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篇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44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特大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和商业贸易中心,掌控着全国的货币流通,商品与资金的流动与周转,其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拥有人口达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人口逾400万的超大城市39座;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座重要的坐标性城市的人口均已超过1000万。特大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由此凸现出来:稠密的人口、同构的产业、匮乏的资源以及拥挤的交通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规模。所以,从传统的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理念中寻求突破,探索特大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新议题随即提上日程。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了该组织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创举性的战略新视角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同年,我国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总提领。特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必将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一、我国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地位

城市是经济赖以生存的载体形式和条件之一,特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的核心,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支柱作用。

首先,特大城市是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西方的区域经济学中,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卓越的显著地位。虽然,我国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占据较为突出的地位。如辽宁的首府沈阳,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越来越强,现已发展成为整个东北行政区域最大的经济中心,不仅引领着东北三省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为毗连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其次,特大城市是中国重点经济区的核心支柱。我国的特大城市都是位于中国(省际)首位或者前2-3名的城市,其领先的科学水准,高级的人才素养,雄厚的要素聚集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无不烘托着国家重点经济区的中心指导地位。如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国家重点经济区,它不仅牵动着河北乃至北京的经济发展动态,而且是我国港口贸易经济的重要输出源。该经济区的依托支柱就是身为特大城市的天津。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武汉为首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以及以重庆为龙头的长江上游经济区。

最后,特大城市是我国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动力。城市的经济结构是掌控城市经济功能发挥程度的咽喉,同时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城市不断自我建设、修复与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变迁,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城市经济结构未来的走向。例如产业区位空间结构的转换与变化。

二、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大化,然而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人口高速膨胀,交通持续拥堵,房价居高不下及居住环境每况愈下等,都为特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归其要点,主要有几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我国特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一五”计划起,就将工业发展列为振兴经济的龙头,致使我国的特大城市多是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依托而壮大。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工业已经跟不上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的组织协调程度低下;产业资源的短缺与过剩共存;产业技术设备功能落后;产业的地区同构现象明显。

其二,我国特大城市的所有制结构单一。从历史沿革的历程来看,我国经济一直秉承所有制为基础,多种私有制并存的发展机制,由此产生的所有制单一不变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桎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大城市的国有企业不断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力求调整自身多样化,然而,其庞大的市场比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他非国有经济成份的注入,这种特大城市所有制结构单调匮乏的局面改观甚微。(见表1)

表1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单位:亿元

年份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

2009146630.00162026.18

2008143950.02136340.33

2005251619.5047778.2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06版。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规划;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走过的30年快速经济发展历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城市发展速度惊人,城市边缘区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边缘区特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环境向乡村环境转化的过渡地带,是城乡建设中最复杂、最富变化的地区。它的范围由城市自身特征而决定,是随着城市规模、环境以及城乡演化而变化的模糊区域。它具有动态性和过度性的人口与用地特征;空间经济呈现“圈层式”结构特征;城乡用地出现犬齿交错,功能多样特征;以自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的景观构成特征以及“多问题”性等特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用地粗放消费,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城市边缘区建设容积率、建筑密度偏低是其普遍现象,甚至大面积圈地,大量吞噬农田,使城市建设用地粗放消费,城市农田迅速减少,具体原因有:

1、传统农宅占地过大。我国长期实施城乡二元管理模式,农村基本上处于无规划状态,村民民宅大多是由父辈传承,民宅基地占地过大,没有标准。

2、盲目圈地,恶意竞争,浪费土地资源。盲目圈地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盲目圈地,另一方面是政府的盲目圈地。企业的盲目圈地主要是城市中心企业外迁,给政府提条件,致使实施圈地;其次就是在招商引资的压力下,政府为了引进企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做出优惠,使工业企业达到圈地目的。政府圈地目前表现最明显的全国利用“产业(工业)集聚区”圈地,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建设过大产业集聚区,使大部分农田被“圈禁”。

3、随意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城市边缘区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出现众多随意建设、建筑布局散乱现象,占用大量土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边缘区管理设施及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城市边缘区长期处于管理松懈甚至“无法”的状态,酿成随意建设、建筑布局散乱的现象;“中国面子”生命旺盛。使规划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失去原则,滋生随意建设现象,导致土地大量浪费。

(二)人口混杂,违法犯罪猖獗

城市边缘区人口主要由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两部分构成,而流动人口的复杂性就为城市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往往是非法分子的藏身之所。由于城市边缘区人口密度低,设施不齐全,尤其是照明设施缺乏,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环境。

(三)违法建设现象严重

违法建设一般包含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两大类。其中违法用地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土地,包括非法转让、非法审批、非法占用的土地。违法建筑,包括违法用地上的建筑和部分合法用地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建筑。例如城市边缘区出现的“接吻式”建筑。

1、城市规划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空间发展结构,使城市与乡村建设脱节。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城市和农村长期处在完全割裂的状态,农村长期处于疏于管理的阶段,导致城市边缘区粗质简易违法建筑横生。

2、城乡快速发展,城市总体规划不适应目前快速的发展形势。随着全球经济转移,城市空间发展和城市建设受到很大冲击,用地形式出现多样化,用地需求量大,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受到严重的冲击。传统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容易使工业包围城市,给城市造城“铁桶效应”,使城市失去可持续发展空间,造成违法建设现象频繁。

3、城市规划管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逐渐偏离正规轨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投入与回报是每个开发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然而这种平衡在某些时候使城市规划与管理也出现“左右为难”,规划管理人员收受开发商的贿赂,使城市规划出现“尴尬”局面,更有甚者是“先建设,后规划,甘愿受罚”。

4、我国传统思想观念,造成大量违法建设现象。在传统的“地能生财”思想观念支配下,在城市经济的辐射下城市边缘区的农民或单位,利用土地建设简易厂房、仓库后出租集体分红,或大量建设民宅对外出租,收取租金;城乡建设征用土地对农民补偿等,这些都是最直接、最快速的“生财”手段,因此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加之规划管理的不到位,就产生大量的违法建设。

(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城市边缘区的建设往往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备方面滞后。由于城市边缘区用地存在犬齿交错特征,连绵性较差,投资者在利益的权衡下,往往不愿意在城市边缘投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致使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三、对策

(一)认真研究国民经济发展规律,革新规划理论,确保编制科学、可靠、可行的城乡规划

经济是社会发展衡量标准,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正确把握经济动向,科学合理地预测经济走势,总结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律,才有助于编制科学、可行的城乡规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趋于复杂,以至于出现个别地方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式,再加之规划理论的陈旧,仍然使用城乡二元的规划模式,编制的城市规划就不能指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不能引导城市边缘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

