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46

人才培养的方式篇1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分型培养;培养方案;学分制

一、人才分型培养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年招生总数和在校生规模庞大,同一录取批次的学生在生源质量、入学动机、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化加大。这就要求高校要从以往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来重新思考并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问题。因此,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目前众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发展需求,依据学生“材质”特点进行分型培养。

分型培养,就是承认学生差别,尊重学生个性,包容学生缺陷,挖掘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根据学生成才需求和发展目标来设计其成才方向、成才类型和培养路径,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释放足够空间,给予学生充分支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积极的条件,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有特长、有优势的人才。显然,分型培养是一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本质是因材施教,目的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发展为本,为学生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宽松的培养环境。

人才分型培养的实现,其关键在于优化制订与之相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优势进行系统的配套改革。

二、制定合理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分型培养模式有效实施

传统的人才培养依据整齐划一的专业教学计划来实施,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为评价标准,显然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按照人才分型培养的思路,就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为宗旨,科学定位培养目标规格,既重视共性提高又重视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管理机制优势,整合课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制定合理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实施路径。

(一)设计长才类型,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动力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成才、发展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分工精细固化,高等教育强调专业对口,曾经走过了一条专才培养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职业岗位的多变性,高等教育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向广博方向发展,于是又推行通才教育。通才和专才两种模式,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各有优劣,但完全割裂,由教育管理层采用自上而下的包办式推行,则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诉求。实际上,市场经济对通才的需求,只是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通才与专才,而且也需要中、低等各层次的通才与专才;不仅需要少数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必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这种层次性,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到学生这个被培养对象的发展与成才需求。如果从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有的学生将向专业高深方向发展,攻读更高级学位;有的学生将从事技术应用;有的学生将从事技术操作或技术管理等工作。由此看来,尽管相当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将应用型人才确定为学校的培养定位,但也不能整齐划一,而应对学生的发展诉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对向学术型发展方向的一部分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于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发展方向的大部分学生,要给予充分支持,使其成才优势更加凸显,潜力得到最大发挥。

(二)做好能力分析,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做好专业能力分析,就是要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紧扣学生成才分型培养目标和规格层次定位,确定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分型拓展能力,做好各能力项目选择与要素分解,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提供支持依据。在专业能力分析过程中,在纵向上,要确保给予学生精深学问的可能;在横向上,要尽量减少必修课程的学分数,增加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的开课数和学分数,允许学生向广博型发展,向相邻专业漂移。为此,通过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来支撑人才分型培养,使共性提高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其中通识通修课程全校统一构成第一平台,给学生跨学科选择课程的可能;学科大类打通形成第二平台,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并能在专业间自由选择;同一专业可平行设置多个模块(方向),便于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分型发展的需要,柔性设置分型模块课程,为学生向学术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发展方向提供相应成才路径。此外,对平台课程可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学分,实施分层分级教学,并由多名教师同时开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进行选择。

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便于学生选专业、选课程及分层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改变了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能结合自身个性,实现分型培养、个性化培养。

(三)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也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素质。因此,实践课程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的实施路径。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定位和共性要求,加大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打破原有的以课程设置实验、按专业严格划分实验及实习界限的条块分割局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既注意到各环节间的独立性,又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为重点,构造基础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等模块第次推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分型培养目标规格定位设置相应模块,在教学实施中有所侧重。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工程性,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就业教育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受校内资源有限和实习过程监管力度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实习内容与专业脱节,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在内容和时间上割裂,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创新产学研模式,促进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一方面,可安排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学生到对口单位实习、到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中的实践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使自己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人才外包集中实习模式,进行项目实训,完成整套教学过程,并在合作方的推荐下促进学生就业。这种形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校内软硬件资源不足的压力,拓展了学校的实习、就业基地,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也可以推动学校自有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学校产学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重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分型培养的目的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发展为本,通过扬优护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必然内化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并形成学生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全面自由发展所必需的人格素质、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胜任工作并有所创新的专业素质。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过程而言,素质教育更侧重强调受教育者具备宽泛的研究视野,及在某专业领域的突出造诣;与此对照,针对大多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过程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从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培养体系和创新培养模式。

为此,就要将素质拓展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也是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尊重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素质拓展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依托,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科学的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素质拓展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社团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各类学科竞赛及文体比赛等内容。转贴于

三、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建立健全与分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按照分型培养思路指定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人才分型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路径。人才分型培养方案的执行与具体操作,还要涉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力度,构建于分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体系,真正将以生为本的理念和人才分型培养落到实处。

