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静态停车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05

城市静态停车管理篇1

关键字:静态交通宜昌市主城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区区域概况

宜昌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条件决定了城市只能采用沿江带形组团式的空间布局,而带状组团城市都是沿交通轴线逐步滚动并发展的,各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需求尤其是周边组团与市级中心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需求强度很高。在宜昌,平行于长江的城市主干路承载了联结城市各个组团的职能,是城市的“大动脉”,如果停车问题没有解决好将制约宜昌迈向特大城市的发展步伐。因此本文以西陵、伍家岗组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交通现状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宜昌市主城区交通问题的相应对策。[2]

2、宜昌市主城区静态交通现状分析

2.1机动车保有量状况

根据宜昌市交警支队的统计,截止到2013年10月31日,宜昌市汽车保有量为875519辆,相比2012年同比增长4.39%,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停车需求激增,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秩序。[1]

2.2道路交通状况

宜昌市西陵区道路南北向主要是由发展大道、东山隧道以及西陵路、云集路贯穿的轴线;东西向主要是由东山大道、夷陵大道贯穿的轴线。主干道两侧分布多条城市道路,形成沿交通轴线滚动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致使主干道承受巨大的交通压力。然而次干道、支路等受山地城市地形限制发展并不成熟,存在公交系统不完善,停车设施布局不合理,停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伍家岗区)。

2.3静态交通服务设施现状

目前宜昌市西陵区的停车场布局仍然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停车设施过于集中在市中心的交通轴线上,这样导致交警等车辆管理人员很难在高、低峰时期对车辆进行疏导,进而造成“堵车”现象。(如图1.1)

宜昌市伍家岗区的停车设施主要集中在连接宜昌市主城区的主干道上,如沿江大道、夷陵大道、东山大道,因此合理的路内、路外停车设施分配对新城区交通建设尤为重要。(如图1.2)

3、宜昌市宜昌市主城区静态交通普遍存在的问题

3.1停车位供需不平衡

近几年来,随着宜昌市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根据数据统计发现:宜昌市的汽车保有量已达到84万辆,远大于现有车辆泊位数。“车多场少”的“停车难”问题已普遍存在并制约城市整体发展。

(1)CBD商业圈附近的社会公共停车场、繁华路段周边在早晚高峰、中午时段以及周末时期,普遍存在“车多场少”的“难停车”现状。据大多数车主反映,“有时出去吃饭,寻找停车位的时间甚至比开车时间还长!”他们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需找车位。由车主反馈的调查问卷统计:商业区中,有65%以上的人认为高峰期在繁华路段以及商业区难以找到地方停车,有86%的人认为停车位不足,其中有21%的人认为停车位严重不足。

(2)居民区内“停车难”现象同样严重。部分新小区停车位不足,平均每户不到0.3个车位,有的甚至才达到0.1,距离宜昌市技术管理规定中的每户0.8个车位相差甚远,大部分旧小区平均每户不到0.28个车位,相比新小区情况更加糟糕,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居民区依旧存在停车供需失衡现状。

(3)规划不合理的商业地域“停车难”问题更为突出。例如规模较小的酒店、宾馆等地,因其未规划停车位或所以车辆横在门前,影响路人出行。

3.2静态交通设施不完备

近些年来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而且家有小汽车的增长幅度明显,城市交通压力增大。其中静态交通设施不完备是导致停车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

(1)静态交通设施供求关系不平衡。据不完全统计,宜昌市主城区公共交通停车场的人均占有面积为0.12平方米,与国家标准0.8平方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弥补这个差距,需要宜昌市在未来做出更多的努力。目前宜昌老城区(西陵区)的停车位“供不应求”,在CBD商业中心以及城区主干道停车位与实际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同时,在新城区(伍家岗区)公共停车场的分布较少,并主要集中在连接西陵、伍家岗组团之间的城市主干道上,与次干道、支路等交通联系不紧密。

(2)缺乏合理的静态交通诱导设施。宜昌市宜昌市主城区普遍存在由于缺乏静态交通诱导设施出现的“难停车”现象。问题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西陵区),如在CBD附近没有明晰的标牌指示地下停车场方位。同时,一些老社区的地上停车场则因为没有明确的车位线划分停车位,私家车占绿化道、人行道等现象普遍存在。

3.3停车秩序混乱

由于宜昌市现有泊车位无法满足更多的车辆停车需求,车辆侵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随处停车现象在新、老城城区普遍存在。(如图2.1)

(1)大部分公共社会停车场中出现“人车混杂”现象,如在CBD及大洋百货中间的人行道上经常出现车辆无序停放以及违规、违法停放问题。这些人车不分流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路口处频繁出现车堵人堵的问题;汽车尾气和噪音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行人身心健康;“人车混杂”现象影响出行的同时也成为交通事故频出的一大安全隐患。

(2)在居住小区中,也出现过类似问题,如桃花岭社区的某栋居民楼下车辆直接停放在楼道出口,完全挡住通道。这种现象在许多公共经营场所司空见惯,使得本来比较狭窄的道路更加拥挤。同时,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小区由于停车位不够,很多车辆停在消防通道上。这种违规停车现状不解决,对小区住户而言将会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3)宜昌作为湖北省的旅游城市在节假日期间更是承担巨大的交通压力。节假日期间,各个景区车满为患,道路功能发生变化,成为

露天的停车场,对正常的交通通行构成很大的影响。再有就是有些市民本身素质不高,为了自身方便乱停车,更是加剧了拥堵现象。

3.4交通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宜昌市出现的一系列停车问题不能完全归于“硬”条件,很大一部分则由于“软”实力弱。具体体现在交通参与者现代交通观念淡薄,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违章现象管理不严,导致部分机动车驾驶员存在钻执法人员空子的行为,部分交通执法成员也没有做到以身作则。[5]

4、宜昌市主城区静态交通问题对策构想

根据对宜昌主城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的静态交通现状以及问题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合理建议,促进宜昌市城市交通和谐发展。

4.1伍家岗区静态交通改进意见

(1)建立静态交通专项规划,确立静态交通的重要地位

就宜昌市整体交通发展状况而言,宜昌市政府关注度主要倾向于动态交通,普通市民更是知之甚少。由于在静态交通的认识上存在不足,宜昌市“难停车”、“乱停车”等静态交通问题长期存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因此建立静态交通专项规划是从根本上解决停车设施无序分布的有效方法,也是进一步确立静态交通重要性的方法。(2)提高配建泊车位配比,完善配建停车设施建设

在静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历史欠账不少,许多老旧地方配建要求完全达不到相应的配建要求。因此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善配建停车设施的建设,尽量补齐历史欠账显得至关重要;另外一方面,提高新建区域的泊位配建比是缓解新城区交通压力的一个主要方面。

(3)扩大城区供给,控制停车需求

由于伍家岗区交通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很有必要在人流量较大的商业区、旅游区兴建一部分社会公共停车场,以满足未来区域交通发展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则鼓励投资建设停车设施,对于超额配建停车设施给予一定奖励。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宜昌市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为2.16次,非机动化出行方式是居民出行的主导方式,因此公共交通是市民使用的最主要的机动化交通工具。公共交通主导战略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之一,并起到调控动、静态交通平衡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新城区交通建设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交换乘系统。[1]

(5)借助高新科技完善停车系统

在静态交通方面问题处理时借助高新科技来解决一些问题会远比人工要高效很多。以国内外先进的静态交通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依托GiS平台和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可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需求预测、静态交通实体日常管理、电子查询、停车诱导和辅助静态交通规划等一系列操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辅助静态交通管理。

4.2西陵区静态交通改进意见

(1)建立完善的前后评价体系

西陵老城区在一定程度上交通建设优于伍家岗区,但对于城市中停车设施规划和建设状况需要一个完善的前后评价体系,即规划方案评价及建设实施效果评价,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实践情况,并及时对配建泊位数,路内外停车设施配比率作出相应调整,为以后自身管理积累经验以及指导新城区交通建设。

