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55

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篇1

abstract:theprefabricatedconcretehousinghasbeenrecognizedbythestate,publicandindustryandisdevelopingrapidly.Fromtheperspectiveofconstruction,thispaperanalyzesthekeypointsanddifficultiesofprefabricatedconcretehousingconstructioncontrolfromthedetaileddesignoftheprefabricatedcomponentsofthesebuildings,constructionschemeandconstructionorganizationdesign,constructiondetailsconstructionqualitysupervisionandcontrolmeasures,etc.

关键词:装配式住宅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新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控制

Keywords:prefabricatedhousing;reinforcedconcretestructure;constructiontechnology;newtechnologypromotion;qualitysupervisionand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152-03

0引言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力争10年内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将迎来巨大发展。装配式混凝土住宅满足了政府9070政策要求,各项参数和结构形式科学,产业化效果较好,在万科等地产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成效和经济效益[1-2]。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需要严格做好施工深化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并严格管控施工安全、质量和进程,可以实现节约资源、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减少影响并取得良好的施工和使用效果[3-6]。

1工程概况

广东省某住宅建筑位于市中心区域,施工条件限制较多、工期紧张、节能减排和现场环境等要求严格,综合分析后决定采用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形式。该建筑地上九层、一层地下车库,建筑面积11678m2,核心筒和主要承重结构采用现浇施工,预制装配部分主要有外墙墙体、飘窗、楼层叠合板、楼梯梯段和非承重墙体等。

2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深化设计

2.1基于性能的建筑施工深化设计

项目建设重视抗震防灾工程要求,施工深化设计基于五大性能目标实施,即: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弹性工作目标(抗渗抗裂等要求)、小震条件下主体结构的弹性工作目标、中震条件下损伤全部可修目标、大震条件下主体安全目标和防连续倒塌等要求。

2.2深化设计要点

施工总承包单位需要整合参建各方信息,做到有理有据、思路清晰的深化设计,明确交接面。参与装配式建筑施工深化设计人员必须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土建和安装两个方面都有足够的理解。深化设计重点在功能需求和生产施工需求两个方面着手,综合各个专业需求,完善并深化设计内容。深化设计成果需要各方协调意见和矛盾,经建设方最终确定成果并开始施工。

预制构件质量是装配式建筑的可靠保障,深化设计对整个施工过程意义重大。在组装模板和检查工作中,底模表面保持高度的平整,确保构件观感效果,不同模板间的螺栓连接要求完备、拧紧,侧模高精密度定位,接缝常常使用原子灰填塞,然后抹平磨顺。严格检验和验收程序,有不满足设计要求问题必须解决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预制构件常用柴机油混合的脱模剂,深化设计时该部分必须明确涂刷流程和构件保护,通常涂刷一遍就必须经棉纱擦拭,油膜薄层要均匀。复测面砖流程需要对面砖的背面处理工艺详细说明,确保面砖质量以及缝隙要求。图1所示为外墙板预制构件施工现场。此外,还需要对粘结层的混凝土浇捣、保温层处理、预埋件的施工和固定、钢筋骨架入模施工、结构层的混凝土浇捣、混凝土的养护以及脱模、吊运和堆放等进行详细深化并严格控制管理施工。图2是门窗及门窗洞钢筋骨架预制构件。

3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比常规建筑更依赖于施工组织设计质量,其吊装等现场协调能力需要很好的掌控。现场的布置和选用机械首当其冲,构件堆放需要遵循存放受力状态和安装受力状态保持对应,不可出现构件翻身等过程受损问题。外墙构件节点、外墙连接、楼梯和防水节点设计为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难点,图3为本项目建筑外墙防水节点深化设计图,深化细节,很好的指导施工。

施工流水、资源投入和单元段划分等借鉴传统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经验,并结合装配式建筑特色予以改良。图4为预制墙面板装配施工流程图,该分项工程施工组织分四个阶段,采取标准化操作,确保施工质量。

4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细节

施工前确定了详细的施工工法和细部做法,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安全施工和高品质施工标准严格执行,确保标准化、产业化、物流化且专业化的高效率施工。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施工重点工作质量管控细节包括构件的预制生产加工、构件运输和现场堆放、定位钢筋并校正、安装前准备、安装连接、现浇节点并处理保护。构件在现场的堆放需要专人负责管理,不同类型构件结合特征采取不同的堆放架和支护措施。注重节点施工质量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一个特点,图5所示为外墙节点构件预制到施工。各项预制构件确保吊装、定位和连接工器具提前到位,施工流水畅通,保证效率是管控的重点内容之一。

根据设备的参数、环境情况分析,确定现场吊装方式、起吊位置和吊装细节,注意控制预制构件重心作为起吊点,按照制作和安装状态分析结构确定加固措施。辅稳定工具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较多,根据预制构件的特点、尺寸和施工顺序严格选择。图6所示为整体式构件装配现场,施工过程中的防护工作非常重要,图示中可变动的围挡与可移动防护架在本项目安全保障工作中作用显著。装配构件使用了新型的插销式可变围挡工具,而后挂墙板则使用了可移动式的防护架工具。施工遵循先承重构件、后非承重构件原则,在主体梁柱现浇完成后,安装预制构件,在节点连接处预埋构件,清理后现浇保证一体性。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调节螺栓非常普遍,简单快捷的实现精度控制。

5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质量管控

施工质量监控要从质量管理体系开始严格规范,确保控制预制安装整个过程的高质量要求、零缺陷要求、快进度要求并避免浪费和污染。要从技术上、材料上、施工细节上全方位把握,严格图纸会审和技术方案的审核,统一调配和校验工器具,严格管控材料检验,通过项目部自检、参建各方互检和交接检全面高效质量保障。密切关注现场环境、温湿度等条件,进而合理组织施工时间和流水计划,吊装过程中实时观测确定吊装钢丝绳一直处于竖直状态,节点浇筑前检验接头处细节处理质量,浇捣要保证灌浆饱满。

本项目经过测算,本项目(平均用电约12.7kw・h/m2)较传统模式建筑(平均用电约17.8kw・h/m2)节约用电约28.67%,本项目(平均用水约0.47t/m2)较传统项目(平均用水约0.69t/m2)节约用水约31.25%,本项目(平均模版消耗约0.0061t/m2)较传统项目(平均模版消耗约0.0124t/m2)减少模板消耗约51.28%,本项目(平均模版消耗约0.0049t/m2)较传统项目(平均模版消耗约0.0228t/m2)减少脚手架使用约78.69%,显著降低了建筑废弃物及其他污染物产生和排出。电力节约主要体现在现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动棒、现场焊接过程中电焊机械、运输塔吊等使用方面,室内外照明也有明显节约。水资源节约主要体现在现场对模板用水、人员用水、材料用水和其他物资需水均非常少。项目应用的新型围挡体系减少了脚手架需求量,减少了施工时间消耗,同时更有力的保证了现场安全。由于湿作业工作量较少,产生垃圾的源头很少,现场采取了多项文明施工措施,抑制了废水、废弃物等产生。

6结论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优通过质量评定验收,达到了预期的施工目标:

①深化设计和精细化施工管理实现了标准化和高精度施工、全计划流水、程序化与顺序化操作、减少环境污染、工器具高效周转并避免了质量通病发生;

②在节水、节电、减少模板使用、减少脚手架使用和减少垃圾废弃物排放等方面,装配式建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召新.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2]沈孝庭.产业化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与施工应用技术[J].住宅科技,2014,34(6):81-84.

