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综合服务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15

能源综合服务分析篇1

1.1业务数据库设计

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数据库是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的核心数据库,数据来源于土地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系统获取的下级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信息,以及从本级土地业务数据库中经过抽取、清洗、转换、加载等处理的信息,包括指标统一、统计口径一致、相互关联、可综合分析的一系列专题数据集或数据实体,数据内容包括本行政辖区每一宗批准的建设用地和土地供应,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补充耕地、土地违法案件和执法、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信息。

1.2数据管理功能设计

1.2.1数据检查处理工具

数据检查处理工具包括数据检查和数据处理两部分。数据检查用来检查数据源的正确性,控制入库前数据的质量。而数据处理模块则用来对检查出来的错误进行处理或者对整个要素类进行操作以使之满足入库的条件。

1.2.2数据入库子系统

根据数据提交部门提交成果转换成GeoDatabase临时图形库,并通过数据编辑处理消除错误后,系统数据入库功能模块将GeoDatabase临时图形库中的内容装载到对应的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核心数据库中。

1.2.3数据更新子系统

在完成数据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如下功能:系统配置的功能(用来管理数据更新的一些系统信息,比如数据更新的案件信息,更新对象的一些特殊要求的设置和存储)、数据的提取功能(将SDe中的数据提取到外部数据格式)、外部数据入库与检查功能(把更新测量来的数据导入SDe库中,并检查其正确性,这个过程包括数据转换、库外数据检查等辅助功能)、数据的更新的功能以及对历史数据察看等功能。

1.2.4数据提取及分发子系统

(1)数据交接模块功能包含数据转入转出,支持shp、pdb、VCt等常用数据格式的转入转出。(2)数据提取分发模块包括:提取规则配置模块(对不同数据提取方式灵活组合形成的提取配置方案)、提取规则管理模块(提供提取规则的导入、导出、删除等功能)、数据提取模块(根据用户选择定的数据提取规则将基础空间数据库中的满足要求的数据提取到个人数据库中)和元数据提取模块(根据用户选择定的元数据数据提取规则将元数据库中满足要求的元数据提取到指定文件夹中)

1.3系统功能设计

1.3.1综合分析

对土地资源“批、供、用、补、查”等信息进行总量、结构、时序、布局的分析,对用地规模、计划指标使用情况、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地类,行业用地变化趋势,违法用地等情况及时做出判断,为控制用地审批节奏、掌握土地使用方向、服务宏观调控提供决策支持。我局电子政务平台已经具有部分综合分析功能如:土地登记资料分析、电子土地归户卡分析、宗地面积汇总、查封宗地分析、宗地发证情况面积分析,这些分析能满足简单的分析要求,离综合信息监管平台要求的总量、结构、时序、布局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期建设将参考、借鉴、补充和完善分析模型来满足监管平台的建设要求。

1.3.2批后跟踪

梳理并建立国土资源业务数据的逻辑关系,建设业务关系模型,制定数据标准和规范,通过各种统计分析模型,实现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体系,方便各级领导与工作人员及时准确的掌握全市国土资源数据及其动态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对业务前后逻辑关系查询,根据土地“批、供、用、补、查”各业务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查询和比对分析,监控土地的批准情况、批后的供应情况、供后的利用情况、闲置情况、占补平衡等,为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供服务。

1.3.3比对核查

通过土地的“批、供、用、补、查”等信息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规划、遥感监测变化图斑等信息进行比对核查、叠加分析,发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未批先用、超规划范围用地等违法违规用地情况,为执法监察提供线索,为规范土地利用提供服务。如通过批准建设用地与规划数据比对规划范围外批地的情况,批准建设用地与供地的信息比对核查发现未批先供、批而未供等违法情况。我局现有的电子政务平台中的业务系统已经实现了项目落地化管理,形成了预审成果图、报批成果图和供地成果图,实现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批后跟踪功能还需要补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通过建立图形之间的叠加分析方案,发现违法用地情况。有纸质档案无电子数据部分由业务所在部门收集整理资料提交承建单位进行补录。

1.3.4通用查询

为了实现查询统计的灵活性,系统提供通用查询功能,用户可以对各项目的数据项进行任意选择并设置查询条件,系统会根据用户定制的数据项输出对应的表单。用户也可以对各指标项进行任意组合,以时间和地域为条件进行综合统计,输出对应的表单。

1.3.5辅助审核

实现对土地审批业务中的上报空间范围进行落图分析,通过地块空间范围与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以及违法用地图斑等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实现坐标画图、地类审核、压占分析、规划审查、比对分析等辅助审批功能。

1.3.6监测和预警

在土地综合监管信息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批后跟踪、比对核查、分析结果处置的基础上,建立土地监管预警与处置系统,通过研究制定土地监管指标体系,及时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异常状况进行预警和分类处置,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2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其他信息系统关系的初步探讨

未来两年内,数字东台将提上东台政府工作议程,如何将国土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和数字东台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相挂接,充分发挥已有系统的效能,需要建设单位和生产单位深入探讨和研究。

2.1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综合信息监管平台

在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应用服务接口,将地理信息服务、属性数据查询与浏览、统计与分析、专题图制作等功能封装,开发对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调用和操作的应用接口,为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应用与服务。

2.2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电子政务平台

在核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对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核心数据库调用和操作的应用接口,为以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的用地预审、建设用地等多项行政许可事项提供数据支撑、应用与服务。同时电子政务平台形成的成果数据沉淀到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核心数据库中。

2.3电子政务平台、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各种应用服务为电子政务平台和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应用与服务,同时电子政务平台形成的成果数据沉淀到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核心数据库,这些成果数据再通过服务加载的方式形成综合监管库。

3结束语

能源综合服务分析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服务业;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4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39-06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检索和使用,并提供信息产品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高增长、低消耗、低污染等特点,且其产业关联度高,对生产、消费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当前,安徽省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于加快整个安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由于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安徽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为了衡量区域间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差距,找出其影响因素,需对安徽省各地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必须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可以从影响因素和产出水平两方面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

1.产业基础资源。它是指通讯、电力、网络等现代信息服务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资源可以用长途光缆纤芯长度、局用交换机容量、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等具体指标反映。

2.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可以反映相关产业发展及居民消费需求对现代信息服务的影响和支撑。反映区域经济环境的指标,可选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影响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关键因素,是增强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选用科技活动人员数、专利授权数、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四个指标予以衡量。

4.产业规模。产业规模可以反映现代信息服务业产出水平。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可选用现代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现代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现代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现代信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予以衡量。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见下页表1)。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上述指标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状况,要反映其区域整体发展状况,必须选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进行综合。同时,由于不同指标其重要性程度有所差异,因此在综合评价时需要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结合起来,可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指标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具体指标权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判断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低。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现选取2014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上述十七项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由于缺乏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指标数据,在实证评价时将此指标略去,用其他三项指标近似反映产业规模。为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需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准则层指标的权数确定。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进行两两比较构造成对判断矩阵,再次计算层次单排序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准则层的权重,具体过程略,最终计算结果(见表2)。

3.计算主成分得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分别测度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并进行分项排名。

(1)基础资源水平。利用基础资源标准化后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一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89.05%信息,该主成分函数为:

F=0.4592x11+0.5127x12+0.5198x13+0.5059x14

将各地市相应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即可得到其基础资源得分,并给出相应排名,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合肥、六安、安庆的基础资源得分最高,说明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相对优势,而黄山、阜阳、铜陵三个地市的基础资源排名比较靠后,显示出其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区域经济环境水平。利用区域环境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三个原始指标69.7%的信息,主成分函数为:

F1=0.6892x21+0.3785x22+0.6178x23

F2=0.0622x21+0.8805x22+0.4700x23

再根据第一、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按照F=0.686F1+0.314F2计算区域经济环境水平综合得分。将区域经济环境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可得到计算结果(见表4)。

表4显示,铜陵、马鞍山、合肥、芜湖区域经济环境得分排在前四位,意味着这四市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相关产业有较好支撑;而区域环境排名靠后的宿州、阜阳、亳州、六安等,这四市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对现代信息服务业需求不够旺盛。

(3)技术创新水平。利用技术创新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94.72%的信息,第一、二主成分函数为:

F1=0.5448x31+0.4931x32+0.5367x33+0.4148x34

F2=0.0538x31+0.4307x32+0.2241x33+0.8726x34

再根据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依据F=

0.849F1+0.151F2计算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综合得分。将技术创新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可得到计算结果(见下页表5)。