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一对无休止的矛盾,只有这对矛盾不断“出现-解决-再出现-再被解决”的循环,城市才不断的进步。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能源、安全、教育、科技创新、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贯彻“五个统筹”规划思想,构建城乡一体化,建立合适的城乡发展模式

认真贯彻“五个统筹”规划思想,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市-乡村有一个统一的规划,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实施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乡村规划)模式,然而各层次规划严重脱节,尤其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严重脱节。只有将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构建城市-乡村-居民点的纵向体系(见图1),使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城乡总体规划区就是整个市域,并规范编制内容和深度,才能有效的贯彻“五个统筹”的规划思想,防止出现“上下规划脱节”现象。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同时,研究城市发展方向,构建合理的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白地带(城市边缘区)一并考虑,统一规划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边缘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有人可治”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例如西安市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见图2),将城市周边乡村进行整合,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考虑,很好地引导城市边缘区的建设发展。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时序,变被动为主动,防止城市盲目扩张

城市的发展时序是城市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的前提,也是城市边缘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当然,这种时序不是计划,而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前提下,政府积极主动地创造项目,或寻找项目,并有计划地推出项目,进行招商,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落实到指定的空间上,变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能有效地防止城市边缘区盲目扩张。

(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是城乡规划科学合理实施的有利保障,使管理城乡建设活动的法律准绳。只有全国城镇体系-省域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环环科学、环环合理,并且具有主动、科学、合理、可操作,才能使城市边缘区不断趋于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加强城市工业区对城市的影响

全球化经济转移,我国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全国上下出现“工业集聚区”建设浪潮,在这个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时刻,如果对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当,就会出现工业包围城市或城市包围工业的“铁桶式”城市发展形态,就会使城市边缘区趋于恶性发展态势。因此,要处理好区域内产业形态和工业用地总量,加强对各级、各类工业区的管理,引导其科学合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市边缘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繁荣与代价(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展的解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用书《城市规划相关知识》[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周锐波,周素红.城乡结合地区违法建设产生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7(5).

4、翟国强.天津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7(10).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3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随着资源开采的日渐深入,资源紧缺将导致城市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为了避免资源型城市经济受到资源限制、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快速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必须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口增加现状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特点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循环经济使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将传统单线经济模式以资源、产品、才生资源的循环方式保持经济的循环发展。通过循环经济方式环境资源、环境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缓解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还能够通过城市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减少资源型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1.加快城市经济基础调研——城市经济科学发展的基础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在现代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过程中应加快对城市经济基础情况的调研。通过对城市经济现状的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的掌握,为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城市居住人口情况、城市流动人口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城市地域特点以及城市资源型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经济模式优化调整以及经济模式改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2.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应强化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城市经济的优化与调整。以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提高城市环境资源的配置、以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同时以循环经济模式特点以及结构优势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需求,现代城市经济优化与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改善传统经济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使城市新兴工业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与改革中必须提高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通过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3.加大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理念宣传,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时应针对其对全市人民利益相关性加强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经济理念的宣传。针对人们对循环经济缺乏认识的现状以多种宣传渠道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宣传。通过各企业经营者、社会各界人士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为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不必要的麻烦。以循环经济的绿色环保理念引导大众消费、引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方向。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入手促进城市经济环境的改善,为城市招商引资工作奠定良好的投资环境。

4.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中政府职能发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引导职能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把握方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策鼓励以及城市资源的协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低污染、高循环企业的政策扶持、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整改及限制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主流方向。同时以政府作为媒介,鼓励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循环经济活动中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运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目标。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与运转,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应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需求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工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淘汰资源浪费、高污染工艺设备及企业,限制能耗、水资源、高污染产业发展。以新型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清洁产业为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产业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三、注重非耗能产业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城市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机构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应注重非能耗产业资源的开发,以非能耗产业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例如:对城市周边湿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城市周边休闲游为目的进行湿地保护与建设。通过城市周边湿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实现湿地保护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另外,还应对城市的地域优势进行探讨,以旅游资源开发等类似的低能耗、无污染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北方城市发掘自身气候特点,以林区夏季气温较低等特点吸引南方游客避暑。南方中小城市则通过古建筑保护、地域文化保护与发掘等建立地方特色旅游线路。通过类似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快速建立。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政府机构应通过政策引导、产业优化等方式加快城市循环经济的建立,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关系

前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规划及管理的内容愈发繁重复杂。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出现追逐高层建筑、套式花园别墅、环路热、大型中心广场以及洋式风格建筑的热潮,使人们对城市建设活动产生了许多疑虑和担忧。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三项基本要素。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把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2.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城市建设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证城市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城市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城市建设强化城市功能,实现高效城市生活效率、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1城市建设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城市是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中心,拥有丰富的土地、资金、科技、技术、教育及服务业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的,能够实现优势的聚集,并为周边地区的提供服务,城市的资源配置区域优化。城市的土地利用率高,而人均占有率较低。“可持续发展在承认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发展中环境损失被要求从收益中扣除并用以对环境的补偿,这样就要求可持续发展具有比传统发展更高的经济运行效率,这种要求缺少建设高效率的城市是无法想象的。”

1.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使工业、商业、教育及住宅出现聚集现象,并有城市基础设施为其提供服务。事实表明,城市功能区集中建设和运行所产生的效益比分散居住的情况好得多。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既体现了资源的占有效益,也产生了社会效益。比如集中供气供暖改变了取暖做饭方式,减少污染;城市绿化面积及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营造了更舒适宜人的环境;城市垃圾集中处理,解决了生产生活的废物污染,还能循环利用,资源再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使再生水用于工业级绿化等,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分散性居住模式无法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集中统一管理,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小工厂和生活废弃物放任自流,不断加重对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土地资源和生活空间的合理利用,实现节约利用土地的目的,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多样性的保护。

1.3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功能区的集中,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第三产业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较小的资金和能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同时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推动社会产业结构的更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建设必须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等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使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城市建设不单是经济增长,更要重视人与生态自然和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与永续利用、城市文化传承。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2.1坚持规划先行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高的起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使其具有前瞻性。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城市定位,注重城市的自然和历史状况,考虑区域发展水平,制定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和远景规划,注重区域一体化趋势,把握城市间合作和竞争的重点。此外,保证城市规划能够依法实施和延续性,克服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2.2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不局限于经济增长,而是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是人,因此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城市人们的心声,切实满足民众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多种需求。

2.3注重生态环境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大力营造城市生态环境,使建筑间的密度得到合理控制,利用好城市的公共空间,合理的建设园林和绿化带,使居民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业余期间有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使人与自然、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2.4坚持市场经济机制

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建设资金,计划经济时期只能靠政府投入,缺乏良性的投融资机制,使城市基础设施匮乏,城市功能不完善。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必须树立城市经营管理的理念,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公共事业改革,努力实现城市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建立良性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追求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实现科技创新

