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10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篇1

关键词:环保;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缺失;策略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空前的人类文明,但是在我们人类目睹了近几十年来的一些自然现象的恶化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所制造的这种文明。社会学家可能会认为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是文明缺失的首要表现,而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说,我感到最重要的文明缺失应表现在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方面。致力于环境的保护和改良是我们环保工作者的分内工作,但是尽管在国家日益把环境保护提升到每日必参的高度的今天,我们仍能够时时看到各地由于环保的差错所酿成的生态危机的上演。本文拟结合自己的亲身认识,阐述环保的意义、缺失,以及对策。

当前,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已为全世界所共识。然而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究竟怎样来保护环境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还得从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的现状说起。

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古代,人们改良环境的力量还很薄弱,是以呈现在古代先民周遭的自然世界还保持着其处女面貌。然而随着蒸汽机的出现,机器大工业时代也到来了,世界环境开始逐日恶化。《灭绝、进化与人类的终结》的作者迈克尔?博尔特在面对着一切时,曾经几乎绝望地叹息道:“事情的变化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控制……我们已经没有办法使自己停下来。”面对人类越来越狂妄的自大和愚昧,面对人类越来越奢侈的生活,面对地球生态的日益恶化,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指出:在许多地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为损害的迹象;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险的程度;生态平衡受到严重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在人为的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环境里存在着有害于人类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严重缺陷。人类由此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意识的确立还比较晚,最初的原因也是因为土地的沙漠化和水土的严重流失才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的。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另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公里;风蚀191万平方公里。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可怕的生态危机啊!在民本思想和以粮为天的中国人的思想认识中,失去土地就以为着失去了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所以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环保问题才越来越被我国政府重视,并最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那么,在具体的环保工作中,我们还有哪些工作方面的缺失呢?又该如何去完善我们的环保工作并使之更加富有成效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认为应该把环保意识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树立起自觉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我们国家,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并非现在才有,我国古代就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朴素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要保护环境,我们在继承先人们所以留下来的宝贵思想的基础上,还应该在全社会掀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普及活动。不能否认,当前的媒体在环保的公益宣传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是,落实到真正的社会层面上,我们还能够看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大城市的街头变得越来越干净,而占中国人口和土地面积的大多数的乡镇和农村,我们不难看到白色垃圾满天飞,生活污水到处流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环保宣传也应该下到基层,深入民间,使环保意识无一遗漏地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那样的话,我们也许才能够看到真正意义上的碧水蓝天。

其次,环保工作应该和生产力发展相结合,任何地方任何环节的脱钩都会给我们的环保事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众所周之:在今年被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的紫金矿业的泄露门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到经济发展与环保意识脱钩所造成的恶劣局面。紫金矿业是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有中国第一大金矿之称,位列全球500强。2010年7月3日,因为一场突发的山洪,使早已就在偷偷排放生产污水的紫金矿业的污染问题浮出了水面。事发后,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一个多月后,紫金山铜矿9100立方米污水泄入汀江,造成378万公斤鱼死亡。继而,受到污染的水沿福建汀江顺流而下,已经进入广东境内。福建、广东两省跨界河段的水质可能超过了渔业标准。这次泄露事故除了使紫金矿业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外,也给当地百姓的生活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事后,地方政府的水文局、环保局、农业局等多个部门都坦陈错误。紫金矿业作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个案,为我们暴露的是我们的地方政府在盲目追求GDp指数而导致的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

另外,对于弥补政府的监管的缺失,依法治污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应落到实处,才是保障环保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经验启示我们,健全法制是环保工作的保障。因为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命令,在整个环境保护执行体系中具有引导、规范和制约作用。我国在借鉴国外环保经验的基础上,也相继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为国家的环保事业保驾护航。自1982年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多项律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另外,全国各地政府还根据自身实际,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行政法规。譬如在今年9月27日,在江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上一次审议通过的新修订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就是目前最为严格的一部环保地方法规。这部地方法规的出台,也进一步彰显了我国政府要搞好环保的决心。

总之,在我们一味地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的环境恶化的代价。痛定思痛,我们认为保护环境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独立的行动,而要在继承古代环境保护思想的基础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全民行动,重视投入,依法治污,科学治污。我们应该懂得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就是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博尔特.《灭绝、进化与人类的终结》.中信出版社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保护,意义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房屋面积的中国,也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建筑市场,我们测算,未来10年,中国绿色建筑市场改造的规模将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个需求的市场化运转,不但必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改革主题之一,也将成为中国人民生活最流行的消费追求。

2.推动与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发达,城市化发展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建筑业大力发展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这种对能源过度消耗的建筑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而绿色建筑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首先,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能源紧张的必须。能源是建筑发展的生命,建筑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体系,许多高消能、高投入、低效率的建筑使得能源问题日益严竣。或许有人会说,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能源丰富,但死水怕瓢盛,再丰富的资源不加以合理规划利用,不走节能、再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终将面临能源枯竭,生态环境重度污染的困镜。事实上,我国的人均占有自然资源量相对于世界平均量是处在非常低的水平。面对严竣的时代考验,绿色建筑体系的价值赋予了其历史使命,是当前社会条件下,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必须途径。其次,是解决气候污染的重要措施。时下,气候异常是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气候问题被提上日程。客观现实让人们认识到,建筑业的发展不仅造成能源紧张,也成为制造自然气候污染的重要元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大量的建筑,它对气候环境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而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需要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这也是建筑对气候环境污染的一大原因。据统计,50%的全球能量消耗都是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造成的。气候污染,全球气温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绿色建筑以低能消耗、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特点,切合节能减排主题,对解决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解决气候问题一大重要创举。因此,要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人类生态平衡以及和谐共进,就必须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这种在倡导低碳环保,遵循自然生态原则的前提下的建设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关系到人类更加长远的未来。

3.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建议。

3.1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从进入人们视野到人们对其基本理念的认知,再到进入技术实践研究中,时间并不长。相对来说,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建设节能与绿色建筑”才正式列入国家科技优先发展规划之中。政府不断出台的相关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前提保障。截止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推崇,建设面积突破了预期目标,各地相继推出一批示范性项目。绿色建筑的政策制度、评价制度、创新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立足长远,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发展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更有待于我们解决。由于起步晚,我国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实践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各地发展水平不均,建筑总体规模比较小,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绿色建筑理念应运与技术实践的研究相对落后、缓慢,形势尤为不乐观。虽然“绝色”理念已成为共识,但现实中,绿色建筑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多困难。

3.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合理建议。

直观当前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现状,总结问题,结合实际,当前我们首要任务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改进:①增强政府介入力度。追溯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政策的推动作用巨大。因此,我国政府部门也要增强对绿色建筑的重视,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政府作为发展的领头羊,实施诸多鼓励性和引导性政策,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②绿色建筑发展的法规保障有待完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制约和保障,绿色建筑也不例外。而我国是惟一一个以国家形式来推广绿色建筑的国家,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上更具社会影响,应依据我国情,举全民之力加快完善绿色建筑统一标准和地方标准体系的编制,确保标准能够覆盖不同的气候区及不同类型的建筑。③需要更理论、更适用技术的支持。绿色建筑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把握,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统计。我们要大推广绿色理念使之深入人心,在国外先进理论技术策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与创造适宜本土的绿色建筑技术,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使之再跟我们的理论结合起来,为绿色建筑了发展创造一个实实可实现空间.

