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风险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34

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篇1

【关键词】健康管理;风险评估;慢病干预;自助式

近年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率上升迅速,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以中医未病学与现代健康管理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出自助式健康管理新思路。自助式即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设计构建针对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以下简称慢病自助系统),为个人提供自助式慢性病风险监测、评估、干预、跟踪等服务。

1技术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1.1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指对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健康管理信息化对医疗行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如吴海云等人开展的“基于网络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及可行性初步研究”表明经互联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可行性。设计健康管理网络自助系统可为控制慢性病风险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2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HealthRecords,HR)是居民健康管理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等健康组织机构认为构建由个人管理的个人健康档案(personalHealthRecords,pHR)是最有必要的。pHR包括疾病史等基本信息,体重血压等居家检测信息,以及情绪压力等心理状况,吸烟饮酒等生活状况。这些数据可通过自备仪器(如血压仪)和自身健康状况在家中自行获得。这为慢性病管理的自助式理念奠定了基础。

1.3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指根据收集的健康信息对健康状况用各种评估工具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分析。国内外已有诸多评估模型研究成果,既包括冠心病等特定疾病风险评估,也涵盖36项健康调查表(SF-36)等健康功能评价。这些评估模型根据生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重等)、行为方式(如吸烟饮酒睡眠等)、心理因素(如压力、紧张度等)等健康相关因素评价健康状况和患病风险。在慢病自助系统中实现各类评估模型,便于评估健康状况和发现潜在患病风险。

2慢病自助系统的原型设计

慢病自助系统体系结构,由数据层、基础层、业务层和服务层等构成。基于自主和主动管理理念,为健康、亚健康和慢病患者等目标人群提供慢病评估、预警、干预和跟踪等服务。

2.1数据层提供各类数据的存储与访问支持。由健康风险因素集、风险评估模型集、个人健康档案库和健康保健知识库等组成。风险因素集囊括了一系列适合居家检测的生物医学指标、心理状况指标和社会生活指标。从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中抽取并分类重组而来。抽取原则是保留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记录的项目,去除反映卫生服务活动等无关项目。个人健康档案涵盖每个用户的日常健康状况、每次评估自测结果和患病情况。日常健康状况通过三元组描述,便于临床医生依据健康指标走势诊治。健康保健知识库相对独立,是服务层的数据来源。

2.2基础层提供日常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助式采集存储健康状况与危险因素的支持。

2.3业务层提供各健康阶段自我管理支持,包括健康状况评估、健康风险预警、慢病风险干预、健康状况跟踪等。健康人群通过健康风险评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根据评估提示纠正不健康行为,从而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风险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就医。慢病风险干预功能针对需要在服药、饮食和运动等多方面开展长期干预治疗的慢病患者设计,包含4个步骤。(1)确定阶段目标,在系统中设定某疾病对应风险因素干预预期值;(2)制定行动计划,选择一套针对病情的综合干预方案,涵盖药物、膳食、运动、行为、心理等项目;(3)执行行动计划,系统每日提示任务清单,并以问答形式收集执行情况;(4)检验执行结果,统计报告计划执行情况,借助模型重新评估以检验阶段目标执行效果,比对状况改善程度,跟踪健康状况。

2.4服务层提供健康教育促进支持。涵盖2类知识。保健知识涉及常见慢病预防、营养、运动、护理等诸多方面;就诊知识则涵盖知名医院知名专科的专家信息,包括简介、门诊时间和预约方式等。

3结论

将健康管理理念融入自助式健康管理计算机支持系统中,提供了自我健康风险评估和自助式健康管理支持服务。当然,原型系统有待改进完善。(1)集成常见家用健康仪器,实现数据自动采集;(2)改善人机接口,简化老年用户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兆苏.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3,24(3):236-239

[2]刘忠仁.近十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概况[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12,3(6):52-59

[3]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2

[4]吴海云,何耀,潘平,乐国强.基于网络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及可行性初步研究.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l2,2(6):333-337

[5]卫生部.卫生部印发健康档案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oL].省略/gzdt/2009-05/19/content_1319085.htm,2009-5-19

/2009-11-12

[6]tangpC,ashJS,BatesDw,overhageJm,SandsDZ.personalhealthrecords:definitions,benefits,andstrategiesforovercomingbarrierstoadoption[J].Jammedinformassoc.2006marapr;13(2):1216.epub2005Dec15.

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篇2

【关键词】防跌倒评估量表;产科;护理

患者非故意或者突然地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或者停顿于地面的地方即为跌倒,产科跌倒会严重影响孕产妇、胎儿的生命安全。我院产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防跌倒评估量表来评估孕妇产出现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而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来预防跌倒,取得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住院孕产妇178例(应用防跌倒评估量表前),孕产妇年龄为22~38岁,平均年龄为(28.2±2.5)岁。选择我院产科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住院孕产妇210例(应用防跌倒评估量表后),孕产妇年龄为21~39岁,平均为(28.8±2.2)岁。对照组和实验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分析孕产妇出现意外跌倒的具体原因,对发生跌倒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结合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的相关内容,制定产科孕产妇的防跌倒评估量表,如表1。接诊护士应在孕妇入院时对其进行首次评估,急产孕妇除外;第二次评估则为产后。根据得分分为轻度危险(分值小于24分)、中度危险(分值为25~44分)、高度危险(分值大于45分);如果患者评估结果为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则应挂相应安全警示标识。如果孕产妇存在跌倒风险,则应在床头卡和病区病人一览表中张贴黄色的跌倒危险标识,由责任护士为其提供有针对的护理服务,护理服务包括: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在孕妇入院时,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家属、陪护介绍病室环境及安全设施、指导使用呼叫铃,告知跌倒预防的有效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叮嘱患者下床时不能跨越床栏;合理放置尿壶、水杯等患者常有的物品;夜间应留一名陪护,陪人床在夜间应放置在和患者床栏紧邻的位置;浴室内和病房内的地板应保持干燥,灯光应保持明亮;行人道无障碍物,保持畅通;卧床时应设置床栏,加强相关的巡视工作;叮嘱患者在下床活动时,应有他人协助;下床时患者应将防滑鞋穿好,并悬摆双脚超过2分钟,对于存在跌倒风险的孕产妇,应向其进行反复讲解,让其认知得以有效提升,让其警惕性提高,加强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②护理措施:床头悬挂“跌倒风险”警示标识;对孕妇是否存在视力障碍和肢体活动异常进行了解;如果孕妇伴前置胎盘、妊娠贫血、精神病病史、心脏病病史、糖尿病病史、癫痫病史以及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术后、产后4小时的产妇、肌注杜冷丁后4h内的孕产妇、运动障碍或视力障碍的孕产妇、服用或注射安定的孕产妇、产程大于16小时的产妇、产后出血量≥500mL的产妇,则应对其病情变化进行认真观察,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作用和相关注意事项,在应用冬眠药物时,应告知患者严格卧床休息,防止下床或坐起而引起性低血压,进而导致意外跌倒。③产后护理:首先应加强指导,防跌三部曲:慢慢坐起30秒移腿床边坐30秒慢慢站起30秒不晕时才开始走。下蹲时时间过长时,避免突然改变,应慢慢站起(防性低血压),不晕时才开步走。在出现下肢乏力、头晕时,应及时坐位或者静卧休息。其次应加强排尿指导:告知产妇应多喝水,将膀胱及时排空,产妇上厕所时,家属应陪伴在侧。排尿期间如果产妇发生出冷汗、胸闷以及心慌等现象,应就地坐凳休息或者将其抱至病床平卧,同时及时呼叫值班护士处理。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应用防跌倒评估量表后,孕产妇出现跌倒的几率显著降低(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产科护理工作中,跌倒会严重影响孕产妇、胎儿的生命安全,应用防跌倒评估量表来评估跌倒危险因素,同时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不但能让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分析发现,导致产妇孕产妇出现意外跌倒5例的原因是解产后小便时、家人离开了、忘了护士的嘱咐,出现了头晕、及时抓住扶手,都未停顿于地面上,未造成伤害。所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积极采用防跌倒评估量表,加强危险评估,对引起意外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发现,进而来有效降低孕产妇出现意外跌倒的风险[5-6]。应用防跌倒评估量表后,孕产妇出现跌倒的几率显著降低(p<0.05)。在实际的预防工作中应定期强化,让相关措施和对策能落到实处,进而来对意外跌倒事件进行有效预防,保证母婴安全,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志仙,黄丽华,胡斌春,等.住院患者跌倒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23-327.