城市建设是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过程,传统科技工艺和设备材料已经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新的需求,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通过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信息化,集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的水平。如通过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系统建设数字化办公写字楼、体育馆、医院以及住宅,以科技为支撑,实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结语: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优化城市内部功能区之间城市周边的生态依存关系,把城市规划建设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相结合,保证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人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综合协调城市内的自然、经济及社会系统,建设健康舒适、文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参考文献:

[1]朱正举.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3,01:53-56.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

二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

三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曾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的资源型城市面对世纪之交资源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的新态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面临新挑战,而且直接关系到城市体系乃至区域和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局。因此,及时研讨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

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

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

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困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

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l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在国外资源型城市基地改造的成功范例中,比较典型的是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型”范例、美国匹兹堡“复兴型”范例和法国洛林地区的“告别型”范例。本文通过介绍国外资源型城市从危机中成功转型的案例,意在为国内困难重重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转型型”经济转型。

德国的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它位于德国西北部,是一个以煤炭开采为基础的工业基地。鲁尔区煤田面积为6200km2,煤炭地质储量达652亿t,煤层厚、开采条件好、煤的品种多。20世纪50.60年代,这一地区扮演着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高速增长的“发电机”角色,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世纪50年代后期,鲁尔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和传统产业受到严重挑战,过度开采造成资源趋于枯竭,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产品市场萎缩,工人大量失业。德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鲁尔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2.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

3.吸引资金和技术,大力扶持新兴产业。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树正确的思想模式,把握城市自身的特点,创造出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框架,才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再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钟茂初.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2]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3]杨宏烈,罗春钦.略论石油城市的改造.城市规划汇刊,1993,9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6

   一、一个共识:城市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是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可以认为,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期特举行'94环球论坛作为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主题就确定为:城市与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严峻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已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等国际组织共同关注的主题,而城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之一。

   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就有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邹家华副总理在1996年6月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第2次人类住区大会高级别会议上明确指出“能否‘在世界上建设健康、安全、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乡镇和农村’,需要我们以新的视野探索和寻求新的出路。”

   可持续发展是“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道路”①。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基地。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科学有序发展的蓝图,是各级政府指导、管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手段。

   当前在全球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之时,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到加速成长阶段,1996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29.4%。但是城市发展在宏观、中观、微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非可持续问题,急待加以调控(见表1)。

   表1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表空间尺度/城市问题宏观

   (城市-区域)中观

   (城市)微观

   (城市社区)

   城市经济城市间职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缺乏特色,重复建设城市经济活力不足,经济效益差,单纯追求高、大、全城市中许多企业面临困境

   城市布局大城市建成后不断以摊大饼式地向外拓展,城乡结合部布局杂乱,乡镇企业过于分散开发区过多过滥,土地资源浪费,老城改造更新和历史欠帐较多,环境保护不够社区服务设施,安全保障体系等不尽人意

   城市基础设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缺乏统盘考虑,以邻为壑、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对城市发展需求认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供给不足

   城市生态人口持续膨胀下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旱化三废污染加剧,植被、地表破坏严重,地下水资源减少缺乏公共绿地和休闲环境

   城市形象“千城一面”城市风貌缺乏鲜明个性和高品位形象特征“千楼一面”

   城市管理战略、宏观上缺乏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缺乏分类指导条块分割,存在盲目性、被动性和随意性等短期行为简单化

   地市合并后的哈尔滨市国土面积达到5.3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914.9万人(1997年),在综合实力增强的同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城乡关系、空间开发强度与次序等矛盾也有所增强,这类矛盾的解决,必须有强有力的发展政策加以调控,才能使哈尔滨市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一方面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城市质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城市风貌形象质量、城市文化质量等)的逐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引导城市走向稳定、协调的发展之路,对城市进一步优化生存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两个根本转变:国家政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指导

   从我国的宏观政策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这一跨世纪的战略中提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二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举措。

   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城市发展改变原来固有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城市的具体指导意义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城市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变革(见表2)。

   表2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发展方向分析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规划哲学以人为中心人与环境并重

   规划目的贯彻国民经济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相辅相成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规划任务以建设为主的物质性规划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规划方针“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人、自然和历史文化,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规划内容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平面、静态)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规划、景观风貌规划、城市管理规划有机结合的环境整体规划(立体、动态)

   规划理论单一的建筑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园林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协同作战的城市学

   规划标准严格贯彻国标与国际标准对接并突出地域性特点

   规划方法与技术定性为主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定施的综合集成与“3s”等技术应用

   规划视野就城市论城市

   就区域论区域

   就现状论现状以区域系统观和动态时空统一观,研究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科学调接问题

   规划审美观空间形式美生态和谐美

   规划价值观高标准、高消费适应性、可持续性

   规划主体与城市建设投资渠道政府由上而下进行拨款、投资政府、企业、外商、上、下、左、右等多渠道、多方式

   规划管理领导决策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问题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领导决策与民众参与相结合

   三、三个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准则

   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经济开发、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明确开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只有面向现实,才能摸清都市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突出构建重点,体现和创造城市的特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在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远虑近忧,妥善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工程构筑的远近关联,将其置于一个滚动过程中,形成巨大合力的后劲。只有坚持三个面向的准则,才能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和大趋势中,科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创造条件和新的动力。

   四、对市情的再认识枣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坚实基础

   科学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必须对城市市情进行重新审视,从中挖掘真正有意义的优势条件,同时认清不足,以使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制订有明确依据。

   地市合并给哈尔滨市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哈尔滨市成为全国各省辖市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城市,同时宏观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经济二元化程度加大等给哈尔滨市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

   当前,对市情再认识和科学评估应重点把握住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评价。对于哈尔滨市而言,区位因素、历史基础,综合经济基础,知名度是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

   1.区位因素

   哈尔滨市地处我国沿边开放的第一线,黑龙江省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发展程度最高、国际合作前景最佳的省份;从国际合作的区位来看,哈尔滨市处于东北亚腹地,是欧亚大陆桥重要的城市;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来看,哈尔滨市是我国寒地中最具实力的城市。总体上讲,哈尔滨市的宏观区位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随着中俄贸易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关系的改善,哈尔滨的宏观区位条件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2.历史基础

   哈尔滨历史上就曾是东北北部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哈尔滨成为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交通枢纽。至二十年代初,日、苏、英、美、法、德等国在东北北部经营进出口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于哈尔滨;1914-1931年先后有33个国家到哈投资办企业,占外商在东北主要城市投资总额的33.6%;有28个国家14个外国侨民居住在哈市,共有16个国家在哈开设领事馆,国外设立的金融机构16家,外国商店最多时达2502家,与4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个重要城市有经贸往来②。可见,从历史上哈尔滨市就是一个国际化非常强的都市。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途径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levelofeconomicdevelopment,ourcountryisintheurbanizationprocessoftheacceleratingperiod.Realestatedevelopmentindustryhasdeepintoallurbanareas,urbanlandutilizationrateisrising.Butwithth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rehavebeensomeproblems,suchastheworseningecologicalenvironment,infrastructurefunctionorientationbackward,cityfinancialriskincreases,realestatedevelopmentandbringconveniencetothecityatthesametimealsoseriousimpact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cityability.thispaperisrealestatedevelopmentoftheproblems,investigatethesuitableforurba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ealestatedevelopmentway,andforurbanizationinrealestatedevelopmenttoprovidethetheorybasis,keepingthecitypeople'slivingenvironmentprotectedandimproveand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ealestateindustry.

