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9:59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岩石力学;双语教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21-02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而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学主要使用英语教学。台湾也正在加强英语教学的力度。还有很多非英语国家的高校正在使用英语教学或开始设置英语课程了[1]。世界各地都广泛地使用英语授课或者从事各种学术活动,如今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科技语言。因此,采用英语传递信息已成为全球文化与科学的主要形式。双语教学,即在课堂上增加使用第二中语言来进行学科的教授,它已经是实施双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2]。为了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教育部自2001年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近年来我国内陆许多高校增开了一系列双语课,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英语授课部分,又有汉语授课部分。不少人认为,双语教学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3]。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体的力学以及力学相关现象的一门新兴科学,也就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4]。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调查分析国内外高校尤其是石油类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岩石力学建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索。

一、目前岩石力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材陈旧,内容落后。随着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和发展,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建造出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许多高难度、划时代的标志性工程,使得我国在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室内外试验、现场监测和经验积累方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5]。然而,作为培养岩石力学高级人才的大学,普遍存在着所采教材陈旧,内容严重落后于目前岩石力学的实际发展水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2.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模式枯燥。岩石力学的理论比较枯燥,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仅仅以传统的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板书和ppt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6~9]。另外,该课设置的课时量相对于要讲授的内容来说偏少,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容易出现让学生对知识只能宽泛了解而掌握不牢的现象,同时也容易让老师被迫放弃部分教学内容的现象。岩石力学包含的力学知识点较多,存在很多公式的推导过程,仅仅靠板书和ppt的形式,不能让学生高效地接受知识。

二、采用双语进行岩石力学的教学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信息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成功加入wto以后,各个行业积极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实验设备,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与岩石力学相关的行业也不例外,我国高校教育正面临着更加严酷的国际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的人才。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虽然也有单独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等专业外语课,但是仍存在一些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给教学带来了困难[4]。所以在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不应局限于教授专业外语知识,也可以在汉语授课过程中普及相应的专业外语词汇。所以,可以在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岩石力学采取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双语教学办法,教材可以采用外文教材或者添加外文辅助教材以跟进国内外进展,从而保证内容的先进性。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一章增加相应的专业词汇的英文注解及相关解释。另外,还应提供外文资料供学生参考。这样多途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又学习了专业外语。既避免了专业课程专业词汇零散的缺点,也增加了学生们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

2.增强英语的阅读和表达能力。(1)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词汇基础,补充公共外语教学的不足,促进国际学习交流的效果。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除了查阅国际期刊,学生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出席各类国际会议,直接聆听外国专家的演讲报告,并且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中去;而更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将可能去国外留学或者工作。因此课堂上采取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们提前熟悉掌握该专业的名词术语,达到与国际同行顺利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而一般的公共外语考试并无法涉及这些专业内容,经验表明只接受公共外语教育不能满足专业交流的需要,这就更加体现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实施双语教学可以通过中英文对照,采取优势互补,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辨析。专业词汇或者定义、表述等由于英语语言习惯与汉语的不同,有时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会出现生硬、不准确,甚至有歧义的地方,而直接在英语的环境下学习反而更加有利于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有些专业词汇是由学生并不熟悉的词根组合而成的,这时通过与汉语书本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于英语的构词方式的理解,对类似的生词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实施双语教学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岩石力学的专业词汇,也可以对其他一些基本的科技用语有所了解。比如基本的数学物理符号的读法、缩写的含义,石油生产过程中的常见设备的英文说法等,同样这些也是公共外语所没有包含的内容。

三、采用双语进行岩石力学的教学的可行性

1.高校教师的英文水平可以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目前高校中有许多在国外学习访问并且用英文发表文章和进行讲座经历的老师,他们的外语能力可以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2.岩石力学的教学资源有许多国内外经典的原版教材。这些教材既包括侧重原理、概念讲授的基础教材,也有充分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指定的教材及参考书,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

总之,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该课程的主要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最终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英语水平的提高。实现让学生掌握绝大部分专业词汇,胜任该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学习跟踪近期国内外反应重要学术和生产动态的文献,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及最新成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豫,周爱国,郭学锋.普通高校中双语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0,(12):41+43.

[2]王莹,孙颖,孙雨航,胡忠庆,张思秀,王鑫.工程热力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华章,2012,(24):186.

[3]滕小瑛,胡易.以双语教学促进教育国际化[J].物理与工程,2009,19(05):57-9.

[4]黄明奎.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82-85.

[5]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研究生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03):79-82.

[6]勾攀峰,宋常胜.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9,(15):82-83.

[7]刘开云.探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171.

[8]王渭明.《岩石力学》教学改革与回顾[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221+215.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60-03

21世纪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为学生开放性的自主探索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让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教学改革,以促进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大力发展校园网络建设和配制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大多数学校都普及了internet、多媒体教室,同时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为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校园网以及互联网上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的基础条件。同时,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这种变化对高校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导致高校教育观念、教师的内容和方法发生着重大变革。目前,网路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之一。网络教学平台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协调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多种功能的教学交互,涵盖了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作业、网上学习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支撑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与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全面支持高等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于网络教学平台可为广大学生创造数字化学习氛围,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时空的局限,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其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在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

一、高等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况

进行网络教学需要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环境,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平台始现于1996年底,其中LearningSpace—iBm作为iBmLotus公司开发的分布式教学平台,提供了自学、非同步协作学习和“虚拟教室”同步交互学习3种在线学习模式,在国际上使用较多。我国的网络教育平台始于1998年,国内部分高校进行了一些网络教学的实践活动,开设了相关网络课程,使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具备了雏形。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应用较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技术力量雄厚、平台成熟稳定、但价格昂贵的国外商业化平台,例如当前市场上唯一拥有百万级用户支持能力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二是比较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教学管理的需要,适应性较强的类似清华教育在线、南京易学天空教室这样的国内商业化平台。三是针对各个高校自身教学特点开发成本较低的在本校范围内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这类平台在兼容性和适应性较差的问题。四是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特定需求对软件源代码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开源软件,如moodle等开源代码。

