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58

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篇1

(一)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为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防灾减灾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以及防汛抗旱指挥部,并制定了对应的应急预案,同时,各乡(镇、街道、场}配备了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基本实现了全市上下对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和快速反应。

(二)存在问题:应急管理局自2019年组建以来,各部门互相融合,虽初步形成“大应急”良好局面,但还存在应急管理意识不强、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部份职能不清晰、责任落实主体不明确、人员编制不到位情况。

(三)“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举措:

1、进一步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各股室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并推进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增强应急管理意识。

2、进一步加强应急体制建设。申请增加应急管理人员编制,增强市乡两级政府和牵头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明确职责、增强力量,以适应履行应急职守、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等职能的需要;加强基层应急组织建设,乡(镇、街道、场)、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要明确承担应急管理职能的科室,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打造一支综合业务娴熟的综合救援队伍和一支精干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立覆盖全市的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志愿者救援队伍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机制,在全市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布局合理、装备精良、职能明确、运作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进一步提高抢险救援响应效率。

3、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部门应急预案和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加快应急管理工作向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延伸,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形成多领域、多层级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具体工作职能,有计划地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积极推广有益的经验,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快推进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安全生产“三位一体”的应急机制建设。

二、我市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十四五”时期的思路与举措

(一)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情况:“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九大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严肃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大力推进依法治安和科技强安,加快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能力建设,推动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二)存在问题:

1、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全社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不强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仍然存在,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

3、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业态大量涌现,增加了事故成因的数量,复合型事故有所增多;

4、安全监管监察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监管环节有漏洞、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安全监管执法的规范化、权威性亟待增强。

(三)“十四五”时期的思路与举措:

1、构建更加严密的责任体系。⑴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的全面责任,督促企业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严格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完善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制定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指南,完善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监控制度。健全隐患分类分级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第三方评价制度以及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保障安全投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升级,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标准化。鼓励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管理体系;⑵落实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安全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依法依规制定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执法责任和监管范围,落实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完善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体制。落实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责任。健全联合执法、委托执法等机制,消除监管盲区和监管漏洞,解决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⑶严格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政绩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权重,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督促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履职尽责。加快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及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在项目核准、政府供应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治力度。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重大责任人员职业禁入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责任量化评估结果与薪酬挂钩制度。

强化安全生产依法治理。⑴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完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的制度规范,确定执法的主体、方式、程序、频次和覆盖面。统一安全生产执法标志标识和制式服装。健全执法标准,规范执法文书。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建立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监察执法。实行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一体化监管执法。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协助调查等制度,依法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评估执法效果,防止。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和信息公开制度,公开执法检查内容、过程和结果,定期重点监管对象名录。改进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完善事故调查处理规则,加强技术与原因分析,强化事故查处挂牌督办、提级调查等措施,落实事故整改措施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估制度;⑵健全审批许可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和安全准入改革,简化程序,严格标准。编制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制定审查工作细则,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标准和内容,及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进展情况和结果。建立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引入第三方提供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技术支撑。实行企业自主选择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依法执业并对技术服务结果负责;⑶提高监管监察执法效能。完善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执法工作条件,加快形成与监督检查、取证听证、调查处理全过程相配套的执法能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数量、安全形势相适应的执法力量配备以及工作经费和条件保障机制。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定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选拔和专业能力标准,建立以依法履职为核心的执法人员能力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效果评估。强化安全生产基层执法力量,优化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结构。

3、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重大危险源,采取有效的技术、工程和管理控制措施,健全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切实降低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我市重点行业领域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十四五”时期治理思路与举措

(一)危化品安全监管领域

1、综合治理情况:十三五”期间, 在危险化学品整治工作中,我市扎实推进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对危险化工工艺、重点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实行重点监管,完善化工装置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自动化改造。

2、存在问题:

⑴各单位摸排情况进度不一、也不规范。更多的只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排查,对于其他行业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情况及城镇燃气、成品油、输送管道等情况排查未到位;

⑵化工园区的整体性风险评估评价体系未建立;

⑶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控不严;

⑷油气输送管道台账不完整;

⑸各部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未明确。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

3、“十四五”时期治理思路与举措:

⑴对危险化学品情况摸底排查常态化。对排查出的情况建立台账、并督促企业落实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⑵加大执法力度,将联合惩戒、黑名单制度等工作经常化、常态化。加强部门协调沟通,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⑶编制新十年(市2020-2030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发展规划);

⑷完成海利、麒麟等化工企业的入园搬迁工作。全市危化企业三级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⑸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规划选址、设计、建设、试生产和运行监管。严格控制涉及光气、氯气、氨气等有毒气体,硝酸铵、硝基胍、氯酸铵等爆炸危险性化学品及涉及硝化工艺等危险工艺的建设项目。严禁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落户和进园入区。督促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⑹硫磷化工基地采用上下游产业链关联进行招商;

⑺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等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完成危险化学品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监管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化工园区综合监管、执法以及应急处置水平;

⑻规范烟花爆竹销售经营安全行为。城市建成区及禁止燃放区内不再设立烟花爆竹零售网点;

⑼“十四五”期间,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基础领域

1、综合治理情况:对非煤矿山、工贸企业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制定一图一牌三清单;非煤矿山、工贸企业通过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登录隐患排查信息系统,严格执行双i5制度并落实隐患整改清零。

2、存在问题:铜产业循环基地孵化园内有些铜加工企业的液氨储罐和天然气管道与建筑物防火间距不够。

3、“十四五”时期治理思路与举措:

⑴加大对本市主要河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尾矿库污染防治力度;

⑵落实我市金属熔融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

⑶完成工贸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⑷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经费投入;

⑸分四个阶段对铜加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非煤矿山企业,工贸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各方安全监管责任,配齐配强监管机构和执法力量;

⑺强化企业安全风险源头管控,严格项目安全准入,落实安全生产淘汰机制;

⑻加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进铜冶炼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确保铜冶炼废弃物排放达到排放标准。

(三)火灾防治领域

1、“十三五”火灾防治领域现状:市火灾防治管理局现有正式编制人员3人,全部在2019年9月从市林业局转隶过来。主要负责森林防灭火办公室的职能;专业森林消防大队现有人员50名,主要职责除参加扑救森林火灾外,还参加抗洪抢险、地质灾宅处置,雨雪冰灾应对,事故灾难救援等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所有队员采取聘用制;专业森林消防队现有两辆运兵车,一辆扑火物资运输车,同时还配备了风力灭火机,拖把等常规扑火机具。所有队员配备了扑火鞋、阻燃服等安全装备。

2、存在问题:

⑴专业森林消防队没有自己的营房、扑火物资库等设施,现租用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房屋作为办公和住宿、训练场所;

⑵专业森林消防队只配备了灭火机,拖把等一些常规的扑火机具,缺少大型扑火机具和比较先进的扑火设备;

⑶专业森林消防队员工资待遇低,没有按照赣府厅发[2020]13号文件发放工资津贴。

“十四五”时期治理思路与举措:

