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8:27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篇1

江苏省农信社系统围绕环境建设、履行义务、争议处理、宣传教育、信息沟通、监督评价等方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展开了有益探索

2014年3月15日,新《消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法治领域又迈进了一步。同时,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和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成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截至2014年4月末,江苏省农信社共有62家基层法人单位(农村商业银行59家、农村信用联社3家),各项存款余额12484.7亿元,市场份额13.3%;各项贷款余额8701.7亿元,市场份额12.7%。存贷款总量、市场份额均位居全省金融机构之首。江苏省农信社作为省内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在围绕环境建设、履行义务、争议处理、宣传教育、信息沟通、监督评价等方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展开了有益探索。加强环境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全省62家基层法人单位均明确了专门的职能部门作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牵头部门,划清了办公室、合规管理部、监察室以及业务部门等关于此项工作的职责分工,做到专人负责。落实相关制度。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方案、“金融知识万里行”宣传方案、保护客户信息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关制度。打造标杆网点。截至目前,全省90%以上的法人单位推行了标杆网点服务,在硬件投入、电子银行、柜面服务、信贷、理财等方面均规范了相关流程,确保金融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专业化服务。注重义务履行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对于涉及金融消费者利益且对金融消费者利益具有较大影响的合同条款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坚持做到向金融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销售和服务说明书、风险提示书、费用说明等相关文件,将“七不准、四公开”要求常年公告于各营业网点,接受消费者监督。认真履行服务义务。在日常经营中能够坚持做到凭据服务,向金融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按照有关规定向金融消费者出具交易凭证或者服务单据。坚持合理服务,不进行捆绑销售、强制交易,不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对金融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对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的申请,做到规定时间内办理。强抓信息管理工作。在日常经营中能够向金融消费者全面、完整地提供有关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对复杂产品、关键条款或者交易条件能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消费者说明。不夸大产品收益、掩饰产品风险、引人误解的信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收集、保存、使用、保护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以明确的格式、内容、语言进行信息披露;对提供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做到向消费者进行充分的说明和风险揭示,确保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前已知晓并理解相关风险。做好争议处理投诉渠道完备。在营业网点醒目位置设置了客户意见簿,对外公布投诉电话(包含全省统一投诉热线96008和本单位投诉电话)、投诉方式等,保证投诉渠道畅通。投诉处理机制完善。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明确专门职能部门作为接受投诉的责任部门,对金融消费者投诉做到记录完整、清晰;对不属于受理范围的投诉做好解释。对属于本单位能按时办结的,向投诉人告知办理结果,并做好反馈记录。同时,按要求配合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做好金融消费者投诉的调查、调解、处理等工作。加大宣传教育省联社每年将公众教育作为一项指标纳入全省农信社经营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开展消费者保护、客户信息保密培训,做到培训均有图片、记录和测试,确保培训效果。宣传方式多、渠道广。基层法人单位在营业网点摆放宣传展板、资料,设置咨询、投诉岗位,在柜台醒目位置放置atm等机具使用的注意事项,设立金融消费者征求意见簿。同时,加强集中宣传,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统一组织的宣传活动,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展板等宣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强化信息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基层法人单位对上级部门转送的金融消费者投(申)诉事项、开展的调查,能够做到按时按要求反馈有关情况。准确报告情况。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能够按照银监部门要求及时提供相关工作资料。对重大事项报告以及其他要求报送的资料,如责任部门或人员调整、电话变更、重大投诉、涉及消费者保护的重大案件等也能做到及时、准确报送。履行监督评价在内部监督方面,省联社通过组织专项检查、风险排查、内部审计等方式,促进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督查其对内、外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要求将整改落实情况上报省联社。在媒体监督方面,省联社专门建立了金融服务和金融消费者领域的舆情监测制度,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影响,采取妥善的应对措施。在消费者监督方面,通过设置意见簿、意见箱、举报电话等方式,让金融消费者直接参与对网点金融服务的评价。在社会评价方面,依据全行业经营情况,投(申)诉人、社会公众、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反馈的有关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篇2

金融消费者保护署是根据美国2010年7月颁布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在美联储下新设的独立运作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专门机构,基本职能包括实行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制定相关监管规定、与消费者沟通交流和开展消费者教育、受理消费者投诉并进行调查反馈等。金融消费者保护署内设运营及首席运营官,消费者教育与互动(Consumereducation&engagement),监管、执法及公平借贷,研究、市场及法规,外事,法律六大部门。其监管重点与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者投诉处理和分析。处理消费者投诉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署的基本职能之一,为此设立了消费者反馈办公室(officeofConsumerResponse),拥有专线电话直接接听消费者投诉,分析问题并转交和协调金融机构解决。截至2014年3月,该机构已经累计处理了33.2万起有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投诉。专门在官方网站建立消费者投诉数据库,定期披露详细的投诉数据供查询、下载,包括每一笔投诉的类型、涉及业务种类、投诉问题、受理渠道、受理日期、投诉的银行、何时转给银行、银行处理结果等信息。同时,金融消费者保护署每年都会对投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出台《消费者反馈年度报告(ConsumerResponseannualReport)》,并将投诉较为集中的问题纳入监管重点,研究采取相应措施。根据最新的消费者反馈年度报告,金融消费者保护署2013年共处理消费者投诉16.4万起,其中投诉量前三位的分别为:房屋抵押贷款问题6万起,占比37%;债务催收问题3.1万起,占比19%;信用报告问题2.4万起,占比15%。

适时出台监管规定。近年来,金融消费者保护署从制度上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对金融市场的新发展和新问题反应迅速,能及时且有针对性地出台监管规定以加强消费者保护。其一,房屋抵押贷款问题。2013年上半年修订房屋抵押贷款还款能力和抵押服务规则(ability-to-RepayandmortgageServicingRules),明确消费者每月负债收入比率(Debt-to-incomeRatio)不得超过43%的基础上,将就业记录及收入等更多因素纳入负债收入比率的计算范畴,严格限制可以获得某些豁免的小型抵押贷款服务商的认定标准。2014年初,针对消费者普遍反映的房屋抵押贷款结清(mortgageClosing)程序问题进行调研,并计划实行房屋抵押贷款电子结清试点项目(e-Closingpilotproject)以评估是否更有利于消费者。其二,不当、非法债务催收问题,2013年7月专门公告警示受其监管的各公司,并就如何了解更多债务信息、提出债务异议、限制催收时间和方式等为消费者提供了实用建议和指引。2014年3月向美国国会提交了首份《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案(FairDebtCollectionspracticeact)》实施情况年度报告,指出催收公司的不规范行为对非债务人造成影响。其三,国际汇款相关问题,2013年4月修订国际汇款规则,强化汇款行对本行、中介行、接收行和外国税费等费用的信息披露义务。2014年宣布计划再次修订规则,消费者将被赋予纠正汇款转账错误和取消汇款转账的权利等。

加强收费研究及执法行动。金融消费者保护署高度重视金融机构在业务实践过程中的收费问题。其一,跟踪、监测、研究热点收费问题。2013年6月,关于银行及信贷机构透支实践的研究报告,指出不同金融机构透支收费政策的巨大差异和复杂的收费结构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关注消费者支票账户透支费用是否可预计和避免。同年10月,《信用卡法案》实施效果调查报告,跟踪监测到消费者为信用卡支付的利息等费用减少、信用卡超限费得到有效控制、滞纳金规模明显缩小等良好结果,同时指出信用卡市场仍存在附加收费产品和服务增多、收取信用卡开户费等问题。其二,积极采取执法行动来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营销和收费行为。例如,2013年6月,命令美国合众银行立刻停止针对现役军人的欺诈营销和借贷,并就未能妥善披露汽车贷款项目收费、谎报真实成本和附加产品范围问题退款650万美元。同年12月,命令通用电气资本零售银行就营销医保信用卡过程中的误导销售行为退款3410万美元;针对美国运通公司在营销信用卡附加产品(CreditCardadd-onproducts)过程中的误导销售和不公平计费等问题,勒令退款5950万美元,并罚款960万美元。2014年4月,针对美国银行的信用卡欺诈营销和不公平计费问题,勒令退款2.68亿美元,赔偿4.59亿美元,并罚款2000万美元。

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教育。在消费者教育与互动部门下设有消费者互动、金融教育、老年人、学生等6个子部门分别负责相关事宜。开展“贷款须知”项目,在学生贷款方面,推出“助学金清单”帮助学生了解就读各高校所需费用、可能获得的助学金情况以及如何计算学生贷款和还款金额;在信用卡方面,建立信用卡协议数据库,将数百家发卡机构的信用卡协议纳入其中,方便消费者通过查找关键词来筛选对自己有利的协议;在房屋抵押贷款方面,在网站展示标准样例告知消费者怎样的贷款评估信息披露符合要求。

此外,还针对老年人推出“财智老年(themoneySmartforolderadults)”指南并免费邮寄,提供防止电话诈骗、身份盗用,以及为疾病做好财务安排等实用信息。

加拿大金融消费者保护局(FCaC)

加拿大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是根据2001年6月颁布的《加拿大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法案(FinancialConsumeragencyofCanadaact)》专门成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具有消费者保护和消费者教育两大职能:负责监督、报告受联邦监管的金融机构贯彻落实涉消费者权益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行业守则的情况;告知消费者与金融机构进行交易时的权利义务,提供及时、客观的信息和工具,并通过培训等渠道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及权利意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内设合规与执法、市场与沟通、研究、金融素养与消费者教育、企业服务、信息科技共六大部门。其监管重点与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投诉管理机制建设。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对消费者投诉的受理和处理做出了全面要求。其一,要求金融机构内部建立专门化的投诉处理机制。《内部争议解决指引(CG12:internalDisputeResolution)》,明确金融机构制定投诉政策和内部投诉处理流程时应遵循有效、高效、负责三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包含投诉处理、监测、报告等在内的投诉管理体系,成立专业团队或培训专门人员。规定投诉处理期限最长不超过90天,且应在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时点告知消费者进度。要求金融机构通过印制手册、网站、信件等方式公示投诉受理流程和处理时限。明确消费者对内部投诉处理结果不满意时可向外部投诉解决机构寻求帮助。其二,构建外部投诉补救解决机制。《外部投诉解决机构申请指引(CG13):applicationGuideforexternalComplaintBodies)》,明确外部投诉解决机构为非营利性组织,应保持态度中立和独立地位。规定外部投诉解决机构应公开投诉数据库、处理流程、处理结果、人员、运行情况等信息,且外部投诉处理期限最长不超过120天。其三,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建立了呼叫中心受理消费者投诉,但只就涉嫌违规的问题向金融机构查询和调查,不直接反馈消费者。

突出信息披露规范。早在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认为只有确保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得到充分、清晰的披露,并且容易理解,消费者才能做出最有利的金融决策。为此,2009年专门《业界清晰语言与表述原则和指引(CG3:ClearLanguageandpresentationprinciplesandGuidelinesfortheindustry)》,确立了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各类文本材料应遵循了解适用人群、确保简单易懂、清晰书写、生活化表达、检验测试五大原则。要求金融机构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确保其披露的各类文本材料易懂、实用,直接、简洁、生活化,禁止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缩写;必要时还应举例或通过加粗字体、添加下划线等方式突出重点难点部分;规定金融机构要对拟制的各类文本材料进行用户友好性测试,根据消费者反馈持续修改完善。

