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赏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23

电影艺术赏析篇1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期待视野审美距离自我确证人格升华

黑格尔曾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能共赏的。”①电影艺术作为影响深远的大众艺术的杰出代表,综合了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发展为视听结合的艺术,这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之上的艺术。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以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背景音乐更是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影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通过审美使人们获得自我确证的虚拟世界。

一、电影《海上钢琴师》简介

《海上钢琴师》又译名《传奇的1900》,这部电影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于1999年拍摄,剧本由亚历山卓・巴利科根据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改编而成。朱塞佩・托纳托雷之前拍摄的电影以电影史和电影为背景,或以歌剧音乐为背景,但电影《海上钢琴师》则是以钢琴、爵士钢琴乐为背景。影片的音画交流缠绵,演绎了爵士钢琴家1900传奇的一生,他“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整部影片将他从辉煌到悲剧的人生历程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借助声音,将单调的图画显示融入音乐,使音乐和画面完美统一,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二、影片中音画完美结合的互动效应

电影艺术之所以能够彰显出深刻而强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其完美融合了画面的客观局限性以及音乐的主观抽象性。电影艺术主要通过画面来诠释,背景音乐辅助叙述、渲染影片的故事情节,推动主旨思想的显现。在电影艺术中,画面是通过镜头来展现剧本中文字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音乐是电影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它能对片中的人物思想情感、情绪表达与氛围营造等起到构建作用。影片中那些充满寓意的画面与恰当的音乐的完美结合可以将观众无限的想象力挖掘发挥出来,感受到影片所蕴含的美感与内涵。电影中的音乐只有在特定的画面中出现,并能够与画面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单独把影片中的音乐看作是一个整体,再来分析它的主旨与情感,是不切合实际的。由此可见,在影片中,要想把影片中所蕴含的美感和内涵完全表达出来,达到期望的艺术效果,只有音乐与画面同时存在,并完美的融合。②

比如影片《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的开头部分,爵士钢琴家Jelly伴着沉闷、压抑的音乐出场,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效果。如果没有了音乐效果,Jelly的出场就会显得单调很多,也不能从心理上给观众带来那种不一样的窒息感觉。在后半段,1900追逐爱情、向往爱情的部分,他弹奏的优美的旋律加上画面上女孩妙曼的身姿,两者完美结合,成功的彰显出爱情的美好与结果的伤感,使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产生了近乎完美的效果。③

影片《海上钢琴师》无论是画面的表现,还是画面中背景音乐的搭配,都是视听结合例子中的典范作品。可是,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将目光停留在音乐与画面的表面现场上,而忽略了它的深层含义,通过对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实例解读,可以发现,在影片单独阐述画面镜头时,没有音乐叙述,观众就难以了解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思想波动和剧情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影片中叙述的画面和搭配的音乐完美的结合,共同演绎,影片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影片欣赏中的艺术美

(一)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审美距离的产生

德国美学理论家汉斯・姚斯提出“期待视野”的概念,在艺术美的欣赏活动中,具有一定生活经验、文化素质、审美趣味的欣赏者会在欣赏作品之前或艺术作品欣赏中,对艺术作品的形象世界和意义内涵做出符合自己身份的个性特点的选择和推测,从而对具体的作品形成审美期待,这种由欣赏者形成的对作品的期待性的意义世界就是期待视野。④即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对作品产生潜在的审美期待。对于电影《海上钢琴师》,初见片名观众不禁产生疑问:海上怎么会有钢琴师?他为什么要在海上弹琴?这种疑惑心理使人们对这部电影产生期待,希望电影能够解答疑惑。再看电影海报(图1),一个男人背对观众,站在海面,他的面前是一艘游艇。这个略显孤独惆怅的背影让人们更加期待影片的内容。虽然不及其他电影海报的奢华,但是它以简单萧瑟的画面独树一帜。

在期待视野中,欣赏者与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距离,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作品应该使欣赏者出乎意料。电影《海上钢琴师》运用音乐、人声、自然声音等音响,以及独白、旁白等画外音,把音乐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影片的开头,随着镜头的推进,画面是max坐在黑暗的楼梯上,这时画外出现了他的内心独白:“我现在仍自问想离开海上都市,是不是个正确的选择,真正的朋友,不可能遇到第二次。”随着独白的引导,观众迫切地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画面走向回忆,引出了剧情的发展。

伴随着max的旁白,在镜头的推动下,船上人们在看到自由女神像表现出各种反应。每当有一个人对着自由女神像高呼“america”时,整船的人都沉浸在欢呼声和呐喊声中,而1900却冷漠地看着上上下下的旅客,这与其他人的喜悦心情相比显得格外孤寂。对于主人公1900来说,虽然没有下船去过美国,他能在音乐世界中真正的寻求到对于自由的体会。这一幕给观众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也表达了1900特定的情感,启发着观众的思考。

影片从头到尾并未有太大的波澜,但是1900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观众根据不同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在欣赏影片中形成了独特的期待视野,作品赋予人们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二)空白点和不定点的发现

空白点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艺术作品中留下一些可以供欣赏者自由想象和发挥的地方,以此促进欣赏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审美经验交流。不定点就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留下一些不确定的指代,这种指代可以从其他的艺术元素中推敲出来,但要加工欣赏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构成一幅能满足欣赏者审美需求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⑤“空白点”和“不定点”都存在于“召唤结构”中。召唤结构是艺术品并非充分的、完整的、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存在着许多形象和意义的空白或断裂,从而召唤欣赏者参与到作品创造的特殊结构。召唤结构因作品的空白点和不定点产生,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在电影艺术中,背景音乐的渲染、镜头的特写、画外音的诉说,给了观众众多的空白点和不定点。影片一开始,伴随着小号手max的思绪,响起了轻微的抒情拨弦乐,max站在潮湿、阴冷的阶梯上带着几分惆怅与失落,只是几下竖琴的轻拨,就给了人们一个思绪飘远的心情。让人们不由自主的与max融为一体,带着惆怅的心情开始了对全片的欣赏。

(三)自我确证的实现和人格的升华

在晕船片段中,1900与max在摇曳的轮船上上演了一幕好戏。在诙谐的音乐中,刚上船的max便东倒西歪晕船了,max尴尬的窘态展露无遗。这时1900出场,邀请max与自己一同演奏,旋转摇曳中,两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舞蹈,在琴键上飞舞的1900,和在他身旁惊慌的max,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交融的盛宴。音乐声与海浪声相辅相成,与画面相互辉映,观众跟随音乐一同摇摆。当钢琴冲出玻璃门,撞开船长卧室的大门,琴声、海浪声、玻璃声……众多声音交融时,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笔者认为这一段是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轻松的部分。导演把音乐与画面结合成的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1900的琴艺充分呈现在观众面前。短短几分钟,让观众在诙谐幽默中抛开往日烦恼,融入剧中,和1900的琴声一起滑向各处,1900内敛中带有的小幽默中展露在观众面前,1900这一形象得到成功塑造,他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在船上的自由自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也可以由此推断,1900不可能离开船、离开海,他热爱这里,船是他的家,为后面的悲剧结尾做了铺垫。

自我确证不仅是审美意义上的,更是欣赏者创造力的自我确证。影片为观众提供了想象的场所,判断一个艺术作品好坏的条件之一,在于这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引起欣赏者广泛而自由的联想。电影《海上钢琴师》中,观众不止一次大笑,也不止一次感到难过痛心,随着主人公1900的情绪前进着,随着他在音乐世界中翱翔,也跟着他的家――船一起毁灭。在这一虚拟世界,人们或许看到了自己某一时期的影子,或许从中有了新的生活感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经常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冷漠,期望有个畅谈的对象。影片中,1900在音乐世界中表达着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贯穿整个剧情,达到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让观众融入其中,在虚幻的存在中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他的想法,重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世界,赋予这个形象世界意义,并从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完成自我确证,并且在自我确证之后陷入持久的感动和深思。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关于海洋、生命、自由和美的电影。影片将唯美的音乐与浪漫曲折的故事情节完美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场独特而又美妙的视听盛宴。

注释:

①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②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③唐雅.《海上钢琴师》视听语言分析[J/oL].梦回唐朝视觉艺术,2009(2).

