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21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篇1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由此而产生的压力会增加人们的心理负担,也是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大部分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自我的心态进行调节,恢复到最佳状态;但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不能自己化解困扰,这时,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与帮助,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通过其他危险方式来缓解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如马家爵杀人案、刘海洋嗜杀案、薛荣华杀母案等,还有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行为偏差更是时有发生。悲剧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风气的原因和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当事人的心理原因。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的学生在面临巨大挫折后往往会通过过激言行来发泄压力,具体有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一,当事人的心理不够成熟,不能全面思考问题,客观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往往产生杀人、暴利等过激行为;第二,当事人有自卑、自闭的倾向,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经常处于过度压抑的状态,容易出现自杀、沉迷网络、逃避离家等问题行为;第三,当事人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不佳,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合理发泄,以至产生严重的身心问题,不能继续学习生活。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方法策略

(一)在大学中设置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健全心理管理体系

目前,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已成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点,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给予大学生们及时、科学地心理帮助和指导;重视用理论知识指导解决现实中的心理问题,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模式,使心理管理体系更科学、更专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体做法应从对学生日常管理入手,因此为了真正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独立学院应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四级网络,团结专业老师、辅导员、朋辈咨询员、班干、师兄师姐的力量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把心理工作做细、做广。独立学院应消除“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工作的全部”这一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为主,心理干扰为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是教育机构应有的目标,而不是以处理问题为目标。

(二)将心理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当中

第一,对大学生开展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以长期目标为导向,对自己人生合理的规划,积极思考人生价值具备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将困难转化为动力的能力,使自己更积极乐观地去学习、去生活,最终完成自己的目标。第二,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普查,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通过讲座、活动等不同的途径将正确的信息、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们,使学生们正视自身的状况,并努力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提高大学生总体的抗压和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公共必修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四年,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中得到普及,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排解负面情绪,真正的了解自我、悦纳自我。第四,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迅猛发展的社会,高校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授知识,而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和本性的教育,正所谓先做人,后做事,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命价值,“何以为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周围事物保持豁达、平静、良好的心态,以从容应对这一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第五,在学校开展红色教育,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辱感,所以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意在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转变对于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同时提高抗挫能力,激发潜能,最终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内涵式建设已逐渐成为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主线。独立学院应加大力度在软、硬件各方面建设自己专属的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气息,重视对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培养,从各方面入手,积极营造出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必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力量。

(四)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安全防控、治疗、康复新机制”

学生的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家庭教育是学校的有力支撑和坚强后盾;社会教育途径多、范围广,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心理挫折问题的时候,除了学校方面积极关注,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之外,还要积极主动地和家长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分析问题原因,一起探讨解决办法,铸就学生的健康心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修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加大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力度,同时与具有相关心理门诊的医院保持长期的合作,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患防控工作水平。

三、结语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篇2

朱亚文:目前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教育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并有低龄化的趋势,这是我们十分不愿看到的。抓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是社会、学校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我认为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首先,要明确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其次,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三是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做成一个人”是德育的根本指向,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朱亚文: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对环境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应急能力,有良好的生存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有团队精神,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另外,还要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有集体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新事物敏感,有浓厚兴趣,有活跃独特的创新精神,敢于想象,勇于发明创造;具有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对自己信任的人能够敞开心扉,遇到心理失衡时,愿意接受别人帮助或进行心理咨询,永远追求心理健康,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德育创新是不断推进德育工作的关键。近年来,淮安市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四早”工程创新项目,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请问“四早”工程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突破?

朱亚文:2008年,我们在全市实施了《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四早”工程,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创新项目。“四早”即早发现、早教育、早预防、早干预;“立体支持系统”即一维渠道:学校、家庭、社区;二维层次:学生、家长、教师;三维机构:市级机构、县级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越早、教育越早,在时间上就越有主动权;预防越早、干预越早,在成效上越有突破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仅仅局限在学生方面,而忽略家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的心理健康也不真实,也不会长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若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必须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联动的网络机构,才能使工作的目标性、操作性、有效性更强。基于这样的一个思路,我们要求全市中小学校注重排查异常学生,实施早发现、早教育,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的减压,积极实施早预防、早干预。通过组建淮安市心理咨询师俱乐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地,开设了“安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求助热线等手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区教育为补充,整合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横向渗透,学生、家长、教师全程参与,市、县区、校纵向介入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

这一项目被淮安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创优项目和淮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恐怕是关键。淮安市在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

朱亚文:我们认识到,要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首先具备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解决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教师育人能力上,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明确要求,建设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求每所中小学校都要有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目前我们已拥有了一支由近5000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要求班主任工作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强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意识,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四早”理念。

第二,科研引领,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市教育局组织老师走进校园,开展听课、研讨、调研、讲座、课题研究等活动,组织了全市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编写了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读本,撰写《淮安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淮安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态调查报告》及《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等。正在研究的省级规划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实践研究》,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2012年度精品课题。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的省、市级课题有196项。

第三,多管齐下,搭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平台。我们通过组建淮安市心理咨询师俱乐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设立了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成立了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系统培训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00余人,全市取得部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证书的500余人。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淮安是如何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的呢?