(2)加强管理系统建设

西陵老城区要想做到真正优化交通,必须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即加强管理系统建设。由于静态交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为防止职能重叠,建议成立专门部门进行协调管理,统筹安排,形成“统一管理,联合制动”的停车设施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静态交通管理条例,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违章停车行为严重惩处;对于未按照规定配建停车设施或配建停车设施不足的,责令限期改正,如未改正,按照配建标准和停车设施建设费用的标准征收停车建设费,并处以一定的处罚;对于停车设施擅自更改使用性质,限期整改,并处以一定的处罚。

(3)改善停车服务设施

西陵老城区普遍存在停车设施供给不平衡以及停车服务设施老旧等现象。为了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压力,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宜昌市的交通发展速度,隔三到五年对停车服务设施进行整顿、改革。如调整CBD等大型商业圈的配建泊位数,合理设计交通压力大的主干道路内、外停车泊位数;改善小区、商业区等地下停车场的设施环境,定期安排清洁工清理停车场内的杂物,保证停车场内良好的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定期检查和维修停车设施,保障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完善交通诱导设施,如商业区、小区停车引导和严禁停车标牌设计规范化、老旧社区停车线清晰化等。[3]

4、结语

解决宜昌市主城区静态交通问题,从宏观层面涉及到规划、政策法规、体制、管理、投融资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从微观层面上则要宜昌市主城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城市静态交通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控制城市的交通需求,帮助创造快速、舒适、方便、清洁、有效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

参考文献:

[1]宜昌市规划局.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eB/oL].ycupo.com/ghzlg01-2.asp.

[2]郭建.城市静态交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08(9):81-82

城市静态停车管理篇2

一、我国城市静态交通现状

(一)我国城市交通环境复杂。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并存的混合交通,具有平面混合低速的特点,道路使用者没有路权分配限制的行为使我国原本复杂的混合交通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我国交通流的随机程度更大。目前,我国学者主要采用跟驰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速度梯度连续模型、多车道动力学模型等,但是缺乏独立自主开发的交通流模拟系统,结合我国交通流特点的针对性研究不够。

(二)道路设施。我国城市道路系统存在着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严重缺陷。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尽管近十年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支路合理密度应该为干道路网密度的3倍左右,而我国目前大多城市支路网密度不到干道网的2倍。支路不足以及被不合理占用使得干道被迫承担过多的本应由支路承担的出入和集散功能,从而导致路网功能混乱,效率下降。

(三)交通管理。我国目前城市交通由公交、出租、地铁、公安等部门各管一摊,管理部门的分割造成部门之间很难资源共享和协调,各自制定的交通政策法规难以从全局考虑,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同时运行时则不够和谐,难以形成整合的综合交通管理措施体系。缺乏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协同性,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

(四)公共交通。目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良策,目前国内公交最高水平的深圳特区公共交通分担率也只有25%。我国目前公共交通的基本缺陷如下:由于路网密度较低,限制了公交线网覆盖率的提高和线路布设的灵活性;线网结构不合理,缺乏合理的层次,经营机制不完善,调度水平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对公交营运效率、道路使用以及交通管理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公交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补贴,运营效率不和经济挂钩,服务质量下降与企业生存无关,因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公共汽车在整个城市交通客运量中的比重越来越缩小。道路公交服务水平较低,表现在公交营运速度低、准点率差、乘客步行和等待时间长等方面。

二、我国城市静态交通问题

(一)停车设施供需不平衡。为了加强对全国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1988年公安部、建设部曾联和颁发了《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和《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以两部的“暂行规定”为基础,各地纷纷研究制定适和地方自身需要的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和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并根据规划建设了一些停车场。但所有这些努力,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停车设施供给的紧张状况。

据统计,北京、南京、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城市的停车设施与机动车拥有量间比例相差悬殊,停车设施严重不足,城市停车供需不衡。有关资料表明,城市的停车位目前只能满足50%的停车需求。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城市私人小汽车每年的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30%(个别城市高达50%),预计全国每年要新建约300万个停车位,才能逐步缓和停车需求与供应的矛盾。另外,停车场使用率不高,停车场建成后挪作他用的现象也很普遍,这就加剧了停车泊位的供需矛盾。

(二)路内停车场设置不合理。调查数据显示,各大城市路内停车的比重均较大。路内停车占用了大量供通行的道路面积,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同时,由于路内停车基本上是占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因此造成了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争道,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多发的局面。从畅通和安全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城市混合交通的交通现状下,大比重的路内停车是极不合理的现象。

(三)停车设施规划滞后。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在初期末认识到静态交通合理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并没有预留此项用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未能及时调整停车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也未能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给出促进其贯彻实施的有力保证,以致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征用停车场用地困难重重,停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严重滞后于停车需求。

(四)停车管理混乱。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涉及规划、城建、公安、交运、工商等多个部门,各管理部门局限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城市的综合治理,也不利于综合利用有限的停车资源,造成停车资源浪费。在车辆不断增长,车位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停车场开始实行经营收费,但存在停车管理不力、停车收费混乱、总体收费水平偏低、不能反映停车成本、路内停车与路外停车收费价格倒挂等严重问题。

三、解决途径

(一)静态交通相关各专门机构的建立。国外一般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停车管理,负责对各个停车设施的管理,管理机构是由政府官员、交通警察、专家和停车场经营业主组成,既有政府的行政权,也有民间协会的行业管理权,统一协调各种停车事宜。相关部门管理权限及职责分明,既分工又相互配合。而我国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多部门(建委、市政、交警、规划局、物价局)管理分工不明,缺乏配合,遇到问题各方互相推责,致使停车管理方面多年来困难重重,积重难返。

(二)建立完善的停车法规。相对完善严密的停车法规是城市停车管理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并对停车场建设、管理及发展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停车法规以《停车法》为龙头,下含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法规条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法规中包含有关执法方面的具体措施和细则,包含对违规行为处罚措施。在西方国家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停车场法规体系,经验表明《停车法》在汽车保有量增长初期颁布效果最好。“停车法”是停车管理的基本大法,而我国目前还没完善的《停车法》,希望这一有利于停车发展、泽惠于整个城市交通的法规尽早出台。

(三)对停车问题、停车发展的重视。国外对城市停车问题历来都十分重视,政府认为处理好停车问题是其重要的职责,通过专家学者对停车问题的科学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不同的城市也根据各自的特点,针对性地研究自身城市的停车问题,建立适合自身城市发展的停车法规,这种政府指导研究方向并出资,由专家进行城市停车问题深入研究的方法,值得我国政府对现阶段城市停车发展的借鉴。

城市静态停车管理篇3

关键词:智慧交通;绿色交通;静态交通;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济南市于2013年开始筹备济南中瑞生态城概念性规划研究,至今已完成其概念性规划。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是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作为绿色交通实现的重要管理手段――智慧交通一直未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绿色交通和智慧交通含义的理解,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中的公共交通、静态交通、道路交通和交通环境4个领域上应用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后期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1.智慧交通与绿色交通的关系

(1)智慧交通是绿色交通实现的有效管理手段

绿色交通在交通出行方式上采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私人机动化出行的原则,故除了一些政策引导外,应通过智慧交通系统的实时监测、信息数据采集反馈、管理决策、实时诱导等一系列手段,来改善交通出行环境,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交通污染。

(2)智慧交通是绿色交通出行中的一种辅助方式

智慧交通在公共交通、道路交通、静态交通等方面的应用已相对比较成熟,尤其是智慧交通的应用终端,如公共交通实时查询系统、出租车打车软件、车位查询服务系统等通过智慧手机终端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慧交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

(3)智慧交通促使绿色交通得以全面优化和升级

智慧交通各个子系统通过对交通的实时监测,采集到大量的交通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将其反馈给交通规划层,交通规划层对交通建设进行指导,最终反馈到交通运行环境中。通过这种反馈-指导-约束-反馈的循环系统,对绿色交通进行全面的系统升级与优化。