⑴“十四五”完成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的建设。建设一个集减灾救灾仓库、防汛物资仓库、森林消防物资仓库、营房、救援队伍训练场地、救援飞机停机坪、应急指挥大楼等为一体的综合应急救援基地,预计用地20000平方米,建设资金1亿元。

⑵添置扑火机具及安全装备、运兵车车辆等。

(四)防汛抗旱领域

1、建设情况:建成自动雨量站45个、自动水位雨量站5个,1个县级、28个乡镇级的视频会商系统。

2、存在问题:雨量站、水位站缺少维护,故障率高;无覆盖到乡镇级的视频会商系统;没有组建应急部门所属专业防汛抢险救援、抗旱服务队伍;无专用防汛抗旱物资仓库。

3、“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⑴加大雨量站、水位站覆盖面建设,尤其是水库、主河道水位监测,保障维护资金投入,确保设备长久正常运行;⑵建设覆盖到乡镇级的防汛抗旱视频会商系统和指挥决策系统,并保障维护资金投入,加强设备管理;

⑶结合我局专业森林防火消防队“一专多能”建设,将防汛抢险救援、抗旱服务纳入其综合救援职能,加大队伍建设投入,提高队伍救援能力;

⑷建设面积4000m2以上的防汛抗旱物资仓库,加大物资储备投入,尤其市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提高防汛抗旱救援能力。

(五)救灾和物资保障领域

1、建设情况:“十三五”期间,灾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效果显著。

2、存在问题:

⑴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仍不够完善,涉灾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亟需进一步加强;

⑵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市防洪、抗旱、防震、防滑坡、防火等灾害防抗工程标准偏低,城乡交通、通信、电力、供排水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防灾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农村群众住房抗灾能力较差;

⑶基层应急救助能力不足,救灾应急装备、技术、通信手段和设施等相对落后;

⑷灾害多发地区农村群众住房防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基层防灾减灾工作、风险预警监测、避难场所维护、宣传演练等都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基层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⑸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相对较低,灾情信息采集和评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3:“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⑴创建16个部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以上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

⑵各地建立健全减灾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灾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我市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三五”期间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2%以内;

⑶基本建成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全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提高灾害监测、预报和应急指挥能力;

⑷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增强自然灾害保险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农房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有所提高;

⑸灾害损毁民房恢复重建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水平,在多防灾减灾灾易灾的城镇和城乡社区普遍建立避难场所;

⑹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每个村(居)都有一支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和1名灾害信息员,设立灾害信息员a、B角,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⑺健全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救灾减灾指挥中心网络,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座、县级救灾减灾指挥中心1个;⑻做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四、我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我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室,安装了网络专线用于每天的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信息快速传输,灾情快速上报、会商线上进行、决策及时下达、反馈及时到位。

存在问题:

1、无综合应急救援基地。自机构改革成立应急管理局以来,应急救援工作职能范围不断扩大,但到目前为止,应急管理局没有独立的应急办公大楼和综合应急救援基地,无法满足当前应急救援工作需求;

2、是信息化基础薄弱,安全可靠性差。目前乡级应急指挥高度还停留在简单的微信、电话和文书报告阶段,技术落后、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应急管理和快速防灾减灾救灾的需要;

3、是应急信息资源缺乏有效融合,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1、完成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的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市建设一个集减灾救灾仓库、防汛物资仓库、森林消防物资仓库、营房、救援队伍训练场地、救援飞机停机坪、应急指挥大楼等为一体的综合应急救援基地,预计用地20000平方米,建设资金1亿元。

2、提升应急平台支撑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应急平台中的作用,系统谋划建设“1+6”应急指挥平台(即: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和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地质灾害、地震、安全生产6个专业应急指挥平台);加强基层应急平台终端信息采集能力建设,实现突发事件视频、图像、灾情信息的快速报送;加强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各应急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数据交换、系统对接、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突破信息孤岛瓶颈,使各级工作人员实时获取应急通知信息。

3、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装备配置,支持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小型便携式应急通信终端。

4、推进应急物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机制,提高应急物资综合协调、分类分级保障能力,逐步实现仓储资源、应急物资的整合、共建共享和快捷调运。

五、我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情况、存在问题及“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全市积极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有城市消防救援大队和专业森林消防救援大队,还有防汛抗旱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救援队伍,全市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显著加强。

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情况:通过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力度,市乡两级政府建立了自己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制定了应急救援物资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管理和维护,储备视需要适时更新。

存在问题: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投入不够,人员编制太少,各级救援队伍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应急救援装备不足,缺乏一定大型和特种应急救援装备,有些领域救援装备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

3、应急物资储备不齐,数量不够。

(四)“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1、进一步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打造一支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一支专业森林消防救援队伍,建立覆盖全市上下的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志愿者救援队伍的沟通与协调,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装备精良、反应迅速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2、支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发展。鼓励发展社会化应急救援。支持专业化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企业自建的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社会化救援有偿服务;完善政府与社会救援力量的协同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搭建协作服务平台等形式,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应急救援行动。

3、增加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现有5个地上应急避难场所,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防灾救灾要求,“十四五”期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我市计划再改建5个应急避难场所,整合全市各类应急资源,实现全市应急资源共享共用。

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uxurytemp”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应急局工作总结和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应急局工作总结和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以来,**县应急管理局全面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有力指导下,不断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和2022年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风险防控,严守安全底线

今年来,围绕防控事故总目标,全局上下以安全生产三项重点工作(行政执法、安全监管信息化、事故调查处理)为抓手,坚持十天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看数据,论实绩,紧盯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坚持县乡联动,持续开展专项检查、综合督查、暗访暗查和督查巡查。截止目前,全县安全生产督查检查企业数、隐患排查整治数、事前违法行为立案查处数等指标在全市各县区分别处于前三位。

1、加强安全生产统筹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每季度召开安委会统筹部署安全生产工作。

2、落实上级督查考核隐患整改。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委办2020年重点行业领域岁末年初安全生产明查暗访通报问题,举一反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措施并落实;对于市安委会检查涉及的27项隐患问题均督促整改到位。

3、稳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制定《**县“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2021年度集中攻坚实施方案》《关于对标对表做好全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的通知》,对各专题、专项工作进一步细化,形成工作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今年元月至10月31日,共排查隐患3483处,其中一般隐患3741处,已整改3242处,重大隐患3处(非煤矿山、消防),已整改3处。各部门共组织成立检查组454个,督导次数631次,检查单位2559家,督导问题2020个,行政处罚59次,责令停产整顿4家,暂扣吊销证照企业3家,关闭取缔13家,约谈警示196家,联合惩戒2家。印发工作简报5期,召开专项整治工作组会议12次,召开专项整治联络员会议4次。