积极推动金融宣教。金融教育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两大基本职能之一,专门在金融素养与消费者教育部门下设立了金融素养和消费者教育两个团队。其一,由联邦政府设立加拿大金融素养特别工作组(Canada’staskForceonFinancialLiteracy),将金融素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确定每年11月为“金融素养月”,由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牵头与社会团体、消费者组织等合作,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各类宣教活动,并主持召开金融素养国民大会,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沟通交流。2013年颁布《金融素养领导人法案(FancialLiteracyLeaderact)》并于2014年任命了首位金融素养领导人,负责巡回全国各地,与消费者组织、社会团体、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合作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项目。由来自政府、公益组织、金融机构等的成员组成金融素养国家指导委员会(nationalSteeringCommitteeonFinancialLiteracy),协助金融素养领导人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其二,推出消费者教育三大项目,针对高中学生开发了“都市金融生活技能(theCity:aFinancialLifeSkillsResource)”网络课程;针对青年人组织开展“金融素养研习会(FinancialBasics:aFinancialLiteracyworkshop)”;针对成年人提供“金融工具包(YourFinancialtoolkit:aFinancialeducationprogramforadults)”网络培训。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篇3

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属于经营性收费范畴。经营性收费是指组织或者个人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向对方收取的费用,实质是对服务性劳动的全额补偿。

(一)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种类

商业银行服务包含由商业银行提供的一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求的活动,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商业银行服务费作不同的分类。一是商业银行对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种主要业务的服务收费。二是分摊的费用和因提供个别服务的费用。三是成本费用、报酬费用和惩罚性费用。在提供服务时商业银行除了要向客户收取成本费用之外,还有权利收取合理的报酬,以及对客户违反服务合同行为征收的惩罚性费用,如对信用卡征收滞纳金、超限费等。

(二)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行为的基本界定

1.商业银行收费的正当性源于其商业性。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对服务进行收费有其正当性:第一,服务收费是对各种劳动形式的补偿。第二,商业银行服务要受到成本和收益法则的约束。只有收益大于成本,商业银行才能实现持续经营。

2.商业银行收费行为受到公共性的制约。公共性源于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殊性。金融业不同于一般行业,其区别在于:普通行业一般无需行业监管,而金融行业却需要设置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普通行业一般都允许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而金融行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都有特殊的制度安排。20世纪90年代,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关于金融系统现代化的证词中说,管制对于银行的收益大于成本,银行获得净福利。在我国,尤其是中央银行的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获得了稳定的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退出时,它受到的特殊保护包括中央银行低息、无担保再贷款,甚至是财政的直接援助。商业银行的公共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一些收费项目不能自主决定,有的服务可能需要免费,有的则属于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范围,应该举行听证。

二、我国商业银行收费服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法律体系不完善

1.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缺乏具体的法律安排。《商业银行法》第50条赋予了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权力,但是该条款属于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同时,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信息披露制度、弱势群体保护制度、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权的事后调整机制都没有作出完善的规定。

2.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法律规范层次低,存在漏洞。目前,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规范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规章,法律效力太低。同时还存在漏洞。例如,《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第11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对人民币储蓄开户、销户、同城的同一银行内发生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及大额以下取款业务收费,大额取款业务、零钞清点业务除外。这个规则强调了“开户”、“销户”以及“存款”、“取款”事项,而疏忽了收取账户管理费等其它收费行为,使这些收费行为是否与第11条的规定相冲突具有不确定性。

(二)商业银行自身服务收费体系不合理

1.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定价权高度集中。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与调节价相结合的定价方式,对人民币基本结算类业务和银监会、发改委认为对个人、企事业单位的影响程度以及市场竞争状况影响较大的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其它实行市场调节价。根据《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实行市场调节的服务价格,由商业银行总行、外国银行分行(有主报告行的,由其主报告行)自行制定和调整,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得自行制定和调整价格。服务收费定价权集中于总行忽略了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影响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的银行服务推广。

2.服务收费水平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自助服务收费水平偏高,严重偏离了成本效益原则。如通过自动柜员机异地汇款的费率达1%,且上不封顶,比通过柜台办理的异地汇款费率还高。据汇丰银行测算,每笔柜台交易的平均成本约为30美元,而自助交易的成本仅为0.5港元。我国的银行卡普遍收取10元钱的年费,而美国80%以上的存款机构采取不收取年费政策来提高atm利用效率,减轻柜台服务压力。

3.服务收费自律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机构内控机制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尽管建立了收费信息公示和告知制度,但仍不能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原因在于其收费信息公示制度忽视了告知的“有效性”,同时,其内部治理结构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二是自律监管不完善。中国银行业协会是全国银行业自律组织,但无论是其章程还是协会规范性文件都侧重于为银行业提供服务,维护银行业合法权益,没有树立双向服务和双向维权的意识,缺乏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机制以及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投诉机制和消费争议的解决协调机制。

(三)消费者保护制度体系不健全

1.服务收费信息公示披露制度不完善。一是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虽然全面规定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义务,但对服务收费信息的公示披露和银行业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并未涉及。二是《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虽然在第13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在营业网点公告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价格标准,但仅仅公告以上服务事项难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的。以存款收费为例,商业银行只有详细披露开立账户时要求存入的最低金额、账户是否收费、账户是否有最低日余额要求、如何计算账户余额、何时开始计息、如何收取罚金或附加费等全面的信息,才能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收费实情。

2.对不合理的合同格式条款的监督机制缺失。商业银行凭借制定收费格式合同时的信息优势,往往会作出对消费者不合理不公平的收费要求,而消费者由于缺乏商业银行服务消费知识,对有关商业银行服务内容、服务价格标准、收费方式的合同条款,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只能被动接受;而一旦双方在格式合同中所达成的收费条款对于银行业消费者明显不公平不合理时,银行业消费者往往不能获得相关民事法律的支持。

3.收费投诉和争议解决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在政府层面,我国没有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服务收费争议解决机制。目前,部分监管机构虽然建立了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投诉受理和争议解决机制,但这种解决机制是建立在对现有的收费项目和水平认同的基础之一,而没有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在银行业内部,中国银行业协会和各商业银行也未建立有效的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平台。

(四)监管部门监督保护不力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监管理念和监管职责上,忽视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于2003年通过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3章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作了具体的规定,但没有一条涉及对银行业消费者的保护问题。二是在服务价格的管制方面,监管部门对收费项目、收费价格标准、收费程序的监管,以及对服务价格违法行为的查处,存在许多监管漏洞,这为商业银行巧立名目,设置不合理收费项目和收费陷阱,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机会。三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违反服务收费信息公示和告知义务监督不力,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服务收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一)建立银行业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

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金融权益类型、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义务、金融权益保护范围、救济途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及其职责、权限、监管措施等。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明确将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价格法》要明确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定价机制,价格目录要根据商业银行服务项目的特性确定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的范围。将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的商业银行服务项目明确纳入《价格听证目录》中,以维护银行业消费者的价格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

(二)完善银行业消费者保护制度

1.完善收费信息公示披露制度。商业银行服务收费信息告知和披露的关键和核心是对消费者“有效告知”。而告知的有效性取决于告知的方式和告知的时间。现行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商业银行告知方式是在银行营业网点公告,建议要求商业银行采用短信通知、网点公告、网络媒体、书面告知等多种方式并行公告。对于告知的时间,建议延长到实施前30天。

2.建立收费格式合同报备审查制度。建立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格式合同报备和审查制度是防范和杜绝商业银行以“霸王合同”向银行业消费者收取不合理不公平费用的根本之策。建议授予中国银监会该项监管职责,规定商业银行在执行有关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价格标准的格式合同前,必须向中国银监会报送格式合同,由中国银监会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有损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不予批准。

3.健全商业银行服务定价机制。首先严格限定商业银行自主收费项目范围,对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商业银行服务收费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其次尽可能降低自助服务的费率,引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自助服务,成本较高的人工服务主要面向于高端客户;第三要改变商业银行服务价格单一由总行自行制定和调整的制度,建立由总行确定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各分行结合各地银行业消费者承受能力制定服务价格的灵活定价机制。

4.建立收费投诉和争议解决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为客户提供免费公正的外部程序,公平、迅速处理客户的投诉。

(三)健全银行业自律机制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自律机制。商业银行要强化服务收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机制建设,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风险预警教育,增强职员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完善收费信息公示披露制度、收费办法和收费章程,以保障银行业消费者各项消费权益。在内部设置专门的收费投诉处理和争议解决机构,负责解决收费争议。中国银行业协会要制定统一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自律公约,要求会员银行对消费者作出承诺规范,推进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消费权益保护规则建设。

(四)加强外部监督和保护力度

1.建立健全相关机构。确认监管部门在保护商业银行服务收费中消费者权益上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为银行业消费者在商业银行服务收费中免受权利损害以及行使救济权提供组织和体制上的保证。

2.明确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强化银行业消费者的权利体系建设,赋予商业更多的义务和责任,以保证商业银行与银行业消费者在服务收费中的实质平等和正义;在制定实施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政策和措施时,不仅要坚持审慎监管目标,还要以维护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指导原则和目标,防止商业银行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损害。

3.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监管部门对于商业银行未尽信息告知义务,擅自收取服务费用的行为,应督促商业银行严格执行信息公示披露制度,保障银行业消费者的收费知情权;对于有损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霸王条款”,实施收费格式合同报备审查制度,对收费格式合同进行事先审查;对于巧立名目损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财产权益的行为,通过制定《商业银行服务收费项目目录》和《收费标准指引》,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予以清理;针对银行业消费者投诉无门的问题,应完善服务收费投诉处理和争议解决机制,建立消费者投诉信息数据库,根据投诉次数和涉及的银行收费项目,分别对不同的银行收费争议制定不同的解决程序和方案,切实维护消费者消费求偿权、监督权和救济权。

(五)加强金融知识教育,提高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金融知识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当中,有效增强居民的基本素质。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积极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网上金融宣传、农村金融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消费者及时了解金融市场变化。

参考文献:

[1]李贤,吴循.银行收取小额存款账户管理费的动因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7年第4期.

