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00

儿童保健学习篇1

【关键词】儿童保健特色服务;面对问题;服务方法;结果;体会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249-02

为了全面实施《母婴保健法》,加快妇幼卫生工作改革步伐,实现妇幼保健工作的广泛性、科学性,更加迎合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妇幼保健的要求更全面,因此,充分发挥妇幼保健优势,在儿童领域方面,开展儿童保健特色服务。为此,我站将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要求相结合,开展特色服务,丰富儿童保健工作内涵,更好的为儿童保健服务。

1开展特色服务工作面对的问题

1.1改进妇幼工作的管理方法,提高保健工作的档次和管理水平。目前保健工作人员对特色服务保健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对一些儿保疑难病因和预防措施知之甚少,使儿童保健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有待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儿童保健医生,掌握更加扎实的特色服务业务,发挥妇幼保健的优势,高质量开展特色服务。在现有的基础上,使病种由单一变为多种,不断完善特色服务功能。

1.2通过开展儿童保健特色服务,更能为儿童提供多方位的保健服务。一方面要求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家长必须与医生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才能使特色服务开展顺利进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1.3儿童保健人员接到的咨询除了关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和营养问题,越来越多倾向于孩子的学习能力,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孤独症、智力低下等问题。

1.4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加上父母弱爱心理,家长全方位代替儿童衣食住行,严重的约束儿童活动机会,影响了他们的感觉动作和视力行为,造成了学习困难。目前国内各地对学习困难儿童,提供补偿教育的机会较少,使学习障碍儿童的急需帮助。

2儿童保健特色服务的方法

2.1昌江县妇幼保健站于2005年先后开展多种儿童保健特色服务。

2.1.1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了解新生儿行为能力。利用新生儿行为训练为主的早期干预,能提高高危儿的智力水平和运动能力,具有很大的意义。

2.1.2开设了昌江县"新生儿、婴儿游泳",通过游泳增加婴幼儿的活动量及情感交流,使婴幼儿身心受到抚慰,减少烦躁不定、睡眠安稳、促进婴幼儿健康生长,也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让宝宝变得更聪明。

2.1.3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测试:对婴幼儿进行认识和注意力功能评估,进一步确认孩子的认识功能,有利于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早期干预机会。

2.1.4开设"亲子园":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剌激,使孩子和家长亲密融洽,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接触,调整家庭环境,改变教育模式,有侧重地进行训练,达到防治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目的。

2.1.5同时开设"儿童学习能力检测训练"将"学习障碍"这门跨越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等多种领域的科目引进医院开展,拓宽了儿童保健工作业务,为发展儿童保健事业注入新的内涵。

2.2服务对象有: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智力正常但有学习问题的学生,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多动症、孤独症及其它特殊儿童。

2.3对前来就诊的儿童建立保健档案,从心理、生理、智力、学习能力出发,根据情况、年龄进行学习能力、智力,注意力测查,来评判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并制定相关的保健训练教程。

2.4通过对儿童感觉运动能力和视、知觉能力的个体化训练,达到提高儿童的观察、记忆、语言、思维等,使其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能力。

3结果

3.1对出生的高危儿早期训练,达到提高智力,运动发育,防止伤残的目的。促进父母与婴儿亲子交流,使宝宝变聪明灵活。

3.2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干预,促进儿童身心协调,为将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更好促进儿童全面发育。

3.3学习能力不足的儿童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后,能够突破学习上,心理上障碍,改善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发挥自己的智能,使儿童适应社会能力得到提高。

4开展特色服务的体会

4.1新业务的开展:首先需要来自领导层的支持,没有领导层的支持,特色服务工作就无法展开。

4.2儿童保健人员必须具有敬业精神,较好的业务水平和擅长沟通技巧,建立和家长的相互信任,即检测、训练、家庭密切配合,缺一不可。

4.3组织家长了解儿童保健知识特色服务内容,转变观念,从对特色服务保健工作不理解、不支持,转变为积极参与配合。

4.4举办幼儿园工作人员培训班,对幼儿园工作人员进行儿童保健知识和技能培训,初步掌握儿童保健技能,发现幼儿潜在异常,反馈家长与医生,以便得到及时纠正,为特色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4.5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妇幼保健特色服务的知名度,使人们对儿童保健特色服务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4.6制定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及时总结工作出现的问题,积极听取家长,幼儿园工作人员的监督和意见,以便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7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就要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去寻求家长对儿童最关心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开展具有特色的保健服务项目,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妇幼保健更好的为广大儿童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伟邓福英儿童保健特色服务的研究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0,10(15):656

