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40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为重点,以康复知识普及、康复服务指导、辅助器具适配、无障碍环境改造为内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实现我县2012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活动内容

1、康复知识普及进家庭。宣传残疾预防知识,编印康复手册,发放康复普及读物,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大力推进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通过向残疾人家庭普及康复知识,提高他们残疾预防意识,为其平等参与社会创造条件。

2、康复服务指导进家庭。组织医疗小组和相关人员深入到残疾人家庭,根据残疾类别,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实施康复训练指导,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组织康复指导小组和相关定点医疗机构,对长期固定用药且行动不便的精神病患者,以及视力障碍者、重度肢残者、中风病患者等,采取送医送药、检查、指导等形式上门服务。

3、辅助器具适配进家庭。根据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情况,为重度肢体残疾人、脑瘫、智力和孤独症儿童开展辅助器具租借或简易康复具器适配服务,使这些残疾人在家中能够得到随时随地的康复训练。同时为贫困下肢缺失的残疾人安装普及型假肢或配发轮椅,使残疾人走出家门,回归社会主流。

4、无障碍环境改造进家庭。根据残疾人在家庭生活的实际需求,为重度肢体残疾人、脑瘫、智力和孤独症儿童等家庭安装方便残疾人生活行走的坡道、扶手、盲道和盲人门铃等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在家庭和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三、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2012年3月份,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进行全面部署,同时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群体知晓政策。开展康复需求调查,摸清需求底数。

2、组织实施。2012年5月开始,县委宣传部、县残联、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住建局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开展康复知识普及、康复服务指导、辅助器具适配、无障碍环境改造进家庭工作。

3、检查验收。年底,县委宣传部、县残联、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住建局组织开展集中检查,纳入年底目标考核评分,并迎接市检查组的验收。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四进”家庭活动,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康复需求的具体体现。各镇及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关注民生的高度,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将我县残疾人康复服务“四进”家庭活动落到实处,真正为广大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2、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各镇和有关部门要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确保这项活动顺利开展。县委宣传部、县残联、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住建局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这一活动的实施。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篇2

重庆路办事处第四社区居委会辖区内的残疾人李翠凤,三级肢体残,丈夫是农村户口,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还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家庭生活困难。社区残协知道了李翠凤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为她办理了低保手续。

李翠凤因身体残疾和年龄偏大,从厂里下岗后一直没有找到适合干的工作,社区积极想办法为她争取到一份公益性岗位――楼栋保洁员,使她生活有了保障。后来,李翠凤反映自己上下楼十分不方便,社区残协便将这个情况牢记心头,想办法找机会再给她解决。

第四社区的工作人员多处奔走,四处联系,最后来到涧西区钟表元件二厂,社区残协的工作人员看到,这种加工工序比较适合残疾人。在元件二厂的大力帮助下,第四社区开办了一个小型的社区福利加工厂。

考虑到福利厂的残疾人比较多,社区的工作人员又在小加工厂里设立了工疗站,在工疗站里提供训练与服务,对康复训练对象进行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并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用品用具供应、转介咨询的康复服务。对由于经济等因素不能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但需要康复和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安排到工疗站里工作。社区残协考虑到李翠凤的情况,就安排她到小加工厂里干活。李翠凤到小加工厂干活以后,很快掌握了技术,熟悉了环境,工作逐渐顺心,又有收入,并且和工友们相处得不错,心情日渐舒畅,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家庭生活也越来越有规律。她说:“是社区残协给了我新的生活。”

目前,第四社区辖区有残疾人200余名,除少数有工作的,其余大部分闲置在家,而且相当一部分还有劳动能力。残联计划,让部分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项目暂定为他们力所能及的工疗站手工加工活之类。进入轨道之后再逐渐铺开,让本辖区的残疾人尽快脱贫脱困,得到康复。

社区是我的大家庭

武汉路办事处第五社区位于涧西区广文南路。几年来,社区主任张崇伟带领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小组成员,为残疾人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建立了“残疾人康复室”,发动社区居民关心、帮助残疾人,还专门制定“爱心服务卡”,为残疾人提供就近优质的康复训练与服务,辖区残疾人只要有困难,有康复需求,她们随叫随到,毫不含糊,她们成了这个特殊大家庭真正的“管家”。

为了搞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社区工作人员进张家,出李家,入户调查,全面摸清辖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对社区每一位残疾人的家庭状况、特长、康复需求等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针对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提供康复医疗、心理疏导、康复护理、知识普及、残疾人亲友培训、训练指导、用品用具咨询、转介等多种康复服务。

2003年,社区居民崔雪琴因眼部视网膜病变做手术失败而致盲,同年又与爱人离婚,带着智力残疾的女儿一起生活。如此打击使崔雪琴心理受到重创,感觉生活走到了尽头。社区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及时为她办理了足额的低保金,保障了她的基本生活,并用心理帮扶的方法使崔雪琴情绪稳定下来,树立起康复的信心。社区针对崔雪琴的情况,为她开展了盲人日常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的定向导向训练服务,教她干家务,指导她使用导盲杖,改善了她的生活质量。社区还为崔雪琴的女儿进行了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生活护理等综合康复训练服务,减轻了崔雪琴的后顾之忧。现在母女俩生活内容丰富,思想觉悟高,热心残疾人公益活动,生活质量提高了一大块。

社区居民焦治国因工作压力大导致精神残疾,同时他的爱人是视力残疾,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社区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后,安排焦治国的爱人杨玲来社区任委员,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困难。同时,社区及时联系河南省荣康医院为焦治国办理了转介服务,争取治疗的最佳时机。焦治国出院后,社区人员每逢休息日轮流到他家中进行康复知识讲解、康复训练、康复用药指导、监督服药、心理疏导等。经过努力,焦治国现在康复情况良好,生活能自理,还定期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经验123

涧西区把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纳入整个社区建设工作规划,纳入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议事日程。将社区康复服务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积极开展创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活动,基本形成了具有涧西特色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新路子。

1.落实优惠保障制度。

成立了全市第一家“低保医院”,在挂号、就诊、康复训练费用等方面给予减或免;区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坚持免费为辖区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按摩服务;武汉路办事处还创办了社区“爱心超市”,成立了“爱心协会”,受助特困残疾人达400余人次。

2.构建网络,完善工作体系。

依托洛轴总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洛阳市涧西区培智学校、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成立了视力残疾等7个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直接负责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咨询及转介服务;依托乡、办事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设立了8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建立了助残志愿者联络站、残疾人康复室等,形成了区、乡(办事处)为指导,以社区残协为纽带,以康复服务为基础,社会各界参与,资源共享和纵到底,横到边的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网络。

3.建立整合化的医疗康复点。

适时抓住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其资源,建立起67个社区残疾人康复室,在残疾人社区医疗上保持覆盖率,提高效率,满足和保障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目前有92%的残疾人就近在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和进行康复训练。

4.建室设点,形成地域化康复网络。

一是做到“三结合”,康复点与社区家庭紧密结合,医疗手术与功能训练紧密结合,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紧密结合。二是实现“三抓三带”,抓康复资源机构带社区家庭,抓医疗带训练,抓集中带分散。三是实现康复室地域化,康复室覆盖了全区范围,确保残疾人康复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子云点评

