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23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篇1

【关键词】小儿;慢性咳嗽;病因分析

慢性咳嗽是儿科的最常见临床症状,小儿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多样且与成人存在很大不同,并且不同年龄阶段小儿慢性咳嗽的患儿也有很大差别。如不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诊断存在一定困难[1]。因此,作者总结本院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本院儿科2012年3月~2014年2月期间就诊的30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其中男17例,女13例,6岁6例。作者认为咳嗽症状>4周为慢性咳嗽。

1.2方法根据2007年12月制定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的诊断程序,对入选者:①详细询问病史,尽可能寻出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病因,注意咳嗽的性质,咳嗽的诱发因素及咳嗽的伴随症状,了解基础病史;②体格检查包括肺部及心脏的听诊,评估小儿生长发育情况、呼吸频率及胸廓有无畸形;③根据病史及查体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包括胸部X线、胸部Ct检查,必要时行鼻窦Ct检查,肺功能测定及支气管镜,痰液或支气管灌洗液的细胞学检查,ppD皮试,血清ige测定等等检查。

2结果

30例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呼吸道炎症后咳嗽11例(36.67%),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23.3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6例(20.00%),胃食管反流性咳嗽4例(13.33%),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1例(3.33%),先天性呼吸道疾病1例(3.33%)。

3讨论

慢性咳嗽是儿科的最常见临床症状,儿童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多样,小儿生理特点与成人的差别导致小儿咳嗽特点与成人存在很大不同,并且不同年龄阶段小儿慢性咳嗽的患儿也有很大差别。作者的研究资料显示,呼吸道炎症后咳嗽是小儿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咳嗽症状持续超过4周可考虑呼吸道炎症后咳嗽,许多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均可导致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的感染导致气道上皮完整性破坏,气道炎症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可引起持续的咳嗽。患儿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咳嗽呈刺激性咳嗽,常带有白色黏痰,胸片及肺通气功能检查常无异常,病程常不超过8周。

咳嗽变异性哮喘也是引起儿童咳嗽的常见病因,临床上无感染病史及感染征象,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运动及遇冷空气后咳嗽加重,常有过敏性疾病史,支气管激发试验呈阳性,持续咳嗽时间常>4周,必要时可行过敏原检测。各种鼻炎、鼻窦炎、咽炎等鼻咽部的上气道疾病也可引起鼻腔分泌物通过鼻后孔倒流至咽部引起慢性咳嗽,既往称为鼻后滴漏综合征,此类患者常有鼻塞、流涕及咽喉部不适,鼻窦区有压痛,查鼻窦X线光片或Ct片可进一步明确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常在婴幼儿期发生,随年龄增长自然缓解,症状大多出现在饮食后及喂养困难患儿,由于婴幼儿胃食管发育不完整及功能紊乱所致,呈阵发性咳嗽,多发生于夜间,多伴有上腹部或剑突下不适及胸骨后烧灼感,可导致患者生长发育延迟[2]。

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还有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先天性呼吸道疾病、心因性咳嗽、异物吸入及药物诱发性咳嗽等,小儿生长发育较快,每个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也不同。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断,需详细的病史问诊及体格检查,根据治疗反应及随访进一步确定咳嗽的病因。诊断程序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见病到少见病,一定要注意详细询问病史的重要性。一旦明确的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就迎刃而解了,治疗过程中注意祛除或避免诱发咳嗽因素的重要性。

总之,小儿慢性咳嗽,寻找出病因非常重要,由于病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临床医师应充分了解我国尤其是本地区慢性咳嗽的病因,依据指南提供的诊断流程,做到仔细认真,考虑全面才能明确诊断,从而做到对因治疗[3]。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4-107.

[2]定国芳,万伟琳.小儿慢性咳嗽.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9,22(1):15.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篇2

慢性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时常见的主诉症状,但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常被认为属感染疾病(如支气管炎),而随意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1]。现对近2年来本科诊治的56例儿童慢性咳嗽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诊治现状,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慢性咳嗽的认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本科门诊及住院胸片正常的慢性咳嗽患儿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1~14岁,平均(9±3)岁。所有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检查,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测定,选择性行副鼻窦X线或Ct检查、支气管激发或舒张试验、过敏原检测、最大呼气流量(peF)测定,部分病例做24h食管pH测定、胃镜鼻咽镜检查。根据以下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并在特异性治疗有效后作出最后的病因诊断。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咳嗽以清晨或改变时明显,咽部有异物感(感觉有东西滴入喉咙,经常需要清喉),有鼻塞、流涕和咽痒,鼻窦区有压痛或鼻窦Ct提示有鼻窦炎或鼻咽镜提示咽壁淋巴滤泡增生,有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史。胃食管反流病(GeRD):阵发性咳嗽(多发生于进食后和夜间),反酸、中上腹或剑突下不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24h食管pH测定及胃镜提示有胃食管反流。咳嗽变异型哮喘(CVa)[2]:持续咳嗽4周以上,清晨和(或)夜间发作,运动后咳嗽加重,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支气管扩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症状明显缓解,有过敏性病史包括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阳性家族史,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感染后咳嗽: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干咳或刺激性咳嗽4周以上,胸片检查无异常,血清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抗体阳性。

1.2治疗方法

采用特异性治疗。pnDS:鼻腔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50μg,2次/d,每次1喷,联合0.2%麻黄碱鼻腔滴入,晚上1次,2滴/次;有鼻窦炎者,应用抗生素3周以上。GeRD:调整生活饮食习惯辅以药物治疗,雷尼替丁3~5mg/(kg·d),2次/d,联合胃动力药多潘立酮0.3mg/(kg·d),3次/d,用药时间3个月以上。CVa: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并口服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合并2种以上病因者给予联合治疗。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10mg/(kg·d),3~4周。所有患者均未使用非特异性镇咳治疗。