[3]张海燕,申琪玉,黄玉龙.香港地区新型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施工研究[J].建筑技术,2009,40(8):747-750.

[4]郭正兴.新型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规模推广应用的思考[J].施工技术,2014,43(1):17-22.

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篇2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1-0164-02

随着建筑行业生产模式的不断改革升级,致使我国的建筑产业化也发生了极大转变,其中装配式建筑结构模式便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为了满足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舒适、和谐、绿色的居住条件,成为了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行业更要紧抓大好时机,有效的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房屋的抗灾能力,保证与环境协调发展。

1.理论思路

(1)经济效益。建筑行业在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属于支柱行业,其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对于经济效益来说其评价指标是多样化的,其中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全生命周期成本。本文中对于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和使用阶段的成本上。而有关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就是与传统建筑经济效益进行对比的结果,也就是在全生命周期成本下进行传统式与装配式的对比进而得到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

(2)环境效益。有关环境效益的内容多种多样,本文的环境效益主要是从节水、节能、节财和节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另外,还通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方式从建筑和使用两个阶段分析了低碳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3)其他效益。装配式建筑结构模式囊括了多个优点,属于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除了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时还具有其他众多的效益,比如改善施工环境,提高建设效率和降低工作事故等。本文对于其他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变生产方式和提升生活品质两方面。

2.综合效益分析方法分析

2.1经济效益分析

(1)建造成本。装配式建筑就是通过专用的连接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将各种各样的通用预制构件进行连接,使其具备产业化生产的专用建筑技术。无论是在建造成本还是核算上都和传统的建筑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别。在建筑成本上的分析主要是集中在建筑部件生产成本、运输和安装成本核算所具有的经济效益。

(2)使用成本。由于在使用成本上装配式建筑远远低于传统建筑,所以在全生命周期上装配式建筑具备极高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相关装配式建筑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分析了其使用成本。1)管理成本c1在房屋建造过程中由于装配式建筑模式使用了全新的技术和材料,所以在后期的维护上要普遍高于传统的建筑模式。2)能耗成本c2作橐恢秩新的建筑方式,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环保的作用,其能源的消耗成本要比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明显较低。其主要的能源消耗集中在采暖、电费和燃气等日常的使用费用上。3)大修成本c3在装配式建筑结构上通常采用的材料都具有优良的强度和耐久性,所以在日常的维修和保养上的成本投入要比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低。4)日常维护成本c4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后,物业公司都要对房屋进行日常维护,比如电梯的维护、小区环境的保持以及管道的维修等。经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装配式建筑在日常维护的投入为40元/m2,而传统的为65元。5)残值c5经过长期的使用,建筑达到使用寿命后,其自身有一部分材料可以进行回收再使用。实际上,当建筑达到使用期限时,这些建筑材料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能够将其转变成为具有新型节能功能的材料,进行重新建设,这也落实了国家提出的“节能环保”的政策。通过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装配式建筑结构方式的残值可以取8%,而传统的则为4%。

2.2环境效益分析

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建筑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造成环境破坏,保证建筑与内外环境协调发展,所以人们在推广装配式建筑时都十分注重环境效益,这种建筑模式也正好符合国家的环保政策,其环境效益显而易见。(1)节水效益V1建筑行业的用水量一直在全社会总用水量中占据着极大比重,并且呈现出上升趋势,而采用装配式建筑能够更大的降低建筑用水量。通常,建筑行业的用水主要集中在施工和生活用水上。装配式建筑是先在工厂生产pc预制件,减少了混凝土和设备用水,避免了湿作业,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用水量。此外装配式建筑采用机械安装,减少了工人数量,便于现场管理,也减少了各种生活用水和浪费。(2)节材效益v2装配式建筑是在工厂制造预构建,对其生产方式,以及使用的材料和产品质量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浪费。此外,生产预构件的工人都是经过培训,具有良好的技术和极强的责任心,从而减少了不合格件的出现。(3)节地效益V3虽然我国具有辽阔的疆域,但是能够用于建筑的土地极少,所以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成为了城市发展首要解决的难题。采用装配式建筑能够有效缓解土地不足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装配式建筑采用的材料多为高强度的轻质材料,通过增加建筑层数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另外,建筑的使用周期也是影响建筑用地的因素,装配式建筑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能够极大减少建筑用地的占用。(4)节能效益v4节能效益主要集中在施工过程中的用电量和使用阶段的能源节约,在建造过程中装配式建筑普遍采用的保温节能材料极大的降低了能量损耗。(5)碳排放的效益v5建筑物的碳排放是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无论哪个阶段都有碳排放,所以发展低碳建筑成为当前保护环境的重要方向。在装配式建筑中采用大量的新型环保材料能够有效降低碳的排放。

2.3其他效益分析

(1)生产方式的转变。装配式建筑的大力推广,也使建筑工人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同时也降低了工人技术参差不齐的现象,避免出现较大的员工流失情况。工人都是经过考核后招聘上岗的高技术工人,这样也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从原先的手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劳动。

(2)生活品质的提升。装配式建筑所具有的环境效益能够极大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条件。环境能够影响心情,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心情,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篇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政府及企业各部门逐渐提高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关注力度。为保证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需加强对国内建筑行业转型工作的思考,运用合理的安全风险评价方式来辅助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确保在施工环节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能够满足工程所需,转换原有的施工管理方式,找寻安全风险因素所在位置,避免存在施工质量问题。

1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1.1安全风险指标与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

1.1.1人员与机械设备评价指标机械设备与劳动力作为装配式施工的重要组成因素,员工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安全教育与培训、从业人员质量;机械设备的选择、安拆、养护以及维修等环节在工程质量管控期间发挥出重要作用,可加强对管理因素的了解(如图一所示),落实员工管理与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通过网络环境的宣传来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水平,发挥出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实质作用,根据吊具的选型及数量来稳定构件生产环节,使机械设备在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环节高效应用,满足各项工作的连贯性要求,规避此工程运行期间的安全风险[1]。

1.2建筑工程内物料评价指标

装配式建筑工程运行期间所实际的物料种类较多,工作人员需通过预制构件、临时支撑系统、施工工具来保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其整体质量进行勘察,在质量满足安全标准会开展后续工作。因此,建筑工程内物料评价指标可规划为构件运输及安置、构件生产、工具应用以及临时支撑系统四个方面[2]。1.2.1构件运输及安置根据构件类型进行分类,制定完整的预制构件运行方案,使其在运输环节不会受到环节、运输设备及台架影响,加强运输防护措施的应用,避免构件出现破损、变形以及断裂;根据施工现场配置设定专用堆放场所,按照不同规格、种类、施工次序划分所需摆放位置,降低构件倾覆概率,以提高其应用性能。1.2.2构件生产可通过预制构件的方式来掌握此项系数,以混凝土、钢构件为例。在操作前期承包部门需根据自身资质来制定完整的管理方案,保证内部安全机制的合理性,结合各单位的规模进行分析,检测构件的实施状态,实现对建设单位的监督,使检查工作可以顺利开展。设置驻厂监理人员来对各环节进行监督及管理,若存在隐蔽操作,可在监理签字后实现浇筑,保证成品构件能够满足工程建设所需,运用盖章签字的方式来提高施工环节的整体安全,确认好各项标识后即可出厂。1.2.3工具应用在装配式建筑工程运行期间,预制构件的安装较为重要,内部连接构件种类较多,可通过分析的方式来实现对各个区间操作质量的验收。其中包括螺栓、钢筋、灌浆套筒等常用构件,需在一一检验后应用在施工环节,确保施工工具符合国家建筑施工标准,通过抽样检验的方式来增加后期的设置,以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内的连接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在吊装期间吊索、吊架以及吊具也需在安全验算后进行使用,通过定期检查,抽样调查的方式稳定工程的运行状态,保证其整体质量。1.2.4临时支撑系统加强对装配式建筑构件的思考,保证吊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稳定安全装置的运行状态,使临时支撑系统的设置与施工安装预制方案相协调,根据内部结构来计算各项参数,保证审批、审查及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外挂脚手架环节[3],临时支撑系统强度不达标,则无法保证构件的平衡,增加安全事故出现的频率。

