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57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篇1

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这意味着苏州工业园区从“工业园区”上升到“新城建设”层面,园区的产业、创新、城市、社会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一场转型升级的大变革。苏州工业园区引领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它以变革创新为增长引擎,是极具吸引力的试点智慧城市。2013年2月,住建部公布的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苏州工业园区以高分成功入选,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崭新的阶段。

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自1994年建区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顶层设计,注重经验借鉴,并且加强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如今,苏州工业园区拥有覆盖广泛、高速便捷的基础网络环境,将城市宽带、移动网络、无线wi-Fi囊入其中。园区已实现电信、广电等宽带信息网络、高清数字电视网络的全覆盖,光纤入户、城市光网建设也已全面展开,并在全省率先试点了户外wi-Fi覆盖。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以“四维、三库、三通、九枢纽”为智慧城市应用架构,打造智能公交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智慧环保系统等,并致力于围绕智慧城市需求,大力发展融合通信、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将该区域建成全国领先的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国际一流的智慧型城区。

未来3到5年内,园区将形成“基础设施畅达易用、城市管理协同高效、公众服务整合创新、智慧产业快速发展”的智慧城市运营体系。

“众智云集”建“智慧园区”

为协助推进园区“智慧城市”建设,1月23日,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成立“智慧城市实验室”,协助园区的智慧城市推进工作,按照“以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化、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并且积极响应园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宽带园区”、“协同园区”、“宜居园区”、“亲民园区”、“云彩新城”的“四区一城”信息化建设目标,推进园区的信息化建设。

“智慧城市实验室”具体从事创意、项目、产品、技术的征集、展示、测评、推荐,以及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规划建设、产品技术、建设运营、评价指标等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打造“智慧综保区”

苏州工业园区于8月3日正式启动“智慧综保区”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智慧综保区是在综保区内应用物联网技术,集成各类传感器,综合道路、卡口、停车场、泊位、仓库、人员、单证、系统各环节的资源,建成集过程控制、绩效评估、政务公开、信息推送、多媒体展示“五位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全面支撑智能物流的发展。企业也可以实时查询通关进度,追踪后续步骤,及时办理各种手续。该平台上线后,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提升了车辆的周转率。

园区海关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物流监控体系,实现了卡口智能化、场站智能化、查验智能化。启用ReiD电子车牌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车辆通过主卡口时直接提示“查验”或“放行”,从而减少车辆进场等待的滞留时间,加快实货放行速度。场站内通过统一的后台调度体系,依靠短信推送、大屏显示等多渠道信息指引车辆行驶、停靠及离场。另外,将视频监控系统延伸至企业装货平台,建立查验移动作业系统,实时采集和传输现场查验作业信息,及时录入查验结果,提高查验效率和质量。

创新园区发展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1994以来,在中新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之路。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国协调发展最好、竞争能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引领者。

2013年初,苏州工业园区高分入选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在新加坡与中国两国政府的合作下,苏州工业园区的智慧城市发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新中两国互惠互利合作模式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知评表示:“苏州工业园区很荣幸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为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自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将信息化定位为实现现代化的驱动力以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方案措施,使园区的发展保持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沿。”

据了解,10月22日,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SipaC)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企发局)共同签署了关于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合作的备忘录,这是开启新一轮智慧城市“双区互动”的举措。此次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将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加深两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通过此次中新智慧城市的“双区互动”,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将在新加坡及苏州工业园区内各选择一片区域进行智慧城市试点。该合作将通过公开创新的采购模式如新加坡的“征求合作计划”,构建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桥梁,为中新企业提供一个展现其智慧城市发展技术能力的平台。双方政府也将有机会在其他城市和区域部署相关创新方案前,在该区块率先进行试点。

“新加坡与中国在发展智慧城市方面具有共同的愿景,那便是建设一个适宜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信息技术是任何智慧城市得以发展的支柱,每天我们都接触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数据,所以,如何以创新的方式抓取、转移并诠释这些数据以提升公民的生活素质变得至关重要。”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执行副主席雷纳德(steveLeonard)先生表示,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将与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发掘新的机会,利用新加坡企业的优良经验,进一步发展苏州工业园区。

相关链接

物联网开创园区“智慧物流”新时代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一直致力于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物流监控体系,实现了“三个智能化”:

卡口智能化启用ReiD电子车牌管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车辆通过主卡口时直接提示“查验”或“放行”。从而减少车辆进场等待的滞留时间,加快实货放行速度。

场站智能化,场站内通过统一的后台调度体系,依靠短信推送、大屏显示等多渠道信息指引车辆行驶、停靠及离场。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篇2

目前,国内一些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先行先试,智慧园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2012年,中关村将示范区“一区多园”的空间信息与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科技金融资源、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整合,促使中关村向智慧园区全面转型。今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暨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项目”投入应用,运用RFiD、云服务等构建了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体系,从“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三个角度对园区内的人、车、物等资源以及媒体资料等虚拟资产实现了全方位的监测与管理。

一、软件谷打造智慧园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软件谷而言,智慧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智慧化提升园区竞争力已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在部级园区中,有63个提出了智慧园区的建设理念,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他各级园区也积极开展智慧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南京,“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将南京打造成为“人文绿都、智慧南京”。2011年,在软件谷的建设初期,法国凯捷公司对园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高端策划和顶层设计,提出将软件谷打造成全国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云之谷”,以智慧化提升软件谷综合竞争力。

2.智慧园区的建设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iCt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海量运算能力,提高区域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因此,智慧园区的打造必须建立在软件产业的高端发展上,新一代通信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将会构建起园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和面向未来的全新园区形态。同时,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也将会为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必将对今后软件谷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智慧园区建设是软件谷“二次创业”的迫切要求

对于软件园区而言,第一次创业主要是依靠便利的交通、充裕的人才、优美的生态、完善的配套和高效的体制机制等优势条件,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进来,形成产业集聚态势;第二次创业需要以打造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为目标,依托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优质的政务服务和集约高效的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核心是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因此,只有在智慧园区建设上走在前列,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园区发展要素和资源,创新管理手段与措施,减少运营成本和流程,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契机,加速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与国内外诸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和现状

1.建设规划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南京)软件谷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理念,打造“绿色、低碳、智能”软件谷;以云计算技术和应用服务引领发展,加快云技术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工业设计、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产业园、超级云计算服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三网融合产业园、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基地。

