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益活动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21

社区公益活动内容篇1

关键词:社区公益广告 语言艺术特性

社区公益广告及其相关范畴

公益广告。我国现代公益广告发展得比较晚,对其研究也刚刚起步,给公益广告下的定义也多种多样,有代表性的有:“公益广告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非商业性广告。旨在以提倡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公益观念,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所谓公益广告,是指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

社区公益广告。虽然社区公益广告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社区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其含义比较复杂。社区可大可小,它可以大到一个城市或地区,小到一条街道或居民小区。在我国现阶段,社区以街道和居民小区为特征的划分表现得更为明显。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户籍制度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建设步伐的加快,出现了大量相对集中的居民社区,这些社区内的居民休戚相关,十分关心自己所在社区的公共事务,因而成为具有很大认同感的社区群体。社区公益广告中的社区也应该是在此意义上的社区。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社区公益广告,就是为某一特定社区内公众利益服务的非商业广告。其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向该社区的受众传播某种公益观念,影响其观念和行为,促进该社区的良性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公益广告的类别。根据我国社区公益广告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城市社区公益广告和农村社区公益广告。城市社区公益广告包括街道公益广告、居民小区公益广告、校园公益广告等,农村社区公益广告包括乡村公益广告、道路公益广告、田间公益广告等。

社区公益广告的形式。当前我国的社区公益广告主要有招贴、路牌、墙体、车体、条幅、灯箱、宣传栏等形式,有的社区也用社区有线广播、社区闭路电视等。

社区公益广告的内容。近些年,随着我国广告业的繁荣和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公益广告不仅形式越来越多样,在内容上也越来越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配合国家政策方针、重点工作、突发事件等为内容的,主要有计划生育、建设小康社会、希望工程、捐助灾区、抗击非典等,例如“爱心奉献汇成江河,希望工程扬起风帆”、“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等。

(2)以同社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为内容的,主要有交通安全、防火防盗、节水节电、环境卫生等。例如:“‘三让’记心间,路畅人平安”、“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和谐的生活源于文明的交通”等。

(3)以配合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内容的。主要有尊师重教、植树造林、禁毒禁赌、戒烟戒酒、移风易俗、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例如:“人生遗产两件宝,子女教育和环保”、“偶尔助人,别人将记住他的名字;永远助人,历史将记住他的名字”、“心中有德,言行文明;胸中有法,幸福安宁”等。

社区公益广告的语言艺术特性

近些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地区、各个城市都开始为自己的发展定位,尤其是居民小区的大量出现,社区特色逐步体现出来,建设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的活动也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社区公益广告也繁荣起来了,并且在语言上表现出自己的艺术特性,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简洁性:言简意赅,让人易于接受。传播信息是广告的基本职能,作为一种广告形式,社区公益广告一般用较为简洁的语言,传播与社区公众公共利益息息相关的公益观念,从而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例如:“鸟美在羽毛。人美在情操。”如此简洁的语句,却明确地传播出催人向上的理念。“不要在贫穷中失足,也不要在富有中堕落。”这个广告语紧密结合社会现实,规劝公众应该遵守道德规范。

人文性:体贴入微,润物细无声。以往的公益广告多数是口号式的。在语言上显得比较空洞,例如:“安全防火,人人有责”、“爱护花草树木”等。而今的社区公益广告则变得更富有人情味。例如:“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请不要堵塞占用消防通道。”“小草也有生命。请您爱护它。”“青青小草浓浓爱意,请爱护花草树木。”这些让人怦然心动的语句,如同春风拂面,使人欣然接受而不再感到空洞和枯燥乏味。

贴近性:娓娓动听,使人倍感亲切。过去的公益广告在警示或劝勉人们时,多用十分生硬的口气,例如“严禁践踏草坪,违者罚款”、“折一枝花罚款十元”等。现在的社区公益广告则变得更符合受众接受心理,让人乐于接受。“请您足下绕一绕,花草对您笑一笑”、“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花儿为众人开,请不要随意采”。这是在北京市中关村12区的小花坛前的几句悦目上口的公益广告语。居委会王主任说:“这是大伙儿反映最好的几句口号,因为这再也不是说教式的口号,像‘禁止践踏草坪’、‘禁止随意摘花’之类的,让人一看心里就不舒服。换一个这样平实亲切的说法,就感觉好得多。”居住在小区的陈维波是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一位专家,他对小区的环境特别满意。他对记者说:“在这里已经没有生硬的公益广告,取而代之的是温柔的话语。让我们这些居住在这里的人,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这回我们单位分房到北郊市场,我犹豫之后还是决定不搬走。”

韵律性:朗朗上口,震撼人的心灵。我们知道,公益广告摆脱了商业广告促销这一枷锁的限制。成为广告中可以自由创意、追求完美的广告,社区公益广告也是如此。使之如同诗一样的语言:“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多么动听的语言,不仅活化了小草,也必然能够在情感上使人感动,促使人脚下留情;“绿草茵茵,生活温馨”,通过这样的语言。唤起人们对良好环境的爱护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不由得让人心动,自觉保护社区良好的生活环境。

哲理性:喻事明理,传播公益观念。社区公益广告传播的是公益观念,很多都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以此来启发广大受众,例如:“穷不学习穷不尽,富不学习富不长”,把“穷与富”的辩证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人人都像纯洁的水珠,社区就是明澈的清泉”,通过“水珠”和“清泉”作比喻,把居民与社区的关系描绘得清清楚楚,让人在深思后受到启发,进而改变态度和促成行动。

如何发展社区公益广告

有了良好的社区,才能有良好的社会。正如一则社区公益广告所说:“家庭多

一份温馨,社会多一份安宁。”而建设良好的社区。社区公益广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社区公益广告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社区公益广告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正所谓:“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举手投足关系城市形象,只言片语体现市民素质”。

社区公益广告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作品制作水平不高,语言不美,有的甚至存在错别字;不够普及,尤其是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形式不够多样、内容不够丰富;宣传力度不够,不够深入;缺乏规划性。从现实情况看,中国能否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而农村提高公民素质,社区公益广告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有眼光的企业。不要把目光只盯在城市,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那里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大力开发农村题材的社区公益广告,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公益广告制作还存在短期行为,影响美观,缺乏美感,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不能坚持长久,缺乏艺术性。而事实上,公益广告是一种观念广告,而一种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坚持长久的宣传。使之潜移默化地在人们心中产生影响,最后影响人们的行为。

发展公益广告是全社会、全社区的事情,作为社区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公益广告如何发展,也是十分令人关注和值得研究的。我们认为,发展社区公益广告需要有政府导向、企业参与和全民动员等,这样,社区公益广告才能蓬勃发展。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导向,加大声势。发展社区公益广告离不开政府导向,政府有关部门对于组织、发展社区公益广告责无旁贷。也能够得心应手。例如,在中央和各地精神文明办组织的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的评选活动中,就可以把社区公益广告开展情况作为一项评选指标,以此来促进和推动社区公益广告的健康蓬勃发展。有了各级政府这一坚强的后盾,社区公益广告的发展才能更加普及和深入。也才能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对受众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企业参与,达到双赢。发展社区公益广告需要资金支持,鼓励有经济实力和发展眼光的工商企业或社会组织积极投身于社区公益广告建设,这对宣传企业形象非常有利。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已经有一些工商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了社区公益广告建设中来,但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鼓励更多的工商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进来。使之形成一种社会风尚和一种社会责任。

全民动员,提高素质。发展社区公益广告需要全民动员。全国各个城市和社区的公民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不仅大力开展社区公益广告创作和宣传活动,每个公民还要积极接受公益广告传播的公益观念,在活动中受到精神文明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建设更多的文明社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社区公益活动内容篇2

关键词:社区参与;城市;治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29-02

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与社区治理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居民利益诉求呈现出多样化的样态,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区的需求,迫切需要现代治理理念与治理方式的介入。尤其是随着住房商品化,物业公司等经济组织进入社区,社区主体渐趋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社区成为各种利益与矛盾的聚合点。为了适应现代社区治理的需求,迫切需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让居民自主、自发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居民的社区参与既是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建构的基础,也是构建基层共同体、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现实保障。在目前的社区治理中,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着社区参与不足的问题,这给基层社区的发展带来诸多障碍。因此探讨社区参与不足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当前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具体呈现

1.1参与意识有限、参与形式单一化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责任意识是社区参与的基础。在当前的城市社区,社会成员因为商品房的购买而成为社区居民。经由一定的社区生活,逐渐对社区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但是由于多年计划经济的惯性以及居民的传统思维与行为惯习,在城市社区,居民普遍缺乏现代公民的责任意识与权益意识。反映在社区治理方面,很多居民虽然对社区有一定的归属感,但是缺乏对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没有意识到作为社区居民应该从自己的能力与生活实际出发,为社区发展尽一份责任与力量。更没有意识到居民具有参与社区事务、监督居委会工作的权利。一些居民甚至认为,社区发展是政府的责任,社区公共决策也是社区组织的事务。在缺乏社区参与意识的情况下,居民即使参与到社区的事务中,也是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而参与(更确切的说是执行)社区组织机构已形成决定的事项,比如参加居委会组织的各类活动等。这种参与既不能对本社区内的事务进行决策,也不能对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属于被动的动员式参与,其参与的效果有限、参与程度不高。