4、如何节能环保

4.1注重“产学研”加快对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工作

1)开展标准化、多样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设计,为实现住宅建筑节能的通用化、配套化、系统化提供技术支持。

2)在建筑体系上,要加快以承重结构为主线,包括围护结构、隔断、厨卫、门窗、管线等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符合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完整建筑节能体系。

3)加速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使用智能遮阳及门窗自控系统,门窗应向节能、高档、新型、多功能、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减少使用能源,卫生间上下水管设计和使用U型管,避免外溢返臭和冬天防寒。

4)使用建筑节能部品体系,包括护、厨卫、设备、智能化、小区配套等六大部品体系,要形成通用部品、系列开发、规模生产,不断研究、设计、生产出新颖、环保、防腐、隔音、保温、隔热的建筑节能材料。

5)在住宅中设计储放再生水的固定容器,充分利用再生水,要使建筑成为节能建筑和绿色环保建筑。

4.2工业固体废渣在建筑材料中的综合利用

以粉煤灰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产量已达到11677万吨,综合利用5592吨,排入河海176万吨。主要用来生产粉煤灰水泥、加气混凝土、蒸养粉煤灰砖、烧结粉煤灰砖、粉煤灰砌块。而煤矸石建筑行业每年用来制砖就是2000多万吨,年产砖30亿块。由此可见,建筑工业为工业固体废渣的综合利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据计算2005年工业固体废渣的平均利用率是39.7%,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结语

实施绿色建筑要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外,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系统工程,才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实现绿色建筑,除了干好本国的事业外,还特别强调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对世界人民的影响,虽然我国还不是发达国家,还没受到京都议定书的制约,但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用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在世界面前显示出大国的义务、大国的责任、大国的风范,在世人面前,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佚名《浅淡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生态环境网》2009年09期

[2]薛敏《绿色建筑对环境安全的保护意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李双《建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14期

[4]华夏张擘《探讨绿色建筑实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第15期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篇3

abstract:intheurbanregenerationprocess,theprotectionandinnovationoftheindustrialsiteshavebecomeasensitivetopic.thethesistriestocommentontheindustrialbuildingswhicharereconstructedsuccessfully.accordingtothecurrentsituationofourcountry,thethesistriestoproposetheframeworkofthefollowingresearchfromtheperspectivesofenvironmenttype,scaleandintangiblefactors.

关键词:产业建筑;产业地段;创意产业园

Keywords:industrialarchitecture;industrialsites;creativeindustrypark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242-01

1相关背景

1.1国外产业建筑改造概况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发达国家从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起,开始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改变,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并取代了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导致传统工业逐渐衰落,原有的厂房、仓库等建筑设施失去原有的功能而被大量的闲置。工业景观已不再是西方国家国力的象征或城市的骄傲。不少的传统工业基地,颓败势不可挡,甚至成为污染和罪恶的象征。

对于产业类建筑和地段的再利用,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了相关的探索,然而,直到80年代后期才真正掀起了以功能置换等灵活方式进行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热潮,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时代大量兴建的工业厂房。改造后的类型多种多样,如办公楼、公寓、商店、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改造的实践活动也由单一的单体建筑的改造扩展到整个产业地段的更新和改造。衰落的工业区转变成了创意产业、公共休闲和艺术活动场所。最近30余年来,国际上,对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美国,1985年的所有建筑施工中,大约有一半属于改建和复原工程。当代美国建筑师70%的工作都涉及老建筑改造。大规模对旧建筑的再利用成为一个关键的主题。

1.2我国产业建筑改造的实践

我国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早期由于经济、技术及价值观念等问题,在城市的开发过程中依然多采取铲平式开发。21世纪初,国内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已经初露端倪,随着上海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和北京“798”大山子艺术区在商业及影响上的巨大成功,产业类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得到政府部门、建筑界甚至时尚界的高度重视。近年,中国开始大量出现改造和利用工业建筑的现象,特别是旧厂房改造为文化空间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其特殊性已几近成为一种设计类型,值得我们从城市建筑学和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去思考它的现实意义。但是,让这鼓舞人心的蓝图变成现实,决非“1+1”那么简单。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它们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时代的特征,也成为城市肌理和文脉的一个缩影。

今天,中国的城市正在进入下一轮的以更新开发为主的建设阶段。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要对大量产业类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产业建筑遗存既非古建筑又不是文物,往往被“大刀阔斧”地推倒、拆平,迅速地退出城市生活的空间舞台。因此,在这一形势下,是否应该对产业建筑、产业遗址、产业地段进行保护,已经不应再成为讨论的话题。而如何保护、怎样更新才是更应该去关注的。

3研究内容与范围

产业建筑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代表,本文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特定的产业建筑和地段类型在更新过程中有不同的功能用途。(2)从产业建筑和地段的规模、尺度来看,更新和再利用中有着不同的开发策略。(3)从建筑和建筑环境的认识主体来看,有政府、开发商、设计者、使用者,他们在产业建筑的保护更新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4)从物质文化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相互的关系来看,人文历史景观是城市极具活力的景观视觉要素,是构成历史地段可识别性的内在和灵魂,反过来说,产业建筑和地段也是工业文化特色最直接、亲切的展现舞台。在保护产业旧址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对于那些曾经是特定年代的特定的非物质文化形态要素,在保护和更新的过程中要考虑使其生命力延续。

4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自1970年代以后,人们便开始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城市中各类产业空间的恢复与利用。在设计实践方面,国内外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的尝试,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的港口区再建计划;美国巴尔的莫内港更新等等。国内方面有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一系列创意产业园区、土人景观的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

近年来,在理论总结与研究方面,也曾出版了许多内容广泛的研究著作,如以同济大学陆地的博士论文――《建筑的生与死》,以东南大学王建国,戎俊强的《关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等。另外,出现的相关文章由此开始受到重视,其中绝大部分以介绍国内外产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与经验为主,把人们关注的目光慢慢引向了旧建筑改造的新领域――产业建筑。

5尝试性研究框架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设计案例,对于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保护和再利用,本文在一体化的背景下,以规划、景观、建筑、室内等全方位的思考为研究系统的。以这种研究系统约束现今单一的设计行为,从而避免对产业遗迹造成不可逆的破坏。(2)在全方位的研究过程中,对于产业类建筑遗产的改造后类型、用途也做相应的研究和论证。希望对国内一拥而上的利用旧厂房改造创意产业园的现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3)针对建成环境意义的评价不应只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思考,这其中对于认识主体和非物质形态的研究可能会对这场热潮今后的发展方向有更积极的意义。

全文的目的即在于提出一个尝试性系列研究的框架。并将在框架下研究的结果用于反思现今的设计行为。

参考文献:

[1][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篇4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历史使命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达到这一目标和农村生态环境好坏有着重要的联系。农村生态环境是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一切经过人工改造的或天然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该区域范围内的大气、土地、交通、道路、构筑物、动植物、设施等等。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服务的场所,是农村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所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农村环保质量,是做好“三农”工作、保障农村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农村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加之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不了解,认识不高,对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不高。同时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整体素质还不高,接受新生事物速度较慢,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意识比较淡薄。再有对社会公众的教育和宣传不够深入,公众对加强农村环保的意义关注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局面。(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法制建设不健全。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一些问题往往优先考虑城市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是这样。我国农村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一部相对独立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和城市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农村仍是空白。由于长期缺乏环境污染的资金,导致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3)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大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不按规范使用肥料和农药的情况比较常见,同时施药施肥的配套技术不够完备,不但造成农用化学品浪费,还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了染,让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变差。农村农膜带来的污染造成农田土壤结构破坏,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和人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入河造成河道水体污染严重。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4)工业生产的污染。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蔓延的同时,许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污染重的电镀、农药、化肥、造纸等企业,产生的“三废”任意排放,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呈现逐步恶化的趋势。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低,广大农村居民还认识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积极主动参加环境保护,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许多方面缺乏群众基础的主要原因之一。保护农村环境是一项伟大事业,它需要广大农民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所以要充分利用宣传、教育媒体,采取报纸、网络、电视等一切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方针、知识及法规,让环境保护深入人心。(2)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不足已经表现出来,《环境保护法》还不能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要求。所以应健全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积极制定有关实施条例和法规配套措施。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编制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法律保障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3)发挥乡镇企业的环保责任。企业是经济目标的完成者,更是生态环境的影响者。由于企业管理不善造成重特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目前对于广大乡镇企业,要将环保纳入乡镇企业发展规划中,确保项目建成后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再有要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内部环保激励机制,动员所有员工参与环保活动,乡镇企业还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的决策体系。(4)实施规模绿色农业生态建设。努力推动推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有效地控制农业污染。引导农民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积极推动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复、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病虫害综合防治、农田综合管理等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新型肥料和可降解农膜等,提倡推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参考文献

[1]姜文,汪小勇,骆东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篇5

一、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是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统一

*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规律。进一步说,人类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地发展的。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就是在中国环境保护实践、认识的辩证发展的具体过程中,不断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每一次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我们对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因此,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环境保护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有机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依赖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并不是消极被动,它一经产生,就对物质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来实现的。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我国环境保护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前,*总理等老一代革命家就已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为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绿化造林和保护自然环境问题,强调自然环境保护很重要。他主政时期,**末就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随后*初把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对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影响深远。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后,陆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论断,这些重要论断指导并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实践面貌焕然一新。在党的*上同志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了*通过的新。这些都标志着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已成为全党意志,环境保护进入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大舞台。上述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事业的认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发展。

2、*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历经3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具有了比较丰富的实践,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是对这些实践经验的升华。

19*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提出了三十二字方针、**明确提出三大政策体系、**又提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等思想和行动都是那个时期环境保护实践的认识成果。“*”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确立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环境保护显示了新气象,这些实践有待升华为新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承认两点论,反对一点论,认为分析事物要一分为二,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不能仅仅从正面或者反面做分析,否则就片面了。必须承认,30多年来我国环境保护还处于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一些地方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特别是发生了沱江污染、松花江水污染、无锡太湖蓝藻暴发等重大污染事件,*报告也指出我国面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突出问题。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正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实践和认识的升华,目的是更好地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精神生活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环境问题是一定阶段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必然随着环境问题这个社会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发展。

我国环境客观形势的现实表明,原来的道路、旧的范式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形势发展的客观实际,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就是环境客观形势不断严峻下的社会意识发展,属于新的范式。

环境保护在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20*年我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Ⅰ到Ⅲ类水的比例为47.7%,Ⅴ类或劣Ⅴ类水占23%。二是大气污染严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天数没有很大的提高。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全国酸雨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三是固体废物、噪声污染有增无减,电子垃圾的高峰已经来临。四是农村环境面临千家万户的污水排放、垃圾收集和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令人堪忧。五是水土流失、沙化等生态破坏仍然严重。六是传统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日益突出的作为社会客观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必然会引发我们对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反思。新的社会存在要求新的社会意识反映。只有超越对这些环境问题的以往认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质上,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就是对我国十分严峻的环境形势这种社会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和认识发展。

二、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作用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事物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包括了联系和发展两大原则,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和结果等基本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提供了思想基础,开拓新道路提供了根本指南。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实践进一步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性。

1、辩证唯物论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离不开共性,个性也有自己的特点。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只有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历史性转变相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普遍性、共性,它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主义、*思想、*论和“*”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历史性转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特殊性、个性,它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确定了历史性转变思想。总理在这次环保大会上提出了“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同步、并重、综合”这“三个转变”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方向性,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它是环境保护领域中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是环境保护领域具体化了的科学发展观。

历史性转变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相当长的矛盾、转变,再矛盾、再转变的过程。因此,历史性转变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就呈现了长期性、阶段性、针对性和艰巨性的鲜明特点。长期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客观上讲,当前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从*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对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甚至曲折反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能逐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解决复杂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实践论的范畴了。因此我们要按照实践永无止境的要求,坚持继承与创新,一代接一代环保人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同特征,找到特定阶段的突出问题,及时调整探索重点。针对性就是要敢于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艰巨性就是要充分认识解决我国压缩型、结构型、复合型环境问题的难度,不为任何困难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

概言之,科学发展观的普遍性、共性存在于历史性转变的特殊性、个性之中,历史性转变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普遍性、共性。历史性转变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根本方式的转变。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来说,历史性转变是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地位的改变,此消彼长,既斗争又转化。我们必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历史性转变相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发展。

2、辩证唯物论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既对立又同一。一切矛盾着的事物,互相联系着,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科学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环境保护、资源的对立统一体,不能绝对地把环境保护、资源、经济发展三者静止地、机械地对立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可以实现良性发展。

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就是烧掉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实际上,环境保护、资源和经济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赖、互相贯通的矛盾统一体。正如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一样,我们不能绝对地把环境保护、资源、经济发展三者所形成的矛盾统一体机械地对立起来,这个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个一定条件就是协调环境与经济关系,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贯通,向良性发展。烧掉的资源少,留下的污染小,GDp能搞多少算多少,搞得快比搞得慢好,搞得代价小比代价大好,这就是良性发展,就是科学发展,也是又好又快地发展。

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是事物固有的辩证本性,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环境保护作为物质世界的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本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环境保护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

从普遍联系的观点看,环境保护不仅存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普遍联系,也存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多层次联系,以及水体、大气、土壤、固废等各项治理工程和管理工作之间的复杂联系。因此环境保护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它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问题,应该说它本质上是一个发展方式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和消费方式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联系是环境与经济关系,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那是缘木求鱼。一部环境保护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的历史。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保护政策,正确的环境保护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教训就是,把经济与环境保护搞成两张皮,联系不到一块,机械地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这样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就很大。

就普遍联系的观点看,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一对哲学范畴,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报告提出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认识到粗放型增长方式这个现象是解决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问题的必要前提,但还远远不够,不能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我们都知道金刚石、石墨这两种物质,它们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表象相同,一个是世界上无色透明天然最硬的物质,一个是世界上有色不透明最软的物质之一,关键是它们内部分子结构的性质不同,一个是碳原子呈层状排列结构,一个是碳原子呈空间连续的骨架结构,结构的性质决定不同的功能,显现出不同的现象。要真想改变它们的物质性能必须改变结构性质,而改变结构性质,需要高温高压外加催化剂那样的外界条件才能由石墨变金刚石。

