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09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以下简称社科类社团)是指由热心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研究的人员,为实现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愿组织起来开展活动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社科类社团属于社会组织范畴。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其中社会团体由自然科学类社团、社会科学类社团、经济中介类社团、宗教类社团等社会组织构成。社科类社团作为社会团体的一支重要力量,通常以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联合会等称谓命名。社会团体一般具有民间性、自主性、独立性、群众性、合法性、公益性、多样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等特点。与其他类型社会团体相比,社科类社团除具有社会团体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社科类社团拥有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决定它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宣传思想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

一、社科类社团发展的基本情况

社科类社团是适应中国社会进步和学术繁荣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发展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壮大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法制的推进,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社科类社团的数量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底,我国社科类社团已有8.3万个,〔1〕占全国社会组织总数的26%,占全国社会团体总数的48%。社科类社团在数量增长的基础上,日益呈现出学术研究领域多样化、组织结构类型多样化、开展活动方式多样化、地域分布范围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社科类社团在多样化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科类社团发展体系。

一是形成了分级管理、区域布局、类型各异的社科类社团发展格局。我国对社科类社团实行分级管理体制,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既有全国性(中央级)的,又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的、地市级的,更有县(市、区)一级的基层社团。各级社科类社团在法律上各自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各自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但在业务上,上一级社科类社团对下一级有指导关系。

从中央、省、市、县社科类社团分布情况来看,是呈金字塔状态,越往下社科类社团数量越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5年底,在国家民政部登记的部级社科类社团有557个,〔2〕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民政部门登记的省级社科类社团有4842个,地市(含县区)级社科类社团有79050个。〔3〕部级与地方社科类社团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党校、社科院、党政机关之中,此外,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创办的不同类型的社科类社团。各省的社科类社团发展规模与该省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社会科学的强与弱密切相关,其占社会组织总数的比例不尽相同,大体在20%~30%之间。〔4〕

从中央和地方社科类社团运行情况看,部级社科类社团与地方社科类社团功能、作用大体相同,只是管理方式不同。部级社科类社团分别归口各自的业务主管部门,地方社科类社团则在归口各业务主管部门的同时,按行业统一归口到各级社科联,成为社科联团体或直属会员。社科联作为各社科类社团的联合性组织,一方面与各社科类社团加强工作联系,为学术繁荣搭建平台。另一方面按党和政府的要求,对其进行行业管理,规范各社科类社团行为。

从社科类社团类别划分情况看,划分类型方法不一。按学科划分的社团,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类社团;按组织结构划分的社团,分为社会自然人发起成立的社团、企事业法人发起成立的社团、离退休老同志创办的社团;按性质划分的社团,分为官办社团、民办社团、半官半民社团;按运行方式划分的社团,分为学术型社团、部门组织型社团(隶属党政机关)、专业型社团、社会运作型社团。从目前情况分析,我们比较倾向于按运行方式划分社团类型,这样划分有利于对社科类社团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方针。据分析统计,各省社科类社团类型分布各异,从总体情况看,学术型社团占社科类社团总数的63%;部门组织型社团占23%;专业型社团占12%;社会运作型社团占2%。〔5〕不同类型社团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功能作用、资金运筹、自身建设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

二是形成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专兼结合的社科类社团组织体系。社科类社团组织结构严谨,机构健全。社科类社团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社团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一些理事人数较多的社团还设立了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相应职权,对理事会负责。由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长(会长)、副理事长(副会长)、秘书长,分别行使相应职权。社团设法定代表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一些大型社团还设立了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实体机构,如秘书处、分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等,机构设置完整,职能分工明确。

社科类社团制度建设到位,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如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民主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年检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绝大多数社科类社团能够坚持依法办会,严格按制度办事,不断规范自身行为。

社科类社团吸引了一大批热心于社会科学事业的公民参与社团工作,工作人员专兼职结合。据统计,在全国社科类社团中,以在职工作人员为主的社团占87%,以社会人为主的社团占4%,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的社团占9%。〔6〕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社科类社团将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员就业,以社会人为主的社团有增多趋势。社科类社团有独立的账户,经费来源一般以会费、政府购买、社会捐助、非营利性收入为主,与其他类型社团相比,社科类社团的整体经济实力较弱。

三是形成了覆盖面广、门类齐全、人才荟萃的社科类社团学科布局。目前,社科类社团覆盖了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一、二、三级学科。各学科的学术团体门类齐全、分布面广、专业性强、研究领域广泛。社科类社团已涵盖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哲学和逻辑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国际问题研究、历史学和考古学、民族问题与宗教学、文学、语言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体育学、外国语言及翻译以及新兴学科、边缘交叉学科等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长学科学术团体相当活跃,如孔子学会、燕赵文化研究会、红山文化研究会、中原宋学研究会、《红楼梦》学会、满学研究会等社团表现出较强的学术力,研究成果丰硕。与此同时,新兴交叉学科社团大量涌现。社科类社团已成为繁荣学术、整合资源、创新理论、交流成果、凝聚人才、协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社科类社团人才荟萃,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云集,社科类社团的会长、副会长基本是本学科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权威,在社会科学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社科类社团的人员结构趋向合理,一些中青年学者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越来越多的实际工作者、青年理论人才加入各级各类社科类社团,其中不少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也直接参与社团的领导工作和学术活动,参加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来。