由下页表5可以看出,合肥、芜湖的技术创新水平显著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而阜阳、池州、亳州地区的信息服务业技术创新水平排名比较靠后,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且要注重创新技术的引进与培育。

(4)产业规模水平。利用产业规模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就能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99%的信息,第一、二主成分函数为:

F1=0.6927x42+0.7050x43+0.1521x44

F2=0.1866x42+0.0264x43+0.9817x44

再根据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并依F=

0.668F1+0.332F2计算区域产业规模得分。将相应指标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得到下页表6计算结果。

下页表6显示,合肥、安庆、马鞍山产业规模得分最高,说明这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较为发达,而淮南、黄山、铜陵等地排在较后的位置,意味着这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

(5)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根据各地市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得分和准则层确定的权重,计算出各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得分,结果(见表7)。

从表7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市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综合排名前四名的有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合肥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人才相对集中,其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在安徽省处于领先水平;芜湖、马鞍山等市是安徽省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城市,其建设资源也是相对较丰富的地区,也是这些地区信息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在安徽省排名靠前的原因之一;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池州、黄山、阜阳等地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相似,都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这些地区的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相对来说都不太完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就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而言,各地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合肥、芜湖、马鞍山地区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安徽省领先水平,而池州、黄山、阜阳等地信息服务业欠发达;综合排名与四个准则层评价排名不完全一致,各地区可以从中发现薄弱环节。

安徽省现代信息服务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各市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加强薄弱环节,加快提高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优质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会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约束,使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规模满足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开创有利于安徽地区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2.创造良好区域经济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产业的发展有保障作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要在投资上适度倾斜,注重加大对产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行业也要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又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都将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克服这一点可以从教育培训体制入手,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在培养培训技术人才上的作用,扩大高新技术人才的规模,加大研究与试验经费的支出,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业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炳清,,陆燕萍.中国分地区信息服务业竞争优势的综合评价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182-192.

[2]李超.我国各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49-53.

[3]陆泽锦.信息服务业综合实力衡量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张茜.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屈超.辽宁省信息服务业的综合评价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19):72-73.

[6]马文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我国指数基金综合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徐旭,赵永刚.基于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2,(4):276-280.

[8]洪兆平.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改进熵值法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47-50.

[9]管永芬,包悦,古昌银.基于熵值法的江西省11市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老区建设,2013,(6):16-21.

能源综合服务分析篇3

关键词:专业网管系统综合性网络资源管理提高监控效率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1-0053-01

1网络资源管理

网络资源管理是网络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网络资源能够被妥善管理直接关系着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1]。中国移动的企业网络资源包括BSS域资源(客户和产品)以及oSS域资源(网络资源)两部分,其中oSS域资源又具体包括空间资源、物理资源、逻辑资源和业务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包含行政区划、街区、营业区域、服务区域、局站、基站、用户接入点、楼道、机房等基础软硬件在内的公共资源;物理资源则泛指影响通信/信息服务能力的有形资源,包括网络设备、连接设备、无线设备等;网络逻辑资源是相对于物力资源的无形资源,包括服务能力的拓扑结构和资源构成;业务资源则是为直接为客户提品信息和业务目录的服务型资源。

2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现状

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简称“网管系统”)是电信运营商提高网络运维能力和服务质量的重要补充。中国移动公司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网管系统的建设工作,随着GSm网管系统、无线传输网管系统的投入使用,已经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包括数据采集系统、集中监控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以及信令监测分析系统在内的网管系统平台。这些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移动公司的网络服务水平和运营能力,但是随着网络异构、资源调度和业务量剧增等问题的日益严重,这些松散的组织架构和非集中式的部署运营已经无法满足公司的运营要求[2]。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作为国内的省级电信运营商,网络规模庞大,需要承载GSm、ip、信令、传输等各类专业网络的通信环境异常复杂,各专业网络服务的网管系统功能和数据格式又不统一,各类网络资源松散的分布在各专业网络系统中,难以进行集中的部署和运维,造成管理和维护的费用居高不下。公司审时度势,决定改变网络资源分散管理、各专业关联不足的现状,建设一套能够适应网络资源高利用率和建设速度的网络综合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3.1系统定位

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基于跨面向客户的资源模型,形成一套体现企业资源管理和共享核心竞争力的管控体系,通过实现对跨专业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服务的有效管理,提高相关通信服务的技术能力,为提高服务质量、保障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整个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省各移动公司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企业经营、设备维护等领域,可以极大程度地缓解资源交叠和通讯不畅造成的管理困难问题。另外,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生命周期的管理功能,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入网、运行维护到退网等一系列生命周期的全程管控。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分为三个阶段,逐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监控、管理和统筹规划。第一阶段,实现跨专业网络资源的同步和变更管理,能够应对网络割接和调整带来的资源不同步问题。第二阶段,为新网络工程的建设提供详细、完整的资源数据支持,指导移动公司的工程施工和网络调整建设活动。第三阶段,全面实现网络资源及其生命周期的管理,支持网络规划和资源库建设工作。

3.2系统技术架构

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的软件架构采用分层的形式,自上而下分为应用层、管理层、数据采集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之间都通过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进行数据交互,另外在这三个层次之外,还有一个公共服务层提供统一的权限和日志管理,使得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可维护性和拓展性。

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的三个主要层次中,数据采集层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它为资源管控和设备管理提供了桥梁。数据采集层实现了设备接入、数据采集、协议转换和基础数据生成等基本功能,屏蔽了因厂商和服务类型不同造成的数据接口差异。通过统一的通讯协议和资源命名规则,数据采集层充当了各专业网络资源的适配器,提供了包括资源模型管理、资源命名管理、系统管理工具、数据质量管理、批量数据导入/导出等功能在内的基础数据维护功能。

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的管理层提供了基础数据对象封装功能,通过对基础数据的筛选、匹配,实现了对数据采集层的基础数据接口和对应用功能层的应用数据接口的数据服务。管理层的主要功能包括空间资源管理、物理资源管理、逻辑资源管理、业务资源管理、资源拓扑管理等。

应用层提供了网络资源管理的高级功能,它即可以通过管理层的数据接口对相应专业服务进行资源配置、监控、告警和性能分析,又可以直接通过适配接口访问数据采集层的基础数据,下发配置命令和控制指令。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包括资源规划、规划、配置、调度、统计、预警分析、GiS应用、客户专业视图、码号管理、应急预案等,这些功能都是为日常的网络运营提供实时、准确、直观的数据管理实现,运营商可以在这个层次快速发现问题和下发指令。

3.3系统功能模块

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在系统功能架构方面将划分为四大功能域:(1)资源应用模块。主要在系统内部进行资源调配和管理的功能,包括资源配置、割接、调度、预警和统计分析、客户资源管理、GiS应用、资产管理等主要功能。(2)资源存量管理模块。实现资源数据的维护功能,建立统一的企业级资源共享库。具体功能根据资源的总类分为空间资源管理、物理资源管理、逻辑资源管理、业务资源管理等,另外还针对网络拓扑实现了资源机历管理和资源拓扑管理功能。(3)资源数据共享模块。主要实现系统内外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共建功能,具体包括对外部数据的适配服务,内外数据的共享和分析,服务开通信息的共享、故障信息的共享、基础设施和资产信息的共享等。(4)资源维护模块。主要实现对综合资源的模型管理和数据维护的相关工具,具体功能包括资源模型管理、资源命名管理、系统管理工具、数据质量管理、批量数据导入导出等。

参考文献

能源综合服务分析篇4

关键词:数学建模;图书馆;电子资源;模糊理论

近几年,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电子资源已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许多高校图书馆购买电子资源的经费已经超过全年文献建设经费的1/3,并且该比例逐年提高。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经费已占到采购经费的44%。电子资源绩效评价侧重于电子资源在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效用的测度和评价,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效益评估。它依据客观事实和数据,通过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电子资源服务的效率和效能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和分析,用以改进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质量、提高电子资源利用效率。在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构建电子资源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绝大多数电子资源绩效指标为定性指标,并且在评价中往往以用户的感知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能真实地表达实际情况中主观判断的差异性并避免专家判断的主观倾向,在评价中需要纳入更加客观、科学、合理的依据。本文采用数学建模基于模糊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电子资源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由于采用模糊逻辑思维下的数据处理方法,与当前的一些评价方法相比,更符合实际状况中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行为的不确定性。

