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7:25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篇1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石化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体会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节能减排措施初探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管理政企博弈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实现路径探索“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高校节能减排的对策研究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视角下四川酒店业节能减排管理对策研究“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形势下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措施探讨低碳经济形势下煤矿节能减排管理方法研究基于低碳经济的油气田企业节能减排审计思考低碳经济下企业减排的法律对策“低碳生活、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与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低碳经济视角下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碳排博弈现状及中国低碳经济对策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低碳营销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经济法律>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困境及对策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中国乡镇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低碳化发展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现状以及相关措施。关键词:低碳经济;乡镇企业;节能减排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引言

目前根据全球化资源枯竭的现状,各个国家都采取发展低碳经济,采取这一方法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为科学地、更好的去评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并且利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实际、具体的行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探索和研究的时期。就现在情况来看低碳经济指标付之于实践的国家并不多,进而也还没有公认的、完整的、权威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通达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为考虑方向不同,从而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些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为我们以后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以及指导性价值。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是在2003年英曰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内容是指一个经济系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低碳经济的出现源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自身政治、经济的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依赖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关键是提高能效,这已成为全球共识;无碳或低碳能源发展成为全球主要关注点;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低碳经济可能改变未来国际经济、贸易竞争格局;低碳经济需要公众意识与消费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有赖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2、低碳经济背景下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

2.1、缺乏科学的规划

由于乡镇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在当时国家对农村人口。就地消化。的方针下,导致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化,。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写照。大多数乡镇企业主要是依托农村社区,以当地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投入,以社区政府扶持为力量而兴建的企业,使企业具有浓厚的社区性和较强的政府行政干预性特征。乡镇企业正是基于企业利益的考虑,不愿离开乡村或社区,致使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乡镇企业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乡镇工业企业始终是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而第一、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是乡镇企业中的主导产业,三大产业发展明显失衡。

2.2、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持续推进减排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支撑减排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及标准体系、机构及监管体系、市场及服务体系等仍需进一步完善。随着减排任务的加重、要求的提高,减排工作的技术人员配备、装备建设、技术支撑等瓶颈制约更加突出。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2.3、《乡镇企业节能自愿协议》应用范围有限

节能自愿协议旨在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乡镇企业自愿与政府部门签订协议,做出承诺,并付诸实践,最终实现节能和环保目标。我国首个节能自愿协议试点是于2003年在山东济钢和莱钢两家企业落地生根的,先后在青岛市、上海市、四川省、福建省等省市得到推广。自愿协议最先由国外制定并运用,在我国,了解和熟悉的人并不多。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企业不够重视、公众关注度不够高的背景下,自愿协议的推广和运用程度十分有限。3、相关解决措施

3.1、强化政府对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调控措施和激励措施

提高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节能减排是为了民生福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国富民的必然要求。政府部门在区域规划中起到主导作用,其环保意识也直接地影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因此各级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动员全民积极投入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

3.2、设置碳基金,提升低碳技术开发研究水平

碳基金包括政府以及民间基金两类,前者通过政府出资执行,而后者则通过社会捐赠募集有关资金。当前我国成立了清洁发展政府基金以及绿色民间碳基金,满足了低碳经济、防护气候变化的经费需要。然而,当前两类基金主体面向碳汇研究项目给予支持,没能令基金更多的用在低碳技术开发研究的激励引导上。为此,应在基金建设中更多关注低碳技术发展。应通过辅助商业机构以及公共单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在该过程中探寻低碳技术应用的商业途径,真正辅助我国开创低碳经济现代社会。碳基金的有关经费应用,应致力于加快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发展,推进进一步的开发应用,并成为投资的孵化器。应将政府投资作为主要模式,同时应通过多方筹措丰富资金来源。应依据不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理念,丰富碳中和手段,衡量减排节能综合潜力以及应用技术手段成熟性,推动节能技术发展创新,培育开创低碳技术经济市场,进而实现持久的节能减排目标。

3.3、乡镇企业做好节能减排创新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篇2

内容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倡导节能减排,保护气候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来自气候、能源、生态等诸多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阐述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问题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及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能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我国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问题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气候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京都协定书》的签订到“巴厘岛路线图”的制定,再到哥本哈根气候会议顺利落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相比较以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推进,低碳经济的内涵得到了拓展,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低碳经济的内涵。最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解决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快速的发展使资源、环境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能源、环境等问题,其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是保障能源安全问题。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能源的持续稳定供应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二是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的问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压力大,并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低碳经济发展是新型的经济方式,能够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三是有利于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节能减排,降低对环境有巨大破坏作用的污染排放,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缓解环境压力。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从《京都协议书》一直到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落幕,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大气温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已经成为当前的共识。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改变现状势在必行。因此我国有必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引导合理化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积极的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向世界体现我国应对气候问题的态度。

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虽说一方面增加了成本,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带来了新的商机,有利于刺激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的发展,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促进技术的发展,形成技术优势。我国尚未掌握一些关键的节能、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碳封存技术等,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推进我国该类技术的发展。二是可以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机制获取资金和技术,有效的利用当前国际改善气候变化的契机,推动我国相关领域技术的进步,进而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以资源浪费和枯竭、环境的恶化与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能源、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起步虽然较晚,但我国积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进程。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编写了《中国与环境发展十大对策》、《中国应对气候的国家方案》等发展规划,明确了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2005年,我国与欧盟建立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共同推行低碳经济的发展,2007年,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发表讲话,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致力于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改善我国“煤多油少气少”的资源条件,据统计,到2008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约为2.5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其中水电为1.8亿吨标准煤,太阳能、风电、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提供了70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节能降耗减排效果明显,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近三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下降10.08%,CoD、So2排放量分别减少6.61%和8.95%。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

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得发展低碳经济困难重重。我国的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我国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我国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局势将在中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而煤炭的低利用率和碳的高排放使得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预计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能源的需求与消耗将持续增长。能源与工业化的高碳需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相矛盾。如何协调好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经济发展的要求之间的冲突是关键问题。

推进节能减排过分依靠政策手段,缺乏有效的市场化解决措施。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的推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减排压力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政府部分运用行政指令要求企业推进节能减排,这种通过层层分解节能减排指标,在短期内能够快速的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并取得一成效,但从长期来看,行政指令方式的刚性约束必然会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转。市场机制建设不完善,市场柔性措施疲软,无法发挥市场在节能减排推进中的约束力与调节力。如何建立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作用机制共同推进节能减排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企业节能减排缺乏政策支持,动力不足。企业是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但是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我国企业在自身条件、政策支持、市场机制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必然需要设备的投资,在没有政策支持或者政策欠缺的前提下,高昂的投资使企业承担的成本过高,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企业要么偷偷排放污染物,要么面临破产。其次,实施节能减排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企业的融资难使得企业有心无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

技术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首先,我国科技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导致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不足1.5%,与发达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2%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其次,技术转让存在着严重障碍,发达国家不愿意将有利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转让,同时,转让费用高额也使得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难以承受。再次,轻视技术吸收消化。我国企业重视技术的引进,但是却忽视技术消化吸收,技术的引进提高了生产力,却没有经过消化吸收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反而掉进技术依赖的陷阱。

公众的观念仍需提高改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作为社会的公众才是最根本的环节。目前来看,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和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改变社会公众根深蒂固的认识还需要时间。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

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引导企业、社会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强低碳观念的推广,引导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发展。有效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体,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公众与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的措施、必要性的了解,培育企业、公众绿色低碳观念,引导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鼓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调动企业、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有效运用市场力量。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低碳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有利于企业进行新能源开发,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有效利用行业协会、环保组织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作用,加强行业协会、环保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环保组织对企业行为的监督作用,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及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需求增长,使得我国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当前能源局势。因此,制定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法规,政府支持、引导企业从事新能源开发,促进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的发展,解决能源结构障碍。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排放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等措施,推进节能减排进程。制定扶持鼓励政策,放宽信贷条件,引导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进行工艺的改进,治污设施装备的引进,发挥企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主体的能动性,缓解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需求的增长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政府引导为主,以市场调控为辅,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调控为辅,引导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以低碳理念进行产品设计、工艺的改进,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加强企业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设置低碳技术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等低碳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有效运用高校、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实力,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以企业的实际需求带动高校、科研院所低碳技术的研发,共同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结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的内涵,从我国发展经济对资源、环境的内在要求,国际关于改善气候环境等方面强调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接着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国际合作、再生能源的发展、节能减排的效果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出了我国存在资源特点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存在矛盾;低碳经济实施手段单一;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技术发展和利用水平较低;公众对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较弱等问题。最后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该加强低碳经济观念的推广,带动社会公众共同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再生能源;提高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政府加大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扶持力度,合理有效运用市场的力量,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等措施,保证我国低碳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俊,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篇3

关键词:节能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一、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历史背景

自1750年以来,人类逐步进入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活动的开展,大量化石能源被使用,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上升,并由此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这其中Co2对全球升温的贡献所占比例最大,急需世界各国一起来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它提出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为解决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它把Co2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市场,为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签署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共识。

除了国际组织为节能减排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动作以外,国外区域性的国家组织或者各个国家也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并建立了若干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市场。为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排放权交易体系,欧盟还允许eUetS系统内的成员使用CDm和Ji项目的减排量指标来抵消其减排量。此外,欧盟排放体系还积极与其他排放交易制度,扩大交易范围,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减排成本。其较为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给我国建立相应机制带来启示和借鉴。

