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十篇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十篇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4:18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篇1

关键词:环境类专业;物理化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型教学

物理化学被称为“化学的灵魂”,在化学类课程中处于原理根基的地位,同时也是化学学科运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桥梁[1,2],其研究成果连接化学基础课与各专业基础课的中枢学科,因此加强物理化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通过课程解析物理化学基本规律在现代研究前沿热点的作用,将有助于我校环境科学和食品科学等专业研究生从更深层次上加深对本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认识。以环境类专业为例,《物理化学》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课,和本科生《物理化学》有显著差异。作为地方院校,环境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和技术性。然而,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公式多、公式推导繁多,内容丰富而抽象,是四大基础化学中最难学、最枯燥的一门课程。此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生源专业的多元化,研究生教学尚没有适合的教材,本科生教材例如经典的南京大学傅献彩主编的《物理化学》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求[3,4]。因此,如何使本课程顺利进行,使学生学有所用,是本课程的难点。

1.案例型教学的优点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案例式教学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5]。对于研究生《物理化学》课程,由于其基础理论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许多学校相关方向的研究生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国外著名大学通常根据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选取物理化学学科中的某个专题设定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专题有《热力学与动力学》(thermodynamics&Kinetics)、《生物分子体系的热力学》(thermodynamicsofBiomolecularSystems)、《化学反应动力学》(KineticsofChemicalReactions)、《单分子光谱与动态学》(Small-moleculeSpectroscopyandDynamics)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和突出实践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让学生在专题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将案例教学引入到研究生的物理化学教学中,以“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规律为思想指导,通过案例解析环境研究领域中的物理化学基本规律,以期提升研究生从实验现象(实践)到理论提升和以基本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研究(实践)两种能力,充分体现《物理化学》在环境研究中的灵魂作用。

2.案例型教学的实施

通过调研国内、外高等《物理化学》课程的相关信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适合我校环境类专业学位课的教学大纲,融合当代学科前沿拟定了8个专题,分别为:(1)经典的热力学;(2)化学反应动力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3)谱学表征方法和成像技术;(4)仿生智能纳米材料;(5)化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分子科学问题;(6)物理化学与光催化;(7)环境净化材料作用原理与应用;(8)电化学原理与应用。

由于本学院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水、气、固污染控制三块,主要应用微生物法和高级氧化技术对环境污染进行修复,故特别设置了专题(5)―(8),使研究生在正式进入实验室之前对将来的科研生涯有较深的认知。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每个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发展方向、国内外的顶级学识团队和网站等详细介绍,并适当辅以科研成才的励志故事,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未来充满希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3.案例型教学的效果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结束后,增设了学生互动环节。在物理化学基本知识点范围内,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通过查阅文献,制作ppt,进行课题解说。2011级全日制硕士共30人,从选题看,75%选择了与专题(5)—(8)相关的课题,10%选择了与专题(1)相关的课题,15%选择了专题以外的课题。此外,约83%的学生选择的文献为英文,其中top期刊约占30%,这与以往研一新生绝大多数选择中文文献截然不同。可见,研究生们更倾向于了解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且对文献阅读的选择视野更开阔、自我要求更高了。可以说,《物理化学》的案例教学促进了研究生更快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角色转变。

综上可见,选取当前环境和化学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拟定授课主题,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对我校环境类专业研究生《物理化学》进行改革,构建一门能够沟通基础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前沿的综合型案例教学课程,符合研究生培养的时展要求,有望在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方面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国胜.物理化学与环境保护[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VoL21,(2):16-18.

[2]高盘良.物理化学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1999,(6):24-25.

[3]张玉洲.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2008,VoL29,(3):85-88.