1.2参与内容表面化,大多停留在文体性娱乐活动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少

从社区参与的内容来看,居民社区参与应是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事务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人,不仅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而且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运用社区居民的各种能力与资源,为社区治理以及社区发展贡献力量。但是从目前的调查来看,目前社区居民的参与内容呈表面化的状态。居民的参与内容主要局限在一些文体娱乐活动。例如,基于居民锻炼身体的需要,一些居民自发的组织起来,共同跳广场舞、下棋、打球等等。在一些社区,一般都建有一些公共活动的场所,有些小区建有较大的广场,居民为了锻炼身体,在一起共同活动。有的社区居委会也会组织一些趣味运动会、看电影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居民参与也比较多。社区参与呈表面化的样态,对于事关社区发展与治理的公共事务,社区居民参与非常少。在涉及居民利益的事务中,如小区保洁、物业收费等等,一些居民也关注,但是缺乏真正实质性的参与。一些公共决策大多是由居委会或物业公司做出,随着物业公司承接小区的一些服务项目,侵犯居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居民对小区的保洁、治安、物业收费、停车位问题等有一定的看法,从维护自身权益的角度也希望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居民缺乏与物业公司、居委会等组织沟通、交流的渠道,缺乏有效的社区参与内容。

1.3参与人员弱势化

在调查中发现,在很多社区举办的活动中,参与的居民大多是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或妇女。这部分群体掌握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无论在决策能力和掌控资源方面,都属于社区居民中的弱势群体。从参与目的来看,这部分群体参与社区活动的目的是休闲或打发时间,参与社区的活动项目大多是娱乐性的活动。老年人或赋闲在家的全职太太时间比较充裕,社区是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场所,他们对社区事务也显示出一定的关心,加之老年人和妇女的自主意识比较弱,更容易服从居委会或物业公司的安排。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等社区组织也愿意让老年人或妇女参与社区的活动,如安排一些老年人担任楼长等社区职务。从社区参与人员来看,居民中的精英群体参与社区事务较少,他们一般能力也较突出,在社会中运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也比较强,有的在工作单位属于骨干力量,具有较高的社区参与能力。但是由于这部分精英群体在工作中比较繁忙,正值事业发展黄金时期,参与社区事务较少,这一部分群体时间、精力主要投入在工作上,下班时间才回到社区。在社区事务中由于缺乏社区精英群体的关注与参与,因此在参与效果上非常有限。

2社区参与不足的多重原因

2.1参与机制的制约

居民的社区参与需要健全的参与机制与体系保障,多年以来,社区建设一直是由政府在倡导,缺乏畅通的居民参与机制。尤其在社区治理体制中,居民表达意见的渠道非常有限,缺乏与社区管理组织的对话、沟通的平台。在一些社区调查中发现,随着近年来物业进驻社区,居民与物业公司的利益冲突逐渐增多,社区居民中的一部分群体对于关切居民利益的小区收费、车位问题、公共设施维修等问题表现出对物业公司的不满,希望维护自身的利益,愿意积极参与社区的一些决策。但是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发现,社区的公共决策一般由居委会、物业公司等社区组织做出,让居民真正参与社区决策的机会很少,居民参与的公共决策的渠道不畅通,缺乏保障机制。很多居民对社区事务停留在私下议论的阶段,缺乏同物业公司、居委会交流的正式组织平台。居民的意见不能同物业公司、居委会正式交流。目前的社区参与往往是居民的被动式参与,一些参与活动并不是根据居民的需要而组织,居民参与更多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参与任务。社区居民的参与采用的是动员式的凑人数的原则,谁来都行。社区组织认为需要居民了,就动员居民来开会、走过场,居民无法表达自身的意愿,而是作为“被参与”的工具,为了工作需要。即便是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但什么时候开、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决定,居民只有“听”的份。缺乏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或规定作支撑的居民参与制度。其直接后果是居民参与的实效性差、社会效益低。在应付完上级的检查评比和外来的观摩考察后,对社区居民生活的改善和社区的发展并无实际意义。

2.2现代公民参与意识的缺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社区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社会联系的重要基础。由于多年计划经济的惯性,居民的“等、靠”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非常有限。有参与的需求,但是不知道如何去积极参与,缺乏现代公民的合作意识、原子化状态明显,不会主动谋求参与的方式。社区参与中的责任意识淡漠,缺乏现代公民的对公共利益的奉献精神与主人翁精神。很多居民认为社区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居民要服从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安排。对于跟自身利益不直接关联的事情,不去积极主动去关心、关注,缺乏公共意识与参与意识。

3以多种方式促进居民的社区参与

随着社会的转型,社区居民利益与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现代社区治理尤其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提高居民的现代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要通过多种形式塑造与强化居民的责任意识,改变居民的原子化状态,整合居民的利益诉求,加强居民的组织能力。运用多种媒体加强现代公民意识宣传、提高居民的参与素养与责任意识。同时要构建居民社区参与的平台,为居民参与提供现实保障。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建立公共事务交流平台,建立物业公司、居委会等组织负责人参与其中的社区公共论坛,以论坛为载体,居民可以同物业公司、居委会交流互动,发表对社区发展的意见与建议。根据居民的需要可以约定物业公司经理、居委会主任联合接待居民的时间、地点,使居民与社区组织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与沟通。面对社区居民多元的利益需求,必须要加强物业公司、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与居民的双向互动,变革与强化社区组织与居民的沟通方式。在公共事务决策方面,要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决策、动员居民参与决策。在关系居民利益的物业收费、停车位、公共设施维护等重要决策中,要倾听居民的意见,加强决策的民主程序。当前在城市社区中,物业公司与居民存在多元利益冲突,原因就在于在社区公共决策中,居民的利益需求被忽视,物业公司缺乏与居民的合理沟通,导致社区矛盾凸显,直接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与社区的和谐稳定。因此在当前时期,需整合居民的利益诉求,给予居民参与公共决策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与平台,化解基层矛盾,提高社区治理的效果与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区公益活动内容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村级组织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村民自治、自愿参与、形成合力、量力而行的原则,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改善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维护农村治安,救助困难群体,提高农民素质,树立农村新风,完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农民.坚持以不断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合理需求,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把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需求,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条件解决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积极为广大村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

2、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各项活动,要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实现社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3、政府推动、自愿参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政府的投入支撑。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调动社会力量,培育农村社区民间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有效的共建机制.发扬中华民族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互帮互助,开展群众性互助和娱乐活动,重塑农村新风,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资源,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对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和各方的物质帮助进行整合,努力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使之发挥最大效益。社区服务中心办事成员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不,不搞宗族派性。

5、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农村社区的承受能力,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突出本地特色,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在社区建设中,要着力抓好社会互助救济、公益事业服务、卫生环境监督、民间纠纷调解、群众文化活动等不花钱或少花钱,又容易见成效的工作。

(三)主要目标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以便民、助民、利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指导,村级组织牵头,社区服务中心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培育农村社区服务组织,拓展农村社区服务领域,发展农村社区卫生,繁荣农村社区文化美化农村社区环境,维护农村社区治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二、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城乡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农

村社区建设主要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整合农村基层资源,强化农村服务功能,深化村民自治,解决社区问题,合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民自治制度初步建立并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农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产生某方面深层次的矛盾,城乡差别继续扩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村民自治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严重,凝聚力不强,严重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影响着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可以为深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拓展农村基层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活跃农村经济,方便农民生活开辟有效途径.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引导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搭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平台;有利于协调农村利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在我镇广大农村逐步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齐,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有利于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工作范围和实施步骤

(一)工作范围

市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有芸美村,选择华芸村作为镇级试点村。

(二)实施步骤

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分为前期准备、,试点开展、总结验收、逐步推进、全面推广4个阶段:

1、前期准备:2*年11月,镇党委成立“金谷镇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金委[2*]79号),各试点村要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为主任、村委会主任为副主任、有关人员参加的工作协调委员会,在党组织领导下,负责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实施。

2、试点开展:2*年5月,各试点村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村社区建设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责任明确到人,措施具体到位,不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

3、总结验收:2*年12月,按照《*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验收评估标准(试行)》的内容,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总结验收。

4、逐步推广:2*9年,要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范围,力争到2*12年全镇有6*%以上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逐步把我镇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

(一)工作内容

1、健全农村管理服务组织.村党支部符合“五个好”目标要求,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村委会成员的产生符合民主选举,分工明确、制度健全、密切配合、工作规范化;建立健全农村司法调解、治保、妇女、共青团组织、红白理事会、计生协会、科普协会、老年协会等管理服务组织,及时处理纠纷、排查矛盾、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经常开展文艺宣传、技术指导、信息传递、日常用品提供等服务活动,使农村管理规范有序,服务及时到位。