[2]蒋桂花,林强,黄宏等.morse跌倒评估表在康复科患者防跌倒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507-2509.

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篇3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的思路最初出现在美国,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健康管理是实践应用先行于理论研究。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其目的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内涵

迄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健康管理定义,不同的专家和不同的行业均有不同的理解。“个人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效果。”(BernardSullivan,washingtonBusinessJournal,aug.29,1997)。刘氏在其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陈氏等在其主编的《健康管理师》中,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在健康保险行业中,健康管理的概念与医疗行业中略有不同,可以定义为保险管理与经营机构在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和医疗费用补偿的过程中,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或与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的合作,所进行的健康指导和诊疗干预管理活动。

健康管理的实施步骤

健康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卫生服务模式,它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健康效果,从而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效益,提高了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和承受力。一般来说,健康管理有以下三个基本步骤。

收集健康信息通过调查、健康体检和周期性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等有关健康信息。健康危险因素是在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慢性病发生、发展及死亡有关的诱发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环境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生物遗传危险因素和医疗服务的危险因素。环境危险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危险因素(如生物、物理和化学危险因素)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是个体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与心脏病、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的患病和死亡密切相关。生活方式是个体的选择,但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如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静坐生活方式、饮食不合理等,实际上是某个体所归属的社会群体所认可、所支持的行为。这些行为具有习惯的特征,一旦形成,难以改变。生物遗传危险因素是一些传统的危险因素。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是指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存在各种不利于保护并增进健康的因素,如医疗质量低、误诊漏诊、医院交叉感染等都是直接危害健康的因素。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布局、卫生保健网络的健全程度、人力的资格水平、卫生资源的配置合理程度等,都是可能影响健康的因素。

调查问卷是获取健康危险因素的一个重要载体。问卷可由个人自行填报或由医务人员帮助提供,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取得数据,其准确性都是首先需要保证的,它直接关系着后续的风险度计算及其结果,故应分清和强调各方提供问卷数据的责任和义务。调查问卷内容如下:疾病和生活方式、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验、疾病治疗反应情况等。

健康风险因素评估健康风险评估(HRa)是一种方法或工具,用于描述和估计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具体做法是,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这种分析过程目的在于估计特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不在于做出明确的诊断。

健康风险评价,是估计具有一定健康特征的个人会不会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些疾病或健康的结果。常用的健康风险评价一般以死亡为结果,由于技术发展及健康管理需求的改变,健康风险评估己逐步扩展到以疾病为基础的危险性评价;因为后者能更有效地使个人理解危险因素的作用,并能更有效地实施控制措施和减少费用。

健康风险评估信息系统能够打印出健康风险评估报告。报告种类和报告组合千差万别,较好的情况是评估报告包括一份给受评估者个人的报告和一份总结了所有受评估者情况的人群报告。同时,与健康风险评估的目的相对应,个人报告一般包括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和健康教育信息。人群报告则一般包括对受评估群体的人口学特征概述、健康危险因素总结、建议的干预措施和方法等。

评估结果是健康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其表达方式可是多种多样。为方便个人理解,评估提供者一般都会辅之以报告的简要解释和医生的详细解读,健康教育信息则依据个人的评估结果针对性地给出,其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由于具有受众广、更新快、可及性强等特点,通过网络健康教育信息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篇4

关键词:衰弱;营养不良;营养评估

衰弱是一种重要的老年综合征,指一组由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的综合征。其特征是生理储备功能减弱、多系统失调,使机体对应激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下降,对应激事件的易感性增加。加拿大学者Rockwood认为,衰弱是一种健康缺陷不断累积而导致的危险状态[1]。高龄、跌倒、疼痛、营养不良、肌少症、多病共存、多药共用、活动功能下降、睡眠障碍及焦虑、抑郁等老年综合征均与衰弱相关。与无衰弱的老年人比较,衰弱老年人平均死亡风险增加15%~50%[2]。衰弱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功能和生命质量,对健康预期寿命构成重大威胁。

衰弱会导致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会导致多系统功能减退,并易发感染,进一步加重衰弱。营养干预可以改善衰弱状态,二者具有相关性,可互为因果[3-4]。老年人容易罹患营养不良,主要与蛋白质缺乏、能量不足有关,以机体消耗、免疫功能低下和器官萎缩为特征。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进食状况和各种测定指标:包括体质量、身高、肌肉消耗及白蛋白水平等。

1衰弱评估、营养评估

1.1衰弱评估衰弱的诊断和评估目前缺少统一的金标准,大多数学者在临床评估和临床研究中多采用Fried衰弱诊断标准和Rockwood的衰弱指数(frailty.index,Fi)。Fi指个体在某一个时点潜在的不健康测量指标占所有测量指标的比例。通常认为Fi≥0.25提示该老年人衰弱,Fi:0.09~0.25为衰弱前期,Fi≤0.08为无衰弱老年人。此外,国际营养和衰老学会采用衰弱问卷式评分(FRaiL标准),是一种临床评估衰弱简便快速的方法,包括以下5项:疲劳感:上周多数时间感到做每件事都很费力;阻力感:上一层楼都困难;活动少:不能行走一个街区;多病共存>5种病;体质量下降:1年内体质量下降>5%。符合3项或以上即为衰弱[5]。衰弱前期不伴有日常行为能力下降,抑郁状态,认知能力下降[6]。国际老年医学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方法是老年综合评估,具有很强的临床优势[7],是由多学科小组确定老年人的医学、心理、功能情况和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老年专业医疗过程,并以此确定治疗和随访计划。

