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素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43

教师职业素质篇1

现将《河南省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河南省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管理办法

为保证全省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师资格认定的有关规定,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实施〔教师资格条例〕细则(试行)〉的通知》(豫教人[2003]27号)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法治考、从严治考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公正、准确、规范的原则,确保考试质量和信誉,促进我省教师资格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组织领导

全省考试工作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每年春季、秋季各安排一次。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申请人员的考试工作。中等职业学校(含实习指导)、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人员的考试由各省辖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三、报名与报考

自愿参加考试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直接向相应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报名。

四、试卷命题及印刷、运送和保密

(一)试卷命题

1、命题的组织。考试由省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统一命题、印刷。命题工作由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组织进行。

2、命题人员的确定。命题人员原则上应当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业务水平较高,政治上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原则上每个学科命题教师2人。

3、命题要求。

(1)试题来源紧扣教材,依据各类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培训教学计划,章覆盖面达到100%,节覆盖面达到80%以上。

(2)坚持理论与实际能力考察相结合,偏重于教育理论的考察,客观题比重占40%,主观题比重占60%。

(3)命题难度兼顾应考对象的现实水平和培训工作的目标,注意梯次,难度适当,面向绝大多数。

(4)考试试卷实行综合试卷,分未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卷、已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卷两类。未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已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的考试时间为90分钟。每套试题含五类题型:选择(单选)、判断、简答、案例分析、论述。满分100分,考试成绩按80%记入培训、考试总成绩。

①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未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试卷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等四部分,已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试卷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两部分。

②申请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未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试卷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学生与团队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等六部分,已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试卷内容包括教学技能、学生与团队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等四部分。

③申请高级中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未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试卷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教学技能、学生与团队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等七部分,已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试卷内容包括学科教材教法、教学技能、学生与团队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等五部分。

④申请小学教师资格未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试卷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教学技能、学生与少先队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等七部分,已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试卷内容包括学科教材教法、教学技能、学生与少先队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等五部分。

⑤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未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试卷内容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教学法、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等六部分,已修教育学、心理学人员考试试卷内容包括幼儿卫生学、幼儿教学法、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法规等四部分。

(二)试卷印刷

全省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试卷由省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统一格式,统一印制。

试卷及评分标准、参考答案在使用前属于国家秘密级材料。试卷的印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执行,必须确保试卷的印刷质量。试卷的印制和封装必须实现全封闭操作。试卷按照每袋32份的标准封装。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要指定专人负责全程监督试卷的印制、封装。指定专人保管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等。

(三)试卷的运转

1、各省辖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在考试前一天,指定3名以上工作人员,持介绍信,到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指定地点领取试卷。运转试卷要有专车,且不得有押运人员之外的他人搭乘。

2、各省辖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要按照保密规定,设立保密室,指定专门保管人员,将领取的试卷封存在保密铁柜中。试卷开启前要有专人24小时值守。

3、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考点,要指定3名以上工作人员,于开考当日开考2个小时前,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试卷保密室领取试卷。

4、考试结束后,由考点按照考生序号装订、密封后送至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于考试结束当日送至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指定地点。

5、试卷在每次交接时,交接人员都要认真核对试卷类型、袋数,检查密封,无误后双方签名负责。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启用前,答卷在评卷结束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启封。

五、考点设置

(一)设立办法

省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直接组织的考试,根据当年考试人数,按照就近原则,在部分省辖市政府所在地委托一所没有承担培训任务的学校承担考试工作。具体地点由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研究确定。

省辖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考试,考点设置在省辖市政府所在地,可以根据报考人数等情况,确定若干所没有承担培训任务的学校承担考试任务。

(二)考点要求

1、考点设主考一人,副主考二至三人。省辖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考点,考点主考和副主考均由各省辖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并报省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备案。主考是考点考试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认真履行其主考职责。

2、考点应设立考务、保卫、医疗等小组,以保证考试工作正常实施。

3、考试期间考点内应划出考试区域,并设置明显的警戒线,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4、考场应安全、安静,通风、采光条件良好,考场内除必备物品、文字外,不得留有其他任何物品和字迹。

5、每个考场考生数为30人。考生座位须单人、单桌、单行排列,间距80厘米以上。考场座号自讲台门口一列从前到后按竖“S”型粘贴。

6、每个考场内应配备2至3名监考人员,考场外设若干场外联络员。

7、监考人员由考点主考选聘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有一定监考经验的教师、干部担任。参与培训办班工作的教师和有直系亲属参加本次考试的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不得担任监考工作。监考人员的名单应报当地省辖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备案。

六、考试实施

(一)考试守则

1、监考人员守则

(1)监考人员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考场的监督、检查工作,严格维护考场纪律、制止违纪行为,确保考试公正、顺利地进行。

(2)监考人员必需佩戴规定标志,严格遵守考点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职守,严格执行考试程序要求。在考场内应集中精力,严肃认真,终于职守,不得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

(3)监考人员对试题内容不得作任何解释,但对印刷文字不清之处所提出的询问,应当众答复,试题有更正时应及时板书当众公布。监考人员不准暗示、协助或支持考生违纪、舞弊。

(4)监考人员要认真监督考生考试,制止考生违反考试纪律行为,不得隐瞒袒护,并必须如实地将违纪考生的违纪行为填入《考场记录表》,没收违纪证据,交考点办公室。监考人员对考生既要严格执行纪律,又要耐心热情,不能因为执行纪律而影响考场正常秩序。

2、考生守则

(1)凭“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参加考试。

(2)自觉服从考务管理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务管理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考点工作秩序。

(3)开考前15分钟入场;开考30分钟后不得入场;开考信号发出后方可答题;开考30分钟后方可交卷退场。

(4)考生入场,除携带答题必备的书写蓝、黑颜色的钢笔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严禁携带各种无线通讯工具如寻呼机、移动电话、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以及涂改液等物品入内。

(5)入场后对号入座,将准考证、身份证放在桌子右前方以便核验。考生领到试卷后,应在指定位置准确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栏目。以上项目凡漏填、错填或字迹不清的,试卷无效。

(6)在试卷规定的位置,按照要求答题。不得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遇试卷分发错误或试题字迹不清等问题,可以举手询问,但不得涉及试题内容。

(7)在考场内须保持安静,不准吸烟,不准喧哗,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准夹带、偷看、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准抄传答案,不准将试卷带出考场。