2012年1月国务院在《“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国家发展委会也通知,同意包括湖北在内的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减低企业减排的成本,促使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最大、机会成本最低的地区和企业,一方面可以分担发达地区的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减排优势,推动各种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还可以调动起地区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形成相应的低碳产业,使得节能减排成为各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现状

1.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

2011年湖北GDp总量为195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在全国的排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从GDp增速看,受国际国内经济减速以及省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的叠加影响,2011年湖北13.8%的增速较之于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9.2%)高出4.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且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

2.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764.65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94.4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8∶46.6∶39.6调整为13.4∶48.7∶37.9。由湖北省人均GDp以及产业结构,结合钱纳里产业阶段标准可以判断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湖北省结构现状具有以下弊端:

1.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总值偏向第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产业构成正在逐渐优化,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挤占了第一产业的份额,同时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湖北省正处在由重工业发展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演进阶段,表现为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加工组装制造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3.湖北省能源结构现状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82%的煤炭,92%的石油以及76%的天然气需要从外省输入。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自2000年以后能源消费总量在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能源生产总量自2008年以后保持稳定,能源自给率逐步下降,并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三、湖北省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具有很多困难。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并且在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其次,在国际产业分工上,中国是国际制造中心,且是比较低端的制造业,国际分工也决定了中国的排放居高不下。再次,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能源效率低下,很多地方是粗放式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具有典型的我国经济特征,同样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传统发展道路行不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但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很多困难,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

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谁率先在低碳经济领域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因此是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中国应该抓住的机遇。同时,我国碳资源丰富,碳市场前景可期。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定价权,不得不接受外国碳交易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价格,沦为全球低价的“卖炭翁”,要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极大限度发挥我国丰富的碳资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迫在眉睫。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有力手段。

限制碳排放的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碳税、碳排放权交易以及行政手段。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属于经济手段,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运用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可以降低社会总成本,同时经济手段能使公司在决定如何满足碳排放目标上拥有较大的自,并实现成本最小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并不发达,如果采取征收碳税的方式,首先政府无法准确的确定碳税的税率和征收起点,要随时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政府无法预测各行业减排成本的大小,进而无法为经济发展及节能减排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最后,征收碳税无法确保达到既定的减排目标。而碳排放权交易使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成本满足排放量约束,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在碳排放源头进行约束,降低了管理费用,节约执行成本。在世界范围来看,欧盟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取碳排放权交易。因此从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减排目标等角度来看,碳排放权交易是目前较好的减排手段。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1)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现阶段湖北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北已建成门类齐全、种类众多的工业体系。2011年湖北GDp总量达到19594.19亿元,在国内位居第10位。增速排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7位,居中部六省第1位。由此表明湖北整体经济仍然处在相对高位且比较健康的平稳较快增长区间,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排名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是湖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占全省GDp的48.7%,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工业内部比例失衡,以传统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北省要从重工业经济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期间如果没有外部推力,实现结构转型旷日持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纳入碳市场,可以促进湖北省经济结构的转型。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调整湖北能源结构的要求

湖北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自给率较低。一旦能源供应紧张,湖北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湖北省必须在保持整体经济稳定的条件下,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抑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

(4)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湖北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要求

中国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节能减排仍然由中央政府主导,依靠行政命令和减排指标约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让企业在减排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引导企业自主、自愿、自动去减排,在碳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建立各方利益最大化的长效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7):29-30.

[2]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173-174.

[3]张艳林,孙永广,刘德顺.碳减排量定价理论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篇4

2010年,湖南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研究并启动低碳经济试点,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湖南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样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是低碳消费,低碳消费是指在生活消费领域中,人们购买和消费符合低碳标准的产品或服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减少浪费的一种节约型消费模式。湖南要实现低碳崛起,必须夯实这一重要基础。

一、低碳经济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其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低碳经济只有依托低碳消费才能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低碳消费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1、低碳经济要求改变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可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工业社会下形成的“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观念及习惯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便利消费最典型的例子。2009年6月我国开始实施“限塑令”。“限塑”意义不仅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由此可见,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必将改变消费者现有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2、低碳经济要求调整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将促使经济结构由现在的能源耗费型、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导致社会产业结构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必将影响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消费结构。低碳消费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三低”原则,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原则。低能耗要求人们尽量多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人们使用消费品时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那些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行为。

二、低碳消费方式变革的特性

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自工业化以来,人们形成了“高碳”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因此,当这场变革来临之时,必须要涉及到与旧的消费方式的方方面面的矛盾。要理解低碳消费方式变革的深刻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深层性

低碳消费不仅仅关乎的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文化的创新。低碳消费在强调人们消费节约的同时,更注重的是消费的质量和内涵;在强调个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更强调环境质量的提高;在强调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更强调人们精神生活、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强调当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崭新的消费文化观念,高层次的消费文化观念。由于消费文化具有导向作用,低碳消费文化一旦形成,必将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向低碳转变。

2、综合性

低碳消费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从第一个层面理解,低碳消费意味着居民消费增长率高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或居民消费增长而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从第二个层面讲,低碳消费所确立的是一种在促进消费发展的前提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单纯的抑制消费思路不同,它强调消费与减排的结合,重点在低碳,目的在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改善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从第三个层面看,低碳消费还关系到人类的发展权和社会公平问题。因为几乎人类所有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都一定程度依赖能源,产生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同的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发展潜力和减排空间不同,要设计合理的、能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碳排放方案,必须从社会公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以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三、“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低碳消费方式的构建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要求人们改变当前的高碳消费观念,提倡低碳消费理念,树立低碳消费观念。为此,需要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层面,探讨低碳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的低碳消费。

1、政府在低碳消费方面要率先垂范

政府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能否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消费行为的影响,政府部门应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一方面,政府在采购环节应注重低碳消费。在公车的采购上,要优先选用低排量、低耗能的品牌与车型,在空调、电脑、打印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购买上也要首选低耗能与低污染的品牌与型号;另一方面,政府在具体办公过程中应注重低碳消费。要规定日常的办公过程中必须坚持低碳消费方式,如到何种温度才能开启空调,规定空调温度设定区间,严格控制公车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还要建立社会监督体制,使政府的低碳消费置于民众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之下,纠正不合理消费行为。

2、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持低碳生产与消费

低碳生产,首先取决于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低碳行为,如何由利益驱动转化为自觉的责任和意识。有了这种责任,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引导低碳消费。企业在主导低碳消费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不仅是能源消费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在低碳经济社会条件下,能源的节约以及能源结构的改变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极大。因此,企业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以体现企业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企业是生产低碳节能产品的主体,是推广低碳产品的生力军,是低碳生产性消费的起点,消费者低碳消费是低碳生产性消费的终点。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的消费生活方式,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只有生产低碳的产品,才能使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使低碳消费方式得以逐渐推广。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财政;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4―0005-06

一、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个前沿理念,是目前全球政界、产业界、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出现“低碳经济”这个名词,并作了明确说明:“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后,国际社会予以积极响应。2005年签署已久的《京都议定书》开始生效实施,于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低碳经济”国际规则体系。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路线图》,并对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设立了具体的目标。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定为“世界环境日”的主题。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把“低碳经济”的讨论推向了高潮,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并就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应采取的行动和承担的责任,达成了没有具体目标与约束力的共识,决定在今年12月的墨西哥大会上再由各国签署有约束力的承担责任的协议。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已经愈来愈受各国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国际上把“低碳经济”定义为: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降低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减少由此带来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人类的生存安全。本文认为,“低碳经济”应有两个内涵:一是“治理污染”;二是“发展绿色”。上述定义只讲了前者,未点出后者;虽基本正确,但不够全面。本文还认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有共同需要、共同利益的特点,又有各自特别需要、特殊利益的特点。我国仍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国情决定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它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内涵丰富: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既须积极“治理污染”,又须大力“发展绿色”;(2)仍主要处于工业化阶段:既须在继续推进“工业革命”的同时,又须大力推行“低碳革命”;(3)化石能源为主结构:既须优化化石能源的利用方式,又须发展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电与核电等绿色能源;(4)“自主行动”的战略与策略:既须积极参加、推行“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又不同发达国家“同步跳舞”,坚持实行降低单位GDp消耗的排放目标,反对屈从发达国家“静止”、“等比”的绝对减排要求。

上述四个特点,决定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特殊内涵与目标。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也符合“巴厘路线图”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原则”。

二、充分肯定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努力与显著成效

我国是较早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保和气候变化问题,为了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在政策法律与财政资金上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环境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首先,构建了政策法律体系。先后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文件,颁布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政策法律体系,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其次,我国财政在节能减排、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从2000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1800多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发展,包括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淘汰“两高一次”落后产能、推进城乡建筑节能、鼓励高效节能产品使用、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2008年11月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中,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资金占到相当比重,其中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3700亿元用于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或者,我国取得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显著成就。得益于上述政策法律框架与财政资金的支持,近年来发展“低碳经济”确有显著成效。我国实施了各类节能工程和节能计划,开展各类节能行动,推广各类节能产品等,因而取得了节能减排的显著成就。据统计,2006年至2008年,全国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煤炭产能6445万吨;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降低了13%,相当于减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截至2008年,我国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为2.34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总消费量的8.9%,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15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达到908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211.25亿平方米,居全球第一。2008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625万千瓦,占全球风电新增装机的23%;生物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3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超过120万吨,核电装机容量为906万千瓦。2005年至2008年间,全国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此外,我国近年来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大力进行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据统计,2003年至2008年间,我国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倾,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到5400万公顷,成为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三、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又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这在主客观上都决定着我国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一)国际社会压力