(4)绿色交通是智慧交通成果的最优体现

智慧交通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绿色交通是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节省建设维护费用为目标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而绿色交通作为一种综合通系统,将是智慧交通成果的最优体现。

2.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之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以“公交引领,绿色出行”为出发点,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目标,建立了交通分区、接驳换乘、公交便捷、环境宜人等一系列交通策略。结合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交通专题(概念性规划),笔者对智慧交通在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2.1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应用

(1)地面公交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绿色交通倡导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竞争力,增强其吸引力。为实现这一策略,智慧交通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方面的应用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根据站点客流监控数据和乘客公交出行反馈的需求特征数据,分析客流时空分布规律,构建站点客流信息数据库、线路客流信息数据库,科学调度车辆,减少站点乘客的排队长度;同时,根据不同线路客流高峰差异,实现高峰期不同线路间车辆组合联运,有效配置运力资源;

②在公交专用道上建立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提升地面公交运行效率;

③利用车辆Can总线数据,对公交车驾驶行为进行监管并标准化,实现驾驶行为规范化,鼓励节能、安全驾驶;

④鼓励乘客借助“互联网+”进行公交实时查询和出行需求信息反馈外,在公交站点同时建立公交实时查询系统,满足“站数查询”、“里程查询”的基础上,实现“到站时间查询”,使出行者实时掌握公交车辆运行动态、规划行程。

(2)出租车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①实现出租车预约服务多元化,包括智能手机客户端预约、互联网预约、电话预约、固定出租车候客点预约等,鼓励乘客通过预约的方式乘坐出租车,减少车辆空车寻客带来的污染和车辆空置率;

②通过出租车GpD定位系统,查看出租车在整个生态城的分布情况,实现适时调配。

2.2静态交通体系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中的静态交通由缓冲区停车换乘点和生态城区内停车场两部分组成,是生态城机动车控制模式的主要手段之一。智慧交通在静态交通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内容:

(1)合理划分诱导区,提高停车诱导效率,减少停车寻泊时间。

根据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停车场分布、道路条件和城区交通组织等因素划分成若干个诱导小区,一方面使各分区内的停车泊位实现供需平衡,提升诱导的效率,另一方面进行信息的分等级诱导。

(2)建立多级诱导标志

建立一级停车诱导标志(区域诱导屏)、二级停车诱导标志(路口诱导牌)和三级停车诱导标志(停车场标志牌)以及起连接作用的停车指路牌组成等多层级停车诱导标志,分级诱导车辆,实现高效合理泊车。

(3)建立多样化客户终端,实现便利、变速的停车服务

通过基于路侧停车设施、车载、手机导航设备、地图网站等的停车诱导,以及网络、电话的停车预约服务等,实现车辆在目的地附近快速停车,减少车辆寻泊造成的道路资源的占用和污染排放。

(4)停车场(库)实现智能化

建立停车场(库)内的自动收费、停车引导、车辆位置查询等系统,减少停车场(库)的寻泊和缴费时间,提高停车服务品质并减少时间、能源消耗。

2.3交通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济南中(国)瑞(典)生态城交通以生态、低碳、环保为出发点,智慧交通在交通环境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应用内容如下:

(1)引入汽车排放测试系统,降低生态城内部环境污染

通过在生态城出入口及环境敏感区入口设置汽车排放测试系统,通过车牌识别和电子车牌等技术手段,对高排放车辆的驶入进行控制,减少、禁止超标排放车辆进入生态城,降低交通污染物排放量,确保生态城空气环境质量。

(2)鼓励交通工具共乘模式,提高交通工具利用率

建立需求导向的共享清洁能源小汽车、自行车的租赁和配送系统,提高清洁能源车辆和慢行交通的出行结构比例。

结语

智慧交通在生态城的应用,应在城市规划初级阶段就列入城市未来建设的议题中,在解决交通拥堵等一系列交通病的问题上,应采用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政策。同时,为确保智慧交通在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以实现真正的绿色交通系统,达到低碳、环保、生态、宜居的生态城最终目标,应加强政府对智慧交通产业的扶持力度,并采取政府与市场并行的筹资方式,建设完善的智慧交通系统,以期为生态城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o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82-84.

城市静态停车管理篇4

[关键词]停车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小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汽车消费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轿车大量涌入家庭,给交通、道路建设及停车带来巨大压力。停车难已成为困扰一些商业区发展的因素。再加上城市硬件建设不完善,停车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城市“乱停车”的问题也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凸现。而城市中心区作为市民生活集中的地方,往往是零售商业、商务办公、娱乐、酒店、居住等多种土地利用汇集的地区,具有城市功能集中,土地利用强度大,社会经济活动密集特征。机动车拥有量和道路交通流量急剧增长,我国城市中心区停车问题日益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机动车运行与停车相互干扰,停车需求不能有效满足,停车资源浪费、停车效率低等方面。停车成为制约城市中心区发展和城市畅通的重要交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1、停车资源利用不均衡。

我国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较紧张,大多采用建筑配建地下停车库来解决停车问题。在中心区停车需求不断升温,停车位似乎不够用的同时却往往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停车资源利用不均衡。一部分居于中心且进出方便的车库停车位供不应求,而另一部分居于中心或进出不便的车库车位大量闲置。

2、机动车道上多违章停车。

如停车后驾驶人离开车辆则为停放车辆,停放车辆必须在依法施划的停车泊位上,否则为违章停车。机动车道上违章停车会大大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影响其他车辆安全通行,更严重的可能会引起交通堵塞,造成交通秩序混乱。此外,一些占道停车使原本狭窄的车道变得更窄,使得行车或者两车交汇时,容易出现碰撞或者刮擦现象,增加社会矛盾。

3、停车出入口设置不合理。

中心区往往建筑密集,停车库开口较密集,停车需求大,停车出入口设置和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进出停车库交通对干道交通的影响,处理不当,必然带来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的矛盾,降低中心区干道交通通行能力,造成交通拥堵。

4、‘城市车辆乱停乱放。

诸如侵占绿地、占压市政管线及消防通道等现象都很普遍。乱停乱放的车辆经常堵塞居民小区消防通道或者挡住消防栓等设施,导致消防车辆无法及时到达现场扑救火灾,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外,城市车辆乱停乱放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影响城市品位。在城市繁华商圈,机动车占用人行道停车的问题尤为严重,造成行人没路可走,只能穿行于车林之间,严重影响了行人的交通安全。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危害严重,不仅影响道路通行、交通安全,其而且对市容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5、停车信息系统不完善。

停车信息的有效提供,直接影响驾驶员对停车地点和路径的选址,我国城市在停车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中心区停车信息系统尚不完善,停车信息相关设施不足和设置不合理导致驾驶员难以及时获取准确的停车信息,增加了停车过程当中的时间和绕行距离。

6、停车管理不到位。

中心区停车管理涉及部门单位较多,停车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停车处罚等管理措施难以严格落实,合理的停车收费体制尚未得到有效的制定和执行,形成路内停车供不应求,而路外停车资源闲置的鲜明反差。

二、对策与建议

中心区停车的基本思路:在依托公共交通,保障人的出行需求的前提下,以控制相关干道交通压力为约束条件,控制停车总量,分散停车压力,整合停车资源,提高停车效率,实现中心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协调发展。

针对中心去停车的种种问题,从综合交通的角度,提出停车问题综合改善的总体思路:

1、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要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总体布局等。其中城市规模的确定对本文所研究的城市中心区停车问题有着关键作用。若能正确判断城市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则规划者可据此合理的规划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内容和数量、交通运输量、交通工具的选择、道路等级与指标、市政公用设施的组成与能力等等。同时,要求规划者在进行远景规划时“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把握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大结构,从而对城市中心区的走向有所准备,进而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时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停车问题。