1.2营养评估营养风险筛检目前有四种营养评估法,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SGa)、简易营养评价法(mna)、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及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mna-SF是一种专门评价老年人营养状况的方法,操作简单、无创伤、耗时较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值[8]。

2衰弱与营养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2.1衰弱与电解质紊乱Hanotierp等人研究提出[9],衰老和疾病过程中水调节异常;以及反复出现的营养问题,尤其是蛋白质营养不良可参与加重低钠血症。轻至中度低钠血症即可导致认知、姿势和步态紊乱;低钠血症同时可作为跌倒和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衰老进程中水电解质紊乱作为代谢紊乱的重要形式参与和加重营养不良,加速衰弱进展。

2.2衰弱与血糖代谢紊乱在糖尿病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中[10],发现免疫因子参与慢性低水平炎症反应影响衰老和糖尿病的进程.糖尿病患者有加速衰老的倾向,导致糖尿病患者有更早发生衰弱的倾向。衰弱进展的重要环节-肌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体现为肌糖原储备减少和利用减少,刺激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可通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血糖、血脂控制不佳增加衰弱风险。

2.3营养不良、衰弱评估相关性及预测性研究城乡独居老年营养和衰弱的横断面研究中,老年城市居民的营养状态受到衰弱、慢性病、认知能力下降的显著影响。由于营养不良是导致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及时进行营养评估和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认知障碍倾向[11]。在对农村独居老人营养不良和衰弱状况横断面研究中[12],年龄校正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均与衰弱的风险增加呈显著相关(oR:3.72,95%iC:1.40~9.94/oR:3.66,95%iC:2.32~5.76)。证明衰弱与营养不良是两个紧密相关但是有所区别的概念,共同影响老年人的结局。

2.4衰弱前期与营养状态相关性研究衰弱前期与营养状态相关性研究[13]提示衰弱前期是影响老年人营养状态的关键影响因素。在老年人营养状态与失能相关研究中,用mna-SF量表评估的营养风险与基本日常活动能力失能相关,进一步证实mna-SF量表对于衰弱风险评价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值。

2.5老年衰弱的营养干预性研究在对老年人厌食症研究中,观察年龄增长常会加快厌食症的进展。临床实践常缺乏重视合理营养支持,简单的干预措施如尽早经口进食或饮食调整即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多因素综合干预可在更大程度上改善营养及衰弱状态。

3衰弱与营养不良的治疗

目前,衰弱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坚持锻炼是防治衰弱的一项重要措施。衰弱最佳预防策略包括:积极的生活方式,科学饮食,适量、规律运动,良好的心态,有效控制慢病和老年综合征;支持性干预,预防肌少症、体力活动少和营养不良,规范高分解代谢药物使用。

衰弱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多维性,综合的、多学科的康复干预方案和管理模式更能发挥作用,营养干预作为其中之一可以改善衰弱患者的营养障碍和体质量减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营养干预包含营养补充方式、膳食种类、用餐形式调整、心理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老年人衰弱的预防和干预需依靠有效地综合评估和干预措施,更深入的成果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legga,YoungJ,iliffeS,eta1.Frailtyinolderpeople[J].Lancet,2013,381:752-762.

[2]Shamliyant,talleyKm,RamakrishnanR,eta1.associationoffrailtywithsurvival: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J].ageingResRev,2013,12:719-736.

[3]Dornerte,LackingerC,HaiderS,eta1.nutritionalinterventionandphysicaltraininginmalnourishedfrailcommunity-dwellingelderlypersonscarriedoutbytrainedlay”buddies”:studyprotocolof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BmCpublicHealth,2013,13:1232.

[4]Dente.VisvanathanR,piantadosiC,eta1.Useofthemininutritionalassessmenttodetectfrailtyinhospitalisedolderpeople[J].JnutrHealthaging,2012,16:764-767.

[5]ChaoCt,HsuYH,ChangpY,eta1.SimpleselfreportFRaiLscalemightbemorecloselyassociatedwithdialysiscomplicationsthanotherfrailtyscreeninginstrumentsinruralchronicdialysispatients[J].nephrology(Carlton),2015,20:321-328.

[6]ChangSF1,LinpL2.prefrailtyincommunity-dwellingolderadultsisassociatedwithnutritionstatus[J].JClinnurs,2016,25(3-4):424-33.

[7]ReubenDB,tinettime.Goal―orientedpatientcareanalternativehealthoutcomesparadigm[J].nenglJmed,2012,366:777-779.

[8]王秋梅,陈伟,宋长城,等.mna和nRS2002对老年住院患者营养评估的比较[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13(7):528-531.

[9]Hanotierp.Hyponatremiaintheelderly:itsroleinfrailty[J].RevmedBrux,2015,36(6)475-484.

[10]perkisasS1,Vandewoudem1.where?frailty?meetsdiabetes[J].DiabetesmetabResRev,2016,32Suppl1:261-267.

[11]DaradkehG,essamm,al-adawiSS,KoshyRp,al-asmia,walymi.nutritional?statusandcognitiveimpairmentinelderly[J].pakJBiolSci,2014,17(10)1098-1105.

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篇5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健康需求日益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是围绕疾病的医学,而不是健康医学。21世纪的医学则已演变为集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于一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是围绕人的整体健康进行全方位维护与促进的健康医学模式。应运而生的新医改政策,更强调预防保健的重要。我们的先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您知道健康管理吗

什么叫健康管理

健康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并保持健康呢?我们听说过企业管理、商业管理、信息管理……您听说过健康管理吗?您知道健康也需要管理吗?健康管理的理念正是我国传统中医“治未病”和新中国成立以来“预防为主”理念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健康作为一种资源是需要管理的,因为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通过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达到资源使用的最优化,目的是能在合适的时间把最合适的东西用在最合适的地方以发挥最合适的作用。

健康管理即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宗旨: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改善健康”。健康管理的目标:通过对个体和群体的全面健康管理服务,控制健康风险,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降低和延缓相关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健康的人力资源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关注健康、实施健康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的广泛共识。

国民的健康素质,不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至关重要。对个人来说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幸福感;对国家来说则关乎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人的平均寿命每增加10%,国民生产总值(GDp)就可以增加1.1%,可见国民的健康对一个国家的兴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健康与生活方式