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看起来主要是提高环境门槛,制定严格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综合执法力度等等,本质上是调整经济结构,是改变经济结构性质,实现经济与环境高度融合,使环境保护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排斥因素。如果仅仅只注意到了提高环境门槛这些现象,认识不到调整经济结构才是本质,就没有很好地掌握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最终也抓不住关键,不知道从哪方面下大力气解决问题。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结构性质,关键是力度大小,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外力才行,就像石墨结构向金刚石结构转化需要苛刻的外界条件那样。一般性的措施不行,很难奏效。现在看,世界金融危机这个强大的外力,给我们调整经济结构带来了良好机遇,坏事可以变好。

4、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要立足自身、立足国情这个内因,学习和借鉴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经验和做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最根本上是中国所处发展阶段、中国国情与环境保护实际相结合这个内因促成的,是内因在发挥作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经验和做法这个外因只有通过吸收这个环节为内因提供变化条件,加速甚至延缓内因的发展和变化,具体看就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曾吸收过许多国际环保的有益做法和理念,促进了环保事业发展,今后仍要坚持这样做下去。坚持内因决定论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必须一要立足自身,二要立足国情。立足自身就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立足点在于依靠自身的实践发展和理论进步,立足于中国环境保护自身的实践与认识,不断总结这些实践和认识的内在规律,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吸收外部的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和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立足国情就是侧重于思考我们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具有多民族的几千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和文明,国家当前正面对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多、发展方式粗放、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要立足这些基本国情,推进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对这条老路造成的环境危害,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曾进行过批判和反思,对它们的环境问题也实践出了比较有效的做法:一是采取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二是建设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三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实行符合国家经济大局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发达国家的这些有益尝试为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条件。因为这些做法是人类文明共同的成果,人类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譬如震惊世界的*40年代初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19*年*伦敦烟雾、19*年日本水俣病等公害,人类就付出了很多沉重的生命代价。我国20*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也进入了世界环境保护史。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为我所用,可以少走弯路,少付代价。

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也要求我们,对国际环境保护经验要坚持拿来主义,而不能照抄照搬,搞克隆主义、复制主义,也决不能搞洋教条。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一定要坚持并自觉运用内因决定论这个科学的*主义哲学原理作指导,不断独立自主地开拓前进。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全局是由局部构成,局部是全局的一个部分、一个发展阶段,没有局部就没有全局。全局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统率局部,对事物起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就要统筹兼顾。

围绕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这个全局,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政府主导与市场推进、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以及区域之间环境保护六大关系,统筹兼顾这些关系。这六大关系,都是不协调和冲突,也是矛盾。矛盾构成了整个世界,世界每天发生多少矛盾和冲突,如恒河沙数。世界一刻也少不了矛盾,离开矛盾就没有这个世界。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还会出现。六大关系、六大矛盾、六大问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新的实际和情况,加以解决和转化,发展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是做好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体现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原理。实施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就是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防治水、空气和土壤污染作为重中之重,把污染减排作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中心工作,大力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目标责任制三项制度,积极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宣传教育、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四项工作,全面开展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制度“五大建设”。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整体思路,不是回到过去环境保护工作思路的原点,而是环境保护工作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中发生的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就是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加快环保历史性转变,在转变中改革,在改革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有所作为,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按唯物辩证法办事,下大力气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不断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三、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力。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下,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主义哲学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完整的世界观。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不仅体现了*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并在中国特色环境保护实践中坚持它、丰富它、发展它。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是*哲学关于人民主体性的具体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始终要心中想着老百姓,服务人民群众,发展依靠人民群众。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人民主体性观点,以人为本,一方面,环境保护工作就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爱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务最广大人民,解决最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反映迫切的现实环境问题——饮用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是我们环境保护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质量需要。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就要依靠最广大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体制和机制,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断深入。以民为本、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针。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生产方式制约着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受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现阶段,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作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最关键的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也叫自然力。从宏观上看,只有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使自然力更大限度地持久地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可能更好地借助自然界,来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经济才能稳定持续发展。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转化规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而不能消灭规律。经济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保护自然环境则是能否生存的问题。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首先是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以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自然环境,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绝不能宽容污染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来说,它自身是具有净化功能的,具有自我恢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自组织功能。进一步说,自然环境系统在人类减少的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下,是可以恢复自身强大的净化功能的,恢复自然自身的生态平衡。这是自然的规律,破坏自然规律,必然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尊重自然规律,用人文关怀来善待自然环境,在利用工程技术手段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然的净化能力、自我修复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对环境保护工作来说,这是成本低、效率高,长远看更加科学合理的途径。目前尊重自然规律,发挥自然净化功能、修复功能、调节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休养生息”和“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同志在安徽视察淮河的时候向全国发出了号召,要让全国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休养生息”就是要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功能,使生态生产力得以恢复、发展,使生态系统由严重“失衡”走向“平衡”,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不堪重负的江海湖泊给予人文关怀实施“休养生息”,看似无为,实则是一种由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境界的有效路径。“休养生息”强调环境保护工作要尊重自然规律,发挥自然自身的净化和修复功能是节约投资、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蓝藻出现了,进行人工打捞,就像水开了,倒上冷水,叫“扬汤止沸”。截住造成蓝藻产生的污染源头,就像抽掉锅底下呼呼燃烧的薪柴那样,叫“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是治标措施,它重点解决眼前问题,见效快,是暂时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质量;“釜底抽薪”是治本措施,它围绕长远抓住关键,见效慢,周期长,是长远措施,将从根本上彻底地改善环境质量。因此,环保既要着眼眼前行动,又要考虑到长远举措,既要把眼前的一些矛盾问题解决好,又要围绕长远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所以在环境保护措施上既要治标又要治本。

四、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实践的观点是*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主义的思想路线。

1、实践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主要环节,是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根本途径。

*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既具有认识论意义,又具有世界观意义。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目的是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每一次认识的循环往复,都使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必然王国是人们由于对规律无知或知之甚少,受规律束缚的一种状态。自由王国是人们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状态,随着人的能动性的不断发挥和自由的不断发展,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自觉主人这样一种状态。譬如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通过实践,我们就会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两型社会”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从而会把“两型社会”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历史就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演进过程。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解放思想是指在*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有一种时不我待、奋发有为、奋起直追的精神,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就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改革创新,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勇气、更足的干劲,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在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中,要创新实践,采用新办法,才有探索的价值。解放思想,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犯同样的错误。尤其是对于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验区探索来说,试验区过去没有,现在的办法又不行,又不能畏首畏尾、丧失发展机遇,就要不断试验,不断实践,试验就可能出错。西方现代哲学家波普尔认为自然科学理论中都包含着潜在的错误,自然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错误中、不断在被证伪中永无止境地发展的。因此,有了错误不要紧,那是向前发展的动力。探索新道路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应该的,因为没有人走过。错误是通往真理的路标,重复犯错是通往泥潭的一条死路。尊重基层科技人员和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必备条件。

3、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尖锐,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迫切。*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这个代价过大的问题要靠建设生态文明解决,体现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进程中。

