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26

平台经济研究篇1

关键词:网络平台经济;网络平台组织;平台共性文化;共同价值;平台战略

一、背景

当今,网络平台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领域最热门的研究对象。作为全新的现代网络经济或新型服务经济,以需求为核心,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创造出新价值,成为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的网络型、一体化的跨界经济。依据国内经济学家周振华的研究结论,平台经济是一种属于空间经济学范畴的新型经济类型,分为“交易平台经济”和“网络平台经济”两种模式。其中,前一种模式直接与互联网、交易市场主体相关,连接供需双方;而第二种模式将会连接更多的关联方,不仅需要拥有信息、技术,更要具备统一、规范的市场制度体系和相似的文化环境,比第一种模式具有更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双重效应。因此,把后一种模式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网络平台组织

伴随着在共享经济时代商业逻辑的重大变革,“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的组织形态开始大量出现,网络平台组织就是其中之一。

网络平台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多边自组织、自适应系统,其真正的主体是由节点形成的网络,需要有来自节点成员自发的对于该组织协议的认可过程,需要有组织信任、平等文化和创新、创业精神基础,需要有节点间互动中冲突与矛盾的自我消化与吸收过程,才能形成自治的网络平台组织产业定位,从而形成具有优势的、不可复制的网络平台组织的核心能力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各利害相关主体也得到规范、认同与统一,达到自组织和谐发展,实现节点企业与网络平台组织成长良性互动。互动过程中,网络平台提供强大的共享能力,赋能企业,并引领新商业生态繁荣,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并利用网络平台,最终实现协同发展。可以说,“共享经济”是实质,“网络平台”是基础。

三、网络平台共性文化

网络平台组织中的企业具有异质的企业文化环境,在获得节点企业的互补资源能力的同时,通过节点企业文化资源的再利用、企业模块文化资源的深开发以及共性文化资源的强输出,在多层次的动态网络结构基础上形成跨组织的共性文化,从而使原有的文化结构更完善,更适应网络内外动态环境变化的要求。这种共性文化基于认知的信任,通过业务的互相支持、分工配合,技术知识、信息上的交流共享实现,并为平台组织提供了创新空间和创新支持系统。

网络平台上节点企业的文化资源、企业模块的文化资源,伴随着网络平台“竞争与覆盖”、“融合与重组”、“跨越与覆盖”三个从量到质的变化阶段形成共性文化。

(1)竞争与覆盖:从产业链到平台。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都在谋求转型升级,平台塑造的全新产业模式,使得多样化的供给与多样化的需求得以匹配,打碎了原本垂直单向的价值链条,便于节点企业文化的传播。

(2)融合与重组:产业链模块的竞争与扩张。平台是通过产业链的融合与重组而来的。在同一条产业链中,总有某个模块的企业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而为了谋取更多利益或转型,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积极占领产业链高价值部分是重要的扩张策略,而在扩展过程中,聪明的企业就可能会进行平台的搭建。可见,产业链的扩张和竞争是搭建平台的重要手段,加速了企业间文化融合。

(3)跨越与覆盖:跨界的侵略与整合。“覆盖”正是平台时代侵略的表现。平台商业模式瓦解了在垂直价值链上争夺下游客源的单一竞争形势,而是呈现出网状特点,每个平台都可以发展出独特的生态圈,而每个生态圈都可以从四面八方连接不同的市场,侵入不同的领域。覆盖者可以名正言顺的将该产业市场纳入自身的生态圈中,形成生态圈文化。

四、平台文化创造共同价值

1.对“共同价值”的理解。大数据时代,平台上的互联网企业,依托于核心业务具有的信息数据规模经济效应和多边群体间网络效应,以平台文化的共享带动节点企业间互动,通过优势资源的集中和分配,实现以信息数据、文化流和货币为介质的价值转移,完成双向驱动的价值创造活动,最终满足平台企业的需求。其主要特点如下:

(1)互动是价值创造的根源。在网络平台组织中,文化、信息、资源及能力逐渐代替了产品,促使节点企业间良性互动;

(2)平台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扩散的网络锁入正效应,锁定的是共性文化的内容和共享的过程,使得节点企业在竞合中出现趋同现象,从而提高网络平台组织的协作创新及价值创造能力;

(3)共同价值的产生是建立在所有节点企业被公平、平等对待基础上的。

2.共同价值创造路径。在网络平台组织中,共性文化创造共同价值的路径共有三条,如图1所示。

(1)关系活动创造共同价值。关系对话,是网络平台中两方或多方为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平台而一起思考的过程,对话的目的在于不断加深理解。这样的文化平台一旦搭建起来,网络中各方须能分享信息,因此,沟通过程对于关系对话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另外,互动过程本身也起着信息沟通的作用。只有当沟通过程中所发送的各种有计划的信息与互动过程本身传递的信息被统一起来和不断地相互支持时,对话才会出现。有计划的沟通和互动这两个过程正是以这种方式合并为一个关系对话。关系对话过程、沟通过程和互动过程三者间关系如图2所示。

图2中,居于外圈的两个圆代表的是两个沟通过程。两个外圆之间的双向箭头表示,要使关系对话不间断地进行,有计划沟通努力的沟通效果与基于产品和服务的互动效果必须相互支持。中间的关系价值过程说明,假若存在沟通信息方面的不一致性,网络平台上的节点企业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彼此的信任也会受到损害。

(2)联合创新创造共同价值。在联合创新过程中,由认识论和发生论两个维度构成了平台文化。关系价值是通过默会文化和明晰文化之间的连续对话创造出的。

第一,平台上节点企业间的交易关系有利于双方明晰文化的结合。基于交易关系,双方企或为了解决一个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一起交流讨论,或为了一种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开发而组建研发团队。这能够集聚、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双方企业的信息,加速新知识、新文化的产生。

第二,网络平台组织中企业间的交易关系有助于双方企业默会文化的潜移默化。嵌入在组织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非语言形式,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去完成,所以难以在组织之间进行转移。通过节点企业间的交易,企业双方及双方响应部门和人员间由于长期合作形成共识,进而共享经验,各自的组织和个人的默会文化很容易得到理解和分享,从而产生文化倍增效应。

第三,网络平台组织中企业间的交易会促使双方企业的明晰文化和默会文化相互转化。交易活动为企业间互动界定了具体环境,彼此的沟通为双方设置了解释性框架,便于企业将彼此的默会文化外显和共享,有利于彼此明晰文化的内化和吸收。

网络平台组织中企业间的交易关系中所发生的上述三种模式中的每一种都能够独立地创造新文化,但最后一种在共性文化创造过程中发挥着枢纽作用。默会文化只有经过外化才能实现其实际价值,明晰文化只有经过内化才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当这三种过程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时,交易关系中的文化创造就会呈现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3)核心能力柔性带来的共同价值。由于受企业以往管理的影响,企业的核心能力日趋强化,表现在一系列载体上,形成路径依赖。网络平台的特性,可以让企业提高其自身柔性,从而对变化的环境快速做出反应,从刚性逐渐转化为柔性。

因此,核心能力柔性带来的共同价值,一方面表现在网络平台组织的成本/收益关系上。网络平台组织内的节点企业形成了对共性文化的认可,意识到合作是自己发展的理性选择,“贡献”自己的信息和资源为“成本”去分享、共享更大范围的知识、信息、技术,追求网络经济性的效益。共性文化使得网络平台组织中的节点企业调整了自己的预期,追求长期的合作收益,而不是仅仅基于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得;另一方体现在节点企业的联合创新行动上。共性文化为网络平台组织中每一个企业规范了宏文化,创造了创新环境,提供了创新空间和创新支持系统。从而便于启动创新的复杂、非线性的涌现机制。

