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管理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7:35

生活方式管理特点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管理系统;系统分析;决策模式;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此仍然采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生态旅游陷入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庆州中甸县作为在我省较早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地区,也同样显示了这个问题。全县客增长速度所料不及,而管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开发后规划的现实,碧塔海景区双线进入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争论,以及门票收入分配的问题等。这些现象所蕴涵的,其实是生态旅游的组织体制、开发及环保等综合管理问题。而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对此束手无策。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已不适应生态旅游的现实,更鉴于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具有脆弱性和管理失误造成损坏的不可修复性,有必要构建生旅游管理体系,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生态游的性质和般管理理论出发,以中甸县的生态旅游为范例,用系统的方法在理论上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并部模拟应用,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抛砖引玉,引起有关专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当个区域把旅业确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时,旅游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另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就是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旅游活动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运动的表现。生态旅游活动可概括为以下七个主要内容:

1.旅游活动:游客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保护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以防止其变异的活动。

3.开发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活动。

4.服务活动: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活动,包括提供住宿,餐饮,旅行,导游,翻译,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活动。

5.行政活动:指为规范旅游活动使其有序的政府管理机构的活动。

6.营销活动:指为招揽游客或推销生态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活动。

7.管理活动:即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的执行过程。其实,一切涉及生态旅游的活动都属生态旅游活动的范畴。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谋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这些特征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并使得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也呈现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综合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把景区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福利机构(例如城市公园),在开发管理上尽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组织管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费。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景区或人工景区而言,或许行之有效。但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却是灾难性的。而遗憾的是,碧塔海景区的游船项却是采用这种方式管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既不是离散的单元管理,也不是行业管理,而是系统管理,是微观管理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客观管理(行业管理)的系统结合。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模式必定是系统模式,即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系统,既要强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要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管理范围上。生态旅游管理不以一个景区或一个服务机构,或者是这些管理点的简单集合作为管理范围。因为它将割裂生态旅游活动各内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降低管理效率,甚至造成管理失效。生态旅游管理的范围是生态旅游区域。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生态旅游区域一般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行政区域,如中甸县生态旅游区。另一种是自然生态地域,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对生态旅管理来说,以第二种区域划分作为管理范围更合理。因为它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作为世界地理一大奇观的长虎跳峡介于两行政区之间,使管理造成困难。但很遗憾,现实是人们只认可行政区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态旅游地往往是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原始,很少被人类活动涉及的地域,和保存有较为独特的民族及宗教文化习俗的区域。者说,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使这种区域成为生态旅游胜地。但另一方面,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区域居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如传统农业,牧业和林木业。而传统产业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不但毁坏自然生态系统,还将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无以为继,并危害流域下游。旅游业的兴起为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持。迪庆州中甸县正是具备上述特征的典型的生态旅游胜地。雪山,峡谷,五花草甸,高原湖泊及森林等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发祥地,是中甸县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骄傲。但世代居住于此的中甸人民仍未摆脱贫困。特别是天然林禁伐之后他们翘首以盼旅游业能带来新的生机,并把它确立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必须以区域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终保证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以区域为出发点,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要求。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系统目标。出发点与目标之间相联系的是生态旅游活动。由此形成一条由发点到目标相连贯的主线。这条主线是生态旅游概念的象描述和总体概括,因此它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在生态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因此管理必须有一定中心,以便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从而把握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了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必须以保护为中心,必须以发展为中心。因为,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因素繁多,在这些因素中,游客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游客就不能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游客的旅游活动展开的。游客是生态旅游区的财富。游客是生态旅游的上帝。因此,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游客旅游的目标和对象,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的条件。事实上,它们是生态旅游的客观基础。保护这种客观基础,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求,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也必须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为中心,即以保护为中心。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是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78的核心,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还必须以发展为中心。这就是生态旅游性质决定的生态旅游管理的三个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要求。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和逻辑要求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前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中心展开。构建的框架模式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研究生态旅游管理,必须明确系统状况,辨明系统及各子系统的性质,功能及地位,阐述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系构,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按其性质分为功能系统和分析系统两类。功能系统是指具备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系统。分析系统是指描述,解释要素集合关系的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其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质上是指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表现是指空间上的规模扩张、时间上的延续和指标上的递增。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向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这一发展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以其管理观念、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和管理运行形成系统功能,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管理目标子系统、管理对象子系统和组织管理子系统、开发管理子系统以及环保管理子系统。其中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子系统是分析系统。其他三个子系统是功能系统。管理目标子系统作为分析系统是各功能系统的系统目标集合的系统描述。管理对象子系统是被管理要素集合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描述,解释系统要素,阐明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从而正确地把握有关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三个功能系统是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管理中心展开的,按不同管理类别划分的管理职能的集合。所形成的系统功能以实现子系统目标的方式,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大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如一个三角金字塔,塔中心为主线串三个管理中心由下至上贯穿全塔,塔底为管理对象子系统,塔尖为管理目标子系统,塔的三面由三个功能系统环中心线封闭。以强调功能系统之间的广泛联系。中甸县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发展很快,管理滞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试图套用现成的管理模式解决管理问题却不实际。事实上,中甸县现在的管理问题还不在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而首先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构架模式认的意义就在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管理问题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并在决策和管理运作中贯彻这种观念,以提高管理效率或减少因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像中甸县这样生态旅游刚兴起的区域,这种认识就更有意义。管理对象系统的分析管理对象系统作为一个分析系统,主要是阐述作为管对象各要素的内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所形成的结构,以便解决生态旅游管理是管理什么的问题。管理对象系统从静态看,其要素包括三类,即人、文化(精神)、物。第一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全体人员。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些人的个体以某种方式集合表现出群体特征或依附于一定机构形成组织。第二类指生态旅游区域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例如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民俗和宗教精神及仪式等。第三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自然存在物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它形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自然景观)。人工存在物主要指建筑、设施、道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类的物化体,如民族服饰、等。第二类及第三类的人工存在物形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景观)。管理对象各要素综合表现为景区(点),并依其主体显示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松赞林寺景区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体,藏民家访(一种旅游形式)以民族民俗资源为主体。从动态看,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生态旅游活动。因此管理对象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对象动态子系统和对象静态子系统。对象动态子系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系统描述。对象静态子系统是要素及要素关系的系统描述。事实上对象静态子系统的运动形态就是对象动态子系统,而对象动态子系统的静止形态就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在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管理对象系统其实有两个表现。一是底部的管理对象系统,二是从底到顶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实上,前者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后者是对象动态子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这种结构表述,更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换句话说,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和79决定着管理目标。这也说明,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的社会系性质,反映了系统的复杂性管理难度。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确定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相关者的态度。功能系统的综合分析从理的系统理论来说,一般的管理功能系统,由管理的五个职能形成子系统。如果我们仅从不同管理类别(例如组织管理、开发管理、环保管理)进行相应的功能系统分析,无疑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或形成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这正是传统大众旅游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来说,不仅要重视各功能系统的系统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展开其系统分析),更强调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分析。而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表现和要求。事实上,前述的生态旅游管理框架结构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对开发管理和环保管理而言,首要的管理问题是决策问题(管理就是决策)。例如,开不开发,开发到什么程度,怎样开发以及从环保政策的角度看准不准开发,怎样保护等。似乎两者水火不容,但开发是生态旅游的生命,而环保是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根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强调保护性开发的观念,也要应用管理模式中确立环境与开发的综合决策模式。这种综合决策模式,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方法。作为原则,它指环境状态对开发有否决权,任何景区(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旅游增长或社区发展,不能用当前的发展去损害未来的发展,更不能以局部的发展去损害全局的发展。作为方法,它是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开发程度的技术限度。开发就其程度来说,可划分为零开发(即原生状态)、保护性开发(对环境状态有控制的开发)、完全开发(事实上是人工系统)、掠夺式开发(完全不顾环境后果的开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保护性开发。开发就其方式来说,分为两种,一是为游客观赏方便而进行的建造,例如解决可进入性问题或建造食宿设施。二是扩展景观或增加旅游项目。对于生态旅游,不同的开发方式应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标准。因为不同的开发方式对环境状态的影响不同,对旅游的作用也不同。开发就其目的来说也有两个,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区发。如果仅就开发管理子系统来说,这种目的性也是合理的。但如果考虑环保管理的目标,这种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必须不突破环境的技术标准为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利用是说明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最好例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是指在水面上行船其功用有两种,一是作为交通使南线西线沟通,形成旅游环线。二是开发游船项目,增加游览内容(实际此项目已在运行)。由此引发争论,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禁止行船,认为行船影响水质,长此已往会使湖水变异。二是可开交通船,认为有必要沟通南线西线,由于船只少,对水质影响较小。三是开发游船项目,认为这是碧塔海的重要项目。第一种观点纯粹是从环境出发的。第三种观点纯粹从旅游出发。第二种介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如果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争论也就没有必要。在方法上,以水质的背景值为标准,查明水体自净能力,计算环境容量,进行行船的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环境承载量。以便决定是否开发或开发方式。如果一条船都会引起水质变异,则否决此项目。由此可见,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是正确处理环保管理与开发管理关系的科学手段。事实上,这种决策模式的实质是把开发决策建立在环境科学的基础上。但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应用和实施取决于组织管理模式,或者说,组织管理模式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落实的保证。因此,景区(点)的应用管理模式是由组织管理模式和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两者构成。组织管理模式景区(点)的组织机构是生态旅游组织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其组织管理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组织管理子系统的重要内容。景区(点)组织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因为各种管理问题、管理矛盾都与管理体制有关。中甸县生态旅游管理的现实也说明这一点。但是认为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完全理顺管理体制也不现实。本文从实际出发,回避尖锐的体制矛盾,提出两种景区(点)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架,以适应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并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与管理原则来实现对景区(点)的管理,从而达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目标。管理委员会制适用管理委员会制的景区(点)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特征:景区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体(或是自然保护区),并且生态环境较脆弱,可开发性低,一但造成损害则不可恢复(碧塔海就于这类景区)。