儿童保健学习篇2

【关键词】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4.5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2011-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文化知识的不断提高,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儿童的儿保健事业快速发展起来,学习和掌握儿童保健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更大的挑战。专家指出儿童时期的发展是终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婴儿死亡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被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我们要通过发展儿童的预防保健医学来提高儿童的生存率[1]。大多数家长对儿童的保健知识认知水平不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社会需求很大,为家长提供科学、系统的儿童保健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本研究对某地区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找出提高儿童保健知识的教育水平。进一步探索影响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原因和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3月――2012年2月来我院门诊进行健康咨询及健康体检的6岁以下儿童家长200名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其中男71名,女118名。由儿保科专业医生与被调查家长交谈,现场将调查问卷填好后收回,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为99%。

1.2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儿童保健知识调查问卷,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儿科保健医师进行现场询问填写,调查内容分为①儿童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②家长的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③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收集资料进行数据输入,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家长对儿童一般知识的知晓率家长对儿童一般知识的知晓率情况主要包括饮食习惯、营养知识、早期教育时间、儿童睡眠方面,平均知晓率为57.6%。详见表1。

2.2家长对儿童健康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儿童健康保健知识主要涉及儿童感冒原因、儿童腹泻原因、腹泻的护理、佝偻病及贫血的预防、发热的护理、生病的处理、预防接种种类及时间几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总知晓率为24.9%,其中“儿童生病该如何处理”这项知晓率最高为85.4%,"如何护理腹泻儿童"这项知晓率最低为6.6%,其它各项知晓率均未超过50%,详见表2。

2.3家长对儿童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长对儿童健康知识知晓程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有密切关联,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3.1家长对儿童保健的知晓率分析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婴幼儿护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健康生长发育,只有通过提高家长的保健知识烦人知晓率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研究发现家庭喂养直接关系到儿童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中家长对儿童一般知识的知晓率情况主要包括饮食习惯、营养知识、早期教育时间、儿童睡眠方面,平均知晓率为57.6%,发现家长对儿童饮食习惯的知晓率最高为62.6%,但对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还很低为56.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种类不断增多,但是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的认知度低,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饮食观念,如孩子经常吃快餐,过度饮食鱼肉等高脂肪食物,造成了儿童的营养失衡,出现过度肥胖等,这些由于对营养知识缺乏而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近年来关于儿童营养方面的疾病越来越多,呈逐年递增趋势[3]。儿童健康保健知识的总知晓率相对较低仅为24.9%,家长对儿童常见疾病了解较少。临床常见的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另外合理补充维生素D以及给予儿童充足的日晒时间是预防佝偻病的关键,有很多家长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错误的将补钙及预防佝偻病混淆。小儿发育过程中贫血会引起严重的不可逆性损伤,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很大影响[4]。因此做好儿童健康知识的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家长对儿童保健的知晓率影响因素对健康保健知识的掌握方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长对儿童健康知识知晓程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有密切关联,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3.3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对策为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应该努力提高家长对儿童健康保健知识。首先,对家长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知识,纠正家长的不良养育行为,这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如:电视、媒体、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快速传递信息,对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推广;其次,关注重点人群,包括家长文化程度相对低的、工人和农民,认识到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在医务人员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医疗保健机构的作用,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家长提供更多的知识,吸引家长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家长对儿童的保健知识知晓率较低的情况下,应努力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分析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必须重视向家长普及儿童保健知识,为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德萍.儿童保健医学的发展[J].科技,2008,33(10):46.

[2]杨青,朱宗涵,张德英.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挑战和对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1):3.

儿童保健学习篇3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分析预防

中图分类号:R78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56-02

龋齿是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的口腔疾病,为了解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变化情况,探讨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的对策,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龋齿们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我们对2006―2010年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为本辖区日托一级幼儿园2006――2010年3―7岁在托儿童。

1.2方法

为每年度在托儿童体格检查由儿保医生检查口腔情况,检查方法以视诊为主,受检者采取坐位或立位,在充足的光源下接受检查。诊断标准:按国家龋齿病统一标准规定,凡乳牙龋齿、失、龋补均做龋齿统计。

2结果

2.1患龋齿率与患龋者龋均见表1

由表1可见2006―2010年5年平均患龋齿率男童为45.73%,女童为45.06%,男童比女童高0.67%。患龋齿者龋均男童4.81,女童4.65,男童患龋齿者龋均比女童高0.16。患龋齿者龋均2010年比2006年男童下降了0.51,女童下降了0.77,男、女童患龋齿者龋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2.22006年与2010年各年龄组患龋情况

由表2可见,2006、2010年分年龄组来分析,各年龄组龋齿分布情况,患龋齿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6岁组为患龋齿高峰,7岁组随着乳牙的替换,新生恒牙逐渐萌出,患龋率有所下降。

