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11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篇1

   绿色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耗能的居住或经营活动的建筑空间,同时还可以在在建筑物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等)中实现对于建筑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等)的充分利用,而且也将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了极限。所以绿色建筑也被称为生态建筑、低碳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不仅存在于建筑的选址、设计、施工等过程,还运营、管理及报废阶段也应有所体现。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满足人类经营及活动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等需求,达到人与建筑以及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统一的目的。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不仅追求最低限度地损害生态环境,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代人们以及后代的生活质量。

   二、绿色建筑经济的内容

   绿色建筑经济对于环境资源的影响可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存续的生命周期(建筑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筑物的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同收)等每一环节所造成的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区域性生态环境等所造成的影响。总的说来,绿色建筑经济就是以节能、环保、自然和谐等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生态经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经济体系之所以比我国在国际绿色建筑经济体系中拥有更为优越的地位,时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全球化、技术创新、市场经济和先发力量等关键性现代化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和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不断普及,发展以节能减排、维护生态稳定的绿色建筑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而且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经济正逐步由理论开始向操作实践的转变。在全球范围内,在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建筑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理念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全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并对建筑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等过程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这一切说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广泛被世人关注的建筑行业,在绿色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已经是我们顺利开展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必要选择。我国是—个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既是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和有效途径。

   三、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作为世界各个国家目前追求的水准,我国也因此加强了此方面的管理。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提出绿色建筑经济的理念,对建筑行业来说定然是开辟了一条市场优势的大路。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了全面的社会发展,提高我国人民是生活质量,这种能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建筑产业,它的发展可以走绿色带路,通过低碳路线,减少资源的利用。这样,就不会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建筑经济价值,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绿色建筑经济的价值

   从目前我国的建筑面积来看,镇及以下房屋的建筑总面积超过了600亿平方米,其中村镇建筑面积达到了350亿平方米以上,接近80%的建筑为住宅面积。城镇的建筑总面积也突破了200亿平方米。从这样的发展形势来说,绿色建筑如果能够主导我国的建筑市场,那将对绿色建筑产生无法估量的经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今,我国在绿色建筑的经济消费每年至少为一万个亿,并且这种市场在不断扩大,并利用中国现有的生产体系对称性生产出这个新增规模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此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加均能快研究并推进跨越式跨产业的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大战略,造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及相关产业自古以来就是商品化程度最快、产业体量最大、对国民经济影响最大、拉动GDp增长最有效的产业。发展绿色建筑创新转换传统建筑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绿色建筑发展方式的转变,抓住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和推广环节,大规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建筑市场,这已成为很多建筑单位的迫切愿望。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得到全球的关注,特别是我国面临人口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协调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的关系,因此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阐述中国走绿色经济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制约因素

(一)固有的体制机制影响绿色经济发展

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以GDp为导向,从而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GDp,却忽略了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高污染,高排放。另外,由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非市场化手段导致要素价格扭曲,使得整个绿色经济发展体系遭到破坏。因此,通过公正透明的程序,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对资源环境进行定价,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依靠市场调节。

(二)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环境破坏性也极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呈现刚性需求。资源又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特征,这样就给资源、能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绿色科技创新能力缺乏

尽管国家已经重视关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科技能力培养。但由于中国提倡绿色经济发展的时期较短,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一,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国家将其大部分财政收入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对绿色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够,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脱节;第二,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不够,缺乏激励机制和市场融资机制;第三,缺乏科研人才,绿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影响绿色科技创新水平。

(四)绿色就业高端岗位相对较少

由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时期较短,各产业链尚未紧密衔接,许多就业岗位还没有得到关于人才技能的精准定位。特别是一些高端就业岗位比较少。多数工作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这些低端就业岗位无保障或低保障,高端就业岗位又相对较少,不利于该领域留住大量人才,同时也使未来往该领域培养人才的动力不足,造成恶性循环,抑制绿色经济发展速度。所以我国应采取一系列可行性政策来提升高端就业岗位的比例,培养人才,使人才与就业岗位进行对接。

三、中国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绿色经济政策机制

为了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联系我国国情、发展实践经历,适当选择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深化制度改革,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及完善。一是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等在内所涉及的成本要素,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作用。二是利用好财政税收政策,关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税收设置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关于企业排污税进行严格要求,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要承担更大的社会成本。这样企业才能进行高标准排污以及技术更新。对低污染、低排放绿色产业进行减税等激励政策。三是积极健全绿色融资政策,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健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搭建标准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引导绿色消费。

(二)注重绿色技术科技创新

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注重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从而使绿色经济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推动绿色技术发展:一要采取相关政策来确保绿色技术进行广泛创新。首先需要完善修改现行税收减免政策,其次还需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投入,促进中小企业发挥在技术创新上的最大潜能。二要在增加科技投入量的同时,把握好投入效率。首先,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国家的科技计划需要考虑企业科技需求,同时也需要引入大量的企业加入到科技计划项目;其次,要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最后,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创新的主导因素,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

(四)开发绿色能源,形成能源利用新格局

目前国家已经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地上能源进行了大量开发利用。在对现有绿色能源进行合理使用和分配的同时,也应对地下的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地下新能源进行探索。近来,美国取得"页岩气革命”胜利的成果,也就是页岩气,一种不常规的天然气,深受全世界能源消费者的喜爱,这或将改变世界的能源使用布局。开发能够替换传统能源的新能源。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应找准定位、完善职能,切实发挥新能源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形成低污染、高效率、安全、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状态,是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实践能源战略新格局,勘查开发“页岩气、煤层气、生物气、干热岩、地热能”等新能源作为地质勘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

(五)通过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绿色就业,多设置些高端就业岗位

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同时绿色经济发展也帮助解决人才就业问题。不仅应该将技术导向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战略选择方向,而且应重视创造新的绿色就业机会。应扩大就业拉动内需,优先发展绿色投资计划,增加就业,改善国内需求,为实现绿色经济的结构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增加绿色就业高端岗位,吸引更多的人才,为绿色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与资源。另外也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中国处于绿色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增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协作,能够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参考文献:

[1].实施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绿色经济与创新,2010(2):121-126.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绿色经济;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每年新增建筑数量逐渐增多。建筑行业为能耗水平较高的行业,尤其在我国当前资源消耗总量较大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相关人员应认识到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必要性。传统的建筑模式下,建筑工程成本较高,同时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法满足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多重需求,基于此,建筑企业负债人应意识到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使中国建筑行业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一发展现实,确保加深研究,加强实践,以有效提高建筑整体经济效益。