一、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一)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方法

目前,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性评价法、定量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

1.定性评价法是指根据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对电子资源进行评价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的分析,从多种思路、多种视角、多种观点考察电子资源的质量。其局限性在于:主观性较大,有时可操作性较差,合理性和可信性可能会引起争议,规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时效性不强等。

2.定量评价法是指按照数量分析方法,利用网络自动搜集和整理网站信息的评估工具,从客观量化角度对网站信息资源进行优选与评价。定量评价方法提供了一个系统、客观、规范、科学的数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法相比,利用该方法得出的结论更为直观和精确,有着较高的可信度。它的不足之处在于:量化的标准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往往无法对电子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考察,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技术手段还不成熟等。

3.综合评价法是将定性评价法和定量评价法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这样既能发挥定性方法全面、细致、深入、成熟的优势,又具备定量方法系统、客观、规范、科学的优势,从而达到综合完整地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目的。综合评价法中最典型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线性回归法。其中,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提出的,aHp的整个过程体现了思维活动中分析、判断、综合的基本特征,并将主观比较和判断用数量形式进行表达和处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建立在模糊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带有一定程度模糊性的因素的影响作用,而且模糊数学中的隶属规律可以对一大类模糊现象进行客观的数量刻画,故而可以应用以模糊集论为基础的模糊数学理论与方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研究和评价。线性回归法是根据线性回归的概念、原理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方法,该方法中各个评价指标用一个给定的变量x1,x2,…,xp(p≥2)来代替,通过回归方差分析和系数检验得到评价结果。[1]

(二)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标准

国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常关注数字馆藏的使用统计及服务绩效评价问题,并开展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电子资源使用及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关于数字馆藏使用统计及其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项目,包括2003版“iSo2789附录a”、欧洲图书馆协会的电子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价项目“eQUinoX:LibraryperformancemeasurementandQualitymanagementSystemperformanceindicatorforelectronicLibraryServices”、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主持的电子资源评价项目“e-metrics(mea-suresforelectronicResources)”,集中代表了1998年以来国外众多关于数字馆藏使用、统计、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的成果。

在国外的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研究项目中,颇具影响力的是“e-metrics”。该项目专为应对在电子资源评价方面所遭遇的挑战而建立,包括耶鲁大学图书馆在内的24个大学图书馆和包括oCLC/FirstSearch、elservier公司在内的11个数据库提供商共同参与了此项目。这些大学图书馆与出版商或数据商共同合作,研究电子资源的利用统计和绩效评价,重点是数据库的利用统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再对电子资源进行系统化的评估。“e-metrics”项目在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指标体系的制定与具体实施为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统计和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

由于国内电子资源的数量较少、使用时间相对较短,加之服务与成本意识较为薄弱,电子资源的利用绩效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对于电子资源利用绩效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兴起,还没有成熟、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过一些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图书馆和相关机构与学者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论文和文献综述的查新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是从定性的角度探讨指标体系的,极少有学者提到定量指标问题。但近几年,国外已有学者开始探讨定量研究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在国内,对于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然以定性研究为主,即便有定量指标也因没有确定同样的比较单位和环境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可比性。例如,在比较两个数据库的登录次数时没有考虑每个数据库的数据量和目标读者群的大小;在比较数据库价格或使用成本时同样没有考虑目标读者群和实际读者群的大小。显然,相对于国外,国内在定量评价法上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除此之外,国内评价指标还存在评价内容单一、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指标的设立不具有前瞻性等问题。本文基于现有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拟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模糊分析法,对电子资源绩效评价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基于模糊决策理论构建电子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模糊数学自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L・a・Zadeh教授于1965年发表《FuzzySets》一文以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十分迅猛,其应用的触角涉及各个领域。而电子信息资源具有广泛的模糊性,对这类模糊性不确定现象进行数学处理的方法是力求从事物的模糊性中确定广义的排中律。这个广义的排中律就是模糊集论中的隶属规律,使我们可以对一大类不确定现象进行客观的数量刻画,并对这类现象进行计量研究。[3]

(一)建立综合评判决策的数学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所以,模糊综合评判决策又称模糊综合决策或模糊多元决策。

设U={u1,u2,…,un}为n种因素(或指标),V={v1,v2,…,vm}为m种评判,它们的元素个数和名称均可根据实际问题需要自行规定。由于各种因素所处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权重不同,因而评判也就不同。因此综合评判应该是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B={b1,b2,…,bm}∈(V)。其中bj(j=1,2,…,m)反映了第j种评判vj在综合评判中所占的地位(即vj对模糊集B的隶属度:B(vj)=bj)。综合评判B依赖于各个因素的地位权重,它应该是U上的模糊子集a=(a1,a2,…,an)∈(V)。且其中,ai表示第i种因素的权重。因此,一旦得到权重a,相应地可以得到一个综合评判B。于是,需要建立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t。如果对每一个因素ui单独作一个评判f(ui),则可以看作是U到V的模糊映射f,即f:U(V),ui|f(ui)∈(V)。由f可诱导出一个U到V的模糊线形变换tf,再把tf看作由权重a得到的综合评判B的数学模型。

(二)模型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构造因素集U={u1,u2,…,un}。

第二步:构造评判集(决断集)V={v1,v2,…,vm}。

第三步: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R。由f:U(V),ui|f(ui)=(ri1,ri2,…,rim)∈(V),再由模糊映射f又导出模糊关系Rf∈(U×V),即Rf(ui,vj)=f(ui)(vj)=rij,因此Rf可由模糊矩阵R∈un×m表示:

R=

R称为单因素评判矩阵。由模糊关系R可诱导出U到V的模糊线形变换tf,即(U,V,R)构成一个模糊综合决策模型,U,V,R是此模型的3个要素。

第四步:综合评判设ai为评判集权重,将ai=(a1,a2,…,an)取max-min合成运算,即用模型m(∧,∨)计算,则可得综合评判Bi=ai・R。其模型转换过程如图所示:

第五步:多层次综合评判由综合评判结果得到多层次模糊关系矩阵R综,并设p为因素集权重,将p=(p1,p2,…,pn)取max-min合成运算,即用模型m(∧,∨)计算,可得多层次综合评判B综=p・R综。

(三)确定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准确可靠的基础和保证。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针对电子资源自身特点和属性,初步确定为以下5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1.内容指标包括:①覆盖范围,即本校学科的覆盖率,一般用以考评用户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满足程度;②信息量,即主要收录的所有类型资源的数量;③准确性,即信息描述与客观对象是否一致;④权威性,即是否有著名专家、学者支持以及一般信息与技术信息的比例;⑤更新率,即内容更新频率。

2.利用指标包括:①检索技术,即系统是否允许用户使用各种检索技巧以便更准确和快速地查找所需信息,如结果的再次检索、高级检索等;②检索功能,包括检索语言、检索策略、导航技术等;③检索结果,即考评用户能否得到使用和下载方便、内容全面的检索结果以及数据检索结果是否准确等;④操作界面,即是否便于读者使用;⑤用户服务,是指在检索功能之外系统还为用户提供了哪些服务,如帮助文件是否完整、有无用户检索历史记录等。

3.学术指标包括:①满意度,即用户总体满意度;②访问量;③下载量;④使用量,即目标读者群中使用过该数据库的人数;⑤准确度,即检索内容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4.效用指标包括:①软硬件购置成本,包括数据库购买费用、服务器及存储设备等硬件费用、软件费用等;②单篇成本;③年涨价幅度;④读者人均服务成本,其计算方法为:读者人均服务成本=数据库软硬件购置成本/目标读者群的人数;⑤数据库平均服务成本,计算方法为:数据库平均服务成本=数据库软硬件购置成本/访问该数据库首页的总人次。[4]

5.其他指标包括传输速度、统计功能、并发用户数量控制、稳定性、售后服务。

三、模型的应用(以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为例)

(一)构造因素集和评判集

以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作为因素集,即U={u1,u2,…,un}={内容指标,实用指标,利用指标,效用指标,其他指标}。