第二,权属特征:在产权关系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为国家所有。但管理权分散在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例如80林业部门,环保部门,消防部门,旅游部门,及社区的行政机构,如乡(镇)政府。

第三,体制特征:各部门关系交叉,各自为政,在管理中追逐部门的经济利益,而不愿真正负起生态旅游管理责任。

第四,开发的目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有限开发为手段,获取资金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此相适应的管委会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组织特征:前述的政府职能部门派员参加管委会(包括旅游地社区的乡镇政府人员)。

第二,责任特征:参与管委会的人员既对管委会负责,也对所派出的职能部门负责。

第三,权限特征:只有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开发权。但有开发建议权和按照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要求提交建议开发报告,由上一级对开发进行决策。

第四,财务特征:税后收入除用于管委会运行费用和开发投资外,其余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剩余部分上交财政,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由上述特征可知,管委会并不只是个称谓,而是以景区(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性质和特征为基础所形成的景区(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制公司制模式就是把景区

(点)作为一个企业进行管理。适用公司制的景区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及资源特征:景区(点)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但生态环境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即使造成一定损害也可恢复(虎跳峡就属于这类景区)。

生活方式管理特点篇2

关键词:“互联网+”;0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随着“80后”逐渐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中流砥柱,“90后”开始厚积薄发,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特征。“00后”即将步入高校,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力量。因“00后”多是独生子女,多受到家庭保护与父母的娇宠,其优越感超级明显,时代特征鲜明。“00后”与“80后”“90后”相比,更加追求潮流,追求自我,同时抗挫折能力较弱,这意味着对“0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新的网络时代,高校管理者要依托“互联网+”的强大优势,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1“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1“00后”大学生思想社会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00后”这一届准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与社会接触,实践机会也多,他们敢于去想去做,思想成熟的较早。同时,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使得年轻人员有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受年轻创业者的影响,其更加注重金钱的作用,经济意识强,更加懂得综合各种关系,也变得更加务实。

1.200后”大学生思维更加独立,自我意识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改变着传统学生教育模式,教育变得更加的民主。“00后”的这一届准大学生思想更加独立,自我意识强,获取信息与知识能力强,喜欢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理念落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0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1.3“00后”大学生行为方面假性成熟

因“00后”的这一代人,学习锻炼机会多,对新鲜事物与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表现出超龄的成熟。外在表现得更加成熟,但因其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远远超过“80后”与“90后”,使其独立生存能力变弱,实际上又不是很成熟,依赖心理表现的极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抗挫折能力弱,害怕失败的假性成熟极为突出。