我们在前边的5篇文章的点评中,分别谈过了社区康复的意义、质量、机构、人员等问题,结合洛阳市涧西区的经验,想谈一下社区康复的策略。

同志有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将策略的重要性与政策并列了。就目前社区康复工作而言,由于有多年的实践积累和中央与地方的提炼总结,文件俱备,政策明确。各地,特别是示范区在开展工作时,都按政策要求来做。但各地情况有差异,所以采取的策略会有不同,而假如没有好的策略,政策的落实则会大打折扣。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篇3

经估算,我国现有中、重度残疾儿童约77.6万人,占残疾儿童总数的43.7%,其中:视力残疾儿童9.7万人,听力残疾儿童12.6万人,肢体残疾儿童15万人,智力残疾儿童37.5万人,孤独症儿童2.8万人。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救助需求。

“十一五”期间,中国残联以救助补贴的形式对少量贫困残疾儿童实施了救助,惠及各类贫困残疾儿童约17万人,补贴经费达2800余万元。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量贫困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儿童康复需求量大、需求迫切的问题,残疾儿重抢救性康复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调查:抢救,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完善阶段。

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客观存在。

生活水平低、就业率低、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是广大残疾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的现状。

2008年,中国残联赴河北、湖北等省就“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完善阶段,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社会救助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全民低保”、“全民医疗”已开始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也将残疾人列为重点补贴对象。实施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救助、特殊服务,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保障需求,也是建立完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需要。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业务领域之间以及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之间、不同残疾程度的残疾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残疾儿童在抢救性康复救助工作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生活水平低、就业率低、社会保险覆盖率低,是广大残疾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的现状。由于医疗、康复服务等多方面的特殊支出,残疾儿童家庭的生活水平明显降低,且由于残疾儿童需要长期的照料,残疾儿童亲属不得不在就业、就学,甚至婚姻上做出艰难的取合。因此,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十分必要。

在全面了解我国残疾儿童现状及康复救助工作开展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残联启动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设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专项资金,以满足广大残疾儿童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从根本上提高了残疾儿童的生存能力,改善了残疾儿童生活质量。

残疾儿童生存现状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需求量大以中、重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求最为迫切。

残疾儿童筛查体系有待建立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残疾儿童筛查体系,许多残疾儿童因为其残疾症状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确认而错过了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时期,导致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效果不够理想,有的甚至导致终生残疾。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残疾儿童筛查体系,将触角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建设残疾儿童筛查上报系统和管理系统,是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重要前提。

残疾儿童家庭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无力承担康复费用目前,我国残疾儿童中约有80%生活在农村和边远山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家庭经济收入微薄,无力承担康复费用,因此错过了孩子康复的黄金时期。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残疾儿童家庭户人均年收入为2264元,其中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户人均年收入仅为1918元。残疾儿童家庭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康复治疗效果。

现有康复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各级康复机构均存在专业设备老化、不足,康复服务功能欠缺,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不过关等问题,特别是我国农村地区康复服务条件差、服务机构功能少、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大量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残疾儿童家长对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知识缺乏了解家庭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康复教育对残疾儿童实施早期介入、早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阶段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及早进行干预,实施科学的康复措施,能够最大程度的补偿残疾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可以说,家庭康复教育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残疾儿童未来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残疾儿童家长普遍存在对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基本知识认识不足,康复训练方法不够科学,致使残疾儿童的早期补偿性训练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对残疾儿童家长开展培训,普及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知识,传授科学、规范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是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重要保障。

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对康复救助工作知晓率低,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康复服务机构的不懈努力和共同推进,也需要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但由于我国大量残疾儿童生活在农村和边远山区,信息不够畅通,使得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知晓率不高,残疾儿童参与康复救助的比例偏低。因此,加大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对康复救助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程度,是推广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有力保障。

实施:救助,全面适配

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是指对0-6岁在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精神等方面存在残疾的儿童开展全面的治疗和康复救助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残疾诊断评估、辅助器具验配、医疗救助服务、康复训练服务以及家长康复教育等5个方面。

(1)残疾诊断评估:在全国范围内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测试、筛查、诊断、评估等一系列检查工作,从而判断其残疾程度,明确其康复救助需求。如,对听力残疾儿童进行听力残疾诊断评估,明确其残疾程度及需要的康复救助形式。

(2)辅助器具验配: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配备能够有效弥补或代偿因残疾造成的身体功能减弱或丧失的辅助器具,从而有效补偿、减轻、替代其功能缺损。如,为视力残疾儿童配备助视器,为听力残疾儿童配备助听器,为肢体残疾儿童装配假肢、矫形器、轮椅及其他助行器等。

(3)医疗救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进行医疗手术,从而改善其残疾状况。如,对听力残疾儿童、特别是新生听力残疾儿童进行人工耳蜗移植手术,对肢体残疾儿童进行肢体矫治手术等。

(4)康复训练服务:采用机构、社区、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从而帮助其改善或

恢复各项缺损功能。如,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能力的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认知、行为等能力的训练等。

(5)家长康复教育:采用机构与社区相结合的方式,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教育培训,普及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基本知识和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协助开展残疾儿童的早期介入与干预工作。

为确保“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残联成立由主要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中国残联的监督指导下,覆盖全国省、地(市)、县各级残联的康复救助服务体系,明确规定各级任务和职责。省级残联作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具体管理单位,负责管理、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本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地(市)级、县级残联作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负责本地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的具体实施。

各级残联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工作,具体研究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及困难。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按规定做好救助对象的筛选和辅助器具的配发等工作。集中做好项目的部署、培训,确保项目执行地区、执行机构的人员掌握项目管理要求,精通服务技术。要建立公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项目救助情况。

各项目执行地区残联及相关康复机构要有专人负责项目管理,建立专门档案,确保相关档案资料完备。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经费不得用于项目实施方案规定以外的用途。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宣传项目的意义、资助内容和申请办法,及时宣传报道项目开展情况和受助效果。通过举办项目启动仪式、组织慰问受助残疾儿童等活动,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关注和扶助贫困残疾儿童。

中国残联会同财政部根据项目实施进度,组织了检查评估。严格各地的项目评估考核工作制度,定期检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指导基层及时整改。

“中国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实施,加大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积极推动了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

项目目标

为贫困视力残疾儿童免费配发低视力助视器2700件,总计金额120万元。

为1500名贫困聋儿配发人工耳蜗产品,补贴人工耳蜗手术和术后康复训练经费,总计金额18900万元;为9000名贫困聋儿配发助听器,并补贴康复训练经费,总计金额22320万元。以上共计41220万元。

为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9000人次,总计金额9000万元;为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免费配发矫形器、轮椅、坐姿器、站立架、助行器等辅助器具共18000件,总计金额2160万元。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篇4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7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浙政发〔20*〕29号)精神,为切实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使广大残疾人更好更全面地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经研究,决定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现就实施这一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平等、参与、共享"的要求,把残疾人事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完善政策体系,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提高面向残疾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构建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维护残疾人基本权益、有效促进残疾人发展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使广大残疾人在积极参与小康社会建设的同时,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

二、基本内容

(一)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

加大对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的救助保障力度。对低保家庭中持证重度残疾人单独施行最低生活保障,按照我县低保标准,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00~150%(不含100%)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参照低保标准全额发放低保补助金。这项工作,由县民政局会同县残联共同组织实施,保障金、低保补助金由县民政局统一发放。