2.3学龄前儿童口腔行为调查

2010年调查结果了解到,30.2%的儿童3岁开始学刷牙,36.0%的儿童4岁开始学刷牙,23.2%的儿童5岁开始学刷牙,26.5%的儿童能坚持每天早晚刷牙,54.0%的儿童能坚持每天刷牙1次,13.0%的儿童不刷或偶刷牙,40.6%的儿童在家有饭后漱口的习惯。

3讨论

3.1学龄前儿童患龋齿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乳牙的防龋不容忽视。乳牙的健康影响恒牙的萌出,也是大多数人们忽视的误区,认为乳牙还要换恒牙不需要防治。因此,老师与家长应共同指导督促学龄前儿童从小注意做好口腔卫生清洁,保护好乳牙。

3.2预防龋牙应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少吃甜食,饭后漱口,定期检查,减少龋齿的发生。

3.3有效的刷牙是预防乳牙龋齿简单有效的方法,仅仅有刷牙的行为不能有效的防龋,只有做到天天有效的刷牙,才能有效的防龋。在训练儿童养成早晚刷牙习惯的同时,要教会刷牙的正确方法。

3.4加强口腔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幼儿园应开设幼儿及家长口腔卫生课堂,每年至少举办两次口腔卫生讲座,使家长掌握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口腔卫生保健意识,使家长了解保护乳牙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主动配合幼儿园开展幼儿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对幼儿,幼儿园应把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工作计划,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爱牙意识,掌握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用含氟牙膏,实施氟保护。

3.5建立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档案,定期检查及时治疗,幼儿自入园起,即建立牙齿健康档案,每半年检查1次,并记录,发现龋齿及时通知家长带幼儿去治疗,并把治疗情况记录在口腔健康档案中。

3.6开展爱牙的主题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表明我国政府保护儿童健康的决心,重视口腔卫生保健的态度。因此,普及防龋知识,强化家长及幼儿的口腔卫生意识,提高口腔自我保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艳梅.中学生口腔卫生知识、态度和习惯的调查.辽宁医学杂志,2001,15(1):23―25

[2]阮梅生.儿童口腔保健.中国儿童保健,2000;(8)6:386

[3]王芳芳.幼儿园儿童健康知识与行为干预.中国妇幼保健,1999;(14)10:623

儿童保健学习篇4

【关键词】儿童;龋病;发病因素;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3-02

龋病是危害儿童口腔健康的最常见且患病率高的常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和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wHo也指出,防治龋病是核心的口腔保健工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物质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危害人类的健康。龋病不但可引起局部感染、可继发牙髓、根尖组织疾病、恒牙发育、对儿童面颊部生长发育有影响,而且由于疼痛引起进食减少,对营养素的摄入减少,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本文对2013年10月对辖区内113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饮食习惯及口腔保健与龋病的关系进行调查,以探讨儿童龋病的发病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对自贡市大安区马吃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4所幼儿园的3-6岁1135名在园儿童进行口腔健康状况的体检,开展龋病筛查。

1.2方法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儿保医生按照《预防口腔医学》第5版教材中龋病的诊断标准[1]进行筛查,牙齿窝点隙、光滑面有明显龋洞,或有明显釉质下破坏,或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损,则记录为龋齿。在自然光线下使用口镜和探针进行口腔视诊和探诊,受检者取坐位或站位,生活习惯的调查则设定统一的调查表由儿童家长填写。

2结果

2.1不同性别儿童患龋率研究证实男童和女童患龋率无明显的差别,男童为33.17%,女童为39.21%。其中,接受检查者男童630例,女童505例,男童患龋齿209人次,女童患龋齿198人次。

2.2各年龄组儿童乳牙患龋率及龋均辖区1135例儿童中,患龋病者407例,患龋病率为35.83%。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增高。

2.3生活习惯儿童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密切关系,由辖区内1135名儿童家长填写生活习惯的调查表显示,睡前经常喜好吃甜食、零食的儿童龋齿病率高于睡前少吃甜食、零食的儿童;父母对儿童口腔卫生不太重视、没有给予正确指导帮助清洁口腔、睡前没有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或刷牙频率较低的儿童,龋齿病率高于经常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的儿童。

3讨论

3.1不同年龄组儿童龋病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过精过细,粗纤维素等洁齿物质减小,随着年龄的增长甜食和零食的摄入量也增加,给龋齿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因此家长应对儿童饮食进行调节,多吃对牙齿有益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蔬菜等,并食用含钙较高的蛋类、肉等,少吃含蔗糖的食物。