④张黔.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电影艺术赏析篇2

[关键词]电影《漫长的婚约》;爱情观;战争与人性;心灵艺术

电影《漫长的婚约》是根据法国杰出作家塞巴斯蒂安・热佩索(SébastienJaprisot)的同名小说改编,在2003年被法国著名导演让-皮埃尔・热内(Jean-pierreGenet)搬上了银屏,上映后好评如潮。该片在2005年获得第30届法国恺撒奖5项大奖和第77届奥斯卡奖提名。本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故事,是一部关注微小精神(影片中关于战争的场面是围绕五名逃兵的命运而展开的)、十分小众却具有文艺气息的电影。电影在画面切换、人物设置、色调搭配、大场面与细节描写的配合使用以及对白上精心而独特,闪耀着创造的光芒。尤其巧用短镜头和心理刻画,发掘了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震动人的灵魂的情感:厌恶罪恶的战争,珍爱和平的生活,执著追求有希望的爱情,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守信念不言放弃。通过心灵艺术之窗与观众拉近了距离,以心灵赢得观众的心灵。下文简短介绍情节梗概后解读本部影片的心灵艺术。

电影《漫长的婚约》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来自法国的一个小镇,自幼父母双亡,靠一笔遗产由她的叔叔和婶婶监护长大。小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玛蒂尔德的一条腿落下了终生的残疾。上天虽然没有给她健全的身体,却给了她美好的爱情。她最高兴的就是能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未婚夫马奈去海边灯塔,男孩背着女孩的场景是多么的浪漫温馨!可是命运女神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个女孩,选择用战争来考验这对情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轻的马奈被迫参加战争,这对被战争分离的情侣时刻都在思念着对方。战争结束后,传来马奈已经战死的消息。玛蒂尔德不相信消息是真的,直到听一位老兵说马奈还活着,她内心的希望之火被点燃了,踏上了寻找马奈的艰难历程。玛蒂尔德不顾身患残疾,多次到巴黎的有关部门查询资料,打听马奈的下落,不放过任何有关的信息。玛蒂尔德还通过登报纸四处查访认识或见过马奈的人,包括寻访马奈战友的家人。随着信息资料的点滴积累,真相大白:原来马奈和另外四名士兵因为拒绝投入战斗采取了自残的方式,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流放到法国和德国前线交界的炮火地带。他们在战场上流亡,历经了九死一生。经过不懈的寻找,玛蒂尔德终于等到了还活着的爱人,此时马奈已经失忆了。

一、短镜头传递的心灵艺术

短镜头是指拍摄时间短、占用胶片较少的镜头。在电影中,习惯上按照时间的长短将电影的镜头分为短镜头、标准镜头和长镜头。短镜头的时间一般是3秒钟,标准镜头的时间一般是6秒钟左右,而长镜头的时间大约是12秒钟。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短镜头的拍摄手法,对刻画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神来之笔。如玛蒂尔德打听到了马奈被流放的地方后,她在亲人和朋友的陪同下很快赶到了那里。这时候的镜头变化是这样的,摄像先给了一个俯角,镜头把天空压在画面之外,马奈被流放地的“全景”展示了出来,灰色的天空下野草丛生,满目荒凉,一只斑点狗从画面的右下角匆匆跑过,地在画面右下角划出一条绿线……见到此情此景,玛蒂尔德复杂的心理活动已经跃然银屏之上,增加半点笔墨都显得多余。观众的心情瞬间也被这种氛围所“左右”。

电影艺术赏析篇3

【关键词】英语电影赏析大学英语听说课堂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高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艺术类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往往性格活跃外向、擅长模仿,对声音、图像和动作非常敏感;但是,他们又自由散漫,自制力差。在英语学习方面,他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基础薄弱,听说水平较差。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在文化课上时间投入不足,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他们的英语词汇量少,语法知识有限,不会分析句子结构。此外,很多学生的知识面窄,缺乏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听力理解的过程可以分为词汇获得、解析记忆和认知三个阶段。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成为听力教学的主要障碍,也造成了其听力水平低,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这种局面。

2.学习动机单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艺术类学生往往在英语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认为英语学习没有意义,只要通过学校的期末考试即可。单一传统地听说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艺术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他们在听力课上往往会出现走神、呆坐,甚至逃课的现象。

二、运用英文电影片段赏析提高艺术类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效果

传统的英语听说课堂,采取“播放材料-做练习-对答案-再播放材料”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很难在上课后立刻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地听说训练。英语原版电影把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知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其接触真实的交际语言。在听说教学中导入英语电影片段赏析,有以下几个优势。

1.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同时,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用有意义的方式去学习。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学生们接触不到大量真实的语言场景,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不足。将英语原版电影引入听说课堂,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语原版电影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多样的影片人物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掌握地道的英语口语,提高综合语言技能。英语原版电影展现英语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影赏析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口语、俚语和习惯语,帮助学生积累地道用词和句型。例如,英语动画片《飞屋环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女孩ellie和小男孩Carl初次见面,女孩让Carl发誓带她去寻找天堂瀑布(Swearyouwilltakeus.Crossyourheart!Crossit!)。在这个英语句子中,crossyourheart孩子玩耍时经常用到的一个口语,是一个毒誓,用来表示千真万确。Crosssb’sheart这种用法经常出现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地道的表达在英语电影中比比皆是。学生们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学习到的单词或句子能够更深刻地印入脑海,使其灵活运用。

电影中的语言输出不仅是交际词汇的选择和变化,它还包括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单词的连读、失去爆破、弱化、浊化、缩读等多种音变形式。在看电影的同时,学生们不仅能有效地掌握交际用语,还能意识到自己在发音方面的不足。在老师的进一步指导下,让自己的口语表达更加地道、流畅!

3.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观赏英文电影,学生们可以察觉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更直观地了解西方社会。比如说,《阿甘正传》(ForrestGump)这部电影,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浓缩了美国从五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早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例如越南战争、嬉皮士运动、肯尼迪总统被害、中美兵乓外交等事件都在电影中被展现。

每一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和情节,这往往是当时生活的缩影。英文电影通过直观的画面、真切的场景、动人的音乐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们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貌、思维方式和社交礼仪等。电影赏析即是语言的教学,同时也是文化的教学。有了这些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学生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失误。

三、英语电影片段赏析在艺术类大学英语听说课上的具体运用

1.合理选材,恰当剪辑。英语电影的选择影响着听说课教学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低,选题不当或语速过快都会影响学生看电影的兴趣。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老师要根据他们的心里特点和英语水平选择电影。首先,电影的主题思想要健康向上,贴近生活。其次,要选择英文发音清晰、纯正、流畅,语速适中的电影。对艺术生来说,如果电影人物的发音不标准或语速太快,都会影响他们听说训练的展开,甚至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一些优秀的励志电影和温馨的生活片都很适合学生进行电影赏析。比如,《当幸福来敲门》、《叫我第一名》、《天伦之旅》等等。

听力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对所选的影片进行合理剪辑。笔者认为,在听力课堂上不宜进行整部作品的赏析,而是要选择和本单元教学主题相关的影视片段。其题材必须围绕课文主题或者延伸。剪辑时,我们应该挑选能凸显主题并适合学生进行听力的典型片段,所选的片段是为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提供服务的。

2.设计练习,提高听说能力。听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语料的输入转化为有效的输出。如何将输入转化为输出,是外语教学的核心。听力为学生提供了语料的输入,充足的可理解性输入可以产生有效输出。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合理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输入转化成输出。根据剪辑的片段,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题型对学生进行考察和提高学习。比如,判断题,选择题,听写,配音,角色扮演等等。

笔者建议每个单元用1个课时的时间来完成电影导入。这个课时可分三个部分;warming-up,watchingandlistening,speakingandwriting。第一部分,老师要对影片进行内容和文化背景的简单介绍或者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第二部分组织学生观赏电影片段。第三部分是本学时的主体。学生要将自己得到的语料输入,在各种练习的引导下转化成语言输出。比如,老师可以将台词中的某些单词隐去让学生做完型填空或者学生给演员配音。这些练习都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地学习效果,把语言输入转化成输出。

四、结语

将英语电影导入到听说课堂上,对艺术类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掌握电影教学的独特方法,让学生在电影提供的真实语境中学习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然而大学课堂的听力课课时有限,课堂的授课时间很难让学生的听说能力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水平。所以,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英语听说学习延伸到课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电影艺术赏析篇4