2.建设目标

以建设“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软件园区为目标,优化顶层架构设计,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化建设模块化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巩固与提升,实现“政务工作公开化、园区服务网络化、数据资源共享化、辅助决策智能化、体系建设标准化”,高标准建成“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智慧园区。

3.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

目前软件谷已建成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有iBm润和软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北大工学院南京研究院、中兴通讯全球云计算中心、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江苏虚拟软件园、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紫金(雨花)科创特区云端虚拟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等,可为企业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技术支持。

4.正在搭建的体系架构

软件谷目前正在按照“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精心打造移动互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专业园区,并积极搭建“一中心、三平台”建设架构,即: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以及依托超云中心建设的“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等三大平台。

(1)南京超级云计算服务中心。该中心作为软件谷的基础云平台,今年年底将正式建成,未来将承担为谷内各类软件企业提供更加先进的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功能,也是软件谷建设智慧园区的核心技术依托。该中心主要建设云服务和云应用两个平台。云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后,计算能力将达200万亿次、存储规模将达pB级,后续超算性能指标还将扩展到千万亿次以上计算能力和eB级别海量存储规模。云应用平台则提供创业孵化应用云、培训应用云、研发测试应用云、政务应用云、治安应用云、环保应用云、交通应用云、教育应用云、医疗应用云等业务。

(2)“智慧园区”产业平台。该平台主要引进智慧产业领域内的高端企业,聚集智慧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对智慧产业进行顶层方案规划和分模块设计,研究适应软件谷产业特点的智慧园区架构和产业链等各个方面,开展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警务、智慧环境、智慧电子商务等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完整的智慧产业链条。位于软件谷a8地块的楚翘城项目是软件谷公司自主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与南京电信的合作,楚翘城从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服务都贯穿了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融合化的理念,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管理运营的成本,达到商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工作高效化。

(3)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整合谷内现有的公共技术平台资源,打造一体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孕育孵化载体,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产品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等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为谷内企业在大数据、云渲染等前沿信息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尝试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和强大专业的后台支持。

(4)园区信息化建设平台。该平台汇聚谷内所有行政资源,负责制定信息化工作规划、分解年度目标、安排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组织人才培训、交流发展经验、开展绩效评估等工作。软件谷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及时解决软件谷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任务跟踪和工作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高效推进。同时,设立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行政管理、企业服务、企业管理等不同领域的特点,全面负责“管委会—职能局或专业园区—企业”三级信息化建设与指导工作。

三、软件谷智慧园区建设规划

1.三大策略推动智慧园区发展

一是抓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通讯、移动互联、游戏动漫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产业,着力优化软件产业结构,提升软件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抓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紫金科创特区、创业创新城和中以智慧园等一批载体,大力推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产业园建设。三是抓“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积极做好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智慧行业应用领域形成集聚优势。

2.加快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建立惠及企业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部署针对园区的网络解决方案,建设简洁、可靠、高性能的园区网络,基本实现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和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提升网络承载能力与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各类网络之间互联互通,提升宽带互联网省际、国际的出口能力,建设全市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与网络监测预警,加强对重要设施的保护,建立应急通信保障机制。

3.积极推进三大功能应用

一是加快推进网上企业服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基本信息库,定向各类扶持企业的政策、信息、资源,实现从项目准入手续办理、专项申报材料评审、统计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财税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管理。二是加快“智能招商”模块建设,将谷内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楼宇资源和招商条件等信息全部入库联网,根据招商对象的实际需要,在第一时间为其寻找符合条件的落户资源。三是加快企业与园区的社区媒体交流平台建设,及时汇总谷内企业对园区发展和政策服务的具体诉求建议,及时有效准确互动,有针对性地提升环境建设和政务服务水平。

4.丰富业务支撑平台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篇3

上海智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智隆),是中国专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提供商,中国智慧校园的倡导者。

智隆信息是注册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上海智隆的整个团队伴随高教行业发展7年,持续专注于教育信息化领域,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帮助学校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信息化帮助高校由“管理型大学”向“服务型大学”转变。

自成立以来,上海智隆一直秉承“打造教育行业的劳斯莱斯品牌”的经营理念,“尊重客户、尊重员工”的企业文化,坚信自有产品可以为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提升创造价值。通过持之以恒地提升自身能力,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和提升服务质量,上海智隆在实现与客户的共同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发展成为中国智慧校园领域技术服务的领航者。

借鉴国内外大学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团队需要精通学校业务,且要持续稳定,才能为高校打造“量身定制”的最佳解决方案,并在实施后取得最佳效果。智隆信息一直高度重视每位客户的价值,积极倡导并推行“适合的,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力争为用户建设精品项目,充分满足客户的期望,并在不断完善项目工程。客户满意,才是智隆人的追求。

在高教行业,所谓“标准”的产品很难适应学校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应用。产品只是基础,各个高校都会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和使用习惯。作为一家专业的信息化服务企业,上海智隆会根据学校的业务需求及管理模式,为学校专门定制符合实际业务的应用系统。上海智隆深刻理解学校的业务和实际需求,能够为学校提出合理的信息化建议并提供配套服务。

上海智隆不仅提供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还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上海智隆智慧校园的核心基础平台包括智隆统一门户平台、智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智隆公共数据平台、智隆数据交换平台、智隆校园移动门户。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篇4

SmartCampusplatformBuilding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CaseStudyofGuangdongConstructionpolytechnicQingyuannewCampus

CHenBin,wULi-zhi

(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Center,GuangdongConstructionpolytechnic,Guangzhou510440,China)

abstract:thesmartcampusis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thedigitalizedcampusandthehigheststateofcampusinformatization.many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currentlycarryingoutsmartcampusconstructionandtrytopromoteit.GuangdongConstructionpolytechnicputsforwardtheoverallobjectiveofthesmartcampusconstructionfortheQingyuannewcampus.UsingthedesignanddevelopmentofsmartcampusconstructioninQingyuannewcampusasacase,thepaperanalyzestheplatformbuildingofsmartcampuswiththebasesofitspractice.

