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53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篇1

[关键词]供水水质;监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4(c)-0147-02

目前,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从而导致水质日益严重恶化,饮用水质量标准问题突出。大部分地区对于突发性供水事件以及水污染事件均已经建立起预警制度并且做好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预案,从而最终实现安全供给水资源。由于长期存在着一些非可控因素,平时安全并非等于可以排除危险,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也就存在,所以关于灾害风险管理的关键节点要转移,组建起风险管理的上游机制,颠覆以往被动应对灾害发生的传统方式方法,建立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理机制。

1供水水质所面临的风险

1.1水源水质方面的风险

首先,饮用水安全的先决条件是源头水的水质要有保证,也是城市饮水的先导,它关联到城市供水水质风险安全的有4大危机。由于量所导致的风险:源头水和水质相并存,其风险诸如大暴雨洪水、地震等非可控制的自然天灾而导致的水质变差、有机物等原水水质性变,储水量变少导致藻类植物迅速生长或干旱导致水量达死水位等,以及封闭或交替性能较差之水源越是明显,从而让水厂现有的工艺设备无法处理。由于水质而引发的风险:农村村舍污水导致的非点源污染,农业施肥、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很难避免地进入饮用水源、厂矿企业排污引起的点源污染,化学物质的生产、突发事件引起水污染事件等。还有对于水污染其他不稳定因素:例如地表水污染通常情况下属于突发性的事件,但如果由于地下水污染现象是长时间存在的情况下,那其所造成的破坏就比较趋向于不可逆性了。因此,大家务必将水环境健康风险的评价工作重视起来,并且要把侧重点放到水环境中对人体产生危害之物上,可以将危害物质分成2大类:一类是基因毒物质,另一类是躯体毒物质,为了达到确保水资源自然属性上相对“安全”的目的,必须对这两类危害物质进行有效管理[1]。

1.2水资源供给过程中水质方面的风险

①关于水厂方面风险设计。水质标准并非固定的,其生产处理工艺的实际设计标准要具有针对性[2],那么,设计风险就客观存在了,这样一来,务必充分关注投资与效益所带来的经济风险。②水质检测对生产环节反馈执行风险。例如水处理工艺过程存在加药风险,水污染及致癌风险问题中较矛盾的是氯,是饮用水常用的消毒剂,氯有效控制了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但会产生致癌消毒副产物。保持管网免受二次污染与强化消毒能够有效减少管网中微生物繁殖生长[3]。③水厂在实际生产中的风险。在饮用水净化工艺环节存在着水质风险,在全过程严格把好质量控制关是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的;使用药品等原材料、涉水设备存在质量方面的风险。

1.3在进行二次供水与用户终端的污染风险

水源在水厂经过净化后,接着就进入城市供水管网。为了实现饮用水的达标,务必保证供水管网和用户终端在供水过程中的水质安全。水质风险存在程序性审核二次加压水池设计、运行清洗消毒、用户终端管道材质是否优质耐腐蚀等环节。

1.4有关水质的监管部门或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风险

水源水质的监管工作涉及到水利、卫生、环保、城乡规划建设、地质矿产、国土等职能部门[4],由于相关的监管主体过于多元化,使监管的责任与权力分界点缺失,对客体的监管比较模糊,责任与权力不明确。过于多元化的监管主体,经常会忽略水资源开发使用者对于自身的监管,这样一来,就无法排除管理型风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水源水质的力度以及相关政策松紧程度,对水质风险的大小有着较大的影响。如:由于执法力度不够而导致的点源污染、由于水功能区划以及跟踪监督缺乏科学性而导致非点源污染风险。在于水质监管方面政府具有政策失误风险、信息不全面或者信息错误风险,执行政策不到位及政策自身多方监管之间博弈而导致的管理缺位、越位风险。

2供水水质卫生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①建立供水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安全及风险统一化的管理体系,拟定风险管理的方案。在进行供水规划设计的时候,需充分考虑到非传统的安全风险。加大现场管理的力度,并且要对不定期工对作人员组织考核与培训,正确地运用制水设备,减少环境间风险源与相互作用次数;加大现场管理力度;不间断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与风险培训,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度,吸取以往供水水质风险弊病,总结各区域水质危机事故的优缺点。

②建立监控与管理一体化良好平台。当下,水质监控与管理由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在水质安全责任管理方面,缺乏直接负责人,呈现生产与监管内外监测一体、形多内少、信息单一、监管缺位、职能交叉等现象,从而导致水质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所以将水质风险管理加入城市公共安全防范总纲内,组建有关部门对日常风险的交流渠道及制度。

③构建共同承担风险的体系。对水价的结构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其目前所存在的弊端,筹集水质风险专项资金,可以将风险的因素纳到水价基金的范畴,以保证应急处理以及风险管理拥有充足的资金。而且,要制定出公共基础设施保险的险种以及处理规范,尽最大能力避免风险的发生。此外,还应该加大风险教育的力度,强化全民在应对水危机方面的实际承受能力,真正让供水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④要最大限度保证水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务必做好水源储备设计工作。当今世界,水、粮食以及石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3大战略性的重要资源,可以根据各地可饮用水的水质、分布以及保有量等相关的情况,组建好水资源的储备库。杜绝过度地开采地下水资源,尤其要做好城市规划区的科学用水工作;对功能区的基本用水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修建在应急情况下的调水工程;完善自备井应急统一调水供水细则,做好预防工作,从而提升我们对风险的抵抗能力。