“我们听到、看到很多报道,目前无论国内国外,人们的健康出了许多问题,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增无减。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健康水平却下降了呢?为什么我们周围到处可见慢性病患者呢?大家听说过生活方式与生活方式疾病吗?我国人群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脂肪肝、肥胖及超重等各种慢性病及具有健康危险因素的人群逐年扩大,呈高发态势,有专家称之为“井喷式”。据报道,我国目前约有2亿多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作为头号杀手,每年约有100万人因其导致的并发症而失去生命;有9000万糖尿病患者及近5000万糖调节异常者;有2亿血脂异常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大敌,前3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二。

上述数据,大家听了一定感到很震惊。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了解到,其实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即与日常的生活方式有关。我们将这些与生活方式有明显因果关系的疾病统称为生活方式疾病。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素质,导致了各种慢性病高发。如长期摄入高盐饮食可引起高血压;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导致肥胖及超重、糖尿病、多种癌症;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增加乳腺癌、咽喉癌、肠癌等肿瘤及抑郁症风险;大量摄入高嘌呤饮食可导致高尿酸血症;长期紧张的职场压力引发不良的精神刺激,可导致恶性肿瘤、高血压及各种心理疾患;大量长期吸烟可导致肺癌及其他多种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心脏病等,我国有3亿烟民,烟草每年杀死的人数已超过100万;千百年来,人类一直从事狩猎采摘、耕作播收的体力劳动,现代文明却使人们不断变成积聚在沙发里的“静物”,因缺乏运动导致肥胖和糖尿病,并增加了冠心病、癌症及抑郁症的风险,每年因此有60万人被夺去生命。

健康需要管理并可以自我管理

健康需要管理

一个人从生下来,要经过婴幼年、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阶段,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健康问题。人体就好像一台结构极为复杂、精密度极高的机器,有核心部件,也有辅助部件,互相依存又互相影响,要想保持正常运转,就必须向保护自己的爱车一样,平日里要倍加呵护,还要定期保养,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小问题。人们要想拥有并保持健康,就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的每一点变化。通过定期体检,进行健康评估,不断发现并随时解决健康问题,克服不健康的习惯和嗜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就是健康管理的过程。现在我们来看看,健康是多么需要管理呀!您对自己的健康是否关注了?为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您做好准备了吗?

健康可以管理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我们不赶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未来中国的有效劳动人口将大幅减少,将无法满足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政府又如何担负得起随之而来的沉重医疗负担呢?作为个人,我们的健康又该靠什么呢?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先要了解生活方式疾病产生的原因。致病的相关因素很多,共同的致病因素有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医疗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不良生活方式,其对健康的影响可达60%。

生活方式疾病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有一个缓慢的发生、发展过程。其特点多是年轻坐病、老年发病,常常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例如:2型糖尿病约需3--5年甚或10年以上,恶性肿瘤10年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可长达10~20年,脂肪肝5~10年以上……

由上可知,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行为,即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且进展缓慢。只要我们真正从理念上给予重视,行动上加强管理,改变一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采纳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可以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改善健康并拥有健康,可以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由此可知,健康是可以管理的。

健康管理的重点

健康管理就是根据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那么,我们该如何管理健康呢?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果您是个身体健康的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保持并促进健康;如果您是个处在中,高度健康危险状态的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评估健康风险,发现早期病变,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而对于已患有疾病的人来说,健康管理的重点是有针对性地治疗疾病,指导患者学习疾病的防治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管理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健康体检是做好健康管理的基础

健康管理需要从健康体检开始。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对自己的健康有个总体评估,所以我们说体检是龙头。每个人一定都做过体检,但体检的目的不同。以往,大家体检主要是找病,是围绕疾病进行体检。特别是看看有无重大的健康问题,如恶性肿瘤等。现在不同了,体检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疾病及时诊治,还需要通过体检掌握全身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的整体健康进行全面评估。除了常规体检中的项目,如血压、血糖,血脂、体重、肝肾功能、血尿便常规等主要健康指标,还应进行体成分、体适能测试(如脂肪含量、腰臀围、肌肉比例、柔韧性、平衡性、反应时、肺活量、心功能等)同时,可结合生活方式问卷调查,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评估,找出健康风险,提出明确警示,为下一步的健康管理打下基础。

在体检项目的设定上,应改变围绕疾病做体检的理念向健康体检转变,要突出个性化,强调针对性。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其体检项目应有所区别。健康体检的意义比疾病体检的意义更大,因为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与单一发现和治疗某一种疾病同样重要。

对重大健康问题及健康危险因素,如癌症、慢性病、亚临床或亚健康状态等,在体检项目的选择上突出“四早”:早发现、早预警、早诊断、早干预。以此为原则,可选择适宜的体检项目,如尿、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以发现泌尿系统和(或)宫颈的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颈动脉血管彩超、肢体动脉检测可发现动脉硬化早期病变;骨密度测定可早期发现骨量流失或骨质疏松;食物不耐受检测可找出过敏食物;慢阻肺(CopD)筛查可发现早期肺部病变;幽门螺杆菌(碳13)检测可找出感染病变。针对查出的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及早治疗。

建议中老年朋友们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体检项目,以保障体检效果。不是项目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量体裁衣,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读懂体检报告是提高健康管理效果的前提

体检报告实际上是医生给每个人开具的健康指导处方。报告中会告诉每个人有何疾病、有何健康风险、哪些该及时检查、哪些该定期复查,该如何控制饮食,该如何科学运动……所以,体检后千万不要把体检报告束之高阁,而应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去执行,不懂时应及时找医师咨询。从体检开始就要把健康管起来,这样,健康体检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会体现其改善健康、促进健康的价值。

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健康体检的基础上,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找出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继而进行有效干预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风险评估,提高对自身健康危险因素的认识,可起到明显的警示作用。健康风险评估会提示我们该注意什么,该改变什么。在众多健康危险因素中,我们要分清哪些是可变因素,哪些是不可变因素。如遗传、年龄、性别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吸烟,饮酒,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少食蔬菜水果,缺乏运动,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等不健康习惯与行为则是可以改变的。通过评估,可以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渐降低或祛除健康风险,提高健康水平。