2、依托公共交通,适度控制停车供给总量

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心区道路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时期基本结束,相继转入交通局部治理和管理阶段,道路容量增长的有限性客观要求限制中心区的道路机动车流量,而适度控制停车供给总量正可以从静态交通的角度控制动态交通总量,并减少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的干扰和空间占用,实现对动态交通和动态交通总量的空间平衡。同时,为了中心区人的出行需求,必须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

toD即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同时宏观上兼顾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增长,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作用。

3、增加外部停车供给,在空间上适度分散停车压力。

“停车压力易散不易聚”,在中心区设置部分集中式停车场,通过引导中心区部分内部停车向“外部停车+步行”转化。降低中心区停车压力,并减少中心区紧邻交通干道的交通压力,式集中停车建筑在形式上主要分两类:依托建筑开发额外配建停车楼层和独立停车楼。

4、立体停车方案

在城市中心区由于建筑密度高、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建造立体停车库。

机械化立体停车库是解决现阶段以及未来停车矛盾行之有效的措施。机械式立体停车和其他停车方式相比,有以下明显特点:

节省占地面积,充分利用空间。一般情况下,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占地面积约为平面停车场的1/2~1/25,空间利用率比建筑自走式停车库提高75%以上。传统停车场停50辆车需要空间1650平方米,而采用塔式立体停车只需50平方米,也就是说,可以达到每1平方米即停放一辆小车。这对城市中心区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存取快捷。一般一次存(取)车时间不超过120秒。此外,由于存取车、收费等实现全自动化,因而汽车进入车库后的所有过程均由电脑控制,可减少废气排放,有利环保。

5、建立停车诱导系统,提高停车效率

分阶段、分步骤的建立停车诱导系统,逐步构建三个子系统:行前引导系统、行程中引导系统、终端引导系统。通过实现停车诱导,均衡停车资源的使用状况,减少搜寻停车地点的无效交通,大力提高停车效率,并减少搜寻停车地点的无效交通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噪声、空气污染等危害。

6、加强停车执法管理,规范停车行为

停车管理与执法目的在于规范停车行为。针对目前城市中心区停车管理不到位,停车收费不合理的问题,应完善中心区相关停车政策,加大停车管理力度,严禁路边乱停乱放,有效规范中心区停车行为,减少静态交通对动态交通的干扰。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中心区停车问题,应从综合交通的角度,充分考虑停车与道路、公交、轨道、步行等多交通方式的协调,在较大区域进行交通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并从政策制定、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长远考虑,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制定停车综合改善措施。这样方能取得较佳的改善效果。

城市静态停车管理篇5

一、当前运行情况

(一)县城区车辆停放管理情况。自2008年城管执法局组建以来,根据省政府《关于在县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府函〔2007〕207号),在县城区开展静态停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管理工作。现目前我县拥有机动车4000余辆,非机动车34000余辆,城区停车压力不断加大,为了做好城区静态停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规范管理,我局积极应对,研究制定了专项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了科学合理的执法流程,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一是开展规范执法。严格遵守法律程序,按程序执法,按程序办事。采取摄像取证、照相取证等多种方法,锁定重要法律证据,坚持实行“一亮证、二指违、三教育、四处罚”的执法方式,在确定现场无驾驶员或在告知、教育、劝导无果的情况下进行锁车处罚。执法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纪律,注意文明礼貌,把握进度分寸,避免激化矛盾,坚决杜绝粗暴执法、简单执法。严格实施街面执法与内勤处罚相分离,街面执法人员不处罚,坚持在违章处理室进行处罚,尽量避免现场矛盾冲突。二是开展网格化管理。分片区设置执法小组,按街段设置执法人员和协管员。强化街面人员的督查劝导作用,发现违章停车主动上前进行纠劝甚至帮助车主规范停车,并将无法劝离车辆第一时间报告中队,由中队依法进行锁车处罚。三是坚持严管重罚。每月开展2次车辆停放专项治理,适时联合交警大队开展联合集中整治,对违章停放车辆发现一起,处罚一起,教育一起,实行顶格处罚。今年以来,累计劝导乱停乱放机动车3280余起,锁车处罚890余起;规范非机动车停放6750余起,处罚350余起。四是疏堵结合。为了缓解城区停车的问题,今年在城区内新增机动车停车位400个,总量达到2000个;新增螺旋式非机动车停车位1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总量达到520个;新增专业停车场3个,停车位140余个,专业停车场达到7个,停车位300个;同时更换和新增停车位标识及标牌72个。五是依据发改局对我局调整县城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的批复(发改价格〔2013〕79号),今年将停车收费路段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18个,收费停车位由原来的300个增加到1200余个。停车收费实行20分钟以内免费停放,20分钟以上收费标准由原来的2元增加到3元,晚10点至次日早8点免费停车。同时加大对停车收费人员的考核力度,明确车头朝向和收费标准,禁止乱收费,在车辆停放管理源头上做到了有力度、有制度、有效果。

(二)城市道路开挖管理情况。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各管线单位对地下管线的新增、改造的需求日益增多。为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规范城市道路地下综合管线建设行为,减少城市道路重复开挖,避免重复投资,保障道路和管线的安全、高效运行,我县根据省、市相关规定于8月6日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城市道路开挖管理办法〉的通知》(府发14号)文件,明确了道路开挖的责任单位、审批管理、施工管理、恢复管理及违章处罚。一是按照(府发14号)文件规定,加强道路开挖管理,在城市道路新建、扩建、改建时,施工单位必须向我局申请办理道路开挖许可证,并缴纳保证金,施工单位按照规定规范建设且施工后及时恢复的,在县城管执法局办理退还保证金手续,对不规范建设或在施工后不及时清除垃圾,恢复原貌的,由县城管执法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并代为清除恢复,费用在保证金内扣除。二是在审批过程中征求各管线单位意见,根据需求,综合管线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同步实施、同步管理,有效避免道路运行后的重复开挖。今年以来办理开挖许可证11件,处理无证开挖、违规开挖案件7起。同时加强道路开挖施工和恢复管理,督促打围作业,保持场容、场貌整洁5起,城市开挖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二、存在问题

(一)停车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县现有车辆数量不断增加,停车位建设特别是专业停车场建设相对滞后,停车位严重不足。停车场规划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规划审批的公共建筑,居民小区按规定应有停车指标要求,由于建设过程中不能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投入使用,有些设计建设的停车场也由于种种原因被挪作他用,一些公共建筑停车设施不足或流于形式,使停车场建设先天不足。二是县城区停车位区域分布不合理。锦阳路、学苑路等车流量较小的地方停车位比较集中,而在映月街、西街、蜀北上中下路等车流量大的街道或附近却很少有停车位,导致停车困难,乱停乱放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停车管理手段单一、复杂、落后。城管执法与交警之间未形成治理合力。由于县城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严重不足,单靠城管执法局治理乱停乱放车辆存在着“治理成本高”、“单个案例执法周期长”、“人员、设备不足”、“疏通难度大”的问题,且容易引发执法纠纷,由于目前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出现暴力抗法或执法工具、装备遗失等重大问题的时候,城市管理工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协助,这直接导致矛盾问题处理起来陷入“公安介入慢,法院不受理,光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又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的怪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放不开手脚,又缺乏强制保障机制,工作开展起来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四是相当多的市民现代交通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薄弱,开车外出办事或购物往往为了图自己方便,随意停车。

(二)城市道路开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县城区部分违规施工单位虽经多次处理仍然不进行整改,我局执法缺乏强制性手段,部门之间联合治理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二是电信、燃气等少部门单位和部门打着市政施工的旗号,开挖建设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打围作业,渣土乱堆乱放,开挖后不及时恢复等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意见

(一)恢复城管委职能,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发挥城管委工作职能职责,完善领导机制。切实明确城管执法部门与各专业管理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建立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信息交流、联合调度平台,在静态停车管理、城市道路开挖管理以及其他城市管理问题处理过程中相互协助、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城市静态停车管理篇6