Keywords:realestatedevelopment;Urbansustainabledevelopment;way

中图分类号:[F23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增加1亿元的住宅投资,其他23个相关产业就相应增加投入1.479亿元。因此,房地产业的开发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定性

房地产开放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因此,房地产开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相互进步。

在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的当今,面对环境和资源利用等问题,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在全世界达成共识的发展观,倡导发展应该满足当代人需求,不损害下一代人的满足需求的能力,维系人际和社会公平。目前,房地产开发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需要指建立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导城市房地产开发,不断维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

2.房地产过度无序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房地产开发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房地产开发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问题地产开发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无节制的开发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影响主要有:

2.1.房地产市场缺乏有效监控政策造成供需结构矛盾

国家有关部门对有关房地产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房地产市场开发经营管理的监控力度不够,房地产开发出现了挤占农业用地的现象,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得到超高利润,致力于高档商品房的开发,结果形成市场供给结构中大面积、高档豪华房地产比重大,低价位、小户型、经济房的开发量又明显不够。普通大众需求旺盛的产品是价格实惠,经济适用的地产住房。损害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房地产无序开发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危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人口不断向城市汇集,带来了噪音和水资源的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绿化面积降低等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仅注重短期效益,形成了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绿化率低,楼间距小,严重损害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湖泊面积不断减少,丧失调蓄功能;环境污染表现在热岛效应、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方面。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中心生态环境恶化,追求环境质量的居住者,逐渐向郊区转移,是导致逆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因,逐渐导致城市空心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房地产开发背后的金融风险

银行信贷是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资金来源,据估计二成的建设资金来自于从银行贷款,房地产企业自筹资金中至少有一成是来自个人按揭贷款,建筑公司要垫付建筑安装费的三成至四成的资金,这些资金大多是从银行贷款,这样计算房地产开发资金中至少有六成是间接来源于银行信贷。房地产市场的迅速提高,远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将会出现土地粗放利用、房价收入比提高、房地产空置率不断在增长等等问题,一旦房地产业出现风险,进而会危及到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性;这将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隐患。

2.4.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重视不够

在城市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要进行大量拆迁安置、提升城市形象、结构功能重新定位等问题,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只注重短期利益的最优化,不注重城市的长远发展前景和整体功能的提升。在城市房地产建设中,出现一些建筑缺少规划、不重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基础设施功能滞后、不注重历史古迹的保护、重复建设等现象。

3.房地产开发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保持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协调发展,而且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环境和生态愈来愈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其中主要是城市与所在地区或城市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城市人工生态动态平衡问题、房地产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问题。

3.1注意处理好城市化中人与土地的关系

城市化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为了满足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过程的需要,必须伴随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的过程。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不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住房,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生产和工作空间,从而要求把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规模,集约利用土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地资源短缺、地价上升、土地成本增大,城市功能的完善,人口向城市集聚。随着城市的不断聚集,单位建筑密度提高,建筑层数增加。城市过度聚集,必然导致“城市病”出现,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2注意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现代化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城市是由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周围生态环境各因子交织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城市生态经济环境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环境,它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第一,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人们通过自己的经济活动,创造出适合于自身需要的特殊的经济、社会的人工生态环境,并且根据自己的意图来改变城市的面貌,既可以使城市系统维持动态平衡,也可以破坏城市系统的动态平衡。第二,城市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完全系统。城市为了保证人的基本生存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以外输入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从城市生态系统以内输出废弃物,采取各种环保措施对其中的有机体加以分解和排放到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之外。所以对城市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也就有很大的依赖。为此在房地产开发建设中,要十分重视发展城市的绿化,积极营造环城林带,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城市公共绿地,保护城市生态,提高环境质量,保持城市生态经济平衡,努力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

3.3追求城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房地产开发建设控制在人口密度、资源潜力、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力允许的限度内。科学地确定建筑密度及建筑物的高度,实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根据各地的特点,尽量建造高人口密集和低建筑密度的现代住宅群,形成整体复合式居住小区,提高配套设施的利用效率,大力减少环保资源的耗损..

4.房地产开发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房地产开发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目前,房地产开发现状严重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需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城市房地产开发,保障城市健康发展。

4.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一种稀缺性资源,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市中心地价过高,导致城市居住与工作地点的向城郊转移,服务业也随人口迁移而转向郊区,导致城市空心化。因此要科学处理好房地产建设用地和市政公共用地、交通用地、绿地间的关系,构建好房地产用地系统本身在住宅,商业、商务、工业厂房用地等的结构,以实现土地利用中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双向良性循环互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房地产开发在节约用地的同时,应该注重以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房地产价值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空间,从而形成房地产开发与城市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4.2房地产开发与城市产业协调发展

房地产开发应分析城市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城市布局规律,针对产业发展的动向开发促进产业发展需要的房地产类型,实现房地产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减少房地产盲目开发导致的空置率,甚至烂尾楼的出现。城市产业协调发展是城市经济活动健康运行的重要特征,也是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房地产开发为城市经济活动提供空间支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房地产开发必将推动城市产业的健康发展。

4.3房地产开发与金融安全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其投资大、开发周期长、价值量大等特点导致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对于银行信贷的依赖十分明显。开发所需大量资金来自商业银行贷款,实际上是商业贷款的积压,开发商无力偿还贷款,危及金融系统的安全,进而损害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房地产价格过高,超过了需求者的支付能力,将导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如果房地产价格的继续走高,将会催生房地产投机,为产生泡沫留下隐患。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狭窄,导致了企业融资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信贷,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如果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带来的金融风险对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5.结语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城市化进程中完善地产开发机制,增强其社会效益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障。因此必须加强房产开发过程中的管理,以便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战鹏.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商界,2011,1

[2]杨波.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

[3]周敏.浅析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J].山西建筑,2010,4

[4]唐成于.浅议房地产开发管理及其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1.