生活方式干预是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生活方式管理十分重要且十分有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对于已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朋友,必须充分认识到改变不健康行为的重要性。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动。理念到位才能行动到位。慢性病的控制中,饮食、运动的量化管理是一个新知识、新技能,初学时会感到有些难度。尤其量化的概念对大家来说都很陌生,如吃50克馒头与吃50克饺子摄入的热量有多大区别?走一公里路到底可以消耗多少热量?其实大家不用着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可以一点一点地积累,其后,您就可以成为一名管理自己健康的专家了。一旦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坚持做几个月,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看看生活方式与我们健康的关系和健康管理的效果。有一位程先生,50多岁,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体检后的报告中告知他患有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中度脂肪肝等多种疾病;健康风险评估报告指出他存在5种以上健康危险因素,提示程先生尽快与医生联系,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程先生将报告搁置一边,没在意其中的提示。4个月后,他突然一侧肢体活动不利,说话吐字不清,原来他“中风”了,经检查是“脑梗塞”。他因患糖尿病,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又合并肥胖、血脂高,因而出现了并发症。交流中了解到,他平时很少关注健康,随心所欲,喜欢吃肥甘油腻食品,如动物内脏、煎炸食物,最爱吃红烧肉,时常让家人专门为他烧一碗,并常常大量饮酒:不爱吃蔬菜、水果,并且很少运动。由此可见,程先生的病与其日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后来,在程先生积极配合下,我院专门从事健康管理的医生给其制订了3~6个月详细的健康管理计划,主要从生活方式入手,记录膳食和运动,定期开具饮食、运动指导处方,并配以合理用药及心理疏导。经过3―6个月强化生活方式的干预,程先生逐渐改掉了原来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低盐、低糖、低脂,不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了;并坚持运动,他采取的措施简便易行,就是坚持走路。再看看程先生,其语言、肢体功能逐渐得到恢复。3年过去了,程先生已完全康复,不仅能正常工作,还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重减轻了,血脂下降了,精力更充沛了,健康状况越来越好。以此模式,我院对近200名慢性病及高危个体进行综合健康管理,均取得了很好效果。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等主要健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是管好健康的重要环节

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篇6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但现阶段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在目标和理念上是互通的,且我国社区健康教育已经形成机构、人员、职责等相对固定的制度化建设,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利用社区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慢性病健康教育是可行的、有益的。

1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的关系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健康管理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目前发展日益成熟。在我国健康管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第一家以健康管理注册的公司出现在2001年,现这类公司约有200家。

健康教育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促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帮助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健康教育的萌芽出现在19世纪初,美国、加拿大、前苏联等相继建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构。我国的健康教育始自20世纪初,1915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其宗旨之一是向民众普及现代医学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将改善人们的行为作为当前减少疾病风险的最主要策略,而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任务主要地由健康教育来承担。可见,健康教育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干预的重要手段,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更好地维护人们的健康,而健康管理更侧重于监测和针对致病危险因素的评估以促进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2国内外的健康管理模式

2.1执行机构美国健康管理服务的队伍目前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医疗集团(机构)、健康促进中心、大中型企业、社区服务组织等,都为大众提供各种形式、内容多样的健康管理项目及其相关服务,成为美国医疗保健系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的极少部分医疗机构、体检机构、保险公司和健康管理公司提供此项服务。

2.2管理领域包括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和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6种,逐渐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健康管理基本策略。我国只有几个健康管理公司利用不同数学模型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管理,多数停留在体检层面。某些医疗机构或专业的体检中心开始了早期的探索,主要模式是通过健康检查,发现健康问题,然后提出个体化的健康维护计划。

2.3参与人群包括一般人群和弱势人群。有7700万的美国人在大约650个健康管理组织中享受医疗服务,超过9000万的美国人成为ppo(preferredproviderorganization)计划的享用者。这意味着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7个享有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国,私人健康管理一般服务于高端收入客户,部分保健品公司在营销基础上免费提供泛泛的健康管理服务。

3在社区实施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3.1医学模式和疾病谱改变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疾病谱也由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生活方式病),目前我国15―64岁的劳动人口当中,慢性病发生率达到52%,且约有75%的死亡与慢性病有关,我国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的世界大国。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影响健康的因素中,遗传占15%,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占1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健康管理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健康的危险因素后,通过主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促进健康。

3.2物质生活提高后人们的主观需求对健康的需求增加,不只停留在有病早治,而是形成了“早预防、早调理、早保健”的科学养生认识。

3.3高医疗费用的现实要求2000年我国慢性病治疗费用高达上千亿元。据统计,全国仅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4种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就占去了全国卫生总费用的12.5%。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05~2015年,中国因心脏病、中风、肿瘤等慢性病花掉的国民生产总值将高达5580亿美元。1978年,美国密西根大学的eding―tond―w博士成立了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生活方式及其对人的健康、医疗、生命质量和医疗卫生情况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研究显示: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一个90%和10%的关系,即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提升了90%。所以,健康管理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是必要的,它节约了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提高了个人的生存质量。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提出,投入1元钱的预防,可节约医药费8.99元,另外还可节省重症终末期的抢救费大约100元。

3.4健康管理自身对健康有益的证明广州总医院从连续5年参加健康管理人群的各项指标对照情况看,85%的客户在管理后的各项生化指标(如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和其他可量化物理指标(如腰围、体重、体质指数、血压、运动锻炼情况和吸烟数量)等均有改善。《中国卫生经济》报道,由于实施了健康管理计划,美国对慢性疾病的控制取得了良好成效:(1)1965~1975年,冠心病患病下降40%;脑血管疾病下降50%。(2)1969~1978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减少80万人。(3)1978~1983年,胆固醇水平下降2%;血压水平下降4%;冠心病患病率下降16%。据估算,保险公司每投入1元用于健康管理,就可以节省约4.5元的医疗费用支出。美国夏威夷医疗保险公司在采取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计划之后,每年节约医药开支达440万美元。

4社区健康教育为实施社区健康管理提供可能

社区健康教育为社区健康管理提供可能:(1)社区健康教育提高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增加了人们的健康知识,使健康管理的认同度提高。有调查显示:95%的被调查者愿意参与健康管理,说明人们有这项健康需求,且在干预阶段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会积极配合健康管理。然而由于健康管理需要先行付费,所以有92.5%的被调查对象愿意参加健康管理,但希望通过医保的方式参与。(2)社区诊断、健康档案提供了监测数据,为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确立基础数据,也为个人健康评估提供可

能。(3)健康教育、预防、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定位为健康管理确立了制度保障;生命全过程的服务为健康管理提供连续的支持。(4)社区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为健康管理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专业人员,同时由于政府购买公共卫生中含有的健康教育经费,也使部分健康管理有了物质支持。但据测算,按每位医生每年平均服务1200人计算,每位居民健康管理费需30元。所以,还需要医保资金的支持或由居民自付部分费用。

5社区健康管理的实施

健康管理在预防疾病,节约医疗费用,减少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疾病负担方面都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收效明显。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在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中有许多共同之处,我们可以在慢性病防治的健康教育中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加强监测和疾病风险评估,同时,根据现阶段健康管理应用较少和人们不愿先行付费购买健康管理的实际,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台、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模式、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中健康教育的部分经费或医保经费,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满足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健康、减少疾病。