Keywords:SmartCampus;applicationplatform;resourceplatform

1引言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智慧校园建设,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园?目前智慧校园没有标准的定义,学者对智慧校园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智慧的学习环境[1]。也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校园应用[2]。还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学校信息化回归“以人为本”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理念,智能感知、资源组织、信息交换、管理逻辑与科学决策等[3]。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状态,它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感知、社交网络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个体课程和学习、工作情景,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地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职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创新服务。[4]

2智慧校园的顶层规划

因此,如何理解智慧校园?智慧校园能更透彻地感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物与人,物与物,系统之间实时的感知;智慧校园拥有一个高速互联的网络,通过4G移动网和高速互联网,实现三网融合,方便随时随地及时地进行信息的交互;智能校园具有更好的实时控制功能,能及时关闭闲置电器,实时监控校园治安和交通;智慧校园具备面向服务的运算,通过云计算和数据挖掘,能优化资源利用,实现量化评估,提供专家系统。

智慧校园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和演进,是信息化建设主要趋势。我院在清远新校区的规划中,以建设智慧新校区为总体目标。根据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以此为目标,设计学校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资源架构和数据架构,将学院的所有业务、应用和数据进行高度关联,设计出学校未来5-8年内可操作性较强的智慧校园。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实现平安、生态、绿色、和谐和科学校园。拟建设的系统有: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校园一卡通支付平台、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智慧校园消息中心和移动应用平台。拟建设的应用有招生管理、迎新服务管理、就业管理、电子离校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人事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协同办公、开放实验室管理、电源能耗管理、公寓水电管理、校园照明管理和安防管理等。

3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建设

结合学院智慧校园建设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当前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强化顶层设计,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并以一卡通建设为依托,理清发展思路,加强融合创新,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中,校园一卡起重要的桥梁作用。它实现了校内主要消费流通,同时,校园一卡通可与银行卡、支付宝等相关联,实现校园一卡通的金融功能,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校园一卡通还实现了校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等的门禁管理,又是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能够实现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考勤系统等的无缝对接,可以成为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校园一卡通是“智慧校园”中应用支撑平台的一个重要基础。

智慧校园中的应用支撑平台还包括: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身份认证系统不仅仅是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服务,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实现各系统的单点登录功能,而且要建设基于校园一卡通、二代身份证、指纹等介质的身份认证系统,配合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提高智慧校园的安全性。数据中心至少包含三个部分:具有学院特色的信息标准、共享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信息标准在学院范围内作为数据编码的依据和标准,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共享数据中心是对智慧校园中的各种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数据共享,提供了深层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采集与分发,提供对被交换信息进行清洗、转换、装载入库等数据交换服务,确保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智慧校园中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智慧的人性化服务。

4智慧校园资源平台建设

智慧校园中业务应用平台主要包括:面向学生学业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学生工作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行政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学生学业管理的业务系统有:教务系统,教材管理系统、课室管理系统、评教系统等;面向学生工作管理的业务系统有:招生系统、迎新系统、学工系统、宿舍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顶岗实习系统、就业系统、离校系统和校友系统等。面向行政管理的业务系统有: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目前,学院在业务应用建设取得了很好成绩,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实现与校园一卡通的无缝连接,打通学院基于“人,财,物,管理”的数据流,为迎新,教学质量监控,高校决策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育,因此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也是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学院数字化学习中心包含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和顶岗实习平台,基本满足了学院数字化教学科研的需求。在未来的智慧校园中,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将会是高并发性、高带宽和大容量的,因此智慧校园中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从硬件和软件同时进行。硬件方面,搭建学院的私有云平台,以支持各院系搭建有专业特色的学习中心,及支撑高清录播教室和智慧实训室的建设等。软件方面,建设一套基于多智能终端,围绕教学管理、教学评估、资源分配、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的网络多媒体可视化教学及资源平台。

智慧校园要实现真正智慧化,关键在大数据的运用。相较于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最核心的特征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传感设备和信息系统获取了海量的活动与状态数据,并基于这些海量数据分析而掌握事物的规律,提供智慧服务。因此智慧校园的规划建设中,大数据应用平台是最关键的地方。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篇5

关键词:智慧校园;应用平台;资源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082-02

SmartCampusplatformBuilding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CaseStudyofGuangdongConstructionpolytechnicQingyuannewCampus

CHenBin,wULi-zhi

(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Center,GuangdongConstructionpolytechnic,Guangzhou510440,China)

abstract:thesmartcampusis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thedigitalizedcampusandthehigheststateofcampusinformatization.many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currentlycarryingoutsmartcampusconstructionandtrytopromoteit.GuangdongConstructionpolytechnicputsforwardtheoverallobjectiveofthesmartcampusconstructionfortheQingyuannewcampus.UsingthedesignanddevelopmentofsmartcampusconstructioninQingyuannewcampusasacase,thepaperanalyzestheplatformbuildingofsmartcampuswiththebasesofitspractice.

Keywords:SmartCampus;applicationplatform;resourceplatform

1引言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智慧校园建设,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园?目前智慧校园没有标准的定义,学者对智慧校园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智慧的学习环境[1]。也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校园应用[2]。还有学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学校信息化回归“以人为本”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理念,智能感知、资源组织、信息交换、管理逻辑与科学决策等[3]。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状态,它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感知、社交网络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个体课程和学习、工作情景,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地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职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创新服务。[4]

2智慧校园的顶层规划

因此,如何理解智慧校园?智慧校园能更透彻地感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物与人,物与物,系统之间实时的感知;智慧校园拥有一个高速互联的网络,通过4G移动网和高速互联网,实现三网融合,方便随时随地及时地进行信息的交互;智能校园具有更好的实时控制功能,能及时关闭闲置电器,实时监控校园治安和交通;智慧校园具备面向服务的运算,通过云计算和数据挖掘,能优化资源利用,实现量化评估,提供专家系统。

智慧校园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和演进,是信息化建设主要趋势。我院在清远新校区的规划中,以建设智慧新校区为总体目标。根据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以此为目标,设计学校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资源架构和数据架构,将学院的所有业务、应用和数据进行高度关联,设计出学校未来5-8年内可操作性较强的智慧校园。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实现平安、生态、绿色、和谐和科学校园。拟建设的系统有: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校园一卡通支付平台、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智慧校园消息中心和移动应用平台。拟建设的应用有招生管理、迎新服务管理、就业管理、电子离校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人事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协同办公、开放实验室管理、电源能耗管理、公寓水电管理、校园照明管理和安防管理等。

