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7:03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中国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外语教学界将跨文化交际引入国内,研究侧重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差异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中理论研究占据主导位置,量化研究文章匮乏。据胡文仲统计,至2002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占总数的5.6%。然而十年后据我们尝试性统计,实证研究文章的比例有所改变。本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阅了1990-2012年“哲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Ⅱ辑”分类下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并以发表在外语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国内跨文化交际的主流情况进行分析,就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展示其研究现状、取得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数量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因而研究方法多变,并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然而自其引进国内以来,研究方法更偏于论述与思辨,研究成果带有显著的“内省”特点,而缺乏尤其以数据为支持的实证性研究。1999-2002年间,胡文仲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共查到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1066篇,其中基于数据统计的文章只有6篇,占总数的5.6%。

然而时隔十年,其数量已有较为可观的改变。据本文尝试性统计,1990-2012年“哲学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Ⅱ辑”分类下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共13668篇,其中实证类研究1150篇,约占总数的8%。1990-2012年期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涉及跨文化的文章共157篇,实证类研究的文章共25篇,约占总数的16%。其中,约3/4的实证文章发表于2002年以后。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的实证性研究逐渐被国内主流期刊认可。

在实证研究中,可以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于那些内涵复杂的、还没有或鲜有被研究的研究对象适合采用定性实证研究的方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跨文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实证研究的数量,尤其是量化研究的数量确实难以提高。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自然趋于多样化。

三、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方法

正如上文讨论,跨文化交际这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因此,国际主流研究者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因为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易于通过复制研究得到验证。彭世勇曾总结国际主流学者在跨文化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多变量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

首先,从理论视角上讲,研究者们最广为采用语用学和外语教学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也为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而其它理论如社会文化理论、翻译理论和词汇学等也被一些学者所采用。

其次,在我国的跨文化实证研究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定量方法逐步被主流期刊所认可,而问卷调查则占国内研究方法的最大比例。测试试卷(胡超,2005)、语篇补全测试(DCt)问卷调查(陈彦会,2011)、问卷调查(李媛、范捷平,2007)都是问卷调查研究的实例。其它方法如对比教学(王玉萍、秦建华,2011)、及语料库检索(纪玉华、吴建平,2008)等也被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量化研究中。

最后,主流研究者更多地将大学生设为被试对象。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选择混合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来增大研究的适用范围。而这种尝试则需要更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复杂的理论指导。

四、国内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在兴起的30年以来,研究内容变化迅速,这与其相邻学科的发展有关。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a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及民族交际学等。其研究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在实证研究方面,美国的跨文化研究涵盖文化比较、文化适应与跨文化训练、诸多专题如以色列的多元文化、海军中纪律处分是否平等、白人学生种族主义态度的结构、香港回归后香港人的身份认同等。

我国的跨文化研究与国际主流研究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同侧重。总体来讲,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更偏重于外语教学。这可能是因为国内跨文化研究的任务主要由外语教学研究学者承担。然而,就本文所获得的数据而言,在实证研究中,外语教学已不是唯一热点。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相关的研究近年来也被国内主流刊物所关注和认可。就近30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跨文化实证类文章讲,其内容大致可分八类。跨文化能力培养、外语教学与语用研究均为近年来研究热点。而话语分析、定型、翻译和非言语行为也被跨文化研究者所关注。

而国内的跨文化研究跨语言,尤其是英汉之间的研究占绝大多数。近30年在外语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跨文化实证类文章中,仅有两篇涉及德语文化研究,其余均为英汉对比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对多语种及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仍有待发掘。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1990-20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有关跨文化交际的文章整理,发现我国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从数量上来讲,论述与思辨类文章仍占据国内主流研究的大部分,然而实证性文章所占比例在新世纪后逐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问卷调查、对比教学、语料库检索等量化研究方法占据主流,新世纪以来逐渐与国际接轨。关于研究内容,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学是目前的实证研究热点,而语用、话语分析、定型、非言语行为、翻译及其它内容也被主流学者们所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没有对所有国内期刊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文章逐个进行调查,不能说对文中所涉及文章的调查完全代表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情况,但是,从国内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的总体情况来看,本文所得结论基本成立。因此,应该说这一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6.86-90.

[2]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323-327.

[3]Heinze,thomas.2001.QualitativeSozialforschung:einführung,methodologieundForschungspraxis[m].muenchen:oldenbourg.

[4]彭世勇.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与实证方法[J].中国外语,2008.5.96-103.

[5]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3.60-64.

[6]陈彦会.跨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面子协商行为的定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35-38.