(二)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

对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有适应指征、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由政府出资实施助明、助听、助行康复行动。到2012年,基本满足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并根据条件,逐步扩大康复覆盖面。

1、对贫困白内障复明手术人员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由县民政局、县残联共同组织实施。

2、为符合条件的贫困下肢缺失残疾人免费安装普通假肢。

3、为符合条件的贫困低视力残疾人免费验配助视器。

4、为符合条件的贫困听障残疾人免费验配助听器。

(三)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

对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等级为一级的残疾人逐步实施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

1、集中托养的对象一般为日常饮食起居需要专人护理的重度残疾人,在家庭自愿的前提下,由福利院、敬老院及其他社会福利机构实行托养。对纳入集中抚养的重度残疾人要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基本康复、医疗、护理等需求。

2、日间照料的对象一般为夜间其家庭可以照料而日间需要他人照料的重度残疾人,相关社会福利机构照料其日间基本生活。

3、对其他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如因特殊原因无法实行集中托养或日间照料的,实行居家安养。

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的费用补助标准,按照省有关部门公布的指导线确定。

重度残疾人纳入集中托养所需的费用,对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的家庭,由财政全额承担(残疾人本人的低保金计入其内);其他家庭的,由其家庭负担50%,财政补助50%。纳入日间照料所需的费用,对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的家庭,由财政全额承担;其他家庭的,由其家庭负担50%,财政补助50%。纳入居家安养的,对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的家庭,给予全额护理补助费;其他家庭的,给予50%的护理补助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纳入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后,原有的其他保障待遇继续享受。

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要充分依托现有的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新建专门的残疾人托养照料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托养照料机构,并切实加强规范管理。

三、资金保障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浙政发〔20*〕29号)文件精神,县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保障"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所需的资金和工作经费,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各项工作的补助标准,可根据情况的变化,由各负责实施工作的部门提出意见,报县政府审批调整。

四、组织实施

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是全面改善民生、建设惠及全县人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残疾人工作的重点。这项工作事关广大残疾人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把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切实加强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残联、财政、民政、劳动保障、卫生、农办、统计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这一工程的实施。新闻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重大意义,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扶残助残的浓厚氛围。

(二)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涉及残疾人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和收入状况等诸多因素。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运用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的成果,切实掌握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实施方案。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篇5

全面加强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搞好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培训。紧紧围绕全区的工作重点做好残疾人政策落实和法制宣传,稳定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提高政策法制水平和业务素质,更好的为广大残疾人服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社区残联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社区残联度工作计划1在市残联的正确领导和街道党办的大力支持下,福安街残疾人各项工作通过全体残疾人工作者一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实效,在诸多方面给辖区广大残疾人朋友带来了实际好处,可以基本上圆满地划上句号了。为能更好更快地把我街区残疾人工作向前推进,争取在新的一年里,更有特色、更加全面、更具实效地把本街区残疾人工作做好,现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结合市残联近期几次培训会议精神,对20--年本街区残联做工作计划如下:

一、以两个“体系”为指导,展开新一年的'工作

遵循中残联关于建设两个“体系”总体工作战略部署,全面领会精神实质,下大力气,真抓实干,建立、健全本街区两个“体系”的建设,并以此为统领,全面开展20--年福安街残联的各项工作。

二、依据街道为平台,更加全面地为辖区残疾人服务

根据现有掌握的我街区残疾人各方面的信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更大的耐心、更多的诚意、更高服务质量对全街区的残疾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服务。把党中央及各级政府的温暖输送到全体残疾人朋友心中,提高他们竞争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磐石贡献这只特殊队伍的力量。

三、借助社会公益的帮扶,做好各项康复工作

今年,将借助“彭年光明”与“国家电网”假肢安装扶助活动等行动,对辖区内的白内障患者、适应假肢安装的残疾人、脑瘫儿童、智障儿童进行全面筛查,及时、准确地报送上级,使得他们及时得到康复。我们还将与上级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将对残疾人家属及亲友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做好“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一条龙康复服务工作,并做好康复器具的配置工作。

四、拓宽就业平台,广开就业渠道

残疾人就业工作历来被各级政府所重视,也是福安街道残联工作的重点区域。除对辖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筛查外,还将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展开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协调工作。与一些社会福利企业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安置残疾人上岗。并把一些相关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在广大残疾人中进行宣传,为残疾人的就业铺好路搭好桥。

社区残联度工作计划2社区残疾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的指导和镇党委镇政府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全面完成20--年度残协会各项工作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确定各项工作任务,抓重点、攻难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把本社区残疾人工作完成得更好,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特制定20--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在市残联和镇残联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目标。

二、密切联系残疾人,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残疾人的需求和意愿。深入辖区残疾人家中进行详细摸底调查,了解残疾人生活情况,目前辖区共有残人4人,(其中:肢体残疾27人,智力残疾6人,视力残疾2人,听力残疾2人。)精神残疾4人。首先为他们建立了残疾人档案。制定了残疾人工作计划和制度,及时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残疾人生活得到保障。

不定期的到残疾人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疾苦,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进行广泛宣传,提供法律援助,提高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的法律素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不仅要宣传正式实施的《残疾人保障法》,也为建立平等,互助的社区氛围,维护残疾人合法权利,发展残疾人事业、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基础。

三、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多组织残疾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利用“助残日、精神残疾日”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欢乐与喜庆传递到每一个残疾人的心中,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四、特别要关注残疾儿童和较贫困的残疾人家庭,纳入进入更深层扶助。

五、为社区残疾人及家属进行宣传,鼓励和帮助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

六、做好残疾人生活保障、就业、教育、康复、维权、培训等服务工作.

20--年围绕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从残疾人工作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为推进社区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社区残联度工作计划3在市残联的正确领导和街道党办的大力支持下,福安街残疾人各项工作通过全体残疾人工作者一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实效,在诸多方面给辖区广大残疾人朋友带来了实际好处,可以基本上圆满地划上句号了。为能更好更快地把我街区残疾人工作向前推进,争取在新的一年里,更有特色、更加全面、更具实效地把本街区残疾人工作做好,现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结合市残联近期几次培训会议精神,对20--年本街区残联做工作计划如下:

一、以两个“体系”为指导,展开新一年的工作

遵循中残联关于建设两个“体系”总体工作战略部署,全面领会精神实质,下大力气,真抓实干,建立、健全本街区两个“体系”的建设,并以此为统领,全面开展20--年福安街残联的各项工作。

二、依据街道为平台,更加全面地为辖区残疾人服务

根据现有掌握的我街区残疾人各方面的信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更大的耐心、更多的诚意、更高服务质量对全街区的残疾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服务。把党中央及各级政府的温暖输送到全体残疾人朋友心中,提高他们竞争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磐石贡献这只特殊队伍的力量。

三、借助社会公益的帮扶,做好各项康复工作

今年,将借助“彭年光明”与“国家电网”假肢安装扶助活动等行动,对辖区内的白内障患者、适应假肢安装的残疾人、脑瘫儿童、智障儿童进行全面筛查,及时、准确地报送上级,使得他们及时得到康复。我们还将与上级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将对残疾人家属及亲友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做好“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一条龙康复服务工作,并做好康复器具的配置工作。