1.3建筑工程内技术评价指标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效果更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施工工艺也即将面临革新,展现出此技术的优势。基于此技术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组织设计方案制定以及节点和结构的安装方面。通过施工现场勘察,策划设计文件的方式来实现施工现场全局性的勘探,发挥出科学编制的合理性,结合实际工程所需进行思考,保证吊装、新工艺、专项施工、防护支护方案执行的效率,根据此技术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掌握节点及结构框架的稳固点所在,使点支承式连接、钢筋浆锚搭接等相关工艺可以顺利开展。

1.4建筑工程内环境评价指标

在建筑工程实施前期,良好的施工环节作为安全分析评价工作的辅助因素存在。为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人员不仅需对现场环境进行勘察,更需对自然环境以及环境进行考察,以此3项指标作为重要的安全评价环境影响因素。1.4.1施工现场环境主要表现为工程运行期间的施工文明,其中包含围挡设置、安全标识、卫生条件、材料堆放、粉尘状况、废气物料、废水排放、噪音及振动控制[4]等施工现场的文明。1.4.2自然环境可根据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状况进行改变,其对员工的施工所带来的影响较大,风、雨、雪、雾等自然现象都会对施工现场带来影响,制约吊装等作业的开展,施工人员需结合实际气象因素进行分析,如5级以上风力条件下不施工,维护员工的自身安全并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1.4.3环境装配式建筑工程对施工环境的要求较高,需结合周边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加强对此区域治安、电压、电网[5]等状况的分析,在满足项目开展要求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以降低安全风险产生概率。

1.5建筑工程内管理评价指标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与安全管理期间,各部门需严格遵循国家、政府及公共机关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按照此过程来开展后续工作。在此背景作用下,管理评价体现在安全管理措施、质量管控、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安全事故预防等方面。1.5.1安全管理措施建筑工程的实施需严格遵循行业法规及国家法律,保证所执行工作的规范性,根据现场要求来策划实际编制,辅助工程运行方案的设定并组织施工设计工作的开展,满足上级规划出的流程安排,使操作人员通过专项方案审批、审查的方式来进行工作,确保每一份文件都在盖章完毕后开展。这样可保证现场操作与文件方案的一致,实现安全技术的交底工作,运用书面的形式将各类文件进行分类及记录,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方便后续安全风险评定工作的开展。1.5.2施工质量管控工程项目部门需履行岗位职责,控制安全检查制度的运行方式,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各环节工作进行检查,了解各部门项目质量,通过记录表的填写方式来降低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通过时间、措施及技术转换的方式来对各项操作进行修正,运用二次复查的方式来提高此工程运行的合理性,进而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安全。1.5.3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在项目工程开展期间需明确各环节的责任机制,划分总包单位的岗位职责,通过各方之间的商讨来保证此项目的质量与安全,落实员工岗位职责,实行安全防护工作,保证分工的明确,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并让员工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来开展后续工作,保证构件厂家所生产产品的合格性,若需应用在装配施工中需提供相应的检验报告,证明构件生产及运输工作的合理性,通过全过程的监控来运行安全生产程序。1.5.4安全事故预防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运行需秉承着“安全第一”的操作原则,通过对安全事故的预防来规避在项目运行期间所遇风险,提高员工对自我安全的重视,在最大程度降低对质量带来的影响,设定预制应急方案,保证预案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实现对各项工作的防护。

2aHp—aBC评价模型测定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环节所产生的安全影响因素较多,为保证各项参数及指标设定的合理性,需结合实际工况进行分析,掌握不同环节的指标差异。基于aHp层次分析方式进行分析,实现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相关指标的测定,掌握施工环节的权重所在,利用aBC的分类方式实现对各区域风险的评定。这样可理清重点风险、施工管理风险等产生的区域,利用模型算法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进行勘察,发挥出其实际参考意义,保证建立评价、综合风险值集成、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项目工程内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掌握综合评价因素所在,规划出6个一级安全分析评价指标:机械设备(R1)、人员素质(R2)、管理(R3)、物料(R4)、技术(R5)以及环境(R6)评价指标。可结合二级指标来将综合风险值集成工作进行转换,根据装配式建筑现场的检查工作对安全风险进行打分,利用算法F=e-(10-G)的方式计算出二级指标权重。其中F作为准则层的基础综合风险测定值;e为指标层权重;G为从1-10的指标风险值。这样可根据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准则层数、指标数来掌握此环节的安全风险指标。一级评价指标内的权重值可通过分层的方式进行设定,由装配式建筑施工内的专业人士进行判断,构建出完整的评价指标矩阵,通过基础算法来实现内部权重的继承,这样可以规划出变量因素为R={R1,R2,R3,R4,R5...}2.1.4aBC分类法的在安全风险评价环节的应用aBC分类法(具体以a、B、C的风险等级方式排列)可在二级指标权重设立完毕后开展,根据装配式建筑施工来将内部风险进行分类,掌握风险程度并将其规划为三级,利用数据收集集成。信息分析的方式了解二级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可得出,总权重在70%以内划分为a级风险,90%以内为B级而95%以内为C级。以机械设备评价指标的风险打分工作为例,将打分项目分为:机械设备的选择与安拆、安全防护、养护三个方面,根据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实现对各个区间工作的控制,避免a级风险的产生,让管理人员提高对a级风险的重视并将划分规划为重点进行管理,实现对各区域工作的防护;B级风险隶属于次要风险,可对施工人员给予相应提示,掌握安全风险源所在,加强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有组织性的危险防控计划;C级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内,划分为一般风险,辅助管理人员作为风险预防与参考即可。

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价的实例分析

本文为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风险评价工作的完整性,以装配式住宅小区为测评实例。若此项建筑占地面积为4.1万/m3.规划出装配率为72%,地基所用面积为1.2万/m3。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来聘请施工单位,利用技术人员对不同风险指标进行测定,实现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打分(具体评价指标如表一所示),这样可以规划出此项建筑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保证装配式施工质量,实现对其中风险值的把控。由图一可知,在装配式建筑工程运行期间,工作人员需对人员、机械设备、物料、技术、管理以及环境等指标进行安全风险测评,保证其在运行过程中层次权重的整合力度,确保通过一致性检验环节所得结果的准确性,使各区间参数能够与实际建筑工程相协调,根据图中的二级指标来分析安全风险参数并运用基础分类的方式来实现对综合风险值的评测。这样可用aBC分类法来对风险值进行测定,运用计算的方式来实现对风险点的测定。以此来保证安全防护措施的满足,使技术水平、员工操作能力、设备养护及维修得到一定的提高,将重要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归为a类;工程操作人员综合素质,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工作,临时支撑系统,装配式施工中的设备选择与安拆,施工质量及检查以及构件生产等方面规划为B类安全风险;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其他施工安全影响因素规划为C类风险,以此来通过不同级别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测定,这样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操作,使工作人员严格遵循上级领导所下达的指令,开展具有安全保障的管理措施。由此可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可增加科学技术在此期间的应用,保证此项工程的实际质量并通过科学评定的方式来实现对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量化,通过层次算法来引导管理人员开展全面性的风险识别工作,掌握在工程运转期间各项操作的主次之分,制定指标权重的运行方案,以实现对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评定,进而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减少在施工环节的安全风险因素。

