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15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篇1

关键词:村镇规划;实验设计;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集镇、建制镇集中,小城镇人口得以快速增加,加速了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步伐。村镇规划也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村镇规划设计工作时间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目前的国家标准即《村镇规划标准》,从指定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看,其技术规定是应用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时间上看,亟需加快村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可是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远远超出上述标准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因此,在村镇规划实践中,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是在村镇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不断地补充完善,并在规划设计中运用。

一、村镇规划课程实习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相比其他同类课程如《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等,其在专业中的地位显然更为重要,所学有关内容更为具体并需要扎实掌握,因此增设课程实验的实践环节极为重要。课程实验是《村镇规划》课程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密切联系。我国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村镇规划》课程的时间普遍较晚,不仅在课程理论教育,而且在实践运用教育方面均积累薄弱。因此,搞好学生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实验,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让其掌握村镇规划基本要领,突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色,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二、村镇规划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室内外实验环境有待改善。《村镇规划》实验主要是室外调研及室内图件设计,对于室外实习就要求配备较好的实习地点和实习经费,对于室内工作就要求实验室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具有高配置、能良好编制图件的实验教学计算机,实验室整体环境有待提高。

(二)学生实践认知不足。《村镇规划》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但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辅助,重理论,轻实践。因此,村镇规划教学中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安排在课堂教学。但本课程的实验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对村镇规划以及居住区、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电力、绿化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实际的调查时间一般集中于一天,远不够学生完成相关资料收集、居民点、道路、绿化带等测量,并按一定比例绘制平面图等工作。

(三)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不够。《村镇规划》实验设计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结合课堂教学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方案并利用mapGiS软件编制居民点总体布局图、农村居住建筑庭院平面布局图等图件。传统实践教学都认为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的方法,并用手编制图件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进入实际社会工作后,缺乏结合理论知识,把计算机绘图应用到规划中解决村镇规划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村镇规划实验教学改善途径

(一)科学设计实验计划。在村镇规划实验设计过程中,通过讲述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实验设计的预期效果,再通过重点讲解实习流程、要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及视频演示技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快速更新实习内容及要求,实时将专业的新技术和方法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

(二)加强实验过程指导。实验指导教师从准备工作、实践调查、室内编制规划图、编写规划说明书等每一个环节必须得抓好,每一个细节都要对学生好好指导和解释。在实验过程中,力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引发其创新能力。掌握好各小组学生参与实验并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各组提出的优秀方案、构思提出赞扬,使各小组能去长补短,通过鼓励、赞扬学生的方式促进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

(三)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村镇规划》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村镇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综合设计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主要包括:(1)读图识图的能力;(2)应用mapGiS软件对底图进行数字化;(3)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等资料的能力;(4)确定调查区的性质和规划规模;(5)居民点总体布局图、农村居住建筑庭院平面布置图等图纸的设计能力等等。较好的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以上基本功,还对顺利完成实习十分必要。

(四)分类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教学,并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规划设计,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特点及知识水平结构,鼓励和激发学生各自特点,调动学生规划设计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五)改进考核方式。评析学生准备的实习报告、设计图,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实习结束后,必须组织师生讨论,并点评各组规划图和实习报告,由各小组同学相互评价和讨论其他组的规划成果。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正。

四、结语

《村镇规划》课程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加强教学的前沿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结合村镇规划专业知识,依托应用mapGiS软件进行规划设计,是高等学校村镇规划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综合教学方式,借签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模式,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流程,以村镇规划专业背景和知识为基础,逐步完善村镇规划实验设计的教学体系和实验内容,以培养出符合现代要求的村镇规划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兆森、陆伟刚等.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篇2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针对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自动化专业于2012年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自动化专业教育部及江苏省“卓越计划”项目2014-2015年建设目标为,围绕国家“两化融合”战略发展目标,以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结合南航自动化专业特色,充分开拓和利用校内外师资和实验实践资源,初步形成稳定的具有南航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

一、“卓越计划”课程体系构建

卓越工程师培养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重构新的课程体系。但是,过去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本学科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关联性;过分重视学科为中心,忽视实践。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卓越计划”为背景,以培养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创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我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来看,我们按照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三个培养层次,整合教学内容,精炼核心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做好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的相互促进。从实施办法上,遵循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工程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专业实验室,依托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飞行器主动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实行开放型实验管理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课程的建设,针对学生实践中的对象产品化、操作标准化的特点和要求,开设了如工程文档编制与管理、行业标准与规范等课程。基于现有工业控制专业选修课程和配套实验室条件,开设了如控制系统网络设计与实现、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工控产品设计与调试等工业控制类企业课程。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1.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采用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主动性。其次,科研项目融入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为研所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2.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专业基础课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其应用特性,辅以相关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专业主干课程加强实验课程的比重,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专业选修课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在实际案例的设计和研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根据专业能力目标,进行分阶段考核、现场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三、校企合作方式的探索

加强校企合作,紧密依托行业,充分发挥航空特色的优势,创新合作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开发实验项目,在校内开设实验实践教学

如在工业控制方向,针对“控制工程软件”和“控制系统网络设计与实现”课程的实验和实践环节,与江苏仪征化纤公司联合,对原有的“过程控制”“pLC控制器”“运动控制”等专业课程的实验设备进行综合化改造设计,制定衔接模块开发方案和定制标准。对软件类课程以及目前实验设备不支持条件下的应用类课程开设仿真试验,进行实验项目设计和效果评价。与拟聘请的企业工程师商议设定课程实验项目,规划企业实践和实验室实验的分配和训练要求及目标。

针对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校企差距,建设工业控制实验综合平台方案,对现有实验室各实验平台进行综合化、产品化、标准化改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补优势,打造卓越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并积累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构建一个教、学、研互相促进的工业自动化试验平台,满足工业控制专业方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本实验教学要求。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篇3

