒之间人际圈的互融也会对梯队人才后续职业生涯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另外,师徒间的互动也有助于双方在角色认知互补,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对师徒双方的了解。但是,也要防止师徒关系变成山头团伙。

第三,培训与授课。通过他人的经验分享进行学习,常用方法是企业依据群体设立培训课程体系,通过案例、研讨会等方式来进行。但授课讲师需要在某一方面经验非常丰富,经过提炼和组织后,跟学习者进行分享。授课讲师的逻辑思维与引导能力决定了梯队人才能否在分享或研讨会中真正受益。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篇7

关键词:医院;超声影像;人才梯队;培养

超声影像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它运用现代高新的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综合分析各种医学图像,提供辅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在计生服务中心超声影像室发展中人才起着关键作用,要加快超声影像室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梯队培养,搞好超声影像学科建设。

1建立超声影像人才规划

医学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素质要求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因此有必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他们不同成长阶段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实际技能以及素质要求等。领导应密切关注后备人才的继续深造、临床诊疗实践、医学研究和创新提高等,对今后一定时期内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制订周密的培养计划,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对医学专业知识扎实、临床诊治能力强的年轻医师,应安排到能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岗位工作[1]。

2建立良好的人才梯队运行机制

人才梯队是在骨干人才还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当有骨干人才离开时,能及时将储备人才补充上去,保证人力资源的延续性。建立人才梯队管理机制,提高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保留骨干人才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对后备人才的培养,确保人才的持续供给,从而不断提升科室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①人才区分机制。人才区分机制来源于任职资格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只有具备某个类别、某个级别(或胜任力要求)的任职资格且达到一定业绩的人员才能够进入人才资源池。人才梯队资源池是一个宽进严出的系统,人才在这里要么进步、要么被淘汰。不进则退是这个系统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这一轮被淘汰的人,改进后还可以再进来,进来了仍然有可能被再淘汰。通过人才梯队资源池不断地培养、筛选后备人才,从而不断提高后备人才的专业技能;②人才选拔机制。资源池建立后,后备人才的"入池"、培养和筛选淘汰是一个长期的、例行化的工作。经过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和从资源池中选拔人才两个逆向的过程,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就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③人才激励机制。为了激励骨干人才和后备人才早日脱颖而出,可以设定一些单项奖,对优秀人才进行奖励。对于在工作中有很大贡献的人才可以在晋职晋级中优先选拔[2]。

3重视超声影像专业人员的开发和利用

超声影像专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必须具备组织框架,采取滚动发展的形式,避免断层现象,采取计生服务中心培养和中心外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学术风气,点面结合,造成一种人人有奔头、个个有奋斗目标的局面,促进人才结构的合理发展。

超声影像医师要全面掌握本学科范畴内相关知识,其知识结构应融合医学各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知识,具备以医学专业划分的"横向知识结构",主动创造和发掘新知识。因此,现代超声影像医学知识广泛、学科跨度大、设备技术发展迅速,管理者应明确人才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把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地融人医疗实践中,不断推动知识更新;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超声影像医学基础实验研究基地,把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从创新的高度致力于人才培养[3]。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超声影像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不断改善学术氛围,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可以组织各种宣讲、交流会和学习研讨,进行专业外语的听说训练,尽快了解本专业最新前沿研究动态。结合文献和相关病例的收集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做好病例收集、影像分析等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阅读外文专业书刊,追踪本专业学术前沿,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参加新业务、新技术讲座,病例讨论、国际学术讲座来开拓视野。积极鼓励人才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交流探讨,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开拓学术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广泛的国内外交流渠道。鼓励向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投稿,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5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和谐医院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创建医院精神,它是影响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医院精神是医院全体员工一致认同、彼此共鸣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是整个医院的精神支柱。其内容是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创建和谐医院,督促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精诚团结,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计生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会提升超声影像人员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不断改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在辛勤的工作中,超声影像人员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患者也能得到优质满意的服务,最终使计生服务中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对计生服务中心的了解与理解,只有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才能做到全方位地促进超声影像室的和谐发展[4]。

6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医学影像网络教学中心

医学超声影像诊断学教学多数是图谱分析,为保证学生有机会大量接触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图谱资料。科室可与高校合作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医学超声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中心建成后,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内任一终端上使用相关资源。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要大力提倡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超声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5]。

7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超声影像室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必须有一个较高学术水平、远见卓识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其次要建设一支梯次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采用多途径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效益。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长期进修和短期学习以及科内培训和科外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除加强业务培训外,注重继续教育。计生服务中心出资购买医学数据库使用权,保证临床医生最快时间知晓医学前沿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为计生服务中心医学科研发展奠定基础。大胆使用中青年技术骨干,定任务加担子,使他们有压力、有干劲,促使他们早日成才。对不适应学科发展的人员进行内部调整。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培育机制和完备的专业人才体系,促进科室的迅速发展[6]。

总之,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超声影像人员要更新观念,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提高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减轻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全方位地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促进计生服务中心和超声影像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才智.医院超声影像人才梯队培养[J].医学信息,2009,22(4):510-511,505.