[2]李瑞娟,燕慧娟.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01).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篇4

2001 年,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 亿元,这一数据截至2008 年年底,达1583 亿元,至2011年底,突破3000 亿元。而根据近日的国内首份汽车金融行业年度分析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汽车消费金融市场容量将超过1万亿,至2015 年汽车消费金融市场余额将达6700 亿。

《投资者报》采访获悉,尽管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近十年来最严峻的考验,在刺激政策退出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汽车行业在经历着增速回归正常、新车销售利润下滑的转型期,但汽车金融,风生水起。

在银行业界看来,包含消费金融、汽车租赁、二手车在内的现代汽车服务业将消除工业发展与服务增值的不对称,帮助汽车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而以消费贷款为代表的汽车消费金融,将为汽车流通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仍多集中批发融资

广义的汽车金融,是指在汽车的生产、流通、购买与消费环节中融通资金的金融活动。狭义的汽车金融服务,通常是指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或经销商所提供的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包括对经销商的展厅建设和设备贷款、库存融资和对用户的消费信贷、融资租赁、保险等。

在民生银行与德勤联合的国内首份汽车金融行业年度分析报告——《2012汽车金融报告》中披露,实证表明,汽车生产环节只创造了约30% 的利润,而流通和售后服务环节却能带来约70% 的利润。这一数据显示,汽车金融服务是汽车产业价值链上最具价值和最有活力的一环。

因此,早在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就催生了汽车金融,当时的业务由汽车制造商向消费者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开始。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务起步较晚,可以说直到1998 年10 月央行《汽车金融管理条例》起,中国的汽车金融市场才算正式启动。

与成熟市场相比,汽车金融的核心业务——汽车批发金融、汽车消费金融在中国都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相比国有银行而言,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民生、平安银行等更为活跃。据《投资者报》调查,目前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汽车金融服务看,仍多集中于批发融资领域。

近年来,伴随中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经销商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集中的发展历程:截至2011 年底,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共有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72000 余家,其中狭义乘用车的品牌授权经销商共有20181 家。2011 年,汽车流通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8810 亿元,其中,乘用车平均单店营业收入约为9993 万元,平均单店销量为642 辆。

继中升控股、正通汽车、联拓集团、庞大集团、安徽亚夏、宝信汽车、国机汽车、物产元通、上海永达等汽车经销商集团成功上市之后,2012 年,广汇汽车、广物汽贸等集团也在积极筹备登陆资本市场。同期,正通集团收购中汽南方,中升汽车收购龙华汽车,广汇汽车收购四川申蓉和山东鸿发,大型经销商集团通过行业整合加速发展。

随着行业增速变缓,一些资金实力较弱的经销商遇到困难,而大型经销商集团获得了扩张自身实力的良机。目前,广汇、庞大、国机汽车3 家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 亿元,另有21 家集团收入过百亿元 。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新车销售利润趋薄,让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将盈利重心由新车销售向维修、配件、精品、二手车、金融保险服务等后市场业务转移。

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携手创新

《投资者报》了解到,经销商需要包括建店融资、存库融资、并购融资、现金管理在内的综合金融支持。而目前汽车批发金融的主要市场参与者为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前者在厂商配合、服务效率方面优势明显,后者则具备资金充足、产品丰富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经销商库存融资需求快速增长,迫切需要额度充足、发放及时和使用方便的融资支持。然而,受到监管机构对其资本充足率、业务增长规模限制性要求,以及货币政策收紧、资金紧张的宏观形势影响,汽车金融公司无法独立满足经销商快速增长的融资需求。在此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与汽车金融公司合作,分别发挥双方在融资能力和经销商渠道管控方面的优势,推出经销商库存融资联合贷款服务。

“银行具有资金实力,整车厂商对车辆价值和销售数据充分掌控,汽车金融公司拥有专业的系统及作业团队,经销商最了解客户,汽车金融市场的这四方参与者各展所长,充分合作是汽车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民生银行交通金融事业部总裁韩峰向《投资者报》透露,面对经销商对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需求,民生汽车金融对基础产品进行了创新性的重构,并于2010 年在业内首家推出“汽车经销商金融支持计划”一揽子金融产品与服务方案。

此计划中,针对经销商从建店、运营到提升的不同发展阶段,可提供建店融资、存货融资、融资租赁与消费信贷等不同的金融支持;面向经销商集团的扩张、整合、运营提升及上市规划,可通过金融管家团队提供包括现金管理、公司理财、并购贷款及财务顾问服务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韩峰透露,在目前排名前50位的汽车经销商集团中,民生银行为30多家集团提供金融服务。庞大汽贸集团就是在民生银行交通事业部的扶持下于2011年4月在国内上市。

借助在批发业务中积累的渠道资源,商业银行在面向消费者的零售业务领域也可以通过快速复制实现规模化扩张。

消费金融将成增长新动力

《投资者报》注意到,汽车金融的另一核心业务——汽车消费金融被商业银行寄予厚望。

汽车消费金融是指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新车消费贷款、汽车租赁、二手车业务等。目前我国汽车消费金融的业态尚不完整,主要以新车消费贷款为主。

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新车销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汽车保有量亦于2011年11月突破1亿大关。但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及成熟度上均较成熟市场有较大差距。

据中国民生银行交通金融事业部汽车业务部总经理王炜向《投资者报》介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渗透率仅为10%左右,即每100个消费者中仅有10个人贷款买车,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信贷渗透率高达50%~70%。

为何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差如此之大?

王炜分析说:“除了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车价不断下探影响外,贷款门槛较高、贷款购车手续烦琐等原因导致消费者贷款购车不踊跃。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对于购买汽车时可选用的多种融资方式缺乏了解。”

此外,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是主因。目前,消费者信用记录非常分散,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完整的客户收入以及信用情况,而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能为汽车金融的发展提供切实保障,降低系统性风险。

“还有一个原因是,汽车消费贷款的单笔金额偏小、手续繁杂,银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汽车金融公司受制于资本充足率约束、资金来源、资金成本等问题,资产规模受限。”

7%的平均利差诱惑

目前,国内汽车消费金融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即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及汽车金融公司消费贷款。数据显示,2011年汽车消费金融产品金额达3000亿元,其中,商业银行贷款金额达到1367亿元,占比41%;信用卡车贷分期850亿元,占比26%;汽车金融公司消费贷款金融达936亿元,占比28%。

《投资者报》注意到,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GmaC-SaiC)的数据,让金融圈“艳羡”。截至2011年12月31日,GmaC-SaiC资产总额348.21亿元,资本充足率13.37%,不良贷款率0.13%。近年来平均利差保持在7%左右,资产收益率、资本回报率均保持较高水平并逐年提升。

正是由于丰厚的资本回报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争相进入此领域。

在王炜看来,汽车金融公司与所属厂商品牌充分整合,通过系统对接提高效率。但受制于资金来源、资金成本等因素,资产规模受限,产品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需要;商业银行虽然资金充足,可为消费者提供综合的产品和服务方案,但可获得厂商支持有限,致使效率偏低,操作较为繁琐。目前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金融投放的资源有限,近几年余额都保持在1000亿~1500亿左右。

“随着消费群体年轻化、产品供给丰富及服务效率的提升,国内汽车消费金融渗透率将在未来十年提高至30%甚至更高,这期间商业银行将会加大创新力度,力争以汽车消费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将能稳固占据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他透露,商业银行传统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由于缺乏对渠道的掌控力,推广成本高,而借助银行擅长的批发业务所积累的渠道资源,可以通过快速复制实现规模化扩张。

“批零结合的创新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发挥银行资金充裕的优势,弥补渠道掌控力偏弱的不足,将会成为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民生银行已关注到这一市场需求,将借鉴汽车金融公司作业系统和模式,批发式地开展消费贷款业务,构建汽车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王炜透露。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篇5

关键词:个人信用;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贷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7―0079―04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识码:a

1999年,上海被确定为全国惟一的个人征信建设试点城市,中国个人征信建设开始进入摸索阶段。2002年,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实现全国联网,个人信用系统联网成为央行征信建设的重中之重。2003年,个人征信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是年10月11日,央行征信管理局应运而生,负责全面的征信体系建设。2004年12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个人信用数据库在七城市试运行后,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国商业银行联网试运行。截至2005年8月,个人信用数据库已实现127家商业银行全国联网(其中包括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联网正在积极推进,已与8家联社实现了联网。全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90%的信用记录已经入库。个人信用数据库将在商业银行防范个人信贷风险和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利用个人信用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加强个人征信制度建设,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专门的信用报告机构

早在1801年英国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信用报告机构:“互通信息协会”,而信用报告业迅速发展则是在二战以后。美国在这一方面是做得最为出色的国家。

美国的信用报告机构主要有两种形式:消费信贷报告机构(ConsumerCreditReportingagencies)及调查性的信贷报告公司(investigativeCreditReportingCompanies)。消费信贷信用报告机构拥有独立的计算机资料库,涵盖整个北美洲近1000万个信贷消费者的档案,保持着6亿以上的账目,资料库有近10亿字节的资料,每天约有200万信用报告产生,约有1万起消费者查询。这种机构在美国主要有三家,即:expefian信息服务公司(expefian-informationServicestrans)、联合公司(transUnion)及equifax公司(equifaxinc)。调查性的信用主要提供包括消费者性格、声誉、生活方式及其他个人特性的调查性的信用报告,其资料通常来自于面试调查和其他传统方式。

信用报告机构采取商业化运作,它专门负责收集、保存、提供信贷申请人的有关信用资料以获利。它维护着一个以自然人为单位的信用历史与其他信息的数据库。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和其他授信机构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来更好地做出是否对信贷申请人提供信用的决策。信用报告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其成员,作为成员的银行等授信机构按期向其提供关于消费者个人基本账户状况的信息,由其将这些信息与征税破产、诉讼等公开信息一起储存进相应的个人数据库中。当某人申请贷款或其他形式的信用时,信用报告机构就会给成员银行提供一份能够全面反映该消费者个人信用状况的信用报告,使成员银行能够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做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信贷决策。

信用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账户资料:美国金融体系完善的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为信用报告机构提供了全面完整的个人账户资料。这些资料记录每一笔交易的资金往来情况,包括:账户名、账号、类型、个人/合伙账户、信用额度、月支付额、余额、当前状态(流动/拖欠)、拖欠时间以及长达24个月的跟踪记录。2.人文资料(Demographicinformation):包括消费者现有及以前的住址、社会安全号码、生日、赡(抚)养他人的人数及拥有还是租用现有住房。3,就业资料:包括消费者的职位、收入、工作年限及其雇主名称。4.公共记录(publicRecordinfor-mation)是可以从政府、法庭和其他公共机构获得的资料。信用报告机构通常会定期核对这些公共记录以确定与消费者信用历史相关的信息,因为一般来说,破产申请、拖欠债务以及因未付税款而使不动产招致留置等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还债能力。5.信贷机构查询记录。是指债权人或其他机构要求查询消费者档案的记录。通过查询,信贷发放者可以了解到消费者最近有关信用申请。如果有是否被拒。一般来讲,如果一个消费者档案中有太多的查询记录,则表明他有可能在滥用信用,此种记录对他的信用历史极为不利。

美国信用报告机构的产品服务不断创新,信用报告的内容也不断地在完善。过去,信用报告机构的产品主要是一份包括申请人付款的历史、公共记录和其他资料的信用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用报告机构开发了许多新品种以满足信贷发放者的需要,如采用记分制(pointScoringSystems)来预测账户拖欠及破产的可能性;建立模拟资料库以抵制非法行为;指出账户的不连续性和反常的信用行为以警告信贷发放者做出进一步的调查等。其他一些正在信贷报告业迅速发展的业务包括自动化的信用申请程序业务及记分卡监管(ScoreCardonitoningproducts)业务,即信用报告机构收集、分析、记分及评估所有与信用申请相关的资料,然后将资料传送给信贷发放者,并向其提供是否同意或拒绝发放信贷或需要进一步审查的推荐。信用申请表可由申请者在信用处理中心填写,是否发放信贷的决定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可以作出。