一、系统规划,优化科技创新教育项目

每一个学生都是科技创新的种子,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研究项目是“星光计划”“五个一百”任务之一。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从科普实践、明天科学家、创业能手三个维度系统规划研究项目,为不同年段、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1.开发科普实践项目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科技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紫金山天文台、古生物博物馆、科技馆、桥梁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科技场馆资源丰富,在宁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站在科技教育的前沿,这些资源为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我们立足学生的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素养的提升,设计了“寒暑假科技周”“快乐星期六”“走进科技场馆和高校实验室”“校园科技节”等“星光计划”科普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场馆、野外考察,开放“星光计划”基地学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使广大的中小学生不仅能够参与、体验、做中学,还可以零距离接触科学家、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大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一些科学家应邀成为南京中小学科技讲堂的主讲教师,他们走进中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2.培育重点实施项目

为了适合不同学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整体布局不同学年段的重点项目:①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五小”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小论文),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参与的项目,通过校、区、市三级活动开展,每年参加市级竞赛的学生作品可达700件左右;②在初中教育阶段,首先在物理学科创设了学科实验能手项目。南京市物理骨干教师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实验能手竞赛活动;③在高中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既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南京市在全面落实高中课程计划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大项目”研究,两年组织一次全市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除了持续实施机器人、航模、业余无线电等南京市传统优势项目,我们还从台湾引进了poweRteCH创意仿生机器人项目,这个项目有助于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规划力、想象力、分析力等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已经成为小学和初中年段的重点项目。

3.丰富学校特色项目

“星光计划”通过研究项目的设立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目前,南京市一百多所“星光计划”基地学校,设立了近200项特色研究项目,不同的学校依据学生特点、资源条件及教师特长,开发学校特色项目,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条件。普通高中学校的项目,强调其研究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进项目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如南师附中的系统动力学项目、第一中学的天文项目、金陵中学的发明创造和机器人项目、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数学兴趣活动、中华中学的生物兴趣活动、第十三中学机器人项目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环境保护、航模、海模、车模等项目强调科普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长江路小学的化学兴趣活动、江宁科学园小学的机器人、梅园中学的航模、溧水白马中学的环境保护等项目,更加强调从科普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职业高中的动漫、单片机开发、烹饪、环境设计等项目则强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本领。

二、深化教研,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实施

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的实施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有机融合,“星光计划”拓宽了学校科技创新的视野,提升了学校科技教育品质。教研引领是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实施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学研究推进了“星光计划”项目资源深度开发、促进了教师科技教育能力的提升及项目成果转化应用。

1.以课程视角推进项目深度开发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星光计划”项目研究的深入推进,我们发现在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中,“星光计划”研究项目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系统、评估缺乏依据的问题,有些“星光计划”项目受众面不够广,集中在竞赛活动或特长生群体。因此,我们在近两年积极推进课程视角的项目开发,系统思考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及发展性评价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案例呈现等,将“星光计划”研究项目进行课程转化,建构“星光计划”基地学校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如凤游寺小学的“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室”项目研究,通过课程化设计,与学校课程整合,形成了“会飞的花朵、认识蝴蝶、教室里的蝴蝶、春日寻蝶、蝴蝶节”五个单元的六足园校园生态实验课程。通过对项目的课程化思考,使得项目研究的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明晰,受众更别广泛。

2.以教学研究提高教师项目实施能力

在“星光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了项目研究中心组建设,培训种子教师,组织教师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努力通过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提高项目实施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星光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星光计划”培养“一百个指导教师团队”的要求,“星光计划”积极开展了教师培训。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小学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等学科的教研员们积极参与“星光计划”的组织和指导活动,将“星光计划”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初中物理学科汇聚全市各区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力量,研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遴选并开发学科实验能手的实验项目,使得“星光计划”项目研究与国家课程融合生长。围绕着“星光计划”的项目,我们设立了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中小学科技讲堂,如南京市第一中学开展了“动手学科学”活动,专家不仅为学生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而且对“星光计划”基地学校教师进行了培训。另外,我们还通过划分“星光计划”项目组群,促进教研共同体的建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教师科学教育素养;在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提高“星光计划”项目实施质量。

3.以课题研究推进项目成果转化

在“星光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基地学校纷纷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研究,不少学校将研究项目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设立课题进行研究。如长江路小学将“星光计划”项目与“做中学”项目结合起来,开展课堂教学系列研究。南师附中“系统动力学”研究项目,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其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交流。2010年,南京市参加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专项重大项目的研究,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承担了子项目“中小学创新人才的区域培养机制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南京市8所不同特色的“星光计划”基地学校参加了研究,成为实验学校。经过研究,我们从实践中提炼出南京市具有区域特色的“行政推动、教研引领、自主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课题实验学校也提炼出了本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基本模式。通过此项研究,我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并梳理了南京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星光计划”的实施与效果,推进了学校项目研究的成果转化。

三、激发自主,形成学校创新教育特色

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星光计划”作为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人才培养战略,亟需转化为中小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自觉行为。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文化积淀和课程特色,在“星光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激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积极性,努力促进学校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特色。

1.以丰富多彩的项目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高级创造力与普通创造力,是不同人才创新能力的新界定。高级创造力就是那种为少数人才所拥有,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看法的创造力;普通创造力或者民间创造力则是指多数人所具有的创造力。创新教育应为全体学习者都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群体发展科学素养的需要:一是少数将成为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尖子生;一是大部分学生未来成为具有创造能力,富有思想的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计划”三个维度的“研究项目”设置,如同三驾马车,引领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前行。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研究项目;不同的研究项目学校定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大空间的学习资源选择;普职科技教育资源打通,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五年来,南京市“点面结合”,推动项目研究的多元化,市级层面抓重点项目,学校抓面向全体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构建一个区域性的、多样化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资源系统,更好的为学生发展服务。

2.以特色项目建设带动学校创新教育发展

不同的学校由于办学历史、条件、师资、生源等情况的不同,科技创新教育的项目与特色也各有差异。如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作为一所民工子女占多数的普通初级中学,积极开展生活中的创新教育,从创意教学、创意课堂、创意生活这三个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进而实现面向“每一个”的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他们用实践证明了创新教育在普通学校大有所为。江宁高级中学将创新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校开展智慧课堂深度研究,逐步形成了有江宁高色的以“问题・参与・体验”为内核的智慧课堂教学理念与范式,这实际是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操作要求具体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理论和实践的探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文化形成是江宁高中的最大特色和不懈的追求。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篇4

【关键词】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建设规划;机构设置;管理机制;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062―03