人类历史就是文明进化的历史。农耕文明时期人类主要处于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同时改造自然的时期。总体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不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总量小、层次低,自然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还很强,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上还是协调的。工业文明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由畏惧、依赖向无视、主宰转变,无视自然生态规律,盲目征服自然、榨取自然,急功近利成为社会主流,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篇6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污染;生态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72-02

一、面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刻不容缓

生活在当下的人,面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给人类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没有人愿意放弃这些安逸的享受,而回到原始社会那种艰苦的生活秩序当中去。制地开发自然资源,生产生活活动对水、大气及土壤等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人类的健康、生命、居住条件已经越来越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气田,从此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已成为现代能源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工业的崛起,引起世界各国的燃料结构逐步从煤转向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化学工业开始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工业污染的治理率还很低,工业废水治理率仅20%,工业废气治理率为56%,工业废渣治理率为50%,因此,解决我国工业污染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泛滥成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面对如此艰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潜在的巨大危害,在十六大、十七大中多次提及环境保护问题,号召全民进行节能减排,树立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建设节约型社会等。特别是在党的十中,我党更是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树立环保意识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状况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生力军,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面对长期艰巨的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当代大学生必须率先树立环保意识,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民众进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和谐。

二、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意识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富有朝气,掌握知识的新一代祖国建设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在提高自己意识的同时带动他人共同实现保护环境的愿景。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21世纪环境意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式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顺应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保护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当中的一项内容,它要求从自身的角度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保护环境而协调自己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协调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自觉地保护环境。

(二)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年以来,党和国家以及各个高校着力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逐步恶化,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开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道德修养,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应当拥有全面的思维能力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意识更成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内容。因此,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要求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全球观念,认识自己价值是为人类生存而存在,让大学生学会自觉地关注生活环境的变化,关爱我们的家园,树立对自己、对国家、对地球的责任意识,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和带动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这是从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项重要补充。

(三)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国家所提出的新课题,是党的十七大、十八所坚持完善的重要目标。未达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除了通过必要的法制保障以外,还要从人民思想方面着手,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要求人们树立更为深远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推进人与自然与生态的和谐。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构建者,肩负了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要在内心深处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人们树立环境意识的推行者,才能尽快带动整个社会尽快实现我国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远大目标前进。

三、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思考

(一)加强必要的环境学科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必须积极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工作,承担起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高校不仅要将环境保护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育当中,还要专门在培养计划中安排出一定课时的环境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和必修课,使学生从各个方面获得的不成系统的环境知识通过开设环境类课程而得到系统地充实和整合,使他们对环境知识和环境理论和方法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例如,高校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计划,应当有条件的设立1~2门环境方面的必修课,如《环境学》、《生态学》等,同时还可以在适当条件下为广大同学开设环境方面的选修课,如《环境资源保护法学》、《环境生物学》等,以此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认识,为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打好知识基础。

(二)丰富校园环保科技文化活动

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相关纪念日载体,充分采取如讲座、沙龙、环境监测实践等各种形式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宣传,同时还可以不定时邀请环保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解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政策法规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办法等,提高同学们对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了解。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多方途径寻求与所在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能力施展平台。此类活动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快速

提高。

(三)加强高校内部环境保护类社团建设

高校环境保护活动除必要的学校官方组织外,高校环境保护类社团也是高校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和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学习的重要组织者和承办者,有效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在高校的有序开展,也提高了广大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但是不可否认,高校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制约着环保类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类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从经费、师资、场地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条件,并在活动内容上进行合作指导,力求突出“小、巧、精、智”的特点,并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总之,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前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环境问题逐渐恶化的现实让我们感叹人类的愚昧,同时也让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必须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因为这是为人类生存而应尽的最基本义务。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要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整个社会来关注环境保护事业,提高整个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社会上形成“时时关爱环境”、“处处节能减排”的良好环境保护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增谋.加强生态科学教育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J].社科纵横,2009,(1):228-229.

[2]陈真.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J].龙岩学院学报,2007,(8):115.

[3]徐梦婷.浅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其培养[J].才智,2009,(19):174.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篇7

【关键字】 环境权 宪法 缺陷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有一百多个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法律,其中90年代制定综合性环境法律的国家就有七十多个,这些综合性的环境法律大都有环境权的内容。例如,美国在1969年由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了联邦政府、各州和地方政府要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宣布:“国会认为,每个人应当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作出贡献。”

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正在将环境权或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纳入宪法。目前,虽然各个国家的宪法对环境权或修饰环境的形容词很多,如安全的、满意的、健康的、无污染的,生态平衡的、令人向往的、干净的、纯洁的、有生活价值的环境等等,但多数国家的宪法已将环境权规定为国家及其国家机关的职责,或者个人、团体和组织的义务和权利,有的宪法己明确承认国民有享有满意的环境的权利。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第三者5条规定,保护自然界,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保持水域和空气的清洁,保护动植物和自然美景,是国家和社会以及每个公民的职责。1980年第8次修改的韩国《宪法》第35条规定:“所有公民都有在健康而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国民应为环境保护而作努力。”环境权为国际上所接受,充分地表现在一系列的国际性宣言及有约束力的文件中。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最早宣告了环境权,自《人类环境宣言》以后,在各种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的宣言中都反复重申了这一宣言的原则。如为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发表的《内罗毕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等等。一些国际性和区域性文件也将各种有关环境权的主张概括进来,例如:1981年的《非洲人类和人民权利宪章》,是第一份明确表明承认“所有人民”对一个“舒适的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的普遍权利的人权条约。在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宜称一个“恰当的”环境必须被确认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获得环境诉讼资格、有权提起环境诉讼,是环境权从理论到实践、从立法保障到法律实施的基本标志。目前,一些国家已通过司法补救措施和诉讼方式来保障和实施环境权。在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基于公众环境利益的诉讼己经成功。

在印度,法庭接受了私人对印度政府允许许多皮革厂向恒河排放污染物的决定提起的诉讼,法庭决定关闭这些皮革厂直至废物处理系统建立为止,尽管法庭明知如此判决将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但它在判决中表明,不仅要注意印度宪法中的有关国家应该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定以及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的规定,而且还引用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法庭宣布,原告的立场不容反对,因为他们是体现公众精神的公民,他们正义地提醒政府,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已包含在国家宪法之中。在菲律宾,45名儿童于1990年由他们的监护人代表安东尼奥为原告,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起诉讼,他们认为非律宾政府环境资源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特别是原始森林的行为。菲律宾最高法院确认了这45名儿童的诉讼资格,认为他们拥有诉权,承认他们作为自己和后代人的代表基于环境保护立场对政府提出诉讼,具有保护子孙后代的权利,声明当代人和后代人都享有生态平衡的和健康的环境的权利。

公民环境权与环境权系同一概念,即环境权仅指公民环境权,不包括所谓的“法人环境权”与“国家环境权”。环境权被定义为:“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资源的权利。”。有学者认为,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合理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合理保护适宜环境的义务“,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享用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权,是基本环境法律权利和基本环境法律义务的统一。陈泉生教授给环境权下的定义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