影片讲述了东晋年间,以捕鱼为生的武陵渔人无意间闯入一片世外桃源,较比外面喧哗、残暴的复杂世相,那里的人们过着宁静、祥和的单纯日子,他从这些朴实的村民身上,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1]但这片美景恍若梦境,可遇难求。短短的15分钟,这部动画短片利用3D动画技术模仿中国传统水墨的泼墨、晕染等笔墨意蕴,将皮影人物的动作视觉效果做到极致;影片结合许多中国传统艺术,比如工笔、皮影、剪纸、戏曲、水墨等,将传统艺术元素与民间美术融合起来,使传统艺术呈现出新的视觉效果,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

一、三维技术与水墨画的结合

我国水墨动画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水墨动画将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形式与动画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浓郁东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动画特点,在世界动画领域独树一帜。我国早期的水墨动画代表作有《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这个时期的水墨动画主要以单线平涂的绘画方式为主,动画中的水墨效果需要通过人工进行分层染色,制作过程复杂,表现出的水墨效果一般,动画效果缺乏流畅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三维动画技术不断运用于动画制作中,三维动画技术与水墨的结合使动画效果具有顺畅性、流动性、层次性,将虚实相生的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人物动作和表情上,是传统水墨动画达不到的效果,《桃花源记》就是三维技术和水墨画相结合的作品。[2]

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中,场景常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观众对作品情感及主题的理解,这表明场景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角色表演空间,更是整体外部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桃花源记》在场景造型的绘制上,采用中国画兼工带写的绘制技法,相对于传统水墨动画单一的写意造型,这样的处理既能够体现水墨意味,又有利于动画的制作生产,营造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场景。影片中运用传统水墨技法对桃花的形象进行突出描绘,色彩渲染呈现出静止的美,落英缤纷呈现出动态的意境,整体桃花林运用泼墨的手法进行呈现,整个画面使观众产生对桃花源的无限向往。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文化意象,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各种诗词歌赋中,影片将桃花园的意境变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运用传统水墨技法描绘出了山石、林木、水流等动画背景,这些背景的形成结合了水墨画和工笔画,使背景画面若隐若现,为观众提供了对桃花源的无限想象,使桃花源更具神秘色彩。

影片将传统艺术形式与新技术完美结合起来,这是水墨动画制作的一大亮点。传统的水墨动画制作程序复杂,需要手工绘制出动画人物、背景等元素,再进行分层染色。影片《桃花源记》中,动画所需的水墨效果都是通过电脑技术完成的,运用三维绘图软件绘制、调节水墨渲染效果,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使水墨效果更加逼真。首先,三维技术体现了水墨流动性和变化性。影片中运用三维技术体现水墨的浓淡和景物的虚实表现出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景色,三维构图中注重笔触的用法,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如仙境般的桃花源风景。三维技术将动画效果处理的惟妙惟肖,例如水面波光粼粼,鱼儿自由游荡,瀑布水花四溅。捕鱼人坐着小船在水中颠簸的画面最为经典,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但是却将水花四溅、渔船颠簸的动态感形象的表现出来,银幕前的观众似乎可以感受到水花飞溅到脸上的感觉,画面真实、顺畅、流动,这是三维动画技术的效果。其次,动画镜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使动画镜头具有运用空间和纵深空间,这是传统水墨动画不具备的。三维动画技术将故事发展空间更具立体感,画面镜头的展示空间范围就更广,镜头运动的空间范围也更加广泛,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动态感,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也十分流畅。例如影片中捕鱼人在通往桃花源的山洞中缓慢前进的画面中,画面展现了不同方位、不同层次的感觉,甚至是捕鱼人在前进中的弯腰、摔跤、爬行等动作画面都具有流动性,不同动作之间的镜头转换设置的真实合理。[3]最后,三维动画技术具体展现了人物细节,例如人物在走动中身上配饰的晃动,胡须、头发的飘动,身体部位的运用等细节,三维动画技术都表现的真实具体,通过动作细节变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桃花源记》中表现出许多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元素,例如工笔、写意、水墨等绘画表现手法,还有皮影、剪纸、戏曲等民间美术形式。这些传统中国元素通过高科技融合到影片中,没有丝毫生搬硬套的感觉,而是与影片的意境和内涵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桃花源记》中角色造型的艺术元素几乎都源于民间美术,如像敦煌壁画、门神画、古代青铜器装饰艺术、剪纸等,以及中国戏剧里的一些元素,以简练的线条配以民间绘画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大胆创新,采用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角色造型进行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用脸谱的形式塑造出形神兼备的皮影人物形象。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源于“桃花源记”的故事本身已为人们所熟知,脑海里沉淀了太多的想象,过于写实的人物形象刻画反而会使想象的潜力大打折扣。富有装饰趣味的皮影风格,造型简洁、色彩鲜艳、纹样朴实,具存民间艺术情趣和浓厚的农村乡土气息,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影片积极借鉴民间传统文化和美术元素,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天然条件。[4]

首先,皮影是这部动画短片中人物塑造的重要方式。皮影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还包括戏曲、绘画等设计内容,皮影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片中的皮影人物塑造上采用强烈的色彩反差,强化视觉效果,例如身形干枯如柴的渔夫、严刑逼供的酷吏等皮影人物色彩属于暗色系,而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妇女呈现暖色系,表现了桃花源中一片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任务刻画上运用简单的色彩,平涂着色,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华丽剔透。影片中的人物制作遵循皮影的平面化特点,人物以侧脸、侧面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这样能够使人物动作、交谈等整体、局部动作刻画的更加生动,表现出故事的真实性。影片中的皮影人物在进行转身的时候运用三维技术,使人物动作更加连贯顺畅,避免传统皮影表演中动作不连贯的弊端,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CG技术下的皮影在表现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它通过不同皮影造型之间的层次感和人物转身时的痕迹在重现着真正皮影戏的效果,而皮影的动作则更加活灵活现。[5]影片中人物造型上借鉴了皮影对戏曲脸谱和服装的融入贯穿,将动画中人物的脸部制作上加入戏曲中的脸谱,按照生、旦、净、末、丑的表现形式进行设计,每种戏曲脸谱所代表的人物性格与影片中的人物性格相符合,增加了皮影动画的戏剧性。

其次,影片场景的绘制上运用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绘画技法。画面中既有笔法工整细致的线条刻画,又有潇洒粗放的写意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笔法形成视觉效果和情感的鲜明对比,给观众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影片《桃花源记》前半部分中对于现实世界自然环境的绘制,大部分运用写意的表现手法,例如山石、破败的村子、茅草屋等,这部分景物运用潇洒粗放的写意手法,表现出现实社会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凄惨。影片后半部分的景物绘制上,运用工笔为主、写意为辅的表现手法,工笔画线条细腻流畅,影片中对于工笔画的运用具有隋唐绘画艺术的效果,例如捕鱼人来到桃花源深处,影片对于捕鱼人眼中的桃花源景象运用泼墨和晕染的绘画方法,而近处的桃花运用工笔细刻的绘画方法,桃花源中居民房屋中的家具、墙饰等是画面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桃花源人宴请捕鱼人的情节中,红色的餐桌和丰盛的佳肴以及屋子中家具、装饰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使影片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情。[6]

三、古典民族音乐与情节发展的融合

动画影片《桃花源记》背景音乐和剧情配合得很好,背景音乐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时而紧张,时而散漫,古典音乐使影片具有独特的民族韵味,人物配音也相当到位。观众欣赏着优美的古典音乐,听着到位的人物配音,看着通过水墨、皮影、工笔等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和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的画面,使观众仿佛置身在亦真亦幻的桃花源中。

动画影片的开头部分,运用悲伤的音乐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使观众感受到捕鱼人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残酷。在影片进入到渔夫遭官吏毒打的情节时,音乐也开始变得慷慨激昂,节奏变得紧凑有力。当渔夫获救,刘子骥与官员对话的剧情中,背景音乐停止,这也暗指渔夫的命运开始改变,是剧情发展的转变阶段。之后影片的音乐随着剧情发展的而变化而变化,时而紧凑,时而低沉,时而欢快,这部动画影片中音乐的运用恰到好处,音乐与情节的发展,音乐与人物心态和情感的变化相结合,使整个影片充满浓重的古典艺术气息。影片中的古典音乐运用了我国传统的乐器,例如二胡、古筝、锣鼓、笛子等;在需要节奏感的时候也运用电子乐进行烘托,不同的乐器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影片中二胡将悲伤的气氛展现的淋漓尽致,而锣鼓乐器则将欢快喜庆的气氛展现出来,影片放大了这些乐器的听觉感应,不同的情感借助不同的乐器进行表现,形成视觉与听觉之间的统一,使观众更好的融入到影片的情节和氛围中。《桃花源记》中对古典音乐的运用为我国动画电影配乐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结语

《桃花源记》通过短短的15分钟,将晋朝百姓困苦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大同社会进行比较,表现了人民对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该动画短片巧妙地将现代动画技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相结合,运用水墨、皮影、剪纸等中国传统元素给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中国动画,使观众享受到影片带来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李杰.中国动画的“本土特色文化”之困[J].大众文艺,2015(9):196-198.