3结语

目前城市应当建立好供水水质风险体系的管理模式,因此要综合各区域自然环境、当地实际经济情况等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水资源以及供水环境的实际变化,彻底剖析相关的因素,并且,解决好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于路径的“依赖性”,对于风险的发生,只有一个态度:积极应对,解决问题。虽然,城市供水作为城市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但一样要全面地考虑经济、实效、安全以及投资风险的关联性,只有充分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才能预控风险,最后达到供水安全管理的最优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周晓蔚.饮用水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价[J].水资源保护,2008(4):14-17.

[2]李新玲,陈丹生.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重要性[J].北方环境,2011(5):78.

[3]宋克蕾.对城市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监测技术的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22):188.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篇2

一、提高认识,依法履行职责

饮用水安全事关广大群众身体健康,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本次持续强降雨过程,对我镇部分生活饮用水水源和取水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又是介水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各村(居)、各企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测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生活饮用水水质监督检测工作责任,确保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测工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切实按照饮用水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增强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应急保障措施,有效应对各类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

要增强工作责任感,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生活饮用水安全监管力度,切实履行卫生监督检测职责,对于监督检测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制定具体措施及时予以解决。要及时受理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投诉举报,并积极稳妥处理,全力保障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

二、严格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要求

各村(居)、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督导检查,组织对全镇各类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一次卫生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水质消毒、水质监测、突发饮用水污染应急措施、供管水人员健康体检等情况,要求对集中式供水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供水单位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及时消除饮用水污染隐患。同时,要督促供水单位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规范自身的卫生管理,保证饮用水符合卫生要求。

三、做好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

镇卫生院要加大对集中式供水出厂水、二次供水、管网末梢水的水质监测频次。要切实加强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卫生学评价工作。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篇3

最近,市卫生、建设部门对全市镇级水厂进行全面检查,发现供水卫生安全方面隐患不少。为保障饮用水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国家建设部、卫生部联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及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加强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完善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及涉水产品管理

各自来水厂必须加大投入,年底前必须完善“投药──反应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供水”等制水工艺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行。严禁使用未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水处理剂、管材、管件等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

二、依法申办《卫生许可证》

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各自来水厂必须向市卫生监督所申办《卫生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有效期4年,每年复核一次。市卫生监督所对申办单位检查验收合格方能发放《卫生许可证》。

三、设立水厂卫生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

各自来水厂要设立专门的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做好本水厂日常卫生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水源卫生防护、饮用水生产、污染事故报告处理、水质检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采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

各自来水厂直接从事供水、管水人员,包括从事净水、取样、化验人员,以及二次供水管理人员和水池水箱清洗人员,每年必须经过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体检合格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凡经检查不符合以上要求的自来水厂,市自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卫生管理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取消其经营资格,并按《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重新选择自来水企业经营者。所有自来水企业必须与政府签订自来水经营协议,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四、加强水质卫生监测、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严格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要求,每月对全市自来水厂的水质进行一次卫生监测,并将检测情况报市卫生监督所;各水厂要设立水质检验室,凡暂时未设立检验室的单位,可委托有检验资质的机构代检。遇到水质受到污染达不到国家饮用水卫生要求时,可适当增加卫生监测频次。

市卫生监督所要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对全市自来水厂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和卫生技术指导;凡新建、改建、扩建自来水厂,市卫生监督所要按有关规定对其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对未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未取得体检培训合格证以及水质不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单位,由市卫生监督所依法从严查处。饮用水安全卫生情况卫生监督所要定期向市委市政府领导通报。

五、完善饮用水污染事件报告处理制度、落实饮用水安全过错责任追究制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篇4

【关键词】学校;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0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3-0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保证饮水的卫生还对水质口感有了一定的要求。学校的学生饮水方式也由原来的烧开水,逐步改为净化水和桶装水。为了解上海市黄浦区学校饮水卫生管理现状,确保学生饮水安全,对全区75所学校的饮水卫生管理、饮水设备卫生状况、日常维护消毒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24所学校进行水质抽检,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监督管理分析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以2013年上海市黄浦区所有已建档的75所学校为研究对象,其中小学31所、中学39所、中专职校4所、大学1所。

1.2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条件设施设置及建设要求》《上海市中小学校校园直饮水工程建设和维护基本要求》等要求制作调查表,采用现场问卷的方式,对学校饮水类别、饮水卫生管理、饮水设施日常维护的情况进行卫生学调查。

1.3检验与评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随机抽检5所学校的集中式供水和5所学校的二次供水,对水质8项常规指标检验和评价。按《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在饮用水处理净化直饮水的学校中随机抽取14所学校,对水质5项常规指标检验和评价。1项不合格判定为不合格。