由因素集中各分指标构造评判集,即V内={覆盖范围,信息量,准确性,权威性,更新率}、V实={检索技术,检索功能,检索结果,操作界面,用户服务}、V利={满意度,访问量,下载量,使用量,准确度}、V效={软硬件购置成本,单篇成本,年涨价幅度,读者人均服务成本,数据库平均服务成本}、V其={传输速度,统计功能,并发用户数量控制,稳定性,售后服务}。[5]

(二)确定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综合评价因素权重

按照基于模糊数学决策理论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首先需要确定3个权重值,即指标因素集权重值、指标评判集权重值和各分项指标权重值。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设计了相关表格,对相关电子数据库设计专家和经常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用户(共100人)进行了调查,最后利用加权统计方法进行了计算,从而确定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指标因素集权重值、指标评判集权重值和各分项指标权重值(分别见表1和表2)。

各分项指标权重按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3个大类的电子资源分别制表进行调查统计,表3只是为了说明模型的应用,仅列出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的各分项指标权重加权统计结果(其它略)。

(三)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

从表3可以得出单因素评判的模糊矩阵R。

CnKi的内容指标:

(四)综合评判

从表2得知a内=(0.200.300.200.150.15),则根据综合评判模型可得CnKi内容指标的单因素评判结果为:

同理可得CnKi的实用指标、利用指标、效用指标和其他指标单因素评判结果为:

(五)多层次综合评判

从表1得知因素集权重p=(0.200.300.200.200.10),又由以上综合评判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综合评判模糊关系矩阵R综,因此按多层次综合评判公式B综=p・R综。

可得CnKi的多层次综合评判结果为:

评价结论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4种,分别表示评价该项资源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的人数占总参评人数的比例。CnKi的多层次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优秀率为48.85%、良好率为26.18%、一般率为14.12%、较差率为10.85%。

同理,依据上述模型和步骤依次可以计算出我馆其它电子资源的综合评判结果(见表4)。

四、结语

本文利用数学建模中模糊理论初步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综合模型,笔者希望该模型能够为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提供一点参考、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个决策辅助工具,并成为图书馆内部理性决策和科学决策的依据。鉴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研究还处于探讨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权威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要想真正系统科学地建立起电子资源绩效评价体系,还有待信息技术上作者和相关多学科专业人士建立完整的分析性思维模式和系统的方法,并进行科学设计与反复实践、调整,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综合模型。[6]

参考文献

[1]吴天吉,东方权.基于模糊理论的电子资源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图书馆建设,2009,(11).

[2]潘彤志,望艳春,唐文惠.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决策模型的构建与实现[J].三峡大学学报,2009,(2).

[3]邓湘林,陈亚召.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估模型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4]廉立军,黄晓鹂,廖志江,于魁.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网络数据库质量评价[J].情报杂志,2008,(3).

能源综合服务分析篇5

关键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公共数据平台;元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71-04

一、引言

伴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信息资源逐渐丰富,各类人员对数据的综合应用需求日益提升,从简单的信息管理发展到整合的、个性化的、主动的信息服务。通过走访和调研一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有些高校已建应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数据标准,仅仅解决了局部的业务处理和信息共享,尚未在全校范围内实现跨部门、跨业务、跨应用的信息共享和集成,[1]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存在着数据不一致、共享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信息“孤岛”[2]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整体数据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没有形成基于学校整体信息的综合查询视图和主题分析视图,难以发挥数据的综合效益和规模效益。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现有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遗留问题,在汲取其他高校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建设实践,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校园公共数据平台架构,它定位于整合学校各部门、各应用领域的数据共享需求,建立数据共享标准,以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成和交换为基础,构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的综合信息服务环境,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基于统一全校信息视图的数据综合应用服务,实现了系统互联、资源共享,提高了应用效能,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持续协调发展。

本文第2节提出了基于Soa的校园公共数据平台架构;第3节描述了主要的实现技术;第4节结合平台实际运行,给出了应用实例;最后进行了总结。

二、基于Soa的校园公共数据平台架构

1.面向服务结构的特点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是一种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满足企业对不断增长的业务运营模式需求的应用架构,该模式具有安全、灵活和无缝处理异构和异质的内外资源的能力,[3-4]作为分布式的软件架构模型,该模型中任何业务功能都被作为提供的一个服务使用,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的结构和合约联系,应用系统可以看做是一系列服务的集成。[5]

Soa的体系结构中,服务提供者将服务注册到服务目录上,当服务请求者需要调用服务时,首先在服务提供的目录查找服务信息,服务返回调用服务信息,服务请求者根据返回的信息调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当服务请求者从服务得到所需服务的信息后,通讯在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无需经过服务。

2.公共数据平台架构

与传统的集成方法相比,基于Soa的集成方法具有较多优势,即可重用、平立、基于标准、粗粒度、松耦合以及可适应业务需求变化等。此外,Soa架构本身具有很好的扩展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并容易实现应用之间的互操作与信息互通。[1]因此,采用Soa的思想来设计公共数据平台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公共数据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公共数据平台总体架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体系,为降低技术体系设计的复杂度,构造出结构清晰、适应性强的总体架构模型,依据分层分离原则,按信息化技术功能不同,抽象、归纳出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展现层以及相应的保障环境,保障环境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

(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公共数据平台总体架构中最根本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平台架构中的资源、应用都建立在这些网络硬件、存储设备和系统软件之上,该层包括操作系统、应用中间件、数据库软件、备份软件、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平台以及存储备份平台。

(2)信息资源层

信息资源层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公共数据平台所有的数据资源,提供多种类型数据的访问,为公共数据平台提供资源支持和信息存储媒介。它包括全域数据库、主题数据库以及元数据库。全域数据库中的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目标,构建集中统一的共享数据整合、存储和管理的平台;主题数据库是把来自全域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组织,提供各职能域分析,支持各类主题应用,挖掘信息价值。通过信息资源层的规划与建设,全域数据库与主题数据库等一起构成了数据中心的整体数据架构,遵循相同的数据编码规则,执行统一的元数据管理及数据质量控制。元数据库在第3节重点介绍。

(3)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通过建立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构建开放的、模块化的、可重用、可扩展的一系列共性技术平台。在总体架构中支撑上层应用,弱化信息资源层对应用层的制约和限制;减少上层应用在共性、基础需求上的投入,为上层应用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奠定基础。应用支撑层依据共性技术体制、依托信息资源层的支持,提供了对应用层的技术支撑及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应用支撑层包括元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访问服务系统、etL服务管理系统以及报表管理系统。数据访问服务系统以全域数据库中的共享数据为核心,提供统一的信息整合,实现各业务系统间信息共享,以服务方式向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并负责从各业务系统接收信息,更新全域数据库。etL[6]服务管理系统是学校内部各类数据库之间的抽取、转换和加载过程的数据调度平台,实现全域数据库与各应用系统之间、全域数据库与主题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抽取、转换与加载服务。

(4)应用层

应用层是公共数据平台业务应用与公共信息服务实现的核心,依据不同的业务特征、技术特性,公共数据平台基于Javaee平台,采用B/S模式进行构建。应用层实现了基于主题数据库的各类上层应用,包括业务应用与公共信息服务两部分内容。其中,业务应用包括综合查询、主题分析和统计报表;在业务应用基础上,将综合查询、主题分析和报表统计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相互关联、匹配组合,形成面向管理者、教师、学生和校友的综合信息视图,构建公共数据平台的公共信息服务。

(5)展现层

展现层是公共数据平台与学校用户交互的主要桥梁,是总体架构中实现用户交互体验和信息展现的关键支撑,主要完成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各种互动,是整个公共数据平台对外的窗口。通过提供界面交互框架以及多种类型的访问渠道,展现层实现了公共数据平台的对外服务、信息采集以及内部管理。展现层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校友等五类应用桌面。

(6)保障环境

标准规范体系是支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除了贯彻国家、教育行业和学校的已有标准外,更多的是制定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的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技术规范、项目管理规范;安全保障体系涉及信息化建设各个层面,为整个平台提供鉴别、访问控制、防入侵、防攻击、防篡改、抗抵赖和数据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安全服务,形成集防护、检测、响应、恢复于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及应用安全,以满足整个平台各层次的安全需求;基于itiL和iSo2000的运行维护理念,对平台进行全面而集中的管理,实现对学校各级部门的统一协调管理,提供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it服务。