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篇7

(一)坚持规划引领,依法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编制“十三五”__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慢性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结核病防治等专项规划,制订__市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2016年疾病预防控制重点课题调研。二是按照《2016年浙江省公共卫生任务书》要求,规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三是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二)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提升重点传染病防控能力。一是完善市、县两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联防联控,有效防范传染病输入,及时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切实做好G20等重大国际峰会期间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二是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要求,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和分析研判,落实重点传染病防控年部署、季调度、月评估制度,规范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聚集性疫情的处置。三是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加大对高校学生、男男性接触者、性病门诊就诊者、低档暗娼等重点人群的宣传干预力度,提高艾滋病快速检测点的覆盖率和检测服务的可及性,扩大监测覆盖面;探索医防整合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国家调整后的标准,规范感染者随访管理,加强感染者和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城乡社区预防艾滋病和性病专职干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四是推进结核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完善疾控机构规划管理、医疗机构转诊、定点医院收治、基层卫生机构追踪管理的“医防合作、综合防治”服务体系;落实肺结核及耐多药肺结核病人定点规范诊疗;加强学校及流动人口的结核病防控;开展结核病防治督导,规范结核病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五是加强以霍乱为重点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H7n9流感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布病为重点的人畜共患病和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牲畜交易、屠宰、饲养等重点人群布病监测;加强病媒生物综合监测和防制,避免因防控不力导致寨卡病毒病、登革热等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蔓延。六是做好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和治疗工作,严格贯彻实施浙江省预防与控制梅毒和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加强性病报告和治疗管理。七是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能力,规范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工作。八是结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和大数据的分析利用。

(三)夯实免疫屏障,持续做好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一是规范预防接种管理,认真落实常规免疫、日常和集中式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各项措施,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认真推进国家免疫规划和二类疫苗接种工作,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做好消除麻疹和维持无脊灰状态工作。二是继续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急性迟缓型病例(aFp)、麻疹和乙肝等病例监测工作,规范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置和补偿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国家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加强督查,规范疫苗采购、运输、储存、供应管理,提高安全接种意识,避免发生接种差错事故。

(四)推进综合防控,不断提升慢性病防治工作质量。一是加强部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扩大创建覆盖面,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二是加强慢性病监测和网络直报,结合分级诊疗和社区签约服务,完善“医防结合”的慢性病防控和管理模式,推进实施国家和省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死因监测、慢性病及营养监测、癌症早诊早治和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三是开展慢性病防控相关“宣传日”活动,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宣教、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适宜技术和工具研制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养等。四是对符合适应症的学生实施免费窝沟封闭,提高服务质量。

(五)巩固消除成果,继续抓好重点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一是继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成果,做好碘盐和碘缺乏病监测工作,以县为单位实施重点人群碘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对尚存的地氟病村,要结合“五水共治”,配合水利部门做好改水项目。二是继续实行“春秋两季”查灭螺工作,加强螺情监测和联防联控,加快实施有螺环境改造项目,有效压缩钉螺面积,

开展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查治病和晚血病人救治工作。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不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三是推进消除疟疾工作,及时发现处置输入病例,顺利通过省卫计委对我市的消除疟疾考核。(六)加强健康监测,切实做好五大卫生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环境、职业、放射、营养和学校卫生管理职能转变,理顺工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继续开展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等热点问题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二是做好环境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重点职业病及其危害因素的监测与风险评估、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项目;开展学生营养状况监测与干预,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和学生常见病防控工作。

(七)加强风险评估,确保完成食品安全工作任务。一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市疾控中心风险监测能力(设备配置)达到国家参考品目的85%以上,并逐步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二是认真开展风险监测,确保卫生计生系统风险监测样品数达到辖区每千人口1件以上。加大对高风险隐患食品和重点区域食品的风险监测,确保G20峰会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万无一失。三是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加强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食源性中毒性病例以及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全面推动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信息系统(HiS)与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的对接。四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定期会商、通报风险监测结果,及时向同级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通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和流行情况。

(八)加大排查力度,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发生。一是加大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力度,提高检出率,指导社区做好患者发现、诊断、评估、登记、治疗、随访和双向转诊等工作,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预防和减少肇事肇祸事件。二是推动综合性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继续做好686项目,做好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培训和基层医师加注精神卫生执业范围等培训工作。三是配合省卫计委做好“12320”心理援助热线的建立,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四是完善《浙江省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出院患者信息归属分类报送、转送工作,做好G20峰会期间精神卫生安全保障工作。配合综治部门,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工作。

(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强化行风建设和宣传教育。强化全局意识,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加强各类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执行力,树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以各类卫生宣传日为契机,创新疾病防治政策、知识和工作成效的宣传方式,融合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不断提升大众健康素养水平。

(一)加强部门协作,做好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联防联控运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军地间和地区间协作,充分发挥好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用,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一是强化H7n9疫情防控。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疫情和外环境监测、早诊早治、溯源调查和督导检查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活禽交易市场管理和“清洁消毒休市”等各项防控措施,做到联防联控综合防治。二是严防中东呼吸综合症、登革热、寨卡病毒病、脊灰野病毒等输入性传染病输入。加强疫情形势研判,加大病媒生物监测力度,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应急预案,提早部署,防患于未然。三是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和应对工作。各县(市、区)卫计局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联系,提高学生相关疫苗接种率,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管理,有效防控各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二)加强疫情监测,做好重大活动应急保障工作。一是做好G20杭州峰会卫生保障工作,在6月底之前,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监测、信息报告、风险评估和预警响应等工作的自查自纠和督导检查工作;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各项重大活动顺利进行,切实避免因疫情、安全事件给活动举行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商制度。按规定完成区域内疫情风险评估报告,确保对每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开展专题风险评估;推进卫生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强化信息及时报告和快速反应>:请记住我站域名/<,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科学理性看待和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篇8

关键词:筛查;干预;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的"四高"特点,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还给患者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高血压、肥胖等脑卒中危险因素也在持续上升。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病死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高于日本3.5倍。卫生部于2008年成立了脑卒中筛查及防治功能委员会,就其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统计,2009年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通过对高危个体的筛查与预防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成为我国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健康干预工程。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连续2年实施了医改重大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积极与社区合作,筛查出一大批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了个性化干预措施,取得了项目覆盖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降低,医疗卫生机构脑卒中防治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效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如下:

1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目的

按照原卫生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缺血性脑卒中筛查与防控指导规范(试行)》和《2014年湖北省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技术方案》等要求,在我市组织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全面实施干预策略,降低疾病危害。建立以项目执行医院为主体、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基础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网络和体系;完善脑卒中筛查、防治与健康管理工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切合实际的脑卒中筛查、防治、康复技术和管理规范。

2方法

2.1成立项目组织管理机构由市卫生计生委成立委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疾病预防控制、医政医管、基层卫生、妇幼健康服务、财务审计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市一医院、市疾控中心主要负责人参与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统一部署和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一医院,具体负责全市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日常工作。