2、提升农村管理民主水平.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每年至少召开1次村民会议或4次村民代表会议,实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坚持“一事一议”制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坚持民主选举,选好村级领导班子;坚持村务公开,做到政务事务公开透明;坚持民主决策,做到民利充分发挥;坚持民主监督,做到村级管理规范正确.通过实现“四个民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管理服务;组建农村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互助服务;设立社区警务室,成立治安联防队伍,创建平安社区;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做到“三清四改四通五化”:清垃圾、污泥、路障,改旧房、厨房、厕所、猪圈,通水、电、路、信息,村庄净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逐步改善农村道路、用水、用电等条件,科学合理规划村庄,强化农村卫生服务,建设规划整齐、卫生整洁、设施齐全、服务到位的新农村社区。

4、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以社区为区域,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建材企业以及小型加工、手工业及劳务输出等方面形成专业的服务组织,拓宽农产品及私营企业产品销售渠道,要制作《社区便民服务手册》、《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指南》、《计划生育指南》等便民利民服务信息资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可靠信息,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5、打造农村和谐文明生活.要建设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栏、农民夜校、文体娱乐场所等,积极开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消除封建迷信、偷盗等不良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建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工作模式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文体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社区规划布设农村商业网点,切实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集体、企业、个人投入相结合的方法,建设一定面积的便民超市,为农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和日常生活用品。

2、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是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的服务组织机构,以热心农村社区建设的志愿者为主体,一般由农村党员、村组干部、农民、教师、复员军人组成,设主任一名,由村委会主任兼任(原则上一个行政村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经济条件较好或规模较大、居住分散的行政村,也可在每个自然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可统称为“××村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村委会,各村要为社区服务中心落实工作场地(有条件的村硬件建设要求达到“十个一标准”,即一台电脑、一台彩电、一部电话、一套办公桌椅、一套健身器械、一个公开栏、一组宣传橱窗、一组上墙制度、一个多功能教室、一个阅览室),确保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可实施“12345工程”。即:一个社区室外活动场所;二个阵地(公开栏、宣传栏);三支队伍(专职管理人员队伍、服务站人员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四个室(办公室,老年人、残疾人活动室,警务室,多功能教室);五个服务站(农业服务站、社会事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站)。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农业服务站,提供农业上的产前、产中、产后及化肥、农药、农机灌溉、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服务;社会事务服务站满足农村社区规划、水利建设、供电供水、道路桥梁、环境整治等需求;卫生服务站的服务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改厕工程、医疗服务、计划生育、老年健康档案等;社会保障服务站主要是针对农村家政服务、劳动保障、养老保险、农村低保、五保供养、烈军属等服务;.综合治理服务站的服务内容有警务、联防队、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治安保卫、外来人员管理、社区矫正等。

社区服务中心可以设7个服务小组:

(1)农村社区社会互助服务小组.开展面向弱势群体的救助服务,服务对象是农村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人员.服务内容是开展以扶贫帮困、互助互济和生活扶助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活动.服务方式是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慈善救济基金,用于帮助困难群体,促进互助互济良好风气的形成。

(2)农村社区环卫监督服务小组.服务对象是农村社区公共场所、主要街道、道路、农户门前院后的卫生监督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服务内容是抓好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开展健康教育,教育村民树立卫生环境意识,培养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协助农村合作医疗站,加强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不断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开展“除四害”和爱国卫生工作,改善村落居住环境,动员村民建设自来水站、改建厕所,逐步消灭农村脏、乱、差,净化、绿化、美化村庄。服务方式是自愿参加,无偿开展技术指导,创造良好的农村社区生活条件。

(3)农村社区民间纠纷调解服务小组.服务对象是本社区内所有居民。服务内容是引导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谦互让、互帮互助;制止打架斗殴、非法宗教、盗窃等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群众矛盾,消除治安隐患,做到小事不出村落;积极协助村级组织做好治安联防,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和违法人员的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黄赌毒”行为,减少刑事案件,维护农村稳定。服务方式是定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处理,开展安全检查护卫,确保居民文明生活和社区社会稳定。

(4)农村社区文体活动服务小组.服务对象是农村社区居民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村风民俗习惯,组织协调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服务内容是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等形式,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进行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体质,陶冶村民情操,努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方式是坚持每月组织开展一次文体活动,开展一次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对社区内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进行说服秽育,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5)农村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小组.服务对象是农村社区公益性事业建设。服务内容是积极开展自然村落公益事业服务,动员群众建设和维护村落内道路、桥梁、水利,帮助指导村民建设沼气池,维护村级集体所有的公共财产。服务方式是监督土地征用、项目发包、资金筹集使用等,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确保公益事业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社区公益活动内容篇4

按照县委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统筹推进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创建,不断提升县城文明创建水平。

1、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创建职责任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__县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各责任单位任务的通知》、《关于印发〈20__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通知》、《关于印发〈__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考核细则〉和〈__县乡镇及现代产业园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细则〉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细化量化各单位在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增强创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2、全面推进市政工程建设,以建促管。实施县城及产业园区新建、续建项目170多项,完成投资近12亿元。路桥、管网、公共配套等市政项目全面推进,产业园区__山路等4条道路建成通车,总投资12.5亿元的11路1桥打捆招标,__东路、__湖北路等9条道路同时开工,史河防汛大桥启动建设。拆除老县政府等黄金地段临街办公用房109间,选址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改建农贸市场4个,人性化改造新老城区公厕33座。建设生态停车场6个、300个停车位。启动老城区污水处理场建设,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3处。完成红军广场提升改造工程,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实施县医院西侧山体公园建设,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新建老城区自来水厂扩容应急供水工程、路灯改造工程、新河南路高压入地等工程,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3、积极推进城区美化、绿化、亮化,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下大力气开展背街小巷整治。从今年5月份开始,对县城城区228条巷道予以整治,总投资资金400多万元,重点治理乱搭乱建、毁绿种菜、墙面粉刷、道路修复等脏乱差现象。截至目前,已完成__楼巷、__、__、__、__、__、__巷等大小20多个巷道,共硬化地面路面10000平方米,粉刷墙面约20000平方米,清除居民种植菜地约1000平方米,利用工程车清运垃圾、杂物达200多车,修砌花池、围墙约1000平方米,实施绿化约5000平方米,拆除各巷道内存在年限较长、破旧不堪、严重影响市容且违章搭建的棚厦100余间1500多平方米。通过整治,市容环境明显改观,县城品位有效提升,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积极推进城区公厕改造。从6月份开始,对城区33座公厕进行全面改造。截止7月25日,首批7座公厕已改造完毕。按照“增加设施、改善环境、提升档次、厉行节约”的原则,本次改造共投入资金90余万元,主要是对城区公厕室内的墙体、地面以及便槽进行全面翻新,为厕内增设洗手面盆、残疾人蹬位以及安装感应式水笼头、声光控照明灯和放置捕蝇灭蚊等设施。通过改造,城区公厕室内外卫生环境和软硬件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既方便了群众如厕,又有效节约了水电。

三是着力提升城市风貌。进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帮助编制《__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和《__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显山、透绿、蓄水、顺势、见花、飘香”的要求,推进城区美化、绿化、亮化。启动“__工程”和城区增绿工程,上半年完成市民广场、红军广场、新江路、红军大道、金叶路黄林至大龚岭段、第二行政组团内部空闲地、县委党校等地的绿化提升工程,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08,人均绿地10.91平方米。新城区金叶路改线及两侧地块控规设计项目方案正在结合重点民生工程江店棚户区改造项目修改完善,新城区3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老城区河东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在抓紧实施。一中新校区和__职业学校后续工程加紧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了红军广场提升改造工程,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实施县医院西侧山体公园建设,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对新老城区23个住宅小区进行改造提升。目前完成了市民广场、红军广场、史河大堤、新江路、红军大道主要节点、金叶路黄林至大龚岭段、第二行政组团内部空闲地、县委党校等地的绿化提升工程;改造了__三号桥、四号桥、__路、流波路、南溪路等道路路灯,对城区的主要路桥、史河两岸、烈士塔、红军广场等地实施了亮化工程,整体提升了城市品位。

四是坚持疏堵并举管理,有效改善市容市貌。在红军大道、金顾路等处增设晾衣柜(架)16组,有效解决主干道一楼门面商户晾晒衣物难的问题;增设摩托车、电瓶车等非机动车停车泊位1300个,进一步规范摩托车、电瓶车停放秩序;开展背街小巷治理,对城区228条背街小巷的立面、道路及排干渠淤积等脏乱差现象进行全面整治;加强渣土管理力度,严查撒漏行为;与城区沿街商铺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4000余份,城区不文明行为得到治理,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4、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素质提升。

今年以来,全县积极贯彻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制定《__县组织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全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一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