[2]王香芬.如何有效进行人才梯队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146-148.

[3]宋梅.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2,25(1):74-75.

[4]张才智,吴建琼.如何提高超声影像人员素质全方位为患者服务[J].医学信息,2009,22(5):664-665.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篇8

【关键词】产教融合机电类人才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21-0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之门。”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结合专业实际和区域产业实际,与企业广泛开展深入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了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本文拟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产教融合下机电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根据教育部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要求,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课程。由军事理论与训练、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两课、高等数学、实用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等课程组成,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二部分是依托w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群而设置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电梯结构原理与安装维修、电机控制电路设计实训、单片机电路设计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训、工业控制技术实训等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

第三部分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主导的校外综合实践课程,设置了毕业实习及综合实践(顶岗半年或以上)校外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养成、职业道德。

第四部分是以职业技能考核为主导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由中级维修电工、电梯电气安装与维修操作、低压电工作业操作等考证实训及鉴定系列课程构成,考证实训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作为“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相对应工种的中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相对齐全,能够满足该专业学生实训要求。该校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具体如下:

(一)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由企业投入资金、设备、教具和教学软件,学院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校企双方共建品牌培养基地。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通力电梯实训基地为例,该基地由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实训场地按企业要求进行改造、装修,企业负责设备安装及调试等。主要设备包括:mX32、mX18马达及模拟控制运行设备;mX14马达及模拟控制运行设备;配套的e-Link5.1电梯管理系统、门机系统等。通力电梯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标准配置专用工具、维修保养等设施,场地营造品牌文化氛围,实现学员在实训中心学习场景与企业实际环境一致。实训基地配置信息化现场教学教室,教室配置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硬件、演示教具,用于订单班教学,同时教学硬件满足对通力电梯员工的培训。

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抓手,由企业制订实训基地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标准,为学校品牌订单班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及资格认证,企业参与订单班组班、教学以及实习就业过程,学校则为企业培训学生,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认证,直接在本地区进行企业员工培训,承接企业在本地区的品牌文化推广,达到校企“双赢”的合作局面。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成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品牌推广的基地。企业为学校培训教师,不仅是订单班授课资格培训,而且持续提供新技术、新梯型培训,打造一批始终与企业实际电梯维保过程相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这样,学校和企业的场地、设备、技术、人才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为本地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证。在校内建立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双方共享共用,既满足在校生开展实训实习的需要,又承担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职能;既为通力电梯在职员工提供内部技术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操作的平台,为电梯行业储备更多的技术人才。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主体为:学院“科研团队+机电创新团队”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以研发产品和生产指导为主,以产品生产组装为辅。对于一些校内难以加工完成的机电零部件,可以寻找在国内有能力提供该服务的企业,进行外协加工。目前已有产品为模块化电子电路开发箱,采用“所见即所得”的研发理念,目前已经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教学5年,性能优越。开发箱由一块主板和7块插接板组成,可以方便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电子电路设计实训。该产品配套了“理实一体化”实训教材,目前,市面上没有同款产品。产品立体停车系统为景观式立体停车系统,是集机械、电子、传感器、自动控制为一体的教学设备,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在东盟职教展上获得了国内外嘉宾的广泛好评,可方便地为学生提供自动控制、传感器、电机拖动等课程的实训。产品研发团队按校内外生产企业对产品的设计要求,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产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生成与转化。学院荣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八面玲珑立体停车系统产品”及为学生服务5年的“模块化电子电路开发箱”等,都是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师生自主研发的。通过生产性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连接校园与社会,沟通学生和市场,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贡献全力。