[4]郭晓霞.物理化学与环境科学.云南环境科学,2000,VoL19,(2):19-21.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篇2

本次调研历时一个月,共走了7所学校,听课21节,评课指导21节,导课5节,参加教研活动6次,在十五中亲自上研讨课1节。重点了解了九年级课堂教学现状,调研了常规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和三级教研准备情况,具体关注和指导了学案研究、有效训练、有效备课、教研组建设四个方面。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教师发展情况:

 物理学科现有教师48人,其中在职教师40人,在职教师中有11名高级教师。在私立学校任教的8人,在这8人中有退休教师3人。近两年来,在学科有效教研的组织和引领下,教师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1、骨干教师都已经处于教学研究的创新期,表现为课堂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教学研究用心主动,富于钻研精神,在学科教师中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例如:15中学的鹿玉琴、赵丹、吴彩凤和陈洪峻;23中的尹建光、王艳丽和佟莉;26中的张霞;25中李杰;59中的张玉芹、长春学校的杨晶梅等。

2、青年教师发展迅速,新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高。在骨干教师的帮带下,素质较好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例如长春学校的何静今年上了省课;25中的姜华本学期上了市观摩课;玉成中学朱斌、赵薇等青年教师也被学校重用,担任了九年级毕业班的教学,他们虚心好学,积极性很高,课堂效果也很好。还有佳化学校的朱麟、长春学校于海洋、26中陈婷婷等,平时他们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备课用心,上课专心,他们的发展潜力很大,后劲也很足。

3、两位新教师已经进入角色,她们是26中毕月和25中牟萍。由于她们起点高,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所以能很快适应学科教学,本学期他们主动要求在全区上研讨课。借此机会我分别为她们安排了指导教师,并把她们结成帮带的对子,希望她们在骨干教师的帮带下,在学科教研的氛围中尽快成长起来。

总之,物理教师队伍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梯队,整体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无论在教学水平,还是在中考成绩上都有了明显体现。

二、在常规教学中,集体备课实效性凸显,真正实现了有效备课

1、集体备课的重心是备学案。学案的大面积推广,让教师在备课时有了抓手,组内提前进行了分工,一名教师先备学案初稿,备课时和全体教师进行研讨,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成稿。这样的做法改变了以往一名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备课研讨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备学案时重点研讨了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活动设计、任务设计、习题设计、以及引言的设计等,使学案的设计更具有内涵,更具有可操作性,学案导学作用也越来越显著。15中学依然走在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前头,26中学案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集体备课解决了教师的困惑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总能遇到一些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突破教学的难点的方法,或是对某个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或是如何改进实验或补充实验等,在具体备课中寻求他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同事,实现了共同提高。

3、集体备课中把对教材的挖掘变为具体问题。新教材使用已经有了8个年头,2005年的时候我们针对如何使用新教材开展了全区的集体备课活动,在新旧教材的对比过程中,熟悉了新教材,很好地融合了新旧教材。如今,教师的对教材的理解越来越深课,对于教材资源的挖掘越来越深入,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能够做到对教材的某个资源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加工,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的内涵,使研究变得更加理性,使思维变得更加广阔,这方面做得好的学校尤其以15中学为典型,他们教师整体素质高,实力强,为教学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在课堂教学中,学案导学分组联动自主学习有效训练,构建了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1、区内有几所学校在学凤城六中分组联动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中,这种模式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分组学习,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组内合作适合物理学科的问题讨论和科学探究,由于要与组外竞争,组内合作就形成了生教生的可喜局面,促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在学习凤城六中经验的基础上,长春学校的课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分组联动自主学习有效训练。

26中学的课堂分组竞争的特点并不明显,他们课前展示做得还可以,能够结合学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和预习,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不小的进步。

2、全区所有物理课堂教学都在使用学案,教师对学案的作用认识得越来越深入,有的教师已经不习惯没有学案的课堂教学。学案让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思路更清晰,让没备课的教师也能上课,让不会上课的新教师有了依据。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经验很好地融合和整合,使教师的智慧发挥得更加彻底,学案的使用使教师有精力关注预设,更有精力关注了生成。教学中学案的引导、引领作用发挥得最明显,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因学案的使用而大大提高。