2结果

咳嗽变异性哮喘20例(35.71%),其中1~3岁1例,3~6岁7例,6~14岁12例;8例有夜间干咳加剧的特点,随访8个月后有4例出现喘息症状。鼻后滴漏综合征13例(23.21%),其中3~6岁6例,6~14岁7例。胃食管反流7例(12.50%),其中1~3岁4例,3~6岁2例,6~14岁1例。感染后咳嗽12例(21.43%),其中1~3岁6例,3~6岁4例,6~14岁2例;支原体抗体阳性10例(17.86%),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2例(3.57%)。支气管异物2例(3.57%)。心源性咳嗽1例(1.79%)。56例慢性咳嗽患者中11例为几种病因引起(占19.64%),其中2种病因同时存在8例,3种或3种以上病因同时存在3例,均为CVa、pnDS和/或GeRD合并存在。明确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治疗,89.28%(50例)的患者在1~2周内咳嗽症状消失。1例肺吸虫病明确病因后予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后咳嗽痊愈。仅8.92%(5例)的患者3~6周后咳嗽症状才逐渐控制,主要是pnDS及慢性咽炎等病例。

3讨论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能清除气道分泌物和异物,阻止呼吸道感染的扩散,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最常见的疾病主诉之一。但临床上咳嗽的病因繁多,不同年龄段的病因亦不尽相同,本资料显示1~3岁以感染后咳嗽及GeRD为主,3~6岁感染后咳嗽、CVa、pnDS为主,而6~14岁以pnDS和CVa多见。临床上对慢性咳嗽病例在病因未明确前,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使用了大量抗菌药物或为了明确诊断进行了多项检查,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也加重了病家的经济负担。应该重视X线胸片无明显病变的慢性咳嗽这一临床常见而又易被忽视的咳嗽类型的病因诊断,辅助检查应结合年龄特点强调由易到难,由常见病到少见病,避免大撒网式检查,以减少病家的医疗支出。提高临床医师对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水平十分迫切,亦十分必要。

长期以来,凡是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习惯地认为是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其实咳嗽的病因十分复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各种肺部基础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如支原体感染、肺结核、肺部肿瘤等,另一类为未见明显肺部基础病变的慢性咳嗽,如pnDS、CVa、GeRD等。因为咳嗽感受器不仅存在于气管、支气管等呼吸系统部位,食管、副鼻窦、咽喉、外耳道、胸膜、心包等部位亦有咳嗽感受器的分布,上述系统或部位的病变均可能产生咳嗽症状。因此,在寻找慢性咳嗽的病因时,不仅仅局限于在呼吸系统部位,还要注意鼻咽和消化道部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有胃食管反流、慢性鼻窦炎引起的慢性咳嗽。本资料显示慢性咳嗽的病因中CVa最多(占35.71%),其次pnDs(23.21%)。CVa、pnDS、GeRD为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且三者之间相互合并存在的可能性较大。

儿童呼吸道感染后,由于其免疫功能不成熟,机体清除病原体能力不足,造成长期携带状态。本资料显示感染后咳嗽中支原体抗体阳性10例,可能未予支原体抗体检测及治疗不彻底有关,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是感染后咳嗽的常见原因[3]。临床上反复咳嗽,喘息发作,胸片又无明显改变,应常规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抗体。

总之,咳嗽是患儿常见的主诉,但咳嗽,特别是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病因,同时慢性咳嗽除与呼吸系统有关,还与鼻咽喉、消化系统有关。

【参考文献】

1moriceaH,FontanaGa,SovijarviaR,etal.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chroniccough.eurRespirJ,2004,24(3):481~492.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篇3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临床流行病学;症状分型;诱因;临床特点

慢性荨麻疹(CU)是皮肤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病症,临床表现为血管、黏膜或皮肤的炎性充血的或组织内水肿,病因较为复杂。与国外的慢性荨麻疹流行病学报告相比,目前国内关于该病的研究相对较少[1]。本研究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流行病学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共242例,男女比例135:107,年龄13~73岁,平均(36.48±2.57)岁。按年龄划分:其中12~20岁32例(13.22%),21~30岁71例(29.34%),31~40岁74例(30.58%),41~50岁24例(9.92%),51~73岁41例(16.94%)。按病程划分:病程0.5~1年143例(59.09%),病程1~5年62例(25.62%),病程5~10年23例(9.50%),病程>10年13例(5.37%)。

1.2方法依据wao制定的CU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研究问卷表,由经相关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询问,问卷中的调查项目包括患者基本资料、首次发病年龄、发病诱因、是否伴血管性水肿、临床分型等,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与统计。

1.3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自发性荨麻疹(CSU)、皮肤划痕症及其他荨麻疹等不同荨麻疹临床分型的病例数。将患者按是否伴血管性水肿进行分类,对比其临床特点,包括CSU风团程度,风团的持续时间,瘙痒程度等。观察疾病诱因,包括饮食、药物、感染、物理因素、精神压力及其他。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

1.4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以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以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以χ2完成检验,p

2结果

2.1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型所有24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CSU患者最多,共127例(52.48%),其次为皮肤划痕症患者52例(21.49%),水源性荨麻疹1例(0.41%),日光性荨麻疹2例(8.26%),接触性荨麻疹1例(0.41%),未出现震动性、运动诱发性及延迟压力性荨麻疹患者。

2.2所有患者的疾病诱因统计结果所有242患者中31例有家族病史:CSU21例(8.67%),胆碱能性荨麻疹1例(0.04%),寒冷性荨麻疹2例(8.26%),皮肤划痕症7例(2.89%)。所有典型诱因中,物理因素是造成CU的主要原因,共有43例(17.77%),其次为精神压力,共19例(7.85%),另有54.13%的患者诱发因素不明显(见表1)。

2.3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对比不伴有血管性水肿与血管性水肿临床特点,可得血管性水肿患者的风团持续时间显著长于不伴有血管性水肿的患者(p0.05),见表2。

3讨论

CU是临床的常见病症,由肥大细胞脱颗粒机制释放介质(如组胺)引起,属速发性的变态反应,该病的诱发原因较多,且病程至少为6w,具一定复杂性。由此本研究选取242例CU患者,依照wao制定的临床流行病学问卷表对其病症进行调查,实现对该病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本研究选取的患者在个人基本资料(职业、学历、年龄、收入)上与国外报道相一致[3]。

观察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型结果,可知CSU的患者最多,共127例(52.48%),其次为皮肤划痕症患者,水源性、日光性及接触性荨麻疹患者数量较少,说明自发性荨麻疹是慢性荨麻疹中的常见临床分型,提示皮肤出现暂时性的炎性充血是目前慢性荨麻疹的主要并发原因。观察所有242例患者的疾病诱因统计结果,可得54.13%的患者诱发因素不明显,说明CU病因具有一定复杂性,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难以得到明确的结果;其余患者则主要为物理因素诱发,例如冷、热环境刺激,过度日晒及压力或摩擦等,对患者的皮肤及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伤,引发慢性荨麻疹。另外,少数患者存在荨麻疹家族病史,其中以CSU最多,国外相关研究的结果则以过敏性鼻炎为主,产生出入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等地域差异。

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可得血管性水肿与非血管性水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显著差异,且所有患者在相同症状的不同程度中变化幅度较大:CSU风团程度均以中、重度为主,所占比例均>50%;大部分患者的风团持续时间均

综上所述,慢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群体,疾病诱发原因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常伴血管性水肿;通过分析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流行病学,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健,等.581例慢性荨麻疹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安徽医学,2014,35(03):335.