结语

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篇4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建筑结构施工;叠合板技术

1引言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建筑行业发展充分地体现出城市的进步。在这个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不仅能够缩减工程的实际施工成本,还能减少施工阶段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装配式建筑结构与建筑行业发展需求相契合,需要重视叠合板施工技术的应用,保证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2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应用优势

叠合板施工技术作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常用施工技术,合理应用这个施工技术手段,不仅能够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还能在某种程度上规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结合以往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叠合板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叠合板施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缩短工程施工工期,主要是因为叠合板已经在工厂内完成了基础性施工,不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叠合板的二次处理,避免相同施工步骤的重复操作,从而保证建筑装配式工程施工能够如期完成。第二,叠合板施工技术在建筑装配式结构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经济成本支出。例如,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可以利用预制叠合板进行施工,有效地减少施工中模板的支撑应用,逐渐在工程施工中减少有关这部分施工经济成本的投入。第三,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和钢筋绑扎施工而言,叠合板施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的应用,整个施工操作流程更为简单,不容易在工程施工中因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问题,导致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效果。第四,利用叠合板施工技术手段进行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且能够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施工操作,更好地满足工程后续的建设施工要求和技术标准规范。基于上述的施工优势,不难发现我国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中,利用叠合板施工技术开展相关施工活动,是当前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越来越多工程施工应用这个技术手段。

3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3.1叠合板的制作。在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深化分析,保证构件加工生产的有序进行。在深化分析施工设计图纸时,工作人员不仅要对不同专业技术需求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施工设计的集合度,还要对相关标记符号进行简化和规范应用,促使专业需求得以精准性表达。同时,要深入分析建筑构件的生产工艺,主要是在施工设计图纸分析之后,对模具的组装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在实际生产叠合板的过程中,保证模具侧模的垂直程度和拼装尺寸,保证模具能够被清理干净,禁止在钢筋材料上涂刷隔离剂。而且,在落实钢筋工程时,要根据构件的加工图纸进行依次安装,并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避开预埋构件。此外,需要在地面与构件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进行堆放存储,并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和刚度要求来确定构件是保持立放方式,还是保持平放方式。通常情况下,叠合板构件需要选择平放方式进行堆放存储,从而降低对其质量的影响。3.2叠合板的运输。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叠合板运输方案,并在存储、运输、吊装、构建等过程中,如果出现叠合板的破损问题,是很难对其进行修补和完善的,不仅会延误工程的施工工期,还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单位在运输叠合板构件之前,需要制定科学的运输方案,并在运输之前对构件的数量和信号以及规格等进行仔细核对,检查材料的出厂合格证书等文件。其次,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运输车辆,如使用平板拖车或者大吨位卡车。通常情况下,在运输叠合板构件时,需要采用平层叠放的方式进行装载,并在实际的装载过程中,要在车厢的底部位置铺设2根截面面积为10cm×10cm的方形木头,且在方形木头上铺垫厚度为大于15mm,包括15mm在内的柔性垫和硬性橡胶垫,保证叠合板构件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施工质量。最后,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驾驶人员需要对整个运输路线进行分析,仔细查看沿途的路况情况,保证运输路线上的路况正常。而且,在叠合板运输过程中,要保证运输车辆处于平稳驾驶状态,避免因驾驶车辆的颠簸,以及驾驶速度的变化,影响叠合板构件的质量,实现对影响构件结构质量的外力因素的控制。3.3叠合板的吊装。在叠合板构件的吊装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对模数化吊装梁结构进行合理应用。在具体的构件吊装施工中,需要保证4个吊点位置的受力均匀。在腹筋和格构梁上弦交界位置设置吊点位置,促使吊点位置与板块之间的实际距离为20%~25%的板长,并在实际的构件起吊过程中,要保证吊装的缓慢施工作业,增强叠合板构件起吊的平稳性和高效性。在采用锁链吊装方式进行叠合板构件的吊装施工时,需要合理地应用4个闭合吊钩和专用锁链,促使其能够对实际受力进行平均分担,实现多个位置的均衡起吊。在这个过程中,吊起的锁链长度通常是4m,并在吊装叠合板构件时,需要在施工作业位置的上方300mm处略作停留,结合实际的安装施工位置进行方向调整,做好准确的施工位置定位,保证安装施工的质量。此外,在吊装过程中,为避免框架柱上设置的竖向钢筋与叠合板结构中的预留钢筋出现碰撞问题,需要在吊装叠合板的过程中,保持停稳慢放,避免因吊装施工中叠合板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导致板面结构出现质量问题。而且,在实际的吊装安装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叠合板的安装施工位置进行矫正,如嵌入楔形的小木块进行位置调整,禁止使用撬棍对叠合板构件进行调整,避免损坏构件的边缘位置。在完成楼板的铺设施工之后,要保证构件结构的平整性,避免叠合板下边缘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以及保证叠合板安装组成的密闭性。如果叠合板之间的组合安装出现缝隙问题,需要对缝隙进行封堵处理或者适当调整,保证板底没有缝隙。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安装施工中,利用叠合板施工技术手段开展施工活动,不仅要做好叠合板构件的制作生产,还要注重叠合板构件的安装组合施工,并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进行叠合板的吊装施工,提高叠合板安装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同时,参与构件安装施工的技术人员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提升,保证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长久发展,促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建筑企业的行业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梁伟,张泉,宫文晋.某大型公建装配式叠合板施工技术要点[J].建筑技术,2018,49(S1):76-78.

【2】刘洋,李志武,杨思忠,等.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研究进展[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01):61-68.

【3】杨士珏,邓淦群,戴祝泉,等.装配式结构叠合板串吊施工技术研究[J].施工技术,2018,47(S4):595-598.

【4】郭舒,郭建华.装配式建筑预应力叠合板生产质量技术措施[J].混凝土世界,2019,118(04):78-82.