3、在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指导下,有效训练变得更加有效。无论在九年级课堂,还是在八年级课堂,教师都能针对考点设置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最后根据考点设计反馈训练。纵观物理课堂的反馈训练,体现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实现了有效训练。

针对性,教师能够针对考点设计练习题;方向性,教师能够选择中考真题进行训练;应用性,练习题的选择重点体现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生成性,在反馈训练的过程中除了评价学生的对与错,还关注了学生的共性问题,反思教学的不足;方法意识,在解题训练的过程中,注意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四、关注教研组建设,发挥二级教研的中坚作用,为顺利实施三级教研做了充分准备 

1、骨干教师和中心组教师的核心作用明显。骨干教师是教研的核心力量,他们能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展研究,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是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主力军,他们的经验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骨干教师资源利用得好,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其次,骨干教师能够自觉地帮带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成长进步做了示范、榜样!骨干教师还能自觉地进行专题研究,主动上研讨课,引领一个教研组、一个教师群体开展研究。

2、和气和谐的研究氛围,为开展二级教研做好了准备。多数学校的教研组人际关系和谐,研究意识增强,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如15中、23中、25中、26中物理组,这些学校相对来说教师队伍实力较强,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人品好、业务强,他们勇于担当,善于研究,带领教研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活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全体的共同进步。这几个物理组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研究任务和开展研究活动。

3、学科研究专题树已经勾勒出雏形,为开展三级教研提供了研究专题。几年来,本着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物理学科已经研究了很多专题,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和经验,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指导下,学科构建了研究专题树,使研究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从具体研究向理性整合发展,研究的方向越来越明晰,研究的重点越来越突出,我们将适时地开展三级教研,力争使研究成果有所突破。

五、存在问题分析与思考: 

1、个别学校集体备课随意性明显,集体备课的制度监督不够有力。分析原因,教师工作量较大,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深刻,惰性较强;学校检查不及时。但是,不集中不代表不备课,教师的研究还是能够随时随地的!

2、备课中忽视了备学情。备课时多数教师只考虑自己要教给学生什么,不考虑学生基础,学生的需要,这样设计的教学往往是教学目标高于学生基础,认为地增加了课程的难度,使学生达不到,学不会,认为物理很难学。尤其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表现明显。

3、个别学校对于学案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教师认为写学案是负担,不愿备学案。

4、教师发展不均衡,个别农村教师发展滞后,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陈旧。

六、下一步的教育工作打算: 

1、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指导教师认识和改进。具体在10月11月开展四节研讨课观摩活动,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具体指导教师备课时如何挖掘教材资源,用好教材资源;指导教师学会评课。

2、开展关于如何设计学案的第二次阶段性总结,在20xx年第一次阶段总结时,我们给出了三种课型的学案的建议,使用学案两年后,我们对于设计学案又有了新的认识,有必要和教师一起交流和探讨,形成新的设计学案的经验。计划本学期末进行一次学案设计比赛,促进学案研究更上一层楼。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篇3

关键词:小课题;中学生物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65-02

小课题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以理论学习、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研究等方式为主的学习研究活动。[1]作为一种辅的教学模式,小课题具有周期短、难度低、思维发散度高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生物与实验探究息息相关,而现今,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普及科研的方式较少,只有少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题研究。大课题研究能够较好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耗时过久,大多在一年到几年不等,而且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有较高要求,只限少数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不具有普遍性。

小课题弥补了大课题模式的弊端,无形中拉近了科研与中学生之间的距离,锻炼了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培养了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小课题模式实施流程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小课题模式的流程如图1。

二、小课题模式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简称”第二节”)为例,介绍小课题模式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确立课题。合适的课题是小课题顺利进行的根基。在选题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中发现问题。恰当的引导能够帮助他们培养独立筛选“好课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筛选值得探究、可行性强的课题。