朱亚文: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而对学生在家庭的心理教育关注较少,这是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近几年,我市文明办、教育局每年都精心组织中小学一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深入社区、家庭面向家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千场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广大家长认识到家庭因素和家长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为平台,打造了“安老师”心理咨询热线,开通了心理咨询流动服务车。我市运用“淮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实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良好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了,遇到问题有了更科学的处理方式和解决途径。

:众所周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的困难和阻力,尤其在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方面,淮安市是如何思考和破解的呢?

朱亚文:早在2007年,我们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岗位。与中小学其他学科一样,建立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地,成立了淮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督导和学校年度考核内容。为了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缺乏和机构设置等问题,市教育局会同市文明办、市卫生局、市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成立了市、县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辖区内所有学校均要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帮助和指导相关县区筹集资金,为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培训至少一名具有国家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解决后顾之忧,鼓励一线优秀教师积极投身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通过收集、学习、解读国家、省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法规、政策、文件等,调研本区域、基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适应本区域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文件,修订完成了《淮安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政策、法规文献汇编》。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多位专家成员多次来淮安进行调研、走访,这为2012年12月国家教育部修订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资料和借鉴。

:我们正在进入“互联网+”的时代,请问,新媒体新技术要如何应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上?

朱亚文:在信息时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必然的。当今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市也积极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智能化、网络化,已经投入运行的“淮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具有强大的心理数据收集、分析、处理能力,这让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实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良好交流互动。如app心理咨询辅助功能,能够协助咨询师进行更好的心理咨询,提供快速、方便的记录模式,同时自动生成档案,方便档案的保存和提取。此外它通过大数据处理功能连接危机预警系统、测评系统,方便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快速了解来访者的资料背景,实现了不同学校间的心理咨询师互相协助的功能,让每个咨询师更好的发挥他擅长的领域专长;心理知识普及功能提供多种登录方式,家长、教师、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场合登录,学习了解平台上丰富的心理知识。但是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教育”,教育应该是核心,互联网只是技术和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目前,新课改正在深入推进。请您谈谈对新课改的看法,淮安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做了哪些突破?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篇3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4道,选择题24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篇4

【关键词】中学体育落实健康第一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40-01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近几年来的体育教学改革使人们认识到,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竞技技术教学的因素较多,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不够,因此体育教学正在向健康教育转变。通过深化改革,一个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已经开始在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

体育课是培养未来社会后备人才的需要,学生在校打好思想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体育,加强身体锻炼,上好体育课,磨练身心素质,适应祖国未来的需要,教师思想要开放,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为主,立足与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为此,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那么中学体育如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呢?

一、注重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安定的状态。”由此看来,体育运动首先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加速期,体育教师应把握住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全面发展学生身体打下良好的体力基础,应从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与技术技能入手,全面激发学生兴趣,要课内外有机结合,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其次,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消除心理障碍。体育教学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战胜挫折,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与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再次,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护和增进生理健康的必备条件。由此看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不可偏废,真正体现身心两健的要求。

二、加强健康理论知识传授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增加了运动医学、运动生理、保健康复、医务健康、锻炼效果评价、运动营养、安全急救、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这些知识的传送,使学生从体育理论课中获得健康教育的知识,做到“懂体育、爱体育、学体育、会体育”真正成为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数之一,为他们进行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三、加强自我监测与评价

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应融进自我监测与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扬长避短,自选项目进行测评,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习惯的逐步养成。另外,测评过程应考虑学生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确定不同的测评方法,让学生自我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成为体育的主人,使体育教学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四、营造一个身心健康的环境和氛围

体育教学对体育运动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良好的运动环境和氛围能避免体育课学习时带来的不良影响。体育教师要给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年龄、体能、技能、心理特征的场地和器材设备,增加学生完成动作的可能性,增加参与运动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情绪,发挥学生机体的高效工作能力,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充分体验与表现自身的价值,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更有利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注意运动安全,防止运动损伤