四是初步形成了繁荣学术、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社科类社团工作机制。社科类社团成立的宗旨一般是以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学术活动为己任的,突出学术性是社科类社团的首要任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社团工作者的共同心愿。社科类社团在组织协调和引导广大会员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通过搭建理论研讨、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咨询服务、成果评奖、人才评价、阵地建设等平台,鼓励学术争鸣和理论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服务社会是党和政府与人民对社科类社团的基本要求。各级社科类社团都把开展公益性的科普活动、政策咨询活动、扶贫帮困活动作为社团主要工作,设计了社会科学普及周、社会科学知识展览、免费发放科普读物、公益性讲座、政策咨询等载体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工作力度大,社会反响好,为传承文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初步形成了双重负责、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社科类社团管理机制。社科类社团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党的宣传思想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党对社科类社团的领导直接关系到社会各界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党和政府对社科类社团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已经将社科类社团管理纳入社会组织管理之中。采取的是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体制。业务主管单位侧重日常业务管理,登记管理机关主要进行登记管理和执法监督。从各省、市、县社科类社团运行看,各级社科联是各类社科类社团的业务主管部门。各省、市、县社科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较好地履行了各级党委、政府赋予的管理、指导社科类社团的职责,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社科类社团管理格局。有的省建立了由党委宣传部牵头,民政部门、社科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社科类社团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适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社科类社团的管理和建设问题。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科联与民政部门建立了经常性的沟通协商机制,遇到社团管理方面的问题能够充分交换意见,共同协商解决。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科联根据不同类型社科类社团的特点,建立了社团联系人制度,通过深入社团开展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具体指导社团业务工作,帮助社团理清工作思路,增强发展能力。从全国的情况看,许多省社科联都在社科类社团中开展了规范化管理与建设活动,把社科类社团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之中。

总之,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还没有进入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社会各界对社科类社团的认同也还处于较低认知阶段。这种情况恰恰反映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的社科类社团与发达国家的社科类社团相比,还非常稚嫩、非常弱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也曾经历过这一阶段。以美国为例,依然有大约31%的非营利组织是在政府的财政扶持下开展各种活动的。〔7〕尽管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但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社科类社团的发展是呈上升趋势的,发展的空间日益广阔,前景看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及时跟踪社科类社团发展态势,切实从体制、机制入手,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将党和国家关于社科类社团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二、社科类社团发展的基本经验

综观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发展历程,总结探索社科类社团的发展规律,我们认为尽管我国社科类社团还处在初始阶段,但从社科类社团的数量规模、学科布局、研究成果、活动状况、自身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成效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社科类社团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开展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起到了先进文化传播器的作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参与决策咨询和论证方面,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优势,起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作用;在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社会稳定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在扩大就业领域,安置社会人员和大学生就业,增加社会财富方面,起到了容纳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在培养理论人才、建设理论阵地、推介学术成果和组织评奖评优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生机和活力,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经验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是社科类社团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社科类社团不同于其他类别的社会团体,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它处于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加强对社科类社团管理直接涉及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科类社团的管理与建设工作,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社科类社团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政府民政部门,各级社科联组织,通过卓有成效的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来落实党对社科类社团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社科类社团在繁荣学术、服务社会中的作用。政府民政部门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依法对社科类社团实行监督管理。各级社科联按照党委宣传部的要求,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社科类社团行业管理,社科类社团的挂靠单位也尽职尽责,加强对所属社团日常管理。从实践来看,社科类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各挂靠单位与各业务主管部门按照党委、政府的意图,认真履行职责,对社科类社团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二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是社科类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针。在社科类社团发展的初始阶段,社科类社团的情况千差万别,既有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性社团,又有以经营为主的社会运作型社团;既有隶属党政机关的社团,又有民办社团。不同类型的社科类社团在组织学术活动、开展社会服务、进行资金运作、完善内部管理、解决自身问题等方面差别很大,采取一种模式、一刀切的管理办法是不符合现阶段社科类社团发展实际的。多年以来,一些地区的社科联和民政部门,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根据不同类别社科类社团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估标准,树立不同类别的典型,并给予相应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一方面明确了不同类别社科类社团的评价标准及工作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社科类社团的积极性,发挥了各类别社科类社团的优势,为充分发挥社科类社团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

三是科学准确定位,明确工作任务是社科类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社科类社团作为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职能有社会组织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能否准确把握社科类社团工作定位,直接关系到社科类社团的发展方向。从各地区社科类社团工作实践看,发挥作用大的社团,都与其准确工作定位有关。工作定位准确,工作任务就明确,工作成效就突出,社会认知度就高。作为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既要从事社会公共服务,更需要将学术研究、科学普及、决策咨询、成果评价、人才培养等工作作为社团的主要工作任务。传承文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需要社科类社团汇集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积极推动学术研究,发现培养学术人才,营造学术繁荣氛围;需要广泛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需要积极投身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做好决策咨询论证工作。这是社科类社团活动所在、活力所系。