2结果

2.1学校饮水类别基本情况本次调查75所学校,水源均来自市政供水。饮水类别为水质净化处理净化水、桶装水、开水3种方式,分别占学校饮用水总数的64%、36%、2.67%。有2所小学存在2种以上饮水方式。

2.2饮水卫生管理情况本次调查75所学校,均建立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供管水人员均取得健康合格证,均开展饮用水设备定期维护,饮用水水质检验报告定期公示学校占66.67%,直饮水水嘴每日消毒学校占34.67%所,饮水点与污染源(厕所)距离保持10米以上学校占56%。

2.3水处理净化直饮水卫生管理情况本次调查48所学校,均有水处理净化设备竣工验收资料、涉水产品批件均在有效期内,每月一次合格水质检验报告学校0所。每学期进行一次设备维护或更换水处理材料占91.67%,其余8.33%的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设备维护或更换水处理材料,每学期一次合格水质检验报告学校占95.83%,其余4.17%的学校每学年做一次水质检验。

2.4水质分析

2.4.1原水抽检对5所学校的集中式供水、5所学校二次供水共计抽检10件水样,检测余氯、细菌总数、浑浊度、pH值等80项次均合格,合格率100%。

2.4.2水处理净化直饮水抽检对14所学校,抽检直饮水冷水嘴出水共计42件水样,检测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耗氧量、色度、浑浊度210项次,除1件水样的浑浊度不合格外,其余水样均合格,合格率97.62%。

3讨论

学校饮水卫生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不洁饮用水可造成学校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因此做好学校饮水卫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意义重大。[2]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近年来饮水产品在各类学校中逐渐增多,目前水处理设备净化水和桶装纯净水成为黄浦区各类学校主要饮水类别,对学校饮水卫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主要存在问题:饮水点与污染源(厕所)距离保持10米以内学校占44%,未落实直饮水水嘴每日消毒学校占65%。大多数学校为每周对直饮水水嘴进行消毒,学校对饮水的管理理念还停留在开水保暖桶清洗消毒的要求。饮水点设置不达标主要是因为许多学校安装饮水设备时考虑上下水道位置方便安装,忽略了卫生要求,存在卫生安全隐患。

调查还发现:学校对水处理净化直饮水的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特别在设施及管道的每月清洗消毒、每月一次水质检验方面合格率分别为:10.42%和0%。91.67%学校能做的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净化水处理设备维护、更换滤芯和管道清洗消毒,每学期检验净化水水质。还有本次随机抽检水处理净化直饮水有1件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多数学校委托设备商负责对设备进行管理,学校既缺乏对设备商的监督机制,也对自身管理责任不明确,从而产生了管理漏洞[2]。且如果设备中的滤芯和滤膜得不到及时清洗、消毒和更换,其带有的细菌反而会污染水质,造成二次污染[2]。当然,在调查中还发现有部分学校的使用的新型水处理设备能设定每天晚上自动对设备进行反冲洗,防止了直饮水二次污染的发生。

本次调查表明,教育部门还需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责任,制订完善日常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工作预案,加强对饮水设备定期维护消毒,定期水质检测,加强饮水水嘴每日消毒管理和自查制度。卫生监督部门必须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1],加强监督检查、水质监测、加强对各个学校的培训、指导和监督,提高学校在饮水卫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视程度,帮助和督促学校做好饮水卫生管理和自查工作,防止饮水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R179G478.5R123.5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8-0763-01

【关键词】饮水;卫生服务;安全;学生保健服务

为加强农村学校自备水卫生安全管理,预防水源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金华市卫生监督所于2006年9月对全市农村学校自备水卫生安全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共检查农村学校220所,其中中学90所,小学98所,幼儿园32所。检查内容为学校贯彻《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情况,包括制定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水源选择与卫生防护、水质消毒及水质监测等。共抽检学校自备水管网末梢水样220份,其中中小学188份,幼儿园32份。根据《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选择其中18个常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即混浊度、肉眼可见物、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色度、臭和味、pH值、总硬度、铁、锰、硫酸盐、耗氧量、氟化物、硝酸盐、氨氮、亚硝酸盐氮。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卫生要求执行情况220所农村学校中,未建立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的72所(32.7%),未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的125所(56.8%),水源选择不合适的27所(12.3%),水源防护不符合要求的132所(60.0%),自备水不消毒或未能做到定期消毒的86所(39.1%)。大部分学校管理者的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对水污染引发水源性疾病爆发与流行的危险度缺乏足够的重视;自备水供水设施简陋,制水工艺简单,供水方式基本上是将井水抽到水塔(蓄水池)后,直接供应用户,无任何净化消毒设施,日常水质监测工作未落实。

2.2水质检测结果所有检验项目全部合格的有47份,合格率仅为21.4%。表1可见,浑浊度合格率为75.0%,说明水净化过滤设施设备不全或使用不规范,部分学校甚至未经水净化处理直接供应自备水。水塔(蓄水池)长期不清洗、消毒,积有较多泥沙、有机物及微生物。细菌总数合格率为54.1%,总大肠菌群合格率为45.9%,粪大肠菌群合格率为84.5%,游离性余氯合格率为21.4%;微生物指标普遍超标,水质污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水源影响半径内存在厕所、垃圾等污染源,卫生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未对水质进行加氯消毒或消毒不规范。多数学校对自备水未能坚持日常加氯消毒。部分学校水源中重金属铁与锰、氟等含量偏高,可能与地下水矿物质含量和工业“三废”污染影响有关。