[2]郭舒婷,高伟.中国传统文化在三维动画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89):157-158.

[3]刘海燕,薛颖.中国动画电影美术造型的特征与原则[J].芒种,2014(2):219-220.

[4]员巍.三维虚拟交互技术在水墨动画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电影艺术赏析篇5

注意观摩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以便能尽可能多的选择,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中外优秀影视作品来给学生赏析。能及时将最新影视动态、热映影片、中外电影节颁奖典礼、时间、优秀获奖作品等穿插其中,不仅极大地丰富课程的内涵,更使课程接轨时代。挑选具有电影史上公认的具有思想深度、艺术水准、画面唯美,情节极富张力、演员表演富有感染力的主流影片和艺术片便成为观摩片的首选。

二、资料平时多搜集

影视鉴赏课的课程素材需要广泛搜集并精心准备。本人作为该课程教师,为上好这门影视鉴赏课,本人所用的影视载体均是自费购买的高分辨率的DVD光盘,从不用从网络上下载的影视资料,以避免影像快进或倒退时操作时影响上课效果,经常利用假期以及周末,淘购一些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影视资料;其次,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应该高于生活,同时,也可以采用经典与流俗的作品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另外,所选教材影片做到既能兼顾“艺术经典性”与“类型多样化”,又能起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作用,和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谓的“艺术经典性””指的是,在电影发展过程中,那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丰厚的精神内涵,它铭刻着民族文化的辉煌与荣耀,代表着该民族最高的艺术成就及其文明发展的历程,思想和语言深刻、技术水准高超、艺术价值久远的名家名片。艺术经典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永恒。“多样化”是指影片类型的多样化和影片叙事模式的多样化。以经典艺术片作为鉴赏的范本,尽可能照顾到影片的各种类型,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三、内容讲授多角度

对于影视鉴赏课,授课所选用视频资料的主题和内容,既要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联系,同时也要高于学生生活,同时,一部电影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在教和学的互动中,引导学生对某一论题展开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讨论,在讲授课程中,可以对影片的内容进行多维讲授、多角度赏析,让学生在探讨中启发心智并领会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并尽可能多的使同学们了解到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其民族自信心。比如,在讲到电影《霸王别姬》时,分别从一个主题:迷恋与背叛;两段历史:京剧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三角关联:小说作者李碧华、电影作者陈凯歌、演员作者张国荣;对剧中四个人物进行剖析,以及对电影的音乐、服装、化装等进行简要的分析,帮助学生能进入电影。

四、电影知识多串联

在讲课中,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不仅仅让学生了解某部影片,还让学生对与此联系的某类电影现象和导演、演员的著名作品能有所认识。例如在欣赏戏曲电影时,首先应是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特点。即:戏曲歌舞化,表演程式化,角色类型化,剧种特色化等;针对进行分析;通过电影剧情、角色扮演、演唱流派、戏曲音乐等进行分析,易于理解影片内涵,做到了班级普及戏曲知识、校园弘扬民族文化、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在介绍戏曲电影的艺术形态外,可对影片中的蒙太奇、长镜头等电影语言的运用进行介绍。总之,通过赏析不同的影片,能对影视传达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老师精心挑选的影片,使学生不仅掌握影视基本知识和影视美学风格的特点,还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品质的培养、情感的丰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五、影视时事多引入

从电影诞生到今天,已有百余年历史,无数电影艺术家为人类贡献出了不胜枚举的中外经典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色彩单一到五彩缤纷,电影见证了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经典已有许多,新作层出不穷。但是,由于课程性质一般作为公选课和课时的影响,单靠影视鉴赏课来进行赏析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观影欲望和需求的。在讲授影视鉴赏这门课时,除了影片本身致敬经典外,把握青年学生的猎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也尤为重要。除了分析经典电影、解读精彩片段外,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掌握相关资料和信息,把经典和时尚都介绍于学生。使同学们了解同龄人所关注的话题、评论等。这些影视时事的信息介入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引发电影热情,培养思想独立无疑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比如,在上课中,我会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影视动态,比如世界的三大电影节的代表性电影、今年的《大话西游》20年、电视剧《红高粱》的播出、高仓健的去世播放《千里走单骑》等,都可以使同学们重温经典,感受传奇。

六、课堂引导多思考

影视艺术被称为“第七艺术”,融汇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舞蹈,以及声、光、电、色彩等一系列艺术因素和科学技术成果,成为综合能力强,表现能力极为丰富、生动,审美价值极高的综合艺术形式。对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构建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讲课中,能感受到大多数学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停留在注重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喜欢有头有尾的故事,追求圆满结局的中低层次上,因此培养一种与影视艺术相适应的审美眼光是很有必要的。同样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鉴赏所获得的效果并不一样。我们将文艺鉴赏划分为上品文艺鉴赏、中品文艺鉴赏和下品文艺鉴赏三个层次。划分依据重在两维:一看鉴赏心理活动过程是否完整;二看鉴赏理解是否合情合理,深识堂奥,富有创造。文艺鉴赏的完整心理过程包括“直觉体验认识”三个阶段。“直觉”就是不假思索地感知作品;“体验”则是对作品获得初步美感之后的再理解、再确认;“认识”就是艺术享受与艺术判断融为一体后再反观作品的最高审美把握。歌德也曾将艺术鉴赏分成三个境界:一是不假思索地享受美;二是只作判断不享受;三是在享受的同时作判断,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再现作品的精髓。此所谓三种不同境界,它们的关系是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实际上这与文艺鉴赏完整的心理过程基本一致,不过“享受”应该贯穿鉴赏活动的全过程。

七、课外影评作总结

电影艺术赏析篇6

关键词:电影赏析;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探索;跨界艺术

0前言

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它兼顾教学和实践的双重任务,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实操能力。[1]电影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透过视觉影像及故事,让观众在虚拟的情景中体验其本身所传达的价值观。[2]而电影场景空间是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电影场景的设计对一部影视作品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对烘托情感,彰显人物性格和故事背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影片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体现。[3]在室内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加入电影赏析作为其中一种教学手段,主要是令学生感受影片中优秀的空间设计、室内场景,并通过影片故事的情节、人物、灯光、色彩、角度、配乐等综合因素理解其中的环境艺术氛围,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模型设计中探讨空间构成、思考空间形态、理解空间的组成元素,通过模型传达更为细腻的人文情怀部分,为传统、单一、冰冷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注入新活力。

1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模型制作本身,教师或学生直接收集平面图和效果图,然后将这些资料以模型的形式制作出来,这样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一失去用模型来探索空间的本质意义,难以训练学生三维空间思考能力;其二很难从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这种教学过程不是设计阶段忽略模型制作,就是模型制作仅仅用于设计成果的表达,没有真正起到相互促进作用。[1]

1.2实训场地有限

专业教室和实训场地的建立制约了该课程的发展。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模型实训室建设欠缺,设备投入有限,制作模型常用的激光雕刻机、切割机等设备较少配置,受限于场地和设备,学生只能制作简易的手工模型,使得许多学生的想法无法再模型中很好的表达。[1]

1.3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高职类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基础相对有限,审美水平一般,对空间的想象力薄弱,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既要“创作”又要“制作”,有一定难度。而学生在“创作”中易产生思考的惰性,在“制作”时又易发生想法无从表达困惑。

2教学活动模式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本文探讨以电影赏析为教学手段的新模式,并将该模式分为以下3个阶段逐层推进,具体做法如下:

2.1前期传递阶段

在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探索加入电影赏析作为教学手段并非设置在该课程的整个阶段,建议教师可在课程的中段或后段进行。在学生掌握了最初步的模型构建技法后,开始通过电影赏析的教学手段初步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课前或课中播放含有优秀场景艺术的电影片给学生观赏,也可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电影场景分享给其他同学,并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在模型设计前期阶段的渗透式教学与交流,使得学生收到感官化的视觉传达。

2.2课内实践内化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一部或几部电影,设定一个或几个主题,让学生以空间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电影赏析,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寻找模型设计的突破口,并对此展开探究,这是此教学模式的重点所在,需要用同学们分小组共同协作,相互交流,反复观看和讨论影片,体会其中所传达的主题和细节,以模型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此过程中可借助“头脑风暴”“图表法”“图示分析法”等方法启发学生,以影片为蓝本,通过反复赏析,推敲空间语言,传递出有温度和情怀的作品,即实现了从赏析到设计语言的内化。

2.3课后交流及反思阶段

教师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或组织学生互评。组织学生通过电子教学平台进行展示,指导学生截取影片中具启发性或指导意义的片段,与最终的模型成品共同展示,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探索甚至共鸣,这种模式远比临摹图片制作出冰冷和不带情感的模型作品更易引起学生交流和反思。

3课程中的实施流程

3.1前期基础知识和技法铺垫

在学生掌握一定基本模型建构法后,教师可以筛选部分有艺术价值,建筑场景优美的电影给学生观看,许多电影的拍摄取景包含了伟大建筑师和艺术家的作品。并引导他们从空间的构成、形态、特点等方面斟酌电影中的关键片段,对空间场景影响的因素、环境的特点等进行引导和解说,在课堂上渗透电影赏析基础知识。

3.2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以小组为单位,选定组长,每组以一部电影为蓝本,这部电影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也可以是同学自己挑选的。电影题材的选择是广泛的,它可以是像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有着浓郁经典美式室内场景的文艺片,也可以是韩国电影《建筑学概论》这类充满人文关怀并拥有现代简约风格建筑空间的爱情片,也可以像《盗梦空间》或《2012》这样包含大量矛盾空间和错视觉空间的科幻片,甚至是《秒速5厘米》这类实地取景绘制的日本写实性动画片等等。教师把电影选择的权利赋予同学,尊重每位成员的想法,激发兴趣、充分调动每组同学的积极性。

3.3寻找设计“切入点”

学生根据各自的选题赏析电影,教师辅助他们寻找模型构建的“切入点”,也就是确定空间主题。期间,教师以“问题法”“图示分析法”“头脑风暴”等方式引导学生,具体为:首先,帮助他们把场景的风格进行分类,如中式新古典、美式、欧陆风、北欧风、现代简约风等等;其次,可以从影片故事的情节、人物、灯光、色彩、角度、配乐等综合因素,理解其中环境艺术设计,激发想象力;最后,从影片传达的人文情怀中启发学生思考,主要表现在场景的软装饰和细节方面。小组内每位成员赏析电影的视角不同,对“切入点”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须辅助该组同学对比思考、分析主次,定好主题。

3.4构建模型,反复推敲

本阶段基于每个小组所表达的主题方案,通过反复的赏析和推敲空间构成的形式,深化设计,指导模型制作。这个过程是以电影赏析应用于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需要小组成员紧密配合,包括:买材料、画草图、绘制CaD平面与立面图、搭建模型等等。此过程中有的小组会进行(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得比较顺利,而有的小组可能会遇到许多阻碍,如想法表达与现实有差距、偏离主题、材料搭配不得当,甚至需要重新设计建构模型空间等。教师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辅导,引导学生推敲方案,紧扣每一小组的电影蓝本,并给予同学赏析影片外的其他相关案例作为参考,逐步突破难点。

3.5反思与批判

以电影赏识为教学手段渗透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同学们所呈现的作品与普通模仿式教学所呈现的模型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故事,小小的模型空间凝固了同学们对影片故事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很容易投入在创作其中。因此,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他们能较普通教学模式更易主动引起反思,在作品完成后也因能基于电影为蓝本形成批判性思考,其中未解决的部分就如一个为完结的故事,待接下来的课程或实践中寻找答案;而那些为了“制作”而“制作”的模型不但作品较难再深入,而且难以引发深入反思。

4课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尊重学生的想法,他们会发现其他人没有关注到的部分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不断交流,接受学生提出的想法或意见,并鼓励学生提出多元的诠释方式。因为不同学习个体对电影的理解和视角不同,他们会发现其他组员没有关注到的部分,尊重不容的声音,即可避免模型方案过于主观、片面和单一,又可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分析主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正是该课程中需要同学以小组协助,共同完成作品的原因所在。

4.2增值学习,储备一定电影知识

既然以电影赏析作为课程的一种教学手段,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电影欣赏眼光,在平时储备一些优秀的电影素材,并且这些素材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和兴趣特点,不必过于深奥。

4.3巧设问题,引导讨论,提升学生思维层次,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以电影赏识为教学手段渗透在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教学生如何观察和比较,另学生较能有方向性地去思考。一开始可以提问指引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确定模型主题,然后可让学生思考模型建构技法表达的解决方法,接着以较开放的问题或讨论拓展思考层面,并渐此深入讨论模型构建空间时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入提升高层次思考能力。

4.4多元的评价标准

相对传统意义上的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有了电影作为“参照物”,评价的标准也就更为多元。建筑空间主题是否得当,模型表达能否切题,细部、家具、软装饰和道具可否传达影片的情感等等都将综合反应学生的理解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5结语

在目前高职院校较为呆板、单一的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引入电影赏析的教学手段的探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空间形态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三维空间思维、动手能力和探究性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在此模式中不断自我增值、懂得尊重不同的学习个体、巧设问题和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令“教”与“学”双方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探索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引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与实践[J].艺术美学,2012(10):130+159.

[2]杨馥如.艺术鉴赏方法应用于电影赏析教学之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31.

[3]张强.关于电影场景设计的文化艺术分析[J].电影评价,2013(4):24.

[4]谢勇.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37-39.

[5]赵金.高职院校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初探[J].艺术论坛,2013(5):174-175.

[6]曹会波.小议模型制作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2011(6):52-53.

[7]程宏,刘琪,徐文娟,戴慧萍.实体模型制作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1-5.

电影艺术赏析篇7

[关键词]影视艺术;特性;审美;策略

影视艺术作品是由各种艺术要素组成的多维层面的综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艺术鉴赏体现的只是观众对影视作品某些层面某些因素的选择。高水平的影视艺术鉴赏者可以鉴赏多个层面、关注到诸多方面和诸多因素,但不可能选择和鉴赏所有层面和所有因素。作为影视鉴赏的影视片,其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可以说是编、导、演、摄、录、美的各个部分,再以各部分为切入点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具体体现在文学观念、美学观念、整体结构、艺术特征、技术处理及民族风格上。

一、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影视是一门年轻而又现代的艺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综合了各种艺术的元素,同时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独特的艺术特性。了解和把握这些特性,无疑将有利于提升我们感悟影视艺术魅力的审美能力。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纵观影视艺术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实际上就是一部影视科技的发展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摄影到电脑动画,每一步发展和飞越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拟音、数字式录音、变焦组合镜头、高科技仿真技术等新成果的诞生都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的进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并不断开拓出影视艺术新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其表现能力。据介绍,美国的皮克斯、梦工场、蓝天工作室等动画界的领头羊,无一不是依靠自主研发的动画渲染系统软件而获得稳固的领先地位。由于三维技术研发的长期积累,这些公司将3D动画迅速转换为立体电影可谓驾轻就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永亮在电影科技论坛上介绍说,世界电影史上票房前几名的影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指环王》等都成功运用了大量数字科技。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影视从文学艺术中学到了表现复杂社会生活的叙事手段,在绘画、建筑和雕塑中学会造型结构和技巧。在音乐艺术中学会在时间流程中展示各种音效的节奏感,从戏剧中吸取它通过调动系列影视手段展现的戏剧冲突,同时还吸取了戏剧演员的表演艺术特长等。影视艺术是集造型、表演和语言等艺术诸因素于一身,并包容摄影、剪辑、录音等的新艺术。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部动画片进一步开拓多种综合艺术元素的才能,有意识地尝试将公众对动画的认识引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影视是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它所调动的一切手段,无论是文学的、绘画的、建筑的,还是音乐的、戏剧的或者是蒙太奇手段,目的都必须是创造出鲜明而生动的视觉符号。影视视觉造型性的核心因素是画面构成的造型,画面是构成影视的基本单位,是影视的基本语汇。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可以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影视的视觉性中的一大特点。在戏剧中,也可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由于观众与舞台的距离和视角相对固定,因此有很多限制。为了让后排观众看得更清楚,演员的肢体动作往往有些夸张,而有些细小却又极其重要的动作,观众稍不留神就忽略了。