[7]李媛,范捷平.跨文化交际中的模式固见发展变化动态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23-127.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篇2

【关键词】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语用学

一、简介

跨文化语用学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语言学学科,从语用学和对比语言学当中延伸并吸引大批语用学学家在它一现世便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且不说这些语用学家们的研究结果的分歧,人们对于文化对交流的重要性上一直保持着精神上的一致。本文中,作者根据关联理论试图对于跨文化语用失误上做出一定的解释性研究,并根据关联理论在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做出分析。

跨文化语用学可被分为跨文化语用学和跨文化社会语用学。前者是关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语言的异同方面的研究。然而后者是关于社会环境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的研究,也就是说,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着人们使用语言的。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指由于听者没能够很好地理解语篇隐含的意思,或者由于没有有效地进行语用输出而导致的交流上的误解或者意思上的矛盾。这一误解或者矛盾有可能是由于听说话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的,也有可能单纯就是因为互相交流的不顺畅导致的。中国语用失误研究的先驱何自然先生曾在中西方之间做出了一项语用失误调查,发现跨文化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十分普遍。在这一过程当中,说话人并不能够遵守交流时所需要遵守的社会习俗,经常忽略听话人的身份或社会地位,并且会在无意间损害到目标语言的文化价值观。

因此,跨文化语用失误同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同等重要,笔者将本文的注意力放在跨文化语用理论上,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输出过程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二、语用失误

1.语用失误的定义。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曾在书中写过,交流并不是一种很完美的学习手段,交流中的失误在某种程度上说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完成交流。根据关联理论,我们知道交流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进行信息的传递,而是要有效地完成信息的传递。也就是说,那些可能影响到交流或者上下文意思的内容是应当被恰当的摒弃或剔除的。

2.语用失误的分类。根据关联理论,交流上的失误大概是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学失误和社会语言学失误。语用语言学失误是一种语言问题,基本上是由于语用用意编码的差异性导致的。当说话人对于一个既定话语的语用用意同目的语或母语使用者的人表述的语用用意有偏差时,语用语言学上的失误便由此产生。很显然,语用语言学失误既同说话人不恰当的措辞相关,又可能与听话人误解说话人含义有关。

3.语用失误的原因。

(1)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我们思维和行动的核心所在。价值观念体现并主导着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基督文化下成长的人们,他们受到强烈的基督文化的影响,通常不会同那些佛教、犹太教或者印度教等人有着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上的重合,这是因为价值观是独立于各个文化之上的,并且影响着我们的动作与交际行为。(2)社会习俗。根据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当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研究文化差异的一种重要方面。总的来说,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人权,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和权益。比如,西方国家的姓氏是跟在名的后面的,相反,中国的姓氏放在名的前面,因为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础单元,被认为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最小单位。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的,然而大部分的西方文化都是以个人主义为主。

4.语用失误的应对策略。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无法学到世间的所有文化现象。即便是在某一个特定文化当中的学者,能够将毕生精力付诸于本土文化内涵也是一件相当困难并且是工程量特别大的事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还需不断地研究跨文化之间的问题,以便应对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变化。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从交际的常用语言开始,在掌握了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之下的特殊回答方式之后,再去理解和研究更深一层面的语言表达和习惯。其次便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有很多带有文化色彩的典故都是简单交流的时候无法进行深一步解释的。解释的多了反而会使当时的语境内容或者气氛变质。只有通过了解文化的方式才能够帮助人们减少交流当中的语用失误,或者说,只有多犯语用失误才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避免语用失误。

三、结论

正如上文所说,关联理论同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有相当的关联。跨文化交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有的时候跨文化交际会让人们十分头疼。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被迫卷入了跨文化交际的漩涡当中,受着异文化的侵蚀和文化障碍的困扰,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够从跨文化交际当中得到充足的经济或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站在这一层面上,过深及过多的对于跨文化语用失误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中西方的交流,更能够帮助学者研究跨文化背景下的语用失误。换句话说,跨文化语用失误能够反映认知环境下交流双方的理解误区。语言是文化层面的有力支撑,体现在言语交际层面上,只有在跨文化交际当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避免语用失误方面,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并且为缩小文化差距做充足的准备。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篇3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翻译;双语编辑;源语文化;译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77-02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旨在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之上,保障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自由传播与平等分享,同时这一宣言也是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的一种反击。然而,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并非是鼓励开展文化圈地运动,并不提倡各种文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要通过文化之间的交流来“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开展更广泛的团结互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曾对此直言不讳:“文化间的对话是和平的最佳保证”。因此,跨文化交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范畴,而是走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成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进行交流,达到相互认识、理解和促进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可否认,文明的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承载着厚重而独特的历史与传统,每个民族又都着有自己绚丽、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语言既是民族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深深的民族烙印。由于不同民族的人文历史、世情风俗、自然环境、、生活与思维方式等等的差异,跨文化交流中常常出现信息被误读、遗漏或失真的现象。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形象与争夺文化市场,抵御强势文化的入侵,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误差,努力校正历史形成的文化偏见,进而消除因误读与误解造成的对抗与冲突的责任,也部分地、历史地落在了翻译界与传媒的肩上。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拟对跨文化交流及翻译与双语编辑如何克服异语障碍提出几点拙见。

