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十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十篇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28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1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农村家长;幼儿教育

一、农村家长对现代幼儿教育存在的偏见问题

1.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对幼儿教育认识不足,和城市的上班族不同,农村家长的整体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许多人认为幼儿教育完全是浪费钱,不同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有些家长虽然勉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但是因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对幼儿园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配合度不高;另外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许多的年轻农村家长都到城市打工,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也是造成幼儿隔代教育中存在以孩子健康为由约束的主要原因。

2.农村家长误将幼儿园教育等同于小学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太浅。通常的幼儿园教育内容涉及的是对孩子吃饭、穿衣、穿鞋、洗手、刷牙、坚持午睡、参加体育锻炼等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同时还会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并陪孩子一起玩耍,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但是这和农村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完全不同,在他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上幼儿园的孩子是要学会写字和做一些基本的算术题的,偏面的将幼儿园教育等同于小学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园教育在农村的发展。

3.幼儿在学校和家的表现截然不同,引起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程度和方式的怀疑。教师在培养幼儿洗手、穿衣、睡觉等生活习惯时,为了达成《指南》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制定了一定的规范让孩子去做,迫于教师和所在班级环境的影响,一些幼儿通常都选择照做,例如关于孩子午睡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幼儿园中强调要“保持安静,不能讲话”的规范且周围的大部分孩子都在睡觉,因此自然而然就做到乖乖睡觉,但一回到家,没有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教师的规范,再结合家长的溺爱,之前在幼儿园有良好表现的孩子又回归了之前的表现,长此以往,引起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程度和方式的怀疑。

二、如何用《指南》改变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1.根据《指南》的目标要求,逐步改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健康是指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具体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开展幼儿教育时,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尝试与努力做出必要的肯定,千万不要一看孩子做不好或者是做的慢就直接动手包办代替。另外,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要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方法,如穿脱衣服、穿鞋袜、洗手等等,让家长看到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的变化。幼儿园也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自理生活的条件,尽全力打消留守儿童“临时”家长原有的顾虑。

2.和农村家长一起学习《指南》的重要精神,避免农村家长受“超前教育”思想阻碍幼儿园的发展。我们想要在农村开展好幼儿教育,必须将幼儿教育这种较深层次的理念推广到广大的农村家长中去,将《指南》的重要精神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和家长进行沟通,争取赢得家长对幼儿园一系列教育活动的配合,给每位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记将家长和教师放在教育的“敌对面”,要知道教师和家长对教育观念的共同认可,才能更加有利于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

3.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育实践生活化的认识。通过对《指南》中各项目标教育建议的学习,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都是围绕具体生活制订的。幼儿园教师要尽可能地还原孩子生活的真实性,从实际生活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如:带领幼儿到室外活动,当看到风儿吹过时万物的变化,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树叶沙沙,那是风姑娘在歌唱等,给幼儿增添了许多新的活动内容。通过这种具体情境学习,引导幼儿将在幼儿园中学习到的良好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作息习惯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避免之前在幼儿园和家前后不一的表现,消除家长对幼儿教育开展程度和方式的怀疑。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2

关键词幼儿园性教育教育内容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ContentSelectionandimplementationprograms

ofKindergartenSexeducation

YoUKunting

(Collegeofeducation,SuihuaUniversity,Suihua,Heilongjiang152061)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oureducationalphilosophyandchangeofthesocialenvironment,sexeducationbegantobewidelyrecognized,thekindergartensexeducationhasbecomeatopicofearlychildhoodeducationorearlychildhoodeducationresearcherofcommonconcern.Basedonadetailedsurveyoftheactualsituation,kindergartensexeducationcontentselectionandspecificembodimentsarediscussed,aimedatpromotingthegrowthoftheoverallhealthofchildren.

Keywordskindergarten;sexeducation;educationcontent;implementationprogram

1幼儿园开展性教育的现状和意义

1.1幼儿园开展性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幼儿园性教育的总体情况是:“许多幼儿园教育人员及幼儿的家长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①但在具体的教育中却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存在对幼儿实施性教育的意义的理解不够科学、幼儿性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幼儿性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够科学和幼儿性教育具体实施方案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1.2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意义

从幼儿成长的角度讲,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是幼儿性心理和性生理发展的需要。有研究表明:“人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进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已经能逐步认识到性器官的差异。”②所以,认为性教育等同于青春期教育的传统思想是比较狭隘的,缺乏科学性。第二,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有利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建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自我意识也产生了,这时期的幼儿对性往往会表现出好奇、关心和疑惑的态度,这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其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第三,对幼儿进行性教育能有效预防幼儿害的发生。近年来,幼儿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大,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多而复杂,幼儿遭遇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幼儿害的发生。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对幼儿开展性教育可以唤起社会对幼儿性教育问题的重视,让社会重新审视幼儿性教育的问题。在幼儿园开展性教育,对于思想比较传统的中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观念冲击。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避而不谈并不代表问题就不存在,回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幼儿园通过专门的活动来进行性教育,可以迫使社会正视过去被忽视的问题,改变过去人们对性教育问题不谈、不教、不引导的思想,从而形成在幼儿阶段就授予幼儿科学、健康的性知识教育的思想观念,预防幼儿对性认识发生偏差或错误。

从家庭的角度分析,对幼儿开展性教育可构建幼儿健康人格,从而促进家庭的和睦。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并且根据自己的性别差异规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和情感反应,使幼儿克服“性害羞”、“性焦急”、“性神秘”等阴影,克服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构建幼儿健康、健全的人格。性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教育。性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幼儿园性教育的内容选择