4、强化安全生产执法监督检查。按照“强责任、严执法、重预防”的要求,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铸造、烟花爆竹、规模工贸企业以及近三年来发生亡人事故的70家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重点检查、一般检查和专项检查,其中重点检查单位占74.3%,一般检查占25.7%。1-10月份以来,全局累计执法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62家,发现安全隐患826个,下达各类执法文书159份;对32家生产经营单位(个人)进行立案查处,对30家生产经营单位(个人)进行事前处罚,处罚款38.45万元,执缴事故罚款79.18万元。

对与儿街、漫水河镇等8个乡镇安监所发放安全生产执法装备并开展委托执法业务培训和手把手教学,其中衡山镇已对1家生产经营单位开展立案调查并处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

5、加强重点时段调度督查。加强对雨雪冰冻天气、清明、五一、汛期、中秋国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等重点时段的安全防范,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预警信息,开展暗查暗访,现场提出存在的隐患问题并要求立即整改到位。

6、严格事故查处和追究。今年,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在全市八县区处于第六位(逆向指标),受到市安委办充分肯定。县应急局共牵头组织调查事故3起(**县老范百货“3.2”物体打击事故、安徽省一帆电力建设有限公司“3.13”触电事故、**县向阳农家乐“4.20”高坠事故),其中**县老范百货“3.2”物体打击事故、安徽省一帆电力建设有限公司“3.13”触电事故已结案,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处理全部落实到位,**县向阳农家乐“4.20”高坠事故已经县政府,相关责任人员处理目前正在按照规定程序办理中。同时,按时有序推进事故整改措施落实效果评估。

7、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开展了第20个“安全生产月”活动,积极宣贯《刑法修正案(十一)》和新修订《安全生产法》,组织参加全省应急行业职业竞赛、举办了2期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共130人参加。相继召开了乡镇委托执法业务培训会、新《安全生产法》《行政处罚法》培训会,累计参训人员达200人次,打通“安全监管执法最后一公里”。

(二)以人为本,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

1、提升震害防御能力。投入资金84万元,顺利实施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投入资金23万元,完成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地震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工作任务;正在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积极应对“5.24”佛子岭水库水面浑浊宏观异常,切实加强观测和研判,并做好防范措施,配合省市地震局开展90天宏观异常核查、排除工作,稳妥应对**1.5级以上小震。全面完成房屋设施信息采集工作任务,全县共有172名采集员参与信息采集工作,共采集有效信息1530条。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5月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原创作品《防震减灾拍手歌》由省科技厅评为“2020年度科普微视频优秀作品”二等奖。

2、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一是全力保障防汛物资。严格按照《国家防汛抗旱物资定额》要求,及时核查防汛物资器材储备情况,备足备齐防汛抢险物资。目前,县防汛仓库共配置10人座冲锋舟12艘,储备防汛木桩800根、钢管2吨、编织袋9万条、铅丝网格编笼1300个、钢丝网兜400个、铅丝1.2吨、土工布4000平方米以及近200万元的抗旱机械和救生装备。二是落实应急救援队伍。成立了22人的防汛抢险技术专家组、14支部门防汛抢险队伍、633人的乡镇防汛抢险队伍、县消防救援大队16人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县人武部120人的应急救援民兵加强连、蓝天救援队22人的**行动组、县应急局2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三是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开展了2021年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以“练队伍、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为主题的2021年**县防汛抢险应急救援演练,**县应急局、下符桥镇政府联合组织开展了**县立荣石料厂边坡坍塌事故应急演练等多项演练活动,辖区内乡镇、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或灾害应急演练共33场,参与人数5500人次。

3、扎实做好防汛工作。一是扎实开展汛前检查。组成6个汛前检查工作组,开展汛前督查工作,排查出各类风险隐患47处,限期整改到位。二是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印发了《关于调整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人员及岗位职责分工的通知》,同时,建立了防汛网格化包保责任制度,落实了县四个班子领导(县处级21人)、76个县直单位144人、镇村干部709人的防御山洪灾害网格化包保责任人,共排查确定了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的重点区域内963户3312名群众。三是完善各项制度预案。编制**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五个预案,完成全县16个乡镇的防汛应急预案、144个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及113座小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三是有效防范台风“烟花”。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预警11次、地质灾害预警13次、拨打预警电话200余次、发送预警短信22万余人次,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

4、抓实森林防灭火工作。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培训防灭火技能,参加全省森林草原火灾扑救战术比武。开展“六安﹡黄冈”毗邻区森林防灭火实战演练。在防火期到来前,到各乡镇检查防火物资和队伍,督促乡镇确定10人的救援队伍(其中5人专职、5人兼职)。

5、推进综合减灾工作。做好疫情期间应急和物资保障工作,购买4万只口罩、2000瓶免洗手凝胶、2000瓶酒精消毒液喷雾、扩音喇叭等分发到乡镇,用于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我县虽然没有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但救灾工作仍然按照年初总体工作安排有效开展。一是完成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并在全省普查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和推广。二是继续组织开展了农村住房保险工作,为全县82223户农村群众投保了住房保险,政府为群众全额缴纳农房保险费131.5568万元。三是广泛开展了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日,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是抓好安全生产综合管控。布置开展岁末年初、春季、高温、中秋国庆等重点时段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暗查暗访,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主线,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构建风险管控“六项机制”。

二是强化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1、科学编制2022年度应急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计划,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时段、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力度。2、持续做好非煤矿山、工贸企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领域的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严格源头管控,抓好安全设施“三同时”和准入关,集中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开展冶金铸造、有限空间、粉尘涉爆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巩固提升2021年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基础年”活动。3、加强事故隐患“登记、治理、验收、销号”闭环管理,对2021年度生产安全事故开展生产安全事故防范整改措施落实效果评估。

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篇3

(一)健全预案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制定完善应急预案,4月下旬完善并印发了《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松应急委办〔2020〕4号),同时督促各乡镇、各行业、各单位制定全县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规划。实施“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为构架的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完成《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修订。全县已形成由1个总体预案,18个专项预案和多个部门预案构成的“1+18+n”应急预案体系。在各行业领域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全面遏制较大以上事故。规范全县综合防灾减灾统筹协调运行机制,明确自然灾害事权划分和防灾减灾主体责任。

(二)健全智慧应急体系,提升科技信息化能力。

1.建设智慧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县融媒体中心推进智慧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在建设,构建全县联动的大应急数据与联动生态体系。

2.建设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应急救援物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应急救援装备管理、应急重点工程避难设施、医疗卫生、运输资源、通讯保障和应急资料等业务管理,建立全面、真实的应急资源动态数据库,辅助应急资源配置方案的制定和优化,为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资源的分析、配置提供数据基础,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保障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3.推广应用应急广播。全县122个村(社区)已经开通了应急广播建设项目(应急广播具有直通最基层、直达最末梢、广播内容可管可控可监测,及时安全、灵活高效,出击主动、受众明确的特点和优势)。组安装了报警设备,确保预警信息及时高效。

(三)健全指挥调度体系,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1.建设应急指挥场所。正在推进建设全县应急指挥中心工作。