。重点加强对“三个倡导”24个字的宣传,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价值准则作为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重点内容,在“中国.__”网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印制宣传品4200件。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在全县开展“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今年先后推报10多名江淮志愿服务典型,程善球、余文武、刘克庆、周火生分别当选“中国好人”候选人,李炳安被评为优秀志愿服务典型。开展了城区“十佳城管标兵”、“十佳环卫标兵”评选、2013年度“__好人”评选,以及“爱心送考”等系列活动。上半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先后组织开展了“扫黄打非.净网”、“扫黄打非.清源20__”、“扫黄打非.秋风20__”行动,查缴了一批非法出版物和制品,在六安市集中销毁了一批盗版书籍、影像制品和游戏机,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认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制作公益广告500余块,6000平方米。在全社会营造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以全县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公众人物为重点对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党员干部熟练掌握“三个倡导”24个字的基本内容,补充“精神之钙”,带头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队”,当好核心价值观的“播种机”。县文明办积极推进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把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目前,全县已建成乡村少年宫26个。同时,要求城乡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要求广大学生从背诵“24个字”入手,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为平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文明节俭礼仪养成、“美德少年”评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奖征文等活动。大力宣传本地和外来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在扶危济困、爱心助学、孝老爱老、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善行义举,发挥公众人物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特作用。三是扎实开展系列活动。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季”活动,“__好人”、“__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农民文化乐园建设,道德讲堂宣讲活动,节俭养德、文明餐桌活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安排,作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运用经典诵读、全民阅读、论坛讲座、文明户(家庭)评选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通过在方方面面的参与和行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明创建的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普及践行,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上半年,全县共有34家单位成功申报市第七届文明单位,79家单位被县文明委命名为第六届文明单位。制定了《城区不文明现象管理办法》和《城区烟花爆竹管理办法》,规范市民行为。在城区4个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广场,组织县直单位积极开展结对共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各单位、各乡镇定期开展“道德讲堂”、扶困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在城区主干道、高速公路下道口、县境入口、景区、广场等人口集聚地,利用文化墙、LeD显示屏、广告灯箱等多种形式,制作文明创建标语,开展公益广告宣传,造浓创建氛围。

5、以发挥公益广告宣传教化作用为统揽,规范公益广告设置

我县由县文明办牵头,县城管执法局统一归口管理,配备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城区公益广告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设置。对区域内主要出入口、各主次干道、公交站台、商贸市场、公共广场等重要公共场所的广告设施进行全面的排查摸底,按照公益广告占商业广告以上比例的要求,明确公益广告设置的范围和内容,对公益广告的地点、广告类型、规格、时段和预算费用等进行细化。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公益广告常态化。目前,县城共设置公益广告牌600多块、8000多平方米。同时,不断拓展公益广告的传播手段,创新形式。县文明办、县创卫办等与县移动运营商合作,开通了文明创建手机短信平台,定期向城区11万多常住居民群发文明创建短信,开展创建公益宣传;县电视台每天定时播发精心制作的公益广告字幕和视频短片;“中国.__”等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制作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专题;红军广场、县体育馆等新老城区公共场所利用LeD屏播放公益广告等。同时、为使公益广告的宣传效果落到实处,我县紧扣社会热点,每年安排若干个相对集中的重点主题,开展“讲文明树新风

”公益广告系列宣传活动,设计贴近生活、新颖美观、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广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如,学习系统重要讲话,主要进行中国梦的宣传;每年3月,主要进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文明餐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公益广告宣传;十召开前后,重点开展以“学习宣传十八精神”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春秋等旅游季,开展文明旅游、文明行车、食品安全方面的公益广告宣传;传统节日期间,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进行公益宣传。通过这些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公益广告宣传,大力弘扬社会正气,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全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1、存在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规范和公共管理不到位问题。一是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主要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不完善,重点单位、社区和公共场所人防、消防还有的达不到安全要求。二是公共基础设施设置存在不规范问题。有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不好用,有的交通标示等设置不合规范,有的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三是公共管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表现在路面、路牙有损坏及路灯有破损、交通标线不清楚不能及时修复,主城区范围内的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窨井盖、垃圾箱等被损坏不能及时维修。乱搭乱建及小广告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治理,车辆和小贩占道经营不能切实规范。城乡结合部、旧居民小区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2、市民公共文明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广大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文明县城创建的目标,同时也是创建文明县城的保证。没有高素质的居民,文明县城的创建只是一句空话。当前县城居民素质参差不齐,但整体素质不高总体较低,特别是公共意识较差,如公共卫生意识方面,很多人能把自家打扫得很干净,但在公共场所却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住宅区垃圾遍地,但垃圾桶里却干干净净;前面环卫工人在打扫,后面有些人却随手乱扔东西,车辆在双黄线处调头、不按规范超车或并线、随车丢垃圾、公共场所乱扔乱吐、小孩随地大小便等现象,仍然常见。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或通道而乱穿公路和翻跨隔离栏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此外,如爱护公共设施意识、交通意识等比较薄弱,这些都制约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文明县城的创建。

3、工作组织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有的部门、单位领导对创建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重视,重部署轻落实,督促不力。二是市级文明单位、社区考评方式缺乏激励作用。三是存在重突击轻常态问题。因为检查结束后常态工作跟不上,一些区域、一些问题形成了迎检前突击、迎检后一切如常的状态。四是群众宣传和发动工作有待加强。群众对党政机关行政效能、工作人员廉洁勤政、政府施政公平正义和环境保护工作,以及教育、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文明县城是反映县城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是我县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既是一项“一把手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带好头,发挥模范作用,主要领导要统揽全局,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分管领导要各司其职,抓好有关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精神文明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根本保证,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把创建工作摆上各级政府、部门重要工作议程,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工作、主持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检查问题整改落实。学习借鉴省内先进地市经验,完善市级文明单位、社区考评方式。

2、加大重点问题整改推进力度

加快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特别要加强城乡结合部、老旧居民小区公共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解决其突出存在的“五乱”问题。应建立责任部门、街道、社区交互问责制度。各级爱卫会应持续加强街道、社区爱国卫生工作,形成常态工作和考核机制。研究组建常态化的文明劝导队伍。切实加强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群众反映大的问题的排查和整改。

社区公益活动内容篇5

关键词:区域;公共文化教育;对策

摘要:公共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它面向非物定人员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文化教育的价值、区域文化差异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强化了公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迫切要求不同区域需要在价值取向、文化知识、行为规范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强教育。可以通过注重规划、加大投入、拓宽机构、创新内容与方式,增强区域公共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2435(2012)02

0141

05

predicamentsandResolutionsofRegionalpublicCulturaleducation

SHiwei(SchoolofeducationScience,FuyangteachersCollege,Fuyanganhui236037,China)

Keywords:region;publicculturaleducation;countermeasure

abstract:publicculturaleducationisdifferentfromschooleducationinthatitisopentothepublictoprovidepublicwelfareculturalservice.itisculturaleducationvalue,regionalculturaldifferencesandthethemeofthenewruralconstructionthatstrengthentheimportanceofpublicculturaleducation,whichincreaseeducationeffortsinvalueorientation,culturalknowledge,behaviorstandardsandtheinformationtechnology.to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regionalpublicculturaleducation,emphasizeplanning,investment,institutions,innovationincontentandmethod.

公共文化教育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而言,后者侧重于发展在校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而前者侧重于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面向非特定人员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消费活动。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不同区域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教育价值与功用。本文指称的区域主要指省级政府政策空间影响域以及以省级政府引导下的地方政府行动空间,在此语境下进一步澄清公共文化教育价值与内容,探索发展区域公共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区域公共文化教育的成因

发展区域公共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自身的价值使然,也是不同区域文化差异的必然诉求,更是当前社会发展重大主题与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

从公共文化教育的价值来看: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有序推动“新三步走”战略规划,为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正处于实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阶段,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马格纳雷拉看来,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1]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完成工业经济的基本指标,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不断完善,而且包涵着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递进,从而在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因此,文化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重经济总量增长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不同区域受到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以及历史条件的限制,以提升区域不同群体文化素养与文明程度为重心的公共文化教育发展迟缓,中西部地区严重滞后,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进程。

从不同区域差异来看:文化发展有着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不同地区由于文化前提不同,文化教育的内容以及文化教育机构差距较大。这些差距一方面表现为东、中、西不同地区的整体差异,如东部地区在政策导向以及区位优势基础上,受经济发展先行的影响,经济总量较大,文化建设的投入较大,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线、二线城市以及其他类型城市地区文化差异。如北京、上海以及其他核心省会城市,基于历史文化传承,在文化古籍、建设艺术、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创作以及文艺演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与文明形象。如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历代古都文化积淀,有着现行各部委主办的文化机构以及高水平的文化产业。相比之下,其他地区差异较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尽管有的地方有着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但在公共文化投入与建设方面较为落后,多数三线、四线城市不具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与科技馆建设与开放的基础。