四是依托社科联的管理与服务是社科类社团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各级社科联是党委领导下的群众性人民团体,是代表党和政府联系各类社科类社团的桥梁和纽带。社科类社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社科联的组织协调与管理服务。社科类社团的民间性、独立性、群众性、多样性,易使各类别社科类社团处于分散状态,各自为战,各成系统,难于把握。各级社科联组织在组织协调各类别社科类社团中,可以迅速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贯彻到社科类社团之中,将各类别社科类社团纳入社会总体结构之中,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可以整合社会科学资源,发挥社科联独特的“联”的优势,有效地促进社科类社团之间的联合、社科类社团与企业、与政府的联合,组织专家学者联合攻关,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综合性研究,提升整体研究能力,推出一批精品成果;可以在党和政府中架起与社科类社团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及时反映各类别社科类社团的意见与建议,为社科类社团做好服务工作;可以按照政府有关社会团体的法律法规,协助民政部门对各类别社科类社团开展绩效评估,发现典型,提高社科类社团的知名度。

五是选好社科类社团领导班子是社科类社团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社科类社团实现健康发展与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分不开的。领导班子的核心是会长(理事长)、秘书长。会长(理事长)是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承担着领导学会、协会、研究会的重任。秘书长是社团日常工作的主持人,是社团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他们的素质高低、责任心强弱、工作好坏,直接影响社团的活力与生命力。因此,各级社科联在对待申请成立的社科类社团或社科类社团换届工作中,特别注意把选好会长、秘书长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将会长、秘书长的政治意识、政治品格、思想品德作为任职根本原则,将是否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学术感召力、人文亲和力、组织协调力作为衡量会长、秘书长的重要标准。

除此以外,社科类社团还在创新发展模式、营造发展氛围、扩大发展规模、吸纳就业人员、扶贫帮困等许多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上述经验表明,社科类社团从总体上看,发展是健康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社科类社团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存在许多问题。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同类型社团在发展思路、发展视野、发展空间、工作成效、自身建设、经费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差别很大,有的好一些,有的较差一些。二是部级社科类社团管理存在空白点,在统一管理体制上不如地方对社科类社团的管理科学规范,规范化管理与建设工作不到位,往往处于真空管理状态。三是整合社会科学资源力度不够,联合攻关能力不强,学术资源与人才资源整合的效果不理想,精品力作和传世之作不多,学术成果转化性差。四是法人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够,社团经费普遍不足,按市场经济规律办社团的办法不多,对挂靠单位存在较严重的依附情结。五是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滞后,有的忽视社团政策法规的学习,不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的社团负责人政治素质低,业务能力差,有的社团人员结构不合理,长期不换届,后继无人。六是有些社团重经营、轻学术,重规模、轻管理,社团活动偏离办会宗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经商办企业上,个别社团甚至出现经济纠纷和违法违规问题。七是官办色彩浓厚,有些挂靠单位日常管理不到位,对社团缺乏正确认识和必要的支持,没有把社团工作摆上位置。八是社科类社团的外部发展环境还不理想,有利于社科类社团发展的政策法规还不配套,舆论环境还没有形成,社科类社团的社会认知度还不高。上述问题是社科类社团发展的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社科类社团的发展纳入构建和谐社会体系之中,理顺体制,明确责任,就能够扎扎实实解决社科类社团存在的问题,使社科类社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三、社科类社团发展的基本趋势

作为中国社会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社科类社团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党中央、国务院已将社会组织纳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之中,各项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四种发展趋势:

一是引领学术繁荣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成为学科建设和学术资源整合的重要推动力量。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是社科类社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科类社团的立会之本。从实践来看,某一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往往与该学科的学术性社团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学术性社团在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研讨、学术争鸣、成果交流中推动了学术繁荣,推进了学科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学术繁荣氛围的浓厚,社科类社团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将日益增强。加强学科建设与加快学术资源整合步伐,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院校单就某个学科、某个领域开展的学术研究是有局限的,社科类社团最大优势是广泛联系着高校、党政军(院)校、社科院、党政机关研究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汇集了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拥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力量,可以不受地域、院校、部门、专业的限制,组织起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也是繁荣学术、推动学科建设的过程。学术繁荣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必然丰硕,学科建设的标准、成效也将得到体现。现代社会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学科,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往往与社科类社团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重视社科类社团在学术繁荣中的作用,必将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二是宣传普及的功能将进一步显现,成为建设和谐文化,传播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力量。建设和谐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科类社团责无旁贷的责任。社科类社团所从事的社会科学研究,所开展的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对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社科类社团凝聚的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活动的舞台,展示的研究成果与传播先进文化息息相关。面对国际上明显增多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对我国社会生活日益凸显的多样、多元、多变特征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各种杂音噪音时有出现的客观现实,面对人民群众休闲时间增多,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的发展态势,处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社科类社团,在学术研究、学术活动、科学普及、政策咨询等社会科学系列活动中,必然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社会科学全部活动之中,社科类社团必然要成为党的宣传思想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拓展宣传普及功能,广泛开展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将成为社科类社团的重要工作。