如在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中,双目失明的妹妹在得知母亲死去时,从外面回来连跌几跤,跌散了药包,最后跌倒在地,双手还在向前抓的一个动作,就把其对母亲的爱、失去母亲的悲痛表现得很有感染力和威慑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还可以通过镜头,将脸部表情、眼神和细节等放大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影视的视觉性中的又一大特点。影视中人物的表情、眼神、细节,比其他艺术都更细致入微,更接近生活原貌,其表现力也更强,影视可以用特写、大特写等镜头来表现,而其他艺术无法做到。

如国产影片《归心似箭》中玉贞送给魏得胜那管小烟袋,就是以物托情。因此,影视艺术善于借助物件作为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这种以物托情的艺术手法,最能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逼真性

影视的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突出魅力之一。文学反映生活,虽然可以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但毕竟不是实闻、实见、实临。音乐虽然也有形象,但它的形象很难捕捉,主要是情绪传达的逼真。绘画、雕塑虽然可以很逼真地表现形态,但它不能表现动态的生活。而影视的逼真性是极为突出的,它能逼真地呈现出所拍摄对象的性质。

(一)影视的逼真性来自于照相式的纪录性

影视是一门从摄影发展而来的艺术,能够直接记录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物的状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他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说:“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摄影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摄影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又说,“电影的基本特性是跟照相的特性相同的。”如1988年上映的动画片《龙猫》带有其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主角的意识流之中,让观者的心得到最真切的共鸣。

(二)影视的逼真来自于它的连续的运动性

所谓“逼真性”是指其逼真地记录、传真并复制显现与存储活动对象的性质,是现代科学技术给它提供的便利。影视具有通过不断变换的画面表现人和事物的运动特性。运动使影视具有连续吸引观众的特殊魅力。影视画面的运动在延续时间中获得叙事,得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表现多种矛盾纠葛的发展,从而多方面展示人物命运和个性。

(三)影视的逼真性来自于它的声光色

科技的发展又使影视能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解决了录音还音等问题,电影就从无声过渡到有声。解决了色彩,影视就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影视剧的导演们立足于真实,利用一切造型手段,力求缩短银幕和生活的距离。声音这个维度的增加,使得影视给观众的感受更加真实可信、生动自然。因此,影视的逼真性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尤其是优秀的影视艺术能以非常真实感人的形象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世人。

四、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分析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策略

区别于一般的观摩影片,影视艺术的鉴赏要求观众从感知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甚至到审美意义的层面。其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心理和作品相关信息的准备。现在看电影还是存在一种隐性的“礼仪感”,观众总是按照个人的喜好或情感平衡及释放进入影院的。但从市场调查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观众观赏影视作品最主要还是停留在强调影视的娱乐功能上,于是消遣、调节成了观影目的的代言。而影视鉴赏者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观众。他们有更为强烈鲜明的目标感,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心理上表现得更为紧张,积极获取各种视听信息,在思维上也显得更为活跃,往往会出现至少两种观影思维:一种是将自己同化、融入作品;另一种则是呈现一种游离状态,会打破原先剧本的叙述模式,不断思考、联想、分析、判断、推理,从而挖掘影视片中的艺术蕴涵。

二是对影视作品相关信息的准备。信息面很广,可以包括故事梗概、人物简介、时代背景、主创人员的特点和风格等。这一切资料来源可以通过媒体的各种渠道,鉴赏者可以借助它来准确把握,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理解作品。所以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在缺乏准备的观众那里,会黯然失色,大打折扣。

三是要合理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分解对于鉴赏影视片来说是必需的,但分解又因为它对部分、阶段或因素的提取而往往忽略对影视片的整体观照和把握。这样就需要鉴赏者在分解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综合。这个过程要求鉴赏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片经验以及储备的影视知识等,对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进行整合。

最后,为深入鉴赏影视艺术而要努力做的是,在泛读的基础上,至少要对同部作品精读两遍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影视艺术鉴赏的审美素养。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1.内容鉴赏

从内容上鉴赏可细分为宏观、微观和影视风格三个角度。宏观角度一般是和文学内容密切相关,如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的意蕴。以内容的方式进入影视片鉴赏方法之所以成为最一般、最普遍的方法,这与影视艺术和文学的根本联系有关,与电影的观念有关,也与鉴赏者的知识储备有关。对主要以故事情节为叙事框架和表情达意的影视作品,以文学的方式进入影视作品,一定要抓住人物活动的有关事件,仔细领会该事件中表现了人物何种性格特点或思想境界。如我国影片《长恨歌》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对于主人公王琦瑶这一形象,观众由于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等积淀的不同,肯定通过事件对她的看法会各不相同,人物评价也存在差异,但观赏者都是通过事件去评价人物的,其进入作品的鉴赏方法是一致的。

其次,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安排寻求导演的创作思想及作品主题。但是有的影视片,由于艺术家们创作心态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侧面化、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导致影片的思想内涵的复杂化和主题指向的多元化。如谢晋导演的《清凉寺的钟声》是一部多蕴涵的影片,其主题相当丰富。它既表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又宣传对生命的热爱,呼唤和平;还有深层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交流等。对于类似这样的影视片的鉴赏,虽然也可以通过情节、人物活动、细节等安排来分析,不过要仔细地琢磨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特别注意其主题思想寓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形式鉴赏

形式鉴赏主要从视觉元素、听觉元素及综合元素鉴赏入手。视觉元素的鉴赏主要指和美术密切相关的一些艺术元素,即画面上呈现的一切。包括镜头、蒙太奇、服装、化妆、道具、场景、特技等。听觉元素鉴赏主要指声音的鉴赏。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包括音乐、音效和语言三部分。倘若合理、巧妙地设计音效,将对影视的造型表意有重要的作用。综合元素鉴赏是指综合运用各种元素来造型表意。包括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各职能部门之间智慧的融合。

总之,对于那些强化影像的造型表现力和注重画面处理效果的影视片,鉴赏者只有及时调整自己的鉴赏习惯,有意识地激发视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调动造型思维和蒙太奇思维,运用影像美学知识来鉴赏影片,获得与影视作品艺术层面更为贴切的认识和见解。在影视形式上,导演总是根据影视剧的内容,调用各种技术手段,精心设计与组织实施每个镜头的光线、颜色、画面构图处理以及摄影机的运动,同时在后期剪辑,音效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影视艺术的内涵是丰富的,影视鉴赏者只有具备相应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深刻领悟影视作品的真正意蕴,从而获得多方面的艺术感受。

[参考文献]

[1]顾建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丽.影视艺术鉴赏的路径及美学价值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史可扬.数字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冲击及辨析[J].艺术百家,2012(01).