2004-2007三年间,我校历经合校、升本、搬迁三个历史时期,外语教学体验中心也相应的经历了整合、改建、搬迁、新建等几个阶段。由于2006年底新生必须入驻大学城,大学城的实验室建设任务紧迫,然而,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整个实验室系统进行规划、研究、设计、组织、管理,而绝不仅仅是购置几台设备而已,其中,好的规划是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前提。我们以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08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为指导,制订了2006-2009年实验室三年建设规划。通过严格管理、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和细心整改,这个三年规划已经完成,本中心也成为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一我校规划与建设的管理机制

外语教学体验中心的建设,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一起被纳入新校区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由学校教务处、外语系、资产管理处对中心建设统一管理,实行“集中投资、重点建设、立项拨款、招标采购、效益评估”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

设备建设从规划到完成,需要经历一个严格的程序,一般由各院系填报年度设备建设规划,教务处组织修改后,院系再填报实施计划,教务处再组织论证和修改后,交由资产处(或政府)组织招标采购,然后由院系组织施工,最后由资产处和院系组织验收。建设规划是一个比较粗略的计划,而实施计划包括了每一套设备的具体技术问题,如选型、配置和参数等。每一个建设工程项目都配备了一个院系领导和一个项目负责人,院系领导具体参与组织协调等行政事务,而项目负责人则主要负责技术及相关的组织工作。设备建设中不仅要处理大量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大量文字工作,而这些文字工作也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基本上也是由项目负责人来处理,这就对项目负责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写作水平,还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厂商的技术人员进行统一调派,与基建部门、后勤供电部门以及物业部门等协调工作。可见,项目负责人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决定了一个项目的质量和成败。有的学校实验室主任并不一定懂很多技术,最好由实验室主任和技术专家来共同负责。

二对建设规划的要求

1我校对实验室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

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长期性、可行性、系统性、创新性、可持续性、超前性、准确性等原则。实验室建设要与学校整体规划、学科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相统一[1],要按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特点、特色、学校文化底蕴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规划,全方位的装备,全过程的管理。我校要求,无论是实验室建设的长远规划或年度规划,都必须认真分析实验室的现状,使设备建设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较强的先进性和经济性,要服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二级院系专业建设规划。规划中须重点说明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及总投资额,建设任务及人员发展情况,需要面积及主要仪器设备等。规划的实验项目必须以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规划要结合学校新校区建设,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资源,有机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讲求投资效益。外国语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发展方向,按照教育部《课程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把语言实验室建设成―个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能力测试多种功能合一的实验中心,促进我校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

2全国英语教学改革对规划的具体要求[2]

《课程要求》中指出:“在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各高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生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基于单机或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的多媒体听说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听说教学训练”;“建议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应占英语学学分的30%-50%”。

可见,我们在实验室设备建设中,应构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全数字语言教学中心。除了听说教学以外,目前阅读、写作、翻译和考试也逐渐使用语言实验室,因此,我们需要建设多功能的教学中心。由于基于语言实验设备的无纸化考试具有方便、客观、高效的特点,目前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考试都大量使用语言实验室,因此我们越来越需要构建英语综合能力测试中心。

《课程要求》还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已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够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语言实验室有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专业外语教师,再加上专业个性化及有教学针对性的教学和学习软件,营造出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因此,实验室应长时间、大面积的对学生开放,我们应建设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中心。

考虑到对设备的综合应用,我们拟将三大中心(语言教学中心、自主学习中心、英语综合能力测试中心)融合在一起,设备规划则以多媒体网络型为主,以aoD、toD和VoD型为辅。

《课程要求》中指出:“各校在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世界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和世界文化环境为依托,而经典外语影视节目等音视频资源,将系统的语言知识、真实的语言情境、优秀的国际文化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些较好的交际范例和文化载体。因此,我们拟建设卫星接收系统,充分利用空中音视频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拟建设aV专用教学系统,强调高质量的视觉效果和身临其境般的听觉声效,学生在欣赏异国文化的同时,对语言有形和质的感悟。

三规划的实施与成果

在三年期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我们对每年的具体建设任务还进行了细致规划,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建设基本按照原规划进行,只有少许增减调整,如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取消了卫星接收系统,采用在学校原有卫视中增加节目的方式,既经济省钱,也方便管理和维护;2008年建了一套同传系统,以满足外语专业教学的需要,还增加了一套机房管理系统,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提高管理效率;依据我校素质拓展教学理念,2008年年底投入专项经费70余万元,建成外语技能拓展训练基地1个,基地配套设备设施齐全;2009年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用于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目前,本中心总用房达到15间,总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总座位数达到915座,总电脑数达到614台,设备总值760万元,设备完好率达到98%。我们选购的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大部分采用atm网络+以太网络的结构,终端为pC+嵌入式终端型,这种设备类型综合性能最优,功能最全,能满足我校教学、开放、考试、会议、比赛、科研等多种需求。

目前,本中心实验/实践课程数为9个,实验/实践项目数117个,面向本、专科58个专业,每年实验学生人数1万余人,实验人学时数达到54万。具体开设的实验课程有综合性自主学习、外语视听说教学、语言信息素养训练、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商务英语视听说实训、实用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写作、语言综合技能训练等。本科生综合性自主学习和语言信息素养训练项目,占整个实验人学时数的85%,这反映了我校体验式自主学习和素质拓展教学的理念与特色。中心作为重庆地区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口语考试考点,考试规模已扩大到1000余人,2008年以后,中心还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考点,2009年,中心还承接了全国写作学术会议和重庆市翻译年会,为相关软件的测试与演示提供了设备与技术支持。如今,我们都认识到,如能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并辅以有效方法,影视手段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发展他们的多元智能[3]。因此,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了aV系统进行教学,同时每年举行《经典英文影视配音比赛》和《体验英语情景创意大赛》,将影视与表演结合起来,逐步还原语言学习的真实环境。

四规划的反思

我们清楚的看到,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中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个现代化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初具规模。当然,规划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1对教学软件规划重视不够。

这也许是多数学校的通病。每年都会临时申请购置一定的软件,但由于计划性不强,管理环节较多,增加了各职能部门和和实验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影响到学校经费预算。