全球气候变暖已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国际社会已越来越重视温室气体的排放问

题。在去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有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①一些主要国家纷纷表明态度: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欧盟承诺在2020年前削减30%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30年削减95%;印度宣布到2020年前将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25%;澳大利亚提出在未来十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0年减少5%-15%;我国提出在2020年前将单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40%-45%。@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又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了相应的义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而言既是顺应国际潮流、树立良好大国形象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我国生存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平稳快速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能源压力

从能源储量来看,我国是能源丰富的国家,其中煤炭储藏量达1145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储藏量约为40亿吨,居世界第八位。但是从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来看,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几乎所有能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石油仅为1/10、天然气为1/22。由于多年过度开采,目前我国的能源剩余可开采量已经很少了。按专家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可供开采不足40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32.7亿吨,可供开采不足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3668.9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足60年。0但是,我国能源的消耗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3.86亿吨煤当量,2007年增加至26.5亿吨煤当量,年均增长9.7%。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下去,到2010年,可能达到30亿吨煤当量。目前我国煤炭的消费量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35%以上,位居“世界第一”,比美国消费量还多一倍多。哒说明,一方面是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量,另一方面是逐渐缩小的可供开采量,两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我国正积极寻找海外能源供应来填补这个缺口,然而国际能源供应也是有限的。随着国际能源储量不断下降,能源危机时代将会到来。

(三)环境压力

在过去60年特别是近30年间,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对化石能源的消费也急剧增加,自然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据统计,2004年和2005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7.6%和19%,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直接后果是气候变暖。据气象资料统计,从1980年冬季至今,我国已经历了21个暖冬,其中2007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达10.6℃,比常年的9.3℃偏高1.3℃,成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冬季。据气象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平均气温还可能增加1.3℃~2.1℃。气候变暖将导致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比如,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厉害,长江流域的干旱越来越严重,暴雨洪水越来越凶猛,沿海地区台风登陆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大,全国大范围的雨雪冰冻天气越来越长,等等。这些隋况充分说明,气候变暖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

四、我国公共财政支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四大原则

公共财政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公共财政应根据由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的上述特点,在支持、推进“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实行以下四大原则。

(一)立足于科学发展原则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实现了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然而,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和维持的。为此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而且这些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严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得不选择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要减少能耗和排放,这又会与经济增长的目标相冲突。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呢?现实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从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转变到集约式经营上来,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在实现增长的同时降低能耗和投入,提高产出。只有这样,才能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二)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发展需要物质要素投入,而自然界的资源贮量总是有限的;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又总是有限的。这样一旦超出了资源和环境可承受界限,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效应。这便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低碳经济”,表面上是要解决气候问题,其实质是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在利用公共财政支持、推进“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重点针对资源和环境两大制约因素,实行“双管齐下”。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制止目前对能源的“掠夺式”经营,实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要鼓励全社会降低能耗比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量延长已有资源贮量的使用寿命;要鼓励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证能源的供应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要全面促进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鼓励采取“碳捕捉”、“碳封存”等环保技术以及大规模植树造林来降低温室气体的强度,实现生态环境承受的可持续性。

(三)立足于社会和谐原则

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低碳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出发点就是要保护好气候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增进社会福利,这样实际上就是寻求一种“和谐”。然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另一方面意味着对现有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这样会带来诸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比如,实行节能减排必然要求企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这会带来资金压力;同时已有的生产设备设施可能要提前更换报废。这会导致一定的浪费和损失,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一定的冲击。再比如,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不仅会给开发主体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而且要求利用主体转换能源消费模式,这样会增加能源使用成本。总之,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与社会个体的短期利益目标之间存在种种的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优化制度设计,协调好政府、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尽量实现它们之间的利益均衡,避免和化解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

(四)立足于区域协调原则

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污染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分布集中,环境污染严重,但是其资源贮量比较少;广大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工业分布分散,环境污染较轻,但是其资源贮量相当丰富。针对这种区域分布特征,我们在运用公共财政支持、推进“低碳经济”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对于东部地区,政策的重点应该是节能减排,保护环

境;对于西部地区,政策的重点应该是合理开发资源,避免过度和无序开采:这样才能实现东、西部的互动和互补。东部地区财力相对充裕,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过程中应当增加地方政府投入比例,减少中央政府投入比例;西部地区财力比较紧张,而且主要依靠输出能源、资源取得收入,这样在保护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压力比较大,应当增加中央财政的投人比例,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五、我国公共财政支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存在较大的公共产品特性和外部效应,如果完全交由私人部门承担,将会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必须要求公共财政介入。且前我国公共财政已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到“低碳经济”发展领域,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相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而言,我国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必须提高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在我国财政经常性预算中,虽有一部分资金用于节能减排,但是都分散在一些其他的资金项目中,并没有专门用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这样导致资金的针对性较差,并且资助力度有限。事实上,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具有了较强的外部性特征,本应为公共财政重点资助的对象。由于目前公共预算中没有安排支持“低碳经济”的专门支出项目,于是出现了公共财政的“缺位”。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建议在整合各项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资金项目的基础上,专门设置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支出项目;今后还应创造条件建立“低碳预算”。各级政府应当将其作为重点项目专门立项,并且要保证每年一定的增长速度。在具体预算安排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将每年财政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用于该项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预算结构的调整,提高其在现有财政收入存量中的所占比例。在具体执行该项预算支出的过程中,建议设置四个子项目:(1)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支出;(2)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支出;(3)节能减排宣传与培训支出;(4)节能减排监管支出。要规定每类子项目的资金比例,保证技术研发支出和推广应用支出占主要地位,将主要资金用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

(二)加大“低碳经济”的财政投资

这里包括两点内容:一是加大对“低碳经济”基础设施的投资;二是针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设备设施的生产建造。首先应当增加投资量,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提高该项财政投资占建设性预算的比重。其次,在该项财政投资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不应像撒“胡椒粉”一样平均分配,应主要投入到能耗大、排放大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上;应当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大问题。在资金的使用方式上,对于一些重大的、关键性项目,可以采取国家直接投资的方式,同时还应当积极吸引金融机构、企业、外资等参与,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投入主体结构;对于一般性项目,可以采取财政贴息和财政补贴的形式。贴息主要针对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进行,可以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财政补贴可以采取价格补贴、投资补贴、亏损补贴等多种具体方式,视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财政补贴可以直接增加企业的收益,而且方式灵活、针对性强,其激励作用比较明显。

(三)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通过无偿拨付调节各地区政府财力水平的一项政策手段,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其目标就是实现各地区间财力的协调与均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资源保护的任务分布极不平衡。东部地区虽然节能减排任务很重,但由于地方财力充足,因此不需要中央财政过多的支持。中部地区的很多省份都是能耗大省和排放大省,同时财力比较短缺,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这些地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转移支付力度。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保护压力相当大,但这些地区的财力也比较紧张,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这些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及资源开发保护的转移支付力度。建议中央财政设立节能减排、支持“低碳经济”专项拨款和资源开发保护专项拨款,而这两项拨款主要应面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同时对于这些专款,中央财政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分配制度,避免随意因素和关系因素;各地方政府也应当安排相关的配套资金,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实行排放收费制度

我国的《吓境保护法》明文规定,可以通过征收排污费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目前我国已经对排放污染水进行了收费,但对于排放温室气体尚未制定该项制度。温室气体的排放收费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缴费主体过于广泛,很多情况下执行成本太大。这里需要制订一个主要针对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和收费标准,如对于年排放量多少吨以上的开始收费,以及排放量越大则收费越高等。通过增加企业的排放成本,促使其进行节能减排。此外,还可以考虑实行出售排放许可证制度,推行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

(五)实行“低碳”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社会引导功能和间接激励功能。我国公共财政已建立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制度,政府采购的节能产品已扩大到34类18000种、环境标志产品增加到21类8600多种。应该说,财政在支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相当成就,今后还应大力加强。具体说来:首先,政府应把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作为政府采购的特定目标;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绿色产品”的认证和标识工作,逐步建立起“绿色产品”标识制度,并且要扩大“绿色产品清单”的范围,实行随时更新调整的动态管理模式,这样便于各地、各级政府开展“绿色采购”;最后,对于各类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绿色产品”要纳人政府采购目录,强制实行优先购买制度,这样不仅可以为“绿色产品”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可以有效引导企业生产方向和公众消费方向。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篇6

关键词低碳模式;低碳均衡;循环经济;综合集成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3-0001-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01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理念自1972年首次提出以来,已深入到人类发展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模式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始终面临一系列重大的环境问题,其中最根本、最棘手的就是如何解决因化石能源无度利用导致温室气体过度排放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1];2007年,美国出台《低碳经济法案》,表明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2];2007年,主席提出中国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2008年,日本以《构建低碳社会的12方略》为基础着手实施“低碳社会行动计划”[3]。《斯特恩报告》指出,“现在全球以每年1%的GDp投入碳减排,将可避免未来因环境恶化造成的每年5%-20%的GDp损失”[4],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通过判明循环经济的低碳价值,阐述循环经济的理论困境,结合我国循环经济的现实困境,提出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并运用系统综合集成思想,构建低碳模式基本框架和实现途径。