二、设施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由生物学、环境学、农业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复合型专业,2002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设,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所高校均设有本科专业,该专业作为近几年的新兴专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关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讲授农业工程学、温室建筑与结构、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以及设施植物栽培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设施农业的生产、设施工程、环境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综合实践,培养能在科教、产业、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现代设施与观光农业的科研与教学、工程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科技人才。尽管全国高等院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大部分课程都在多媒体教室里完成,但这也仅仅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代替板书教学的初级课堂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初级课堂教学形式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互动不足、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其已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在大多数网络教学都是针对单独某一课程单独进行,关于专业课教学互动网络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更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目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以单一课程建设为主,缺乏专业重点骨干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只注重课程建设模式,缺乏教与学互动、教与学相长的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专业课教学远远滞后于教学目标。因此,在设施农业科学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网络媒介,整合设施农业科学课程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避免高校专业课程课时减少的弊端,为师生建立一个信息对称的互动平台,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院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三、设施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设施专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开放性、共享性、互作性等基本特点。信息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为核心,资源的利用与技术的应用方可实现教育信息化。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代替传统农业的重要手段,其涵盖知识范围广泛,科学技术更新迅速。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和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网络服务,这不仅顺应专业自身对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要求,也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发展。因此,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健全的网络教学环境,有助于推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2.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突破时空的限制。新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课程的学时明显缩减,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顾及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无法在课堂上讲授更多的新知识。网络教学平台则能弥补这一教学知识不足的弊端,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教师上传到网络平台的教学课件、讲义或参考资料,灵活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个人电子终端的普及也使得学生拥有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信息设备,随时随地接受学习信息,高效学习的条件。这种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突破传统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真正实现教与学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

3.创建广阔的交流平台,实现交互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的e-mail、新闻组、公告栏、博客日志、在线讨论区、邮件列表、聊天室等同步、异步交流工具,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能更便利的共享信息,交流讨论,也能使不同时空的学生在该环境中通过讨论、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网络平台强大的交流协作环境就体现于此。论坛和邮件是学生共同学习和师生交流的重要交互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解答他人的疑问来提升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公开解答学生密集反应的共性问题,及时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创造平和的学习氛围。网络平台比课堂教学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自愿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学生在老师面前通常会有的拘谨,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同时还具有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等优点。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可以在网络互动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够消除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心理压力。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同时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专业课时知识容量的要求和学生对学习形式多样化及自主性的要求,这些都将显著提高教学成效,极大推进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创新与发展,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提高及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轩亚光.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电脑,2010,(11):202-203.

[2]周雪梅.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11,(4):169-170.

[3]吴维宁.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价值工程,2010,(31):252-253.

[4]张慈珍.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7):60,62.

[5]金欣.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初探[J].福建电脑,2011,(3):16,53.

[6]袁超,李勉,李鑫,贾芳,贾树恒,豆根生.农业院校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高校讲坛,2010,(35):778,660.

[7]蒋文静.构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研究[J].信息技术,2011,(10):240-241.

[8]陈国超.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926-6927,6930.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JY1102017)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的兴起与全面深入,宁夏不仅成为全国首批教改试验点之一,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笔者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伴随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才能搞好普通高中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因为只有搞好精品课程建设,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从而整体提升宁夏的教育教学质量。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提出,最早是针对高校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在发达省份许多普通高中,实际上已开始对具备条件的学科进行分工细致的精品课程建设。他们以人为本,注重名师,关注知识的更新,重视学生的主导作用,大都取得阶段性成效。一些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体现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处处按照认知规律显现学习流程,选择实用性和尖端性的交汇点组织开展英语教学;他们将课堂英语教学的流程精细化,在横向上体现多维联系,在纵向上落实深度设计,因而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

一、高中英语精品课程的主要特点

1.必须具有先进性

要想成为先进、模范的个体、群体,必须有深刻、正确的信仰理念与科学的思考方法。具有先进性是普通高中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因素。先进性就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作为英语教师,英语精品课程教学理念首先要先进,要贴近当代实际,不仅要了解掌握先进的知识,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同时要体现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这一教学主体。至于普通高中英语精品课程之“精品”称谓,不仅要凭借专家认定,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学生认可。因此,对于普通高中英语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对合格的英语教师的培养与对先进的英语知识的重视这两大任务来齐头并进。笔者之所以说普通高中英语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是因为发生在英语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生在当今世界上的最新事件同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广泛吸收先进学校教育教学经验,积极整合英语教改成果,从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当代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普通高中英语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体现先进性,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与学之间密切的合作等手段,不断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广泛加深英语教学的互动,积极促进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普通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一种有机结合。

2.必须具有互动性

具有互动性是体现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互动”是指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所谓互动性就是要达到师生之间谐调与同步,让教师与学生从大环境中寻求合作关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如要成为精品课程典范,必须将英语课程当成持续精品来建设,绝不能今年是精品,明年就“人去楼空”,仿佛昙花一现、过眼云烟。然而对于某一课程的精品认定,又绝非某几位专家的主观感觉,若要保持其精品地位,必须在客观上进行持续整体的建设,给予物质、资金的大力支持。通过建立健全英语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即有效的反馈机制的建设,通过消化校内外甚至国内外专家、同行、学生在利用英语精品课程资源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来优化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调整和补充英语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强化英语精品课程建设者与使用者的互动建议。这是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必备途径,也应当是一条科学捷径。

3.必须具有整体性

具有整体性体现的是积极向上的改革氛围。所谓整体性就是教学相长,实行教学整体设计策略,落实能力、分层、分类的多方提升。在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态度。普通高中英语精品课程与其他精品课程一样,包括师生、教材、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甚至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要素。普通英语精品课程在建设中要考虑完整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即教材选择、授课水平、教学互动效果、学生课余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业成绩评价以及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设等,要抓住各方面的关系,关注整体建设而不是局部建设。如果将普通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当作英语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则无疑流于简单化与片面性,与其建设宗旨、目标不相符,与最终培养人才的目标更不相符。因此在考虑普通高中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必须树立整体、全局的观念。

4.必须具有开放性

具有开放性体现的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理念。所谓开放性,一方面要敢于着眼于外部事务,不断寻求学生学习的社会化;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对多样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

学生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的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开放意义的举措,作为首批试点,宁夏有不可推卸的义务。而作为一所建校仅十年的普通高中,银川市实验中学如何能以较低的成本来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终极目标,这是摆在银川市实验中学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能打破现有教育教学质量受制于教学资源不足的瓶颈,通过一切手段免费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其开放范围之广、开放程度之深必然前所未有。这种开放性所带来的举措,将是普通高中教学理念的深层次革命。

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点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篇4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不同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多样化的社会职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的,坚持基础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接轨,与就业需求接轨,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接轨。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够用原则,坚持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以应用为主线明确不同岗位群相对应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构建相应的基础课程能力目标。

2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排序和整合,注重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区别,对多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合理排序,加强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