2规划中应预留2%左右的技术培训费用,提高实验人员的硬件维护维修和软件应用与自制水平。

第一,新设备只有经过使用培训,才能充分利用其众多功能,发挥设备效能。第二,依靠自行维修,能减少外出维修费用,节省经费。第三,日常维护是语音设备正常运行的保障,以主动维护为主,应急维护为辅[4],技术人员经过维护培训,合理主动维护设备,能减少设备故障。第四,只有自行维修,才能作到及时维修,从而减少对教学的影响。第五,假如维护得不好,使设备寿命减少一年,浪费的设备费用就达到10%(设备正常寿命为10年左右),对于我们中心来说就浪费70余万,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3规划中应预留5%左右项目整改费用。

正如文章需要修改一样,工程项目无论怎样细心规划,最后也可能需要整改,项目越大,设备种类越多,工期越紧,可能出现的疏漏越多,整改需要的经费也越多。没有专项整改经费,一些大型成套设备、一些重要功能迟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变相造成对设备的浪费。例如,一期工程中局域网采用软件方式上校园网,二期工程中对网络结构进行大的调整后,上网方式失效,但年度规划中未规划路由器,整改经费迟迟不到位,造成本中心一段时间无法上校园网。

4对实验项目的规划不够科学。

外语实验教学与理工科差别较大,实验项目的划分一直不很明晰,前几年报项目时,全部实验都笼统称之为英语视听说教学。我们认为,跑步练习不能叫作实验,学生在实验室练习说英语也不是实验,而是语言实践,所以我们当前称之为“实验/实践”。科学地划分项目,能提高每堂实验/实践课的针对性,规范实验实践教学活动,而设备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实验/实践项目的特殊需要。

5规划应得到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例如,规划中虽然考虑到改善实验人员职称结构,但学校对实验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的提高重视不够,也缺乏具体政策机制,我中心目前总共5名实验技术人员,其中仅有1名本科学历和副高职称,其余4名均为专科(1名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校教师通过进修深造,绝大多数达到研究生以上学历。另外,我们也规划了一些实验室建设、管理和维护方面的科研项目,但在实际科研申报中屡屡受挫,在年终评优中也有同样的问题,要评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管理人员),但就是不评优秀实验人员。实验人员懂技术,善管理,也是实验室精神环境的创造者,其作用举足轻重。实验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水平,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的实验室规划中就计划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使三年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我校既然已明确提出要办应用型本科,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就应当足够重视实验室工作,给实验室分配一定比例的评优名额和科研经费,否则影响学校的整体协调发展。

6对软件制作所需要的非编等设备有规划,未实施。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每年实施计划即将完成时,总会临时增加一些其它设备,造成预算不够;二是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实验人员早上要提前上班,晚上要加班,周末晚上还有较多的院系活动,再加之每天坐校车上下班耗去2~3小时,造成人手不足,人的精力不足,实验人员疲于日常管理和维护,软件制作属于锦上添花的工作,实验人员无暇顾及。但是,外语视频、教学课件等软件制作,应当是我们将来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我校开展得有声有色的《经典英文影视配音比赛》和《体验英语情景创意大赛》,就需要制作大量的视频文件,外语影视教学也需要改编一些电影资料。

参考文献

[1]朱惠蓉,丁一上,成虹等.新建校区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93-1595.

[2]教育部办公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Z].北京,2004-1-13.

[3]谢苑苑,沈祥兴.运用有效影视手段改革英语听力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18-120.

[4]陈景秀.数字语言实验室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73-174,177.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techniqueequipmentsConstructionprogrammingwithintrospect

ZHoUYong-shengZHanGQiQUanDong

(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Chongqing400050,China)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篇5

[关键词]“pDCa”循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的制药工程、药学、药物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目前,传统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一般将理论和实验分开进行,理论课时偏多,实验操作偏少,理论和实践衔接不上,造成理论和实验脱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上课效率低、动手能力差,不符合时代的要求[1]。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根据制药、食品等专业无机化学课程的大纲要求以及现实问题的存在,摒弃传统的“理实分离”的教学模式,探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明显界限[2-3],整合无机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非常重要,理论与实验教学穿行,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随意性。尝试在无机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引入“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4],使每个教学步骤都能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控制中有效完成,并通过不断循环,改进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案。希望通过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教学相长。

1基于“pDCa”循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pDCa”循环法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简称戴明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5]。“pDCa”循环是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组织管理的科学程序,包括四个阶段: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pDCa”循环法提出后,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国内外教育研究工作者将“pDCa”循环法引入高等教育中,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6]。“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理”指理论教学,“实”指实验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为目标,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可以在实验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掌握理论知识后指导实验训练,既可以降低学习理论知识的难度,又可以提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比较适合实验型学科的教学模式。无机化学课程涉及知识体系跨度大、原理复杂、概念抽象,让很多学生对无机化学心生畏惧。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验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减少了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知识的重复。进行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教与学的自由度变大,教学过程难以有序顺利地进行,甚至可能会失去控制。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引入“pDCa”循环法全面管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在“pDCa”循环法四个阶段的监控下完成,其目的是在以教师为主体控制下,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的实验操作训练,也可以有效防止教学内容随着外界的影响因素而出现偏差,在最大限度上因材施教,保证教学顺利完成。

2新型教学模式在无机化学课程中的构建

2.1教学计划阶段———课前准备

“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和实验合二为一,会加大课堂授课容量和教学难度,所以备课阶段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成功的关键条件,也是“pDCa”质量控制循环法的计划阶段。“理实一体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水平。教师在计划阶段所要做的工作是充分剖析无机化学课程特点,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和背景,整合无机化学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准确掌握现实所有条件,参考教学大纲,阅读书籍资料,精选课堂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案,制作电子课件,参与实验准备。计划阶段在“pDCa”循环法中处于基础地位,理想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1.1整合理论和实验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所使用教材既可以用于理论教学又可以用于实验教学。根据制药、食品等专业对无机化学课程制定的教学大纲,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教材进行分析和整合。设计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方案,将有关理论知识融入实验,实验中探究涉及的理论知识,理论和实验交替进行,注重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的时间比例,统筹考虑和组织师生教学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会因实验需要而产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使课堂教学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摒弃传统的实验报告模式,设计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新型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原理(简要概括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实验过程(绘制简单流程图进行表示)、实验数据处理(真实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思考题(包含理论和实验知识点)、实验收获和感想(实验成败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的自我评价,实验改进建议等)、创新实验设计(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部分。“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操作、相互合作、自由讨论,课堂的自由度变大。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满足无机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的传承所需。2.1.2多媒体辅助,优化教学资源“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将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合二为一,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同时进行,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实验具体化,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课件,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仿真模拟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信息和资料,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实验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模拟、模型展示等形式介绍实验仪器的用途、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的演示等。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重难点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要领的掌握。2.1.3参与实验准备,进行实验预试“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实验项目,是应用具体实验解决理论问题的实践训练,特点是内容繁多、任务较重。授课教师想要应用自如地掌控实验操作和理论讲授的节奏,需要协同实验室老师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试剂,预防一些常规差错,保证学生实验能顺利进行。实验准备到位后,教师要对实验进行预试,完成所有实验操作,以便了解所需实验时间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实验预案。