毫无疑问,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有着众多的形式,而语言交流一即翻译,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却是难以替代的。双语编辑的工作因为涉及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也更具挑战性。它不仅要求编辑拥有开放、平等的文化心态,以及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使命感,而且要求具有广博的跨语言的文化知识,不同语言的编辑规范运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双语信息处理能力。

诚如美国翻译学家斯坦拉所言,无论是同一语言之内还是不同语言之间,人的交往就等于翻译。而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女士也在与南京大学许钧教授的访谈中明确表示“翻译首先是人类的交际行为。”而且“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同质还是异质文化交流中,翻译都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形式。跨文化交流实质上也属于信息内容的交流,而翻译和编辑正是保证来自不同文化的信息内容能够得以顺利交换的重要桥梁,“翻译就是那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之间,因此也是在边界处发生的东西。

事实上,翻译和双语编辑面对的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文化,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人类的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达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法国后结构主义翻译批评学家贝尔曼在《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这一观点。但是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翻译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还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翻译借助于语言这种信息传播的载体,赋予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一个交流沟通的渠道。而且与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是,在翻译和外文书刊编辑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碰撞是全方位的,充满矛盾的,既有所坚持又有所创造。松浦晃一郎认为翻译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工具,能够开通渠道,在个性与共性,多样化与对话之间找到契合点”,必然能在尊重差异、保持差异,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担当重任。

翻译既是我们文化扩充的手段,吸收异域文化精华的途径,又是我们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媒介,是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通路。但是,没有好的翻译和编辑就不会有顺畅的跨文化交流。因此,一个好的双语编辑同样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因素,尽可能克服翻译和编辑工作中的困难和障碍,为异语间的交流、异质文化的交流搭桥铺路。

2.1 灵与肉

在克隆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复制一个基因一致的生物体己经不是一件难事,但复制一个思想观念、是非标准、意识形态一致的灵魂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翻译与双语编辑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在翻译过程中再现词汇、句式等外在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有可能的,但毫无疏漏地再现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文本的艺术性等超越语言之上的文本内在特性却绝非易事。

纵观当代的翻译理论,早已突破了乔治・穆南、贝尔尼埃等人的“纯语言学途径”。从梅肖尼克在《诗学――创作认识论与翻译诗学》一书中对文学作品独特艺术个性和别具一格的文本形式的重视,到塞莱斯科维奇女士的“释意理论”的形成、对翻译思维模式、言语意义的把握,都突出说明了,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于难以复制的文本内在特性、言语意义有了更多的关注,也开始从各种角度来着力解决不可译的部分,使之能够被表达出来。

而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如同质文化环境里,信息的信息度很高,因此信息熵很低;在开放的系统中,信息熵会增加。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客观原因,理解和沟通所需要的信息量就会增大。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交流已经不能满足沟通的需要,超语言学范畴的多种因素,如文化背景、语境因素等等方面对于理解异质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塞莱斯科维奇女士在释意理论中强调了这些因素对传达内容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确实,从信息度的提供这一角度来看待翻译问题,就会发现,单单依靠语言本身的信息,信息度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异质文化尤其是低语境跨文化交流需要的,很难仅仅通过语言这一项因素来表达丰富的言语意义。通过语言之外的因素来补偿或重新表达,不失为一种变通的办法,增加信息量令译文更易被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可译的部分尽量地减少。对于这一点,作为双语编辑应对翻译在译文中增加的信息量有足够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

但不容否认的是,在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耗散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因此,不论是什么样的译文对于原文来说,都是一种文化消解的结果。而被消解掉的往往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文本的内在特性和言语意义。翻译是根本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对等的,在坦然面对译本不完美性和译者个人偏好的同时,翻译和双语编辑所需要注重的则是在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无限接近原文的核心意义,使译文在形式与内容上贴近原作,在目的语中使原文本的韵味尽量地展现出来。

2.2 补偿与剪裁

斯坦拉的四步阐释翻译模式中提出了“侵入”、“补偿”的概念。而法国释意派理论提出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翻译步骤,即是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语言外壳,摆脱了原有的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尽可能地释放其内在的意义。不论是何种翻译理论学派,所不能回避的便是可译与不可译以及如何掌握翻译尺度的问题,简而言之,便是剪裁与补偿的问题。

在跨文化交流的翻译活动中,剪裁与补偿表现得非常突出,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必然遇到这两种情况。但剪裁和补偿的度,直到今天仍然是学界、翻译以及双语编辑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应该以何为标准来确定原文翻译时的取舍呢?

