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修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8:49

文物保护修复篇1

关键词:青铜保护修复化学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94-02

我国几千年的青铜冶铸史,在冶铸技术上有着辉煌和独特的成就。青铜器主要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器物不管是传世品还是新发掘出土的,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破坏,形成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因此,保护好它们,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古人的创造智慧,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

由于青铜器成分、耐腐蚀性不同,腐蚀环境不同,所以它们的腐蚀情况和腐蚀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仅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各种颜色的腐蚀膜;有的铜质已完全矿化;有的腐蚀在其表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锈斑、锈块。有的锈蚀已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的腐蚀活动则十分活跃,正继续不断的发展。所以,文物的损坏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内因或外因其中之一,都可以实现文物保护的目的。

本文主要讨论控制内因对文物进行保护,并以出土青铜器为例,简述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进行保护的方法。

一、腐蚀产物检测

首先应采用仪器分析对锈蚀产物进行分析。目前应用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通过仪器的分析,可以得知青铜器表面的锈蚀有多种成分:黑色的氧化铜(Cuo)、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靛蓝色的硫化铜(CuS)、暗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灰白色的氯化亚铜(CuCl)、氯化铜(CuCl2)、绿色的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等。这些腐蚀矿化物,质地较为紧密,在青铜表面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称其为“无害锈”;而氯化亚铜(CuCl)、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锈蚀先产生于小孔或缝隙中,由局部逐渐蔓延,严重时可深入到铜体内部,器物体积膨胀,使铜体酥解,甚至造成器形严重改变和断裂。称其为“有害锈”或“粉状锈”[2]。

在青铜器的保护过程中,粉状锈的危害性在于其腐蚀会在青铜器体内反复进行,氯离子对青铜器的危害甚大,所以在处理文物之前对氯离子的定性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硝酸银检测法

氯化亚铜与水反应:2CuCl+H2oCu2o+2HCl

在酸性条件下加入硝酸银就会有白色沉淀生成:

Cl-+ag+agCl

2.乙醇检测法

氯化亚铜在乙醇溶液呈白色浑浊状,尤其是活性的氯化亚铜反应现象十分明显。而无水乙醇是文物保护中常用的有机试剂,对人体无毒无害,用此试剂检测简便易行,是检测氯离子的好办法。

3.吡啶检测法

氯化亚铜加入砒啶溶液中生成绿色固体:

CuCl+4C4H5nCu(C4H5n)4Cl(绿色固体)

二、腐蚀机理分析

青铜器有害锈的锈蚀机理较为复杂,在含有氯化物的潮湿环境中,青铜器中的铜发生氧化反应:

CuCu++e

当氧化反应产生的铜离子与环境中的氯离子相结合,金属表面就形成一层灰色的氯化亚铜,氯化亚铜和水反应,转化成红色的氧化亚铜(赤铜矿):

2CuCl+H2oCu2o+2HCl

金属表面周围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与Cu2o作用,使之转化为墨绿色的碱式碳酸铜:

Cu2o+o2+H2o+Co2CuCo3・Cu(oH)2・2H2o

由氯化亚铜反应而产生的氯离子反过来又影响铜器,使之继续发生锈蚀,这种锈蚀机理也可以解释青铜器腐蚀物的层状现象。由以上所述可以得知青铜文物有害锈的形成原因,对于出土青铜器来说,有害锈(氯化亚铜)的存在是器物继续锈蚀的内因,只要外界条件有利,它就会对器物造成损害,因而对于一般青铜器的保护修复,主要就是对氯化亚铜进行物理和化学的清除处理。

三、除锈保护方法

1.清洗除垢

青铜器长期埋藏在地下环境中,出土时表面附着有锈蚀产物和粘土矿物的混合物,土壤中含有酸、碱、盐等物质,遇到潮气就会腐蚀青铜器。出土青铜器可以先用毛笔或软毛刷去器物表面的浮土,还可以用8%―10%的醋酸作为松土剂,软化器物上的干硬泥土。醋酸既是缓蚀剂,又易挥发产生气体而起到松土的作用。

