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3:15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篇1

一、测量型实验

(一)直接测量型

考查内容主要有:1.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温度计读数时视线的要求,刻度尺的记录结果,天平的调节,不同测量工具共同使用时的要求等。2.测量工具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条件。这类试题主要都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其中制作原理决定了使用的要求和适用的范围。例如: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从这个原理可以看出,弹簧的示数表示的是弹簧受到的拉力,从而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物体受到的拉力。而要想测出重力或滑动摩擦力还要根据二力平衡。这样就能够理解测量滑动摩擦力时,为什么物体要水平放置,拉力方向要水平,物体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要求。可见理解测量工具的制作原理对理解物理实验有重要影响。

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针对一些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而这些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已逐步渗入,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共性都需要看量程、分清分度值。平时有目的的多练习,解题时认真细心即可。

(二)间接测量型

1.用刻度尺、秒表测平均速度。2.用天平、量筒测物质密度。3.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4.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5.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五个实验都涉及诸多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同时也具有相应的实验原理:⑴物体通过的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测量实验原理是v=s/t;(2)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和排水法;(3)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主要是η=w有/w总、w=F・S及二力平衡;(4)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i=U/R的推导式R=U/i;(5)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原理有两种:伏安法的实验原理即为p=U・i,电能表、秒表测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即为p=w/t。

二、演示型实验

这类实验主要有气体液化实验、真空铃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液体对容器壁和底的压强实验、覆杯实验、浮力产生的原因实验、单摆和滚摆实验、扩散现象、分子引力实验、电磁感应等等。考查内容主要有:1.根据实验装置的图文信息,说明研究什么;2.通过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三、探究型实验

探究型实验根据目的又可分为两类:

1.建立概念的实验。此类实验有: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同种物质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水果电池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单摆的摆动周期与摆长是否有关、机械效率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2.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探索并总结物理规律。包括探究固体的熔化过程、探究水的沸腾、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电流与电压及电阻的关系。

掌握好这类实验可采用总结归类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总结不同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判断方法和判断依据。例如:浮力的测量方法中有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差法、阿基米德原理法等,导体电阻大小的计算和判断方法、电流放出热量多少的判断方法、磁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及判断依据等。

2.注重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过程的写法及要求。不同的实验控制方法相同但控制手段不同,要注意区别不同知识体系的实验控制手段的总结。例如:速度的控制方法主要采用从同一高度下滑,机械效率中额外功的控制方法主要采用同样的动滑轮等等。

3.注重对实验现象及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的总结。对于不同的课题要求实验结论的分析方法也不同,但有规律可循。

四、操作型实验

所谓“操作”,就是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进行实验的准备阶段是对每一种仪器的“调整或调节”。其次就是布置仪器,原则是“简单、清楚、便于控制和观测”。以电学实验为例:把需要读数的放在正前方,需要操作的,如开关、滑动变阻器等放在右手边,不需要动的,如电源、待测电阻等放在左手边,然后根据电路图进行实物连图,先大回路,后小回路,先外部,后电源;尽量连线不交叉,能用短导线的不用长导线;接线要接在接线柱上,不能几根导线的一端脱离接线柱打一个结;最后接电源,开关要保持断开状态。例如:组成串并联电路、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等。其中包括测量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中有实验步骤的实验。此类实验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相对比较简单。

五、开放、设计型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物理实验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25-02

在当今各地方学校努力践行高效课堂的教育大环境下,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的开展和实验操作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当前物理实验课堂教学高效性低下的现状,促进物理实验向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的方面发展,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加强对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优质的物理实验课。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现行新人教版物理教材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具体标准要求,将过去教材中的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了学生的分组实验或探究实验,加大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要求。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认真学习《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大纲》和《标准》),对教材的分析重视不够。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由于对内容标准落实不到位,教师将不能很好地运用《大纲》和《标准》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进而导致在实验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实验认识不到位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物理教学搞好,学生考试能考高分就行,而学生的实验操作则采取应付的手段。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全部在教室中进行。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有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且物理实验是中考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如果学生脱离实验的操作锻炼,只是上课听教师纯粹地讲解理论,那么学生的成绩难以提高,而且学生实验课堂的效率也十分低下。

2.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行为关注不够

此外,有部分学校教师在探究实验教学中,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实验操作只是依据课本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对学生在整个实验操作环节中的行为不重视。如在科学探究实验的“猜想与假设”环节中,如何有效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材料或自己的经验等作出科学、合理及大胆的猜想,如何通过有效讨论确定本次实验探究结论的合理性等,教师关注不多,有时直接给出早已准备好的结论。另外,教师有时过于在乎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却忽视了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过程。如在“评估与交流”环节,教师不引导,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象征性地进行交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将得不到及时纠正,相反还会导致以后的实验交流环节敷衍了事,这与教师不重视反思与交流的过程有着直接关系。