(二)科学严谨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国外银行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对信贷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定,即主观判断法和信用评分的数量分析法。前者主要是信贷员凭经验对贷款申请人的资料进行分析;数量分析法是在一个信用评分的模式上对贷款申请划分等级进行评分,它的好处是直观省时、便于决策、可操作性强。目前美国金融机构普遍应用“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和“消费者信贷电脑审批系统”。商业银行通常在24小时之内答复贷款申请人的申请,而某些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更能够在1小时内作出答复。一般情况下,银行在接到申请人的贷款申请后,由信用报告机构获取信用历史报告,汇同个人基本资料,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通过电脑评分系统立即得出申请人所得的分数,从而决定是否向申请人发放贷款。美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的理论基础实际是“5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环境(ConditionofBusiness)。

(三)完善的法律体系

发达国家在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颁布了多部与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与个人信用相关的行为作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比如1.《诚实贷款法》(truthinLendingact)。该法要求债权人在向申请人授信时,必须提供真实准确的贷款条件,不得使用欺骗手段。2.《公正债务回收法》(FairDebtCollee-tionpractices)。该法对债权人收债务作了详细的约束。比如禁止向债务人的朋友或雇主通报债务人的拖欠情况;禁止使用欺诈手段进入债务人住所确认或者拿走有价值的资产;禁止使用辱骂语言威胁债务人偿还债务等。3.《申请破产程序》(Bankruptcy)。债务人信用过度扩张以致无法承担偿付责任时可申请破产,这时,部分债务将被减免,债务人的财产被债权人清理分配。该法还对破产记录的保存时间做了规定。4.《公平信贷报告法》(FairCreditReportingact以下简称FCRa)。是监管信用报告业的主要法律文件,这项法案的目的是保证信用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和信息使用的保密性。该法规定商业机构只有在信用申请人授权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他的信用报告;消费者有权查询他自己的信用记录,有对错误的信息提出质疑、要求改正和删除的权利。任何未经授权而获得他人信用历史资料的个人或将消费者信用历史资料透露给未经授权的他人的信用报告机构的雇员将面临最高金额达5000美元或坐牢1年或二者并罚的处罚。1997年10月1日生效的一条修正条款,对FCRa进行了重大的更改,由此可能产生更精确的信用报告资料。该修正条款包括:(1)对错误的责任已延伸至软件的供应者和作出该信用报告的机构。(2)消费者可有一个免费的号码来检查错误信息并可要求免费得到报告。错误信息必须在30天内予以纠正或删除,消费者也能利用该免费线路将他们的姓名在五个工作日内从信用报告机构提供的全部的目标市场表中删去。

(四)规范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

1.规范的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个人基本账户制度是指居民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基本账户的同时,允许在其他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拥有分账户,并且分账户的收支信息在基本账户中充分体现,并得以汇总反映。这一制度确保了信用报告机构能够获得完整的个人账户信息。

2.高效便捷的信用信息网络化系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了金融体系的网络化运作,各金融机构与信用报告机构实现了信息共享,这为信用报告的大批量制作及确保报告内容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并进而使银行等授信人能高效获取低成本的完整的个人信用资料,从而有效提高了信贷效率,降低了信用风险。

3.有效的个人信用风险转移机制:(1)信用担保制度,发达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由政府部门筹资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基金公司,专门为消费信贷、尤其是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例如,美国在住宅按揭担保方面就有政府机构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和非政府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由其来担保借款人违约风险。全美国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性质按揭担保机构就有4家:联邦全国按揭协会、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联邦全国抵押协会以及退役军人管理局。其发行的住宅按揭担保证券约占整个市场份额的90%,同时,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还为住宅抵押债券的二级市场买卖提供资金支持;联邦全国抵押协会为住宅抵押债券二级市场融资。(2)信贷保险,如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是一种政府机构担保和私营保险相结合的混合经营模式,其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在法国,只要贷款买房就必须投保住房保险,保险作为强制性措施,为贷款买房者因失业、死亡、丧失劳动能力提供还款保障。

二、加快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目前,中国缺乏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没有高效的运行机制,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快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一)建立专门的信用报告机构

国际上的信用报告机构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欧洲式,即中央银行和政府出面并深度介入,资信机构实际上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二是美国式,即完全采取商业化运作方式,由市场化的公司来完成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现有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采取了上述两种方式的结合,即在各商业银行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理事会监管之下,由当地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授权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以企业方式开展业务。目前对这一模式的选择有不同的看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信用报告机构的建立应分两步走:

首先,在信用报告机构建立之初,应由地方政府牵头,人民银行负责组建,机构在性质上隶属于人民银行。这一阶段是初始数据源的建立阶段(征信阶段)。需要政府强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银行及社会性组织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以商业化形式出售或义务贡献给资信公司。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不愿首先把客户信息提供给资信公司,因此,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强制执行将改变商业银行和资信公司之间的博弈关系,使信息的提供成为可能。

其次,在完成征信数据源的建立之后,信用报告机构应实行独立运作。所谓独立运作,是指资信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应体现独立性和公开性原则。独立性即资信机构应成为完全独立于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商业化运作的中介机构,而公正性即资信机构必须依法确保信用报告的客观、公正。在当前的体制背景下,信用中介机构实行独立的商业化运作方式的意义在于,能够避免产生新的权力垄断部门,从而避免资信机构内的寻租行为。出于竞争的需要,建议首先建立两家资信机构,资信机构完全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其竞争的核心是各公司征信和信用评级、预测的真实和准确程度。总之,市场选择应成为资信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最终准则。

(二)在已有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完善个人基本账户制度

财务状况是个人信用报告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账户资料。由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多实行合业经营,一般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都能为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买卖股票债券、办理保险和申领信用卡等。每个具有合法身份的成年人都可以在银行开立一个基本账户,在该账户下又可以开立多个分账户办理上述业务。这样,个人的金融活动情况一般都能在银行得到真实的反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建立个人基本账户制度应分五步走:

第一步,深化落实储蓄存款实名制,在此基础上由指定商业银行开办个人基本账户,同时允许个人在其他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拥有分账户,并且分账户的收支信息在基本账户中充分体现,并得以汇总反映;第二步,将个人支票、工资账户纳入基本账户;第三步,将居民退休金和养老金纳入基本账户;第四步,将保险、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资金纳入基本账户;最后

一步,将个人所得税账户纳入基本账户。

(三)实现信用信息网络化

信用报告机构的运作方式是利用先进的电脑系统和信息技术,将分散在商业银行及政府部门中的个人信用信息集中后进行加工储存,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编制个人信用报告。通过与各商业银行联网,实现银行将个人信用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库,同时信用中介可通过网络向银行传递信用信息,最终建立信息的双向流通体系。信用信息网络化建设可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以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为依托,通过金融系统内联网,建立个人账户信息子库,目前这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由政府督导法院、公安、税务等职能部门组建各自的信息子库。

第三阶段:由政府牵头,多部门相互配合,借助计算机网络,将个人账户信息子库与各职能部门信息子库实现联网,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交由信用报告机构负责管理,信用报告机构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开发出个人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对有关个人信用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评估、传递等处理。

(四)建立个人信用评估制度

个人信用评估是建立在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基础之上的,通过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个人信用资料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全面、可操作性。

构建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是“5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环境(ConditionofBusiness)。品德(Character)是指借款人的道德品质、守法意识、履约历史等情况;能力(Capacity)是指借款人须具有一定的才能、有一定的赚钱能力;资本(Capital)是指现在所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的情况;担保品(Collateral)是指借款人所提供的担保品是否高于确定价值,是否易于变现并能足以偿还贷款;行业环境(Condition0fBusiness)是指借款人所从事的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发展趋势。综合“5C”原则,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须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两方面作出评估,据此,可将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两类:还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还款意愿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以上两类指标体系,可对个人信用状况作以下评估。根据分值,还款能力划分为:a(80―100分)还款能力强,B(60―80分)还款能力一般,C(60分以下)还款能力弱;还款意愿划分为:a(190―275分)还款意愿优,B(100―190)还款意愿良,C(100分以下)还款意愿差。由此得出9种个人信用状况组合,如表1所示:

对aa、aB、Ba级借款人,可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加大信贷授信额度;对Ca级借款人应限制放款或作进一步评估,同时,加强授信后对借款人还款能力指标的跟踪调查;对BB、aC级借款人也应限制放款或作进一步评估,同时,加强授信后对借款人还款意愿的跟踪调查;对BC、CB、CC级借款人则拒绝发放贷款或从严控制发放。

个人信用状况评价还应结合贷款的担保、抵押状况进行综合评定。担保、抵押状况评定标准如下:

(五)建立个人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

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包括风险防范、风险监控和风险转移三个环节。

风险防范是管理与控制风险的第一步。预防风险得当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个人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具体包括两方面的措施:

1.制定与个人信用相关的法律体系,依法约束个人信用所涉及机构及个人的行为。目前,急需制定《信用报告法》,确保信用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依法规范公共信息数据的取得和客户个人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应当进一步完善《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等相关经济、金融、法规中的个人信用方面的条款;在现有的《个人住宅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及《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等法规条文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个人信用法,确保信用关系中授信人权益不受侵犯,维护信贷资金安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对授信人及借款人的违约行为制定严厉的惩罚规则。

2.银行依据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对潜在的信贷风险进行预测与控制。具体来讲就是指银行对个人信息的贷前调查和信用分析。借助信用报告,银行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就可依据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评分,同时结合经验判断法,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作出综合评价与判断,进而作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息为多高的贷款决定。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篇6

关键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信用卡调查杭州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韩国红

姓名边瑶

班级金融07(9)班

所在系(部)金融系

2009年6月日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姓名边瑶班级金融07(9)班系部金融系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选题理由:

近年来信用卡的使用在我国越来越普遍,但其用卡环境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制约到信用卡的使用。据业内人士不完全估计,现在整个银行业所发行的信用卡中,大约只有20%是“活”的,其余80%是“睡眠卡”。另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中国银行卡发行总量7.62亿,总交易金额35万亿元,但消费交易仅4亿元,只占全部消费额不到5%的份额,其余95%都是现金存取和转账,信用卡的使用率并不高。如今,各种各样的信用卡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店口镇也不例外,持卡消费已日渐成为平常之举,但是据我了解,信用卡业务在店口镇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各银行利用免首年年费、降低发卡门槛等各种手段极力促销信用卡,可是人们的用卡积极性并不高。制约和阻碍使用率的因素成为了店口人们关注的焦点,究竟目前我国信用卡使用情况如何,信用卡的安全问题怎样解决,这都使信用卡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拟实现的目标: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综述﹛与本论文(设计)相关的已有研究(设计)成果的综述﹜:

近几年,信用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彭千在《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2004)一书中提到银行对于信用卡现在的发展眼光应放在针对不同的客户发行带有不同增值功能的信用卡上,找寻优质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在增加信用卡发行量的同时增加信用卡的使用率以减少“睡眠卡”。虞月君在《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2004)一书中提到对于银行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刷卡奖励的活动或是增加特约商户数量以刺激消费者消费;还可以添加增值服务,让有此需要的消费者在出示卡时即可消费享用。这些都可以提高卡的使用率。李芳在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n](2007)一书中提到信用卡如果被非法提现或盗用,银行不承担责任,这样将很难保证持卡人的资金安全。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强信用卡的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另一方面持卡人可以采取下面的一些措施,以防范信用卡被盗刷以及相关的损失。万晓东,何春雷在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2007,提到(1)利用免息期。先消费后还款,就相当于银行为你提供了一笔无须手续的短期信用贷款,只要在到期还款日前全额偿清当期对账单上的本期应缴款,即可享受免息待遇。(2)利用循环信用,通过适当的负债来换取资金的周转,以降低理财成本。(3)巧用免息分期购物。

四、论文(设计)主体框架与进度安排:

论文主体框架:

一、诸暨市信用卡使用问题的提出

二、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一)、诸暨市信用卡持有量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持有年龄

(2)信用卡的持有张数

(3)不同银行的持有量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

(1)信用卡的增长情况

(2)信用卡的使用频率情况

(3)信用卡的功能使用情况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调查

(1)、信用卡的满意度

(2)、信用卡设密码调查

(3)、客户和银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三、诸暨市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一)、信用卡持有量情况因素分析

(二)、信用卡使用情况因素分析

(三)、持卡人安全防范因素分析

四、诸暨市信用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拓宽信用卡的持有量

(二)提高信用卡的使用率

(三)防范信用卡的安全

进度安排:

2008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08年12月~2009年1月,资料收集。

20009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09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9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2009年4~5月,完成论文。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章:

年月日

六、教研室意见:

签章:

年月日

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2008届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姓名冯婷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指导教师朱维魏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诸暨市店口镇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主要研究内容目前我国信用卡持有率和使用情况,影响和制约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比较分析、调查分析

主要任务及目标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一个镇为范围进行调查,以了解诸暨地区目前信用卡的使用情况,影响信用卡使用率的因素以及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1]彭千.银行信用卡业务使用率偏低[n].上海:国际金融报.2006.8.28

[2]虞月君.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李芳芳.如何防范信用卡被“盗刷”[n].广州:新快报.2007.(3)

[4]万晓东,何春雷.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尚须改善[n].北京:中国消费者报.2006.4.28

[5]赵挺.对国内信用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j].河南: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

进度安排2007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2007年12月~2007年1月,资料收集。

20008年1月,问卷调查的设计。

2008年1月中旬,分发调查问卷。

2008年2~3月,完成论文初稿交于指导老师修改。

金融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08年4~5月,完成论文。

指导教师签字: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篇7

与此相反,美英两大财经报业巨头《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收入却逆市上涨,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被默多克新闻集团收购后的《华尔街日报》,获得了广告量和销售量的双重增长。自金融危机以来,它在报刊亭的销售量突增20%,报纸网站每月的浏览量也增加了2000万人次,来自网络订户和广告商的利润也是节节攀升。《华尔街日报》逆金融危机寒流而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良好和稳健的广告经营策略是其最为核心的原因之一。

未雨绸缪:广告模式B2B到B2C的扩展《华尔街日报》的广告模式早在2006年就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这次未雨绸缪是使其能够抵御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9月,《华尔街日报》“时尚版”增刊的推出,预示着该报广告模式的扩展:即在稳定B2B(BusinesstoBusiness,即商家对商家)市场的同时,开辟B2C(BusinesstoConsumer,即商家对个体终端消费者)类广告,推进广告盈利结构多元化。与美国其它日报以B2C或C2C(consumertoConsumer,即个体终端消费者对个体终端消费者)广告为主的盈利模式不同,《华尔街日报》是所有日报中唯一一家以B2B广告为主的日报。其读者群有两个特点:一是公司和机构订户超过50万,占其总发行量的1/4;二是其读者一般为公司和机构中具有决策权的高级管理人员。该报的广告商又主要依赖两个领域:it和金融,包括花旗集团、iBm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等。近年来,在这两大类广告已经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其数量仍然占所有广告版面的31%。在网络行业达到顶峰时,与B2C和C2C类广告相比,高价位和良好的商业回报率,使B2B广告这种商业模式体现出巨大优势。但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作为《华尔街日报》的两大支柱广告收入来源的it业和金融业由波峰跌到波谷。2006年上半年,lt广告同比减少了约20%,金融服务类广告缩水了18%。这一结果暴露出B2B广告模式的巨大局限性――对行业的依赖性过强。同时也显露出《华尔街日报》广告模式的缺陷:相对单一的收入结构隐藏巨大的商业风险。《华尔街日报》开始酝酿调整其广告商业模式。

“时尚版”的推出,对《华尔街日报》来说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将开辟更多新的广告,尤其是奢侈品广告。《华尔街日报》的读者都是平均年收入15万美元的社会精英阶层,是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受众群,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有影响力和引领潮流的一个群体。独立调查显示,《华尔街日报》读者购买女性时尚饰品的数量,比任何一份女性时尚杂志读者购买的数量都要多。《华尔街日报》把高品质的新闻报道在时尚业进一步延伸,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快速增长的重要行业。借推出“时尚版”获得更多奢侈品广告市场,以应对盈利结构失衡、完善盈利模式,是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

深谋远虑:扩大网络版免费内容,换取更大广告市场空间对一张成功的报纸而言,比固守已有的读者群更重要的是如何拓展更大的阅读市场空间。默多克在扩大和改善《华尔街日报》网站的免费浏览内容方面做了更多努力,用以吸引相对年轻的读者和潜在的未来读者。

自1996年推出以来,《华尔街日报》网站一直采用付费订阅模式。2007年10月开始,《华尔街日报》将部分内容免费开放,以争取更多的读者,加大广告收入。目前,越来越多的内容开始进入免费开放行列。起初,默多克曾倾向于实行完全免费的网站,预计这会让《华尔街日报》网站的读者从100万增至1000万-1500万,而广告商也将因此得到一个“富有而又有影响力”的读者群。但如果《华尔街日报》网站免费提供阅读,他们需要增加数倍的流量才能够依靠网络广告赚到收费会员的会费。由于取消付费订阅模式的时机还不成熟,最终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在继续保留部分付费内容的同时,扩大和改善《华尔街日报》网站上的免费浏览内容。《华尔街日报》网站将增加更多免费内容,但同时也将为付费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该网站将努力同时促进付费订阅和免费广告模式增长。事实证明,这一举措的效果是明显的,免费内容增加后,网站浏览量显著上升,而在“流量=广告=赢利”这一定律下,网络版的广告量显著上升。

因时而变:头版广告的变革受金融危机影响,近期,诸多美国平面媒体采取出售头版显示广告这一策略应对危机。目前,已有《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出售头版显示广告。虽然美国传统观念认为,头版广告会使报纸贬值,显得庸俗。但是在这个报业的寒冬,这也不失为一个良策。《华尔街日报》在头版上刊登广告的做法是:第一,广告只放在报纸头版的底端;第二,广告面积最多不超过版芯面积的八分之一;第三,严格区分新闻与广告的界面。出售头版广告在缓解金融危机影响方面起到了一定缓冲作用。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篇8

关键词:征信服务

管理

消费者

美国

一、对消费者征信服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既保护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又保证正常信用信息的充分交流

在市场经济中,征信服务的范围比较广,在以征信产品生产为主的服务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企业征信服务,即提供关于企业信用调查的服务;另一类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即提供关于消费者信用状况调查的服务。消费者征信(CoumerCreditReporting)服务是随着个人信用交易的发展和普及而发展起来的。当个人需要贷款、赊购商品、分期付款、购买保险等时,信用的提供方就需要了解消费者的信用状况,包括还款能力和守信程度,从而产生了对消费者信用报告的市场需求。与这种市场需求相适应,消费者征信服务行业便应运而生。美国是消费者征信服务行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征信机构所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报告不仅是银行体系对个人进行授信决策的主要依据,也广泛使用于就业、赊销、租赁、保险等领域。因此,消费者信用报告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对信用交易的顺利进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美国的消费者征信行业也是比较典型的市场导向模式。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有关征信服务的法律和规则,并监督实施。对消费者信用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保存、评价、销售等,均由商业性征信机构亦即征信企业完成。征信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征信企业与向其提供信息的机构之间以及与使用其信息的客户之间,也完全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合作关系和商业关系。目前三大全国性消费者征信机构(CoumerReportingagencies,CRas)为:experian,equifax和traunion。除此之外,还有400余家中小型消费者征信企业。

由于消费者征信服务涉及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公开,而消费者一般处于市场交易的弱势地位,因此必然涉及对个人隐私和对个人权益的保护问题。如果不加以管理和规范,征信活动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但是,另一方面,对个人隐私和权益的保护也不应当无限夸大,如果把正常的信用信息也划入隐私范围加以保护,则可能会影响征信机构收集正常的信用信息,同样会妨碍征信服务活动的发展。值得强调的是,良好的征信服务不仅有利于授信者业务发展,也有利于消费者更方便和更快捷地获得信贷服务。因此,法律规范的核心在于,既要充分保证个人隐私和权益不受损害,又能够为征信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或者说,必须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在二者之间作出平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法律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界定:一是什么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护,什么信息属于正常的信用信息,应当公开并允许征信机构搜集;二是如何保证信息的使用目的是正当的,即不能被滥用;三是如何保证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地更新。

二、对信用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范围的管理

信用报告是关于消费者如何支付其帐单的历史记录,其目的在于评价消费者还款的能力和还款的可能性。如果单从这一目的出发,凡是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有影响的信息,都属于信用信息,都应当允许被征集和公开,但实际上,许多这样的信息是典型的个人隐私,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比如个人收入、个人储蓄存款等。因此,个人隐私和正常信用信息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由于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和保证消费者能够获得更方便的信贷服务都是符合消费者利益的,法律只能在这二者之间进行取舍和权衡。从美国的实践看,对信用报告信息范围的管理,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允许在信用报告中公开的信息。一个典型的消费者信用报告包括以下四类信息:(1)消费者身份数据,包括姓名、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社会保障号码等。(2)现有的或以前的贷款或信用卡记录(正面交易信息),包括授信者名称、帐户号码、信用额度、开户日期、授信者向征信机构报告该信息的日期、最后一次支付的日期和数额等。还可能包括过期帐户信息、目前过期未付的款项数目、以及在过去12~60个月中是否按期支付了上述款项的记录。正面信息的公开没有时效限制。(3)公共信息记录(负面信息),包括破产记录、欠税记录、犯罪记录、被追帐记录等等。负面信息的公开对当事人有一定的惩罚作用,但考虑到法律应当给有过失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对负面信息的时效性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负面信息的时效性为7年,也就是说,超过7年的负面信息是不允许出现在信用报告之中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刑事犯罪的定罪记录没有时效性限制;破产记录的时效性为10年;当信用报告用于年薪超过7.5万美元的工作申请或数额超过15万美元的贷款或人身保险申请时,负面信息没有时效性限制。(4)查询记录,包括过去1年间所有的查询记录。查询记录具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防止信息被滥用,二是作为评价消费者信用状况的参考信息。