3建议

3.1政府重视,加大农村学校改造力度近年来,学校食品、饮用水安全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出台了多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但农村学校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各级政府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重视农村学校食品与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将食品、饮用水安全列入政府各部门的考核内容,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积极改造学校食堂与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充分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

3.2加强管理,切实保障用水安全学校应按照《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根据日常监测结果,制定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加强水源卫生与安全防护措施,消除污染源。对部分化学和毒理学指标长期超标又无法人工去除的,应考虑停止饮用另找水源。定期开展水源与蓄水池的清洁与消毒安装水净化过滤装置,做好自备水日常供水加氯消毒工作,配备余氯测定仪开展游离性余氯项目自测,并建立检测结果档案,确保广大师生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3.3加大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监督监测力度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监督监测力度与频度,建立水质检测资料及饮用水安全预警系统,加强生活饮用水应急机制建设,将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列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内容,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水质检测结果,督促学校落实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措施,保证学校生活饮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要求。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篇6

公共场所是人们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种类繁多,目前能依法进行卫生监督的公共场所共有7类28种,其存在的卫生问题,涉及环境卫生学等公共卫生的各个领域,公共场所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在公共卫生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得以充实和发展,确保了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笔者结合多年公共场所执法实践,论述公共场所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在卫生监督执法中的综合应用。

1公共场所基本卫生法规和标准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执法有关的法规性文件很多,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在门类繁多的法规性文件中,直接有关的公共场所卫生法规是指国务院于1987年4月1日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条例》是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监督执法的根本依据。由国务院所属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规范性文件,最直接的是卫生部于1991年3月11日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细则》由卫生部根据《条例》授权所作的解释性规定,是《条例》的具体化。作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执法依据直接关系的标准是卫生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布,于199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共12个),《标准》是实施《条例》和《细则》必须遵守的卫生技术准则和卫生技术规范,是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至此,我国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从根本上保证了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

2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监督

公共场所为了满足顾客需要和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要使用大量的水,有的由所在地区供水部门输送市政自来水,有的建有自备水源,多数公共场所还建有二次供水设施,近几年许多宾馆安装了管道直饮水和饮用桶装水。提高饮用水卫生质量,必须具有国家法律控制,而卫生监督是国家法律控制的重要表现形式,应依据相应的饮用水卫生法规,加强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保障饮用人群身体健康。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是在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标准的规范下进行的。新《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实行,该法中与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有关的条文共7条,其中第29条规定了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我国第一部饮用水卫生监督法规性文件由建设部、卫生部共同批准颁发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1997年7月1日施行。共5章31条,包括:总则、卫生管理、卫生监督、法则、附则等。其中第6条对供水单位必须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作了明确规定,加大了执行《标准》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2001年9月1日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共包括7个文件,其中《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是在原《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水质指标由原《标准》35项修改后共96项,包括常规检测项目34项,非常规检测项目62项。新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GJ/t206-2005)是国家建设部,从2005年6月1日实施。规定了检测项目101项,其中常规检测项目42项,非常规检测项目59项。这些新增加的项目都是事关百姓身体健康的,在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增加,各地普遍建起地下蓄水池和高位水箱,公共场所二次供水成为城镇居民主要供水方式之一。由于缺乏相应的二次供水监督管理规定,各地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为此,加强公共场所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十分必要。依据《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二次供水水箱(或蓄水设备)每年至少清洗消毒1次,并对水质进行检验,包括必测、选测、增测项目,及时发现和消除污染隐患,保证居民饮水的卫生安全。许多公共场所使用饮水机和桶装水模式,其弊端可概括为饮水机、桶装水在使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桶装水存在着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不具备资质的厂家进入桶装水行业,有些厂商甚至采用不合格水源直接灌装。生产车间缺少空气净化装置,无严格的生产流程,导致水不合格。甚至使用废料和回收旧pC聚碳酸酯料制桶,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场所供宾客饮用的桶装水等饮用水应符合相庆的卫生标准。饮用纯净水其水质应符合《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共规定了感官指标4项、理化指标13项(其中污染指标9项)、微生物指标4项,计21项。瓶(桶)装饮用净水其水质应符合《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1999,规定了饮用净水的39项水质限值,其中感官指标4项,理化指标29项,微生物指标4项,放射性指标2项。购进使用的桶装水必须持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瓶装标识符合卫生要求,饮水机等部位必须定期清洗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必须持有有效的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使用的水质处理装置(器)应视净水效果,及时进行维护、呈更换过滤材料,所更换的过滤材料必须持有有效的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使用的水质处理器处理后的净化水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器卫生安全与功能评价规范》的要求。