[2]张国建,王晓燕.69例慢性荨麻疹临床分类及治疗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2):957-959.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篇4

【关键词】耳鼻喉科;慢性咳嗽;病因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ntdiseasescausedbychroniccoughcausesandtreatmentefficacy.methods:50casesofentdiseasescausedbythepatientswithchroniccoughtoourdepartmentofourhospitalfromaugust2008toaugust2012wererandomlyretrospectivelyanalyzed.Chroniccoughforinducingthedistributionofentdiseases,chroniccoughthedistributionofetiology,clinicaltherapywereanalyzedandstudied.Results:(1)entdiseasesinducedbychroniccoughincludechronicsimplerhinitis(accountingfor36.00%),allergicrhinitis(22.00%),chronicinflammationofthenasopharynx(20.00%),sinusitis(representing22.00%);(2)thedistributionofcausesofchroniccough:coughvariantasthma(18.00%),stomach-esophagealrefluxcough(GeRC)(30.00%),postnasaldripsyndrome(pnDs)(accountingfor22.00%),coughafterinfection(accountingfor12.00%),laryngealcough(18.00%);(3)bythetripledrugtherapy,thenumberofpatientscured15cases(30.00%),theeffectivenumberofpatients32cases(accountingfor64.00%),clinicaltotaleffectiveratewas94.00%.Conclusions:entdiseasescausedbymanycausesofchroniccough,agreaterimpactonpatients,andshouldthereforepayattentiontotreattheminatimelymannerinordertoeffectivelycontrolthediseas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

【keywords】ent;chroniccough;etiology:;

【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80-02

咳嗽是呼吸内科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慢性咳嗽指的是患者在咳嗽时间超过3wk,反复性发作,但是未出现明显的肺部疾病。对于慢性咳嗽引起的病因非常多,一般呼吸内科临床医生常常应用止咳消炎的方法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治疗,一部分患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1],而另外一部分患者则并未见好转。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临床医生忽略了慢性咳嗽的致病因素,且并未对其进行对症治疗[2]。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三联药物疗效对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尤为显著。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到我科就诊的50例耳鼻喉科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71岁,平均(44.50±11.02)岁;病程2个月~17年,平均(54.01±5.66)个月;咳嗽均在3周以上,且反复性咳嗽,并无咳血,患者均未出现慢性呼吸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慢性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经过X线检查,胸部未见有异物,通过相关治疗,病情并未好转。

1.2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口服4mg的氯苯那敏,每晚1次;氨茶碱0.1g,3次/d;同时,给予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5mL+20mL的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每次雾化治疗时间为20min,1次/d。仪器为北京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YC-800超声波雾化器。本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d,每次雾化治疗之后应漱口,且应禁食2小时。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睡眠改善状况进行密切地观察,是否出现头晕、呛水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并发症。疗程结束当日应对患者咳嗽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

1.3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2)有效:咳嗽频率明显减少,程度缓解,且每次咳嗽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3)无效:咳嗽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是有加重的发展趋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3]。

1.4观察指标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慢性咳嗽病因的分布情况、临床治疗疗效。

1.5观察指标本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及分析。

2结果

2.1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分析见表1。由下表可知,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有慢性单纯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咽部慢性炎症以及鼻窦炎,其中慢性单纯性慢性鼻炎构成比最大,为36.00%。

表1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

2.2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分布情况分析见表2。由下表可知,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感染后咳嗽(piC)以及喉源性咳嗽(LC),其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所占比例最大。

表2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分布情况

2.3本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分析见表3。由下表可知,本组患者经三联雾化法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4.00%(47/50)。

表3本组慢性咳嗽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分析[n(%)]

3讨论

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十分繁杂,对其病因加以明确是成功治疗该病的关键之处。近年来,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几乎全部慢性咳嗽疾病均可作出病因学分析与诊断,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包括[4]: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感染后咳嗽(piC)和喉源性咳嗽(LC)等。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咳嗽属于“内伤咳嗽”的范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在对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进行明确的基础上,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对其病因的机制及发病特点进行分析,掌握疾病的传遍规律等,针对不同症候特征进行特异性的中西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治疗为目前最佳的选择方法[5]。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氯苯那敏、氨茶碱、利多卡因三药联用[6],可能起到协同作用,针对发病机制治疗,因而能快速消除顽固性咳嗽症状,避免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利多卡因吸入后,在咽、喉和气管等黏膜表面产生麻醉作用,故在治疗后2h内不能进食,以免引起呛咳;对合并严重心脏、肝脏疾患者因可能发生利多卡因中毒反应,故慎用。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的分布情况、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分布情况、本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等。结果表明:诱发慢性咳嗽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有慢性单纯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咽部慢性炎症以及鼻窦炎,其中慢性单纯性慢性鼻炎构成比最大,为36.00%;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感染后咳嗽(piC)以及喉源性咳嗽(LC),其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所占比例最大;本组患者经三联雾化法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4.00%(47/50)。

综上所述,耳鼻喉科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众多,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因此应该注意对其进行及时地治疗,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王文,周文光.王廷芳.非侵袭型鼻窦曲霉病12例报告.[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9,7(2):236-237.

[2]朱冠龙.沈小华.江德胜.等.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16例报告[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9,13(4):496-497.

[3]张呼和,白文忠,王向东.变应性鼻炎对下气道反应性影响初探[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35(sup.5):1-2.