[5]张建坤.房地产开发可持续性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8

作者简介:张协奎,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管理、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9XJL020);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07GXQ4D181);广西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桂科软0799001);广西科学基金项目(编号:桂科自0991050)。

(1.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2.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器,集中体现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北海市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之一,在经历了开放初期的迅速发展,1992年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冲击之后,继而调整发展战略,到目前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的一个重要城市,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建立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选取aHp方法和德尔菲法,运用CSD线性组合模型和协调度α模型对北海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北海市2004年到2008年5年内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和协调度都呈上升趋势,但2005年协调性明显下降,总体来说,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还不高,协调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提升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和有关对策建议,即明确北海城市功能定位,加强北海市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北海市;可持续发展能力;aHp;CSD模型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6-003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07

城市作为各种资源的聚集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支撑点,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环境和资源也承担了比较大的压力,随着人口密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弊病的出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器,集中体现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1]。这种能力使得城市既能满足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不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构成威胁,是城市系统内经济、社会、环境各要素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和评价,有助于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有助于衡量和监测城市是否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北海市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之一,在经历了开放初期的迅速发展,1992年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冲击之后,继而调整发展战略,到目前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其发展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尤为必要。

1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国内外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提出了很多模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类:概念模型和线性组合模型。概念模型主要基于从不同角度如资源存量、资本存量、可持续收入、国家财富水平、真实储蓄、资源对人口消费的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变化等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构造评价指标进而综合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线性组合模型则是从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出发,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线性组合来构造评价指标体系[2]。线性组合一般基于如下模型:SD∑iwiXi。其中SD为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Xi表示第i分指标,wi表示第i分指标的权重。该模型应用比较广泛。

考虑到北海市研究资料缺乏,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参考2000年凌亢提出的模型[3],本文拟从线性组合模型来对北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包括三个步骤:①指标体系与权重设计;②指标赋值与处理;③评价分析。

1.1指标体系与权重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坚持系统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导向与稳定性相结合等原则,可以通过采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来选取[4]。本文根据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解认识和北海市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经验,依据城市可持续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建立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后。

考虑到北海市城市系统的多目标性、高阶性等特点,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为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本文选取层次分析法(aHp法)结合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来进行指标的权重设计。

1.2指标赋值

指标赋值是对选取的指标赋以数值。但由于指标体系涉及指标较多,且量纲不统一,因而通常都应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来统一指标量纲和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无量纲化的方法很多,1992年胡秉民等研究了5种数据转换方案[5],本文根据纵向评价的目的,选用第二种xi用(xi-x)/x转换的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一般在应用此方法时应将各类数据划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6]。正向指标表示指标数值越大,反映的事物越积极,而逆向指标代表的意义正好相反。在这里用效益型指标代表正向指标标准化后所得数据,用成本型指标代表逆向指标标准化后所得数据。计算过程如下:

效益型指标(R评-R基)/R基

成本型指标(R基-R评)/R评

无量纲化后的数据可直接加权求和,计算综合值。

1.3评价模型

首先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整体能力进行分析。该分析采用如下线性组合模型:

CSD∑ni1wiRi

CSD模型是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R、空间S、时间t的复合函数[7],如下:

CSDf(R1,R2,R3,S,t)(1)

S.tR1+R2+R3≤C2(2)

此模型中:CSD(capacityofsustainabledevelopment)表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该模型不同于牛文元教授提出的建立在“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基础上的CSD模型[8],即CSDF(Q,m,t))。CSD是经济R1、社会R2、环境R3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是R1、R2、R3的综合加权求和,w表示指标的权重,n在此处为3。

一般而言,CSD是0-1之间的数。我们把城市可持续发展度分为五个等级,{很差,较差,中等,较好,很好},按CSD的数值作如下界定,见表1。

表1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等级表[7]

tab.1evaluationofurbansustainabledevelopmentcapacity

其次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调度α进行分析。

如果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值越接近,说明城市发展过程越协调。为此定义城市发展协调度α为[9]

α1-S

x-为三类指标(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值的平均值;S为相应的标准差。协调度α以0.7为分界点,以上为协调,以下为不协调。

2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1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赋值

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赋值(原始数据)见表2。其中,一产占GDp比重、城镇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刑事案件立案数、人口、人口密度、万元能耗吨标煤均为负效指标,用*标出。对以上原始数据进行直线型无量纲标准化后得到的数据见表3。

2.2各指标层次总排序

运用aHp法和德尔菲法对各指标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D―a的权重见表4。

2.3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把各子系统的权重与相应的标准化后的数值加权迭加,得到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值,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北海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增长较快,体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总量指标和人均利用外资、境外游客旅游收入等经济外向性指标值的增长很快,这也是北海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适应当前经济开放合作、经济全球化的显著表现。北海市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和人口指数、人民生活质量、教育水平以及社会保障等关系社会稳定的因素发展是成正相关的。北海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在2005年呈现较大下滑,这和资源利用不充分、污染排放加大而环境控制却没得到相应加强的状况呈现明显的一致性。2006年随着污染排放控制力度的增强和环境保护投入的加大,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又有所上升。

对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协调性分析见表6。

表6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CSD)和协调度(α)

tab.6Beihai’ssustainabledevelopmentcapacity(CSD)

andcoordinationdegree(α)

从表6、图1中可以看出,北海市从2004年到2008年5年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协调度也呈上升趋势,但2005年协调性明显下降,主要在于2005年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下降。五年内,北海的经济发展较快,然而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总体来说,北海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还不高,协调度较低。

3提高北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议

3.1明确城市功能定位

城市定位包括资源环境定位、产业定位、基本功能定位和综合定位,其中产业定位是基础,资源环境定位是保障,功能定位是核心,综合定位是灵魂。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日趋深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在200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的北海,其发展必须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方能不辱历史使命。此外,北海较南宁、防城港、钦州在核心优势方面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丰富的滨海资源、旅游知名度形象资源等等,并且经济基础较好。

因此,北海市城市定位[10]应为:

(1)综合定位:东南亚地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的休闲度假滨海旅游城市。

(2)产业定位:南部休闲之都与北部湾硅谷。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北海市具备发展休闲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北海旅游资源丰富,有一批部级旅游休闲景区,包括“天下第一滩”――银滩、国家地质公园――涠洲岛、国家森林公园――冠头岭森林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等等,并处于“中国―东盟黄金旅游休闲圈”的枢纽位置,周边旅游休闲资源比较丰富,交通便利,具备成为南部休闲之都的优势。而北海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有一定的基础,长城电子、银河科技等电子信息企业实力较强。2008年北海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76.13亿元,比上年增长81.65%,随着中国电子、恒基伟业、日本三洋、台湾仁宝、广东永昶集团等项目的进入和投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形成。据悉,北海市将用13年时间打造20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值。二是基于保护北海市资源环境的考虑。优良的环境资源是北海市的一张王牌,也是北海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应当充分利用和保护。休闲产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污染较小,对于原材料燃料的消耗相对较低,是北海市产业发展的首选。