三是凝聚人才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成为造就优秀学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是社科类社团发展壮大的第一资源,没有优秀的学术人才,举办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展示丰硕的研究成果,开展深受欢迎的社会活动都无从谈起。社科类社团具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对外联系广泛,学术会议、社会活动较多,这就使社科类社团成为发现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学者在社科类社团开展的活动中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各学科的学术骨干。社科类社团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参加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政策咨询、决策咨询等社会服务活动,一方面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才华搭建了舞台。可以预见,在社会组织结构深刻变革中,随着社科类社团运作日益规范,社会认可度的逐步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各学科人才汇集在各类社科类社团之中,成为学术繁荣、科学普及、咨询服务的骨干。

四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亮点将进一步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在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一些发育较好的社科类社团成为一些“社会人”选择就业的基本渠道。企业下岗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离退休老同志热心于社科类社团工作,在专职从事社科类社团工作中,通过依靠专家学者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公益性社会科学活动、依法依规从事非营利性工作,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体现了自身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越发达,民间组织吸纳就业的比重就越高。美国、英国、日本吸纳就业比重分别是7.8%、6.2%、3.5%。〔8〕目前我国社科类社团吸纳就业的能力虽然有限,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社科类社团将与各类社会团体一样,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社科类社团所具有的专业化、职业化优势,使其更好地具备了承接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参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上述预测是基于国内社科类社团的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分析判断,站在世界发展大格局、大背景下把握社科类社团发展趋势,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政治多元化的形势下,社科类社团还将成为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西方民主观念、价值观念的前沿阵地。国际国内的现实表明,西方敌对势力介入他们感兴趣的国家,往往都是通过经费投入、课题资助、学术合作等形式,与人文社科类社团开展业务联系,借此达到他们干扰该国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的目的。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社科类社团问题,充分看到社科类社团具有双刃剑的特殊性,发挥其在发展经济、传承文明、维护稳定、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使社科类社团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靠力量。■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管理战略研究,批准号:06BZZ026。

参考文献:

[1]全国社科类社团基本数据统计表(一).

[2]中国全国性社会团体名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全国社科类社团基本数据统计表(一).

[4]全国民间组织推荐与展示.长征出版社.

[5]全国民间组织推荐与展示.全国社科类社团基本数据统计表(二).长征出版社.

[6]全国社科类社团基本数据统计表(二).

[7]吴东民等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77页.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篇2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理性思考地方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的思考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什么”及“为什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学科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笔译课程教学现状及改进研究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师素质提升的思考变革与坚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性思考由教改实践谈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考地方本科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现状及建设策略广西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12号,2010-7-8.

[4]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

[5][13][20][22]俞国锋,阮晓菁.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福建日报,2014-7-7(10).

[6]陈衍.本科转型与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4(9):4.

[7][19][21][25]张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本科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2):10,11,11,11.

[8]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9]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8.

[10]阙明坤.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大幕[J].教育旬刊,2014(2):10.

[11]刘振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克服恐惧症[n].光明日报,2014-4-8(15).

[12][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eB/oL]..2014-3-11.

[15][49]肖地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天中学刊,2014(5):115,116.

[16][18][24]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4-1-6(4).

[17][23][31][35]焦新.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31(2).

[26][36]许青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4):121,121.

[27][34][41][43][51]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71,71,70,70,70.

[28][40][42][44][56]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4,3,3,3,4.

[29][32]栗甲.加快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产业,2014(7):26,26.

[30]刘博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4-28(3).

[33][50][52]刘教民.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J].华夏教师,2013(9):8,8,8.

[37][45][47][48][54][55]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二次转型发展的探索[J].决策咨询,2014(2):46,45,46,46,47,47.

[38]张君诚,许明春.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三落实”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7.

[39]董洪亮.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n].人民日报,2014-5-15(18).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篇3

  化妆品论文参考文献:

[1]姚卫如.4p营销组合理论要“退休”吗[J].北方经贸,2008

[2]夏长春.新产品营销第一步:市场定位[J].经营与管理,2003

[3]陈又星.价格、形象与促销[J].现代企业,2004

[4]百度百科.体验营销.http://baike.baidu.com/view/6059.htm,

[5]侯家麟.体验营销下如何提高顾客忠诚度[J].中国流通经济,2007

[6]王雪青,孙抚.企业促销策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

[7]原永胜.新产品营销策略分析.企业活力-营销管理,2004

[8]曾朝晖.美容化妆品企业的10大营销趋势[J].美容财智,2005

[9]侯景辉.我国化妆品营销中的品牌战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10]李天,周少天.化妆品黄金单品如何打造?http://news.c2cc.cn/market/data/200904/426402.htm,2009-4-8

[11]宋登科.我国中小企业产品系列化能力评价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12]田永华.巧用定价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13]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14]什么是合意定法?.http://ec21cn.org/education/UploadFiles/Courseware/marketing/10/data2/10-31.html