[4]顾之燕.呼吸道炎症反应[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10.36(3):397-398.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篇5

关键词:慢性咳嗽;诊断;治疗

慢性咳嗽是内科门诊的常见病症,我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2009版)指南》指出[1],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咳嗽时间>8w,胸部X线无明显异常。由于慢性咳嗽病因复杂,涉及呼吸、消化、心血管及耳鼻喉等多学科领域,加之临床非专科医生对慢性咳嗽认识不足,致使大量慢性咳嗽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冶。现将2005年1月~2012年3月诊冶的126例慢性咳嗽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6例为本人2005年1月~2012年3月门诊及住院部诊冶的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75例,年龄17~73岁,咳嗽时间3个月~5年,中位咳嗽时间8个月,所有患者符合慢性咳嗽诊断标准,并排除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和其他明确的心肺疾患,并排除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

1.2方法采用irwin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程序+诱导痰细胞检查[2],分析并查找病因:①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检检查,对咳嗽伴胸闷、气短,且咳嗽以夜间和运动后明显,伴有过敏史和(或)家族史者,常规拍x线胸片,胸片正常,体检检查无异常者,则行肺通气功能检查+气道反应性测定,本组气道反应性测定87例,激发试验阳性51例(其中4例为4%高渗盐水激发阳性,其余为乙酰甲胆碱激发阳性,为在上级医院检查),舒张试验阳性3例,气道反应性判定阳性者诊断为咳嗽型哮喘。气道反应性测定阴性者行高渗盐水痰诱导检查,本组患者行痰诱导检查33例,阳性15例,其中3例同时激发试验阳性,诊断咳嗽型哮喘(CVa),余12例激发试验阴性诊断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②如病史、查体提示鼻后滴综后征,行耳鼻喉专科体检,必要时拍鼻窦X线片或鼻窦Ct检查。③因我院不能开展食道24hpH值监测,有明显反酸、胸骨后烧灼感,餐后咳嗽者,行胃镜检查或抗反流治疗,治疗有效则考虑胃食管反流性咳嗽。④病因仍不明确者,据病史选择纤维支气管镜、胸部Ct、心脏彩超等检查。

2结果

2.1最后诊断本组126例经以上诊疗程序,确诊CVa54例,占42.9%,鼻后滴综合征33例,占26.3%,胃食道反流性咳嗽18例,占14.3%,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12例,占9.5%,支气管内膜结核4例,左心功能不全2例,喉癌1例,气道异物1例,支气管癌1例。

2.2治疗方法明确诊断为CVa54例,均予以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及吸入表面激素治疗,症状明显缓解后停服支气管扩张剂,嘱患者继续吸入表面激素,门诊随诊调整表面激素用量。33例鼻后滴综合征中,过敏性鼻炎7例,血管运动性鼻炎2例,慢性鼻炎、鼻窦炎21例,鼻息肉3例,予以血管收缩剂滴鼻及鼻吸入表面激素治疗,4w后28例症状完全缓解,继续鼻吸入表面激素治疗。2例鼻息肉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建议手术治疗,3例严重鼻窦炎合并鼻甲肥大者建议到耳鼻喉科进行专科治疗。12例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患者予以泼尼松片20mg口服,1次/d,1w后渐减量,治疗1月后,症状消失停药。18例可疑胃食道反流性咳嗽患者行胃镜检查,10例提示食道反流,均予以诊断性抗反流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本组另有9例经以上检查不支持诊断,1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有冠心病多年,行心脏彩超检查示左室eF值

3讨论

咳嗽是常见呼吸道症状,因咳嗽症状而就诊者可占呼吸专科门诊患者的80%以上[3],多数咳嗽经治疗后症状很快消失,但相当部分患者咳嗽症状持续存在。随着近些年对慢性咳嗽病因研究的进展及我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2009)版指南》的制定,慢性咳嗽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生,尤其是呼吸科医生认识和重视,使更多患者得到了正确及时的诊冶。慢性咳嗽具有以下特点:①此类咳嗽伴随症状少,x线检查正常,诊断线索少[4];②有特殊的病因分布,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频率国内外文献报导有所差异,国内报道也存在一定地区差异,但初步研究表明,国人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eB)、CVa、鼻后滴综合征、胃食道反流性咳嗽,这些病因占慢性咳嗽病因的63%~94%[5]。本组126例慢性咳嗽中,咳嗽型哮喘占42.9%,鼻后滴综合征占26.3%,胃食道反流占14.3%,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占9.5%。

慢性咳嗽的诊断程序,我国指南指出应根据病史选择相关检查。通过询问病史可以得到一些诊断线索,选择针对性检查。胸部X线检查为慢性咳嗽常规检查,胸片有明显病变者,可根据病变的形态、性质选择进一步检查。胸片无明显病变者,如有吸烟、环境刺激物或服用aCei,则戒烟、脱离刺激物的接触或停药观察4w。若咳嗽仍未缓解或无上述诱发因素,则根据病史特点按以下病因诊断程序进行检查。嗜酸粒细胞支气管炎和咳嗽型哮喘是慢性咳嗽的两个最常见的病因,痰诱导细胞学、肺通气功能和气道反应性检查是诊断eB、CVa的关键方法,且以上检查已基本普及,可作为慢性咳嗽的一线检查[6]。如有明显夜间咳嗽,应高度怀疑咳嗽变异性哮喘,由于气道高反应性是CVa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支气管激发试验是CVa的重要诊断手段[7]。若结果阳性,对CVa诊断的敏感性可达80%~90%,结果阴性基本上可除外CVa,支气管舒张试验主要适用于肺功能已经有明显下降者。如果肺通气功能正常、激发试验阴性,诱导痰检查嗜酸粒细胞增高,可初步诊断为eB,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是诊断eB最关键的手段。因为鼻后滴综合征有相关病史,只要医生对该病有足够认识,就能通过询问病史获得初步诊断,予以相应治疗,必要时建议患者到耳鼻喉专科检查、治疗。GeRC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进食诱发咳嗽或进食后咳嗽加重,伴有反流相关症状者,应考虑进行24h食管pH值监测,24h食管pH值监测费用高,基层医院多未开展,可结合病史拟诊,予以制酸、抗反流等诊断性治疗,患者症状多能缓解。通过上述检查仍不明确诊断者,需考虑一些相对少见和罕见的慢性咳嗽病因,如支气管癌、支气管内膜结核、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结石病、左心功能不全等,根据情况选择高分辨率Ct、纤维支气管镜、心脏超声、mRi、自身抗体等检查,以免延误诊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2]BockJm,BurtisCC,poetkerDm,etal.SerumimmunoglobulinGanalysistoestablishaDelayedDiagnosisofChronicCoughduetoBordetellapertussis[J].ot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2012,146(1):63-67.