3.节点企业间关系、平台文化共享程度、网络平台价值创造三者关系。平台组织若要变得更大,就要在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关键的黏合剂就是利益,实现共赢是保证网络平台长久高效运转的关键,确保创造出的价值能够公平合理地传播和转移到每一位价值贡献者,而共性文化是实现共享程度最大化的保障。通过图3可以看出,网络平台上节点企业不断融合,共性文化逐渐形成,并实现了共性文化从共享到共创。随着共性文化共享程度的加强,其创造的价值不断增加,网络平台竞争优势也随之增加。

五、平台文化在共享到共创过程中的动态风险因素

1.企业文化与战略实施脱节。是“战略追随文化”还是“文化追随战略”,关键在于改变文化的难度和涉及到的风险。要实施的战略与企业现有文化匹配度较低,但对于战略的实施却非常重要,这种情况下,实施新战略将会与企业现有文化产生冲突和高风险。平台企业的战略管理和平台文化之间的脱节,将会引起震荡,从而冲击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危害企业的经营绩效,并有可能导致战略实施的失败。

2.客观环境的不适应影响平台文化移植模式。网络平台文化是由群体共同创造的,是一种主流文化适应环境的变异、企业文化经过群体的浇灌扎根于企业土壤里,最终结出果实。平台文化可移植是由平台企业文化的共性决定的,不可仿制是因为新的土壤和环境不适合移植文化的生存。因此,平台文化移植只能是精神文化的移植。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移植再到精神文化移植的过程是一种从低到高、从慢到快的过程。只有网络中群体自觉自愿地沿着同一目标行动,才能取得良好的移植效果。否则,极易发生“橘化为枳”的情况,使果实枯萎。

3.人为因素。在平台文化传播及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中,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人为阻力随时都可能使这个过程面临夭折:消极的思维方式、陈旧的价值观念。其中,消极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轻视平台文化的价值,使得很多企业根本看不到表面太平的背后所潜伏的深刻危机。陈旧的价值观念使得员工会产生反抗和失落的心理,平台文化的“内化”过程异常漫长。

六、小结

网络平台经济衍生出的平台经济模式,成为互联网时代最具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在该平台模式下形成的平台组织共性文化,有效地激励平台多方节点企业间的互动,加速了共同价值的创造及增值,实现了文化在互联网生态圈中从共享到共创,形成多边网络效应的市场战略,即平台战略。今后,平台组织应在平台战略的指导下,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协同发展的大局出发,围绕平台文化,鼓励平台企业文化创新、优化文化共享能力输出环境、创造激励微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持续培育和激发新经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千.互联网企业平台生态圈及其金融生态圈研究--基于共同价值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76-86.

[2]郭劲光.解析网络组织中的网络文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12):756-759.

[3]孟晔.浮现中的新经济形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三位一体[J].互联网经济,2016,(3):12-15.

[4]邹樵,吴丁佳宝,姜杰.共性技术扩散的网络与外溢效应[J].管理世界,2011,(1):35-47.

[5]魏素宝.从产业链整合角度分析企业的行为[J].赤峰学院学报,2011,(7):23-31.

[6]姚凯,刘明宇,等.网络状产业链的价值创新协同与平台领导[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55-59.

[7]邹樵.共性技术扩散机理与政府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

[8]王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5):2-7.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数据对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活动的影响研究”(项目号:2014m561122)。

平台经济研究篇2

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西方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与教学内容常常发生矛盾。上述教改在具体实施中会遭遇很多困难,如进行案例教学可能会导致基本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提供某种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灵活的自主学习。

本研究拟探索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引入毕博平台,为西方经济学提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使课堂中无法完成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毕博平台与传统课堂

教学比较研究

毕博平台是一个具有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功能的课程管理平台,教师可以借助毕博平台创设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更为充裕的时间内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扩展知识。这里将毕博平台与传统课堂的教学进行比较:

1.传统课堂教学

西方经济学的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教师根据学校指定的教材制定ppt或者通过板书,通过语言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主要通过平时问答、期末考试这两种方式来实现,教学地点仅限于课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即使有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互动环节,也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大多数财经类本科院校的教学课时为64个课时,需要完成整个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内容,多数教师只是疲于完成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只让他们被动地去接收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很容易导致学生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所以传统课堂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毕博平台教学

毕博平台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具有以下优势:教学活动不再受到传统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也可不必遵循固定的教学速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调整学习速度。毕博平台教学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学习目的的开放性、评价方式的开放性。教师只需要在毕博平台上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指引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与方向。在毕博平台上,教师可以在线实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还可以在线指导学生学习,在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是极其丰富的,各经济学流派观点不一;经济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很难用单一理论知识进行完整解释。这些知识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很难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完成,而通过毕博平台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相关知识,讨论经济现象,提高学生观察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基于毕博平台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由于西方经济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遭遇课程内容多而课程时间少的难题,大多数教师只能疲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毕博平台教学将西方经济学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通过在毕博平台上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并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互动沟通,学生兴趣小组实时在线讨论,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兴趣及解释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主要以毕博平台为辅助教学工具,就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考评方式等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

1.教学内容改革

西方经济学教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应该覆盖这门课程的基本框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完成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内容,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研究对象为个体经济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有:需求与供给、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及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研究消费者在收入有限的前提条件下如何根据商品的价格购买商品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在成本有限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及生产者的行为又通过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反映出来。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理论,研究对象为经济总体(通常以国家为单位),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有: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是以实现无失业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核心。

上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可在传统教学中完成,但由于西方经济学内容多、理论强、流派杂的特点,教师可通过毕博平台这一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在更为充裕的时间内掌握经济的基础知识和扩展知识。

(1)可以在毕博平台中放入教师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做笔记时间。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认真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如仍有问题,可课后自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2)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联系很紧密的课程,其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但课堂中由于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只会对一部分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可以在毕博平台以讨论的形式列举出一部分经济现象,让学生自己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己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经济学的兴趣。

(3)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教师通常都只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讲解,如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国民收入决定论等,很少涉及到经济理论的前沿问题,如不完全信息理论、博弈论等。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在毕博平台中完善,这样可以完善学生的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4)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系统的理论经济学,其理论的完善有利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如货币政策与货币银行学,财政政策与财政学,这样相关课程也可以在毕博平台中进行链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的宽度与深度。

2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大多数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都有意的将讨论环节删除,整个教学课程都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讲授,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枯燥无味。毕博平台可跨越时空界限,教师可以通过毕博平台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生活很紧密的学科,经济现象无处不在。教师可通过毕博平台实现案例教学。如在毕博平台中由教师提出经济现象,由学生运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如微观经济学中供求理论,在这部分理论学习过程中可以用供求理论来解释我国房屋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理解为什么房屋价格越涨消费者越买,跌时反而不买。在讲解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用边际效用原理来解释婚姻生活中的七年之痒,解释为什么钻石的价格高于水的价格等。在宏观经济学部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介绍我国2008年的经济形势和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及美国次货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是如何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行转化为债务危机的,并介绍各国在面对经济问题时是如何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及效果如何。这些内容都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经济学无处不在。

(2)比较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中很多理论内容不同,但使用的分析方法却大同小异。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很多变量,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却是相似的。如边际效用、总效用、平均效用;边际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比较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方法与分析生产者均衡的方法、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完全垄断的短期均衡等等。在宏观经济学部分中的三大模型。这些内容的分析方法相同,教师可通过毕博平台进行列表,进行比较教学,使学生发现规律,较轻松地掌握这门课程。