(3)资源环境定位:宜居乐园。北海地处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一直位于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有“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之美誉,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充分利用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滨海宜居乐园,不仅是对北海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也符合城市的综合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功能定位: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北海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最具潜力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成为中国走向东盟和东盟各国进入中国大陆的门户。我们要借国际东南亚旅游线以及每年一度的泛北部湾论坛、北海国际旅游节,并借在临近城市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之机,着力打响这一品牌。

3.2加强区域合作[11-12]

当前北海市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从2004年开始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了包括广西北部湾区域合作在内的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风生水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处在这三大区域经济的结合部。北海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多重合作优势,更应当抓住机遇,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人才培养、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充分实现开放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加强北海城市经济社会的流动性。

首先,要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强与区域内兄弟城市的合作。北海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的核心城市,其发展和区域整体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北海市要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加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兄弟城市的合作,把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宣传,特别注意几个领域的合作:产业方面分工合作,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1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区域内共建和共享;城市生态和海洋环境方面实现共同保护和治理;人才和信息方面实现区域无障碍流动和共享;政府层面要突破行政壁垒,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在遵循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指导下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

其次,要着眼于打造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最前沿城市,对内加强与西南云贵川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对外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北海市要抓住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在北海举办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着眼于打造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最前沿城市,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的合作,主动谨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联合开发铁山港东岸地区及其相邻边界区域;加强与云贵川湘等相邻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便捷的西南出海通道,为大西南地区走向世界、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提供良好的通道、平台和桥梁服务;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扩大开放、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重点加强商贸、物流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北海作为中国通往东盟的海上通道重要门户的优势。

3.3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从北海城市2004年―2008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度α可以看出,近年北海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整体趋势呈上升趋势,但是2005年的发展协调度很低,并且近几年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绝对值都不高,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协调度表,属于不协调状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仅要提高北海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提高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协调度。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北海市的协调发展。

一是要根据城市定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实行清洁生产。北海市要根据城市定位,以产业结构轻型化和高端化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发展,坚决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工业,大力发展低耗能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围绕打造北部湾硅谷的目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新兴生产服务型和生活服务型产业,特别是要围绕南部休闲之都的目标积极发展旅游度假等休闲产业;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行清洁生产。

二是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使北海真正成为宜居乐园。北海市的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科教文卫各项事业还比较落后,离真正的宜居乐园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北海市要充分筹措资金,在保障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科教文卫领域的资金投入,有重点、分阶段改善城市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使北海真正成为吸引人们来此投资创业、安家落户的宜居乐园。

三是要切实保护北海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和海洋环境。要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健全和发展环境保护与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保护城市环境;要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引导人们自觉保护环境;要重点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如水源、海洋、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保护区。这些生态系统是保护北海市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基纯.珠港澳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6,(8):58-61.[ChenJichun.evaluationforUrba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Zhuhai,Hongkongandmacau[J]inquiryintoeconomicissues,2006,(8):58-61.]

[2]吴涛,李姗姗,熊娜.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回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4-76.[wutao,LiShanshan,Xiongna.ReviewofChina’s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J].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09,(3):74-76.]

[3]凌亢.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55-56.[LingKang.theoryandpracticeofChineseCitySustainableDevelopment[m].Beijing:ChineseFinancialandeconomicpress,2000:55-56.]

[4]张远,李芬,郑丙辉,等.海岸带城市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及应用――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53-56.[ZhangYuan,LiFen,ZhengBinghui,etal.CoastalZoneUrbanenvironment: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economicSystemsevaluationandapplication:aCaseStudy[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5,(2):53-56.]

[5]李小乔,霍修顺,钟文晟.茂名市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7-9.[5]LiXiaoqiao,HuoXiushun,Zhongwensheng.investigationofanalysisandevalu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maoming[J].territory&naturalResourcesStudy,2007,(3):7-9.]

[6]刘力,丁四保.吉林省区域核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2,(8):59-62.[LiuLi,DingSibao.Quantitativeanalysis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nucleatedCitiesinJilinprovince[J].HumanGeography,2002(8):59-62

[7]周骏.西安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11-23.[ZhouJun.Researchonevalu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Xi’an[D].Xi’an: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technology,2007:11-23.]

[8]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1):7-13.[niuwenyuan.theCapacityBuildingofSustainabilityinChina[J].Bulletin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2006,(1):7-13.]

[9]陈玉成,吴晓芳,梁菁.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J].重庆环境科学,1999(10):1-6.[ChenYucheng,wuXiaofang,LiangJing.evaluatingtheCondition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unicipalitiesinChina[J].ChongqingenvironmentScience,1999,(10):1-6.]

[10]肖训军.打造北海城市品牌迫在眉睫[eB/oL].省略/overseas/wenzhang_detail.asp?iD157465&spage1.[XiaoXunjun.toBuildCity-brandofBeihaiisamatterofGreatUrgent[n].省略/overseas/wenzhang_detail.asp?iD157465&spage1]

[11]张协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ZhangXiekui.theStudyon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rbanagglomerationofBeiBuGulfeconomicZoneinGuangxi[m].Beijing:ChineseFinancialandeconomicpress,2009.]

[12]朱坚真.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方向与建议[J].创新,2008,(4):51-57.[ZhuJianzhen.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oftheBeibuGulfRim:pattern,DirectionandSuggestion[J].innovation,2008,(4):51-57.]

[1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R].gx.省略/dtzx/2008-02/21/content_12502698.htm.[GulfeconomicZoneDevelopmentplangx.省略/dtzx/2008-02/21/content_12502698.htm.

empiricalanalysisforBeihai’sCapacityofUrbanSustainableDevelopment

ZHanGXie-kui1anXiao-ming2

(1.CollegeofBusiness,Guangxi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4,China;

2.Collegeofpublicmanagement,Guangxi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4,China)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9

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是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可以认为,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期特举行'94环球论坛作为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主题就确定为:城市与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严峻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已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等国际组织共同关注的主题,而城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之一。

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就有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邹家华副总理在1996年6月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第2次人类住区大会高级别会议上明确指出“能否‘在世界上建设健康、安全、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乡镇和农村’,需要我们以新的视野探索和寻求新的出路。”

可持续发展是“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道路”①。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基地。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科学有序发展的蓝图,是各级政府指导、管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手段。

当前在全球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之时,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到加速成长阶段,1996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29.4%。但是城市发展在宏观、中观、微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非可持续问题,急待加以调控(见表1)。