[3]何权瀛.不断提高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水平[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2):5-7.

[4]赖克方.慢性咳嗽病因诊断-解读中国《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国社区医师,2009,2(7):16.

[5]余莉,魏为利,吕塞静,等.慢性咳嗽病因变迁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14-417.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篇6

什么是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本病极为常见,多见于成人,病程长,症状易反复发作,治疗困难,不易治愈。

病因是什么?

引起慢性咽炎的原因很多,如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而转为慢性,各种口鼻部疾病及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如牙周炎、慢性扁桃体炎的直接蔓延,鼻腔、鼻窦、鼻咽部炎症)刺激而产生的炎性分泌物流入咽后壁等,长期张口呼吸,吸入或食入刺激性物质(如烟、粉尘、有害气体及酒、辛辣食物等),都是常见的致病因素,其中吸入性刺激影响最大。

此外,贫血、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内分泌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维生素缺乏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也容易引起慢性咽炎。最近,有研究表明,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到咽部,对咽黏膜产生刺激,可导致反流性咽炎,这也是引起慢性咽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应引起重视。

有哪些症状?

慢性咽炎可分为单纯性、肥厚性、萎缩性、干燥性与反流性等类型,症状大致相同,如咽部有不适感、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刺激感,有时还有微痛感等。患者常因黏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而在晨起时出现较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但常无痰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并伴有恶心。萎缩性咽炎患者有时还可咳出带臭味的痂皮。上述症状常在用嗓过度、气候突变、吸入干热或寒冷空气时加重,尤以干燥性咽炎和萎缩性咽炎的症状更为明显。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篇7

关键字:慢性咽炎危害性中药利咽解毒汤加咽后壁注射疗法

多种细菌可引起咽炎,但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它产生的内毒素进入到人体内,与免疫淋巴细胞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是血液中的一种“自由基”),这种抗原抗体复合物,随着血流与它有称和力的组织细胞如鼻粘膜、心瓣膜、关节囊滑膜、肾小球血管基底膜、支气管内膜、肠粘膜的上皮细胞相结合,导致这些组织细胞变性硬化,结缔组织增生,造成功能障碍而成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气管炎、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慢性结肠炎等。很多疾病又可诱发和加重慢性咽炎如:鼻炎、副鼻窦炎、贫血、消化不良、心脏病,慢性气管炎、肝硬化、都可诱发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如果不彻底治愈,而由慢性咽炎导致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也是永远治不好的。很多医生就是忽略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不要做头痛治头,腿痛治腿的医生。

慢性咽炎本来是很容易诊断的,张口一看就可明确诊断的疾病,到了医院就复杂化了,病人一说嗓子痛,有点咳嗽,医生就会开一大堆化验单、透视单等进行检查,就是不注意检查病人的咽部或者不很认真检查,因为没有光源(手电筒)和压舌板是很难看清楚咽后壁的病变。医生看到各种化验和透视无异常时,就很容易把慢性咽炎病人误诊为感冒。把慢性咽炎当成感冒进行治疗当然难于治愈了。

有个病人每隔10天半个月发病一次,每个月都要上医院看病1-2次,问医生:我为什么老爱“感冒”?医生说:是因为你身体的免疫功能太差。所以易感冒。其实病人除有慢性咽炎外没有其他疾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与朋友一起聚会时,得知自己的慢性咽炎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于是按照朋友的介绍找到我诊所,经用“中药利咽解毒汤内服加咽后壁注射疗法”治疗4次便彻底治愈。再无复发现象。此疗法效果很好,很受欢迎。

我的论文:“中药利咽解毒汤内服加咽后壁注射疗法治疗急慢性咽炎679例疗效观察”一文被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北京联康中西医学科研中心共同推荐参加了2002年3月18日在德国召开的“柏林第二届国际优秀科技成果发展协作会议”获优秀医学论文奖。并发表在《柏林国际医学优秀科技论文选编》中。

因慢性咽炎导致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青少年及中年人患者随着慢性咽炎的治愈,其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也彻底治愈的患者也为数也不少。依我观察,多数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疾病的患者大多数都有慢性咽炎的病史。

因此,重视慢性咽炎的防治是预防多种疾病发生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是极其有效的方法。慢性咽炎和扁桃体炎在风湿病、急性和慢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两者又往往是严重伤害病人身体健康,严重影响生产的疾病。

慢性咽炎常波及咽鼓管发炎引耳鸣、耳聋、甚至引起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流脓严重影响听力,有中耳炎的青少年,严重响学习和进步。所以,防治慢性咽炎和扁桃体炎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多人认为慢性咽炎是不能根治的,这是错误的认识。彻底治愈慢性咽炎己成现实,慢性咽炎不能根治的历史己过去。

1、慢性咽炎的临床表现:慢性咽炎是指咽腔部粘膜出现充血、水肿,或粘膜萎缩,淋巴滤泡增生肿大,咽部有粘稠分泌物渗出,导致咽痛、咽干、咽痒、灼热感、异物感,因粘稠分泌物刺激引起短而频的咳嗽,常呈干咳无痰。症状反复发作,称之为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是可以彻底治愈的。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咽和喉是胃、肺之通道,又是诸经循行交会之处,故咽喉除与胃、肺直接相关外,并与其它脏腑经络有联系。引起咽喉疾病的原因多为外感六淫,其主要为:风燥、火邪侵袭,或者肺、肾虚火上炎,以及精神刺激气郁痰结所致。咽喉病常见证候:咽喉红肿、咽痛、咽痒、咽干、音哑,咽部异物感,腐烂、化脓、颗粒形成或生白膜等。

2、慢性咽炎病因:本病的病因非常复杂,常与饮食、工作环境、气候变化、身体素质弱、免疫功能低及全身性的慢性疾病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经常进食有刺激性的辣椒、烧烤、烟酒等食物或在有刺激性气体和灰尘较多环境工作,用嗓子多的教师、歌唱者。在空气干燥的秋冬季节。有慢性鼻炎、副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和气管炎者。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都是引起慢性咽炎的常见病因。但是,这些都不是直接的原因,其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致病菌侵入到咽部粘膜下引炎症反应,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导致慢性咽炎形成。