(3)讨论式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有限,很少有西方经济学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但讨论式教学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也可通过毕博平台实现。首先将学生分组,并将讨论问题放在毕博平台中。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可结合供求理论讨论分析如何解决我国火车票一票难求的困境;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我国的犯罪行为,并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讨论怎样降低理性人犯罪;结合生产者行为理论讨论分析我国高校扩张是否存在规模经济等。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结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讨论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使用及带来的效果。在线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辅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三、西方经济学毕博平台建设

毕博平台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学习,但是教师应该注重毕博平台建设,完善毕博平台教学资源。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基本内容:

1.提供与教材相配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服务,也可供课后上网自学,深入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2.提供配套的习题和试题以构建在线测评系统,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估;

3.以讨论区的形式供学生对经济学学习过程及经济问题开展网上讨论;

4.提供现实中经济学案例资料,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5.提供经济前沿理论资料以及各经济流派代表人物和观点,完善学生的知识面;

平台经济研究篇3

【关键词】医疗器械检测平台;虚拟仪器

一、前言

根据医疗器械检测效率的提高和检测成本的降低的迫切要求,本文提出三种与计算机结合的方案,这些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医疗器械常规参数的检定要求,并且使得检测更加趋于自动化、智能化。一、医疗器械准确检测检定的必要性

1.保证医疗器械的质量

通过检测才能保证医疗器械的参数设定是否达到使用要求,也才能够确保医疗器械的使用质量,实际的使用情况能否满足要求;都必须要经过检测的器械设备才能够投入到真正的医疗过程中去。

2.保证器械安全性

只有进行仔细的检测,才能确保器械使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安全是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有效检测,能够发现设备是否存在严重的安全故障,是否会对医疗使用造成不利影响等。

3.保证性能可靠,减少因器械参数不正确导致的事故

如今有很多的医疗器械由于自身带有放射性或者其它一些功能,使用不当都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若Ct设备参数不正确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受到的辐射过强;或者超声设备如果强度过高也会导致机体内一些组织器官受到破坏;只有加强对设备的检测检定才能够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确保医疗的质量。

二、我国医疗器械检测设备的现状

1.检测设备便携性较差

如今我国大多数医疗器械检测设备都在专业的检测机构内,很多专业仪器设备都属于大型设备,或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这就必须要专门的设备存放区域,专业的管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是对检测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正因此,导致很多器械无法得到及时、便捷的检测。

2.检测机构对于检测设备研发的投入较为欠缺

检测机构对于检测设备本身的改进和研发缺乏认识,很多时候工作重点放在现有设备的管理使用上;缺乏研发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我国检测机构,检测设备的检测水平;所以未来医疗器械的检测设备必须要更多的进行改进研发。

3.由于医疗器械涉及多学科标准难统一检测有困难

医疗器械设计不仅涉及电子产品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还涉及生物、医学等很多学科;这也导致医疗器械自身的复杂性较高,国家对于器械的制造有严格的卫生要求,但是对于仪器本身的参数要求缺乏真正的规范,比如:许多医疗器械并没有相p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红外体温计,耳腔式的有GB/t21417标准,但是体表式的却没有任何标准。这也造成器械的检测工作中有很多的困难。

三、几种经济便携的检测平台的构建

1.基于单片机的检测平台

由于单片机的价格便宜、性能良好所以在很多医疗器械的检测场合都已得到较好的应用;单片机从最初的8位的8051系列单片机发展到32位的aRm系列,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其功能也不断地完善,利用单片机功能已经能够实现越来越多的需求。单片机实行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其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所以这让基于单片机能够直接、自动、智能的去完成特定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医疗器械的检测工作中单片机能够自行根据已设定好的程序去完成工作;但是单片机器械检测平台,综合检测功能要实现,是比较复杂的,目前还是只能够实现单一的功能,也需要进行专门的“量身定做”,虽然说功能上有所缺陷,但是实用性、实时性、便携性、移动性都有着出色的效果。

2.基于虚拟仪器的检测平台

Labview是目前最为成功、应用最广泛的虚拟仪器开发软件。它是一种基于图形化编程语言的计算机语言技术,可以方便进行虚仪器的开发。通过数据采集卡配合安装有Labview软件的pC平台,我们可以搭建起灵活多变的医疗仪器检测平台,将现有的计算机主流技术与革新的灵活易用的软件及高性能模块化硬件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功能强大有灵活易变的计算机的测试测量控制系统,实现多参数的快速在线或离线检测,且检测结果可以很方便的以图形化等直观方式显示,检测数据也可以很方便的和数据库连接存档。

虚拟仪器技术的优势在于可由用户自己定义仪器的各项功能,且定义的功能比较灵活,也很容易构建,所以在科研、开发、测量、检测、计量、测控等领域将会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数据采集硬件采购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国内生产的芯片,这样能够大大减少设备的成本;同时可以考虑采用usb接口的数据采集卡设备,这样能保证检测设备在很多环境下都能够发挥有效作用,只是需要针对不同的器械设备做不同的优化,也就能够实现对多种医疗器械的检测控制。

3.基于pLC和触摸屏技术的便携检测平台

基于该技术的平台能够真正的实现对医疗器械参数功能的综合测定,而不是对单一功能的测定;因为加入了触摸输入的部分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控制,在各种条件下对设备进行参数的检测。甚至能够模拟出器械在不同工作情况条件对设备的相关参数进行检定。将电脑和pLC通过串口RS232相连,通过专业的pLC专用编程软件GXDeveloper,就可以对pLC进行编程。同样,将电脑和触摸屏通过串口RS232相连,使用触摸屏专用编程软件GtDesigner对触摸界面进行编程。程序被写入pLC和触摸屏的Rom后,pLC和触摸屏之间通过RS232串口相连进行通讯,也能够满足对一些基本参数的动态显示需要。如果说采用触摸屏进行输入成本依旧偏高可以采用一般液晶屏进行代替。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发现如今能构建的经济便携式的医疗器械检测平台,其实用性是比较高的;但是综合性能普遍都存在问题;未来的便携式、经济性医疗器械检测平台应朝着网络化发展,利用云技术在增加检测平台的移动、便携性的同时提高其性能,增加可使用的范围。

参考文献:

平台经济研究篇4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8.06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8-010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以科研型学术型为主转向以应用型为主,并着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和关键。

1改革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环节。理论教学是以理论教学大纲为基础,以教材为媒体,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通过听课、思考、讨论与练习来接受所要求的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而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实验室、实训基地、企业为教学场所,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以达到巩固、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实践教学起步较晚、重视不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加强和创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迫在眉睫。

2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2.1.1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的意识、强烈的愿望和积极的情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是否总能自觉、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实践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之长期从事应试教育的教师不注重启发和引导,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自信,没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

2.1.2创新知识基础薄弱

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设置雷同,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学科之间学习知识重复严重,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不够,学生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没办法又不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在封闭的校园,学生学习的都是死知识,在死知识中浸泡的学生看不到知识的价值,更没有创新的主动,仅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不习惯去主动探索,丰富自己,便形成了知识陈旧落后的局面。

2.1.3思维缺乏创新

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我国大学生习惯于跟随性学习,形成了依赖的心理,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行而不思,创新无望;行而三思,脱颖出新。”只有不断思考,反复推敲,并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实现超越。这正是现阶段的大学生们所缺乏的,多数大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且存在过于严谨、崇尚权威的倾向。

2.1.4创新成果贫乏

由于学校办学的压力,设施不足,减少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常常是闭门造车,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

2.2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而我国高校目前实践教学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1)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上属于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缺乏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很难形成创新实验研究能力。

(2)目前大部分产学研合作仅仅局限于教师,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参与产学研机会。

