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康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45

脑康复训练篇1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让患者的语言障碍、吞咽功能、肢体功能和心理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仅靠住院期间短暂的康复治疗护理和训练较难达到最终效果,因此,患者和家人应学习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与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继续坚持这些训练,使之得到更好的康复。

语言障碍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出现失语症的比率占20%~30%。语言障碍使患者产生与周围人的交际困难,带来种种不便及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行为与病体康复。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训,应根据其临床症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其具体方法:

训练与发音有关的肌肉引导患者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龇牙、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指导患者将嘴张大,教其发“a”音。再做舌部训练,让患者尽量向外伸舌,反复做伸缩舌运动,由慢到快,逐步提高运动速度,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唇角,再做顺向及逆向舔唇周动作。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磕瓜子、嚼口香糖等动作。这些都是训练发音肌肉的锻炼,能防止舌、咽、喉部肌肉萎缩,对已有语言肌肉萎缩者也有明显康复效果。

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对不能随意支配唇舌发出声音的患者,训练者先做好口形、发音示范,教患者通过口形来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口形,纠正发音错误,还可通过复读机将个人发音与正确发音对照纠正,从易到难进行。如字母训练发“a”声,然后学喉音“h、ha”音,唇音“b、p”音,舌齿音“d、t”音。

进行字词句阅读书写训练从简单的单词开始,如“我”、“你”、“在”、“饭”、“吃饭”等。训练中适当给予提示,如说“上班”,训练者可先说“上”给患者以口型示意,提示其接着说“班”,最后说出完整单词“上班”,然后再说短句“我在上班”。如模仿写字动作,诱导患者主动说出“写字”,“你在写字”。患者掌握一般词组、短句后,再进行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应选择感兴趣的故事进行练习。练习时在字、词之间要有停顿,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训练最好安排在上午进行,开始每次30分钟,以后可延长至1~2小时。要持之以恒,直到语言障碍的症状改善。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据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这不仅影响营养的摄入,而且易造成误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如果及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绝大多数患者三、四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吞咽功能,个别恢复差的也会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训练方法是:

器官功能训练一是先让患者空咀嚼、鼓腮、吹气、张颌、闭颌、磕牙,以上动作反复10次为一组,每日进行三组以上;二是用冰冻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其做空吞咽动作,这种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使之易于诱发有力的吞咽,反复训练可提高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三是清洁口腔,刷牙和按摩齿龈每天3次;还应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摄食训练一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程度选取食物形态。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状食物易误吸。合适的食物应有适当黏性而不易松散,最适合的是泥状食物。液状食物应谨慎食用,温度应控制在40~60℃为宜。对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须经过一段与摄食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时间,使其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

二是应注意患者摄食时的。能坐起的患者,可取坐位进食,这样易引起吞咽反射;不能坐起者采取半卧位,躯干抬高30~40度,仰卧,头部前屈位,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这可防止食物向鼻腔逆流和误吸;进食结束后应保持半小时,以防诱发返流性食管炎。

三是应注意采用适宜的喂食窍门,要用薄且凹陷小匙勺,掌握最适宜吞咽的一口量;每次喂食时用匙压一下舌面以刺激知觉,促进舌的运动;在患者进食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少说话,避免患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引起呛咳;同时,应引导患者再次识记进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动作,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传导通路的重建;指导患者进食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喂食;亦可每次吞咽后饮少量水,以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除去咽部残留食物。

对重度吞咽困难者,如果经口摄食量太少,不足以补充体内所需营养时,家属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学会实施鼻饲饮食。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据报导,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偏瘫较多见。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脑卒中带来的后遗症,促进其功能恢复,是医学界长期研究的课题。近年,康复医学专家的临床研究认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康复训练要根据病情分阶段进行,综合多数专家意见,粗略归纳如下:

病情早期对患者肢体功能应采取综合康复疗法。陪护人员要在康复专业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对病人进行被动运动,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这包括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采用健侧卧位,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或减轻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及下肢的外旋、内翻、足下垂、挛缩、髋关节伸直等异常模式的出现和加重。被动活动每日2~3次。

病情稳定期只要不妨碍治疗就应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训练活动。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的曲、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活动。还可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及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并训练健侧肢体。协助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步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病情恢复期对患者进行四肢训练。指导患者做伸腕旋后,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掌,手的抓握放松和手的精细动作训练;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坐起时,双上肢前伸,在无靠背而能自行支撑坐稳后,由两侧交替推动患者,保持平衡而不倒下,让其具有躯体平衡能力;协助患者坐在床边或椅上,双脚平放地面,头颈保持直立,膝盖稍分开;做头颈转动及耸肩运动,再做双上肢屈曲、交叉抱肩做躯旋转,再双手交叉握举过头,肘关节伸直,前臂左、右移动,然后患手放在患腿上,掌心向上,以健手慢慢拉直并分开患手手指,再合扰,反复数次。

在训练行走时,先进行离床站立、踏步、抬腿、侧移、迈步练习,迈步时不要硬拉,可用绳子套于患侧脚中部,用手协助抬脚起步,同时训练患者正确使用手仗、步行器、轮椅、支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充分训练健侧的代偿功能。尽可能改善病人周围环境,如门槛台阶改成坡道,蹲式便器改成坐式便器,厕所及浴室加扶手等。

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

心理康复训练

许多脑卒中患者有语言、吞咽、肢体功能等方面的障碍,发病后突然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常常出现焦虑、悲观、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康复训练应贯穿所有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始终。

首先,从语言、行动、表情上都要给患者同情、关怀和亲切感。坚持对其耐心和细心地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和生活照料工作,让患者充分体会到病后获得的温暖与别样的幸福;鼓励患者正确对待当前的疾病,消除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二,留心发现和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千方百计让患者得到心理康复。对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应想方设法给予正确地解答,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病人有体验的道理进行讲解和说服。要善于利用具体事物,让患者振奋精神,提高情绪。如对老年患者,一谈起自己的孙子时就有超乎平常的精神,所以,针对其喜欢的人物、事情,诱导其振奋精神,增强康复训练欲望。再如,协助患者从事能激发思考及保持活力的嗜好,如下棋、打扑克或麻将,可故意让其赢。不管大小事情,只要是他应该做或想做,就应给予鼓励、支持和积极评价。