3.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的“尺度”和时间难以把握

实验操作对学生来说,是把已学的理论知识简单地应用于实际的过程当中或者是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相关物理规律和定律的一种学习方法。为了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盲目进行操作,教师应及时进行相应实验操作的指导,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发现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减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压力,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信心。但在现实的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一些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把握实验操作指导的“尺度”:(1)教师指导过度,使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2)教师指导不到位或完全放手,造成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杂乱无章、盲目无序。

而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教材中所要进行的实验分析和理解不到位,同时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了解不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也没有作出合理的预测。因此,当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在实验各环节中所用时间不能做到合理安排,甚至出现实验操作中时间不够的现象,最终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只能马虎行事,这不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连最基本的教学三维目标也不能落实到位。

二构建初中物理实验高效课堂教学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

物理实验教学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重视程度有关。在新课程改革下,尽管《大纲》中明文规定: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无论是城镇中学还是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重教学,轻实验”的观念比较严重。因此,要想构建初中物理实验高效课堂的教学,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实验。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创造相应实验条件,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创新,对做出创新的同学及时进行鼓励,还可以勉励学生课余在校外收集一些有利用价值的废弃品,然后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些实验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如“模拟人工降雨”“光的色散”“潜水艇的浮沉”等。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只有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的结论才是真正正确的结论。

2.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物理实验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建立,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性。一堂实验课,要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思路引导很有必要,关键在于教师对引导程度的把握。教师引导的过程,若过于简单,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若过于详细,则实验课堂变成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即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思考。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且又占据了一堂课的时间或是大部分时间,最终把实验课变成教学理论课。

因此,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定位好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即在实验中如何指导学生,何时介入到实验相关环节,何时向学生提供有关实验资料或图片信息,以何种方式提供信息等,都应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而角色的定位关键是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实验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即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学生盲目地进行实验操作,从而使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实验操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展开。其次,教师还应更多地发挥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主动性。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不仅是操作上的主动性,也不是教育者喊喊口号而已,而是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放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进行实验操作,甚至是自己独立设计或改进实验。

3.及时反思总结与评估

物理实验结束后,实验数据的误差与实验结论的评估交流是一个完整实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实验操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结束,还需要对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适当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数据,如何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如何通过改进实验原理来减小实验误差等基本方法。只有实验后的及时反思和总结,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才能建立起高效的物理实验教学课堂。

4.注重物理方法的迁移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篇3

摘要:文章基于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三维目标;实验教学;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62-02

初中新课改提出,物理教学要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中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收获物理知识及物理实验技能,并引导学生去探究物理殿堂中的奥妙,在每次物理实验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去养成情感态度及人生价值观。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改变满堂灌的现状,要基于新课改三维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立足三维目标,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呢?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教学体会:

一、积极改变观念,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可以说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目标。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积极改进物理实验的管理措施及创新教学方法;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强化自身物理技能的提高,狠下功夫去研读初中物理新课标。在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发现学生的各类问题。同时,还应及时给予总结及疏导,并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实验体会与心得。

在实验设置上,在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要尽量运用一些新颖的、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来拓展学生的物理实验思维,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物理实验的兴趣。笔者刚上物理实验课时,挑选了几个有趣的实验,比如,自制电火花、蜡烛抽水机、烧不坏的手绢等,在这些演示实验中,教师应该运用生动形象、准确无误的语言向学生展示及介绍物理实验新天地。这些趣味实验令学生瞪大了眼睛,打开了学生好奇的思想大门,激发了他们探索物理实验奥妙的信心。

二、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室的管理相对比较封闭,学生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一般是由实验教师自己安排,而初中物理指导教师则较少进入物理实验仪器室。同时,也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特定的物理实验内容,所以实验仪器室很少面向学生开放。此种物理实验教学及物理实验管理方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也难以提升物理实验的课堂教学效果,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可以优化这种管理模式,尽量将物理实验仪器向教师及学生开放,让教师正确掌握物理实验的管理方法,并熟悉各种仪器的结构与使用用途。可以定期带领广大学生去参观仪器室,让他们熟悉各类仪器设备。同时,实验室还可适当外借一些器材给学生做课外实验研究,并指导学生选择做课外实验时所需要的各种器材,以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类物理实验仪器,从而将实验室转化成学生获得知识以及探究知识的重要舞台,最终贯彻落实物理三维目标。

三、实施探究实验,践行三维目标

探究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探究实验之前,教师应该将需要用到的各类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材料准备好,有的实验材料也可以请学生事先准备。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强化指导责任,对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认真解答,对于学生遇到的探究瓶颈要多角度启发他们去思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主动动手操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积极落实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