[15]马超.临界点入市-美容小家电行业营销新思路[J].现代家电,2008(01)

[16]张琳.论化妆品营销渠道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08

[17]王高俊.化妆品营销九大策略[J].医学美学美容下半月,2002

[18]张继明.美容连锁直面中国化妆品营销大变革.连锁与特许,2003

[19]易秀峰.前店后院[J].连锁与特许·管理工程师,2006

[20]誉林青容.基于女性消费心理的化妆品营销策略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8

化妆品论文参考文献:

[1]广告创意与案例分析臧丽娜著山东美术出版社

[2]市场营销原理与技术赵敬宜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3]成功销售管理的7大秘诀杰克·D.威尔纳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供应链管理姜方桃,张敏主编科学出版社

化妆品论文参考文献:

[1]陈强.国内外化妆品市场分析[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1,34(1):3-7

[2]段小明,胡波,郑兴华,解晋东.化妆品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3,36(11):1-4

[3]张晓冬.国内外化妆品市场现状与未来[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7,30(7):12-15

[4]李向阳,张勇,史修启.国内外化妆品市场发展状况[J].中国化妆品,2007(9):18-26.

[5]郭华山,李永帅.化妆品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进出口市场分析[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1,34(7):13-16.

[6]裴鸿,李向阳.国内外化妆品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续前)[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8,31(9):6-10,18.

[7]裴鸿,李向阳.国内外化妆品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待续)[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8,31(8):25-26.

[8]尤启辰.中国化妆品行业现状与今后展望[C].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2006

[9]吴志刚.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前瞻[J].市场了望,50-53

[10]杨云,李焯原,李鑫宇.国内外化妆品市场现状浅析[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3,36(6):3-6

[11]RachelL.trendsinthecosmeticsmarket:anR&Dperspective[J].Cosmetics&toiletries,2008(3):74-78.

[12]李伟年.纵观英国、法国化妆品和盥洗用品市场[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6,29(5):8-12.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在今后的发展中,科技期刊朝着内容更加数据化,形式多种多样更加网络多元化,科技期刊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加快科技期刊的影响,更快更好地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类型的报刊读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科技期刊专业集权化是顺应现在时展潮流和人们的需求,也是科技刊物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1]。本文结合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

一.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现状

第一、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较多,但是程度偏低。结合我国的现状不难看出,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小型出版社,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科技期刊集群化程度却没有相对的增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平台的数量跟国外对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2]。

第二、我国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以服务为中心给读者提供信息是最终目的,网络期刊电子平台在之前的发展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学术类的电子出版平台和宣传期刊的手段是之前大部分出版社在使用的,主要是由目前我国科级期刊的现状所制约和决定的。与学术类的电子出版平台合作,推行和的目的依然是服务读者这一中心。我国也有一些出版社较早的认识到互联经济时展的潮流,建立利润属于自己的信息网,网站从很多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多方面的信息融为一个整体,并且结合自身的现状和优势所建立的信息平台,在学术方面,邀请大量专家的学术建议和著作,在资料方面,结合大量学者专家的文献,在研究方面,征集学术研讨人员的学术论文和实践报告等,集群化的信息电子平台不仅可以征集世界各地的稿子和论文学术研讨,还能锁定较大数量的读者和浏览者。

第三、科技期刊集群化管理模式松散。科技期刊集群化模式松散这一问题在我国广泛存在,科技期刊集群化管理存在漏洞,使得期刊在进行出版编著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没有一个管理机制对其进行审核和跟踪,其次是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存在很大的差异,只有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质的飞跃。

二.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趋势

第一、网络集群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科技期刊集群化的发展会随着网络科技的进一步完善而有一个质的改变,专业的学术知识是很多读者和学者进入平台的前提,因此,专业学术知识是网络集群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可以跨越地区进行学术的研讨和分析,网络集群化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一个重要的表现。这种趋势不仅对科技期刊影响巨大,还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聚拢和融合。因此,网络集群模式是未来发展趋势中重要的模式之一。

第二、科技期刊集群平台的转型。针对科技期刊是为了进行学术知识的掌握和交流来说,现实中的书和电子刊物对于我们并没有区别,甚至现在电子刊物的方便快捷更被大众所广泛使用,但是现在很多的学术和科技类的期刊多是以书本的形式出版的,我们应该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使用纸质的书籍进行学术的保留以及探讨,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对数字化期刊的出版加大力度,更加方便大众对于学术和知识的传播和探讨。

第三、科学期刊集群化和中小型出版机构共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借鉴中外科技期刊集团运作当中较成功的例子作为学习的重点和借鉴的方向,集群化与中小型出版机构并存也是未来发展趋势的模式之一。结合国外相对超前的科技期刊集训化发展的程度我们可由以看出,中小出版机构与期刊集群并存是有很多有利因素的,可以保证出版行业的平稳,遏制垄断的产生。因此,我国在推动大型出版集团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让中小型出版企业结合现状进行发展。以保障我国出版行业的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应该结合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现状,找准位置,借鉴国外成功的例子,结合各方面发展的动力,加强合作和交流,认识到科技期刊集群化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优点,实现科技期刊集群化的推进,打造一个专业的数字化科技期刊平台,快速平稳的迎接国际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趋势和冲击。