1.4“00后”大学生情感方面浮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00后”这一代人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具丰富的时代。同时,物质生活的丰富容易让人们产生攀比心加重,使人们变得浮躁。浮躁的社会环境造成“00后”大学生情感方面的浮躁,虚荣心加强,精神世界变得空虚而迷茫。

2“00后”大学生给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带来的挑战

“00后”大学生其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时代特征明显,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极强,个人的主观意识也强,这给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传统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过于强调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缺乏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不利于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容易造成教育管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1]。同时,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用成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学生,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差异性的教育管理,不利于“00后”大学生鲜明个性的发展。再者,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灌输式,采取主客体的教学模式,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00后”大学生具有自我需求感强,主动学习能力强,求知欲强的特点,不能达到对学生的有效教育管理。

3“互联网+”背景下,构建“0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0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教育管理进行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同时,更是改变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老旧化、被动化、枯燥化等特点),使学生的教育管理更加有特色,教育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2]。再者,应用“互联网+”这个新媒体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积极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新方式、新手段,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管理的时效性。

4“互联网+”背景下,构建“0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新途径

4.1正确看待“00后”,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要正确看待“00后”大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特点:思想社会化、思维更加独立、自我意识强、情感方面浮躁等。不能以异样的眼光去批评“00后”,应该改变思维模式,去正确对待“00后”凸显的个性特征。抓住“00后”对网络的挚爱,对网络上学习能力强等特点,以“互联网+”为载体,把线下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转移到线上,开展新模式的教育管理工作。

4.2以网络平台为抓手,因材施教进行学生教育管理

“00后”的大学生其思维活跃(跳动性强)、个性鲜明(亮点突出)、思想差异显著。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以网络平台为抓手,建立差异化的学生管理数据库,数据库记录不同类型的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处理,制定不同的教育管理手段,因材施教进行学生教育管理,“0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

4.3“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多层次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依托单一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够。因此,要适应新的形势,依托网络平台的优势资源,构建多层次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新模式。积极发挥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力量,尝试把这些学生组织在网络上建立办公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学生自我管理教育模式,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规范化。

4.4依托“互联网+”媒介,强化“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抗压与受挫能力弱,其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不能真正教育管理好学生。现在,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多是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咨询老师或者辅导员等,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存在误解,怕到心理中心咨询,会被人看成异样,受到同学的歧视。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这样就达不到帮助学生的效果。根据“00后”学生喜欢从网络上获取知识、聊天交友等习惯,高校可以依托互联网构建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中心,在网上学生与心理咨询老师双方都看不到对方,同时学生在网络上咨询可以有效避免被同学看到的尴尬现象,消除了学生的顾虑,提升了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强化了“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特点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精细化管理模式

一、高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行为

1.高校学生的性格特点

高校学生是整个国家的新鲜动力,他们思维灵活,新颖,行为标新立异,在生活中追求完美,活跃先进,追求时尚,有时也会进行盲目攀比,失去自我。好多高校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没有住过校,没有独立生活过,依赖性较强,适应能力弱,无法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在学校遇到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时,不能自己单独解决,处理问题需要别人帮助。

2.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

大学生都是通过高考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但是,有些学生在高中积极努力之后,觉得目标已经达成,上大学后就失去了目标,对现实社会缺乏认识,迷失自我,不思进取。此外,近几年来,智能手机的开发与应用使得一些学生迷失在手机和游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日夜颠倒,浑浑噩噩,没有了目标与追求,失去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政治观念不稳定,理想信念不坚定,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过于崇拜偶像,或者盲目跟风,思想消极。

二、精细化管理模式

1.精细化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教育在不断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辅导员需要针对学生生活管理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情况,采取针对学生个人情况的精细管理模式,从而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精细加工管理的特点就在于精细,它是一种新型理念、新策略。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颇多,因为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不尽相同,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进行细致的精细管理。

精细加工管理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有利于管理日常的需要。对一些学生的上课纪律和奖惩方式要进行精细化管理,有一定的纪律才能让工作有序地进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作风。精细管理在坚持校规校训的同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辅导员要时常将我国的思想领导方针传输给每一位学生,号召其跟随党的领导,积极入党,响应国家号召。精细加工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

2.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改善与探究

(1)改变管理理念和模式。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意识到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细化工作中的每一部分,把管理的内容和目的一一分析透彻,彻底改变以前落后的管理观念,把一些管理模式中出现的矛盾处整理出来,本着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原则,从每位学生的心理方面和生活方面出发,对学生给予全方位关心,以推进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发展。

(2)建立全方位的管理系统。作为辅导员,要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进度、思维模式,要时常对学生的档案进行归档,并时常对学生的缺点进行提醒,帮助学生改正。当然,学生的基本信息必须了然于心,对于学生的家庭住址、父母联系方式等重要的信息必须保存,以备不时之需。如有个别学生心理上有不适应,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心理辅导,并对学生的微信朋友圈有所关注,了解最新动态。定期跟学生家长有通话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最新动态。

(3)完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更要深入学生每一天的生活起居中,开展宿舍与宿舍的访谈会,提醒学生必须遵守纪律。时常提醒学生参加积极学校组织的入团、入党的工作,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引导其定期参加党组织活动。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沟通并给予精神上或者生活上的补助,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加强辅导员与教师的联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醒和鼓励。

总之,辅导员的职责就是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做学生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柱。在工作上,积极细化工作的每一部分,把工作争取做到最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空间。

参考文献:

生活方式管理特点篇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办人民满意教育”宗旨,进一步落实“生本教育”主导理念,坚持县域推进生本教育“理念定魂,培训引线,德育奠基,课堂突破,差异行动,文化塑型”实施策略,以深入广泛开展“生本德育、生本教学、生本研修、生本活动、生本管理”实践为重点,让学生成才、教师成长、课堂变化和学校成功。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内涵、创新、和谐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推行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生本德育,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生本德育”方向,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继续开展“五好”教育活动(唱好歌、做好操、走好路、写好字、扫好地),全区组织一次成果评比展示活动。全面推行“自主管理”,初步形成区学校自主管理经验模式。加强市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建设,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鼓励教师报考心理咨询师、社工师证。加大开展多形式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生法制教育力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各学校深入研究和挖掘入学教育、班级事务管理、大小主题班会、小组建设、学校活动学生自主开展、“零教师”课堂、无人监考考试、毕业仪式等方面的“德育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坚持开展年级特色学生活动,实现由“仿”到“创”的转变,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型。