3确保基础课程的必须性和够用性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确保基础课程的必须性和够用性,确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的针对性;应该突出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从基础教学阶段开始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应该积极在基础课程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导入专业课的设计案例,使抽象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具体化,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转化教学角色,以案例引出专业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发展和注重基础课程的实验室教学,重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室教学,建设配套的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更接近真实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设计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应该改变设计基础教学的作业训练和教学评价方式,强调基础教学的连贯性,将基础教学与数字背景相融合,加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目前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倾向于在多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课程与专业理念课程的整合,二是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门类的整合,三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手段与专业课程的多元化融合。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开发均以实际职业工作为出发点。职业领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唯一依据,在此之上的学习领域的确定必须和职业工作无缝对接,要求做到工作过程学习化,学习过程工作化。艺术设计的范围广泛而庞杂,在确定学习领域时行动领域的项目不可能全面进入学习领域。这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使然,必须对此进行整合、设计,最终确定为典型化的具有涵盖性的工作任务进而上升到学习领域升华为课程。

4小结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篇5

一、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这里的专业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规定了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边界。从开设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专业看,公共管理类、文秘类、司法类、经济类等专业当属重镇。当公共管理类、司法类、经济类等专业所关涉的职、责、权与文秘类等专业所关涉的文字修辞、写作处理流程相融合时,职、责、权诉求框定了公文写作的语言特征及写作内容,文秘写作与处理文件的过程彰显了职、责、权的运转流程。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类、文秘类、司法类、经济类等专业的基本理论自然要在公文写作与处理实践中发挥其理论阐释与引领作用。因此,阐释与引领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来自课程本身,更来自各类专业自身对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性质的定位以及对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课程贡献率”的基本诉求。专业性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所培养的公文写作与处理人才,在实际公文写作与处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素质基本样态。抛开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办文人员不谈,仅从高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写作能力的专业性培育与塑造看,这自然应成为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基础价值取向。高校写作人才专业性素养的提升,将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文队伍素养的整体提高提供源头活水。而之所以要实现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价值取向在专业性与实用性二者间的统一,是因为不论法定公文写作、事务公文写作、专用公文写作,都有着比较明确的格式规范、行文规则,甚至部分文种行文时在语言运用上都有着比较模式化的用语形式。因此,除了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中的功能映射外,还要关注公文写作与处理在实际写作与处理环节上的相对规范化、模式化特点。而相对规范化、模式化的特点则要求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中将其实用性可复制、易学易懂的特点加以体现,从而普惠更多公文写作与处理主体。

(二)目的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公文作为承载行政思维目的性与行政行为目标性的载体,除了表明公文的特殊属性外,还说明公文中这种达至目标的思维与行为并不是完全超然的,而是公文的制发主体结合公务实践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发展导向制定并执行的具有一定的价值内在指向性的文字材料。这具有实然层面的意义。可以说,政府公务活动的目的性与价值性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在文字材料上,就是公文写作与处理活动的目的性与价值性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将政府公务活动与公文写作与处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层次的结合过程中,公文写作与处理活动处于相对被动环节。这也就要求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科研工作须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运转。否则,就失去了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科研工作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为将上述根本筑牢,则需要两方面主动实现课程建设的目的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一方面,从教学目的看,除了要教给学生公文写作与处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公文文本背后所表达的来自党和国家的目的、价值,从而为公文文本分析、语义修辞等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从科研角度看,教师、学生在开展公文领域科研工作时,除了要作公文写作、处理基本规范的研究外,还要跳出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所划定的限阈,站在宏观政府管理的视角分析文件出台的背景、原因、目的,从而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发展走向与发展趋势做出理性的预测。这一预测的过程,本身便是探寻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价值取向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基于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云班课等课程建设平台以及新兴的课程建设手段,承担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开展了大量的课程建设工作,建设效果比较显著。具体表现为,公文精品课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持续进行,公文类的论著呈逐年递增趋势出版发行,公文领域关于公文评改等新的研究增长点逐步占领前沿阵地,从事公文写作教学、研究的团队不断壮大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增强了公文研习者的实践动力,为在实践中检验公文写作与处理思维成果的正确性,从而创造性地建构公文写作与处理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实践的前导性和理论的相对滞后性特征,要求公文写作与处理教研团队必须充分关注公文写作与处理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工作。例如,可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政策学、档案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专业视角界定公文写作与处理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从而定位公文写作与处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边界;可从性质的角度和层次角度两个视角来定位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存在样态;可从历时态与共时态相结合的视角来研究与建构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教学、研究内容;可从本土化公共管理研究的视角探寻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理论性建设问题研究的价值所在。通过上述公文写作与处理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必将发挥理论解释、引领、指导公文写作与处理实践发展的目的,从而真正将公文写作与处理活动中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面临挑战

(一)翻转课堂改变传统教研格局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与学概念,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课下观看视频、研讨等形式完成,课上需要教师和学生协作对那些课下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研讨,从而完成授课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单一讲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角色;学生也由传统的被动听课,变成课堂上的主角。然而,纵使翻转课堂本身有着不少缺陷,如致使课程的技术性冲淡学理性、时间掌控不好致使难以完成授课计划、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致使翻转内容枯燥乏味无新意、所提供的课下观看的视频材料断章取义、难以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准备状况等,但此种新生并被广泛应用的授课形式要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团队必须改变传统教研格局。如果说翻转课堂是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新形式,那么,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教学团队必须合力想办法解决翻转课堂实践中面临的上述乃至更多缺陷与问题。否则,这一形式的运用必将导致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不足。凡事都有两面,早些年被各大高校广泛重视并写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多媒体(ppt)课件,其建设与使用情况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然而,当理性反观多媒体(ppt)课件的课堂应用情况后,纸质版讲义变成电子版讲义、照着电子版ppt念授课内容、复制使用他人课件而缺少授课逻辑等问题,成为人们吐槽的关节点。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翻转课堂上,有效地引导使用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授课形式成为当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海量数据挑战教师信息素养

“互联网+”背景、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交叉学科的深入研究等,督促所有的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科研、工作人员从最基本的公文格式、行文规范等比较程序化的研究领域跳出来,去关注公文中具体内容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而通过海量政府信息资源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将“数据大”变成“大数据”,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上与听课对象一同分享数据分析的结果,共同就公共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说,这是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教学的深层次内容,也是所有该领域工作的同仁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工作报告、大会研讨等工作情境所形成的文献信息资源中探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走向,从各级政府机关及其职能部门颁布实施的公文中探寻不同层级机关单位的职、责、权运转状况,从国外报刊媒体等信息载体上挖掘其他国家的方方面面政策走向及对我国政策环境的评价等等,每一项都极大地挑战了公文从业者的信息素养。可以说,这些准备工作不是简单地选取三五个病背景案例进行分析,而是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将公文内容中所承载信息的来龙去脉,用大数据分析方法逻辑清晰地呈现在课堂上、研究成果中。这一过程本身是理性逻辑地阐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过程,因此也就在无形中将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逻辑性延展开来。否则,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就会变成“一堆一块”的内容,以文种“通报”为例,一般讲授的内容为通报的含义、通报的特点、通报的种类、通报的写法。如果有数据分析过程,就会不断丰富课程的内容。2017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如果做一般的课程讲解,除了分析格式规范、层次结构以及问责基本情形外,也就不会有其他的课程设计了。相反,如果加入大数据分析环节,将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做数据分析处理、将党的十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数据做深入分析处理,则能增强课程的学理深度。但是,这一数据加工整理过程的工作量是庞大的,而且要求数据分析整理结果的客观性,所以也就对公文写作与处理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这一工作是大数据背景下任何学科专业教师都要开展的必修课,否则就真的只能在课堂上自说自话了。