如前所论,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增加一些相关信息来帮助理解和沟通。补偿看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又该如何补偿,补多少,如何才能在不破坏文本的语言风格、保持原作内在特性的同时,巧妙地将异质文化信息融进译本中呢?要避免补偿的信息变成“狗尾续貂”首先就必须深入理解原本,尤其是理解原本的最核心的内在特性。但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重点不是补偿,而是剪裁。剪裁就是对原文信息的合理消解。因此,剪裁是在对原文的篇章逻辑结构以及核心的内在特性的保留的基础上,寻求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共性和支点,去除一些不影响理解和沟通的信息和无关紧要的信息。只有在剪裁过后,我们才能真正知道应该增补哪些方面的信息。补偿是剪裁后的补偿,剪裁是理解后的剪裁。对原文的解读是第一位的,但在深入剖析原文后,笔者以为,应该首先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和构架译文,也即是裁剪原文,厘清何者译、何者不译,然后对于原文中的异质的文化元素进行一定的信息补偿。这也是双语编辑在工作中应予以厘清和掌握的问题。

今天的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意义上的翻译了,而已经成为横跨多个研究领域的新学科,翻译和编辑也不再追求语言上的等同,而更多地转向关注有形的语言文字背后的文本的真正内涵和言语意义。

3、结 语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翻译和双语编辑不仅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把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核心价值观介绍给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使之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重任,而且在积极参与全球对话中不得不面对当今世界文明冲突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上的诸多复杂问题。这一局面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翻译和双语编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不会改变。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篇4

论文摘要: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话题近年来倍受外语界专家的关注。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它由哪些要素构成?又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文化敏感性。

一、建构主义理论定义

建构主义也被称为结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的理论充满了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个体的认知发展。他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客观主义理论中,唯有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当代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检验信息化教育活动的一个标准。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出发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包括了目的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能力。这种建构不是简单地将外部世界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周围环境“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这两个基本过程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有四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准确性,既涉及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又包括文化知识。www.133229.Com因此,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把外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交际环境中亲身体验。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突破我国传统外语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具备国际思维、世界眼光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已取得较大的成绩,值得好好总结。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越文化交流障碍进行交流的技巧和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建构就是认知个体(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即知识结构(schema)。但首先要给个体提供一个“情境”,然后,认知个体通过“协作”与“会话”,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充分发挥“情境”的交互作用与周围教师、同伴各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合作”,最后达到“意义”建构,所谓“意义”,就是在教学上一定要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量的或质的变化,只有使学习者的schema(认知图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才会发生“意义”,否则,就是“无意义”教学。交际能力的指导意义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话题近年来倍受外语界专家们的关注。学习者在直接传授获得了有关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客观知识后,当他面临具体的、客观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固定的、概念化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会使他感到不知所措,导致交际失败。因为学习者所面临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要复杂得多,他不仅仅是刻板地知晓、记忆一些固定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去感知和应对现实的文化情境,这就是跨文化潜藏的、隐现的、主观的、个人的一面,即思维能力、意识能力的一面,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跨文化意识。然而,到底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包括哪些要素?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国内专家们对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似乎主要有这样的看法:外语学习者应具有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应加强对这些知识的传授或导入。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却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仅仅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学习者的这种建构不仅涉及结构性的知识(即客观的成分),也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即主观的成分)。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识向度以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具体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人们常指的行为能力,一种人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外,还包括了目的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首先,在外语学习中,由于跨越了文化和语种,使得本族语人与目标语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起来,形成了障碍,这就要求学习者有外语语言能力,这是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因为只有当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跨越文化障碍,缩小本族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达到交际文化、升华本族文化的目的。