表1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表空间尺度/城市问题宏观

(城市-区域)中观

(城市)微观

(城市社区)

城市经济城市间职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缺乏特色,重复建设城市经济活力不足,经济效益差,单纯追求高、大、全城市中许多企业面临困境

城市布局大城市建成后不断以摊大饼式地向外拓展,城乡结合部布局杂乱,乡镇企业过于分散开发区过多过滥,土地资源浪费,老城改造更新和历史欠帐较多,环境保护不够社区服务设施,安全保障体系等不尽人意

城市基础设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缺乏统盘考虑,以邻为壑、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对城市发展需求认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供给不足

城市生态人口持续膨胀下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旱化三废污染加剧,植被、地表破坏严重,地下水资源减少缺乏公共绿地和休闲环境

城市形象“千城一面”城市风貌缺乏鲜明个性和高品位形象特征“千楼一面”

城市管理战略、宏观上缺乏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缺乏分类指导条块分割,存在盲目性、被动性和随意性等短期行为简单化

地市合并后的哈尔滨市国土面积达到5.3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914.9万人(1997年),在综合实力增强的同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城乡关系、空间开发强度与次序等矛盾也有所增强,这类矛盾的解决,必须有强有力的发展政策加以调控,才能使哈尔滨市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一方面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城市质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城市风貌形象质量、城市文化质量等)的逐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引导城市走向稳定、协调的发展之路,对城市进一步优化生存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两个根本转变:国家政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指导

从我国的宏观政策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这一跨世纪的战略中提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二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举措。

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城市发展改变原来固有的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城市的具体指导意义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城市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变革(见表2)。

表2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发展方向分析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规划哲学以人为中心人与环境并重

规划目的贯彻国民经济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相辅相成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规划任务以建设为主的物质性规划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规划方针“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人、自然和历史文化,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规划内容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平面、静态)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规划、景观风貌规划、城市管理规划有机结合的环境整体规划(立体、动态)

规划理论单一的建筑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园林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协同作战的城市学

规划标准严格贯彻国标与国际标准对接并突出地域性特点

规划方法与技术定性为主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定施的综合集成与“3s”等技术应用

规划视野就城市论城市

就区域论区域

就现状论现状以区域系统观和动态时空统一观,研究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科学调接问题

规划审美观空间形式美生态和谐美

规划价值观高标准、高消费适应性、可持续性

规划主体与城市建设投资渠道政府由上而下进行拨款、投资政府、企业、外商、上、下、左、右等多渠道、多方式

规划管理领导决策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问题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领导决策与民众参与相结合

三、三个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准则

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经济开发、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明确开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只有面向现实,才能摸清都市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突出构建重点,体现和创造城市的特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在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远虑近忧,妥善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筑的远近关联,将其置于一个滚动过程中,形成巨大合力的后劲。只有坚持三个面向的准则,才能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和大趋势中,科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创造条件和新的动力。

四、对市情的再认识棗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坚实基础

科学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必须对城市市情进行重新审视,从中挖掘真正有意义的优势条件,同时认清不足,以使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制订有明确依据。

地市合并给哈尔滨市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哈尔滨市成为全国各省辖市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城市,同时宏观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经济二元化程度加大等给哈尔滨市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

当前,对市情再认识和科学评估应重点把握住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评价。对于哈尔滨市而言,区位因素、历史基础,综合经济基础,知名度是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

1.区位因素

哈尔滨市地处我国沿边开放的第一线,黑龙江省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发展程度最高、国际合作前景最佳的省份;从国际合作的区位来看,哈尔滨市处于东北亚腹地,是欧亚大陆桥重要的城市;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来看,哈尔滨市是我国寒地中最具实力的城市。总体上讲,哈尔滨市的宏观区位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随着中俄贸易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关系的改善,哈尔滨的宏观区位条件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2.历史基础

哈尔滨历史上就曾是东北北部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哈尔滨成为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交通枢纽。至二十年代初,日、苏、英、美、法、德等国在东北北部经营进出口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于哈尔滨;1914-1931年先后有33个国家到哈投资办企业,占外商在东北主要城市投资总额的33.6%;有28个国家14个外国侨民居住在哈市,共有16个国家在哈开设领事馆,国外设立的金融机构16家,外国商店最多时达2502家,与4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个重要城市有经贸往来②。可见,从历史上哈尔滨市就是一个国际化非常强的都市。

3.综合经济基础

从“一五”时期开始,哈尔滨市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目前,哈尔滨市的机电设备、工量具、中小型轴承、医药、亚麻纺织已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工业生产基地。地市合并给哈尔滨经济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使哈尔滨市成为我国省辖市中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经济效益随着设备陈旧等原因的下滑以及城乡二元化经济格局也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

4.知名度优势

哈尔滨素有“中国冰城”之美誉,哈尔滨的知名度首先来自她是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作为中国的“冰都”,哈尔滨冰雪节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96冬亚会的召开,使哈尔滨在世界冬季体育活动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哈尔滨洽谈会已成为与“广交会”齐名的重要贸易盛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成为令人瞩目的部级音乐文化艺术活动盛会。另外,城市建筑的欧式风格、“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及众多知名的文化活动也使哈尔滨拥有了更多的城市魅力。作为中国寒地城市的象征,哈尔滨正日益走向世界。

五、“五定集成”: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研制的方法论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指导。综合区域科学、地理科学、规划科学、景观生态学、系统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结合城市的发展特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应遵循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定施的“五定集成”的方法。

“定性”是要科学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的优势、潜力、机遇与前景,从而科学界定城市发展的性质、城市各组成要素的发展方向;“定量”是要在定性的前提之下,充分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和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确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从而使各发展目标进一步具体化、量化,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性更加明确;“定位”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落实到空间布局,使城市空间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优化组合;“定景”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和Ci理念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象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定施”是要明确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措施,使城市发展战略真正落实到城市发展实践中。“五定集成”方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六、因地制宜地突出市场独占性: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当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以便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如寒地国际性城市应是哈尔滨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我国国际性城市体系的发展趋势来看,除沪宁杭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具有发展成为有全球意义的综合性国际城市外,其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均可为区域性或专业性国际城市。

在我国东北地区目前已有沈阳、大连、长春、丹东、哈尔滨等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性城市的构想,而且大多数城市将其国际合作范围界定在了东北亚区域。这种大雷同如不从根本上打破势必须造成盲目竞争和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哈尔滨市应当立足东北亚,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哈尔滨市是中国寒冷地区最大同时也是实力最雄厚的城市,而且历史上也是国际性很强的城市。同时,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加以考察,哈尔滨有活力的产业和经济活动范围均不仅仅局限于东北亚。哈尔滨市的机电、工量具、轴承、医药、亚麻等产品的销售范围已遍及全国,部分产品已在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从哈尔滨发展所依托的资源基础,更是具有寒冷地区的特色。可以说,哈尔滨市的发展,特别是其产业、产品的发展,某种意义上需要充分利用寒地资源并进行深层次、高附加值的综合性开发。所以应当将寒冷地区作为哈尔滨市新的发展视角。