(3)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产学研的研发中心,各自发展,互不协作。

3改革和创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和思路

3.1更新教学观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重新思考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传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及相应能力,能在外贸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报关、跟单、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科研方面工作的经济学科高级人才”。显然,对实践教学及其作用规定不够明确。应该强调通过实验实训,强调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人际沟通与协调、商务谈判、推销和销售管理等实际工作的经验。

(2)要改变经济管理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树立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观。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独立开设综合性的验证体系,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等探索性创新实践课程的学习,形成与理论教学相平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体系(theory)、验证体系(test)、创新体系(try)的“三t”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促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应结合当前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其核心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包括实习实验实训课程设置、原有课程改革,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调整,乃至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改革创新等。

3.2切实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践基地的硬件与软件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外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校内实验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要确保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以利于长期合作。要不拘一格,积极寻求大、中、小型的国企、民企或事业单位作为合作伙伴,建立确保互惠互利。校内要成立由校级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各个学院或学科就业指导小组充分参与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经常性工作小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既要强调各个学院或学科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要发挥学校职能部门作用。成功的基地建设应该形成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的多赢的局面。

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与校外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互为补充。学校需要大幅度增加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同时,特别要重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共享平台的建设。

3.3不断充实实践教学人才队伍,提高实践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工作的根本支撑,必须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制定并落实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第一,加强人才引进,特别是“双师型”人才的引进。第二,重视教师实践技能培训。第三,稳定实践教师对伍。通过合理定编,科学设岗,以明确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的编制及角色定位、制定室环节特色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保证人员数量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最后,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和质量管理。同时,要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激励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的更新与改革,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模式、途径和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质量控制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卫,崔范明,侯凯.美国一流商学院管理类本科生实践环节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2]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3]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

平台经济研究篇5

1.1必要性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以及及博士后流动站。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验室建设及模拟实验平台是基础,实证研究方法是手段。现如今国内具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基本都购置必备的实验软件及数据库,强调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中的运用。实证研究平台建设有利于我校研究生培养紧跟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实证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可由多个学位点共享,通过购置实验软件,可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多个学位点使用,充分提高实证研究创新平台的利用效率。

1.2可行性

随着实证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国内已有许多销售教学实验软件的公司,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单位专门提供实证研究所需的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生态经济学、土地管理学等数据库,而且以上软件及数据库受到学术界的认可而得到广泛运用。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着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证研究方法也成为日常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为实证研究平台的规范建设提供了前期准备。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北京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实证研究水平高的相关院校建立了相互交流关系,为实证研究创新平台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建设思路与内容

2.1项目建设思路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依托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和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改善教学研究条件,丰富教学研究资源;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及其相关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对项目任务进行明确分工,院内组织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检查,边建设,边完善,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经济实用、功能齐全的集专业实验室和专业数据库及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等于一体的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

2.2项目建设内容与预期目标

2.2.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证研究的基础是对调研方法和数据分析的掌握。一是在学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原有实验平台上,补充购置相关统计与计量分析实验软件包,便于更好地实现数据统计分析、统计作图、建模分析、预测与模拟等功能,使研究生在熟悉实地调研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最新研究方法分析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实证研究技能。二是结合新疆(兵团)农业发展实际,引入土地整理规划、农村调查与计量分析、农业政策分析、农产品期货等方面的实验课程,购置相关软件包,根据本学科各类研究生的需要适时开设,满足分类培养的要求。通过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经过对各类实验软件及程序学习与应用,提高研究生实地调查、数据处理、定量分析及政策评价等方面的技能,尤其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的实践能力。

2.2.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数据库建设。一是在现有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建议大学图书馆或与其合作购置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外文文献数据库,方便研究生随时下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掌握国外最新研究动态,为其论文选题、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支撑,推进研究的创新性。二是购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统计与案例数据库,为研究生的论文撰写提供充分的论据,推进实证研究的开展。如购置国家农业经济与政策数据库、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以及反映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瓜果、蔬菜、畜禽等特色农产品信息的网站账号等。通过专业数据库建设,逐步丰富农林经济管理各类专业文献、数据资源,为教师和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从创新性、规范性、论据充分性等方面提高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增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区内外影响力。

2.2.3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一是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文献数据库。通过与校、院图书馆合作,组织人员全面收集新疆(兵团)“三农”问题相关文献资料,在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数据库建设方法与软件,打造特色文献数据库。二是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统计数据库购置。加强与新疆(兵团)统计局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设法购置统计局农村(场)固定观察点数据,或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借助其调研力量或合作调研,获取本学科研究所需微观层面数据,支撑研究生实证研究。三是新疆(兵团)农村(场)固定观察点建设。整合学院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及棉花经济研究中心的力量,依托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多方筹集经费,通过在全疆(兵团)范围内合理选择样本村(连),着力建设本学科的农村(场)固定观察点。通过组织本专业教师、研究生和绿洲三农学社成员定期赴各点调研,收集和整理统计数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统计数据库。在满足本学科师生实证研究需要的同时,适时进行商业化运营,以此使特色专业数据库建设迈入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自我良性发展。通过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推进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建设,尤其是微观组织层面数据资源调查、收集与整理,在培养研究生实地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等技能的同时,促进研究生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开展研究,进一步凸显学科培养特色,提升本学科在国内的地位。

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平台建设预期效益

通过3~5年努力,可以初步搭建起集专业实验室、专业数据库及新疆(兵团)农业经济特色数据库等于一体的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生实地研究平台,进一步改善教学研究条件,丰富教学研究资源,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本学科培养特色和优势,提升本学科在区内外的影响力。

3.1将成为本专业研究生实证研究训练的重要平台

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和运用主流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增加实证研究尤其是实地调研方法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比重,提升博士研究和学术性硕士研究的学术功底和科研水平,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和公开质量,最终提高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将为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及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条件

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本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研究生培养对师资的要求。

3.3将成为学院对外交流、社会服务与产学研互动的平台

平台经济研究篇6

关键词:商业经济学会学会模式学会功能

商业经济学会的本质剖析

商业经济学会是一种社会中介组织,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其性质是从事商业经济研究的社会中介组织。我国最早的商业经济学会是1979年成立的湖北商业经济学会,至今已经28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1982年成立,至今已有25年,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商业经济学会,甚至有些县也成立了商业经济学会,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基础的社会中介组织。商业经济学会组织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涵特点:

商业经济学会是一种社会中介组织,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它为政府服务,为商业企业服务;它也不是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同一行业的协会组织,因此商业经济学会的会长和副会长不能由企业家来担任,而应由具有一定商业经济学术水平的知名人士来担任。

商业经济学会应体现应用经济的特点,而不是纯粹学术性的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而是研究商业经济的一些理论与实践“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如研究一些政府商业宏观调控部门面临的一些热点政策性问题,研究商业企业所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为商业企业提供理论支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解决商业企业面临的一些难点问题。

商业经济学会是商业经济的学术研究团体,学术研究是其主要的任务之一,学会主要从事商业经济研究,进行商业经济学术活动。

现有商业经济学会的运作模式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商业经济学会经历了体制转轨时期,现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虽然我国大多数商业经济学会仍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但各地联系实际探索了多种商业经济学会的模式。

从组织形态而言,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挂靠国资委,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代管,各地由于情况不同,其组织形态也不一样,主要有6种模式:挂靠商务局的模式;挂靠院校的模式;依托政府的模式;依托商业企业的模式;商业经济学会与商业联合会合署的模式(石家庄市模式);不挂靠任何一个单位的模式,商业经济学会独立运作,自主运行。多种模式符合中国经济和商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具有可借鉴性,其下属的全国贸易经济研究会,还与韩国贸易经济研究会合作,先后开展了多次商业经济学会的交流活动。