一、绿色经济背景下的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虽然我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绿色建筑的顺利实施,但是不够完善和规范。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于绿色建筑缺乏充分地了解,更无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来保障绿色建筑的实施,就算制定出了相应的规范建筑企业也不能完全依据要求践行,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建筑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鼓励性政策较为缺乏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激励政策和法律可以通过结合来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一些企业无法融入其中,也很难在企业发展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为了助力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还要设立专门的鼓励性政策,以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缺少专业的绿色技术支持科技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想要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于科技的支持。不管是落实绿色建筑经济理念,还是实现设计想法,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创新工作,为这些想法和理念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和传统的建筑经济发展相比较,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其技术含量相对更高,其相关的规范和制度相应也更为完善。但是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有投入大、期限长、技术门槛高的特点,这是凭借个体企业的力量无法做到的,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力度,从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从而激发社会团队主动参与开展技术研发,以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机制我国对绿色建筑经济研究的侧重点在如何发展上,却忽视了评价机制的重要性,这导致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形式的评估效果存在认知障碍。当前,我国主要是依据多年前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经济进行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标准的很多内容都比较落后,已经不能体现当前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需要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做好更新完善,以符合现阶段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主要是由建筑产业中各种类型的以及具有供给关系的企业所组成,这些企业和生物一样有着共生的关系。例如,如果想要建造一座建筑物就必须安装墙体材料,那么就必须有企业负责生产建筑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绿色经济循环工业理念是:收集报废的建筑物垃圾,然后进行简单处理,或者直接把矿渣作为生产墙体材料的原材料。这个过程就是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另外,在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中,水泥的生产厂家是其一个中心,因为水泥厂家直接把水泥销售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不仅利用水泥进行建筑施工,还能对水泥包装袋以及在墙体材料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进行回收处理,水泥厂可以把城市中的灰尘、污泥等作为制造水泥的原材料,这样就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上述两个例子表明,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相应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

(二)注重政策激励,增加建筑产业经济发展动能1.绿色建筑启动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产业刚开始启动时,各个方面的机制都处于萌芽阶段,其政策制定所面对的主要方向是产业以及提高开发商以及生产商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绿色建筑的推广质效:第一,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经济环境,建立健全行业相关规范制度;第二,制定优惠政策,激发相关机构主动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对于开展有关研发活动的团队或者个人进行一定的奖励,同时,落实相关实体的责任和义务,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有效监督;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给绿色建筑相关企业开辟资金获取的绿色通道,为开发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政府可以采取集中采购绿色建筑或者产品的方式以提高购买力,制定较为详细的产品目录为后续政府部门采购提供购买细则。在建造经济适用房时,可以邀请主动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参与到竞标中,优先选择这些企业开发经济适用房。2.绿色建筑开发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1)对开发商的经济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开发阶段,经济因素是决定开发商是否继续开发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而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的力度大小则是影响开发商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该阶段政府在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时可以侧重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绿色建筑开发商的成本压力。另外,必须对绿色建筑专项基金的资金去向以及覆盖面的汇报系统进行完善,进一步筛查基金会的拨款明细,以确保每项绿色建筑基金都落实到开发企业。(2)对于消费者的经济激励政策。购房者的需求情况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的消费情况,因此要对于需求端不同群体需要进行差异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分析,对于高收入的群体来说,价格并不是决定购房的主要因素,因此经济激励政策较为侧重的应该是中低收入群体。从这一方面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来助力绿色建筑的发展:第一,实行财政补贴激励政策,和当前国家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所采取的相关财政补贴优惠类似,这样能够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市场的购买力;第二,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减免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相关的购置税、维修基金税等费用;第三,实施贷款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利率,或者采取放宽按揭年限等多种能够调节消费者购房行为的措施,反之,如果消费者购置非绿色建筑,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增加能源税以及环境保护税,这样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以转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3.绿色建筑成熟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绿色建筑迈入成熟期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完善,国际市场便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阶段,国务院可以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提高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引进和吸收一些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政策理念,以使我国绿色建筑更能迎合国际需求。对于在我国开发非绿色建筑的国外开发商征加一定的税款,对于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国内绿色建筑开发商可以设立一定的进出口补贴策略,适当地放宽进出口手续办理规定,尽量精简流程。

(三)加深技术研究,推动建筑产业绿色创新技术应用节约能源和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的目标,因此,相关建筑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需要加大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视力度,做好绿色建筑技术成果的积极转化以及市场推广工作。如果刚进入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符合评价标准,要及时把其纳入相应的标准规范范围内,要不断优化完善节能环保的发展规模以及标准体系建设情况。比如,钢筋、混凝土、水泥等常用的绿色建筑施工材料,在研发时,要重视其强度和质量等时效性,以确保能够提升建筑物的耐久性。另外,还要做好绿色材料的研发工作,尽快研发出可回收、易降解、利用率高的材料,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节能环保性。

(四)改进评价标准,指明建筑产业持续长效发展道路不断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和改进,2014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被2019年所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取代。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评价绿色建筑经济的国家标准要及时做好更新。2019年所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新调整了评价绿色建筑的时间节点、技术指标体系,新增设了绿色建筑的等级,并就绿色建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相关部门要时刻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的普及情况,及时做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持续推动我国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瞠目的成就,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深化落实,党和政府开始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于是先后提出系列政策与法律法规,推动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推动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集中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经济概念解读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人们对绿色经济的理解也在不断的发展,纵观绿色经济的发展历程,对于绿色经济的理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1989年-2006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意义,但是对于绿色经济的理解比较单一,只是强调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去采取的相关经济措施;第二,从2007年-2009年,人们对于绿色经济的认知开始深化,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进而达到经济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的目标;从2010年之后,人们对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开始有了新的认知,于是绿色经济具备了较为全面的定义,也就是可以为人类带来幸福观的经济发展模式,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实现和谐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

针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考核。文章主要从单位CDp所消耗的能源以及用于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投资这一角度来分析和审视近年来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现阶段,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化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与GDp的增长情况相比较来看,绿色经济几乎与GDp的增长速度相同,截止到2017年绿色经济在全国GDp总量当中的占比情况已经达到了10%,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绿色经济发展的范畴当中,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对于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从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交通领域污染治理投资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在2015-2017年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增长了54%。据国家部门发表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05到2017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万元GDp的能耗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2017年万元GDp的能耗为0.635万吨煤/万元,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50个百分点。在科学发展观深化落实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绿色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于是国家财政部门加大了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从2005-2017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针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基本上都维持了年增长1.2%的水平,在2014年达到了1.9%的增长水平。由此可见,针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增强,一方面将极大程度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绿色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绿色金融;经济体制;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

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人们的物质文明不断提高,但很多发展是粗放式的。作为粗放式发展的代价,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平衡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

总理在“十一五”期间提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主要利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利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绿色金融”属于经济手段中的重要范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必须在环境经济政策上有所突破,发挥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大力发展经济是无可厚非的,但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结构的优化的制度的革新,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还应是质量上的增长。我国的出口主要依靠出口原材料和半成品,这样的出口方式虽然会带来一时的GDp增长,但就长期来说,会给我国带来沉重的自然资源压力。为了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大力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绿色产业通常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资产密集型产业的集合体,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科研支持,对金融服务的依赖性很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员,金融的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绿色产业的发展与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尽管我们都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认识到金融机构对于环保领域的重要作用,但金融机构基于其盈利性原则,一般不愿涉足环保领域,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资金的流向,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生态建设和环保事业的发展,只能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或专项基金来支持。绿色产业发展长期需要大量资金,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财政支持并不能解决资源稀缺的外部性问题和满足绿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由政府引导下的利用市场机制满足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形成有效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在借鉴国外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状况,探索着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的发展,宣传并落实绿色办公。其中绿色信贷是重中之重,通过信贷资金为绿色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是环境保护的强有力的保障。