作为中国的冬城之都,哈尔滨市应率先建成中国的寒地国际性城市,以其鲜明的特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哈尔滨市不仅要在世界寒地城市中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应以寒地城市特殊的优势条件与国内外各级城市进行广泛地合作。从可持续发展观点考察哈尔滨的现实与发展问题,寒地国际性城市的视角将给哈尔滨市带来在国内许多领域的市场独占性,使其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并能为哈尔滨市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对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七、构筑具有活力的产业链条:可持续发展经济规划的关键

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最大推动力,只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配合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才能切实提高处理环境与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例如,对于哈尔滨市来说,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扩大优势产业的影响力,加快金融、商贸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哈尔滨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最重要的特征是工业结构的偏重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小。建设寒地国际性城市,首先要发展高度发达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同时强化优势工业的改造力度,稳定粮食生产等第一产业,形成三次产业比重合理,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根据哈尔滨市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建设寒地国际性城市的需要,哈尔滨市应构筑七大产业系列;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系列;以电站设备、汽车、工量具、轴承、飞机等为主导的机械工业系列;以多媒体技术、微型计算机、敏感元件、传感器等为主导的电子工业系列;以寒地特色旅游为主导的国际旅游业;面向世界各地的国际金融业;立足东北亚,逐渐向外拓展的国际商贸业。

地市合并后的哈尔滨市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经济发展二元化倾向,使寒地国际性城市的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时空序列。哈尔滨市在稳定和更新农业产业的基础上,产业的开发近期以工业调整和工业项目技术改造为重点,2000年之后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2005-2010年之后产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旅游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开发。

八、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难点

环境的日趋破坏是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最根本原因。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实际出发,我国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并颁布实施了多部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哈尔滨市建设寒地国际性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哈尔滨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面临着城市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两方面的困难,其中有八项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即城市环境保护的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四大污染的治理和生态农业区、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基地、自然保护区四大区域生态建设项目。

城市环境保护应重点突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强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生态因子的防治,加大资源综合利用的力度,逐渐恢复被破坏的各种城市绿地,特别要重视近远郊风景区和森林公园以及防护林带的建设,使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国土整治是区域生态治理的重点。近年来由于乡镇工业的“遍地开花”和旅游开发等使区域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国土整治应本着开发与治理并重的原则,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继续加强阿城松峰山、通河乌龙狩猎场和尚志黑龙宫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同时要适度控制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

九、政府支持与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措施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当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时深入认清市情,注重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时空统一性,以获取发展机遇的市场独占性。所以,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是政府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政府支持的关键是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政府工作目标的确定和实施。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经济、科技、环境、资源、社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各地也根据其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制定了部分地方性法规,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针对哈尔滨市的实际,哈尔滨市也应逐步健全地方性法规建设,特别是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城市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法规应尽快完成。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变为实际行动。近年来的宣传和教育已使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所以,要真正重视可持续发展“精神工程”的建设。针对哈尔滨市建设寒地国际性城市的战略目标,作为国际性城市的公民,哈尔滨市民应当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勇于开拓的思维和对各种文化的包容性。这就需要在建设物质环境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市民了解世界、认识世界、逐步将自己溶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

社会措施对于促进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使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便于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可以重点采取以下社会措施进行宣传和推广普及:广播、电视、报刊、竞赛、研讨会、专题讲座、民意测验、公众听证会、新闻会等。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成为社会各届的共识。

十、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的项目库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的重要举措。

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项目库的构筑,其目的在于把城市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见表3)。

表3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表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计划宏观指导下创造性的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

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

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

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资(渠道多元化)

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

建设功能与意义对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骨干和保证作用以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逐步壮大城市的综合实力,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以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哈尔滨市在历史上发展壮大,重点工程建设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仅如已成为国际四大冰雪节之一的哈尔滨冰雪节为例,其在城市发展中产生了全方位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速了冰雪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冰雪文化的发展;活跃了哈尔滨冬季文化生活,改变了市民冬季生活习俗,培养了审美情趣,锻炼了勇敢精神;促进了社会秩序好转,提高了精神文明程度;改变了哈尔滨形象,增加了哈尔滨知名度;发展了旅游业,促进了文化流;增加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开放搞活③。哈尔滨未来的发展更需要类似哈尔滨冰雪节这样高质量、品种优、效益好的系统工程,各领域中均需要类似的发动型生长极,以牵动、促进、保证哈尔滨走上持续发展,永续繁荣之路,向国际性都市目标迈进。

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经济、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系统建设,与以往的建设工程相比,有着工程浩大,标准高并与国际接轨的特点。

综合哈尔滨市社会、经济、生态、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现状特点及建设寒地国际性城市的战略需求,哈尔滨寒地国际性城市应重点建设以下十二大工程:寒地高新技术产业系列工程、哈尔滨寒地国际金融贸易CBD工程,世界冰雪文化乐园工程、国际音乐文化艺术街区、世界啤酒文化公园、世界寒地文化中心、冬季奥运会体育中心、马家沟治理综合治理工程、寒地生态园林绿化工程、哈尔滨综合交通网工程、哈尔滨水资源供给工程体系、哈尔滨国际通信网工程。

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只有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面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哈尔滨市只有找准自己的方位,以高标准发展和建设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注释:①《中国21世纪议程》

②杨明远,《哈尔滨市国际化目标模式与对策选择》

③王景富,《伟大的创举丰硕的成果--哈尔滨冰雪节的由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滨洋著《寒地边境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初探》,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6月第一版。

2.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城市化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座谈会综述,城市规划,1998年第二期。

3.张叔君、张秉忱编著,国际性城市研究文汇(上、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信息中心,1996年10月。

4.王士君、田饶,21世纪中国国际性城市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城市规划,1995年3月。

5.中国城市跨世纪发展若干战略问题,城市规划,1997年1月。

6.冯家明,漫话冬城,中国城市导报1990年。

7.梁日:“冬寒世界”里的城市,《地理知识》,1991年9期。

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探究

一、前言

城市这一人工环境综合体,由地表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环境综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称其为城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它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监测和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了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笔者试以公平、持续、协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以桐乡市为例,通过三大目标规划有效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三大规划目标的统一和三大矛盾的解决,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向高级阶段推进。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问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由于桐乡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须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数量是确保桐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