2.除锈

除去腐蚀产物有许多方法,如机械去锈法、还原去锈法、化学试剂去锈法、置换去除氯离子法等,其中有些方法去锈后文物的外观改变了,失去原来的特征。所以必须选用对严重的粉状锈去除有效、处理后对青铜器的颜色质感无明显影响的方法。

2.1利用索氏萃取器

索氏萃取器一般的化学实验室都有。将小件青铜器置于提取器中,用蒸馏水作萃取液,为了防止在萃取过程中发生锈蚀,可在氮气保护下进行。烧瓶中的水经加热后变为蒸汽上升,用冷凝器将蒸汽冷却,冷凝的蒸馏水则储存在索格利特管中,当储存的蒸馏水超出某一定量时,通过虹吸管让水回流到烧瓶中去,如此反复数次,用离子色谱仪或硝酸银法对回流到瓶中的水所含氯离子量进行定期测定,以确定清晰程度,直到除去氯离子为止。

2.2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法

将化学纯的碳酸钠(na2Co3)与碳酸氢钠(naHCo3)以等摩尔数混合后,溶解于蒸馏水中,一般配置成5%的溶液。浸泡处理前,先用手术刀去除表面的粉状锈,并用氨水刷洗干净。

在溶液中,na2Co3水解呈碱性:

Co32-+H2oHCo3-+oH-

在倍半碳酸钠浸泡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uCl(固)Cu++Cl-

2Cu+Cu+Cu2+

Cu2++Co32-CuCo3(固)

对于大件青铜器来讲,浸泡法处理费用较为昂贵,可以采用脱脂棉蘸5%倍半碳酸钠溶液或用5%倍半碳酸钠浸渍过的纸浆敷到有“青铜病”的地方。这种方法很平稳,但费时很长,有时需1-2年时间才完成一件器物的去锈。此外,由于将CuCl转化成CuCo3,加之其它一些铜盐也转化成难溶的CuCo3,使处理后的器物色调较处理前加深加绿。

2.3氧化银局部封闭法

当青铜器有害锈尚未蔓延开来,仅仅是些斑点时,可用细钢针或手术刀将锈斑剔除掉,剔除范围可以稍大于粉状锈的范围,特别要将产生“青铜病”的有害锈(灰白色蜡状物)清除干净,直至看出新鲜的青铜为止。然后用丙酮溶液擦洗孔穴,待干燥后把氧化银粉末用乙醇或异丙醇调成糊状,仔细擦入孔穴内,再把此器物置于饱和的水蒸气中或潮湿环境中存放一昼夜,让氧化银和氯化亚铜充分作用成膜,同时也可用以检验封闭程度,若又发现新的绿色斑点,可重复操作,直至在饱和水蒸气中放置一昼夜后不再有新的绿色斑点产生为止。其化学反应为:

ag2o+2CuCl2agCl+Cu2o

用ag2o保护处理的斑点,外观呈棕褐色,与青铜器的其它锈蚀也能和谐一致,但不宜处理大面积的有害锈。

3.缓蚀

苯骈三氮唑是一种有效的青铜缓蚀剂,简写为Bta,它是白色或奶油色的粉末结晶,能溶解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它可与铜及铜合金形成不溶于水和部分有机溶剂的透明覆盖膜,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其原理是苯骈三氮唑与青铜器中的铜交替结合,形成类似金属配合物,并且很像高聚物的线状结构形式,从而有效地阻断金属铜与各种腐蚀介质的接触,起到保护的作用。

3.1浸泡法:

将器物浸泡在1.5%的Bta、三氯乙烷溶液中,水浴加热至50℃,持续10-15分钟,使其充分反应后取出干燥。

3.2涂刷法:

如果器物强度不高,内部酥解,则不宜浸泡,可用毛刷涂刷1.5%的Bta处理,同时用红外灯光照射,使之反应充分,然后干燥。

4.封护

为了增强青铜器本体对大气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抵御能力,采用保护剂对其表面作封护处理,其目的是创建一个连续的膜,并与外界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平衡,用以阻止可能出现的新的腐蚀,形成保护屏障。现在常用的封护剂有:

4.1B72

丙烯酸树脂(paraloidB72)是目前常用的表面封护剂,采用1.5%的B72丙酮溶液涂刷器物表面,可以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起到与外界隔绝的作用。

4.2微晶蜡

微晶蜡是石油衍生物产品,熔点比天然蜡高很多,防水性好。涂抹在器物表面,有助于减缓大气污染等自然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四、小结

去除青铜器有害锈的方法和试剂很多,由于各地出土器物的质地不同,加之藏品保存环境的差异,对于被处理的青铜器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应依照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使用。不当的化学处理,常常会对青铜器表面长期形成的薄而致密的氧化物和金属矿化物等皮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要尽量采用较温和的对皮壳不起破坏作用的化学方法处理,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对青铜器做去锈处理时,修复者应有很高的自觉性和很强的责任感,因为使用的每一种化学试剂都会对青铜器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要随时注意所发生的变化,避免在去除铜锈时对青铜文物造成新的损害。对每一件要修复的青铜器,应建立健全保护档案,便于随时考察保护处理的效果,同时为该青铜器以后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这体现了保护原则中保证文物真实性的原则。

此外,从技术、青铜器的微观结构以及考古意义方面不可能彻底清除造成青铜器腐蚀的氯离子,而任何封闭手段也仅起到相对的缓蚀作用。因此,对腐蚀青铜器保护的最有效方法应从研究和控制腐蚀环境入手,这就是保护原则中的最小干预原则。

参考文献

文物保护修复篇2

本文修复的蔡侯产戈出土于六安市城西窑厂5号墓。根据出土的青铜器推测该墓为战国早期楚墓。该墓为一椁两棺,一人殉葬。随葬器物中,青铜器数量较多,特别是有错金铭文的蔡侯产戈,是六安市发掘的200多座楚墓中不多见的。

蔡侯产戈铭中的蔡侯产,即蔡声侯,公元前471年即位。蔡先祖为避楚就吴,将都城由上蔡迁往新蔡,再迁下蔡,与六地为邻。越灭吴后,六地复归楚。蔡公开与越结盟,暗结好于楚。蔡侯产戈制作精美,铭文错金,可能属睦邻间往来的贵重礼品。

一、文物完残情况及保护方案制定

蔡侯产戈,宽援略扬,中脊起梭,锋尖,下阑,三长方形穿。长方形内上二穿,中部为长方形,近端部为圆穿,二穿问及周围两面饰鸟纹,内与援连接处残断,援缺损1.2厘米。戈通长21.6厘米,援长14.6厘米,援宽0.8厘米,胡长13.5厘米。胡上有错金铭文两行,为“蔡侯产之用戈”六字。字体与寿县蔡侯墓蔡器铭文相同,而与淮南市出土的蔡侯产剑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蔡侯产戈的鸟篆体有别。“蔡”字金丝起翘,“戈”字金丝缺失一笔。

文物修复首先应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其次在修复材料的选择上应尽量减少修复材料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修复保护全过程应遵循可逆性、可识别性和兼容性。为了更好地保存蔡侯产戈的文物价值,我们采用传统修复工艺,对六安市城西窑厂5号墓出土的蔡侯产戈进行了保护修复。

此件器物铸造水平很高,制作工艺精湛,没有使用过的痕迹,残断处茬口吻合,青铜基体保存状况良好。由于断面过于窄小,如果采用粘接的方法,容易产生粘接不牢的现象,粘接处有重新断裂的可能,所以不宜使用粘接修复方法。按照此件蔡侯产戈残损的特点及修复要求,决定采用低熔点的锡焊方法进行修复,此种方法可使此件器物修复后更加安全、结实、牢固。