3智慧校园支撑平台建设

结合学院智慧校园建设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当前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强化顶层设计,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并以一卡通建设为依托,理清发展思路,加强融合创新,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中,校园一卡起重要的桥梁作用。它实现了校内主要消费流通,同时,校园一卡通可与银行卡、支付宝等相关联,实现校园一卡通的金融功能,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校园一卡通还实现了校门、教学楼和学生公寓等的门禁管理,又是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能够实现与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考勤系统等的无缝对接,可以成为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校园一卡通是“智慧校园”中应用支撑平台的一个重要基础。

智慧校园中的应用支撑平台还包括: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身份认证系统不仅仅是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服务,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与权限控制,实现各系统的单点登录功能,而且要建设基于校园一卡通、二代身份证、指纹等介质的身份认证系统,配合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提高智慧校园的安全性。数据中心至少包含三个部分:具有学院特色的信息标准、共享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信息标准在学院范围内作为数据编码的依据和标准,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共享数据中心是对智慧校园中的各种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数据共享,提供了深层次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采集与分发,提供对被交换信息进行清洗、转换、装载入库等数据交换服务,确保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智慧校园中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智慧的人性化服务。

4智慧校园资源平台建设

智慧校园中业务应用平台主要包括:面向学生学业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学生工作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行政管理的业务系统。面向学生学业管理的业务系统有:教务系统,教材管理系统、课室管理系统、评教系统等;面向学生工作管理的业务系统有:招生系统、迎新系统、学工系统、宿舍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顶岗实习系统、就业系统、离校系统和校友系统等。面向行政管理的业务系统有: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目前,学院在业务应用建设取得了很好成绩,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实现与校园一卡通的无缝连接,打通学院基于“人,财,物,管理”的数据流,为迎新,教学质量监控,高校决策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育,因此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也是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学院数字化学习中心包含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和顶岗实习平台,基本满足了学院数字化教学科研的需求。在未来的智慧校园中,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将会是高并发性、高带宽和大容量的,因此智慧校园中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从硬件和软件同时进行。硬件方面,搭建学院的私有云平台,以支持各院系搭建有专业特色的学习中心,及支撑高清录播教室和智慧实训室的建设等。软件方面,建设一套基于多智能终端,围绕教学管理、教学评估、资源分配、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的网络多媒体可视化教学及资源平台。

智慧校园要实现真正智慧化,关键在大数据的运用。相较于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最核心的特征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传感设备和信息系统获取了海量的活动与状态数据,并基于这些海量数据分析而掌握事物的规律,提供智慧服务。因此智慧校园的规划建设中,大数据应用平台是最关键的地方。

5结语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智慧校园的规划时,学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对现有数据进行标准化编码,并进行大数据整合,打通各个信息孤岛。通过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撑,才能打造真正智慧型的校园,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12-24.

[2]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8-10.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篇6

关键词: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091-04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因素,造成多校区管理费时耗力;各校区之间在管理水平、课堂执行力、师资水平和教研能力上存在差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此,从2012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解决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下面笔者就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享。

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目前我校共五个校区,对智慧校园的应用与探索重点聚焦于解决学校在多校区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操作流程为:①在核心校区(主校区)的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下,各校区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②借助智慧校园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功能,将环境、资源、信息及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物理校园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校区的智能化管理,突破管理的时空局限,提高管理效率。

1.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

要实现多校区智慧管理,需要常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认真做好、研究好常规管理,搞好这个顶层设计,是实施智慧校园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校多校区内部常规管理分为三大管理团队,从上至下,既垂直又交叉,既统一又分散,体现了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校区管理方式。但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人力的分散,各个校区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变难;资源分配、优质资源共享等远不如单校区容易实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经常奔走于各个校区,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因此,要突破现有的管理瓶颈,我们可以借助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优势,来实现多校区的高效管理。

2.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因此对数字校园的分析建构是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是由人、环境、机制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人、环境、机制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环境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机制是管理应用的保障,是必要条件;人是应用者和实施者,是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并有机协调,才能发挥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3.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智慧校园管理模式,即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学校常规管理方式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形成了鱼洞二小智慧校园七层管理结构模型(SevenLayermanagementmodel,简称SLmm),通过七层管理结构的实施,实现多校区的高效便捷管理。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结构图共七层,自上而下,中间部分有交叉,形成管理逻辑结构图,简称七层管理模型图,每层的具体功能及应用阐述如下:

第一层:校长是首席执行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是管理体系的决策人。

第二层:信息部是管理Ceo,直接为校长提供管理思路及策略,负责信息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并分别与课程部、德育部、服务部、幼教部衔接与沟通,深入了解课程、德育、服务、幼教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是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的起草者。

第三层:在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中,管理团队是校长的智囊团,是学校课程、德育、服务的顶层设计者,在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下,管理团队给信息部提供应用需求分析,为顶层设计提供建议和策略,同时为下层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指导,督促与检查部门应用情况,实时回传并统计数据。

第四层:管理部门是具体应用执行机构,对下层的应用模块进行具体操作,总结好的应用措施提供给上层分析。管理部门与管理团队是管理的中间层,也是管理应用的核心层,两者既交叉又并列,可直接作用于应用模块和应用对象,对上提供应用思路及决策,对下进行应用检查、督促管理。

第五层:应用模块部分直接面向应用对象,是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探索的重点,含办公、教学、教务、德育、学习、教研、科研、资源建设、评价、后勤等10个管理模块,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怎样把这10个管理模块用好,真正发挥它们的实效,才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关键。

第六层:应用对象是虚拟数字化管理终端应用的执行者与作用者,师生及家长会在这个虚拟的管理环境中受益,同时也会促进这个虚拟环境中各大管理平台的应用。

第七层:基础环境是智慧校园基本架构,是底层建筑,要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只有上层建筑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基础设施支撑,即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平台的支撑。

在上述SLmm结构图中,第一、二、三、四、六层应用主体都是“人”,第五层是应用服务的管理平台,第七层是应用及实施的环境,每层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管理实施的内在关联是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智慧校园环境支持

结构图中的第七层是基础环境,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本保障,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

1.后台环境

后台环境包括云计算服务器、分布式文件服务器、非关系数据库服务器等;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优课、易教)、智慧课堂备课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网络辅导与自主学习系统、互动教学数据分析系统、电子书包等。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支撑,是智慧校园“智慧”的体现。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1]环境支持结构由信息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数据层、基础设施五层组成(如下页图2),其中第五层基础设施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础保障。