三、主要技术

1.元数据库

元数据库实现对全域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所涉及的元数据的整体管理,使元数据管理趋于标准化、规范化和工具化,并提供通过网络对元数据进行查询检索的方法或途径,帮助用户了解数据,对数据是否满足数据综合应用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元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中心元数据、主题元数据、交换元数据。中心元数据是元数据库的主要建设内容,它是一个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在学校信息化应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心元数据的建设过程如图2所示:

在中心元数据建设时,要首先确定核心的编码规则模型,然后在编码规则模型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指标库、统一分类编码库和基础分类库。

主题元数据包含主题数据和相关技术标准的信息,主要涵盖主题数据的信息属性、数据结构、流程控制等描述信息;交换元数据描述数据交换处理的一系列标准、数据交换处理过程、数据交换处理逻辑、执行角色等信息。

2.数据共享与交换

为了实现学校各业务系统间的互通互联,解决信息孤岛和信息流通问题,需要建立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所有业务系统数据统称为数据源,公共数据库是所有共享数据及综合分析应用数据的资源池,所有业务系统的共享数据以及综合分析应用数据在这里汇聚、集成。公共数据库从数据源集成数据并保持更新同步,成为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通道。公共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工具从数据源的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中抽取数据,并根据数据类型进行分类存储。数据集成过程可以定义为两种方式,数据访问服务集成和数据抽取集成。

数据访问服务集成方式主要通过数据访问服务系统、元数据库管理系统并结合数据访问服务定制功能,定制数据访问服务,各业务系统通过调用生成的数据访问服务客户端,实现数据的集成,它应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且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服务包装改造的业务应用。

数据抽取集成方式通过在各业务系统中建立触发器和中间表,根据交换数据的内容和获取的时限要求,采用etL服务管理系统,制订数据抽取调度计划,完成共享数据的抽取,最后对抽取的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完成数据的集成,它应用于实时性要求不高或无条件、无能力进行服务包装改造的业务应用。数据访问服务接口方式可以用于实时或定时的场合,数据抽取方式只能用于定时的场合。

四、应用实例

数据综合服务是基于公共数据库之上构建的信息综合应用,通过构建学校数据综合分析应用环境,创建数据间的有机联系,针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公共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深度钻取,建立多角度的分析体系,增强学校管理的针对性,为学校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按照以上原则和目标,确定综合查询、主题分析、统计报表三个方向,以及在此之上建立公共信息服务。数据综合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现以主题分析为例,实现了某教学部系科研成果数量的统计功能,对成果类型、年度和论文等级3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维度在数据仓库中主要对指标进行过滤和为重新组织提供指导,可以将用户对实时的查询结果按照维度指标进行筛选,只允许与维度指标相关的数据返回给用户,由主题元数据实现维度维护的描述片段如图4所示。

实现效果如图5所示,在每个指标上建立了扩展连接,钻取后可查看数据明细,对于主题分析的结果展现形式可以进行自定义,提供了二维、三维图形展现。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Soa的校园公共数据平台,整合了学校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需求,以建立数据统一标准为基础,实现了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构建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的综合信息服务环境,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了基于全校信息视图的数据综合应用服务,最终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公共数据平台已在学院成功部署并顺利运行,强力推动了学院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物联网理论为基础打造“教育云”,实现新型智慧校园,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陆鑫,周明天.数字化校园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系统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12):279-281.

[2]陶祥亚,胡建华.高校信息资源建设中“孤岛现象”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49-51.

[3]patrickFCarey,BernardwGleason.Solvingtheintegrationissue-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eB/oL].http://zdnet.co.uk/tsearch/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htm,Feb.2006.

[4]赵会群,孙晶.一种Soa软件系统可信性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0(11):2202-2210.

能源综合服务分析篇6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GiS技术

一、系统概况

国土资源监管的对象复杂,监管范围广阔,任务繁重,社会公众的需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需要全面开展监管平台建设,建立集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贯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

综合监管平台由综合监管数据库、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综合分析、预警与处置等部分组成,集成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遥感监测、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并迭加对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为的动态监管。实现对“一张图”数据中心、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国土资源门户等方面进行“全数据、全业务、全过程、全覆盖”实时动态监管,以及国土资源形势的科学分析研判。

二、系统技术架构及技术路线

2.1总体框架

(1)数据层:为整个平台提供数据服务,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土地、矿产、地质及其他专题数据库,业务数据和非业务数据库。

(2)服务层:为平台提供数据管理及各类应用服务。

(3)应用系统层:为系统应用平台,分为土地资源监管系统和矿产资源监管系统。应用建设保持和已有业务审批平台的兼容性和技术一致性,避免重复开发建设。

(4)展示层: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类,平台面向的用户,包括市局、各县国土资源局、经开区、产业集聚区、分局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

基于arcGiS10强大的图形数据管理及处理能力,集成开发面向管理及应用的“一张图”数据管理平台,运用该平台进行集中的数据质量检查、入库及图形数据浏览、查询等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平台建立集地图制作、数据服务、数据服务申请与核准使用的管理机制,对外数据服务为其它应用所服务。

2.2技术路线

数据分为数据库方式和文件方式两种方式进行存储,数据库采用oracle,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2003Server,在前端应用服务器上面分别安装arcGiS、Server等软件,与数据服务器直接进行连接。主要功能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化为用户可视化的地图服务,为地图服务提供数据浏览和下载。中间的地图服务器安装arcGiSServer和webService,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对服务的请求,将数据以标准服务的方式进行提供。应用系统服务器安装应用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应用服务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通过iiS对外进行。客户端安装window7操作系统,通过ie浏览器访问应用系统。

三、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入库包括基础数据、专题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非业务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以基础地理框架为基底的正射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地名、行政边界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数据库包括土地数据、矿产数据和地质数据三大类别;业务数据中包括已经建成的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探矿权审批、采矿权审批等数据。

(1)数学基础。国土资源各类业务数据的数学基础都不相同,需要建立统一的坐标系(或者是可相互转换的坐标系),既可以统一管理,也能够分类、叠加、按照区域分级、或者按照专题展示。由于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统一到“1980年西安坐标系”,因此把“一张图”数据库空间数学统一设计为该坐标系。

四、结论

能源综合服务分析篇7

关键词门户网站发展盈利战略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根据门户网站所提供信息服务的特点,可将其分为综合型门户网站与垂直型门户网站两大类。垂直型门户网站主要靠提供某特定行业的信息、服务获得盈利。本文侧重对综合型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和盈利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为未来门户网站的发展提供参考。

1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按门户网站提供的主流服务的不同,可将其发展过程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检索服务阶段。此阶段互联网刚刚兴起,门户网站主要提供搜索服务和网络接入服务,引导网民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第二阶段,内容服务阶段。此阶段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大,侧重信息内容提供服务的门户网站开始成为市场主流,凭借其“内容优势”,吸引用户注意、提高网站浏览量,通过网络广告盈利。但盈利模式过于单一,使其盈利能力较弱,难以承担市场风险。第三阶段,多元化服务阶段。此阶段互联网技术进步迅速,网络用户需求渐趋多元化,门户网站开始提供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短信彩铃、网络社区等多样化的服务。目前,随着web2.0的推广与应用,互联网开始进入整合时期,门户网站将更为注重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博客、空间、播客、社区等。

2综合型门户网站的盈利分析门户网站作为商业型网站,盈利是其核心目标。本文从利润指标、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及发展战略三方面对四大综合型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tom在线”进行比较分析,探知影响门户网站持续盈利的因素及其获得竞争优势应采取的策略。

2.1从利润指标进行分析基于利润相关指标对四大综合型门户网站进行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在收入和利润水平上,新浪2005年度有所下滑,搜狐略有上升,网易和tom在线则获得较快增长;网络广告仍是新浪、搜狐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tom在线依靠无线互联网服务获得了可观收入,网易则凭借网络游戏获得了丰厚收益,并抢得门户网站的“头把交椅”。四大门户网站在业务上有不同的侧重,从盈利指标来看,在无线互联网服务、网络游戏等商业模式的挑战下,广告商业模式的市场影响力趋于平缓。

2.2从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盈利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一系列业务流程创造价值,形成产品或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并从客户获取收益的商业系统。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利润,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利润点、利润对象、利润源、利润杠杆和利润屏障(见图2)。

(1)利润点:指企业获得利润的产品或服务。产品或服务必须针对客户需求。各大综合型门户网站的产品或服务基本上都包含网络广告、收费邮箱、手机无线业务(短信、图铃、彩信等)、网络游戏、网上商城等,但各大门户有所侧重。