绿色办公是指在办公活动中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积极回收可再次利用的产品,以此来实现办公室的节能减排,减少大气污染。绿色办公应该是全民参与的,体现在平时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处的长期性的、日常性的活动。目前我国虽然意识到了提倡绿色办公的重要性,各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和肩负的社会责任要求职员在日常办公中珍惜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升油等等,但是,不论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各个企业,基本没有对绿色办公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在设定一系列绿色办公的量化指标上做好带头作用,树立金融部门积极支持绿色经济的社会形象。

“绿色信贷”是通过金融杠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2007年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环保总局三大部门联合提出《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代表着我国正式出台法规支持绿色信贷,这是政府大力改进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为“可持续”型的信号弹。《中国银行业环境记录》(2011)上称绿色信贷在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和环保局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而且整个金融行业并没有统一环境风险的判断标准,各金融机构可能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对环境风险的判断不足,从而向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发放贷款。此外,由于金融机构固有的盈利性,它们向环保型企业发放贷款的动力不足。种种原因,造成绿色信贷在我国进行推行的情况并不乐观。我国应该尽快制定环境风险的分级标准,统一分类标准和统计口径,并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和惩戒机制,促进绿色信贷的规范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保险业和证券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承担起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责任。“绿色保险”是在政府引导下由保险公司和各企业配合,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但是绿色保险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很不乐观。污染责任保险仅在我国的少数几个城市开展,投保的企业也比较少。对此,国家应完善相关法规,辅以必要的行政支持,可对投保环境责任险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并可在适当时候帮助接受投保的保险公司联系其他保险公司的再保险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绿色证券”是在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两项环境经济政策之后的第三项政策,“绿色证券”通过要求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过程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对企业的融资行为设置环境门槛。“绿色证券”在推行的过程中可吸取“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推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利用好“绿色证券”这一绿色经济杠杆。

我国在推行各项绿色金融政策时,应努力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填补法律空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6):60-63.

[2]熊学平.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转变的若干思考[J].生态财富,2004(11):60-62.

[3]何建奎,江通,王稳利.绿色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7):78-81.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策略

一、我国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发展绿色建筑经济,降低建筑过程中的各种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实现对各种建筑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低碳建筑或者生态建筑经济。根据当前的形式来看,建筑经济发展的方向就是绿色经济。

在全球范围内,环境的变化使得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产业都朝着低碳低耗能的方向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发展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在建筑行业中,就应该是将绿色建筑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力点,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绿色建筑经济不仅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筑经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各个行业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指导。但是我国经济形式向低碳经济转变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实际的问题。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建筑不断出现,对各种能源的需求也逐渐变大,这种高能耗的消费增长形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时代背景下,为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必须要加强建筑经济的转型,将绿色建筑经济作为建筑经济发展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具有其内在的价值。由于我国的城镇以及村镇的房屋建设中所占的面积十分巨大,将其改造成为绿色建筑,具有十分巨大的前景,也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强的动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将成为拉动内需的一种方式。总之,推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确定绿色建筑经济将成为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之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绿色建筑经济的建设。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升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

意识是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只有不断强化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意识,才能促进绿色建筑的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加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可以将各种媒体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在群众的生活中加强对各种绿色建筑知识的宣传以及普及,是绿色建筑经济的各种内涵知识能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到加强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另外,也要加强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培训。高校是各种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高校的教育中,应该将绿色建筑当做一个重要的课程进行推进,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复合型以及专业型人才。对于建筑行业中从事绿色建筑的人员也要加强培训和教育,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政策补贴的力度

由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将绿色建筑产品作为补贴的对象,加强政策补贴的力度。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外部经济性,为了使得其竞争实力能不断增强,在实际的生产中加强对其投入水平十分必要。另外也要给从事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一定的经济补贴,调动他们进行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并且促进其生产建设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有助于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还要将绿色建筑产品的消费者作为一个重要的补贴对象,扩大市场的需求,刺激了绿色建筑产品的消费能力的提升。

(三)在政策税收方面进行改进,绿色建筑的优惠税收政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优惠政策税收以及强制性政策税收

相关的优惠税收政策可以使得绿色建筑产品的成本在现在的基础上降低一些,将外部的效益内部化。优惠政策相比于补贴而言,具有更高的执行性。强制性税收政策指的是对从事非绿色建筑产品的的生产者征收的一种税收,在实际的税收征收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调控敢于,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完善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降低其内部和外部的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的各种资源能够合理地流动。

(四)加强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设

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的推进,发挥各个工程的标杆效应,以示范工程的效应作为一种榜样来对绿色建筑经济市场进行一定的引导。以消除各种市场存在的风险,明确各种政策的导向。同时要加强对市场中各种资源的集聚,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五)细化绿色建筑各个建设环节的管理

对于绿色建筑的建设和管理,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各种建筑单位、物业公司、系统集成商等,都会对建筑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绿色建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各方面的管理,将各种相关的职责理清楚,实现对绿色建筑的科学化管理。对于我国的经济形势发展而言,绿色经济建筑的发展,不仅是经济转型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建筑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都要加强。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的发展应该向着绿色经济的形式转变。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也正好处于转型期,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挑战,在建筑经济进行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以国.谢纯良浅谈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究[J].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2013,(04).

[2]梁春艳.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5).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湖北省;绿色发展评价;层次分析法;空间自相关;障碍度

中图分类号:S153.6;F595文献标识码:a

在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的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自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运动兴起以来,绿色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地发展并完善[1]。1989年,“绿色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他主张从社会和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即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尽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不会因为盲目追求生产增加而造成社会分裂[2]。近年来,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球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我国一直进行绿色发展理论的探索,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2002年发表了中国选择绿色发展之路的报告,即《200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3]。我国学者分别从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绿色发展道路、绿色评价及绿色经济等多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在绿色发展理论研究上,邓德胜等从绿色产业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4]。诸大建着重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研究,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的10大问题[5]。胡鞍钢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提出要进行绿色发展的必要性[6]。武等认为生态文明是绿色崛起的宗旨与归宿,绿色崛起是生态文明的路径与规范[7]。牛文元强调,生态文明是对绿色发展理论的升华和凝练,并提出了阻碍绿色发展的几大方面[8]。赵建军等分析了绿色发展的含义和国外绿色发展的经验,提出在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重要性[9]。

在G色发展战略研究上,王金南等提出了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指标及中长期目标[10]。兰竹虹从8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11]。周宏春更深一步得出绿色经济的发展路线图[12]。赵建军等探讨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发展路径[13]。