脑康复训练篇2

误区一:康复训练后可以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

许多人认为,康复康复,顾名思义,就是恢复健康。通过康复训练,使得患脑中风后无法活动的手脚功能恢复到和发病前一样。恢复不了,就失去信心,甚至责怪医务人员技术不行。事实上,脑中风后之所以会留下偏瘫后遗症,就是因为脑组织受到了损伤,而损伤了的脑组织是无法修复还原的,因此丧失的身体功能也就无法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

对于康复训练的正确认识应该是,“通过训练,刺激受损伤脑组织周围的脑细胞,让它们学会代替受损伤脑组织的工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辅助已丧失的手脚运动功能,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

比如,由康复训练师帮助麻痹后不能活动的病人活动手脚,最后让病人能自己穿衣、走路;为麻痹后无法自如活动的下肢安装支具进行步行训练;对于右边偏瘫的病人,训练用健康的左手来代替右手活动;或是限制健康手的活动,强制性地使用麻痹手以促进功能的改善:改造住宅内部以方便残障者使用;帮助病人取得残障者用汽车的执照,鼓励病人在与残疾共存的状况下回归家庭和社会。

误区二:康复训练只能从病情稳定后开始

脑中风患者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康复训练?过去的见解是,为了安全起见,要等病人的病情稳定后才能开始。现在的看法是,康复训练越早越好,从病人送到医院的当天起就应该与治疗同步实施康复训练。困脑中风而倒下的病人,治疗开始后,一直卧床静养不动的话,就会出现肌力衰退以及由运动麻痹而产生的手脚关节僵硬、褥疮等“废用综合征”。有的病人还可能出现肺栓塞症、误咽性肺炎、感染症等种种全身合并症的危险。早期开始康复训练,除了可以减少上述不良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益处是可以尽快获得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尽早回归社会。

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的一些医院已经逐步建立了脑中风中心,由医生、护士、临床检查技师以及物理治疗师(负责运动功能的训练)、作业治疗师(负责上肢的生活动作训练),言语治疗师(负责言语训练)、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康复治疗的专家,组成急性期脑中风治疗小组。从发病当天开始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两方面的综合对应,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采取合适的训练方式,以促进病人尽早获得生活能力。

那么,病情还没稳定就开始康复训练会不会让病情加重?训练时间的多寡与效果有无关联呢?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当于卫生部)脑中风研究班于2000年进行了一项调查。以发病后3天以内住院的脑中风患者1,134人为对象。调查表明,入院后21天内康复训练达15天的病人,与训练只有12天的病人相比,住院期间死亡率更低,且能够更早开始独自站立,更多的人出院后马上就可以生活自理。美国的《脑中风》杂志2008年刊载的澳大利亚脑中风研究所的报告也证明,在发病后24小时以内开始进行坐位、立位训练的病人中,训练量较多的人,不但死亡率没有增加,而且显示了良好的功能恢复倾向。

可见,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越好。早期开始训练不仅不会使病情加重,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训练量越多,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

误区三: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益于患者的功能改善

事实正好相反,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恰恰会妨碍患者的功能改善。著名康复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励建安教授的研究团队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与家庭人口少的患者相比,家庭人口多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反而较差。由于家庭成员多,大家争着对患者表示关爱,许多日常生活活动都由家人替代完成,减少了患者的训练机会。

脑中风偏瘫患者往往存在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觉得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事事处处都要依靠别人,有很强的内疚感。原来很要强的人,就更有一种缺失感,自尊心也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很多人会变得依赖性很强。希望家人随时关注自己,由于缺乏自信,就更重视家人对自己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家属也容易迁就患者,什么事都代办,生怕患者感到受了冷落。

因此,家人如何科学合理地与患者相处,是患者出院后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曾见过一位10年前息脑出血的偏瘫患者。他戏称妻子为“恶魔”。因为总是逼着他训练,还指使他帮着干这干那。妻子则表扬他训练很刻苦,现在不但可以自理很多事情,还帮着自己干家务。受表扬后,患者开心地笑了。看着这两口子的互动,笔者觉得这位“恶魔”妻子的做法真的非常巧妙。

由此可见,家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多多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爱,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尽量让病人自己动手,并随时对患者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表示欣喜。有时还可以故意制造一些让患者帮助别人的机会,以促进患者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误区四:发病后超过半年再做康复训练就没用了

如前所述,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发病后早期恢复的速度比较快,超过半年的话。由于出现肌肉痉挛和关节变形,康复训练时效果会差很多,特别是很多病人由于疼痛而无法坚持。但是,随着康复医学的进展,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mS),川平式神经促通法等新型康复训练方法的运用,使得脑中风发病后时间较长的患者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肉毒素疗法(一种针对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与康复训练的合并使用,使情况大有改观。

脑康复训练篇3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1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39-02

脑梗死是一种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病,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达70%以上,大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科开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岁;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1.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贯穿整个康复全过程,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急性脑梗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前,护士应当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医疗关系,取得其信任,给予关心和照顾,尽快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

1.3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

1.3.1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尽量保持功能位置,如肩部外展、内旋、屈肘,肘部垫功能枕维持外旋,腿部外侧放置功能垫,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板使足与床尾成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内翻。

1.3.2减少患肢受压时间

间断解除患肢压迫时间,恢复患肢血液供应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患肢废用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及压疮形成的重要措施,每1-2h翻身一次,并将翻身情况进行记录,翻身前后均应置肢体于功能位,在压疮好发部位涂抹塞肤润,可缓解局部垂直压力,减少皮肤损伤,促进损伤皮肤愈合。