向征信机构提供消费者个人的非公开性信息,也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根据1999年通过的《Gramm-Leach-Blileyact》,金融机构在与消费者建立信用交易关系(接收消费者储蓄、向消费者贷款或发放信用卡)时,必须告知消费者其信息公开或分享政策,包括拟向谁公开、所要公开信息的目录、消费者的选择权(可以选择同意或不同意金融机构向征信机构公开其信息)等。消费者的态度采取默示同意、明示反对的方式。即如果消费者不明确提出不同意金融机构将其信息向征信机构公开,将被视为同意公开,但在金融机构将数据公开前,应当给消费者留出必要的反应时间。法律还规定,征信机构必须采取合理的程序征集和公开消费者信用信息,禁止采取威胁、诱骗等手段获得或使用信息。

第二类:禁止公开的信息。以下信息除非经过消费者本人同意或要求,是禁止在消费者信用报告中公开的。(1)消费者活期或储蓄帐户的信息;(2)消费者购买的保单;(3)消费者收入信息;(4)消费者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5)消费者的工作表现;(6)消费者医疗信息;(7)消费者驾驶记录;(8)种族、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

三、对信用报告使用范围的管理

相对于对信用报告内容的限制而言,美国对于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却有着比较严格的限制。原则上,信用报告只能用于与消费者有关的交易活动。根据《公平信用报告法》,征信机构只能根据以下目的提供信用报告:(1)法院命令或传票;(2)消费者本人的书面要求;(3)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4)保险公司向消费者提供保险服务;(5)用人单位用于审查个人工作申请;(6)有关政府机构依法用于评价个人的财务状况,以便决定是否同意个人的执照申请;(7)金融机构用于评价个人现有债务或现有帐户的风险;(8)由消费者本人发起的其他合法交易活动(比如房屋租赁申请等)。

法律规定,除以下两种情况外,征信机构根据上述内容和目的向客户提供信用报告,不必事先经过消费者本人的同意。第一,征信机构向消费者雇主或潜在雇主提供信用报告,必须事先征得消费者的书面同意;如果雇主或潜在雇主根据信用报告作出不利于消费者的决定,那么在作出决定之前,雇主必须向消费者提供该报告的复印件,并充分告知消费者根据《公平信用报告法》所享有的权利。第二,向客户提供含有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比如医疗、收入、存款信息等。

由于美国允许征信机构搜集和公开正面信息,而根据正面信息,征信机构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比如,征信机构根据所掌握的消费者信用数据,向有关金融机构提供符合某一条件的消费者名单,以便金融机构发展新客户;银行或其它信用卡发行机构可以根据征信机构提供的符合其发放信用卡条件的消费者名单,向消费者发出信函,邀请消费者申请其信用卡服务。对于这类不是由消费者个人发起的交易活动,法律也有特殊的限制,包括:(1)只有在金融机构有意向消费者提供信用服务或保险公司有意向消费者销售保险产品时,征信机构才可以向其提供此类信用报告服务。(2)报告的内容只能包括消费者姓名、通信地址、非独特性身份标识(比如社会保障号码),以及其他的与特定授信人或其他特定实体无关的信息。(3)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收到此类信函,可以通知征信机构,征信机构收到此类通知,应将该消费者姓名从名单中删除。

四、保证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更正

保证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保证错误信息能够及时更正,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大保护。改正错误首先要发现错误。由于信息是否正确对消费者的影响很大,因而消费者本人对于保证信息准确和及时更正积极性最高。因而,保证信息准确性的最有效办法,是赋予消费者对其信用信息充分的知情权和对信息内容的争辩权。

美国法律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包括:

(一)任何机构或个人根据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作出不利于消费者的决定,比如拒绝消费者的贷款、工作、牌照申请等,必须告知消费者提供该信用报告的征信机构的名称、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如果消费者在接到其申请被拒绝的通知60日内向征信机构提出查看有关其个人信用记录档案的要求,征信机构必须免费向该消费者提供1份完整的信用记录报告,包括有关该消费者的完整的信用数据和最近1年(有关就业的查询为两年)的查询记录。

(二)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消费者1年内可以免费获得1份本人的信用报告:(1)失业并准备在60天内开始寻找工作;(2)在享受社会救济情况下;(3)消费者是金融欺诈活动的受害者。

(三)在其他情况下,消费者可以按照法定价格随时向征信机构购买其信用报告。另外,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一些征信机构也开发出一些更加方便消费者随时了解和监督其信用记录的产品。比如,equifax公司设计的“信用观察”(Creditwatch)产品,消费者每年只要支付49美元,每当其信用记录出现新的变化时,征信机构会在24小时内用电子邮件通知消费者。消费者还可无限次了解其信用评分的情况。该产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xx年度最好产品”。

如果消费者发现其信用记录有误,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征信机构或该信息提供者。法律规定征信机构和信息提供者都负有调查和更正不正确或不全面信息的责任。征信机构收到消费者对有关信息的争议以后,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将该信息通知提供这一信息的信贷机构,信贷机构必须对该信息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通知征信机构。复核工作必须在征信机构收到消费者通知要求后30日结束,如果30日内信息提供者仍不能确定信息是否准确,或未能作出回复,该信息必须从消费者信用档案中删除。如果信息提供者发现信息的确有误,它还必须将这一情况同时通知其他全国性征信机构,以便后者也能及时更正错误信息。全部复核工作结束后,如果信用记录根据复核结果进行了调整,那么征信机构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将调整结果书面通知消费者,并免费寄送消费者1份新的调整后的信用报告。如果复核不能解决争议,消费者有权要求征信机构对信用记录中保存的和信用报告中使用的有争议的信息进行加注。如果消费者要求并支付一定费用,征信机构也应将加注内容通知最近使用过旧报告的用户。

五、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关于征信服务管理的有关法律和制度也正处于建设当中。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形成一个既能够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又能够有效促进征信产业长期发展的制度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根据对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管理体制和经验的考察,结合我国征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感到,在立法和制度建设当中,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第一,尽量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完整性

征信服务和产业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定基础之上的:即一个人是否守信,可以通过对他以往的信用记录的观察和评估来判断。关于消费者信用历史的信息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负面信息,一类是正面信息。所谓负面信息,是指消费者拖欠、赖帐、破产及犯罪记录等信息。所谓正面信息,是指消费者正常的贷款、还款、赊销、支付等交易记录。对于征信服务而言,负面信息的作用显而易见。不良记录的“黑名单”可以直接帮助授信者甄别不守信用的人,从而采取防范措施。但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对于征信服务产业的发展而言,正面信息的作用更加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只有负面信息,征信机构无法掌握消费者的全面信用状况。比如,一个消费者可能会在多家金融机构借贷,虽然在每家机构的借贷额都不大,但在多家机构的借贷总额可能会大大超过其还款能力。显然,这一情况对于征信机构和金融机构全面客观评价消费者的信用状况非常重要,但如果只有负面信息,只要消费者没有违约或不良记录,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金融机构都无法掌握其全面信用信息。在这方面香港的经验值得吸取。香港一直不允许征集正面信息,使得授信人难以掌握被授信人的全面信用状况,由此已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根据香港有关人士的介绍,近年来出现的十分严重的个人破产问题,就与这一规定有关,因此目前立法界正在考虑允许征集正面信息。二是如果只有负面信息,征信服务的范围会受到很大限制。利用负面信息,征信机构除了提供一个黑名单以外,很难提供进一步的服务。而利用正面信息,征信机构就可以大大拓展其服务空间,包括进行信用打分、筛选优质客户、帮助金融机构等用户进行客户资源管理等增值服务等。事实上,美国大型征信机构快速的业务扩展,正是建立在利用正面信息进行增值服务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正面信息和增值服务,征信产业就不可能得到如此快速和大规模的发展。由于正面信息极大地增强了征信机构信用信息的全面性、有用性及征信机构服务的空间,促进了征信机构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征信服务产业的发展。这一经验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征信服务产业,尤其值得重视。

第二,法律关于征信机构依法征集和公开法律允许的正面信息,不必事先征得消费者本人同意的规定,是保证信息全面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

一般来讲,各国法规都允许在信用报告中公开负面信息。这是因为,负面信息是消费者失信行为的一种反映,将之公之于众不仅谈不上个人隐私问题,而且是对失信者的一种必要惩罚;从信息搜集的角度看,受害者一般也有积极性把此类信息向征信机构报告。但正面信息就有所不同,这类信息是消费者正常交易行为的反映,在消费者没有任何失信或违规行为时,法律是否应当允许征信机构在不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搜集和公开其信息,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许多欧洲国家都规定搜集和公开此类信息要事先征得消费者本人的书面同意。从美国的经验来看,除个别情况外,原则上法律一直允许征信机构可以在不事先征得消费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征集和公开个人的正面交易信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似乎美国的做法更值得借鉴。相比而言,美国的征信产业不仅发展速度较快,且一些大型的征信企业也主要集中在美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与对正面信息的不同管理规定有关。如果法律规定征集和公开正面信息需事先征得消费者本人同意,将不仅会极大增加征信机构的信息搜集成本,而且会严重损害信息的完整性。应当指出的是,全面信息的使用,或者说征信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符合授信人的利益,也符合消费者的利益。根据美国的经验,由于允许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由于使用信用评分作为评价信用风险的一个工具,同时使得消费者和授信人受益。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好处主要包括:(1)更多地获得信贷;(2)更大程度的流动性;(3)更公平的待遇;(4)更低的信贷成本;(5)更加便捷的获得信贷的方式。对于授信人而言,好处主要包括:(1)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提供消费者信贷服务;(2)能够进行帐户监控以便调整信贷流程;(3)减少贷款损失。当然,允许征信机构征集和公开正面信息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必须要有明确的管理规定,最为重要的是要严格界定正面信用信息的范围,严格限定信用报告的使用目的,以及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不正确信息的及时更正等。

第三,充分保证消费者对其信用信息的知情权,并规定明确的信息更正程序和责任,是保证信息准确性最有效途径

应当明确,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原则,不是通过立法使征信机构获得尽可能少的个人信息,而是保证征信机构以合法的手段方便和低成本地获得更多的法律允许的信用信息,以及保证征信机构所征集和使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美国的实践经验来看,达到上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是赋予消费者对其信用信息充分和合理的知情权。因为只有消费者本人最了解也最关心自身的信息。同时,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在消费者对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争议时,征信机构和原始信息提供机构所负的责任,以及复核及更正的程序和时限。在这些方面,美国法律的许多具体规定都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篇9