(二)进一步构建以自主课堂为内核的生本教学,探索具有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前期出现的“前置小研究”不够科学合理、小组合作虚假繁荣、课堂效率不高、学科特点把握不准等问题,充分发挥好教研室、教研员、生本基地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在生本改革中引领、攻关、推广作用,教研室分学科召开生本教学专题研讨会进行重点突破,促进我区生本教育向深度、广度进军。

各学校对2013年秋季、2015年春季期末检测成绩做好对比分析,针对问题做好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按照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路径做好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生本教学实践研究。根据工作学习、实践反思中的问题与发展思考,适时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用教育科研助推生本教育。

继续探索完善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段的可操作方式并基本定型。重点研究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规范及评价,展示小组建设成果。

研究并建立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制定好备课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学生发展性评价指南等。召开区小学生本开放性评价现场会。

(三)进一步实行以自我发展为内涵的生本管理,整体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教育局继续实施生本教育联动机制,完善指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加强生本教育研究工作指导,开展生本教育专项督导,确保生本教育实施计划在每个阶段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区生本办围绕生本教育的深入推进构建评价机制,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以及评价办法。对学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素质变化进行调研抽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通报,强力推进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召开以生本管理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各校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以降低重心、注重实效、低耗高效、跟踪反思等为特征的校本化生本管理机制,通过改革行政管理、教师管理和后勤管理,把“为教师好管而设计的管理”切实改变为“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管理”,逐步使生本理念内化为本校教职工的自觉追求。

(四)进一步实施以教师提升为重点的生本研修,多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继续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做到学习实践化,实践学习化。实施“素质提升”行动。大力度强化生本培训,分学校干部和教研员、核心团队和骨干教师、全体教师三个层面,分批组织到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培训和全国生本教育基地学校学习考察。本年度,力争培训教师1000人次,促进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榜样引领”行动,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教师学习研究。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教育信息化助推生本教育实施。

构建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推进“教育集团办学、学校联盟发展”,充分依托现有11所生本基地学校、7个教育集团作用带动薄弱学校发展。探索同区域、同类型学校“联盟发展”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联盟发展”模式。鼓励区内名校与全国生本名校结亲,吸纳先进理念,提升发展层次。

由师培中心牵头,在11所生本教育基地学校和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学校,建立学科教师培训示范基地,整合全区学科骨干和该学校的学科优势推进全区学科教学水平提升与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

各学校要扎实推进校本研训,基于学校实际问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科教学研讨、同课异构、读书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进一步开展以激扬生命为主旨的生本活动,引导学校定位校园文化特色

在生本理念指导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游戏活动、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竞赛活动、演讲活动、展评活动、社团活动、科创活动等文体艺活动,唤醒学生生命、启迪学生生命、激扬学生生命。

以深化落实生本活动为主导,以规范教育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争创“省艺术教育实验区”为契机,建立课外活动制度,广泛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深入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校外活动辅导站为平台,丰富学生发展内涵,拓展学生发展外延,积极开展体育艺术、兴趣特长教育等,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艺体特长、德育实践、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树立川北地区校外活动教育旗帜。

各学校要创设一些能够点燃学生心中“神圣”的、终身难忘的“学校仪式”,不断创新、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内涵,并固化成为学校独有的“形象品牌”。

(六)进一步构建“1+5”生本教育体系,形成“县域实践生本教育样板”

经过一年努力,11所基地学校在生本德育、生本课堂方面初步形成各类模式;在生本研修、生本活动、生本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经验成果。其他学校初步形成生本德育、生本课堂等基本模式和成果。

生活方式管理特点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酒店管理;学科特点;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90

1引言

旅游业是21世纪发展潜力巨大的综合性产业,由于旅游业的“链式反应”以及乘数效应带动与促进着大多数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包括酒店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酒店业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在酒店数量呈现迅速扩张态势,另一方面使得单个酒店的等级与档次不断攀升,高星级的现代新型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酒店业新的发展趋势,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有鉴于此,本文依据管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科特点与酒店行业市场需求视角,在分析借鉴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与发展等层面,据实探讨高等院校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为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酒店管理及其学科特点

2.1相关概念界定

管理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

酒店管理是指依托酒店资源(设施、设备、人力、资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依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酒店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其他经营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以保证酒店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达到最低的耗费,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工作过程。

2.2酒店管理专业学科特点

酒店管理学是研究酒店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管理学科。属于工商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酒店管理学具有社会性、经济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四大显著特点。

(1)社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酒店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数量由多到少,功能由简单到复合,等级由原始到现代的发展过程。酒店作为由物化的设施、设备,活化的社会劳动者,以及川流不息运动着的资金构建的实体――社会组织,必然成为组成社会的单元或细胞。酒店运营活动属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形态,是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必然遵循社会规律。故而,酒店管理学研究酒店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其社会性不言而喻。

(2)经济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店作为一个公司(企业)型经济组织,依法组织开展经营活动,面向社会提供酒店产品与服务,进而获取利润,实现酒店价值。酒店经营活动属于人类经济活动的范畴,酒店管理按照价值规律,组织实施酒店经营业务活动,其经济性表现非常明显。

(3)综合性。现代酒店组织结构复杂,产品功能多种多样。酒店管理既涉及酒店内部的运营管理,包括前厅接待管理、客房、餐饮、康乐运营管理以及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工程设备与动力维护管理、安全保卫管理、信息资料管理等,又涉及客源组织、物资采购供应等与社会组织与群体联系等管理事项,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复合型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4)应用性。酒店经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涉及到客人的招揽、顾客预订及其每项具体服务,务须做到计划周全、操作规范、质量优良,因此,酒店管理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

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3.1酒店业仍处于有利的发展机遇期

(1)经济稳步增长,发展前景看好。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在7%左右的稳定增长状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同步增长。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经达到7500美元左右,发展前景俱佳。

(2)产业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推动酒店业迅速扩张。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的颁布,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产业结构中,以服务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较其他产业更能产生较多的商务旅游需求,促使酒店业呈现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张,酒店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

(1)星级酒店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张,人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4年全国酒店数量已达全国星级饭店数量为13667家。过去3年全国星级酒店数量整体年均增长率为6%,酒店行业人才需求量极大。

