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运动疗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36

康复运动疗法篇1

关键词:滑雪;运动损伤;康复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2-0122-04

滑雪运动是人们把滑雪板装在靴底上在雪地上进行速度、跳跃和滑降的运动,是一项动感强烈、很富于刺激的体育运动,具有惊险、刺激、优美、动感性强、可参与面广的特点[1]。因此,这项运动是造成运动损伤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

目前,我国对大众滑雪爱好者运动损伤的研究起步较晚,多集中在个案上的研究上,针对性较强,从某个项目运动损伤的现状调查与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较少。如何完善大众滑雪者有效预防、治疗和康复是今后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研究从多年从事运动康复治疗方法的经验入手,在对滑雪运动项目发生运动损伤规律特点的研究基础上,对滑雪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滑雪运动爱好者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滑雪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方法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运动医学、人体解剖学、创伤学、康复医疗等方面的书籍,检索关于滑雪运动损伤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1.2.2访谈法走访运动医学、中医学、理疗按摩以及多年从事滑雪运动方面专家与学者,获取有关滑雪运动损伤与康复治疗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与滑雪运动损伤人群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于滑雪运动损伤后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及效果的感受。

1.2.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及多年运动康复的临床经验分析,进一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滑雪运动损伤康复治疗方法体系。

2结果与分析

2.1滑雪运动损伤的类型、部位特征及损伤机制

通过调研得知,滑雪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是关节扭伤,其次为肌肉拉伤和挫伤,此外还有擦伤、骨折、脱臼和冻伤等。滑雪爱好者的运动损伤具有明显的部位特征,主要集中在膝关节、上肢、头颈部和躯干,其中下肢运动损伤的发生所占比例最高,上肢和手腕部运动损伤次之,头颈部和躯干运动损伤所占比例最少,即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下肢>上肢>手腕>头颈>腰臀>躯干。

下肢损伤究其原因,主要由滑雪运动中技术动作僵硬、不协调,下肢力量不足,对滑雪板的控制及对滑雪场地状况不熟悉等因素导致。而技术动作不规范,错误的转弯与身体重心移动或是在摔倒过程中挣扎等,由于违反了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身体形态结构特点也会导致损伤。

上肢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在高速滑行过程中,因身体失去重心后错误的摔倒方式导致。滑雪要求滑雪者在失控跌倒时,应迅速降低重心,向后坐,不随意挣扎,可抬起四肢,屈身,任其向下滑动,避免头朝下,更要绝对避免翻滚。而很多初学者多由于在摔倒过程中随意挣扎导致上肢损伤。

手腕损伤的原因,主要在于摔倒过程中为了避免摔倒用手先接触地方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手腕挫伤。

头颈损伤的原因,主要由滑雪爱好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摔倒过程中身体发生翻滚现象,致使头部触地造成。

腰臀与躯干损伤的原因,与滑行速度过快与他人相撞,以及滑雪时间过长,造成肌肉疲劳积累、肌肉僵硬,滑雪技术掌握不佳等有直接关系。

2.2滑雪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方法

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其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活动功能,因此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至关重要[3]。目前,针对滑雪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中医药治疗和康复理疗四大类。滑雪运动员的损伤主要以关节损伤和软组织损伤为主,故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和康复理疗为主,辅以非手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2.2.1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高山滑雪是由高处向低处的滑降运动,通过转弯、停止、跳跃等各种技巧自由地改变运动方向,有效地控制速度。因此,高山滑雪爱好者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就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主要表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滑囊炎,内、外侧半月板损伤和髌骨劳损等。采取的运动康复手段为:加强屈伸肌群力量配比,并进行髋关节内收、外展和膝关节屈伸训练,训练负荷为60°中等强度下。采取的运动康复方法有:

(1)负重直腿抬高,10~15次。

(2)髋的屈伸、内收、外展,10~15次。

(3)膝等动伸曲练习。

(4)患者坐在床边伸曲练习:股四头肌向心与离心收缩的力量练习,应在膝伸直时停留1~2s,然后在4s内缓慢放下,休息2s后再重复以上动作。

(5)压膝运动:术后踝后垫圆枕,膝关节向上抬高约3cm,随后向下压,使膝关节后侧关节绷紧,膝关节主动下压,进一步牵拉后关节囊,防止后侧关节囊粘连、挛缩。

(6)滑板运动(保护性主动屈膝训练):平卧,下肢伸直抬起,与床成45°夹角,足底与滑板平行,进行膝关节屈曲度的训练,角度小不易滑,角度大滑不下来。膝关节慢慢弯曲,使足底顺滑板下滑。

2.2.2肩关节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高山滑雪因为有一定的山体倾斜角度,因此滑雪爱好者摔倒后会向山下滑落,如果一侧肩着地容易导致肩关节受伤。肩关节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

(1)物理治疗:可以选用直流电碘离子导入,短波或超短波,还可以用超声波及冲击波治疗。

(2)运动治疗:术后1天进行伸指、握拳练习;术后3天可根据情况进行摆动练习、耸肩练习以及扩胸、含胸等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练习,30次/组,3~4组/天;术后1周开始活动肘关节,保护下去除三角巾,主动、缓慢、用力全范围屈伸肘关节,20~30次/组,2~3组/天,练习后继续三角巾固定,并作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如肩关节前曲、外展、后伸和肩关节外旋位练习;术后2~3周做肩关节前曲肌力前平举、侧平举练习,负重耸肩练习,手提适当重物练习,练习时稍有疲劳感时可停止练习;术后7~12周进行无痛全关节练习,以增强肌力和能动性运动。2.2.3指骨间关节损伤或手舟状骨骨折康复治疗方法滑雪运动经常会有摔倒现象,特别是初学者中更为常见,很多滑雪爱好者在摔倒过程中手掌触地,导致指骨间关节损伤或手腕强度背曲,桡骨背侧缘切断手舟骨,常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导致指、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其治疗原则是采取严格固定。

指关节挫伤是滑雪运动常见的急性损伤之一。除拇指仅有一个指间关节外,其余四个手指都有近侧和远侧两个指间关节,在关节囊的两侧由副韧带紧张。指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需要在术后5周后,去除外固定,做主动-助动练习,逐渐增加耐受度,循序渐进。

手舟状骨骨折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分两个时期:

(1)早期康复(0~3个月):目的是减轻疼痛或肿胀,早期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避免关节黏连及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骨折固定或骨折后第一天需要进行的是肩关节、肘关节各个方向全范围关节活动度的练习。手部在疼痛耐受范围内,做握拳、伸拳、对指、对掌主动练习,逐日增加动作幅度和用力程度。

(2)恢复期康复(3个月以后)开始腕、手部Rom(关节活动度)训练:腕掌屈、腕背曲、腕桡侧偏、腕尺侧偏及腕关节主动Rom训练。

2.2.4胫骨骨折的康复治疗方法胫骨骨折是滑雪运动中与他人(或物)碰撞或摔倒后与硬物碰撞中常出现的运动损伤,患者骨折后,为了能尽快恢复小腿的负重功能,必须对骨折断靖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移位及肢体缩短应予完全纠正,从而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因此应加强本体感觉训练表现,疼痛、肿胀、皮下淤血、功能丧失、出现畸形等。其治疗方法为:停止活动、进行急救、固定包扎。

其运动康复方法:

(1)固定后,即刻指导其作踝关节的背屈活动及股四头肌收缩锻炼。

(2)稳定型骨折固定2星期后,在医生指导下作抬腿及屈曲膝关节活动。

(3)3星期后,在夹板继续固定下,可以离床双拐不负重步行。

(4)后期可作搓揉舒筋及蹬车活动。2.2.5扭伤的康复治疗方法扭伤是指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等)损伤,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等情况。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多发于腰、踝、膝、肩、腕、肘、髋等部位[6]。滑雪运动中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如发生运动损伤,最好要马上处理。处理的原则有五项:保护、休息、冰敷、压迫、抬高。其采取的康复方法主要有:

(1)发生扭伤当天,每3~4h进行15min冷敷(可以缓解肿胀)。请注意不能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

(2)至少让受损肌肉休息一天。

(3)保持拉伤的肌肉处于抬高的位置可以缩短症状持续时间。

2.2.6冻伤的康复治疗方法冻伤是一种由寒冷所致的末梢部局限性皮肤病,在寒冷的高山上滑雪身体的暴露部位或保暖防护部位不佳处经常会有冻伤现象,多由于滑雪爱好者不懂得防冻常识导致。其冻伤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1)冻伤的肢体应迅速在温水中使之温暖,温水处理水温保持在38~43℃,不超过40.5℃,要小心避免烫伤失去知觉的组织。

(2)回暖后,微波测温,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可用于检查周围循环,以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3)温暖后,肢体应保持干燥,暴露于暖空气中,尽可能做到无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滑雪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有关节扭伤、肌肉拉伤、挫伤、擦伤、骨折、脱臼和冻伤等。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下肢>上肢>手腕>头颈>腰臀>躯干。

(2)滑雪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类型不同、部位不同,其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很大差别,在具体的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实施。

3.2建议

(1)滑雪爱好者应加强运动损伤的防范意识,特别是初级滑雪爱好者,应该在充分掌握滑行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滑行难度的尝试,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发生。

(2)各级滑雪场应建立巡护队或雪场安全救护队,对滑雪爱好者在滑雪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进行及时援助和救治,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率。

(3)滑雪爱好者在从事滑雪运动前,应掌握必要的滑雪运动损伤急救常识,政府部门或滑雪场要为滑雪人员购买保险,并下发滑雪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手册,使滑雪爱好者对滑雪运动损伤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王仁周,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1924-2002)[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04.