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Chase&Co.)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崛起的国际金融巨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是美国目前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也是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甚至被认为是经营最稳健的银行。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Dimon)被称为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带领摩根大通银行不仅每季度保持稳定的盈利,而且其投资银行业务还在五大投行纷纷的情况下逆势走高,其消费者和社区银行业务更是一直保持持续发展并保持稳定的盈利和市场占比。2017年4月13日的2017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核心贷款平均同比增长9%、环比增长1%。其中消费者和社区银行部分,核心贷款平均增长11%;存款平均为6230亿美元,增幅11%;活跃移动端用户增加了14%,总数达到2730万;信用卡销量增加了15%,商户业务处理量增加了11%。杰米・戴蒙对此评价道:“凭借过去一年的强劲势头,我们的各项业务在新的一年开局即呈现出良好的表现。消费银行核心贷款继续以两位数增长,存款增速领先于同业。一季度信用卡销量增长强劲――反映了我们为客户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决心。”那么,摩根大通如何使消费者金融业务保持了如此稳定、强劲的增长?我国特别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发展消费者金融业务,支持经济走出低谷,实现银行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摩根大通银行发展消费者金融业务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提供些借鉴。

摩根大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骄人业绩

2006~2011年,摩根大通的收入板块分为投资银行、零售金融服务、银行卡及汽车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资金及证券管理、资产管理等。其间也曾经把业务分为五类,即投资银行业务(包括投行顾问承销业务和资本市场业务)、资金管理和结算托管业务、中型企业的商业银行业务、消费金融业务(含按揭贷款、信用卡及其他消费信贷)、投资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其中,前三项属于典型的对公银行业务,后两项归为零售银行业务。2012年四季度后调整为消费者与社区银行(Consumer&CommunityBanking)、公司与投资银行(Corporate&investmentBank)、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ing)、资产管理(assetmanagement)四个部门。其中,消费者和社区银行部门向消费者提供存款和投资产品与服务,向小企业提供贷款、存款、现金管理和支付解决方案,发放住宅抵押贷款、房屋产权贷款和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等,提供信用卡及支付服务;公司与投资银行部门提供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司战略和结构咨询、股本和债务市场融资、贷款发起和联合、财务服务如现金管理和流动性解决方案;现金证券和衍生工具,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主承销和研究服务;为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公共和私人投资基金提供证券服务,包括托管、基金会计和管理以及证券借贷产品。商业银行部门向公司、市政当局、金融机构和非营利实体提供金融解决方案。资产管理部t提供各种资产类别如股票、固定收益、替代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和财富管理服务,以及退休服务、经纪和银行服务。

统计显示,从1997~2011年,摩根大通经营性净利润中平均38%来自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贡献,12%来自于资金管理和结算托管业务的贡献,9%来自于中型企业商业银行的贡献,31%来自于消费金融部门的贡献,10%来自于投资管理及私人银行的贡献。特别是2006年以来,摩根大通的消费与社区银行净收入占比一直在45%以上。期间的2008年金融危机当年,由于抵押贷款相关头寸和杠杆贷款产生了100亿美元的减值,导致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板块收入损失严重,消费与社区银行净收入占比甚至达到了54.96%,之后虽有所下降并且低于危机之前的水平,但也没有低于45%。从具体年份看,金融危机之前,消费与社区银行的净利润贡献率约为40%,公司与投资银行约为30%;2010年、2011年出现反转,公司与投资银行的净利润贡献率约为40%,消费与社区银行约为30%;但2013年之后又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格局,2013年至2015年消费与社区银行的收入在摩根大通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46.66%、45.33%和45.47%,与此同时,处于第二大收入来源的公司与投行业务占比分别为34.80%、35.35%和34.81%。2015年第三大业务收入来源于资产管理业务,约占总收入的12%,占比最小的业务是公司银行业务,仅为7%。从净利润构成看,摩根大通的利润业务占比与收入占比基本一致,2013年至2015年消费与社区银行业务利润占比分别为44.89%、43.99%和44.49%。

以2015年为例,该年第三季度摩根大通净利润为68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零售银行业务净利润26亿美元,占比38%;公司和投行业务净利润15亿美元,占比22%,以税收调整收益为主的其他收入17亿美元,占比25%。从收入方面看,摩根大通2015年第三季度实现净收入235亿美元,同比下降6%,主要受公司与投行业务收入下降的影响。零售银行业务收入109亿美元,占比46%;公司与投行业务收入82亿美元,占比35%。成本方面,信贷损失准备金为6.82亿美元,同比下降10%,主要得益于贷款核销的减少。另外,零售业务准备金释放出5.91亿美元,反映出持续的房价回暖及违约率下降。从零售业务本身看,2015年第三季度26亿美元的利润中,抵押贷款业务净利润6.02亿美元,占23%,信用卡、商业方案及汽车贷款业务净利润11亿美元,占比超过42%,两项合计超过65%。再从具体项目看,抵押贷款业务收入虽然下降23%,为16亿美元,但利润却大增29%,原因是非利息成本下降13%,不良贷款拨备减少5.34亿美元,反映出在房价持续上涨及房贷违约率下降的同时,抵押贷款业务效率的持续提升。同时,虽然信用卡、商业方案、汽车贷款业务的净收入增长2%,达到48亿美元,特别是净利息收入增长4%,而净利润却下降6%,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摊了更高的新机构运营成本使得非利息收入下降4%和由于汽车租赁折旧加快及营销成本增加使得非利息成本上升8%。

从消费贷款的结构看,住宅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而其他消费贷款占比较低。摩根大通住宅房地产贷款占消费贷款的比例长期超过70%。2006~2014年,不含购买信用受损的房屋净值贷款占比从28.64%下降至17.88%,抵押贷款占比从19.93%上升至37.28%。同期,其他消费贷款中,汽车消费贷款占比从13.7%上升至18.49%,占比相对较大。2015年,贷款主要投放在住房按揭(2040亿美元)、信用卡(1260亿美元)和汽车贷款(640亿美元)。而非利息收入也主要是银行卡管理费(55亿美元)、存贷款手续费(32亿美元)和抵押贷款手续费(25亿美元)。

再从2016年的情况看,第二季度消费者和社区银行的股权回报率为20%,其中,平均核心贷款增长23%;平均存款创新高,增加540亿美元,涨幅10%;活跃移动端客户总数近2500万人,增长18%;信用卡销量增长8%,商户业务处理量增长13%。与此同时,企业和投资银行股权回报率为15%,商业银行股权回报率为16%,资产管理的股权回报率为22%。而从2016年全年的情况看,摩根大通消费金融业务继续稳定增长。银行报告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受助于消费和社区银行业务表现强劲,存款金额呈两位数增长,以及信用卡销售额达历史新高,使得收益好于分析师预期。该行四季度净盈利从上年同期的54.3亿美元增至67.3亿美元,每股盈利从1.32美元增至1.71美元。摩根大通2016年盈利从历史纪录高位的2015年244.4亿美元增至247亿美元,再次刷新纪录。消费者和社区银行2016年第四季度股权回报率17%,全年股权回报率18%。其中,平均核心贷款增长14%;平均存款为6070亿美元,增长11%;活跃移动端用户总数达到2650万人,增长16%;信用卡销量增长14%,商户业务处理量增长10%。与此同时,企业和投资银行股权回报率20%,全年股权回报率16%;商业银行2016年第四季度股权回报率16%,全年股权回报率16%;资产管理2016年第四季度股权回报率25%,全年股权回报率24%。

摩根大通银行消费金融l展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多年来,摩根大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持续稳定发展,是其正确的内部发展战略和有利的外部发展条件决定的。虽然在整个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摩根大通也经历过一些波折,特别是经历了2012年“伦敦鲸”的打击,但其消费金融业务一直表现抢眼,这不能不说是其发展战略的胜利。

摩根大通的消费金融发展战略

多年来,摩根大通坚持“以第一流的方式从事第一流的业务”(杰克・摩根语),秉承稳健的经营理念,始终坚持把“服务全球的客户、社区和国家,为股东创造利润”作为企业使命和发展战略。这是一种既“顶天”又“立地”、既宏观又具体、既可作为指导思想又可作为操作措施的发展战略,不同于我们国家一些银行提出的“国际一流”、“追求卓越”等纯粹务虚的所谓发展战略。

从摩根大通“消费与社区银行”的具体业务看,该行以“提供卓越的客户体验,深化客户关系”为战略重点,努力提高客户信息安全水平、提升客户数字化服务体验,并根据客户需求不断进行支付方式创新。同时,为了提升客户体验,摩根大通的商业银行部门和公司与投资银行部门合作开发快速支付,也同消费与社区银行部门合作共同服务客户,体现出一种互助合作、分工不分家的集体意识。正是由于有这样明确而具体、竞争又合作的消费与社区银行发展战略,摩根大通银行的各个部门相互合作,互利共赢,实现了整个银行的快速、持续发展。以2015年为例,摩根大通为美国50%的家庭提供金融服务,信用卡、借记卡、预付账户总计超过9000万美元。以透支额为基础计算,摩根大通是美国第一大信用卡发卡行。摩根大通在数字应用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其网站是美国最受欢迎的银行门户网站,有将近4000万在线活跃客户,手机银行Chasemobileapp有2300万活跃客户。庞大的客户规模使摩根大通能够使用强大的杠杆开展投资,并能够使用先进的产品满足不同年龄段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正如摩根大通银行总裁戴蒙针对2016年第四季度的骄人业绩所表示的,“在消费者银行业务中,我们的存款和贷款余额呈两位数增长,信用卡销量创历史新高。收单处理量破1万亿美元”,这“反映出我们对客户的特别重视和各业务的强劲表现”。而2017年4月他又进一步表示,“无论形势好坏与否,我们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发挥我们的作用,时时刻刻为我们的客户和社区提供支持。”

摩根大通消费金融发展的外部条件

当然,摩根大通消费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的消费金融也正是在美国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和消费观念转变、科技创新特别是金融创新以及监管措施完善,消费金融在美国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1950年全美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有250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已达到12.22万亿美元,而到2016年底,美国狭义消费信贷(不含房贷)就达37629亿美元,占GDp和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0.2%和29.5%。其中循环信贷(信用卡)为9955亿美元,占比26.5%;非循环信贷(学生贷款、汽车贷款等)27674亿美元,占比73.5%。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是消费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950年至201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203亿美元增长到16.19万亿美元,同期美国居民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从10033美元增加到38069美元,美国家庭平均支出也从11320美元增长至35671美元。由于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尤其是预期收入有保证,不仅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借贷消费的发展,而且刺激了通过信贷进行消费的商品供应的增加。如1941年至1961年,美国家庭用于房地产和汽车的平均消费从718美元增至2513美元,有49%的新车和54%的二手车销售依靠的是贷款,还有一半家电同样依靠消费信贷。

随着人们对消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烈,金融领域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消费信贷工具,其中有用于购买奢侈品、耐用消费品的贷款,有用于住房抵押、住宅修缮的贷款,有用于个人度假、学习、债务重组等的贷款,还有信用卡贷款,产品期限长短不一,十分灵活,满足了众多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如在非循环信贷中,学生贷款是主力。2003年至2015年,学生贷款总额从253亿美元增至1232亿美元,增长386.96%。