一、工作方针

坚持“宣传教育为主,宣传与处罚相结合,加强管理,重在治本的方针,依法查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违法停放、非机动车无序停放和沿街工商经营户跨门占道经营现象,改善园区静态交通秩序,促进园区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集中整治,规范管理,使园区主要道路、闹市地段基本消除违法停放车辆的现象,在审批许可的路段(点)做到车辆停放整齐有序、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履行情况良好,基本无跨门占道经营现象,园区道路环境整洁、优美、畅通、有序。

三、工作内容

园区范围内以路商业街道路为主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和沿街工商经营户跨门占道经营及环境卫生。

主要有:(1)禁止在路人行道上停放除非机动车、二轮摩托车以外的车辆,对此宾馆门前确需停车,并且确有停车空间的,视具体路段(点)应划归停车点,经审批,给予定点,并落实专人看管。(2)路非机动车道内停放车辆,应只限小型车停放,并划定停车范围,禁止在沿区路,路两侧停放车辆。并在沿区路、路设置(增设)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牌,以示停车范围。

四、工作步骤

1、根据象政办发[2012]88号文件内时间的安排,从2012年5月1日开始至2012年5月31日为宣传发动阶段,对商业街各车辆洗车(修车)店和工商经营户、商场、宾馆、酒店等单位印发整治活动通知书,编印宣传资料,对沿街工商经营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在园区内营造大整治的氛围。

2、划定“停车位”对园区内商业街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的停车位进行重新划线。人行道上的停车位主要为非机动车停车位,用以停放非机动车和两轮摩托车,有条件的地段可划出机动车停车位,供小型车辆停放;非机动车道划定的停车位主要为机动车停车位,用于停放机动车辆、商业街限小型车辆停放。

城市静态停车管理篇7

关键词:交通;市政设施;建设

太原市是一个拥有340万常住人口的大型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机动车辆不断增多。每天早、中、晚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城区中心范围内的几十个交叉路口“塞车”现象十分严重,即便是拥有双向14个机动车道的迎泽大街,尽管采取了各路口禁止左转的交通管理措施,直行和右转车辆通过路口往往也需等2~4个“准行”信号;整个市区停车位少,经常是车满为患,“僧多粥少”。因此,出行难、停车难已经成为市民反映强烈,领导和各级部门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城市管理部门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

1 产生“出行难、停车难”的原因

(1)机动车增量迅速。高速度发展的经济和高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交通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物质基础,首先表现在机动车高速增加。据车辆管理所统计资料显示,太原市1998年12月,机动车辆约13万辆,截止2008年12月,太原市机动车拥有量已突破40万辆。10年间增长了30余万辆。目前机动车正以平均每日250辆的速度增加。

(2)市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太原市是一个有建城25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城市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因素而逐步形成。尤其受到征地拆迁、保护文物、保护绿地等因素的限制,每年有限的市政建没资金主要用于旧设施的维护、拓宽和改造,新增设施寥寥无几。据市政设施管理所统计资料显示,从1998-2008年的10年间,在城区范围内,新增道路不足30条。以桥梁建设为例,从1988年至今的20多年中,只对连接汾河东西两岸的5座桥梁进行了拓宽改造,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需求呈“几何级数”上升,而城市道路建设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和市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是导致“出行难、停车难”的主要原因。

(3)“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发展失衡。在巨大的交通压力下,由于多种原因,政府部门往往比较重视对“动态交通”的治理,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畅通工程”建设,使“动态交通”得到相对缓解,但对“静态交通”的治理普遍重视不够。近年来,太原市高楼林立,而停车场却少的可怜。停车泊位的建没速度远远低于机动车的增长述度,导致在城市停车越来越困难。

(4)市政没施建设形式单一。太原市中心区域是以7横9纵主干道组成的棋盘式平面交通网络,高峰时段各路口交通压力均大,交通量无法分流。

(5)机非混合通行与占道严重。近年来,城市道路宽度在30m以上的主次干道,基本实现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通行,然而宽度在30m以下的道路以机非混合通行为主。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意占用人行便道经营摆摊现象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停车场少,占道停车现象普遍,这样导致行人被迫在非机动车道中行走,非机动车道被停放的车辆占了,非机动车只有在机动车道中骑行,再加上行人乱穿马路,势必造成严重的混合交通,既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又带来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综上所述,太原市出行难、停车难交通拥挤的基本原因可以总结为经济发展快、车辆拥有量快速增加、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车辆发展与市政设施建设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与交通供给不协调。

2 解决“出行难、停车难”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立体交通体系。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域,应充分利用地下和空中资源,在不增加平面面积的条件下,发展地铁、高架桥、磁悬浮等道路交通设施,形成立体式交通体系,缓解路面交通压力,应列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目前,太原市用于公共交通的主要有出租车9000余辆,投入运营的公交车辆2200余辆,公共交通利用率相对较低。在进一步合理公交线路布局,优化公共交通网络的同时,采取管理措施,提高公共交通的通行能力,多种形式优先公共交通。如:增加运营车辆,缩短车距时间;在道路较宽并可划分多条行车道的情况下,划出一条车道作为公交专用车道,除公共汽车外其他任何机动车辆不得占用;在没有条件划分公交专用车道的情况下,可将公交线路较密集的街巷设置为公交专用通道,在交通高峰时或全天禁止其他任何机动车辆驶入:在设置了交通管制的区域内,在确保交通畅通的情况下,公共汽车可不受单向行驶、禁行线路等交通管制措施的约束,确保公共汽车优先通过。

(3)大力发展静态交通设施。解决行车难的根本措施是从设计、规划,从投入资金上和管理上,抓好停车场的配套建设,特别是高层建筑、小区、综合商务区等的停车场配套建设,增加泊位,有效解决占道停车的问题。

(4)采取管理措施解决混合交通问题。在现有的交通设施条件下,采取一些管理措施,缓解“出行难、停车难”的问题:①加大建设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信号、护栏等交通安全没施及人行天桥、地下人行通道等市政设施的资金投入,努力实现机非分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②交通量大,易发生交通拥堵的街道,在交通高峰或全天实行单向通行。在交通易拥挤、易堵塞的交叉路口,取消或减少影响通行速度的车辆左转通行方式,一直行和右转的通行方式为主。③压缩机关车辆,目前,太原市从省委省政府到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厅委局办公用车太多、太杂,应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公用车进行核减,或者采取分单双号出行的规定。

城市静态停车管理篇8

[关键词]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使用效益

中图分类号:te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81-01

现今的城市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并且私家车的增长量,已经超过了城市道路的增长量,导致很多的私家车停在绿化带上或者居民区,造成静态的拥堵;如何解决城市停车问题,改善当前的道路交通问题;而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不仅保证车辆停放安全,还节省了空间;避免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保证了停车泊位的集中分配与城市不同级别土地的收益平衡的现象。

一、静态交通现状

1.道路拥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的价格也是飞速的发展,私家车的数量已经与泊位数量有较大的差距;都是很多私家车停在人行道或机动车道上,这也给了机动车和人们正常的出行,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还造成一定程度的拥堵,使得人们出行的时间会相对的延长,不利于国家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提出。

2.扰乱居民区

由于停车位的价格或远近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的私家车将车停在小区内,使得小区的环境受到影响,随着小区管理减弱,很多的公共设施领域已经被霸占,小区的居民闲余的生活受到限制,就会引起纠纷,影响社区的和谐发展,也阻碍小区内的正常交通,影响社区的绿化等方面的发展,渐渐的社区的治安会越来越不达标。

3.资源浪费

通过实际的调查可发现,私家车都愿意停放在道路两侧,宁可停放在规定不允许停放的道路上,也不愿意停放在车库里;这就造成了道路局部静态交通拥堵的状况,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城市空间结构分配不均匀的现象,商业地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给地面造成一定的压力。