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

为满足生活工作需求,现在建筑工程建设所需电气设备更多,这就对电气系统设计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现在建筑工程逐渐向多样化、智能化发展,为确保电气工程可以满足实际需求,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好技术分析,从不同角度出发,确保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效果。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1.交叉作业多

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必须要针对其所具有特点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来编制施工方案,争取做好每个细节的管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项目主要包括安装的电缆桥架与架上电缆、安装电线杆上电气设备与架空线路、安装成套配电柜与控制装置、安装动力装置以及照明配电装置等,并且在施工时经常会与其他专业产生交叉作业,增大了施工[1]。现在建筑工程结构越发复杂,所需电气装置数量更多,导致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工程施工与管理均面临更大挑战。

2.工序复杂

现在建筑工程逐渐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为满足基础功能应用需求,电气设施更多,复杂程度也就更高,对系统设计以及施工管理均有更为严格的要求。电气工程主要系统有自动控制系统、语言识别系统、图像识别处理系统以及语言处理系统等,不同分项系统对应功能不同,对施工技术也存在较大差异[2]。再加上不同分项系统间交叉作业多,导致施工工序复杂。为保证建筑电气工程正常运行,需要在根本上做好施工管理,应对工序复杂特点,来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减少施工问题的发生,并控制建设成本。

二、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要点分析

1.照明系统应用

建筑工程电气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分为集中控制、照明控制、现场控制以及火灾控制等方面,设计时可以从照明灯具、光源以及控制系统三方面着手,选择智能化照明灯具与材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在保证照明效果的同时,降低电能损耗。其中,现场控制分项,可以将信息接收器安装到照明系统内,并选择用交流电源直接控制方式,重点区域应安装智能开关。而集中控制部分,需要就整个照明系统安装一个中央监控设备,完成各分项运行状态信息的收集,为设备的维护管理提供依据。

2.线路系统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内不同设备运行功率与抗干扰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布线设计要求不同。如常用电源线、信号电缆、控制电缆等需要采用分管、分槽施工方式,而计算机与网络控制器等设备布线则应选择与弱电工程共用接地干线的方式[3]。智能控制技术在线路系统中的应用,需要做好各个细节的控制,提高布线设计方案的智能化,即对温湿度传感器线路、流量计线路、水位开关线路等,需要进行专门设计施工。其中要注意抗干扰性能高的设备,可以适当缩短与防雷接地布线的距离。而抗干扰性能较低的设备,不得与防雷接地共用,布线施工时要最少保证与防雷接地距离20m。

3.供电系统应用

供电系统是建筑电气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电工、控制技术、电子、信息等专业学科。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其中,可以提高供电系统运行稳定性,需要从细节做好管理,如微处理器的安装可以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整个供电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网络布局,降低管理难度。通过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供电系统回路状态的测控,同时满足人们对信息通信信号接收质量要求。

4.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一般会设置自动控制与保护系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可以进行自我保护与控制,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智能化技术可以被应用其中,提高建筑电气智能化自动控制效果。如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利用GpS定位功能,实现建筑电气工程内各设备、线路以及配件的定位,然后通过传感技术将各部分运行状态信息传输给计算机系统,最后对收集的所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针对不同设备构件实际状态给出相应结论,按照预定系统程序完成控制管理,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三、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措施分析

1.合理选择变压器

变压器是建筑的电气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选择,其在运行时内部交变电磁力线会在内部铁心叠片位置出现磁滞或者涡流新型,而造成空载损耗。结合这一特点可以选择用S11、S13等改良变压器,通过对传统叠片式铁心结构的优化,来达到减少变压器铁心内部磁阻的目的,降低空载电流,提高其运行功率因数,在保证供电效果的同时,降低空载损耗[4]。

2.配电箱安装优化

在对配电箱等装置进行安装时,需要严格按照专业规范来进行,做好各个细节的控制。应结合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要求,来选择配电箱类型,对物业与消防单位等要求进行分析,从专业角度分析,避免初选设备混乱以及误装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也不能随意对配电箱内部零件进行更改。要求安装技术人员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可以为安全按照专业规范进行施工,且在配电箱安装完成后对各细节做好检查,确保不存在遗漏问题。保证配电箱设施容量能够完全满足建筑用电需求,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3.用电系统优化设计

工程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对电气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当的智能方案,遵循智能减排原则,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技术与工艺落实的有效性。对于不同分项工程与负荷特点,应个面分析对比电气智能技术,选择出最优化设计方案,积极引用新型技术手段,在保证工程功能正常运行的同时,提高整体经济性。另外,还需要做好工程内各设施的管理,尤其是敏感性较高的变压器、电动机等设施,需要进行系统性设计,来控制电路中的功率损耗,提高电气系统智能效果。

结束语:

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提高电气系统运行稳定性以及经济性均具有较大的意义,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做好各项因素的控制,对各分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控制好每个细节,在整体上提高工程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潘书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施工策略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95.

[2]张平.探究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4:233-234.

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篇6

一、房屋建筑中装饰装修施工技术的具体特点

装饰装修施工技术是作为房屋建筑工程的后期处理工程,是一项科学并且具备艺术创意与技巧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是对房屋建筑形象外在展示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房屋建筑中,装饰装修施工技术首先要进行规划设计,与需求者确认其要求符合后再进行装饰装修施工,在这个环节当中创新设计以及实际装修工程实施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实施装饰装修施工中,其室内设计应当满足空间整体性的统一要求,对于建筑的本身和建筑的环境还应当加以美化,对于室内的陈设以及摆放也应当加以兼顾。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科学发展在不断的进步,无论是哪一个专业领域都应当有所前进,不能停滞不前,这样是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的,应当放开目光向长远方向打算,房屋建筑行业中装饰装修施工技术也是同样的。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的融入现代化科技以及新的创新元素,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以及数据整理分析,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媒介及时更新技术信息,提高装饰装修施工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装饰装修施工技术的质量保证。

二、房屋建筑中装饰装修施工技术管理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房屋建筑的利用功能变得更为细致和专一化,不同用途的房屋建筑对室内的装饰装修要求也有所不同。在过去传统的装饰装修技术管理中,其过于表面化以及形式化,没有注重到细节上,这就导致在装饰装修完工后出现部分装饰脱落,外墙粉刷脱落等状况发生,大大影响了施工质量。除此之外,因装修技术不合理不到位,还可能导致房屋内部供电系统发生故障,大大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大型的建筑房屋,如别墅、阁楼、写字楼等,多是会将建筑不同的各项分包给外部的施工企业,对于建筑本身的质量缺乏调查和了解,这就可能会出现施工技术管理困难,或者是管理不到位的状况发生,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产生不小的影响。上述只现状分析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装饰装修施工前对建筑工程缺乏合理的施工计划,没有对建筑工程的内外部各项施工条件加以勘察和了解,对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不完善,这就导致后期完工后的效果与前期预期效果产生较大的落差,施工质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准有限,这对完工后的效果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对质量产生威胁。房屋的隐蔽工程和安装施工在装饰装修中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施工企业在进行排水工程管道安装时没有进行水压测试,往往导致安装完的管道系统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出现管道漏水开裂的状况出现,这就需要施工企业进行检修或者是二次安装,造成施工成本增高和工期延长。