(2)用人结构正在发生突变,高端人才匮乏。据统计,2014年全国五星级酒店数量已经达到804家,年均增长超过15%,远超中国GDp的增速。而各地待建、在建及刚建完的五星级酒店项目尚有数百家,一大批超五星级的高档奢华酒店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国际品牌酒店在华房间数量过去5年间增长62%。高端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虚位以待。

3.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矛盾凸显

(1)酒店人才素质有待全方位提升。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熟练的基层服务操作人员,而是熟悉国际酒店管理运作模式、相应法律体系以及不同的规章制度、了解异域文化风俗,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以及能够在工作现场可以进行指挥与协调,了解市场调查、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

(2)传统价值观对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就业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形成职业等级,认为酒店服务是下等职业,影响了在酒店工作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子女从事酒店工作。这种价值观念的存在,导致酒店管理毕业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酒店用人需求与院校育人供给之间的矛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加之实训设施设备欠缺或不完备,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造成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与用人单位的期望相距甚远。

3.4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趋势

(1)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从事酒店业的管理人员基本归为两类,一是学历层次高,但非酒店管理专业类,往往需要花较长时间适应这个应用性极强的行业,从而熟悉酒店管理;二是学历低,经验丰富,一旦就职高职位,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酒店业最缺乏的是集专业知识与理论,熟练掌握外语,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专业特色。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置。为此,亟需根据专业特点与市场需求,设计既具备专业知识与理论,掌握行业政策、法规,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课程结构体系。

(3)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强化学生校内实习、实训及酒店实务操作训练,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4)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与案例教学,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专题讲座、行业热点问题研究、实验室操作、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调研、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先进教学设备和多媒体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增大信息量,具有动态性、直观性。

4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4.1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酒店业的发展促进与带动了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国外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较早,形成很好的教育模式。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达千所之多,其中国际知名酒店管理专业院校达20多所。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异军突起,目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达30多所,分布在我国的19个省(市区),其中东、中、西部所占比例分别为60%、30%和10%,形成高等教育领域一股新生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2国外知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洛桑模式”。瑞士“洛桑模式”被国际公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洛桑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产教结合、学以致用的方式,高度关注行业特点和要求,使学校教育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力图使教学与实践既体现出传统酒店的技术服务特点,又能反映出现代酒店管理的精髓所在。

(2)“双元制”模式。德国职业教育主要以“双元制”为主,这种办学制度有两大特征,一是国家立法支持,二是校企合作共建。“双元制”教育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市场需求,针对性较强,也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

(3)“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开展“合作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这种合作模式主要广泛应用于美国和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由辛辛那提大学汉曼・施奈德教授于1906年首先提出,在百年时间里,其显现了巨大的价值,参加该合作项目的雇主由最初的13个逐步扩大到50000多个,院校数量将近1000所高校。

4.3国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较为明确,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程度加深,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最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热点。

(2)“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人才模式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同时合作开发或研究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充分将学校、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该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

4.4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

国外酒店发展较早,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教学方面,首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其次,创新教学方式。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并重;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建设校内、外两级实训、实习基地;最后,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与培育“双师型”教师,实现由重学历向重实践标准的改进,改变唯论文的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蔡万坤.新编现代酒店管理学[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4.

生活方式管理特点篇6

摘要: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就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住宿管理模式的内涵以及特点;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对学生素质产生的影响;我院对学生住宿管理模式所应该进行的改进。

关键词:住宿;管理模式;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48-01

学生住宿管理是指高校有关专职部门依照既定目标和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宿舍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和思想教育来调节、规范大学生思想的协调活动,促进良好校风、舍风的形成,以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1]。学生宿舍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和重要环境因素,也是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基本单位。

一、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及特点

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导向具有多重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深受其所在的学生宿舍的影响。积极向上、独具特色的住宿教育管理模式,具有认同感强、平等参与面广、互感约束力大等特点,它感召、引导住宿学生广泛参与,弘扬文明风尚,培养综合能力,相互砒砺意志,约束规范行为[2]。第二,文化教育性。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可以发挥宿舍的文化教育特点,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方针,开展各项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富有青春朝气的舍风。第三,养成教育性。宿舍作为大学生活动最频繁、相互联系最密切的场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良好的住宿管理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至于形成小集团、小圈子,影响与他人正常的交流和沟通。

二、学生住宿管理模式对学生素质产生的影响

住宿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宿舍陈设、环境美化、消遣娱乐方式、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交友处事、兴趣爱好等以及大学生们在宿舍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观念如文化认同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心理意志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每个宿舍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就是由大学生以宿舍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场所而表现出的消遣娱乐、消费、交际方式及语言风格、生活习俗、兴趣爱好的格调构成的。同时,宿舍内部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个体进行的自我教育管理活动也深受住宿管理模式的影响,具有第二课堂活动的性质。反之,如果学生住宿管理模式较差,例如,学生宿舍安排模式比较单一,宿舍文化建设形式比较单一,宿舍管理和服务人员薄弱等,则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三、我院对学生住宿管理模式所应该进行的改进

1、对学生宿舍环境进行优化是首要步骤

对硬件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学校在宿舍硬件建设过程中要着眼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好系统规划,比如宿舍网络端口的配备、24小时开水供应系统等等,满足学生生活所需。宿舍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引进优质的保洁管理,突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强化对宿舍的微观管理,将宿舍的管理具体延伸至院、系、团委、保卫、后勤等部门,从宿舍教育、宿舍文化、宿舍安全、宿舍服务等方面具体规划,做到条条有人抓,块块有人管。

2、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参与宿舍管理

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培育学生参与宿舍管理的意识。建立操作性强的学生自管组织,让学生积极融入公寓管理工作。争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我管控能力,让优秀学生的自律行为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在受到引导后,能够深切感受到榜样的作用,向模范看齐,积极参与宿舍整理,从而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推动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和优良学风[3]。

3、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我院学生公寓2015年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公寓文化节。活动项目比如:安全知识竞赛、各种棋类比赛、叠被子比赛、征文比赛、VCR拍客比赛、废旧物品的手工艺品的制作评比、优秀宿舍的评比、优秀宿舍长得评比以及消防演练活动,还创办了反应学生生活的《佳家》专刊。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始终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置身在这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对于良好宿舍文化的营造,社团组织是有力保障,学生自身是生力军,为了切实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宿舍社团活动的开展来实现。在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宿舍区域作为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并在活动中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以优秀的思想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知识巡展等活动在完善学生住宿管理模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宿舍文化为主题,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以节约环保为主题,开展“节约每一滴水”、“节约用电”、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活动;遇重大节日,开展志愿者、学雷锋等活动背后的内涵意义,正是优化学生住宿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4]。在活动过程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倡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促进良好宿舍文化的形成,使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住宿管理模式会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优化学生住宿管理模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全面实现宿舍教育管理、教育、服务三项功能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有助于社会的人才,为健全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四军.构建三位一体的社区化学生住宿管理新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0,(4):138-139.