2.1引导幼儿及家长科学理解性教育含义

要想使幼儿园顺利开展性教育活动,首先,应选择最简单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性教育的含义。对幼儿进行关于性的含义的讲解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具体而言,为幼儿讲解性的含义只需告知他们性就是关于人的不同划分,根据性别可以分为男孩和女孩。其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③家长在幼儿园开展性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幼儿性教育含义的理解就显得很重要。所以有必要引导家长要充分理解幼儿性教育的含义,使其明白幼儿园开展的性教育并不是成年人认为的性教育,要给予家长正确的指导。

2.2性别自认能力和性别角色建立

由于幼儿年龄小,性别自认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关于性或性别方面的疑惑,也使得他们在遭遇害时自我防护能力不够。性别自认也就是一个幼儿最终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的过程。幼儿确认自己性别的果断程度体现出其性别自认能力的强弱。性别角色是依据性别建立起来的一种行为和思维模式。在幼儿接受性教育的初期阶段,首先应该教会他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性别的认识。例如在对一个女孩进行性教育时就应该告诉她自己是个女孩,女孩应该有什么特点,同时再告诉她男孩有什么特点,怎样区分男孩和女孩,和男孩相处时应该注意什么。比如一些女孩会问家长为什么他(男孩)有小,我没有,这时家长就应该及时给予引导教育,告诉孩子因为你是女孩,他是男孩,女孩还有长辫子,男孩没有。给予幼儿对于异性生理器官的解释,使幼儿建立性别辨别能力。

3幼儿园性教育的实施方案

3.1开展性教育课程,家长陪同学习

在幼儿园教具操作课、文化课、主题课等课程中添加有关性教育的知识,把性教育当作幼儿必学的一门课程。幼儿园开展性教育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所以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认识,把性教育视为一门普通的学科,不能带有色眼镜看待幼儿性教育这个话题。对于性知识的教育,不仅只针对幼儿,对幼儿的家长也很重要。有些家长文化程度有限,有的家长封建思想浓厚,认为幼儿年龄还小,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早接触这些知识,所以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要。

3.2播放视频、普及刊物

幼儿一般比较喜欢动画类视频和图片,所以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性教育知识的视频或发放有关性教育知识的图片,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性知识的理解。比如播放动物世界里动物求偶或者时的画面。在这些画面播放的同时,教师要为幼儿讲解动物之间的正常是成长和繁育的需要,也是动物从小到大成长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特征,而现在你们就是动物的小时候这个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流是可以的,可以像这些小动物一样拥有更多的小伙伴。同时在教室墙壁张贴刊物或是向幼儿发放图片刊物,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吸引幼儿的眼球,侧面对其进行性知识教育。

3.3组织主题活动,举办主题班会

积极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增加男女幼儿之间的接触,帮助他们建立对不同性别知识的认知和良好的友谊。有些幼儿在和异性相处时,经常会害羞或者不敢触摸对方。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增加男女幼儿之间的肢体接触的机会,使幼儿逐渐克服害羞等心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要使他们明白男女幼儿之间合理的肢体接触是增进彼此之间友谊的捷径,也是一个正常幼儿应有的行为。在对幼儿教育后,检验教育成果也很重要。通过幼儿学习后的自由发言,可以了解到教育的失败与否,更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发现教育的不足和问题所在,寻找办法解决问题,显现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为以后的性教育活动积累经验。

4幼儿园开展性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4.1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注意教育节奏

幼儿园开展性教育的实践活动,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段的教育内容,不能跨越他们的认知能力选择超越幼儿年龄段的性信息进行普及教育,也不能不间断地进行性知识教育,给幼儿造成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造成对性教育课程的抵触心理,使得性教育课程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背离了性教育的本意。

4.2善于发现周围事物,随时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地点都有可能成为对幼儿进行性教育课堂。所以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遇到相关的现象都可以作为素材,通过必要的讲解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比如幼儿看电视时或是看到与性相关的生活现象时,家长和教师应及时打消其好奇心理,给予正确的理解和引导。

4.3顺其自然进行教育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还会对异性的器官产生好奇和兴趣。④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幼儿比较信赖的家人,不要盲目地去批评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对父母产生害怕和抵触心理,疏远幼儿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不愿意与父母坦诚交流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所以对幼儿的教育要有方式,要顺其自然,对于他们的好奇心不要随意抹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初期阶段,教师应为其讲述有关性的基本常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性认识和健全的心理人格,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当然,在进行幼儿性教育的具体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另外,对幼儿进行性教育要注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教育内容,合理教育。

注释

①刘强.幼儿性教育之我见[J].山东教育,2001(12):8-9.

②丁志芳.论儿童性教育课程的基础[J].中国性科学,2010(4):37-39.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3

幼儿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策

一、前言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具体是指幼儿园在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小学教育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管理方法、评估方式以及教学规范等应用在其中,使小学教育的内容在幼儿教育中趋于常规化、状态化、普遍化的教育现象。人在每个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是不同的,与之相应的教育模式及管理方法也应是不同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趋势,不仅不利于幼儿基础知识的培养,还会影响到幼儿的未来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

1.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长度上。

(1)从教育内容来看,现阶段幼儿园普遍追求教学知识的难度及数量,忽视幼儿的接受能力。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主要以表象为主,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是缺乏相应的理解能力的,在此阶段的教学内容应具有明显的启蒙性。然而,很多幼儿园忽略幼儿的发展特点,将小学教育的内容提前渗透在幼儿教学内容中,如要求幼儿园的小朋友能掌握韵母、声母等。