4.阻碍经济发展

行业与配套行业的发展,之间必然有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并且是相互带动的关系,像城市的静态拥堵,私自的停放,与车库行业的发展有脱轨的行为;由于车位、车库的价格昂贵,使其很多的家庭放弃买车的欲望,不利于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在出行的时候往往由于泊位产生纠纷,不利于旅游行业及配套商家的发展,泊位的问题也会对于很多的行业发展带来影响;严重影响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二、解决的措施

1.加强道路管理

静态的拥挤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动态交通拥挤的问题,最主要是减少了经济的效益和行业的发展,无形中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要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对于国家规定不允许停车的车辆进行严厉的处理,或者送进车库,并对个人进行严厉的教育,使其以后的行为更加的规范,对此只有严格的管理才会使其道路交通更加的规范化。

2.提高泊位数量

可以有限的资源进行空间上的扩充,合理并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将泊位进行密度的处理,使其更加的规范和集中,提高管理的效果;特别是城市商业区,要严格的处理,因为经常出现乱停乱放的现象,造成局部拥堵特别严重,对此可以利用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这样不仅增加了泊位,停放的车辆也更加的整齐;增加城市发展的竞争力。

三、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的优势

1.节约资源

传统的停车场不仅需要预留出停车的面积,还要留出充分的车辆运转的空间,这就加大了使用的面积,并且传统的停车方式,停放60辆车,需要占用面积1980平方米,而立体停车设备只需要占用停车场1/2~1/25之间不等的面积,并且一个泊位只占有1平方米左右的面积,而60辆车只需要占有70平方米的空间结构,不仅减少了使用的面积还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减少成本

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自使用以来给停车厂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每个泊位的投资是5万元不等,而传统的平面停车每个泊位的造价是20万元不等,从经济效益和造价的方面来看,60辆车位计算,传统的投资需要800万元左右;而立体式的停车设备只需要传统建设一半左右的价钱,使用的效益也是非常大的。

3.使用方便

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是采用升降式、电梯的形式,并且其在设计上,做好了充分的实验,每个人存车或取车都会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这样节省时间的工作效率,也会不断的提升停车场的效益;并且合理的自动排序也不会出现人员排队取车的问题。

4.安全性高

立体停车设备是采用先前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运行,并且全程采用机械运行、以及自动封闭的模式,利用远程的设备进行存取车辆;由于是机械化的模式,必然有工作人员及时的进行管理,会通过多种的监控技术进行监督,保证一定的安全性,避免了传统的车辆被盗、被毁的现象。

5.社会效益

这种机械式的立体停车设备不仅据有创新的管理意识和社会效益,还从根本上实现了机电一体化形式,促进产业升级,还有一定的市场商机;提升了周围商家的客流量,使其周围形成特色的繁荣地带;并且从根本上做到了环境保护,增加了出行的流量和时间的减少,使其社会发展更加的稳定和谐。

四、使用效益探究

1.效益指的是各项费用的支出与纯利润之间的比较

要想建立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经营的期间,利润回收会有很长的一段过渡期,这期间不仅需要优化的管理,还有一定经营风险和投资合作的风险,是否得到市民的支持和法律的支持等方面的困惑,是平衡持续运营的标准;利润的回收大致在6年左右能回本,期间还要看合作单位的支持,保证系统稳定地运行,所以停车场的经营人员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2.若每台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的购置费每泊位整套设施是Y万元,设备运行是每2小时耗费0.040Kw/h,运行的时间是每天8h,这样一天耗电0.16Kw/h

每度电按1元计算;每个车位的一年的维修费用300元,收费按照4元每小时的标准,一天可收费32元每泊位,加上每晚6元的租费是38元;那么成本要Y/[38-0.040×7天×(2/8+1)-300/365]天;此后的时间段就是回收成本的时候;并且立体层数的设配的购置费不同,每层的成本回收的日期也会不同。

3.在未来使用的时间段里

还要减去大修费用和小设备平日的检查和维修的费用,以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费用,对此,停车场也肩负着整治静态拥堵的责任,也间接的起到交通管理和促进城市发展的影响;只要加大社会的关注度和使用率,就会减少成本回收的日期,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反之,利用丰厚的利润,加强机械化立体停车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使其更加的先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出行的质量;积极贯彻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使其停车场管理和使用更加的国际化。

总结

综上所述;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的应用,虽然对于城市的发展、道路的管理、环境的情况和经济的提升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实际的实施还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和相关道路等规定的硬性强调,才会使其真正的得到利用;并且规模庞大,实际的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没有国家的扶持和监督,很容易造成投资的风险,不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对此做好使用的基础准备,才会尽快的获得使用的效益;以此来带动城市所有停车场使用机械化立体停车设备的使用,从而保证城市的后车辆与泊位比例平衡。

参考文献

城市静态停车管理篇9

【关键词】城市大型活动;交通疏散;transcad;优化;transmodeler;仿真

1.引言

城市大型活动(UrbanSpecialevents,简称USe)是指城市内部举行的规模较大,参与人数较多的集体性活动,而沈阳市的全运会也将要进行,如何运用各种交通管理手段,保证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安全、顺畅,尽量减少对背景交通需求的影响,本项目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以面向一个城市范围的大型活动交通疏散为研究背景,探索合理的交通规划与管制策略,缓解短时交通拥堵,提高疏散效率,为实现大型活动交通规划的社会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本课题旨在利用系统优化与调度方法、动态交通流理论、智能优化算法和机器学习相结合优化技术,结合面向大型活动交通疏散体系的重点需求,以确保大型活动交通可靠性,降低对背景交通环境的影响为总体研究目标,聚焦于路网交通流预测与实时动态优化,通过基于动态交通流和机器学习的建模方法和动态进化计算理论,为城市大型活动的交通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手段。

该项研究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丰富和发展城市交通应急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实现城市交通资源的可调可控,为大型活动的交通指挥调度提供稳定的保障,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及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现实意义。

2.实施方案

2.1交通需求分析和交通基础设施调查以形成数据库

首先先利用已有的信息储备来形成最基本的数据库,将地图导入已有软件,以形成路网的几何形状、信号灯、停车场等位置,同时,调研缺失信息以及具体路况(如路段单行、转弯限制等),以保证仿真方案的切实可行性。

2.2宏观模型的建立以及在transcad中静态仿真实现

2.2.1当量的计算

本次我们以在体育场举办的开幕式为例,以最不利状态推测散场人群。不利状态为该活动的上座率100%且60000人同时退场。

考虑到交通诱导疏散的对象是机动车辆,需要将疏散观众个体转化为机动车的数量,同时为了计算方便,还应统一转化为“当量小汽车量”。沈阳市私家车平均拥有量26万台,占公众机动化出行方式的80%,常规公交和出租车占公众机动化出行比20%,私家车按三口之家出行,平均载客量为3人,沈阳私家车拥有比例为10%,可估算出此次疏散中私家车有2000台,乘私家车疏散的人数为6000,按照最不利状态疏散原则,假设所有观众均采用机动化出行方式出行,则选择搭乘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人数约为54000人。

根据公式ni=p×i/fi

常规公交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分担率为79.49%,出租车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分担率为13.57%,地铁等其它交通方式出行的分担率为6.94%,根据经验计算可得,常规公交的额载率为78人/车,出租车的额载率为4人/车。通常为3.2人/车,则乘公交的人为42925人,为550辆车,乘坐出租的为7327人,为2290辆车,最终得到总的交通流量为9390pcu。