1循环经济的低碳价值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蕴含了节能减碳的价值品质。然而,在目前技术水平约束下,循环经济在能源环节中面临巨大瓶颈,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要突破该瓶颈,在理论和现实意义上都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

1.1循环经济指标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内容,是衡量其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分析其指标体系,可从深层次上判明循环经济“减碳”的价值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评价指标由能源利用指标、水资源利用指标、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和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四大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1.1.1能源利用指标分析

能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状况,包括:能耗强度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供电标准煤耗和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四类指标。其中前三者是逆向指标,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正向指标;前三者的值越小、后者的指标值越大均表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耗量越小,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越少。

1.1.2水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水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类指标。其中前两种是正向指标,后者是逆向指标,前者的值越高或后者的指标值越低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水资源的新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就越少。

1.1.3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效率,包括: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和金属再生利用率。前者是正向指标,后者是逆向指标,其指标值越优说明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越高,矿产资源的新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就越少。

徐玖平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3期1.1.4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分析

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用来衡量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和处理效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前五类指标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就越少。

上述分析表明,在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具有明显的低碳意义,体现着循环经济追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总量的减量化发展原则。表2显示了循环经济指标在节能减碳方面的低碳价值及其所具备的化石能源利用减量化、温室气体排放减量化的内涵和品质。

1.2循环经济面临困境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合流程,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循环经济现有框架下,以人类现有的技术而言,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图1所示)。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平衡的,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稳定在280ppm,但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一直处在快速上升的趋势[5];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凡特•阿累利乌斯认为,化石能源(高碳能源)的燃烧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6],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浓度将达到550ppm[7],这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病毒增加、物种减少、灾害性气候频繁等,极大地扰乱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

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循环经济亟需通过模式创新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难以克服的问题。

1.2.1节能减排问题凸显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节能降耗与发展排放”问题突出。2003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8],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9],目前,由于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如表3所示),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并呈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10]。在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1.2.2能源结构严重高碳

在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分别高达76%和68.9%,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相对而言石油和天然气比例较低,人均石油开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1%左右[11]。我国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决定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清洁能源比例较低,Co2排放强度高,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异常突出。

1.2.3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我国经济在高增长过程中形成了“高速发展、高碳排放”的发展路径,由于产业结构失衡,能源结构单一,三大产业发展模式高碳问题异常突出,高能耗的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过高,尤其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强排放、重污染”的行业在我国第二产业中比例过高,而低能耗的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发展“持续高碳”。

综上所述,面对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的困境,结合我国循环经济的现实瓶颈,亟需创新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低碳模式结构特征

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提高碳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通过末端控制,即固碳,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量化排放,重构人类的经济社会系统,使“社会-经济-生态”在低碳目标下具有耦合结构,形成其特有的结构特征。循环经济低碳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

2.1系统整体特性

低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在系统要素、层次、目标、运行等方面都具有复杂、有序、多元、耦合、动态的整体特性。

2.1.1系统要素互为基础

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炭生产力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2系统层次有序众多

高维性。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2.1.3系统目标复杂多元

复杂性。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发展低碳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2.1.4系统运行动态演化

涌现性。在低碳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2.2立体模式结构

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从而根本上改变对化石能源的高消费造成的高碳排放;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碳中和技术、碳封存技术,积极发展炭汇林,建立炭汇交易机制,减少环境中Co2的存量,使得碳排放和碳吸收达到动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低碳模式的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

2.2.1多跨度时间结构

低碳模式可分为四个相互影响时间跨度,较长周期跨度制约着较短周期跨度的发展,同时较短周期跨度的变化累积形成较长周期跨度的动态演进。低碳模式时间结构如图4所示。

(1)短时间跨度-企业层面低碳经济。一般为5年以内,在此期间,系统的外部环境作用相对较稳定,其核心环节是通过实施碳减排技术,减少Co2排放量承担起企业的生态责任。

(2)中时间跨度-产业层面的低碳发展。一般为20年以内,在此期间,经济发展会显著改造系统内外部环境,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产业范围内的结构调整,通过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的低碳发展。

(3)长时间跨度-社会层面的低碳社会。一般为50年以内,在此期间,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甚至超出人类的认知水平,其核心问题是在全社会进行低碳模式的系统改造,“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理念深入人心,人类全面、稳步、有序地步入低碳时代。

(4)超长时间跨度-全局层面的低碳生态。一般为100年以内,在此期间,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已深刻影响系统每个组元的运行,其核心问题是构建低碳生态系统,实现低碳排放甚至零碳排放,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条件下的碳平衡,全面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

2.2.2多层次空间结构

低碳模式可分为逐次扩大的四个层次,形成“企业-产业-社会-生态”的整体空间结构。

(1)小空间跨度。关注企业层面的低碳模式,在企业内通过推行碳减排技术和能源替代策略,减少生产和服务中化石能源使用量,实现Co2排放最小化。

(2)中空间跨度。关注产业层面的低碳经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推行碳减排和固碳技术,提高炭生产率,在同样经济产出水平下,减少Co2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系统的低碳化。

(3)大空间跨度。关注社会层面的低碳发展,最大限度高效地利用能源,减少Co2排放,实现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低碳化,构建低碳社会体系。

(4)超大空间跨度。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低碳发展,通过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中Co2的排放量,使得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恢复至正常的Co2水平,从而达到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目的。

综上分析,低碳模式要求人、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子系统,在时间和空间的微观、中观、宏观和超级四个尺度动态、立体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动态运行模式

低碳模式,在运行模式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低碳高效经济系统、低碳和谐社会系统、低碳均衡生态系统;通过生态控制理论,在经济系统高效运行前提下,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控制碳源,减少碳排放;在社会系统和谐稳定的基础上,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习惯,减缓高碳生产的动力,控制碳源;在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与发展森林、草地、湿地等微系统,增加碳汇,恢复生态系统自然的碳循环平衡;通过低碳模式的耦合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动态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2.3.1低碳高效经济系统

低碳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耦合体,由若干清洁生产企业、循环关联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多条生态工业链组成,涵盖了经济系统中的生产、物流、消费、能力支撑各个层面。企业、产业和园区之间,通过节能减排,调整生产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使系统中的化石能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开发清洁能源,减少Co2排放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低碳化和高效化。

2.3.2低碳和谐社会系统

低碳社会系统是将低碳理念注入社会生活各层面,以政府服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文化道德体系、约束激励机制等为支持,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通过发展绿色住宅、建立生态社区、构建低碳消费等措施,全面减少社会层面的碳排放,最终实现和谐文明的低碳社会。

2.3.3低碳均衡生态系统

低碳生态就是在经济领域实现低碳转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低碳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低碳均衡,从根本上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Co2过量排放的问题,从而实现生态系统自然碳循环的动态平衡,消除温室气体过度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解除由此带来的生存危机。

3低碳模式集成体系

低碳模式在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优秀思想,通过构筑“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发展特征,实现人类生存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彰显生态文明的价值品质。低碳模式的发展体系以生态伦理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生态控制理论和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通过系统集成耦合产生低碳模式的理论体系;通过产业模式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以低碳技术为发展手段,在低碳政策保障体系的框架下,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低碳动态均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模式综合集成体系如图5所示。

3.1理论集成

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整体。低碳模式是在生态伦理指导下,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经济发展范式。低碳模式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在低碳发展框架下,通过继承已有思想,融入低碳理念,耦合形成低碳模式理论体系和理论创新。低碳模式理论集成体系如图6所示。

3.1.1理论体系

生态伦理、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构成了低碳模式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为低碳模式提供发展哲学,生态经济为低碳模式提供发展框架,循环经济为低碳模式提供发展路径。低碳模式通过继承与发展现有的文明成果,立足“社会-经济-生态”巨系统,以系统低碳均衡为价值判断,从资源、产业、社会和生态四个层面演绎出完整的低碳模式理论体系。

低碳资源理论是以资源能源为对象,阐述在低碳模式框架下,关于资源减量化循环化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及其开发利用技术的相关理论;低碳产业理论是以产业经济为对象,阐述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关于利用低碳技术进行企业清洁生产,产业优化布局的相关理论;低碳社会理论是以社会系统为对象,阐述在追求低碳和谐社会过程中,关于如何贯彻低碳理念,优化社会消费方式,构建低碳社会的相关理论;低碳生态理论是以生态系统为对象,阐述在实现低碳生态均衡过程中,关于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碳汇、维护自然系统碳循环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构建低碳生态的相关理论。

在低碳模式理论体系中,低碳资源是基础,为实现低碳均衡提供资源利用的理论技术;低碳产业是核心,为低碳经济的重点经济环节提供相关理论技术;低碳社会是保障,为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实现低碳均衡提供社会制度保障的相关理论;低碳生态是目标,通过低碳资源理论、低碳产业理论和低碳社会理论刻画人类社会的低碳发展路径,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

3.1.2理论创新

低碳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继承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思想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在理论创新方面具有全新的理论品质。低碳模式理论体系通过继承与发展,从发展哲学和发展范式两个层面成了新的理论品质。

在发展哲学层面,低碳模式以低碳理念为核心创新了低碳世界观、低碳伦理观和低碳价值观。低碳世界观是在继承“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基础上,用“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的观点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人类实践活动;低碳伦理观是在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以“人类属于地球,而地球绝不属于人类”的价值判断,重新定位人类在“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巨系统中的坐标;低碳价值观以低碳世界观和低碳伦理观为基础,以“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判断标准,重塑人类社会在“高发展-高排放”困境中的价值体系,以低碳价值作为作为人类生产、消费的价值取向。