2.建立健全指挥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努力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和统一实施);确保做到“六个第一”(第一时间果断作出先期处置;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如实报告情况;第一时间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依法查处造谣生事者并向社会公开揭露曝光;第一时间疏散、掌控现场)。消防救援大队抢险救援共15次。投入资金190万元充实专业救援设备和应急物资储备。成功处置了“4·30”镇江关镇五里堡村山体 hh↑↑洪泥石流灾害和“11·12”道路交通事故第一时间赶往受灾现场了应急抢险,进行查灾、核灾、统计灾情等相关工作,开展受灾群众安抚工作。“11·12”道路交通事故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多个工作组,及时对遇难者家属进行抚慰和善后工作。++速战速决净资产

3完善分级响应机制。制定了全县应急响应工作规程,根据相关规范和要求,明确应急响应层次与响应级别,细化分级响应程序,做到分级负责、快速响应;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属地责任,加强对地方应对处置工作的指导,做到上下级响应无缝对接,应急响应科学、高效运转。

4.建立会商研判机制。优化应急联动机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风险防范、管行业必须管应急救援”的原则,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职能和行业部门专业优势,明确“防、减、抗、救”的责任链条,细化了各相关部门在风险隐患防范治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的工作职责。健全了各级各类灾害事故会商研判制度,明确牵头部门,定期组织风险和形势分析预判,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扎实做好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预测预判,做好先期防范处置工作。2020年6月4日上午,经请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组组长杨兴荣同志,县应急管理局召集21个成员单位,在应急管理局会议室召开基层治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组联席会议。

5..规范信息报送流程。根据《州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规程》《州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问责追责办法》,明确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归口管理部门,杜绝多头接收和报送,确保信息同一口子进出,实现向上和对外信息的时间、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数据完全一致,避免造成社会负面影响而导致工作上被动。对灾害信息报送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不担当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追责。上报突发事件信息8期。

(四)健全应急保障体系,提升救援作战能力。

1.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我县调整完善了县应急委员会,下设18个专项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优化、统筹我县应急能力建设,推动形成统一指挥、反映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指挥体系和应急机制,规范灾害现场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强化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统筹使用和调配,发挥两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抢险救援中的骨干作用。严格执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消防员准入和退出相关规定(政府专职消防员参照执行),严把入口关,分期分批招录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消防员和政府专职消防员,落实消防救援队伍相关职业保障措施,确保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充足、稳定、退转有序、保障有力。推动军地应急体系衔接融洽,进一步完善落实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组建县级民兵应急队伍(地方专业灭火队),实现军地联建、联训、联勤。在重点地区组建“轻骑兵”前突小队和志愿消防速报员队伍,解决“断电、断路、无信号、恶劣天气”条件下灾情信息“突不进去,传不出来”等问题。基层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加强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健全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加大基层应急装备投入。组建“6+1”模式的综合应急救援和森林草原专业扑火队伍,建成183人的专业救援队伍、140人的林业扑火队、104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83人的应急专家。储备应急装备40余种,应急救援大型机械储备285(台、辆),应急救援通讯设备对讲机280部、卫星电话30部。积极开展室内、室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新建130个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11.8万平方米。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形成了布局均衡、远近结合、覆盖面广、设施配套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基本满足全县7.33万人应急避难需求。

2.推进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开展应急战略合作,与省内能力突出、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空中救援队伍、技术支撑队伍、工程监理队伍和通信、电力保障队伍分片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逐步补齐我县在抢险救援、空中营救、危化品处置、环保、勘察设计、应急排查、技术支撑等方面的短板。督促、指导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生产经营单位结合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机关单位青壮年为主体,建立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

3.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森林消防救援队伍和消防救援大队为基础,推进县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重点景区为中心,建立医疗、山地救援、避难场所、物资储备等基础保障设施。建设县域应急物资综合备灾仓库1个,面积4000平方米,物资存放功能分区。全县共设置19个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临时避难场所122个。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断健全。建立健全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物资统计、管理及调用制度建设,增加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升级改造县级物资储备库2个、乡镇物资储备库17个,储备了帐篷等十多种应急救灾物资,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了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效能,确保了救灾物资供应。

4.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以实现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为目标,着力打造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切实提高各级灾情管理能力和水平。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利用基层护林(草)员、地灾监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综治网格员等力量,确保每个村组(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建立一支熟练掌握灾情统计报送和开展灾情核查评估的网格化灾害信息员队伍,拓宽灾害信息来源,提前感知灾害风险。

5.建立区域应急保障机制。依托现有救灾物资储备场所和现有机场,分片区规划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保障中心和航空救援中心,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效驰援;按照应急厅统一安排,启动直升机起降点建设,补齐灾害救援的空中短板,扩大航空救援覆盖面;引进航空救援力量参与森林草原灭火、城市灭火、医疗救护、人员搜救、航空巡护、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针对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和灾害多发期,组织开展特定区域空中巡查。

6.健全电力、交通、通讯应急保障机制。依托国家电网,配备移动式、便携式发电装备,为应急救援提供电力保障。依托交通运输(公路)部门和辖区内重点工程施工项目企业,动态掌握交通保通保畅机具,并配备必备的应急指挥车辆,为应急救援提供交通保障。依托移动、电信、联通和铁塔等通信运营企业,配备前端移动通讯卫星电话23部,为应急救援提供通讯保障。

(五)健全减灾救灾体系,提升防灾抗灾能力。

1.强化全民宣传教育。利用各类新兴媒体,大力普及公共安全、自救互救、防灾减灾避灾知识,营造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各类活动发放宣传手册65000余册,宣传袋16000个,宣传围裙18000张。现场解答群众提问共2500余条。

2.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相邻县、乡(镇)与乡(镇)安全生产、自然灾害联防联控制度,定期召开联防联控联席会议,推进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完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提前预警、互通信息,应急联动。

3.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健全救灾物资、民生保障物资储备体系,扩大储备库(点)覆盖范围,优化储备布局,完善储备类型,丰富储备种类,提升应急抢险救援和救灾物资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公路、航空等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提高救灾物资调配效率和资源统筹利用水平。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保障方案),健全完善了救灾物资补库、储备、调拨、紧急采购等制度和资金保障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建立了社会物资、运输工具和设施装备等大型抢险救援装备购买服务、租赁和临时征用保障机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建立自然灾害感知网络与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持续增强气象灾害、山洪地质灾害、地震监测、森林火灾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主要江河堤防建设、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建成堤防护岸14公里,治理中小河流12公里;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12570万元,搬迁安置受威胁农户40余户、近140人,实施地灾治理工程58处、排危除险28处,建立专群结合监测99处。建立功能先进的现代化气象监测体系,有效提升了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效能。

4.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强化部门协作,结合全县自然灾害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利用现有场所,加快推进专常结合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补充完善避难场所电力、医疗、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设备,确保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六)健全队伍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工作能力。