2.2加强宣传教育我院通过医院阵地宣传、新闻媒体宣传、进社区宣传等方式,大力普及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以及施治要点等知识。制作科普宣传册、宣传栏、张贴画等,大力宣传脑卒中筛查及干预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大众对脑卒中危害性的认知,争取其积极主动配合筛查工作,使广大群众从"要我筛查"转变为"我要筛查"。

2.3筛查手段筛查主要内容包括:危险因素初筛、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等。

2.3.1初筛对符合筛查条件的人员开展初筛工作,进行问卷调查,填写"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初筛评估简表",开展风险评估。

2.3.2风险评估依据一下8项风险因数进行评估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和心瓣膜病;吸烟;④血脂异常或未知;⑤糖尿病;⑥很少进行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min、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⑦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o);⑧有脑卒中家族史;既往是否有脑卒中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具有≥3项危险因素,或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评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具有

2.3.3给予干预和定期随访对经风险评估为非脑卒中高危人群或无慢病史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对有慢病史者,根据相关疾病诊治指南给予干预和定期随访。

2.3.4风险筛查表经风险评估为高危人群者,填写"脑卒中发病风险筛查表";对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填写"脑卒中患者再发风险筛查表"。

2.3.5对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进一步开展相关项目的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指导和定期随访。

2.3.6对筛查出的疑似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或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转诊到市一医院进行规范化诊治;治疗结束后,转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定期随访和规范化干预管理。

2.4干预随访我院针对筛查出的高危个体建立脑卒中预防健康管理档案,建档的主要内容包括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脑卒中风险评估结果、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干预与治疗情况等。共设计实施3种干预模式:专科门诊干预模式:由脑卒中门诊医师对高危、tia、脑卒中人群一对一,面对面告知筛查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颈动脉彩超数据,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健康教育;义诊模式:利用节假日或重大纪念日,在社区和街道举办义诊活动;集体干预模式:对团体集中健康教育和制度规范,并进行集中随访和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我院通过以上3种干预模式认真开展追访干预工作,并由专人负责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追访干预长期跟踪队列,保证追访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和上报的及时性,年度总失访率不超过15%。

3结果

项目开展以来共筛查40岁以上居民2562人,其中,男1198人、女1364人,男女比例0.87。发现低危人群1816例;占比0.7;中危人群170例;占比0.07;高危人群383例;占比0.15;tia人群145例;占比0.06;卒中人群51例,占比0.02。

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篇9

[关键词]健康管理;高危人群;体质指数;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8(b)-0162-03

近年来,随着生活行为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口腔疾病等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1-2]。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性管理服务,主要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健康与疾病的风险评估,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促使管理对象减少危险因素,改善健康。本研究于2010年11月开始采用北京中新惠尔公司的管理软件对研究对象开展膳食与运动量化管理,为期1年,根据研究组量化管理前后体检指标、膳食及运动习惯评估分数的变化情况和研究组与对照组体检指标的比较结果,评估这种膳食及运动量化管理模式的效果,进一步探索促进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适宜技术。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南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辖内常住居民中年龄在45~69岁,且未进行药物治疗的400例慢性病高危人群为干预调查研究对象。

高危人群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①收缩压为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介于85~89mmHg;②体质指数(Bmi)≥24kg/m2;③吸烟;④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⑤空腹血糖为6.1~7.0mmol/L;⑥总胆固醇为5.2~6.2mmol/L和(或)三酰甘油升高(≥250mg/dl,即2.75mmol/L)。

1.2方法

1.2.1分组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且组间对象的年龄、性别、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及饮食结构、运动情况、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象接受膳食与运动量化管理;对照组对象继续接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

1.2.2研究组管理方法

1.2.2.1膳食量化管理方法研究对象通过管理软件平台填写膳食日记,管理软件即可将每次膳食日记记录的食物量转换成能量摄入量;每周填写2次(周三、周日各一次),连续4周后,管理软件即可出具一份膳食营养分析报告,包括详细的膳食营养分析(膳食总能量、膳食能量来源、餐次结构、膳食结构等)和膳食指导。

1.2.2.2运动量化管理方法研究对象通过管理软件平台填写运动日记,并佩戴康动运动能耗监测仪(简称:康动仪),监测每天运动消耗的能量,每周上传一次运动监测数据到互联网。

1.2.3对照组管理方法

通过社区宣传咨询义诊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门诊就诊和家庭访视等途径,普及健康知识,每年随访一次,监测血压、血糖、体重及高危行为改变情况。

1.2.4资料收集

1.2.4.1膳食、运动资料研究组:研究对象通过管理软件平台填写膳食和运动日记,每周上传运动监测数据。管理员通过互联网后台,每周查看膳食和运动日记、运动监测数据,每月查看并导出膳食及运动分析报告(包括平均每日能耗、达标天数、累计活动时间、累计能耗、脂肪消耗最佳步频)。对照组:分别于研究起点及1年后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通过问卷评估形式收集膳食及运动资料。

1.2.4.2体格检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在研究起点和1年后的2次体检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每次体检指标测定方法相同。体检数据由管理者统一录入管理软件。

1.2.5效果评价

①饮食结构改善:管理前饮食结构不合理者管理后趋于合理。饮食结构改善率=管理后饮食结构改善的人数/研究组或对照组总人数×100%。②运动改善:管理前不运动或运动强度不够,管理后运动加强。运动改善率=管理后运动加强的人数/研究组或对照组总人数×100%。③Bmi改善:管理前Bmi≥24kg/m2者在管理后Bmi值下降。Bmi改善率=管理后体重改善的人数/研究组或对照组总人数×100%。④腰围改善:管理前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者管理后有所下降。腰围改善率=管理后腰围改善的人数/研究组或对照组总人数×100%。⑤血压改善:管理前血压为130~139/85~89mmHg者管理后有所下降。血压改善率=管理后血压改善的人数/研究组或对照组总人数×100%。⑥血糖改善:管理前空腹血糖在6.1~7.0mmol/L者管理后有所下降。血糖改善率=管理后血糖改善的人数/研究组或对照组总人数×100%。⑦血脂改善:管理前总胆固醇水平或三酰甘油水平管理后有所下降。血脂改善率=管理后血脂改善的人数/研究组或对照组总人数×100%。

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篇10

iBD的特点是肠壁的炎症和黏膜的溃疡,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加之营养素摄入不足、丢失增加、能量消耗增多、药物营养相互作用以及炎症本身对营养状况的影响,iBD患者中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国外研究[2]表明,14%的CD患者和5.7%的UC患者存在营养不良,65%~75%的CD患者体重过轻。术前的营养不良常常导致术后感染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3],住院时间的延长,病死率的增加[4]。故作为iBD的治疗手段,营养治疗与药物、手术等同等重要,应贯穿于炎症性肠病整个治疗过程。进行营养治疗前,对患者的营养与代谢状况作一准确评估,是选择最佳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的关键[5]。本文作者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应用于iBD的营养评估工具综述如下。