[2]余家阔,等.滑雪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医学杂志,2004,23(5):565.

[3]孙宏伟.高山滑雪运动员常见伤病的防治[[J].冰雪运动,2005(6):36-38.

[4]于同,吕岩,张建中.对哈尔滨市滑雪群体运动损伤状况的调查分析[J].冰雪运动,2003(2):51-52.

康复运动疗法篇2

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治疗 运动再学习法 综述

运动再学习方法(motorrelearningprogramme,mRp)是一种运动疗法,它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过程。它主要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任务或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1运动再学习法的新进展

Carr等学者根据近年临床研究的进展提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还有一组适应特征(adaptiveFeatures),认为神经系统、肌肉和其它软组织的适应性改变和适应性运动行为很可能是构成一些临床体征的基础。同时提出早期康复的目的是针对患者在功能性运动活动中学习运动控制及发展力量和耐力。其主要原则是:①强化训练,包括诱发肌肉主动活动、提高肌肉协同控制能力、增强与功能有关的肌力和耐力;②保存软组织的长度和柔韧性,包括良肢位摆放、合理应用支具和电疗等;③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和不良的适应性运动行为;④控制肌肉痉挛,严重者可采用肉毒毒素注射[1]。

2运动再学习法与易化技术的比较

目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Bobath疗法为代表的偏瘫训练法,另一种则是mRp。前者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已形成一类统称为促进技术或易化技术(facilitationtechnique,Ft)的操作方法(包括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及pnF技术等)[2]。郭氏等[3]认为mRp比Ft有更新更广的理论基础,mRp强调作业练习,比Ft更注重环境的重要性,比Ft更强调视觉反馈和语言反馈,在下肢功能康复上优于Ft。王氏等[2]认为,mRp比Ft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LanghammerB等[4]发现,mRp代表的任务适应性方案要优于Bobath疗法所代表的易化/抑制方案,并且认为对脑卒中患者需要经常进行物理治疗来保持力量、耐力和姿势控制的效果。黄氏[5]认为,mRp在提高aDL方面比Bobath更有价值,并且认为患者在不能活动之前,甚至也要按mRp的规律进行精神上的训练。范氏等[6]认为,mRp中的早期的直立位(坐或站)能明显地减轻抑郁,更好地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

3运动再学习法在脑卒中后康复治疗上的应用

3.1运动再学习法在肢体康复中的应用

3.1.1单一运动再学习法在肢体偏瘫康复中的运用丁氏[7]认为,用mRp对患者进行多次反复的动作训练,使患者较好地掌握和提高运动控制能力,促进多肌群的协调运动,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李氏[8]用mRp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利用国际通用的运动功能量表(motorassessmentscale,maS)评定,mRp可改善患者肌肉无力、协调障碍等症状,促使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邵氏等[9]通过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采用mRp强化增加分离动作训练,有利于新的神经回路和正常运动程序的建立,从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朴氏等[10]通过mRp来恢复患者的步行功能,强调了站立期膝控制能力尤其重要,需要做特殊训练。李氏[11]用mRp对脑卒中患者训练时,依据躯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不同,进行骨盆训练、躯体运动对称性训练、下肢关节协调性训练,并强调下肢关节的控制性训练,能有效恢复其步行能力。

3.1.2运动再学习法与其它治疗方法相结合在肢体偏瘫康复中的运用

3.1.2.1运动再学习方法和Bobath技术为主的技术相结合薛氏等

[12]通过随机对照设计方法联合应用mRp和Bobath技术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与未进行任何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相比较后认为,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早期,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循序渐进地联合应用mRp和Bobath技术进行早期训练,并注重强度的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改善aDL。姜氏等[13]将联合应用mRp和Bobath技术为主的促通技术为康复组,与仅应用Bobath技术为主的促通技术的对照组相比,结果康复组能够使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明显提高,上肢并发症的发生减少。

3.1.2.2运动再学习方法和针灸治疗相结合

刘氏等[14]在mRp疗法基础上早期运用电针疗法(头针取病灶侧运动区,体针以患肢手、足阳明经和足少阴经为主,选曲池、合谷、风池、肩髃、手三里、内关、伏兔、足三里、外关、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能使康复时间提前,并且能显著提高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叶氏等[15]早期将针刺与mRp疗法和Bobath疗法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认为头针可改善大脑缺血。软瘫期针刺患侧各经穴可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功能;痉挛期针刺可抑制痉挛肌群,使随意自主的分离运动早日出现,加强了Bobath疗法的纠错作用;恢复期针刺取阳经穴为主,配少许阴经穴便可以阴引阳,达到阴阳气血互通、阴阳平衡之功效,增强了强化训练的效果。王氏[16]亦采用针刺联合mRp治疗,认为早期针刺可以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肌张力,缩短软瘫期;且针刺对再生神经靶区刺激诱导,促进了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改善局部肌肉的肌张力,提高了再生神经的协调性运动支配能力,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纯mRp训练。

3.1.2.3运动再学习方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刘氏等[17]在使用mRp治疗的同时,加用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认为水蛭干粉和血栓通联合应用在保护神经细胞的同时为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药物同mRp的联用比单用mR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更具有促进作用,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功能障碍。郝氏[18]在用mRp基础上加用舒脑灵Ⅰ号,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转贴于

3.1.2.4运动再学习方法和其它治疗方法相结合

徐氏等[19]认为,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可以采用神经假体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再结合mRp,认为神经假体系统可提供最高水平的有目的的活动和认知的作用,这对mRp有益。神经假体配合nmeS为mRp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刘氏等[20]认为,患者在接受mRp基础上再结合运动想象比仅接受mRp能够使梗死患者偏瘫上肢更好地康复,患者经过长期反复训练能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能改善神经机能和神经支配肌肉的机能,从而达到运动想象训练的目的。而将运动想象和mRp训练项目保持一致,解决了训练中患者“如何做”的问题,较好地克服了mRp的不足。这两种方法在教会患者和家属后,可使其自行在家中进行训练。谢氏等[21]将mRp与高压氧治疗结合mRp训练进行功能上的强化,有利于加速神经系统功能缺损部分的重塑,从而加快神经功能定向的恢复。刘氏等[22]运用早期康复治疗(mRp和Bobath疗法相结合)加体外反搏治疗脑梗死偏瘫,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二者合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疗法,并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预防和减少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3.2运动再学习法在吞咽障碍上的应用

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常因吞咽障碍致误吸产生肺部感染,有些靠鼻饲或静脉输液维持生命,造成营养失调、aDL能力下降[23-24]。毕氏等[23]将整个mRp训练过程均与吞咽动作紧密联系,并反复重复,对有认知障碍、口颜面失用症的患者也给予及时治疗,利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有较好疗效。郭氏等[24]用mRp对住院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训练,且强调训练要早期开始,在进行吞咽障碍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时,为患者创造好的环境,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4结语

在我国,mRp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比较新的疗法,其康复的有效性是目前康复界所公认的,许多研究表明其康复效果比以Bobath技术为主的促通技术效果好。将mRp和促通技术相结合其协同作用明显。许多研究者更是将mRp和其它诸如针灸、中药治疗联合用于患者的康复,也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目前,国内研究者将mRp疗法与其它疗法的联合运用还仅处于尝试阶段,并且对其中的协同作用的原理的观点尚不统一,今后有必要在这些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宁华.脑血管意外的运动再学习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0):4-9.

[2]王刚,张德清,何建永,等.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3):162-164.

[3]郭辉,纪树荣.运动再学习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5):300-301.

[4]张扬,范建中,译.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后远期疗效的比较[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5,25(3):121.

[5]黄苡苹.运动再学习方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934-935.

[6]范文双,楚佳梅.早期站立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77-278.

[7]丁荣娟.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01.

[8]李宏伟.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63.

[9]邵天民,马立军,刘旸,等.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5):404.

[10]朴明爱,朴智勇,徐艳杰.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181.

[11]李宏伟.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90-191.

[12]薛嘉,罗祖明.脑卒中偏瘫运用运动再学习方法训练的随机对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47.

[13]姜陆陆,庞涛,徐艳杰.诱发上肢和手运动功能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85,91.

[14]刘惠宇,朱丽芳,谢冬玲,等.早期电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12(1):26-27.

[15]叶莲盛,陈汝文.早期应用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治疗脑卒中偏瘫[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47.

[16]王富平.针刺配合运动再学习促进脑卒中患者肌张力恢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532.

[17]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8]郝莉.自制舒脑灵Ⅰ号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98.

[19]徐江,王培生.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偏瘫运动再学习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4,24(1):16-17.

[20]刘惠宇,朱丽芳,谢冬玲,等.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8):528-530.

[21]谢明,封卫兵,贺年花,等.运动再学习与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2):751-752.

[22]刘麦仙,卢红,王夏红.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治疗脑梗死偏瘫[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28.

[23]毕家香,李泽云.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2004,19(1):36-37.