2.2教学实施阶段———课堂教学

实施阶段指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是管理把控“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把握课堂的节奏,“讲授”主要集中在知识点的引入与小结上,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如讲授启发、设疑解答、互相讨论、多媒体辅助、实验演示、学生实验、师生交流等,进行理论和实验穿插的实时教学,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原始数据。(1)实验: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表1),介绍吸量管、移液管、pH试纸的使用方法。(2)理论:根据实验结果,探究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缓冲溶液的概念,缓冲溶液的组成等理论知识。(3)实验:再次验证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抗稀释作用(表2、表3、表4)。(4)理论:介绍计算缓冲溶液pH值计算公式-缓冲公式、校正公式。(5)实验:介绍缓冲容量的概念,进行缓冲容量的影响因素实验(表5、表6)。(6)理论:根据实验结果探究缓冲容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公式推导,介绍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和缓冲比对缓冲容量的影响、缓冲范围。(7)实验:缓冲溶液的配制,介绍pH计的使用。(8)课内小结,交流讨论。

2.3教学检查阶段———评价测试

教学检查阶段指评估实施预定教学计划的效果,检查实施方案是否可以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纸笔测试、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报告等,综合地评定学生成绩(表7)。通过评价测试的结果,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总结并评估教学计划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是不是合适有效的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边授课边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重复讲授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一般情况下,教学计划实施的效果会跟预设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需要找出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改进方案,以便在下一个“pDCa”循环的计划阶段修订和完善教学方案。

2.4教学处理阶段———总结反思

教学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教师根据授课任务和内容,及时审核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对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作为下一轮“pDCa”循环的借鉴之用;另一方面要找出该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建立改进方案,转移到下一轮循环中解决和完善。循环中的每个环节可以请同行教师进行监督,使教学质量随着“pDCa”循环逐级上升。教学工作完成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在新的一轮循环中制定新的授课方案并付诸实施。每一次授课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小的循环,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完成一次大的循环。大环套小环,每次大的教学改进都是由许多小型的“pDCa”循环组成,使教学活动不断循环进行,教学质量不断逐级提高。

3讨论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用实验带动理论教学,用理论指导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景下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无机化学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授课容量增多,教学难度增加,课堂自由度增大。运用“pDCa”循环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顺序不断循环,每次“pDCa”循环都是在上一个循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更高一级的平台上开始新的“pDCa”循环(图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去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4结语

通过“pDCa”循环全面监督管理整个无机化学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可以实现教师对教学节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预防教学内容及重难点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偏离的情况发生。在“pDCa”循环管理体系的监控和管理下,构建师生双方“理实一体化”教与学的模式,不但促使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在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在循环中创新,在创新中循环,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逐级循环上升。将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pDCa”循环管理促使理论和教学各个环节共同作用,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现代实验型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林燕如.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着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江西化工,2010(2):114-116.

[2]张荣.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61-62.

[3]孙莹,张凌赢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药学教育,2010(1):40-42.

[4]江家发,马旭明.化学教学运用pDCa工作法的尝试[J].教学实践与探索,2007(1):1-4.

[5]李波.pDCa循环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3):51-53.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篇6

关键词:卓越计划;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崔阳(1979-),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工电子教学与实训中心,讲师;吕婧(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工电子教学与实训中心,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DB1211024)、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项目(项目编号:C201200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65-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改革项目。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于2011年也将卓越计划作为我省高教改革的重大项目。

作为黑龙江省属规模最大的理工科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获批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我校自启动卓越计划工作以来,先后有软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等专业先后获批为部级和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电子技术基础”作为工科电类专业量大面广的技术基础课程,是直接为各专业服务的核心课程,为贯彻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我校电工电子中心电子技术教研组继承传统的教学改革基础上,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核心,而“电子技术基础”作为工科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其教学重点就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很深的理论,而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各自专业的能力,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创新能力基础。

二、卓越计划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综合性的案例和结合实际项目的教学不多。工程师肩负着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使命,他们不仅要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能将设想和概念转化为现实,形成工程实践能力。所以,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相联系就非常重要。在注重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将电子设计大赛题目、实际工程案例和任课老师的一些科研项目,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入理论教学内容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师生交流,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解555定时器及其应用这一章内容,笔者引入了警车音响电路的教学内容。555警车音响mULtiSim仿真电路如图1所示,两级555均接成多谐振荡电路,第一级555电路的电容C2上产生幅度由高到低周期性变化的锯齿波,经运放缓冲后驱动后级555,输出频率周期性变化的高频矩形波,输出端如果接上扬声器,会发出类似警车的“纠—纠—”声,仿真波形如图2所示。

2.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也是关键,而实践环节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2]因此,大力推进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是本轮教学改革的重点。

(1)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中,老师讲一步学生做一步,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实验课进行的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把实验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动地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挥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与动手操作实验相结合,做到虚实结合、虚实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顺利完成实际实验,又解决了实验学时短与实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促进了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2013年,笔者成功申报了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教学特色项目《电工电子自主学习式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该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对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对于实验教学内容,配合理论教学的改革,笔者自主研制了电子技术实验平台,如图3所示。自制实验设备的成功研制有效解决了实验室设备破损严重、实验室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硬件保证。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笔者将理论课堂上引入的部分工程案例项目作为附加题加入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开发了许多自主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具体实验教学操作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比如对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笔者只规定实验数目,不规定实验内容——即实施灵活的菜单化的实验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实验效果。