三、房屋建筑中装饰装修施工技术的管理分析

何为装饰装修施工技术管理?就是针对房屋建筑在进行装饰装修施工时,对其技术资料的匹配、人员配置、施工进度监督以及工程质量验收等方面进行合理管控和安排,这些方面的好坏是对房屋建筑装饰装修施工技术管理水平高低判断的重要依据。在进行装饰装修施工当中,应当加强对技术资料和施工质量的管理和监督,适时对施工效果加以估计判断。在此同时还应当对施工质量加以评定和记录,不定时检查并加以监管,使得装饰装修施工得以顺利进行,保证施工质量。在房屋建筑中装饰装修施工应当结合实际状况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是建筑企业的核心,也是其生存命脉。在进行房屋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前,企业应当对建筑各项装修要求加以整理分析,依据企业已有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施工技术管理问题加以分析,针对性的制定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并跟踪改进。应当针对房屋建筑工程的具体特点和装饰装修要求,合理分配装饰装修设计师对设计图进行深化设计,在具备可操作性的前提下,还应当体现装饰装修的具体风格和特征。依据相关的技术规范要求和工程装饰装修施工设计配备相应的技术岗位,对不同的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加以明确和细化。还应当不定期对装饰装修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包含基础技术、专业技术和安全施工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水准。在房屋建筑进行装饰装修施工时应当加强监督管理机制。想要更好的推进对装饰装修技术的管理,切实有效的落实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就是成了其必由之路,这对建筑施工质量保证以及有效开展也是有所助益的。在进行装饰装修施工时,应当设置相应的施工现场监督人员,对施工环节实施调查巡检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确保每一项施工工序达标后,才可以进行下一项工作。对房屋建筑中装饰装修施工技术各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想要装饰装修施工顺利进行,其重要基础就是各项资源配置合理优化,充分兼顾人力资源以及施工机械材料等资源的分配,合理规划施工进程,保证施工顺利进程。装饰装修施工的资源优化,不但可以节约资源成本,减少工时,同时对施工质量提高也有所帮助。对房屋建筑中装饰装修施工现场环境进行优化。传统的装饰装修施工现场“脏乱差”是常见的现象,而对施工现场进行优化就是在保证施工进程顺利,施工质量不被影响的前提下,让施工现场文明化、安全化,避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在施工进行时,应当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不要以次充好。确保施工科学性,对施工人力及机械资源合理分配,不断的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及时排除,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安全。现场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实时检查并记录,妥善保管相关资料,避免保管不当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四、结语

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篇7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预制装配;住宅产业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信息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建筑中的一种革命性技术,具有分析、计算、模拟以及统计等功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同时还可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住宅产业化是我国新兴的一个课题,主要目的是提高住宅建筑的质量,降低住宅建设成本,减少能源消耗,由此可以看出住宅产业化与建筑新型模型技术的目标是相近的,因此应加强建筑信息模型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这也是我国相关工作者研究的主题。

1pC住宅产业化

预制装配式建筑也可以有英文简称pC来代替,pC住宅产业化的含义是指通过工业化方式生产预制装配式住宅,从而促进住宅生产现代化,在生产pC住宅时,首先在工厂对pC住宅构件进行生产和加工,其次利用运输工具将加工好的pC住宅构件运送到施工现场,并在施工现场进行拼装,最后利用拼装好的pC住宅构件建设成完整的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强度、品质以及耐久性好。由于pC住宅构件采用的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因此在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等方面更加的标准化、精细化,因此可以保证住宅建筑的质量;而且由于需要高空作业的构件,如门窗、外饰面等,事先都已经安装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空作业的危险,另外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预制混凝土住宅构件的耐久性、品质以及抗震性能也相对较好。(2)建造速度快。由于pC住宅构件已经制作完成,因此只需要进行现场拼装即可,而且还可以实现结构施工、内装修和外装修同时进行施工,改变了传统的施工工艺,因此大大提高了建造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与传统施工工艺相比,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建造速度可以提高30%-50%左右。

2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

2.1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优势

目前,我国许多建筑业都在使用Bim软件,它主要来源于制造业的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其英文简称为pDm,最早的制造业,如航空、机械以及造船等都采用了pDm软件,其主要管理的是单个“零件”,而预制装配式建筑将柱、梁、板等构件作为“零件”进行生产,因此pC住宅产业化和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非常相近,而且采用Bim软件对住宅产业化能够产生重要作用。

工业住宅的外观较为简单,模块化特点较为显著,因此非常适合采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工业住宅的模块化设计,降低Bim建模工作的难度,另外Bim技术能够满足住宅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减少住宅设计过程中的错误,加强对项目建设成本的控制,提高对住宅产业化建设的管理水平,从而使住宅产业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2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的实际应用

Bim技术在贯穿于装配式住宅中的各个环节(图1),下面主要探讨了Bim技术在住宅设计、深化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应用。

2.2.1Bim在pC住宅设计、深化设计的应用

在住宅设计阶段,可采用Bim技术进行pC住宅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以设备设计等,Bim建筑模型具有计算、分析等功能,因此可以对建筑的日照性能、能耗性能以及结构性进行分析,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在深化设计阶段,由于pC住宅的是在所有构件制作完成后,才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因此这就要求住宅构件一定要精确,否则构件无法安装到位,影响施工质量,还会延长施工工期,增加企业的建造成本,但是这对于单靠工人筛选检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可以通过Bim模型,消除在施工现场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且加强建筑模型的碰撞检测,及时发现构件之间、构件的预埋钢筋之间存在冲突和问题,并根据检测结果,深化设计图纸,对存在问题的设计构件进行相应的调整。

2.2.2Bim技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利用Bim技术可以建立一个建筑管理集成平台,将参与到工程中的不同组织联系起来,如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等,并及时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做好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促进pC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建筑管理集成平台包括一个中心数据库和四大子系统:一个中心数据库为Bim模型中心数据库,主要用于存放Bim模型数据;四大子系统主要有pC构件深化设计子系统、生产阶段管理子系统、现场施工管理子系统以及工程远程监控子系统(如图2),其中深化设计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传输,生产管理阶段子系统主要用于读取构件的相关设计数据,并将pC构件的相关信息返回记录在中心数据中,现场施工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掌握构件的生产情况,如进度、质量等,并在中心数据库中记录构件的安装情况,工程远程监控子系统可以实现pC工程建设进度的动态显示。

3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的进一步拓展

Bi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还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此笔者认为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3.14D/5D仿真模拟

Bim模型可以根据现实中的建筑,建设一个虚拟建筑,因此工程现场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解决,4D主要优点在于增加了时间的维度,因此可以利用仿真模拟技术,对不同建筑施工方案优缺点进行检验和分析,并对其进行比较,最终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5D主要优点在于增加成本的维度,可以通过Bim模型使工程预算和项目成本可视化、精细化,而且5D仿真模拟可以对多个成本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了解各个成本方案之间的差别,从而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成本方案。

3.2数字化制造

pC住宅的采用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因此利用Bim模型,一些住宅构件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制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模具设计自动化。利用Bim模型为模具设计提供三维几何数据,从而实现模具设计的自动化。(2)钢筋加工自动化。Bim模型中的钢筋加工相关数据,可以实现钢筋加工的自动化,同时也使得钢筋的用料更加的科学合理。(3)构件检测自动化。充分利用Bim模型中的尺寸数据可以实现预制构件检测的自动化。(4)现场自动定位放样。可以利用Bim模型中的空间信息,实现施工现场自动定位放样。

总结:

总之,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的建筑企业应不断加强Bim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Bim模型中的分析、模拟、计算以及统计等功能,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质量,降低企业的成本,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促进住宅产业的现代化,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诚.Bim技术在pC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12,06:17+19-20.

[2]龙玉峰,焦杨,丁宏.Bim技术在住宅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12,09:79-82.

[3]夏海兵,辛佐先,熊诚,刘立慧.Bim技术在pC住宅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3,S2:157-160.