在绿色经济上,崔如波认为绿色经济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之上的、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14]。李康给出了绿色经济与绿色Gnp的科学内涵,论述了其演进过程,提出了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的主要对策[15]。张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释了绿色经济的内涵,并将绿色经济与环境经济、生态经济进行了辨析[16]。曾贤刚等从“经济转型有效性”、“资源利用绿色度”、“进步和福祉实现度”3个方面测度绿色经济[17]。王晓云等以劳动、资本、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作为经济的投入指标,以地区GDp作为产出指标,选用Dea-BCC和Dea-malmquist模型评价绿色经济效率[18]。

关于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一般认为绿色发展是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观。在各级政府深入实践“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一个地方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基于此,本文的目的在于:(1)在辨析绿色发展概念的基础上,制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2)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3)在绿色发展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进行绿色发展指数诊断,以弄清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的省内空间差异情况。

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指标构建

只有在界定了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制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胡鞍钢认为,绿色发展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19]。马洪波认为,绿色发展就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综合[20]。赵建军等认为,绿色发展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过程中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9]。绿色发展的测度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指数法。一般是建立多级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有aHp方法、熵权法、专家法。第二类是Dea方法。分析目前文献报道的绿色发展评价,常见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见表1。

分析上述绿色发展的综合评价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以下不足之处:1)将绿色经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指标体系简单移植到绿色发展上来,没有明确区分绿色经济、生态城市与绿色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专家法通过主观方法确定权重,其权重大小取决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客观性不足。3)在评价指标上,割裂绿色与发展,较关注于绿色指标,对发展中的科技创新指标,缺乏体现。

绿色发展概念中,绿色是基础,发展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在实现绿色发展中,将产业转换、提档升级、科技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因此,对绿色发展的评价中,应该包含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潜力的指标。基于此,本研究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的原则,设置绿色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部分,即系统层a、因素层B、指标层C,共19个指标,具体框架见表2。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其中除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工业废水排放强度、能源产出率为负向指标,其余都为正向值标。

1.2方法

首先进行数据的标准化。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线性变换,使结果落到[0,1]区间。该方法去除数据的单位限制,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对正向和负向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x′=■(1)

x′=■(2)

其中max为样本数据的最大值,min为样本数据的最小值。

权重的确定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衫唷1疚牟捎貌愦畏治龇ㄓ胱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别赋权法可避免大量指标同时赋权的混乱与失误,从而提高赋权的简便性和准确性。其主要步骤是:

(1)专家打分:根据湖北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表2建立专家评分表。找若干专家进行打分并对各个不同层次不同指标所打分求平均值。分值分布为1-9。打分为1,表示指标xi与xj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打分为9,表示指标xi与xj相比,极端重要。(2)最大特征根对应向量:对上述评分,求最大特征根及相对应的向量。在本研究中用DpS软件求上述评分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向量。(3)确定权重。对上一步求出的向量进行归一化,得到权重。

为了分析绿色发展指数的空间联系和关联性,本研究中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i,i的取值一般在-1到1之间。其计算公式为:

i=■(3)

式中i为moran指数;wij为空间权重,在本研究中采用简单的二进制邻接矩阵。当区域i和j相邻时权重为1,不相邻时权重为0;xi、xj为区域i和j的绿色发展指数;■=■■xi。对于i值,用标准化统计量Z来检验n个区域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

为观察局部空间聚集,采用局部moran指数m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mi=■■wij(xj-■)(4)

式中mi为区域i的局部moran指数;其中S2=■■(xi-■)2

1.3数据来源及软件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四个部分:2009年~2015年的《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各市州2009年~2015年的统计年鉴、湖北省各市州2009年~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各市州2009年~2015年环境状况公报。在本研究中,层次分析法时用DpS软件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向量;用arcGis10.2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湖北省整体绿色发展现状评价

在对2009年~2015年湖北省各负向评价指标进行处理后,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用DpS软件计算出最大特征值,由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权重。由权重与各指标相乘后再相加,得到不同年份不同一级指标及绿色发展指数。

(1)绿色发展指数综合评价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从2009年至2015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绿色发展指数从2009年的0.38提高到2015年的0.73。十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湖北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绿色发展指数在在2013年以后增加比较明显。

(2)因素层指标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湖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力度从2009年~2011年呈现升高-降低的趋势,从2011年至2015年生态城市建设力度稳步上升,体现了湖北省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取得的成就。湖北省产业环境友好程度在2009年呈现出最高水平,为0.283,此后,产业环境友好程度开始大幅度下滑,2013年出现最低值,为0.044;之后有所上升。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归功于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实施。由此可见,湖北省把工业、农业、城市与社会和资源再生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五个领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在城市与社会发展领域选择中水回用、垃圾分类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向,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另外,湖北省科技创新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这与湖北省这些年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创新型行业建设的机制体制改革有很大的关系。

2.2湖北省不同地级市绿色发展指数分析

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1个林区(神农架林区)。图2是各地级市绿色发展综合指标在2009、2015这两年的对比情况。

通过图2可以看出,除襄阳市、咸宁市、仙桃市外,湖北省各地级市2015年的综合指标上均高于2009年的综合指标。在2009年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5名的是:武汉市、宜昌市、十堰市、襄阳市、神农架林区。在2015年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5名的是:武汉市、宜昌市、神农架林区、恩施州、十堰市。对比2009年和2015年,绿色发展指数上升最快的是恩施州,从2009年的第八名上升到2015年的第四名。襄阳市和咸宁市排名有所下降分别从第四名、第六名下降到第八名和第十名。2015年武汉市和宜昌市人均GDp和绿色发展指数在湖北省排名前二,说明二市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神农架林区和恩施州尽管人均GDp排名靠后,但是在经济后发区域,立足资源环境优势,走一条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的道路。

根据2015年湖北省各地级市四个一级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图3),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建设力度在湖北西部地级市较好;在湖北中部区域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较低(荆州、潜江、仙桃、天门、孝感)。武汉市、宜昌市产业环境友好程度相比较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武汉市>仙桃市>随州市>荆门市。科技创新水平表现为武汉市>襄阳市>孝感市>宜昌市。武汉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优势比较明显。

采用标准差分级法[27],将2015年湖北省各市州绿色发展指数进行分级,用i表示绿色发展指数平均值,S为标准差,则[0,i-S]表示低水平区域;[i-S,i]表示中水平区域;[i,i+S]表示较高水平区域;[i+S,1]表示高水平区域。arcgis10.2制图结果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2015年湖北省绿色发展综合水平武汉市最高,较高水平区域恩施州、十堰市、黄石市;低水平发展区域为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

2.3绿色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

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选择欧式距离作为计算距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湖北省2009年~2015年全局morani及计算的Z值、相伴概率p,见表3。

全局分布有集聚分布(cluster

ed)、S机分布(random)、分散分布(dispersed)。当Z值大于1.65且显著时,观测值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分布。当Z值小于-1.65且显著时观测值表现为分散分布。2009年和2010年i值大于0,说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说明绿色发展指数在全省分布并非完全是随机性分布的,而是表现为绿色发展空间聚集性。