在世界各国不断加强环境权立法的今天,环境权的立法理论和实践受到各国政府人士和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研究我国环境立法与实践时,却明显发现我国立法上存在对环境权的忽视。我国学者普通主张,我国现行《宪法》法律规范规定是有环境权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10条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第22条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以上四条只是在大致范围内规定了我国对环境的一种保护义务,但本身并没有对环境权具体下一个定义或是对环境权有更深层次更详细更系统的规定。只是从成文法角度赋予了一定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行使环境管理的国家权力,并在第10条里对除公权力主体以外的其他私法主体规定了明确义务,这是一种明显的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关系,公民及其他相对人只履行宪法规定的环境义务,但是没有明文规定其享有的有关环境的权利,在宪法第二章“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里也没有规定公民及其他私法主体环境权的权利,公民在环境侵权上一旦受到伤害,一般只能通过行政或民事救济,通过民事损害赔偿或是行政处罚来获得赔偿,但环境权并没有在宪法里给予一个确定的法律支持。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行政体系一些传统历史性问题和本身的制度缺陷也导致行政公权力过大,而并没有在宪法上对政府权力做出一定的限制,在公权力被滥用的今天,国家环境权力,行政环境权力都未有宪法上的制约以及与之相对等的义务规定。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已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党和政府极其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但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却没有把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规定,我国对环境权的保护立法更多的体现于行政规章和地方规章中。世界各国自1972年以来纷纷加强环境立法,把环境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中加以确认。比如俄罗斯、南斯拉夫、波兰、葡萄牙、智利、巴西、匈牙利等。而认为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或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在国际上,业已体现于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东京宣言》、《内罗毕宣言》、《欧洲自然资源草案》等国际法文件中,同时也得到法学界的一致认可。

比如日本学者松本昌悦认为:《人类环境宣言》把环境权作为一项新的基本人权规定下来,是继法国《人权宣言》、苏联宪法、《世界人权宣言》之后人权历史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因此,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我国对环境权的立法定位层次太低。这种现象与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重视程度是不相符的,宪法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母法”,由于其对环境权忽略,因而也就不能为建立环境权利体系提供宪法依据,同时也使环境保护法学理论体系缺少最基础的理论支持和法律依据,理论体系的不严密也必然导致实践中对环境侵害的救济不力,这种现状对于切实保障公民环境权益,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十分不利。

环境权在宪法地位的确立,可以更加有力地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世代间的衡平。国外积累的立法经验,可以为我国环境权立法提供借鉴。所以应在在我国宪法中明确将环境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即在宪法中直接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在健康良好和谐的环境中生活或发展的权利。”在环境法律中,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处于最高地位,因而首先有必要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环境权,使之成为环境立法的依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人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因此,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必将得到法律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尊重。这样的法律才会促进社会进步,弘扬人的价值,使人维持生存发展的应有权利现实化。具体做法是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增设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享用适宜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同时,在总纲部分增加任何组织和个人有使用良好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监督权等,实现国家与其他主体环境权权利义务的有机统一。当然,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只是一种框架性规定,具体内容当然有赖于部门法来规定,宪法不能替代部门法律的功能,但是也不能用部门法取代宪法的功能,把宪法基本权利降低为普通法律权利。在我国,由于部门法规的不健全,特别是关于许多宪法基本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存在不少障碍,而且当这些基本权利受到侵犯之后,很难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来寻求救济,所以通过《环境保护法》及其他单行法规来具体实现环境权的保障。环境权是一种新的、正在发展的重要法律权利,它与生存权、自然权、生命健康权、发展权等许多基本人权或社会经济权利有交叉和牵连。尤其是环境状况知情权,是对政府环境机关的限制,它要求环境行政机关负有披露信息的义务,对不履行者,将产生法律后果。在此意义上,环境状况知情权又是监督权的一种表现。在法律中直接规定公民的环境知情权,也有利于推进环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许多国家都规定了公民环境知情权。如乌克兰共和国《自然环境保护法》

第9条规定:“公民有权依法定程序获得有关自然环境状况及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确实可靠的全部信息。”泰国的《环境质量法》也作了大致相同的规定。另外,国家应积极干预市场,对环境资源加以管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切实履行环境职责,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国际方面,争取多方参与国际环境立法,尽量与国际环境法接轨。

不能忽视的是,需要建立听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公众能够参与其中,调动广大公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鼓励他们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各项活动,以促进环境权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朴民,田其云等,《环境权一环境法学的摧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吕忠梅《,超越与保守一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3年版。

[3]吕忠梅,《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

[4]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王利,《也论环境权——环境权理论的困境及出路》。

[7]徐显明,《中国宪法有待增加十项人权》,载《光明日报》2002年。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主义  环境史  市民运动  政府决策 

  

    “环境革命”发生在1970年左右,三四十年之后,环境保护主义已经成为了历史学的一章。起初,环境保护主义还带有诸多新兴运动的特点,但是今天,至少在德国与美国等国家里,环境保护主义有时更多地已经是年轻一代嘲笑老一代所具有的特征之一了,就像最近一部非常成功的德国电影《鲍勃·艾文死亡之日》所表现的那样,在一个被母亲强迫去参加反对核能团体的男孩的眼里,那是一场拙劣的模仿反对核能的运动。在悲观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乐观的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眼中,整个环境保护主义似乎已经呈现出就像是一种过去的现象了(在,1980年代的台湾反对核能运动与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化运动结成了联盟。在许多情况下,环境保护主义并不仅仅是环境保护主义,它经常与其他的社会力量和目标结合在一起。然而,对我来说,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环境保护主义不再为某个政党或某个精英力量所垄断。即使是为了它的行动而需要敌人的绿色和平组织多年来也不再将单一的敌人作为他们关注的目标了。

    对于强硬的“基础环境保护主义者”来说,“真正的”环境保护主义就是无私地为自然服务,其他所有的职业的“环境”运动都仅仅是环境保护主义的赝品。然而,我认为这种严格的定义并不是由历史的观点产生的。所有重要的历史运动都是在人类利益的驱动下发生的,这一点对于环境保护主义也同样正确。

    还是在德国,人们似乎对这样的标注十分感兴趣,即在早期,“绿色”的动机经常是相当保守的思想者的特征。1945年以后,对于许多左翼者来说,“绿色”的动机有时呈现出“红褐色”的特征,就像纳粹主义的残余。马丁·海德格尔(matin heidegger,纳粹时期的哲学明星)展开了对技术的批判,他住在黑森林里,喜爱林地。伊斯特·琼格尔(ernst junger)写了一部关于一战的著名小说(in stahlgewittern),后来他成了理查·卡逊的崇拜者。奥地利的林务官、前纳粹古色尔·斯格万伯(gunther schwab,“世界保护生命组织”的建立者)第一次尖锐地公开批评了核能。而哲学家伊斯特·伯劳斯(ernst bloch,前共产主义者,也是鲁迪·度斯克(rudi dutschke)的老师)领导了1968年学生发动的一场暴动,攻击资本主义并没有充分发展核能(现在,许多德国左翼主义者几乎不能相信这些事实了)。

    因此,1970年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部分是由于它是欧洲的自然保护年,此时,环境保护主义失去了它的“红褐色”嗜好,并且被一种新鲜的国际主义和欧洲一体而代替。1975年2月28日,怀尔(wyhl)地区的农民占领了计划建立核能站的地点,并且试图与警察对抗以保护这一地区。许多左翼主义者自然地被这些反核斗士鼓舞地充满热情,尽管起初他们从理论上来判断这种新的热情还有些困难(当时德国左翼主义者的知识界迫切需要这种理论)。