(二)考试程序

1、监考人员集合

监考人员在开考30分钟前到达考点办公室,参加点名和接受主考临场指示,主考宣布监考人员所负责的考场,核对时间,领取试卷。领取试卷时应核对试卷的种类和考试是否相符,密封是否完好。检查无误后办理签收手续,带上座次表、草稿纸等,径直前往考场。

2、组织考生入场,核对考生身份

(1)开考前20分钟,监考人员先行进入考场,检查考场设施设备。

(2)开考前15分钟,组织考生入场,5分钟内入场完毕。

(3)核对考生准考证和身份证,宣读考试纪律。

3、分发试卷,准备开考

(1)开考前10分钟,监考人员当众启封试卷密封袋,核对试卷种类和数量,同时在黑板上注明试卷总页数、试题总数。

(2)开考前5分钟分发试卷,提醒考生检查试卷质量、填写试卷密封线以内个人信息,并声明开考信号发出前不得抢先答题。

(3)遇有试题更正时,要书写在黑板上,并提醒考生改正试题。

4、开始考试

(1)开考信号发出后,监考人员向考生声明可以开始答题,并说明30分钟后方可交卷退场。

(2)考试过程中,监考人员应维持考场良好秩序,并对考试基本情况做好记录。填写《考场记录表》,在缺考考生的试卷密封线外填写考生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并在姓名栏前用水笔注明“缺考”。同时,参加考试人数及缺考人员姓名、准考证号也要一并填入《考场记录表》中。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纪情况,要如实记录在《考场记录表》内。

(3)考试最后15分钟时,监考人员要提醒考生,同时注意维持良好秩序。

5、考试结束

(1)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监考人员指示考场内全体考生将试卷按顺序整理好放在桌上,并顺次收取考生试卷,核对数量无误后,允许考生顺次走出考场。

(2)监考人员监督考生退场后,在考场记录表上签署监考人员姓名,连同试卷一并装入试卷密封袋中,清理考场,关好门窗,径直将试卷送至考点办公室。

6、整理、送交试卷

(1)监考人员将试卷交至考点办公室后,主考和其指定的验收人员,要对试卷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装订密封,签名负责。

(2)试卷的整理必须在30分钟之内完成。考点在全部试卷整理、装订完毕后,应立即指派3名以上工作人员乘坐专用车辆,将试卷送至当地省辖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

(3)省辖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核对试卷数量无误后,于24小时内,指派3名以上工作人员乘专用车辆,将试卷送至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指定地点。

七、评卷、成绩的登录、汇总与合格证书发放

(一)评卷

1、全省评卷工作由省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统一组织实施。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开展试卷的评阅、成绩登录工作。

2、省将成立评卷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试卷保管及评卷日常事务。并指定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学科负责人,制定评卷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以确保评卷的质量。

3、评卷教师应聘任从事本课程教学工作、业务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作风正派的教师。有直系亲属参加本次考试的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不得参加评卷工作。

(二)成绩登录、汇总

评卷结束后,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负责将卷面成绩分类、分地区登录,并报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备案。各省辖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要根据安排,及时将本级组织考试部分卷面成绩领回。

(三)合格证书发放

教师职业素质篇2

(一)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主要是由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思想性质所决定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教师作为启蒙者,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此外,还要求教师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责任感,要时刻依据教育教学法规的要求,积极工作,认真分析领会课改新精神、新理念,尽心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知识素质

渊博的知识积累是语文教师素质的具体体现。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掌握扎实的语文教学专业知识,还要求掌握其他学科如哲学、政治、历史、物理等的相关知识,对社会地理、自然现象、世界形势、生活潮流乃至传统文化也要有一些基本了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时时充电,处处学习,真正做到学识渊博,为人师表。

二、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一)教学能力

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能力。教学能力首先包括备课能力,它是课前准备的关键能力,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其次是上课能力,上课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教育的重心;此外,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培养多规格、多层次、多门类的人才,还要求教师具备活动课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

(二)创新能力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思维,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展现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效果。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阐述创新概念,运用灵活的思维方式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三、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素质和能力培养对策

(一)积极自主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激活了语文教学的新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以新教育理念武装课堂。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以适应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注重相互交流,积累专业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具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和习惯特征,它是教师一生的财富,是形成自身教学特点、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基础,对自身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同事间的经验交流,就是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个良好途径。

(三)构建展示平台,培养提升自我才华

语文教师自我才华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我学识和才华的展示。语文教师可在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办公开课,邀请领导和其他教师参与,在授课中展示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在工作之余,可开展教师演讲比赛、写作比赛、备课展示等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将自己的作品陈列出来供他人欣赏,展现自身魅力。同时,可定期与其他学校联合开展“语文教师交流学习活动”,将本校的教育成就与其他学校的语文教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展示自身的教学经验、心得体会等,并积极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反馈,完善自身。

(四)积极参与培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课程培训。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现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法规、教学理论、师德提升等各方面的培训,强化自身素质,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进一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积极参加常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整体素质

(1)积极参加新教师岗前培训、职业道德培训、公共课全员培训等继续教育培训。(2)积极参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培训活动,全面提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引领带动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提高素质。(3)积极参加高等院校组织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提高培训,使学历层次逐年提高。

2.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1)以学校为本,以新课程改革为导向,引导语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提高语文教师“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2)针对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在研究中学习和提高。

3.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提升语文教师专业水平

(1)以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干力量,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成果展示、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活动。(2)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积极参与城乡联动、骨干先行的活动,引导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实践,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4.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职业素质篇3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关键在师资。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提高素质势在必行。

1人文素质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思潮,对中职生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职生一般文化基础较薄弱、不够勤奋,家境较好,因此就会导致自我认识和控制力差,同时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够。从当下学校人文素质现状来看,教师的人文素质仍然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开展人文素质主要载体之一。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师的礼仪和服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榜样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穷的,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职中人文素质教育效率好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育认识,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观;改变教学方法,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选用对话教育、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上,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的需要,使学生有主动选择的自由和权力,有发展个性的机会。(二)教育方法上,教师首先要实施个性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益。其次,要以热情的态度,积极地帮助他们,坚定他们的信念,树立他们的信心。最后,要善意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和问题,友好地、耐心地帮助他们寻找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他们共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行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三)教育评价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终身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是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4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在教育领域里,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正改变着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组织方式、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