三、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可选择已有的教学材料,如《走遍美国》、《洪恩英语》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人物对话,还可创设一些活泼自然,充满生趣的文化情景,然后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模仿表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亲历文化境况、遭遇文化尴尬和文化冲击,与文化发生互动,以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究的能力,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跨文化境遇中获得具体的交际技能。学习情景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计理想的文化学习情景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除了培养学生的交际技能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一种主观的、无形的、隐藏的跨文化的特质和文化敏感性,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及其现实文化意义的理解、感悟能力,在学生理解了表层信息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理解深层的含义,去感受推知、判断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本族文化环境有何相关的实际意义等。在此过程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创造对于学习个体的意义建构也很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异国语言和文化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举办外语文化节、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美文化知识比赛、英文诗歌朗诵和英文电影欣赏等。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文化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文化知识意义的目的。breen&candlin曾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因此,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摈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材、教师、学生和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那么,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首先应该创设一种文化学习情景以培养学生具体的、客观的、显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了解和掌握那些约定俗成的文化事实、文化知识或某些跨文化交际的规约的能力,这是与语言学习相关的较为系统的文化学习,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价值观念、礼仪、禁忌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除教师在外语语言课上注重跨文化教学进行文化导入以外,最有效的办法是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学”、“异国风情介绍”、“英语学习背景知识”等。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外籍教师资源优势,为学生开设一系列讲座等,这些知识都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为学生以后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了基本的知识框架,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二,将已掌握的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即交际个体的行为能力,即一种与目的语人交往的技能。比如善于识别交际对方身份和交际意图的能力、与对方沟通的能力、善于消除交际障碍、解除交际尴尬的协商能力等。由于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创设一种文化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诱发学习者的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对目的语文化具有领悟能力和思考能力,如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吸收、取舍、宽容以及尊重差异等,以适应不同文化的冲击,减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苦恼和挫败感。

参考文献:

[1]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编解码冲撞的不同类别[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gopaul-mcnico,lsharon-anngopaul-mcnico,janetbrice-

baker.cross-culturalpractice:assessment,treatment,andtraining.johnwileyandsons.1998.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篇5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进行联系,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是学习英语的主力军,他们在毕业后就要运用英语进行工作或者在相关行业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使大学生们不但能够用语言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能够理解该国的文化和习俗,不至于在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纠纷。这就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提高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的能力。

1 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本文中所论及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我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很多人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他们的语法单词,学习说好这门语言的规律,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很难达到有效的交流这样一个学习语言的目的的。大学生在经过多年英语学习之后,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交流所需的量,但真正能利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不能只侧重笔试的成绩,而要以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为侧重点,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

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2.1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英语教师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主体,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传播所教授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本人应该具备这些知识,并且掌握传播这些知识的工具和方法。但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还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要教学方式,考试也是以记忆课本上的内容为主要方式,即使是考试得高分的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也经常出现错误或不知如何表达,而其实很多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只是以教材为依据进行相关文化的讲解。然而,可以说,在当前全球化经济贸易日趋广泛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要求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尤其是对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了解,高校毕业生也是这些行业的骨干分子,因此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已经提上日程。

2.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引入跨文化教学,加强平时自我学习;(2)提高本土文化修养,理解多元文化现象;(3)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实践跨文化交流。

3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3.1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学生从小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在学习英语时,重视音标、单词和语法的记忆,句子结构的分析和语篇的理解。到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在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时,就会出现很多文化障碍,很多课本上没有学过的东西阻碍了成功的交际。很多人认为只要在交际中注意礼貌礼仪就不会出现麻烦,但礼貌礼仪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如果一味地用本国的常识和风俗去套用,就会出现套错的现象,出现交际障碍。在不同的场景下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用不同的说法,仅仅学会单词语法,而不会灵活运用,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的。所以,必须要树立起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2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在课堂上导入本土文化,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对应语都不是很熟悉,在与外国人的交际过程中只好使用音译法,从而产生误解。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是跨文化交际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都应该加大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力度。

(2)搜索相关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电影和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以不同方法欣赏,边看边讨论或看完讨论或看完表演等,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相关用语,或同一场景下的各种不同的说法。这需要学校提供相关设施。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教育需要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改革以及教师培训的改革等。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选择上进行改革和试点,逐步推进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推广;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以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文化的对比为资料的新型教材,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评估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能力教育,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增加教师培训、师资培养的计划,鼓励英语教师多参加培训,多进行海外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会逐步得到重视,这同时也是职业及社会的需求,希望这种需求会逐渐转化为整个外语教学界的改革,并不断使之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6.

[2] 王海英.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61- 62.

[3] 吕吉瑛.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问题[J].Crazy english teachers:27-30.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与礼仪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相互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交际的一点就体现在不同背景的“跨”。交际双方因为跨文化交流,因为文化背景、习惯与思维不同以及风俗礼仪的差异性,在交际活动中会引发误会,更严重者甚至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联系双方的桥梁,是实现交流互动的重要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方面有其重要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之中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由此,文化也成为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一个核心内容。例如,民族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及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交往规则不同,这些是各国文化中存在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认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交际者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语言。

2.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涉外秘书工作中,一般会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机遇,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背景,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越来越多。在工作中要解决和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和降低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这就需要涉外秘书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问题,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注重与尊重世界各个国家的习俗、禁忌、交往礼仪等,在交际中注意理解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以此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送礼习俗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在国人眼中似乎并没有不能送礼的日子或者与送礼相关的禁忌。但是与中国送礼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送礼就有着诸多习惯与禁忌。例如,西方国家中不适合送礼的日子包括:订婚仪式、毕业典礼以及阿拉伯人初次见面,这些场合都不适合送礼。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用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