[2]沈栩.我国高校书院制与美国高校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4):97-99.

生活方式管理特点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模式四位一体

我院是由几所中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面对目前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90后”居多,学生个性鲜明、独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特点,探索新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我们通过以下四种模式的探索来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为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使学生学有所成。

1.建立系部“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反馈机制

学院施行院系两级管理,其主要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各系以学生为中心,实行系主任、学生管理办公室、辅导员、学生干部四级管理模式和反馈机制。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的一员,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最直接的桥梁,能直接、真实、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因此我们把学生干部纳入到学生管理队伍中,并在各方面给予支持,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模范性。辅导员、学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可根据学生干部反映的学生情况,并结合自身观察的现象一并反映给系主任,系主任依据所掌握的情况,和学生管理办公室人员、辅导员共同商议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并让学生干部在学生当中做出榜样。系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由下自上的“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反馈机制能够更加全面和仔细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当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给予针对性引导和教育,而绝非片面地将学生作为一个管理对象。管理者以监管者的身份出现,避免了出现一个问题完善一项规章制度,制度出台越多,学生违纪率越高,忽视学生的能动性的发挥[1]。

2.建立特殊群体库,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和关爱

为了实现个体化教育,更好地指导、帮助学生,我们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家庭贫困状况调查、个人每学期学习成绩对比调查、身体状况调查等,根据调查结果将存在身心缺陷、经济贫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归类为特殊群体,建立特殊群体库,如心理健康库、贫困生库、后进生转化库、身体残疾库。特殊群体库的建立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及学生当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解决,而不是以往的“撒网式”教育。例如在建立心理健康库后,具体分析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自卑、焦虑、忧郁、过度敏感等,考虑是否因家境贫困而导致心理自卑;出现担心、害怕、对自身和前途迷茫者等归纳为就业恐惧症,等等。通过对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分析,我们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独立、乐观、积极向上、艰苦朴素的精神,并积极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出现就业恐惧症的会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2]。而对在身体残疾库中出现的学生,在生活中有重点地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并常与学生家长联系,使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帮助其更好地顺利完成学业,树立远大的抱负。对在后进生转化库中出现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并分析其转化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

3.开展积极有益的学生活动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自律意识不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等,以便更好地强化学生日常管理,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通过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义务劳动、敬老活动、献爱心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学生社团方面开展像书画社、舞蹈社、音乐社、科技社等一大批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这些学生自发组织,老师指导的社团,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成长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兴趣爱好,拓展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更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了学校的成长环境。同时因为有专业老师的指导,社团建设中存在的内容空间不足、活动资源有限、内容缺乏创新、内部管理松散、成员稳定性差等问题基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科技文化活动上,根据各系专业特点,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月,例如我院医学系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展临床医学学生技能大比拼,第二学期开展口腔医学学生技能大比拼,护理系定期开展护理技能大比拼,等等。不同形式的技能大比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之间良性竞争意识,以及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有利于完善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合理掌握,更能在各项专业比赛活动中发掘专业素养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相关类型的比赛奠定了基础。

4.广泛开展励志教育

把励志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主要是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的就业阻力大、学习生涯规划不明确的特点,让学生从个人人生价值、前途命运的角度来思考学习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学习和道德行动的内驱力。我们从新生进校之日起到学生毕业定期开展成才专题讲座,树立成才毕业生典范,利用墙报、板报等各种宣传栏建立励志专栏,向学生推荐国内外经典的励志书籍,开展师生经验交流座谈会、就业知识宣讲会,提供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平台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合理利用在校期间的各种学习机会,制定出学期励志成才计划和大学励志成才规划,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发展目标,确定专业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成才能力、就业竞争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软实力的重视与需求[3]。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采取以系部“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和对特殊群体教育、关爱为主导,分别从安全、纪律、卫生、学风建设、学生服务等众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发挥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成效、有针对性的志愿者、社团、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和励志教育,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风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文明礼貌、服务意识、养成习惯等的形成。虽然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们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仍需再接再厉,进一步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更进一步寻找适合当代以“90后”为主体的高职高专学生管理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管理学生,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在以后的工作岗位用得着、留得住、干得好的专业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怡.认识自身发挥学生干部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34:90.

生活方式管理特点篇8

1信息化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信息化教学,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现代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有利支持,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科学运用,也被称之为教学的数字化,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模式。而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信息化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教学活动体系与程序,将各项教学活动合理的联系在一个动态过程之中,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与实践化。

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首先信息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对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合理利用,可创建更为理想化的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高校各种教学资源与信息通过整合的方式形成巨大的教学资源库,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教材资源有限的问题。同时,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可通过电子网络等方式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利用,加速了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与传播速度。其次,信息化教学模式自身具有个性化探索,有利于对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其可通过多媒体网络的特点来加强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与掌握能力,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将世界资源与知识有效的结合,按照人类思维超文本结构组织。这种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习惯,也为学生思维意识培养与创造能力提高带来积极的效果。

2.2问题分析

信息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学习与学习活动采取放任的态度,这也在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在教学的环节中,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探究性的培养,让其可主动的发现知识、思考问题,但在实际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难以对学生自主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心理,所以很难将其自身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学生求知欲,所以让学生对现代化的网络资源进行高效利用,这种方式存在优势,也存在相应的弊端,很多学生沉迷网络,一旦发现问题就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解决。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进步,游戏、聊天软件、视频节目等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到其与周边人群正常沟通的能力。

3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运用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其对学生遇着较为严格的要求,随着市场的动态变化,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旅游行业人员需要具备广泛、多层次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其对新科技新知识需要较强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由此,在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需要运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方式来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职业要求进行全面的培养,以下对其进行简单分析。

3.1“教”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运用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与应用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而以教为主的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从教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教学活动,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对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来系统化的传递知识,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例如,在对《餐饮管理》中餐饮管理概述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餐饮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也是为后来的学习奠定基础,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适合以教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3.2“学”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运用实践