3.2儿童龋齿与口腔卫生和生活习惯相关医生向家长宣传母乳喂养对于牙齿成长的好处,给予科学指导添加辅食。了解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有可能患龋病及口腔黏膜感染,母乳喂养儿无需饮温开水,而人工或混合喂养儿的食物残渣易残留口腔,因此,需要每次喂完后饮一点温开水清洁口腔,睡前不给小儿甜食饮料。4-6个月时,乳牙开始萌出,应安排婴儿第一次看牙,以防新萌的乳牙患龋病,影响后续乳牙及恒牙的发育。每日早晚2次使用无菌纱布或者指套为小儿清洁乳牙。幼儿期:3-6岁时小儿乳牙全部萌出,3岁以前开始刷牙有很好的预防龋齿的作用,避免牙周组织发炎,以致影响恒牙正常发育,它可以弥补儿童刷牙不彻底带来的患龋风险。正确刷牙可以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清除口腔中的大部分细菌,保持口腔卫生,维护牙齿和牙周组织健康,是防龋的重要环节[3]。

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关系的儿童的健康成长,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龋病行之有效且效果最好的措施[4]。医务人员走出医院,步入社区、学校、幼儿园,通过新闻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爱牙知识,开展有效的口腔健康知识传播,提高家长对龋齿危害性的认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儿童不良的饮食结构,对幼儿园的儿童膳食进行科学管理,适时监控幼儿园的膳食营养情况。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儿童从人幼儿园开始建立口腔健康检查档案。

着眼于未来,教育部门提倡家长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和习惯,指导小儿正确刷牙具有重要意义,使龋齿发病率降至最低,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口腔清洁习惯、定期检查习惯和正确就医习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5-284.

[2]张玲,张绍强.2001――2005年深圳市龙岗区学龄前儿童龋齿防治成效分析[J].现代医学口腔医学杂志,2008,22(1):84.

儿童保健学习篇5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某小学在校的120例儿童。这些儿童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从未进行过正畸治疗。我院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儿童。在观察组中,男女儿童的比例为35:25,其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7.5岁;在对照组中,男女儿童的比例为27:33,其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7.7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儿童不采取口腔健康教育措施,保持其原来的口腔卫生习惯,仅对其进行口腔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对观察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有:①由专业的口腔医生向儿童和家长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讲解,并通过宣传画、多媒体等方式讲解口腔的相关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牙齿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基本概念、预防龋齿的措施以及如何正确的刷牙、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口腔清洁的作用等。②由家长和老师共同监督儿童按照正确的方式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更换牙刷以及养成饭后及时漱口等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并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③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口腔保健知识的讲解,详细介绍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每两个月讲解一次,每次讲解两个小时,共讲解三次,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检验儿童和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

1.3评价标准

在进行为期半年的口腔健康教育后,我院对两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口腔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将其对口腔知识的了解程度分为掌握、了解、不了解;进行口腔卫生检查,比较观察两组儿童的龋齿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正负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对口腔保健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儿童对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率为90%,对照组儿童对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率为62%,观察组儿童对口腔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儿童患龋率的比较

观察组儿童接受口腔保健教育后其患龋率为19.3%,对照组儿童的患龋率为25.6%,对照组儿童的患龋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儿童,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童保健学习篇6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病情况,探讨预防龋病的措施,找出影响学龄前儿童龋病的相关因素,为防治儿童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该区6所幼儿园3至5岁儿童为筛查对象,由专业人员在自然光下进行口腔检查。结果:该区儿童龋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3岁组儿童患龋率为49.17%,4岁组儿童患龋率为61.64%,5岁组儿童患龋率为55.78%。结论:积极开展儿童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防龋措施极其重要。

【关键词】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很高(70%以上,龋均为4颗以上),据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5岁及以下儿童患龋率为66%,且97%的龋齿未经治疗。这远高于wHo2000年5岁儿童无龋率达到50%的目标。为了全面了解十堰市学龄前儿童口腔龋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对该区内1000名3至5岁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1、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的现状

本课题通过对该区1000名3至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向其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走访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来了解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787份,其中有效问卷782份,回收率为78.70%、问卷有效率为99.36%。在调查对象中,男生362人,占50.84%;女生350人,占49.16%。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市、县的幼儿园,调查对象中,分别抽取大、中、小班进行调查,在年龄和性别上分布选取具有一定覆盖面和代表性。以上表明本次调查资料可靠可信。

本次调查表明该区3至5岁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55.53%,较全国口腔普查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还是超过了wHo规定的水平,并且充填率仅为2.14%,有相当部分的龋齿未经治疗。