1.3.3适时进行患肢被动及主动运动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及早开始患肢主动或被动运动训练,是肢体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的关键,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除做到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语言与肢体相结合;在合适的时候,还应尽早进行床上与床下的肢体运动相结合。一般早期先在床上对患肢进行被动的康复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上肢多进行伸肌锻炼,下肢多进行屈肌锻炼,活动幅度从小到大,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时,再指导患者做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康复过程的一个飞跃,也是患者生活是否能自理的关键。随着病情好转,应适时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进行如下训练:下肢康复训练首先在家人或陪护的协助下站立,逐渐过渡到扶杖站立及座椅站立;随后进行迈步训练,仍先由助手协助步行,采取瘫痪下肢足底系栓1宽布带,当病人想迈步时,助手协助往上提布带,协助瘫痪下肢向前迈步。上肢康复训练一般采取提取重物或手握握力器锻炼上肢肌肉运动力度,通过对指训练及拾拣小物品锻炼手指的协调能力。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严防跌倒事件发生。

1.3.4理疗

(1)电针疗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高热等情况。予针刺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阳陵泉、三阴交,辅以低频低强度电刺激,一般为50Hz强度以能见到肌肉跳动,但不引起患者烦躁为宜,持续20min,1次/天,14天为一个疗程。(2)针灸配合患肢运动:按肢体穴位针刺,上肢取曲池、合谷、内关等。以上方法根据偏瘫肢体可交替针刺,同时配合患肢的运动,可促进患者的气血运行,激发其营养机能,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变形,同时运动可牵引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和韧带的正常伸展活动。

1.4饮食护理

为患者制定了“五低三高”的饮食原则(低热量、低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纤维、高矿物质),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豆类,以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等。

1.5健康教育

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开展30min的健康教育,内容涵盖脑梗死护理的基础知识、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饮食原则等,积极回答家属的提问,使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后遗症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疑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进一步强化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适时指导后续的康复训练。

2结果

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发现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若能进行合适的系统化康复训练,明显减少患者的肢体残疾程度,能不同程度的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3讨论

随着人们营养摄入的逐渐增多,脑梗死发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有必要将心理护理与构建社会和谐贯穿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通过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回顾,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从心理、生理及实际行为上让脑梗死患者看到恢复的希望,通过健康宣教及其他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后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让脑梗死患者及家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遵医的依从性,进而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及情绪低落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为偏瘫患者走向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早期系统的行为干预可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促进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修复,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降低瘫痪程度。我科90例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结果,提示早期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对降低急性首发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艳.脑梗患者心理护理特点[J].健康必读,2013,12(1):426.

脑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早期康复;脑卒中;肢体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及老龄化人群增多,我国脑血管意外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数量约150万人以上,死亡率20%,75%丧失了劳动能力,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显著增加了家庭及社会负担。大量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康复介入时间与患者日后运动功能障碍与感觉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如在病情稳定48h之后(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康复训练介入时间越早,则预后越理想。为了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本研究运用康复训练早期脑卒中病人,并对治疗前后进行了评定分析,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及分组共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间在我院治疗的20例脑卒中患者,均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其中脑出血3例,脑梗死6例,脑栓塞7例,颅内血管畸形2例,颅内动脉瘤2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2-68岁。

1.2治疗方法20例患者均给予改善脑血循环、神经保护治疗等内科常规治疗,并针对伴发疾病进行相应处理,均在7天之内介入康复训练,以Both理念为基础,配合运动再学习,pnF技术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良肢位摆放,保持肩胛带向前,肩关节外展外旋位,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保持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背曲。床上应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床上坐位交替进行避免半卧位。②被动活动为了维持患者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治疗师对头颅、躯干、四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同时教会患者陪护给患者进行活动,及患者本人利用健侧带动患侧进行活动。③床上活动:a.向侧方移动,向偏瘫侧翻身,向健侧翻身;b.从床边坐起,床边坐位:重心转移,坐位平衡的训练,从床边坐位躺下。④床、椅间的转移。被动转移、主动转移。⑤诱发主动活动:a.双腿屈曲,叉手抱位双膝;b.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抬高臀部并保持平衡;c.诱发肩胛带及髋关节主动运动。⑥站立训练,利用电动起立床、站立架等器械辅助站立。

1.3疗效评价标准于治疗前后1个月对20例患者分别采用Brunstrom分期、肌张力ashworth评定法、Fugal-meyer平衡功能测定法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以(χ±s)表示,采用SpSS10.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及组内比较选用t检验,p

2结果

治疗前后20例患者Brunstrom分期、肌张力、平衡功能比较治疗

治疗前20例患者各项评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3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是一个连续、动态过程,早期康复治疗可显著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神经突触,加速中枢神经功能重组,同时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还能加速机体脑侧支循环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组织功能重组或代偿,从而提高机体神经系统兴奋性及反应性;通过进行反复康复训练,使机体大脑皮质接受大量神经传入性冲动刺激,对加速脑功能可塑性进程、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经过康复的患者,大概可分为两种情况:①长期卧床,所有动作靠健侧代偿或完全依赖他人;②早期则过度的运动,造成肌张力增高,联合反应加强,异常运动模式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经过康复训练患者肢体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早期偏瘫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结合康复治疗更能进一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庆芬.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06):102-102,104.

脑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心理护理

中国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18-02

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对人类的健康是极大地危害。虽然大量患者经过救治得以存活,但80%的患者往往面临着遗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不能单纯靠药物治疗应在发病的同时给予康复等综合治疗。我院于2007年4月-2008年10月对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和分组

入选脑梗死患者98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Ct证实。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并发症,病情轻微仅有感觉症状或肌力不低于4级。根据患者所接受护理的不同自然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8-72岁,平均62.7±9.8岁,均于发病7天内住院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肢体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58人,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52-70岁,平均63.5±7.8岁,均于发病10天内住院治疗,因个人原因(经济原因,对非药物治疗不信任)只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药物治疗脱水,抗血小板、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抗自由基,控制血糖,降血脂,控制血压等治疗。

1.2.2常规护理即脑梗死疾病护理常规。包括呼吸的维护、排尿功能的维护、皮肤完整性的维护等。

1.2.3肢体康复护理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开始,开始时不要求患者完全清醒和有较好的交流能力,但应警觉,具备一些交流能力以及对痛有反应。采用Bobath的成人偏瘫训练法和运动再学习法,每日1次,每次1小时。

康复护理内容:

(1)良肢位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良肢位与功能位不同,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包括:

仰卧位:患侧肩胛骨前突,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掌心朝下。患侧下肢及膝关节外侧下方放一枕头,防止膝关节外旋。

患侧卧位:头部稍前屈,躯干稍向后,患侧肩胛骨前伸,肘关节伸展手指伸展,掌心朝上。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放于枕头上。

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度,上肢下面放一枕头手指伸展,掌心朝下。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

床上坐位:髋关节尽量保持90度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双上肢伸展放在床前桌上。

(2)床上康复训练: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做一些功能锻炼,以被动锻炼为主,主动锻炼为辅。包括:

仰卧位时上肢的康复护理:掰肩胛骨,揉肩关节,抖肩、送肩,上肢上举及外展,,肘关节旋前旋后及屈伸训练,掌指关节被动运动训练。

坐位时上肢的康复护理:肩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上肢肌力及负重的训练。仰卧位时下肢的康复护理:下肢揉髋、送髋,抖腿部、拍腿,小范围屈髋屈膝,下肢伸屈训练,患腿向健侧迈,患腿内收外撇,压腿,床上的单桥、双桥运动。

(3)站位时下肢的关节训练:

协助患者站立;在操作者的保护下,做身体向左、向右的平衡训练;患者平衡功能增强后作单腿站立训练。

(4)步行期训练: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主要以Bobath法为主,以坐位平衡转身、站立中心转移、跨步、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主[2]。姚海珍[3]认为,脑卒中的移动动作依靠下肢,因此躯体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是反映病人日常活动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病人负重能力的增强,训练由床至椅移动,进出卫生间,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循序渐进,逐渐让病人独立完成。

1.2.4心理护理

据文献报道,60%的脑梗死患者早期因肢体功能及语言表达障碍,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会出现抑郁症,做好心理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患者存在自弃、孤独、执拗等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则可产生矛盾、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因此护士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积极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不良心理变化,给予安慰、疏导,鼓励患者,使患者心理平衡并树立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信心。

1.3疗效评定标准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21天后进行疗效评分。

1.3.1患肢运动功能评定(Fma)

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运动积分小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

1.3.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Barthel指数分级法。有10项内容分3级:总分为100分,总分大于60分为良,60~41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小于40分为差,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分值越低自理能力越差。

1.3.3.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SaS)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法。用4级评分,标准分低于50分,说明心理状

况正常,超过50分说明有焦虑症状,分值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资料用x±s表示,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aDL评分及SaS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治疗后观察组Fma和aD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治疗后观察组Sa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梗死后早期康复训练是从障碍学的角度出发对患者的功能及形态障碍、能力障碍、社会障碍运用治疗、适应和改造的方法使患者全身的功能障碍尽可能地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便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国内外有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介入越早,其功能恢复与整体疗效越好[4,5]。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使脑的侧枝循环及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与代偿,从而促进了脑的可塑性。由于受损神经细胞不可逆转,此时功能的恢复依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而功能的代偿不是自发的,有赖于学习和训练[6]。规范的康复护理是患者功能的再学习和训练。

从本实验观察,观察组在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三周后,心理状态明显好转,而对照组心理状态改变不大。脑梗死患者常有自悲、孤僻、抑郁、急躁、固执等病态心理。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独特性,了解、分析和矫治患者的心理障碍,克服负性情绪,维系患者的希望,维护患者的自尊,发展个人潜在的精神力量,调适别人对患者的反应,积极鼓励家属参与患者康复过程[7]。有效的康复护理不但能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增强患者的信心。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促进生活能力的恢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康复护理早期介入脑梗死治疗的观念深入人心,使患者各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并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59-60.

[3]姚海珍.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07(1):7-9.

[4]张少萍,张淑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国康复,2005,20:163-164.

[5]HayesSH,CarrollSR.earlyinterventioninacutestrokepatient.archphysmedRehabil,1986,67:319-321.

脑康复训练篇6

主题:小儿脑瘫治疗体会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近10余年来,在门诊陆续医治了主动来医院就医,诊断为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72例。轻重程度不等,类型不同,男女比例接近约各50%,年龄在2—17岁之间,分别是:2—5岁组11例,占15.28%。6—12岁组42例占58.33%(2—12岁两组53例占73.6%),13—17岁组19例,占26.39%。

1.2主要表现和体症

1.2.1按生理运动类分型:

痉挛型(抽搐型)

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

僵直硬型(持续僵硬型)

混合型(均有型)

1.2.2按部位分型:

单肢瘫:一侧上肢或下肢瘫。

偏瘫:一侧的上、下肢瘫、多伴有面瘫。

三肢或四肢瘫:(面瘫多不确切)

1.2.3表现:

患区的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较重的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低下和语言功能障碍,牛活不能自理或欠自理。如和同龄儿相比较,年龄越大,异常表现越明显。

1.3诊断要点:有小儿脑瘫的可疑病史。他觉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姿势异常,及智能、语言、表情、行为异常。

除外运动发育落后和其他疾病。

辅助检查报告支持者。

(以上有三项符合条件者即可诊断)

2治疗

2.1原则:抑制异常运动和动作及姿势,松懈异常的肌张力和肌腱挛缩及畸形状态。

促进和诱导正常或生理性的,有意识可以控制的运动和动作及姿势的出现或建立。特别是自然生理性的立直,平衡和精细动作的完成和建立及稳定。

训练认知、反应、动作连贯的准确和速度功能。

2.2方法:

2.2.1机械法:

2.2.1.1推拿按摩:

医生多次的治疗性操作后,再把要领和程序指教给家长,先简后难的,一日数次的,在患儿穴位、经络处,拍、推、拿、按、压、揉、掐、滚、敲、搓、打等。

2.2.1.2手法矫正、矫形:

根据患儿的情况,在患处给以反复的,反方向性松懈,矫正和矫形。1—2次/周。

2.2.1.3外固定法:

患儿年龄较大,肢体畸形较重者,给以患处松懈、矫正、矫形后,认为是满意时,再选定最佳生理自然位给以持久性抑制固定。例如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等。2—3周以后拆除。效果不满意时,可以加大角度重复治疗。