1.既要注重传授,也要注重探究。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然后学生按照操作要领去完成,而初中物理新课程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要不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尽量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自己动手,主动思考,使之在实践中体会实验的酸甜苦辣;对于所产生的物理问题,应该认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方位思考。比如,在安排学生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实验时,安排学生先自己拟定出一个实验探究计划,然后再指导其确定探究实验中哪几类实验条件要确保不变,哪几个实验条件可以发生变化。最后,再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到探究实验中,认真细致地去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做好分析与推理工作。为何所选择的玻璃板、纸板与毛巾等3种接触面要尽量给予明显的、突出的区别呢?为何要使小车从斜面之同一个高度自行滑下呢?小车在这3种条件下运动之距离跟摩擦阻力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如此,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亲身实践探究,同时,还在探究实验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物体如果不受外力,它会如何运动呢?如果没有摩擦可以做到吗?请学生设想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去推导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一来,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考之门,调动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以及智力因素,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发展。

2.既要重视实验结果,又要重视实验过程与实验方法。以前的物理实验仅仅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可,而初中物理新课标则指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实验结果,也要注重学生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及实验过程的正确性。而在物理探究中,学生是中心,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主动动手操作,并具备团结合作的精神,协作配合做好探究实验。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要及时在实验室巡视,认真掌握学生实验的进程,多角度去观察他们所得出的物理实验读数、结果,检查其物理实验的记录是否保持了客观性与准确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是否协调,学生遇到的问题要给予及时解决或启发他们自己去处理,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及探究热情。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仪器操作规范。比如,用手拿砝码;把温度计当搅拌器,多用表测电阻时不调零,示波器测电压时不用衰减档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不规范操作习惯。因此,必须从学生开始接触实验就注意进行规范地指导,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科素养。

3.重视“管理”,更要重视“育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应自觉、主动地实施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在探究实验中,不能只管仪器、材料,还要协同各任课教师一道创建一个好的班集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探究实验动手操作之前,要介绍实验注意事项,特别是电学实验,由于涉及电源的使用,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示其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要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如电学仪器出现有焦糊味、冒烟、过载指示、通电时非正常发热等情况时,应立即关掉电源;当电流表、电压表指针超过满刻度时,要立即断开线路,检查是否超出量程,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差错,从而保证人身安全和不必要的损失。探究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整理实验仪器,如有仪器损坏应及时报告并登记;培养他们有良好的责任感,爱护公物等优良的品质。实验教师必须本着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尽心尽职,确保学生的探究实验课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四、围绕三维目标,研究实验新教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应该多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与其他授课教师共同探究新课程的各类实验特征,实验重点、难点,共同探究实验的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创建以实验为载体,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新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要千方百计将新教学方法引入课堂,积极改进实验步骤或实验方法,从而取得更佳的实验教学效果。比如,在“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中,测定盐水密度时,学生的设计是先测定烧杯的质量,再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后,把盐水倒入量筒内测得其体积。对此,笔者不动声色,让学生把实验做完,而在讨论时旁敲侧击帮助他们找出设计的缺陷性,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观点后,慢慢地得出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先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内测量出体积,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内剩余的盐水的质量,这样可有效减少在测量盐水体积过程中所带来的实验误差。

五、联系生活,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初中生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当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了课外多彩的物理世界后,就会对更多的物理问题进行探究和创新,积极地在课外探究中完成小实验、小制作。比如,教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内容后,组织学生自制“喷雾器”;学“电学”后制作“防雷式插座”、“打火机发电机”;学“电磁继电器”后,让学生设计各种自动控制器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又加强了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也体现了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给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要让初中物理实验课堂鲜活起来,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优化教学方法,认真落实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秋佳,黄建伟,余萍.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2]李建运.浅议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J].科技致富向导,2011,(2).

[3]邢耀刚,崔正德,高青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资源开发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1,(2).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篇4

在中学课程教学系统中,生物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正好符合了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实际提高而生物课程中的实验室课程部分既作为初中生物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又是提高初中生物学习效果的条件,实验室教学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能够直接、生动地体现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教学创新所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在既定的教学任务和计划下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安排好生物实验课程,合理地开展实验教学,真正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综合化发展

一、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HtK]1用多媒体与黑板代替实验教学

现阶段,有许多初中生物老师没有意识到生物实验课程的重要程度,这与国内长久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有关,教师们往往会只注重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完成程度,同时由于课业任务繁多,不少教师采取削减生物实验课程的办法,有的还利用其他非实验形式取代实验教学,一些要求学生们实际操作的课程都变成了老师示范或者看实验视频,进而僵化了教学实践,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导致整体生物教学效果不佳