[4]李霞.影视广告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崔晋.计算机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电影艺术赏析篇8

《好奇害死猫》:阴谋与爱情余丽霞

单纯与诡异——论电影《看上去很美》的艺术表现策略谈凤霞

《神话》叙事分析常勇

聆听《喜玛拉雅王子》的音效,感悟藏族的神秘文化涂晓

电影《如果·爱》音乐分析杨博

《夜宴》所思一二蔡萍

简评《我的长征》影片的创新意识韦兆钧

中国首部三维数字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之析程思

影视中的舞蹈及其欣赏李先云

浅析网络"恶搞文化"的成因——由国产电影大片屡遭"恶搞"谈起张延伟

接受美学理论和电影片名的翻译李林菊,胡鸿志,张莉

中国和好莱坞电影票房背后的文化产业思考余洁鸥

根植沃土的设计与创新——谈动画角色的风格设计与姐妹艺术的借鉴袁晓黎

premiere模板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运用朱仙宝,许曌铨

多媒体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王涛

浅谈电影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的功能胡广涛

DV剧,担负校园文化与时俱进使命的新贵族吕志伟

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刘芳

影视法学课初探薛丽

影视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甘露

英文影视片练就地道英语——影视片的妙用傅艺

影视鉴赏: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孙丽

论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梁彤

略论商代青铜饕餮纹形式美——以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青铜器纹饰为例尹春洁

高雅音乐教育的个体功能多维性实证研究房海燕,米高峰

声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探微刘宁妹

略论普通高校的"合唱"教学陈晓艳

唢呐吹奏中的呼吸运动吕景利

海明威生活中的女人们邱世凤

威廉·福克纳终极意识的表白李霞

反弹琵琶——写作学视野下李商隐的"无题诗"论刘伟民

也看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勃兴姜蕾

大众传媒与当代审美文化特征陈龙

现代语境下的电影书写——评国产电影《疯狂的石头》陈岩

解读动画电影《僵尸新娘》的主题表达刘子建,李莉,米高峰

《阳光灿烂的日子》:男性成长的经典演绎袁靖华

鸟的迁徙,美丽的"迁徙"——简评纪录片《迁徙的鸟》彭锦

国际友人与陕北革命根据地新闻纪录片黄琳,张珂

香港电影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浅析9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郑奕琳

认识电影田甜

后现代电影艺术创作行为的失耻与救赎韦妙才

赎罪的夏娃——运用基督教文化重释韩国电视居《夏娃的诱惑》边黎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谈长今的魅力苏文兰

东北剧荧屏走红的反思于志强

解读"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孔梅

历史的微笑与尴尬——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戏说"杜希宙

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韦星

"影"、"视"艺术审美特性探析韩晓玲

电影《金刚》中艺术美学的魅力刘丽丽,田晓冬

幸福的距离彭静宜

浅析电视媒介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陈志丹

多媒体教学中的影片剪辑——以科学教育影片为例赵琳

数字图书馆技术在V0D在线影视系统中应用江永和,邓安远

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教学探析付庆军

影片《李斯特狂想曲》的观后感王献鹏,李静敏,冯艳

道家尚黑的色彩观对中国水墨绘画色彩审美心理趋向的影响张咏梅

虚拟现实设计艺术探析朱志超,王家民,

新媒体艺术课程设置杨金花,任戬,李波

谈装饰画创作中的格物思维与致知思维王侠丽

舞蹈作为人体的游戏——论舞蹈艺术及其审美生成尚端武

在高校教育中发展民族音乐之必要性周文林,景鹏

商榷地方普通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走向石丽琳

音乐欣赏课教学刍议王风刚

声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歌曲的艺术处理马鑫明

论歌唱中应重视呼吸的训练刘宁妹

从临川傩舞看民间舞蹈的创作廖夏林,王春阳,曾群浪

情志合一——论汉代诗学的革命李正学

浅论《大公报·文艺副刊》新诗的人本性品格赵琳,赵井泉

戴着脚镣跳舞——论闻一多的新诗美学原则及实践丰晓流

台湾新电影中的台北形象与中国身份汪方华,wangFang-hua

生存还是毁灭——中国"第六代"导演现状与前景浅析饶军,Raojun

好莱坞影像中的"东方主义"思维余佳丽,林国淑,YuJia-li,LinGuo-shu

自由与禁忌——建国以来中国电影题材的嬗变白彩茹,BaiCai-ru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影坛的尴尬之路董梅,吕逸新,Dongmei,LüYi-xin

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中的难和易王文参,wangwen-can

解读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桂天寅,Guitian-yin

浅谈中国青少年原创动画创作中的缺失和对策王辉,周宗凯,wangHui,ZhouZong-kai

以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为例浅析动画主题邵晶晶,ShaoJing-jing

浅析国产动画形象的不足与对策熊育兰,XiongYu-lan

虚拟古代场景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分析施锜,ShiQi

角色的雕琢——关于电影服饰对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的探究李川,LiChuan

荧屏内外的"双动力"——影视道具陈智明,ChenZhi-ming

裸替与色情意识周著,ZhouZhu

浅谈电影音乐的特性刘曦,LiuXi

论影视剧音乐的审美与欣赏肖继仁,彭爱珍,XiaoJi-ren,pengai-zhen

音效在动画影片中的诠释宋军,李洁,SongJun,LiJie

从《盒子》看当代纪录片吴希媛,wuXi-yuan

试论影视审美鉴赏心理特征张玉霞

电影是怎样设置悬念的赵嫣嫣

规范与越轨:论影视叙事内部聚焦的自由度王晓通

论电影光效表意语言内涵的表达及运用尹名军

影视艺术美的经典表现——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罗健

技术的礼赞——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理论探析王慧青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从河南大学生影视文化素质调查分析谈起杨少伟

论影视传播模式对当代大学生阅读心理的影响张莲芳

论英语听说教学中英文电影的应用房娟

影视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陈军

现实语境中重构的符号语言——贵州青年油画家刘荣坤与他的作品杨俊

浅析韩国办公小用品设计中的色彩表现刘心雄,甘艳

图形艺术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王巍

中国画中的二元辩证观及其实践教学体会胡学军,王敏

七彩云南的文化魅力——浅谈《云南映像》中的原始文化底蕴王艳

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陈伦旺

宋、元、明、清时期民歌的发展概况黄明政

《乐论》中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孔晓飞

浅析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高赟

余华在先锋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戴惠

生命的追思——感受史铁生吴海红

莫言与福克纳小说的女性形象比较温伟

赞歌和挽歌:从茶馆到太平湖——《茶馆》语言的主体间性泛议刘海燕

对赵树理问题小说与当代反腐小说中"清官情结"的思考魏红梅

论武松的性格变异刘永生

试论李白咏史诗的个体中心意识吴积雷

女性自觉意识探幽徐曼

威塞克斯小说中最优秀的女性——对苔丝人物形象的剖析周志高,林程

电影艺术赏析篇9

【关键词】数字媒体教学设计艺术创作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脑技术的成熟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与之相匹配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扫描仪和打印机等的出现,以及飞速发展的网络科技,使影像世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被提上日程,在大学的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被逐步应用到教学中,笔者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语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与对策等方面阐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中的经验。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语言

在多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有意无意拿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传统的艺术载体相比较,感受到了数字化影像带给艺术全新的变革,其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构成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这种全新的创意和创作使得刊物、网页和电影生动起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使人们得以在现有的环境中体味和感受多种方式的交流互动,而这也必将对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和商业化现代设计理念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仅仅是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体现,更是艺术创作水平通过技术的再现。与传统的数码影像和简单的电脑绘图相比,数字化影像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具有可宣传、传播性。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广告、电影电视、地产、金融、保险等。第二,成本高,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基本都是在后期完成,需要大量的制作资金作为保障,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只用在很少的场景中。第三,视觉冲击力强。任何刊物封面、电视电影场景、地产广告加入了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便有一种直观性和立体感。数字媒体艺术把充满了想象力的艺术元素用二维、三维等各种技术构建了与现实不同的奇异世界,而这反映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另一个明显的语言特征是其特有的节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等。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

随着数字化影像艺术在国内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这一庞大的需求在各大、专院校也引起反响。各大、专院校已不同程度招收理工、工程、艺术、多媒体等方面的学生加入这一学科的学习。那么如何在实际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笔者为此设计了一整套教学课程,作为教学实验。

1.市场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在近几年强势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很多时候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化图像、影像已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和渠道,甚至影响到社会某种体系的变革,毫不谦虚地说,数字图像艺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已成为21世纪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的主旋律。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方面的人才显得捉襟见肘。既懂影像技术又具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对此,市场和社会急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面的人才。

2.培养方向。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既懂数字化技术又有艺术素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培养运用数字化的影像、音乐、图像、图形等数字多媒体形式进行艺术表现的专业人才。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字媒体新理念和新技术,从而适应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3.课程设计。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从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开设。艺术设计的课程如艺术欣赏理论、建筑艺术欣赏、工艺美术欣赏、雕塑艺术欣赏、绘画艺术欣赏、书法艺术欣赏、音乐艺术欣赏、舞蹈艺术欣赏、戏剧艺术欣赏、戏曲艺术欣赏、摄影艺术欣赏、电影艺术欣赏、服装表演艺术欣赏、动画作品的欣赏、网页设计的欣赏、室内设计的鉴赏、景观设计鉴赏、展示设计鉴赏等课程。