2.2.2药物穴位注射法:

处方穴位2—3组,每组5—10穴(根据病情选穴和排组)。

药物选用:施普善(脑活素)注射液5—10ml或脑复康注射液5—10ml及其他相关的注射液,在每组的各穴位处,注射0.5—1ml。

各组交替注射每周2—3次,30—60次为一疗程,较重的重复2—3个疗程。

3、功能康复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由家长帮助和监督患儿,完成已经建立的正常姿势或已经出现的,意识能控制的各种运动和动作及姿势。先简单渐复杂,先短时渐长时,每天反复多次,日复一日,持久战式的强化训练和练习。尤其是吃、穿、站、立、行走、持物等,生活自理方面的功能。要模仿和学习正常同龄儿的各种高级动作和功能,在质量和速度及连贯性逐渐的接近正常同龄儿,直至满意。

3.1对患儿:

要启发诱导式,由浅入深的,耐心反复的进行。要以最大努力去使患儿理解、接受、配合,做的正确时要给以鼓励和微笑。不正确时要表示出不高兴,让患儿理解和认知这是不好,同时要纠正。不配合时,也不要惩罚。出现不良行为时,绝不能迁就,一但养成习惯很难改过。多做户外活动和游戏,多接触一些事情和对话。肢体运动训练和练习时,复杂动作可分几个步骤完成,直到连贯在一起能独立完成后,再进行另一项训练和练习。必要时安排或求助与患儿年龄相仿的孩子帮助纠正不准确的语言和动作以及一些高级活动。总之其目的就是提高脑瘫患儿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和反应及表达能力。对生活的自理和各种动作的准确性,连贯性的完成,适应社会的,接近正常人具有的各种功能和能力的发挥,最大程度减少残疾程度。转贴于3.2对家长:

要逐渐了解到患儿的疾病性质,目前的状况,治疗和训练的过程,以后的结果等。不可默认命运而不负责的延误患儿。不能经常打骂或过于溺爱,更不能歧视虐待。确诊后要及时治疗,配合医生的指导,树立起信心和持久战的决心。否则,其结果必定是劳而不功或前功尽弃。医生忠告: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及早的拯救一个点,以后获益也是成千上万个点。要明确知道患儿残疾是肯定的,治疗与不治疗,其残疾程度相差是巨大的。

4、观察

凡是能早期发现给以早期治疗的患儿,在1—2个疗程以后,给以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照比较,很容易的看出并能得到结论和做出评估。例如:2—5岁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100%,和正常同龄儿相比较接近95%以上,增长的程度和速度是满意的。6—12岁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85%以上,和正常同龄儿相比接近85%以上,增长程度和速度是基本满意。12—17岁以上组: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65%,和正常同龄儿相比较接近60%,增长程度和速度欠满意。因此分析预测,17岁以上组(未成立)肢体功能恢复率大约50%左右,和同龄儿相比较大约接近30—40%,增加程度和速度是不满意。也就是说:患儿年龄越大治疗的有效率越小,效果越差或越不稳定,和同龄儿相比较进步的程度和速度越慢及相差越大,满意度越差。故认为,越早期诊断和治疗,其效果越好,遗留残疾程度较小,以后生存质量越高。

5讨论

5.1解释: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法、药物穴位注射法,功能康复训练法,三者合而为一的效果为最佳。例如:

5.1.1机械法:按摩推拿和矫正、矫形术,就是利用外界的手法技巧和力量直接抑制患儿躯体、肢体和指(趾)的异常运动和姿势。外固定法:就是利用外界的物体和力量,直接或持久的抑制患儿躯体,肢体、指(趾)异常姿势。也就是说:通过外界的技巧和力量,在患儿患侧的头、颈、肩胛、腰骶、上、下肢等各部位的患区,在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立位等各种体位下,给以反复,持久的抑制,反方向性矫正和矫形,直到已建立稳定的自然生理位或姿势。

5.1.2穴位药物

注射法:有两种作用,一是药物在穴位处,由于吸收比较缓慢,可以持久的作用穴位,通过穴位和经络作用调节机体的状况,有利于病患的恢复。二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在穴位处经过缓慢的吸收,在一定的时间内能使机体内保持一定的药物浓度,持续的作用于脑组织细胞。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受到损伤的脑组织细胞恢复和发育及功能的建立,更为重要。

5.1.3功能康复训练:就是在巩固和稳定,已经建立的接近正常同龄儿生理体位或姿势的基础同时,鼓励、启发、诱导患儿产生或形成有意识的运动反应,做出主动动作,建立意识能控制的各种运动和姿势。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逐渐接近正常

同龄儿水平和功能状况,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残疾程度和提高以后的生存质量的效果。

总之在发育尚未停止之前,如能建立一个功能,以后就能减少许多残疾的程度,提高巨大的生存质量。

5.2理论上的支持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脑瘫,其脑组织的一部分细胞由于致病因素,已经发生一些不可逆转的损伤,由于损伤而造成了一部分脑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及发育迟缓。可是患儿正处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脑组织细胞和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不断的发育和建立的年龄阶段,在这个没有完善和尚未完全停止的阶段中(认为是非常可贵的治疗黄金期),能给以科学的治疗和合理的、持久的、功能康复训练必定是有益的,这一点可以肯定和认可。这个过程肯定是一种综合性刺激和促进作用,因此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促使了已经受损伤而不能再生的脑组织细胞和周围组织细胞,功能复苏和逐渐的再建立,或者是周围残存的健康脑组织细胞,其功能逐渐壮大增强后,代偿了因损伤而丧失的那部分脑功能的结果。

脑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脑血栓;饮食;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04-02

脑血栓是一种老年常见病,其恢复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期间,在康复训练和饮食方面尤其要讲究科学。笔者结合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对于脑血栓患者恢复期的康复训练和饮食,进行了一些简单但富有成效的总结,将这些经验分为两部分在本文中予以探讨。