[HtK]2实验教学过程程式化、形式化

目前,有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还处于较为僵化的模式当中,实验课程徒具其表,走形式的现象严重,进行实验时,教师为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通常将所有正确的实验步骤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一一演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循规蹈矩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课本的正确答案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没有师生互动,学生也不用自己去思考、提问,实验结果虽然令教师满意,学生们却只是走走形式,有的都不明白为何要按这样的步骤进行这种保险的实验方式并未让学生得到锻炼让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走向程式化,完全歪曲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HtK]3实验教学重点不突出

为方便教学,迅速提升学习成绩,教师们通常在实验结束,把考试预计要考的知识编辑成册,给学生们复习,这样一来,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会给学生带来包袱,渐渐让学生出现抵制的心态,这必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实验教学同时,大部分教师对于实验的结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仅仅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结果,造成了学生不能理解实验内容,即使是考试能得高分,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并没有得到提高,仍旧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

二、改进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

[HtK]1加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进程

改革教学理念,既是加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素质化发展进程的有效方式,也是也是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方式在改革教学理念中,普遍强调学生技术与智力发展,注重发掘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实际情况,合理正确地促进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进步,增强学生的生物修养比如,可以在“动物的运行与行为”这节课程中,利用小组教学形式,建议小组学生在课外观察飞行类(麻雀)、游泳(蝌蚪)类、爬行类(壁虎)动物的行为方式、觅食活动、防御活动状态,获得观察记录,教师可以让小组间展开比赛活动,这样不但检验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实验趣味,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积极求索生物知识,进入早期的科学探索的素质,从而为学生自身建立起一种满意的生物实验学习方式

[HtK]2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学习热情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复杂多样,其项目种类繁多,任务较重,教师应该充分为学生提供主动展现的机会,对学生的建议加以重视和理解,扭转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被动局面,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生物的生殖与发育”这节课里,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参与和观察实例,安排学生养蚕,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特点,记录各个时期的变化,这样就开拓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视角,让生物实验教学生机勃勃,学生们卓有兴致地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HtK]3强化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篇5

1.实验在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实验部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兴趣所想,调动其积极性,对教学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部分存在一些在探究的实验方法上的共性,下面结合实际的应用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2.初中物理实验中探究方法的共性与内容

何谓共性,指一般、普遍、概括的性质或状态,统统适用,完全的可应用性。初中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掌握物理实验的探究方法,揭示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但纵观实验还是有几类在研究方法上的共性的实验。以下是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发现和浅见,仅供参考。

2.1共性试验一——巧用累积法

一般用于测量,被测量的量太小不易测量,方法就是把多个相同的量集中起来,再除以被测量的数量。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中活动5.3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下册第六章活动6.2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像这样小的量无法用刻度尺或者天平去直接测量出,所以一般可以采取累积法(或以多测少法)。

2.2共性试验二——学会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涉及到几个变量的物理问题时,常常采取只允许一个条件改变,其他条件不变的方法来进行探究。简而言之,就是只让一个因变量发生变化,其他因变量不变,从而得出这个因变量对结果的影响。这种方法就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在初二物理实验教学中,几乎多数的实验方法都涉及到这样的研究方法。比如在刚接触物理声现象中的第一个实验关于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问题中就已经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了。其中有一个简答题,设计一个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证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在讲解中就可以适当的介绍控制变量的思想。提出“当在桌子一头敲击,另一头贴着桌面桌面的耳朵听到的敲击声就一定认为是固体传来的而不是气体传来的呢?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这种思想。

例如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两个不同阻值的电灯串联,保证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研究电压与电流做功的关系:再将两个电灯并联,保证通过他们的电压相等,研究电流大小与电流做功的关系。

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都用到控制变量的方法,在教学中逐步教会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去研究某个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3共性实验三——妙用等效替代法

等效是一种抓住连个看来不同的物理过程,寻求其相同的效果之处。当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估测某种未知液体密度的实验设计方案中,质量可以直接用天平测出,其体积可以用装满水的质量和水的密度来替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了平面镜,因为两者在成像特征中有共同之处,学生容易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既可以观察到像的大小,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得出物与像大小的关系,位置关系。研究物体在受到两个以上的力的作用时,为了简化和方便,用另外一个力单独作用在那个物体上,并且让它作用的效果与那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一个力就可以代替那两个力了,并且我们把它称为合力。这里用的也是等效法。用这种等效替代的方法来研究成像的特点,效果明显又直观,达到实验教学的最大目的。

2.4共性实验四——通过对比法找异同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研究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不同特征的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区别。例如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教师可通过实验比较光的反射规律的研究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去寻找三线两角的关系,从对比中找出两个规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便于学生记住这两条规律:又如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用自制的教具潜水艇来探究的时候,当向其中注水时潜水艇下沉,当向外排水时,潜水艇上浮,通过对比得出浮沉条件。例如有关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内容,并进行比较,会得到它们的结构不同;用途不同;能量转换不同。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不同物质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不同做比较得到压强的概念:在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区别等等。这样不但学生掌握起来十分容易,而且印象也更加深刻。