从运作的内容来说,商业经济学会是学会,但是学会不等同于行会,它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其主要模式有:学术研究为主,服务为附的模式;服务为主,学术研究为附的模式。但是商业经济学会的研究是以应用经济为主,不是仅仅研究商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商业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由各专业院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来承担,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商业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来,这样就能够增强学会的功能,促进学会与商业企业、促进学会与政府、促进学会与行业协会的紧密联系,否则就理论而理论,或者其理论与实际脱节,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形成“孤岛”。

商业经济学会的功能

商业经济学会的功能与行业协会的功能大体一样,只是相对而言,其特定功能是学术研究,归纳其学会的一般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的功能,如:商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平台;为政府和商业企业服务的平台;专业培训和咨询的平台;学术交流和考察的平台;中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其他兄弟学会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当前应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具体来说,其业务包括组织理论交流,如组织征文、举办论坛、兴办会刊和报纸、出版系列专著等。为企业服务的平台,打造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平台,打造企业与学校沟通的平台,打造会员与会员相互交流的平台。

商业经济学会的运作模式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创新商业经济学会的运作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主体上扩展

商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批发与零售商,而还应包括餐饮企业、住宿企业、物流企业、租赁企业等;商业经济学会在会员主体上不应是“国有商业企业”,而应是多种经济成份的商业主体,形成商业领域多种经济成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会员队伍。

(二)服务上扩展

在研究的基础上扩展服务内容,为商业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为商业企业服务,具体来说,服务包括理论服务、研究服务、培训服务、信息服务、信用服务等。

(三)理论上创新

在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高度,具有前瞻性,同时又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形成特有的成果,注重突出其“应用经济”的特点。

(四)组织上独立

中国大多数社会中介组织都具有“再转型”性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取消学会的“挂靠”单位,形成面向市场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中介组织,从而能够自主的进行商业经济研究,形成相对客观公正的调研报告。

(五)品牌上创新

注重学会的品牌形象的打造,如山东商业经济学会对其商业经济学会的会徽、会旗、理念、手提袋、名片等标识都进行了认真地设计;石家庄商业经济学会与商业联合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近几年来连续举办了五届石家庄零售业高层峰会,2006年举办的中国商业趋势论坛的主题——开创“蓝海”、价值创新,打出了品牌,创出了商业经济学会的品牌,参加论坛的不仅有石家庄,而且还有北京、天津、山东省、河北省、济南、青岛、秦皇岛等地的商业经济学会,还有大量的企业参加。

(六)市场化运作模式

随着我国商业对外全面开放,商业经济学会的工作也必须改革,应放弃传统的行政办会的方式,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会,即保持学会的社会性中介组织的性质,同时又积极开展各种有偿性的服务,如培训、咨询等服务,联系实际探索符合学会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

(七)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省学会相结合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应加强与省学会相结合,联合开展活动,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学会之间的协作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学会工作。

平台经济研究篇7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的意义和必要性

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成果转化的着力点,体现了政府为企业公共服务的宗旨,联结了政府各相关部门对企业的支持,打开了绿色通道,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架起一座桥梁。

1.1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现状

我国专利成果转化工作与国外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源整合还未完成,有许多问题需探讨解决。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提高专利成果转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专利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现状还不尽人意,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还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目前,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率平均为15%,实现产业化不足5%,专利技术交易率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水平。我国的技术转移体系机构很少,政策也需完善,据统计,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为54%,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而美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其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30%,科技对经济的贡献高于70%。如教育部研究课题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专利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lo。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而且国内申请的专利仅有18%是发明专利,而国外企业86%为发明专利。无形资产或者说技术资产的交易处于初级的阶段。我国江浙等沿海发达省份也建立了专利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通过完善的信息流通渠道和灵活的运营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各省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专利成果服务网络,技术服务力度较弱,而作为科技大省,各省无论从人才还是科技实力方面都很强,位于国内前列水平,通过搭建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学习国外和其它省份先进经验将各方资源有效整合满足产学研各领域需求是当务之急,时机已成熟。

1.2国外专利成果转化现状

从国外专利成果转化工作情况看,发达国家均有完善有效的专利体系和战略,这些体系与战略在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美国德国日本在专利技术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有健全的法制保障和成功经验,美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其不仅是当今世界创新能力最强并且最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其知识产权制度也根据本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德国的科技发展奉行“科学自由、科研自治、国家干预为辅、联邦与各州分权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创造公平合理的创新环境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促进专利成果向市场转化。

1.3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具有深远现实的意义

专利技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部门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潜在的产业竞争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自身价值,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加速各省科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建立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将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开发区以及各部门的优势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与共享互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专利成果转化进程,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降低专利成果转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耗、低能耗、低成本和高效益,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制定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规章和制度的同时,创建专利成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迫在眉睫。这一平台的建设,将会对提高我国专利成果转化产生巨大作用并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促进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促进各省经济腾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搭建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探索一条适用于各省专利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建立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学习国外和其它省份先进经验,将各省各方资源有效整合满足产学研各领域需求时机已成熟。这一平台的建设,将会对提高各省专利成果转化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并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各省可主要从以下进行工作:

2.1先期调研对比

考察发达省份和地区,查阅国内外专利成果转化情况资料,调研的主要内容分为:关于各省专利成果转化现状的研究:关于各省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专利成果转化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的人员、具有研究的经历和完成研究的基础和能力。

2.2提出网络平台建设框架方案

2.3提出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型

2.4专家论证

从各省专利成果转化现状、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专利成果转化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分层叙述,从专利转化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专利技术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模型建设两个大方向进行论述,可以达到预期研究结果。采用通俗易懂的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方法,借鉴国外和我国发达省份先进经验,结合各省省情,通过分析专利成果转化现状,找出症结所在,探索出一条适合各省专利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长期发展的平台服务体系模式,选择具有前期工作基础的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预期结果

3.1形成专题报告,以资借鉴

专题报告可作为政府官员的决策借鉴,也可作为企业与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结的平台。平台建设后将对社会产生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为提高成果转化率加速转化进程,早日实现产品的产业化规模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

3.2完善专利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模型

平台经济研究篇8

关键词:网络平台借贷;法律规制;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的网络平台借贷的形式才在我国流行起来,流行的速度越来越快与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短时间内网络平台借贷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常用的经融交易手段之一,虽然网络平台借贷是一种全新的借贷模式,并且在外国发展的情况非常良好,但随着在国内的应用,还是对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规制的制定带来很多的争议,因此本文针对网络平台借贷出现的问题,制定出了一系列合理化、科学化、全面化的法律规制的条例,使我国的网络平台借贷能够健康而持续的发展。

一、网络平台借贷概念

网络平台借贷主要使用的手段是通过互联网作为载体,网络平台借贷在我国能够在短期之内能够迅速的发展起来,并且应用的范围较为广泛,我国的运营手段、自身的网络平台借贷模式对网络平台借贷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新出金融市场交易手段之一,并且快速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作为载体,在当下时代的金融市场很轻松的扩大了金融借贷范围,并且在民间的借贷范围增长快速。网络平台借贷模式中主要借贷的形式是小额金融借贷服务,对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的作用,缓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借贷的需要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对于网络平台借贷在国内外的称呼是不同的,在国外欧美等国家网络平台借贷发展较早,同时由于欧美等国家的经济发展体制较为发达,网络平台借贷模式利用互联网为载体,发展的金融规模非常广泛,网络平台借贷在这些国家发展也是相当的成熟。网络平台借贷发展的这么好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发达,更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对网络平台借贷制定出了一系列合理化、科学化、全面化的法律规制的条例,使我国的网络平台借贷能够健康而持续的发展。