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健康第一的要求进行思考、设计和操作,要将大健康观与素质教育统一起来,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使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安全性,合理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体能基础的身体练习;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根据区别对待的原则,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保证场地器材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杜绝因场地器材原因导致的运动损伤;要把安全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严格要求学生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学会预防和简易处理运动损伤。

六、加强医务监督

体育教学要与卫生保健、医务监督密切配合,对与健康状况不同的学生注意区别对待,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反应,防止有损身心健康的现象出现。

总之,中学体育只有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使体育教学改革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才能使体育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才能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最需要、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水平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培庆《实施健康教育落实素质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1.5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篇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为指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进一步加强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发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学生个别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具体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1、为加强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工作,教育局决定成立武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以及指导中心。指导中心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活动。业务活动室设在武安市教研室。

2、各乡镇教育办、直属学校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负责具体工作。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资源库,健全教师工作档案。

4、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和指导。聘请著名心理教育专家到我市讲学,或组织专兼职教师外出学习、参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

5、培养一批新生力量,把热衷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的人员,调整补充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并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6、对全市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级领导干部、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

(三)发挥学校教育作用

7、上好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保证全市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并做到每所学校都要“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有咨询室、有咨询活动”。

8、抓好各学科渗透。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努力营造“尊重、信任、理解、成功”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的效率。

9、创新活动载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广泛开展针对性强、吸引力大、参与面广、互动性高的教育活动,努力增强工作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0、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科研规划,设立专项课题,围绕“心理健康与学生全面发展”“问题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等问题,开展课题招标,加强应用研究,总结科研成果,指导教育实践。

1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教研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和比赛活动,组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秀方案和典型个别咨询案例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课题专项调研,调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

(五)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

12、建立完善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机制。要把健康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列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加注重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兼修。

13、建立完善以“全员育人”为方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对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师在岗位津贴、学习进修、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市级骨干教师和名教师评定上,要把心理健康作为单独学科。

14、建立完善校长和学校评价机制。在校长评价方面,对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课程设置、科研项目和工作成效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全方位评价,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把手”工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折不扣地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5、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互动联动机制。要通过定期召开由学校牵头,家庭、社区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交流会等,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信息和情况进行通报,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有效对接,努力形成立体化、开放式的教育格局。

16、充分发挥家校联合教育作用,积极搭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合作平台,通过普及家长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座谈讨论、网上咨询等方式,积极探索家校合作互补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人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每一方有权也有责任来为孩子的健康教育负责。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健康教育万万不可忽视。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篇7

【关键词】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建设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是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呢?笔者结合所在学院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建全各种制度

(一)提高认识。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首先是要提高认识,把全院上下的思想统一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上来,充分认识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打造健康校园环境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具体做法: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标语、召开动员会等形式,充分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二是加强学习,培养学院每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不可缺少的一员,这样才能促进建康校园建设。

(二)加强领导。为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还应成立打造健康校园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制订工作计划、健全规章制度、检查实施情况等各项工作,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应逐步建立起各级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共同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

(三)经费保障。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肯定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学院可以专门设立打造健康校园环境的专项资金,将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公用经费统筹安排,确保专款专用。

(四)建全制度。学院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健立健全和完善一系列的有关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医务室工作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要强。为积极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学院师生的人身安全,还应建立建全应急机制,建立建全应急工作预案,如学院传染病预防方案、群体性中毒事件预案、意外伤亡事件应急预案等。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育人环境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还应改善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学院整体基础设施陈旧,教学硬件环境差,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为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当务之际,是学院要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另外还应该添置和改善校园文化设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布局,增加景点,如增加名人雕塑,名人警句等,积极营造人文校园,让老师和学生感觉一花一木能说话,一景一地能传情,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功能。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因此,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教师必须要有健康的教育方法,要有健康的心态,要有健康的体魄。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学院可邀请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作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每年可安排教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普查,切实做到温暖教师的心,健康教师的身。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可选一个时间作为教职工固定的活动时间,开展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象棋等活动。针对教师的职业病,可在课外活动时,由值周教师督促教师做广播操、颈椎操、肩周操等。

四、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信箱等的基础上,建好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心理辅导老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早日走出心理误区。

(二)加强法制道德教育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加强学院的法制教育工作。采取生动、直观的宣传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寓教于乐,教育学生自觉抵制毒品、拒绝邪教,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认真开展法制教育,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法制教材、有专门老师上课,使学院法制教育工作形成系统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形成健康、奋发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行“多帮一”、“优帮差”等多种方法,使“品德、行为不良”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努力降低学生的违法犯罪率。

(三)拓宽教育教学渠道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还可以利用学院网站、橱窗、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专项活动、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活动,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五、预防为主,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健康服务