2.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包括传输系统、感知系统、终端设备。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物联网的感知系统,是利用传感器、采集器、RFiD、二维码、高清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校园环境的数字化管理和全天候监控,使校园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和智慧化。[2]

智慧校园具体应用

1.智慧办公

通过智慧办公系统(hppt://),教师只要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在校园任何位置实现无线办公。智慧办公系统主要包括个人事务、工作流程、行政办公、人事资源等模块,模块可根据管理需要动态增减,其中个人事务包括邮件、手机短信、公告、通知、新闻、考勤、工作安排等项。智慧办公基本涵盖了常规办公管理,能实施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办公。

2.可视化应用

借助五个校区的阶梯教室、会议室、礼堂的高清摄像头、无线话筒、音箱、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依托五校区的网络基础、感知系统、可视化会议管理系统及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多校区的可视化会议和互动教学教研。视频会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学校多个校区开会、培训、研究等难于集中进行的问题,提高了多校区管理的有效性、统一性。

3.智慧科研

全面实施科研管理数字化,主要应用为科研档案管理,校本教研、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部级课题等全面数字化、系统化,并进行数字化归档等。数字化归档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类及Flas等,并实现分级、分层、分类或按关键词进行查询;同时包含在研课题研究,管理平台提供后台分权限实施动态管理。智慧科研管理,能使研究成果“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我们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让研究成果“长眠”于档案室。

4.智慧服务

一是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共享教学、生活和服务信息,和接收任务。二是借助移动终端支付、远程无线抄表等方式,方便地完成校园各项费用的支付。三是利用移动终端的短信、彩信等功能享受校园和公众的各项服务。四是实验设备智能检修提醒、自习教室照明设施智能感应操控、门禁安全智能防范等。五是利用数字化的视频监控、无线定位、空气检测、红外感应等技术,实现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全天候监控检测,预防犯罪。

这种基于角色的智慧校园个性化服务,除以上应用外,目前学校还有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德育、智慧评价、资源建设等模块正在建设及探索,这些也是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重点,能为学校的多校区管理提供实时的智能化管理。

实践反思

对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探索是针对我校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形成集团化办学后带来的管理瓶颈所提出的,目的是解决跨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多校区协调发展,使我们的管理更有效、更高效、更便捷。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标准规范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宏观的建设标准规范,也要有细节的标准规范。[3]一是国家在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务必重视相关保障机制,如资金、队伍、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立与有效运行。[4]二是地方教育机构在进行智慧教育规划设计时,务必重视相关标准,如环境、资源、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有实施的肥沃土壤。

2.安全性、可靠性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5]如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些资源就涉及第三方,且对第三方是完全透明的。同时,在智慧校园中全面感知数据的处理过程有很多环节,服务系统的成熟度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都增大了信息泄露的可能。

3.系统整合问题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考虑与原有基础设施的兼容问题,避免对数字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4.经费保障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每年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费用相当可观,加之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设施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5.教师应用问题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相差很大,学校需要加大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应用力度。

总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对传统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及业务流程有巨大的冲击,又面临着来自管理机制、成本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挑战[6],学校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推动学校改革的根本趋势,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不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最佳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3]曹春梅.云计算、物联网及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4]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篇7

关键词:教育变革;海淀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005-07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别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海淀区是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新近又被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辖区面积4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48.4万人,相对首都其他核心城区,地广人多的特点比较突出。同时,海淀区辖区内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汇集,中小学校200余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优势明显,这成为海淀的教育文化与科技优势。但另一方面,海淀区人员结构复杂,山前山后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借助教育信息技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使海淀丰富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区域内常住人口、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所共享,是摆在海淀区教育发展面前的重要任务。

围绕着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目标,海淀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乃至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实地调研、统筹规划、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由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由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教育变革之路。

二、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海淀教育公平、均衡、高质发展的需求与教育信息化尚未能确保教育满足以上需求的矛盾,而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的基本出路在于遵循“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海淀教育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及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为此,要实现一系列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转换。

1.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

通过调研,我们对海淀区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校园教育信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从而提出了智慧教育成熟度模型,见图1。

如上图所示,校园教育信息化有一个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逐步过渡的过程,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呈现一种质的飞跃。数字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进行了各种交互性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校校通”;(2)初步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3)在管理方式上是按照计划机制进行建设并开展相关技能性培训;(4)教学方式以授导式教学为主;(5)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初级培训与考核;(6)学生仅具有基本的信息搜索、获取、加工的技能。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各种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完善;(2)不仅高标准实现了“班班通”还高标准实现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人人通”;(3)在管理方式上以恰当的评价与适当的监控为主;(4)教学方式采取移动学习、社区内学习、大规模协同学习等形式;(5)制订智慧教育教师标准,对教师进行国际高质量认证等;(6)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创造等技能以及信息道德与伦理的培养。通过调研发现,海淀区学校大多正处在上图中的第二、第三个层次上,亟须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与发展。

2.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同时也昭示了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所谓数字教育,即数字化的教育,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用于教育领域,力图使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及某一运行环节数字化的教育形态。按照通常的理解,只要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或某一运行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就可以称之为数字教育。基于这个层面的认识,即使教育的整个组成部分或全部运行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从本质上来讲仍是将传统教育改头换面而己。因此,数字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需要转型和升级。所谓智慧教育,即智慧化的教育,就是主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旨在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按照这一全新认识,智慧教育强调最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适当而全面的应用,强调整个教育组成部分或全部教育环节有机化、智慧化的内在协调与统一。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形态,是数字教育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必将对传统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改变。

结合海淀区教育实践,将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呈现出一些更为突出的新特征,具体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面向未来教育的主要理念,是新世纪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境界,是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作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海淀区的教育管理者、广大教师、广大学生及广大市民需要实现一系列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1)在教育理念上,主要是确立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思路。要通过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建设促进实现教育均衡、高质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而促进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2)在智慧教育建设理念上,主要是实现从传统办学思想到现代办学思想的转变。要把智慧教育建设放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进行统筹、谋划、布局和落实,以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整体提升;要致力于全面实现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与教育的智能无缝连接,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树立全社会办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教育建设中来。