从新农村建设要求来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然而,就新农村发展的现实来看,经济取向的发展模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范型,有些地方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透过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本,不难发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既要重视经济总量增长,也要重视政治文化发展。一些地方曾一度通过撤地建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方式实现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农村发展被裹挟其中,无法逃离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发展模式。实际上,农村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离不开文化教育的支撑,特别是文化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中央提出了着力于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借助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余下的办学条件发展成人文化教育机构,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传承与推进乡村文明。不过,由于基础设施总体滞后,乡村基层政权建设没有很好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状况,出现了干群关系不和、农民工子女辍学、婆媳关系紧张、邻里之间矛盾、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先前被讴歌传颂的农村传统生活方式渐渐远离,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公序良俗不断被肢解,乡村文化急需梳理与重建。因此,新农村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迫切需要系统设计,整体优化,针对乡村文明加大建设力度,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夯实基础。

二、区域公共文化教育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文化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不同区域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色与文化需求,但这些地区都有基于人的发展的共同之处,文化素养有其相通的结构,涉及到价值取向、文化知识、行为规范、信息技术等方面,基于人的文化素养的公共公文化教育的内容也是区域公共文化教育的基本框架。

(一)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特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理解现代化,如何突破传统经济中心主义限制,如何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都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城市中心倾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大树进城现象等,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地区现代化发展的不良取向,需要不同区域在价值取向上站在文明提升的高度,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提升主体意识,结合城乡发展中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愿望,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

(二)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既是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与更新的基础,也是人们交流过程中用以表达的基本素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知识创新与产出速度加快,新知识的阅读与信息吸纳对于新型劳动力形成与结构调整至关重要。就农民工文化发展需求而言,不仅要为他们提供适应多种职业的入门知识,用以支撑他们的职业选择,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利于他们独立生活、社会交往、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信息传递方式应选择网络教学、知识手册等,以支持他们个别化、分散化的学习;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和组织方面,农村籍流动青少年对形象、趣味的要求更高,对单元内容能够坚持的学习时间也比较短,图文并茂的“漫画书”式的知识手册对他们中的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3]由于农村籍流动青少年的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够成熟,仅仅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学习无法满足需求,同时多数企业对职工的培训远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因而对他们的非正规教育需要考虑指定或设立相应的机构来组织实施。劳务市场或其他劳务管理部门、社区和各级各类的学校等现有机构均可承担相应工作,结合农村籍流动青少年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安排必要的学习活动。

(三)行为规范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的文明意识必然通过其参与的各种场景表现出来。由于个人工作与生活场景蕴含着政治、伦理与经济的因素,因而,公民文化教育中的行为规范教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行为规范。人既是个人的存在,生活于自由自在的社会里,同时又生活在政治环境中。即使人不加入某一团体,也必然同政府的施政行为发生联系,个人的行为规范认同与表现无法脱离政治规范的约束,因而需要了解政党政治的执政理念、政治路向以及执政过程中通过国家机器等公权力强制推行的政策、制度与运行程序。二是道德行为规范。个人在表达政治倾向性或超然于政治团体之外的时候,更多生活在无限制的公共空间里,这种公共空间凭借着个人的自觉遵守与无意识的依赖心理发生作用,因而,除去一部分工作空间外,人与人之间基于道德规范而形成的信任而生存。这就需要加大公共道德规范教育,使公民在公共秩序、人际伦理以及交往规范等方面形成更广泛的价值认同,自觉接受公共伦理的社会责任,主动适应公共伦理带来的生活幸福。其三是价值行为规范。人作为社会生存法则约束下的个体,在某种意义上又无法摆脱私利的冲动,并在内心深处向着自身利益设计的工作流程,表达生活理想。然而,个体在获得自身利益的同时,又受到外部规制,处于自我与他我交互转换空间上。正如普列斯纳所言,人永远意欲着和期盼着,思考着和想像着,感觉着和信仰着,为自己的生命担忧着。[4]这就需要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相应的渠道获得基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公共价值认同,如互利互惠、公平竞争以及勇于创新等价值规范,在获得个人的利益的同时,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进步。

(四)信息技术

与都市高素质群体聚集不同,其他区域带有明显的地方文化依存特性,文化水平差异较大。这些差异既受制于先前的教育水平,也受制于通过既有教育体系所获取的发展手段。对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受教育群体差异较大,以及存在大量传统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并存的区域,迫切需要提升发展公共文化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甚至是社区都发展了无纸化办公技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由传统的通讯工具向网络手段转型,公民个人的文化发展更多依靠网络信息传递,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如农民工对于某一城市文化的了解,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以及发展某一职业相应技术知识等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公共信息技术主要侧重于:公共图书资源定位与检索、网络文化信息分类与查询以及人际沟通与交流技术等。

三、区域公共文化教育的政策走向

公共文化教育现状与问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区域公共文化的价值与功用,推动地方政府不断调适政策走向。在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引导下,注重规划,加大投入,拓宽机构,创新内容与方式,不断增强区域公共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一)注重公共文化教育规划

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教育本身的变化为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不再是一劳永逸的阶段性工作,而是一个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因而非学历教育同学历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优先教育事业的要求。[5]为了尽快提升区域公共文化素养,改善民生问题,不同区域需要采取适度超前的战略,合理规划公共文化教育目标、任务、内容与措施,大力发展区域公共文化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加强了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在具体思路与政策措施方面,同《纲要》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行文格式上保持高度统一。如,普遍提出了严格按照国家规划需求进行改革,形成惠及本区域的公平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促进本区域居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而从上至下在目标、主题、政策与措施方面形成步调一致的规划系统。

公共文化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手段。[6]因而在规划的目标导向上,不同区域都要符合我国教育方针政策,体现新时期科学发展倾向,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形成,推动素质教育实施,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战略主题上,突出德育发展,导向于立德树人,守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德育渗透在文化教育之中;在德育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在主要内容上,重点规划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以及发展与评价等。由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需要在制订规划时密切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与措施,避免规划刻意模仿的现象。同时,在各地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引领下,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作分工,细化年度工作计划与工作要点。如区域公共文化教育涉及到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职工培训、市民教育等,同教育(厅)局、文化(厅)局、人力资源与保障(厅)局以及文明办等职能部门联系较紧,这些部门需要分工合作,系统规划。

(二)加大公共文化教育投入

公共文化教育的典型特征在于其公共性,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投入,向公民提供无偿的文化消费。尽管公共文化消费会使公民个人受益,但这种受益不是公民个人纯粹的经济收入,而是一种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对于社会而言,又是发展公民文化的重要手段,促使全体人口的政治认知趋于准确一致,其情感与评价趋于赞成。[7]因而,公共文化消费有利于整体提升区域文明发展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增进社会稳定,具有较强的外部效益。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时,根据发展规划的要求,确保规划项目及相关任务落实的费用,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免费开放公益性文化设施。同时,从现有财力出发,结合本地实际,避免好高骛远,选择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内容分步实现,从而达到弘扬优秀文化、克服庸俗行为、提升理想境界的目标。

由于公共文化教育的内容广泛,涉及类项复杂,内容多样,在全面实施的同时,不同区域需要集中有限财力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序推动。首先,完善域内有线电视、互联网、图书馆、科技馆与博物馆等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其次,加大域内农村文化教育机构建设,发展农家书屋、农村剧院和农村讲堂,形成完善的农村文化教育机构。再次,设立专项课题,引入区域高校智力资源,加大城乡文明建设研究力度。第四,实行特殊群体教育政策倾斜,面向区域弱势群体,提供积极的文化教育,使区域农民工、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人员、“窗口”行业人员等获得更多的公共文化教育机会。最后,根据公共文化教育程度,区分公益性与私益性成份,有选择地实行成本分担机制,促进部分公共文化教育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教育质量与效能。[8]

(三)拓展公共文化教育机构

由于文化的外延宽泛,分类不清,造成公共教育机构缺乏系统性。一方面喜闻乐见的公民文化教育内容与形式较弱,公共文化教育停留在非正式场景中,体现为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如,人们在公共场景中,那些具有较强文明示范性的个人能够以自身良好的礼仪,影响着参与其中的成员,但这种影响过于生活化,传播的范围与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公德与政治教育力量较强,通过舆论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将社会公德与政治教育置入公共环境中。如,八荣八耻、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宣传与教育,对公众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强弱对比的公共文化教育现状,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公共教育机构,鼓励多主体参与,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系统。

从公共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内容来看,区域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教育机构。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博物馆与图书馆等公益机构,宣传党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借助政策解读及典型案例,引领核心价值观,形成主流文化价值取向。二是域内学校主导的教育机构。借助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研究区域文化教育内容,梳理优秀区域文化,开展师生进社区活动,丰富公民文化素养,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教育推动了乡村人到城市人的转变。因而,有人将学校教育视为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社会中公民的前工业文化形成的阵地。[9]三是域内企业主导的教育机构。除了社会公德的宣传与教育之外,加大企业文化教育力度,提升职工的职业伦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四是域内中介主导的教育机构。区分文化教育私利性与公益性程度,把带有一定私利性文化教育内容交由市场,培育文化教育中介组织。同时,通过委托教育方式,发挥中介组织的调节作用。如,文化产业机构突出公共文化教育内容,通过影视作品、文学创作及百家讲坛等形式,促进公民的公共文化消费。五是域内自治组织主导的教育机构。地方文化协会与文艺组织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开发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高雅文化进社区活动,通过百性容易接受的方式,把学术文化生活化,把生活内容故事化,把百性生活典型化,把高雅文化通俗化,与百性生活对接,提升基层公民的文化品味。