(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创新创业实践区依托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先进理念,以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进行机械创新思维、设计和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及基础教育为目标,通过构建交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动学院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和就业,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以期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实践区的建设,将成为学院机电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科研团队研发中心,并将成果转化以及推广应用,为行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人员提供技术培训。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有机电和机械等学科专业的机械加工中心、机电创新协会、产品研发中心等,以创新的思维构建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成果技术转化与创业孵化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科技制作与研发的场所。同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企业引入校园,在院内建立“it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真刀真枪”在真实课题中得到锻炼。根据专业特色,成立专业社团和学习阵地,举办电子设计大赛、电工技能大赛等专业特色的学习竞赛活动,为学生科研创新搭建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全国的电子设计竞赛、广西“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广西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等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多项作品荣获国家专利。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以通力订单班为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群与全国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已合作4年,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并提供奖学金,学院则按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及教材、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同推进学生就业,使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稳定型储备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围绕电梯的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安装维修、售后服务等各个工作环节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使专业具有鲜明的电梯特色。通力订单班的课程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五学期):学生在学校集中培训,课程由企业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第二阶段(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定导师共同指导。具体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

订单班大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一致,R悼纬烫逑涤敫谖荒芰Χ杂Γ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组织过程与企业生产同步,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就业或自主创业。订单班的师资来源更丰富,采取“校企互动、专兼互聘”的教师聘用方式,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课程及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技术专家、技术顾问等职务,互派人员进入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等实质性工作,合作共赢,大大促进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院在多个专业推广该育人模式。从2012年至2015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通力电梯合作培养学生人数108人,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据统计,到通力电梯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留下的学生达75%。部分学生已经成为通力电梯公司的技术骨干,通力电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和提升的空间。从2011年开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几年间学生整体质量得到提高,大大提高了企业维保技工素质水平;通过近4年实习生的情况来看(见图2数据),实习生留用率高达75%,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电梯公司对电梯人才的需求。

四、校企共享型教师队伍建设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名专业教师到通力电梯南宁分公司参加生产实践;派送2名专业教师到昆山通力电梯工厂参加企业培训;派送2名专业教师到武汉交通学校参加通力电梯员工培训;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给专业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及聘请行业工程师走上讲台,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这种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的做法,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教师了解行业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实现了校企间的人才双向流动。通过这些途径,专职教师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逐渐打造了一支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语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产教融合带来的好处展现出来。首先,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教师队伍技能素质和技术水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承担培养工作及企业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学生提前一年解决就业,毕业实习结合企业工作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很好地解决了学校与企业衔接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与培训,提升师资能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改善办学条件,凸显办学特色。几年以来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率达96%,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多数学生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伊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14JGa333)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篇9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团学骨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theKeyofartStudents'Leaguebackbonetrainingandmode

ZHenGChenchao

(artSchoolof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

abstractartStudents'educationalmanagementisoftenaprobleminuniversities,andartstudents'trainingmodeofthebackboneisparticularlyimportant.thisarticlethinksthatthecultivationofprofessionalartgroupstolearnthebackboneoftheartstudentstocombinethecharacteristicsofattentionandemotionaleducationplayaroleinstudentmanagementwork,establishandimproveapersonalizedtrainingsystembasedonpersonalityandcommon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thispaperanalyzestheartStudentsLeagueincriticalbackboneofculture,madeechelontrainingmodesuitableforartsgroupstolearnthebackboneofthetrainingmodelandencourageinnovation.

Keywordsartprofessional;leaguebackbone;trainingmode

1当前艺术类团学骨干的基本特点

(1)个性鲜明、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艺术类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上都与普通文理专业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着明显个性化的特征,从而使得艺术类学生个性鲜明,不随大流,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相比其他专业学生,艺术类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好恶分明,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理智的行动,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大起大落,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求新求异,容易感情用事而很少顾及后果,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个性鲜明、情感丰富虽然是学习艺术所必备的品质,但也容易导致艺术类团学骨干我行我素、不注重自我约束、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团学活动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对表现出较强个性和随意性的艺术类团学骨干加以教育引导,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协调处理好团学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2)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由于高考艺术专业考试的缘故,许多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在外寄宿写生,到全国各地参加各高校单独命题的专业考试,这使他们较早接触了社会。当他们一进入高校后,就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进入大学以后,艺术教学的实践性更是要求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了艺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艺术类大学生的代表,艺术类团学干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并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过多沉迷于艺术领域致使产生眼高手低的状况。艺术类团学干部容易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容易出现过于自尊和自负情绪,主观盲目性较大。他们在团学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往往期望值过高,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从而较易碰壁。面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挫折往往没有心理准备,有时也很难及时调整目标和调适自我,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3)受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创新能力同质化。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而且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都是沿用原来工艺美术教育的现成格式,讲究循规蹈矩,规范化的课程,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思维束缚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能力与持久创新能力,最终将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不可否认,很多团学干部经过四年的锻炼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性人才的品质。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缺乏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2艺术类团学骨干培养的关键