(三)交叉研究敦促课程转型升级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地方政府的公务活动安排、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布置等,无不是通过公文这一载体进行传递、实施的。从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角度看,这期间就包含着信息资源管理、法律、伦理、语用修辞、经济、文化等学科专业的内容。所以,若只囿于某一学科专业开展公文写作与处理问题的研究,无异于作茧自缚。而破茧成蝶的过程,就是不同学科专业凝聚起来开展交叉研究的过程。最基本的问题是,由于每一位公文写作与处理任课教师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细密性,致使其难以突破专业格局而大踏步地、迅速地融入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中,研究的结果是纵深有余,横向拓展不足。因此,有效整合现有公文写作与处理从业者的研究成果,实现公文写作与处理精品数据资源的无缝传递和有效共享,这不仅是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需要,更是大数据时代通过交叉研究以促进学科专业融合、课程共建的需要。这一过程势必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课程标准问题。这一标准下的共建过程,将为汇集各方力量提供一个基本指针。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实现

(一)建设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传统的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主体主要指课程授课团队及学生。即使翻转课堂、mooC、微课、云班课等新兴课程形式存在,高校部分课堂依旧难以保证到课率、抬头率、听课率。因此,建设主体中的学生部分,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部分可利用的学生资源多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然而从其实际贡献率来看,也基本维持在教材建设环节所承担的部分章节的编写任务。由此可见,以往的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主体主要集中在授课团队上。转变后的课程建设主体则更广泛地涵盖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方面。上述各方面主体围绕提升各领域、各行业人员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这一主旨,共谋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法,以使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成果最大可能地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广泛应用。从高校建设主体看,主要关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本身的理论性、价值性建设,进而为培养适合各领域使用的“笔杆子”奠定理论基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可通过提供实习岗位形式,为高校教师、学生提供专业性、实用性强的实践平台,从而为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寻求关节点。上述主体可就公文写作与处理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例如公文文稿撰拟、公文评改、电子公文管理、公文语用修辞、公文模糊语言运用等等,展开深入的交流研讨。可以说,这一交流研讨的过程既可以是专门的学术会议环节上的交流,也可以是高校教师开展对外培训过程中的交流。

(二)建设内容由简单课程资源推送向交互供给需求转变

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主要依赖互联网平台建设课程网站,但资源上传、检索利用、信息反馈等环节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依托当前先进的移动终端设备,可最大限度地传递课程资源、交互利用课程资源。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将某一课程团队在某一时间节点上的建设成果,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进行了资源推送。但从建设的内容看,多是以课程主体在网络平台传递加工整理后的课程资源为主,真正交互使用这一环节还存在欠缺。所以,打造真正能够交互使用的云教材、课程在线交流、学习平台,成为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在内容上必须要突破的瓶颈。部分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了在线提问+在线回答、在线配题+在线测试等功能。然而,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管部门发出的消息看,重申报轻维护,重初期轻后续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在线交互使用环节基本成了“摆设”。根本原因不是受众不用,而是建设主体提供的资源不新、资源量不足、资源形式不便于观看、阅用。慕课逐步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慕课的章节内容又太短小、内容又相对零散,导致学习的系统性明显不足。因此,紧密联系超星、微软、蓝墨等企业,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为主题,共同开发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云教材、云班课、云在线,成为便捷、实用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建设方法由“自主建设”向“团队联盟攻关”方向转变

基于学校、专业的差异性,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在各大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性质、授课学时、授课内容等均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实践中,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开展的自主建设工作,占据了当前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主要方面。自主建设的优长主要体现在能够及时解决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但其中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例如在课程建设中是否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融入其中以实现设置课程和学习课程的目的?是否汲取了课程建设的最新成果以避免重复建设耗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是否使用了前沿的课程建设方法以实现教和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带着这些疑问,在当前校际联盟、校府社企联盟大背景下,促进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建设方法由“自主建设”向“团队联盟攻关”方向转变就成为必然。团队联盟攻关至少可以解决如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通过联盟平台建设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加深、夯实,从而在理论层面指引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发挥该理论的解释、引领功能;二是团队联盟可共享最新研究成果,从而让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科团队直接采用“借脑”“拿来”的方法即可短时间内提升教学、科研档次;三是团队联盟攻关可集中优势力量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而为课程建设成果由“以量求大”向“以质图强”战略转变提供必要的智库成果支撑。

(四)建设效果由“校内”评价向“校内+校外”评价方向转变

课程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什么”,即教学目的;学生“学什么”,即学习目的。所以,在对课程建设效果评价的过程中,要在诸多专业课程中定位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应实现的“能力目标矩阵”,每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应实现的某一“能力目标”,进而通过学生学习达成度评价标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目标矩阵”中的掌握公文拟稿的基本要求,提升公文写作能力,掌握公文的修改方法,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掌握公文发文办理、收文办理程序,塑造职业规范,具有熟练使用公文写作与处理规范性文件能力,具有通过研究学习解决公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等等,均可为后续环节评价提供必要的目标导向。在上述规范化的教学大纲设计指引下,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自评等常规方式依旧可用于校内评价工作中。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以及云教材推广应用平台,读者在阅读使用某课程组关于公文写作与处理方面的知识信息后,可即时在线提供阅读使用意见与建议。这一广泛的社会评价,有助于课程组及时了解课程教材、课程网络平台开发建设中尚需解决的问题。这对持续地更新课程平台本身、完善课程知识信息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校外评价也有助于推广课程的研究成果,为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五)建设动力由“内生”向“内生+外推”方向转变

内生的课程建设动力,主要来源于课程团队对课程本身的热爱、对提高学习群体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的责任意识,来源于学校对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关切。但在具体建设中,也常会遇到瓶颈问题,如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后期如何进一步建设,课程团队成员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如何有序衔接,如何将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教学内容等。因此,在处理瓶颈问题时,内部团队成员做认真思考,外部有机力量做深入助推,将更加有效地解决课程建设动力需求问题。课程内部团队成员不仅要考虑本门课程的建设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与趋势,查找本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查摆问题后要做集中深入探讨,哪些可通过自主力量解决,哪些需要借助外推力量实现。这里所谈的外推力量,不仅指国内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推动力量,还包括来自“互联网+”视域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推动力。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建设标准;实施策略