1.扎实推进专题培训。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国际救灾日”为契机,充分依托主流媒体、行业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深入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技能培训和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公开课”等活动、防灾减灾系列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等活动。督促124家企业开展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培训。开展了“6·16”施家堡乡山洪泥石流灾害综合应急演练、“4·27”川主寺镇岷江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大演练等多次应急演练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技能培训、实战演练,全民应急意识、安全意识、防灾减灾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提升救援队伍作战能力。加强专业队伍日常训练、演练,针对全灾种分类开展体能和专业知识训练,建成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7月在林业局由县人武部和我局联合组织全县民兵100余人进行了培训。8月在川主寺消防站对“6+1”队伍进行集训,11月70人的专业队伍在川主寺消防站集训,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七)健全安全生产体系,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1.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基本盘。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理念,县政府及安全生产各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举措,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妥善解决突出问题,严密防范和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2020年截至目前,共发生其他各类事故7起(其中道路交通4起、火灾3起),死亡7人,受伤人数8人,直接经济损失229.4万元。事故起数同比下降45%,死亡人数同期下降50%,受伤人数同比下降38%,经济损失同比下降6%。以上事故6起均为非生产安全事故,其中1起(“11·12”道路交通事故)还未定性。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

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篇4

组建应急管理部门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是科学的制度设计,可以实现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应急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要实现善于统筹协调,创造性开展工作,勇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县应急管理的新路子,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观念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个体融入新单位难。组建后的应急管理局是一个全新的单位,将分散在安监、政府应急办、公安消防、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以及防汛抗旱指挥部、减灾委、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等的应急管理相关职能进行整合组建,但不是一个职责、人员的简单叠加,而是要起“化学反应”。面临着人员及编制的划转,“老人”进入新单位的会考虑主体单位的接受情况,将面对新的领导、新的面孔,心里难予转变,要想彻底融入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存在不愿划转、不愿进入新单位的心态,不同程度导致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慢、工作推进慢的问题。

(二)人员身份结构复杂,同工不同酬易造成政令不畅。按照组建的主体单位安监部门实际情况,各县(市、区)均存在下属事业单位,笔者所在地县安监局有2个事业单位共19名事业编制人员,但这部分同志的工作岗位都在各个监管职能科室,多数担任科长或副科长,是全局的主要业务骨干。乡(镇、街道)从事安全监管工作的44名人员,43人为事业编制。但普遍经济待遇低,晋升职称难。至目前,县乡两级安监部门聘为中级职称的只有8人,占63名事业编制人员12.7%。组建应急管理局后,在现行行政编制整体收缩、控编的政策下,可以预计只有再增加事业编制人员,预计整体事业编制人员会占到全局的80%左右。如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案,会造成应急管理部门组建过程中人员紧缺,组建后人员流失严重,不利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

(三)权威性不够,应急管理协调指挥难。目前,各县(市、区)安委办均设在安监局,但这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不具备上下级关系,履行综合协调职能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安排,日常工作主要是统计、汇总安全大检查大督查材料,作为安全生产工作中各部门与政府的枢纽。组建后的应急管理局,除承担原安监局的安全监管职责外,最重要的是应急职责。延续现行做法,应急管理部门仍然承担安委会日常工作,届时可能导致职责一堆,管用的措施没有,只是名称改变,实质无变化,换汤不换药,一旦其他部门监管的行业发生事故,应急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级,应急指挥综合协调作用难予发挥。

(四)应急救援环境差,救援调度困难。一是应急救援装备、设备、救援车辆严重匮乏。目前只有原省局解决的测距仪、粉尘测量、噪音测量、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安全监管执法装备及办公设备。二是人员素质难于满足应急需要。当前的干部职工主要从事安全监管业务,对于应急方面的专业知识匮乏。三是办公场地紧张。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部分县局特别是县面临办公场地紧张、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无法设置等满足新形势下工作需要的困难。三是未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因网络环境差,各企业只建立了本单位的防偷防盗视频监控,未达到全覆盖,特别是生产经营的重要场所、关键环节未覆盖。全县只有煤矿企业建立了网络系统,其他企业没有联网互通,建成全县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无法实现视频调度。

(五)体制机制不顺,人员及职责不对应。当前,受人员编制限定,在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县乡两级安全监管部门人少事多,乡级更是“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的局面。往往上级部门多个科室对应县局一个科室,疲惫应付,工作效率低下。

二、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意义。组建应急管理局后,应加强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充分认识改革发展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局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勤学勤做、交心谈心、互帮互助、以身作则,当好干部职工的表率,耐心细致的做好职责转隶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尽快熟悉工作环境、熟悉工作职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应急管理事业中。

(二)解决干部职工经济待遇,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建议全市一盘棋,统一制定规划,不能“各吹各打、各显神通”。一是严格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将全省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确定为政府行政执法机构的通知》文件精神,将应急管理部门确定为行政执法机构,参照司法部门等级,解决应急管理部门经费和干部职工相应的津补贴。二是认真对待、合理解决原安监局非执法机构以外的下属事业单位的撤并;三是将县级安全生产执法机构列入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四是建立市级中级评审委员会,解决县乡应急管理部门事业编制人员的职称晋升难问题,更多的吸引人才进入应急管理部门。五是出台应急管理值班值守制度,明确值班的时段、责任及相应的待遇规定,不能“饿着肚子值守”。

(三)强化政府对应急管理事业的领导,增强应急管理指挥能力。一是建立双主任制的安委会领导体制。进一步落实《地方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规定》,安委会由党委主要负责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时担任,政府常务副职分管应急管理部门,安委会副主任由政府副职担任,党委常委履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二是建立应急管理(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每季度由安委会至少召开1次会议,定期听取、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将应急管理干部职工列为同级党委政府年底关爱慰问的对象。四是修订完善市县级综合性及行业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将应急救援知识列入党委宣传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普及公众应急救援(安全生产)知识。

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项目建设、民生建设、效能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即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切实加强“三项建设”(即推进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和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事故防范为中心、双基工作为重点、政策法规为导向、严格监管为手段、科技兴安为支撑、队伍建设为保障,积极构建全市科学、规范、高效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杜绝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控制在南通市政府下达给我市的目标以内,确保事故总量比上年下降25%,努力实现南通市目标管理考核五连冠。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责任。根据机关人员变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健全领导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对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严格落实综治平安建设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面展开综治工作。

(二)切实做好维稳工作,提高机关治安防控能力。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工作制度,继续组织开展好“大接访活动”,实行领导干部轮流座班接访,及时做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接访日的相应的准备工作,确保接访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组织开展下访活动,深入挂钩镇和重点地区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突出问题,全力化解不稳定因素及潜在的矛盾和纠纷。认真分析排查调处本局、本系统的矛盾纠纷,制定处置突发性事件预案。加强内部防范工作,按照“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的要求,认真落实守楼护院,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治安防范意识。认真落实好每天的值班人员,坚持做到24小时值班,同时,建立与各镇(区)、各有关部门的联系组织网络。