2、十堰市学龄前儿童致龋因素的探讨

2.1缺乏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造成龋病高发的主要因素

此次调查发现乳龋的好发牙是第1、2乳磨牙,尤其是第2乳磨牙,以咬合面为主。根据newbrum四联因素论,龋齿的发生和发展,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以及时间四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1。主要致龋菌为变形链球菌。菌斑(由粘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和糖类食物残屑形成)是细菌在牙齿表面代谢和致龋的生态环境,细菌在牙菌斑深处产酸,酸逐渐腐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造成组织缺损形成龋洞。儿童爱吃具有粘连性的精细糕点、甜品等易粘附在牙齿表面的食物,并且没有刷牙漱口的良好习惯,这些为致龋菌提供了极佳的生存环境,从而诱发龋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蔗糖的消耗量与患龋率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2。糖类的进食时间、频率、方式对龋病的发生有不同影响,儿童睡前吃糖和饮用含糖饮料更易于患龋。因此,减少、消除菌斑是防龋中最关键的一环。而实现这一环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是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和选用合适的牙刷。

2.2家长受教育程度以及口腔保健意识的匮乏导致儿童龋病高居不下

健康行为学认为,学龄前儿童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模仿,这为从小塑造健康行为模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提供了天赐良机3。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行动则是把知识、态度具体化行为的过程,其结果促进健康,父母是儿童获得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国外学者对学龄前儿童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不一样的家长对孩子进食甜食的态度和自我诊断行为存在这明显的差异,龋病的发病率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4。家长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口腔卫生习惯,从而间接的影响儿童患龋。如家长刷牙的频次、刷牙的时间和饮食结构的组成,会对儿童的口腔卫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儿童口腔中的微生物数量。变形链球菌可以通过饮食生活,直接传染给子女5。

2.3宣传工作滞后,学校健康教育不足是造成学龄前儿童患龋的客观原因

在走访当地相关部门以及与当地民众的交谈中得知,口腔保健的宣传工作较为滞后,群众没有较多的渠道了解口腔保健知识,从而造成群众保健意识低下。此外,在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学校在口腔保健教育方面工作并未全面开展,孩子缺乏正确的口腔卫生引导,口腔卫生状况不佳,龋坏严重。

3、探讨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措施

3.1增强孕期保健意识,减少母婴传播

胎儿的牙齿是从孕期第6周开始发育6,乳牙的硬组织是在胚胎时期形成,母亲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胚胎时期乳牙的发育,关系到孩子出生后乳牙的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致龋菌存在母婴传播,因此儿童防龋干预应从母亲孕期开始,良好的口腔卫生、合理的膳食,会促进儿童乳牙矿化,减少母婴传播机会,降低儿童患龋率。

3.2加强卫生宣传,正确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电视、漫画、儿歌等形式把防龋知识教给儿童,也可通过家长、保育员老师,让儿童们懂得注意口腔卫生,培养儿童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及吃糖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并教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后要充分漱口。

3.3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充分发挥保健部门和幼儿园医务室的作用,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年1次,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儿童来院健康检查,开展对儿童口腔保健个体化指导及对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提升,提高家长自身口腔健康水平和关爱儿童牙齿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彻底摒弃“有病才就医,反正乳牙早晚要替换,治不治没关系。”的想法7。

3.4合理营养,经常锻炼

适当增加含钙及多纤维食品,限制糖类食品,多进行户外活动,接受足够的日光,使牙齿得到正常发育,增强防龋能力。

3.5合理使用含氟牙膏

氟是一种坚固骨骼和牙齿的元素,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推荐使用含氟牙膏来预防龋齿。但氟的含量过高对人体也有危害,尤其对正处在发育期的儿童。

3.6扩大儿童口腔医疗资源的投入

光固化窝沟封闭、局部用氟等技术是儿童龋齿重要的预防措施,无痛无创,政府投资建立定点医疗项目对3-6岁儿童进行防龋干预。

为了让更多的儿童享有口腔保健服务,降低儿童龋病的患病率,必须积极开展儿童龋病的防治上作。同时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口腔保健工作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全区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岳松龄,现代龋病学[m].北京:京医北科大学出版社,1993:59-60

[2]nobredossantosm.Relationshipamongdentalplaquecomposition,dailysugarexposureandcariesintheprimarydentition[J].CariesRes,2002,36(5):347-352

[3]华科医科大学,健康行为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5

[4]astroman,KiwanukaSn.examiningintentiontocontrolpreschoolchildren’ssugarsnacking:astudyofcarersinUganda[J].intJpaediatrDent,2006,16(1):10-18

[5]高艳霞,冯希平.家庭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调查[J].上海口腔医学杂志,2009,18(1):35-39