(四)创新公共文化教育内容与方式

如上所述,公共文化教育涉及到价值取向、文化知识、行为规范以及信息技术,既有获取知识的手段教育,文化知识学习,也有观念转变及行为规范的变化。其中,价值取向起着决定意义,行为规范是价值取向的内化及行为表现,是文化教育的目标及功效体现。目前,区域公共文化教育内容在环境创设上,一方面通过制度约束公民的行为,促进公民不能违背公共伦理;另一方面,通过舆论媒体宣传社会公德,促使公民区分优劣行为,自觉抵制不良现象,遵守公共秩序。不过,现有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特色性较弱,这同人们的观念有关,没有把地方性知识包括进去,缺乏实践经验的知识判断[10],因而,需要加大区域文化教育内容研究,不断创新区域公共教育内容与形式。

在内容上,丰富地方文化内涵,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度。在对皖北非物质遗产调查研究过程中,被调查者对于皖北亳州、阜阳、淮北、淮南、蚌埠、宿州城市文化印象的判断方面,多数选择亳州和淮南,把历史名人曹操同亳州相联,特色饮食豆腐同淮南联系,总体概括出亳州的政治文化与淮南的饮食文化。然而,阜阳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进程中所生成的颍上花鼓灯、阜南嗨子戏、界首彩陶并不为省内其他区域知晓。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名片,是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引导与加强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系统梳理地方文化的底蕴,形成地方文化品牌。在方式上,创新工作方式与教育方式,把区域公共文化教育与地方文化搬到田间地头,挪到工厂企业,走进社区群体,让生活于其中的民众更多地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如近年来文化下乡、举行非文化遗产展出活动不断扩展地方文化的影响力,让不同群体、不同阶层提升文化水平,自觉学习与传播区域文化。

参考文献:

[1]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1997:39.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

[3]曾天山.我国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0,(3):29-36.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9.

[5]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9.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9-30.

[7]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与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9.

[8]周素萍等.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农村经济.2010,(8):29-31.

[9]戴维.B.秦亚克.一种最佳体制――美国城市教育史[m].赵立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0.

社区公益活动内容篇6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34-04

abstract:thecitypublicwelfarecommunitysportsservicetookonekindofuniquesportsserviceform,hasthespecialresearchsignificanceandtheexistencevalueinthecitycommunitysportsconstruction.Byusingmethodofdocumentary,fieldstudyandgeneralizedanalysis,thesocialsportssciencerelatedthought,theanalysishasdiscussedthecitypublicwelfarecommunitysportsserviceconnotation,thecharacteristic,theintegrantpart,themaincontentaswellasthespecificrequest,proposeddevelopedthecitypublicwelfarecommunitysportsservicecountermeasure,furtherdevelopedthepublicwelfarecommunitysportsforthecitycommunitysportsconstructionintoserveprovidesthesciencethepolicy-makinginstruction.

Keywords:city;communitysports;publicwelfarecommunitysportsservice

城市社区体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体育改革与发展,落实城市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政府主导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已基本建立,并在城市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中,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努力做好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实施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作为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我国社会体育的基本问题,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不仅是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之重要一环。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是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一种典型,对它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

1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内涵

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是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战略在城市社区体育实施的基础工作。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是指由政府投资规划、建设和管理体育场地器材,以城市社区居民为体育服务对象,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为主要目的的社区体育服务方式,是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类型和重要方式,其性质属于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我国体育的社会制度和现代化服务型政府职能,决定了所有公民不论贫富、职业和其他差异,都有享受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权利,也都有为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积极锻炼身体的义务。而政府理应为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和完成这项义务提供条件,这就离不开城市社区为大众提供的运动场所和必要的器材设备,这是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基本职能。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是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是保证城市社区体育顺利开展的有利因素。

2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特点

2.1服务的公众性

学生、在职人员、退离休人员、农民工及其他人员的体育利益取向的社区化趋势,必然导致城市社区体育参与的多质化,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各类人群都有时间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因此,广泛的公众性是社区体育服务最突出的特点。城市社区体育是公众性体育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体育集中展示的地方。城市社区体育作为城市体育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体育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体育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城市社区体育所进行的任何体育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众性决定了社区体育服务必走平民化道路。同时,广泛的公众性又决定了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主体是公众,它不仅要为城市社区内所有居民从事大众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本的保障,而且要努力动员城市社区内所有的人都广泛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却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

2.2服务项目的普及性

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应该以普及性项目为主,这不仅是因为普及性项目简便易行,便于开展,还因为这类项目参与度高,可以使公民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获取生活的乐趣,交流情感,和谐人际关系,相互帮助,共同融合在社区温馨的大家庭中。

2.3参与服务的互

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为广大城市社区居民灵活随机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其他方式相比在时间、地点、强度、水平和协作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协作精神,发动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到社区体育中去,以互相帮助的方式来开展社区体育服务活动。

3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构成要素

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有六大构成要素,即社区体育的服务组织、社区体育的服务成员、社区体育服务的场地设施、社区体育服务的经费、社区体育服务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的服务活动,见图1。

社区体育的服务组织是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主导要素;社区体育的服务成员是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活动主体;社区体育服务的场地设施、经费是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物质保证;社区体育服务的管理者、指导者是联系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各要素之间的纽带;社区体育的服务活动是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

4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内容

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是随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是保证城市社区体育顺利开展的有利因素。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以社会效益为主,以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为目标。社区体育的组织服务、设施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和健身信息服务构成了城市公益性社区服务内容的主体。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以非营利为主要方式,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使得社区体育服务逐步向基层延伸,为社区体育的组织服务产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发展。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促进了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5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具体要求

任何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建设都离不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近几年,我国城市经济虽然在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要对所有的城市公益事业建设都做到人人满意的程度是不现实的,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也是一样。但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在城市社区内适当体现体育服务的公益性,一切都得收费、处处需要交钱,那也是错误的。因此,每个城市都应重视和规划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事业的建设。

5.1重视和规划修建社区体育公共场所

重视和规划修建社区体育公共场所,为提供城市居民体育健身活动必需的场地和基础设施,是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中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体现。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过去没有统一规划的情况下,来源不同的居民混杂居住自发形成的城市社区,二是在单位内由家属院改扩建形成的城市社区,三是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统一规划、集中开发的新型城市社区。从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性质来说,在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中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可分为三大类,无论哪一类形式的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都应全力为区内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场所。第一类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应充分发挥区内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已有的体育资源,协调共建体育场地,保证在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第二类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要依托本单位内部已有的体育场地与器材,在改建规划中重视公共体育运动场所的完善,与已有场地形成良性互补之关系,尽可能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第三类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一定要从规划开始就十分注重各种应该具有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场地,这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城市社区体育的必然要求,应该按照“政府投资、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为市民提供公益性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必需的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如修建大众化的篮球、排球、羽毛球、门球以及乒乓球场地,并充分考虑各种场地的综合利用效应,使它们发挥最大的效能。

5.2提供必需的体育场地与运动器材

体育场地与运动器材是城市社区成员开展体育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比如,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规定:“社区要具有一处使用面积达到100m2以上或二处使用面积积累达到150m2以上,具有指导、示范、街道、利用空地(数量不限)、指定的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不少于500m2;新城区或城郊结合的街道必须有一处500m2或两处相加700m2以上的活动场地。社区内的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要有布局合理的简易体育健身设施;每个居委会有1个以上固定的晨、晚练指导站(点)。”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健身的有利条件,且不因经济条件而受到限制,所有公益性运动场地中的固定体育设施均应由社区提供并进行有效管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等。政府要制订城市规划,增加经费投入,采取各种办法,为社区修建体育活动场所,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已建成的居住区,要努力挖掘潜力,在社区内公园、闲置土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新建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开避健身场所,使居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新建的社区和小区,必须按要求规划、建设好体育场地设施。城市政府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居住区、小区建设方案时,要坚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用地定额指标;达不到规定指标的不予批准。除此之外,应在可利用的地方安放常用健身器材,例如在花园内、草地边、道路旁,以社区内公众随时健身提供便利,使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得到基本保证。

5.3政府要提供必要的建设资金

城市公益性体育运动场地和基础设施是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之必需,而提高国民素质是国之大本,各级政府要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努力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配置城市公共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逐步改善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因此,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场所需资金应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当然,投入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实物形式,也可以是直接投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要根据《体育法》、《全面健身纲要》的规定,逐步增加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事业的经费投入。建立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发展资金。每年在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的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发展资金,各政府政府相应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项目的补助和其他项目的扶持及奖励。同时,鼓励、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的单位举办或承办社区大型体育活动,筹集公益性体育运动场地和基础设施经费,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展技术指导、骨干培训、体育表演、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项目,使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真正地基于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生活、融入社区生活。