(2)利润对象:指客户。企业应着力分析并发掘现有的及潜在的客户需求,注重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综合型门户网站面向各个年龄层次、各种职业的互联网用户,网站设置多种栏目、提供多种服务来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相对而言,网易、tom在线对年轻用户更具吸引力,新浪、搜狐则更受成熟、理性用户的青睐。

(3)利润源:指获取收入的渠道方式。企业应不断扩展其市场和营销渠道。从收入获取渠道来看,网络运营商是门户网站主要的信息和服务的宣传、发行和交流平台;支付可在电子中间商(电子支付)、移动运营商(手机支付)完成,在线下也设有充值网点。但与各大门户合作的网络运营商、电子中间商、移动运营商分布广,种类多,不尽相同,工作流程也有差别。

(4)利润杠杆:指为吸引客户、获取收入采取的相关活动,对企业的关键活动起到了辅助作用。综合型门户网站为吸引用户,树立网站形象,广泛开展了与网站价值创造相关的活动。如全面、热门的新闻资讯、免费邮箱、搜索服务、网上交互空间(论坛、交友、聊天室、社区等)、图片等大量免费增值服务,但品牌各异,有新浪爱问、网易泡泡、搜狐nba中国官方网、tom在线宽频等,还通过线下举办活动或提供赞助,集聚网站人气。

(5)利润屏障:指企业为防止其他竞争者掠夺其利润采取的措施。综合型门户网站提供多样化的综合型服务,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且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许多成熟用户对网站已形成一定的习惯与忠诚度,因此,对新进入者来说行业进入门槛较高,风险较大。尽管如此,腾讯、猫扑等网站仍然进入姿态强劲,门户网站的竞争愈趋激烈。在综合型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同质化现象明显的背景下,门户网站必须着力实现差异化,建立利润屏障。现今,网易的网络游戏存在一定技术壁垒;tom在线与skype形成了联盟合作壁垒。

2.3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在激烈竞争中,四大门户借助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战略与思路。①新浪致力于扩展旗下的五大业务主线,包括网络新闻及内容服务的新浪网()、移动增值服务的新浪无线(sinamobile)、社区及游戏服务的新浪热线(sinaonline)、搜索及企业服务的新浪企业服务()、网上购物服务的新浪电子商务(sinae-commerce)。目前,上海盛大网络公司是新浪的最大股东,业界对这两大巨头能否实现业务整合和优势互补正翘首以待;②网易在互联网应用、服务及技术开发方面保持着业界领先。它通过oem的方式借google、搜房网等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而更专注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塑造,特别是对大型网络游戏的自主开发与经营;③搜狐提出建立“2c”模式,即企业客户业务线(corporatebusiness)和个人用户业务线(consumerbusiness)。2003~2004年间,搜狐并购了青年社区、网络游戏门户、房地产网站、手机增值服务提供商.cn以及“图行天下”五大公司,试图打造最全面的网络资产组合和网络服务平台;④tom在线开拓了跨媒体平台与电信增值业务相结合的新型门户网站模式,形成其在移动增值业务上的特色和竞争力。tom在线正与skype合作搭建tom-skype平台,并与umpay结成策略,以期捕获长远商机。

3综合型门户网站未来的发展策略3.1获得更多互联网用户的关注,是获得盈利的基础任何商业模式的利润均来源于客户,从根本上讲,客户是门户网站的中心,吸引客户的关键就在于分析能给客户带来何种价值,然后采取相应策略来实现这些价值。综合型门户网站应充分发挥网络效应,吸引更多用户关注,提高网站的浏览量和点击率是其盈利的前提。

3.2在多样化基础上寻求差异化,是获得盈利的保证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经历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发展过程。面对互联网内容与商务整合时期的到来,各大门户应基于多样化服务的广阔平台,分析用户需求,细分市场领域,进一步抓住核心用户,挖掘潜在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将多样化与差异化结合,利用差异化建立利润屏障,从而获得行业竞争优势。

3.3追求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获得盈利的条件网络经济存在可复制性,一个好的盈利模式容易被模仿;互联网上成熟的信息服务可替代性强,用户的选择范围广,转换成本不高。要想维持客户的忠诚度、形成客户对网站的品牌认知,必须追求思路上、技术上、战略上的不断创新,通过不断深度挖掘已有的盈利点、培养产生新的盈利点来避免门户网站盈利模式的同质化现象,形成门户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4整合资源,寻求联盟合作,是获得盈利的手段网络环境下,信息处于大而无量状态,产品服务开发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任何一个综合型门户网站所能控制和掌握的信息、技术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它为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创造新的发展契机。事实上,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企业产生利润的可能和手段会更多。门户网站不仅应加大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还应积极寻求与其他企业合作,借助其他企业的技术、客户、资本等优势,扩大业务量,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产生系统效应,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4结语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综合型门户网站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其盈利前景非常广阔。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中各网站间为争夺用户、获取盈利,其间的竞争与博弈十分激烈。因此,在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信息与服务的平台的基础上,寻求网站的差异化、特色化,抓住关键盈利点,加强合作,不断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将是综合型门户网站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倪娟。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研究[m].cnki优秀博硕论文库,2005

2张晓洁。门户:拿什么赌明天[j].it经理世界。2005(5)

能源综合服务分析篇8

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渐完善,管理措施不断加强,对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水资源管理投入不足,计量监控设施不足,法制、体制、机制以及管理能力等不适应严格管理制度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开发过度、用水低效、排放无序、处罚无力等不适应严格管理制度的现象,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4]。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现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仍存在不足,主要包括:(1)体制不顺制约着水资源管理的发展;(2)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不够严密;(3)水资源管理的基础薄弱,考核指标可操作性差;(4)水资源管理监管执法存在难题;(5)现行制度没有充分体现社会管理的理念。因此,要解决水资源浪费、用水效率低下、水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分紧迫。要确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

2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主体思想要落实“三条红线”,然而“三条红线”的划定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事实上供水工程的来水量、用户的用水量等内容都是不确定的,具有动态性,因此红线的划定是相当有难度的。最重要的是“三条红线”如何落实实施,如何通过控制指标的实时反馈,使管理部门快速反应,最快最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管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如何落实?严格管理的考核指标如何分配?“三条红线”如何保障?如何使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在现状水资源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除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制能否得到落实,如何将水资源管理中无法量化和偏软的指标进行有效考核,将虚化和弱化的管理责任制有效落实,强化水资源管理监管执法,使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顺利实施亟需一套有效的管理手段。

3支撑手段分析

传统的管理方式无论从精度还是效率上都无法满足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且有许多管理条块可操作性比较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达到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接收、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的现代化[5-7]。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水资源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以综合支撑平台为基础,将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源监测和计量、水资源统计、水资源管理考核、水文化、科学理论与技术等非结构和结构化的内容进行综合管理,实现水资源管理的总量控制、效率控制和纳污能力控制,建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支撑。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采用由上而下的管理手段,将水资源用户的信息终端进行采集和传输,利用一套水资源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进行严格管理,将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方案、规定、条例、制度等内容可视化、流程化和规范化,以有效指导水资源的价值取向并进行快速反馈,形成连续不断反馈的动态管理过程。在此基础上,以综合支撑平台为纽带,落实“三条红线”的有效实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3.1平台的基本特点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支撑,包括:定性和定量信息、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个体和群体自组织的多样性以及信息的不完备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可操作性尚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倘若要使建立的平台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非结构化的信息结构化,开展多信息的组织和融合,定性定量结合进行水资源管理的形式化描述,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实现复杂问题特定条件下的相对简化,体现辩证思维和社会思维。(2)可以把分布数据变成信息,把不同层次的、多种领域的知识综合,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统一起来,快速提高共享、服务、规范化能力;在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通用、同步和共同建设的目的,并能够进行快速的推广应用,相应的组件和主题要可视化、规范化,并方便保存、重用和积累。(3)按照从上到下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向,先描述应用主题及流程图,再提出对应的、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设的基础,以避免重复建设,并增加基础建设的利用率;模式的应用要通过组织、搭建,并不是按照功能开发的,同时要有行业标准支撑和相应的平台产品应用,是可以实际操作的应用模式,并能够针对突发事件可以快速组成应对系统。(4)按照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方向,通过知识图把数据、信息及知识可视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如水资源严格管理红线的对比、指标对照、合理配置等,直观、动态、可以变化,让管理具有操作性。(5)利用组件化技术和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以主题为中心进行特定时空下的信息组织与问题描述,实现复杂问题的形式化、结构化和相对简单化,并应用综合集成支撑平台实现应用、会商研讨与决策服务,采用组合及综合的集成方式,通过分析比较、决策评价,可以获得满意或和谐的协商结论。(6)充分挖掘专家个体和专家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经验知识、决策智慧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丰富、扩展和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经验和做法),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和谐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环境下提供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决策服务。