儿童保健学习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13-01

1.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管理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时期的特殊群里,在安全监护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些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在照顾,老人对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的意识相对淡薄,缺少安全意识,很少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不到位,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缺失,造成了很多孩子对父母慈爱渴求的心理偏差,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何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制定合理的发展措施,可以为儿童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因此,重视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2.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管理的措施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监管,缺乏父母及老师的关爱,极易导致留守儿童生产心里问题,例如常见的性格孤僻、对身边的人有敌意、过分自卑等问题。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年龄都较小,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加之缺乏一定的正确观念引导,常常出现留守儿童旷课、打架、喝酒等不良行为。为了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及学习状态,身体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制定合理的发展措施,有利于确保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般情况下,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有:政策"人性化"的帮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等内容。

2.1政策"人性化"的帮助。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让留守儿童得到最好的关心和爱护,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政策"人性化"的帮助,是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的措施之一。通过制定一些人性化的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在工作的同时,创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好的照顾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结合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适当的进行生活费用补助和学习方面的帮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身边的爱,健康、快乐的长大。因此,在处理涉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的时候,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其树立积极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2.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为了有效的提高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水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在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方面,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法律对其成长的重要性。

2.3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对于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非常重要。通过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的措施,鼓励留守儿童在参与安全教育活动的同时,促使留守儿童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安全防范意识对自身成长的重要影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热气,不断提高留守儿童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并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帮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安全及法制教育的相关问题,对于其日后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及时的帮助留守儿童排解心理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及安全防范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伴随着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大量的儿童被留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如何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及学习环境,积极的探究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强化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与监管,成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及教学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及时的关爱留守儿童,对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玉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罗惠文,莫秀婷,盖若琰等.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调查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2):26-27.

儿童保健学习篇8

   儿童保健内容包含心理、运动发育规律。儿童心理运动发育,包括语言的发育、粗细动作的发育、感知觉的发育、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想象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性格的发展等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部分。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如动作的发展、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等,能加强学生对“虚幻”的心理学术语的理解,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可以从幼小机构学习到不同年龄段幼小儿童的教学特点,包括设施设备的要求、幼小儿童教学方法、体格锻炼的方式等等。儿童保健内容包含儿童交往能力。儿童的气质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也是儿童保健教学的内容之一。综上所述,儿童保健内容既有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也有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既有躯体保健和心理保健,也有正常状态和疾病筛查,既是临床工作内容,也是社区工作内容。

   1儿童保健内容教学在幼小机构进行的方法

   (1)把幼儿园、小学等设定为教学单位。通过文件或协议的形式,把相应区域内的幼儿园、小学等定为教学单位,明确教学改革需求的实际意义,取得托幼机构的支持。(2)合理分解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制订好实践内容的计划。根据专业的要求不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明确的实践内容,进行合理的内容分解和学时分配,并完成考核。(3)加强教学单位之间的学习与合作。医学与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小教师对儿童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儿童发展原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医学生也能看到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理论在幼小教学中应用。(4)可以学会简单科研课题的开展。部分简单、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调查,让医学生学会初步的统计知识,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儿少卫生学科研课题。(5)可以与幼小机构实行教学互助。可以利用医学教学资源,为托幼、小学儿童开展人体认知方面的实物教学,解答儿童对身体方面的疑问,开展幼小机构的第二课堂。

   2在幼小机构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技巧

   (1)与幼儿机构教师充分交流,积极学习。教学开展前,要充分与托幼教师交流,明确教学内容和目的,取得支持和合作。(2)要指导学生与幼儿交流的方法。要求实习中不穿白大褂,尽量穿有卡通图案的衣服,或者粉红色衣服,得小朋友的认可。与小朋友说话,要注意语气、语速,交流时要下蹲保持与小朋友平视水平。提倡以参与游戏的方式,加快与儿童的亲近感,有利于实习顺利进行。(3)以合理的参与形式,带着儿童保健实践内容为目的,融入幼小教学课堂。这样的实践教学,不能走马观花,要相对长时间与实践对象相处。(4)加强实践学生的考勤与考核办法。新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大多数医学生的兴趣,但仍然可能存在不愿参与的同学。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后,使学生实习内容的针对性强,设计一定量的作业进行检查,加强考勤考核。走出传统课堂,把儿童保健课堂教学改革成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⑩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做出努力。

儿童保健学习篇9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干预对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在儿童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实用性、针对性的健康干预。结果:干预前比干预后知晓率显著提高,p