3、病机病理:咽腔从解剖上来说,为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通路,上起颅底,下致第六颈椎(食道上口水平)上宽下窄呈漏斗状。咽腔又分三部分:鼻咽部(软腭游离缘以上部分为鼻咽部);口咽部(软腭以下至会厌上缘平面以上的部分);喉咽部(会厌以下部分)。慢性咽炎的病变主要为咽部粘膜、淋巴组织及粘液腺的慢性炎症。病变可波及整个咽部亦可局限于咽的某一部分。中医对本病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血充气聚,则咽喉红肿。气血壅滞不通,则咽喉痛。风袭咽喉正邪相搏,则咽痒。津液不濡,则咽喉燥。风袭声门或声门损伤则音哑。气痰郁结则咽部有异物感。热毒蕴积,血肉腐化,则腐烂化脓。气火熏灼,则凝成颗粒。急性咽炎中医称“咽关红肿”。慢性咽炎中医无相应的病名。根据症状,干燥明显者称为“咽干”,有颗粒者称为“气子”有异物感者称为“咽喉不利”。中医称“斗底”有“气子”即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

4、慢性咽炎分型:

慢性咽炎分三型:慢性单纯型、慢性肥厚型、慢性萎缩型。各型病理改变分述以下:

4-1慢性单纯型:病变主要在咽部粘膜层,粘膜呈慢性充血,粘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

4-2慢性肥厚性:咽部粘膜肥厚充血,粘膜有广泛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咽后壁可见颗粒状的淋巴滤泡增生肿大,淋巴滤泡破裂后有黄白色的渗出物。咽部两边侧索囊亦肿大。肥厚型慢性咽炎患者侧索囊明显肿胀者睡觉时常哼声如雷,影响他人睡眠。

4-3慢性萎缩型:病变表现为咽部粘液腺分泌明显减少,分泌物稠厚而干燥,粘膜下组织逐渐机化和萎缩变薄,咽后壁可见黄白色颗粒状淋巴滤泡和痂皮附着,常有明显的口臭。本型常为萎缩型鼻炎蔓延之结果。

5、临床症状:各型慢性咽炎的临床症状大致相同,但常因人而异,一般都有咽部不适感、异物感、咽干、咽部灼热感或刺激微痛感,由于稠厚的分泌物刺激常引起短而频的咳嗽,呈干咳无痰。若炎症波及咽鼓管或中耳可出现耳鸣和听力障碍。炎症向下蔓延至喉部可出现声音嘶哑现象。如果出现皮下结节或关节红、肿、热、痛现象,则说明患者己并发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此时必须同时治疗风湿病和慢性咽炎。否则,风湿性关节炎是很难治愈的。因为引起慢性咽炎的链球菌产生的内毒素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源源不断的输入受损的关节内,使其病变不断加重。所以,只有彻底治愈慢性咽炎后,清除了血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才能彻底治愈风湿性关节炎。

6、检查: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步骤,医生必须亲自动手检查病人的口腔和咽部粘膜。往往让病人张口、压舌只可清楚观察到咽部、咽后壁的病变情况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但是,病人到了医院里看病就复杂化了,医生根据病人有咽痛和咳嗽症状且常发作,一些医生不是首先检查病人的口咽部,而是要先让病人去作各种不必要的化验和理化检查。当各项检查无异常结果时,就草率地下诊为“感冒”,但是按感冒下药就是治不好。这无形中给病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加重了病人的负担。更重要的是给病人造成误诊,延误了病情,失去了治疗的最好时机。

7、慢性咽炎的诊断:

7-1根据病人症状:咽部不适感、微痛感、异物感、咽痒感、灼热感、干燥感、经常出现短而频的咳嗽。

7-2可以说不需要任何化验和理学检查,只靠一把手电筒和一个压舌板就可完成诊断检查的步骤。如发现咽部粘膜呈慢性充血,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肿大或见粘膜干燥、萎缩变薄、或见粘膜有分泌物或有痂皮附着、或咽部侧索囊充血肿胀即可做出诊断。

8、慢性咽炎的治疗慢性咽炎历来被认为是难治性慢性病之一,治疗方法甚多。实践告诉我们,治疗方法越多的疾病,就越难于根治。

8-1药物治疗:内服药:西药种类繁多,多种抗菌素的说明书上都标有治疗咽炎的功效。广告也做得火红。但是用起来疗效都不理想甚至越服抗药性越强。最后使病人失去治愈的信心。

8-2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日益增多,如激光、微波、冷冻疗法,电烧灼等新技术的出现对治疗慢性咽炎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这些新技术对慢性咽炎的疗效也不令人十分满意。而这些激光、冷冻和电灼疗法,在治疗时对咽部粘膜的损伤太大,常常造成粘膜溃疡,经久不愈,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我认为接受此疗法应慎重,此方法不宜提倡。

作者自1994年开始,应用中医的理论,西医的技术,中西医结合探索出一条治疗急、慢性咽炎的新路子。在众多的古代中医古籍中搜集到数百条处方,从中筛选出由15味中药组成的合方,自命名为“利咽解毒汤”,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减轻症状效果很好,但是对消除咽后壁的淋巴滤泡不理想。后来我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病,在关节腔内注射药物的启示下,想到了是否可以用抗风湿的药物注射到病人的咽后壁的粘膜下来治疗慢性咽炎?我自己也有慢性咽炎就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结果效果非常好,我自己多年的慢性咽炎经治疗3次就痊愈了。以后我就运用此方法给慢性咽炎患者治疗,治一个好一个,治愈后的病人互相转告,就这样就医的慢性咽炎患者越来越多,现在治愈的慢性咽炎患者己超过千例。一般急性咽炎治疗1-2次加内服中药利咽解毒汤4-8剂,即可治愈。慢性咽炎一般3-5次即可治愈。到2001年统计,经对147例急性咽炎和532例慢性咽炎的治疗,急性咽炎治愈率达100%,慢性咽炎治愈率达87%。显效占11%好转占2%无效为0总有效率为100%。

9、慢性咽炎新疗法(根治法)介绍:

9-1治疗前首先要明确诊断,只要慢性咽炎诊断正确就可应用此法治疗。

9-2治疗前准备工作:首先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明此疗法是治疗慢性咽炎的最新疗法,安全、可靠、疗效好,没有任何副作用。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9-3准备好必要的设备:①射灯(聚光灯)照射咽喉用照明用灯。②压舌板1片。③5号10公分长针头1个。④西药定名为:抗炎抗过敏合剂。是由盐酸利多卡因;醋酸曲安奈德;硫酸庆大霉素驵成。根据不同的病情和年龄的大小来决定用药剂量。一般咽后壁一次注射量2-3毫升。注射针头,用5号长针头,注射时令病人大吸一口气,张口发出啊的声音,术者用压舌板压住病人的舌后根,针尖迅速刺入病人咽后壁粘膜下,迅速退出压舌板,把药液注入到粘膜下,如果病人不能坚持一次注射完药液可分两次注射,每隔4天治疗1次。治疗时病人除有恶心感外不会有疼痛的感觉。注射后不影响饮食和说话。咽痛症状可立即缓解。⑥中药:处方:射干、石斛、大力子、黄芩、黄柏、黄连、栀子、生地、赤芍、麦冬、元参、双花、连翘、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服12-16剂,病可痊愈,且不易复发。新晨

10、小结:

慢性咽炎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大。本病不但可由多种疾病所诱发而且又可引发多种全身性疾病如:喉炎、气管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关节炎等。饮食、环境、职业、气候变化都对该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影响。咽部从解剖学来看其上起颅底,下达会厌部,呈漏斗形。中医认为,咽喉是胃、肺之通道,又是诸经循行交会之处。故咽喉除与胃、肺直接相关之外,并与其它脏腑经络有关系。故多种全身性疾病均可诱发咽炎,所以给中医正确辨证论治带来困难,不少咽炎患者常被诊为感冒,帮按冒下药常难奏效,又常因用药量不足或疗程过短导病情复发而转变成慢性咽炎。急性咽炎一旦转变成慢性咽炎,治疗就变得困难了。因此,医生在诊病时千万别忽视观察病人的咽后壁粘膜的变化。这是确诊咽炎的最主要的检查步骤。就症状来说,普通感冒是以全身不适,怕冷、流清鼻涕,打喷嚏、头痛、咳嗽为主要表现。而无咽干、咽痛、异物感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肿大现象。咽炎一般表现为低热,以咽痛、咽干、咽痒、异物感、咽后壁淋巴滤泡增长肿大为其特征。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篇8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感染途径;致病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20-01盆腔炎是女性中的常见疾病,引起该病的原因有很多,而最常见的是宫腔手术和性传播性疾病,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盆腔炎患者正呈不断增长的势态发展,因此,掌握慢性盆腔炎感染的相关因素,做好疾病的预防以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分析慢性盆腔炎的感染途径以及常见的致病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40名慢性盆腔炎患者和同期的9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40名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经乐杰主编《妇产科学》教材第六版[1]诊断标准确诊,患者均为女性,最大年龄为42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32.56±3.11)岁,最短病史为2个月,最长病史为13年;另选同期的9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无生殖系统疾病,对照组中最大年龄为44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33.13±3.89)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取两组患者的宫颈和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解脲支原体、假丝酵母菌、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阴道毛滴虫进行分析对比[2]。具体内容如下:先将宫颈充分的暴露出来,采用无菌棉拭子将分泌物沾去,采用相应的试剂盒提供的专用拭子出入宫颈管内,插入的深度大约为一至二厘米,缓慢的进行转动,大约停留十至二十秒的时候取出拭子,对于淋球菌的培养主要通过取第一支拭子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培养;对解脲支原体的培养主要通过取第二支拭子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培养;对沙眼衣原体的检测主要通过取第三支拭子直接用accuStepChlamydia衣原体抗原检测卡测试;对假丝酵母菌和阴道毛滴虫的检测主要通过取第四支拭子在阴道侧壁或后穹隆取分泌物涂片镜检;对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则通过阴道菌群快速诊断试剂盒[3]。具体操作方法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并根据操作规范判定检测结果。

1.3数据处理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避孕方式、发病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流产次数超过三次的例数以及患性传播疾病的例数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分析两组患者的致病因素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致病因子检出率为:细菌性阴道病占31.91%,解脲支原体占65.16%,假丝酵母菌占21.49%,沙眼衣原体占81.19%,淋病奈瑟菌占31.51%,阴道毛滴虫占11.78%,混合感染10.71%;对照组患者致病因子检出率为:细菌性阴道病占41.43%,解脲支原体占21.09%,假丝酵母菌占31.32%,沙眼衣原体占11.66%,淋病奈瑟菌占0,阴道毛滴虫占21.21%,混合感染21.77%。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与慢性盆腔炎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避孕方法、患者年龄、有无及性传播疾病,而通过相关文献可以知道,月经周期和阴道冲洗也是慢性盆腔炎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在所有的危险因素之中,年龄是其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最大年龄为42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32.56±3.11)岁,患者的多次流产者患病率明显增高,患性传播疾病患者明显增多。由此可以说明,慢性盆腔炎的高危人群是性传播疾病患者、多次流产者以及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年女性,而选择不同的避孕方法对慢性盆腔炎无较大的影响。

据国外相关临床研究者报道称,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病原体通过生殖道黏膜上行感染而致,而导致慢性盆腔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阴道毛滴虫(tV)、解脲支原体(UU)、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假丝酵母菌(Ca)以及细菌性阴道病(BV),其中最主要的是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在本组研究中,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国内有关资料报道相符合。这就说明慢性盆腔炎除了与下生殖道感染病原体感染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有关,与病原体的种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脲支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寄生微生物,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检出率为65.16%,对照组为21.09%,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次研究通过分组对照的形式,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40名慢性盆腔炎患者和同期的9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患者受到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后,通过生殖道黏膜上行导致慢性盆腔炎有着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于源源.活血补肾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评价及调控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抗粘连机制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篇9

了解慢性肾脏病的“易感”人群,即慢性肾脏病主要“中意”哪些人,对防患于未然极有价值。

乙肝病毒携带者

我国是乙肝大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1.2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肾脏病变,导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这部分人群一旦出现腰酸、乏力、浮肿、泡沫尿等蛛丝马迹要立即就诊,并做尿液及肾功能检查,以及早诊治肾脏病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居于首位,该病引起肾病的患病率为50%~90%。因此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需要高度重视肾脏病变情况,定期检查尿液及肾功能。