(三)强化工作落实,全力压降事故保平安。安全生产与平安建设工作紧密相连,只有切实压降和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维护好职工的利益,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平安创建工作的宣教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媒体把建设平安工作宣传到位,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平台,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广泛宣教培训,大力普及安全文化,提升广大市民的安全访范意识。

二是加大监督检查,促进企业平安运行。工作中,我们将监管重心前移和下移,把大部分的安全监管力量下沉到基层和企业,认真开展安全检查,为企业提供安全技术咨询服务。特别是每逢重大节日及重大活动,我们将组织发动,各镇(区)、各部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认真抓好专项整治。今年,我局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特点,继续把危险化学品、船舶修造(钢结构)等十行业作为全市监管重点,列入专项整治内容,认真制定整治方案,工作中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及时解决整治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做到常抓不放,设法提高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安全运行,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加强应急管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措施和办法,督促镇(区)和有关部门以及大多数企业制定和完善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抗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五是坚持规范执法,努力化解矛盾。在行政执法“四个一”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2009年,我们将认真做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工作,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执法依据齐全、执法制度严格、执法职责明确、执法程序科学、执法文书规范等五项目标,进一步认真梳理行政许可、审查、审核、备案、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法权限,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处罚、安全生产执法(事故检查、执法检查、例行检查、举报检查)、案审委工作流程图,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促进行政执法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优势,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积极探索创建工作的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加强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尽量平衡各方利益。特别是在处理安全生产事故过程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企业和家属的思想工作,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加强与、司法、法院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指导好工作。

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篇6

 

一、编制实施应急管理领域“十四五”规划,统筹引领“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开篇布局

一是编制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加强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围绕落实《纲要》的各项部署,细化完善具体工作举措;做好部门及地方意见征询、专家咨询论证等工作,按程序报请国务院审批,明确“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二是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制定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部门和部内分工,督促地方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推动将应急管理纳入政府投资和财政预算重点保障范围,将有关指标纳入2021年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三是统筹指导应急管理领域规划的和实施。按照“1+2+n”规划体系,指导做好应急管理领域其他部级专项规划和地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做到与总体规划同步研究、同步编制、同步实施,促进形成规划合力。

二、以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为抓手,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拓宽应急管理领域投资渠道。推动在“十四五”时期优化保留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森林和草原防火、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中央投资专项,协同开展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相关管理办法的研究修订,争取进一步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二是推动“九项重点工程”实施见成效。协调加快国家应急指挥总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西南等6个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尽快获批,并下达年度投资启动项目建设。三是健全重大项目滚动发展机制。推动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矿山、金属冶炼等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前期立项;有序开展“十四五”规划中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应急物资保障建设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强年度投资项目管理。落实好2021年度中央投资,按程序组织开展权限内项目初步设计评估、审查、批复;会同有关司局督促指导有关单位依法依规开展项目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效益。

三、强化预算资金使用管理,全面提升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应急管理部预算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预算编制、执行管理。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提升绩效管理质量。严格落实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预算执行统计分析、定期通报、及时预警、重点约谈、专项检查、考核奖惩等机制,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同时坚决制止年底突击花钱的行为。二是加强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根据各地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和启动响应情况,及时协调财政部下拨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救援救灾工作。协调财政部及时下达2021年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经费,支持地方开展普查工作。协调财政部制定出台中央补助地方森林草原航空消防租机经费管理、安全生产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经费管理等规定。三是开展财务预算调研指导服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将2021年作为财务工作“调研服务年”,深入部分预算单位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调研,深入部分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专项资金管理调研,有针对性地帮助指导基层单位加强资金管理、严格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四是进一步树牢“过紧日子”思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勤俭办事厉行节约的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精打细算、依规办事,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大力精简会议,严控差旅、培训、调研、论坛、庆典等公务活动。进一步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坚决取消无实质内容的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等活动;加强车辆使用管理,严控车辆报废更新,切实降低公务用车运行成本。

四、健全完善经济政策制度和审计监督机制,全面提升对应急管理事业的服务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经济政策研究工作。修订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做好调研、征求意见、座谈论证等工作,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委,推动新修订办法的出台。二是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以及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制定安责险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和标准,指导各地建设,上线运行部安责险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实现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的对接。三是配合审计署重点工作。积极配合审计署做好对我部的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重大政策跟踪审计、审计调查等工作。四是严格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审计工作有关要求和部党委工作部署。做好我部的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组织实施好经济责任审计,做到逢离必审。五是落实审计与其他内部监督协同配合工作机制。配合驻部纪检监察组、部巡视办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审计支持;协调落实巡视发现的财务方面问题的整改工作。

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篇7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深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采取广泛宣讲、专家解读、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增进全社会共识,提高贯彻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各有关部门对照《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和时间进度要求,抓紧研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制度办法;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意见》贯彻落实的意见或实施细则,确保《意见》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协调有关方面开展《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督查督办,把《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安全生产巡查的重要内容,建立工作交流和定期通报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考核中的权重,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和体现安全发展水平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组织开展对省级政府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加快建立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完成对省级政府第一轮巡查的全覆盖。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职责和界限,明确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职责。推进建立负有安全监管监察职责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依法依规履职尽责。

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推动企业建立全过程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者实施相应的职业禁入。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跨地区、多层级和境外中资企业投资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发挥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示范带头作用。

三、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

加强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其统筹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巡查考核等职能作用。完善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体制,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不断优化安全监察机构布局。推进危险化学品、海洋石油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理顺铁路、电力等行业跨区域监管体制,完善地方监管执法体制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体制。

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健全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规划布局,统筹国家、地方、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层面应急救援力量,依托公安消防、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等应急救援力量,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完善区域化应急救援资源共享机制、事故应急救援补偿机制。深化应急预案优化、简化工作,加强实战化应急演练,发挥信息化支撑辅助作用,提高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协调和现场救援实效。

加快将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取消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完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并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加快制定实施工伤预防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办法。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制度,建立并落实守信激睢⑹信惩戒机制。

四、大力强化安全监管法治建设

制定安全生产中长期立法规划,建立实施安全生产相关法规标准一致性审查制度。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进程。推动将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易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纳入刑法追究范围,研究建立安全生产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制定实施安全生产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加快修订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高危行业领域安全规程,完善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和船舶生产制造标准。全面梳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促进法规标准的衔接融合。

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安全生产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深入推进两部法律的实施,组织开展《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贯彻落实情况督查。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执法措施,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完善事故调查组组长负责制,加强事故调查分析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健全典型事故提级调查、协同调查和工作督导机制,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定期核查督办制度。

制定实施安全监管执法计划,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手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办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执法手册》,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安全生产执法行为审议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执法纠错和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安全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制度。

编制实施《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2016-2020年)》,建立完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监管执法经费保障机制,统一安全生产执法标志标识和制式服装。制定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录用标准,建立健全凡进必考、入职培训、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制度。