康复运动疗法篇3

Keywords:Rehabilitationtreatmenttechnologyspeciality,technologyoftherapeuticexercises,practiceteaching,Reform

中?D分类号:R4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根据卫生部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康复治疗教育应向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型康复技术人才[1]。而我国高职康复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其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践、综合解决问题和临床思维的能力非常欠缺。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开始探索与实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运动治疗技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6级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甲班100人为实验组,乙班100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均为高中起点,全国普通招生,学制3年,年龄、性别比例、教育背景及以前学习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由相同教师带教,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教学改革方法对照组按以前传统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实验组则按照改革后的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增加实践课程学时,使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接近1:3,继续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第二,实行“校院合作、工学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训教学放到医院,使学生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地“工学交互”,及早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开展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实训教学模式,由原来学校教师实训室带教改为临床康复治疗师现场带教指导。第四,制定统一实用的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训课程标准及评分标准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第五,大力发展床旁教学,分组讨论,小教室授课等多种临床教学形式,灵活运用病案式、参与式、互动式、pBL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模拟”转变为“实战”,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2成绩评估教学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并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以百分制形式统计两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监考人员由副高职称以上、有丰富临床带教经验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担任,每道考题均有科学、详尽的评价标准及相应分值,学生依次进行实践技能考核,考核完后监考教师当场打分。

2.3问卷调查实践技能考试结束后,对2016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二、结果

1.考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数为(76.8±2.5),实验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数为(90.6±3.1),两组平均成绩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2.两组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1

三、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保存了生命,延长了寿命,但往往伴有各种功能障碍,严重地危害着病人的身心健康,给病人本人带来痛苦,给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也给社会增添负担[2];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肢体伤残病人和家属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保住性命、稳定病情,更希望功能恢复或改善,生活能够自理,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因此,康复意愿大大增加,对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运动疗法技术学》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康复治疗体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国内运动疗法技术学的临床实践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尚缺乏标准化实训项目与统一编制的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训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评分标准的考量,实践教学尚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尤其对学生人文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康复治疗技能差,毕业上岗后不能立即胜任日常工作。因此,现有的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践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治疗师培养的目标。

康复运动疗法篇4

魏睦新上一期有

第一阶段的“三招护膝操”和第二阶段的“瑜伽强膝操”可使膝关节疼痛缓解,之后开展积极的运动疗法,可促进康复。运动康复疗法主要通过肌肉规律性的收缩与放松,对膝关节起到挤压的作用,以改善软骨营养,阻止或延缓软骨进一步的退行性改变。肌肉规律性的运动能激活抑制疼痛的内啡肽系统,可以减轻疼痛,同时延缓或阻止肌肉萎缩,稳固关节或增强关节功能。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以下一种或数种方案。

步行法

膝痛缓解后首先应进行行走训练。开始时可缓步行走,腿缓抬轻放,避免膝关节骨面撞击,加重损伤。步速控制在每分钟60步以内,每日进行20~30分钟。如果自觉20分钟锻炼有困难,可以拆分为几个时间段进行,每次5~10分钟,每日3~4次。之后逐渐加长锻炼时间,在3周内达到每次锻炼维持20~30分钟的标准。

缓步行走坚持2~3个月后,膝关节功能得以改善,之后逐步加快步伐,锻炼时间仍为每日30分钟,强度以行走时不气促、肌肉感到轻度酸痛、休息后可很快恢复为宜。

骑车法

每日骑车30~40分钟,不仅可使大腿肌肉有节律地收缩,股四头肌得到锻炼,而且因为膝关节运动范围不大,关节受力较小,所以减少了关节面撞击和磨损的机会,可令膝痛的老年人获得意想不到的改善。

慢跑法

身体状况允许、膝关节症状不是很严重的老人,可进行慢跑运动以增强关节韧带弹性。但跑步时最好用脚的前半部分先着地,以缓冲腿的震动,防止膝关节损伤。跑步中脚步要轻快,双臂摆动自然。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呼吸要深长、细缓、有节奏,每跑两三步吸气一次,再跑三四步呼气一次。速度以不感到气短并能边跑边说话为宜。跑步结束后不宜马上停下来,应缓慢步行或原地踏步,使人体各器官从运动状态逐步恢复到平静状态。

专家提醒:

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患者应循序渐进地进行三阶段运动。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对膝关节的保护,比如站立时膝关节不要过于绷紧;长时间坐或站时,要有意识地活动膝关节等。

答疑解惑

问:在做完第三阶段“运动康复法”2~3个月后,是应持续第三阶段的康复运动还是从第一阶段的“三招护膝操”开始循环锻炼?

答:应从第一阶段开始循环锻炼。

问:除了三阶段运动疗法推荐的康复方案外,是否可进行其他运动?

答:平时预防很重要,应避免患肢过度劳损,平时注意不要过度屈膝、下跪、下蹲等,可以行直腿抬高活动以增强肌四头肌的张力。

康复运动疗法篇5

   【关键词】 运动疗法 肌张力 共济失调 康复训练

   【abstract】cerebellarataxiasexisthecerebelluminjuryafterakindofcommondisease,itsmainsymptomforneuralcontroldisorders,balanceabilityispoor.thescholarsathomeandabroadhasextensiveresearch,thereisnoeffectivecuremethod,thispaperstudiestofindanexperiment,simpleandpracticalmethodtoalleviatecerebellarataxiasex.

   【keywords】exercisetherapy muscletension ataxia rehabilitationtraining

   运动疗法是指采用物理治疗方法时主要以力为因子的治疗方法[1][2],其优点为通过设置合理的运动处方来使患者得到身体功能的全面改善,此方法作为康复治疗的核心方法,在康复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可以使患者尽快的康复[3],因此如何设置合理的运动处方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介绍针对一例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人设置的运动处方,为学者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1 实验对象资料

   实验对象,男,15岁。2006年因车祸导致小脑性共济失调,曾在车祸中左侧锁骨,左侧股骨骨折,车祸后患者住院昏迷四个月后苏醒,患者主要症状为:左侧手臂与腿出现肌肉萎缩,左侧肱二头肌与股二头肌肌张力明显增大。颅脑mri显示,患者小脑部有淤血,全身ct图像查示,患者骨折处预后良好,骨折愈合处无偏移。右侧手无法完成指鼻试验,出现神经性放电现象。具有典型的闭目难立特征,患者双脚平行并立时,无法闭眼超过1秒。

   实验前对患者进行的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前的测试数据

测试项目成绩(单位)

坐位体前屈-18.9(cm)

俯卧撑7次(膝关节着地)

选择反应时1.112(s)

握力左手:13.2(kg)

右手:23(kg)

单脚站立左脚:2.7(s)

右脚:7.1(s)

   2 运动处方方案

   运动处方的设置主要围绕如何降低患者肌张力,增强肌肉的力量,并通过进行平衡练习来达到缓解患者闭目难立的症状,增加指鼻的稳定性。运动处方实施的时间为2010年1月4日到1月17日上午9:00-11:30、下午2:00-5:30,每天训练时间为6小时。

   2.1柔韧性练习

   柔韧练习之前患者需进行10分钟的热身活动,热身器械为跑步机,负荷起始为3.5,逐渐增加,通过心率监控来确定热身的负荷,心率应控制在120-130次/分。热身结束后马上进行柔韧牵拉,股二头肌的被动牵拉:患者取坐位,双腿伸直,髋关节弯曲,双臂伸直用手触摸足尖,康复师用力压于患者的背部,使其腿后侧股二头肌得到充分的拉伸。每天6次,每次3组,每组至少牵拉90秒。肱二头肌的被动牵拉:每天6次,每次3组,每组至少牵拉30秒。

   2.2力量训练方案

   2.2.1肱三头肌的训练

   对患者设置三种肱三头肌锻炼方法,其锻炼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肱三头肌训练方案

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坐位胸前推推臂器455

坐位伸肘关节哑铃155

颈后臂屈伸哑铃55

   2.2.2股四头肌的训练

   训练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股四头肌训练方案

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坐位伸膝关节m4仰卧式倒蹬训练机785

负重单腿蹲起哑铃685

   2.2.3其它肌肉的训练

   其它肌肉的练习包括:背阔肌、伸腕肌群、胫骨前肌、胸大肌。

锻炼方法如表4所示:

   表4 其它肌肉的训练

锻炼的肌肉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背阔肌直臂下压拉力器285

胸大肌夹胸夹胸器285

伸腕肌负重伸腕哑铃2.55

胫骨前肌负重足背伸哑铃305

   2.3平衡训练

   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正常体位及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的基本保证[4],平衡功能的维持依赖于感觉器官对人体所处位置信息的正确接受及输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及整合,还有运动系统对中枢信号指令的正确反应等等[5]。

   训练时患者在具有上肢支持功能的椅子上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并逐步缩小基底支持面;同时还要叮嘱患者积极活动头部、上肢及躯干以改变身体重心,并指导其进行动态平衡训练及骨盆控制训练。训练时,治疗师一手扶持患者倾斜侧的上肢或躯干,另一手则扶持患者肩部向倾斜侧方向加力,以加强其头部的调整反应及健侧躯干的侧屈功能,如平衡积分小于7分的患者应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30min。

   3 治疗后的评价

   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两周后进行一次测试,指鼻试验时,患者可以稳定的指鼻时间超过100秒;闭眼单脚站立超过10秒。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如表6:

   表6 治疗前后测试数据对比

测试项目测试前成绩(单位)测试后成绩(单位)对比(+提高-降低)

坐位体前屈-18.9(cm)-5.7(cm)+13.2(cm)

俯卧撑7次(膝关节着地)16次+9次

选择反应时1.112(s)0.634(s)+0.478(s)

握力左手:13.2(kg)左手:18.8(kg)+5.6(kg)

右手:23(kg)右手:34.4(kg)+11.4(kg)

单脚站立左脚:2.7(s)左脚:7.46(s)+4.76(s)