以学为主简单的说就是从学生的角度作为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模式策划的着手点,通过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的精神,以此来构建完善的教学结构与模式。例如,在对《旅游地理学》中国旅游资源地理进行学习的时候,应结合这一章节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内容具有区域性强、特色明确以及信息量较大的特点,教师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题性特点与主动学习的优势,以此来提高学习质量与水平。这一阶段的学习就比较适合以学为主的方式。

4结语

生活方式管理特点篇9

关键词:高职入学教育多元化创新第一课

入学教育一直是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个网络新媒体日趋活跃、“90后”成为学生主力军的时代,上好新生入学第一课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传统的入学教育重视新生生活适应、学习适应、校纪适应等,当今许多高校更增加了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理想教育、职业规划等方面[1],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并将入学教育列为教育科研、教学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健雄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在做好常规的如军事训练、国防安全教育、校纪校规和校情校史介绍等入学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新生第一课”,深化“多元化高职入学教育模式”,办出健雄特色。

一、多元化的“第一课”内容

(一)结合网络新媒体时代背景及学生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摇篮里”抓起、生命健康教育提上日程,树立新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

据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20~29岁的青年网民成为主力军占总比的29.5%”[2];而自2010年起,“90后”成为入学新生的代名词,其思维灵活创新、好奇心重、言行自我。随着微信、微博、播客等个人媒体的日星月异,网络环境已经成为校园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外的第三个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和精神状态,这为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健雄学院正视时代背景和学生特点,把学生思政和思德教育放在第一位,辅导员为所带新生开展入党启蒙教育讲座,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定其政治方向和信念;结合国庆等时政热点,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研讨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政教育从入学第一课起步,之后以思政实践课、主题研讨、社会实践、业余党课等形式一直贯穿整个大学生涯。

生命健康教育因其案例涉及轻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直是较为敏感的话题,考虑到本校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家庭状况等因素,健雄学院依托学院“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在开学第一课中以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及生命健康教育,如辅导员组织全体新生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并对筛查结果进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适应教育和心理辅导,并利用“中心—系部—班级”三级心理网络模式对症状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使新生尽早解除困惑、提高归属感、建立健康融洽的人际交往圈,这一举措也降低了学生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率、维护了校园稳定。再如在班级中开展“我和我的大学”班会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案例、自行组织、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理想,帮助其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珍惜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生命健康教育就如一剂预防针,并在之后的12月、5月主题月活动、紧急救护培训、心理健康课程等方式下得以强化、巩固。

(二)重视学生素养培养和大学精神的塑造,运用名人效应和伟人典型事迹,教育新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校园文化营造常沿用中国传统美德或古代孔子孟子等大家的训诫,教育新生要明德、勤学、俭朴、助人、志向远大等。健雄学院也以“厚德载物、积健为雄”的校训教育学生。另外,健雄学院更有其特别之处,其名是以著名的本地(江苏太仓)籍物理学家吴健雄命名,而“爱国、创新、求实、律己”的“吴健雄精神"是对传统美德的补充和升华,其理念充实了学校文化环境,从新生入校起时刻陶冶着健雄人的道德情操,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隐形平台。新生入学后,学生处会组织参观吴健雄陈列馆、校史馆,选拔学生代表进行“吴健雄精神与我”的公开研讨会,以强大的榜样力量和典型事迹强化学生爱国意识、创新意识、感恩意识,从入学即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怀揣发扬优秀的“大学精神”的信念。大学精神教育不仅体现在入学第一课上,更有校园雕塑、健雄广场等硬件设施和5月底健雄文化节不断地丰富校园文化。

(三)以就业目标为导向,结合学院特有的“双元制”、“政产学研”办学理念,早早树立新生择业理想和现代职业人意识。

对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教育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新生第一课的必选内容,健雄学院也不例外,但其办出了特色。其作为一所政府扶持的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具有高校的普遍性及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教学目的不仅要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要针对地区经济对专业的需求来定岗培养能手。因此入学教育就成为学生认知我校专业教育理念及导向择业实习的起点,为今后的学习实践导航。

传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以讲座或课程介绍的形式开展的,健雄学院在此基础上引进专业企业课程、建立生产实训基地、深入宿舍进行职业人理念的渗透和技能培训。

1.利用新生美化宿舍的契机,在学生宿舍设立“企业文化窗口”,由系部和学生双方共同更新信息栏内容,宣传企业文化、职业理念、就业实习信息;并实现了企业管理理念与宿舍管理融会贯通,如引进生产企业“5S理念”(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来标准化宿舍卫生和安全,这既能使新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能让其在生活环境中体验和实践企业管理。

2.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中心研发了《现代职业人》课程、学生处定制了《大学生成长手册》,指导新生做好个人优势劣势分析(Swot分析)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引导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适时作出调整,明确其职业理想,做到早规划、有方向地学习。

3.利用学校“双元制”、“政产学研”办学特色所开发的资源,即校内外建立的校企合作生产型实训基地,带领新生参观、进行实地的专业教育,使新生尽早了解企业管理和生产管理模式,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前做好学习规划。

(四)践行“学生第一”的学校价值观,创新学生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新。

传统的入学教育十分重视班团建设,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参与打造团结向上的新班级,为今后学生管理作铺垫。健雄学院以学生为本位,旨在真正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其自我服务和创新的能力,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建立“学生小组—导师—辅导员”的分级管理模式,从新生入学起实现老生带新生、聘任全体老师为成长导师、分组分级管理学生,提升学生自主管理和服务的空间。引进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使新生从入学起体验信息及时、解惑方便、线上线下多方位交流的乐趣。引入西方“教练技术”及核心能力培养理念,开展新生团队素质拓展活动,增强新生的核心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引导学生向内看,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实现高效管理。

二、入学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折射出其特点的多元化

以上健雄学院的入学教育内容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入学教育的优点,内容丰富多元,更将思想素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大学精神塑造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体现多元化第一课的创新之处;其入学教育内容抛砖引玉,在之后的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文化活动中都有所延续,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其入学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折射出其特点的多元化。