0引言

2003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课程经过十年的研究建设与实施,形成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使部分精品课程有了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和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精品课程技术落后、共享性差、交互性不强、资源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为此,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取消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不是取代精品课程,而是精品课程的继承和发展,它与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对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至2011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部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8门、院级精品课15门。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精品课网站开发技术落后。

根据国家、省级精品课评审要求,申报精品课程必须要建立精品课申报网站,各高校结合学校申报课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和精品课评审标准,建立了精品课程申报和教学资源网站。但由于各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能力的不同,大部分精品课网站都采取静态网站或者aSp动态网站开发技术,存在技术落后,网站访问速度慢的情况。

2)为申报而建站,精品课网站利用率不高。

精品课网站建设的目的是为各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但部分精品课网站建设的初衷却是为了评审精品课,从而申报成功后不注重后继的维护和推广使用,造成精品课网站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3)课程资源获取困难,存在知识产权的争议。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根据申报的层次在部级精品课网、省级精品课网和高校精品课网上,而且部分省份并没有专门的精品课网站,除了参加评审的教师之外,其他教师和学生很少知道或访问精品课网站,推广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精品课资源开放程度较低,部分课程的精品课网站,由于申报者顾虑知识产权问题,仅在网站上了相关的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大纲,虽然提供了教案、教学课件、习题以及视频等资源,但仅仅是链接而已,根本无法下载和访问。

4)精品课的资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交互性不强。

在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上,部分精品课程只是作了评审平台,仅仅是把精品课程的申报表、情况、科研课题情况、获奖情况和课件、教案等无层次的堆积在页面中。而真正的精品课的资源却很少并且缺乏层次,从而精品课的资源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5)精品课教学资源没有随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而及时更新。

根据精品课评审标准要求,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随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随时对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不断进行更新,同时要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的可访问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复检制度,存在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主讲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更新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等问题,教学资源更新滞后。

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标准

教育部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2012]2号)文件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2.1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团队要求

(1)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教师。结构合理要求教学团队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高中级搭配。同时要求教学团队不仅要包括专业骨干教师负责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课程设计,还要有专业的教育技术骨干教师负责精品共享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课程负责人必须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同时要求课程负责人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专业课建设团队应该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既要求专业课建设团队不仅要有专任教师,同时要求有兼职企业合作教师,不仅强调建设团队的教学经历,而且强调必须具有企业经历。

2.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容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内容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要求涵盖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在基础知识方面应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运算、关系的规范化和数据库设计等。

(2)要求不仅体现本门课程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时要提供典型案例和系统的综合运用。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不仅要包含数据库基础知识,同时必须要包含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技能,如SQLServer2008等。

(3)要紧跟新技术、新观点以及热点问题。如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讲授的应用技术应随之调整。

(4)应体现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特征,同时内容要适合在互联网上公开,不存在版权等争议,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2.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资源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根据资源类型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要求如下。

(1)基本资源主要包括本门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作业指导、教学参考资源和全程课程录像等,主要体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

(2)拓展资源体现本门课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节,贯穿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主要包括教学案例库、专家讲座库、素材资源库、知识检索系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网络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拓展资源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精品课程要求的不同之处。

2.4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技术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技术上主要包括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拓展资源技术要求、资源提交要求3个方面,同时要体现技术的先进性,要求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建设教学与学习兼顾、交互性强的共享系统。

1)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

基本资源在结构上必须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来组织,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基本资源根据不同资源严格按指定的格式建设,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可采用doc或docx格式,演示文稿采用ppt或pptx格式,教学录像采用mp4格式。教学课件中所采用的媒体素材符合本要求中对媒体素材的技术要求。基于静态网页的课件或基于服务器的交互式课件必须能够通过常用浏览器正常使用,与硬件平台无关。同时对元数据的格式提出了标准要求。

2)拓展资源建设技术要求。

拓展资源中所涉及的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数据存储采取关系型数据库,要有严格的授权保护,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人/导出接口及其说明文档。技术架构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界面设计要尽可能地便于用户操作。

3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方案及对策

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必须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突出高职特色、突出实践技能、突出教学和学习并重、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在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针对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

3.1做好精品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衔接

“十一37”期间建设的精品课程,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在教学方法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应做好精品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衔接工作。

(1)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和课程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实践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仍然是主要力量。

(2)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本学科和课程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仍然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容要求。

(3)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新技术、新方法有效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

(4)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上作业、素材库、模拟试题资源,同时还包括部分课堂教学视频录像。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源要求,将精品课教学资源按照技术要求规范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中。

3.2课程教学设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课程的教学活动必须紧密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所以课程教学的设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课程教学设计是规划设计本门课程要讲授的内容以及讲授的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选择知识内容,确定知识内容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同时要根据讲授的内容,确定应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寓教育于课程教学,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应做好如下几方面。

(1)根据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定位,确定课程的性质。同一门课程,课程性质是不同的,必须根据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定位确定课程的性质,如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必须有所不同。

(2)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局角度出发,探索和改革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并提出解决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口标。

(3)在课程的教学日历安排上,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罗列、教材目录张贴,必须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而有计划地进行安排。

(4)在课程的内容讲解上,要逐步细化,落实到章节,甚至到小节,体现知识够用为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防止出现追求全面、深度和新意的教学错误思想。

(5)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的设计,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应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倡导理论教学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中之重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性要求,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本资源的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拓展资源的建设。

1)基本资源的建设。

在基本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结合具体的专业和教学实际,确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日历以及教学课件等。在基本资源的建设上不要过分求全,而必须优质。如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有的只是制作每一章每一节的教材纲目,而不是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不如直接使用教材更加直观

2)拓展资源的建设。

在拓展资源的建设中重点做好以下几种资源的建设工作:

(1)教学案例库必须根据课程的特色做到经典,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组织安排,同时必须是最新的典型案例库,不要为了满足教学案例的评审指标而盲目地累积案例,有的教学内容有多个案例,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没有案例,这是错误的建设思想。

(2)实验实训指导资源库要根据课程的实验和实训教学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实验和实训教学,笔者认为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实验实训指导资源库不仅仅把实验实训指导书简单地呈现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必须针对每一个实验和实训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指导,如果有条件应实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

(3)试题库提供各章节模拟考试和综合模拟考试的下载,供学生复习使用。在线自测和考试系统可提供各章节内容的测试和阶段综合测试,建议与试题库有机结合起来。

(4)拓展资源应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互性,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解决,建设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中提供设置权限的师生互动系统。

3.4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运行机制

(1)政策与经费支持。为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正常更新与维护,对完成建设并且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给予必要的资金奖励和维护费用。

(2)技术与系统保障服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单是高校的责任,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和校三级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国内教育网站和国内门户网站,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3)监督与管理机制。精品资源共享课绝不是建设完成、评审成功就万事大吉,必须要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组织专家保证质量,同时保证资源的更新质量、开放性以及安全性。

(4)做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的推广,促进精品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

4结语

随着国家对精品资源课程的重视和推广,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但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评审,也不是对原精品课的重建,而是要求各高校根据课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在一流教学团队的打造下,建设一批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优质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有规划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开发创造性思维,努力打造一个教学理念先进、资源丰富、交互性强的精品资源共享课。

参考文献:

[1]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2]龙仲芬.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J].科教导刊,2012(12):34-35.