四、拓宽就业平台,广开就业渠道

残疾人就业工作历来被各级政府所重视,也是福安街道残联工作的重点区域。除对辖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筛查外,还将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展开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协调工作。与一些社会福利企业进行沟通,尽最大努力安置残疾人上岗。并把一些相关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在广大残疾人中进行宣传,为残疾人的就业铺好路搭好桥。

五、以法律为武器,完善残疾人的维权工作

保障广大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应该是残疾人工作者的天职。为确保把这项工作准确无误地履行好,今年,街区残疾人工作者要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的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增加自身的法律意识,加大残疾人的维权力度。充分利用维权示范岗的职能,切实维护好广大残疾人朋友的根本利益。

六、依托国家相关政策,妥善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根据国家和各级政府现有的相关优惠政策,力争在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农村低保、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残疾人小型贴息贷款等方面多谋取福利,具有实效地解决辖区残疾人的实际困难,以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七、继续认真做好二代《残疾证》办理工作

认真做好二代《残疾证》的新申请、换领、发放、建档工作仍然是今后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还将不遗余力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将继续采用入户走访、调查掌握全部信息,针对特殊残疾人进行特殊的服务方式进行特殊的服务。为广大残疾人顺利办理《残疾证》大开方便之门。

八、利用各种契机,开展各项残疾人活动

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残疾人活动是增加残疾人竞争社会能力,参与社会意识的有效锻炼手段,丰富业余生活,提高思想情操的课堂,也是广大残疾人朋友直接感受党和各级政府对残疾人的亲切感受。同时,也是彰显我街区残疾人工作的有力依据。我们将不失适机地在辖区搞好各项活动。

以上为我福安街道残联20--年工作计划。

社区残联度工作计划420--年,街道残联将始终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坚持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医疗和维权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现制定20--年莲塘街道残联20--年工作计划:

一、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的意见》,扎实做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各项工作。巩固社区职康中心和康复站成果,认真做好“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迎接国家检查组检查验收,确保完成20--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实现。

二、大力推进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建设。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20--年残奥会、中国残联成立20周年和残疾人事业重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开展以“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为主题的第18次全国助残日活动。

三、在区残疾人就业所指导下,完善残疾人职业培训体系,多种渠道开展职业培训,促进残疾人职业技能整体素质的提升。落实长江高科技助残项目。

四、推动符合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就近免费入学;逐步实行残疾儿童免费接受学前教育,推进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工作,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开展重度残疾儿童就近接受教育和残疾学生课外照顾服务。

五、进一步加强残联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创建规范化社区工作,对社区残协工作队伍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加强对专职委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工作力度,提高管理质量。建立健全培训、引进、激励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相关的优惠政策。完成上级残联下达的各项工作。

20--年,街道残联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残联和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大精神,落实区政府制定的惠及千万残疾人的政策,突出重点,克难攻坚,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开创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

社区残联度工作计划520--年元通街道残疾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盐县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大力倡导助残扶残风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全面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努力开创我街道残疾人事业新局面。

一、加强政策法规宣传,营造扶残助残的新风尚

通过开展“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活动,利用广播、橱窗、网络等渠道,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广泛开展社会助残活动,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

积极发挥村(社区)残协、村(社区)康复服务站及残疾人专职委员等组织网络的作用,深入到残疾人家庭,把党和政府的扶残助残政策贯彻到残疾人手中。

树立残疾人先进典型,弘扬残疾人自尊、自强的精神,鼓励残疾人参与到各项社会生活中。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完善残疾人扶持政策,健全残疾人保障机制,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逐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做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作,将重度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托(安)养范围。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实施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安养或其他庇护服务。

做好18-60周岁无固定收入残疾人救助工作,开展经常性摸底调查工作,主动办理相关手续,切实做好服务。

重视残疾人学生教育工作,做好残疾学生就学补助工作。推进残疾人义务教育,健全送教上门制度,对适龄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健全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救助长效机制,做好危房检查改造工作,推行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庭”工程。

继续开展一户多残家庭调查工作,全面掌握一户多残家庭的基本生活情况,给予生活补助,改善家庭生产、生活条件。

三、完善康复服务体系,优化残疾人生活环境

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总体目标,实施“残疾人阳光康复工程”。一是抓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宜居工程扩面工作,及时开展调查摸底,制定好实施方案,切实改善残疾人的居住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二是继续抓好重点康复项目的实施,组织实施0—6周岁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三是进一步拓展残疾人康复工程,实施“助明、助行、助听”康复项目,为有适应指征和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辅助器具,完善残疾人购置基本辅助器具补助政策。四是深化社区康复服务,加强康复中心、站建设,开展基层康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康复中心、站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对残疾人员开展康复训练服务。

构建残疾人良好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残疾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业余文化生活,鼓励残疾人参与到更多的社会活动中。

开展残疾人的维权服务。开展残疾人普法活动,增强残疾群体的维权和社会各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加大对残疾人法律援助和服务的力度,建立服务残疾人的专项法律援助和服务制度,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四、重视就业培训,开展残疾人扶贫帮困

完善以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为主,以自谋职业、工疗庇护工场、网络就业为辅的就业格局。开展辖区内残疾人就业需求调查,鼓励扶持残疾人以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改善自身家庭生活条件努力。

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与科协、农技站及成校进行协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

加强扶贫基地建设和残疾种养大户、创业户补助,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残疾人家庭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五、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在村(社区)组织换届的基础上,配备配足基层残协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残疾人工作者培训,提升残疾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规范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机制,发挥公益性岗位性质的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作用,建成残疾人服务残疾人的“零距离”网络,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篇6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为落实各项康复任务,由县府残工委组织协调,县残联具体负责,卫生、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抓好全县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术和进行低视力康复训练,实施肢体矫形术和脑瘫儿童肢体康复训练,精神病防治,聋儿语训及家长培训,智残儿童主家长培训等,帮助残疾人恢复生活与生产能力。

二、2014年康复工作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精神患者免费服药100例,实际完成100例;2.成人听力残疾人配助听器10例,实际完成10例;3.贫困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5人,实际完成5人;4.脑瘫儿童康复80人,实际完成80人;5.救助贫困家庭重度听力残疾儿童12人,实际完成12人,其中人工蜗4人;6.为贫困残疾人适配亟需的基本辅助器具450人,实际完成450人;7.白内障复明手术任务700人,实际完成白内障手术700人;8.低视力康复25人,实际完成25人。9.盲人定向行走85人,实际完成85人;10.聋儿康复训练11人,实际完成11人;11.聋儿家长培训15人,实际完成15人;12.智力力儿童社区康复50人,实际完成50人;13.肢体残疾康复130人,实际完成130人,假肢安装22人,实际完成22人;14.康复人才培训1人,实际完成1人,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10人,实际完成10人。

通过康复工作的组织开展,不仅完成了2014年的计划任务,而且使众多残疾人在心理、生理功能方面不同程度得到康复,恢复了从事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能力,维护了残疾人家庭稳定,促进了解放劳动力、支持和帮助残疾人家庭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