1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

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是识别患者营养问题,判断其是否需要营养干预的重要手段。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and enteral nutrition,eSpen)对营养风险的定义指“现存的或潜在的与营养因素相关的导致患者出现不利临床结局的风险”[6],并建议应常规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不良是指热量、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量的一种营养状态,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两个方面[7]。营养风险患者包括营养不足和因手术、感染等因素面临营养问题而影响临床结局的患者,故营养风险的范围要比营养不足广泛,其发生率也高于营养不足[8]。eSpen认为[9],营养风险筛查是“一个快速而简单的过程”,通过筛查,发现处于营养不良危险状态的患者,初步确定其危险程度,以便实施进一步的营养评估。而“营养评估”被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定义为“使用以下组合诊断营养问题的全面方法:病史、营养史、用药史、体检、人体测量学方法、实验室数据”[10]。换言之,当患者在经过营养风险筛查发现有营养不良的情形后,需转介给合适的相关专业人员接受进一步的营养评估。

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营养风险的筛查较营养评估更贴近临床实践[11]。中华医学会在关于iBD患者营养支持推荐意见中指出,iBD患者存在营养方面的危险因素,需要进行营养筛查,以确定是否需要按照营养护理计划来接受正规的营养评估(B级推荐)[12]。

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9]由丹麦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开发,并为eSpen推荐,适用于iBD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nRS-2002评分由三个部分构成: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营养状况评分和年龄调整评分(若病人≥70岁,加1分),三部分评分之和为总评分。总评分为0~7分。若nRS-2002的评分≥3分,可确定病人存在营养风险。

nRS-2002突出的优点在于能预测营养不良的风险,并能前瞻性地动态判断病人营养状态变化,便于及时反馈病人的营养状况,并为调整营养支持方案提供证据[13]。对128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分析显示,nRS-2002可筛查营养风险,为进一步合理的营养支持提供依据[6]。

nRS-2002还能够前瞻性判断患者营养状态变化,与白蛋白半衰期较长只能反映营养状态变化的后期指标相比,更具预测性。

高永健等[14]采用nRS-2002筛查了某院112例iBD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发现iBD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nRS-2002有助于发现我国iBD患者的营养风险。范如英等[15]采用nRS-2002对某院40例UC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发现UC患者常存在营养风险。有临床专家[16]采用nRS-2002对活动期UC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就UC患者营养风险与临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认为nRS-2002有助于发现UC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而且UC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其临床类型、活动度、病变范围存在关联。曹磊等[17]采用nRS-2002筛查CD住院病人的营养风险的发生情况,发现CD住院病人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发生率,活动期CD病人较缓解期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更高。

3营养评估工具

营养评估主要针对营养风险筛查后,对判断可能处于营养不良的病人进行深入的全面性评估。然而,目前所使用的评估系统与临床结果之间的成效仍未被证实,需同时结合临床观察和生化检验指标来评定营养不良的状况[9]。

3.1常用生化检验指标

3.1.1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清蛋白含量等。iBD患者常有贫血、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而C反应蛋白增多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是UC活动期的标志,前者在CD的活动期也较多见。重症患者可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清蛋白下降和电解质紊乱。

3.1.2叶酸浓度测定由于柳氮磺胺吡啶(SaSp)可抑制空肠的叶酸结合酶,长期服用SaSp的患者应定期监测叶酸浓度,以确定是否需要补充,不仅可预防贫血发生,还可预防结直肠癌变[12]。

3.1.3氮平衡正氮平衡表示蛋白质合成占优势,负氮平衡表示蛋白质分解占优势。在患者住院期间,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动态监测相关实验室指标[11]。

3.2营养评估工具

3.2.1主观全面评定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是aSpen推荐的临床营养状况评估工具,其特点是以详细的病史与临床检查为基础,省略人体测量和生化检查。因该工具是一个主观评估工具,使用者要接受专门培训。

SGa的信度和效度已经通过研究得到检验。有专家[18]将SGa用于iBD患者的营养评估,证明SGa作为定性评估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的方案,可以为临床医生综合快速地判断iBD营养不良提供一定依据。但SGa作为营养评估工具有一定局限性,如SGa侧重反映的是疾病状况,而非营养状况。

3.2.2微型营养评定法(mini nutrition assess-ment,mna)该方法是一种简易、快捷的无创性营养评估方法,10min内即可完成,不需要进一步侵袭性检查,适合护理人员操作。新版本的mna包括营养筛查和营养评定两部分,可进行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评估。该工具既可用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也可用于已经发生营养不良的住院患者。该工具最早用于老年人,之后也应用于其他人群。何文英等[19]研究发现,mna适合于iBD患者的营养评估,为给iBD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更好改善病情。

3.2.3 mna联合SGa各种营养评估工具均有其特点和不足之处,在临床营养评估时,还可根据所需筛查对象的特点和筛查人员情况将两种工具联合应用,以提高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何文英等[20]采用mna联合SGa对iBD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同时结合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以及血浆钠、钾和钙等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mna联合SGa对iBD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更科学、准确。

4小结

营养评估是iBD治疗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可及时发现有潜在营养风险和(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前者可筛选出可能从营养支持中获益的患者;后者可准确地评估iBD营养风险等级,从而针对性地给予营养支持,有效预防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减少与营养不良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关于iBD的营养状况评估及相应的营养支持,已成为治疗iBD患者的迫切需要,应该得到广泛关注。完善iBD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及干预措施,可以使iBD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尚缺乏真正可信和已被证实其效度的筛查工具,因此,寻找甚至建立一个适合我国iBD患者的营养筛查工具仍是值得探索的项目。

参考文献

[1]Kaser a,Zeissig S,Blumberg R S.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annu Rev immunol,2010,28(1):573-621.

[2]Rocha R,Santana G o,almeida n.analysis of fat and musclemass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uring re-mission and active phase[J].Br J nutr,2009,101(5)676-679.

[3]Van Gossum a,Cabre e,Hebuterne X,et al.eSpen guide-lines on parenteral nutrition:gastrenterology[J].Clinical nu-trition,2009,28(4):415-427.

[4]Lucendo a J,De Rezende L C.importance of nutrition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17):2081-2088.

  [5] 何文英.mna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评价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0,32(21):2977-2979.

[6]Kondrup J,Rasmussen HH,Hamberg o,et al.nutritional riskscreening(nRS-2002):a new metho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Clin nutr,2003,22(3):321-336.

[7] 唐芳.住院患儿营养评价方法及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