右脚:7.1(s)右脚:16.82(s)+9.72(s)

   如表6所示: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后,其身体形态与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坐位体前屈显示的是患者的柔韧功能,提高了13.2cm;俯卧撑与握力显示的是患者的力量素质,分别增长了9次和5.6kg、11.4kg;选择反应时显示的是患者的反应能力,提高了0.478s;单脚站立显示的是患者的平衡能力,左右脚分别提高4.76s和9.72s。

   4 讨论

   柔韧训练是为了提高患者的柔韧性及关节的活动度,在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前提下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这是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5],本文的柔韧训练采取多次牵拉的方式,保证了牵拉的时间与频次,可以使患者的柔韧性得到有效的恢复。

   力量训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分析患者症状后,选择所要锻炼的肌肉进行专项训练,欲通过肌肉力量的增加来降低患者的肌张力,从而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针对患者的目标训练肌肉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中通过器械的刻度来监控患者的力量变化情况,使力量练习量化。肱三头肌的训练主要是降低患者上肢肱二头肌的肌张力,改善患者走路时手臂的紧张状态,同时稳定与肱二头肌配合稳定患者的肩关节与肘关节,从而改善患者的指鼻稳定性[6][7][8][9]。

   平衡训练是共济失调患者训练的主要内容,完整对称的人体结构组成、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功能、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肢体肌力、肌张力平衡等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两周的运动疗法的实施,可以看到患者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左右脚闭眼单脚站立的数据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指鼻试验的时间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原来的无法完成指鼻增加到指鼻时间稳定100s,由此可见,采用运动疗法,以力量训练为主,改善患者肌张力来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的方法是可行的。

   5 结论

   5.1通过目标肌肉的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减少肌张力。

   5.2平衡训练能改善患者走路的稳定性。

   5.3通过力量训练为主的运动疗法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1]毕胜.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起源与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739-743.

[2]励建安.运动疗法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30(5).

[3]王文清,晁志军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损伤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 

[4]陈惠君,朱雨岚等.平衡训练对不同年龄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3).

[5]张轶美.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2(27).

[6]李欣.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1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4(3).

[7]刘宁疆,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12).

康复运动疗法篇6

摘要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常用来描述运动或智力技能的落后,达不到正常发育里程碑所要求的内容,多由脑损伤引起。婴儿期的运动发育迟缓因为早期表现不明显而被家长忽略,导致其错过了早期诊治而留下终身的运动障碍。故创立有效而敏感的诊断性运动发育评估工具有其必要性,国内外康复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是对传统评估量表的修订还是新评估量表的效度、信度、适用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康复方面,除了保证传统的B0bath疗法、Voita疗法充分应用,非传统的引导式教育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研究备受瞩目。而国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也试图在目前康复工作中开辟出一条有效路径。本文主要就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康复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运动发育迟缓康复进展脑瘫综述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又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常用来描述运动或智力技能的落后,达不到正常发育里程碑所要求的内容。儿童多由脑损伤引起,其主要特征是运动方面的明显损害,表现为明显的运动迟缓,如抬头、独坐、爬行、行走方面落居。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病因很多,常见的包括脑损伤、先天缺陷、遗传性疾病、周围神经损伤、肌肉病变、染色体病变、遗传代谢缺陷疾病等。其中,脑损伤的病因包括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宫内窘迫、高胆红素血症等。极早产儿(≤32周)和超低体重儿(≤1500g)与严重的儿童运动发育迟缓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极度低体重患儿(≤1000g)在出生后两年内,出现发育迟缓的几率超过50%,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严重。麦坚凝等对136例外部性脑积水(eH)患儿进行随访及评估,发现67例有运动发育迟缓(49.2%)。

1运动发育迟缓的诊断

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常常因为早期表现不明显而被家长忽略,导致其错过了早期诊治,遗憾地留下终身的运动障碍。有研究表明仅有一半这样的患者在学龄前被诊断出有发育障碍。由此可见,运动发育迟缓的及时诊断尚存不足。一般,采用标准化运动技能测验评定发现受测儿童的技能低于其年龄期望值2个标准以上就可诊断为运动发育迟缓。Vojta博士认为发育迟滞诊断标准是发育落后于正常发育阶段3个月以上。日本诸罔启一认为,在第90个百分位的月龄以后,仍达不到相应的运动指标时则可疑异常。oberklaid提出早期诊断依据包括:①观察婴幼儿发育是否达到运动发育的里程碑;②医生的临床判断;③父母对于儿童发育情况的回顾;④家长对儿童最近行为的陈述;⑤进行儿童发育筛查。就诊断来说,采用标准化的运动技能测验来评定婴幼儿有无运动发育迟缓是最为可靠的。

1.1Gesell发育量表(GesellDevelopmentalScales,GDS)Gesell发育量表由Gesell于1940年编制,适合4个月~3岁的婴幼儿,分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个人社交能力、适应行为5个能区,检测结果用发育商数表示。完成一次检测需时约60分钟。国内应用的是1986年北京市儿童保健所引进并于1990修订的版本,适合于0~6岁儿童。本量表能较客观地反映正常小儿的神经运动和精神心理发育规律,也可以作为神经运动损伤和智力障碍的筛查诊断工具,另外亦是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的评价工具。

1.2Bayley婴儿发育量袁(BayleyScalesofin-fantDevelopment,BSiD)BSiD于1969年编制,1993进行修订,分为智力量表、精神运动量表、行为记录三部分,修改后版本适用年龄范围为0~42个月。国内1995年根据第一版修订2~30个月月龄以育迟缓检测标准。每次检测需时约40~60分钟。其测量结果分为3类:69以下为发育迟滞,70~79为临界状态,80以上为发育正常。BSiD不仅可以用来检测婴幼儿有无发育迟缓,也作为脑瘫康复疗效评估的方法之一,其中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可以很好地反映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局限性主要是对短时间内的认知、语言、社会能力方面的细微变化不够敏。

1.3Harris婴幼儿神经运动测验(Harrisinfantneuromotortest,Hint)Hint的常模研究显示其适用于美国、加拿大,国内目前尚无应用Hint的报道。Hint是用于早期检查高危儿有无认知及运动发育迟缓的筛查工具,适用年龄为1岁以内。Hint的优点在于其除了可以发现运动发育迟缓外,还可以检测认知发育迟缓,且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测试,简便、快捷、有效。另外,Hint可用判别婴幼儿运动迟缓危险性的高低。

2国内外运动发育迟缓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在过去的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对运动发育迟缓的康复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创立了经过长时间的临床检验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模式。

2.1物理疗法(physicaltherapy,pt)常规疗法是指目前国内外常规应用的物理疗法(physicaltherapy,pt)。物理疗法主要有三方面的作尉:①减轻疼痛;②预防或阻止损伤、疾病及其它原因导致的功能受限、运动障碍及健康状态差等的进一步加重;③恢复、维持及提高健康状态及使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Kanda等研究表明物理疗法对恢复运动功能作用显著。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传统物理疗法是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

2.1.1Bobath疗法:Bobath疗法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不自由者的主要方法,是由英国Bobath夫妇共同创立,适用于出生1个月后的患儿,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促通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患者的运动发育迟缓。B0bath手法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过度肌紧张、促进肌肉同时收缩、促进直立反射和平衡反射的形成、根据患儿性格特点选择治疗。

2.1.2Vojta疗法:Vojta疗法是通过对患儿身体特定部位的诱发带给予压迫刺激,诱发出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个移动运动的治疗方法,生后7天即可实施本治疗。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Vojta疗法。Vojta治疗手法主要包括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大部分。Vojta认为治疗的效果与开始治疗的时间有重要关系,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国内报道对于年龄小(4个月~1.5岁)、异常姿势明显的患儿,采取Vojta法训练效果较好,尤其是手足徐动型。Vojta疗法缺点在于由于要反复强刺激诱发带,不适用于呼吸功能差或体质差的患儿。

2.2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Cimt)强制性运动疗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治疗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运动训练方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强调在生活环境中限制使用健侧上肢,强制使用患侧上肢,以提高脑损伤或其他上运动神经损伤慢性期患者患侧上肢完成动作的质量。目前,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单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是唯一被证实能够引起脑损伤后脑功能/结构改变,同时伴有运动功能改善的运动疗法,但脑功能/结构改变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强制性运动疗法是否存在限制健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血运等副作用尚未明确。

2.3引导式教育疗法(Conducfiveeducation.Ce)Ce是以脑性运动障碍患者为主要治疗对象,同时也用于其他的运动障碍患者。接受Ce康复的儿童集体参与完成康复中心制定的日课,与其说Ce是运动障碍的康复方法,倒不如说这是一个为运动障碍儿童创立的教育系统更为贴切。相较其他传统运动康复,Ce对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脑瘫的康复有优势,其近期疗效表现为运动协调的改善,长期效果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香港耀能协会引进Ce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大陆部分地区也已经开始了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的学习和实践。引导式教育强调的疗效评价除了运动功能的重新获得,更注重患者的自立程度的提高,是一种全面的康复模式,值得借鉴。

2.4中医传统康复方法中医传统康复方法应用最广,疗效最被肯定的无疑是推拿与针刺,而由于推拿刺激带给患者的痛苦与恐惧相对较小,因此推拿治疗的依从性相对针刺要高,两者疗效高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2.4.1针刺改善运动功能的研究:针刺主分为头针和体针两个系统,皆广泛地应用于成人和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治疗中。头针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目前在临床应用上没有明确区分。头针合体针配合运动疗法疗效要比运动疗法疗效好,且采取针刺、推拿、穴位注射、五禽戏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要比单纯的Bobath疗法。提高依从性方面,有研究表明接受针刺治疗时播放音乐可以明显缓解患儿对针刺产生的焦虑情绪。另外,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动物研究表明,电针可提高移植间质干细胞的存活率及分化率,促进受损或移植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从而使脊髓横断损伤大鼠的部分肢体功能恢复。针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日渐渐紧密。