三、2015年康复工作安排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篇7

关键词:放弃治疗;残疾;社会干预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6.010

残疾一般由疾病或意外灾祸造成,但是疾病或意外灾祸在给人造成身、心伤害后,并不必然导致残疾。随着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多伤病可以通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得以痊愈,从而避免最终残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的伤病者在遭受伤病后完全放弃治疗或中途放弃治疗,导致身体或心智的最终残疾。据湖北省中山医院研究者对在该院就诊过的脑瘫患儿放弃治疗的数据统计,仅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5年半的时间里,在该院就诊过的脑瘫患儿放弃治疗的案例就达50例,平均每年近10例。据医生的评估,这50例患儿都具有较高的康复价值,如果积极治疗,康复的可能性极大[1]。目前,我国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出生后得不到治疗和遭遗弃的比例不断上升,从大连市福利院的资料表明,那里的孤儿90%是出生有缺陷后遭父母遗弃的[2]。然而,我国目前对于因放弃治疗而最终致残这一问题的关注还甚少。例如,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将残疾人致残原因操作化为四个方面:遗传发育障碍,疾病损害,创伤意外伤害,其他或原因不明(主要指病因不明)。这说明,我国目前对残疾人致残原因的理解主要基于致残的直接原因,像放弃治疗致残这类情况还未进入研究者和决策者的视野。将放弃治疗作为致残原因并进行社会干预研究的学术成果目前还基本付之阙如,仅有数篇文章从法学、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对放弃治疗进行了分析。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放弃治疗致残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放弃治疗致残的类型、原因、影响及社会干预方法,为切实减少因放弃治疗而致残的悲剧作出努力。

一、放弃治疗致残的一般类型

(一)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致残

在经济上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和康复费用,是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

其一,能致人残疾的伤病大多是重大伤病,其医疗费用不菲。再加上,残疾的治疗还有一个较为漫长的康复过程,康复治疗的费用对病患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其二,康复治疗目前在我国还未纳入医疗保障的范围,康复治疗的费用主要由患者自身负担,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很难承受这笔费用。目前,我国“仅有工伤保险患者能够享有系统化的临床救治和康复治疗,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而其他患者即使享有基本医保的病人也需要完全自费负担康复治疗的费用”[3]。因此,大量患者因放弃康复治疗而致残。

其三,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使得医疗费用虚高。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

湖北省中山医院的50例放弃治疗的脑瘫患儿中,有15例是因经济困难不能继续治疗。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且放弃治疗的脑瘫患儿有50例,其中因家庭经济情况而放弃治疗的有16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时间长,花费高,部分家庭收入低,都是迫使家庭放弃脑瘫患儿治疗的原因[4]。

在我们身边,因无钱而放弃治疗致残的例子还很多。安徽农民李某在家干农活时右手中指意外受伤离断,被紧急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断指再接手术,却因心疼住院费用,于术后7天治疗未终结的情况下强行出院,最终导致所接断指坏死致残[5]。2011年夏天,木兰与姐姐在家插鞭炮引线。鞭炮意外爆炸,姐姐全身烧伤30%,木兰被诊断为Ⅲ度烧伤。她们筹集的费用只够一个人做一次手术。姐姐却坚持要把手术机会让给妹妹[6],而姐姐因此会永远残废。

(二)对治疗结果无信心放弃治疗致残

能够致人残疾的伤病往往是较大的伤病,治疗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疾病甚至连医生都没有完全治愈的把握,而且患者的康复期较为漫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会对治疗的最终结果持怀疑态度,或者无法忍受漫长、艰难的康复过程,以致放弃治疗。

湖北省中山医院放弃治疗的50例脑瘫患儿中,有22例是因对康复治疗缺乏理解与信心导致放弃。研究显示,“脑瘫患儿被放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治疗后3~9个月,而被放弃治疗的原因以家长对康复治疗缺乏理解与信心为主”[1]。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且放弃治疗的50例脑瘫患儿中,有18例是因家长对预后持怀疑态度,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而放弃治疗。

(三)对治疗康复失去耐心放弃治疗致残

一些患者因生活无法自理,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的料理,漫长的康复治疗就更增加了家庭的负担。这样的生活时间长了就会使人觉得拖累。有些患者的家属就会渐渐对日复一日的康复治疗失去耐心,甚至放弃。

很多脑瘫家长“只有在医院和其他脑瘫儿家长在一起才能找到理解与沟通,他们是一个孤独的群体,很容易受到伤害,也很容易失去耐心”[1]。

在山东省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且放弃治疗的50例脑瘫患儿中,有5例患儿家长因患儿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表示了强烈的应激反应,有4例患儿家长认为对患儿投入精力过多。

(四)因社会歧视放弃治疗致残

因传统因果报应、泛道德化等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会将性病、精神病、痴呆等等疾病“特化”,不是单纯从生理、医学的角度去看待它们,而是给这些疾病赋予强烈的道德色彩,从社会关系、伦理道德的角度去评价患上这些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庭。患上这些疾病会被认为是一种“报应”,是对自己或家庭不道德不检点的社会行为的惩罚。这些疾病被贴上带有歧视色彩的标签后,患上这些疾病的病人及其家庭就成了社会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常常受到世人的非议。迫于这种社会压力,很多病患及其家庭就对这类疾病羞于启齿,羞于示人,有了病不愿意到医院治疗,担心遭人歧视。可见,因担心受歧视而放弃治疗也是很多病患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报道指出,我国因社会歧视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不愿就医而延误和放弃治疗的现象并不少见。一位60多岁的老人因为睡眠差到精神病院看病,他的儿媳妇赶到医院把老人拉出门诊,对老人说:“老年人有几个睡眠好的,你来精神病院看病,这叫我们今后怎么做人?”最终老人被儿媳拉走。医生说,原本可以治愈的疾病,就因为家人的面子问题而放弃治疗[7]。

(五)医疗误诊放弃治疗致残

由于医疗误诊导致放弃治疗的情况不是放弃治疗的主流原因,但是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对于能够致人残疾的重大伤病,治疗起来一般并不容易,在伤病情形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医生出现误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2001年3月,小星星在深圳市妇女儿童医院先后被诊断患了肺炎、胃扭转、肠梗阻,并切除部分小肠。4月13日,主治医生劝家属放弃治疗,其父母在“放弃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然而,小星星转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却好转出院。但专家诊断:小星星的小肠仅剩32cm,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其父认为深圳市妇女儿童医院负有医疗事故责任,将医院告上法庭。2002年,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认定深圳市妇女儿童医院有关医务人员错误判断病情,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造成患儿“短肠综合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评定小星星为四级伤残[8]。

二、放弃治疗致残的影响

根据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理念,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能成为一种优势,苦难、创伤、残疾、不幸等都是如此。按照这种理念,残疾人的残疾就不一定完全是一种缺陷或问题,而是可以转化为一种资源或优势。残疾人可以在和创伤、疾病、不幸抗争的过程中,去获取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铸就乐观、独立、洞察力、关怀心、耐心、灵性等品质或美德[9]。

优势视角的理念更多地是一种社会工作的实践原则,它能引导残疾人和社会工作者以一种积极的,而非问题的心态去对待残疾问题。但是,优势视角的理念并不能完全解除残疾本身存在的问题。就像有些学者质疑的,“优势视角可能忽视了案主在求助之时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或困难,仅仅强调优势而忽视问题可能导致案主的利益受到损害”[9]。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很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以优势视角的态度去看待或克服这些问题,但是却不能无视这些问题,不能无视这些问题给残疾人带来的障碍与心理影响。