4具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

在工作中,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每个学生心中都充满阳光。信任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材。教师真心地信任学生,学生才会真心地相信教师,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他们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才会自觉地去转变自己。让学生在轻松和谐、亲切自然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应该做到体谅、宽容学生,使教育真正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在教育教学中,适当应用宽容的手段,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一些“后进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差,他们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失,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错,教师就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学生会从教师的宽容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护和人格的尊重,从获得这个尊重开始,就可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实现“内心矛盾和斗争”,这是一个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创新的能力,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素质篇4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素质高职院校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从学校数量,还是从在校生规模上来看,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关注的热点。而教师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根本,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1.教师职业素质内涵。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从事具有专业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个体自身所应具备的条件。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但不同职业还要具备不同的职业素质。根据李宏飞的观点,员工职业素质包括显性素质(知识技能、礼仪形象、行为习惯)和隐性素质(职业理念、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心态)。其中,隐性素质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的显性素质,从而决定着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为了完成职业赋予的责任与义务而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是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而提出的。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强调指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5年,我国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职业许可制度。

2.提高教师职业素质的意义。第一,教师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组织中最有价值的是人,而非物或者制度。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说过:“企业要靠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在于铸造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员工职业素质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教师的职业素质。第二,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教师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的教师则承担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对职业素质要有更高的追求。第三,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对组织忠诚,对工作敬业,能认真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根据研究,一般情况下,一个员工只能发挥40%~50%的能力,如果这名员工能够接受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就能发挥80%~90%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职责及职业素质要求

1.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职责。高职院校教师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师德修养,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具体来讲,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岗位要求有:首先,完成课堂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这也是成为合格教师的基础。其次,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龙头,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是其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以学生成长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教师则更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高职院校是一种新型的高校,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而服务社会的主体是广大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承担起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责任。

2.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岗位要求,要完成课程教学,就必须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要完成培养人的活动,就必须掌握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能够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教学,其前提是教师应具有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并能把握专业发展动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参与企业实践以及研究行业发展态势,这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教师服务社会和企业的基础和前提。

根据以上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做到教育性、实践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师德,与高职教育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职业精神和价值观,还要具有培养学生良好技能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工艺。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重点

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则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把个人发展融入学校发展之中。当前,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更是有力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但从当前各校的实际来看,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大都重视显性素质的培养,包括提高教师学历和技能、规范教师的行为。而真正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关键是要培养教师的隐性素质。为此,培养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要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是教师完成职责的前提。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人才。为此,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职业的显性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技能、礼仪、形象、行为习惯等,也就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技能水平以及教师的行为规范等,其中重点是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2.大力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高校教师往往强调专业上的发展,相对而言,其职业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高校教师的工作仅是完成课堂教学,重点要在专业上,特别是在科研上有所成就。因此,学校要通过宣传教育,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增强职业意识就是要求教师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包括教书和育人,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则要特别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教师职业素质篇5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则进一步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自十七大以来,我国特殊教育逐渐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规划、推进和落实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强调“鼓励从事特殊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随后教育部等部门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中残联等十三个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强调要“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门辟出第十章制定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201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强调“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旨在加快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一还在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必须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因为,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性[1]。他们直接面对身心差异极大且有各种不同特殊教育需求的特殊儿童,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职业素质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多样化的特殊教育需求,这些职业素质呈现了何种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试图通过对职业素质与特殊教育职业素质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从多维的视角建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以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资格考试标准的制定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提供依据。

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概念辨析

2.1职业素质要探讨职业素质的内涵,就要对职业和素质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2.1.1职业与素质职业一词耳熟能详,根据《高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它是指“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但是,职业既不等同于工作,又不是简单的工作。第一,职业具有价值意义。它不仅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更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第二,职业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对知识和能力具有特定的需求,具有专业性;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人价值不断得以实现、精神需要逐步得到满足;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包含着从业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社会性[2]。因此,职业的内涵比专业的内涵更广,它包含了专业又超出了专业。在职业素质中,素质一词也为人们所熟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全民素质教育手册》等对素质都做了相应的解释。尽管不同的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素质是人与生俱来的,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为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素质是人们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其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能力是素质的核心,是素质的外显形式,它体现在各种活动中。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记录和验证。素质不仅强调人的先天禀赋,更强调后天的教育、塑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3]。因此,素质具有心理性、遗传性、综合性等属性。根据素质与职业关联的紧密程度来分,素质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和特殊素质。基本素质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构成特殊素质的基础;而特殊素质则是指对一个社会职业人而言,除了具备基本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的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4],即专业性素质。职业素质不仅涵盖了职业的基本素质,还包含了职业的特殊素质,即专业素质。

2.1.2职业素质的内涵素质是职业的基础,职业是素质的表现。成功的职业生涯既是个体素质的展现过程,更是个体素质不断成长的过程。职业和素质密不可分,构成职业素质。故,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基本品质与具体职业相关,对现代职业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职业素质要素中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5]。尽管不同专业的研究者对职业素质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认为职业素质具有整体性、内在性、稳定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6]。首先,职业素质不仅涵盖从事具体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研究与创新能力等,涉及了所从事职业的方方面面,且这些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其次,职业素质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教育、培训等活动将职业的伦理、道德、知识、技能等内容内化为个人内隐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特质,这些内隐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特质体现出内在性、职业性、稳定性;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行业的发展,职业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因而职业素质的内涵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活动的开展而向前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性特征。

2.2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

具备经过严格并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7],以此确认了教师的职业属性。我国199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职业的性质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第十四条界定“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由上述可知,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门职业。特殊教育教师既然是一种职业,那么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如何界定?基于上述职业、素质及职业素质概念的分析以及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第一,需要涵盖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所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第二,需要包含具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所需的人格特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第三,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培养和培训,形成和发展起在特殊教育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品质具有整体性、内在性、稳定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3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建构

所谓素质模型(Competencymodel))就是个体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应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8]。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水平、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五个方面,并据此提出素质冰山模型(见图1)概念,认为一名员工就像一座水上的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往往只有冰山的1/8,而有7/8则被隐藏在水下,人们无法看到其真容。对员工而言,水上的1/8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水下的7/8则是其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构成的基石。要让员工形成称职或优秀的职业素质,就要重视这些隐性素质的作用,以及其对1/8的显性素质的影响。员工素质的“水上部分”是显性素质,随时可见、可用,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易于培养培训,但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莱尔.m.斯潘塞对素质要素的划分以及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概念,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性的职业素质组成要素,强调了职业素质中隐性素质的作用。但是,职业素质中不仅包含基础性的素质还包含专业性的素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与职业的综合性素质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在该模型中都没有表示出来。事实上,不同的工作对于不同的素质要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其面对的对象是儿童,且是有各种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差异极大的特殊儿童,特殊教育教师仅具有基础性的职业素质远不能应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服务需求。因而,特殊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础性的职业素质,还需要具有专业性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