[3]王重润,李恩,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0(2):20-23.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S].教高厅[2012]12号.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版)[eB/oL].(2012-06-01)[2013-07-25]..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篇7

(1.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41;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是联结职业岗位、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毕业生就业的中枢和纽带,是高职院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建设必须建立在职业岗位调查和准确的职业分析基础上,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按照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突出职业岗位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职业技能为本位,兼顾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与定位,准确把握区间层次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前提基础;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13-03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问题及其处理方式,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共同对象,它源于历史文化、实践经验、科学技术等,并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么,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最有价值,如何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一直是高职院校非常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的东西用不上,所学知识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落后于行业企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发展,要言之,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职业岗位要求发生了错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和职业分析,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根据区域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客观要求建设课程内容,这不仅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需要.

1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前提基础

课程内容建设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课程内容是否具有价值,是否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招生就业的质量,影响学校教学的经费投入方向、办学效益和教师继续教育方向,反映了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从理论上看,当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生变化时,高职教育只有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课程内容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整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关系的过程.在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中,课程建设居于核心地位,它是连接职业岗位、专业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必须把课程内容建设作为突破口,把当前需要与未来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从现实社会需要出发,体现时代特色和当代技术发展特点,不断更新内容,拓宽知识领域,做好市场预测,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那么,课程内容建设如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呢.

1.1建立职业岗位研究机构

为了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一些高职院校在科研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建立了职业岗位研究所,人员配备3-5人,有的学校还吸纳了企业专业人员作为兼职.这些人员一般熟悉专业内容,也懂得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专门研究劳动市场需求情况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调查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定期进行职业分析,及时把调查研究信息反馈给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挖掘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校外办学资源潜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校企合作、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的作用,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立了5-10组成的校外课程建设咨询委员会.他们的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场调查、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社区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学校教学部门提供咨询和指导.

1.2开展职业岗位调查,了解实际需求

职业岗位调查主要内容有:(1)区域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情况.如科技发展、产业结构、支柱产业及发展预测,各产业就业人员比例;(2)地区劳动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情况.与学校专业群对应的职业群当前就业人数、需求人数,职工岗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种类及内容,未来需要开发的新的职业岗位;(3)历届毕业生所学知识、技能是否与他们的兴趣和意愿一致,所学知识、技能是否与职业岗位要求一致,所学课程内容满足岗位要求程度,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职业岗位调查方式包括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网站查询等.

1.3建立信息渠道,获取需求信息

劳动市场的需求信息是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职业岗位研究人员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借助企业调查、招聘广告、网络媒体获取就业信息、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全程参与定期和不定期的人才招聘市场,定期邀请区域著名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能工巧匠、历届毕业生、学生家长代表等来学校参加座谈会,了解社会岗位的职业要求.掌握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人才知识要求和技术要求等;通过外聘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的市场信息和毕业生实习反馈过来的信息,把握职业岗位要求

1.4重视职业分析,提供准确信息

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要求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开展职业岗位分析,这是课程内容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制定课程标准的出发点,没有这个前提,课程内容建设就失去了目标,就缺乏针对性.因此,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确定的过程,它制约着后续有关课程内容构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1]

针对各层次、各渠道获取的信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教研究机构要认真研究分析各方面汇总的职业岗位需求信息、职业岗位(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技能方面的具体要求,按照职业岗位梯次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对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应当具备的专项能力、综合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定位,并化为课程标准,成为可操作的教学要求.为了做好职业分析,学校研究人员要制定科学的职业分析方案,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确保职业岗位各项能力描述的现实性与准确性.职业分析的重点是学校重点专业、主干专业对应地方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毕业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期望与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吻合程度,学校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技能训练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适应程度、差异与解决办法,行业企业内部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学校各类专业教育、技能训练的差异等.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基本情况,调查结果,问题分析,调查结论,改革方案和建议等.

2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建设的价值取向

2.1课程内容建设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岗位实用性和适应性

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这种适应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建设上,即要求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等课程内容适宜而实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除了结构性问题之外,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内容脱离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变化的客观实际,换言之,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实际,不实用.你在学校学的东西,在社会上不管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问题的根源在于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多年来,高职教育强调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但是课程内容建设却一直比较落后.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一些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教给学生的知识、培养的技能大多落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即使毕业生进了一些软件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还得花一定的时间和经费进行重新培训,这也正是一些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二三年工作经验的主要理由.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化产学合作,让专业教师在行业企业合作推进职业教育的进程中,准确把握职业岗位的最新需要,力求做到做到课程教学内容给予学生的知识、技能既不能陈旧落后,又不能过于超于现实,所教知识既要坚持专业方向,尽量要做到专业复合,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专业知识既要体现某一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和技术要求,也要根据行业企业生产与服务的现实需要,体现实用技术与规范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的获得,强调实践知识的体验、结论的的使用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课程内容建设还必须充分考虑毕业生动态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岗位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变化加快,人员流动性更强,职业岗位变换频繁,要求人们必须具有适应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人才处于生产管理的第一线,遇到的常常不仅仅是单项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综合性问题,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太专太细,课程内容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结构,及时追踪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跟上时展的需要.[2]157

不仅如此,课程内容建设还必须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的选择、技能的训练、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上,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适当拓宽知识面,兼顾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知识交叉,技能复合,素质综合以及未来接受再教育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发展的潜力和就业竞争力.所以,课程内容不能狭隘地针对某种具体的工作岗位,太专、太细,而要考虑到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能跟上时展、职业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当然,这种适应性,是在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适应性,更广泛的适应性应由学生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去完成.必须明确,无论是针对性还是适应性都有一个度的问题,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认为,把握这个度的最好办法是把岗位的针对性与行业的适应性结合起来.