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Z得分为-3.28,统计显著性的聚类类型表现为HL(图5),表示高值要素的四周围绕的是低值要素,说明武汉市绿色发展指数呈现区域性的高值,与周围区域相比优势比较明显。潜江市和天门市Z得分为3.11和3.35,统计显著性的聚类类型表现为LL,为低值聚类区域。与周围相比绿色发展指数有一定的差距。

2.4绿色发展指数诊断分析

在本研究中绿色发展指数是系统整体的评价,在对区域绿色发展指数进行诊断分析时,有必要找出制约、阻碍系统绿色发展的因素或者指标。表征障碍因素的指标目前有三种:因子贡献度、障碍度、指标偏离度,其中障碍度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较多,其计算公式如下[28]:

xip=1-Xip(5)

Zp=■×100%(6)

式中,Xip为第i个地级市第p个标准化的值;wp为指标xp的权重。采用公式(5)、公式(6)可以计算出湖北省17个地级市障碍度排名前三的指标层和和排名第一因素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除武汉市、十堰市、黄冈市、恩施州、天门市、神农架林区外,制约区域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C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障碍度出现的频次,发现C8(13次)>C7(12次)>C6(11次)>C5(6次)>C9(4次)。武汉市制约因素分别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万元GDp能耗、森林覆盖率。总体来讲,对于湖北省区域绿色发展主要的障碍度可以归纳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吨/万元)、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吨/万元)、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万元GDp能耗等指标。从因素层分析,制约区域绿色发展的因素层是产业环境友好程度(出现了15次)。制约武汉市绿色发展的因素层是生态城市建设力度、十堰市则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3结论与建议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城市建设、产业结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等4个一级指标对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状况进行评价,根据研究得出:湖北省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2013年至2015年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从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来看,武汉市、宜昌市绿色发展水平较高。从一级指标来看,湖北西部区域生态城市建设力度优势明显,在湖北中部存在一个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较低的区域。绿色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2009年、2010年全局空间自相关表现为集聚性,而2011年以后年份表现为随机模式。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武汉市为统计学上显著性的“HH”区域,呈现极点现象,扩散效应并不明显。潜江市、天门市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的“LL”区域。绿色发展诊断分析表明,产业转型升级对湖北省各地级市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结论,结合湖北省实际,有下列建议:

(1)倡导绿色理念,普及绿色发展知识。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倡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同时建立规范的公众参与制度和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树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活”的发展理念。

(2)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在产业升级中注重互联网融合思维、创新驱动思维、生产和服务融合思维。大力发展电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通讯设备、光电、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的占比。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积极开拓“低碳升级+循环改造+绿色替代”的发展路径;抓好企业节能,建立新型的产业化体系;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走一条将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振山,张慧,丁悦,等.城市绿色空间研究内容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8-29.

[2]pearceDw,markandyaa,Barbiere.BlueprintforaGreeneconomy[m].earthscan,1989.

[3]郭强,王秋艳.中国绿色发展报告(1)[m].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邓德胜,尹少华.对湖南绿色城市发展战略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4,24(4):499-501.

[5]诸大建.生态文明:需要深入勘探的学术疆域――深化生态文明研究的10个思考[C]//环境与发展中国.2009:5-11.

[6]胡鞍钢.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J].科学中国人,2010(03):5-10.

[7]武,高盈盈.论生态文明与绿色崛起――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6):122-126.

[8]牛文元.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C]//首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2008.

[9]赵建军.中国实施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第八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

[10]王金南,曹东,陈潇君.关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初步构想[C]//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2005.

[11]兰竹虹.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J].生态经济,2008(3):80-83.

[12]周宏春.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绿色发展之路[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04(6):4-9.

[13]赵建军,卢艳玲.中国绿色发展探析[C]//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11.

[14]崔如波.绿色经济:21世纪持续经济的主导形态[J].社会科学研究,2002(4):47-50.

[15]李康.绿色经济与绿色Gnp[J].环境科学研究,2002,15(4):1-3.

[16]张叶.绿色经济问题初探[J].生态经济,2002(3):59-61.

[17]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2):1564-1570.

[18]王晓云,魏琦,胡贤辉.我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综合测度及时空分异――基于Dea-BCC和malmquist模型[J].生态经济,2016,32(3):40-45.

[19]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4-20.

[20]马洪波.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J].攀登,2011,30(2):67-70.

[21]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组委会.2009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报告(节选)――城市绿色发展的研究[J].青海科技,2010(01):6-9.

[22]黄羿,杨蕾,王小兴,等.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7):55-59.

[23]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摘编[J].经济研究参考,2012(67):3-96.

[24]neXt10.2012CaliforniaGreeninnovationindex[m],Collaborativeeconomics,2012.

[25]Unep.measuringprogresstowardsaninclusiveGreeneconomy[m],newYork,2012.

[26]oeCD.towardsGreenGrowth:monitoringprogressoeCDindicator[m],paris:oeCDpublishing,2011.

[27]郭永杰,米文,赵莹.宁夏县域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3):45-51.

[28]张锐,刘友兆.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945-951.

SpatialpatternanalysisanddiagnosisofgreendevelopmentindexinHubeiprovince

HaoHan-zhou1,2,tanGJin-hua1,ZHaiwen-xia1,tanGmin1,SURui1

(1.ResourcesandenvironmentCollege,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ning,437100,China;2.LandandwaterResourcesResearchCenterofthemiddleYangtzeRiver,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ning437100,China)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篇8

所谓绿色信贷,指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过程中,注重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追求贷款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融资方式。其和传统信贷的区别主要有三:一是追求的目标不同。传统信贷追求商业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而绿色信贷注重生态效益,追求的是商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二是支持的重点不同。传统信贷支持的重点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表现为高碳金融;而绿色信贷支持的重点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为低碳金融。三是经营的着眼点不同。传统信贷着眼于股东或经营主体收益最大化,忽略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则着眼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活动与外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有机统一,践行金融机构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是我国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对传统信贷的创新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信贷经营理念和信贷操作管理机制,代表着我国银行信贷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经济减速下行、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巨大压力的宏观背景下,加快发展绿色信贷,显得十分紧迫。

第一,这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十二五”乃至以后更长时间内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实现这种“转型”和“转变”,除需政策、科技鼎力支持外,金融支持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绿色信贷作为金融支持的主要方面,通过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推动“转型”和“转变”的重要动力。就经济结构转型而言,其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地区结构等一系列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在众多结构当中,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是经济结构的主体内容,构成经济结构的产业基础和产业支撑;后者表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即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其改善程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从产业结构角度看,银行在信贷投放上重点支持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限制“两高一剩”行业,可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银行通过贷款支持企业采用节能减排的新设备、新技术,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且会催生和壮大好多新型产业,进而打造一个围绕低碳经济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积聚效应。此外,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不仅会提高第二产业的低碳技术含量从而优化其内部结构,而且有助于扩大服务业的外延,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从需求结构角度看,低碳经济发展会改变以大量消耗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为特征的传统消费方式,加速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城乡居民个人扩大绿色消费,而绿色信贷向个人消费领域的渗透,则可通过向城乡居民个人提供有力的消费信用支持和相关的金融产品,提升绿色消费比重,扩大消费市场总量,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从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早在2002年11月通过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但由于“调结构”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尽管官方文件中年年喊,实际上进展迟缓。一旦经济增长出现波动,政府马上搬出“投资拉动”这个省事的“看家法宝”,在结构改革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以致经济运行中各种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转型压力,通过各种结构优化和改革措施推进结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而绿色信贷作为结构转型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加快发展自是题中应有义。