(2)从教学方法来看,很多幼儿园普遍取消游戏教学,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游戏是其能接受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幼儿阶段生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游戏,而学习只是游戏过程中副产品。很多幼儿园本末倒置,用课堂教学取代游戏教学,提前将小学知识灌输给幼儿,如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幼儿书写汉字。

(3)从课程长度来看,很多幼儿园教学课程过长,幼儿时期特长教学开发过度。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办学规模大、教学条件好的幼儿园往往是通过开办特长班等来达到扩大生源的目的。很多幼儿每天除了要应对繁重的教学活动外,还要参加钢琴、书法、舞蹈等特色班。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因素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幼儿园、幼儿教师、家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方面的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幼儿园方面的原因。幼儿园的办园目的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很多幼儿园办园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将盈利性作为首要目的,通过各种特长教育、特色教育来迎合家长,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违背幼儿园作为公益服务机构的宗旨。殊不知,所谓的特长教育或特色教育,如早期阅读、速算、识字等,实质上是忽视幼儿的个性、智力、兴趣,而将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应用到幼儿身上。

(2)幼儿教师方面的原因。很多民办幼儿园所聘用的教师多是刚毕业的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因而很容易受到幼儿园领导、家长以及社会的影响,不顾实际地迎合家长以及社会对于幼儿提前教育的要求,采取小学化的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模式此外,由于幼儿园生源数一般都与其工资、薪金挂钩,幼儿教师为了获得较大的利益,不得不想方设法扩大生源,通过教学内容的先进化来吸引家长,而教学内容先进化的实质就是小学化。

(3)家长方面的原因。自古以来,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比他人的儿女聪明、优秀。基于此,家长的愿望以及需求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家长对于儿女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其片面地认为幼儿教学越早越好、教学的内容越多越好。因此,希望幼儿园能给予儿女提供特殊或提前教育,如算术、识字、舞蹈等。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功利化观念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催化剂。

(4)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方面的原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监管不力,也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欠缺对于幼儿园的办园许可、教师资格认定以及幼儿教学内容审查等方面的管理。没有及时取缔不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没有对缺乏幼儿教学资质的教师进行适当惩罚,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

三、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纠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1.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也是幼儿发展的垫脚石,优质的办园质量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教学水平,使幼儿能够健康成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查幼儿园的办园资格,对于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应及时审批并发给办园许可证,对于不符合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应及时取缔,防止因部分幼儿园不规范的小学化教育而引发生源上的恶性竞争,避免幼儿进入到不规范、不标准的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

此外,还应加大对幼儿园教学内容的监督,树立幼儿园正确的学前准备观念。教育机构管理部门每年应定期对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方法等碱性抽查,对于有小学化的教学倾向的幼儿园应严肃处理。

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管理

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查幼儿教师的教学资格,对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聘用、评级、教学方法等做出客观评价,纠正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此外,还应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学观念,幼儿阶段是进行基础教育的阶段,而不是知识的灌输阶段,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回归游戏教学,以幼儿的兴趣、爱好、智力、需要等为基础来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从源头上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3.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

应通过举办宣传讲座或者举行义务教育活动等方式来改变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错误认识,用雄辩的理论以及详实的事实,使家长认识到将小学教学内容提前渗透到幼儿阶段教学的严重危害性,这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还会使幼儿学习不开心,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到未来的学习教育。家长应根据自己儿女的喜好来选择培训班,在幼儿早期应注重认知素质的发展,对于智力方面的培养应在认知培养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幼儿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急功近利。

4.小学教育改革应为幼儿教育提供指导

积极推进小学教学改革,使小学教学改革为幼儿教学提供指导。首先,应取消小学入学选拔制度,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小学入学标准,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制度。其次,应全面提高小学的教学质量,缩小小学之间的教学质量差异,平均分配教育资源,消除家长对于入学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进入教学质量差的小学的顾虑,逐步消除择校带给家长的压力,从源头上摆脱幼儿教学是小学预备班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张敏梅.当前幼儿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知识经济,2011,(02).

[2]胡睿,赵凤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不良饮食;现状;应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营养是决定幼儿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缺乏营养、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是营养不良的三大主要表现,直接影响健康,只有吃得合理才能活得健康,因此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就必须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园儿童多为3到6岁,该阶段幼儿各种行为正处于易引导阶段,所以要在幼儿园时期就加强对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

一、当前幼儿饮食习惯现状

当今社会,多数家庭还是独生子女。父母对独子的爱护程度不言而喻。很多家长由于教育方式的不科学,使得很多幼儿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不良饮食习惯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很多幼儿把一些不合胃口的饭菜挑出来不吃,甚至将饭食扔到饭桌下面。而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幼儿阶段十分关键。研究证明,三至四岁幼儿的偏食、挑食行为较为容易纠正,适合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说,需要在这个关键时间点,对克服幼儿不良饮食习惯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使幼儿自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部分家长对健康教育以及相关知识的匮乏,对于儿童的均衡发展重视程度也不够,对于儿童的不合理要求给予了过度的满足,长期的娇惯使得孩子在进食时恣意妄为,由着孩子的性格来,而不会为孩子的健康着想。在家庭中形成这种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后,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就会出现各种挑食的情况。更为不妥的是,当教师在跟家长沟通幼儿在园的不合理饮食情况时,部分家长甚至会说:不想吃就不吃了,在家里也是不爱吃这些东西。有的家长其实想给孩子纠正这些不良习惯,但是孩子的挑食情况已经形成,习惯不容易改变。这成为了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面对的一大难题。