5.4加强社区体育的公共设施管理

社区体育的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并做好清洁、维修和安全保障等服务工作;要在教育使用人员爱护公共财物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损坏处罚规定,发现损坏时按章赔偿,以保证体育设施的正常使用。鼓励居民自力更生建设和义务维护体育场地设施,提倡居民添置体育健身器材,开展家庭健身活动。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要加强管理、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和挪用。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体育场地设施的,须经当地体育、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确保及时归还;确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用途的,应按《体育法》、《条例》的规定,按就近、方便使用的原则,另行择地修建体育场地设施,面积、标准不得低于原有设施,以保证公众体育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

6发展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对策

6.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市民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市民的基本原则是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中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构建“以人为本”、服务市民的公益性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观必将成为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服务市民,就是要坚持以不断满足城市社区公民的体育需求,把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基本体育物质文化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把满足社区成员普遍而又迫切的需要作为拓展社区体育服务的工作重点,把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身心社发展作为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目标,提高城市市民体育生活质量和体育文明程度为宗旨,把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作为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6.2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形式,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权益

在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中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的多样性,以及各个社区体育的情况千差万别,决定了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形式多样化。因此,建立以大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为目标,以运动项目为主线,以晨、晚练习为基础,青少年以学校、成人以社区为重点,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属地管理、自愿参加为主,以非赢利性为主体,以不同的人群参与为特点,以公益为方向形式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组织框架,最终达到以若干保证、支撑系统构成一个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平民式的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形式,进而伴随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切实保障公民民享有基本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权益。

6.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全民健身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和意识的改变,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规划的号召下,城市居民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状况大幅度提高,人们对体育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高涨,使得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逐渐突现出来。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体系,适应各方面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需要,保障广大城市公民享有公益性的社区体育服务需求,有助于城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6.3.1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积极分子为先导的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多元化体育人才服务体系

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而城市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是科学健身的前提,这就必须要求有大批掌握社会体育工作知识技能的人才来社区进行服务工作。其中,体育指导虽是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力量。社区指导员的任务是要作好对居民体育知识的普及,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丰富活跃体育文化生活。在目前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人才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应建立以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积极分子为先导的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多元化体育人才服务体系。同时建立“等级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定期培训或进修制度,以确保已经取得社区体育指导员任职资格者的社区体育观念、知识和方法能适应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新要求,完善继续培训制度,建立由体育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辅导站和健身与康复咨询中心等组织,开展健身培训、体质监测和评价,为居民更科学、合理地健身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保证。

6.3.2构建和完善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城市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通过举办推介会、落实相应考核办法等,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承办群众体育重点活动和服务项目,推动城市体育协会扎根社区。二是落实社区推进体育、文化、教育设施等资源共享的有关政策,研究制定向社区免费、优惠开放办法,将服务项目制作成“菜单”向社区推广。三是做好对社区健身苑点、健身校园健身器材的日常管理、保养和维修工作,确保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落实社区体育公共运动场日常开放管理办法,提高公共运动场利用率。四是推进社区体育生活化,探索开设网上健身咨询平台,指导市民科学健身

6.3.3建立健全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

功能定位是确定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前提。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功能,只有通过服务,才有可能得到体现,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中心工作。而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实施又必须通过制度保障和资源供给,形成良性发展局面。因此,建立一个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匹配的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就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目标。而构建具有明确功能定位的、可操作的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是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目标模式的主要任务。根据以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为中心,以体育资源和制度保障为条件的发展思路,将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确定为包括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社区体育制度保障体系和体育人才、设施、经费保障体系等5类24项构成的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见图2。

6.3.4建立健全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评估和统计指标体系

积极探索反映我国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服务管理、居民需求、满意程度等内容的信息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统计和考核制度,形成较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总体水平。

6.4建设不同人群、具有社区自然特色的体育设施网络系统

随着人们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城市社区体育必然要形成体育设施网络系统和网络化的组织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社区体育,首先是体育,而体育这种文化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其动作过程具有空间占有性,因此场地条件和随之而来的经费保障便成为开展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前提。修建和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将为社区体育参与者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健身设施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推动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措施。城市居民对社区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体育利益和价值取向的改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社会的发展,必将推动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辖区现有的体育场地的建设满足不同人群对社区体育需要的场地设施和具有社区自然特色的设施网络,对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

率和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结论

7.1城市社区体育体育建设中的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就是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体育健身提供各种直接作用于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愉悦身心、丰富生活的精神文化服务。随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意识的强化、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加和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公益性体育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范围的扩展和服务设施的全面性、多样化要求也随之增加,而社会满足这些需要的条件并没有完全具备,特别是仅仅依靠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既满足不了不同消费水平人群的不同需要,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是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基本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战略在城市社区实施的基础工作,但是单纯依赖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反而可能因领域的狭窄和档次的局限使全民健身战略失去长久的支撑和丰富多彩的形式。

7.2保障城市社区居民享有基本的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保障法定的公民体育权益切实得以实现,保障政府承担的体育责任切实得到落实,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公益性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和服务条件切实得到改善。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提供居民享有基本的社区体育公共物品和基本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满足广大城市居民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需求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社区体育一个突出主题或标志性特征。增强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这是调动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城市社区体育建设和服务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不断改善社区的文体设施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使用规定,以体育公益金赞助的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建设并完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

8建议

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是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主流,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系。建议从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中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分析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中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现状;找出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构建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理论体系;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目标模式;从城市社区体育的设施服务、组织服务、指导服务、管理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方面提出建立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为城市公益性社区体育服务提供科学的决策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井平,徐学慧.试论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及作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4-25.

[2]包雪鸣.关于社区体育服务概念与几个关系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2):24-27.

[3]任莲香,袁音,王安平.社区体育服务的三种类型及其具体要求[J].甘肃社会科学,2006(5):96-98.

[4]邓文冲,杨英.小康社会中的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5(3):96-98.

社区公益活动内容篇7

一、加强社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阵地、宣传栏、微信平台、等形式,通过文艺演出,广泛开展市民公德、法制、新型生育文化等内容的宣传工作。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开展面向不同居民层面的社区学习教育活动,加强与辖区单位的共建联系,构筑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二、大力发掘社会资源,扩大社区文体活动影响面。

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继续深化参加社区文体活动对象普及面,加强与辖区单位对接,使辖区内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场所等非经营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社区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同时,鼓励经营性文化单位积极参与文化资源共享工作,根据自愿、共享、共赢的原则,对社区居民给予服务。

三、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建好社区文化活动室,结合社区现有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完善社区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居民提供学习条件和场所,改善居民学习交流的环境。充分发挥辖区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完善服务的制度体系。通过党员远程教育的渠道,充实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容,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不断创新载体,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利用社区的多媒体设备,定期开设网上学习,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信息时代的魅力。

五、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创新载体,积极引导和提倡全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

1、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如“元宵节猜谜”、“三八妇女节法律讲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重阳节走访慰问”等等。

2、定期开放社区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因地制宜,结合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增添适合的活动项目,在社区门前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丰富群众文体娱乐生活。

社区公益活动内容篇8

【关键词】高中生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公益意识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其中公益意识作为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的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学范围的推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如何培育高中生的公益意识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换言之,只有在德行或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因此参与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对高中生公益意识的培育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操

众所周知,社会是政治思想教育最生动最有效的教材,其中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重要的组织形式。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不仅勇于实践,渴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才,而且关注社会,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道德情操。[1]43

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守独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陪他们聊天、散步,帮助他们打扫卫生,为他们表演节目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亲眼目睹了这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状况,心里受到了深深的触动,认识到在当前中国老年化日趋扩大的今天,改善这些特殊老年群体的生活状况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人集体行动起来。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奉献给社会,特别是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进而在对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祖国建设的参与意识中,使自己的道德情操逐步升华。

·在反思总结中增强公益意识

“最高形态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无教之教’,而形成无教之教的唯一途径是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自我教育的要求是要学生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对象’去时时反省、改进和提高,获得自我反思、评价和学习的机会。”[2]136因此,如果要让学生从他们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中学到东西,那么服务活动后的反思总结是关键性的。

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不仅为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同时也为高中生提供了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通过反思,使学生了解了公益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更加明确了它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意义,提高了他们价值判断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使认知和情感得到了更为紧密的结合。二者相互促进,最终使学生了解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了解了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生成了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在他们记述自己参与社区服务的心得时,“更多真情﹒更多爱心”成为主旋律。在增强公益意识的同时,更加关心和参与身边的公益事件。

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学校和家庭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自我”,在精心指导中“发展自我”,在有效评价中“突破自我”。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参与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在活动参与中培养道德情操,在反思总结中增强公益意识。

参考文献

社区公益活动内容篇9

银行“进军”社区

与传统银行网点不同,浦发银行长沙湘江世纪城社区支行将网点开进了客户居住的社区内,强调与社区居民生活的融合,推出智能服务和便民服务,真正成为“家门口的银行”、“社区人的银行”。社区银行网点内设置了自助服务区、互动服务区、电子银行体验区和便民增值服务区四个基本功能区,可办理借记卡、信用卡、个人贷款、理财、代扣代缴、电子银行等业务。