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篇8

,提高工程的可靠程度,方便工程完成后的检修维护工作等。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属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分支,是GpS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并且根据不同的应用,可以加入仿生学、控制学、自动化以及语言学等学科内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等。

关键词: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1建筑电气工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多,建筑施工技术也不断进步。在建筑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施工项目是电气工程,建筑电气工程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工程中与电气有关的设备、装置等的施工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影响着建筑的投放使用,目前,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开始应用。智能化技术是综合了精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GpS定位技术的一种新兴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工操作量,提高操作速度以及操作精准度,提高工程的可靠程度,并且能够降低成本,方便工程完成后的检修维护工作。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物中,尤其是居民建筑物中,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电气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的主要施工工序主要包括:安装成套配电柜及其控制装置,安装电缆桥架及架上电缆,安装电线杆上电气设备以及架空线路,安装变压器,安装动力装置以及照明配电装置,安装柴油发电机组,安装不间断电源,安装低压电动机、电动执行机构以及电加热器并进行接线,试运行低压电气动力设备,安装开关插座等,安装接地装置,安装母线(包括封闭母线、裸母线以及插接式母线等),铺设电缆线路并制造电缆头,铺设导管、穿管及线槽,对钢索、槽板进行配线,测试线路等的绝缘性,安装灯具及其他照明装置,试运行所有照明装置,铺设避雷设施,连接等位点以及安装接闪器,建筑电气工程的验收等。

2智能化技术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其中,也包括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是GpS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的综合应用,属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分支,人工智能一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主要系统包括图像以及语言识别系统,语言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以及专家系统等。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在控制方面,例如电气控制等。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技术中又根据需要加入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如仿生学、控制学、自动化以及语言学等。智能化技术能够帮助装置或者设备等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管理等内容,并且能够提高工程或系统装置等的整体可靠程度,提高运行速度,加强装置系统或设备的自我保护能力等。

3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建筑电气设备故障预测分析以及建筑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等。所以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等。

3.1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需要有自动控制和保护系统,以便在发生一些意外时,可以进行自我控制和保护,防止事故的发生。而这些自动保护以及控制系统中则可以运用智能化技术。首先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应用GpS定位功能,对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电气设备、线路以及装置配件等进行定位,并利用传感技术进行将电气工程的施工或者工作状况传输给计算机系统,即进行电气工程施工或运行的数据采集,然后计算机系统利用电机设备、电磁场以及电路等学科知识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按照设定的系统程序,如果出现了哪种数据,就该进行何种控制措施。这样就可以对建筑电气进行智能自动化控制。

3.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电气系统的控制和保护,如果一旦出现了问题,智能化程序中没有被规定的状况,则可以发出警报,并对发生问题的部位,进行重点的实时监控,同时,还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智能化故障分析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中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以及模糊逻辑等技术,对发生问题的部位进行故障分析,例如,当变压器出现故障时,便可以对变压器油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缩小其故障范围。

3.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模型,其原理是模拟生化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学机理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运算过程中应用生物界中的进化规律,进行随机性搜索。智能化技术中的遗传算法在电气设备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可以采用智能化技术中的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对电气设备进行优化。

4结束语

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分析主要包括智能化在电气自动化中间的应用、电器智能化对工程故障的分析以及建筑电气自动化对设备的优化应用等。

智能化技术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在智能化的发展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其他的学科知识的发展,将其与智能化的发展相互融合,从而推进智能化的发展,以便对建筑的电气化工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化。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篇9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阻碍因素;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1.040

[中图分类号]tU-0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1-0084-02

0引言

为了顺应时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给人们带来更为优质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装配式建筑正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与传统现浇混凝土施工方式相比,它具有生产效率较高,耗能少,环境污染小等绿色环保理念,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工业化施工等优越性[1],因此装配式建筑将会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装配式建筑就是建造产品的构件或者部品在工厂里统一制作并加工,然后运送到现场进行连接安装,形成一体的建筑产品。装配式建筑目前已成为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是建筑业转型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阻碍因素,应该找到解决途径,实现装配式建筑质的飞跃。

1发展背景与现状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最初的萌芽是在20世纪初期,在二战之后,兴起于欧洲国家,发展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2]。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推进其发展的政策和标准规范,日本形成了本国独有的装配式技术体系,因此两国发展水平较高。此外,法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的装配式建筑也形成逐渐成熟的技术体系,并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最初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装配式建筑,借鉴了东欧国家及前苏联等国的经验,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生产,但因为经济基础等因素,没能发展起来。但在近十年来,装配式建筑进入了黄金发展期。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鼓励并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为我国建筑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2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阻碍因素

2.1造价成本较高

目前,由于装配式构件市场占有额小,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加上税收较高,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所以预制构件价格会偏高,再加上运输安装费以及人工设备费等费用偏高,导致建造整体成本较高。数据显示,与传统现浇相比,造价高出1/5~1/6[3]。

2.2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我国要想发展推广装配式建筑,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质量方面,都应该出台相应的实施标准以及规程,并且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在装配式建造的整个过程,缺乏相应配套的标准技术体系,模块化标准化程度低,各种构件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推广。

2.3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相关规范

装配式建造是生产方式转型的产物,在转变的同时配套的管理体制及相关规范标准也应及时跟随步伐。在施工现场中,对预制构件的精度达不到要求以及现场粗放型的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专业化管理体制,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再者,如果全国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作为依据,企业缺乏相应的参考标准,那么严重制约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4缺乏完善的产业链

首先,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还不算成熟,预制构件的生产厂家不足且构件的单一,导致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小,没有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很难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运输物流方面,缺乏配套的物流系统。在建筑产品设计、生产、运输、施工产业链不完善,没有进行协调组织,缺乏有效地信息沟通。

2.5缺乏R等瞬诺呐嘌

由于装配式建筑是新兴产业,且对参与人员的能力、素质、经验要求较高,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匮乏的。目前来说,对这一行业的设计人员以及施工技术人员和标准化生产的产业工人的培训渠道是缺乏的;企业之间的高技术人员缺乏沟通与交流学习;普通的施工队伍缺乏相应的施工经验,达不到对预制构件的安装运输以及吊装设备的要求,阻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3应对策略

3.1经济成本方面

首先,工厂应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应用标准化流程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优化设计,通过减少资源的消耗来降低原材料成本,由此就降低预制构件的价格。再者,施工单位应注重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训,事先统筹准备,提高预制构件的安装效率,保证安装构件的重复率低,从而通过减少人工费与管理费来降低成本。目前过高的增值税也大大影响其推广发展,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增值税来缩小成本[4]。

3.2建筑产业方面

在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一条完善的产业链能把设计制作、加工生产、现场施工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统一成战线,不仅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预制构件从设计到工厂生产制作,应该不同的环节制定不同的设计生产方法,减少资源的消耗,保证产品的质量。在构件运输到现场到施工过程中,应该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系统,能够适时适量的运送到现场,避免堆积乱放,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利用Bim技术,充分整合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配合,建立管理信息数据化平台,做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性,能够有效地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完善。

3.3政策方面

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不成熟,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缺乏政策的引导以及市场的导向,没有体现出真正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导致我国装配式建筑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如果说国家给予比较完善的相关扶持政策与法律法规,进行鼓励发展,建立有关部门专门负责并进行有效地监督实施,从而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3.4社会认知度方面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与消费,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百姓对其认知度。首先可以对示范项目进行扩大宣传,打造宣传教育基地,让老百姓看到其带来的益处,了解实实在在的实惠,突出比传统现浇混凝土的优势,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市场向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提供对示范工程的科研经费,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投入建设[6]。

4结论

从国家建筑业的前景来看,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指日可待,只有解决了绊脚石,才能让路途更顺畅。笔者首先了解了国内外发展背景与现状,找出了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并针对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装配式建筑改变了传统现浇的建造方式,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工业化施工的建设目标,带来健康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装配式建筑所体现的绿色理念以及体现的优越性,将决定了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成功的推行,将会实现我国建筑业成功升级转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戴超辰,徐霞,张莉,等.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的Swot分析[J].建筑经济,2015,36(2):10-13.