2.2课程內容建设既要重视“技能本位”,又要把握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性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和要求.高职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与社会贴得最近,是与经济建设结合得最紧的一类教育,它承担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必然要求课程内容将教育对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立在就业导向基础上.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的设计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2]157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为主的教育类型,社会衡量职业教育质量高低、毕业生是否是否称职,关键是看学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否具有适应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下功夫,在衔接职业岗位技术知识的获得和技术应用能力上化力气,要在实践课程上注重培养学生现场操作生产技术,现场解决实践问题的技术能力.当然,技能训练强调“技能本位”,必须兼顾学生知识与素质的同步提升.在高职教育课内容中,知识和素质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技能和素质的养成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的发展,技术性劳动的需求递增及其地位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专业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必须合理确定知识、技能与素质的比例,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技术知识,又要重视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防止过分强调“技能主义”“技能本位”,从而陷入缺乏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工具主义”泥沼.

2.3课程内容建设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与定位,准确把握区间层次性

与精英教育相比,虽然目前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但是,它仍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从教育本质上看,高职教育是促进绝大多数人成为合格劳动者的普及教育和成功教育,不是淘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必须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认识到,高职人才层次本身也存在一个比较宽广的区间,既有人才规格层次的区分,又有人才从事岗位的层次区分.高职的“高层次”课程内容,首先,体现在生产一线需要用科学原理来进行产品制造与生产管理.其次,体现在生产实践中高技术设备的产生和应用都需要创造性智力技能.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技能以及素质方面能够满足某种复杂劳动职业基本要求,并能在相应的职业中从事富有成效的劳动,针对某种复杂劳动,他们的心理素质合格而且能够胜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他们的最大特点.尽管高职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应运而生,但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行业、地区间经济水平很不平衡,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职教育生源素质相对较低,所以对学生的成才目标定位必须区分为多种类型,对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层次应合理定位.对人才培养规格合理定位,不能过于理想化,不恰当地提高或降低高职教育课程质量标准都是错误的.[2]161因此,课程内容建设必须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贯彻执行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成才教育”新思路,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等进行科学定位,明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内容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都能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大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个性,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在高职教育人才层次区间内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任职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改革创新

课程是院校教育最富活力的要素。随着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愈加凸显。任职教育院校必须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优化课程设计,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推动课程条件建设,规范课程管理,努力实现课程教学各要素的系统建设和整体优化。

一、军事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课程结构多元化。

基础比较牢固。但专业适应面窄,适应性差。应当积极探索与适应学历教育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如:a型结构,即宽专业、厚基础的课程结构,它着眼于奠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以及大专业基础,专业课仅占总课时的20%至30%,主要掌握主导性专业应用理论和技能。

(二)课程内容职业化。

任职教育除了有学历教育的基本特点外,任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专业课程内容更加专深。任职教育模式灵活多样。如军队系统:学历教育集中、任职培训分流模式;兵种指挥与合成指挥分段培训模式;军兵种交叉培训模式;联合作战培训模式。任职教育的培训模式不是仅限于此,仍需不断地研究,尤其是要积极探索短期培训的模式,总的方向是采取专题教学和问题教学。教育主要是面向职业背景的从业教育,属于高级智力劳动实践,因而,任职教育培训必须要掌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融学习、工作、研究于一体,需要接受币普通职业更多的教育和训练。

(三)课程更新前沿化。

不断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基础课教学,编写出反映高科技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基础教材,用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去解释原有的现象问题,解决基础课教学申明显存在的教学内容多年一贯制、学科前沿知识偏少的问题:在专业教学应改理论型教育为理论技术型教育,由面向老观点转向面向新观点,在新旧知识并存的情况下,专业理论以新为主,工程实践以老带新。在专业教学上要研究当前专业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的可能。

二、构建军事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能力本位。

任职需要和岗位需求规定了任职教育必须以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为根本,这是与学历教

育的学科本位原则最大的区别。能力本位是建立在学历后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并不排斥知识传授,相反还要求根据“查缺补漏”及“够用”的原则,打牢学员的理论蜒础、这也是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以往培养“一技之长”的技校教育的最大区别。

(二)实践性。

以军官培训为例,军事任职教育所进行的是本科后的各类教育,是为满足部队不同岗位需求的教育,直接面对岗位,直接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因此,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岗位任职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与实施,必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先进性。

由于科学技术及部队装备的飞速发展,导致作战思想、作战方式不断变革,从而推动部队建设、作战指挥等方方面面的动态更新。相应地任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按照“三贴近”的原则进行持续不断的变革,既要反映部队建设发展的前沿,又要反映学科建设前沿,确保任职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走在部队前面,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引领部队建设。

三、重构与优化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方法

(一)着眼解决课程结构性矛盾。

体现院校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特色。贴近部队建设实际,科学、规范、综合的课程体系。在这个问题上,“坚守”,就是继续以学科化为主,肯定是行不通的。任职教育的目的要求、学制安捧都不允许。单纯搞问题式、课题式教学,完全放弃学科内容,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必须根据培训对象实际,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所侧重、有所创新,比如在半年制以上培训类班次。安排精当的学科课程,一定量的专题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在轮训类班次,则以专题课程为主,集中研究一些问题。

(二)加强课程管理,建立促进课程建设的机制。

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任何一门课程建设都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它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成果、适应新形势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认识到,课程建设并不是可以一朝完成而终身受益的,随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随着岗位任职需求的变化,随着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的建设在不断地进行着,而且是在稳定和变革的统一中不断进行着。所以在课程建设中除了对建设的形式给予必要的重视之外,对于建成促进课程建设的机制也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库建设;探索;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适时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是高职院校必须长期进行的一项工作。教学计划的基本元素是课程,数目众多的课程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课程管理构成课程库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高职院校带来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变革;另一方面是对这些变革的课程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了对各级各类课程的有效管理。

课程库建设的意义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一个课程门类全面、服务于全体师生的高质量课程库显得十分必要。课程库发挥的作用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课程库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最深刻的变革是课程建设的变革。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具体而言,课程建设是一所学院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其改革的主要思想是以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为指导、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突出工作本位学习,淡化传统的学科界限,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等理念指导下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深入。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可供选择的、不同类型的模块课程涌现,此时,课程库的作用就体现在为整体课程构架提供指导,避免重复建设;规范课程管理,避免盲目建设;设立课程开设标准,避免随意建设。

建立课程库是推行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课程库是整个学院教学管理的基础平台,建立课程库是学院实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基础。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是简捷、高效、交互、共享。课程库的内容多而杂,对其实现有序管理只能走信息化的道路。信息化管理要求在课程库建设过程中统一课程名称,并对其进行数字化编码,这样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和排课;要对课程模块进行清晰的划分,以便于学生选择;要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使管理人员和教师、使用者拥有相对自由的权限和责任。平台的设立将极大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为远程教育培训提供“课程包”。此外,课程库的建立还可为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教提供便利。