1脑血栓患者恢复期的饮食调养

1.1对脂肪的摄入要限量脑血栓患者在每日的饮食中对脂肪的摄入要严格控制,尤其是动物脂肪要少吃,可以适当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烹调食物时不要使用动物油,而要使用植物油,油量也不宜过多,每天25g,每月不超过800g最好。含胆固醇高的食物要少吃,每天的限量为300mg。

在遵循上述的饮食规律调节大前提下,医学理论上认为对于食疗或者保健,需要更为辩证的眼光。脑血栓患者本身由于体制的差异,在食物的控制上,应当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比如,有些患者的体制属于属于阳虚或寒证的患者,禁用生冷寒凉食物。而属于阴虚或热证的患者,则禁用辛辣温热性质的食物。因此,笔者所要强调的是,脂肪作为人体能量的最直接来源,提供人体的热量,对于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治疗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但是这种关键的食物摄入成分,一定要结合患者个人体质考虑,而不能够盲目的控制数量的多少或者某一方面的脂肪摄入量。

1.2膳食结构中要增加蛋白质我们都知道,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脑血栓病人的机体,需要大量的蛋白质与其他有机物质结合,完成身体所必须的能量活动。可以说,生命运动的每一个细胞都与蛋白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蛋白质参与了每一个细胞的运作。尤其是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血液流通不畅或者循环系统的问题,导致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然后,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进而导致机体功能外形上的丧失,对于机体内部而言,蛋白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过程也由此终断或者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医学临床上认为,由于在膳食中限制了脂肪的摄入,为了保证脑血栓病人的营养,就必须相应地增加蛋白质,如适当吃瘦肉。尤其要多吃海鱼,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豆类食品,如豆腐、豆干,这些食品都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以及降低血液粘稠度。

另一点需要简单提出来的是,我们要考虑到脑血栓病人,从食物中摄取吸收蛋白质的能力。从常识而言,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6-12kg,而其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大约是1.5g×60kg。但是考虑到脑血栓病人的肠胃吸收消化能力,笔者建议摄入量应当适当的提高,当然这种提高是在科学的整体膳食构成之中完成的。

1.3限制糖的摄入量脑血栓患者在恢复期间要据对限制精制糖和含糖量高的甜食的摄入,尤其是糖果和饮料要绝对控制。糖在体内容易蓄积,并转化为脂肪,这势必导致体重增加,血糖高和血脂增多和血液粘滞度高,对老年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极为不利。

尽量增加自然食物之中的糖摄入量,满足身体对于糖成分的需求。而有些患者家属急于治疗后的滋补,往往从市场上选购大量的工业制造品,而这种产品正如市场上低糖食品和饮料很多的种类一样,最多在尤其注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食用或者饮用,以防止血糖降低。

1.4多饮水脑血栓患者在清晨和晚间要多饮水。在清晨饮水可以使得水分进入血液里,并在随后的活动中随着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到达冲洗肠道、冲淡肠胃道的目的。在晚间饮水,可以稀释血液,使得血液不会形成血栓栓塞。

1.5注意烹饪方法脑血栓患者在恢复期间,不能过多地摄入食盐,如果脑血环患者认为烹饪好的菜肴味道太淡,可以通过增加醋、番茄酱、芝麻酱来增强口味。其中,醋不但是好的调味品,还能对脂肪的溶解起到促进作用,便于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钙,同时钙离子还能增加血管内皮的致密性,对于脑血栓患者来说,是最需要的防止脑出血的食物。

总的来说,脑血栓的病人平时宜吃清淡、细软、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荤腥类的食物,尤其是脂肪含量高的肥肉。在饮食中要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粮、蔬菜和水果。在烹饪时最好采用蒸、煮、炖、熬、清炒、氽、熘、温拌等烹调方法,要避免采用煎、炸、爆炒、油淋、烤含油量大的方法,造成脑血栓患者摄入过高的热量高和油脂[2]。

2脑血栓患者恢复期的康复要求

2.1对语言不利的康复训练语言不利会使得脑血栓患者烦躁、痛苦,不利于恢复。因此,要让患者始终保持心情舒畅,为病人减压,使得他们没有紧张的心理。同时,要诱使病人多说话,即使病人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也要对病人进行鼓励。

2.2肢体康复训练肢体训练的目的是要提高肌体的张力,让肢体能自由运动,防止关节出现挛缩。训练时不可急于求成,要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步提升难度。训练肩关节时,可以先训练手臂的抬升,然后让手臂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在坐着的时候,让手臂江南西伸直向前举或者向上举。活动肘关节时,要训练肘关节的屈伸,要让掌指关节向各个方向伸展,要多进行抓拳和舒展手指的训练。训练手指的灵活、协调和精细可以借助训练器械。器械很简单,一个小皮球就可以了,这样可以锻炼手指的屈伸、并拢和分开;其他的诸如匙、筷等器物都可以当做训练手指的器具,写字、梳头、扣扣子等简单动作也可以训练手指的功能[3]。

考虑到笔者在上文中的论述,关于患者从膳食之中对于糖的摄入需要严格控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糖容易在体内堆积。而导致糖成分的堆积一大原因就在于患者自身机体运动的缺乏。运动的缺乏导致大部分的糖被分解之后作为脂肪储备在身体之内,增加身体的额外负担,最终更加不利于心脑血管患者的康复。因此,要重视肢体康复训练,不仅是为了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同时笔者认为这也是为了最大可能的保证机体对糖的分解和吸收。

2.3按摩护理按摩的好处在于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同时,按摩还能使皮肤和皮下组织血运丰富,改善皮肤营养状况。按摩的次数不宜过多,一天按摩2次就可以了,按摩的次数维持在半小时左右。按摩的范围是上肢是从手指到前臂,包括肩关节;下肢从脚趾开始,包括大腿、小腿和髋关节,按摩要持续一周,不可间断,按摩时力度要适中,节奏要缓慢。