2.4.2中医推拿疗法对运动发育迟缓的干预:运动疗法对运动障碍患儿异常姿势的抑制和正常运动模式的促通方面不可或缺,而中医推拿则在预防肌肉萎缩和肌腱挛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拿手法传统推拿疗法具有疏经通络、理筋整复、舒筋缓急、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的功能,在临床上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运动系统疾病,有调节调节运动系统中肌肉关节的功能。此外,推拿还有提高患儿体质的作用。史惟提出的运动发育推拿疗法是将中医传统小儿推拿手法与国外神经发育疗法结合而设计的小儿脑瘫康复运动治疗法,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患儿的体位和姿势,纠正异常姿势,预防畸形的产生和加重,促进符合运动发育规律的正常姿势的产生,从而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水平。中医传统的推拿疗法与西方传统物理疗法有机揉合或许可成为运动功能障碍的新疗法。

2.5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

康复运动疗法篇7

一、临床资料

(一)已选择性地对临床急诊收治的,以突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为特点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神经科专业临床检查和头颅Ct扫描和发病7—10天Ct复查,依其确有以偏瘫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和Ct显示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器质性病理改变,最终被临床确诊为完全性脑卒中30例患者,施行临床急救治疗并生命征平稳下的早期临床标综合康复技术。本组30例病员全部是海南省医疗康复中心、海南省医院神经内外科和干部病房住院病人,男26名,女4名;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4岁。脑梗塞20例、脑出血10例。

(二)本组30例完全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价采用了上田敏氏由Brumstrom六级法改良成12级法。功能评价、功能训练是在医疗康复中心功能训练室医师统一下完成的。误差小。

(三)早期标准综合康复疗法,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学疗法。其中以运动疗法为主,包括力学疗法的手法疗法。注重基本运动功能训练和减少残障、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使用康复训练程序。按由简到难,先床上,后康复训练室内、室外逐步升级的原则,鼓励超前训练意识,选择适当运动量和运动形式。

本组30例具体做法是:17例一经确诊为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当天即开始实施该康复程序:1.第一周内早期三项康复:①肢体良位保持。②体位转换,每2小时一次。③四肢Rom每日2次,20—30分钟内,完成50次被动关节活动。2.于发病后第二周开始着手进行床上运动:①床上肢体活动及辅助主动活动。②床上坐平衡运动训练。3.于第二周至第三周促通技术选择:①于病后第10天左右即可开始行坐平衡和坐立转换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通训练,这一技术被简称为pnF技术。②于病后第三周开始,根据病人全身及肌肉力度恢复情况,在积极推进立平衡训练之前,增加pnF训练力度,本文将一种特殊拍打疗法做为pnF技术引入康复训练程序中来。③第三周内开始立平衡训练。④步行之前重心移动训练。⑤第四周开始步行训练,本文17例脑梗塞步行训练提前了,在病后第15天至第20天中就得以实施。其中15例第四周末完成上述康复程序中规定的基本运动功能训练项目。其中2例推迟时间,一例推迟了10天,一例推迟到半年之久尚未能达到。这2例脑干梗塞症状。另外3例脑梗塞,考虑到系脑卒中再并发腔隙性脑梗塞,虽然基本运动功能和分离运动功能很快恢复到再发病前水平,但生活能力下降,并且目前学者对腔隙性脑梗塞是否属于完全性脑卒中有争议,故未将其计入本组统计。17例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88%恢复了基本运动功能和分离运动功能。

对于10例由脑出血所致完全性脑卒中患者,也采用上述康复程序。所不同的是,早期三项康复训练始于病后第2天或第3天。并于病后第3—4周,才开始坐立转换,步行训练等pnF技术。本组所观察到出血性脑卒中的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由开始床上运动计算,到能完成室内pt师指导下的步行动作,时间一般都发生在第五周以后,比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恢复地晚些。本组7例完成上述康复程序,3例因病情严重,在未能如期进行早期三项康复技术就被迫终止全部治疗和康复活动。随访结果,无一存活。在这10例脑出血所致完全性脑卒中里,能按期完成上述康复程序者占70%。并且基本运动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恢复,但其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4.上述接受康复治疗的所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卧床期间,常配以经络导平仪等理学疗法。

(四)临床药物治疗在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也十分重要。因早期药物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决定其能否还有接受康复治疗的机会。但这些药物治疗不属于早期标准综合康复疗法用药,因为它们无恢复功能作用,故本文不在赘述。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虽然早期药物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首选中枢神经性脱水降颅压药是一致的,不论完全性脑卒中是由何原因引起的,本文30例脑卒中,在发病伊始,就选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其它用药也没有什么特殊不同。临床所见早期综合标准康复技术未损害完全性脑卒中早期药物治疗效果。转贴于二、结果

1.本组30例完全性脑卒中,27人在其发病1—3天内,就开始按该项早期综合标准康复技术程序系统训练。统计结果表明:从基本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峰值上看,多集中在30—40天之内,这一结果好于国内单纯临床药物治疗的功能自然康复型和药物治疗与功能康复脱节型,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完全性脑卒中康复水准。

2.提高了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后的运动质量。

(1)典型偏瘫病态步态减少,病态步态易矫正。下肢外旋足中足蹠屈角度小,病态步距少,在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中能很快被纠正。

(2)上肢实用运动能力提高,分离运动形式受到强化训练,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

3.无关节纤维挛缩,无明显废用性骨质疏松。27例患者Rom范围基本正常。

4.患者心理损害少、保护了争取生活自理自信心。

5.30例完全性脑卒中住院时间平均不足2个月,在90年代的海口市,无疑节省了费用。

三、讨论

1.本文实施早期临床综合标准康复的对象是完全性脑卒中患者。既不以“中风”命名论治疗也不以偏瘫论康复,其目的在于建立相对科学,准确康复技术评价模式。以利于类比。完全性脑卒中系指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tia)在内的,而仅指累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突发急性脑血管意外症。在临床上除表现为以偏瘫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外,常伴发急性心肺功能衰竭、脑疝、感染等症。因其具有大脑中动脉梗塞、出血等病理改变,在Ct扫描图象中可以见到确切的器质性病灶。于是康复效果评价有了客观依据,即便观察又便于重复印证。减少了医学报告的紊乱性和人为误差、增强可比性。

2.早期临床综合标准康复技术在完全性脑卒中的作用

完全性脑卒中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危及人们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升高,造成的残障重,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临床医生和康复医生纷纷采用早期临床综合康复技术来降低残障。这一技术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疗法。从体位姿势疗法到关节Rom运动疗法,从训练翻身、打坐、直立、步行基本运动功能到以aDL训练为主的ot作业疗法,还包括全部理学疗法哈所有手法诸多项目。其目的只在于早期用pnF为主的综合台促通技术,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和能力。包括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减少诸如偏瘫步态、肩手综合征、股外旋、足内翻下垂等运动系统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技术当然实施越早越好。一般生命征平稳即可开始。具体技术操作以实用性为益。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本文采用传统拍打疗法、手法和基本运动功能训练法综合康复技术。但康复手法是物理力学疗法中最佳的经济疗法。是现代康复疗法的发展方向。

3.康复手法在全性脑卒中的应用

手法一词英文原意是手技(Handtechnigue)包括很多形式和内容。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手的操作来达到治病健身的作用。中国传统医学中按摩术,明清也曾称之过手法。中医推拿、整骨、捏筋、捏脊也叫手法;针灸、气功也算手法类。西方传统医学的神经整脊术chiropractic是一种西方古老手法技术,所有这些都在康复医学的今天发展起来了。徒手肌力检查(mmt)肌功能检查(mFt),肌肉检查(mt)是康复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临床物理检查手法,它以运动形式为检查依据,评价肌肉力度和运动质量。在康复医学中,如在康复检查和康复矫治运动姿势的同时,康复医师用手再给以必要的治疗手法动作,两者有机结合这就是康复手法。书法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理论,以康复运动系统功能障碍和解除疼痛为主要目的的手技术。康复功能训练是,pt士“一对一”操作,关节Rom被动运动疗法操作,也都被视为康复手法。它与运动疗法一样,成为物理学疗法的力学疗法。逐渐成为现代康复医学主流。本文除了康复手法外,还采用了一种特殊手法——拍打疗法。

4.拍打疗法的pnF作用和机理

这原本是一种古时藤条制成的拍子拍打疗法,传统疗法称之为易筋经。现代人以钢丝代替藤条,外包棉布制成的软中有硬,硬中有软的弹性很好的拍子,用拍子拍打冲击患肢肌肉、肌腱。民间多用其治疗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症。本文作者将其定为拍打疗法,是做为一种促通技术pnF因如完全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程序中来的,实践证明,确是一种非常适合偏瘫康复的,以pnF(肌肉本体感受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

拍打疗法的pnF作用机理解析。因为pnF有多种形式。只要能起到刺激残肢本体感受器,引起该肌群的收缩,这种恰是在拍打的一瞬间,被置于最大牵拉位置,刺激肌肉本题牵张感受器,引起该肌肉最大缩短、位移又能被治疗师所施抗阻力抵消,在反复训练中获得主动运动功能,就称pnF。拍打疗法恰恰符合这一种形式。