(一)放弃治疗致残对个体的影响

放弃治疗使得社会成员身体或心智致残,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生活质量,影响其正常的社会生活。许多致残者连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功能都无法独立完成,更高层次的社会功能,如经济活动、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等,对于很多致残者而言更是一种奢望。我们经常说的“失能”就是指的这类情况。

放弃治疗致残还很有可能给致残者造成重大的心理创伤,留下心理阴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因为,如果能够进行正常治疗,患者是很有可能避免残疾的。现在,患者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和精力上的或社会的一些原因而放弃治疗致残,患者往往会在内心深处有着对于未能尽全力治疗而致残的遗憾。这种遗憾如果不能合理排解,很有可能成为致残者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使他在内心深处无法认同自己致残的结果。从而使自己生活在放弃治疗带来的阴影里,无法自拔。

(二)放弃治疗致残对家庭的影响

放弃治疗往往是家庭决策的结果,因此,放弃治疗就涉及到了一个家庭伦理问题。家庭成员在作出放弃治疗的决定时,一般都会经受内心痛苦的煎熬:一方面放弃治疗会致亲人终身残疾,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经济、精力等方面的障碍因素又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这种痛苦的抉择将会长时期地影响着患者家庭的关系。作为患者,他们会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心存愧疚;对于家人,因为放弃治疗致使亲人残疾,会觉得对不起患者,亏欠患者。家庭双方的这种心理必定会在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从而改变了家庭原有的关系模式,甚至生活方式。

(三)放弃治疗致残对社会的影响

放弃治疗致残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很多致残者的生活起居等基本活动需他人帮助,甚至需要较为专业的护理人员的护理,这无疑也会增加社会(如社区、残疾人机构,等等)的负担。例如,当社会的残疾人增多时,社会不得不在残疾人的公共服务设施上加大投入;社区也往往会在服务项目上特别地考虑到本社区残疾人的特殊需求;社会福利机构也需要开辟更多的床位,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来解决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问题。许多残疾人的生活无法自给,需要社会给予救助才能生存下去,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残疾人的社会救助,这些也是对社会承受力的考验。

一些人因被动放弃治疗致残,例如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患者可能会从内心产生对于社会的失望、质疑、不信任甚至仇视。他们可能会认为社会不公,人情冷漠,缺乏爱心,等等,这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是一种沉重的社会代价。

三、放弃治疗致残的社会干预

(一)残疾的事先救助

目前,我国对于放弃治疗致残还没有明确的干预制度与措施。我国的残疾救助主要是事后救助,也就是当患者的残疾成为事实后,才因其残疾人身份而给予救助。这种救助显然对于避免致残于事无补。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残疾救助思路,变残疾事后救助为残疾事先救助,不要等人残疾了再去救助,而是要尽可能使患者不致残疾。经济上的困难是很多人放弃治疗致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的救助要力图从经济上给予这些患者以支持。

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如何辨别需要救助的目标人群呢?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病患都需要救助,我们救助的目的是干预放弃治疗致残。能够使人致残的伤病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大伤病,所以我们的救助可以“大病救助”为主。中国于2010年开始启动大病救助保障。2010年,卫生部启动儿童急性白血病、先心病救助保障,2011年,又扩大到另外6类病种。在2012年初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年底前,要全面实施儿童白血病等8个病种的大病保障,还要在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将肺癌、Ⅰ型糖尿病等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可见,我国目前已经有了大病救助保障,但是目前列入大病保障目录的疾病类型还比较有限。另外,只有8个病种的大病保障将在全国全面推行,另外12种疾病只在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推行。病种与地区的局限都将影响大病救助保障的效果,使得以经济支持的方式干预放弃治疗致残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逐步扩大大病保障的病种范围,并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二)将康复治疗纳入医保范围

致残伤病患者的治疗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伤病早期的医疗救治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早期的治疗主要是挽救患者生命,稳定患者的病情。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的身体能力恢复治疗,一般以居家(社区)康复治疗和门诊康复治疗为主,有些也需要住院康复治疗。无论是何种康复治疗,患者在康复期大都还需要用药,并定期到医院复诊。康复治疗还有很多专门的治疗项目,如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治疗,等等。康复治疗对于很多疾病的恢复很重要,例如中风偏瘫,如果患者在病情稳定出院后坚持康复治疗,许多患者都能够恢复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顺利回顾社会。如果出院后放弃康复治疗,则肢体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几率大大降低。

早期的治疗时间一般较短,偏瘫中风的早期治疗一般在一个月以内,而康复治疗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期为6个月至2年,有些疾病的康复期更长。漫长的康复治疗的费用也不菲。但是目前我国的医保制度还只是将早期的医药治疗纳入了保障范围,康复治疗只有工伤保险患者的治疗费用能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而其他患者的康复治疗则没有纳入保障范畴。如此,巨额的康复治疗费用往往令很多家庭无法承担,从而放弃康复治疗,致身体残疾。

全国政协委员孙保存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实地调查发现,由于康复治疗未纳入医保,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无法承受高额的康复治疗费用,导致很多患者放弃康复治疗而残疾。因此,孙保存委员极力呼吁将康复治疗纳入国家医保范围。他以骨科康复治疗为例,设计了将康复治疗纳入医保范围的如下方案。

其一,国家根据骨科康复治疗的项目制定统一的收费目录,基本的康复项目必须列入其中,将其纳入医保范围。

其二,将骨科的临床救治与康复治疗一体化,使患者不必为康复费用担心。

其三,建立康复医疗机构审核和质量监控制度,对康复医疗进行规范[3]。

这些方案也可以借鉴到其他易致人残疾的伤病的康复治疗中去,例如中风偏瘫、风湿,股骨头坏死,等等。

(三)社会工作介入

放弃治疗致残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患者或其家人对治疗的态度、信心、对康复治疗的耐心、医疗资源的获得等因素也是影响患者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这些致残原因无法通过经济或物质手段来干预,而社会工作恰恰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具有专业优势。

1.树立信心。对治疗无信心是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患者及其家人树立对于治疗的信心。“我们认为,避免脑瘫儿放弃治疗最根本的方法是解决家长的心理问题;而树立家长的信心除了增强医患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脑瘫,共同参与康复外,我们更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脑瘫儿,给脑瘫家长一个宽松的社会空间”[1]。社会工作者要对患者及其家人做心理辅导和劝服工作,让他们对伤病,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是树立其治疗信心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让患者及其家人对于所患伤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工作者要向患者及其家人详细介绍其伤病的名称、类型、发病原因、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治疗的技术手段与措施。有些疾病,以前治疗起来有困难,但是现在医学技术更发达了,治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例如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等以前较难治愈的疾病,现在在新的医疗技术手段下都可以治愈。有些患者或其家人缺乏这方面的信息,一旦患上这些疾病后就认为无法医治,遂放弃治疗。对于这些疾病,社会工作者尤其有必要向患者及其家人阐明治疗前景,让患者及其家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2.培养耐心。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人有耐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患者及其家人正确认识康复治疗的意义、长期性、艰巨性。首先要向他们阐明康复治疗的价值和疾病痊愈的意义;其次是要让他们意识到康复治疗是漫长的,艰巨的,需要耐心的;其三是要让患者及其家人对漫长而艰巨的康复治疗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不盲目乐观,认为很快就可以治好,也不盲目悲观,认为康复治疗看不到尽头。为了帮助患者及其家人增强对康复治疗的信心,社会工作者除了和他们进行沟通、疏导外,还可以以更实质的方式帮助他们。例如,以志愿的方式帮助护理、照料患者,帮助其做康复活动。