(1)重视和发挥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艺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它用感性手段表达抽象的思维。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经验取向较为明显,因此艺术类学生不同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加直观感性。

针对艺术类学生干部思想上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行为较为散漫、缺乏自我约束的状况,应建立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科学的制度管理,同时,更应重视和发挥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做到使情感教育和制度管理相辅相成。情感教育强调思想感情的交流,注重以情动人,在工作中应该深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处理事务时要多为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考虑。情感教育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努力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如果在情感上难以产生认同感,就会使管理流于表面,难于达到应有的效果。

(2)构建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的管理制度。针对艺术类学生干部组织纪律性不强的特点,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学生骨干管理制度,这样不但能严格规范学生干部的日常行为,而且在团学组织中能形成一种高效务实的团队氛围。为使学生骨干的考核更趋合理公平,可以制定《团学组织学生干部考核制度》等量化考核措施作为考核学生干部的有效手段。同时,作为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艺术类学生干部的个性,对艺术类学生干部进行差别化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学生干部的不同个性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交流沟通形式。针对学生干部不同的价值取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尤其要注重个性与集体的协调与融合,加强学生干部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让艺术类学生干部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同时,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3)建立健全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对艺术类学生干部的培养,在遵循高校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实际,注重艺术类专业的个体特殊性,为他们个性的发展搭建平台,使艺术类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兴趣和潜能等各方面得到充分展示和深度发展。应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视角出发,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如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参加“三下乡”活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等,让他们的才能得到认可,从而感受到艺术专业的魅力和工作的乐趣。

3艺术类团学骨干培养模式

(1)团学骨干梯队培养模式。学生干部人才梯队建设,就是当现有的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同时培养或锻炼该批人才的接班人,即做好人才储备,形成人才补充和顶替机制。团学干部是联系老师与学生的桥梁,其个人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院管理工作的落实力度。人才梯队培养避免了人才断层的可能性,保证了学生干部的顺利交接,有利于吸收低年级的学生精英加入人才梯队中来。在人才梯队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一是增强情感沟通促进梯队的凝聚力,给各梯队人才都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梯队成员间只有通过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才能增强组织的团结稳定,减少或避免矛盾产生。而共同的奋斗目标可以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团学组织向心力的达成,更进一步促进主席部长和干事间的紧密配合。二是确定培养的关键人才。新生团干作为团学工作的主力军,从一进校就应注重培养锻炼。新生中小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可以将之列为重点进行培养。三是对梯度人才定期考察,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梯队建设应注意选拔德才兼备的团学干部,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加以考察,适度优化组织梯度结构,在满足团学人才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优胜劣汰。四是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提高学生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对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骨干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授予部门之星、五四红旗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还可以将学生干部的工作绩效纳入到奖助学金评选、优秀毕业生评选和学生基本素质考评等项目中去。针对取得良好成绩的集体可设定团体荣誉称号,例如团委学生会优秀部门和优秀团支部,以增强团学组织的凝聚力。此外,还应重视舆论宣传,营造团学干部自我激励的良好氛围。

(2)鼓励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意识是团学工作发展的灵魂,作为创新型团学组织的主体,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团学干部队伍,不仅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思想引领,还要注重培养团学骨干的创新意识,打造创新型团学干部队伍。构建富有创新型团学干部队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不断培养和强化团学干部的创新意识,要求团学干部在平时工作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思考并加强探索,善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培养团学干部的创新性思维和执行能力。二是激发创新思维,突出艺术专业优势,积极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利用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军地共建书法绘画摄影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等。既可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又用艺术的形式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园文体活动可采用项目化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对活动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握,适应因学生差异性引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实现校园文化的科学有序管理与发展。校园活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尤其应注重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载体在打造品牌校园文化中所起的宣传作用。三是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锻炼平台。通过成立大学生文化艺术团,吸收有特长的学生加入,下设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的艺术团平时有专业老师指导训练,学期末举办汇报演出活动展示阶段成果。凝聚艺术类社团的力量举办社团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团学干部的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可推荐优秀团学骨干积极申报创业团队,以艺术工作室这一有效载体,依托校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创新思维,为职业发展提供了历练的平台。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艺术类大学生骨干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DXGSB20131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晓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三大关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2):12-14.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篇10