应用到第二节中,教师可以以上一节的学习结果为起点,在学生已知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的条件下,启发学生继续研究生长素对植物的具体作用,确立课题“探究生长素对植物作用的规律”。

2.查阅资料。学生根据课题查阅资料,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和参考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这样,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学习到许多补充性知识。而在筛选整理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主次,确立重点,使学生加深对于问题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应用到本课题中,学生可以查到许多相关的实验方案的信息,根据大量的资料,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实验材料,如“黄豆”、“玉米”等,班内小组可以自选不同的物种,为了探究不同组织部位对生长素不同浓度的敏感性,每个小组可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组织部位进行实验。教师要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作为背景知识详细讲解给学生,启发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这两种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知道生物科学研究是有条理有清晰逻辑思路的研究。

3.设计方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基于之前的准备做出一个完整的方案设计,以便使课题有条不紊地进行。方案要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本课题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可行性分析、拟创新之处、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的分工等。[2]

应用到本课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完整的思路,合理安排时间及内容,分工明确。及时遏制错误思路,使学生进行清晰合适的设计。

4.实施方案。

在本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适时询问课题研究进度以及小组合作情况。在低迷时期除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之外,给学生以鼓励,防止消极情绪扩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顺利时期,也要强调生物科学的严谨性,避免由于进度顺利导致的操作不认真。

在本课题中,要具体指导学生生长素浓度梯度配制的方法以及折线图的画法,强调测量幼苗生长情况的严谨性。

5.总结反思。在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原始数据得出初步结论,要按照之前预设的流程对课题实施进行严格的评审,发现其中暗含的问题,再根据之前所查询的资料以及平时的生活实践得出二次结论。以发挥此次小课题探究的最大价值。若课题结果偏差较大,要反思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并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分析和推导,形成逻辑清晰的科研思维。

6.交流结果。在各组总结分析之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教师组织开展主题交流会,展示小组成果,对各自的问题进行剖析,在小组间进行交流,教师要对普遍问题给予解决并强调。有价值的个别问题,要进行重点提出和详解,其余的问题私下解决,这也使课上时间得到合理利用。对于成果优异的小组,教师要给以科学的分析和激励。

三、小课题模式的意义和要求

意义:一个激发、四项提升。

小课题模式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有更立体的认识和更深刻的记忆。“一个激发”是指小课题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使他们更深入了解科学研究领域。“四项提升”是指设计课题环节时提升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实施课题时,提升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进行课题研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要求:一引、二助、严要求。

教师在小课题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要做到“一引二助严要求”。“一引”是指在确立课题阶段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二助”一是指在确立课题阶段,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二是指在资料整理阶段,帮助他们筛选资料。“严要求”则贯穿在小课题模式应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实验操作基础,不断修正,最终设计出合适的实验方案;授予学生以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反思精神,鼓励他们进行组内和组间的沟通和交流。

小课题具有广泛的受众面,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对于当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符合21世纪新课标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篇4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1、实验动物比较、相关标准研究领域

研究目标:对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进行比较研究并建立数据库;制定填补国内空白的若干实验动物地方标准;凡涉及本专题项目需将有关研究成果纳入*实验动物资源中心统一管理。

研究内容:

1、对常用大、小鼠、豚鼠和地鼠进行比较生物学和比较医学系统研究,提出各自在生物医学等主要研究领域应用和回避的依据、选择原则、运用方法;

2、对常用实验动物组织器官超微形态学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并建立数据库;

3、建立兔、犬、猴心血管和心电图数据库并进行分析评价;

4、制定实验用羊标准、啮齿类实验动物垫料标准,大、小鼠运输标准(鼓励多家单位联合申报)。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2、实验动物新技术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若干种实验动物质量检测、遗传工程和保种育种新技术;建立斑马鱼主要脏器三维电子图像。

研究内容:

1、从病原学、血清学以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实验动物中支原体、泰泽氏菌、螺杆菌、CaR杆菌的特性,确立先进、可靠的检测方法;