为了进一步满足周边居民生活、理财服务,除了提供小区业主消费贷款、小区商户经营贷款外,浦发银行长沙湘江世纪城社区支行还引进了中国移动、新五丰优鲜、海外旅游等机构,居民在该社区银行可订购生鲜食品、定制旅游计划、订购机票、办理移动业务、享受家庭律师服务,还可缴纳水、电、煤气、路桥、电视、话费和宽带费。该社区银行还联合湖南省摄影家协会,成立公益摄影社区,建立摄影爱好者俱乐部,为居民提供家庭摄影棚摄影服务,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居民业余生活。

亲民、简约的超市设计风格,智能、便捷的客户服务体验,以及丰富的产品体系,使该社区支行试营业至今一直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晚上也营业的银行

据了解,为了方便上班族下班后办理业务,浦发银行长沙湘江世纪城社区支行还推出社区特色的错时服务,即春冬季早上10点至晚上8点营业,夏秋季早上10点至晚上9点营业。这意味着,在银行常规营业时间结束后,小区周边的居民仍可在该行办理各类金融业务,尤其对于“上班族”来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社区银行还与周边的早教中心、汽车美容店、餐饮酒店、游泳馆、美容美发机构、健身俱乐部等特惠商户联合开展优惠活动,让周边居民切身体验生活便利和实惠。

当天,浦发银行长沙分行同时宣布“浦发e社区app”正式上线。“浦发e社区app”是由浦发银行长沙分行首推,体现“移动金融领先银行”理念的新一代线上金融产品,其应用主要包括e社区、惠生活、微理财、融资易等4大板块,主要服务社区银行客户,是集金融、社交、生活等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应用。

此外,开业仪式上,湖南省摄影家协会向社区银行颁发了该协会在省内设立的第一张“摄影公益社区”牌匾,为周边社区摄影爱好者提供公益服务,并在社区银行内举办了“洞庭湿地护鸟第一人”李剑志以“鸟”为主题的个人摄影作品展。

社区银行将全面扩容

“这是浦发银行积极响应监管机构‘金融服务进社区’的号召,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内涵,不断提高网点覆盖率和服务的便利度,促进‘和谐湖南’建设的实质性举措;也是按照总行部署,积极推进社区银行建设的有力举动。”

社区公益活动内容篇10

内容摘要:公益性景区与社会福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入认识公益性景区与社会福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在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界定了公益性景区的公共产品特征,分析了公益性景区功能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并对公益性景区综合功能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社会福利公益性景区功能分析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直接吸引物,给旅游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满足,这种满足主要体现为非经济需求的满足。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单一经济效益的追逐影响了景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社会福利是指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国家制度(童星,2002)。公益性旅游景区由于承载着更多的国民教育、美学传播、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在国民社会福利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对公益性旅游景区的功能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类别景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转变提供启发。

公益性旅游景区的产品性质定位

(一)旅游景区的分类

旅游景区可以分为商业性旅游景区和公益性旅游景区。商业性旅游景区一般是由各类不同的投资主体完全出于营利的目的而建造的旅游景区,从事商业性经营、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管理目标是这一类旅游景区的基本特征。公益性旅游景区又可以称之为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是指那些依托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文教设施等社会公共资源,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的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均衡是这一类旅游景区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的各类旅游景区中,除了主题公园、游乐园等类型外,绝大部分景区都属于公益性或半公益性旅游景区(见表1)。

(二)公益性旅游景区的特点

第一,从服务对象上看,公益性旅游景区为广大外来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提供无差异服务,景区内的旅游资源作为社会公众的财富,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享受这些旅游资源的权利,这种权利在国民之间是无差异的。第二,从管理形式上看,我国的公益性旅游景区一般由政府部门或由其建立的事业机构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尽管很多知名景区由于优质的旅游资源可以做到经费完全自理,但绝大多数仍以事业单位的形式进行管理,景区管理机构行政化的现象非常突出。第三,从资源属性上看,公益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公益性旅游景区是以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因此,公益性旅游景区产品从法律上讲不具备排他性,只要是国民就有权利分享该产品带来的效用。第四,从社会影响上看,公益性旅游景区在功能上更加强调综合效益的实现,除了在经济上具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外,还在区域社会文化的保护和自然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带来的影响效应具有广泛性,对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与商业性旅游景区相比,公益性旅游景区具有比较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比较典型的公共产品。公益性旅游景区是展示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发展目标。在我国,由于受到旅游景区投入单一化问题的影响,许多公益性旅游景区的性质出现了变化,高昂的门票价格使公益性旅游景区产品的公共性质逐渐减弱,门票价格门槛使公益性旅游景区的服务对象从全体社会成员变成部分能够支付门票费用的旅游者,本应具有典型公共产品特征的公益性旅游景区产品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非公共产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福利的下降。200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37个世界遗产的门票总额旺季价格为3953元(周永振,2009),均价达到100元左右。而同年我国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为1315元,农村居民月均纯收入仅为397元,一张百元价格的门票分别占到城镇和农村居民月收入的7.6%和25.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0.5%左右的水平。

公益性旅游景区功能分析

社会福利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福利最优的实现对社会的有效运行与稳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公益性旅游景区的公共产品属性,使其更有可能积极关注国民非经济福利的公平获得、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的带动作用,以及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公益性旅游景区与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之间体现出一种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公益性旅游景区的发展可以有力地带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具体表现为:

(一)实现非经济福利

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被称为经济福利,是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此同时,人作为社会人,还有大量的非经济需求,从而使非经济福利诸如文化教育、环境福利、发展机会等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公益性旅游景区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社会福利综合水平,大大增加所在社区居民的非经济福利。

(二)优化自然与人文环境

公益性旅游景区的发展以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环境为基础,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对人文社会环境的优化是公益性旅游景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于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旅游景区而言,保护好景区的资源与环境是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环节,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结果是为景区所在区域打造了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了社区的福利。对于依托人文资源发展的旅游景区而言,保护人文景观、保存传统民风、民俗是这类景区体现的主要功能,这种功能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景区的成功开发和运营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保障,基础设施既包括景区内部设施,又包括旅游景区外部设施。公益性旅游景区与商业性旅游景区相比,其投资主体是政府部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比较容易被纳入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顺利实现景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对接。此外,与景区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也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能够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福利产生巨大影响,国内外以旅游景区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可见,借助旅游景区的发展,包括设施、景观、环境在内的景区所在区域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将获得改观,社区居民可享受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四)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景区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各种来源的资金通过不同渠道源源不断的投向旅游业。在一些商业性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效益导向的影响,脆弱的旅游资源遭到不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屡屡出现,牺牲了部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严重影响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益性景区的投资主体为政府部门,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将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重要支撑,而公益性旅游景区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也将不断提升区域的社会福利综合水平。

公益性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通过加强保护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景区社会福利最大化即为社会成员在景区中所获得的效用总和最大,但大量涌入景区的游客又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游客旅游体验的下降。因此,在景区社会福利问题的研究上,必须加上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约束条件。由于景区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为消费对象的(齐子鹏,2003),景区管理部门应当在经营中自觉承担起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提升的社会责任,自觉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实现景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通过合理的规划调控,公益性旅游景区完全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中公平性与效率性的统一。

(二)通过关注社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公益性旅游景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努力创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公益性旅游景区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周边社区,为区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从旅游产业的构成要素来看,旅游景区所具备的主导功能只是旅游产业中的“游”,而对于旅游活动而言,需要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匹配。因此,完成旅游产品的生产必须以所在区域的其他相关产业部门为依托,使景区与区域的相关产业部门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样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既可以通过相关产业保障景区的正常运作,又可以通过景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通过服务社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旅游景区从某种程度来看属于“注意力经济”范畴,即只有获得人们的关注才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公益性旅游景区应通过服务社会来树立并强化景区在社会中的正面形象,将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公益性旅游景区应在关注自身效益实现的同时,认真考虑景区的公益行为对全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尽量将社会服务活动和相关公益行为常态化。

(四)通过教育功能实现社会职能的完善

旅游景区在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服务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旅游者进行各项教育的职能(黄金火等,2005),帮助旅游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旅游者的行为方式。在自然型旅游景区中,可以更加关注环境教育,巩固旅游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人文型旅游景区中,可以更加关注文化教育,增强旅游者的爱国主义情操。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公民社会伦理准则教育,提高公民的社会伦理意识,使资源的使用者转化为长期行为者,达到从自利向互利的转变(马勇,2006)。公益性旅游景区教育功能的彰显,可以有效提升国民素质,从长远来看能对社会福利的优化产生积极作用。

结论

公益性旅游景区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社会福利的重要平台,其价值取向不应是单一的经济效益,而更应看重它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的综合效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景区的经营管理上加以引导,并在财政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通过大力发展公益性旅游景区来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童星.社会保障与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永振.基于社会公益性的景区门票价格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3.齐子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景区公共福利和环境质量合意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