打造健康校园环境促进健康校园建设,学院要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院每个角落进行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特别是教室的门窗、学院围墙、电路的布置等。结合社会实践及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校内外活动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救助能力。

课题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健康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11SKo08)》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健康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学校体卫艺国防教育网,2010-1-519:28:02

[2]汪满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校园;《科技信息》[J].2007.14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篇8

2、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育活动立足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同层次需求,促进师生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师生有一个健康美好的人生。

(2)和谐性原则。教育活动立足于师生的现实健康水平,使教育的各个环节处于和谐状态,促进师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实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目标。

(3)活动性原则。创建工作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师生获得健康体验,调节身心,提高健康素质。

(4)主体性原则。承认和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自我健康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5)渗透性原则。注重在各种教育教学、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

1、工作目标:围绕“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增强师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全体师生的健康素质,充分开发师生的健康潜能,培养师生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师生共同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创建人际关系和谐健康、具有良好健康服务质量的健康学校。

2、主要任务:建设健康学校要营造健康环境,规范健康管理,加强健康服务,开展健康促进,使学校的各个组成要素得到和谐、积极、健康的持续发展。以健康的思想理念办学、教书和育人,根据工作目标,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主要任务如下: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健康观。使师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本”的观念,争当“建设健康学校,培养健康人”活动的宣传员和实践者。

(2)、为师生提供整洁、绿化、美化、安静、安全和秩序井然的校园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3)、制定有益于师生健康的各项安全卫生制度和规定,措施落实。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和饮水供应,确保不发生集体中毒事件。

(4)抓好师生常见病、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确保不出现传染病的集体流行。

(5)、提供安全完善的体育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并逐步提高师生个人的健康技能,塑造健康科学的行为方式。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7)、积极开发学校、社区、家庭等的教育资源,普及健康教育。

(8)、注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学科教学与课程改革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

1、具体措施:(1)做好建设健康学校的宣传工作。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全体师生对建设健康学校工作的认识。增强积极开展创建工作的自觉性。

(2)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校园清洁工作的质量。进一步落实校园、教室、教师办公室的卫生包干制度,提高清洁工作质量,做到各班教室和卫生包干区每天打扫,每周一次大扫除,教师办公室每天打扫;清洁工人及时清运垃圾,随时保持校园干净整洁。同时要教育学生改正随地乱丢垃圾等不良行为,加强卫生检查评比力度,将卫生检查的结果与班级评比、班主任考核挂钩。

(3)进一步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定期对教室、功能室、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常规检查,对食堂要加大卫生检查力度,对食品卫生的把关要严格,对食堂工作人员要定期体检和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对师生的饮水卫生要监控;多渠道对师生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工作,帮助师生掌握必需的卫生健康技能。

(4)关心师生健康。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体检,做好体检服务工作,建立师生健康档案。举办健康知识普及讲座,不断提高师生的健康知识水平。对于师生的常见疾病,龋齿、近视眼等,采取措施积极预防,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治疗工作。

(5)制定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发现传染病传染及中毒事件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上报,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应对措施,始终把师生的健康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6)进一步落实《学校体卫工作条例》。建设完善的体育与健康设施,要定期对学校所有的体育与健康设施以及运动场所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师生活动安全;逐步建设完善体育与健康设施,每天向师生开放。每学年举办校运动会,力争使全校师生都有较为强健的体魄。

(7)注重师生心理健康,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实验研

究、心理咨询与个案辅导工作,办好心理辅导网站。校园文化要凸现和谐健康特色,加强师生的感情交流,营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氛围。(8)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全面提高健康服务质量。整体规划和开展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把校园建设成安全、满意、愉快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学校各部门在制定计划,开展工作时,要确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本”的观念,端正服务态度,确保师生人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安全与健康服务,全面提高健康服务质量。

(9)要把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活动,在学科教学、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等工作中渗透健康教育。

(10)加强与社区、学生家庭间的联系。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家庭和社区的参与,建立与家长经常性的互相反馈信息以及与社区定期联系的制度,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师生提供足够的基本健康服务。

2、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成立建设健康学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__

副组长:__

组员:__*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__副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__兼任副主任,具体负责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篇9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对不同地区的中学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解分析。