2、幼儿对食物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为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缺乏,所以对于各种事情的看法非常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成年人无意识的行为可能对幼儿的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幼儿园中的食物,有一些可能是孩子在入园之前没有吃过的,当教师在幼儿园给幼儿吃这些食物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幼儿会夸张性的描述自己不愿意吃的东西,比如说鸡蛋是臭的,说鱼太腥又有刺,他们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初步认识来决定对事物的喜好,但是缺乏对于食物作用的正确认知。如果家长缺乏有效的引导,使幼儿认识到食物对于自己的益处,幼儿就容易借机有恃无恐,强化对于偏食的意识。

3、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教师能够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受到自身能力以及现实情况的影响。健康教育开展的方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也较为局限,同时,自身掌握的健康知识贫乏,无力开展适应现实情况的健康教育,很多时候只能照本宣科。当出现幼儿偏食的情况时,教师往往无从下手,只能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而幼儿在家受到过多溺爱,当遭遇教师的批评时,往往以哭闹来应对。很多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地向幼儿灌输某种蔬菜含有某种营养物质,对于成长有益,这种程式化的教育方式,根本无法让幼儿理解为何要吃,吃了有什么好处。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教师多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开展健康教育,有些活动在选择、设计上有困难时,只好选择放弃。

三、如何改变幼儿的不良健康饮食习惯

1、利用有效手段提升幼儿对于健康饮食重要性的认知

从幼儿的角度看问题是做好幼儿健康饮食教育的关键。教师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和认知,可以利用蔬菜和瓜果的卡通形象先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在开展相应的教育。引起幼儿对于各类食物的兴趣,是健康教育开展的基础。可以利用卡通的形象吸引他们,增强儿童对天然食物的唯美的感官认识,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欣赏和表达,让他们感受到各种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使抽象的营养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幼儿认识到,这些宝贝都能帮助小朋友长身体,离开了他们就会生病、感到不舒服,通过品尝各种食物也让他们在尝试中改变了原有的态度。

2、增强家园合作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长的两大环境。所以说单纯的在一处环境中开展健康教育都是缺乏连贯性的。由于很多家长缺乏对于健康教育的认识,他们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往往较为被动,甚至采取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幼儿在幼儿园内获得的知识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强化,使得幼儿园健康教育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说,家园合作是幼儿健康教育的最终保障。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的同时,幼儿园也应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指导工作。要定期给家长发放一些关于健康知识的材料,进行健康教育讲座,让他们了解幼儿园的健康教育阶段目标,指导他们配合幼儿园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幼儿园与家庭的良性互动和沟通,家长和教师及时沟通幼儿在两处环境中的日常表现,双方共同制定适合儿童的健康教育方案,实现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应对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

结语

幼儿是一张白纸,白纸上画出怎样的图画,是家长和教师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家园双方开展有效合作,集思广益,沉下心,用更灵活的方式和更耐心的引导使幼儿自主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教育才能做到位,幼儿的健康发展才更有保障。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反思自身健康教育的不到位之处。实现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明月.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133-134.

[2]惠景.帮助小班幼儿克服不良饮食习惯的研究报告[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2,01:81.

[3]顾荣芳.舌尖上的大学问――幼儿饮食行为特点与改进策略[J].幼儿教育,2013,26:4-7.

[4]包如萍.221名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态度与幼儿饮食行为现状调查[J].海峡科学,2007,03:94-96.

[5]李依.幼儿生活与卫生行为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黄师菊,邹园园,彭碧秀,秦秀群.学龄前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与个体化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4,10:132.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5

关键词:家园合作重要意义

随着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认识的提高,家园共育的思想逐渐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所认可,家园合作更加彰显其重要性。

一.家园合作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经常的、牢固而深刻的。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认识世界,在家长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家长的脾气性格、文化修养、道德观念、个性特点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善于模仿,模仿产生的效果好坏,取决于他所模仿的对象是怎样,所以作为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家园合作,可以使家长们逐步意识到自己也是儿童教育的主体,自己有责任与老师、幼儿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二.家园合作有利于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是教育有方,有的则是无计可施;有的是灵活多变,有的则是呆板教条;有的是放任自流,有的则是步步监督。也正是如此,所以不一样的家庭会有不一样的孩子。高尔基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他们却是个严重的问题”。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对于孩子的认识是垂直的、纵向的,而教师的认识则是水平的,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正好在认知上得到了互补,在教育上达成相互的合作、支持。毕竟教师有着处理孩子各种问题的经验,有着一些专业的见解,能为家长提供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家园合作有利于开发幼儿教育资源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的发展都是来源于这两个场所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幼儿园教师要将家长视为合作的伙伴和幼儿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并努力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则下真诚合作。例如:家长的不同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可以为幼儿园的教育需求提供多种支持和帮助;幼儿园则可以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家庭、社区环境的教育价值,学会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来教育幼儿。家园合作,可以使来自两方面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

四.家园合作有利于教师和家长的沟通

家园合作,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也不是一方为主的“配合”,而是两个同样肩负着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携手。建立起家、园联系的桥梁,有助于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的沟通,相互间经常交流有关孩子的资讯,这种双向信息反馈便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家园合作也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教师个人的时间、精力、知识、创造力、经验是有限制的,家长的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家长可以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教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有关幼儿的有效信息,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