(3)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智慧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习模式上,主要是实现学习模式“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在数字教育阶段,学习者通过网络去寻找学习资源,而在智慧教育阶段,位于“云”和“端”等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会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自动智能地推送给学习者,实现信息找人。海淀区未来的学习将是开放的、泛在的、协作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三、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技术路径的选择

在全面把握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海淀区对全区智慧教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统筹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落实,这主要体现在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及其实施上。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可以概括为: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如图2所示:

1.建设三类智慧环境

为打造适应信息时展、适合2l世纪数字原著民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态环境,海淀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语义网、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完善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学习资源与便利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结果的三类智慧教育环境,分别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智慧云(教研)中心,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如图3所示。

智慧云(教研)中心主要是整合现有各类软件系统,促进应用系统贯通与集成,建成基于统一数据环境的集成化、智能化的海淀区智慧教育公共云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人人通”空间等基础支持服务,实现全区通用教育业务的集中化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按需分配。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主要是研制智慧校园能力成熟度模型(如图1所示),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设备,体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高标准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师师通”。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主要是积极推进支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建设,为海淀区师生及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进而创建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融合的学习型城区。

2.提升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

为体现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对象服务的理念,海淀区智慧教育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全力做好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与公众四类对象的服务,持续推进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等四大应用(如图4所示),从而促进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五个现代化的实现。

推进智慧学习主要是广泛推广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推进智慧教研主要是创设良好的网上教学教研环境,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协同教研平台,使得优质学校教师的智慧能够向薄弱学校、社区、社会辐射,形成具有海淀鲜明特色的区域性网络教育体系。智慧管理主要是在“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决策”方面推动深层次应用,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以及构建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等。推进智慧服务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智能沟通服务、即时教育信息服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意见建议反馈服务等。

3.实施六大板块任务

为实现打造三类环境的宏伟目标,切实做好面向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结合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初步规划并逐步完成六个板块的任务,分别是: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板块、智慧校园建设板块、智慧型学习城区建设板块、智慧教研素质提升板块、智慧学习应用推进板块、一体化智能运维板块等。这六大板块的总体逻辑架构如图5所示。

通过以上六大工程板块的任务完成,结合探索教育云平台与智能终端在学生学习、教师工作、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场所的无处不在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最终为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最需要、最适合、最准确、最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务。

4.建立五个保障体系

为确保以上各大工程板块的顺利实施以及智慧教育总体目标的达成,海淀区智慧教育着重持续加强理念、组织、资金、制度、标准等五个方面的保障体系。

(1)理念保障。主要是从智慧教育建设的高度,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及时实现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不断破解海淀区教育所面临的教育难题,不断提升海淀区教育质量水平。

(2)组织保障。主要是在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完善并充实海淀区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库,完善学校等教育机构智慧教育小组及其运行机制,贯彻“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做到职能明晰、责任落实、协调统一,从而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的合力。

(3)资金保障。主要是本着“财政驱动、社会参与、多方开源”的原则,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为主要投入来源,在妥善利用并主动争取国家、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项转移财政资金的同时,充分发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的杠杆与导向作用,引导并撬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促使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多方投资、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有利局面。

(4)制度保障。主要是以国家、北京市相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制定《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不断完善海淀区智慧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智慧教育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同时以创新的精神科学设定、不断完善各方工作机制,为技术推进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添动力。

(5)标准保障。主要是加强智慧教育标准采纳、建设与应用,在积极采纳教育部、北京市制订的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同时,建立海淀与国家和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相衔接的区域性智慧教育技术类、管理类标准、环境配置规范和应用绩效评估规范。

四、结论与展望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篇8

杭州市计划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杭州市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更快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智慧化发展、智慧化管理、智慧化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智慧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在建的中国(杭州)智慧产业园是杭州市首个智慧信息产业园。该产业园将于2014年底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杭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又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位于拱墅区北部软件园内。园区着眼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智慧信息产业领域,集聚快速成长型企业、创新孵化型企业以及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企业。将打造物联网大厦、云计算软件大厦、移动互联网大厦、半导体大厦和电子信息大厦等“五大厦”于一体的智慧产业园云平台。

该平台将用以集聚智慧信息产业,打造以物联网、云计算、软件、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等五大智慧产业为主,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条,汇聚业内众多核心企业、快速成长型企业、孵化型企业,实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园区将建立产品体验展示中心、金融投资服务中心、技术培育指导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技术检测中心、公共会议中心等“六中心”。六中心的搭建及运行将为物联网产品、系统检测中心提供了完善的技术资源及平台。

目前,整个产业园区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入园的企业有400多家。当前园区发展的重点是打造一个智慧产业体验展示的长廊。

未来3年到5年内,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将集聚300家左右各类智慧信息产业的企业和机构,集产品研发、测试、销售、展示于一体,设立知识产权交易、物联网产品检测、金融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公共服务中心,并建立起全国智慧产业展示体验中心,年创造100亿元以上产值,贡献5亿元以上税收。

园区将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智慧信息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将对上市企业奖励百万元。

同时,园区还将设立2000万智慧信息产业引导资金,企业引进风险投资时,园区配套15%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最高达600万元,为智慧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提供购买设备贴息、融资担保贴息等金融支持服务。

市民享受便捷生活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杭州市将逐渐形成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广大市民的幸福感。

目前,杭州市拱墅区已经规划了12个重点项目,涵盖无线城区建设、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教育等。

目前,该区计划试点推广物联网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对于停在地面的泊位,嵌入地磁传感器,车辆进出时利用地球磁场会实时感应。同时对于停在地下的泊位,采用超声波传感器采集停车信息后传到后台数据中心。

拱墅区将以建设智慧城区为契机,加快建设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信息公共平台;加大智慧环境、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等领域科技创新力度;重点打造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杭州高新区创建了网络信息技术与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建方案中,杭州高新区明确提出要主攻网络基础产业、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控制等应用领域,重点推广、输出智慧安防、商务、交通、医疗和智慧环境、制造、物流、政务标准化智慧应用。

高新区创建该示范区将会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在八类产业应用中,涉及卫星导航芯片、大型数据库系统、4G网络的设备研发大课题,也有智能家具系统、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停车场事关老百姓吃穿住行的项目。

物联网产业融合城市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一直把物联网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杭州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杭州市的小家电、机床设备等行业通过与物联网进行有效融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杭州市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园。早在2010年,杭州高新区(滨江)便出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2010-2015年)规划,引导高新区(滨江)打造成浙江省物联网产业核心区、长三角物联网产业中心和中国物联网产业示范区。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全区物联网产业技工贸总收入800亿元。