3.链接医疗资源。有些病患放弃治疗是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远离城市,医疗资源稀缺,当患上一些重大疾病后,不知道患的是何种疾病,不知道到什么样的医院去找什么样的医生治疗为宜,到远离家乡的城市去治疗对于他们来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由此就容易导致放弃对患者的治疗,任其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链接医疗资源。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资料查询,向患者及其家人提供有关疾病的知识,介绍离他们较近的可治疗该疾病的的医疗机构及相关领域的医疗专家。医疗误诊也是放弃治疗致残的一个原因,为了尽量避免因医疗误诊导致放弃治疗致残,社会工作者也有必要为患者联系正确的、合适的医疗机构与医生。

4.呼吁社会支持与关爱。致人残疾的重大伤病在治疗上往往花费巨大,仅靠患者家庭甚至国家的保障,有时都很难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呼吁社会的力量,关心和帮助这些患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安心医治,不致残疾。社会工作者要为这类患者向社会呼吁,劝服那些有能力的机构或者个人对患者伸出援手。例如,在2006年全国助残日前夕,武汉市残联和湖北省中山医院联合发起,筹资20万元,免费救助50名3岁以下脑瘫患儿[10]。社会工作者就是要为患者争取这样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工作者也要呼吁社会改变对于一些疾病的歧视态度,关爱病患,使他们能够坦然地就医治疗。

[参考文献]

[1]吴兆芳,朱国琼,姜琨,等.被放弃治疗的脑瘫患儿状况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89-90.

[2]张丽妹,明秀芬.家长放弃治疗出生缺陷儿的心理[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2):99,142.

[3]孙保存.孙保存委员提案呼吁应将骨科康复治疗纳入医保范围[eB/oL].(2011-02-12)[2012-06-10]http:∥.

[4]姜桂玲,郑红玉,王娇.脑瘫患儿放弃治疗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11(1)下旬刊:53-55.

[5]刘心乐.放弃治疗致残调解患者获偿[eB/oL].(2011-03-29)[2012-06-10]http:∥/public/detail.php?id=8818.

[6]何金燕,陈松龄.两姐妹为赚学费被炸成重伤姐为救妹欲放弃治疗[eB/oL].(2012-03-29)[2012-09-03]http:∥.cn/s/2012-03-29/005924189911.shtml.

[7]汪万里.老人到精神病院看病家人觉得“没法做人”[n].广州日报,2012-10-11(16).

[8]林靖峻.追踪:深圳市儿童医院医疗事故致残儿童[J].新快报,2006-12-05(15).

[9]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2.

[10]李艳梅,杨建国,贝兰.武汉残联与湖北省中山医院免费救助50名脑瘫患儿[n].长江日报,2006-05-18(12).

Giving-up-treatment-ledDisabilityanditsSocialintervention

DenGwan-chun

(School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wUt,wuhan430063,Hubei,China)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和“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为抓手,重点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努力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基本康复为重点,通过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康复、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安)养等工程,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康复治疗、就业保障等状况,努力使广大残疾人残有所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三、工作任务

(一)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

1、对低保家庭中的持证重度残疾人,本人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其他家庭成员差额享受;对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00—150%(不含100%)的持证重度残疾人,按照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标准全额享受生活补助金。

2、对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一200%以内,但是本人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单身成年持证重度残疾人,单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差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

3、对本人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成年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员,单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差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

4、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残疾人享受的优惠扶助政策,按照县委〔20*〕36号文件执行。

5、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为减轻重度残疾人家庭负担,对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贫困残疾人逐步实施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鼓励居家安养或实行日间照料,其他确需集中托养的重度残疾人按规定纳入集中托养。集中托养的补助标准每年每人为8500元,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的补助标准每年每人为3750元。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要充分依托现有的福利院、敬老院等专门机构,建立以福利院、敬老院为主体,其他民办社会福利机构为辅助的托养格局。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贫困残疾人,没有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在享受低保的同时,给予每人每年1200元的补助。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的贫困残疾人不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

6、着力解决好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做好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救助。残疾人家庭因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突发性事故等特殊原因造成生产生活严重困难的,视情况给予临时困难救助。

7、加快解决贫困残疾人“住房难”问题。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城镇困难残疾人家庭优先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符合住房救助条件的及时给予救助。

(二)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

1、规范和发展残疾人康复机构。力争在2010年建成县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广泛开展智力残疾人、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民办康复机构发展。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2、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训练的支持力度。对贫困残疾人在定点机构接受康复治疗、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基本康复费用给予补助,为符合条件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符合条件的低视力残疾人验配助视器;为符合条件的听障残疾人验配助听器;为符合条件的下肢缺失残疾人安装假肢。对下肢残疾行动不便的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普通轮椅、拐杖等助行器,使用周期不少于三年(具体补助标准和操作办法由县残联另行制定)。

3、实行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补助。16周岁以下脑瘫、智障少年儿童在有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给予一次性补助3000元。

4、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就医,优先挂号、化验、取药、手术等,在本县公立医疗机构就医,免收挂号费;贫困残疾人就医,凭残疾证和低保证,享受惠民医院有关政策。加大对贫困精神病残疾人的救助力度,除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补助外,住院医疗费剩余部分按60%的标准予以补助,每年每人补助金额不超过2000元。

(三)实施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

1、保障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机会和权利。机关、团体、企事业和民办非企业等单位,应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1.5%安置比例的,按差额人数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标准按照统计部门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2、政府和社会举办的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应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超过规定比例或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鼓励用人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实行集中或分散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安置其在单位实际岗位从事全日制工作,不得出现重复就业现象,并向安置的残疾职工实际支付不低于所在地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费。

4、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对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残疾人自主创业的,按其投资规模和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其流动资金向银行贷款的给予适当贴息。符合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以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费用。享受该条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5、鼓励残疾人创办企业做大做强,年销售产值首次达到规模以上的,对残疾人企业主实行一次性奖励。其中达到500万元的奖励1万元,达到1000万元的奖励2万元,达到5000万元的奖励3万元。

6、对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残疾人实施庇护性就业援助。县级机关、乡镇(街道)及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勤杂、协管岗位应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上岗。有关单位每年要提供一定比例的擦鞋、报刊出售、环卫等岗位供残疾人就业;适合残疾人就业的社区(村)公益性岗位应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

7、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促进残疾人增收。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多种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在从业初期给予资金扶助。

8、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残疾人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费给予全免;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给予培训费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元。同一职业(工种)同一等级培训不重复享受补助。

(四)实施残疾人其他保障工作

1、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儿童及残疾学生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扶持。在公办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减半收取保育费。对于需要语言和康复训练的本县聋儿、脑瘫儿和智残儿,免收教育康复训练费用。残疾学生或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住宿费,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高中段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免收学费、代管费和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残疾学生或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考取全日制高等院校大专、本科的,分别给予2400元、4000元的一次性奖励。残疾人参加成人教育并取得国家承认大专以上学历的,给予大专学历2000元、本科及以上学历3000元的一次性就学补助。同一人和同一类的助学补助不重复享受。