参考文献

[1]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国外科技期刊的在线出版--基于对国际性出版商和知名科技社团网络平台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9(6):948-953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篇5

>>一个产业的兴盛安全与产业发展间的平衡战略重要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的初步研究小议韩国泡菜产业兴盛的原因兴盛的德国宁堡县芦笋产业政府监督与矿产业安全投入的经济分析中国银杏产业的食品安全与绿色发展产业主导权视角下的产业安全加入wto对江西产业发展与产业安全的影响开放、保护与产业安全跨国并购和产业安全的思考产业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外企冲击下的药品产业安全中国产业安全的研究信息安全产业的春天来了?!中国铁矿石产业面临的安全威胁及其产业安全度的测算由“自制剧”的兴盛看国内电视剧产业发展FDi与中国产业安全自主创新与产业安全聚焦产业安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UlrichBeck,1992,RiskSociety:towardsanewmodernity,translatedbymarkRitter,pp.21,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

[3]Securityindustryassociation[eB/oL].

.

[7]安全行业的兴起[eB/oL]..

[8]中国安防协会[eB/oL]..

[11]中国安全(应急)产业网[eB/oL].http:

//.

[12]罗云,宫运华.发展中国安全产业,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J].现代职业安全.2005(4):65-67.

[13]高科,陈建宏,黄锐等.我国安全产业的现状与发展[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3):20-22.

[14]李彤,闫胜利,张浩等.论我国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化的模式[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8(9):173-175

[15]李强.基于多智能体的重庆市安全产业集约化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6]杜旭宇,闫胜利,倪荫林.社会公共安全产业及其产业化的科学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09(7):113-115.

[17]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安全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研究[R].2009.

[18]菅青.合肥公共安全产业模式初探[J].安徽科技,2010(12):19-21.

[19]张文昌,刘桂法,于维英.山东省安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7):18-23.

[20]李文龙,李强,刘克辉等.安全产业的内涵与分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0):74-76.

[21]王建光.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2(2):14-18.

[22]王建光.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3):80-85.

[23]黄盛初.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S1):208-211.

[24]重点行业发展迅猛形成规模尚需扶持――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上)[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3-01-29:⑦.

[25]迎来一个全新快速发展期――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下)[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3-02-05:⑦.

[26](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篇6

>>我国洁净煤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高效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能源概况与能源消耗现状分析韩国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我国能源生产、利用中的问题与循环再利用的主要途径我国清洁生产的发展和现状我国选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煤炭清洁利用的影响我国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的经济学分析美国清洁能源立法经验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我国清洁能源电力项目海外投资的探讨美国清洁能源计划及对我国的启示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新趋势分析我国水泥行业清洁生产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浅析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我国能源安全现状与对策我国能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姬文状,贾海军.核能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前景[J].中国能源,2006,28(6):41~42.

[4]金翔龙.二十一世纪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展望[J].科学中国人,2006(11):13~17.

[5]中国产业研究院.我国天然气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eB/oL].2009-09-25..

[8]李春曦,王佳,叶学民,等.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4(4):3.

[9]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委员会.2012年风电装机容量统计[J].风能,2013(3).

[10]丁静,车俊铁,张吉月.太阳能发电技术综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0(1):56~59.

[11]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2]胡成春.我国丰富的海洋能有待开发[J].科技导报,1993(7).

[13]刘瑾.我国潮汐发电开发加快污染成本低前景大好[n].经济日报,2011-10-25.

[14]刘金霞,王燕霞.推进我国地热利用大发展[J].中国石化,2012(12).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相关工作情况[eB/oL]..

[16]詹麒,崔宇.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J].理论月刊,2010(8):170,172.

[17]陈霖新.我国氢能利用现状及发展潜力[J].气体分离,2005(2),13~16.

[18]孙永明,袁振宏,孙振钧.中国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利用现状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06(126):78~82.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篇7

1.安徽省本科院校间排球联赛的可行性研究 

2.影响高校普通本科排球教学效果的因素研究 

3.广西本科院校气排球联赛运行效应研究 

4.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5.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排球运动队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

6.新形势下普通本科院校排球普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7.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排球教学内容现状调查 

8.对全国部分体育院、系本科排球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分析与研究

9.安徽省本科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排球活动开展现状与建议研究

1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排球俱乐部教学的实践研究 

11.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12.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3.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以排球课程为例

14.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教学中乐的诠释

15.高师体育函授本科排球教学刍议

16.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排球课程为例

17.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排球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18.体育系本科排球专修课考试内容及成绩鉴评初探 

19.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沙滩排球选修课的可行性分析

20.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排球普修课教学质量评估探讨

21.体育教育专业自考试点班(本科)排球普修课教学初探

22.四人制排球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2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