自2010年底,杭州(滨江)高新区启动建设物联网产业园以来,已经集聚了华三通信、浙大中控、阿里巴巴等千余家物联网特色优势企业,覆盖了从研发、装备制造到网络服务的整个网络产业链条。

近日,全国首个电商物联网产业服务基地――储仓快杰电商园区,在杭州市滨江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启动。这个电商园区所在的杭州(滨江)高新区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部级高新区,也是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与物联网产业园同样令引人关注的是,杭州市还将重点支持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文化创意以及电子商务智慧型产业。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篇9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2016年,作为“腾讯智慧校园”全国试点地区,上饶县在石人乡小学举办了一场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宣告正式启动“智慧校园”建设。

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石人小学这所山区学校作为突破口,智慧校园如“涟漪”般在全县迅速蔓延开去。

齐心打造数字航母

给现代教育一双“翅膀”

上饶县的教育,从来不乏创新。从县委、县政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提出,到“打造教育名县”品牌的唱响,再到“六化教育”战略的实施,每一步都注入着民生情怀、闪亮着发展眼光、活跃着创新因子。

近年来,上饶县在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大力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全面实施薄改计划,新建各类实验室、功能室、图书室近千间,添置各种教学器材600余套,新增图片百万余册。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电脑办公“人人通”,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快速流动和广泛共享,上饶县的教育事业正在站上全省教育信息化的舞台中间,但是绝对不会就此止步。

当下,信息化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实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新常态”。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今年7月,国家信息中心和腾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互联网+教育”为结合点,共同推出“腾讯智慧校园”项目,并将上饶县作为试点县。

国家信息化教育的顶层设计,“腾讯智慧校园”的进驻,给上饶县的“教育之梦”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高位推动下,上饶县教育部门精心组织、分类分步实施,各中小学校抢抓“智慧校园”项目实施机遇,各展所能丰富内涵,“智慧校园”已渐成上饶县智慧教育的“数字航母”。

一机在手、轻松治校

给学校管理一根“指挥棒”

根据上饶县的规划,到2016年年底,“智慧校园”将实现全县390所县城和乡村中小学的高密度全覆盖,“智慧之花”将盛开在上饶县的各个角落。

10月的一天早上6点多,上饶县中学校长张仁淼走进校园,看到值周的潘老师在垃圾池边弯着腰清理垃圾。他立即拿起手机,拍下这动人的一幕,随后取名《校园的早晨》发在校园官网上,引来一片掌声。走到教学楼时,他看到一处门窗坏了,现场拍照发到“智慧校园”行政助手上,分管后勤的副校L,接到指令后,立马安排。

张校长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控”。他的手机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移动办公平台,让工作变得从未如此便捷和轻松。他说,我们刚开始做,构想还没有这么宏大,想不到这个平台真帮他省了不少事。驻足回望,张校长颇为得意。

上饶县中学是所百年名校,学校现有98个教学班,学生多时超7000人,教师职工330余人。管理这样一所学校,没有一套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手段可不行。

特别是面对当今信息技术以“井喷”的方式覆盖我们的生活时,如果中学课堂依然在“传统模式”下低效运转,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依然被拒之于学校藩篱之外,多维学习时空与传统课堂之间还隔着一堵“墙”,那我们的教育就落后了。

如何打通信息化管理与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学校在借鉴以往网络管理技术的基础上,谨慎推出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融合学校以往自主开发建立的教学管理手段于其中的“腾讯智慧校园”。

新生事物总会遭到传统的阻碍。面对质疑和观望,学校最初设想是在高一拿出两个班搞“试点”。但随着效果的慢慢显现,结果,高一年级三十几个班全上了,就连高二的班级也跃跃欲试。

据介绍,上饶县一小通过建立智慧校园管理制度以及智慧校园考核机制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学校从管理组织机构、应用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网络资源建设、责任与处罚等几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确定了各自的责任和工作要求,将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纳入学校科学规范管理轨道。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处室和各班级慧校园平台应用工作进行考核。

选择智慧校园

不是为了作秀

为了让县二小的学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这个学校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也不是投入最多的,但能够用得很好。县二小“智慧校园”建设,并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撑,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办大事?他们靠的是智慧。

作为智慧教育的“探路者”,上饶县教育人用生动的实践证明着自己的选择。从微机室,到多媒体,再到电子白板,当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已一步步进入“深水区”。而在“互联网+”的新型业态下,课堂教学如何借势破题?上饶县二小扛旗先行。

“根据我校管理的实际需求,我们还对‘智慧校园’的教务系统这一应用进行了版块的二次开发,增设了‘教研活动’、‘德育阵地’等七个版块,并与我校网站直接链接,使我校智慧校园用户能更加便捷地了解我校教育动态与活动开展情况。”上饶县二小教师葛斌向记者娓娓道来,在“国学之窗”,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可随时翻阅这学期各个年级的国学课内容。

这是上饶县二小教师根据平时教学的实际,为“教务系统”配置的“电子书包”。针对“教务系统”的建设,上饶县二小坚持走“校本化”的路子。学校积极引导学科教师开发基于教材知识框架的学习资源,有步骤地构建以教学设计、微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资源库。与此同时,学校积极购买校外优质学科资源,经过改良加工后,供本校教师使用。学校教师表示:“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教务系统‘校本化’,可以避免水土不服。”

教师可在手机端根据需要选择类别,进行家校沟通,可以对全班或部分学生家长发“作业”和“班级通知”,也可一对一进行“会话”。家长随时随地在手机接收,实现与老师的“零时差”会话。

上饶县二小的教师这样评价道,智慧校园”让我们的教学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许多教学的瓶颈得以突破,课堂的内涵之美得到更好呈现。

汪丽老师表示,现在不倡导给小学生搞成绩排名,学生成绩没法全贴出来,以前一个一个通知家长,特别耽误时间。这个学期期中测试后,我先把成绩单导入“智慧校园”平台,登录平台就能把每个孩子的成绩,一对一地给家长了,很方便。

据石人小学校长徐辉介绍,为保障“智慧校园”的落地,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筛选了8名骨干教师组建了“腾讯智慧校园”工作精英团队,从各个细节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篇10