3.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建构诸多研究指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需具备三个要素,即: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人格要素。这三个要素将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素质要求进行了有机融合。因此,以此为落脚点,借鉴冰山模型等素质模型研究的经验,在前期综述、目标确定、调查、事件访谈等的基础上,基于多维视角,从三个维度(知识、能力与人格)、两个层面(基础性、专业性)构建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模型,也可称为“两模块—七要素”模型(见图2)。所谓多维视角,即在模型构建时,为了保证所建模型具有生命力,需要从多视角考虑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构建。首先,从生态学的视角考虑,构建的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需适应所处的环境,如:特殊儿童的现状及需求、特殊教育学校与融合教育的现状及需求、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等,模型中的各要素可随环境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具有生态性、适应性;其次,从特殊教育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角度考虑,随着理念、知识、方法与技术等的更新发展,构成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的各要素的内涵也可以随之调整,具有前沿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再次,从职业素质所具有的共性特征的视角考虑,构建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需能反映其整体性、内在性、稳定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特征。构建“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旨在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资格考试标准的制定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供依据。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由“大海”和一座“冰山”构成。模型中阴影部分是“海平面”,代表一个分界面;立体三角形o-p'K'C'代表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所需具备的整体素质(包括职业的基本素质和特殊教育的专业素质),像坐落在大海中的一座冰山,这座冰山在环境的影响下将会越来越高大,向上伸展向下延伸,也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累积和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特教教师的职业素质将越来越高大。模型中露出海平面的部分o-pKC代表了特教教师职业素质中专业性的素质,其中的知识、技能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海水中的立方体pKC-p'K'C'则代表特教教师职业素质中基础性的素质,这些素质是潜在的、深层次的,它们既是特教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也提供了其专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3.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内涵

3.2.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构成要素图2中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构成包含了两个模块、七个要素,故称为“两模块—七要素”模型。两个模块一是指外显性、专业性模块,即o-pKC,二是指内隐性、基础性模块,即pKC-p'K'C'。七个要素是指专业性模块中的显性人格p(personality)、知识K(knowledge)与能力C(Capability),基础性模块中的隐性人格p,、知识K,与能力C,,以及通过外显表现出来的职业性的综合知识与技能o(occupation)。在“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中,七个要素代表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整体内涵。专业性模块o-pKC中的p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的职业人格,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道德等;K则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包括学生发展知识、教育诊断与评估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康复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C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包括: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能力、教育诊断与评估的能力、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制订的能力、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课堂组织与学生行为管理的能力、沟通、社交与合作的能力、研究能力、学习、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等。基础性模块pKC-p'K'C'中的人格p'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须具备的基础性的人格特征,如自我认知、个体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气质、价值观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等个性特征;K'则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具备的基础性知识、通识性知识、工具性知识等,如听、说、读、写、计算、沟通、社交等知识;C'代表了作为特殊教育教师需具有的一般能力和潜在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考、判断、推理、问题解决、概念获得、语言等认知能力以及社交与沟通、动作、创造、学习、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与潜能。o-pKC与o-p'K'C'中共同的顶点也即“冰山”的顶点o则代表了特殊教育教师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既包括专业性的也包括基础性的,既包括知识、能力,也包括人格。这就是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应具有的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这七个要素都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教育和学习的影响,七个要素各自的内涵可以随之变化———补充、加深、删减或调整等,从而保证和突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前沿性、生态性、适宜性特点,以及其整体性、内在性、稳定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特征。

3.2.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构成要素的关系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中,两个模块、七个要素之间密切相关。外显的专业性模块o-pKC与内隐的基础性模块pKC-p'K'C'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与转化。o-pKC中专业性的人格、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潜在的人格、知识与能力发生同化与顺应的作用,从而促进其发展;反之,基础性的素质的提高又可以为专业性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专业性素质的提升,也包括其基础性素质的发展,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与转化。当然,无论是专业性素质还是基础性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教育、培训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自我学习、实践与反思是促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根本途径。同样,在这个“两模块—七要素”模型中,七个要素之间也两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把外在环境的影响内化为个体的综合素质。无论是专业性素质模块还是基础性素质模块,它们自身的各个要素之间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基础性模块中,个体的人格、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影响。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它一方面是指个体外在的行为、言语表现出来的特点,即个体外在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是指个体外在表现背后的真实自我,即个体内在的人格特点。人格具有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即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正确认识及对正确认识的合理运用与组合的总和。知识有两种: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指“是什么”,后者指“如何做”。

能力则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地说就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因此,从人格、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的涵义中可知,人格是稳定的,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又是可以改变的。良好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努力地去实践,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可以有效地转化为能力,促进个体能力的提升;能力是个体调节认识活动的心理活动的概括化体系,它不仅包含了个体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个体具有的潜力,能力的高低会影响知识掌握的程度与知识获得的多少。同样,个体知识不断的累积、能力的提升又可以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养成。基础性模块中的人格、知识与能力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根基,这三者既有先天遗传的影响又有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它们随着个体的成长而逐步形成、发展,其中有些是具象的、有些是潜在的,它们既是特教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又是其职业素质进一步提升的潜能,它们支撑起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模块这个大厦。也就是说,要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性素质,否则,将难以适应需要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工作。

专业性模块中,个体的人格、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内涵更突出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这里的人格主要指显性的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包括:对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特教教师个人的修养与行为等。良好的职业人格是特教教师在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境界,也是特殊教育教师从事专业活动的不竭动力。因而,良好的职业人格不仅可以促使特殊教育教师积极主动地去获得新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累积实践知识;也可以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这里的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从事特殊教育专业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识,是特教教师进行专业活动的基础,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两个维度,主要包括:学生发展知识、教育诊断与评估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康复知识、工具性知识、通识性知识等。这些专业知识是特殊教育教师形成和发展专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当这些知识被成功用于解决特殊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时,这些专业知识就转化为特教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储备的越充分专业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这里的专业能力是指特教教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取得教育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是特教教师必须具备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越强个体获得新的专业知识的途径越广,同化与顺应越好,获得的专业知识越多,新的专业知识很快又会转化为新的专业能力。同样,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专业能力又可以促使特殊教育教师养成更好的职业人格。因此,专业性素质中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人格要素三者互相促进,随着实践经验的累积,知识、技能的表现日趋专业化,从而促使个人的专业态度、专业认知、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感得到同步的发展。2015年9月1日教育部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正是从这三个维度对我国从事和即将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教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此外,基础性和专业性两个模块的对应要素之间也两两相关,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基础人格与职业人格之间、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之间互为基础、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o(occupation)与其余六个要素之间存在总体与部分的关系,特教教师职业素质o随着六个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随着基础性和专业性模块中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人格的养成与发展,模型中的冰山会越来越高大,根基会越来越深,露出海平面的部分会越来越多,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越来越高。