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这些差异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国送礼的风俗习惯,避免在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尴尬,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4.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商务交谈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互动,彼此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礼仪知识。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交接双方外在信息形象的体现,从见面、问候到沟通,整个过程中涵盖了很多礼仪。衣着打扮、说话方式都透露出相关信息,这些都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只有掌握必要的商务文化与外交礼仪,才能在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灵活的掌握谈判节奏,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谈判的成功。

5.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中的重要性。人与人在交际中感情的联络与维系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具有重要作用,其从侧面融入了感情。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凭借他人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确认别人对自己的情感。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促使交际双发产生相同的情感,彼此认可与尊重,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促使合作交往的继续。如果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无法联络和维系情感,那么在交际中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因此,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对行为进行约束,对形象进行修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际关系。

三、结论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作为时展的需求和国家交流的桥梁纽带,不仅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等。本篇论文主要从文化方面、涉外秘书、送礼习俗、商务交谈以及联络情感等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必要性。

参考文案:

[1]严子寒,李海潮.浅谈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篇7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和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交往日益频繁。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提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影响。

全球化的这种发展趋势也加速促进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复合型经贸外语人才的培养,他们不仅要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跨文化交往的技能。根据对一些有着涉外业务的用人企业进行的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英语能力、经验、专业知识技能、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是他们对商务英语人才的主要需求,而且对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直接要求的企业数量超过了半数。

当前,加大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发展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我国,从总体情况来看,跨文化商务交流在相关专业的教学中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怎样把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商务活动实践相结合,怎样把国际商务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怎样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的同时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等,都还是难题。

1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美国教育学家JohnDewey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

尽管国内外许多经贸类大学和专业都开设了跨文化商务英语交流课程,相关教材也纷纷出版,但大多以理论阐释为主,而仅靠看书本知识去提高交流能力是不现实的。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想要扭转缺乏实际商务经历和经验这一劣势,想要真正地理解、体会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原理和技巧,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总结去不断地积累提升。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顾名思义,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也叫个案或者实例,一般是一种真实的典型性事件,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十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使用,之后,随着其内容、方法和经验的不断完善,它被广泛、成功地运用于商业、企业管理学mBa、法学和医学等领域的教学和培训之中。由于案例教学生动、实际,具有仿真性、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够使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有效地提高。

2案例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有效方式

案例分析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就是它的现实性。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经贸人员需要突破常规思维的藩篱,利用已有的信息或资料进行仔细地甄别、分析并作出判断。

想要分析案例时做到得心应手,我们就需要加强对案例的分析能力的锻炼和增多处理案例的经验,因此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即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也甚为有效。一般来说,案例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我们先要对案例进行阅读,从而了解它的内容和具体情况。一般我们会先将其浏览一遍,了解它的一个大致情况,之后再进行详细的阅读。在快速浏览阶段,我们要做的只是理解案例内容,不要进行任何的思考和分析,看完之后就把案例先放到一边;在细读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案例当中的事实和观点,对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可以从冲突双方各自的角度以表格或是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列出表现或事实。只要找到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分析阶段了。

在作案例分析时我们要注意弄清楚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案例中的观点陈述的一般是一种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来源于某种行为和其产生的结果。验证这种因果关系的合理性就是我们需要做的。某一特定因果关系所暗示的原因对于解决案例揭示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许多因果关系本身就是事实。但是,大多数的因果关系想要被证实是不太容易的。

除此之外,案例分析的角度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方面,我们要站在案例中当事人的立场上对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体会他们当时身处的情境,而不是完全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去给予“纯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样我们才能对案例的情节有更真实、更确切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达到分析的目的。另一方面,想要对问题进行更全面、更综合地分析和解决,我们还需要从案例中主管者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全局进行把握。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建议要解决文化冲突、加强文化沟通。跨文化商务交流既有着冲突的一面,又有着融合的一面。对于案例分析学习者来说,其关键就在于研究如何去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和建立一种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又是双方都能认可和接纳的、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从而去避免或减少以后类似的文化误解或冲突再次发生,更有效地达到交往的效果。

当然,案例教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一些缺陷,由于我们通常都是随机从一个或几个案例中概括出某此一般性的结论,并且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结果也很难通过实践去进行验证,因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有限,对实践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是相对的。