(一)创新学分制管理,健全教学运行机制

从形式上来看,学分制基于选课制,以学分来测量课程的学习量,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最低的毕业学分标准;从本质上来看,学分制强调的是学习自由,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等方面的自由,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成为不同生源、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型培养、实现多样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为将学分制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第一,要抛弃管理者本位的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服务意识,打破旧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体系,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化。第二,要完善基于教学资源配置可控的选课制;实行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学习进程的弹性学制;实行有利于学生自我选择发展方向的专业分流、专业转换机制以及第二专业辅修制;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取消重修、重考次数限制,允许学生追求卓越。第三,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管理优势,建立学分互认、学分流通、学分替代机制,设立奖励性质的创新学分、拓展学分,激励学生特长发挥,扬优护短;完善学分绩点评价制度,平衡学生学习的“质”与“量”。第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具有教学计划管理、课务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实验室管理、质量评价、信息查询等功能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学分制教学管理流程的网络化、信息化、远程化,体现服务为本。第五,通过导学制,对学生选课、选专业、职业规划给予必要指导;建立预警制,对“问题”学生给予必要的监控、干预和学业警示,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惩戒,确保学生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第六,实行管理分权,让学生参与一定的管理,赋予他们对成长成才模式设计的参与权,对于其学习效果的知情权,对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二)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

一方面,人才分型培养模式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另一方,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学生通过对课程的自由选修来获取学分。因此,提供足够数量的、不同类型的、不同规格层次的课程并加强对课程的修读管理是实施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

就课程建设而言,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课程开设条件,包括教学内容、仪器设备、教材课件、图书资料等,确保学生选课需要;另一方面开出高质量的课程,教师是关键,因此,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有一只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来推进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就课程开设而言,在平台课程中,积极推行分级、分层次教学,并实行选课试听制度,不仅允许学生对同一门课程选听不同教师、不同层次的课程,也允许学生选听不同的分型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找到真正的兴趣点所在,也可以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推行“一人一计划”制,而不是以专业行政班或教学班作为基本的管理单元。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课程考试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上,由“灌输型”转为“启发型”,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理实一体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并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从而转化为能力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考试方法上,建立起与分型培养相对应、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制度,采取口试、讨论、答辩、论文、学习报告、过程考核、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彻底改革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能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使其学会自我学习。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分型培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挥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与之相适应。要按照人才分型培养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定位建立相应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将其分解于各教学环节、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中;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除常规的教学管理机构外,成立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使管理组织多元化;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评价信息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过程连续化、评价制度经常化;要建立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整改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构成闭环系统,使教学整改落实位,确保教学质量达到目标要求。

人才培养的方式篇2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高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管理论文"target="_blank">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一方面企业要缩减开支,降低其运营成本。在现在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竞争条件下,市场出现了某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人力资源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操作系统、数据库,而it项目主管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则分别是:编程实践能力、数据结构、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分别有87、9%的人力资源主管和81、7%的it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57、7%的it项目主管表示,会先安排新员工直接进入工作,然后在实践当中根据需要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Http://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

[2]李晓明,陈平,张铭,朱敏悦,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

人才培养的方式篇3

当前,“办什么样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已成为各中医药院校迫切回答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反思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学术争鸣、中医理论没有突破、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弊端。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1)在招生取向上,中医专业应招理科考生,还是文科考生?现在主要是招理科考生。中医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目前中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文史哲和“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往往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

(2)在课程设置上,应多设中医课程还是多设西医课程,两者各应占多大的比例?现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医特色不够突出,西医课程比重偏大,中医课程课时不足,两者约为1:1,且中医课程仅总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约1200学时。中医教育西医化,甚至有的以西代中,中医院校实际上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院校。中西医各有其宏大的理论体系,本科5年学好中医已经很难,何况两者都要学,结果是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成为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特征。

(3)在教学流程上,入学后应先开中医基础课,还是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现在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课,违背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式相互抵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西医授课老师对初学者灌输中医不科学的思想,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和效率。如此,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有很多不相信中医,甚至出现了学历层次越高,越不相信中医的反常现象。

2.中医药学科的特点与教育的特殊性

中医药学植根并孕育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植物等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相统一并体现东方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其学科内涵是以医学知识为主体,以调整生命状态为目的,具有多学科交叉,复杂性的学科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素有重人文轻自然的显著特色,面对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等生命现象,中国历代医学家采用中国特有的人文形式进行描述和阐释。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成为构建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成为贯穿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和渗透,才形成了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疗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确立了宏观整体和功能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医学结束非系统的自发发展阶段,完成了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3.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与发展

人才培养的方式篇4

(1)、“国际化”作为国外办学的共同理念,是现代远程教育必须要遵循的理念。国外现代远程教育现在已经开始走全球化办学的道路。比如可以在美国的纽约进行办学,教学纵深可以一直延伸到全球的各个领域,学生不但可以在西部的西雅图、洛杉矶、圣安东尼奥和休斯敦接受教育,甚至在中国北京、日本东京、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学生也可以接受美国的教育。当然,不同地区的教学必须要按照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并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