第二,这是“稳增长”的迫切需要。在出口增长受阻、消费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而政府又不想走投资刺激经济老路的情况下,经济减速是客观的、必然的。但是,要稳定财政收入,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经济又不能大幅下滑,因而稳增长的压力凸显。而低碳经济则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源。首先,从投资角度看,企业作为重要的微观投资主体,过去在节能和环保投入方面的欠账非常之多。要达到新的环保标准的要求,实现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企业必须淘汰落后的设备和技术,大量增加适应节能环保要求的新设备、新技术方面的投资。由于依托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低碳技术和服务产品市场需求量大,盈利水平可观,是新的投资增长点,一些企业也会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求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当然,政府也会大力增加低碳设备与技术开发应用方面的投资。政府和企业持续的、规模庞大的投资,将通过乘数效应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其次,从消费角度看,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公众消费理念、消费方式的更新,而且能够催生出新的消费产品需求并使之成为拉动消费的现实动力。最后,从出口角度看,尽管现阶段我国还无法大量出口节能减排产品和技术,但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出口会明显增加,从而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出口产品需求做出实际贡献。很显然,“稳增长”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而推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又必须加快发展绿色信贷。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

第三,这是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人均GDp现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这种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基础上的高增长,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烦恼和苦闷:好多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雾霾天气接连不断,二氧化碳和噪声严重超标,人们看一眼清澈的蓝天,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都成为一种奢望;工业化快速发展导致耕地面积锐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化肥、农药以及各种促早熟的化学制剂过度使用,破坏了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农产品受到立体交叉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国民的幸福感,使国民幸福指数与经济高增长之间形成了强大反差。党的十提出“全面落实生态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并把前者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落实十精神、改善民生的本质要求。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商业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着力支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将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国民的幸福感。

第四,这是推进金融转型的迫切需要。经济转型要求金融必须转型。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的依据和前提,金融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动力和推手。由于经济转型必然全面触及原有经济结构并使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因而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而金融转型作为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加快金融转型进程,通过优化金融产品结构、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则可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在我国目前金融结构格局下,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有优势地位,因而加快绿色信贷发展,促进商业银行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信贷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等方面加快转型,对加快推进金融转型至关重要。

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央行、银监会三部委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加强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合作与联动,把强化环境监管与信贷管理相结合。该文件明确提出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银行对其贷款的前提条件,这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到绿色信贷的官方文件。2007年11月,银监会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对限制“两高”行业信贷投放,贷款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做出了具体规定。2012年2月,银监会又了《绿色信贷指引》,明确了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要求商业银行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在授信流程中强化环境和和社会风险管理,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并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绿色信贷的全面评估工作。在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和制度规则指导下,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绿色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广泛推行,绿色信贷规模有所扩大。到2012年末,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到1.36万亿元人民币,清洁能源、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厂脱硫除尘、河湖整治等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类项目,成为其支持重点。兴业银行作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以支持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重点,以发展可持续金融为理念,在绿色信贷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该行制定了科学的绿色信贷战略,健全了绿色信贷准入标准,建立了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认证体系,对绿色信贷项目逐笔认证并进行环境效益测算,完善了绿色信贷管理系统,形成了集产品创投、技术支持、资产管理、营销组织、交易服务、业务合作等六项职能于一体的绿色金融资产运营平台。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绿色信贷在我国尚处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信贷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绿色信贷规模偏小。长期以来,受传统产业结构制约,商业银行形成了以制造业客户为主体的“高碳型”贷款客户结构。这一点在大型商业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商业银行短期内如大幅度减少这类客户贷款,势必影响营业收入,因而这种客户结构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恐怕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张。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大多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周期较长,预期效益不太理想,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抵押品,也找不到担保,贷款可得性更低。尽管近两年绿色信贷方面贷款增加较多,但和经济转型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新增绿色信贷数量在年度贷款增量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绿色信贷产品品种较少,产品创新力度不足。商业银行现有绿色信贷产品线涵盖的产品品种少,且存在较强同质化倾向,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由于时下绿色信贷对银行业绩的贡献尚小,好多银行在绿色信贷产品研发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进展迟缓,绿色信贷领域蕴含的巨大的产品发展创新机会,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有的银行在绿色信贷管理上,简单复制传统信贷那一套做法,没有体现出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的特点及差异性,一套完善的包括产品特征、业务流程、内控管理、考核体系在内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未建立起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商业银行把资源节约、环保达标作为绿色信贷的准入条件,一个基本前提是要充分占有企业这方面的信息,舍此就无法保证贷款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各级环保部门对企业节能环保情况最了解,最有发言权。因此,建立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是绿色信贷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早在2008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与银监会就签订了“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旨在建立这样的机制。但该协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商业银行与环保部门的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不能顺利、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企业的环保信息也基本上未纳入央行征信系统。这无疑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息搜寻与信息处理成本,影响了绿色信贷业务的拓展。

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绿色信贷业务涉及对贷款企业环保信息的判断、环境风险的评估和贷款产品的定价,这些都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环保技术和信贷业务兼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来承担。但银行这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银行每年招聘新员工,也大多招收金融、财会专业的毕业生而排斥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是商业银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个误区。缺少从专业技术角度对绿色信贷业务进行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识别、量化的专业人员,也是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一个因素。

激励机制缺失。绿色信贷所支持的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不确定性较大,贷款风险较高,而且商业银行有时还要对某些贷款项目给予利率优惠。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信贷并非商业银行从纯商业角度出发而发生的商业行为,其中还包含着商业银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因素。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绿色信贷的政策激励机制,贷款风险补偿金、贴息、奖励政策等补偿和激励措施都付之阙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快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措施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要加快发展绿色信贷,把商业银行打造成低碳银行、绿色银行,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把绿色信贷纳入银行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规划。商业银行应根据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绿色信贷市场需求以及自身金融资源、客户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的资源条件,制订科学的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把绿色信贷纳入每一年度经营规划,对计划年度内绿色信贷的规模扩张、客户市场拓展、产品结构优化、风险管控、业绩增长等做出计划安排。

加大绿色信贷产品和管理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应增加绿色信贷产品的研发投入,紧密跟踪市场动向和客户需求变化,不断开发设计新的产品和服务品种,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应尽快推出投资于节能环保项目和具有循环经济概念项目的银行理财产品,并推进绿色信贷产品的资产证券化。要完善绿色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产品与服务定价技术、企业评级技术等。银监会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绿色信贷执行标准、风险评估标准、数据统计标准和业绩考核标准,为商业银行建立规范的、能够充分体现绿色信贷特点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提供必需的监管政策和监管制度依据。