3公共场所使用化妆品卫生监督

公共场所涉及化妆品种类多,不少化妆品无卫生许可批件或无产品合格标签,存在卫生问题不容忽视,是公共场所使用化妆品卫生监督的重点。应加强对公共场所单位化妆品卫生法规的培训学习,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公共场所宾馆、洗浴场所使用的洗发、淋浴等化妆品,美容、理发场所的普通和特殊用途化妆品,商场超市经营的各种化妆品等必须符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消费者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GB5296•3-1995)等的有关规定,要求使用和采购化妆品时须建立“索票索证”制度,进货要有正规发票,还要有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的复印件。如对小包装标签或说明书不符合《条例》要求,无质量合格标记的化妆品,未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无卫生部批件的进口化妆品,应拒绝进货,禁止使用,对外来化妆品主动索证,并要出具检验报告,以确保公共场所使用化妆品的卫生质量。

4公共场所空调卫生管理

随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日益广泛,人们生活、工作的室内空气质量更大程度地依赖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送风质量,集中空调系统的管理与群众的健康密切相关,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公共场所没有集中空调卫生管理制度,不少单位自空调通风系统建造后,一直没有清洗过。目前,一部专门针对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国家强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2003出台,规定了空调通风系统清洁程度的检查、工程环境控制、清洗方法、清洗后的修复与更换和清洗效果的指标和检验等要求,中央空调的清洗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机械设备或工具,以物理方式将通风系统中的污染物从通风系统部件表面剥离下来。清洗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制剂,应满足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应对通风系统和人员造成损害。为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通过集中空调系统传播,改善室内空气质量,2003年8月19日,卫生部颁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开始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为此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的监督检查,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研究和探索公共场所空调卫生管理模式,制定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及清洁消毒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对开展集中空调系统检测与清洁消毒机构的管理,以确保公共场所空调各项指标严格达到国家各项卫生标准,确保广大人民众的身体健康安全。

5公共场所消毒

公共场所人员往来极为频繁,直接或间接污染公共场所的机会很多,极易引起交叉感染,而消毒是控制传染性疾病传播以及疫情发生时应急对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公共场所的消毒对象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包括旅店的卧具、茶具、理发美容用具、游泳池水消毒等,所以,公共场所消毒工作难谟很大的,但从卫生要求的角度来看,有不少共同的消毒对象,如室内空气消毒、饮水机消毒、空调机消毒等。在实际工作中应按照《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要求,正确运用消毒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控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的方式可参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第四部分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对室内空气的消毒处理方法。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篇7

系到学校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维系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水性传染病暴发疫情在宜宾市和周

边地区的农村学校时有发生。为了解宜宾市乡镇学校饮用

水存在的卫生安全风险,预防和控制学校水性传染病的暴发与

流行,维护学校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环境,笔者于2011年对宜宾

市乡镇学校生活饮用水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抽取宜宾市乡镇中、小学校共331所,其中中

学139所,小学192所。学校师生人数共计325778名,饮水人

数计232417名。

1.2方法现场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学校供水类型、水

源类型和供水方式、水源污染及防护、消毒设施与措施、生活饮

用水卫生管理情况。同时现场抽检学校饮用水水样。

1.3检测指标不同水样均测定18个指标,包括色度、浑浊

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

固体、总硬度(以CaC03计)、耗氧量、氨氮、砷、氟化物、硝酸盐

(以n计)、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检测方法依据《生活饮用

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执行;评价方法依据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所测水样只要

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即判定该水样不合格。

1.4质量控制宜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技术方案、统

一调查方法与内容、统一培训人员。负责水质分析的各区县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须有计量认证资格,并按《实验室分析

质量控制程序》开展样品检测质控。

1.5统计分析数据使用excel2003和SpSS13.0软件进行

计算机录入和分析处理。

2结果

2.1供水类型宜宾市有52.o%(172/331)的乡镇学校为乡

镇水厂供水,有21.1%(70/331)的学校生活饮用水系二次供

水,有26.9%(89/331)的学校为学校自备水源供水。自备水源

学校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乡镇和经济条件较差的中心

集镇。调查中有311所(占94.o%)学校供水量充足,有88所

(占26.6%)学校学生有喝生水现象。

2.2水质检验抽检乡镇水厂供水172份,二次供水70份,学

校自建设施供水89份。3种水样选择感官指标、微生物指标和

一般理化指标中的总硬度、硫酸盐、铁、锰进行比较,乡镇水厂

供应学校的生活饮用水有较高的合格率,达到了70.9%;而自

备水源用水和二次供水合格率较低,分别只有6.7%,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79,p=0.000)。