糖尿病患者

目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1型糖尿病患者约1/3合并有肾脏损害,2型糖尿病患者约1/4最终可发展成糖尿病肾病。临床上早期症状并不显著,但可逐渐出现泡沫尿、眼睑和双下肢浮肿,少量或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后期可进展至肾功能不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糖尿病已经成为尿毒症的首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应定期门诊检查。

泌尿系统感染者

泌尿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更为多见。这与女性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及雌激素水平有关。对于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的患者,应进一步寻找是否存在“易感因素”,如泌尿系梗阻(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神经性膀胱等)、尿路畸形、糖尿病、怀孕、绝经、年老、免疫缺陷及合并妇科疾病等。只有在纠正可逆的易感因素后,方可控制尿路感染的发作。

高血压患者

长期高血压,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易引起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高血压持续10~15年后就可出现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如夜尿增多、轻至中度蛋白尿,最终10%~20%患者并发肾功能不全。在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中,高血压肾病位居第三位。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尤为多见,当同时合并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加速病情进展,使肾功能衰竭更早的到来。

青壮年感染后血尿

部分青壮年常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时出现肉眼血尿,并持续数小时到数天(通常不超过3天)。感染控制后肉眼血尿可消失,并转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及合并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此时我们就要引起重视,进一步检查是否患有“iga肾病”。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肾活检病例的1/3,常见于20~30岁的人群,以男性为主。一般5~25年内有20%~40%的患者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扁桃体炎行扁桃体摘除术,可减少部分患者肉眼血尿的发作。

盲目服药减肥者

慢性病最常见的病因篇10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断层摄影术C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1.208

资料与方法

本组慢性胰腺炎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发病年龄30~76岁,病程6个月~10年,其中10例有明确的急性胰腺炎病史,主要症状与体征:间断性上腹疼痛,消瘦,脂肪泻,急性发作时表现为急性胰腺炎症状类似,剧烈腹痛,常伴恶心,厌油等。

检查方法:采用Ge螺旋Ct扫描机。全部病例均进行了平扫,10例进行团注增强扫描,层厚5mm,间距5mm。

结果

慢性胰腺炎的胰内异常Ct表现:①病变区体积:慢性胰腺炎病变区体积增大20例,其中弥漫性增大6例,局限性增大8例,正常大小4例,萎缩20例。②病变区的密度:平扫时,病变可呈等、低、低与等混杂和高密度的钙化灶,显示钙化灶20例,占炎组总例数67%(20/30),特别是弥漫、分散、沿胰管走向分布的钙化具有特征性,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诊断依据。③胰管扩张与胰腺囊肿:显示胰管扩张10例,其中可见扩张胰管贯通病变8例;显示胰腺假性囊肿6例。

慢性胰腺炎的胰外异常Ct表现:①胰周脂肪层模糊15例。②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4例,肝外胆管扩张3例。③胆囊炎20例,表现胆囊壁增厚、毛糙。④肾前筋膜增厚15例,左侧10例,双侧5例。

讨论

慢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原因是胆道疾病及酒精中毒,其他原因可有遗传性、结石、肿瘤、纤维化等引起胰腺分泌液引流不畅,造成胰腺局部、节段或弥漫性的慢性炎症,少部分患者有急性胰腺炎病史,这种炎症反复发展,胰腺的组织结构受到破坏,常有不同程度的腺体萎缩或胰管变形,有部分或广泛的纤维化、钙化及假性囊肿形成,胰腺的分泌功能呈逐渐衰退状态,慢性胰腺炎的改变可能为局灶性的、阶段性或弥漫性的,这种形态和功能上的损害都是不可逆的。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发病率不断增高,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大大提高了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率。

慢性胰腺炎的疼痛可能很严重,也可能轻微,常伴有继发性糖尿病、脂肪消化不良及吸收性营养不良等症状。

X线腹部平片作为一种简单的X线检查手段,对部分有钙化的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主要是左侧胰腺区出现点、片状或串珠状钙化灶,常提示钙化性慢性胰腺炎存在,须与左上腹肠系膜淋巴结钙化或肠道异物造成肠内钙化物影相鉴别。

超声检查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一定价值。超声因无创、经济而较普及,但因为胃肠道气体的干扰往往影响检查结果,在诊断慢性胰腺炎中可作为初筛影像学检查方法。

随着Ct的普及,显示出对慢性胰腺炎来说,是最佳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1]。能够直接观察胰腺大小、粗细、密度、钙化及胰管的变化,有无假性囊肿,以及囊肿大小形态、位置、周围组织关系等均能得到清楚显示;Ct表现可有胰腺体积的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或萎缩,边缘不规则,胰管扩张,胰管结石,沿胰腺分布的点状、串珠状钙化;胰腺外表现有胰周脂肪层模糊、肾前筋膜增厚等。

慢性胰腺炎主要应与胰腺癌鉴别。胰腺内Ct表现:①病变区体积:胰腺癌病变区体积增大,形成肿块[2],肿块形态近似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多不光整,与正常胰腺分界不清,此为恶性肿瘤向周围浸润的结果。慢性胰腺炎出现的局限性增粗与胰腺癌不易鉴别;②病变区密度:特别是弥漫、沿胰管走向的钙化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诊断依据,③胰管扩张与胰腺囊肿:胰管扩张两种疾病均可见,胰腺癌的胰管扩张只见于病灶胰尾侧,胰腺假囊肿多见于慢性胰腺炎。

胰腺外Ct表现两者区别:①胰周脂肪层模糊或胰周大血管模糊,多见于胰腺癌。②肝内外胆管扩张与扩张的胆总管突然狭窄截断,见于多数胰腺癌,为胰头癌的特征表现,慢性胰腺炎扩张的胆总管为逐渐变细中断,无突然截断征象。③转移性病变,只有胰腺癌有此征象,如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转移、腹水等。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疾病中最多见的两种疾病,它们的Ct表现比较复杂,应按照上述所列两者的不同,并密切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手段,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个别病例需细针穿刺活检证实。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61-462.

2吴爱兰,韩萍,冯敢生,史河水.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Ct诊断.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0,29(4).

3李松年,主编.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7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