(2)、科学务实。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从事现代远程教育充分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认真的考察与科学的分析研究教育市场的现状,清晰确定自己的办学目标锁定,在全球化的办学背景上,他们将目标学生锁定为成绩一般、经济能力有限的“第二层学生”。

(3)、严谨办学。国外现代远程教育有着专门的学习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明确的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计划既严谨明确,而且具备强大的可实施性,这样就得以贯彻执行。

(4)、师资队伍过硬。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着强大的师资队伍,这是任何教育模式和教育领域都必须要首要重视的问题,国外现代远程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很高,究其内因,主要在聘任远程教师时,不仅关注专业理论水准,更为注重的是实践处理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

(5)、标准的考核体系和监控制度。国外现代远程教育无论是政府还是各高等院校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严格地执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采用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严厉的退出制度。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机构必须要具备iSo资格认证。相关的检查机构要定期进行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学校和机构,给予严厉停办,以保障国外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2、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中央电大,是国内现代远程教育的一流、顶尖院校。在国内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和国内其它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相比,中央电大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为了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充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中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央电大利用自有的技术优势搭建了可靠的系统平台。中国电大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办学系统,系统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教师网上集体备课”是一个成功的创新办学案例。在该模式建立以后,不但引起了现代远程教育领域的高度反响,而且还获得了巨大的教育成果,办学的成本有效降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来,目前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办学视野上缺乏国际眼光,由于国内大学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不为国际上所认同,各个领域不处于尖端位置,因此很难吸引国外学生,也难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既使是对于广阔的国内市场,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是不够先进,没有针对当前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没有从切实提高广大青年的的个人技能入手,没有旨在扩大个人发展空间,从而出现了一定的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这对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必须要立足于实际进行快速调整,必须要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能力,坚持能力本位教育。不断提高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二、教育模式创新的途径

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教育运行机制。要不断创新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必须高度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要素的综合运用。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论的统一。要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和理念,培养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二是紧密围绕教育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必须要和教学目标相符合,要和培养目标相统一。三是技术平台的搭建。为了促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必须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在技术上要不断创新,搭建一个现代化的技术信息教育教学平台。四是教学模式改进。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能和角色,改变教师传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以教学模式改革带动其他教育要素的改革。五是强化系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周到服务,保证系统全天都有人在线,能够为学生提供咨询性服务。六是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和监控制度。严格考核,狠抓管理、全程监控,严厉处罚。完善经常性管理,做好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年报年检等,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经验,引入考核监控的新思想,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

人才培养的方式篇5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中小学学习方式转变

1、学习方式转变对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由此带来了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转型。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同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些规定标志着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原先的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素养型、创造性人才。可以说,人才观的转型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和评价方式等诸多环节进行调整和变革,建立起适应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中小学阶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和奠基阶段,但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相对薄弱。我们对中国期刊网上2001—2010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调查,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为篇名,可以检索到1057个文献;而以“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为篇名,仅检索到6个文献。这说明,围绕中小学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的研究相对欠缺,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需要深入探讨如何挖掘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潜力,探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国外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学习方式

2.1萨奇曼探究训练学习

萨奇曼探究训练学习由美国学者理查德·萨奇曼(RichardSuchman)提出,他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探索活动之后,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因素,提出了该模型。该模型基本上再现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大有裨益。在运用该模型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探究的步骤来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应是由教师调控的,包括问题情境的设置,根据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在学生探究时提供必需的资料等。

萨奇曼探究训练学习是一种关于如何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模型,它强调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究过程,因而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及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而且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2.2问题解决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在一个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如有学者认为,“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在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中,为其创设有意义、情境化、真实的情境,并为其提供资源,给予引导和指导。”[1]问题解决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问题解决学习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广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通过问题解决学习,学生可以对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根据自身已有知识对问题做出的解释,这会导致他们对已有知识的重建,并产生新的指向问题的知识结构。由于不同的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不同或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最终将会构建出新的知识结构。这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问题解决学习鼓励开放性的思维、反思、批判性的积极的学习。学生是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自主学习者;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选择和追求自身兴趣的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去解决各种问题。问题解决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2.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inquiringLearning)作为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由美国学者施瓦布(J.Schwab)首倡的。施瓦布指出:“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2]可以说,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运用一系列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和检验假设、表达和交流等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具有问题性、创造性和生成性等特征。

探究教学主张大胆放手让学生走自主创新学习之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安排并实施学习计划,评价学习结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置于一个有社会意义的团体中,让他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与对话中,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强调创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讨论和建议