(3)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建设。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3]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有利条件,努力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物质和资金保障。利用中心的学生创新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实训基地,为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鼓励中心教师申报校级和部级创新创业实验项目,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笔者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更新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模式,以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为原则,合理安排培训进度、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从学生报名到初选、复选和校内选拔,层层推选优秀学生参加暑假集训,备战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了鼓励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和电子设计大赛中来,笔者对创新项目和电子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实验成绩优秀、免试等鼓励政策。同时依照《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科技竞赛管理办法》,参加科技竞赛及大学生创新实验获奖的本科生保送研究生时会获得相应加分奖励。这些改革和激励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实践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4]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为适应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笔者在原校内试用教材基础上,坚持突出注重动手、加强实践、培养兴趣、积极创新的理念,编写了适应新形势的实践类教材《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和《电工电子实训教程》,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校学生中推广使用。

三、结语

我校自2010年9月启动卓越计划工作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积极配合,逐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我校首次面向黑龙江省内考生招收大珩精英实验班学生30人,专业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实验班依托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借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按大类培养、强化基础教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以卓越计划为纲领,积极实施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教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目前,笔者已经全面展开电工电子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构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训实践教学相关资源共享库,创造自主学习空间,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建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

[2]孙爱晶,范九伦,赵小强.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篇7

关键词:卓越计划;林科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76-03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项目。该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林科特色鲜明的省属综合型高校。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了“主动服务国家基础产业,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高级研究及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此次南京林业大学被列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试点学校,家具设计和轻化工程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以校企联合为平台,积极探索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基于“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大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人文、科技等通识基础知识以外,还要通过实验和实训培养基本的实践技能,通过在校内外广泛深入的实践,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通过强化专业技能,增强工程意识,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和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分为基础通用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两个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校内实践,课外实践、社团活动和校外实践,这种模式已经普遍在江苏省省内高校实施。

(一)培养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3],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4],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5]。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上规定明确了高等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素质全面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提高实践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形势发生了新变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有着迫切的要求,用人单位、家长都对高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业难的问题使得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升高,对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践能力弱。他们走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本专业岗位的工作。第二,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无法把所学专业知识加以应用,并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第三,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增强实践能力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

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讲解的理解,也是拓展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高校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大量机会,让学生在在校期间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和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也为大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学校一直致力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研究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注重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教育,培养卓越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每年动态选拔优秀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师资,鼓励学生自主跨学科、跨年级选修课程和开展科研训练,构筑卓越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一)构建分阶段培养体系

低年级阶段以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大学物理、化学原理等通识教育课程为主,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导论讲座,认识实习、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着眼于“以学为主”,强调知识和科学实验思想的积累,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后续培养平台打基础。

高年级阶段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聘用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进行授课。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验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科技竞赛、学术报告、专业讲座等形成高年级阶段的培养体系,着眼于“应用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半年到一年,在企业做毕业设计,使学生在毕业时应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生产工艺及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具有获取信息的学习能力及一定的工程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一定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南京林业大学家具设计专业和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层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南京林业大学从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入手,建立了循序渐进的“素质―能力―创新”层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名工程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在工程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得到提高。最后,要突出创新,要在忠于科学事实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在教学实施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行业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的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实践条件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学生的学习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全部累积约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以强化工程实践训练。

以南京林业大学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例,采用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3+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1年,规模为30人的小班。此培养方案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十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细化成69条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培养标准,对相应课程考虑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该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教学计划单列,学生提前进入生产一线,在企业学习和实践1年。其中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重,从原来占总学分28.5%的比例提高到46.5%。根据企业要求,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内容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贯穿于本科全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在制浆造纸行业能够从事工业生产、工程及项目设计、新产品开发、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建设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南京林业大学具有较高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尚十分欠缺,为此,南京林业大学除了对专职教师进行有计划的企业培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外,同时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6]。

2.创造开放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南京林业大学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不断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采取不同形式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全校各类实验室,包括部级实验示范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均不同程度地向本科生开放。通过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工作量补贴、奖励课外实验实训学分等措施,也通过计划外和计划内实验、各类竞赛、学生科技兴趣活动等方式,不断促使各类实验室开放。学校不断拓展实验室开放内容,除了课内实验项目对学生开放以外,还设立了丰富的课外实验项目,学生可以预约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实验,在开放形式上分为全面开放和预约开放。这些措施的实施,也很好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3.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不断优化配置实验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南京林业大学也存在实验室面积不足、实验设备陈旧、建设经费紧张等问题,为此,学校分层次统一配置和规划实验室的建设,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学校建设,二是以企业为依托,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同时配置优化,构建开放式共享平台[7]。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突出点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约一年,南京林业大学和企业密切配合,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也是南京林业大学“学以致用”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目前,南京林业大学共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99个,为了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质量要求,切实发挥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校对建立实习基地出台了各项具体规范,为学生进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成为合格的毕业生,顺利进入社会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至关重要,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实用和具有可操作性对实践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南京林业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共同进行考核与评价,其中,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由学校进行单独评价,在校外企业的实践环节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评价。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

三、建设思路

(一)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

根据学校优势特色和社会需求,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对现有专业进行内涵建设整合、增设和改造,逐步建成以林科为特色,以大资源、大生态和大环境类专业为优势,形成多学科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改造传统专业,合理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培养专尖结合、工程管理与工程应用相互渗透的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环节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专业质量标准。

(二)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以“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契机,通过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以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为纽带,探索适合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行课程兼修制。深化高校与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一批功能完备的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运用能力。

(三)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强化“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意识,做到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狠抓教学质量的工作重心不动摇,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形成“校―院―系”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强化各教学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和教学辅助单位的负责人是管理和服务教学的直接责任人的使命意识,在全校形成人人重视教学,一切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

(四)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

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保证生均经费逐年增长;细化预算项目分类,支持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完善卓越计划内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教师热心投入本科教学,在教学成果认定、职称评审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充分体现教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2]王燕霞.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为平台,提升工科类

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

[3]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

的报告[R].2005.

[4]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

程的意见[R].2007.