2.5共性实验五——问题转换法

当研究的对象较为抽象,不便于直接观察与测量,但是由于他能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可运用已知的问题来转化,实行“等量代换”从而来认识和掌握它们,获得结论。例如研究分子无规则运动时,由于分子十分小不易观察与实验,进而转换成研究固体、液体、气体的扩散现象。例如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用手机能打电话可证明电磁波的存在;又如在长度测量中有“化曲为直法”,多用于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及圆柱体的长度:在“组合法”测量中用直尺和三角板测椎体的高度等。这类问题转换法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2.6共性实验六——类比法迁移学习

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类似性或同一性,以此类推出其他方面之间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简单地说一些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都看得见的且与之类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这类实验的探究方法对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也给我们提出科学假设和探索新概念的途径,对物理学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物理有着巨大的作用。如在研究声音传播方式的时候,借助于学生看得见的水波来形象地认识声波:在讲解压强概念,可与密度类比,比值定义法来学习压强的定义、单位、物理意义。又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模型时候,我们类比太阳系行星结构,原子核可以类比于太阳,核外电子类比于行星,它们在空间结构和运动方式上都是相似的。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来更深刻容易多了。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篇6

关键词:初中;类比教学;物理课堂教学;内涵;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74-02

前言:基于物理知识具有大量性,因此为了让学生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最大化的掌握和吸收,就必须加强教学中老师的引导,将物理知识结构逐渐系统构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明晰、深入和拓展,促进物理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使物理知识更加系统、具体,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1.类比法的内涵

对一般规律予以推理并将事物发展共性规律获得的方法或者是对比相近或相似事物查找其特征和共性的方法即为类比法,该方法具有科学性,能够将人的创造性思维充分的发掘,通常我们也将类比法叫做推理对比法,即依据某事物的属性对其他类似事物相同属性进行推理的方法。目前在验证类比法结果正误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2.初中物理教学中类比教学法的作用分析

2.1有助于物理实验效率的提升。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并且实验教学还能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大大的激发,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要想保证物理实验教学成效的事半功倍,可将类比教学法引进,通过研究某一次的实验结果与现象将全部实验结果推断出来。

2.2有助于规律记忆的加深。基于物理教学所涉及的公式和规律较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想将知识点全部掌握则难度较大,然而引进类比法的情况下则能够将以上现象改善。其原因是类比推理法能够通过一系列物理规律得到其他规律,这就要求了我们必须加强物理学的根源学习,同时加强对推理过程的关注。

2.3有助于物理知识理解的加强。基于物理在规律上具有复杂性,在思维上具有抽象性,因此我们可借助类比法生动演绎和形象比喻物理知识,使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知识点予以理解,进而以此为前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实现教学目标。

3.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类比法的策略

3.1与已有知识类比,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基于初中物理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光学、电学和力学等,因此要掌握以上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较强。在教学中教师假如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并且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深入探索。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将类比教学法引进。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只有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延伸,使之与新知识点类比,使新旧知识点具有相关性,并将知识网络构建,才能将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促进学习悟性和灵活性的提升,从而轻松愉悦的投入物理学习。

3.2与实物模型类比,促进学生物理意识的增强。在学习串联电路的时候,为了对电流规律进行探究,可将电路图设计,让学生动手串联电路,并通过怎样连接L1、L2小灯泡;L1小灯泡熄灭的情况下L2小灯泡是否会熄灭;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区别;串联电路中L1、L2小灯泡的电流与电压相同与否等问题的设置来对学生加以引导,将知识点由浅入深的展开,同时将易混淆知识点及其重难点透彻探究与学习。在此过程中以小组讨论或合作的方式亦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同时也将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客观反映,并以此为依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投入实物模型,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的发展和教学成效的提升,并将物理知识框架构建。

3.3与应用解题类比,寻求解题方法。基于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具有显著差异性,部分变量可视为恒量,但是必须对水的流速来充分考虑,基于水具有运动性,或顺流或逆流,因此在速度上也不同。就拿刻舟求剑来说,楚人将剑丢于水中后,在船上标记掉下的位置却无法重获丢掉的剑,由此可见,该人的思想不变通,且思维僵化。但是对于物理学习来说,则是要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将类比教学法引进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题。如顺流行驶的船在颠簸后掉了一只木箱,在水中漂浮,在发现后掉头行驶3分钟将木箱获得,问木箱一共在水中漂流了多久。再将以上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就要考虑水顺流的速度与行船速度,在此期间可忽略掉头时间,以此类比的形式假设,其中木箱科士威行李,人在船上可是为人在火车上,火车速度即为水流速度,行李丢失三分钟后该人返回寻找,因此对应水流问题,则是追上掉落木箱所用时间为6分钟,通过该转化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也能将问题有效、快速的解答。