五.家园合作有利于加强幼儿园保教管理

搞好幼儿园的管理,必须有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幼儿园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身份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所进行的每一项保教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相对而言,家长们都会关心幼儿在园生活一点一滴,但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深入了解,由于不了解,也就无法理解幼儿园工作中的一些内容,造成有的家长对幼儿园产生不满情绪,形成和幼儿园的活动对立、不支持、不理睬的态度。扭转这种情况的方法主要就是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园活动,如亲子游园、跟班观摩、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消除对幼儿园的错误认识;让家长参与布置区角、节日活动,使家长感觉到他们为孩子成长和教育做出的贡献,继而激发和保持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方法,促进家长思想转变,逐渐从不支持到支持,从不理睬到主动询问,从不闻不问到积极参与,使其产生质的变化,这不仅利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于幼儿园自身信誉度的提高。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幼儿园与家长作为教育者,都是对幼儿实施教育、促进发展的教育主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在合作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沟通中相互切磋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实现家园目标的一致、环境的一致、方法的一致,从而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0011-01

当前人们对儿童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争夺更多的生源,开设了各种兴趣班、过早地进行文化课教育等,使幼儿教育朝着越来越明显的小学化方面发展。这种幼儿教育方式严重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下面,笔者对这种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以期找出应对策略。

一、原因分析

(一)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更加重视有实际教育内容(如开设有兴趣班、文化课)的学校,这在无形中引导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2.很多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小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甚至有的家长十分推崇应试教育,对孩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且有着严重的攀比现象,让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不断加大。这种对教育衔接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逐渐加重。

(二)幼儿教师队伍层次不齐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阶段,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要求非常高。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且还要针对幼儿特点研究合适的教育手段;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力、绘画教学能力、手工制作教学能力等。现实情况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兴趣和耐心,也无法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不仅违背了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而且还违背了教育纵向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首先,明显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利于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在被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影响下,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儿童的学习兴趣被逐步抹杀,甚至会产生厌学现象。其次,小学化倾向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持续力。孩子过早接触小学教育,很容易就丧失探究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的热情。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还会对幼师专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过于硬化的教育模式会制约幼师的专业性发展。

二、应对策略

(一)强化行政管理和监督

为了有效地遏制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现象,国家必须强化相关行政管理和监督,控制和严查不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开展幼儿教育的学校。首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幼儿园办校审批手续,对照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明确各条办校细则,严厉打击开设过多的兴趣班、文化课的现象。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前实际和社会发展形势,研究和制定幼儿教育指导细则,对幼儿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育目的等进行规范,为幼儿教育办学和发展提供科学、明确的指导。

(二)在社会范围内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在社会范围内构建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最主要的就是要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引导家长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首先,要积极转变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从幼儿教育入手提倡素质教育,要从幼儿的成长规律来指导家长、教师和学校甚至是全社会,转变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从而转变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其次,要利用多种形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如可以通过宣传、指导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尊重幼儿教育规律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家长切实认识到揠苗助长的严重危害,从而更新错误的教育观念;也可以为家长创造更多参与幼儿教育的机会,让家长对幼儿教育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识。

(三)构建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队伍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7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在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等方面存在矛盾。

因此,幼儿阶段的家园共育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我们必须和家长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努力在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下真诚合作。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一车两轮,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共同承担起培养合格社会人的重任。

1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和儿童观,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教育设施的完善、师资素质、师德优化及家长工作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幼儿园保教质量,关系到幼儿园的生存。几年来,我园先后尝试、探索出了许多家园共育的形式,与家长建立起真诚的伙伴、互动关系,既提供机会使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分享先进的教育经验,又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家长以更科学的教育观念、方法展开家庭教育,使教育形成合力。从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在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份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已把家园互动促进幼儿发展纳入科研工作的重点,取得明显实效。并摸索到了一些规律性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八字方针”即“用情”、“互动”、“互补”、“参与”。

2形成情感共鸣

一是提高水平。要提高幼教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乐意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是信任第一。信任家长,注意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用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三是处好关系。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力争将情感变为动力。

3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要将幼儿一生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将幼儿园与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认识、统一方向、统一目标;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各项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使幼儿的能力建设和培养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游戏和各项活动中。

二是主体性原则。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力,充分调动幼儿主人翁的责任感。帮助幼儿体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重要性的认识。

三是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要有的放矢,制定有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有趣方法,使儿童乐于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区别对待,共性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四是一致性原则。家长和教师的认识、方向、目标一致。家庭成员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致。

4采取五项措施

一是做好家访工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这个微小的社会细胞也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进行家访是分析幼儿家庭,建立与家长的密切联系,给家长以具体帮助的有效方法,也容易得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大力支持的,同时能获得家长对教师的好感和信任。比如向家长了解幼儿的“乳名”,在孩子入园,组织孩子活动中容易增加老师和孩子的亲切感。

二是成立合作委员会。每学期初,要组织家长选举出有一定育儿经验、在社会上有一定威望、能为班级献计献策、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优秀家长成为班级家长委员会委员。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参与班级教育计划的制定,参与班级重大活动的决策、组织和管理。

三是召开新生家长会。及时召开新生家长会,主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生活和工作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共同做好新入园幼儿的教育工作,使新入园幼儿家长清楚了解幼儿园究竟是怎么回事,生活是怎么安排,幼儿一天都干些什么,对幼儿的行为有哪些要求。同时说明希望家长配合做些什么,这些要求都是什么因素制约的等等,都要让家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能主动、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新生入园的准备适应工作,坚持家庭和幼儿园一致的教育。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8