3.1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可否认,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还是比较普遍,而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获得知识技能的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压制了学生的求知的欲望,灌输给儿童的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活动缺少应有的情趣性,儿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受到压抑,忽视了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2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习方式本身的教育价值

创新人才拥有一些突出的特征,如活跃的思维、敢于创新的精神、鲜明的个性以及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品质等。这些特征说明,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导致的发展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可以说,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只能适合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是既有的知识。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并调动其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的良好理解,在运用这些学习方式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保护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其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学习方式需要一定的课程载体,要通过深化课程改革而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应该说,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强调接受与记忆掌握,这是与我国传统的课程设置有关系的。由于重视智育和知识的学习,我国中小学课程几乎全都是学科课程,以分科的形式学习各门学科知识,这导致了学生以书本知识作为学习的对象,必然带来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因此,需要通过改革课程形式、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来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该说,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形式能够为学生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空间,这可以为转变学习方式带来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的方式篇6

QiZhenzhen

(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7)

(Heilongji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choolofeconomicsmanagement,Harbin150027,China)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精英高等教模式需要转变,同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主动服务社会经济的重要体现。本文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路径等方面阐述了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色,以期对人才培养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inthebackgroundofpopularizationofhighereducation,thetraditionalmodeofelitehighereducationneedtochange.atthesametime,highereducationkeepevenclosercontactwith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toreformthetrainingmodelistheimportantreflectionashighereducationsupportactiveservicetothesocialandeconomic.Fromthetrainingobjectives,trainingcontent,trainingmethodsandpathsandotheraspectsoftheinstitutesandservicepersonneltrainingmodel'sbasicfeaturesaredescribed,inordertohavesomereferenceforthereformofpersonneltraining.

关键词: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words:service-orientedtalent;cultivationmod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76-01

0引言

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进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当今世界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人自身发展水平和人才类型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挑战。目前,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为整个社会服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本文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创新教育理念,构建服务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办学特色,培养为社会经济服务并全面完善自身发展的高素质服务型人才。

1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在于创新教育理念

北大前校长陈佳洱院士在哈佛大学举办的中美大学校长研讨会上强调:大学应该成为国家的思想库,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为国家服务。[2]类似的论述还有,“大学是国家最进步力量的先驱”(R.V.加西亚);“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威廉・洪堡);“大学是社会之光”(竺可桢);大学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西奥多)等等。[3]可见,通过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来为社会服务,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创新教育理念,首先必须找准地方本科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的定位,这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不同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层次、学术贡献、对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不同。所谓“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坚持人本主义哲学理念,为学生服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服务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1培养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大学教育的四大支拄,即教育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存以及怎样与人共事。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人才培养重要的是树立两种态度、培养三种能力、提高四种素质。所谓两种态度,第一种是对知识的态度。即对知识的渴望、学习的追求;另一种是做人的态度。对民族、对社会,对人、对自己、甚至对整个人类的态度,就是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所谓三种能力,一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包括应用语言和书写工具等的能力。三是适应社会的能力。所谓四种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满足社会需求,真正从知识和能力上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满足社会发展的被动适应向引领社会发展的主动服务转变,改变了传统的被动适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弊端。

2.2培养内容当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解决提升层次,拓宽专业,优化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育体系、提高素质等问题。

2.2.1提升层次这里所讲的“层次”,主要是指社会“责任”层次,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中坚的重任。高校毕业生应当成为社会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应当关心并能正确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技艺人才,而要提升人才层次,首先要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层次。改革的关键是多样性,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不同需要。

2.2.2拓宽专业专业方向的拓宽首先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问题,这个转变强调高等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主张专业发展特色化,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需要重点建设,特色不鲜明、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吻合的,要适度发展。

2.2.3优化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体系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个别化教学,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在自己选定的时间、地点,以自己的速度学习感兴趣的内容,不仅能掌握知识,而且能创造知识。

2.3培养方式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封闭、单一传统模式,实现开发、合作的社会化办学,注重开放和合作,强调社会资源的利用,与企业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变企业的被动介入为主动参与。

2.4培养路径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曾经说过:“一流大学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全,关键在有特色,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4]服务作为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是区别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独有特征,体现了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有性或显著性的发展方式。

黑龙江科技学院进一步深化“三大”教育理念,走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之路,借鉴CDio模式,构建教学服务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以“一高一强”为标志的应用型人才。深化教学转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突出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借鉴CDio模式根据服务面向的行业、企业、产业、产业链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一级目标),将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二级目标),每个子目标通过一个或二个教学平台来实现。将每个平台要实现的目标再分解成若干个二级子目标,每个二级子目标由若干个教学模块来实现,每个教学模块由精心设计的若干门课程或实践活动组成。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服务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企业工作流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工作能力,能够较快适应岗位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目前仍在进行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深化对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识,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光礼,刘献君.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的整合认同[J].江苏高教,2002,(1):43.