关键词: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示范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21-02

为了大力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实施100所示范高职院校、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战略的同时,教育部分别出台了[2006]16号、[2011]6号、[2011]9号等文件,尤其是[201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服务经济转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等八条意见要求,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式方法、途径路线。

以此为指导,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协同机制,建立了“电梯行业人才培养政行校企协作联盟平台”,成立了理事会形式的电梯学院,实现了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而增强了办学实力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专业服务能力。

一、完善合作机制,建立“电梯行业人才培养政行校企协作联盟平台”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导,完善“政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电梯行业人才培养政、行、校、企协作联盟平台”,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建设、共同育人的办学体系,成为人才培养的基石。

1.建立专业教师在”政行校企”合作中的分工联系机制

通过派遣校企合作专干、企业科技特派员和合作工程师等方式,建立专业教师分工联系机制,明确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要求专业教师走出学校、走向政府、走入行业、走进企业,与政府领导、企业家、行业协会会长做朋友,谋求”政行校企”战略协作关系。

2.完善学校与“两府”的合作机制

积极与中山市政府合作,推动中山市政府出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推动“中山市创业孵化基地服务中心”进一步扶持、帮助毕业生组建团队到中心创业;加强学校与中山市南区办事处的合作,进一步改善设立于南区电梯产业科技园区的电梯专业实训基地相关基础设施,建立“电梯教学与科研项目扶助资金”,促进学校与南区电梯产业科技园区电梯企业的有效合作。

3.完善学校与“两院”的合作机制

加强学校与中国建筑科学院机械化研究分院、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合作,使之成为电梯学院终身理事单位;建立教学研讨机制,定期邀请电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研讨、解决专业建设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建立学术交流机制,定期邀请科技人员到校举行相关学术交流、讲座、指导等活动;建立科学研究合作机制,共享合作科研机构的人力、技术、设备、实验室等优质资源,联合开展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

4.完善学校与“两会”的合作机制

选举中国电梯协会秘书长李守林担任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电梯学院名誉院长;将中山市电梯行业协会秘书处设立于学院,与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教研室合署办公,专业主任担任秘书长职务;组织中山市南区电梯产业基地相关电梯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

5.完善学校与“两企”的合作机制

以中山为圆心,以珠江三角洲为半径,以长三角、京津唐为辐射,加强学校与两类电梯企业电梯生产制造企业和电梯安装、维保企业的紧密合作,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培养、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技术服务共同参与、毕业生就业共同引导、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评价等机制。通过与“两府”的有效合作,使其充分扮演“红娘”角色;通过与“两院”的有效合作,使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其更多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电梯行业现实生产力;通过与“两会”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其在地方政府、电梯行业、电梯企业中的影响力;通过与“两企”的有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最终建立起“电梯行业人才政、校、行、企协作联盟平台”。

二、成立理事会形式电梯学院,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1.成立理事会形式电梯学院

以“电梯行业人才政、校、行、企协作联盟平台”为依托,2011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山市南区政府、中国建筑科学院机械化研究分院、部分知名电梯企业联合成立了理事会形式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南区电梯学院”。

2.创新电梯学院管理体制

电梯学院由理事会领导,实行理事会议事制度。通过召开理事会会议,讨论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发展规划、年度计划,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

3.建立电梯学院运行机制

在理事会领导下,电梯学院制定有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电梯学院下设电梯维护与管理、电梯工程技术、焊接技术三个专业教研室,一个实训中心,一个对外合作中心。电梯学院对内作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二级机构,纳入学校的正常管理;对外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具体负责电梯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

三、专业高度对接行业,逐步确立了电梯业界广泛影响力

1.高起点办学成就多个高水平成果

本专业与中国电梯行业协会和国家电梯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国建筑科学院机械化研究分院联合创办,并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建成“全国电梯行业首批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成为国家电梯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培训教材编写的副组长单位,成为广东省高职教育首批重点建设专业,被批准为广东省第三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专业。

2.多形式办学初显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通过订单式培养,为三洋电梯(珠海)有限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等电梯企业量身定制培养了大批电梯工程技术人才;成立了“蒂森克虏伯(中国)扶梯登机桥有限公司订单班,为蒂森克虏伯(中国)扶梯登机桥有限公司在职职工开展了成人学历教育。通过“2+1”、“1+2”人才培养模式,为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三明市职业学校等省内外兄弟中高职院校开展电梯专业普通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并为其专业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在电梯业界逐步确立了广泛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

[2]胡丽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思考[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