    我是1968年代的德国知识份子,因此我自己也感到了对理论的需要,这种理论不一定十分复杂,也不一定都能适应任何情况。如你所知,我试图在马克斯·韦伯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一个新的方法来揭示环境保护主义历史。韦伯教给我们的哪些东西是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用的?我想,他告诉了我们:关注任何地方的环境保护主义的精英们(无论是在官僚主义中的还是在民众运动中的),关注强烈的情感,关注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关注有特点的人群及其生活方式,关注精神的和宗教的因素,同时也要关注合理化的进程以及与经济趋向一致的过程(这并不意味着环境保护主义仅仅是利益的工具)。我想,遵循着这样的策略,我们也许可以写出一部全新的、比今天现有的更好的环境保护主义历史。

    实际上,我们发现在许多国家的环境保护主义中都有一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个人,但是他们的魅力存在的时间一般很短,而且仅在一个小圈子中有影响(但是这可以确切地说是韦伯魅力的特点么?),尤其是在早期,环境保护主义经常使人们想起宗教运动的某种形式,尽管它的目标是科学“生态的”基础(但是,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在时间的过程中,即使是宗教也通常都追求着这样或那样的合理性)。在我的朋友当中,环境保护主义经常与佛教的同情心联系在一起,佛教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宗教(这一点有些令人怀疑)。

    很明显,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主义已经成为新的知识份子精英们的要素之一(在中国也是如此么?)。我和弗兰克在夏季学校里招收的学生们都是经过德国国家奖学金(the deutsche studientiftung)选拔出来的尖子生,他们有时候表现出环境保护主义精英的意识,例如他们因关心世界的未来而节约能源,并且十分小心地管理垃圾。这一点与一般人不同,一般的人即使节约能源也不会想得太多。起初,在环境保护主义者中间,“生态与经济”对立的观点十分流行,在德国和美国就是如此,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接受经济和生态是可以同时并存的这种观点了。

1970年左右的环境保护主义真的全新了么?从历史学家的观点来看,在许多方面都不是这样的:在那时,几乎所有环境保护主义的要素都有很长的历史,即使不能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也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森林保护,无论是政府的还是地方社会的森林保护在德国都具有较长的传统,可以追溯到现代社会的早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从18世纪德国的森林科学中衍生出来的。起初,“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经济学的而不是生态学的概念。1970年以后的新环境保护主义的真正流行是在1980年以后,那时德国的林地——“濒临死亡的树木”——正受到威胁。

“水资源保护”在19世纪末由于恐惧霍乱而达到了第一个高峰。1900年左右,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城市展开了反抗烟雾的战斗。“鸟类保护”最初是19世纪末在英国形成的一个狂热的运动,动物保护也是如此。随着反对医药研究中活体解剖的斗争,动物保护成为一个具有进攻性的元素进入早期的环境保护主义中。在德国,著名的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许多赞赏者将其视为音乐教父)投入了反对活体解剖的运动中,并且赞赏对动物保持兄弟般的感情。同样,“自然保护(保护“自然的”景观)”约于1900年在几个国家同时开始。“技术安全”在蒸汽时代就已经是人们讨论的主题了。反对不健康食品的“消费者保护”也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在德国尤其重要,在美国也是如此。1900年前后,物理疗法运动带着它的信条进入了“自然康复力”之中。所有这些倾向在1970年之后都成为新环境保护主义的要素。今天,人们遗忘了这个悠久的历史。

    问题还是:新环境保护主义到底新在哪里?这里有三个答案:(1)所有这些单一的和孤立的要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如1900年左右,“技术安全”与“动物保护”完全无关;(2)在全球视角下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联系,这一方面归因于1960年代太空旅行和航空照片的影响(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太空旅行不仅打开了对太空的观察,而且更多地是打开了对我们的地球的视野),另一方面归因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推动;(3)大众运动和更加广泛的对环境主题的关注给环境保护主义赋予了一种政治力量,这种力量直到那时才被意识到。

    然而,实际上,原先的那些单一的要素仍然有着他们自己的生命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如此。流行的运动喜欢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然而在具体的行政管理之中,森林保护、水保护、反对空气污染等通常都是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的,它们有时相互冲突。在德国,自然保护的追随者们与新能源的追随者们发生冲突,前者认为后者安装的利用风能和水能的设备破坏了自然的一切。他们没有共同语言来讨论这些冲突的观点。近来,德国出现了原来的单一要素从环境保护主义中分解出来的倾向,然而在美国,被布什的行政击败的环境保护主义被激怒了,你似乎又可以看到新的力量正在集中的趋势。

    这似乎是当代环境保护主义的中心问题:即在你的脑海中可能将自然视为一个整体,但是实际的行动却需要限定一定的目标。目前,似乎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只能一步一步地解决。也许,环境史能对解决这一问题发挥一点作用——环境政治需要历史的意识,一个历史经验的知识。我的老朋友理查德·伍伯郝斯特(reinhard ueberhorst)是1979/1980年德国联邦议院“未来能源政策”咨询委员会的领导,他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说,为了赢得环境政策的胜利,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政治风格。德国前总理威利·白瑞德(willy brandt)在他的《创造民主》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创造政策制定的新程序,而不是那种有着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对立界限、固定的朋友和敌人概念的旧政策。

    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环境意识的早期版本:环境保护主义之前的环境保护主义。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几乎全世界都出现了对土壤侵蚀的恐惧和土壤保护运动,在美国部分是对沙尘暴现象的反映。今天,这种类型的环境保护主义几乎被遗忘了,至少在西方是如此(俄罗斯与此不同)。但是在将来,土壤退化也许会再一次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史永远没有终点,我们不能预测未来,因此我们不得不保持谨慎。人类史与自然史一样充满惊奇,我想这是历史中最重要的一课。

在特殊的时刻和地点,环境意识与工业利益经常发生冲突,但是长远来讲,经济和生态是没有矛盾的,这就是历史学家的任务,即从长时间的历史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历史证明,那些经济强大的国家,无论是15世纪的威尼斯还是19世纪的日本或近代以来的一些西方国家,都以较大的精力来保护他们的自然资源。整体来讲,正确地理解历史教训对环境保护主义来说似乎是令人鼓舞的。环境史并不仅仅是一个失败的历史,它还是一个具有很多胜利的历史(正如弗兰克·奥古特反复指出的那样),尽管目前仍然没有最终的解决办法。我想,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谨慎地、明智地并且始终保持小心地来学习新的教训的话,我们并不会被责难为衰败和腐朽。

environmentalism worldwide:between civic movements and bureaucratic strategies 

      abstract:there ar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ism in different country.the models and ideals of them are often contradictory. in my opinion, one of the practical task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is the mediation between these conflicting tendencies. in the same time, diverse scientific disciplines generate diverse con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ism. all these con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ism, however, have some truth. history has the chance to combine and to integrate these conception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environmentalism was in one period more a strategy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but in another period more a popular movement opposing state politics. we should not be deceived by the term "environment" and by an all too much "global" outlook:seen from the near, there exist many different environmentalis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is diversity. in one region, water protection is on the top of the agenda;in the other, soil protection; in the third, bird protection, and in other cases, the fight against air pollution.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lites of environmentalism everywhere — whether within the bureaucracy or within the civic movem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ong passions, to the charisma of the leaders, to the characteristic human types and to their lifestyle, to spiritual and religious el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to processes of rationalization and to co- incidence with economic trends。environmentalism is on the whole and from a worldwide perspective not a "movement" in the classic sense, hut rather a network of networks. again the question: what was really new with the new environmentalism? there are three answers: (1) the big network between all these until than single and isolated initiatives; (2) the new worldwide context with a global outlook upon the earth, partly influenced by the space—travel and the space—photographs of the1960ies and promoted by the unesco, (3) the mass movement and widespread public interest which gave environmental issues a political power unknown until to that time.