3.2.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模型的特点与大多数职业相比,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所面对的对象不是机器、不是物,而是有生命的人,是有特殊需要的、发展中的儿童。因而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也有别于其它职业,有其特殊性。因此,与其它职业素质模型相比,“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除了具有一般的职业素质所应具有的整体性、内在性、稳定性、职业性和发展性特征以外,突出了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开放性特点。“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是一个闭合性模型,但模型中两个模块和七个要素的内涵却并非封闭、一成不变,而是开放性的。它们既相对稳定又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部分改变。教育、培训、学习、反思与实践等因素的作用都可以促使特殊教育教师个体或群体的职业素质发生变化,向前发展。第二,具有前沿性特点。正因为“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具有开放性特点,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的进步和变化,该模型也可以随时反映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内涵的变化,确保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内涵的适时适宜的演进,体现出时代性、前沿性。第三,具有动态性特点。“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中的两个模块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对稳定,又会在环境的作用下发生动态变化。两个模块和七个要素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既可以反映特殊教育教师这一职业的素质内涵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职业素质的提升。第四,具有生态性特点。“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可以及时反映环境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内涵的影响。宏观环境、外观环境的变化可以引发特殊教育教师这种职业的素质内涵的变革,而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变化则可促使特殊教育教师群体或个体的职业素质的变化。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引发素质内涵发生变化的特点是“两模块—七要素”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五,具有适宜性特点。“两模块—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素质模型的开放性、动态性、生态性特点,可以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适应时代、适应环境、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等的变革,随之变革,与时俱进,从而凸显出其适宜性的特点,这也是“两模块—七要素”模型的又一重要特点。

4结语

职业素质不仅需要具有先天基础条件,还需要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教育、培训等途径才能形成,特殊教育教师也不例外。由于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有各种障碍或特殊需求的特殊学生,一般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因此,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这个职业的基础性素质和专业性素质才能满足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怎样才能使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具备这两个素质?“两模块—七要素”模型可以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选拔、培养、培训和考核提供实践性依据。一是,要重视职前特殊教育教师的选拔与考察。要通过各种途径筛选有良好的基础性素质的人选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对象,依据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标准设置通识性课程、社会人文课程等,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与实践,提升其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基础性素质。二是,要重视职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需要依据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需求或专业标准设置相关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其从事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所需具备的专业性的人格、知识与能力,并加强针对性的、专业性的评估与考核。三是,要重视在职特殊教育教师综合性职业素质的培训与考核。对于已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在职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评估其实际具备的职业素质的情况,了解其存在的实际问题与需求,对其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培训与指导,以提高其综合性的职业素质,便于其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师职业素质篇6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之下的职业观和教育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在我国,广大教师的职业目标应该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我国现阶段,从事教师职业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和落后的农村,而做一个优秀教师要付出很多的心血,所以要求选择教师职业的人要具有奉献精神,要能够抵御各种诱惑,甘于清贫,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

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某一时期的社会和教育模式等大环境。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社会对于这一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各种制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迅速,广大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应有的提高,待遇不断得到改善,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迈开可喜步伐。这些都是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积极影响的方面。但也有消极的方面,如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比较低,教师的收入在社会上还相对比较低,我国的教育资源还相对不足,教育的公平性不能完全实现,“应试教育”的影响还相当存在。这些不利因素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要消除这些影响还要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搞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办学成效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师水平与工作成绩的指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整天忙于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很少有时间进修和学习,工作中依靠的往往是过去的、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教师就可以在晋级、提拔、奖励或其他各方面待遇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有一种失败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许多教师的职业生涯是在一种职业倦怠的状态当中度过的。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教育,不再片面追求文化课考试成绩,也不单单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成绩或工作业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综合的、全面的,一个好的教师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师。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努力扩展知识领域。教师不光要懂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懂学生,懂怎样教育学生。每个教师都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都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素质教育为广大教师的职业生涯开辟了广阔前景。

目前,素质教育在一些地方不能顺利开展,除了来自外界的原因之外,内部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学校利益和社会利益、教师利益和社会利益等利益关系,为了追求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利益,还是坚持原来的“应试教育”的一套做法。学校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就不断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给教师加压,并给学生加压。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对领导的某些做法不赞同,也不得不服从,甚至自己还要给学生的负担加码。这样表面上是为了学生能考出好成绩,将来能考上大学,但牺牲的是学生全面、自由、自主的健康的发展。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并不是不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痛苦并不是没有体会,但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慑于外界的压力不得不这样做。这种为了追求单位利益、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社会利益和学生利益的现象,说明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职业观存在问题。因此,端正职业观念,对自己的教育职业生涯重新认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要解决当前教师队伍中教育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还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在“转变”和“提高”上下功夫。

教师职业素质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04-0035-04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部分高校开展了关于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和卓越律师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鉴于此,本文就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及基本要素进行探讨。

一、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提升的状态与动态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卓越教师只是对高水平优秀教师的一种预期,很难给卓越教师一个明确的界定和能够具体量化的标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柔性或者说程度性的定性描述[1]。简单地说,卓越教师是指具备超出一般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且不断追求完善的优秀教师。

而专业则是指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2]。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得到了确认。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定义为“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1993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5年、2000年,我国分别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明确了通过资格认定获取教师专业职位的方式。这一系列法律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教师的专业地位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肯定和保障。另据有关学者研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特殊性,表明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作为专门人才,必然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按照顾明远的观点,“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坍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3]。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从教教师具备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4]。“‘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素质’不等同,‘教师素质’是指教师所应具备的所有素质,体现的是对理想教师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而‘教师专业素质’是指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素质,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标志性’”[5]。卓越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领头羊”,相较于一般教师而言,拥有更为卓越、鲜明、个性化的素质结构。教师素质、教师专业素质、卓越教师专业素质三者是由“博”到“专”、由“一般”到“特殊”的关系,三者之间不冲突、有重复,但又不完全等同。具体而言,教师素质应从“教书、育人”出发,囊括所有与此二者相关的素质。而教师专业素质,不同学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叶澜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6]。教育部师范司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7]。孟f金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专业规范[8]。谢安邦、朱宇波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文化修养、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9]。王卓、杨建云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10]。虽然各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看法不尽相同,但又具有相通性。笔者归纳既往研究,将教师专业素质大体上归结为知识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品德性素质等。据此,笔者认为,卓越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深化,其特征是优秀区别于普通、卓越区别于一般的专业特征之和。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除具备卓越教师普遍具有的专业素质外,还有其内在的、特殊的专业素质结构,就是卓越的专业技术技能、卓越的实训实践能力、卓越的职业规整能力、卓越的行业合作能力等。