[5]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

[6]赵中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

才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6).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篇8

1金属焊接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

金属焊接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金属材料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掌握冶金理论和石油石化生产领域金属材料的焊接方法、焊接性能以及焊接工艺.按照卓越计划中工程教育对课程的要求,传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条件将面临很大的挑战[2]:(1)由于高校实验教学设备的数量有限、设备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做实验的需要;(2)一些大型金属焊接实验设备投入和维修成本高;(3)实验设备更新较慢,在用的实验设备往往与新技术设备差距较大;(4)部分特殊实验无法实现,如大型球罐焊接、在役管线焊接修复、事故模拟等.实验设备条件的不足成为金属焊接实验教学发展的一大阻力.

2虚拟实验室的优势

1989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williamwolf教授提出虚拟实验室概念后[3],引起世界各国实验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行虚拟实验室的研究及建设.目前,依托卓越计划,高校积极建设虚拟实验室[4G5],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互补充,提高教学效果.虚拟实验室的优势主要有以下4方面.(1)投资少.虚拟实验的教学资源是数字化资源,方便扩充和共享.一方面,它节省了学校采购大型实验设备和更新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资源短缺、设备陈旧及更新缓慢等问题[6];另一方面,虚拟实验室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了实验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此外,虚拟实验室也节省了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时购买材料的费用.(2)安全性高.当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验时,由于操作不当便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的损失;而带压管道的在役焊接等一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学生也无法亲自操作.借助虚拟实验室,不但可以对高危险性的实验进行仿真,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同时可以避免真实的高危险实验中的各种安全问题.(3)实现形象化教学,提高学生实验兴趣.采用虚拟技术构建的虚拟实验室,运用计算机图形、声音和图像创造逼真的实验环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石油石化行业典型的大型压力容器焊接为例,采用虚拟实验,不但能以三维图形图像和声音将焊前准备、预热及焊接过程逼真地的表现出来,使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还能通过模拟不同现场条件下的焊接实验(如球罐环焊缝焊接中的平焊、立焊和仰焊)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4)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卓越计划”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7].虚拟实验室使实验教学变得极富创造性,学生作为实验主体能够发挥自主创新性.虚拟实验室的开发和设计,是通过预设的实验步骤、语音、按键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实验方案和实验系统,根据实验目的,短时间内更换焊接材料、更改焊接方案、调整焊接工艺参数.虚拟实验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实验现象、总结分析实验结果,而不需要消耗太多时间和实验资源;学生在尝试和总结中进行探索、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扩展思维空间,有助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虚实结合的应用

3.1虚拟实验室的局限性

教学实践证明,虚拟实验室虽能在很大程度上辅助教学,但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实验室.这是因为:(1)虚拟实验室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难以体现,容易偏离教学目标;(2)过多的虚拟实验将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减少,计算机网络终端成为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障碍,削弱了直接交流的情感教育[8];(3)虚拟实验室是人为设计的,仿真实验环节、实验操作流程、文字说明及语音提示等皆受控于设计人员,导致实际焊接实验结果的细节化和多样化被掩盖,不利于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和更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4)更重要的是,虚拟实验允许学生在实验中的出错,对于培养学生认真、谨慎、负责的实验态度是非常不利的.可见,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而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离不开实际操作的训练,创新思想更需要实践的验证[9G10],“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做到优势互补.

3.2虚实结合的金属焊接实验教学

按照卓越计划对“卓越”的要求,金属焊接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我校自主研发的金属焊接课程虚拟实验室系统,包含一个虚拟展厅和弧焊电源、焊接设备、焊接工艺和焊接检验等4个实验室[11G12].在金属焊接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金属焊接中“插销焊接实验”为例,通过“虚拟实验—实际实验操作—强化虚拟实验”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1)实验准备.实验前先进行知识准备,通过虚拟实验室系统预习实验过程,了解实验目的.(2)虚拟实验.学生在网络终端进入虚拟实验室,根据文字及语音提示逐步完成实验,虚拟实验室系统可以对虚拟实验的操作错误给予提示和帮助.学生在完成插销的焊接以及加载荷的实验过程中,可进行多次操作练习.实验结束后,学生可以在线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给予指导,为实际操作做好准备.(3)实际操作实验.学生在虚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物实验操作,减少了实验过程中时间和材料的浪费.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插销焊接实验过程及评价氢致延迟裂纹敏感性的意义.(4)强化虚拟实验.通过实际实验操作,学生能够进一步完善焊接方案及焊接工艺,再依靠虚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讨论、创新及改进.尤其是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学生,通过“虚实结合”的实验模式能够举一反三,对金属焊接课程的理解也再次提升.

4结束语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篇9

【关键词】教育改革纲要;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0年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2010年7月13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我国教育事业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有几点,其中一点就是“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力推进、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学型的普通高校,主要承担着社会各种各样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而从人才市场需求缺口来看,也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上。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职业内涵不断扩展,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会计理论教学来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来实现。在新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把“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加强会计实验教学。

一、当前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会计学科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较晚,对实验课程教学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实验课程体系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开展的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注重会计类实验,忽视财务类实验。实验课程内容反映会计核算的内容较多,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及税收筹划、金融等实验内容涉及较少,实验课程教学完整性、系统性不足;二是对实验课程内容挖掘方面的研究不够,导致教育对象职业能力发展不全面,缺乏深度和时代性,不能适应相关法规、制度和准则的变化,不能全面反映企业会计业务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三是课程模拟实验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主要完成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对学生分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预测、决策控制、税收筹划、内部审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训练不够,造成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课程实验教材发展滞后,缺乏高质量的实验教材现行实验教材关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较多,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及税收筹划等实验内容涉及较少,更缺乏会计、财务网络模拟的教材。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实验课程教学的发展对实验教材能否体现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亟需加强实验教材建设。

(三)课程实验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普及工作需加快进程。目前的实验课程教学多注重手工实验,忽视了与电算化教学的结合,现行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财务会计之后,并且由于财务会计教学与会计电算化教学任务由不同的教师担任,所以在财务会计课程讲授时,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无法同步进行,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会计软件各模块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如何使会计电算化操作技术能更好的贯穿于本科层次专业学习整个过程中,以及更高效、便捷普及财务技术和教育技术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担任实验课程的教师实验指导能力有待提高。专业实验教学是专业性和操作性十分强的复杂工作,教学的专业性要求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但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缺乏专业实验教师的现象,实验活动指导完全由理论教师兼任,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教育规划纲要》也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师实验指导能力有待提高,以提高教师对实务的指导作用。