3.4与其他学科类比,促进知识过程的理解。在凸镜成像原理讲解时,可以将生物学内容引进,即人眼视网膜看物是倒立的,然而日常生活照看到的确是正立的。借助该成像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在进行平面镜成像讲解时,可将数学轴对称原理联系起来,该原理与凹透镜和凸透镜成像原理不同,物的大小与像的大小是等同的,且物的距离与像的距离也是等同的。这恰好就相当于数学学习中的轴对称,因此对称轴的距离同对称的符号是相同的,与此同时,符号与符号间图案也相同。通过类比法可以很好地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的增强,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力量,进而对物理学习产生热爱之情,并提升物理学习信心,保证教学成效的事半功倍。

结语: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将类比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物理实验效率的提升、规律记忆的加深、物理知识理解的加强,因此在实施物理教学的时候,必须与已有知识类比、与实物模型类比、与应用解题类比、与其他学科类比,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学生物理意识的增强、对知识过程的理解、寻求解题方法,从而推进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仁仲.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63.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篇7

高一新生,刚从初中升学,是典型的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的转型过渡期。为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前期必须把握初中物理知识与方法,逐步实现初中到高中的跨越。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将课本上的知识及应用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这场战争的关键点,如果善用一些课堂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课堂效果将事半功倍。

对大多数教学,兴趣是前期教学最好的着力点,初中教学显著的特点是实验的丰富与趣味性,结合此点,高中教学依旧需要重视实验类方法。

一、多样化实验

物理必修一课本教学中安排了多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也介绍了一些实验仪器实验思路等,这不仅是对初中实验教学的延续,而且是对以实验为重要核心的正确认知,善于利用教材中和教材外的实验,能够有效展示物理知识。同时实验的直观性与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更有意愿也更容易理解某些抽象生涩的理论知识,继而掌握巩固与应用。

伴随着教学技术的革新,实验教学迅速发展。在高中物理中,实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教材核心实验,以教材中安排的核心实验为主。如必修一的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课本给出了较详细的实验原理、思路、器材、步骤、数据处理、结论分析等,对此类实验,教师和学生根据安排,执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

第二类为教材扩充实验,以教材中安排的扩充实验为主,此类实验是对核心实验的补充。教材扩充实验目的一是对核心实验进行补充与优化,采用更先进或更易得的实验仪器,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二是扩展新的实验思路,扩充实验方法,避免对老实验方法的拘泥与束缚,体现教学的开放性;三是具有探究和应用性,体现物理知识的探索精神及由知识到运用的本质性。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中,课本给出了借用传感器光电门等仪器优化对速度的测量。

第三类实验为开放性实验,以老师与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为主。此类实验是在学生分组讨论与老师指导下完成,故能很好地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

第四类实验为模拟化实验,老师通过教学技术如视频动画等对实验模拟演示,此种实验可以方便展示一些难操作、过程复杂,仪器难获得,实验效果难达到的实际实验,这是对实际操作实验的补充。

以上四类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按层次,以教材核心实验为中心,注重其中心性与考核型;以教材扩充实验为补充,注重其对核心实验的优化技术与易得性;以开放性实验为考察形式,培养学生对实验思维的创造性;最后以模拟化实验为弥补,克服仪器与时空等弊端,增强视觉性与便捷性。若灵活利用这几类实验并结合交杂,则能够强化课堂效果。

例如对自由物体运动规律的探究中,根据课本安排,使用打点计时器对自由落体的运动过程进行记录,以对打点计时器使用及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训练为中心,进行分析。又给出扩充实验,通过频闪相机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精密记录;因为频闪相机的限制,可以继续推出开放性实验,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利用易得的仪器探究,建议使用手机拍摄物体的自由下落过程,然后老师对下落的视频进行处理,然后得到模拟实验视频,最后进行处理;若时间或仪器等条件有限制,则可以依托模拟化实验,通过flash等软件制作模拟实验,弥补不足,提升感官性。

有了实验为衔接,学生易于理解和思考,但高中课堂无法进行足够的重复性复习,这需要学生从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笔记,自主地进行后期回顾。

二、系统性板书

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很难做到对课堂知识的全记录,因此随堂笔记的有效与高效性非常重要。老师作为第一手笔记的制作者,除引导学生养成记录随堂笔记的习惯之外,自己也要掌控好板书的布局,便于学生的记录。