美国发达的征信体系为消费金融市场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了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消费信贷相关、同时也是为消费信贷发展打下基础的信用机构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专业收集并保存消费者信用资料的信用报告机构和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收集消费者性格、声誉、生活方式等包括个人特征在内的调查性信用报告的信用调查机构。与此同时,各项制度如个人信用等级、评估、风险管理等逐步得到完善,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美国商业银行坏账率、消费贷款坏账率和信用卡坏账率保持着下降趋势,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分别为0.45%、1.87%、3.07%。这是完善的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制度做出的贡献。

此外,全面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为消费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20世纪60年代,在消费者运动的推动下,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案,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消费信贷行业的法案,形成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消费者信贷市场。如1968年颁布、后又多次修订的《诚实贷款法》,要求贷款人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融资收费的信息;1970年颁布的《公平信贷报告法》规范了消费者信贷报告行为,禁止提供虚假信息;此外还有1970年生效的《信用卡发行法》、1974年颁布的《公平信贷对帐法》和《平等信贷机会法》,1977年的《公平债务催收法》、1988年的《公平信用卡与借记卡信息披露法》和《住房权益贷款与消费者保护法》等。2010年正式签署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针对2008年的次贷危机,核心内容是要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由美联储主管,对提供信用卡消费、抵押贷款消费及其他贷款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摩根大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消费金融不仅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的消费金融真正兴起于2010年,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受到多少关注,其中的原因早在2009年钱颖一在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花旗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中国消费论坛上就“预测”到:发展消费金融,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关法律的制定、产品开发、销售分销渠道、风险管理以及个人金融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等方面都亟待完善。时至今日,虽然如有人描述的那样,2016年中国消费金融如日方升,一鸣惊人,但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发展战略以及外部环境条件仍然是制约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基本因素。消费金融的无抵押担保、小额分散以及低收入的用户,决定了其必然存在一定的坏账率,而中国目前存在的数据缺失、人为故意欺骗等问题,使得银行想要找到优质的借款人并不简单。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说的,“消费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完善风控能力,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严格的验证,明确消费者的资金使用范围,并建立用户信用评估模型,在贷后对还款过程进行实施追踪监控,一旦有逾期的迹象显现,就要实施催收手段,进行提醒和催收。”“完善的风控体系不只是在贷前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审核,还包括贷款后的催收。”因此,了解摩根大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要有明确而具体的发展战略。战略虽然是对商业银行宏观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表述,但也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可考核和实现的目标,对银行发展有具体的指导作用;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也不仅是“制定”的问题,更是“落实”问题。摩根大通银行把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战略落实到具体的“全球的客籼逖椤鄙希就充分体现了战略的指导作用和务实性。中国的商业银行过去由于体制和制度问题,赚钱太容易,战略太虚华,这不仅严重影响其成为“国际一流”的银行,而且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败北。为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不求与国际银行业的待遇接轨,而应从管理和业务设计、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首先接轨。

消费金融行业报告篇10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 危机 信心 发展 改革

人大会议年年开,政府报告年年读,今年却与往年大不同。由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五大经济体中,除中国外皆陷入衰退。人们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北京。原本传说《报告》中,还有刺激经济的新举措出台,导致西方股市一度上扬,后未见到,随又回跌,引起一片涟漪。中国如此受到世界的关注与期待,恐怕自1840年来还是首次,真令国人有受宠若惊之感。

其实,危机取决于信心,信心取决于发展,发展取决于改革。我们若沿着这条思维路径,来解读《报告》,就能大致了解中国的应对战略,朦胧觉察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向。

危机取决于信心

《报告》表面上同以往相似,无非总结去年工作,布置今年任务。但这次重点突出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致使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出现减收增支,“三农”难度加大,消费需求不足,等等。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国际金融危机震源是美国。第一轮冲击波,已穿越太平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现已逐渐“水落而石出”。但其后是否还有第二冲击波,再次袭来?中国正枕戈待且,拭目以待,严防死守。这次报告中之所以未谈到,国外媒体所期待的刺激经济新举措,可能就是主动留一手,以作为“预备队”待命候用。

金融的本质属性是信用。存款、贷款,投资、消费,皆取决于信心。一旦因泡沫破裂,信用丧失,立刻引发信心危机。于是,存款者挤兑,投资者止步,消费者观望。整个资金链发生断裂,使生产、流通领域停摆,产品过剩。企业因无钱偿还贷款而关闭,银行因透支而破产,人们因就业困难,对未来失去信心,而更不敢消费。这就造成恶性循环的负反馈机制,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

危机既然源于信心的丧失,克服危机的关键,也当然在于信心的重建。因此,有记者报道,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出现最多的便是“信心”两个字。温总理在谈到政府履行职能时,连用三个“信心”: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增强社会消费的信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报告结束时,又以“坚定必胜信心”收尾。

因此,这个报告,更像一场鼓舞民众士气的精彩演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与冲击力,引发全场一阵阵掌声。

报告不仅以“保8”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也提高了全世界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当金融危机如海啸般涌来时,正在崛起的中国,坚持“保8”的增速,她犹如中流砥柱的镇海石,岿然不动地屹立于东方,引起世人的仰慕与尊敬。这是中国人义无反顾的重任,也是民族的梦想与自豪。

信心取决于发展

当代人们,之所以有信心把钱用来买股票、期货、各种金融衍生品等,而以钱生钱;之所以有信心用贷款来建厂、购房、透支信用卡、超前消费等,而寅吃卯粮,都源自于发展――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在过去上千年的农耕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世界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平均年增长率仅约0.04%,18世纪增加到0.1%,19世纪达2.6%,20世纪约达3-4%。

人生三十而立,一般以30年为一个周期。在农耕时代,一个人拥有1,000美元,30年后为(1+0,0004)30,等于1,012美元。30年才增加12美元,如此低速,谁还去搞金融投资?土财主有钱后,也就换成银元宝埋在地下了。但当展速度加快了,若以3%年增速,1,000美元30年后就为(1+0.03)30,等于2,427美元。因此,这就出现了金融业、虚拟经济等,人们有信心用钱来买股票、债券、期货,进行各类投资,以钱生钱。这实质上是用未来的钱,来为当今生钱。

消费也一样,由于收入能稳定持续增加,人们就有信心敢于寅吃卯粮,通过贷款、信用卡来超前消费。其本质是卯粮远多于寅粮,故可以提前预支消费。

因此,人们的信心,完全建立在稳定、持续的发展上。若经济停滞、不发展,人们的信心也就崩溃难以重振了。这次《报告》就是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主线,提出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报告》中坚持“保8”,不只是如境外媒体所言,仅为了应对就业浪潮,以保持社会稳定。更主要还是用8%的发展速度,来树立人们对投资、消费的信心。有了如此信心,危机才能克服。

8%的增速即使在非危机状态,也是十分领先了。从2003年起,每年《报告》皆确定增速8%。但结果总在两位数上运行,最后2007年高达13%,直到去年还达9%。今年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坚持“保8”,意义重大,困难也不少。因此,报告提出许多过硬的发展措施,来加以保证。其总原则是24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

首先,提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到2010年底)。目前这4万亿元,基本投向7个“刀刃”,按百分比多少为序:

37.5%(1.5万亿元)为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

25%(1万亿元)为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重建;

10%(0.4万亿元)为民生工程:廉租房,林区、垦区及煤矿棚户区之改建;

9.25%(0.37万亿元)为农村民生工程:水、电、路、气、房等;

9.25%(0.37万亿元)为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改造:

5.25%(0.21万亿元)为节能、减排、生态建设;

3.75%(0.15万亿元)为社会事业:教育、卫生、文化及计划生育等。

其次,扩大财政赤字达9,500亿元。去年赤字为2,000亿元,今年增为7,500亿元,再发行2,000亿元债券,共9,500亿元。这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措施,并仍处安全范围之内。

第三,新增贷款5万亿元。用于发展十大产业等,这将创出历年新增贷款的新高。从近10年经验来看,每增加100亿元贷款,可使GDp增加65亿元。

第四,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费负担5,000亿元。以促进企业投资,拉动居民消费。

第五,中央财政投入420亿元,用于促进就业。

第六,中央财政投入1,461亿元,用于推动科技创新。比去年增加25.6%。这将有力推动大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讯、三网整合、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第七,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加上地方政府,3年中共投入8,500亿元,用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八,中央财政将投入2,930亿元,用作社会保障基金。比上年增长17.6%。这可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社保待遇。

第九,中央财政安排“三农”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这可提高粮食收购价,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这些措施,使今年的GDp增长能达到8%。8%已是高速度增长了,更何况金融风暴后,许多发达的经济体,皆处于负增长中。

中国仍是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GDp虽超过3,000美元,但仍处于穷国之列。因此中国既救不了世界,也救不了市场。但中国只要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这就是为什么众多国外媒体,一改往常之习惯,全神贯注报道中国两会动态的缘由。

发展取决于改革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发展是硬道理,但推动发展的原动力却是改革。以往30年的快速发展,其动力就是各领域的不断改革。因此,报告要求:“抓改革,增活力。”

改革实质是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这势必触及各利益集团的神经,出现各式各样的抵牾与障碍。因此改革总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30年不断改革,浅表层易改、能改的大都改了,剩下的大多为深层次难啃的硬骨头。故当下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这就要求社会各阶层,达成必须继续改革的共识;要求领导层,下定必须深化改革的决心。

这种共识与决心,往往是逼上梁山的。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无不是走投无路,才逼着壮士断腕,以求死里逃生。

如今,这个机遇终于来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一路走来,虽也遭受到不少风风雨雨,碰上各种坎坎坷坷,但遇到目前两座大山的双重压力:国际的金融危机,与国内的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这还是第一次。

面对这双重压力,如果应对稍有不当,改革不能深化,人们长期以来,对贫富悬殊之不满,对腐败之憎恨,正在积蓄势能,就会借助一些看来不起眼的导火索,由势能转化成动能,而引发各类规模的社会动荡。这种破坏的力量,切不可低估。难道我们能让30年来之不易的稳定与成果,毁于一旦,付之东流吗?这是任何一个爱国者,所痛心疾首,绝对不能容忍的。

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唯将改革进行到底,以改革永葆发展之活力。《报告》提出了一揽子改革计划。其中最关键的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与建设。面对如此困境,投资信心、市场信心、消费信心,老百姓对未来之信心,主要取决于政府改革的力度与措施。

《报告》要求政府,抓紧职能转变尽快到位,坚持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尤其绝不允许利用目前扩大公共投资,来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中央已下令,限制公款出国旅游与乱买公务车,要求在过去三年平均数基础上,削减出国经费20%、公务车经费15%,公务接待费在去年基础上,压缩10%。中央带头降低宴会标准,此次两会,每天伙食费减为100元。这是一个切实的转变。据报载,去年政府一年的“三公”开支(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开支)共达9,000亿元,占全部行政开支的30%。

此外,《报告》还要求在以下领域,深化改革: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推动水价改革,建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统一税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推进金融改革。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推进资本市场及保险业改革。

――推进国企改革,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加快农村改革,推动“三农”发展。

一一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知识产权三大战略。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改革是个痛苦的过程,尤其触及到部门与官员私利的改革,如削减“三公”开支,减少部门权力,加强对官员监督,以及实行官员私人财产申报制度等,都不是省油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