二、网络平台借贷对法律规制需要

一部分观点对网络平台借贷是认为金融创新与网络经济合并作用下产生的小额金融的尝试点,网络平台借贷只是个人通过互联网方式媒介的借贷方法,在法律规制中应制定关于私法自理的理念,并不需要按照金融法进行处理。事实上,如果网络平台借贷只是采用民事法律进行规制而不涉及金融法律,那么2011年的中国银行监会就不会对网络平台借贷存在的风险进行提示。

另外一部分观点则是与依民事合同规范的观点是相对的,网络平台借贷如果涉嫌非法集资,这就是应该属于刑事法律制裁的范围了,这样的判定是根据于网络平台借贷控制着贷款人提供的借贷资金的情况。网络平台借贷中的这项资金无论是缴存在网络平台中的自己源,还是有第三方对这项资金进行托管。根据我国的刑法指出非法集资活动应该具有四项特征,分别是: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非法性。如果网络平台借贷中的某项资金运用符合了非法资金中的四项特征,那么就要对其追究刑事责任,对此并不需要金融法律进行处理。在网络平台借贷中出现的非法活动资金情况采用刑事法律来解决,这其中还是存在着很难解决的问题,首先网络平台借贷是金融中新出现的借贷模式,主要是对金融难以服务到的中小企业出现的资金短缺进行补足,这是指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在中国基本实际国情下结合国外的金融创新的实践的网络平台借贷模式,对其采用刑事法律管理对经济发展是不对的。其次在网络平台借贷中有很多利益存在的考量,金融监督部门要严格的行使监督职能在网络平台借贷中,地方政府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借贷模式能够对资方政府企业经济发展进行资金的有效援助,促进金融发展与增进地方财政的收入。在对社会发展与金融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之前,对网络平台借贷采用刑事法律手段还是具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采用法律对网络平台借贷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刀切是对新生事物兴起的否定,但对其随意发展不采取法律规制是不行的,网络平台借贷在很多的利益引导下,在金融创新的形势下,发展迅速,但由于网络平台借贷带来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对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规制进行详细的研究,促进我国的网络平台借贷行业的发展。

三、对网络平台借贷中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对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规制一定要先明确设立与运营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地位,对于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规范的设立与登记,银行监会在2011年就过在银行金融资金借贷较为紧张下,网络平台借贷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从的内容来看,网络平台借贷行业已经被银行监会作为信贷服务中介,在法律规制中对网络平台借贷制定为信贷服务中介只是需要时间。

要加深网络平台借贷自律性是非常重的,良好的自律性可以避免企业中出现很多的很多问题,同时监督部门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监督部门的严格监督,网络平台借贷行业的工作人员就会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要对放贷人的法律定位要明确,同时也要对民间放贷人法律定位要明确。这样无论是在民间借贷人还是网络平台借贷的借贷人的权益会受到保障。对我国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网络平台借贷的概念以及出现的时机,采用合理的、科学的、全面的方式分析出了网络平台借贷中法律规制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并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对于网络平台借贷日后健康持续的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对网络平台借贷概念、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规制、对网络平台借贷中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促进我国的网络平台借贷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海放,彭岳,肖建国,刘东,左坚卫.网络平台借贷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学家,2013,(05).

[2]黄良夏.我国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12).

[3]张奇瑞.论我国p2p网络借贷的法律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09).

平台经济研究篇9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系统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等学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支撑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截至2008年末,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了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不到位、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致使其创新环境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公共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备,从而使服务水平低,孵化效率低。

近年来,针对如何完善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环境与科学发展问题,国内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少方案和建议,其中,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就是一种创新性方案。因此,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置于大学科技园环境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理论基础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为解决产业集群内的共性技术问题而建立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研究,需要以产业集群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的具体情况来完成。因此,相关的产业集群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是开展这一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1以产业集群为理论基础的研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原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得到了国际上学术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首先出现于michaeie.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产业集群有时简称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干某一特定地区,形成的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成员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产品的供应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其他产业的企业,还包括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节约生产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愿意投资于包括公共实验室和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以及技术培训等无形的技术服务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可以被集群内的企业所共享,而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降低单个企业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而一般开支的降低又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能够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共享的创新资源的优势必将成为产业集群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以共性技术为理论基础的研究

共性技术(Generictechnology)的概念最初出现在产业技术的合作研究领域。一般认为,基础科学研究属纯公共物品,其供给是政府的责任;产业技术研究是私人物品,政府不必干预和支持。事实上,共性技术是包含私人和公共因素的混合物品,兼有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界面特性,必须准确把握其共性特质。

产业集群对共性技术的跟踪和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而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则取决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和配套服务网络的完善。因此,地方政府和集群的行业协会应该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建设具有集群公共产品特性的共享数据库、公共实验室,公共测试平台,以便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充分信息,降低开发成本。产业共性技术是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的基础,产业共性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创新需要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官产学研联盟是产业共性技术合作创新的组织载体。

由此可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共性技术供给的有效途径,由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为了使其长效运行,需要坚持官产学研合作的原则来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3 以技术创新为理论基础的研究

最早从技术角度研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1912年出版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且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的新的组合。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未具体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做出界定,也没有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及机制,他始终是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变量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并没有对创新本身进行专门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推进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支撑与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捷径。技术支撑与服务平台建设应分两层进行,一要鼓励和促进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加强与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与合作,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进实现产业层级的提升:二要在产业集群内,以多种方式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依托专门的技术服务机构,也可利用产业集群内的骨干企业的技术力量,解决集群内广大中小企业现实的技术需求,开展实用型技术服务。

国内外的诸多研究成果和相关实践证明,创新必然会产生扩散,从而引起产业空间分布的重大变化。作为建立在技术创新理论基础上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具有技术创新理论概括的一般规律。

2 大学科技园及其创新系统

由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已成为当今整个国际社会竞争的焦点,而大学科技园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并且在当今高科技竞争与产业化中显露出日

趋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中外学者,尤其是我国学者对大学科技园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与功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大学科技园的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体系等。

2.1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享有”硅谷之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terman)教授首先提出将学术界与产业界相结合的创意,造就了神话般的硅谷奇迹,标志着大学科技园这种将教育,科研与工业紧密结合的新的社会经济组织的产生。

自科技园区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技术创新理论、增长极理论,苗床理论、网络组织理论、三元参与理论及五元驱动与互动理论。但由于科技园区在各国的发展模式、形态和作用不同,使得研究对象不尽相同,因此,国内外对科技园区及其创新的研究呈现理论多元化和对现实指导作用的薄弱化。

2.2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

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来自于演化经济学,它强调了企业经理在面临经济问题的社会互动中不断学习和改革而进行的选择,从而形成了企业的发展轨道。这种互动超越了企业自身,它涉及大学、研究所、教育部门,金融部门等,当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了这些机构部门的频繁互动时,就可以认为存在了一个区域创新体系。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以生产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和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系统,强调制度因素以及治理安排的作用。

3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的关系

近年来,包括大学科技园在内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繁荣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创业企业一般不具备购置大中型仪器设备和开发工具的能力,缺少公共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制约创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和创新能力完善的障碍之一,所以要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纳入孵化器基本建设内容。鼓励和倡导每个孵化器,根据在孵企业技术领域的不同,探索“孵化器+在孵企业+外部机构(对技术平台具有共同需求的社会企业,学校、研究单位)”共同出资及政府资助的方式,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十一五”期间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之一,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包括孵化场地和通讯网络等在内的,设备齐全的良好硬件环境。

由此可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提升大学科技园的孵化环境与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价

伴随着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和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均模糊地提出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一概念,使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有了理论依据。

平台经济研究篇10

关键词:台商;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动态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0-0091-06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加速了区域经济整合的步伐。随着两岸经济实力的增长及经贸交流的密切发展,台湾对大陆投资、经贸互动与交流日趋频密。2010年6月29日eCFa的签订标志着两岸的经贸交流、合作进入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也意味着两岸经贸合作享有比wto更多的优惠,两岸的贸易、投资自由度更高,两岸间的经济合作也更趋紧密。