首先,物理教学涉及知识理解记忆、公式、图像、数据计算等多样复杂的板书,把控好板书的布局,将板块分区方便学生记录非常重要。如将黑板分为知识要点区、画图区、计算区、习题区等,制定好分区并固定,按区板书,让学生了解记录的重点,避免盲目杂乱的记录。其次,在板书中要化繁为简。减少多余内容的出现。如在公式计算当中,在不影响学生理解的前提下,可以省略部分过渡步骤,这样既避免浪费时间,又简化板书,体现结构的整洁性与科学性,便于学生记录和掌握。此外,如允许也可以设计板书化学案,促使学生提高效率。

课堂的实验与板书都对课堂教学效率有很高的要求,合理借助现有的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效率的提高。

三、信息化技术应用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对于物理这一门与信息技术关联度很高的学科,灵活使用新兴的教学装备辅助教学,能够明显帮助教学效率。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篇8

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选择适合于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从初中生物学实验的内容来看,主要有形态解剖实验、分类实验和生理实验3种;从实验的类型上划分,可分为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实习3种,而其中学生分组实验所占的比例最大。根据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可将学生分组实验分为验证式实验、同步式实验和探索式实验3种类型。

1.验证式实验——先讲课后实验

验证式实验是以验证为目的,先讲新课后实验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的程序是:复习知识——教师示范或讲解操作——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知识。这类实验一艇编排在有关课文之后,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很多,观察操作要求较高,实验的内容比较复杂。例如:教师用两课时讲授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利用两课时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细胞并做实验。此外,象“观察根尖的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等实验也比较适合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在验证式实验课中,实验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知的,实验课的程序和知识脉络比较容易清晰化,课程的组织比较容易,进行操作也比较容易,通过实验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知识的作用。但是,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来看,它的不足之处是结论和程序都是学生已知的,只是“重新体验其过程”而已,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同步式实验——边教课边实验

这类实验把讲授新课和实验结合起来,讲课与实验操作同步或交替进行,即讲授内容与实验内容是同步的。它一般编排在有关课文之中或之后,所需的基础知识较多,并且实验的内容与讲述的理论知识关系相当密切,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将观察结果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教师可通过这类实验来引导学生自己作出结论,既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叶芽的构造”、“观察花的结构”、“观察水螅”、“观察蚯蚓”、“观察常见软体动物”、“解剖青蛙”和“解剖鲫鱼”等,均可采用同步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在同步式实验中,教师要把教授新内容的任务和实验课的任务融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其基本技能和能力。因此,此类实验课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尤为重要,是实验课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教程,做到手段多样而不烦琐,内容丰富而不杂乱,即:将实验的观察、操作等环节穿插于讲述、理解、思考与总结之中,并力求两者衔接自然而合理,做到教学思路清晰,知识脉络一目了然,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以“观察水螅”一节课为例:本节课的知识点有5个,即:①外部形态;②内部结构;③捕食和消化生理;④神经结构与应激性;⑤生殖生理。围绕知识点,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达标程序:l)教师设问:水螅有什么样的外形与体色?——学生观察实物并回答——教师展图并板书总结:水螅形态结构特点。

2)教师设问:水螅体壁有几层细胞?体内有什么结构?——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纵切片——学生回答——教师展图、解释、补充——板书总结:双胚层与消化腔。

3)教师设问:水螅如何捕食和消化食物?——学生亲手释放活水蚤喂水螅,并观察其捕食行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捕食消化。

4)教师设问:用探针刺活水螅不同部位,它有何反应?——学生操作并观察——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总结:神经网及其特点。

5)教师设问:水螅用什么方式生殖?——学生观察水熄的芽体——教师归纳:出芽生殖。在以上整个达标过程中,教师的讲述与学生实验的组织条理清楚,学生眼、手、脑和耳并用,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方式。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课

探索式实验能充分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实践论在教学中的实际体现,它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索、调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和实验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观察、思维和得出结论。其教学程序是:实验观察——讨论分析——获得结论。这类实验一般编排于相关课文之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不多,实验材料易找,实验操作程序简单,实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就能掌握。如:“探究种子的成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脊蛙反射实验”等均适合用这种方式教学。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篇9

【关键词】新课改;以人为本;探究性学习;第二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个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农村生物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支撑。而广大农村初中由于交通不便利,信息滞后,思想保守,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硬件实施不完善等诸多不利条件所限制,使新课改在农村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农村初中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又有农、林、牧等与生物密切相关的产业,这些都是生物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使得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具有独特的魄力。笔者长期工作于农村教学第一线,从事生物教学。新课改实施以来。笔者结合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刻苦钻研教法,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现就如何搞好新课改理念下的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简谈如下:

1.以生为本,关注生命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运动的科学,通过生物教学,我们应该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现实中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生马家爵谋害同窗好友,从放纵自己到自杀事件的不断多,诸多不尊重生命,漠视生命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思考,难道不应该放弃应试教育,让教育回归到他们本来的面目吗?教育,特别是生物教育更应该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尽管农村初中没有完善的仪器设备、用具和实验材料,但我们可以利用农村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就地取材,在教学中,我们把实验分成两类来处理:必修实验和选修实验,对于必修实验,对于必修实验能用本地简单实验代替的,就做代替实验,无法代替的必修实验,按学期依次分别配置,这样即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又不会给学校增添过大的经济压力,对于选修实验,我往往结合本地情况适当选做,在实验中,我们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又强调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即表达方式。在实验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置疑,从而实施探究式教育,让教育回归本位,还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研究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充分挖掘生物生物学科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 充分利用学科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讲授学科知识,使学生明白生命并不神秘,生命无非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罢了,从而破除封建迷信,让学生初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2 通过生物进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一切生命的进化史都要遵循“物竞天则,适者生存”这个永恒的道理,人类也难逃其律。在讲课时,我们要适时的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明白,只有发展才会有出路,才可能免遭淘汰,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样,对外,我们的国家必须参加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对内我们的祖国也要不断的改革,自我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虑意识,也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通过生物教育,使学生理解和谐思想,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辨证统一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都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人类也是如此。

3.4 通过生物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任何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任何生物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总要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没有适宜的生存环境,恐龙的悲剧可能会在人类的身上从演,通过讲授这些内容,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会油然而生。

4.认真抓好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StS教育

农村初中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们可以制作动植物标本,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历程、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踏青、到田间地头实习参观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课外知识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初中物理实验的分类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法;创新能力;培养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生命现象与生命的活动规律,不管是对知识技能的积累、创新意识的形成,还是对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1]。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开阔了思维,通过运用有效地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盲从于固定步骤模式,勇于提出质疑,对实验材料以及流程进行创新,在领悟前人留下的科学智慧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动手其培养创新能力。

 

一、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以往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步骤去完成,即便在完成之后的空余时间,仍然要求学生不能随意乱动,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实验失去原有的兴趣,只将其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去看待,脱离了个性与创新,也就使得学生在动手时,不需要动脑;动脑时,缺乏动手实践,这种手脑脱离的学习模式使得生物实验课形式大过实质,单纯地将学生培养成机械化的“实验流水线工人”,完全无法发挥出生物实验课的实际效用。在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自行设计生物实验的步骤,虽然其中必定会有所欠缺,但是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科并不是仅仅依靠观察和理论的,更多地要自己提出假设、动手实践以及与他人交流。学生在对结果未知的情况下,开展生物探究实验,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实验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与交流,这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究与他人的合作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一)设计有效的拓展实验,提升创新能力通过设计有效的拓展实验,去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的课外兴趣小组以及综合实践,都可成为拓展实验的重要平台[2]。生物拓展实验,也即是对生物知识与能力的进一步拓展,基于生物学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去设计与实施拓展实验,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探究的方式去强化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其中初中生物拓展实验包含“探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究水绵结构与不同池水中的藻类”等等。比如,在学习“藻类”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便可设计拓展实验“探究水绵的结构与不同池水中的藻类”,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首先去探究水绵的形态结构;然后为了更好的培育藻类,自己去制作适宜藻类生长小池塘;最后利用显微镜对池水中的藻类进行细致观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池水、水草、光照以及水的颜色等多项要素,通过设计有效的拓展实验,去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展开动手探究实验,提升创新能力

在实际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探究,让学生懂得其探究过程实际也就是验证过程,是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许多的真理与知识都是通过有效地探究实验得来的,因此,充分与初中生物教材相结合,有意识地让学生开展动手探究实验,不仅能够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效果,还能提升创新能力。初中生物实验中能够进行动手探究的有许多,比如观察种子的发芽等,通过动手探究去找到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契合与出入,发散思维,高动手实践能力[3]。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点时,可让学生开展对光合作用产物的探究实验,通过教材介绍可得知,光合作用会合成淀粉且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有叶绿素与二氧化碳作为实验条件。针对其淀粉合成的真实性,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去验证。首先,对天竺葵进行暗夜处理,将叶片中原本的淀粉全部消耗掉,然后进行将其一般进行遮光,在光照一段时间会后,将叶片摘下,并滴加碘液进行实验,会明显的观察到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而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深蓝色。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探究实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并且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还能在实验过程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实现开放性的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提升创新能力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学校应该转变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的固有思想与模式,通过实现开放性的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开放性实验指的是思想意识、实验工具、方案步骤、结论等方面的开放,具体落实过程中要保证教学目标、组织与内容的动态性与开放性,才能在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向户外,开展以“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为主题的生物实验探教学,让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实验探究,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过程与总结结论。这样一来,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在强化其基础生物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正是这个时代的高贵资源。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通过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探究教学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课程中的主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