[2]贾红卫等.中美高教的历史性聚会[n].中国教育报,2000202217.

[3]眭一凡.大学使命:大学的定位理念及实践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0,(9).

人才培养的方式篇7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特色;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22-0000-01

一般来讲,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本科教育的学术性、专业性和基础性原则,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地方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一定的贡献。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地方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对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分析,能够为地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尝试和借鉴。

一、人才培养类型的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的进步,人才培养的范式必须与人才发展的阶段相适应,才能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西欧经济在10世纪之后开始复苏发展,商业贸易的进步进入日常的生活之中,这个时候需要大量的受过专业教育的管理者、医生等人员,因此,传授知识、培养专业人员为社会服务一直是传统大学的主要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在17世纪中期以后,大学的职能中又加入了一项新的任务,即科学研究。因此,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后期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对基础科学知识的认识不断提高,企业也需要更多具有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专业不断细化,因此,高等教育的主要宗旨不仅仅是培养精英化的人才,更加注意对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然而,受到计划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主要集中于研究型大学和各类专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

二、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为社会服务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需要的不再是较高的学历证书,而是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由于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问题日益突出。

(一)培养模式单一

根据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认真分析地方本科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发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现在,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各个高校之间进行盲目地攀比和模仿,把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层次的学术人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行有特色的人才模式,尤其对于地方的本科高校来说,对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具体到各个高校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大都是一些比较宽泛的要求,这些要求没有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没能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特色不够明显,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色没有突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特色,在就业的时候,缺乏竞争力,竞争优势不明显。

(二)专业教学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很多地方的本科高校,同一个院系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开设了较多的理论性课程,实践课程较少;由于学校的师资和硬件设备的限制,对于专业方向大多都是在理论层面的讲解;几乎没有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目的的不明确,教学方向的模糊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地方的本科高校,特别是一些师范学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比较落后,“双师型”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现状不容乐观,由于高校盲目进行扩招,师资队伍缺乏,办学的条件不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四)缺乏实践、实习基地

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受制于各个方面的限制,无法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践和实习基地,主要依靠课堂传授一些间接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实习基地的提供,要求不达标无法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首先,地方性地方本科高校要把立足地方。把服务地方与推动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地域特色,以优质的服务争取地方的支持,使学校成为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其次,应用性地方本科高校应坚持把培养基础理论深厚、实践能力强,能够把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领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定位。重点发展应用型学科与专业,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彰显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特色。

再次,差异性地方本科高校要坚持追求个性、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大力加强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四、结语

对近年来的数据统计显示,在整个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地方本科院校保持一个较高的毛入学率,这个趋势还在上升。地方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所以,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范式直接决定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从长远来看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毅.论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6).

[2]陈静.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3).

人才培养的方式篇8

abstract:Basedonthedemandsoftalentscultivationandfeaturesofrunningschoolon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thatservinglocaleconomy,thepaperdiscussesandanalyzesthecivilengineeringpersonneltrainingsystemin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butalsomakesfurtherstudyonthetrainingmodeandcurriculum.

关键词:地方性院校;地方经济;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Keywords: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localeconomy;civilengineeringspecialty;talents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19-02

0引言

榆林学院位于陕西榆林市,榆林是盛产能源矿产资源地方,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学院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也是部级能源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唯一的普通高校。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在2003年成功地从师范专科学校转型为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05年经陕西省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并于同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相对于院校的同专业来说,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都是一个婴儿。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将建筑工程专业调整为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和水工结构工程等6个专业方向[1]。合并之后的土木工工程专业被称之为“大土木工程”,它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工程、矿建、城镇建设、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饭店工程、涉外工程、土木工程等八个专业,范围更广、支系更多、科目更为复杂。近些年,“大土木工程”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用以服务当地经济。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此阶段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凸显“地方性”与“应用性”,怎样能够适应本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的需要,寻找适应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凸出点在于“地方性”与“应用性”,那么地方经济的建设需要应用性的高级技术人才[3]。从地方本科院校走出去的学生较大多数留在地方,为地方建设出份自己的力量。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就要突出地方性,即地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用于为本地区服务。因此在本科培养教育的同时也要与本地区紧密结合起来,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榆林学院处在榆林经济大力发展的优势下,城市及周边的建设也在飞速发展,同时又是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榆林由于所处陕西最北边,处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地带,因此环境相对较差。陕西省知名院校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毕业的学生大多数进入名企工作、大中城市工作或继续学习。在这样的就业情况下,使得榆林的市场中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空缺较大。我校要抓住市场空缺,采用独特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人才。