因为任何一种康复法都不是单一的促通技术,所以拍打疗法与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一样也是一种综合促通技术。因为拍打疗法本身也会拍打皮肤,也引起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所以拍打疗法也是一种以pnF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较为确切。其pnF机理也是通过拍打时,拍子的生物力学效应,来促通感受器间的联系,起到放松肌痉挛,增强肌力作用,它非常适用于完全性脑卒中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拍打下肢重点是患肢和足底跖腱膜;股外旋肌和足跖屈肌及足内翻肌的拮抗肌。拍打要适度,要有节奏。操作中要医患默契配合,附以必要的语言暗示和心理感应。这是一种安全无痛苦的舒适的卧位疗法。

5.基本运动功能训练的生物力学效应,pnF和综合促通技术机理。

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的中心是早期基本运动功能训练。在发达国家,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并被人们所接受。但在康复医学刚刚起步的我国,才只是刚刚开始。所谓基本运动功能是指人体翻身、转体、滚动、打坐、爬行、直立、步行等人体最基本运动能力,它是人正常生活的必须能力,它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骨骼系统协调统一动作完成的在个体的生长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次序。所谓三翻、四坐、七滚、八爬、九站立就是这个意思。这一功能是随着人类进化序形成的。人具备这一功能,但必须经过训练获得这种能力。如果以直立运动为例,直立平衡训练是抗地心引力的伸肌群与屈肌群肌力动态平衡,绝非力的静止平衡。只有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姿态,最佳的力线传递,灵活的神经传导及骨骼支撑下的肌肉收缩平衡才能完成直立平衡运动训练。人体克服地心引力而直立这是以最小的力做最大功的运动,这就是基本运动功能。在这一训练过程中,人体被造就成最佳生物力学系统。pnF生物力学效应还直接影响骨矿盐含量。

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一种综合促通技术。也是一种以pnF为主,既有本体深感觉系参加,也有皮肤神经浅感觉系参加的综合促通系统的联合活动。故pnF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技术。综合促通技术的立论根据,是脊髓α运动神经元被视为中枢性下传冲动和外周性传入冲动作用的“最后公路”理论。故在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实践中,既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创造性的选用各种促通技术。也要制定相对稳定的模式。

四、结论

在研究中风综合康复技术效果评价中,有必要建立标准模型。完全性脑卒中既具备典型性,又具备科学性。康复手法、拍打疗法和基本运动疗法是完全性脑卒中有效综合康复技术,也是以pnF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早实施综合标准康复技术。它能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减少残障和费用。转贴于参考文献

[1]津山直一,监修。標準リハビリテーシヨン醫學。東京:醫學書院,1986.56-58,222-232,261-269.

康复运动疗法篇8

[关键词]脑卒中;瘫痪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医意念疗法;运动想象疗法;物理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3[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4-51-02

1康复治疗

康复早期的介入可促进脑的结构和功能的重组,从而促进功能的改善。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应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的48h。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就越大,预后就越好[2]。有关实验表明治疗后较治疗前偏瘫肢体痉挛评分高,可能是与治疗前患者处于休克期,肌张力降低,而随着时间推移。进入痉挛期,治疗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患者都经历了肌张力从弛缓到增高的变化,甚至部分患者肌张力又重新恢复正常。而治疗后康复组较对照组的偏瘫肢体痉挛程度评分显著改善,可能是由于所使用的康复方法中抑制和促通并举,可调节神经运动通路上各个神经元和突触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因此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可减轻痉挛,改善躯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残损和残疾的程度,提高生存质量。但脑卒中后3个月内患者有功能自发恢复能力,这可能与脑局部水肿的消退、局部毒素的吸收有关。血肿的吸收、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局部循环的改善以及部分缺血性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有关。相关实验表明康复组比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可能与正处在脑卒中的自发恢复阶段有关,但在改善痉挛和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有临床研究显示,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还可以降低卒中后抑郁、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误用综合征等的发生[3]。

2“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近几年脑卒中康复的一种新方法。外国学者用单病例研究方法观察了“运动想象”对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描线训练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运动想象”明显改善患者描线的准确性。另外还有学者观察了“运动想象”对12例脑卒中患者和14个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下肢负重能力训练的影响,发现想象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可明显提高被训练者的下肢负重能力,提示“运动想象”的效果与保持工作记忆的能力有关。又有人采用单病例研究方法,对14例发病10~176d且一直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在仍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伸手抓握物品这一“运动想象”任务,10例患者完成了整个观察过程,9例上肢运动指数积分明显改善,提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贾子善等认为尽管“运动想象”疗法还存在适应证选择、指导语言的规范等尚需解决的问题。但本疗法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4]。

3物理疗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必将带动康复医学的进步。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是患侧高级中枢的功能重组,即脑的可塑性现象。刘桂芬等[5]认为,电刺激对丧失神经支配肌肉的影响,无论是局部应用还是全身应用,不管电流类型,脉冲频率、波幅。疗程长短如何,均具有延缓肌萎缩、恢复功能的作用。干细胞移植使中枢神经组织再生成为可能,从而直接完成神经系统功能重建,而不是已有的神经与肌肉的代偿作用机制。满勇等[6]报道神经节苷脂能够维持神经干细胞的原始神经状态,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从而能够修复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损伤。

4中医意念疗法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意念可以调节人体内的生物电,使之和谐均衡。意念导引能够增强前额脑电活动,改变左前后优势脑轴的观念对比,并出现特征谐振频率的变化。意念可使各脑区脑电活动的a2波功率、部分脑区a1波功率显著增加。对于脑卒中的恢复机制主要是脑水肿的恢复、远隔神经功能抑制的恢复、半暗带血液循环的恢复。由于意念能使a2波、al波功率增加,所以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恢复。意念可促使某些神经肽的分泌,从而影响心理生理变化。有研究提示,意念调息功法通过特定信息的介导影响皮质-下丘脑-腺垂体-靶腺的活动,从而调节或抑制人体的神经生化-内分泌激素的活动,进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杨远滨等[7]把大脑功能重组的观点与中医“形神统一”的整体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5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由美国aabama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而发展起来的,经过数年研究治疗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训练方法。经典的Cimt强调的是在生活环境中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运动,强制患者使用患侧肢体完成日常功能活动。从有关的实验表明,Cimt对于恢复后期偏瘫患者的上肢恢复是有效的,Cimt较之传统的神经发育疗法显示出了诸多的先进性。从理论方面来说,Cimt采用了“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刘霖等[8]经过诸多的实验研究说明,在恢复后期偏瘫患者的上肢康复中,Cimt较传统的nDt技术更为有效。以后又有多项研究证明,Cimt可以让脑卒中患者的大脑功能重组。Cimt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随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接受Cimt的患者在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方面显著优于接受常规训练的患者,我们在国内的研究也初步证实了Cimt的有效性。Cimt分别在脑卒中的慢性期、亚急性期、急性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9]。当然Cimt也存在问题,从治疗技术角度来讲,Cimt大多应用于慢性期者的上肢功能恢复,而对于急性期患者研究仍然不够。其次,从具体治疗来说,Cimt过度强调了患侧上肢的单独运动。而忽视了双上肢的协同配合运动,这个结论和很多研究中“患者良好的依从性”有了明显的冲突。这也提示我们Cimt的方法需要进一步改善。

6小结

由于脑卒中患者不但表现肢体运动功能的障碍,还表现为言语、认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可减轻痉挛,改善躯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残损和残疾的程度,提高生存质量。康复治疗是影响脑可塑性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在脑损伤早期、后期和晚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对脑功能重组的意义。功能重组理论对脑损伤残留部分通过病灶周围组织及对侧大脑半球代偿,以功能训练等方式促进功能上的重组,并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康复训练还可阻止损伤手代表区邻近的正常区进一步损害,并可诱导正常组织“接替”损伤的功能[2]。同时运动可影响神经递质并可上调海马区、皮质等部位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因此康复训练对脑功能重组有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在“脑的十年”(1991~2000)中神经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以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发展最快、疗效最为明显,大量的、重复的和密集的练习乃是Cimt重要的治疗策略与原则,行为再塑的技巧训练是Cimt练习的核心内容,与常规的作业治疗内容有所不同。Cimt根据每个患者的动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行为再塑计划,这些计划中执行的活动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动作,有时需将这些活动分成许多较小的动作来完成,让患者重复练习这些小的动作。而且Cimt关注的重点是患者是否能将治疗的效果转移到真实生活的情境中。Cimt的治疗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有关[10],但是Cimt认可度和疗效方而尚存在着争议,应进一步加强对Cimt研究。与神经发育疗法或其他传统的治疗脑卒中患者的运动疗法不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具有可靠的神经科学基础,是以功能性为导向,以指向性任务为原则,以密集形训练为基础的一种新兴方法。因此有可能成为2l世纪脑卒中康复治疗体系中的一枝新秀。

[参考文献]

[1]朱镛连.脑损伤康复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2):721-722.

[2]潘大津,杨苏骏,朱满莲,等.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l(1):79.

[3]周敬华,梁华忠.脑卒中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50-752.

[4]贾子善.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中康复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1):867-868.

[5]刘桂芬,周志贤.不同组合模式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24-4425.

[6]满勇,李红伟,杨波,等.不同剂量神经节苷脂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635.

[7]杨远滨.中医意念与康复的运动想象疗法的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0):761-762.