完善商业银行与政府环保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政府环保部门和商业银行应构建可以共同使用的信息平台,借此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商业银行在办理绿色信贷业务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也可反馈给环保部门,以使其掌握的企业信息更加全面。央行征信系统应尽快把资源节约、环保方面的信息纳入企业征信档案,使商业银行在确定贷款决策时有所遵循。

构建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建议对新设备和新技术开发贷款、中小企业部分绿色信贷项目等风险较高的贷款,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建立由财政贴息、财政出资弥补绿色信贷损失等构成的财政补偿机制。对发展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应在新设机构、产品创新、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对绿色信贷应实行有别于一般贷款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其贷款风险容忍度。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评价方法;构建体系;指标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绿色建筑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关于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的流行开来。与此同时,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开发商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表面打着“绿色”建筑的招牌,而实际上却是高能耗、高浪费率的做法,没有真正做到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的城乡建设步伐也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提高绿色建筑的认识,意识到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能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从这个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经济的评价方法,从而提高建筑行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一、绿色建筑的有关概念分析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从当前来说,由于不同的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角度不同,在国内外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绿色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的寿命期内,能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观念,做到节约资源,如节约能耗、节约用水。节约材料等等,减少各项污染,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合且高效的使用空间,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从绿色建筑的角度出发,要构建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需要整合各项因素,而这是一项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

(二)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分析

所谓全寿命周期概念,是从时间意义上反映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建筑的寿命周期通常包含了项目的选址、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等等阶段。而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还应该要在这些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的开采、运输以及在施工后的垃圾的处理、资源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强调的是在建造前期的环境保护,能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

所谓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指的是在建筑项目中运用绿色建筑的理念与相关的技术后所产生的投资的增量。在绿色建筑中,经济评价主要是衡量项目前期的设计、施工阶段以及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其中施工阶段的成本主要指的是为了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升节水、节能等性能而付出的额外的投资费用,也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C=iC(前期)+iC(建设施工)+iC(运营)。其中,绿色建筑前期的设计阶段的成本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前期的咨询费用、勘探设计费用以及项目标识认证产生的成本。绿色建筑项目的建筑施工成本包含的范围较广,如在施工过程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所产生的增量,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那么就要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或者是通过合理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如利用外墙保温隔热的技术来优化建筑的性能,有助于降低供暖的空调的负荷,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在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阶段也会产生绿色增量,这部分的增量成本主要指的是在建筑项目完成后,投入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支出,这部分的支出主要来源于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垃圾处理以及绿化管理等。此外,在建筑项目的运营管理中还包含了由于其他运营技术的使用而带来的增量成本。

(二)绿色建筑的效益

通常来说,绿色建筑的效益指的是在与传统建筑相比较的基础上,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从绿色建筑所产生的三大效益来看,经济效益可以说是最直接的效益,体现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的节水、节地、节能与节材等四个方面;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间接产生的效益,并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价格标准来确定产生了多少的效益。绿色建筑所产生的效益,也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即b=b(经济效益)+b(环境效益)+b(社会效益)。对于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测算,主要是通过在节水、节地、节能等方面来反映,这些节约的资源或者是能源所能够产生的价值。以节能和能源利用的为例,虽然说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开展节能活动会产生成本增量,但是绿色建筑的节能效益也能够借助于设备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等来产生新的效益,比如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太阳能与地热能的应用就能够获得新的价值。所以,可用公式表示为b=b(围护)+b(空调)+b(照明)+b(可再生)+b(其他)。

(三)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

1.净现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指标之一

净现值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对净现值就是将项目运行中各个年份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按照收益率或者是投资折现率的方法,将资金的价值折现到初始点上而产生的差值。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中,可以借助于求解净现值的办法来求解绿色建筑增加的投资额能不能够获得到额外的收益,值不值得投资。当净现值大于零的时候,表示该绿色建筑是值得投资的,不仅能够收回投资的成本,还能够获得额外的收益;而当净现值等于零的时候,说明该绿色建筑刚好能够收回投资的成本;当净现值小于零的时候,则表明该绿色建筑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也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指标之一。

2.内部收益率是绿色建筑经济指标之一

内部收益率就是项目的总效益的现值与总成本现值相等时的折现率。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中,内部收益率可以描述为增量的成本能够达到的建筑效益的能力的实际收益率大小。在绿色建筑中,经济评价的方法往往是将内部收益率与基准的折现率相互对比,当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的时候,表示当绿色建筑的投资项目是能够取得收益的;反之,当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的折现率时,则表明该项目无法获得收益,不具有投资的价值。

3.效益费用比是绿色建筑经济指标之一

所谓的效益费用比指的是效益折现值与费用折现值之间的比值。效益费用比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借助于分析该项比值,能够用来该绿色建筑项目是是否值得投资。在绿色建筑项目中,当效益费用比的比值大于等于1的时候,反映了该绿色建筑项目方案是可行的;反之,当该比值小于1的时候,则表示该项目是不可行的。

三、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

(一)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型与体制

构建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件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为此,就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高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从而来建立有效的、科学的评价模型与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体制。原来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往往只包括那些客观的、可以被验证的部分,并无法全面、准确的评价绿色建筑的经济可行性。一旦增加一些比较难以准确定义的操作领域,就需要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借助于定性描述的方式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中,既要重视定量分析的方法,又要意识到定性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如果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中,一些定性的打分指标模糊不清的时候,就需要适时的摒弃,不能够将其看作是定量评价的一个部分,而是作为描述评价的一部分。因此,要完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就需要加强现代的科学评价方法的应用,来为该模型与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二)重视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

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中,模糊综合评判与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在综合考量绿色建筑的时候,需要将两种方法相互结合使用,以此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所谓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指的是通过使用模糊变换的原理与遵守最大隶属度的原则,来考量建筑项目中与评价事物有关的影响因素,并且整合这些信息,来作出综合的评价。在绿色建筑中采用模糊数学原理,能够综合的考虑到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各个影响因素,有助于克服当前经济评价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从数据处理的层面上来看,模糊数学原理的使用,能够让绿色建筑项目中一些模糊的事物转变为数学模型,在模型中寻找到适当的阈值,也有助于减轻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三)加强立法,来推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发展

从当前来看,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上的有关法律还不够完善。而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下,绿色建筑越来越流行,为此就需要加强立法,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从而规范绿色建筑经济的市场运作与市场秩序,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也可借助于法律的方式来推广有关的概念,从而来真正的践行环境保护的观念。比如,可以完善地方法律。在建筑项目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本地的各类技术,如外遮阳、自然通风与采光、雨水利用等等,来达到节能的目的。从法律的层面上来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有助于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环境污染,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完善。

结语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也愈发流行,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助于节约资源、节约能耗,践行环境保护的观念,还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的共同发展。为此,就需要提高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加强对绿色建筑各方面的研究,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从而推动绿色建筑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申莉楠.基于不同视角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6,35(3):84-85.