2.4站、立、走的指导脑血栓患者病情减轻时,要开始进行深度训练,先开始坐姿训练,适应后再让患者站在床边。当患者能使身体保持平衡后,就可以训练患者进行行走了。

笔者要强调一点。训练“坐”是很重要的一步。临床上认为,恢复的第一步就是能够成功的保持正确的坐姿。能保证正确的坐姿就说明,小脑对于身体平衡的掌控,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治疗成效。对于很多患者而言,保持平衡坐起来是一件痛苦而不愉快的事情。患者无法保持自身的平衡,因此很容易急躁,不利于气息的调养,甚至有可能又发病情的反转。因此,在锻炼坐姿的时候,需要家属异常小心,并且要照顾到患者的情绪所在。在锻炼之后,并不能急于将患者进行到下一步的康复训练之中,而是要在医生的观察知道配合之下,进行适当的纠正或者采取保护措施的肢体力量断粮——下肢力量的锻炼尤为重要。

2.5康复训练注意事项在对脑血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让患者过度疲劳。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发现病人有不适现象,要立即让病人休息,防止出现其他病候。在训练时要加强对患者进行保护,防止病人受伤。只有确定病人能完全进行独立活动后才能让病人单独进行锻炼。对于脑血栓患者来说,在康复期早上醒后要停留个4、5分钟后再起床,要注意心态平和,防止情绪过于激动,要多和大家聊天沟通、说说笑笑,不要独自生闷气,吃饭后要适当走到,活动身体,以身体微微出汗为限。

3结语

对于脑血栓患者的护理,除了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意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有耐心,只有想病人所想,才能让病人加快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常丽春.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35.

脑康复训练篇8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肢体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我科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训练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是在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即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是在发病3个月后来我院治疗的患者。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康复训练,对有效提高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缩短疗效,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肢体;早期康复训练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特别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发病急、快、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现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水平发达的国家,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已成为共识。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00年8月~2004年6月共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按患者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先后将患者分早期康复训练组(观察组)60例(发病后第1天~3个月),经Ct检查诊断,早期组脑梗死38例,脑出血22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5~73岁,平均59岁。对照组60例,其中脑梗死34例,脑出血26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4~72岁,平均58岁。观察组患者在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即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是在发病3个月后来我院治疗。两组患者患病情况及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2康复训练方法

2.1肢置正确摆放

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仰卧位时,肩外展50°、内旋50°、屈40°[1],将肩胛骨及整个上肢放在衬垫上,防止肩胛骨后倾,肘关节微屈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患侧下肢髋及膝关节略屈曲,在膝下置一小枕,大腿外侧至膝关节放沙袋以防其外展、外旋、足底部顶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侧卧位时,注意保持上肢伸展及患肢不受压,保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直和萎缩[2]。

2.2注重早期康复训练

应提倡早期康复训练,从患者发病或住院第一天即可开始[3],顺序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

2.2.1被动运动的康复训练

上肢训练:协助患者上肢肩关节前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向不同的方向移动,肘、腕关节屈伸,桡尺侧偏移的活动、掌指关节屈伸对指、握拳、释掌等功能训练;下肢训练:帮助患者髋关节屈伸、内旋、外旋、内收、外展和膝关节屈伸,足趾关节屈伸,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2.2.2主动运动的康复训练

即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的主动运动。分别对肩肘、腕关节做屈伸运动,另外指导患者先做患肢的“假想运动”,即用意志支配发出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肌力和主动运动。根据患者站立的状况逐渐进行站立、行走训练,逐步过渡到缓慢步行,力求步态正确,为下一步的功能训练做好准备。

2.3物理治疗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积极配合物理治疗,以促进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和预防静脉炎,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法,如软瘫的患者按摩手法宜深重,而痉挛性瘫痪的患者则宜轻柔,以降低或促进中枢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注意手法要轻柔,按摩的时间为每日2次,每次20~30min;可采用针灸治疗,每日1~2次;采用电脑中频电疗仪,选择功能性电刺激处方刺激患侧上下肢的无力肌群,每次15min,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

3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按治疗效果自评定为:痊愈,患者肢体功能活动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肢体活动功能已接近恢复正常;有效,患者通过康复训练,肢体功能活动比原来改善;无效,虽然患者接受治疗,但效果差,同时也根据四项疗效的标准定出每项疗效的时间进行评定,见表1。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略)注:两组比较,χ2=8.29,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4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是指在发病后48h如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疾病不再发展的情况下就开始的康复训练,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4]。脑血管意外发生后导致部分脑组织受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的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可以再生,这就是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通过本研究发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脑卒中偏瘫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使脑卒中患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对患者能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牟利凤,徐涛.脑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区运动功能康复的连续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59.

2马惠莉,杨静.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护理研究,2004,10(10):1751.

脑康复训练篇9

关键词: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康复教育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1-0024-02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除主要症状外,脑瘫儿童往往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知觉障碍、癫痫、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中的一种或几种[2,3],我国的发生率比较高[4]。近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高科技手段的使用,推动、加快了各个领域对脑瘫儿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学龄前脑瘫儿童的认识、研究,本文分析、总结了学龄前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和教育状况。

脑瘫儿童入学前的6年是该类儿童治疗、康复和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他们各种能力发展状况将对其一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命质量产生直接的和重大的影响。他们的主要症状、伴随障碍以及儿童基本能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入学前的这段时期,他们需要发展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与此相适应,他们的支持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如临床诊断和治疗、康复训练、文化教育、政府和社会支持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等。所以,脑瘫儿童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多种资源的积极介入和政府的协调运作,而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个别问题。

本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我中心的120例脑瘫儿童进行了调查,尝试探索上述问题。

1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对象是目前就我中心2010年收治的120例贫困脑瘫儿童,其中男生81名(占总数的67.5%),女生39名(占总数的32.5%),3岁至6岁脑瘫儿童为102名(占总数的85%),平均年龄4.8岁。问卷和访谈均由家长配合完成。经筛选,符合本次调查访谈目的,愿意积极配合,信息来源基本是儿童的亲生父母,比较可靠。

2问卷结构

自编调查问卷,分为5部分:儿童及家庭基本状况,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儿童家庭康复训练与教育,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家长期望得到的支持。