24.高校排球运动队训练与比赛的现状调查——以张家口市高校为例 

25.将气排球运动引入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探究 

26.高校体育排球普修课教学分析

27.排球普修课72学时最佳教学程序研究

28.串连技术和提高学生比赛技能的研究 

29.对函授排球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30.安徽体院排球队2届毕业生情况统计分析

31.我国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选课程教学改革动因探析

32.长期排球训练对男大学生身体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影响

33.高校学生课余排球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4.排球垫球教学应用图示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35.体教专业排球必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36.对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37.近3年山西师大排球专修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

38.致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心系排球运动发展——访北京体育大学葛春林教授

39.对师专体育系排球普修课教学的探讨

40.排球传球技术目标教学的实验研究

41.浅谈我校高考体育班的管理策略

42.排球普修课课时压缩后的教学对策

43.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研究

44.图示教学法应用于排球垫球教学的实验研究

45.排球普修课中促进基本技术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46.影响排球基本技术的身体素质分析

47.山东体院排球专选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

48.对我国残疾人坐式排球运动员基本状况的研究 

49.防守反击在现代排球比赛中的应用 

50.现代排球防守战术原理及应用 

51.河南省高校排球运动“海南现象”研究

5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

53.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核心要素

54.论我国首创的气排球运动

55.我国优秀大学生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特征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56.排球运动员对扣球动作各期段图示眼动特征的实验研究

57.对排球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早期训练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58.膝关节损伤对排球专项学生急停纵跳的生物力学影响 

59.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60.对高校排球教学现状的研究与探讨 

61.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新思路 

62.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促进因素 

63.我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高、体重和部分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

64.我国男子排球后备力量调查及北京奥运战略分析

65.论气排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及其推广 

66.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及预防 

67.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方法探讨

68.我国气排球运动社会化进程中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69.山东省排球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70.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现状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71.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72.全国排球联赛看台文化研究 

73.排球二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74.国内外排球专项体能理论研究进展 

75.“攻防链”理论解读发球在竞技排球比赛中的作用 

76.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与下肢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77.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调查及原因分析

78.我国排球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情况调查研究

79.实行新规则新赛制后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规律

80.2003年世界杯男子排球赛优秀接应二传运动员进攻特点分析

81.对中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的研究

82.对中国排球运动训练实践中若干理念的反思

83.浙江省优秀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强攻扣球手臂挥摆动作运动学与表面肌电学分析 

84.论排球运动在学校的发展出路

85.21世纪排球运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86.排球运动员踝关节扭伤调查分析 

87.广西气排球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88.论我国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

89.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90.对我国排球俱乐部经营现状的调查分析 

91.陕西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的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

92.气排球与室内排球技术的比较分析 

93.对我国男子排球联赛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的动态分析

94.世界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排球运动改革现状

95.跳高、排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生物力学的特征

96.安徽高校排球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97.论排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98.排球竞赛中战术行为决策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研究 

99.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未来趋势分析

100.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特征及其评价 

101.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102.新规则下排球比赛规律初探 

103.广西普通高校气排球教学的现状调查 

104.盘点排球运动弹跳力训练 

105.排球教学训练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06.广东台山学校排球运动研究 

107.技战术创新对排球运动发展的推动作用

108.现阶段我国排球后备力量状况调研报告 

109.2009—2012排球新规则的修改对现行排球比赛的影响 

110.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11.排球扣球技术教学之我见

112.中国男排参加第十届世界杯排球比赛技术分析与评价

113.我国女子排球实力演变分析 

114.排球运动中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分析 

115.论排球运动中踝关节的损伤及预防 

116.广东高校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

117.美国排球竞赛管理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18.论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原理 

119.文化学视角下的现代排球运动——浅谈排球文化之“内”与“外” 

120.排球、足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比较研究

121.我国沙滩排球运动发展研究 

122.当前排球发球技术特点比较分析 

123.高校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4.世界排球运动的新发展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启示

125.浅析气排球运动的锻炼审美价值 

126.对沈阳市部分学校排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27.我国排球运动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

128.执行新规则后排球比赛技战术特点及世界排坛格局变化——2000年奥运会排球比赛技术统计分析

129.中国排球市场失效与市场规制——兼论中国排球产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篇8

 

要完善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就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全面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要将科学发展和经济法理念要不断进行适应和完善,贯彻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因此,文章中笔者针对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的相关理念,对其如何完善进行详细论述。

 

一、现阶段我国经济法现状

 

(一)在计划立法方面缺少一定的筹划

 

现阶段,在经济法立法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整体筹划,因此会造成经济法立法的总体架构失去平衡。在经济法立法的过程中,立法过程中要遵循的相关法律、具体制定哪些法律以及法律之间的种种关系,都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划,在立法的长期过程中,会欠缺对经济法立法的食粮,给经济法立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在经济法立法方面缺乏一定的完整性

 

现阶段,尤其是经济方面在法律方面仍然存在法律缺失的现象,导致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关行为缺少一定的约束,由此可见,在经济法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例如相关的票据法等等。即便有些经济行为存在相关法律约束,但是在法律操作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有些法律对其对应的经济行为还不是完全适应,在真正运用的过程中欠缺灵活性,因此,在相关的经济立法方面,还欠缺一定的完整性。