2、以Dna和Rna各一种病毒的主要抗原基因进行真核表达,结合单克隆抗体技术建立诊断技术平台,提升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水平;

3、选择4-6个品系作为供体和受体,构建2-5个染色体替换的小鼠新品系,初步建立pCR-LDR小鼠基因分型技术平台;

4、建立新的小鼠内源基因修饰技术,实现对小鼠内源基因的即时可逆调节,提高小鼠遗传操作的效率,完善小鼠遗传操作生物技术平台的建设;

5、在组织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it技术初步建立斑马鱼的某种三维电子脏器;

6、建立大鼠体外授精技术、冷冻技术、辅助体外受精技术(人工授精、iCSi);

7、建立2-4种实验动物人工哺乳和无菌技术,并培育2-4种无菌动物。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专题3、动物模型及其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若干种人类重要疾病的动物模型,并要求对每一种模型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凡涉及本专题项目需将有关研究成果纳入*实验动物资源中心统一管理。

研究内容:

1、建立若干种人类重要疾病的动物模型,重点建立不育大鼠模型、大、小鼠脑卒中模型、前列腺疾病模型、小型猪腹壁拉链模型、原位大肠癌模型等,并要求对以上模型建立效果评价体系;

2、建立和完善肿瘤高转移动物模型筛选技术。

进度要求:年9月30日前完成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并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填写。书面可行性报告要求同时附上相应的知识产权状况查新报告。鼓励多家单位联合申报,实行资源共享,并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

2)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不得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课题数超过三项。

3)每一课题的申请人可以提出不超过2名的拟回避自己课题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名单可以随课题可行性方案一同提交)。

4)本专项课题的申请起始日年7月4日,截止日期为年7月25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一式8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所有表格。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7月21日至7月25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注意事项操作流程存在困难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条件,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内或课外,甚至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发展。在最近这四年,我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小课题方面的研究,学生在动手能力、探究精神、信息处理能力和交流合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进步,同时,教师也丰富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方案简介

1.名称

调查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原因。

2.方案背景

珠海八中坐落在美丽的板樟山下,它是珠海市区的唯一一个山脉,是市区的“肺”。每年在开设生物校本课程时,我都会带领学生上山观察植物,经常能看到一种奇特的植物――猪笼草,并发现最近这几年猪笼草数量锐减。在觉得很可惜的同时,我和学生都生出了疑问:板樟山上的猪笼草数量为什么会锐减呢?我和学生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始调查板樟山猪笼草生存的状况和探寻它数量锐减的原因。

3.方案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和和资料搜索,探究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的原因,从而寻找保护这种濒危植物的措施,也为其他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可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研究人员

初一年级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共8人。

5.方案内容

6.活动成果

(1)完成《板樟山猪笼草数量锐减原因初探》报告,并在学校科技节上作为优秀科技论文展出。

(2)完成在学校生物园培植栽种猪笼草的尝试。

(3)研究报告参加珠海市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后又获得当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7.学生的收获

(1)更深入了解了美丽而神奇的昆虫“猎手”――猪笼草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生存价值。

(2)了解了造成猪笼草数量锐减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懂得环境对生物生长的重要影响,激发了保护大自然的热情。

(3)体验了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交流等能力。

二、反思

本次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选择的活动课题好

主题的确立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关键一步,教师尤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感兴趣的、身边的和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2.提前做好计划、方案和相关准备

由于开展这项小课题研究,学生需要上山进行实地考察(分3次),还要调查访问部分村民,安全问题是要考虑的第一因素。此外,还有一些因素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充分考虑,并设计解决问题的预案。详见下表: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体

在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侧重在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开展研究的方式方面进行指导。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指导他们及时修订实施方案,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积极性。