(五)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和教学监督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目前对实验教学效果尚无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质量要求,从而使这部分教学活动成为各高校随意性最大的教学环节。从会计学科整个教育层面上看,缺少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学监督体系,缺少定性和定量的质量要求,没有科学、规范可参照的标准指南,使得课程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横向评价,实验课程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实验课程教学规范性较差。

二、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纲要》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会计实验课程体系肩负着培养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重担。因此会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按照实验能力的培养要求,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会计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实验课程教学监督体系三部分。

(一)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也叫做单项实验,是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属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部分,是课程理论教学的深化。它以会计理论为依据,按理论教学进度分阶段组织实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穿行。单项实验灵活性大、针对性强,是会计实验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2.课程综合实验

课程综合实验,是将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综合起来设置的系统实验。与课程实验相比,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一般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课程性综合实验可以考虑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中设置,通过这三门课程综合实验,使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手工方式到电算化方式的逐步递进的训练过程,会计核算技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

3.专业综合实验

专业综合实验,是将同一专业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综合起来设置的实验。与课程性综合实验相比,它更系统、更有深度,内容更广泛。其培养目标不单纯是核算技能的提高,而是注重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验增强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本系开设的eRp综合实验课程,将财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筹划等项目的实验融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企业管理、政策法规、会计处理等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会计专业实习

《纲要》中倡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目前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时要实现自己的专业才能、职(下转第47页)(上接第45页)业理想,更要具备一种可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落实在专业实习过程中。根据《纲要》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的要求,可以安排在实习前,请有经验的社会专业人士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前教育和指引。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具备沟通与合作能力、表达和理解能力、学习和自我完善能力、耐挫和应变能力、管理和适应能力,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创新研究实验

创新研究实验项目要求学生自行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通过研究性实验项目,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这种实验模式适合于在高年级进行。通过项目的训练,启发学生的多向性和创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

《纲要》第三十三条指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建立健全科学、系统、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实验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重点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实验课程设置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二是实验课程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三是实验课程结果考核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

(三)实验课程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建设

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包括信息收集、质量评价与反馈调整等环节构成的管理模式。建立对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反馈机制,同时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此外,实验课程教学监督还反映在实验教学态度的监督、实验教学内容的监督、实验教学方法的监督等方面。

三、会计实验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一)循序渐进。会计是一门操作性、规范化都很强的经济管理工作,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会计实际,正确地引导学生适应会计工作,在课程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逐步深入。

(二)效益与效率相结合。会计实验课属于会计教学的一部分,在大学四年间,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要合理设置会计实验,既要注重实验效果,也要注重实验的效率、既要设置全面,又要避免重复。

(三)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纲要》对教育改革创新的定位。会计是一门原则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不能停留在简单做账上,应主动帮助企业领导搞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应适当开设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实验课,增大学生实验积极性,增强学生日后工作适应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实质,切实贯彻到会计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建设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R].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7).

[2]杨光.会计学专业本科综合模拟实验模式探讨[m].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3).

[3]张静伟.构建规范化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模式的思考[m].会计之友,2007(6).

高中化学实验计划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38-02

教师在化学实验课授课时,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农村教师,对学生常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从化学实验目的到实验设计及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化学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教师这种对教学目的设定,教学过程的展开都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不顾忌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的后果。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有利于克服这些教学问题,本文就如何开展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及分层实验教学实施的效果展开探讨。

1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措施

1.1实验教学目标分层

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引领整个实验课程教学,要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对实验教学目标进行确定我们可以设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划分,成绩优秀、良好、不合格三个成绩段,根据这三个成绩段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针对每个实验章节课程的教学目标都要进行分层设计。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目标的设立时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学习上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有哪些教学需求。教师还要认真的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教材中有哪些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使之符合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

1.2划分实验学习小组

从很多实验分层教学课题研究和实践来看,划分实验学习小组也是一种实现分层教学的良好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来进行划分,划分为三个层次,这是一种划分的标准,根据这个层次的划分然后对学生进行重新的组合,第一组由有成绩优异,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第二组为成绩优异,实验操作能力弱的学生组成;第三组为成绩差,实验能力弱的学生组成。这样的学习小组的划分更有利于展开教学,也可以对这些小组再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和调配,上面只是一种学习小组的划分形式。可以进行各种不同小组划分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后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从比较中得出哪种划分方式更加的科学,合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来完善教学。

1.3分层设计实验教学

分层目标确定后,分层的教学设计同样非常重要,教师要仔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验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于课程化学标准规定学生必须要做的实验,必须按要求,进行化学实验的合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难易程度的设计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进行划分,如果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难题,要争取使学生经过努力和合作能够克服,也就是问题的设计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学生感到实验操作困难,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实验操作过程的展开。

1.4对学生分层进行指导

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别指导,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可以先让他们认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或者进行较为简单的化学实验,并进行重点讲解,如化学元素相关的基础知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配平的基本方法,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等,并进行必要讲解,适当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习题练习。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实验训练,让这些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当遇到不懂的实验步骤时询问老师,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在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等实验。而对于上等生,则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实验原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行选择实验仪器进行实验,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通过与前面的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对比,要求学生归纳出“固固加热型”和“固液不加热型”的特点,并自己选取制取和收集的仪器进行实验。对这些同学的学习要求要有所提高,因为学生遇到的问题难度增加,教师要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更加灵活的利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对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提炼,同时进行知识材料的扩充,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分层指导是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1.5分层设疑进行提问

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实验目标的设计,实验目标的实现需要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教师要激发每个小组的学习的积极性,对各个小组实行分层设置问题,进行提问,根据不同层次小组的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问题要有难易之分,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小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浅显的问题,学习成绩优异的小组可以增加问题难度,例如在做氧气的生成实验时,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我们需要哪些化学材料?让学生对化学材料加深印象,对于实验过程中为什么高锰酸钾和氯酸钾一起被加热后会产生氧气?这样的问题则提问成绩较好的小组,针对这样不同的问题提问,学生都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