关键词:家长幼儿性教育树立观念方法注意问题

据某报报道某学校一位13岁的小女孩因腹痛就诊,经医院检查,其已怀孕五六个月。无独有偶,某小学一位8岁的男孩在午休时把小手伸进同班一位女同学的上衣里面,在胸部乱摸,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他爸爸就是这样对妈妈的。而来自某市少管所的调查证实:在性犯罪的少男少女中,大多与其幼年缺乏科学的性教育有关。英国“性教育论坛”提供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好的性教育可以推迟青少年初次的年龄,提高他们的避孕意识,从而减少青少年早孕及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因此,我们提醒孩子的家长性教育应从幼儿抓起。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性教育观念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后具有健康的性观念和,但父母们却不知道该怎样去教。“怎么说得出口呢?”他们想,“要是有一个这方面的老师就好了!”其实,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孩子第一任且最好的性教育老师。当幼儿的问话涉及性知识时,你的态度也比你讲出的知识本身更重要。比如当孩子向你提出类似“妹妹为什么不像我这样站着小便?”等性问题时,你首先要记住的是放松、自然,因为孩子问这类问题纯属好奇,你没必要感到尴尬或不安,也不要表现出想完全回避这类问题。至于答案,简单易懂就行,不要长篇大论地向他讲述“生命的来源”,因为他对综合性的知识讲座毫无兴趣。

儿童早期性教育必须严格遵循儿童年龄、心理特征来进行,否则将适得其反。家长们应采取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生动活泼的方式,而不能采取强迫的、教条的、粗俗的方式进行幼儿性教育,切忌对儿童灌输性神秘、性龌龊、性恐怖等思想。

家长们是否为孩子不断地玩“小”而烦恼过呢?你是怎样做的呢?是不是有过“孩子是否有道德问题”的担忧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是有性别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时他们的行为是不受性别意识支配的。当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时,探索自己的身体只是他们探索的内容之一而已。这种探索就像他们探索蚂蚁是怎样搬家的,种子为什么会发芽一样自然,并不带有成人眼中的任何“性”的色彩,所以更不存在家长所担心的所谓“道德问题”。幼儿正是通过对自己身体器官的探索,以及通过和别人的交往,逐渐建立了自我意识和对性别的理解。

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别,形成正确而健康的性别意识是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第一步。性别意识是幼儿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直接关系着他对自己今后性别的认同,决定着以后的性别取向等许多重要的问题。性别认同的发展是一个从出生就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延续的学习过程,所以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不要让孩子以为他的探索是“羞耻”的。

二、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的方法

形成性或性别角色方面的认识是同自己身体上的性别特征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包括情感方面的自尊发展和在家庭、同伴群体和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性别意识呢?

1.教幼儿正确的与人亲密接触的方式

家长下班回到家的时候,可以给幼儿一个热烈的拥抱或是亲吻。当家长要离开的时候,可以要求幼儿给一个亲吻和拥抱。除了和家人之间是这样,家长还可以经常引导幼儿和其他人有类似的这样的身体接触,比如握手、顶牛、贴贴脸等,从而帮助幼儿懂得同别人的亲密接触是令人愉快的。

2.教幼儿认识身体器官

幼儿从出生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地探索并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比如他在4、5个月的时候,经过探索就知道了手的动作可以让铃铛发出声音。家长也一定教幼儿认识了一些身体器官,比如让幼儿指认“耳朵在哪里?嘴巴在哪里?”甚至提问幼儿器官的用途,比如“用哪里吃饭啊?眼睛用来做什么?”家长不妨在幼儿对身体器官的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性器官”的认识。家长可以直接提问:“幼儿的小在哪里?”“幼儿用哪里尿尿?”让幼儿知道他(她)的某个身体部分是和爸爸(妈妈)相似的、一样的,这会帮助幼儿理解性别概念,并形成性别认同。家长不要觉得“害羞”,因为这对幼儿非常有益。

3.性别配对

在幼儿有了“男生”、“女生”的基本概念以后(这个概念一般是家长以强化记忆的方式给予幼儿的),家长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性别有联系的其他概念,从而让幼儿认同自己的性别并喜欢自己的性别。如果把女孩当男孩养,男孩当女孩养,对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就不利,还可能造成其成年后性取向异常。家长可让幼儿理解和性别相关的衣着特征、外貌特征。例如在带幼儿去商场购物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幼儿理解妈妈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以及化妆品是给谁用的;爸爸喜欢的衣服是什么?爸爸的头发是什么样子?还可以利用一些玩具娃娃和配套的衣服、头饰等,让幼儿给娃娃打扮。

4.扮演不同的性别角色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扮演大人的角色,而通过角色的模仿,幼儿学习和辨别不同性别角色的行为和特点。在游戏时,家长可先让幼儿自己挑角色,“你是当爸爸还是妈妈?”在幼儿的扮演过程中,尽量先观察幼儿针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否能把握住了性别特征,适当的时候可以提示幼儿他可以做的事情。家长还可根据游戏工具的不同,让幼儿自己选择他想扮演什么。比如,男孩子看见枪的时候,一般他会主动要求扮演警察,女孩子看见小锅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去做饭等。无论幼儿要求做什么,家长都不要用固有的性别观念干涉孩子的选择和行为,要让幼儿自己试试不同的角色。

这样做能促进孩子对性别形成健康和平衡的态度,因而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家长不要限制幼儿对性别的开放和灵活的态度,使幼儿打破僵硬的性别界限。比如,男孩子在学习照顾幼儿的过程中会把女性的细心和同情心融入游戏,从而引导幼儿成为更完整的人。

三、关于“性”教育还应注意的问题

1.当幼儿对性器官发生兴趣的时候,家长可以用幼儿能认同的方式和语言正面告诉他,而不要用“羞羞”的方式,因为这样会让幼儿对性别认识产生羞耻感或犯罪感。

2.当幼儿过于频繁地玩耍性器官的时候,家长应该反省:幼儿的生活环境是否太恶劣,没有让幼儿能感到有兴趣的事物,从而及时地调整环境。

3.当幼儿因为玩耍性器官发生现象的时候,家长要安慰孩子,而不要让孩子觉得恐惧,如家长可告诉孩子:“没有关系,等一会儿就好了!”