建立课程库是课程良性发展的需要建立课程库可以对全院的课程进行凝练,并公布于全体师生。一方面,同类课程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可以得到传承与延续,固化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智慧并不断向前推进发展,为精品课程的涌现创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竞争性,继而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此外,课程库是动态变化的,可以为课程的优胜劣汰提供空间与可能。

课程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课程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教学计划会不断进行修订,新的课程会不断涌现,已有的各种课程要从无序回归到有序状态,这需要做大量的协调、整理工作。在技术层面上,要有相对开放、稳定的平台提供支持,另外还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一)课程方面

课程名称的规范这是进行有效编码的关键。长期以来,我院对课程的名称缺乏严格要求,因而出现了部分课程名称混乱、课程名称随意性大、课程名称含糊等问题。在规范课程名称的过程中面临如下问题: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期开设应有所区分;同一课程在不同的系、部开设有不同的要求,应有所区分;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名称相同的,应有所区分,等等。

课程类型的明确我院的课程主要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理论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必修理论、职业基础必修理论、职业方向必修理论、公共选修理论、职业技术选修理论等;实践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实践、职业技术必修实践、职业方向必修实践等。正在进行课改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就无法对号入座,进行归类。随着“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增多,此类课程的管理难度会加大。

课程学时的设定为了便于教学,我院传统的课时一般以两节为单位。但是,“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课时安排可能会是半天或一天,这就对传统的课时安排构成挑战。此外,在学时安排方面,要根据课程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设定课时,避免出现随意性。

课程大纲的修订很多课程缺乏教学大纲,尤其是新开的课程和公选的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修订教学大纲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制度方面

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是指全面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教师指导,并对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教师。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对主干课程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但尚未覆盖到全部课程。

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专业建设统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解决专业建设为了谁、怎样建设、由谁把关的问题。在宏观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起着协调与整合校内(专家、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校外(区域内的政府、社会资源、行业或企业)多方力量及各种资源,对现有的专业或即将开设的专业进行设置、开发的作用。在微观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审核专业规划、专业标准及由专业开发所产生的课程建设问题,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然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能发挥方面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

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在这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机制,进行规范和严格管理。制定课程准入和退出制度,可以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给课程库带来动态变化,虽然在管理上会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有利于课程库的优化。

课程库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课程库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我院在课程库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课程库建设的思路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在“工作过程导向”理念的引领下,课程打破了原先的学科藩篱,条块式、项目式课程涌现。无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课程均呈现出模块化倾向。因此,课程库的建设要树立模块化课程管理的思路。模块化的课程就是要把专业课程细分,一般会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课程模块,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实践课等。细分过后,能够快速地通过课程重组灵活应对岗位群的变化。

(二)课程库建设的步骤

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完善我院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启动了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通过出台《关于修订高职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教学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要求等等,着重在课程的学时要求、课程的模块划分、各类课程的进度安排方面对课程进行了规范。如在教学计划表中将课程分为9个模块,包括公共必修理论课程、公共必修实践课程、职业技术基础必修理论课程、职业技术基础必修实践课程、职业技术方向必修理论课程、职业技术方向必修实践课程、公共选修课程、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课外素质拓展课程等。各系、部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时,需要明确三个学年以来该专业按照9个模块划分的所有课程名称、课程归属、学时、考核方式、学期安排等问题。

课程库平台的搭建与录入我院采用了正方教学软件,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该软件的功能。在完成教学计划后,就可以在该软件的教学计划管理下的课程库管理项目进行课程库平台的搭建。各系、部可安排专人将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的各种类型的课程录入系统。录入系统的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总学时)、课程类别、开课系部、课程简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课程建设主体单位等等。在课程名称的规范方面坚持一课一名的原则。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系、部开设,要求不同,则采用“课程名Ⅰ、课程名Ⅱ”加以命名。如“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Ⅰ”、“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Ⅱ”等。对于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则以“课程名(学期)”的形式命名,如在第一学期开设的高等数学,则可命名为“高等数学(一)”。

课程的统一编码和管理在各系、部录入完课程数据后,由教务处统一对课程进行编码。我院的课程模块由7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明课程所属模块,由01~09组成,第3位、第4位表示课程所属系部,第5位、第6位表示课程序号,第7位表示课程的开设学期或要求。如0211071,表示该门课程为职业基础必修课程,开课系部为信息工程系,第一学期开设。录入之后,就可以对课程库的数据进行动态管理。正方软件提供了课程增设、课程重开、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功能,基本可满足管理课程的需要。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篇10

[关键词]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对高职学生培养的质量,高职学生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强化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教育部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实施“质量工程”,而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了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建筑结构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工民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1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精品课程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规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拥有数千门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结构课程面向工民建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影响大。www.lw881.com该课程在工民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房屋建筑及相关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另外,它又是学生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对高职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包含了砼结构、砌体结构等内容,它有着抽象的结构计算理论,烦琐的构造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高职院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进校之前对计算机的把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另外,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职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改革,是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2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的建设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五个一流”为核心: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和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成果显著的主讲教师。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首先提出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工民建专业教师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建筑结构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研制水平、课程决策权力和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必须按照“双师型”师资梯队打造。形成由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组成的兼职教师、专业主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主讲教师必须通过国内外研修、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教科研等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高级工程师这一兼职教师资源,使课程内涵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来自一线的技术骨干和高级技师主要负责施工实训讲授与指导,使教师和学生能获取真实的经验。对于青年教师,要切实施行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假期挂职锻炼和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理论方面应充分体现“必需为先,够用为度”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强化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同时,要加强与企业专家座谈,参观大型工程建设,从中了解现代建筑结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的教学中,坚持使教学内容与国家最新规范接轨。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流的教学方法”要求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筑结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抽象知识多,为适应课程的特点,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首先,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这里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真实再现;基于网络的课后教学:利用丰富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与复习提供方便。电子课件(包括教学计划、教案)、网页课件(包括视频、动画、案例与施工图片、模拟练习、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网上答疑系统、课堂教学录像等),学生可以实现网上自主学习和模拟练习。同时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聊天室、邮件、网上留言实现答疑;实训教学:注重体现岗位情境。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一般到工地上走马观花就算完成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个仿真的施工工地,让学生接受最真实的现场教学。

“一流的教材”要求坚持选用部级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在自编教材工作中,应针对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加工,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块,以真实的施工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结合真实的施工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同时实现教学内容与“双证书”结合,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课程内容里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