溢出效应最早由marshall提出,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进行某项活动时,给外部经济主体带来的额外影响。当这种影响给外部经济主体带来好的经济效果时,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给外部经济主体带来坏的经济效果时,就产生负的溢出效应。自1979年以来,尤其是1991年之后,台商赴大陆投资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12月底,台湾核准对大陆投资项目累计40208件,核准对大陆投资的金额高达1244.90亿美元。台商投资大陆行为在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经济研究视角:作为大陆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台资在大陆发展现状如何;台商投资行为对内资企业是否有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正还是负,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积极应对eCFa签订后的两岸经贸发展全新格局,巩固和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深化和拓展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研究中用到的数据类型有时间序列、截面和面板数据。本文参考近十多年来国内有关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对其进行简要的综述。

潘文卿(2003)[1]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外商投资的溢出效应为正,但作用并不大且与当地的内资工业部门技术水平有关。姜磊、高云超(2004)[2]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有很强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其大小在整个技术进步水平中的比例不断减小。刘桂林、张韻慧等(2010)[3]研究表明外商在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不存在行业内溢出,但有行业间的溢出效应。朱玉杰、陈涛涛等(2010)[4]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溢出效应,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使得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较大提高。

不同于以上观点,姚利民等(2006)[5]利用2001—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使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存在显著负的溢出效应。段会娟、吴俊(2011)[6]基于江苏省两位数制造业行业数据,对江苏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外资比重高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存在较强的竞争性“挤出效应”。

总之,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其结果因考察对象或分析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可一概而论。整体而言,专门研究台商直接投资大陆对大陆及内资企业溢出效应的文献还为数不多。张传国(2003)[7]研究表明台商投资确实能够推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其增长贡献呈下降趋势。此外,他还对就业效应、进出口贸易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周鼒(2009)[8]基于1993—2006年大陆地区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与台商直接投资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台资对三次产业的产出作用比较小,尽管该作用是正向的促进作用。戴淑庚(2012)[9]基于京、津、沪、苏、鲁、浙、闽、粤8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就台商投资对大陆集中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就业效应、贸易效应及产业结构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结论。

借鉴以上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就如下问题进行探究: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的行为是否对内资企业产生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正,是负还是不确定性,大小又如何?溢出效通过怎样的溢出机制(或途径)得以实现。

二、台商投资大陆的现状特征

(一)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台湾对外投资中的地位

自1979年全面完成十大建设后,台湾经济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时,由于岛内市场饱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产业升级压力等原因,很多台湾企业在岛内原有市场的竞争力减弱,部分企业甚至难以维持,不得不走出台湾寻求机遇。与之相反,此时的大陆自1979年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等比较优势,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报酬,成为国外资本争先投资的地区。相比于国外资本,台湾与大陆仅一水之隔,同宗同源,台商投资大陆不仅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依托大陆广阔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产品竞争力。

表1给出了台商1991—2012年投资中国大陆及美国占台商全部海外投资的金额比例。从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台湾对大陆投资规模从1991年以来有较大幅度波动,但整体上呈上升态势。1991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引发1993年投资规模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增长率达11.83%,占到了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65.61%。投资中国大陆的占比已由1991年的9.51%增至2012年的93.66%,从1993年(除1999年)到2001年台商在海外的投资每年至少有1/3的资金流向中国大陆,2002年后比例更是达到了1/2以上。

随着台商投资大陆规模的快速扩展,台商投资大陆金额占其投资海外金额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结合表1和图1可以看出,1991年台商海外投资主要以美国和香港为主,大陆当时仅占到9.51%。但之后随着大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投资环境改善,台商对大陆投资占其对外总投资的比例从1991年的9.51%,经2002年的66.61%,到2011年已增加至90.92%,台商对外投资已极其密集地集中在大陆。此外,还有一部分到大陆投资的台商是以中国香港特区资本或美国资本、日本资本等三地投资商的身份出现的(陈恩,2003)[10]。大陆成为台湾名副其实的最大的对外投资地区(张传国,2007)[11]。美国是继中国大陆之后,台商的第二投资地,这二十多年来投资规模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整体上呈现出递减的态势。在香港、日本和欧洲地区,台商投资占比一直保持较低水平。

(二)台商投资与地域分异

本文采用绝对地域分异模式方法来分析台商投资大陆的分异特征(张传国,2003)[7],其计算公式为:

Q=∑fdii/∑FDi

其中Q代表绝对地域分异模式指标;∑fdii是各省市1991—2012年台商对大陆累计投资总额;∑FDi是1991—2012年台商投资大陆总额。这是从台商的角度所做的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金额在各省域的分布基本上与大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致:从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梯度格局,呈现出了由东向西递减的规律(戴淑庚,2012)[9]。

东部沿海地区以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和福建为代表,所占比重82.21%,这些省市在地理位置上大都与台湾省接近,具有显著的地缘优势。同时福建、广东与台湾还存在特殊的历史渊源(戴淑庚,2012)[9]。所谓的大陆台资集中区(戴淑庚,2012)[9]指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山东、北京、天津这八个省份,合计所占比高达88%。与1991—2010年的大陆台资集中区所占比重(90.64%)相比,近年来集中区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台商对安徽、江西、湖南等中部城市的投资有所增加,这与国家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和台资企业劳动密集型特点相一致。基于大陆存在显著地域发展差异和台商在大陆投资区域不平衡的事实,加之数据生成过程的差异显著,用整个大陆数据来估计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溢出效应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而缩小考查范围可以保持数据生成过程的一致性并提高估计的精度,于是笔者借鉴了戴淑庚的大陆台资集中区的范围界定,对大陆台资集中区的台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进行研究。

三、台商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与假设

在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发生无意识影响作用时,FDi不只会带来积极技术外溢效应,而且还会导致负向竞争效应(何洁,2000)[12]。一方面,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会带来当地技术的进步,这就是所谓的技术外溢效应,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张诚,张艳蕾等,2001)[13]:外资企业采用的先进技术会对本土同业企业产生较为显著的示范效应,或者外资企业通过增加竞争压力,使得本土同业企业产生寻求提高技术水平的压力与动力。技术溢出效应也可以通过外资企业的员工流向内资企业而获得。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建立起供应商、顾客等业务联系网络,该网络会通过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带来技术溢出。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当地的发展会挤占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带来负的溢出效应。在进入初期,外资企业通常会带来激烈竞争,不断改变当地市场的供应和需求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内资企业会因积极的溢出效应而降低平均成本曲线,然而随着外资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因当地市场需求从内资企业转到其他企业,内资企业便难以保持一个低成本的生产规模,其结果必然导致内资企业实际生产点只能沿着平均成本曲线向上移动,导致实际生产的单位成本仍然很高,甚至会高于在外资企业进入前的成本(aitken&Harrison,1999)[14]。此外,外资企业在技术上具有较大优势,技术优势会给他们带来更强大的市场优势,利用所拥有的市场优势又能进一步有效地防止技术外泄,从而阻碍正的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同时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阻碍内资企业进入,进而减少竞争,增加自身的利润水平。

本文借鉴aitken和Harrison在1999年提出用来描述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和竞争效应的一个简单模型来说明溢出效应的实现途径[14]。该模型做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本地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假设二:在外资进来前内资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固定的。