五、栏衤涫捣婪抖糁浦靥卮笫鹿矢飨钪贫却胧

贯彻落实《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制定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标准规范,指导、推动地方和企业加强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断完善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企业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源头管控、安全准入,将安全生产作为城乡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前提并作为高危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依法关停退出达不到安全标准要求的产能和违法违规企业,积极推动高危产业转型升级。

认真贯彻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全面落实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和部门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各地区对照《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的行业品种目录》全面摸排并有效管控本地区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进一步强化高危化学品、危险化工工艺、重大危险源、储存场所、使用环节、运输环节、化工园区、规划布局和源头准入等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遏制危险化学品事故。

推进高危行业领域“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开展“千人矿井”科技减人专项行动。加快实施煤矿、非煤矿山重大灾害治理工程、人口密集区域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场所安全搬迁工程,深入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高速铁路和重要航道安全防护、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及预警等重大安防技防工程建设。

强化春节、全国“两会”、汛期、岁末年初等重点时段安全专项治理,深入开展煤矿淘汰退出、瓦斯治理、水害防治、矿山采空区、建筑施工预防坍塌事故、电气火灾隐患专项整治,打击超层越界等“五假五超”行为,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巩固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治攻坚战成果,持续推进非煤矿山(尾矿库)、烟花爆竹、粉尘涉爆、道路交通、车辆生产、消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

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定期排查区域内安全风险点、危险源,落实管控措施,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对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隧道桥梁、管线管廊、轨道交通、燃气设施、电力设施及电梯、游乐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检测维护,着力排查治理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安全。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监管。积极运用信息化、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城市安全运行保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警制度和部门间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机制,严防自然灾害引发城市安全事故。

六、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基础建设

健全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安全生产预防及应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投入,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安全生产经济政策研究,完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

不断优化整合国家科技计划,统筹支持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科研项目,加强研发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攻关,积极研发、储备和转化应用一批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推广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在危险工序和环节广泛应用。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张网”,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运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业务深度融合。

加快制定和修订《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标准,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培训体系,逐步把安全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培训,推动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监察人员业务轮训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警示教育,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和“平安校园”创建、“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活动。

七、切实加强职业健康监管工作

按照“管安全生产必须管职业健康”要求,推进与安全生产一体化监管执法,落实工矿商贸、建筑施工、民爆、铁路、民航等行业领域的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工作责任体系,将职业病防治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及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范围。

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篇8

为了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公共文化体育旅游场所、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的突发事件,迅速采取正确和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和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708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8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文化旅游体育部门管理的公共文体旅游场所和在公共文体旅游场所举办或经文化旅游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等工作。

(一)本预案所指公共文体旅游场所,是指全去文化旅游体育部门直接管理的,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博馆、文保单位、文艺演出场所、体育场馆等公共文体设施,以及独立经营的各种文化体育旅游经营单位,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按照行业管理要求,承担监管责任。

(二)本预案所指文体活动是在公共文化场所举办或经文化旅游体育局审批的在公共场所或相关场所举办的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演出活动、体育赛事、展览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经营活动。

(三)本预案所指公共文体旅游场所、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的突发事件包括:建筑物发生火灾或坍塌,经营场所发生人员伤亡,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拥挤踩踏,交通意外、游客滞留等事故灾难。

三、指挥体系

(一)应急指挥部

应急指挥部是公共文体旅游场所、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成立的、负责事件处置的决策领导机构。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设立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担任,分管安全生产局领导任副总指挥,局各股室负责人和各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应急指挥部下设局应急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由局应急办统筹协调,局相关职能股室、事业单位配合。

1.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1)组织、指挥、协调本系统各有关部门参与应急响应行动,下达应急处置任务。

(2)制定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工作指导方针,决定或与有关方面共同研究信息的时间、方式等。

(3)加强与县委县政府、市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报告、通报有关情况和信息。

(4)研究解决突发事件中的重大问题。

2.相关职能股室的工作

(1)法制和市场管理股在分管副局长的领导下牵头负责研究处置营业性演出活动中突发事件和歌舞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厅等经营场所的突发事件。

(2)局文化艺术股牵头负责研究处置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县文博馆和文物博物系统以及社会群众文化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大型节庆公益性演出展览活动中的突发事件。

(3)局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股牵头负责研究处置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突发事件

(4)局旅游股负责研究处置县内旅游突发事件。

(5)局群众体育及竞技股牵头负责研究处置体育运动场馆、体育赛事活动中及县体彩点的突发事件。

(6)局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理中的政治思想工作与后勤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7)其它事业单位、股室配合相关职能股室做好配合工作。

(二)现场指挥部

现场指挥部是应急指挥部在处置突发事件现场成立的临时指挥机构,在属地现场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主要负责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应急措施的信息沟通、相关组织协调与具体执行工作。

(三)专家组

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按照有关要求,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组建应急专家队伍。

四、应急救援

(一)专业救援队

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所属各单位、有关广播电视单位应组建公共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和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队伍,根据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理工作。

(二)应急救援小组

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成立应急救援小组。分管负责业务和联系单位的局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局办公室负责人担任,成员由有关职能股室和局属单位负责人组成。

发生安全事故后,由副组长以上领导带队,办公室牵头,会相关对口职能股室前往现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五、预报预警

(一)预警分级指标

应急突发事件按如下执行:

1.特别重大突发事件(i级):

(1)在文体旅游市场经营场所或者经营活动中、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发生特大安全事故,导致或者可能导致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

(2)因不服从文体旅游市场行政管理或者综合行政执法行为而造成,一次参与人数达到300人以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

2.重大突发事件(ii级):

(1)在文体旅游市场经营场所或者经营活动中、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导致或者可能导致1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50人以上重伤,或者5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

(2)因不服从文体旅游市场行政管理或者综合行政执法行为而造成,一次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

(3)以暴力、恐吓、胁迫等方式阻挠文体旅游市场行政管理或者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重伤的。

3.较大突发事件(iii级):

(1)在文体旅游市场经营场所或者经营活动中、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导致或者可能导致3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10人以上重伤,或者1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

(2)因不服从文体旅游市场行政管理或者综合行政执法行为而造成,一次参与人数在50人以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

(3)以暴力、恐吓、胁迫等方式阻挠文体旅游市场行政管理或者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重伤的;

(4)文体旅游市场经营、行政管理或者综合行政执法信息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传播,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

4.突发事件(iV级):

(1)在文体旅游市场经营场所或者经营活动中、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导致或者可能导致1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3人以上重伤,或者5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

(2)因不服从文体旅游市场行政管理或者综合行政执法行为而造成,一次参与人数在3人以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

(3)以暴力、恐吓、胁迫等方式阻挠文体旅游市场行政管理或者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导致1人以上重伤或者3人以上轻伤的;

(4)文化产品或者服务含有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内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5)文体旅游市场经营、行政管理或者综合行政执法信息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传播,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在本辖区内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

(6)其他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突发事件。

(二)预警响应

1.i级突发事件发生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立即启动本预案,积极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并将事件的情况在1小时内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市局。

2.ii级突发事件发生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配合启动本预案,积极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并将事件的情况在1小时内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市局。