在发展范式层面,低碳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导向创新了低碳发展观和低碳经济观。低碳发展观是在低碳世界观的基础上,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生存危机,以实现低碳均衡作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最根本、最现实、最紧迫”的发展目标,通过“社会-经济-生态”巨系统低碳动态均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观是在低碳发展观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高发展、高排放”的高碳瓶颈,在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支撑下,以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为手段,通过清洁生产机制,追求经济发展路径由高碳经济向“高发展、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转向,实现低碳均衡前提下社会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

3.2现实框架

低碳模式为解决循环经济碳减排压力,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效的发展路径。低碳模式是针对化石能源利用高碳排放问题,以提高碳生产率构建低碳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减量化排放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能源结构调整、产业模式优化和技术体系创新为主要手段,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的特殊的循环经济模式。实施低碳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高碳排放”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构筑低碳均衡,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2.1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低碳模式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低碳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低碳能源是低碳模式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模式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低碳模式通过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推进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加速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根本转变。低碳模式在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模式,持续发展是低碳模式的根本方向,低碳模式是最具操作性的、可量化的持续发展模式。

3.2.2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

低碳模式以循环经济为本质。节能减排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目标的着力点。低碳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最佳体现与首选途径,同时又向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中,“减量化”首先应该通过节能减排实现化石能源利用少量化和碳排放最小化、无碳化。发展循环经济内在要求发展低碳模式,循环经济是低碳模式的本质,低碳化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3.2.3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低碳模式以能源结构调整为手段。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改善能源结构,通过限制高碳能源在社会能源构成中的比例,积极开发低碳能源,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因此,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是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3.2.4以低碳产业为支撑实施产业优化模式

低碳模式以产业优化模式为途径。产业结构将制约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决定社会经济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在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生产特征不同,其能耗和碳排放量也不同。低碳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要实现社会经济低碳转向,须调整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通过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发掘服务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减少碳源;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吸收Co2,增加碳汇;必须以低碳产业为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经济从“高增长,高排放”的高碳增长模式向“高增长、低排放”的低碳增长模式转变,实现产业模式优化。

3.2.5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

低碳模式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方法。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发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三类: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应以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从组织体系、对象体系、投入体系、服务体系四个层面,构建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投入为基础、服务为保障、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3.2.6以政策体系为保障开展低碳模式示范

低碳模式以政策法规体系为保障。低碳政策保障体系是实现低碳能源结构调整、推行低碳产业优化模式、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低碳模式的发展须依靠政策保障来降低其成本。我国应主要从低碳政策体系、低碳市场体系和低碳考核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低碳模式政策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低碳模式试点机制,有重点、有针对地从区域(城市)和产业(企业)两个层面系统性、有步骤的开展示范;积极打造以“高速增长、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模式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其“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试点示范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实现低碳发展。

4结语

低碳模式在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优秀思想,通过构筑“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实现人类生存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彰显生态文明的价值品质。低碳模式是针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化石能源利用高碳排放问题,以提高碳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以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减量化排放为发展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能源结构调整、产业模式优化和技术体系创新为主要手段,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实施低碳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通过构筑低碳均衡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U.K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R].2003.

[2]FederalGovernmentofU.S.LowcarbonBill[R].2007.

[3]JapaneseGovernment.12piecesofStrategytoBuildaLowCarbonSociety[R].2008.

[4]nStern.theeconomicsofClimate:theSternReview[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5]ipCC.emissionScenarios[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177-179.

[6]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9-41.[academyofSciencesenergyStrategicSeminar.energy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inChina[m].Beijing:Sciencepress,2006:39-41.]

[7]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R].2006:77-79.[StateGeneralBureau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StateStatisticsBureau.ReportofChina'sGreennationalaccountingSystem2004[R].2006:77-79.]

[8]worldHealthorganization.environmentalHealthCountryprofile――China[R].2005:89-91.

[9]JohnstonD,LoweR,Bellm.anexplorationofthetechnicalFeasibilityofachievingCo2emissionReductionsinexcessof60%withintheUKHousingStockbytheYear2050[J].energypolicy.2005,(33):1643-1659.

[10]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Seebregtsa.exploringthepossibilitiesforSettingupSustainableenergySystemsfortheLongterm:twoVisionsfortheDutchenergySystemin2050[J].energypolicy,2005,(33):1723-1743.

[11]aKawaseR,matsuokaY,FujinoJ.DecompositionanalysisofCo2emissioninLongtermClimateStabilizationScenarios[J].energypolicy,2006,(34):2113-2122.

DevelopingtheLowcarbonmetasynthesismodelofCirculareconomy

XUJiupingLiBin

(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LowCarbontechnologyandeconomy,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China)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篇7

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低碳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十分重要。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和碳减排目标之间的冲突,通过社会机制、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和生活模式的整体变革,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形态。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英国联合进行的“可持续低碳社会”项目提出的,核心内容是: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确保社会各方的发展都得到满足,做出稳定温室气体排放和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同等努力,利用低碳能源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选择低碳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的内涵有四个重要内容:一是强调包括社会机制、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和生活模式的整体社会形态变革,以创造一个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情景。二是强调社会整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设定,通过碳排放的硬约束从各个方面驱动整个社会朝低碳方向发展。三是强调城市在低碳社会中的作用。城市是人类社会和能源消费的密集区,其形态设计和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四是强调公众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对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国与低碳社会概念相对应的是低碳经济或低碳发展,即在强调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

19902005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等方面成效显著。这一时期经济总量累计增长8.9倍,GDp年均增长9.8%,Co2排放增长了142%,但排放强度却下降了43.3%,相对于1990年,平均每年下降2.89%。

虽然这是值得肯定的努力,但中国在发展水平、能源效率等方面,横向比较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表一)节能减排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从国际经验看,在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节能的贡献率将达到60%,可以说,低碳首先是靠节能,靠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的。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至4倍,节能潜力巨大。

建立系统完整的低碳发展模式

文/祁京梅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和碳减排目标之间的冲突,通过社会机制、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和生活模式的整体变革,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形态。43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单位一次能源Co2排放量、单位GDpCo2排放、单位发电量Co2排放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说明我国仍处在高碳生产阶段,生产环节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我国人均工业和建筑Co2排放量远高于世界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说明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生产仍是经济增长主导力量。

根据Bp石油公司的《2010年世界能源统计》,20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31.1亿吨标煤,如果加上香港的能源消费,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在200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的同时,中国化石燃料产生的Co2排放量仍比2008年增加了9%,达到75亿吨,成为第一个Co2排放量超过70亿吨的国家。因此,我国面临越来越紧迫的碳减排压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如何落实的问题。

表一显示,我国人均Co2排放量和交通领域人均Co2排放量都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说明我国居民现行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我国的消费水平具有绿色和环保消费的开拓空间。如果依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去发展,则将同样沦入高消费和高排放的消费模式,这与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显然是不一致的。

表一低碳发展主要指标国际对比(2007年)国家/区域单位一次能源Co排放量(t/tJ)单位GDpCo排放(kg/$,2000年)人均Co排放(t/人)人均工业和建筑Co排放(kg/人)人均交通领域Co排放(kg/人)单位发电量Co排放(g/kwh)中国73.60.64.581427310758oeCD国家平均56.50.410.9715992990448全球平均57.50.474.38865100450744中国中小企业2010.11industries产业纵深我国推进低碳经济的尝试中国政府和主要城市对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了不懈努力和实践。2009年,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明确承诺,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这一承诺为近期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设定了明确方向和目标。“十一五”时期政府提出了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时期降低20%,采取了十大重点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新能源汽车等措施,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Co2排放。

2008年科技部启动了“十城千辆”计划,在城市大规模推广使用新能源和电动汽车,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许多城市明确提出低碳发展,更多的地方则把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写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开始启动。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选定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试点。保定提出“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目标,上海在世博会期间践行“低碳世博”。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确定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城市作为低碳试点省市,标志着我国低碳发展和低碳城市进入实践阶段。

国家发改委要求低碳试点省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低碳经济将是摆脱危机的重要突破

口在后危机时代,低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如美国提出了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绿色新政”,欧盟也提出了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结合的战略,日本也着眼未来投资低碳产业,韩国、英国都有所举动。

我国提出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大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潜力最大的是节能环保产业,有超过10万亿元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同样超过10万亿元;电动汽车产业空间也将超过1万亿元。发展低碳经济将催生经济增长的许多机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四个挑战。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会使节能减排任务非常严峻。二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有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技术的对外依存度是50%,在低碳经济技术方面,对外依存度达70%,还面临着巨额的资金缺口。三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在“煤多、气少、缺油”的能源格局下,能源选择空间有限。四是我国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处于后发位置,在低碳产业技术标准、规则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亟待完善。

(二)城市化必须走低碳道路

我国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中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二三十年中,中国将涌现出将近200个巨型的城市,城市化率将达到50%以上。在人均GDp处在3700美元不到4000美元的阶段,正是人均资源消耗量的巅峰期,按照目前的消费模式,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能源是不够用的。因此,资源和环境问题面临巨大压力,要顺利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

(三)碳税应先于碳交易的实施

碳税是价格调节机制,是一种约束机制;而碳交易是数量控制机制,是一种激励机制。

发达国家认为,碳市场交易的效果优于碳税。其实,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证明,人的本质是趋利避害的,要降低成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潜力最大的是节能环保产业,有超过10万亿元的发展空间;其次是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同样超过10万亿元;电动汽车产业空间也将超过1万亿元。