3结果

3.1儿童及家庭基本状况。脑瘫儿童入学年龄普遍较晚,接受正规早期教育机会较少。本组有15%的儿童进幼儿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由于治疗、训练,自身体质问题和学校支持系统不完善等因素,他们的教育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较差。85%的家庭经济实力远远不能满足该类儿童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需要。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低。在儿童的成长中,主要由父母一方照料的占52%,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40%,其他情况占8%,父母双方共同照料比例较小。在孩子诊断是脑瘫后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占总数的18%,夫妻有一方扔下孩子不管的占7%,这其中女方背负的压力和屈辱更大。

3.2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早期发现和诊断上,相当多的父母对脑瘫知识认识缺乏;1岁前疑为脑瘫的占36%;在临床治疗方面,1岁左右开始接受治疗的占25%,其中断断续续持续5年左右的占19.2%。独立承担就医费用的家庭占84.6%,有42.3%家庭的就医花费高达家庭收入的50~80%,几乎倾家荡产。在康复训练方面,在3岁之前介入和接受康复训练的占45.4%,43%在3岁后才开始康复训练,至今未介入训练的占19.5%;持续训练5年左右的占20.8%。在康复训练方法上,理疗和针灸占34.5%,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占46%,而且认为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及针灸有效的占52.8%。在康复训练中,完全由治疗师独立训练的占87.3%,在治疗师示范指导后由家长或其他人员来训练的占很小一部分。尽早进行康复训练的占41.2%,少数人认为训练与否及早晚不能解决儿童的根本问题。调查和访谈均表明,国家资助的康复训练费用一万元远远不能满足三个月的训练经费需求,绝大部分家庭不愿承担超出部分的费用,外界资助非常有限。

3.3儿童家庭康复训练与教育。在家庭康复训练上,经常自主开展家庭康复训练的占40%,家里或医疗机构没进行过多少正规训练的占21.5%,其他家庭受经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只能进行间断的简单的训练;在家庭训练的技术支持上,24%的家长靠自学,32.5%的经医生或治疗师指导。在文化教育方面,家长每天坚持1~2小时家庭文化教育的占20%,经常教但无规律的占26.9%,其他为偶尔教和很少教。家庭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言语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认知教育(认字和简单数学),分别占57.7%,61.8%和53.7%。认为家庭早期教育效果较好的占20.8%,一般的占57.7%,无效的占3.8%,认为没法教的占17.7%;家长认为自己有教育能力的占12.9%,一般的占43.8%,力不从心需要帮助的占33.3%;在早期教育上,76.9%的家长最需要的是适合脑瘫儿童的教法指导。在学校教育方面,有8.5%的儿童上过幼儿园,91.5%的没有上过,其中68.4%是因为学前教育机构不接纳,23%是要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还有部分未入托者,家长担心在校得不到应有的支持甚至歧视等。

3.4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支持。调查显示,脑瘫儿童的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家庭外的支持非常有限。只有14%的家长知道有贫困脑瘫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5%的家长知道有长江新里程项目。79%的脑瘫儿童是初次接受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救助,76.9%的脑瘫儿童没有得到过社会福利机构的帮助和支持;80.8%的脑瘫儿童没有得到过慈善组织的帮助和支持。

3.5期望得到的帮助和支持。缘于抚养脑瘫儿童艰辛历程的切身体验,脑瘫儿童家庭期望政府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法规,期望能增加救助时间和经费。包括从脑瘫发生前的家长教育和医疗监护到脑瘫的早期诊断、治疗、康复训练和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次他们期望医疗和康复机构能降低或减免治疗和训练费用,并期望社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能创造条件,让脑瘫或其他残疾的孩子接受早期学前教育,与正常孩子平等融合,培养孩子健全人格;为家长提供有效教育残疾儿童的教育技能和方法;降低或减免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费用等,为脑瘫儿童及其他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4讨论

与正常儿童相同,脑瘫患者的儿童期是他们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人生生存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既是动作发育的主要时期,也是智慧发展和开发的关键时期。出生后的6~8年,约占人生的1/10左右,是一段非常珍贵而重要的时期。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这段宝贵时间,使脑瘫儿童的动作和智慧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仅涉及到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还涉及到教育、政策法规和社会支持问题。脑性瘫痪儿童的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决定脑瘫不是一个独立分散的个体,而是一类特定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在他们的早期发展中,我们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亟待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方案逐步加以解决。主要是因为早期诊断和康复训练意识和水平较低、家长有关出生缺陷及其干预的科普知识相当缺乏和学龄前教育问题严重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和政策法规及医疗保险的问题,也有技术和社会支持问题。为了促进该群体的有效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需要加强策法规建设,需要社会多个系统的共同参与和协同运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脑瘫儿童的治疗、康复、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关爱的阳光照耀每个残疾孩子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人民卫生出版社

[2]魏书珍,张秋业主编.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脑康复训练篇10

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其生存质量的重大因素,其中以偏瘫运动障碍为突出,医学康复中的运动康复是解决偏瘫的重要措施,也是患者提高生存质量,促使其重返社会的前提[1]。本文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30例,a、B两组分别采用Bronnstrom技术和Bobath技术进行康复训练,C组为对照组,不进行特殊康复训练,并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90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入选条件:①首次发病;②经Ct或mRi证实;③病程在1个月以内;④有肢体功能障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发病情况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a、B两组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a组采用Brunnsrom技术:(1)床上训练;①由被动到主动借助运动;②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训练;③俯卧位训练;④诱发足背屈运动训练;(2)坐位躯干平衡训练;(3)躯干旋转训练;(4)aDL训练。B组采用Bobath技术:(1)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2)床上良好保持和转换训练;(3)关键点的控制训练。C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1.3评测方法

3组患者均于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Fugl-meyerassessment,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种数据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t检验及x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康复训练前a、B、C3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1个月后a、B两组的Fma评分均有提高,但a组的评分比B组高(p0.05)见表1;康复训练1个月后,a、B两组的mBi评分均有提高,,但a组的评分比B组高(p0.05)见表2。

3讨论

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点是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能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强调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3]。本文疗效观察的结果显示:a组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正是患者的康复欲望,从而使a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得更快。

参考文献

[1]姜贵云,杨晓连,宋跃国,等.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恢复期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5: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