3.iii级突发事件发生后,我局配合启动本预案,积极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并将事件的情况在2小时内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市局。

4.iV级突发事件发生后,我局启动本预案,积极指导协调应急处置工作,并将事件的情况在3小时内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市局。

六、应急指挥

(一)信息报告

1.基本原则

(1)迅速。各牵头单位接报后应及时向局应急指挥部报告,时间最迟不得晚于事件发生后3小时。局应急指挥部接报信息并核准后,应立即向县委、县政府和市局报告。

(2)真实。报送信息应客观、真实、准确。

(3)全面。力求多侧面、多角度地提供信息,切实防止片面性,不能对上报信息层层截留、级级过滤。

2.报送内容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现场情况。

(2)事件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

(3)事件原因分析。

(4)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效果及下一步工作方案。

(5)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3.报送形式

(1)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采用分级报送原则。各单位负责向局应急指挥部报告。局应急指挥部负责向县委、县政府和市局等有关部门报送信息。

(2)突发事件信息可用电话口头初报,随后报送书面报告,必要时或有条件的可采用音像摄录的形式。

(二)先期处置

在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后,局应急救援小组应按照工作职责迅速到达指定工作岗位,根据发生紧急突发事件的情况,做出应急反应。在处置各种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紧急突发事件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作为首要的工作原则,及时报警,组织救援,努力把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

(三)应急响应

突发事件发生后,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县政府或乡(镇)街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工作。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应急办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提出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的建议,并组建应急救援小组。

(四)现场指挥协调

我局各有关单位应主动参与现场应急工作,在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参与人员抢救和现场抢险,并随时向县委、县政府及市局报告应急处置的情况。局应急救援小组领导成员要及时到达突发现场开展指挥协调,并指导相关股室及相关事业单位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分类,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投入到应急工作中。

(五)应急联动

在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后,我局各有关单位应积极配合公安、消防、应急办等部门维护现场秩序,紧急疏散群众,组织现场救援。出现人员伤亡的要立即拨打医疗救护中心电话,在医疗卫生部门到达现场后,配合医疗部门救助伤员。

七、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完善各单位、各部门已有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报送设施性能完好,并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和技术力量,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二)物质保障

要建立公共文体旅游场所、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突发事件救援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够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物资放在交通便利、贮运安全的区域。

(三)人员保障

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及各所属单位、有关广播电视单位应组建公共文体旅游场所、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的应急队伍,根据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在局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理工作。

(四)宣传、培训保障

加强公共文体旅游场所、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案的宣传普及工作,宣传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依靠广大群众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发生和减轻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加强对公共文体旅游场所、文体活动和涉及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人员消防、卫生、治安等相关业务方面的知识技术培训;积极组织突发事件预备队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定期进行公共文体旅游场所、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电视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突发事件应急模拟综合演练,提高应急体系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

八、善后恢复

(一)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及各所属单位、相关广播电视单位应协助开展突发事件伤亡群众的医疗救治和善后处理,协助处理好突发事件的经济补偿,协助开展对突发事件的社会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

(二)事件处理结束后,各牵头单位应起草情况说明向局应急指挥部报告,经局应急指挥部研究后向县委县政府及市局报告。

(三)根据事件暴露出的有关问题,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有关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提出修改或补充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见。

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篇9

一是全面推进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加强源头监管,从根本上遏制事故发生。今年,我们完成了50%的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任务。2008年,我们将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指导、督促企业切实负起责任,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严格认真的抓好落实;要加大安全投入,及时整改消除事故隐患,推进安全技术进步;要抓好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要抓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组织好企业内部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度,依法从严执法,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处每宗事故。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及其负责人,要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进一步推广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增强合力,提高执法权威和执法效率。

三是认真做好各项重点工作。推进危险化学品、水泥、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制造、船舶修造等行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促进这些行业安全生产状况的进一步好转;继续做好新设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批准初审、易制毒化学品经营单位备案和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工作;继续狠抓以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采石场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四是开展大范围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宏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普及安全法律,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全市市民安全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继续扩大安全教育培训范围,除加强安全主任、厂长经理培训外,从业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技能培训,全面推广企业从业人员的全员培训、岗前培训,特殊职业要接受专业训练,全民要提高安全素质。

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篇10

一)加大污染减排力度。一要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重点是继续在全市深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保证已经建成的污染防治设施正常、稳定、高效运行。配合市发改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漯河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中对落后产能淘汰要求,并运用建设项目总量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动态总量管理制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使总量管理进一步精细化、动态化、规范化。

二)狠抓以水、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黑河、三里河、颍河、清潩河4个流域及饮用水源地维护区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行“河长制”分片包干。研究制定长效的管理方法,确定不同流域的防治目标和防控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有效监控,采取定人、定厂和定责的方式,蹲点守候,确保达标排放。加强对饮用水源地构成潜在威胁的污染源的排查和控制,积极推进设标立界工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一步改善乡村大气环境质量。坚持以调整能源结构为主线,强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要继续加大对燃煤锅炉的治理力度,抓好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和煤的清洁燃烧技术改造;全面开展“烟尘控制区”和“无燃煤区”建设。要严格执法监管,基本杜绝烟囱冒黑烟现象。

三)深入推进农村环保。要有重点、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试点村的创建工作。要完成部级和省级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任务。大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加强对村民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监则和监控,确保村民饮水平安。加快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提高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

四)严格环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充分发挥好环评的把关和调控作用。要健全完善环评与日常环境监管的联动机制,把新项目建设与老污染源治理结合起来,统筹污染物排放“增量”控制与调整“存量”以新带老”削减总量。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全市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建设项目的监管,明确监管部门和责任人,建立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环评审批机构与环境监察机构联动机制、建设项目环境工程监理和建设项目试生产核查制度,进一步提高“三同时”执行率。继续开展建设项目环保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未批先建、违反“三同时”制度等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利用“黑名单”挂牌督办、区域限批等措施,形成打击建设项目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

五)修改完善漯河市十二五环保规划。已制定的漯河市十二五环保规划的基础上。今年第一季度完成漯河市十二五环保规划的修改完善和报批工作。

六)加大执法力度。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证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集中整治饮用水源维护区违法排污行为的同时,着力解决主要河流沿岸威胁饮用水平安的污染隐患和工业园区环境违法问题,全力遏制污染反弹。加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确保环境违法行为整改到位。加强执法监督,严格实施环保责任目标、区域限批、挂牌督办、后督查、节假日环境监管、定期分片督导、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加大排污费征收工作稽查力度,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程序,严肃查处环保执法中的不作为、乱作为和越权执法等违法违纪行为,并严格进行责任追究。

七)高度重视应急管理。要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组织应急演练,强化应急培训,研究修订《漯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推进环境应急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确保一旦发生应急事件,能够做到五个“第一时间”既第一时间演讲、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向社会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千方百计把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水平。认真做好12369环保举报热线、环境的信息收集及案件查办等工作,真正做到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