2.2.2transcad中重力模型的实现

在transcad中绘制宏观路网及交通小区。

根据宏观方案对宏观路网及交通小区的确立,在transcad软件中导入沈阳市地图并在其上绘制路网及交通小区(如图1、2所示)。

带入未来年份oD分布矩阵进行交通流的分配。

根据重力模型法求得未来年份的oD分布矩阵,在transcad中进行宏观仿真,得出理论数据及交通分配图(如图3、4所示)。

采用恩格尔系数算法再次仿真并与重力模型算法进行分析比较,以排空时间为评价指标,验证得出重力模型算法更优,为了验证重力模型法的合理性、可靠性,采用恩格尔系数算法求得新的oD分布矩阵并进行再次静态仿真,得出理论数据及交通流分配图。

2.3在transmodeler软件中对交通流进行宏观的动态仿真实现

2.3.1绘制宏观仿真路网

根据沈阳奥体中心周边道路的真实情况(道路宽度、交叉路口等)在transmodeler中绘制出用于仿真的路网(如图5所示)。

2.3.2进行动态仿真

带入transcad中计算出的各个节点疏散车辆数到oD矩阵中,在transmodeler中进行动态仿真,并得出初步数据即疏散宏观仿真的时间。

2.3.3在宏观层面进行细微的改进

由于仿真后结果输出的排空时间长于我们能接受的预期时间,于是便在道路的管制上做一些微调,比如强制某些道路只能转向而不能直行。还在原来的一个出口商增设至三个出口,使车辆能更快更通畅的进入车道。并在此仿真,时间由原来的1小时减少为43分钟(如图6所示)。

2.4已完成中观的计划并且将要进行仿真验证

通过对宏观的计算及仿真得出的结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中观的调度安排,其具体交通管制和调流如下。

2.4.1路的管制

交通管制区域划分:

交通封闭区:以奥体中心体育场为中心,天坛街以东(含天坛街),浑南三路以南(不含浑南三路),富民街以西(不含富民街),浑南中路以北(含浑南中路)为交通封闭区。交通封闭期间,除持有奥体中心体育场院内停车场通行证的车辆外,禁止其它车辆在此区域通行。其停车场允许vip车辆、媒体车辆、以及其中的场内大巴。

交通管制区:浑河大街以东(不含浑河大街),南堤中路以南(含南堤路),富民街以西(含富民街),远航路以北(不含远航路)为交通管制区。交通管制期间,除持有开幕式通行证的车辆、公交专线车辆,禁止其它车辆经此区域通行。

交通疏导区:沈苏快速路以东,文艺路以南,长青街以西,绕城高速公路以北为交通疏导区。交通调流期间,在此区域内特殊时段,采取指定路段单行,延长绿灯时间,分流,限制转向方向等方式疏导。

2.4.2停车场设置

奥体中心体育场内停车场:可停放车450辆,其中t1、t2、t3贵宾车辆、参赛运动员车辆、技术官员车辆在环廊西侧指定停车位停放;注册媒体车辆在西南侧指定停车位停放;赞助商车辆在环廊东南侧指定停车位停放;BoB媒体车辆在环廊南侧指定停车位停放;工作人员车辆在环廊东北侧指定停车位停放。奥体中心体育场周边停车场:奥体中心周边设置3处社会机动车辆停车场、3处非机动车停车场、1处公安车辆停车场、1处工作车辆停车场、3处公交车辆停车场及4处备用停车场,共计可停放各类机动车10320辆。其中1、2、3号社会停车场可停放5300辆。

2.4.3交通组织

1)青年大街:按6:2比例分配车道(由北向南2排车道;由南向北6排车道)。其中,由南向北不限制车辆通行;由北向南只允许持证工作车辆和公交车通行。对文化路立交桥实行由南向北单向交通组织;三好街至青年大街一段实行单向交通组织,逆向一排道只允许公交车通行。

2)浑河大街:按7:3比例分配车道(由南向北7排车道;由北向南3排车道)。此外,还要在浑河桥北桥头摆放指示标牌,指引由北向南前往机场方向的车辆经最左侧2排车道通行。

3)富民街:对富民街从文化东路以南实行由南向北的单向交通组织。

2.4.4车的配置

我们沈阳的全运会的运行中心、接待中心、新闻中心。官员村(含兴奋剂检测站)将为50余个代表团团部、1500人提供住宿、餐饮、会议等设施;运动员村具备接待约1.5万名运动员、教练员的能力;媒体村具备接待大约3500名注册记者的能力。则t4人数为2万人。预测t1~t3客户群将使用小客车约300辆,t4使用中巴车约200辆,t5使用公交车约600辆。

3.结论

本文针对城市大型活动的交通流疏散策略,将计划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等级,依次进行,提高了优化的准确率,在宏观计划中应用了重力模型四阶段法,同时用恩格尔系数计算法和人群比例系数计算法两种方法以验证方案的通用性,得出结论该方法在大型活动紧急疏散中切实可行,在transcad软件中静态仿真实现重力模型的“四阶段法”,在transmodeler软件中对交通流进行宏观的动态仿真,得出理论数据及交通流分配图,为沈阳市全运会的紧急疏散提供了一个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l]崔红军,陆建.人型活动交通管理措施及在十运会开幕式中的运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6(5):68-73.大学学报,2007,33(7):702-706.

[2]蔡先华,陆建.基丁GiS的大型活动交通组织模拟系统研究[J].测绘科学,2007(6):187-188.

[3]蒋光胜,胡红,杨孝宽.奥运应急交通疏散预案及仿真研究[C].大连:第六届交通运输领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90-95.

[4]许炎,荣建,刘小明等.奥运交通特点及对策研究[J/oL].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4):288-292.

[5]魏新宇.消防救援路径的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3.

[6]卢兆明,林鹏,黄河潮.基于GiS的都市应急疏散系统[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8(2):35.

[7]王先吕.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探讨[D].西安:长安大学,2003.

[8]张颖,基丁.最优规划的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研究及其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2005.

城市静态停车管理篇10

【关键词】城市停车难;应对;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小汽车家庭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已日益显现,尤其在车位配建不足的老城区尤为严重,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小区通道的停车现象逐步扩大,停车难正成为困扰各大城市管理者和群众的社会问题。从典型城市的案例入手对当前国内城市停车难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相关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成都市中心城区停车难现状

1.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成都市中心城区现有机动车停车泊位数50.3万个,其中路外备案停车场的泊位约47.8万个,占道临时停车泊位约2.5万个。路外停车场主要分布在三环路内外约28万个,一、二环路之间约11.1万个,一环路内约8.68万个。而同期中心城区汽车保有量却已突破100万辆,停车位缺口达50%以上,老居民院落配建车位严重不足,大量刚性停车需求不得不通过挤占小区通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解决。另一方面,住宅配建停车场、企业和单位停车场又呈现出“两多”现象,即住宅区车位白天空置多,企业和单位车位晚上闲置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2.技术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低

现有停车场中绝大部分除简单的自动计时收费功能之外,安防检测、泊车引导、取车提示、通卡支付、车位查询及预订等现代化管理与服务的功能还不具备,中心城区仅40余家停车场的运行信息实现了数据联网,所占比例仅1.5%;另有约30多家停车场虽在剩余空位信息,但还是独立运行的信息孤岛。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是空闲车位利用率低,另一方面则驾车人寻找车位困难。此外,车位难求还带来大量道路无效交通量,加剧交通拥堵。

3.经营主体多,行业自律性差

目前,成都市的机动车停车场总体上呈现主体多、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的格局。中心城区现有备案停车场约2624家,泊位数约47.8万个。其中,泊位数超过500个的特大型停车场229家,占总数量的8.7%;泊位数在500至300个之间的大型停车场231家,占总数量的8.8%;泊位数在300至50个之间的中型停车场1306家,占总数量的49.8%;泊位数小于50个的小型停车场约858家,占总数量的32.7%,中小规模停车场数量约2164家,超过总量的80%。停车场的经营者多由物业管理公司、停车管理公司或个体经营者与权属单位签订经营协议代管,构成复杂,从业人员在职业素养、服务意识、专业技能、政策把握等方面参差不齐,特别是部分停车场的权属单位或经营者受利益驱使,随意改变停车场使用性质,转而经营其他效益好、获利快项目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成都市尚未成立停车行业协会,行业自律性差,在停车行业发展“多、小、散、乱”的现阶段,政府部门因受制于财力和人员配置不足,规范管理力不从心。