本、规避风险,更有效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既需要激励机制,又需要惩罚机制。

在初期阶段碳税约束机制更为有效,更具操作性。

我国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碳税应先于碳交易实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是新兴加转轨,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还有巨大的城市化要求,节能减排的难度和阻力较大。碳税的实施成本较低,较易实施,也符合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应先实行碳税,再实行碳交易。

(四)实施低碳首先要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节能减排首先要建立在能源效率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从国际经验看,在今后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节能的贡献率要达到60%,所以说,低碳更多是靠节能来实现的。

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世界

平均水平的3倍至4倍,是日本的6倍,印度的1.6倍,所以节能潜力很大。同时,我国的节能形势仍非常严峻,“十一五”提出的单位GDp能耗减少20%的节能目标,前四年仅完成了15.6%。

在加快节能减排方面,我国需要构建以下三个机制:要建立技术引领机制。如美国过去30年的能耗减少47%,主要是归功于技术的进步。

要完善结构调整的机制。研究表明,结构调整对实现节能的贡献达到6070%。节能重点应该在建筑、工业和交通三个方面,它们是高能耗的行业,占整个社会能耗的80%。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节能的重要手段。有测算表明,服务行业占GDp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就可以降低一个百分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而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的比重占到70%,所以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要健全政策激励机制。有研究表明,在政府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只能解决20%的节能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国家碳排放总量目标和国家低碳社会战略

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做出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承诺,努力控制Co2排放增加量。由于强度指标受经济增长速度和Co2排放的双重影响,硬约束和统计考核办法难以统一。根据“十一五”期间So2、CoD总量控制经验,总量目标实现的效率要高于强度目标。同时制定Co2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各省区分解,不仅有利于推动Co2自愿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也有利于消除区域贫富差距和绿色发展。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篇8

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增长

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碳排放的主要的来源。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数据表明,1952~2007年期间,因化石能源消费,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1倍。图1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之间,呈现出一个指数型耦合相关关系。三条曲线处于高度重合或平行状态。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增长和碳排放增长倍数之间的变动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影响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碳排放系数,和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投入强度等等。

例如,图2中的第3项与第6项(eneRGY/GDp),是生产单位GDp的能源强度指标,这个指标,客观上是对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的描述。技术进步,结构转型与优化,必然减低能源强度。第4项(GHG/eneRGY),是单位能源消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称为排放因子或排放系数,与产业结构无关,但与能源结构和能源中的碳含量有关。新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综合能源的排放因子,是影响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

1952年,我国煤炭消费的比重超过了90%,到2009年,总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消费总量仍占到了69.9%。由于煤炭的碳排放系数高(见表1),所以,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我国单位能源消费,具有高碳排放特征。2006年,我国综合能源需求为24.627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3亿吨,综合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2.152,碳排放系数为0.5869。

我国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投入强度,近年来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距离。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决定中国碳排放高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单位GDp产出所需的能耗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碳排放高增长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呈正相关关系。1959~2007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增长了49倍和67倍,相应地,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增加了51倍。

李善同等在假定2010~2050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从3%降到2%,能源利用效率每年提高3%~2.5%等条件下,设定基准情景,对我国未来能源消费需求与碳排放做了系统的分析与预测。

从表2可见,虽然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处于迅速改善状态,能源结构也越来越变得低碳,但由于人口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2045年以前,一直保持增长。由此而导致的碳排放总量在2045年以前也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10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5.09吨,到2045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8.98吨。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分布特征

2006年,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4.05吨。2007年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4.99吨,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0.29吨。中国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分布,具有以下区域特征:全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呈一带两区分布格局。(见图3)。

西部地区,为中碳排放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4-8吨之间,围绕全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上下变动,范围包括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个省、自治区。中部地区,为高碳排放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10吨以上。范围包括四川、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省、自治区。

东部地区,为高低碳交错排放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0~10吨之间。范围包括沪、浙、闽、海南、广东、广西、冀、晋、豫、皖、苏、渝、鄂、湘、滇、川、黑、鲁、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全国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西北高东南低,呈带状梯度分布格局。(见图4)。

东南沿海地带,为低碳排放区,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0~2.5吨之间。范围包括沪、浙、闽、海南、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中部地带,为中碳排放区,万元GDp排放在2~4吨之间。范围包括冀、晋、豫、皖、苏、渝、鄂、湘、滇、川、黑、吉、辽、青海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京津与黔冀是中部地带的特例。其中,京津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0~2.5吨之间,而黔冀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4吨以上。

北部地带,为高碳排放区,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4吨以上,范围包括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内蒙古等个省、自治区。

主要受人均GDp不同的影响,单位GDp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碳排放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别。如贵州,人均GDp水平低,所以,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高。

中国各地低碳减排压力状况

与“G8+5”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碳生产率位于较低水平,2007年中国碳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法国的6.8%。由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国的碳能源排放系数较高。在“G8+5”国家中,2007年中国的碳能源排放系数仅低于印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0.73吨Co2/吨标准油。中国低碳减排压力,来自于中国我国碳排放总量,在2010年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达到1.39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各地碳减排压力,取决于各地碳预算亏损与盈余的程度。碳预算亏损地区,存在碳排放负债,减排压力大,碳预算盈余地区,存在碳排放空间,减排压力小。

从图5可知,全国碳预算亏损与盈余的省份分四大类:一类是碳预算大幅亏损省区,主要是山西与内蒙古,两个重要煤炭资源输出省、自治区。二类是碳预算小幅亏损省市区,包括上海、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宁夏等省市区。三类是碳预算接近亏损省市区,包括北京、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海南、浙江等省市区。四类是碳预算盈余省市区,包括甘肃、陕西、江苏、重庆、福建、湖北、云南、江西、河南、广西、安徽、湖南、广东、四川等。

中国低碳发展情势与问题

2009年11月2日,国务院总理在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通电话时表示,哥本哈根会议成功的关键,是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坚持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但是,以丹麦为首的西方国家却不愿意这样做。他们不仅不理中国政府的建议,而且脱离巴厘路线图,在气候峰会上,背着中国与众多发展中国家,抛出所谓丹麦议案,置中国于不义,置发展中国家于不利。

我国代表团在总理总理的领导下,联合与团结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勇敢地与西方国家集团进行博弈,抛出了新方案,挫败了对方的阴谋。最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以我国主导的气候方案取代丹麦等发达国家方案而结束会议,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赢得了尊严,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誉,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由此,引爆2010年中国低碳热。

“两会”热议低碳经济

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在“两会”期间,收到了大量有关如何落实我国减排承诺的低碳经济议案。九三学社中央有“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民盟中央有建议适时开征碳税的提案。到3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两会”热议中国低碳经济达到高潮。《报告》全面总结了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阐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低碳经济”这个词是这一届政协委员提案当中的关键词。

大多数“两会”代表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未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前景,也决定着世界的未来。

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资源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耗仍有较大增长需求,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要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各项发展目标,解决目前存在的环境和发展矛盾,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最佳选择。

民间低碳活动风起云涌

“两会”以后,我国民间低碳活动风起云涌。其中,影响面较大的主要活动类型有:

创立“低碳联盟”

武汉首批54家企业签订“低碳联盟”,共同倡导生产加工与产品质量以低碳为准绳,做“绿色低碳企业”。绿色低碳企业”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主要产品服务质量水平高、组织质量保证能力高,绿色环境管理与绿色能源利用水平高,社会权益保护、节能减排指标好。低碳企业培育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汉阳分局成立了低碳专家组,帮助企业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节能降耗增效。为低碳企业培育,邀请技术含量高的中关村节能公司,为武汉企业设计、组织与实施低碳方案。

主办低碳论坛

大自然地板(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创办“零碳联盟”,在上海世博园零碳馆主办“零碳在中国”领袖论坛。通过购买碳汇及种树等形式,大自然地板(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了国内制造行业首家“零碳”企业。

签订自愿节能减排协议

江西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及所属企业,向九江市政府签署自愿节能减排协议,承诺模范遵守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并计划于2010年底前淘汰辖区内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以2009年为基准,到2010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下降6%,万元GDp能耗降低到0.275吨标准煤;到2012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下降12%,万元GDp能耗降低到0.255吨标准煤。

综上可见,自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国家、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广泛参与到低碳经济中来,节能减排更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2010年可以堪称中国低碳经济年。

城市低碳发展已经起步

城市是国家与区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国家与区域经济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城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碳排放大国,而中国城市是低碳减排的主力军。因此,城市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正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地方城市政府是低碳发展的坚定支持者与推动者。但各地的做法各有不同特点。这里仅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做法进行介绍。

西宁:环境工程引领低碳经济西宁以环境工程引导低碳经济发展,开展了“煤烟型锅炉综合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整治,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完成了29公里长的南川河、湟水河治理,修建了近10公里长的滨河游园,形成了近200万平方米的水面,增加绿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新建了湟水森林公园、鲁青公园、南凉虎台遗址公园、浦宁友好公园和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开发餐厨垃圾与“地沟油”回收利用项目。从2008年6月开始,每天集中处理全市近3000家餐饮企业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100余吨、废弃油脂约3吨,树立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的“西宁模式”。