3.2主要技术支持[8,9]

(1)采用组件化技术对水利业务进行组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按照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进行水利业务组件的开发,通过web服务的方式对组件进行,向用户提供服务。采用富客户端(RichClient)模式开发支持知识可视化的综合集成平台。(2)以面向服务的思想为指导,研究并构建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便于组件库中组件的存贮、组织与管理。(3)用知识图来描述水信息应用的事件、主题、过程及相关知识是水利业务应用知识描述及可视化,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4)信息提供商在提供数据时,往往都是零散的、异构的数据,用户在应用时存在许多困难。利用Soa思想,可以把纷繁复杂的数据,组装成为灵活的、复杂的数据信息服务给用户使用。(5)采用“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按需获取,分布处理,统一调度”的网格技术平台方案,是构建水利应用支持中心的关键技术,它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为基础,以服务能力描述、服务注册与发现、服务动态绑定、服务组合功能实现机制为核心,在虚拟的组织结构中,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可配置的动态信息服务、协同分布式支撑应用、知识化的集成决策服务。(6)建立平行系统运行的基本框架以及人工社会与实际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协议。建立平行系统的多目标、多效能解决方案的评估体系。建立平行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和对应的控制及自适应算法。建立基于摄动分析和序贯优化的平行系统的新型优化方法。利用计算实验对实际系统的组成与行为进行辨识和控制的方法。

3.3严格管理应用

3.3.1体现总量控制红线的水信息服务与供水管理控制

水资源信息服务包括水资源监测信息服务、水资源信息、水资源综合信息服务等。水资源信息服务是在信息采集传输系统采集信息的基础上,对数据信息进行展现、分析与整理,直观地反映水资源形势及开发利用状况。供水管理包括:水源地管理、地下水超采区管理、供水工程管理,以及供水行业管理等业务。水源地管理重点针对集中供水水源地(含水库、湖泊、江河和地下水水源地等,包括应急备用水源地)管理。实现对不同级别行政区、不同用水户、不同水资源分区的用水总量控制。

3.3.2体现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的用水管理模块

以供水水源和用水户为基础,对用水户实时管理和用水水平实时评价,实现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用水管理包括:水资源论证管理、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以及用水水平分析等业务。

3.3.3体现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排污口与水功能区污染控制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管理等业务。水功能区管理包括:已划定水功能区(包括地下水功能区)基本信息管理;污染物纳污总量控制管理;水体纳污容量控制方案管理等功能。实时监测排污口安装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排污计量装置、污染物在线监测装置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控装置,进行排污口的登记造册,实施责任到户制度。同时,当污染物种类等发生变化或污染物排放超标时,可进行水功能区水质污染模拟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3.4水资源管理业务模块

主要完成:(1)水资源调配管理。包括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调度业务处理等业务。(2)水资源统计管理。包括各类水资源信息的统计及等业务,主要是实现对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简报、水资源管理年报、水务管理年报、地下水通报、水质旬报等的管理。(3)用水户奖惩管理。对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中超出“三条红线”控制的用户,根据具体情况自动分析惩罚措施,并对表现较好的用水户,自动分析奖励措施。

4结语

能源综合服务分析篇9

关键词综合网络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故障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160-0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本身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接入网、汇聚网、骨干网与数据中心的相互连接;移动网与固定网相互连接等。综合网络的发展给网络管理的操作性以及动态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使得综合网络管理变得更加广泛。

想要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监管,需要运用委托的方式对运行中的通信技术进行收集和分析。然而,这种模式有着一定的缺陷性:在使用对象上缺乏普遍性,因为这种网络管理的对象只能局限于协议栈底层,不能对高层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一些跨internet的大型应用系统就不能使用这种系统软件来进行操作;另外就是这种管理系统缺乏一定的智能性,不具备较强的自动功能,并且还缺乏一定的实时性。

本文对综合网络管理体系结构进行了论述,并研究了系统管理技术、策略服务方案等一系列故障性问题。

1管理体系结构

综合网络管理结构技术由四层模式组成:第一层是被管对象层,网管在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的时候,可以通过其自身的网管进行整合并对故障发出警告。其中它支持的协议有tCp、Snmp、CLi、oSi、Cmip等;第二层网络管理层包括很多网元服务器,网络信息通过每一个网元服务器对资源进行转发和控制;第三层网络管理服务器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控制下层的网元结构,另外还可以提供信息服务;第四层系统服务器由多个应用系统管理(SystemmanagementSma)和资源库组成。Sma能够查询资源列表和资源信息。

通过上述结构层次可以发挥网络管理多种特点,实现其可伸缩性以及相互操作性的特点。

2综合网络核心技术分析

2.1综合网络中的应用系统管理技术

大型网络应用系统具有信息资源丰富、用户多等特点,在使用这些网络系统的时候一定要有安全系统做保证,其中服务Sma可以快速查询资源信息列表。其中的网络网元服务器能够对相关资源信息进行搜集,然后通知网络管理服务器,最后将这些网络信息传至应用服务,将其过滤和注册,最终完成资源信息的搜集和应用。

2.2基于资源依赖性分析的故障管理技术

随着应用系统资源复杂程度的提高,故障处理的难度也相应加大。在网络管理结构中,网络管理的中心节点经常要处理大量的事件信息,这样会出现网络阻塞问题,浪费大量的网络资源,还无法适应对故障处理速度要求较高的系统。充分发挥网元服务器的作用,可以实现局部网络故障智能处理的目的。智能处理故障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首先在网络对象工作出现故障时,网元服务器要尽快获取离故障最近处的事件信息,并及时地清除多余事件信息,然后再根据资源依赖性关系图和方法,对故障信息的关联性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过滤,过滤后的信息交给网络管理服务器进行处理;或者采取有效措施对某些故障进行修复。通过以上信息搜集程序可以及时有效的查处资源信息发生故障的原因所在,并进行准确修复,不但可以节约了网络管理信息的流量,还能有效提高处理网络故障的效率。

2.3策略服务方案

在策略服务的支持下,应用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智能处理能力,并能系统性地解决问题,系统的扩展性也会增强。策略的产生、删除、修改、管理以及分发都属于策略服务的范畴。根据策略管理的作用可以将策略服务分为:

1)策略控制入口peC(policyentryConsole),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策略及相关信息的存贮、浏览、删除、输入等工具供管理管理人员使用。网络管理员可以浏览并修改peC读取的策略与策略信息,如果修改或删除了一条策略,CpC就会从peC得知策略变化,并根据这些资源信息来对相关策略和结果做出判定,网络管理员能够利用这些结果对网络进行更好的控制,并对CpC做出指示,从而显示出及时更新的信息。

2)策略应用程序接口papi(policyapi),使用户在制定存贮、编辑、删除以及管理策略方面,通过自己编写的程序就能够直接完成。papi具有的接口功能,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客户的身份进行正确验证,同时将策略系统进行仔细配置,并将信息传接口的各个功能构造进行及时修改、储存等,papi实现了网络自动化管理的目的。

3)中心控制器CpC(CentralpolicyController)的主要作用是对策略辩护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对策略进行准确检测,以确定出现了多少条变化的策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央控制器可以做出相应的操作。当发现某条策略变化时,中央控制器就能及时地将出现的相关情况告诉pDp(policyDecisionpoint),并使其对变化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检测。从物理角度来说,如果中心控制器处在一种分布式的环境之中,或许它是分散的,但是如果从逻辑方面的作用上来讲,中央控制器就是一个完善的整体。

4)策略决策点pDp(policyDecisionpoint),能在对网络策略进行检测的时候,还能将其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对网络对象进行沟通,处理pep(policyenforcementpoint)提出的不同策略的服务请求。也可以对现有网络资源对象中的策略与后来修改或增加的策略之间的矛盾进行检测,并告知pep检测结果,由pep对策略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能源综合服务分析篇10