[2]齐宝库,张阳.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5,17(2):156-159.

[3]史玉芳,康坤,王秀芬.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6,37(11):5-9.

[4]施嘉霖,唐婧,张凯.上海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与对策[J].住宅科技,2014(11):1-5.

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析篇10

关键词: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要点,功能

1.建筑装饰的基本功能

建筑装饰的目标是创造审美的价值。装饰对于建筑来说,从来不是一种简单的工程,如果我们把建筑与美联系起来,装饰的因素就会油然而生。装饰不仅具有结构上的功能,同时也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和美学功能。我们解读历史上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都不难发现,装饰的因素在远古时代就得到了建筑师们的极大的重视,装饰和建筑组合一起了一个完整的主题。装饰总是与其功能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角度上说,不存在没有装饰的功能,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装饰,例如步行街上的盲道,它不仅是一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装饰,丰富了铺装效果及表现力。

2.目前建筑装饰施工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生产率正不断地提高,建筑装饰施工离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近。而建筑装饰施工目前的状态有:

(1)作业手段还比较原始。虽然施工过程中使用了小型电动工具,但整体操作来看,仍然属于手工作业的性质。

(2)生产过程还具有含糊性。构配件加工和安装没有分开,基本上由一组人从原材料制作,到安装到位一次性完成。从操作空间来看,构件的加工与安装混杂在装饰施工的现场,不可能按不同工作内容不同的技术难度以及技术等级进行专业的分配。

(3)产品形成的非标准性。大多数产品仍然采用几个桌凳、几件小型的工具,按照现场已有条件,来“量身定作”的作坊模式来生产和安装。由于现场手工作业缺少其行业的标准,很难通过调节设计的数据、调换原材料供应商这些方面的手段,使具有个性的装饰来实现技术的规范化、质量的标准化、生产的批量化。所以,这种施工方式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质量标准反而提高。另外,一个人随时受到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他的技术能力、效率、反应速度、不能保证永远恒定的被发挥出来。装饰工程质量讲究精度的是精度,但各个不同技术水平工人操作的影响下,其精度水平肯定有很大差距。即使同一个人来操作,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内,他所达到的精度也是很难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3.建筑装饰施工相关技术创新及要点分析

3.1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创新

应该让计算机控制的专用机器设备来完成大量的、重复的、高精度的加工。让人来设计和指挥生产及安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总成”装配式施工方式的施工现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装配车间或总装流水线。凡是进入现场的装饰材料不再是素材,而是经过预先加工的总成体系,是已经适合现场特定部位安装的组件。在施工现场不再见到“切”、“割”、“裁”、“锯”、“焊”、“钻”、“刨”、“磨”、“敲”、“粘”、“粉”、“刷”、“抹”、“喷”十四道技艺为主的加工过程和影响环境保护的现象。而仅仅是将各种总成件进行搭配安装的过程。“总成”装配式施工技术管理,已不再是将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进行特定组合的方案编制管理过程,不再是按工艺、质量标准进行现场监控的技术管理。总成装配式装饰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施工深化设计。技术人员从事更多的工作内容是现场3D精密测量、相关机电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的分项总成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现场施程序编制。因此,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

3.2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相关要点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建筑装饰施工中相关的几个创新技术分析,只要表现在吊顶施工、石材饰面的施工、金属饰面施工、面砖饰面施工和玻璃、玻璃镜、软包饰面施工等几个方面。

3.2.1吊顶工程施工

吊顶工程中最常用的是矿棉板、纸面石膏板、以及金属饰面。

从目前情况看,矿棉板、金属饰面吊顶施下大部分工作是骨架安装和饰面板安装,骨架片安装已有专业供应商成套供应。只有边端饰面板常常需要现场加工。如果增加现场测量、深化吊顶排版图将收边处理设计成总成工序。边端收头板加工完全不必在现场进行,纸面石膏板吊顶似乎困难大些,其实并不尽然。纸面石膏板吊平顶,需要现场加工的内容也仅仅局限在边端石膏板,同样,如果我们增加现场精确测量、制作排版图、进行边端收头设计完全有可能进行预制装配施工。

造型跌级、双曲线吊顶预制装配施工困难大些。但是,通过技术创新,有的企业已经成功完成一些跌级吊顶和双曲线吊顶预制装配施工,最早采用的是增强纤维石膏板预制造型部件。经过进一步开发,目前已有厂家可以提供造型纸面石膏板预制部件,其中包括非标吊顶龙骨配套。一些专业厂商开发非标形式预制部件,为纸面石膏板吊顶进入全面预制总成装配拓展了广阔道路,而且,如果在设计上进一步接纳国外通常采用的纸面石膏板离缝做法、无批嵌涂装,则更容易些。

再说墙体饰面。墙体饰面中最常用的是石材饰面、玻璃、玻璃镜、软包饰面、以及金属饰面面砖饰面等。

3.2.2石材饰面的施工

从技术上看,矩形板材预制已经不成问题。一般认为弧形板材要实现预制装配比较困难。随着CaD制图排版精确率的提高,电脑控制水刀切割技术的成熟和趋于普及。以及预先胶粘、统一研磨技术的应用,弧形石材预制装配式施工已经成功。从目前情况看,我们不仅解决了弧形石材的预制装配式施工难题,而且,解决了金属嵌条与弧形石材镶拼的预制装配施工难题,使复杂的弧形镶嵌金属条石材施工通过预制装配总成施工达到更高精度的施工质量。因此,石材饰面彻底预制装配施工的难度已经不在技术上,而在水刀切割价格的下调,在加工厂与项目部施下管理配合方面(包括运送等管理方面)。一句话,在于管理思路的开拓和理顺。

3.2.3玻璃、玻璃镜、软包饰面施工

目前,这些饰面施工已基本采用预制装配式。不足之处在于某些局部未采取现场精确测量排版设计,造成少量部件需要在现场加工。一旦总成装配管理思路确定,问题完全可以解决金属饰面。

3.2.4金属饰面施工

总体卜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在一些超薄金属饰面中,较多采用现场局部调整、剪裁、粘贴施工方式。从技术上分析,金属饰面采用预制复合技术。通过十挂、槽接完全能实现彻底的预制装配式施工。而且,通过技术开发,降低成本的空间还相当大。因此,只要确立总成装配式施工模式,技术上没有太多难题,只是做得相对更好的问题。

3.2.5面砖饰面施工

传统面砖饰面施工方法总体上是现场切割、粘贴施工,未能达到彻底预制装配式。在于某些洞口及饰面边端收头部位还要现场需要大量裁割。主要原因在于未能预知现场实际尺寸,未能在排版图中精确标定每一块饰面的几何尺寸。要实现面砖铺贴彻底预制装配总成施工,关键仍然在于精确的现场测量和有效的排版设计以及施工程序设计。做到测量精确、排版合理有效、施工程序设计得法,面砖饰面完全有可能实现预制装配式施工。

4.结束语

总之,建筑装饰的施工所涉及到的装饰材料品的种类繁杂、规格多样、施工的工艺和处理的方法行也各不相同。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懂得施工技术,也能了解各种装饰材料的性能,还要具备管理和美学知识,才会更好的理解设计的意图,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建筑装饰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