2.3监测指标单项分析调查中对采集的水样18项指标进

行评价,其中色度、pH、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氨氮、

砷、氟化物、硝酸盐9项指标未检测出超标水样;其他指标均出

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其中大肠菌群监测合格率最低,其次

是臭和味、菌落总数、肉眼可见物、浑浊度等指标。

2.4消毒与未消毒的水质合格率比较经过水质消毒的学校

水质监测合格率为50.2%(137/273),高于未消毒的水质合格

率(32.8%,1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p=0.016)。

2.5不同供水类型消毒效果评价乡镇水厂消毒效果

(74.2%,112/151)优于学校自建设施供水和二次供水

(20.5%,25/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78,p=0.000)。

3讨论

根据饮用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宜宾市乡镇学校生活饮用

水水质总体合格率仅47.1%,低于全省农村安全饮水学校的平

均水平(49.65%)。说明宜宾市乡镇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质

量较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危害着广大师生的身体健

康。在18项指标中大肠菌群合格率最低,说明影响宜宾市乡

镇学校饮用水卫生质量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微生物污染,与国内

相关资料吻合。大肠菌群检出表明饮用水可能受到人或动

物粪便污染,可能存在肠道致病菌等病原体的危害,提示应

加强乡镇学校饮用水消毒处理。由于乡镇水厂有较完善的水

质处理设施和卫生管理体制,能够保证水厂出水质量,所以由

其供水的学校水质监测合格率较高,而学校自建设施供水和二

次供水在饮用水处理、安全管理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问

题,无法对水质进行有效管理,导致学校饮用水水质抽检合格

率偏低,与北京市通州区农村学校的报道一致。因此,提高

学校饮用水卫生质量既要做好水质处理,还应重视饮用水卫生

管理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足

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包括饮水和生活用水”。所以,无论

是供学生直接饮用的水,还是日常生活用水,都应符合国家饮

用水卫生标准,这也是学校应承担的法律职责。针对宜宾市乡

镇学校饮用水卫生现状,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

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应由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各自分工,相互

协调,加强监督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应将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工

作列入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建立责任追

究制。卫生部门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还应做好学校生活饮

用水卫生管理中危险性分析的应用,及时进行检测结果的

分析和预警,积极做好水质消毒技术指导工作,并督促学校全

面贯彻落实生活饮用水消毒制度,切实提高饮用水卫生质量。

二是农村改水应重点兼顾学校使用的生活饮用水,发挥现有乡

镇水厂的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尽可能把自备水学校纳

入乡镇水厂供水管理体系,以改变学校低水平管理饮用水的卫

生现状,提高学校的供水质量。三是加强饮水从业人员卫生知

识培训和法制教育,提高其卫生意识和工作技能,最大限度地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篇8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分析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质的好坏及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天河区位于广州市城区中心,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全区有近150万人,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生活饮用水,本区的饮用水包括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直饮水,直接和间接都取之于珠江,然后由自来水厂处理后输送至千家万户。由于生活饮用水水质直接关系到本区人民的健康,为此,需全面了解本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探讨预警监管机制,预防、控制因饮用水污染而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确保饮用水安全。现对2008~2012年全区所有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资料进行汇总、搜集、统计、分析,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天河辖区内2008~2012年共1165份生活饮用水检测结果资料,水样包括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直饮水等所有生活饮用水。

1.2检验方法与评价标准所采水样按照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测,检验结果以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评价依据。在所有理化与微生物检验项目中,有一项超标即可判定为不合格样。

1.3检验项目

1.3.1理化检验项目浑浊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锰、耗氧量、氯化物、氟化物、pH值、铁、锌、铜、铝、砷、氨氮、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

1.3.2微生物检验项目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共22个检验项目。

1.4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对率进行比较分析,以p

2结果

2.1不同年度合格率比较2008~2012年共检测水样1165份,合格880份,总合格率为75.5%,5年合格率分别为56.1%、70.0%、78.9%、84.4%、79.4%,2008年合格率最低(56.1%),2011年合格率最高(84.4%),5年间合格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31.2,p

2.2不同检测项目合格率比较从检测的22个项目来看,大肠埃希氏菌、铁、砷、氨氮、溶解性总固体合格率为100%,合格率最低的两个检测项目为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其合格率分别为84.1%、96.4%,其他各检测项目合格率均>97%,见表2。

3讨论

天河区2008~2012年生活饮用水总合格率为75.5%,高于国内报道的浙江义乌市57.1%的合格率[2],与重庆市渝北区报道的合格率相近[3],显示天河区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较好。2008~2010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2008年合格率仅为56.1%,至2010年达78.9%,表明天河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在此期间不断改善。2010~2012年水质总合格率为80.8%,3年间合格率无显著性差异,显示近3年本区水质状况基本稳定,但仍需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本区5年1165份水样22个检测项目进行分析,可见天河区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最低的项目为菌落总数,其次为总大肠菌群,显示微生物污染是本区水质污染的最大威胁。管网末梢设备老化,二次供水管道及储水系统陈旧,水质净化消毒不够,水源保护不力可能是造成本区微生物检测项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饮水中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危害是威胁本区饮水安全的首要问题。实验证明,接触作用30min游离余氯>0.3mg/L时,水中的伤寒、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布氏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已被完全杀灭[4]。肠道病毒对氯消毒剂的耐受力较肠道病原菌强。但目前认为,如水的浑浊度≤1度,pH0.5mg/L时,可防止肠道病毒的介水传播[5]。因此,饮水消毒是切断介水传染病的首要手段。

生活饮用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饮用水的卫生状况有直接联系[6-7]。为确保本区市民喝上安全饮用水,针对本区水质易受微生物污染的特点,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改善本区饮用水质量:①加大对水质卫生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饮水安全意识。②检查现有饮水工程的消毒设备是否合理、有效,做好水质消毒净化处理工作,对新建的工程在设计过程中要强化管理消毒设备这一项,这样就会大幅降低微生物对饮用水的污染,确保饮水质量。③加强水质检测力度和饮用水水源的卫生管理,防止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敖海英,王云,盛洁,等.2008年-2012年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12):2965-2966.