4.注意保存活动的原始记录和收集的资料,及时总结,使活动成果更具推广性、示范性

我一开始就强调学生要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叮嘱学生把上山寻找猪笼草的一系列过程拍成照片和录像资料储存起来,保证活动资料的完善性,增强结论的可信度,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5.注重活动的总结和评价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丰富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撰写研究报告。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存在的困难

1.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虽然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进行,但需要教师对学生上报的活动方案进行审核和充分的指导才能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这需要大量师资力量和时间的保证。

2.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由于开展生物小课题研究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在现阶段,生物教师也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在很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方面还有难度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教学法;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物理学科是前人在认识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抽象、验证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自然基础科学,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它是高中时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学生仅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然而,高中物理因为其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难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在这种困难面前,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退,给课堂教学带来压力。具体表现为:对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乎的是期末考试的分数,而不是知识本身;课堂出勤率偏低,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那么,如何让提高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率呢?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从学科发展背景和历史来分析,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都给出了新的尝试。

首先,案例教学法丰富了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这种单向性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被抑制,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演出,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观众。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成果完全表现在学生多背了几个概念,又知道了几个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在课程情感上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更是倍感吃力。案例教学法则对这种教学方式做出了改进。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而双向交流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原来教学方式中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主客体关系转变为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的主客体际关系。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给予相应案例,想起提出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查阅各种他们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主动进行的。在学生逻辑分析和缜密思考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这不仅是学生深刻的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也是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案例教学法促使教学内容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大学是“象牙塔”,但大学不应该以此为理由而远离世俗的社会。当前的一些大学课堂,教师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教案若干年不做修改,知识理论体系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进程。结果是,对学生有用的和学生想学的知识学生学不到,一些陈旧的观点却充斥着课堂。这怎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案例教学法迫使教师关注社会现实,引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去印证课堂理论知识。只有把眼光投向社会现实才能把理论知识讲的生动透彻,传统教学内容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只会让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消磨学生学习的耐性。案例教学引用生动的案例来阐释基本理论知识的内涵,其深刻性和具体性远远优于教师乏味的理论说教。要运用好案例教学法,教师就不得不勤于搜集相关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

再次,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只是以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为目的,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找不到锻炼的机会。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会鹦鹉学舌的工具而已。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不只停留在捕捉理论知识的层面,它还要求对案例运用理论进行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应视为学生能力上的升华。与此同时,学生思考的结果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的问题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可见,案例教学法在锻炼学生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储备上,也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上。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只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不能干预太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方法要多样化,研究性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因此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开放图书阅览室,让他们自己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出教学案例之后,首先要引导他们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的概念框架,提出预期目标。其次是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进而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反复修改论证,确定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案,再次根据研究方案进行探索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作好实验记录,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出研究结果。然后对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检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交流。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品格,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四、总结

总的来说,学以致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并提升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也让老师在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这恰恰表现出教学环节中教学相长的特点,这一教学方法值得高中物理中不断推广和深化下去。

参考文献:

[1]朱亚平.分析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与物理教师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篇7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提高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创造的潜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2.在新课标教材中,把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换成了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改革的一大特点,它的意图是把原来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需通过多方面的长期培养,从每一个实验做起,需要不断的积累。对教师来说,应该把精力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加强物理探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探索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教学资源,归纳探究实验方法的策略。

2.通过研究,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搭建展现个性的平台,发挥创造的潜能。

3.研究的策略。(1)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激发探究实验的动力和兴趣。(2)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探究模式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应该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使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和初步掌握观察方法;在实验完毕后,教师应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实验重点和容易忽视的现象进行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探究。(3)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构建学校、家庭物理实验室,创造学习物理的空间。(4)教师提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研究问题,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5)获取可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引导学生,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鼓励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用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大力提倡和鼓动学生,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正确得出物理规律和实验结论。(6)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研究主要内容。(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自主学习能力。(3)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记录数据能力、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评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4)创新实验、创新能力和物理科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研究方法:(1)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我和组里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物理新课标理论,理解和掌握对物理探究实验的要求和目的,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