2.方法:对不同地区的中学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学健康教育的教学途径。

二、结果与分析

1.开展阳光体育,增强学生体魄。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的素质是中学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坚持晨炼、课间操和开足体育课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的趣味性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营造“轻松、和谐、快乐”的良好氛围,力争做到全校师生齐锻炼的局面。但是在倡导中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应该给与正确的指导。如部分中学生特别是女生特别关注身材所以盲目地拒食造成营养供应跟不上身体发育的需要;部分女生为避开其他人的目光选择在晚上9点半左右跑步,造成晚上睡眠时间大脑异常兴奋,影响睡眠质量。对于这些不健康的运动方式和行为我们可以凭借展板、板报、宣传画等形式传授正确的适合中学生的锻炼方法使他们做到健康运动、健康成长。

2.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中学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面临的心理困扰也比较多,据调查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教师积极开展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借助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的现状并积极地去应对。比如,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对和自己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多是敌对的态度,这是一种不健康心理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开展必须由多人共同完成的小游戏、比赛等团体活动,同时有意把竞争对手分为一组,让他们有进退与共、输赢并进的感受,从而正确地理解“竞争”的涵义,正确对待团结和竞争的关系。

3.利用传统节假日完善学生的情感教育人际沟通和交往的知识和技能是中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目前电视、网络、游戏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情感交流缺失。有些中学生即使想对身边的人表达某种情感但也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表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节假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弥补他们和身边人情感交流的缺失。如在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以征文等形式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或开展“亲子面对面”等家庭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家庭关系。又如在感恩节到来的时候,教师介绍关于感恩节、感恩的小故事,从而触发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教师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假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技能。

4.联系时事进行安全教育

预防意外伤害、急救与互救等是中学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所以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必须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结合时事,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如为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讲解食品安全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然后传授保证食品安全的方法如购买食品注意看保质期、生产日期等。又如在今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引发海啸时,教师可以结合实况分析地震、海啸前的预兆,并告知一些有效的避难的方法。

5.与学科知识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学生大量的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身体健康成长、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健康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健康教育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生物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三、结论与建议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篇10

中小学生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所引发的伤害,如今呈上升趋势,成为造成中小学生非正常伤亡的主要原因。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如今每年有50余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

从教育部门的统计来看,我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呢?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据调查,涉及学校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达20多种,包括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交通事故、火灾、溺水等,这些都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健康。调查结果还表明,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依次为:学校(51.44%),公共场所(36.32%),自然环境(10.44%),家里(1.8%),其中学校是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

保护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家长要切实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把安全教育列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1.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严峻趋势。而法规校纪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打击坏人而制定的。作为一名在校中学生,通过对法规校纪的学习,应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学校可通过文本材料学习与视频材料学习相结合,法制课堂与法制知识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法律工作者或公安人员,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法就在身边。这不仅对中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有益,而且对其走向社会乃至一生都有益。

2.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但对青少年“三观”形成也构成潜在威胁,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从小学进入初、高中阶段,处于“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过度用网的学生往往接触媒介的形式单一,很少进行阅读或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和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书籍杂志和户外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用网的学生和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一样,认为自己的上网水平很高,并且更趋向于用网络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3.消防安全教育

当前中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有的学生遇到火灾发生时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报警,由于没有掌握简单救火常识,往往小火酿成大灾;也有的学生在大火发生时,因缺乏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错失了逃生的最佳时间,最终被火魔无情地吞噬。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组织中学生学好、用好消防法规,提高依法治火的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学校可采用消防知识讲座、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和不同情况下逃生自救方法,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全过程,从而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三知”(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防火制度)“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

4.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

安全是做好工作、搞好学习的基本条件,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人人都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懂得一些安全知识,学会一些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技能。例如:社会交往中要防止上当受骗;遇到险情、看到犯罪行为要及时采取适当方式报警;正确处理同学、宿友之间的纠纷;夜间一人不外出;不吃霉变食物和过期食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财物;遵守交通规范,注意交通安全,不横穿马路,不抢道、不强行趴车、超车;当有困惑时应向老师、同学倾诉,听取别人劝说;当受到伤害时,要防身自卫和寻求法律保护,等等。只有有了安全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处处注意安全防范,并学会自我保护,才能按照正常的秩序工作和学习。

心理安全教育如何开展

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初中生小颜(化名)放学回家后跳楼,当场死亡。警方初步认定,小颜系自杀身亡。据了解,小颜放学前,曾在学校和一位同学课间玩耍时致一名同学受伤,被老师罚站3个小时。悲剧已经发生,我们不得不面对。但悲剧背后,我们也要意识到,加强青春期阶段学生的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必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之感到心理有压力,表现为各种心理上的不适。诸如焦虑、强迫、恐怕、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等。中学生的心理正在发育之中,尚未成熟,其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偏激的行为特征。近几年发生在学生中的打架斗殴、偷盗、染上不良习气等行为,相当一部分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性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预防教育,优化心理素质,促成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从而避免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