2、组织残疾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由政府主办的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活动场所,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残疾人参加县级以上的文化、体育、职业技能培训、演出、比赛期间,所在单位照发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对无固定收入的残疾人,组织者给予补贴。残疾人参加*市级以上(包括市级)文艺、体育、职业技能等各类比赛并获奖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3、加大对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康复、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服务、托养、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管理规划,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建筑物、交通设施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学校、福利机构、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4、贫困残疾人家庭凭证免收有线电视初装费及视听维护费。

5、残疾人凭残疾证优先购买车票,盲人凭《残疾人证》可免费搭乘县内公交车,并免费携带随身辅助器具。县内公共停车场及收费国、省道对合法且非改装的残疾人自已用于代步的专用车辆免收停车费和道路通行费。盲人读物平常邮件免费寄递。

6、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残疾人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7、新申请办理残疾证作残疾鉴定的残疾人,鉴定结果符合办证条件的,持残疾鉴定缴费凭据到县残联报销鉴定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县残联、财政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教育局、农办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篇9

1.多形式、多渠道地安置残疾人就业。积极和民政部门联系,做好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集中就业工作。继续开展残疾人职业介绍工作,努力使全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通过职业介绍平台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加大保障金的征收力度,促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深入开展适合各类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帮助残疾人提高劳动技能。2.深入实施残疾人帮扶致富工作。进一步加强扶贫基地建设,加大对残疾人扶贫基地和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继续开展残疾人小额贷款贴息和自主创业补助,扶持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和个体创业,使之成为残疾人致富“平台”。3.加大社会保障和救助力度。开展社会保障政策调研,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最迫切、最实际的帮扶需求,拟出台一户多残困难家庭分类补助和18—60周岁无固定收入残疾人生活补助政策。进一步做好常年卧床不起的困难残疾人生活护理补助工作。继续推行对突发性困难残疾人的应急救助。深入开展“送温暖”工程、重大节日的走访慰问活动、助学工程和扶贫结对子。做好残疾人养老、医疗保障工程,真正使残疾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做好困难残疾人家庭住房补助工作。

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提高康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进一步做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工作。全面开展新发疑似残疾儿童信息监测,及时、准确掌握0—6周岁残疾儿童信息,并以此作为提高儿童残疾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效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贯彻“儿童优先”的原则,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纳入“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组织实施,按照残疾儿童“发现一例,报告一例,康复一例”的要求,确保全区所有残疾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及时得到抢救性康复治疗和救助。实施听障、智障、脑瘫和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25名,实施重度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3例,为残疾儿童配送康复及辅助器材20件。2.进一步做好康复服务进家庭及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组织相关厂家(服务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上门调查,提出针对性、可行性强的个性化康复服务和无障碍改造方案。实施康复服务进家庭300户,配送康复训练和辅助器材600件,其中轮椅300辆。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100户。3.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进社区工作。在已组建7家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站的基础上,根据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进度,完成2家新建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站的组建工作。同时,进一步制定配套政策,落实相关措施,充分发挥优势,提升服务品质,切实承担起辖区内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功能。4.进一步做好仁爱家园建设和精神智力残疾人康复监管工作。会同区级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仁爱家园工疗站建设,力争全年新投入使用4家,在加大精神、智力残疾人康复托养监管服务工作力度的同时,建立完善工疗站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承担起精神、智力残疾人的康复监管服务职能。同时,积极做好区残疾人托管中心建设相关工作。

以倡导“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合力推进残疾人文体事业

1.做好宣传工作。继续做好电视台每周一次的双语新闻和丽人广播每周一期的残疾人事业专题宣传。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为契机,组织好各项活动,营造助残氛围,扩大宣传面,宣传残疾人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相关政策。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促进助残事务社会化、长效化。2.做好文体工作。组队参加市残疾人健身周即残疾人柔力球、聋人太极扇比赛。认真做好参赛人员的选拔,制定训练参赛方案,开展集中训练,努力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举办全区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等相关活动,选拔储备优秀残疾人体育人才。根据市第七届文艺汇演要求,选拔15名残疾人文艺骨干进行6个参演节目的排练,同时,联系区文化馆邀请相关艺术家对参演节目进行编排指导,提高节目演出质量,争取在文艺汇演中取得好成绩。

以夯实组织基础为抓手,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培训学习活动,出台镇街专职委员考核奖励政策,加强对村、社区残疾人工作联络员的检查督促指导,提升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素质,提高工作积极性与有效性,真正发挥联系残疾人、了解残疾人,并提供必要服务等各方面作用。同时设计好载体,加强与各专门协会的沟通联系,指导各协会围绕残联中心工作,开展适宜的活动。继续努力在残疾人证的核发上实现无差错率,在残疾人状况和小康实现工程监测上力求详实准确,在残疾人基础信息维护上定期核对更新,确保残疾人基础信息和基本状况的准确性。进一步加强与区政府残工委各成员单位联系、沟通和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和促进培智学校改(扩)建、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等相关工作。

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篇10

社区康复服务自1976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倡导,至今已在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几千万残疾人享受到了社区康复服务,社区康复服务顺应了全球残疾的需求,它不仅适应于发达国家,而且适合于发展中国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必展中国家,6千万残疾人中约有80%生活在社区,迫切需要康复服务,在各种形式的康复服务中,社区康复服务就近就地,经济有效,适应了我国残疾人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因此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势在必行。

1对象

1.1残疾者残疾者是指心理、生理、个体结构上以及某种组织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的人。包括肢体、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者,有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疾残、精神残疾、脏器残疾等。全世界约有残疾者5亿多。

1.2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无论是处在早期还是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只要存在功能障碍,就是康复护理的对象。早期康复主要在医院住院期间进行,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康复则主要是出院以后在康复中心或以社区康复方式进行。

1.3慢性病患者很多慢性病患者病程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致使相应的脏器与器官出现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原发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可帮助其进行功能恢复,同时也有助于防止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

1.4年老体弱者老年人其肌体的脏器和器官出现功能逐渐衰退,其中年老体弱者的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需要康复护理的帮助,康复护理的措施有利于延缓衰老的过程,提高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质量。

2内容

2.1社区残疾预防依靠社区力量,落实有关残疾预防措施,进行残疾预防工作,如给儿童服用糖丸、开展预防接种、环境卫生、保健咨询、营养卫生、安全防范措施及健康教育等Ⅲ。

2.2社区普查残疾依靠社区的力量,在社区内挨家挨户调查,普查本社区残疾发生情况及残疾人数、分布、残疾种类、致残原因和残疾严重程度等。客观准确地评估,及时记录报告,为制定预防和社区康复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2.3开展康复培训在家庭或社区康复中心,对需要进行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开展必要的、可行的康复功能训练,培训家属掌握与日常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康复训练方法,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步行训练、儿童游戏活动训练、简单的语言沟通训练等。

2.4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方面,主要是指导训练残疾者进行床上活动、就餐、穿衣、沐浴、排便、使用家庭用具、移动体位等。

2.5指导残疾者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