  

    key words:environmentalism; environmental history; civic movements; bureaucratic strategies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篇9

(阜新市环境保护局,辽宁阜新123000)

【摘 要】公众一直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尤其近些年来我国在推进环保过程当中,更是需要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可是我国的大多数公众都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公众参与度相当低,因此环境保护由于得不到公众的支持而遇到困难和阻碍。本文就将针对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问题;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学文化水平以及整体的国际竞争实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公众的参与程度也成为影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与否的重要因素。

1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过程当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

1.1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的现状

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压力,我国不得不选择立法的手段来对环境保护问题给予重视。立法虽然是我国法制机关需要面对的工作,但是伴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公众参与在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的立法中,也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可以说公众的参与程度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的法律设置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的积极性还有待提升,参与的程度也比较浅,而真正可以参与的渠道也少之又少,只有极少部分的公众可以作为代表,参与到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当中。因此这就说明我国很多时候在进行环境保护立法的过程当中,缺乏对于公众参与程度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公众的成体参与度降低,立法缺乏民意等。

1.2 环境保护过程当中公众参与制度实施的现状

在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颁布之后,公众真正可以参与制度实施的现象也不容乐观。首先在诉讼保障制度上不够完善,这主要就体现在,我国的环境法还未体现出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内容,因此很多时候得不到权益的保障。其次相关的执法部分以及政府机关都没有依法实施自己应该行使的权利,大量的滥用职权、亵渎职权的现象产生,当有许多违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现象出现的时候,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没有依法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和权利。最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政府主导型,而公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公众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以及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导致了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施很难得到保障和认可,进而公众的参与度很低。

1.3 公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薄弱

因为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灌输和讲授,所以很多的公民并没有形成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这就会造成公众自身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同时由于文化素质的有限性,在我国真正可以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的公众人数少之又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成为制约公众参与的主要因素。

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2.1 增强对于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重视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每一个社会团体,乃至国家机关,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对于一些破坏环境的现象提起诉讼。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实际上是公众参与社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但是因为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以及对于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重视,导致了公众能够参与社会环境保护的程度比较低,积极性也受到了阻碍和抑制。因此就需要相关国家部分加强对于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重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这些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问题,通过法律的手段阻止、打击、惩处那些破坏环境现象与行为,让人们生活的环境与自身利益得到保障,这样公民提出诉讼的问题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解决。

2.2 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很多地区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当地相应的部门并没有很好的对这一环境保护公民参与的制度进行落实,公众参与的程度很有限。相应的地区环境保护信息得不到公开,许多的公众对于当地的环境问题还有着很多的疑问,这些都会阻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就需要地区性真正地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制度,做到信息的公开和公正,让公众可以切身的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去。

2.3 发展一些民间环保组织

社会的民间力量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民间的环保组织实际上就是将公众独立的个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开展相应的环保工作。环境保护组织具有最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也为公众积极主动的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可能和渠道。这种活跃而有效的民间组织形式,非常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因此就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民间环保组织,在法律和政策上鼓励民间自觉的形成环境保护组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当中来,不断的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效的实现民间环保组织对于社会环境保护工作的促进作用。

2.4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实际上取决于公众的文化层次水平。很多时候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较低,参与度不高,也主要受到了自身文化层次的影响,即便有一些公众想要投入到环保事业当中,也会因为自身环保知识的匮乏以及文化层次水平的限制,使自己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我国的相关部门和政府大力的推行对公众的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将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广泛的开展下去,定期的对人们进行相应的讲座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公众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水平,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提升。另外还应该让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对于自身以及子孙后代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明确环境保护不是政府或者部门的任务,而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不仅仅与自身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更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的。

3 结束语

环境保护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社会的不断进步背后,必然会存在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这就需要公众参与到其中,共同来治理环境污染,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确保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环境保护可以真正的落实下去。因此要不断的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确保更多的公众具有环保意识,真正的投入到社会的环境保护当中。

参考文献

[1]史玉成.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价值目标与制度构建[J].法学家,2005,01:128-133.

[2]卢莎,等.当前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四川环境,2011,04:119-122.

[3]胡红玲.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02:150-151.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篇10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但骄人成绩的背后却是对环境的过度破坏,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长期处于监管的盲区,遭受着严重的破坏。特别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一些大型乡镇企业的涌入和规模化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增加了农村环境的负担,使本已污染严重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政府采取了多项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为促进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目标和任务;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并将“环境之美”视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而农村环境又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新一轮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随着人们对农村环境的普遍重视,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然而我国虽制定了大量的关于推进农村环境的政策与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很难达到政策规划的预期,被经济或其他利益所支配,不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鉴于此,建立健全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迫在眉睫。

   1.1.2研究意义

   农村环境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效保护和治理农村环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对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相互协调发展,农民和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农村环境是基本健康和稳定和谐的,但是一些局部地区破坏严重,已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甚至还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来探索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普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也成为国内学术界探讨的焦点话题,在关于农村环境的法制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

   唐刚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在分析现行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缘由的基础上,从健全政府管理体制与环境监督机制、完善法律和法规体系、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与参与权、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以及建立政府驱动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途径;邹荣在《健全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从现阶段环境保护规划理念、国家环境保护体制、环境保护地方制度以及公民参与状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对策。李彦玲和李延华在《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探索》一文中,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从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进行探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源投入、加大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投入与普及力度等方面的建议。杨永芳的《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对策》等文章也从如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借鉴性资料。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迪新的硕士论文《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问题研究》中,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状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构想与建议。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专门从经济手段、行政监管、立法执行等视角提出了健全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的主张,对本文深入探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与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国外经验来看,美国联邦政府较早的将重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较好的保护了农村环境。与之相对应的,国外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相关研究也主要体现在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与完善基本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方面。第一,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德国部分学者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肩负着环境管理的重任,以环境因子外部性的特点,要合理划分环境政策的制定标准和实施方案,以此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上。韩国学者从国家新村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通过加快新村建设的途径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建议,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同步进行,此外,韩国学者还主张通过环境相关政策与经济政策、农业发展政策、资源开发政策共同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循环模式。第三,在完善基本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上,日本学者从日本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出发,对健全农村环境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和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构建以《环境基本法》为核心的农村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总之,由于各个国家的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农村环境的状况,从国家的发展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的建议,为各国的农村环境的治理与维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第2章

   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一般概述

   加快农村环境的法制建设,只有明确涉及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一般含义和主要内容,并从加强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出发,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农村环境法制化建设的建议。本章主要对本研究涉及的农村环境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性进行系统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