在充分分析榆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准确地定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首先,需找差距,这里的差距不仅仅是自己与重点院校的差别,还有学生质量的差距。其次,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去向,即为谁培养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为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建设部门、中、小城市的大、中、小型建设管理部门输送高级技术人才。再次,明确地方本科院校能够培养出怎样的高级人才。土木工程人才必须要是土建施工方面的技术人员,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具备建筑装饰、给水系统,电气、暖通空调设备安装施工方面的知识;这些人才的特点是“现场工程师”,而不是研究开发型人才;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从2005年招生以来,结合我校“立足榆林、辐射周边,为榆林及周边的建设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本着“合理定位、明确方向、寻求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交流合作,结合设计院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完善教学设施;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实施力度。密切联系企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产学合作,积极与房地产、施工、监理、设计院等相关领域企业进行交流、协作,力争实现校企相结合办学。探索适合榆林地区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并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将更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特点

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出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的培养特点,即“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思路[2],培养立足于地方,面向地方实际,满足地方需求,注重素质教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厚基础”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弱,毕业以后更多选择进一步的学习深造,较少倾向于生产第一线。因此,“宽口径”是在建立在多种职能上,其中以一种职能为主的前提下,专业面尽可能地拓宽;而“厚基础”指建立在一种具有厚实的、较宽的专业基础之上的专门化教育。广博与精深、通才与专才应当在矛盾的基础上予以统一[4,5]。

以榆林学院为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为主,同时还特别注重实践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培养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生存发展技能。目前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校增加了“工程实训”的课程;第二,培养特色应体现在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上,我校不断开展各类建筑工程设计、实训技能大赛。地方院校凝练专业特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强化实践环节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理论知识以“突出重点、兼顾其它”为原则。

3明确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要求

3.1划分专业方向目前大多数院校将土木工程划分为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和岩土与地下工程方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现阶段应以建筑工程方向为主,待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实验条件等达到一定基础后,在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专业方向。

3.2优化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保障[6]。在满足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针对土木工程专业需要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要求,按照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制定的相关文件,大体把内容和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素质拓展课以及实践教学部分。

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科学原理与工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工程对象中的应用法则,掌握实验、运算、分析的方法以及初步的设计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分方向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电工电子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

专业方向课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主要的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的知识[7]。学生在大三开始根据个人特长、爱好与兴趣、就业形势、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等,从设定的三个专业方向中完整地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组学习。在专业方向中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选课。对于限选课来说,选课时要求学生主修三个方向模块中的一组课程,掌握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某一行业工作的能力;而任选课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选一些认为有帮助的课程。

实践性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模式革新的亮点。改变以往观念陈旧、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我校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8]。实验与实践环节要求工民建方向的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结构试验等,学完这些课程就具备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拓展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绘图,能够看懂、读懂专业文章,包括专业英语、建筑CaD、各种软件培训。

4结语

地方院校肩负着地方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构建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不能单一的仿效重点高校的办学模式,应认真分析地方特点和人才需求的特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地方、服务地方。

参考文献:

[1]刘西拉.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4.

[2]杜智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长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3]柳炳康.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黄事尔,赵渝林,明承林,李文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

[5]王志骞.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适应时展的土木工程人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6]张亦静,胡忠恒,杨晓华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J].株州工学院学报,2004,(2).

人才培养的方式篇9

 

一、西部地方院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基于广告学学科特殊的性质以及广告教育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西部地方高校的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西部,应定位于为适应西部地区中小型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而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首先,从现代广告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发展看,广告学综合了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包括基于营销环境的策略思考与各种广告模式的建构,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消费者洞察,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广告策划,还有媒介研究中的媒体分析工具的应用、广告宏观的社会效果评价和微观的传播与行销效果测算等等,总之,广告学已成为典型的边缘性学科。

 