结合一些教育理论书籍的指点,反思和梳理教学实践,改进现有教学行为中的不恰当之处。

(2)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和体会,通过观察和反思,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等过程,总结提炼教学流程,形成较为理想、完善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3)我和区级以上的老师参加长春市教育学院举办的物理实验操作培训和实验技能操作和创新实验大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4)资料收集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把握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原则和方法的资料,为课题的研究进行科学理论的指导。

(5)个案研究法。在实验期间,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跟踪,收集、整理个案资料,以便进行理性分析。

(6)综合分析法。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7)实验法。利用学生的课内外探究活动,营造学习的氛围,探索课堂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在运用过程中摸索课堂生成的规律,研究把握课堂生成的策略。按照方案实施实验,形成实验的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对实验进行评价论证。

2.研究步骤:(1)确定实验班级,了解学生成绩和学生特点。

(2)制定实验流程和实验的内容:①教师精心备课,制定预习实验提纲,写教案,对探究实验中出现课堂问题进行预设。②根据预习要求,每个学生能在弄明白的基础上,搞清楚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创造实验的条件;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独自完成实验,学生自学教材发现问题,进行记录。③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制定操作方案。④分组要合理,好差搭配。实验前先讨论方案,让实验有依据,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多巡视,及时指导恰当点拨,启发引导,再进行小组互动交流,解决发现的基本问题。⑤拓展延伸,大胆质疑,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改进教法。利用课外小实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器材进行创新,通过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⑥反馈小结,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总结方法。

(3)教师对每个探究实验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学案,重新生成教学流程,形成有价值的实验资源。总结实验课教学有效实施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进行评比。

四、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1)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有时不合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实验课。

(2)学生对有些仪器比较感兴趣,进入实验室就急于摆弄,而忘了听老师的讲解和要求,因此需要提高教师课堂的组织能力。

(3)学生初学物理,动手能力较弱,跟不上同组的操作速度,导致互相咨询、顺便说闲话,所以需要加强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

(4)老师因修补实验仪器而影响了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说话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课前做好实验准备,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篇8

如何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是我们非常关注且重视的问题.我们认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遵循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领会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关实验编写的宗旨,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让学生经历科学认知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下面就对教材中实验的处理结合实际教学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1.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重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演示实验,在新课中有较多的出现,以教师实验为主,学生辅助参与.教师的实验过程中也要引领学生经历科学实验过程.科学研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研究课题就是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研究设计过程就是向线圈和电流计组成的闭合回路和不闭合回路中插入或抽出条形磁铁,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模仿法拉第的实验,让小线圈通过滑动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大线圈的两端连接到电流表上,把小线圈放到大线圈里,观察开关闭合和断开瞬间,开关闭合,滑动变阻器滑片不动或迅速移动时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如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产生,如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说明无感应电流产生.搜集资料即对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到所设计的表格中.整理分析就是对记录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地分析,找出不同过程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共同特性.得出结果就是对整理分析中的得出共性的东西进行猜想归纳演绎,总结出只要通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2.学生实验教学,重在让学生独立完成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实验,是以教师辅导为辅,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为主的实验.这种实验学生不仅能亲自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还能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严格要求.特别对如何探究的设计过程,学生动手实验取得实验数据过程,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过程以及探究结论的得出过程进行及时指导和监督,不能走过场,草率了事.要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应在学生实验中对同一个研究课题,既要让学生熟悉教材中经典的探究设计,同时又要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物理知识,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到殊路同归.即不能拘泥于书本提出的方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同一个问题.如探究碰撞前后的不变量问题时,人教版的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三种参考案例,每个学生应对这三个案例的探究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而且要求每位同学对这三种案例都要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搜集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来得出实验结论.同时对三种案例实验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体会和总结.再如测定电阻的阻值时,除了书本上介绍的用万用表的欧姆挡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阻外,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如等效替代法,电桥平衡法,半偏法等方法,然后进行实验,得出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认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或设计原理的欠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设计出更加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提高实验的精度和效能.