3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和一种重要形式,如何能让课堂讨论教学有效地进行,一直以来都让广大教师倍感棘手。笔者在跨文化(商务)交流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案例教学的方法,建立了一些案例档案,将国外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规范的的操作理念及模式与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借此弥补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一般以班组为单位来进行课堂上的讨论,在此我们以小组讨论为例,探讨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某个专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学术观点和争议问题,借助学院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挑选一个案例给学生,让他们课后仔细阅读,并且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学生了解案例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组讨论,一般讨论的内容包括分析案例当中出现的疑难和冲突、有哪些解决办法、决策的标准是什么、制定什么样的的实施计划以及如何实施、整体评价该如何进行等等,讨论结束后学生先对讨论结果作出汇报,而后学生和教师一起作出概括和总结,进而发现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在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与专题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组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数据,进行调查,集体讨论并从中得出结论和建议;

最后,各组向全班汇报各自的调查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通常会以形式上较为生动活泼的表演、多媒体课件、讨论等来呈现相关内容,之后各组均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和评价后再对课题作修改,完成最终的调查报告,从而完成一项案例分析任务。

以上的基本步骤中融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式教学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最困难的还是好案例的缺乏;以上教学模式的各个阶段、步骤如何更紧密地衔接、更合理地安排,如何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等,也有待继续探索研究。

实践表明,一旦把学生们活动的热情激发出来,结合学习到的文化交流理论知识,他们就能够主动去发现并找出很多中西文化差异的实例,并对它们中的冲突进行分析研究且给出对策和建议。他们会用各种生动的汇报将这种案例——任务教学法的效果表现出来:采用电视对话节目的形式报道“记者”对中外雇员的采访录、小品表演、模拟商务谈判等等。通过对案例主动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学生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文化中最深层、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价值观对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起着支配作用。师生分享各组的学习实践成果,相互间进行评价打分,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学习研究方法的掌握,也使得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沟通得以加强,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4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鉴于大多数师生都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工作经验,仅靠课本知识去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是完全不够的,而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则正好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弥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跨文化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加对非语言行为的敏锐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在目前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文化差异实例分析虽然不是唯一的手段,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我们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提升,更多、更好的符合我国实际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不断涌现。

L鼙疚氖俏浜荷涛穹裱г呵嗄晗钅靠翁猓骸渡涛裼⒂镒ㄒ笛缥幕患誓芰Φ呐嘌芯俊罚?011Q01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Davis.L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187-217.

[2] 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篇8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冲突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不同的文化单元之间所发生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随着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繁荣发展,经济生活中的跨文化沟通已成为必然。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跨国企业管理的出发点,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必须了解跨国企业中文化的多样性和沟通障碍产生的根源,有效处理由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以有效实现跨文化沟通。

一、跨文化沟通问题产生的根源

1.价值观差异带来认知风险的可能性。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接受某种特定的行为和存在,而拒绝与其相反的行为和存在的态度。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反映了民族性格的基础,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沟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在同一文化领域内,人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双方的价值观迥然不同,因此造成了双方之间交流难度的加大,有时会使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当沟通双方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涉及到必须表明态度的价值观时,矛盾就会显现,沟通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沟通双方涉及到的价值观的兼容性较大,那么双方实现有效沟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2.语言差异带来误解风险的可能性。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和思想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差别是将文化沟通与跨文化沟通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跨国企业中,不同语言的使用主体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常常因对语言沟通符号的误解,在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引发歧义,使企业中跨文化沟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3.“文化休克”带来感知风险的可能性。“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多元文化背景致使人们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而产生深度焦虑的情况。跨国企业中成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母文化与异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不和谐或相抵触,极易造成思想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跨国企业中的人员在沟通时难免遭遇“文化休克”,而这必然导致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的出现。

二、跨文化沟通的实现路径

1.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跨文化认同。价值观反应了人们普遍的思想态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跨国企业中员工的深度交流和理解,进而促成在心理,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但构成了员工归属意识的思想基础,也将带来员工积极的自我开发以及发挥自我潜能的欲望。在落实了企业内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在共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员工的自我教育热情也会被激发。

2.了解文化差异,正视文化冲突。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跨文化中的沟通障碍是不可完全消除的,因此,在面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冲突时,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给人的心理带来不适的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选择逃避冲突,结果是冲突得不到解决,个人目标也得不到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交流双方不仅需要明确各自的文化特点,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特点,然后加以比较,以明确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忌。通过学习加强自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增强化解文化冲突的能力。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要做到正视文化冲突,首先要找到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能够洞悉文化冲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在明确这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方式和途径。

3.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沟通亲和力。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淡化需建立在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互相尊重上。跨国企业如果没有经常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这种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将会越发难以解决。企业内部进行一些文化交流,比如节日聚会和文体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加强跨国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疏导员工内心的冲突,因此,跨国企业应尽可能的鼓励员工参与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的避免员工个人行为、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产生冲突。但是,文体娱乐活动不能代替思想教育的工作,要使企业中员工真正了解企业的文化,还要从员工自身入手,培养员工献身于企业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标准,通过企业有计划的内训,使企业文化被大多数员工理解和认同,形成一种自发的动力机制。

三、结论

多元的文化背景必然导致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由于文化的根深蒂固,跨文化沟通障碍需要长时间的交流来消除,跨国企业要正确认识跨文化沟通障碍,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进行跨文化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跨国企业中的凝聚力,提高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亮,林西.管理沟通理论发展综述[J].中南大学学报,2003,12.