[2]张德魁.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初探[J].低碳世界,2016,(11):107-108.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创新经济挑战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F205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37-02

由于生态环境的极限和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经济难以继续以消耗额外水、能源和原料,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新一轮增长。德国魏伯乐(ernstVonweizsacker)教授等曾提出,新一轮的世界经济长波是绿色创新长波,即“绿色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其显著特点包括原料生产率的高速增长、基于产品与服务的系统设计、遵循自然法则设计的仿生学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经济“变绿”成为创新的主要形式,即绿色创新经济。笔者认为,发展绿色创新经济不仅需要供给端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效率改进战略和需求端的适度消费战略,还离不开绿色新政的政策法规支持和虚拟经济领域的绿色信贷推动。

一、绿色创新经济与绿色信贷

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基耶夫(nikolaiD.Kondratjew)提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发展的世界经济长波理论认为,18世纪以来,以30年至50年为周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更替推进了工业化发展。魏伯乐教授、诸大建教授等绿色经济的研究者强调,自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正进入第六次经济长波。区别于过去五次长波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传统工业革命,当今世界的绿色创新经济是倡导提高资源生产率的新的工业革命。“绿色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是资源生产率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的第一轮经济长波。

笔者认为,“绿色信贷”是指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的投入,产生生态环境效益,以支持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判断该笔信贷资金是否是绿色信贷,重要标志是看其支持的经济活动,能否提高资源生产率,即单位资源投入或单位环境容量的经济/服务产出能否增加。具体的判断指标,如是否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单位资源投入的产出),或降低了空气、土壤和水污染,保护了生态多样性,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是否适应或减缓气候变化并发挥协同效应等。

就宏观经济而言,发展绿色信贷,可以有效减少资金流向破坏自然资源的价值创造活动,转而流入保护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也需要发展绿色信贷:一方面,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会带来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可能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创新经济,不仅体现了银行的社会责任,而且能改善自身的信贷结构,在更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中拓展业绩增长空间。“国际能源机构(iea)、世界银行(worldBank)、经合组织(oeCD),以及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的研究报告所提供的一些相关估算表明,在未来十年内,全球主要绿色领域(如建筑、能源、基础设施、水以及污染治理等)的投资需求将达数十万亿美元。”“2014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市场新增产能的比重约62.5%,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扩大了60%。”{1}2016年以来国内严重的雾霾,带动了口罩、空气净化器、空气监测仪等产品的销售。适应于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绿色信贷的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测,清洁技术、节能、生态环境修复等绿色创新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将发展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中新的客户群。

二、发展绿色信贷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过去10年间,绿色信贷取得一定进展,但在信贷总额中所占比例仍较小,发展面临挑战。2014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9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占其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为9.33%。{2}尽管许多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罚款等政策,提升了部分项目的收益率,但绿色创新经济领域的投资,仍因外部性难以内部化、发展初期风险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等原因,在银行现有贷款评价体系中,难以获得融资支持。

1.外部性内部化的难题影响了投资收益率。绿色信贷面临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有效地将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对绿色投资而言,是“正”的外部性;对污染性投资而言,则是“负”外部性。因市场难以获取可用的生态环境信息和缺乏有效的内部化途径,导致绿色投资不足,污染性投资仍得到信贷支持。

尽管资源生产率的提高,部分可通过经济回报在企业/项目收益率指标中直接体现,但对于降低空气、土壤和水污染等正外部性效应的投资,却很能直接内部化,导致这类项目的这部分价值在贷款偿债率测算中被忽视。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例,受建设成本、送出条件等因素影响,如政府不给予慷慨的能源入网补贴,将生态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则较难满足银行授信的收益率门槛。所以,生态环境效应内部化的系统设计和政策法规,是推动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保障。

2.绿色创新经济发展初期投资风险较大。当能源和原料的价格偏低,生态环境尚未恶劣到影响生产和生活,政府的政策不足以使绿色项目的外部性完全内部化时,市场对提高资源生产率的科技创新的接受就相当缓慢,导致绿色项目的投资风险短期内仍较大。这类项目将较难获得信贷支持,绿色信贷的发展相应受限。

3.贷款期限与项目投资期的错配。绿色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因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大多比传统项目更依赖长期信贷资金的支持。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负债期限较短,难以提供长期、大额的信贷资金支持。

4.金融机构对生态环境风险的评估能力不足。信贷决策方面,由于绿色创新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金融机构对绿色技术变革是否在经济上可行,对于识别和量化其信贷资产因生态环境因素引发的信用、市场风险的分析能力不足。这将导致金融机构低估污染型、低资源生产率投资的负效应,高估绿色投资的风险,也使得污染型、低资源生产率投资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而绿色投资却缺乏信贷支持。

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方面,Baselii和Baseliii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均有成熟的计量体系,但对于生态环境风险的准确计量,尽管一些机构已经开始探索环境敞口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模型、绿色信用评级体系,但尚未进入广泛应用阶段。

三、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推进绿色创新经济发展

信贷绿色化的进程,在不同的国家正处于不同的阶段。在G20国家,许多银行已开始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信贷决策过程。在我国,一些银行已经开始推出“环保一票否决制”、“排污权抵押贷款”等。2015年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方案》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广绿色信贷。针对我国鼓励绿色信贷的政策还处于原则层面,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贷款的政策较多,但支持绿色创新经济的可操作性政策较少的情况,可探索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绿色信贷发展机制。

1.建立支持绿色创新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提升贷款项目收益率。如对符合绿色创新经济的公司/项目贷款,提供政府增信或担保、政府奖励、财政贴息、免税或税收返还等政策,提升项目收益率,以帮助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2.建立支持绿色创新经济的信贷配套政策,在行业内培育成长性企业、龙头企业。(1)引入专业担保公司,完善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担保机制,分散绿色信贷的信用风险。(2)设立专项基金,通过股权投资,降低绿色创新经济项目的贷款资本金,提升偿债覆盖率。

3.发挥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贷款的资金引领作用,支持绿色创新经济发展。国家在《关于进一步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通知》(发改农经[2017]140号)中提出,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榱忠嫡策贷款项目提供长周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贷款期限可达30年(含不超过8年的宽限期),贷款利率体现优惠原则。如能进一步扩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贷款的支持范围,将有利于促进绿色创新经济加快发展。

4.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覆盖所有信贷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当前阶段,低估生态环境风险,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适应于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在银行的贷款决策中,也需要对生态环境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如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资源消耗率是否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可指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评级,并配备相应的监管资本。

5.政府监管部门建立针对绿色信贷的统计制度与考核监控制度,明确贷款人的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和尽职免责要求,并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抵押补充贷款、再贷款和贷款风险权重方面,给予绿色信贷发展较好的银行以优惠政策,调动银行加速发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注释:

{1}.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R],2016:1

{2}李若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6,(1):58

参考文献:

[1]邓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深意[n].人民日报,2015-8-16(7)

[2]魏伯乐,查理哈格罗夫斯.五倍级――缩减资源消耗[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R],2016

[4]黄勤,周婷.主体功能区制度及“十三五”实施重点研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6(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