其次,从西部广告业界的发展来看,市场急需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要求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职务要求,缩短与社会的磨合期。西部各省区广告业分布不均衡,广告市场不成熟:80%以上的广告经营单位和广告经营额集中在大城市,仅有个别广告经营单位坚持实行广告制;西部广告业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广告创意、运作资本、经营体制、广告策划经验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①另外,人员素质及人才管理水平都有待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广告从业人员126万人,而在所有从业人员中具有广告学专业本科学历的则连6%都不到,这一比例在西部地区则更低,而且人才流动性较高,留不住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广告人才。总之,西部广告业界的关键问题是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培养输送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第三,从国内外广告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看,广告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是一种模式可以涵盖的。作为世界上广告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和日本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美国的新闻传媒学院多把广告教育重点集中于媒体和传播方面,使广告脱离了“术”(推销)而走上“学”(传播)的道路;日本的广告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由社会上的广告资深从业人员到大学开设专题性的广告讲座或大广告公司内部对职员的培训;而欧美的职教和社区学院在培养广告人才时,则更重视能力与实战训练,有明显的技能化教学倾向。我国广告学专业起步虽晚,但目前全国有300多所大学设有广告专业。北大、人大、中国传媒大学等高等学府均设有广告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广告学学科体系日臻系统。不过,各校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定位有所不同。一是传播学方向,主要培养继续深造的高级理论研究人才,或是面向国内外大型广告公司培养高级策划创意人才,其教学模式相对偏重知识化和理论化;二是管理学或市场营销学方向,其目标是以市场为核心,培养以市场观念为导向的市场型广告人才,注重广告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结合。三是广告设计方向,该方向培养专门型的广告创意与广告设计、表现人才,即具有创造能力的设计师。®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丰富性为发展广告专业高等教育,探索新的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

 

国内外办学历史长、教学实力雄厚的高校所开办的广告学专业,其教育教学目标偏重广博知识化的传授和精深理论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考研、考博继续深造的高级理论研究人才,或是培养适应大型广告公司策划创意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相对而言,西部一般院校的广告学专业普遍办学历史短,教学实力比较薄弱,不过,这些学校一般具有相应的专业教学背景,有的还拥有较优越的硬件设施,这就为培养既具有一定传媒知识和艺术修养,又具有一定营销策划和设计技能的应用型广告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时代在变,行业的需求在变,但无论如何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必须根植于广告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广告业的发展态势,因此,复合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应是我们在构建广告人才培养体系时确立的指导方针,而对于西部地方高校而言,地域特色、院校层次也是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应有之意。

 

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传统的广告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过分注重各种广告技能的培养,可称之为“工匠型”的广告教育理念,艺术类的广告专业院系多持这种观点;另一种则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可称之为“学院型”广告教育理念,多存在于以新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背景建立的广告院系中。

 

这两种广告教育理念都有其偏颇之处,前者忽略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后者忽略了广告学专业的本质和特征。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主义思想,还要培植生产与建设所最为重要的内在动力——创造力;而广告业既是信息传播服务业,也是一种融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智业,由此决定高校广告教育则应在“复合应用型”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现实环境的解读力和行销服务的整合力。③

 

西部地方高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体现一定的广告专业目标、规格的基本体系,涉及对地方广告市场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它必须依托专业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整体设计得以实施,包括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环节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即根据现代广告教育的本质和地方广告业人才需求特点,通过课程体系的“复合”形式完成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应用”的组织方式将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业务操作方法和技巧转化为岗位能力;以“复合应用型”的运作方式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的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达到广告学专业人才需求标准。具体思路和措施是:

 

1、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课程学习是学生的首要目标,是专业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基础。西部一般性院校的广告学专业课程设体系大体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课程承担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职责。但由于缺乏核心理念支撑,开设课程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出现授课内容的重叠、课程顺序设置不当、课程内容滞后、课程体系内缺少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课程。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受制于西部院校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缺乏联合施教的条件。对此,西部地方院校有必要在现阶段围绕“复合型”与“实践性”这一核心理念对高校的广告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以中心任务来统领每一学年的课程设置。大学第一学年,可给广告专业学生安排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如广告学概论、广告案例赏析、美学原理、计算机基础、市场营销学、科学技术史等,重点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第二学年随着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教学的重心转向对广告实际运作程序及规律的把握,安排相关的能力延伸课程,比如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媒体研究;第三学年则以提高学生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为目标,开设广告摄影摄像、电脑图文设计、电脑三维动画、影视广告实务、网络传播等课程;第四学年则是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舞台,安排学生到广告公司、媒介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全面锻炼自身能力,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大环节的实践活动验证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增加广告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根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所需的各门课程。比如,在大一开设广告经典案例赏析辅助广告学概论的讲授,这样不仅符合人们思维活动的习惯,即从感性到理性,也更加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了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课程设置中还应提供不同发展方向的选修课,供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自由选修。在制定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为学生体提供了几组课程——围绕广告策划与创意,开设经典会展策划、公益广告策划;围绕广告设计制作,开设电脑三维动画、影视广告实务;围绕着传播方式,开设网络传播。这些课程组能在一个具体的方向上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滋养与实际训练,形成一定的专业特长。

 

再次,增强广告课程内容的创新性。捕捉广告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补充、更新广告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广告行业以及广告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将一些先进的研究成果、行业发展的整体状态介绍给学生,尤其应该着重强调最新理论成果的创新之处,行业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向。

 

2、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

 