[8]刘霖.强制性运动疗法: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2):944.

[9]瓮长水.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效力[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1):806-809.

康复运动疗法篇9

康复医学正逐渐被人们认可

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放之四海皆准的“康复”二字意义不是很明确,现在社会上却对其有定的误读。有的甚至把在休闲娱乐场所接受一些放松疗法与康复医学混为一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北京康复医学会骨科分会会长周谋望医师认为,康复医学是指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心理功能障碍,利用现有医学手段,通过定的医学综合措施(医学的、职业的、教育的、社会的)减轻,补偿或代偿因疾病而失去的功能,克服功能障碍,使其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的医学。

随着社会进步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如今,在北京各大三级甲等医院,都已经慢慢建立起康复医学科,但是有的医院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认为其可有可无的还大有人在。其实,如果在各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如果能与骨科、神经科、心脑血管科等领域的临床治疗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转移病人,缩短医疗资源占用时间,更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使病残个体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重返社会并在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多价值。实现有效的良性循环。康复医学还有很多新兴领域有待奋战在医疗前线的战士们去开拓。

四大板块共建康复医学全新领域

康复医学包括主要包括骨科康复、运动医学康复、心血管疾病康复和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四大板块。周谋望主任医师认为,要更好地开展手术后的康复,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化治疗(teamapproach)体制。开展康复治疗也许并不十分困难,但如何坚持下去并且做大做好,除了要打好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完善的工作制度。在这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国医学界学习,康复科的医师、治疗师与骨科医师、护士等组成一个一体化治疗小组(teamwork)共同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评定及康复。这样才能把治疗及功能恢复有机而密切的结合起来。使病人更好、更快、更全面得到康复尽快重返社会。这一先进的工作制度已被我们及国内其他同仁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证明在我国也是行之有效的。

心脏康复:让生命拥有健康心脏

20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和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疾病流行模式由传染疾病转向心血管疾病,直至本世纪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2002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提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死因,指出锻炼和康复治疗对心脏是有益的。2002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提倡有氧运动。

康复医学中心张宝慧教授在研究中指出,心脏康复的萌起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对急性心肌梗死绝对卧床2个月的传统做法提出了质疑开始实施了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活动和分级运动方案,70年代创立了住院期心脏康复方案,成为心血管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80和90年展了以评估和防治为核心的综合医疗,在工业发达国家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正经历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发展中国家中,心脏康复也将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的有益作用是心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所不能替代的,与上述治疗相结合可以增加各种治疗的效果。冠心病人经心脏康复治疗可较理想地促进心脏的侧支血管的生长,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缓解由冠脉阻塞造成的缺血,改善由心肌缺血而产生的症状,如心绞痛、气短和乏力等。心脏康复可延缓和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心脏康复有抗血栓作用,减少和防止动脉斑块阻塞冠状动脉的危险性。

心脏康复能维持冠状动脉再通的疗效,防止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发生再狭窄,并能维持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桥的通畅。心脏康复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大约为19%-29%。心脏康复可缩短和减轻心脏移植术后体能下降的过程和程度,从而成为心脏移植术后治疗的组成部分。心脏康复降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心脏康复在防治这些疾病的同时可有效地防治冠心病。

心脏康复:防治心血管疾病作用不可忽视

心脏康复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已被重视最早是从急性心肌梗死开始其治疗的效果使心脏康复的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近20-30年来扩大到冠脉血运重建术如冠脉成型术和冠脉旁路移植术心脏手术如心脏移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室壁瘤切除术等。心脏康复也适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慢性心衰,慢性心衰是病死率高和预后不良的严重心脏病,心脏康复能改善功能状态和提高生命质量。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他们是处于冠心病发生和意外的高危人群,心脏康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可有效地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心脏康复的具体内容

心脏康复的临床有住院和门诊两部分。住院期主要对心脏病进行疾病诊断、功能分级、制定短期治疗目标和实施住院期的治疗方案。门诊期可以是住院病人的延续也可以是来自门诊的心脏病人。门诊期的心脏康复内容主要有:临床诊断,危险因素的评价、心功能和体力活动的测试,对低、中和高危的心脏病人制定治疗目标和方案,监测和定期的复查,目的是降低危险因素,心脏病人疾病进展和冠脉事件的发生。

心脏康复医疗队伍由心脏康复医师、护士和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组成的医疗小组,心脏康复方案是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的。

心脏康复医务人员应具备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心血管医学的医学背景。因为心脏康复是综合的医疗,它基于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临床心血管医学的基础上而发展的较为新兴的临床医学。北医三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心脏康复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北医三院有国内知名度高的运动医学,中一荷培训基地和医疗技术发展迅速的康复医学中心,因此心脏康复的综合医疗能力是较雄厚的。

心脏康复医务人员是经国内和国外如美国、加拿大和荷兰培训的。心脏康复队伍成员有康复医师和治疗师他们担负着心脏康复的全部康复医疗。

心脏康复有结构严谨的评估系统,包括心脏功能,运动贮备能力和危险因素评价生活质量和心脏病人重返工作的评价等。采用动态气体代谢谱测定和分析心脏病人功

能状态设置了适于不同心脏病人应用的评估方法,以便选择治疗方案。发展了多种严密的心脏康复方案和治疗流程、如心肌梗死期康复方案,和住院期三阶段方案。冠心病人的住院期和出院后康复方案。心脏手术后的康复方案包括术后和出院后的康复方案。起搏器植入后的康复以及设计不同运动试验方案对起搏器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估。心力衰竭病人的康复方案和心衰病人运动分级评测。

骨科康复:治疗、康复一体化迈向发展新阶段

现代康复医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与“二战”后伤病员的增多及骨科治疗的发展不无关系。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医院都已广泛开展了骨科康复,使骨科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我国随着各家医院康复科的建立,骨科康复在许多医院得以开展。但是,相对于骨科的日新月异发展,骨科康复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康复尚开展得不够广泛与深入较骨科的发展相对滞后。周主任强调,目前正是发展骨科康复的良好时机:其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康复医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二,随着越来越多骨科医师从国外学习回国,以及康复医学在治疗中的显著疗效,使骨科医师逐渐认识到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希望开展骨科康复,其三,wHo把2000年以后的10年定为“骨关节疾病的10年”。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抓住机遇,瞄准骨科康复的世界水平,把骨科康复在我国蓬勃开展起来。

周主任介绍道,骨科的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师首先要有康复医学的理念,现代骨科疾病的治疗已经不能停留在仅仅是吃药、手术的阶段,这是“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在我国大城市中我们的手术设备,内固定置人物及人工关节等都与国外几乎没有差别,手术技巧也不必外国人差。但是治疗的最后效果并不是比手术而是要看病人最终功能恢复的结果。这就需要康复医学的干预,只有把骨科康复开展起来才能是我国骨科的发展真正跟上世界水平。

要开展骨科康复,需要具备定的与康复医学相关的知识及治疗设备,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常用方法有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松动术、助力运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连续被动活动仪(Cpm)。康复医学科的医生讲解到,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由治疗师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在运动创伤的康复中主要应用于关节僵硬、关节疼痛明显及关节粘连术后的患者。在不引起病情加重或不加重疼痛的情况下进行,范围尽可能接近正常最大限度的活动,动作要轻柔速度缓慢。

关节松动术则是通过治疗师进行操作的一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方法,以缓解关节疼痛,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手法。其基本于法有摆动、滚动、滑动、旋转、分离和牵拉等。助力运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当患者主动力量不够或有疼痛时,由治疗师通过滑轮和绳索装置,棍棒等简单器械或患者用健肢施加辅助力量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其所加助力要随肌力增加而逐步减少。

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是采用徒手形式或利用简单的辅助器械如体操棒肋木绳索滑轮装置等进行锻炼。有条件时还可采用水中运动,以利用水的浮力和温度的作用,使动作更易完成。

连续被动活动仪由加拿大著名骨科医师sall发明。可以提供可控制角度速度持续时间并围绕着与关节运动轴心相一致的机械运动装置,可以防治关节伤病及制动引起的关节孪缩、粘连、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修复还有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和疼痛的作用。

周主任强调,肢体功能的训练不只单是肌力或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而应是包含了关节本体感觉协调性、活动度、耐力、力量及速度的综合性训练,基本目标是尽力恢复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恢复工作及运动能力。要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训练。据悉,关节本体感觉是包含关节运动觉和位置觉的种特殊感觉形式。它主要包括关节位置的静态感知能力,关节运动的感知能力、反射回应和肌张力调节回路的传出活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两者反映本体感觉的传人活动能力,后者反映其传出活动的能力。躯体的力学感受器视觉,前庭感受器提供的神经传人由中枢神经系统融为体,产生运动回应。这些反应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运动控制水平,大脑活动脊髓反射和认知程序。

北医三院在我国率先实施骨科一康复“一体化”(teamappmch)模式,开展运动创伤、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治疗后,治疗项目主要包括:膝关节交叉韧带术后康复、半月板损伤及关节软骨修复术后康复、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跟腱断裂术后的康复及肩关节外伤踝关节外伤的康复、骨折手术后康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功能康复,骨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等项目。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是骨科病人保守治疗的重要方法。

运动康复:帮助运动员重返赛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康复医学中心源自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康复研究室,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运动创伤康复、骨科疾病康复及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研究,为我国运动员及广大民众的康复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运动创伤康复、骨科疾病康复方面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并于1999年与荷兰Hva大学合作,建立了中一荷康复医学培训中心。