计算机方面课程如现代艺术设计原理、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形图像处理、视频合成、动画制作、影像编辑、音响技术、互动技术、二维、三维多媒体创意设计。

数字技术课程如造型设计、数字表现设计、网络媒体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插画艺术。

创新设计系列课程——创新设计、数字媒体创意思维训练、数字媒体专题。

4.教学手段:这是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最主要环节。

教法分析:

第一,课程体系以学期或者学年为单元进行课程整合,进而形成阶梯式系列循环教学对课程设计中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研究。

第二,展示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再提出明确可行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设计题目,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并辅助技术,进而心中有数,做出理想的艺术品。电影中数字化影像艺术的运用更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人们在欣赏电影时,已经不是停留在过去那种对单纯的故事情节的关注上,电影中色彩、光影、音乐、音响、画面、造型的细节更为人所重视。一部大片问世,人们总会评价电影的艺术性和欣赏性,画面色彩、光影、画面等的运用是否到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影像风格,数字媒体艺术为不同的导演群体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

第三,总结数字媒体艺术运用的合理性。无论是动画还是刊物的设计,抑或是电影,都开始把数字化影像运用其中,使其摆脱了传统的固定的黑白单一模式,尤其是电影,一组组快速变化的画面,各种场景的氛围几乎都可以看到艺术的韵味和数字化技法的运用。从一个个场景的变换到演员的服饰,处处都渗透出数字媒体艺术的痕迹,很多场景中,表现人物心情常常通过周边环境的移动和色彩的变换来体现,更多时候,一部电影中写实和写意的创作手法用数字化技术体现。其实,我们在电影中能看到的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或者场景,是数字媒体艺术在电影中最佳的诠释。

第四,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自己选择题材,自己进行创意。制作复杂的特技效果,并让学生根据自身艺术的领悟和对数字化技术的熟练掌握设计作品,使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这种教学实验需要三四年时间课程的教学,也是学生在大学四年或者研究生在高校度过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能达到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与对策

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比起其他科目,数字媒体艺术这一专业仍旧不太完善、不太成熟。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

第一,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一整套有序系统的理论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一门成熟学科的教学都是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自身的规律与方法,然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在国内却是缺失的一环,在教学理论体系中没有应有的研究热情和氛围,导致国内大、专院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缺乏。

第二,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中,艺术与技术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对称,学校教育要么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要么忽略了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一方面,在国内教育体制中,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上,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成为各大、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过多地重视和强调技术层面,只会使这一学科限于呆板化和程式化,很难满足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是因为利用计算机的技术功能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对数字艺术的工具应用能力占据主要部分,使得这一学科的教育停留在技术培养的表层上,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缺少艺术的表现,看起来更像一种技术产品而非艺术品。另一方面,有些大、专院校在体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很多时候排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仅仅是另一种艺术的载体,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而对数字媒体的技术完全茫然无知。纯粹的表现艺术或者对纯粹的关注电脑、影像的技术,两者割裂使得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

第三,很多大、专院校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国外数字媒体艺术正高度发展的时候,国内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处于滞后封闭状态。当国外的数字媒体处于成熟期时,国内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推广刚刚起步,其现有的技术与理念难以与国际接轨,虽然有些高校有意识培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选送一批教师到国外接受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但这毕竟只是个例,大部分教师队伍还是缺乏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国内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整体水平。

第四,数字媒体艺术观念的滞后和创意的缺乏也是其问题所在。国内各大、专院校的这一专业还停留在早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者是电脑绘图的初始阶段,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计算机绘图、电脑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区别,表现出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肤浅,对这一专业的观念没有跟上目前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同时,人们对创意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对计算机以及软件是否用得精到。更多的创意主要是抄袭外国的一些刊物、画册甚至是他们在电影、电视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脱离了自身的实际状况,往往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应对措施

1.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不足,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追本溯源,应加强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在教学体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学生授业解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准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息息相关。国家应考虑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资金投入,以此确保对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所以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提高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相关的教育机构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比如和国外某些擅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输送一批教师去深造;同时也要定期开展培训,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

2.数字化技术与艺术两者相辅相成。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单方面艺术或者技术,而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中,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对于培养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缺一不可,这一专业的佼佼者需要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艺术修养两者实现和谐统一。

3.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重视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实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多时候,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和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意识到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所以学校应当深入市场,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双向培养,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在学校的理论知识,结合市场的需求,能较快地适应这一领域在社会上的实际功用,从而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最后能快速填补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冬梅,纪涛.浅析当代数字艺术教育发展前景[a]数字影像传播研究,数字艺术理论体系构建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9—02

[4]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6]张晓艳.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J].电影评介,2009(14).

[7]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柴常佩,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

[8]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9]徐军强.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10]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电影艺术赏析篇10

[关键词]英文电影赏析;英语教学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互联网技术发达便捷,多媒体技术日益成熟以及其在教学当中的普及,使得在英文教学中英文电影的赏析成为可能。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电影文化产品不仅仅在剧情、国家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在视觉和听觉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现代英语。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英文原声电影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辅佐教学方法。

一、英文电影的特点

1、直观性是英文电影最为明显的特点

这种特性具体表现在英文电影可提供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这对于一个在以中文为绝对主体语言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语言可以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声画同步的电影艺术产品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其现实环境,而这种直观性可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最佳的认知状态,从而可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2、艺术性、观赏性

电影本身就是一门人们喜闻乐见的现代综合艺术,它可以容纳文学戏剧、绘画、摄影、音乐、建筑、雕塑等多种艺术,很多经典电影拥有波澜壮阔的场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感人至深的情感,故电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二、基于英文电影特征下的英文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分析

英语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的是有条件的,即什么样的电影适合学生观看和学习。一般而言,可根据学生的情趣爱好及语言水平来决定,比如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选择语言浅显、清晰易懂、语速较慢的影片。另外学生的背景和性格也会影响电影观看的喜好。电影的选择,关键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在语言文化学习上受益。

上文对英文电影特质进行了阐述,这些特质决定了合理的英文电影可以很好地运用在大学英语日常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其辅助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跨文化交际

一般而言,认识和了解一种文化需要这么几个阶段:识别表面明显的文化特征,识别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能够从对方立场出发感受其文化。英文电影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文电影赏析可让学生了解西方日常生活方式以及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等知识,只有理解西方文化才会以这种“西式”的立场来感受其文化。如《变形金刚》,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人的汽车文化;通过电影《飘》,我们能够了解美国南北战争和奴隶制背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差异,对于英语的整体学习有莫大的帮助,也可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良好的语感及提高听力水平、锻炼口语能力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一种天赋,人类天生就有语言习得机制,即使不经过学习也可以在某种语言环境中习得。英文电影的直观性,可以营造真实完整的英语语言环境,这就为学生提供形象化、生动化并且具有感染力的英语语言。如《老友记》中,“thereyougo”或“hereyougo”,两者表达“干得好”的意思,平时我们教学中表达这一意思是一般用“welldone”或者“goodjob”等,“hereyougo”则是美国人生活口语用语;又如问候的时候,“Howareyou”,我们最初接触的回答经典回答是“i’mfine,thankyou,andyou”,而许多影片中,会是这样的问候:“what’sup,man?”,而不是“Howareyou”。学生接收到其展现出来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包括节奏、用词、语感、语调等方面,然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习得纯正的语言、语调以及俚语等,从而比较轻松地提高了英语听力水平及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索要传授的基本能力

3、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上文阐述了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以及观赏性,这在英语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着很大作用。心理学对于兴趣的作用描述有三种:第一,兴趣可以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二,兴趣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第三,兴趣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英文电影赏析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优美迷人的画面或波澜壮阔的场景中耳濡目染,对大量语言信息自然领悟。

4、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扩大词汇量

英文电影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对白无疑是表现感染力的一部分,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所以每个角色都有自己语言特征,故他们在对白中使用的词汇也不相同。教师在播放影片的同时提醒学生注重收集、积累生活化的词汇和语句,并可对其进行详尽分析,挖掘内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英文电影赏析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对电影作品的分析也不够深刻,因此,真正做到对英文电影的赏析结合,也是需要大学英语老师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在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电影赏析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并且使英语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地道,英文电影赏析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凌云.英文电影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巢湖学院学报.2005(4).

[2]李曦.英文电影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影视教育.2010(16).

[3]刘冀,王建永.英文影视赏析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