广告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学科,要求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的时候,必须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建立双向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近些年,西部地方性院校改革授课方式的呼声甚高,教师在课堂开始注意培养学生问题观念,在提问方式和提问角度上也比较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选择地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同一问题尽量从不同角度提供不同的研究成果,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之后自己做出结论。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西部地方院校的广告学专业也能够使用一些高科技和高新技术的教学手段,丰富授课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办学历史长的院校普遍结合广告学学科特征,已形成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课程的实训(专业理论和专项技能结合)、市场调研、实习基地的专业实习、创新实践(专业社团、专业竞赛)、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西部一般性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从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入手,持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训练方法的改革,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以适应西部地区中小型广告企业的需求。具体措施是:

 

首先,针对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可通过校友及实习基地征集实战项目。比如,开展西部区域性农产品品牌营销策划活动,西部地方性旅游资源的推介活动等,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和市场拓展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引导学生系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这样更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广告大赛,包括结合西部地方公益活动举办广告设计和广告策划大赛,促使学生对广告形成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具体的认知,锻炼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对于广告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参加广告大赛这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无疑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有奖项作为激励,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搭建起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开设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一是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尽量压缩课堂理论讲授的时间,以增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如:电脑图文设计、广告摄影摄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调查与效果测定、公关策划、网络传播、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应保证三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二是让学生尽早走入广告行业,熟悉、了解行业的现状和需求。在第6学期应安排为期4周的专业实训,使学生接触实际、增强对广告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完成总结性的广告策划课程,学生们分组工作,制订广告计划,从中获取经验。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态度、行为以及实习成果提出明确的考核指标,侧重基础技能和综合目标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三是突出个性化实践活动。个性化实践活动指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要求统一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鼓励学生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联系实际的个性化实践活动或自主性实践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满足个性化能力培养需求。

人才培养的方式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英语人才培养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现如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医学技术上的交流与共同发展,是医院一起发展的要求之一,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医学领域的沟通和相互学习上起着桥梁的作用。医学英语作为英语教学分支中实用性较强的分支,因此我国现在对医学方向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全面的发展,我国现代医学的技术还需要跟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而且,中医理念在国际上的发展也使得我们需要掌握英语从而进行医学学术上的交流活动,本文就通过对医学方向英语专业踩人培养的模式进行研究。

经济发展与教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如今,我国作为一个包容性的大国,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科技教育经济等交流上始终保持着积极地态度,在医学领域,我国也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临床技术和临床经验,因此,对于我国医学发展来说,英语专业的教育对我国与世界进行学术交流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如今我国很多的医学院校都积极的开展外语专业,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整体的还并不完善,还有着很多的局限性,很多学校对英语专业的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英语专业在医学方向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改进等等情况,这些情况制约着我国医学方向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医学方向英语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根据这些挑战积极地转变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医学方向英语专业人才。

二、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分析

1.注重医学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通过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来进行基础英语向医学英语的转变勾连,首先对于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是通过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年于第二年主要进行基础英语的教学,夯实学生们的英语基础,然后再后面的学期中针对医学方向进行英语教学然后加强医学英语的理念教育,通过鼓励学生们在主动去学习和掌握医学英语知识,鼓励学生们自主进行医学专业英语专业的文章,使学生们能够主动地把握好课上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医学英语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课后时间去自己探索掌握课本以外的医学英语知识,然后通过让学生们自主撰写英语论文,自主进行医学英语学术的交流沟通。从教师方面,首先要培养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团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医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使得在学生们进行分层教学的转变时候,不会很吃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激励学生对于医学英语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们对于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能够使得医学英语专业教学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也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起学生们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潜力,在传统的医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适当的进行个性化发展,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学习,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得学生们自主掌握学习的时间,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教学,新的教学体系也可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通过多媒体进行系统性的知识点梳理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对知识的理解来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行开拓了学生们的思路,也使得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进行学习研究,更能促进医学英语教学的的高效开展,使得学生们能够充分的掌握知识点,并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自己对于医学英语的利用能力。

3.注重医学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对于现如今的医学全球化的发展现状,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对于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很多学者们都发表了关于开展医学专业英语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对于如何进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要求都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表述,而且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以及对于人才的评估手段上都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在进行创新型的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体制上要通过以改革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为基础,进行穿心,在医学英语专业培养同时咬咬增加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生们能够全面地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发展出复合型医学英语人才。不仅仅在医学专业上的交叉融合还要加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有机交融,以及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相融合等。

三、结语

对于培养医学英语人才上,我们要加强各大医学高校的医学英语的教学观念上的转变,让医学英语教学的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心所在,在改革教育模式的同时,还应该不断的结合我国医学的发展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道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医学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