据悉,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是全国重点学科,运动员的康复比一般大众要求高,这也促进了运动康复的发展。中心在运动损伤的保守治疗、手术后功能康复等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膝关节外伤如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康复肩关节肩袖损伤,踝关节运动损伤,跟腱断裂等方面的康复已有丰富的经验和自己的特色,曾为很多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过康复治疗,帮助他们重返赛场。

据悉,国际花样滑冰运动员赵宏博、乒坛名将刘国正、足球运动员李金羽等知名运动员都曾在北医三院康复中心得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并在重返运动场后在各种比赛中取得屡创佳绩。

“腰背痛学校”――康复治疗新阶段

在高强度的现代生活,因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使用电脑,阅读书写等等造成的所谓“办公室病比比皆是。很多时候工作性质要求人们长时间坐、站立、弯腰、低头完成各种操作。聚精会神之中时间过得很快,等我们想到或可以活动一下身体的时候,往往几个小时都过去了。于是颈肩腰背的肌肉酸痛几乎困扰过我们每一个人。而且大家都知道,腰背以及颈肩的疼痛预防复发和治疗是同样重要的。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中的错误习惯和动作,都可能使治疗效果慢慢消失疼痛,反复发作。

针对近来颈腰部慢性疼痛等疾病显著增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等因素,北医三院康复医学中心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在国内率先开设了“腰背痛学校”通过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治疗及防治疼痛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实腰痛学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学校,是英文“BackSchool”的直译,更准确地说是种理念,一种腰背痛的治疗和预防模式。它把各种原因的腰痛患者分成不同的班级,集体教授适当的医疗体操,再加以个别指导。通过运动纠正脊柱周围肌力的不平衡、强化脊柱的稳定性、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缓解疼痛提高功能的目的。

康复运动疗法篇10

[关键词]改良强制运动;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0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10(c)-0155-03

临床和实验证实脑损伤后大脑的功能能够借助现代康复治疗获得恢复。其中,功能性恢复训练是已被临床公认的较好的康复护理手段之一[1-2]。功能恢复训练是利用中枢神经系统(CnS)可塑性促进功能重组的必要条件,因突触的效率取决于使用频率,运用越多,效率越高,同时要求脑组织承担新的、不熟悉的功能,没有反复多次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外周刺激和感觉反馈对促进CnS功能恢复也很重要。康复治疗是循证医学研究所认为的治疗脑卒中偏瘫有效的三种手段之一[3-5]。改良强制运动康复护理疗法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而研究的。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采用改良强制运动康复护理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康复医学中心2010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住院的经脑部Ct或mRi诊断为脑卒中偏瘫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0例,女78例,年龄41~79岁,平均(59.2±19.5)岁。患者发病到住院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0.2±15.3)d。其中,发病类型:脑梗死70例,脑出血98例;左侧肢体瘫痪80例,右侧肢体瘫痪88例;原发性心脏病患者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例,原发性糖尿病患者12例,其他心血管疾病史患者8例。病变部位:67例为右半球,22例为左半球,41例为皮质脑叶病变,18例为丘脑部位病变,20例为脑干部位病变。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发病类型、原发疾病史和病变部位、综合功能评分等)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的研究均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

1.2康复护理方案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改善症状,并同时实施以下护理方案:

1.2.1对照组护理方案对照组患者给予Bobath康复护理疗法进行治疗[6-7],在护理中,首先应注意的是头颈的运动,然后是躯干,最后是四肢。主要措施为:①对抗上肢内收、内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屈指的放射性抑制(Rip):被动外展、外旋上肢、伸肘、使前臂旋后、伸腕和张开各手指。②对抗下肢内收、内旋、伸膝、踝跖屈的Rip:伸髋、外展和外旋髋、屈膝、背屈踝。③对抗全身性屈肌痉挛的Rip:让患者俯伏于一楔形垫上,胸比腹高,脊柱处于伸展状态,双上肢伸直,外展外旋,高举过头。治疗师操纵其上肢或肩胛带,进一步伸展和放置躯干。④对抗全身性伸肌痉挛的Rip:让患者采取坐位、膝屈向胸、双手环抱于胫前部、屈颈向膝,治疗师在侧方一手扶其背,一手扶其膝,使抱成一团的患者作前后的滚动。⑤对抗躯干肌痉挛的Rip:让患者侧卧,治疗师一手扶患者肩后的上方,一手抵住患者髋前的上方,一手推肩,一手拉髋,使肩和髋向相反方向运动,躯干也随之旋转。以上训练1次/d,2h/次,5d/周,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2.2研究组护理方案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康复护理疗法[6-7]。所有患者给予夹板固定前臂和四肢,每日固定时间为患者清醒时间的90%。同时,进行强制性的身体塑形训练,每次制订一个患者能够最大程度克服的强制性塑形训练,并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塑形方案。另外,观察患者的喜好,进行沟通后选择并确定10个左右患者最能接受的方案供患者使用,督促患者严格执行,并及时对患者的进步给予积极的鼓励。同时,在不同塑形训练任务之间穿插5~8min的肌肉放松训练,可采用联系牵拉等较为适宜的运动。之后,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分别选择2个强制性塑形训练运动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选捡回形针、插球训练和翻检麻将牌等运动。鼓励并督促患者进行自理,如独立梳妆、如厕、用勺进食等。嘱患者在治疗时间以外的休息时间保持坐位训练,进行床旁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翻身运动练习、强制性行走训练,逐步延长行走距离等。改良强制性运动护理疗法6h/d,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持续训练8周,共2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功能综合评分表(FCa)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打分、评定。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第1、3、6个月时的FCa评分[6-7,14]。FCa分级标准:正常:108分;基本正常:9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综合功能分布情况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阶段FCa评分比较

本研究比较了两组患者治疗第1、3、6个月时的FCa评分,随着治疗的逐步开展和强化,两组患者FCa评分都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研究组各阶段的F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各阶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功能分布情况比较

改良经强制性运动康复疗法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综合功能正常和基正常患者共占65.5%(55/84),高于对照组的45.2%(38/84),且两组综合功能分布情况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偏瘫是临床常见疾病,我国每年新发病约150万,患病人数600~700万,死亡约100万,约3/4存活者有残疾,常见偏瘫、失语、认知感觉障碍等。每年治疗费用高达100亿,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目前,我国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方法有200余种,如光量子、自体血、体外反搏、针灸、蛇毒、中医药联合治疗等,但是疗效都很有限[8-10]。

Bobath康复疗法又称神经发育疗法,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erta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Bobath根据英国神经学家Jacrson的“运动发育控制理论”,经过多年的康复治疗实践提出来的评定和治疗小儿脑瘫以及成人偏瘫的方法,这就是众所周知的Bobath技术和神经发育疗法。该方法操作中应注意:①用力不能过度,要和患者的耐力相一致达到松弛痉挛即可;②Rip不要几处同时进行,也不应从痉挛最明显的部位开始;③随着Rip的应用,应使患者能自己学会克服其异常的姿势和痉挛;④Rip不应是静止的,应在几个部位上轮流进行或插入其他促进技术;⑤进行Rip时要注意充分运用头、肩胛、骨盆等关键点。Bobath康复疗法这一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治疗神经系统疾患,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各家报道不一[11-13]。

改良强制运动康复护理疗法是在强制运动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经过临床疗效调整而得到的一种较为新颖的康复疗法,其重点在于对患者肢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复的强制训练,并通过逐步加大训练强度和增加训练科目来克服患者肢体和思维的“习得性废用”,从而达到较好的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文献报道中改良型强制运动疗法多用于针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的上肢或下肢“习得性废用”而制定,对全身性伸肌痉挛的应用报道上不多见。有文献研究显示[12-14],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改良型强制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程结束时,与常规康复治疗组相比较,强制运动疗法治疗组,患者综合功能得分明显偏高,与强制运动疗法组相比较,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各阶段FCa得分明显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明改良强制运动疗法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意义。但本文的欠缺在于病例样本量不够大,为得到更为准确和科学的临床评价,需要进一步选取更多实验样本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应该更多地将多种康复护理疗法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联合治疗,以达到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疾病程度制订个性化的临床治疗,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杜玉光.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6):57-58.

[2]颜华,张惠佳,阳伟红,等.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2):172-175.

[3]罗霞,李淑景,崔秀萍,等.电针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功能的作用[J].光明中医,2012,27(6):1183-1186.

[4]BrockKa,CottonSm.Concernsaboutstandardsofreportingofclinicaltrials:anRCtcomparingthebobathconceptandmotorrelearninginterventionsforrehabilitationofstrokepatientsasanexemplar[J].physiotherapyResearchinternational,2012,17(2):123-124.

[5]王青青.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物理治疗与功能变化的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58-269.

[6]任亚平,于青,张志强,等.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6):407-409.

[7]王文清,李小彬,卢建丽,等.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老年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和股动脉血流变化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5):367-370.

[8]郑华,单磊.踝关节等速被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1):862-864.

[9]刘肖红.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137-138.

[10]王文清,张欣,李艳双,等.三种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8):546-550.

[11]郭洵,逯长生,万婷婷,等.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S1):273-274.

[12]BrockK,HaaseG,RothacherG.etal.DoesphysiotherapybasedontheBobathconcept,inconjunctionwithataskpractice,achievegreaterimprovementinwalkingabilityinpeoplewithstrokecomparedtophysiotherapyfocusedonstructuredtaskpracticealone:apilo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ClinicalRehabilitation,2011,25(10):903-912.

[13]谢辉,刘兆平,何旭光,等.闭目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