[2]聂春玉.论跨文化的管理与沟通[J].市场周刊,2007,4.

[3]冯毅.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障碍刍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2.

跨文化交流的理论篇10

【关键词】文化移情;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跨文化交际能力

0引言

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与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一个人所犯的语言错误能够理解或谅解,而对他所犯的文化错误却很敏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文化移情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文化移情有利于避免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交际障碍,缩小不同文化间的心理距离。文化移情要求交际双方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为了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能够顺利沟通,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1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国内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突破传统单一模式,正在探索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树立尊重、宽容和开放的跨文化心态以及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并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不同层次突出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这些无疑为本科阶段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而移情能力决定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质量和进程,在此问题研究上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跨文化移情能力已经给出建议和举措,但还缺乏相对系统、合理的移情能力教学模式。本文从bell(1997)的移情理论出发,结合国内跨文化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经过系统培养后具备相关文化知识、视角转换、文化认同等丰富的沟通技巧,从而弥补跨文化移情研究的空白,为其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理念思路和实践模型。

2构建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教学新模式

2.1理论依据

移情是指通过情感的觉知而自身产生于他人的情感想接近的情感体。Bell在“Socialinvolvement”一文中曾指出移情是个多面体,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交际成分。在跨文化交际学中强调的正是移情的交际成分。

2.2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新模式

本研究根据Bell对移情能力的细化,尝试建构一种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新模式。本模式力图解决跨文化移情教学中重文化知识传授,轻移情态度和意识层面培养的倾向,并在跨文化教学中尝试构建学科渗透模式,进而在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同时,实现学以致用。

第一阶段集中在认知层,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测试等环节的重要作用。外语教师可以利用移情理论引导学生学习多元文化,体察东西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有意识地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和看待问题。首先,可以改革课程设置拓宽文化视域。传统课程设置以纯粹的语言技巧为中心,大量课时集中在着重语言点的讲解、语音语调的校正、复杂句型讲解以及学术写作能力培养上面。这些设置对于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技巧而言是必要的,但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外语文化教学的手段应多样化。课堂上应引进一些难度适中的外国电影、视频资料等,课外举办各种讲座来介绍他国文化,创设异域氛围来增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使学生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与社会生活中,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及价值观。此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与外教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的机会,不仅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直接获得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这种交流是最直观也是最有成效的跨文化交流,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异国文化,增强对世界文化的认同。

第二阶段注重情感成分,即通过开展中英文化对比教学和模拟训练,提高文化敏感性。戴炜栋指出,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而只有增强了文化敏感性和敏锐的跨文化感知能力,才能觉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体验、表达感情,并且能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从而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协调和沟通。通过中英文化对比进行文化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和内化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不断调整、适应而逐渐形成自觉语用移情的意识,培养文化敏感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观察和识别其中的文化差异,克服本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只有尊重不同文化,才能在认知基础上对他人的情感作出正确的反映和反馈,把自己投射到他人所处的境遇中去体验他人的情感,使不同文化顺利交流和沟通。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把自己既置于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之中使其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树立尊重、宽容和开放的跨文化心态以及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提高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

第三阶段是行为层面的移情能力培养,注重交际成分,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具体的应用。文化移情能力中的交际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不仅需要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也需要学习者课外积极主动的实践。教师可设计多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环节、练习活动以及课外跨文化交流活动。只有经常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才能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克服民族文化偏见,进行换位思维和文化移情。其措施包括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与征文等竞赛活动;开设英语广播、文化讲座与外国友人互联网聊天等,可使学生将所学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和巩固。然后,进行小组集体讨论,用英语表达观后感或各种体会,这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强了文化知识积累,还可设置文化交流情景,使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获得相关文化知识。同时,学院可以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外国旅游团做导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做讲座等。

3结语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的交际主体,达不到交际效果和交际目标。这一移情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丰富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新理念与操作模式,但其移情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能够审时度势,以正确的跨文化理论做指导,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启用合适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就能在一定时期内可持续地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壮麟.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1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