二、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特征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与普通卓越教师同为教师,他们具备的专业素质有共同之处,但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技术技能性,决定了在教学目标、教育方式和教育对象等方面,职业院校有区别于普通院校,决定了职教教师需要具有区别于普教教师的特殊专业素质。根据卓越教师的基本内涵,可以将其专业素质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发展性、稳定性和示范性。

(一)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发展性特征

卓越教师是一个柔性的发展过程,一名普通教师要成为卓越教师不可一蹴而就,从纵向发展上一般要经过从“新手”到“熟手”“能手”“高手”再到“旗手”即卓越的过程;从横向发展来看,应该具备卓越的理论知识体系、卓越的教育教学艺术、卓越的实践操作能力、卓越的专业指导能力,卓越的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教育研究能力等。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发展、修炼才能达到卓越的境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卓越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然而,要教师做到不断追求卓越仅仅依靠外界的力量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源自内心对于卓越的认同与渴求。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性主要是指自身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和渴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的人才越来越多样化,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满足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追求卓越的内涵不仅包括学术知识的丰富、技能水平的纯熟,更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崇高的师德以及丰满思想。

(二)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稳定性特征

教师在成长为卓越教师之后,仍应一心为学术研究、教学而努力,不应将过多精力分散在学术之外的领域,导致自身发展后劲不足。笔者2015年10月对湖南省11所中职学校、广州技师学院和全国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班338位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希望拥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这一选项得分最高,达到3.66分。由此可见,要成为卓越教师,从外部来看,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给予保证,要给教师以宽松的工作、生活、学术环境;从内部来看,需要教师自身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和卓越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够在众多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专注于自身成长、发展。

(三)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示范性特征

卓越教师之所以卓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能通过自己不断的追求发展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成长,并在各方面为教师团队树立榜样,从一个卓越教师为切入“点”,进而带动整个教师团队发展成“线”,最后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面”。如果用一个有效数据进行分配的话,卓越教师要用8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其他教师应该完成的100%的任务,再用余下20%的时间和精力为专业建设、教师团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师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示范作用。

三、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基本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卓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分别为(十分制):专业知识(4.64分)、教育观念(4.51分)、教育教学技能(4.41分)、德行(4.15分)、专业态度(4.1分)、教育科研能力(3.2分)、自我发展意识(2.99分)。根据调查结论,结合有关研究,将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知识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和道德性素质。

(一)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知识性素质

知识性素质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理论知识、实践知R和一般性知识。理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学科基本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知识。卓越教师学科知识的多寡、直接决定了职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其次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包括专业实践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知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直接走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带来与职业零距离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胜任其岗位要求。最后是一般性知识。作为卓越教师,除了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知识之外,还需掌握一些延展性知识,如人文知识、信息技术等。这些知识看似与专业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却可以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也可以拓展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涵养教师人文素质。职业院校卓越教师的知识性素质相较一般教师而言更加系统、全面,并且能够更加熟练、精准地运用知识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相较于普通卓越教师而言,具有更加丰富的专业相关的实践性知识。

(二)职业院校卓越教师需要具备持续的发展性素质

这是卓越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重要标志。发展性素质从方向维度可划分为纵向发展性素质和横向发展性素质。纵向发展性素质即教师职业层次提升素质。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至少应经历从“新手或生手”到“熟手”再到“能手”“高手”,最后成为“旗手”即卓越教师的过程。“生手”即刚入职的新教师,生手教师在进行不断的摸索、实践之后,“生手”会成长为“熟手”,此时的教师具备了较为娴熟的技能,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热情慢慢减退。一部分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熟手”阶段的打磨,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而有的教师则会坚持继续自我发展和提升,成为该领域的“能手”,即专业技能特别突出的教师。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不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成为“领头羊”,而且修炼成为师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能够带领团队共同前进的团队核心人物,此时便成为“旗手”即教师中的模范,也就是卓越教师。而从“生手”成长为“旗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的发展性素质,是提升、优化、卓越的过程。横向发展性素质即教师职业能力拓展素质。作为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能够走在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前沿,能够精准领悟和判断本专业的未来走势。要有自我素质拓展过程,职业院校的教师往往注重实践,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是“行动中的科研”。反过来,教师科研成果可以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指导。这样,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形成良性的循环,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成长,也能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是职业院校教师走向卓越的不二法门。

(三)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性素质

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信念。由此可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卓越教师的道德性素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风范、闪光的人格魅力、过硬的身心素质和端正的学术道德。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热爱,决定教师发展的动力,引领教师成长的方向。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一般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每一个教师对社会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11]。人格魅力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包括工作、生活、思想、行为。教师具有闪光的人格魅力能不自觉的在工作、生活中团结同事、吸引学生,以无声的行动树立言传身教的榜样,让学生、同事、领导自觉、自发的认同、模仿、跟随。卓越教师必须具有优良的心态。健康的身心是进行繁重工作的必要前提,尤其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它具体体现在其认知与平衡度的把握上[12]。应试教育造成了知识与情感之间的严重失衡,学生认为“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导致学生发展片面、畸形。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卓越教师必须要学会在知识和情感中找准平衡点,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要引导学生处于知识和情绪的和谐状态。端正的学术道德是卓越教师道德性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谨防极端利己之风》中指出:“学术道德失范包括育人道德失范、教学道德失范、科研道德失范等。”学术道德失范失去的不仅仅是科研成果,同样还有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端正学术道德,树立“学术民主”之风,是成为卓越教师的必要条件。

以上三方面的专业素质为静态描述,三方面相辅相成,构成卓越教师的主体素质。由于在职教教师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三方面的专业素质又带有鲜明个性色彩地体现在每个卓越教师身上。

参考文献

[1]周先进.卓越教师:内涵、素质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5(8):31-35.

[2]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64-65.

[3]顾明远.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1-6.

[4][7]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54.

[5][10]王卓,杨建云.教师专业素质新诠释[J].教育科学,2004(5):51-53.

[6]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

[8]孟万金.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57-62.