 

(三)在经济立法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经验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的状态是开放型的经济,在整体状态中存在一定的国际性质。但是在经济法立法的过程中,既要结合我国基本经济状态与国情,同时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从这两方面中进行有机结合。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法中,这种现象比较少见。因此,在经济立法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关的立法经验。

 

二、促进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共同发展

 

(一)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促进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的持续发展,其重点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共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全面促进人们经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今后的发展谋求利益。

 

(二)持续推进“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到“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其主要是指促进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全面发展,将经济、政治、精神文明进行全面推进,全面体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促进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的共同发展,除了持续推进“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之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其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相关法律对其进行认证解决,从中发现“五个统筹”之中包含的种种关系,从而实现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的共同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全面促进经济的发展

 

促进我国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大力推行“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然而从其内容来看,仍然与经济发展相关联。所以,在推进“五个统筹”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要全面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也就是国家在行使相关权利的同时,能够与客观规律相符,以免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执法人员出现主观意识,以客观角度进行执法。

 

三、以科学发展为基础,全面改善经济法理念

 

(一)在经济立法的基础上与国际进行结合

 

我国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法理念的改善,其发展的重点是要在立法的相关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国际性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在国际中仍然需要对其进行加强,尤其是在经济立法的思想以及公开透明程度上。进行经济立法理念的改善,采纳国外经验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国外优秀经验进行结合,从而整理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法理念。

 

(二)在经济立法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方法

 

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将能够发生的状况进行全面考虑,避免今后在执法的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状况。但是在立法的同时,不要对此进行固执的突出强调,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十分成熟,因此,在经济立法的相关制定政策上还是应该敢于创新。尤其是一些涉外立法方面的法律,通常是在总结自己的经验进行建立的。所以,在经济立法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制定法律的同时滞后并不等同于落后,在立法时善于为今后总结经验,才是立法的基础所在。

 

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发展经济法的基础上,必然要与科学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立法的基本目标,是制定经济法的起始点。在制定经济法的同时,与科学发展相结合,能够实现更加长远、更加全面以及科学的经济法理念,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篇9

>>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研究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陕西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师资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陕西省民办本科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陕西省民办与公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比较研究影响陕西省民办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陕西省民办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分析陕西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陕西省民办高校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河南省民办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陕西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现状分析浅议陕西省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体育教师科研现状调查分析论陕西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陕西省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陕西省本科院校移动图书馆应用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现状分析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理论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3.

[5]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央政府门户网,2010-07-29.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发展现状篇10

该评估意在分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情况,了解各指标的得分情况,及参评医院的整体水平,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属(管)参评医院各指标的得分差异,掌握建设现状,为推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拟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实力的整体指标框架包括基础条件、医疗技术队伍、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医疗质量状况和科研教学,共5个一级指标,其中急诊只有4个一级指标,不涉及医疗质量状况。

评分总分为专科实力总分与项目总分的总和,专科实力总分为900分(或890/895分)。各专科项目总分为100分(见表1)。

在全国所有申报医院中,受科学性、可行性、资金安排合理性影响,项目部分偏难(见表2)。

总体看,在专科实力的一级指标中,最主要差异为基础条件和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医疗质量状况得分率最高,科研教学指标得分率最低。而二级指标中,最主要差异为支撑条件、诊治能力、质量概况、单病种质量及费用,其中病区质量最高,编写教材得分率最低(见表3)。大内科中各科室及大外科等科室中,均是医疗质量及医师队伍或发展环境得分率最高,科研与教学方面得分率最低。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比结果显示: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与不同属(管)医院,皆呈现医疗质量指标差异较小、科研与教学指标差异较大的现状。

从东中西部地区各指标看,得分率差异迥异(见表4)。

从一级指标看,医疗质量指标差异最小,科研与教学指标差异大。

从二级指标看,基础条件中,发展环境指标差异较小,支撑条件指标差异大;医疗技术队伍中,护士队伍差异最小,学科带头人差异最大;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中,技术特色差异最小,创新能力差异最大;医疗质量状况中,质量概况差异最小,单病种及费用差异最大,其中中部和西部的病区质量无差异;科研教学中,专科方向差异最小,科研项目差异最大。

从不同属(管)医院各指标看,得分率差异迥异(见表5)。

从一级指标看,医疗质量指标差异最小,科研与教学指标差异大。

从二级指标看,基础条件中,发展环境指标差异较小,支撑条件指标差异大,其中专科规模无差异;医疗技术队伍中,护士队伍差异最小,人才培养差异最大;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中,诊治能力差异最小,辐射能力差异最大;医疗质量状况中,病区质量差异最小,单病种及费用差异最大;科研教学中,专科方向差异最小,科研项目差异最大。

针对以上问题,各级医疗机构应掌握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根据各项具体得分,找出科室发展中的强项和短板,继续加大发展力度,始终保持先进水平,建设的重点则要持续提高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建设工作,并形成科室建设发展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