二、城市停车难症结分析

无独有偶,上述成都市中心城区停车难所呈现的诸多现象在国内大中城市里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机动车停放问题已经成为了困扰广大市民和城市管理者的重大社会问题。事实上,城市停车难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交通管理的范畴,涉及中央及地方经济发展领域和行政事务管理的多个方面,具体为:

1.缺少战略规划指导

当前普遍存在的机动车停车设施不足的问题表面上是城市规划对于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前瞻性不够,应对不足所致。但追根到底,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缺少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指导。比如:国家的汽车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与倡导公交优先战略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如何平衡矛盾,积极应对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及停车难问题,不管是负责宏观经济调控的国家发改委还是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的住建部,至今尚未研究出台可延续的战略指导性意见。反观汽车产业大国东邻日本,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颁布《车库法》、《停车场法》、《道路交通法》等十余项法律法规,在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的初期,抓住了时机,为日本1965年以后汽车快速增长时期的交通规范化管理包括停车管理打下了基础。近年来,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因其产能大、需求高、见效快、拉动就业、财政增收等优势,在国家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受到不少二、三线城市的青睐。但地方政府对于汽车发展引发的城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停车困难等问题的解决似乎仅停留在以“以交通论交通”的层面,但全球多个城市的实践均表明交通问题的治理并不能仅靠强化交通建设与管理解决,还涉及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多个方面。

2.规划工作尚需加强

多数城市确立了“配建停车为主、专业停车为辅、占道停车为补充”的规划建设思路,但在具体操作环节,还未形成与发展思路相适应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例如,建设项目车位配建标准划分过于简单,住宅类的配建指标仅考虑到自有需求,但忽略了其配套营业房经营时派生的停车需求;商业项目的配建指标不按员工自有和社会外来两大需求分别配建,在机动车快速增长又缺少政策调控时,停车泊位供不应求的问题由此而来。另一方面,针对城市综合体、大型商场、娱乐设施、学校、医院等停车需求旺盛的特殊项目,在其配建停车位难以满足需求的条件下,缺少相应的机制在周边规划公共停车场作为补充,以致占道停车规模难以控制,周边交通出行环境不断恶化的后果难以避免。

3.配套政策缺失,专业停车场发展缓慢

在成都市现有2624家备案停车场当中,专业停车场数量极少,仅11家,共有泊位数2187个,占备案停车场总量的4‰。机动车停车场前期投资大,建设成本回收期长。据调查估算,专业停车场的建设成本约15万元/泊位(含100万/亩土地协议出让金),而中心城区执行市场调节价的专业停车场日均每车位收入仅20元,需20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成本。因此,建设和经营机动车停车场的市场积极性一直不高。目前天津、西安等多个城市为应对日趋严重的停车供需矛盾,相继出台了扶持专业停车场的若干项优惠政策,包括减免土地出让金、减免城市配套建设费和经营所得税、给予财政性补贴、简化建设审批程序等等,可在一定程度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对于缓解停车难起到积极作用。

4.价格机制有待优化

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已开始重视价格对交通管理的作用,纷纷制订了“白天高于夜间、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等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但对规范管理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其实质问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国内停车价格标准普遍偏低,这既是车辆拥有者的利益诉求,也有管理者认为商品价格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相当,停车收费不应偏高的管理思路所致;其二,包括成都市在内的国内不少城市对于停车收费均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定价三种管理模式,由此在同一区域存在价差较大的停车场,受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影响,自然出现一部分停车场供不应求、另一部分停车场利用率低的情况。笔者认为,在政府做不到公共资源和环境容量按需供给的客观条件下,对小汽车行停消费的定位应与水、电等居民基本消费品有所区别,小汽车出行带来的资源占用和空气污染等社会边际成本较高,停车收费理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既是香港、新加坡等、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历史经验的证明,也是对绝大多数不开车出行者的政策公平。同时,通过建立经营收益与投资回报相适应的价格机制,有效引导市场供需趋于平衡,才是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治本之策。

5.管理体制还需完善

在现有的行政管理格局下,城市机动车停车场的管理部门往往涉及国土、规划、建设、城管、公安、交通、物价、工商、地税、房管、公安消防等多个部门的职能工作,牵头管理部门因各地情况差异而各有不同。在此情形下,部门间的默契配合和开放的信息共享度往往是搞好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关键。以前述成都市的停车难问题为例,为改变结构性的停车矛盾,政府可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错时停车合作,但须负责产权管理的房管局与负责运营管理的交通部门相互之间开放信息,并协同制订有关管理细则,预防可能出现的小区治安隐患或协调错时停车合作双方之间的纠纷;负责路外占道停车的管理部门应与交通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坚决取消车位利用率低的路外停车场周边的占道停车,确保既有的停车设施得以有效利用;负责用地审批的国土部门应与规划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停车场用地的规划控制,严禁随意挪用、占用停车场规划用地的情况等等。

三、结论

1.停车作为交通出行的初始和末端环节,是交通运行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静态交通是否高效运转还会对动态交通造成极大影响。有关部委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及相关政策,对机动车发展制定战略性指导意见,用以指导各地包括静态交通在内的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地方政府需根据各地实际,按动静交通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出台切合本地实际的停车行业发展政策。

2.地方规划部门应创新工作方法,优化规划技术管理工作。宏观层面应按照以道路通行能力决定机动车发展规模的原则来确定停车设施总量需求并提前做好规划布局;中观层面要高度重视大型卖场、城市综合体、学校、医院、交通枢纽、大型公建场所的交通需求综合分析,充分发挥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作用,根据建设项目的使用性质和交通生成量,并结合周边公共交通资源条件,进一步细化停车设施配建指标的分类及标准设定;微观层面要开展住宅区临街商铺停车需求的分析研究,按照项目业主必须具备消化全部停车需求能力的原则核发规划设计条件,逐步改善商业、娱乐集中区域大量占用中小街道停车的情况。

3.按照公交优先发展的思路,建立与小汽车出行方式的定位相一致的价格管理机制,推动停车场的投资与收益相平衡的价格体系逐步成熟完善,充分发挥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力和作用,运用市场机制调控停车供需矛盾逐步趋于缓和。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条件下,政府可通过适度的行政干预,在供地、规划、建设、税收等环节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加大停车设施的供给。

4.重视现代科技对静态交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广停车行业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快停车场运行信息的联网建设和数据共享,将停车场的运行状况纳入计算机系统,逐步实现车位的户籍化管理。鼓励专业运营商加强停车信息诱导,开展车位的查询和预定业务,拓展公众信息服务范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推行行业资质认证和服务质量考评制度,推动停车行业发展向高水平迈进。

5.地方政府应鼓励和提倡单位与个人开展错时停车合作,并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保证错时合作停车模式得到具体落实,并实现规范管理。引导社会团体与个人开展网上握手协议等中介服务,充分挖掘现有停车资源,缓解城市停车的结构性矛盾。

6.完善并健全停车行业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在充分发挥部门各自的职能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协作与工作联动,切实做好停车场规划用地的控制,严格不得改变停车场使用性质的规划管理规定。整合有限的行政资源和执法力量对非法经营的停车场、未经审批的占道停车等违规、违法行为加大管理力度,逐步规范停车市场,切实保障停车人和守法经营者的权益,促进停车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城市公共停车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8―2010).

[3]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2009).

[4]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08).

[5]成都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2008).

[6]天津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2010.

[7]西安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2006.

[8]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1.

[9]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2010.

[10]广州市停车场建设与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2010.

[11[宁波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条例,2011.

[12]长沙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2011.

[13]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办法,2005.

[14]DonaldShoup,2011,theHighCostofFreepar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