[2]季巧珍,孙晓峰,朱世瑜,等.2007-2009年义乌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9):2258-2259.

[3]海英,樊军,胡迪,等.2007年度重庆市渝北区生活饮用水安全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3):668.

[4]金银龙.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释义[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61.

[5]姚志麟.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6.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篇9

第一条为保证生活饮用水(以下简称饮用水)卫生安全,保护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城市供水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单位(以下简称供水单位)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的卫生监督。

第三条卫生部主管钱国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

建设部门主管全国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风城镇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以对供水单位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实行卫生许可制度。

第五条国家鼓励有益于饮用水卫生安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的推广。

第六条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七条集中式供水单位必须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签发的卫生许可证。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设施对外供水的企业还必须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方可供水。

第八条供水单位新建、改建、扩建的饮用水供水工程项目,应当符合卫生要求,选址和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卫生行政部门参加。

第九条供水单位应当建立饮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

第十条集中式供水单位必须有水质净化消毒设施及必要的水质检验仪器、设备和人员,对水质进行日常性检验,并向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检测资料。

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的企业,其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人员上岗的资格和水质日常检测工作由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第十一条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必须取得体检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并每年进行一健康检查。

凡患有痢疾、伤害、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渗出性病及欺了有碍饮用水卫生的疾病的和病原携带者,不得接从事供、管水工作。

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未经卫生知识培训不得上岗工作。

第十二条生产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产品卫生许可证批准文件,取得批准文件后,方可生产和销售。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使用无批准文件的前款产品。

第十三条饮用水水源地必须设置水源保护区。保护区产禁修建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及一切有碍水源水质卫生的行为。

第十四条二次供水设施选址、设计、施工及所有材料,应保证不使饮用水水质受到污染,并有利于清洗和消毒。各类蓄水设施要加强卫生防护,定期清洗和消毒。具体管理办法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情况另行规定。

从事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的单位必须取是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许可后,方可从事清洗消毒工作。清洗消毒人员,必须脂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取得体检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第十五条当饮用水被污染,可以危及人体健康时,有关单位或责任人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向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章卫生监督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风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

供水单位的供水范围在本行政区域内的,由该行政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其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供水单位的供水范围超出其所在行政区域内的,由供水单位所在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饮用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供水单位的供水范围超出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由该供水单位的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其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铁道、交通、民航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卫生监督机构,行使卫生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饮用水卫生监督职责。

第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式供水项目时,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的水源水质监测和评价。

第十八条医疗单位发现因饮用水污染出现的介水传染病或化学中毒病例时,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污染事故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当发现饮用水污染危及人体健康,须停止使用,对二次供水单位应责令其立即停止供水;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应当会同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停止供水。

第二十条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管理范围发放,有效期四年,每年复核一次。有效期满前六个月重新提出申请换发新证。

《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的申办按《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必须进行卫生安全性评价。与饮用水接触的防护涂料、水质处理器以及新材料和化学物质,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后,报卫生部复审;复审合格的产品,由卫生部颁发批准文件。其他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报卫生部备案。

凡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进口产品,须经卫生部审批后,方可进行和销售。具体管理办法由卫生部另行按制定。

第二十二条凡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以及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件的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经日常监督检查,发现已不符合卫生许可证颁发条件可不符合卫生许可批准文件颁发要求的,原批准机关有权收回有关证件可批准文件。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饮用水卫生监督员,负责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部门可聘任饮用水卫生检查员,负责乡、镇饮用水卫生检查工作。

饮用水卫生监督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发给证书,饮用水卫生检查员,负责乡、镇饮用水卫生检查工作。

饮用水卫生监督员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发给证书,饮用水卫生检查员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发给证书。

铁道、交通、民航的饮用水卫生监督员,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发给证书。

第二十四条饮用水卫生监督员应秉公执法,忠于职守,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集中式供水单位安排未取得体检合格证的人员从事直接供、管水工作或安排患有有碍饮用水卫生疾病的或病原从事直接供、管水工作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进,并可对供水单位处以下20元以上海市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进,并可对供水单位处以下2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修建危害水源水质卫生的设施或进行有碍水源水质卫生的作业的;

(二)新建、扩建、改建的饮用水供水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参加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而擅自供水的;

(三)供水单位未取得卫生许可证而擅自供水的;

(四)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五)未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许可擅自从事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工作的。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或者销售无卫生许可批准文件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责令改进,并可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0000元,或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城市自来水供水企业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的企业,有下列午行为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进,并可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可处以免10000元以下罚款:

(一)新建、改建、扩建的饮用水供水工程项目未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而擅自建设并投入使用的;

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篇10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