(一)入学教育紧紧围绕办学特色,由先进的理念引领,适应时代特征。

新生第一课不是单纯地说教,而是在学校特有的“健雄精神”、“双元制”办学理念、“学生第一”学校价值观、网络新媒体时代特征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的,有理有据,课程或活动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入学教育时间短、内容广但重点突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入学教育时间一般一个月,内容广泛,涉及思政教育、校情校史、校纪校规、军事国防、专业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生命教育、大学精神教育、团队建设等,但是教学安排上并非面面俱到统一课时,而是有所侧重、重点突出;课程、活动及管理理念的植入都是接下来正式课内外教学任务的起点,由浅入深,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乃至对学生整个生涯具有指导性意义,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三)群情参与,入学教育的形式丰富、主体多元化。

所有课程及活动有强有力的队伍支持,参与程度高,并得到了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指导。入学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势必要求其形式的多样化。健雄学院采用“学院—系部—班级—导师小组”分工合作的组织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在课堂内,有课程、讲座、主题研讨会、班会、观影活动等;在课堂外,组织新生团队素质拓展、参观合作企业、组织素质拓展活动、设立宣传窗口、文艺晚会等;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以日志、微博、微信等进行实时交流。

在人员安排上,校级中高层干部为新生开设专题讲座,讲授校园安全、情绪管理、校园或专业发展战略等;各级教师如辅导员、成长导师和专业教师为新生开展相应的课程和主题活动,甚至连宿舍管理员也被邀请前来讲解宿舍管理要诀。校外师资如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总监受邀前来进行宣讲或专题讲座;高年级在外工作或实习的学生回校进行新老生交流;新生走进企业实地参观时由现场技术人员讲解等。所有人员要么具备高学历和高资历,要么具有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或核心能力教练技术等专业资格证。

三、启示

综合以上几点,多元化的高职入学教育模式不应局限于其内容、面面俱到,而因结合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及学生特点,将普遍性与创新性结合,重点突出、有所侧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的多元化新生第一课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典型事迹为引导、以学生为本,激发了新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巩固了学生对学校的信心和期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起点选对路、有步骤地实现目标,成为优秀的现代职业人,早日实现服务地方、贡献社会的目标。

但是由于学院办学时间不长,该模式还有一些不成熟之处,如各系部在自行组织入学教育部分内容时层次不一,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导致师生配比不协调、任务量集中、影响部分课程和活动的质量,为此,该入学教育模式将在推行实践中改进,争取更大的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包慧君.关于高职院校新生多元化入学教育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27):232.

生活方式管理特点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内容

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多数高校中主要是团委负责管理。团委一般下设社团联合会、社团指导工作办公室或社团工作委员会等协助组织管理学生社团。按其管理重心的不同,团委管理模式又分为校团委主导管理模式、院校团委二级管理模式和院团委主导管理模式三种,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审批社团申请和注册

社团管理部门对学生成立社团有明确的条件限制,成立学生社团必须有发起人。学生社团的发起人必须是在校学生,同时规定“学生社团的名称应当与其性质相符,准确反映其宗旨和特征,不得违背校园文明风尚,不得损害公共利益”。除此之外,有意组建学生社团的学生还必须就该社团的宗旨、章程、活动内容、形式和主要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等上报相关部门,并提出书面申请。在得到批准后,成立备委员会,召开筹备会议选举出组织机构,报学校备案之后,才能宣布成立和取得合法地位。社团成立以后,需定期到学校管理部门注册,更新社团相关信息,方便学校对其进行管理。

(二)为社团的运作提供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主要需要包括场地和经费两个方面提供支持。关于场地保障,通常学校提供一定的活动场地,社团需要时提交申请,在获得批准后方可使用。在经费方面,学校在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由学生处或团委负责管理分配,学生社团可申请使用。为规范管理和充分利用社团经费,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

(三)对社团进行监督和考核

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定期对社团考核评估,以了解社团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考核包括四个方面:社团所组织的常规活动和大型活动的数量和活动效果,社团大型活动前的活动策划和活动后的书面总结报告,学期初书面工作计划及学期末书面工作总结,社团联合会和学校其他机构组织的相关社团活动的活动成果等。学校社团管理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对社团及其负责人按适当的方式进行奖励,同时针对在评估中表现不好的社团也会给予一定的惩处措施,并要求其整改。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团管理工作指导思想缺乏整体性

社团管理工作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转变将社团活动的范围停留在“课外活动”的层次,甚至把社团活动和课堂教育割裂开来,把社团活动和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割裂开来,对社团工作认识不清,工作指导思想模糊缺少整体性。

(二)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制度脱离实际

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没有充分领悟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特点,规章的制度不能与本校的办学特色想结合,过于注重理论性,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社团及其活动形式和内容规定得过于严格死板,不利于社团活动需要形式多样的需要,很难按照管理付诸实施。社团管理制度大多作为一种象征意义而存在,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并不大,失去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的初衷。

(三)管理制度的指定缺少针对性

社团具有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的社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科技创新类社团依托课堂教育培养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理论研究类社团针对社会热点展开讨论思辨,增强成员的公民意识;文体类社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多方面兴趣爱好;志愿服务类社团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成员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社团管理部门很少顾及到不同类别社团的特点,对所有社团采取基本相同的管理方法,缺少工作的针对性,难以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四)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缺少专业性指导

现在大部分高校社团没有指导教师或者得不到指导教师的经常性指导。这主要是因为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义务为社团兼职,由于指导教师自身教学和科研的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团工作中去,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这就导致部分指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学生社团得不到专业性的指导。

三、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措施

(一)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注重整体性、科学性

指导思想决定着社团工作未来发展生命力。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社团工作的本质规律和社团工作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把社团工作和课堂教育相结合,把社团活动和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根本,面向教学和科研,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重点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

社团管理制度既是管理部门的工作指南,也是社团的行动方向,在制度的制定时要充分领悟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将社团的发展和高校特色相结合,不过也要注意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相联系,注重研究社团的共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并具体反映到社团管理制度上来。在日常工作中,要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质高效落实社团管理制度。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团管理工作

高校社团的种类众多而且每个社团发展模式和方式不仅相同,需要在管理中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团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通过大力扶持理论性学习型社团,科技型社团的建立,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构建社团发展的合理结构和模式。对于思想政治类社团要加强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文体类、志愿服务类社团要采取开放式管理,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对于科技实践类社团要适度放开,给予其分的自,探索产学研结合道路,使其最终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

(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承认社团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肯定其劳动成果是解决社团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重要方法。在聘请指导教师时,要注意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与社团性质相近,确保有指导教师有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通过评优机制充分调动社团的主动性和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通过完善的制度确保社团每届人员变动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建军.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5(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