中山: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山市将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中山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支柱产业,将中山建设为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目前中山市已编制出《中山市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和《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0年版)》。中山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还联合主办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论坛,宣传推介中山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重庆:建造节能低碳楼宇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与西门子签订了建筑节能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积极探索利用西门子领先的节能楼宇技术和解决方案,推进渝中区的节能减排工作,把渝中区打造成重庆市“低碳经济”的示范窗口。

随州:建筑倡导绿色节能随州市城市建筑倡导绿色节能,大力推广新型材料的应用,走“低碳经济”之路。主要行动有三项:一是自2006年以来,重拳打击粘土砖厂。截至2009年年底,该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已关闭粘土砖厂5家,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砖12亿标块,节约土地1980亩,节约标准煤7.4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711吨。二是推广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提供热水。市烟草公司综合楼顶,面积达125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已经安装完毕,并配备了空气能热泵系统,在连日阴雨天和冬天阳光不够强烈时提供热水,1年平均有10个月不需要其他能源,节能率达70%以上。三是申报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目前在建的长盛大厦,按照节能65%的标准设计,采用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空气能系统等国内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每天可提供35吨生活热水。

成都:打造“零碳成都”品牌成都正在实施打造“零碳成都”城市品牌工程,发展低碳经济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做减法”就是让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企业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化;“做加法”就是要加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非碳基能源的开发、研发,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理论上“零碳成都”欠科学,实践上“零碳成都”目标难以实现,但是,作为一种愿景,还是十分美好的。

镇江:打造太阳能产业基地镇江规划做大做强薄膜太阳能产业,打造中国建材光伏产业基地。目前,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镇江实行战略合作,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在镇江开发建设1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型太阳能房屋,形成全国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和tCo玻璃生产能力,设立太阳能应用研究院,从源头开始,把整个薄膜太阳能产业链完全打通,用最低的成本做出最好的产品,建设新能源应用研究基地。

金华:设立异地开发区金华市在当地经济开发区内划出一片土地,设立异地开发区,给地处上游区域经济欠发达的磐安县开发,所得税收等收益均归磐安县。在异地开发区内,金华市委市政府充分授予磐安县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分期给予磐安县开发空间,由磐安县人民政府组建开发区管委会,独立行使园区内的县级经济管理权。园区内的建设管理也由磐安县开发区管委会自主实施。但园区总体规划、税收等经济政策,要与金华市区接轨,避免不协调和不公平竞争。土地征用由金华市开发区统一组织实施。

2009年,金华异地开发区内企业为磐安县创造了1亿多元的税收,提供了1万余个就业岗位,区内企业的员工多数是磐安人。同时,磐安县原来乡乡镇镇办工业,境内生态环境处处受威胁的局面,得到极大改善。目前,磐安县已成为“部级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75.4%,98%的河道水质保持在i类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i级标准。

延安:试点“太阳能屋顶”建设为发展低碳经济,延安市政府出台了《延安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扶持太阳能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从今年起,延安新建建筑施工图须审查备案、从材料的购买到安装完成都将有专门部门进行检测。不但要采用供热分户计量、按量收费,而且还将大力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延安规划局综合办公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是全省第一个“太阳能屋顶”试点工程,计划一次性投资735.56万元,年限内维护费90万元,寿命25年,建成之后年发电量约为232449度,相当于标准煤83.68吨的发电量,减少二氧化碳排量约220吨。延安市的国家机关、学校、宾馆、医院等公共建筑,也将成为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的首批推广对象。全市城镇区域内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和新建改建的宾馆、酒店、医院、公共浴室、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潍坊:打造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潍坊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打造胶东半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生产基地。电源结构已从单一煤电,向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自2009年初,昌邑、滨海、安丘等风电场并网发电,同时昌邑生物质发电项目和沼气发电项目等也并网发电。装机容量为22.4万千瓦,预计年底达到48万千瓦,年可发电12亿度,节约标准煤3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

深圳:投放“减排节能”电动车电动出租车投放市场,标志着深圳在全国率先进入电动汽车元年,也标志着我国出租车开始进入电动车时代。深圳比亚迪自主研发的e6纯电动车采用了“绿色之芯”et-power铁电池,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百公里能耗为21.5度电左右,相当于燃油车能耗费用的1/3至1/4,充满电后可以跑300公里左右,是目前世界上续航里程最长的纯电动汽车。深圳已有40辆e6电动出租车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是全球首个正式运营电动出租车的城市。

天津:发展集中供热,贷款节能减排近年来天津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天津市企业争取国外优惠贷款,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领域投入。天津将利用法国开发署4000万欧元贷款建设大任庄项目,总投资7.6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装机容量700兆瓦热源厂一座,53公里一级热水管网和82座小区热力站。项目建成后替代小锅炉房,每年可节煤13.8万吨、节水21.8万吨、节电1000万千瓦时,能减少灰渣排放量1.4万吨、烟尘排放量57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2200吨。

主要问题

纵观中国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各地低碳经济发展策略与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部分城市没有低碳发展规划就开始行动,有行动的城市项目选择定位不当,公共投入不计成本,国民福利浪费严重。

例如,上海世博园太阳能发电应用项目,创下了世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应用规模之最”。但由于太阳能发电技术还处于示范阶段,发电成本每度2~2.5元,比目前水火发电成本高1.5~2元。“高价”太阳能的应用,需要高额政府支出与补贴。这必然导致国民福利的损失。目前,太阳能发电越多,国民福利损失越大。太阳能发电工程实施过早,资本锁定闲置浪费越严重。

现在,国内的一些公共太阳能示范项目,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供热,投资大,效果不好。北京十渡风景区太阳能路灯的地面亮度,远不及初十的月亮。白天好看,形成了路灯风景线,晚上仍然漆黑一片,老百姓称之为浪费工程。

延安规划局综合办公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注定是全省第一个财政与公民福利浪费工程。因为每度电的发电资金成本高达4.5元(不计利息),国民福利浪费约2690万元。延安是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地区,如果太阳能发电项目在全市推广,还不知对政府财政造成何种负面影响。

中国区域低碳发展战略方向

要从区域与城市市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探索适合各地自己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

1.开展低碳发展规划研究,构建全国低碳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如何发展低碳,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低碳发展规划。明确低碳发展目标、定位、原则、方向、任务、重点项目、时序等等。应结合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城市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实验低碳城市公交系统等,为公众深度参与创造便利条件。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进一步倡导企业和公民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特别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碳排放强度应纳入城市“十二五规划”中。根据规划,各地区、各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制订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低碳试点发展的区域与地点、项目与行业;开展行业或流程的能源强度与碳排放标准统计工作,规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筛选和推广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及示范工程。

2、改革节能减排指标分配制度,提高区域统筹减排效率

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到2010年的年末即将完成。它是以2005年的不变价,以2005年作为基数,单位GDp能耗降低20%。对不同的省市区来说,这个目标责任的分配是有区别的。海南,,“十一五”国家给的节能减排目标是12%,吉林省分配的任务最重,是30%,大多数省区是15%~20%之间。“十一五”期间目标责任分配的原则是“谁能减”,而不是“谁有责任减”。

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减排目标的分解,“十二五”期间应该落实25%~30%,“十三五”期间应该落实15%~20%。因为,越到后面,节能减排难度越大。

“十二五”期间应该落实的25~30%,仍然按不同省区责任有别的原则进行分配。不过,分配原则必须是“谁有责任减”与“谁能减”相结合。只有改革节能减排指标分配制度,才能提高区域统筹减排效率。

全国碳预算亏损与盈余为识别“谁有责任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中,碳预算大幅亏损省区,山西与内蒙古,应承更大的减排责任,碳预算小幅亏损省市区,包括上海、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宁夏等地,减排责任也是少不了。碳预算接近亏损省市区,包括北京、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海南、浙江等省市区,要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碳预算盈余省市区,甘肃、陕西、江苏、重庆、福建、湖北、云南、江西、河南、广西、安徽、湖南、广东、四川等要承担适当的减排责任。全国万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是识别“谁能减”的重要依据。

东南沿海带,沪、京、津、浙、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为低碳排放区,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0~2.5吨之间。可减潜力不大,尤其是上海、京、津和浙江,可减潜力更小,但由于经济实力强,又是属碳预算小幅亏损或接近亏损地区,所以,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要小,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要大。中部地带,范围包括冀、晋、豫、皖、苏、渝、鄂、湘、滇、川、黑、吉、辽、青海等省、直辖市、自治区,为中碳排放区,万元GDp排放在2~4吨之间。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与间接减排责任比重分配相当。

北部和西部地带,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内蒙古为高碳排放区,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在4吨以上,青海、贵州等人均收入较低的省,以适当分配直接减排责任为主。所谓直接减排,就是当地出资,在当地减排。所谓间接减排,就是一地出资,到在外省区减排,实现减排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最优化。间接减排机制的实现,一是碳交易,二是签订“三可”协议。

3.政府投入型公共低碳发展项目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

私人资本搞低碳经济项目,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比。政府投入的公共低碳项目,也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效率。那些需要政府高额支出与补贴的低碳发展项目,除了研究与实验外,不应搞示范工程,更不能号召推广。

4.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供应结构调整,进行节能改造,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仍然是我国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

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在全球大国中是最高的,世界平均的煤炭消费比重是29%,印度煤炭消费比重是53%。中国将能源结构调整到印度水平,还有很大的空间。

目前,中国投入产出效率高的低碳能源开发项目,有水电、核电开发。我国水能理论蕴藏量超过6.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但开发率不到30%。我国西南地区的减排,要重点通进一步实施水电开来实现。