关键词:管线信息系统;arcGiS;autoCaD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658-03

1吴江区地下管线现状分析

城市管线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城市发展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的重要保证,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现状资料是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是规划和市政部门审批管线的重要依据;是管线单位进行日常维护和改造的基础资料。随着吴江城市建设区域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与改造日新月异,各种类型工程管线的变更速度也在加快,但重要的管线资料却落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1)缺少相应的地下管线动态管理机制。07年在吴江老城区地下管线普查之后,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但没有及时对该管线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管理,导致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却没有更新,原先建立的系统成了资源浪费。

2)缺少统一的管线资料保管单位。各单位的地下管线竣工资料不及时归档,管线档案管理缺少法规保障。对已存在的管线资料不能进行统一管理及合理利用,导致资料分散,更重要的是地下管线档案资料不完备,直接影响了整个区域范围内的管线的整体管理与规划。

3)管线资料质量不高。现有管线竣工资料都未经正规测绘单位严格按三维坐标进行竣工测绘,可信度差。新建的地下管线资料即使绘制了主要道路地下管线平面位置,也没有对管径、长度、埋深及管线中的控制阀门等设施加以标注。因此,一旦道路拓宽,原来的参照物发生变化,管线平面位置便无法确认。由于没有准确的现状资料可供分析,造成设计施工困难,管线审批工作盲目性大。

4)地下管线信息共享困难。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众多,如涉及到电力、电信、给排水、燃气、有线电视等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协调以及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相关部门在建设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时各自为政,系统之间信息不能共享,或者只是有限共享。

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城镇规划、建设及管理过程中与管线相关的矛盾,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线运营的预警分析、事故处理,已势在必行。

2吴江管线信息系统及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概况

1)建设目标

吴江管线信息系统及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吴江区现有地下管线信息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资源共享;建立城市综合管线数据处理与维护的统一平台、管线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为城市管线的规划设计、市政工程项目审批、施工及运行管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统一开发利用提供完整的综合管线基础数据,为城市发展预测及政府各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标准及规章制度建设、数据库建设、系统软件建设三个部分。吴江区管线信息系统及共享服务平台数据库的建设目标是建立统一、标准化、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一体化的全区基础地理数据库。该数据库既能与各种数据采集手段有很好的接口,方便地将各类采集到的数据经过格式转换、整理入库等过程顺利入库,实现数据的及时动态更新;同时又能提供数据共享服务,通过将基础地理数据库成标准化的数据服务(如wmS服务、瓦片服务等),为全区各部门的专业应用系统提供方便的数据共享服务。

系统软件建设具体有:

①管线数据监理入库系统。该系统提供给管线生产或提供单位,重点检查提交的管线中间成果是否符合规范,并给出监理结果提示,确保数据入库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符合规范的数据可以直接转换入库。

②综合管线查询分析系统。综合管线查询分析系统主要实现规划管理部门对综合管线数据的各种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例如:

空间查询:空间查询功能主要是在地图窗口提供的GiS分析功能,包括缓冲区分析、空间关系分析等功能。缓冲区分析是指对图上选中的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按照设置的距离值生成缓冲区,并进行分析。空间关系分析是指按照图形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分析相关的空间对象。分析方式包括相交、包含、穿越等。

管线空间分析:横剖面分析

通过鼠标拖动形成剖面线,根据剖面线所截到的管线、道路线等要素,按照空间关系绘制出管线横剖面图。在横剖面图上可以直观了解各管线在横断面上的分布位置,从而分析在同一断面内各管线在垂直位置上的相互关系以及与道路中心线、道路边线的关系。

③数据与应用维护系统。实现综合管线数据管理系统人员、权限、地图、地物的维护与配置,以及系统有关参数的配置、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

④综合管线共享管理系统。实现将各类管线数据为符合oGC标准的数据服务,支持其他部门管线系统的调用与叠加,在基本图形操作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管线横剖、纵剖分析等功能,该系统应侧重于综合管线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应包括:综合管线数据共享服务子系统、综合管线共享查询子系统、维护配置子系统三部分构成。

该系统集多部门、多种类的综合管线数据共享管理、海量基础数据共享管理、后台运维支撑以及查询分析应用等功能于一身,需全面考虑效率、高并发、稳定、安全、开发等因素,以便为全区各部门、相关管线权属单位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综合管线数据共享应用服务。

3)系统整体框架

根据应用软件系统,结合综合地下管线数据的采集、整理建库、数据共享等应用来整体设计吴江管线信息系统的框架。

4)开发实现路线

采用arcSDe+oracle的数据管理方式,数据库平台为oracle,GiS平台主要采用arcGiS。保证与已经建成的吴江区规划管理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

为了方便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符合规划局业务办公人员的操作系统,要求综合管线查询分析子系统采用autoCaD平台开发,并与现有的规划管理系统CaD图形管理系统兼容,并能无缝集成,能在规划管理系统CaD图形管理系统中实现综合管线查询、分析系统的功能,能叠加应用其它规划成果资料,以方便业务办公人员的使用。

5)软件环境

①数据库平台

本项目采用oracle作为整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库平台。

②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是吴江区管线信息系统及共享服务平台的应用主体,本项目选用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为arcGiS10,arcGiS是esri公司集40余年地理信息系统(GiS)咨询和研发经验的一套完整的GiS平台产品,具有强大的地图制作、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的能力。arcGiS10能够全方位服务于不同用户群体的GiS平台,组织机构、GiS专业人士、开发者、行业用户甚至大众都能使用arcGiS打造属于自己的应用解决方案。arcGiS10的性能进一步提升,架构进一步优化,功能上进一步增强,为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更强健的基础设施,更灵活多样的扩展能力,和更多即拿即用的应用。

在吴江区管线信息系统及共享服务平台的GiS平台选用上,主要采用arcGiS10来进行数据的入库、更新和分析管理;空间数据的存储主要采用arcSDe10。

③网上平台

webGiS技术是GiS技术和intenet技术结合的产物。目前国内外的主要GiS厂商基本都有自己的webGiS产品,如eSRi公司的arcGiSServer、mapinfo公司的mapXtreme、autoDesk公司的mapGuide、以及SupermapiS、GeoSurf等。考虑到产品的稳定可靠性和良好的性能价格比,所以本期项目的系统选用eSRi公司的arcGiSServer作为webGiS平台。

采用arcGiS系列软件作为吴江区管线信息系统及共享服务平台,它完全满足支撑GiS软件的需求,即:

①项目所采用的支撑GiS软件要求拥有完整的GiS产品线,各产品采用统一技术开发,各产品间的数据应用无需额外处理可直接互相访问。

②本项目所采用的支撑GiS软件应采用先进的面向服务体系结构,能够实现在不同的软硬件环境下高性能运行(如在windows、Linux、Unix等操作系统上均可实现跨平台高性能运行),并能够提供64位计算版本,支持主流的云计算平台。

③同时采用arcGiS平台系列软件,将能与现有系统具有良好的接口和兼容性。

④系统开发平台

选用microSoftC#.net2010作为系统的主要开发平台。它具有丰富的工具、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简单的数据库存取方式。

3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展望

1)统一管线数据标准,完善管线更新机制。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只是对既有管线进行的普查,如果不及时更新信息,新普查的成果又会成为历史资料。由于管线数据标准和不同单位同类管线数据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各类管线竣工数据采集各自为阵,还需要统一管线数据更新标准和数据格式,指定数据更新维护部门和人员,以保证综合管线数据能正确有效及时地进行更新。

2)地下管线的三维展示和空间分析。隐蔽性强、错综复杂是城市地下管线的主要特点,而且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用三维来显示管线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出其分布特性,结合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三维技术,直观显示地下管线的空间层次和位置,以仿真方式形象展现地下管线的埋深、材质、形状、走向以及井的结构和周边环境。与以往的管线平面图相比,极大地方便了排管、井占用情况、位置等信息的查找,将会为今后地下管线资源的统筹利用和科学布局、管线占用审批等工作提供更准确、直观、高效的参考。

3)实现地下管线多元化的应用。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后成果的应用除了实现政府内部、政府和相关专业运营、维护单位的在行业领域内的有效利用外。还应充分利用在灾害防治、抢险救灾等安全预防和应对领域。同时,在保证数据安全保密要求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网络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百姓对关系民生的公用事业管线信息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