4.对于性和相关问题的解释,家长应尽可能做到与孩子的年龄发展水平相适宜,要简单、诚实。

5.家长应通过模仿游戏或是角色游戏来增强幼儿对性别的认识是比较科学的方式,而不要用强化记忆的方式,让孩子记住周围人群的性别。

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对幼儿同样重要,家长们应放松心态,一起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性教育。

参考文献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9

关键词:农村家庭;幼儿;早期阅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06-02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早期阅读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刘炎教授认为: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早期阅读[1]。早期阅读教育不仅对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幼儿以后的高级阅读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途径。

家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环境,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可以大大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目前,我国对于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教育进行了不少研究,而对于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那么农村幼儿家庭的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到底如何?本了一定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对农村地区42位幼儿教养者进行了访谈调查。42位教养者中以父母亲居多,也有个别爷爷奶奶参与调查。其中,教养者绝大多数为青年家长,学历主要集中在高中及以下学历。访谈话题围绕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然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概括和归纳,得出最终的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农村家长对家庭早期阅读的认知。调查发现,农村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知都存在较大的偏差,同时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知之甚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教育的重任在于老师而非家长。当被问及“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由谁主要来负责”,90%以上的家长认为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任务应该由幼儿园来完成。“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是让老师去教的,我们能给孩子教个啥?”一位家长如实说。在大部分家长的观念里,所谓早期阅读教育是从幼儿入学以后才开始的,而教育的成果是由老师的教学和孩子“聪明”与否决定的。很多家长忽略了幼儿3岁以前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几乎全部来自于家庭,在幼儿0~3岁期间,家长如果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将会更有利于幼儿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幼儿园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责任,但家长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家庭环境更容易使幼儿受到熏陶,而农村家长迷信“老师教学、学校教学”的传统思想依然严重存在。(2)家庭早期阅读教育开展的时间晚。“孩子还太小,什么都不懂,给她买书她也看不懂,没必要浪费那个钱”,一个1岁5个月孩子的妈妈这样说道。同这位家长一样,认为孩子太小,没必要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家长约占70%。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幼儿已经具备了表征的能力,出现了最初的记忆和再认,这就代表着幼儿已经具备了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认知条件。1岁半以后,幼儿已经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完整句子。而大部分家长都认为阅读是孩子上学以后的事,殊不知这样的观念是在耽误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另外一部分会在孩子2~3岁期间开展阅读教育的家长,也只是认为提早学习认字、识数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以后“跟得上、学习好”。(3)将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等同于识字。当问及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理解”时,80%以上的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活动就是简单地教孩子识字,督促孩子学会老师教的知识,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可。较少一部分家长认为,除了需要学习幼儿园的教科书外,还需要给孩子买一些其他类型的书来阅读,但阅读的目的仍然集中在认字、识数方面。持有这类观点的家长,错误地理解了早期阅读教育的目的,把早期阅读教育认为是机械的识字活动。“一个人如果是好的阅读者,那么他就一定是识字的;但能够识字的人,却并不一定是个好的阅读者”。[2]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认识面普遍狭隘。同时,家长基本没有意识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过早的去强迫孩子学习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字,并不利于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厌恶阅读的心理,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

2.幼儿在家庭中的阅读情况。许多农村幼儿对家庭阅读活动都表现出不喜欢或者排斥。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选择自己阅读或者与同伴阅读,有哥哥姐姐的幼儿,偶尔会在哥哥姐姐的指导下进行阅读,但大部分幼儿的阅读习惯都很差,不懂得爱护自己的图书,在阅读过后也不会整理书籍。受家庭环境、家长观念以及家长指导方法的约束,幼儿的阅读量和阅读面都比较窄。据访谈统计,农村家庭幼儿的阅读时间每周超过2个小时的仅为11%。孩子在闲暇时间,大部分都用来看电视、玩游戏,大多幼儿没有或者很少有家庭阅读经历。有阅读经历的幼儿多数也是在父母的强迫下学习识字,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喜欢阅读,愿意主动阅读,有阅读兴趣的幼儿少之又少。

3.家庭早期阅读活动形式。家庭阅读教育活动的形式包括亲子阅读活动,邻里间交往性阅读活动,家庭外出的郊游、参观性阅读活动。农村家庭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形式单一,仅局限在亲子阅读活动和偶尔的邻里间交往性阅读活动中。农村家庭的外出郊游机会少,几乎不会特意带孩子去参观郊游,家长们认为参观、郊游既浪费时间又消耗金钱,没有能力负担这项支出。家庭外出机会最多的就是带孩子参加亲友的丧嫁、乔迁活动,而在此过程中,几乎所有父母都意识不到可以借此机会为孩子开展参观性阅读活动,父母们一致觉得带孩子去就是为了热闹,让他们玩玩即可。