【关键词】健康干预;儿童保健;影响。

正常小儿运动功能发育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正常小儿10个月左右能扶住栏杆独站,13~15个月会独走,1岁半时能拉着玩具车走,2岁左右步态稳。但每个小儿的发育情况可有差异,其影响因素较多,如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育儿技能、生活习性、出生季节、是否接受儿童保健指导等都可能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比如冬季出生的小孩,因衣服包裹过多、过紧,运动功能发育可能较其他季节出生的小孩延迟。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可获得有效的支持,促使个体、群体和全社会的行为改变,从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1]。我们对各年龄段儿童进行实用性、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在儿童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2011年10月在册管理的县城社区内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

1.2分组:将研究对象分4个目标人群,分别是:新生儿期组、婴儿期组(28d~未满1周岁)、幼儿期组(1岁―未满3周岁)、学龄前期组(3周岁~入小学前的集体儿童)。

1.3方法和内容

1.3.1创建健康教育小组由医院医务人员组成一个健康教育小组,负责不同时期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护士长是健康教育的总负责人,为每次健康教育的组织者,负责协调全面工作以及效果评价和分析;儿童保健护士负责上门家庭健康教育;儿保医师负责托幼园所的健康督导和健康教育;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为健康讲座的主讲专家。

1.3.2工作方式和内容(1)新生儿期组:健教方式以健教信息传播为重点,采用入户宣教的家庭健康教育方式,由专职儿童保健护士负责3次上门访视工作。访视中对新生儿要进行“问”:喂养、睡眠、预防接种和大小便的情况;“查”:全面的体格检查,称体重,及早发现新生儿疾病,特别注意口腔、脐部有无病变、黄疸出现与变化情况,以及母亲的生理、心理康复情况,并进行新生儿生长发育初步评估;“指导”:发现新生儿有疾病,及时转到儿科治疗,把生长发育状况不良者列入高危儿并转入儿童保健科管理,指导母亲饮食、休息、清洁卫生及产后运动,亲自教授正确的哺乳姿势、喂哺方式和次数,同时给予计划生育避孕措施的指导。(2)婴儿期组:健教方式以示范教育为主,采用个别面授和家长班大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该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热量和营养的需要量高,但婴儿消化功能的不完善容易引起其营养失衡和喂养问题。所以,健康教育以儿童营养与喂养为重点,由儿保医生定期(每年至少4次)进行门诊观察和检查,了解其生长发育和营养情况,指导家长学会合理的膳食原则,使婴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由于喂养不当而造成的各种营养性疾病。定期召开家长学习班,以交流经验的大课堂形式使家长提高认识,掌握育儿知识,增强育儿技能。(3)幼儿期组:此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较为迅速,语言和动作能力明显增强,但注意力时间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健教方式宜采用游戏互动的教育方式,以发展感知觉、运动、语言能力为早期教育的重点。通过每月1次行为发育评估检查,了解儿童在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能力等方面是否达到同龄儿童的水平。在每次保健体检时发放儿童发育进程表(如8个月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物、1岁3个月独自走稳、1岁半学习自己用勺子等),让家长们清楚知道此期儿童的行为发育应达到什么水平,同时教会家长帮助儿童克服恐惧心理的技巧。每半年举办1次相应年龄段的育儿讲座或小比赛(如家庭接力跑、小诗歌表演等),让专家、家长和儿童在游戏中形成一个轻松的信息交流平台,融教育于游戏中。(4)学龄前期组:此年龄组的儿童体格发育稳步增长,神经精神发育迅速,智力日趋完善,活动增多,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增多,健教方式宜采取行为指导的教育方式,重点是防止意外伤害和传染病发生。每季度由专职儿童保健医生到托幼园所进行健康状况的督导,通过游戏、讲小故事、树榜样等形式让儿童学会正确的生活方式(如正确洗手的方法、刷牙的方法),教导儿童如何自我保护。对保健员和教师,采用上课和发放宣传小册子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各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隔离措施,掌握儿童意外伤害的基本处理。对厨房人员、清洁人员用示范方式教会消毒剂的各种调配方法、紫外线灯消毒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家长采用大讲座、发放宣传册、橱窗画宣传等形式进行教育。

1.4效果评价:儿童健康教育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行为反映。通过观察儿童日常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了解儿童健康教育后的成效。②问卷调查。对家长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在健康教育实施前后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③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率统计调查。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群体,制定了不同的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分别为育儿知识、儿童行为发育知识、儿童常见病防治知识、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知识等[2]。对健康教育前后的情况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健康教育前后的变化情况,以评分的方式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2结果