预约挂号精确到分钟

清华附小的退休教师余永红今年65岁,2003年她搬到了清华园街道荷清苑社区,她认为社区是个非常舒心的地方。“我的血糖有点高,经常要跑医院。平常预约挂号,就在综合服务平台网站上,上面可以看到最近2日出诊的专家及可预约的时间点,然后通过网络或电话预约诊疗时间,预约挂号时间可以精确到分钟。”

余永红说:“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好,出门都坐清华校园交通车,交通车装上了GpS定位系统。居民可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交通车的位置。我出门前可在网上看看车到了哪里,快到楼下时我再下去,省得长时间等。”

据清华园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余永红使用的信息服务平台是2008年10月在北京市科委、清华大学和北京网通公司的支持下开通的,平台由呼叫中心系统、网站系统和信息中心构成,涵盖的业务包含餐饮、维修、家政、住宿、票务的预订以及信息咨询等22类服务内容,涉及40余个服务点,社区居民需要时,只要拨打统一的服务热线93001或登录服务网站省略,就可以获得相应的便民服务。

据统计,93001中心年均电话呼入量25万余人次,服务网站访问量26万余人次,生成电子订单6万余张,发送服务、提醒等各类短信30余万条。

此外,清华园街道以信息平台为基础,与社区医院合作,先后建立了预约挂号系统、居民体质监测系统以及居民健康服务频道等。居民在家就可以查询历次体检信息,社区医院根据居民体检结果提供个性化提示服务。

借书购物一卡多能

清华园街道中楼社区高一楼和高二楼是清华大学内最高的两座建筑,居民楼共19层,有200多户居民。

“安装了门禁后,楼里比从前清净多了。”住在高一楼的73岁樊华老人说,没有安门禁系统前,发小广告的、推销的人特别多,居民生活缺乏安全感。“现在这些人基本看不见了。”

樊华老人所说的门禁和普通的小因门禁系统不同,居民在刷卡进楼时,进门时间、所对应的门牌号,包括这位居民或者租户的姓名,在小区的监控后台都有显示。如果卡不慎丢失,只需办个挂失手续,丢失的那张卡就会自动作废。

实名制登记注册门禁卡,是清华园街道社区智能服务工程中的一部分。这张卡的正式名称叫“社区服务会员卡”。卡面上记录着持有人的姓名、证件号,并附有彩色照片。这张卡可作为社区居民身份的证明,为住宅门禁、物品领取等提供支撑。居民还可以凭卡查询并借阅图书、查询健康档案等,社区“爱心家园”超市建立了电子结算系统,高龄老人津贴、养老助残券等直接发放到卡中。

老人整天不出门系统会自动提示

据了解,清华园街道60岁以上老人有6507人,其中“空巢”老人占52%。

针对地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态势,清华园街道强化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建成了“五个一”保障终端,即为地区老人免费提供“一键通”、“一按灵”、一个GpS定位器、一条服务热线和一个学习网站服务系统。

街道自主设计的“一键通”呼叫终端,依托社区为老服务平台和93001呼叫中心,老人可以根据不同颜色的按钮,一次按键即可联系到所需的服务实体。“一按灵”与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相连,中心预先存有老人的基本信息,可以使老人遇到突发疾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为智力衰退易走失的老人免费提供GpS定位器借用服务,家人可随时通过网络和电子地图查询老人的准确位置,以防老人走失。

清华园街道信息办工作人员介绍,孤寡老人如果身边没有人陪伴,很容易发生意外情况。“当家属申请相关服务后,高龄独居老人如果一整天没刷进门卡也就是一整天没出门时,小区的监控后台会自动提示。当系统显示老人连续两天不出门时,工作人员就会主动打电话或者上门进行问候,便于及时发现、处理问题。”

清华园街道老年大学校长沈振基教授说:“65岁以上老人基本都是电脑盲,老年大学每年招收学员1000多人次进行电脑培训,现在这些老人都能网上购物、网上聊天。”

智慧社区可以“复制”

“清华园街道成立于1980年7月,辖区即清华大学校园,受海淀区和清华大学双重领导。清华园街道户籍人口近6万人,有教授、副教授4000多人,是全国高级知识分子最密集的街道之一。居民对网络的使用率和依赖性较高。”海淀区清华园街道工委书记高斌说。

2005年底,清华园街道开始规划和初步探索清华园智慧型社区建设。2007年11月,一期建设完成,建成多媒体接入系统和便民生活服务系统,拥有综合服务网站、呼叫中心和信息中心。2008年10月,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正式开通。

2009年2月,被北京市科委列为首批“北京市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2010年9月,二期建设建成了居民健康服务、为老服务、安全监控指挥和社区服务会员卡四大系统。

2010年10月,根据居民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了以创建新型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为目标,以社区综合服务和管理平台为承载核心,以服务单位和管理单位为支撑实体的数字社区规划。2011年11月,获“北京市社区信息化综合示范街道”称号。

高斌表示,通过信息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人工管理向智能管理转变、从分散独立向集中协同转变,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比如,依据社区办服务卡,街道探索针对流动人口的‘以卡管人’新模式,流动人口进出楼宇、享受社区服务,需主动来街道登记办卡,从而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高斌认为,“全国很多地方都可以建设智慧型社区,清华园街道属于典型的大院式社区,在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像这样的大院有许多。建设智慧型社区,要广泛了解居民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与各方反复地沟通和探讨,从而整合科技企业、地区餐饮、购物、医疗、便民服务等众多优质资源,将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入实际的居民管理服务之中,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技术、丰富内容、优化流程。”

将“智慧海淀”建成示范区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智慧海淀”的建设。把社会建设作为实施“智慧海淀”工程的重要组或部分和切入点,完成顶层设计方案,用科技手段支撑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建设区域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快推进光纤到户接入、无线宽带网络覆盖以及感知终端部署等工作,优先在社区服务管理、公共卫生、文化教育、企业服务、住房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启动“智慧海淀”示范工程建设,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智能化水平。

与此同时,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海淀区专门设立了专项资金,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培育扶持出了一些亮点和典型。

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工作理念,初步建立了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治安防控、应急处置的综合运行机制,同时探索建立智能监控预警系统。

在交互性、自主性显著增强的自媒体时代,海淀区甘家口街道作为全市第一家开通微博街道,目前正在探索微博微事处理机制,鼓励百姓更多参与到地区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