在这两个假设条件下,在外资刚进入东道国时,市场的初始占有率不高。由于边际成本较低,外资企业会选择更大的生产规模,提高其供应能力来增加其市场占有率,那么就更有可能产生正的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于是技术溢出效应会使内资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由aC0下移到aC1(如图2①)。在这一阶段,竞争效应还比较小,技术溢出效应为主导,固溢出效应为正。但随着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其市场优势也不断建立,竞争效应不断趋强。这将会挤占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进而导致内资企业缩减产量。如图2(①和②)所示,技术溢出效应会使内资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由aC0下移到aC1,但额外趋强的竞争迫使内资企业的产量从Q0缩减到Q1。因此,内资企业只能在一个更小的产量水平上平摊其固定成本,所以平均成本便会沿aC1上移到C点,最终外商直接投资的净效应提高了内资企业的平均成本(由初始的oa′提高到现在的oC′)。由此可见,如果外资企业占本地市场份额足够大,即竞争效应足够大,即使存在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FDi的溢出效应也会减少很多,甚至可能会是负数。即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和内资企业发展的关系可能会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来源

为定量研究台商投资大陆的溢出效应,本文借鉴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假定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即:

Q=aL?琢K?茁(1)

其中,Q是内资企业的产出,L是内资企业的劳动力的投入,K是内资企业的资本投入。a为技术系数,作为技术系数的a受tdi的影响。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tdi技术溢出具有部分性,而空间经济学认为,技术知识的溢出具有地方化特征,因此,技术系数a与当地tdi流入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关系,可表示为a=?兹(tdi)?酌。代入方程(1)后,通过自然对数把非线性方程线性化,可得:

lnQ=ln?兹+?琢lnL+?茁lnK+?酌lntdi(2)

为了考察台商投资流入与内资企业发展是否是倒U型曲线的关系,本文借鉴了南开大学梁永强博士毕业论文(2010)[15]中所运用的模型,把式(2)中的lntdi替换为tdishare,同时把tdishare2入方程(2),得:

其中,tdishare是台资企业的投资额占内资企业资本投入的比重,代表台资企业的介入程度。生产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上一期的产出会对当期产出产生某种影响,因而引入滞后因变量lnQit-1会使模型更加精确。基于以上理论模型分析,构建动态面板模型:

式(4)中,lnQit、lnLit和lnKit分别表示i地区第t时期内资企业的真实产出的对数、劳动力投入的对数和资本投入的对数,tdishareit表示i地区第t时期台资企业的投资额占内资企业资本投入的比重。其中,n为截面个数,本文研究的大陆台商投资集中地区包括8个省市,故n=8,t为时间序列的长度,从1999—2011年共12年(注:2004年数据获取的限制,故予以剔除),t=12。

本文采用1999—2011年(剔除2004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计算。内资企业工业产出Q通过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2006年后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衡量)减去三资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测算,并以1999年为基期(1999=100),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了修正;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出内资企业的资本投入Kit(年末总资产)和劳动力投入Lit。其中,资本投入Kit以1999年为基期(1999=100),利用投资品价格指数进行了修正。所有数据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2)》。tdishareit=tdiit/Kit,且tdiit数据来源于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中华民国”历年核准华侨及外国人投资、对外投资、对大陆间接投资统计月报》。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避免伪回归,本文分别选择相同根检验方法LLC检验和不同根检验方法Fish-aDF检验和ipS检验,对模型中使用的数据进行检验。其结果表明各数据都不平稳,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变换以后均是平稳序列。通过对式(4)进行基于动态面板模型估计得到表3结果:

从静态面板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结果来看,有些自变量系数就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而不论是差分Gmm还是系统Gmm,估计出来的参数均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六个变量中有五个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引入产出滞后项会使回归估计更加稳健、可靠和有效。Sargan检验表明,差分Gmm仅仅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才能接受工具变量设置是合理的原假设。而系统Gmm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二者的aR(2)均表明一阶差分后的残差不存在二阶自相关。

从系统Gmm的估计结果来看,上年产出增长对当年产出增长影响在1%的水平下显著,上年度产出每增加1%,当年产出将增加0.02%。内资企业当年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717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内资企业当年资本投入每增长1%,将使大陆台资集中区内资企业当年产出增长0.7171%。内资企业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4016。用来衡量溢出效应的tdishare前的回归系数是0.0402,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tdishare2前的系数是-0.0039,负数且在5%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台资流入和内资企业发展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台商投资大陆的区域均集中在了中国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山东、北京、天津这八个省份。东部区域由于地理环境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力推动下,能够很快很好地吸收台资,并且产生了显著的集聚效应。

第二,考察台商投资大陆对内资企业溢出效应的模型中,引入产出滞后项会使回归估计更加稳健、可靠和有效,即采用动态面板模型估计会使结果更加准确。从系统Gmm的估计结果来看,上年产出增长对当年产出增长影响在1%的水平下显著,上年度产出每增加1%,当年产出将增加0.02%。内资企业当年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717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内资企业当年资本投入每增长1%,将使大陆台资集中区内资企业当年产出增长0.7171%。内资企业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4016。

第三,用来衡量溢出效应的tdishare前的回归系数是0.0402,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tdishare2前的系数是-0.0039,负数且在5%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台资流入和内资企业发展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即当台商投资初始进入的时候,市场份额还很低,竞争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之间,后者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台资的流入会极大地促进内资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台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便会不断被挤占,竞争效应趋强。当台资企业所占当地市场份额达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挤占就会导致内资企业生产率的不断趋弱,因此台商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开始递减,最后台商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可能就变为负效应,整体上呈现倒U型曲线。

(二)相关的建议

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身也经历了颇有成效的资本积累过程,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已具备了雄厚的资金和技术积累。因此,如果在这些地区仍盲目持续引进质量并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台资企业,势必会对内资企业产生负的溢出效应,造成与国家通过引进外资、提升内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战略的冲突。因此,沿海地区要提高引进台资的标准和质量,加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台资企业的引进力度。同时我们也要大力鼓励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台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实现中西部地区的普通劳动者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双赢。

第二,在台资集中区的企业投入产出弹性都不高,滚雪球效应也不大,而且这些地区内资企业竞争也已经饱和。因此,政府应该支持本地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改善国家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加大对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比重。同时政府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市场进行适时的引导,让本地企业逐步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此外,政府应鼓励和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主动走出去实现技术逆向外溢。政府可在资金、税收、财政支持和服务方面为做实业的企业提供一系列的配套举措来帮助他们走出去。

第三,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内资企业和台资企业的同等待遇,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国之前为了引进台资以及考虑到两岸的经济政治原因,对台资企业实行了较多的“超国民”优惠政策。这不仅严重妨碍了内资企业和台资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阻碍了台资企业技术升级的进程。如果内资企业和台资企业处于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会激发出更大的竞争活力。台资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时间缩短了,内资企业也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向研发以及员工培训,提高和改善企业的技术水平。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培育出大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从而扩大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3-7.

[2]姜磊,高云超.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J].生产力研究,2004,(10):12-13.

[3]刘桂林,张韻慧,刘雅莉.医药制造业FDi溢出效应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27-30.

[4]朱玉杰,陈涛涛,等.我国纺织服装行业FDi溢出效应研究:因素、机制与对策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4):113-125.

[5]姚利民,王峰.跨国公司对江浙两地工业企业增加值率影响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43(6):94-98.

[6]段会娟,吴俊.FDi的溢出效应:基于江苏制造业面板数据的估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3):80-85.

[7]张传国.台商直接投资对大陆沿海地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3,(4):66-71.

[8]周鼒.台商直接投资对大陆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20-35.

[9]戴淑庚.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陈恩.广东台商投资年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1]张传国.中国大陆利用台资政策的有效性评价[J].台湾研究,2007,(3):16-22.

[12]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29-36.

[13]张诚,张艳蕾,张健敏.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J].南开经济研究,20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