4个组别采取健康教育干预的前后有所差异。其中,新生儿组的差异最为显著,干预后知晓率较干预前提高了31.33%,反映出这时期的家长初为人父母,对新生儿的教养经验相对缺乏,对育儿知识最为渴求,通过我们的健康教育,能使他们迅速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和技巧,从而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而学龄前期组干预前后知晓率提高最小,反映了这时期无论是儿童或家长,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幼儿园的教育,已掌握到一定的常识,同时也反映出这组的健康教育方式和质量有待提高。

3讨论

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医院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其健康教育内容在儿童的健康成长历程中有具体指导的现实意义[3]。实施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相对应,与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经验相关联,要针对儿童的健康现状及其趋势选择教育内容。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符合,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医院儿童健康教育的对象应儿童与家长并重,认知的过程应遵循从被动―主动―自主的规律,尤其是新生儿组和婴儿组是被动的群体,家长既是受教育者也是传导者。儿童的不同阶段认识和接受能力相差很大,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根据不同年龄的认知和活动特点,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形式、途径等进行全方位的不同程度整合实施。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的层次、儿童所在托幼园所的育儿文化背景对健康教育都会有影响。医院儿童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教育方式也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郑国英.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孕产妇管理体系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8):1030,1076.

儿童保健学习篇10

【关键词】儿童龋病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60-02

为了解大连开发区学龄前儿童龋病流行情况,以进一步指导口腔卫生教育工作,我科于2009年10~12月期间到大连开发区6个幼儿园随机抽查36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龋病及口腔卫生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10~12月期间到大连开发区6个幼儿园随机抽查360名3-5岁学龄前儿童其中,男160名,女200名。

1.2方法

本调查大连市开发区医院口腔科医师实施,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标准,在自然光下采用口镜、5号探针进行口腔检查,辅以问诊。参加调查的医生在调查之前先进行培训,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可靠度优。

1.3检查内容

1.3.1患龋情况指标为龋均、患龋率。

1.3.2口腔卫生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询问受检儿童及其家长并填调查表,包括刷牙习惯及方式、饮食习惯、牙齿治疗就诊记录

2结果

2.1患龋情况360名学龄前儿童,患龋病者226名,总患龋率为62.77%,龋均3.14(见表1)。

表1龋病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2.2龋齿患儿及家长的问卷结果

360名患龋病儿童中90名儿童无刷牙习惯,所占比例为25%;在饮食习惯方面,360名儿童中有120名儿童每天有饮酸性饮料或含糖饮料,所占比例为33.33%。

3讨论

龋病是人类广泛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不分民族、地区、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龋病不仅使牙体硬组织崩解,破坏牙体的完整性,如再向纵深发展,尚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以及颌面部一系列病变,对人体健康危害甚大。对于3~6岁儿童而言,口腔卫生保健无法得到保障,难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饮食习惯方面,酸性饮料及含糖饮料的致龋作用在孙雷华和饶美如的《饮料、牙酸蚀与龋病》中做过研究,其对牙齿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在我们开展的爱牙运动和口腔卫生宣传及龋病防治工作中,要加强对此宣传与指导。

从本组调查结果显示,龋病也是本地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口腔疾病[1]。在儿童不同性别之间的龋病发作无明显差异性。本组调查中平均患龋率为62.77%;龋均为3.14。与资料的调查结果:患龋率为71.29%,龋均为3.88相比[3],患龋率、龋均明显下降。这可能与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了口腔卫生宣教,提高了家长和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等有关。

我们在幼儿中用临床检查区分出龋病的高危组和低危组,并结合问卷调查,了解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为每个儿童建立口腔保健卡,制定口腔卫生保健的指导计划,采取相应的防龋措施;对需要治疗的儿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确定定期检查的间隔时间和要求,得到了良好反应。

从口腔卫生状况与患龋率的关系来看,口腔卫生良好者患龋率明显低于口腔卫生一般(p

针对学龄前儿童患龋较早、患龋较高的状况,应强调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因为3岁年龄组患龋率和龋均已经较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家长应重视儿童乳牙龋病。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应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乳牙龋病的危害,从思想上重视儿童的口腔健康。龋病高危人群的控制。(2)应在幼儿园开展龋病筛检,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积极的防治措施,控制这些高危人群,则能较大程度减少龋病的发生,从而较大幅度地降低龋均。(3)氟化物的应用,氟化物与龋病的关系现已明确,可在幼儿园定期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涂氟等局部或全身应用氟化物措施。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儿童乳牙龋应该成为今后口腔预防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儿童以及家长关于乳牙龋知、信、行的教育,加强健康教育项目的监测与评估;提供更多更好的能为广大家长和儿童普遍接受的保健项目,尤其是在卫生服务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做到早期检查、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控制儿童龋病的流行,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3-168.

[2]周春泉,梅银娥,卢秀兰.623名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