东部沿缺煤、缺油、缺汽的省区,要重点发展核电等零碳能源。全世界正在欧运行的核电机组有439台,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欧洲1/3的电力来自核能,占其发电总量的80%左右。而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只有12台,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仅有1.92%。所以,核电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风能等新能源造价高,供给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暂时仍不属于大规模发展范围。

内蒙、山西、陕西等煤炭开采加工区,要提高能源回采率,煤炭加工中的能源利用率,实行节能效益免税制度。

国内企业进行节能改造,重点节能锅炉和节能灶的推广与使用。一些能源密集、经济效益不好的产业,要主动向海外转移。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转型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均是低碳发展的战略重点。

全国各城市要重点抓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夜景照明节能等工作。夜景照明要限制在晚11点,交通节能主要在于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带来的能源高消费。

5.创建可以有效降低减排成本的碳市场

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洪波博士说,排放交易天然不只应用于温室气体,但温室气体天然适合排放交易。其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结果与减排效果在全球具有无地区差异性,无时间差异性。所以,它可以设计为一种规模极大、成本极小的金融工具,可以储存,可以进行现货与期货买卖。

和其减排措施相比,通过碳市场实现GHG减排,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目前国内节能减排,没有让企业承担具体的量化减排指标,也没有对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的初始排放配额进行分配,没有建立碳市场。国内的CDm碳交易,是以国外买家为主的碳项目初级市场,其本质是远期合约交易。企业只能通过CDm来换取部分减排收入,并且受到国外机构的严格审核和限制。所以,建立碳市场,尤其是建立全球碳市场,是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方式。

6.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度

建立并完善“碳足迹”标识和产品认证制,可以倡导低碳消费模式,促进企业加快低碳产品的研发,以市场需求导向,低成本引领产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

7.加强低碳经济立法工作。

要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完善规划编制、审批与备案制度,从法律上确立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建立电网企业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费用补偿机制,设立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要求电网企业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等,对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8.制定适合各地情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一般建议的政策有:通过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体系;改革资源税制度,将碳税纳入环境税范围,来部分反映传统化石能源生产和使用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外部成本。给予补贴,鼓励新能源的发展。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税收政策、补贴政策、还是减排配额政策设计,都不可过于激进,否则,不是补贴全世界,就是破坏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和就业岗位贡献力。对私人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进行补贴,不能高于发达国家标准。一个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用百姓的税收去补贴全世界是不对的。

结束语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篇9

【关键词】低碳施工;节能减排;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大气中许多温室气体的浓度都明显增加,其中以Co2浓度增加最为显著,由于大气Co2浓度增加导致了明显温室效应。全球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造成了70%的温室效应,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和控制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数量、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变动和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并通过负担温室气体削减成本而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削减Co2的排放意味着工厂的关闭、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失业率增加[4],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为了实现2020年的自主减排行动目标和准备下一阶段(2050年)的碳减排工作部署,对现有的建筑施工管理和技术进行提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低碳施工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于绿色施工已有众多研究,但对于低碳施工却鲜有研究,低碳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低碳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更少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施工活动,即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排和环境保护("四节一减一环保")。低碳施工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工程施工中全面应用的体现,是绿色施工的进一步发展。低碳施工在绿色施工侧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我国发展低碳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低碳施工对于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巨大,其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但低碳施工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具有完整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督机制,致使参与低碳施工的各方参与性不是很高,严重制约了低碳施工的发展,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因素。我国在发展低碳施工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2.1社会公众对低碳施工的认识不足,参与程度低

由于低碳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对于低碳施工的概念也还没有形成广泛、一致的认同,更不必说对于低碳施工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多公众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低碳施工,所以更加谈不上有公众参与了。其实,虽然低碳施工的前期投资成本要高于一般施工,但拥有成熟管理和技术的低碳施工的运营成本会要低于一般施工,并且低碳施工更加环保、节能,有利于改善环境气候,因此,从长远来看,低碳施工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益处,更符合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人们对低碳施工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我国推行低碳施工受到极大的阻碍。

2.2低碳施工前期成本高,各参与方积极性不高

低碳施工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更高要求的技术方法,这会大大增加其前期施工成本会,对于开发商和承建商而言,低碳施工的经济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为了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不得不提高房价。而低碳施工产生的环保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而非购房者独享,购房者不愿意为此买单。对于低碳施工而言,当按国家相关政策税收抵免或者补贴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用户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限制,积极性相对较低,这使低碳施工的市场认知度较低,从而也很少愿意进行低碳施工。而在GDp主导一切的形势下,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低碳施工的进行。这些都使得推行低碳施工的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低碳施工的推广与发展。

2.3低碳施工科学技术落后、研发能力不足

低碳施工的关键是技术的创新化,发达国家节能建筑都较重视对低碳施工减排技术的研发。在我国,虽然低碳施工技术研发方面有些的成效[5],但由于受到资金、政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低碳施工节能减排技术研究队伍较为分散,缺少专业性研究机构,专业人才更缺乏,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难免力不从心,导致低碳施工的成本一般较高,而且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于低碳施工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科研人员的热情不高,低碳施工推广受到限制。目前,我国低碳施工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低碳施工方面的有效鼓励政策和监督机制,也没有针对碳排放量较大的建筑能耗大户进行惩罚的措施,致使市场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低碳施工在我国的发展。

2.4节能减排标准和配套政策出台滞后

目前我国还缺少针对低碳施工节能减排措施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很难与国际上通行的节能减排模式接轨。在我国建筑领域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两部高层级的法律,但这两部法律均仅从宏观方面对建筑建造及能耗进行了规范,由于缺乏下位法的支撑,致相关具体细节无法得以框定与约束,遂造成执行真空。而其他部门制定的规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低碳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协调过程中由于不存在强制性的法律效力,遂使在实际实施与协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无法执行。

3.我国发展低碳施工的主要对策建议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篇10

abstract:thebackgroundof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inChinaisintroducedinthispaper,aswellastheaimofgovernment'senergysavingandemissionreductionpolicy.it'salsoindicatedinthispaperhowtodeveloplow-carboneconomyinChina.manypointsofviewareadoptedtoclarifythereasonwhylow-carboneconomyhassogreatinfluenceonthepetroleumindustrytogetherwithitsdegreeandhowtofacethebigpressure.

关键词:低碳经济;石油行业;温室效应;节能减排

Keywords:low-carboneconomy;petroleumindustry;greenhouseeffect;energysavingandemission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118-01

1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

1.1主要目标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1.2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

2低碳经济对石油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1节能减排为石油行业发展带来压力石油和化学工业既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又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同时,公众、媒体对化工行业的环境保护关注度也越来越大。石油和化学工业离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还有差距。今年全行业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增强全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节能减排工作和‘保增长、调结构’结合起来,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继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提高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切实加强节能管理和污染物治理,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活动,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

2.2发展中新技术制约石油行业发展新技术的兴起是实现石油行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能源技术革新迫使能源企业必须走上发展新技术的道路,以适应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这需要我们不断开发新能源,或者说是更加“低碳”的能源,在国际上的一些知名的能源公司积极开展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天然气发电业务,甚至是核能。

2.3石油产品的特性产生对低碳经济压力自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的元凶,石油产品本身就是以碳、氢为主要元素石油产品,从这一特性来讲,这种产品本身即对低碳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意味着我们从长远角度来说,需要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减少石油产品用来燃烧产生产生所需能量的机会,从而实现低碳经济。

2.4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尽管我们行业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进步,但我们目前的工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管理相对粗放,行业发展程度低,缺少高端、附加值高的石油石化产品是制约我们这个行业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5低碳经济发展为石油行业带来机遇从战略上看,美国政府争取到了大量的时间来开展能源、替代和温室气体减排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相应技术产业化的探索。很多发达国家也利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快速推进低碳技术和市场的发展。

目前来讲,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低碳能源的核心是化石能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这一方面石油企业具有天然优势。具体方面表现在:首先,石油企业在油气生产领域具有厚重积累,无论是在勘探开发、管道运输以及石油炼制和化工方面均具有相对成熟的经营体系和技术积累,具有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次,我国石油行业近些年普遍重视技术创新,在油气勘探开发以及节能减排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资源认识领域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石油利用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最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为石油行业大力拓展海内外油气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国家先后制定了鼓励企业加大油气资源勘查投入以及鼓励企业走出去的财税信贷政策,积极扶持石油行业发展海外业务。相对于石油而言,天然气的低碳特征尤为显著,而石油行业近年来在天然气领域屡屡取得重要发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力推动了低碳经济进程。

3由低碳经济引发的思考

3.1相关的环保工作要落到实处清洁生产审核是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污染治理是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伟大目标。我们利用清洁生产发现从生产到产品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才生污染的环节利用现代科学的有效治理措施吧污染物的排放降到最低,低碳经济是节能减排的扩展和升华。

3.2各部门必须重视并全力配合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一两个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资金、科技人才、物资等投入,我们必须集中我们石油行业的优势兵力,最大限度的实现低碳经济。

4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当前全球各国孜孜以求的发展方向,但是各国的国情不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不能罔顾国情,像西方国家一样坚持总量目标,应该优先推行强度目标,将战略重点集中在确定中国的成本有效的低碳路线图,争取以最低的成本过渡到低碳社会。当前世界各国饱受金融危机的困扰,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努力试图以低碳经济为突破,寻求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实现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