3.课后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课后小实验的趣味性很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刺激学生动手做一做的欲望.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开放学校实验室,根据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去实验室搜集整理,如没有的器材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对实验中用到的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介绍和培训,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实验中寻找乐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借助wpS表格软件输入实验数据可以迅速、准确地根据表中的数据作出v-t图象,甚至能够写出图象的函数表达式.在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时,把传感器和计算机相连,可以把受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实验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探究设计的能力,同时在对实验数据处理上,提高了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对实验数据处理有形象的描述,又大大提高了效率.

4.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师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个寒暑假提出一个课题研究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研究,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置身自然和社会大课堂,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深入实践中去.学生可以对教材中的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由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课题.教师对学生研究的课题的全程要进行跟踪指导和督查,在学期初或学期末对学生研究的课题进行结题,向全体学生展示,让大家分享.对学生中出现的优秀研究课题,进行总结和表扬,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荣誉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能.

5.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适当开展科技小发明和小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和猜想,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不断地论证、实验和制作,最终制造出解决问题的小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并帮助学生参与小发明小创造的等级评比,甚至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作品申请专利.

二、结语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67-01

ffffff

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内容;2001年,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又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必修课,并倡导其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前,研究性学习在理论层面探讨的较多,而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则略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虽然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置,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必然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概念成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方法。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将关于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分散到教学中,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可利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渗透。

如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中,教师把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分解成四个实验阶段得出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联系。第一步是“关于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物质的产生部位的实验研究”,通过假设-实验-结论的过程,得出“该物质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结论;以后逐步推出“植物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这种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通过此过程中激发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培养了展开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动物激素调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法、文献检索法、网络检索法等多种方法对肾上腺素的作用、糖尿病、兴奋剂等进行课前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布置学生的汇报,让他们交流各自研究的过程、体会、结果,并相互作评价,丰富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教材上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最好材料,如孟德尔如何得出遗传学的两个规律、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等,为研究性课题的开展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二、结合研究性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除了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研究性课程延伸,进行生物学专题研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途径。

结合高中教材编写顺序,兼顾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季节,条件等因素),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可开展:细胞癌变、衰老的原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方法、过程研究。在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可开展:不同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细胞液浓度的测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取代材料研究。在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可开展:不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含羞草叶片应激性及其原理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遗传和变异部分可开展:甜玉米与非甜玉米的杂交实验、色盲的调查。在生物与环境部分可开展: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个体数量金字塔调查;城市周边水污染状况的研究等。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上,可以大有作为。例如“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等课题都非常适合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以较新的内容和形式代替课本中的内容和常规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落实知识

三、结合开放性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把实验分为三类,分别选择开展实验:

一类是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并设计好实验实施的方案,由学生来按照方案实施实验,通过实验体会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对生物实验或生物学的兴趣、及一些基本生物实验器材的使用。例如: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乙烯利对果实成熟的影响等。又如,在可溶性糖实验中,学生发现把斐林试剂加入试管中并不是蓝色而是绿色,由此探讨。

生物学科课题研究方案篇10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onthefeaturesofacademiccredit

systemofmineralprocessingengineeringmajor

――takingtheexampleof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ZHanGDong-chen

(School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anhui232001,China)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graduatecultivationpatterninthedomesticmainmineralprocessingmajor,thispaperexploresthefeaturesofcultivationpatterninthemineralacademiccreditsystemofprocessingengineeringmajorin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proposingthatthekeyoftalentcultivationistovaluetheintersectivenessofsubjects,theofferingofapplicativecourses,thereformofteachingmethods,andthereinforcementofpracticaltraining.

Keywords:mineralprocessing;academiccreditsystem;cultivationpattern;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张薇薇.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1-5.

[5]朱庆之.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5):16-18.

[6]刘楚佳.适应时展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导刊,2003(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