教师职业素质篇8

关键词:体育教师中学体育职业素质

一、前言

体育是指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的活动,其本质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1]。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同时是体育活动的摇篮,学生从5-6岁开始进入学校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并锻炼身体,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体育教师是连接学生与体育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同时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具体操纵者,是贯彻新课程思想的主导者。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组织、管理、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影响。因此作为桥梁纽带同时发挥着主要引导作用的中学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学体育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构成,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清楚各个部分的组成,弥补空缺;其次对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水平和促进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概念及其特点

1.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概念的界定

“素质”一词的最初定义是指“事物的主要成分或质量”、“事物本来的性质”。《辞海》中对素质一词的解释为:“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关于职业素质的概念,有学者认为职业素质是指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职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是专业化标准的根本体现与核心所在,职业素质的状况反映了职业专业化的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5年,我国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必要步骤,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的职业,有必要对教师职业素质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关于教师职业素质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无论哪一种定义都会力图体现出该职业的职业品质。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拥有的呈现教学情景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经过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素质总和,具体表现在有规定的学历要求,必要的教育知识和能力,特定的职业道德以相应的制度保证等方面。

综合以上的观点,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是指体育教师为了完成职业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而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它是体育教师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能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2]

2.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

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2],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体育教师表现出鲜明的职业性、培养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特点。

2.1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职业性

任何职业都要求其职业从业人员具有与其相适应的素质。体育教师这一职业亦是如此,体育教师职业的性质、职能、对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劳动是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的的特殊劳动。

2.2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性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就决定了其本身职业素质具有的培养性特点。中学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锻炼的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整个过程都是一个培养的过程,所以体育教师的特点离不开培养性。

2.3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多样性

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广博多样的职业技能,包括良好的普通基础知识;全面的学科专业知识,解剖学、生理、保健等;具备多项运动项目的技能;熟练运用体育教学的技能技法。第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具有每个学生的个性,不能一概而论,体育教师必须采取多样的应对措施。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多样性。

2.4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动态性

体育教师被称为“阳光下的教师”,这个称号来自于体育教师的上课场所绝大部分集中于操场或田径运动场。体育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和运动有关的,学生都是在运动中的状态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体育本身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而进行的。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动态以及教学内容的动态,决定了教师职业素质的动态性。

三、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构成

中学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者、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同时也是体育苗子的发现者和启蒙者[4]。如此艰巨的任务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随之增高。具体说,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智能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构成。对跨世纪的中学体育教师来说,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动力,健全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文化科学素质是基础,专业智能素质是核心。因此,这五种素质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中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其构成的要素越完善,其整体的功能就越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就越高。[3]

其中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最重要的地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它们构成了教师的主要专业素质,其发展水平决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1.专业态度

教师的思想品质是教师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是指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强烈的民主法治观念、进取心和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态度,决定其发展方向,主要是指精神道德素养。由表1可知: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态度主要是由对待体育事业、学生、集体和个人的精神道德素养。

1.1中学体育教师对待体育事业的道德素养

中学体育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必须正确对待体育教育事业,认识到教育事业是未来的希望,祖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是在学校开始,忠于国家的教育事业,培养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作风。

1.2中学体育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都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部分构成的,因此师生关系处理的恰当与否可以较好的反应教师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严于律己,以良好的言行、师表形象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得到美德的熏陶。[4]

1.3中学体育教师对待集体和个人的道德素养

个人构成集体,集体包括个人,在体育的教学工作中,只有集体齐心协力,才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正确的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善于与人合作,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同时注意同行之间竞争的方法,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

2.专业知识

中学体育教学的多样性,以及中学生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对事物需求量急速增长等,决定了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中学体育教师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必须是有识之士[6]。由表1可知: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相关学科知识。

2.1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学知识

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体育学知识。这些体育学知识主要包括大部分体育运动基本技术知识;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知识,解剖、生理、保健等;专业运动理论与技术,体育运动的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等;应用学科知识,如体育统计学、计算机等。

2.2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育学是教育的根本保障,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保障,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体育学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师一定对教育学和心理学有一定的贮备,在面对各种教学情况时才能运用自如。

2.3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相关学科知识

体育学科是一个综合学科,不仅是简单的运动技术的传授,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个人思想品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单是体育教学,期间还穿插着多学科内容的教学,体育教师的相关学科知识一定要全面,才能把握教学改革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能力。

3.专业技能

中学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确保在教学示范等方面得到中学生的认同,同时这种运动技能又是一种规范化、能够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专门技能。这个技能就是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专业技能的一个方面。由表1可知: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应包括教学组织、训练管理、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7]

3.1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组织能力

中学体育教师良好的运动技能,首先可以让中学生得以信服,进而在其记忆中建立好动作的表象,然后开始进行讲解教学,则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是教学组织能力一个方面的表现。

体育教学组织能力是一名合格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更是最重要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取得学生信任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取决于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程度,以及自身教学管理、语言表达、动作示范的能力。

3.2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训练管理能力

中学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最重要职责,同时训练管理是教师能力的最好表达方式,是教学之外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中学校学生、教师体育代表队,中学体育高考学生,中学运动会比赛等都需要中学教师具备相应的训练管理能力。这个训练管理能力主要是包括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科学选材和训练的能力,管理代表队和组织、指导比赛的能力。

3.3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如何高质量的获取和处理最新信息,同时运用到教学中是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8]。现代教育中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从而更快的达到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及时的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够帮助教学的高速进行,同时新的信息和教学手段能够使体育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中学体育教师通过获取和处理信息可以不断的更新教育知识,指导教学工作,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因此这项能力是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8]

四、结论

教师是实现课程教学的主要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桥梁作用,中学体育教师责任重大,能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关键在于中学体育教师自身职业素质的高低。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质具有职业性、培养性、多样性、动态性特点,在教学中要充分合理的运用。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三部分构成,任何一部分的内容都直接影响到职业素质的高低,要注重均衡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纷纷接受终身教育理论,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者、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同时也是体育苗子的发现者和启蒙者,因此重视和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学体育基础教育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陕西省普通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1).

[2]史兵.体育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桂凤.现代教学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月英,等.试论培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

[5]赵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J].教学与管理,2004,4.

[6]吴友军.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文献综述[J].教育管理,2010,4.