4.家庭中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材料情况。(1)家庭早期阅读环境欠佳。家庭早期阅读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物理环境方面,几乎所有家庭都没有为幼儿设置一个专门的阅读区,也没有适合幼儿专用的书架和书桌。幼儿的阅读材料都是被家长随处放起来的,幼儿取阅起来十分不便。阅读的区域多为吵闹的客厅,稍安静一些就是卧室,由于没有固定的、适合幼儿阅读的区域,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注意力不能保持,阅读效率低下。同时,阅读过后,图书会被幼儿随便乱扔,书籍很容易遭到损坏。在人文环境方面,首先,家长自身重视阅读、有阅读习惯的不到2%,不能起到以身作则的良好示范作用。其次,家长对幼儿的阅读活动没有热情和耐心,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去。家长参与幼儿阅读最多的就是督促幼儿“完成作业”,除此之外,能够为幼儿讲故事、念儿歌、与幼儿共读的家长仅为4%。不论是阅读的硬件设施、家长的阅读习惯,还是家长与幼儿共度的时间、频率,都远远不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2)家庭早期阅读材料的数量少、种类单一。经过访谈统计,在0~3岁的幼儿家庭中,幼儿的阅读材料不超过2本,在3~4岁的幼儿家庭中为2.1本,4~5岁的幼儿家庭中为3.4本,5~6岁的幼儿家庭中也仅为4本,家长每年为孩子购书的支出不过百元。多数幼儿家长认为,孩子在3岁以前不懂阅读,拿书只是为了玩,而且容易将书撕坏,因此没必要特意准备阅读材料。而进入幼儿园以后,家长认为孩子能够把园里发的书学会就已经很不错了。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阅读材料时,多倾向于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类的故事书或看图识数、认字类的启蒙知识读物,这些书籍基本带有拼音标注。大多家长认为幼儿阅读就是为了以后“学习好”,所以应该读一些和学习有关的书,而其他类型的书都是和幼儿的发展没有太大关系的。

四、讨论

教养者的文化程度及家庭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在家庭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42位教养者的学历大部分集中在高中及以下学历,由于教养者自身的文化程度低,难以正确认识早期阅读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指导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将阅读等同于识字、识物、认数,很难有意识的、正确的去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技巧。父母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对家庭早期阅读教育不够重视。80%以上的父母认为幼儿期的家庭阅读活动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太大影响,且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权交付给幼儿园和老师,认为只要提供给孩子吃、穿、住、行就可以了。在早期阅读的时间安排上,父母往往也是让孩子自己什么时间想读就什么时间读,没有让孩子在阅读时间上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选择读物时没有针对性,父母由于不会选择,导致选择的读物不是超出幼儿的认知范围就是太枯燥,久而久之,幼儿就会觉得阅读是件“无聊、痛苦”的事,对阅读产生抵触,不爱读书。

参考文献:

[1]幼教博览编辑部.让书香弥漫童年――关于家庭早期教育阅读[J].幼教博览,2006,(1).

[2]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兼谈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走向[J].学前教育教研,2005,(1).

ResearchonpreschoolearlyReadingeducationStatusofRuralFamilies

wanGJin

(tibetnationalitiesUniversityinstituteofeducation,Xianyang,Shaanxi712082,China)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发展

幼儿时期是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培养幼儿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时期。只有幼儿具备了健康的身体、积极的态度、稳健的体质、良好的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才说明幼儿具备了健康的身心。所以,幼儿的健康教育要以促进幼儿健康为主要目的,健康教育要做到家园同步,从而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地发展。

一、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全方位开展幼儿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全方位地开展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生活习惯方面的健康教育

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盥洗、作息等习惯。如引导幼儿每天早睡早起、午睡时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帮助幼儿养成有规律的生活秩序,并初步学会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饮食与营养方面的健康教育

“吃”是每个幼儿都喜爱的,其中“吃什么、如何吃”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注重帮助幼儿认识常见食物的名称、种类及其特点,了解不同食物富含不同的营养。教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引导幼儿愉快、安静地进餐,帮助幼儿养成细嚼慢咽、不挑食的饮食习惯。当然,幼儿园在制订幼儿食谱时,更要认真研讨,制订出营养均衡的食谱,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饮食。

3.自我保护方面的健康教育

对于幼儿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幼儿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而不是由父母教师包办。在健康教育方面,幼儿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例如,教会幼儿认识使用水、火、电、煤气、刀等注意事项,学会应对突发事件(如台风、地震、火灾等),懂得如何避开危险场所,避免伤害他人和自己。

4.运动能力方面的健康教育

运动能力是提高幼儿身体机能,使幼儿良好发育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引导幼儿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乐意参加体育活动,并尝试在玩中有所创新,发展幼儿身体的基本活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如引导幼儿协调走、跑、跳跃的动作,主动探索、掌握各种钻、爬、攀登的方法,大胆探索多种运动器械的玩法等。

5.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容易被忽视。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积极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对现实(包括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良好特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性教育等几方面。

二、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使健康教育无处不在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教师要保教并重,教师要注重将健康教育渗透到集体活动、户外活动、午餐、午睡、离园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营造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第一,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针对幼儿的年龄及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各项活动有目的地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户外活动的同时,可以对幼儿进行体能训练,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健康体能活动;在盥洗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等。

第二,保育员可以结合自己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幼儿午餐、午睡、盥洗等日常生活环节协助教师做好幼儿的健康教育。比如,可以根据幼儿挑食、不爱漱口等不良健康习惯,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采取讲故事、举例子等正面引导的方法进行教育,指导幼儿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第三,后勤人员也要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为幼儿健康愉快地度过每一天保驾护航。

三、运用多种途径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必须与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巩固。首先,家长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让家长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做才会健康,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一,通过家园联系、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引领家长不断更新幼儿健康教育理念。通过多种活动,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让家长用科学的视角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关注幼儿健康教育,家园同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