【中图分类号】R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52-02

静宁县在2008年至2011年,由水利部门和卫生部门联合进行了静宁县农村饮用水水质调查和农村安全饮用水系统进行了维护和改造,使全县农村地区的供水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现实生活中遵从健康66条,使让广大的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从而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通过抽样检查,了解静宁县农村饮用水供水点(水厂)基本状况和水质情况,为改善静宁县农村饮用水设施卫生状况,为我县现在和将来水质安全制定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1 选点

抽取静宁县所有的城乡水厂及供水点30个。

2 方法与步骤

2.1 现场调查

参照“中国农村供水设施卫生学风险因素分析”编写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水源水,水处理及配水设施,水质消毒,供水管理等几方面,由水利部门和疾控部门组成的调查人员现场对各供水点(水厂)的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现场察看了水质消毒情况,水源的外环境情况、供水设施情况等。

2.2 水样的采集

分别在我县的枯水期,丰水期用消毒过的玻璃容器和10%硝酸浸泡过的聚乙烯塑料瓶采集各供水点(水厂)水源水和末梢水各2份,对采取了消毒措施的水源水现场监测余氯含量。

2.3 检测指标及结果评价

所有的检测项目选取常规检测指标中的20项,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对饮用水样全部进行检测检验,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50-2006)对所有的检验检验结果进行评定,所检测检验的水质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就判为此水样不合格。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对检验的所有数据都先录入到eXCeL2009数据库,对调查数据和水质检测检验的数据一一进行核实,用SpSS19.0对所有的检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水源卫生防护30个供水点(水厂),有21.0%的水源井深度不足100m;地下水源30m内有污染的占90.0%,水源周边存在可能造成水质影响的人为活动占90.0%;由于设备维护不良,导致每年各种管道阀门出现故障一次及以上的有33.3%;每年出现供电故障、管道故障等出现供水不足的均为70.0%。具体情况见表1

3.2 水处理及配水系统

调查的30个供水点(水厂)中,有27个无过滤沉淀设备,占90.0%,有储水池或者水塔,占10%,有86.7%的供水点(水厂)有无防护的孔洞,有90.0%的供水点(水厂)没有消毒设备。相关情况见表2。

3.3 供水设备维护管理状况

每年对供水设备、蓄水设备进行彻底清洗的供水点(水厂)为6个,点被抽查总数的20.0%,其中3个供水点(水厂)的水池管理、清洗和消毒全部由非专业人员操作,管网维修后,仅有2个供水点(水厂)管道进行冲洗消毒,2个供水点(水厂)有每天的消毒记录,没有每天消毒记录的的供水点(水厂)占93.3%,90%的供水点(水厂)没有卫生许可证;供水点(水厂)管水员配备比较完善,体检率占50%,有70%的供水点(水厂)未制定管水人员的操作规程。

3.4 水质分析结果

3.4.1 水质合格率结果前后共采集农村生活饮用水样品200份,总体合格率为40%,枯水期水质的合格率好于丰水期,水源水和末梢水的水质合格情况其本相同。具体情况见表3和表4

4 讨论

4.1 水源

随着我县改水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饮用水供水点(水厂)设备基本有了保障,各水源周围的污染因素减少,而今我县约89%的农村供水点(水厂)都采用深井水为水源水供应,同时各水源点都也基本有了比较良好的防护措施,大大降低了水从源头污染的风险。

4.2 水处理及配备系统

而今已有42.6%的供水点(水厂)有水池(塔),且储水池(塔)上也有入孔等孔道和外界直接相连,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增加了水质可能被污染的机会和风险。

75%的供水点(水厂)没有安装消毒设备,从而导致消毒成了样式,造成一半多以上的水样的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所以农村饮用水消毒是水利部门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普及饮用水的消毒,保障消毒设备安装和已有的消毒设备发挥作用,将对我县农村饮用水卫生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4.3 供水的卫生管理

静宁县的农村供水点大多数为临时人员来管理,基本上都是非专业人员,虽然管水人员的配备率较高,体检率也高,但是由于供水点的基础设施问题,加之管水人员自身素质的低下,导致出现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供水点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根本没有管理制度),也没有操作规范或有规范也是流于形式,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也不完善。

4.4 水质合格状况

静宁县农村饮用水合格率严重低于全国水平,主要超标指标为微生物指标,并且枯水期微生物指标合格率略高于丰水期。一个很明显的原因也是由于丰水期雨水多,雨水将人畜的大小便冲入供水管网,从而污染了水质,加之对饮用水的消毒跟不上要求。

5 结论

5.1 我县的所有水源水近几年都基本上以地下水为主,卫生防护基本能保障,所以水源水的污染风险会较小。

5.2 饮用水消毒是我县提高饮用水合格率的最关键因素。

5.3 水处理及配水设施中存在严重的对人健康有危险的因素,如所有的污染物易进入水源。

5.4 农村供水点的所有资料严重缺少,尤其是管水人员的业务素质急需加强培训。

6 建议

在静宁县农村加大饮用水消毒,并注重各种供水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加强饮用水的监督和监测工作,这就要求卫生监管部门和水利部门两家共同联合,加大各自的工作力度,从而有效预防涉水传播传染病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