教师职业素质篇9

abstract:thesubjectofhigheroccupationaleducationisthevocationalcollegeteachers,therefore,onlybyconstructingateamofteacherswithhighsenseofresponsibilityaswellasprofessionalqualityandabilitycouldcultivateskilled,innovativeandpositivetalentswithhigh-quality.thispapermakesastudyonthequalityofthevocationalschoolteachers,whichconsists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quality,occupationmoralquality,professionalskills,thequalityofacademicresearch,physicalandmentalquality,etc.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能力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s;teachers;qualityand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56-02

0引言

十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重任。只有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过硬的专业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积极上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个合格的职校教师素质由内在能力素质和外在形象素质组成,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学术研究素质、身心素质等。

1职业院校教师的内在能力素质

这主要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业务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包括思想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学术素质。职校教师要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业务精通,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1.1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院校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与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根本与核心。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祖国,有民族大义,有正确的教育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指有正确有是非观念,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并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1.2职业道德素质就是职校教师应该遵循的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一是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辛苦耕耘,不求回报。三是要有博爱之心,无私关爱学生。

1.3专业技能素质是一个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包含广博的学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1.3.1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渊博学识职业院校教师博学多才非常重要,一是要有本学科扎实的基本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首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知识高手,如果一个教师对所任教的学科理论知识不系统,也不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最前沿的知识,更不知道本学科的新观点、新信息、新发展,教授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二是要多才多艺,博学多才。教师不是专家学者,而是知识的传授和引导者,因此,应通晓各类知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学的外延知识改尽可能延深,讲课才能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深入浅出。同时,教师的才艺也是最能吸引学生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做事,发展自我,培养各类高尚情趣,这些均需要教师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与才能。

1.3.2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国家用是上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高技能操作者,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是花架子,上不了台面。因此,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经常到生产一线去进行学习与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同步发展,达到双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1.4学术研究素质这是一个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知识驾驭能力。包括研究创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知识驾驭和语言文字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课堂外辅导学生的能力等。

1.4.1研究创新能力子曰:有教无类。因此一个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必须吸收他人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有效地转化,应用到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并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新的探讨与思考,从而改进、创新自己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达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独到的教学见解、新颖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4.2学术研究能力一是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与思考,对自己的教学理论不断深化与提炼,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以供他人学习和借鉴。二是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针对本学科独立地提出具有理论性的研究性课题,并能付诸实施,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最后能达到由普通教师向学者、专家迁移,以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

1.4.3知识驾驭和语言文字能力这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一个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庞大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出适合学生水平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将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变成生动形象、容易理解的的语言,并应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要将教学中的思想、观点通过提炼,形成形象的语言文字材料,以便于进一步研究提高。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准确科学,逻辑严密,生动风趣,具有启发性。

1.4.4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现代教学逐渐向多媒体、网络及云计算等转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将大量的信息进行高效、快速、创造性地进行整合,转换为多媒体素材、网络资料、云计算素材等。同时,要从不断膨胀的海量信息中获得自己教学需要的信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要将传统知识与现代信息进行融合,取长补短,变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然后利用信息手段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知识的容量,提升课堂效率。

1.4.5课堂外辅导学生的能力课堂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即涉及课堂外的辅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讲座、演讲、学术报告、展览、表演、制作、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平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传授,也就要求教师具有进行这些活动的能力并进行指导。课外的辅导要循循善诱,逐渐深入,让问题层层剖析并得以解决。通过辅导,不仅可以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总是的方法,授人以渔。

2职业院校外在形象素质

这主要是指教师的仪表风度,包括化妆、着装、行为举止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审美素养。服饰要朴素、典雅、庄重、大方,行为举止要协调,于朴实中见高雅,于庄重中见品格,体现为人师表的作风。

2.1身心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是一个高度的脑力劳动兼有较轻的体力劳动的职业,因此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职业院校教师除完成授课任务外,还要承担相应的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同时还要下企业进行锻炼,这些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拥有健康身体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职业院校的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要培养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合格技能人才,所以要有博大的胸怀、豁达的性格、包容的心态。

2.2形象素质职校教师服饰要朴素庄重,体现师道尊严;穿着工整,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稳重;轻淡装体现出一种韵味;举止行为体现出教师的高尚情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体现为人师表,不故意做作,要从容大度,让学生感觉教师的生机与活力,凸显教师的精神风采。服饰和妆容体现出教师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水平,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高雅情趣和审美水平。

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还有很多,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乐于助人等,但都离不开上述教师内在和外在的素质修养,教育作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一门学科,要求作为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劳动者的职业院校教师,外修形象,内强素质,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用满腔的热情、博大的胸怀、毕生的精力去做职业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不久的将来,真正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张宝歌.正视问题打造高职“双师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6,08:50-51.

[2]胡旭晖.湖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

[3]崔少敬.农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4]王宜奋.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打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4:22-23.

[5]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6]刘效军,周平.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30:35-36.

教师职业素质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素质能力培养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职师资培养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提高、轻能力培养的倾向。高职师资队伍的状况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一)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

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接受高等教育时,都经历了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教师队伍中出现了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其次,大多数青年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就走向了教学工作岗位,缺少在工厂车间生产实践能力的学习,也他们的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二)缺乏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教师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感染和带动学生,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大多数教师却缺乏这种意识,按部就班,

二、对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任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它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因而对高职教师而言,在师德、知识、能力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应该热爱高职教育,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是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所具备的重要的要求。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适应能力强,蕴藏着较大的创新潜力,能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包括驾驭教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等。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1990年代初,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选拔和评价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职教界提出了“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概念,即教师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及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创新,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对学生能否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三、提高高职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学习和修养,提高师德水平。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提高师德水平,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才能把职业道德由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情感、意志、信念,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加强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理论,具备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1.提高教师学历,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学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需要教师具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更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更强的科研创新能力。高学历是高职高专教师具备应有素质的基本保证。2.采取“内培、外训”方法,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学校可以采取“内培、外训”相结合的方式,“内培”是学校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校内,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外训”是各高职院校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教师到校外企业或其他高校集中学习和培训,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相关领域的知识水平。通过培训,使教师更好的适应高职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加强培养与考核,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立命之本,教师只有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清晰透彻地讲授课程内容,学生才能真正领会课程内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规划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学院各系应该根据本系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计划,尤其是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应达到的教学水平。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一是在每班确定几名教学质量信息员,通过定期召开教学质量信息员会议,及时反馈了解各位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二是建立由教学督导室、任课教师等组成的教师信息反馈网,通过随机听课、教学常规检查、实践环节检查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综合评价。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在教师中形成争创名优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

(四)加大支持与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可通过学术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动态,开阔自己的视野,学到其他教师的科研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教材,也可以提高推广科研成果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走校企合作之路,让专业课教师深入工矿企业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培养创新性教学思路,吸收各种知识,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中,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性的教学思路。

总之,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成了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校积极研究,制定出各项激励措施,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努力进取。这样,学校才能拥有和保持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郭德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教育与职业,2005,(2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