二、清理断面、补配、焊接

在修复工作中应仔细做好每一项工作,对文物轻拿轻放,避免造成再次损坏。此件蔡侯产戈的胡上有错金铭文,在进行修复前将其铭文处遮挡封护,以免在操作过程中对错金铭文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断面处的清理用手术刀或刻刀将折断处的氧化层及锈蚀小心剔除,用无水酒精反复擦洗除污。清除干净后在戈“内”的两面进行对角锉口,因戈的断口较吻合,不宜采用机械打磨的方法,因而选择手工锉口的方法,达到对文物的最小干预。在断面茬口“援”的一侧,也采用与“内”的锉口相对应的位置进行手工锉口,之后就可以使茬口吻合进行焊接。根据器物特点,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烙铁,烙铁不宜过小或过大,否则会因温度过低或过高,形成虚焊或损伤文物。这件戈铜质较好,断面有一定的厚度,最后决定使用150瓦电烙铁进行焊接,使焊接达到满意的效果。“援”缺损1.2厘米用相应厚度的铜板进行补配,采用点焊的方法焊接,以减少对文物本身的伤害。残破的“穿”缺损的地方较小,如锉口焊接必将增大创面,且效果不理想,遂采用青铜粉末加胶调和进行粘接,待牢固后用锉刀修整成型。至此,此戈的残损复原工作已大致完成,之后用无水酒精对焊接面逐一清洗,洗去焊接时遗留下的焊锡膏,避免焊油对文物产生危害。

三、对错金的处理

蔡侯产戈“胡”的一侧有六字错金铭文“蔡侯产之用戈”。“戈”字金丝起翘,经仔细观察疑为錾刻处锈蚀隆起导致金丝脱位,如不加以处理,一旦断落,其损失将难以弥补。处理时用灸针(选择灸针是因其细软且有弹性,清理时不会使器物产生硬伤)对錾刻处进行除锈清理,操作要小心避开金丝,以免失误造成金丝折断。清理干净后,用针筒注射纯净水反复冲洗污迹,晾干后进行金丝复位,轻压金丝嵌进刻痕,在金丝末端辅以液体胶水加固。“戈”字缺失一笔未加修饰,是因为此件文物出土时这一笔就已缺失,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器物原状的保护原则,不作处理,以免画蛇添足。

四、补腻、作旧

焊接、补配完后,残损的器物基本恢复原型,但要再现其古朴的风格,还需对焊接、补配部位进行作旧处理。作旧前,由于器物焊接部位不平整或有缝隙,影响作旧效果,因而对修复处理过的部位还需进行补腻打磨。具体操作是用稀释的清漆放入颜色相近的矿物颜料及滑石粉调成腻子,用刻刀在焊接、补配处将腻子均匀填平。待固化后,用不同标号的砂纸轻轻打磨清除,此工序需反复几次,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文物保护修复篇3

【关键词】文物修复;理念;青铜器

前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同样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给后代人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后代人对于文物的保护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不同的损坏,所以文物修复工作也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本文结合国外文物修复理念,对文物修复的科学理念和技术支持进行分析,并提出文物修复的相应措施。

一、中外文物修复理念差异

欧洲较为成熟的文物理念开始于20世纪初,意大利的布兰迪在《文物修复理论》中提出可逆性、可辨识性、最小干预等文物修复理念,这些理念成为欧洲国家文物修复的基本理论基础。而在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中提出了文物修复的范围,中指出在进行文物修复时要与原文物形成区别,也要有现代的标记。在进行文物修复过程中,都必须对古迹进行考古和必要的历史研究。文物的残缺部分需要与文物保持和谐,同时也要与原文物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需要对这一区别进行控制,尽量将区别保持在最小程度。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的文物修复一般都采用“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修复理念。也就是在文物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尽量恢复文物的原貌。中外文物修复理念哪一种更能在文物保护中起到优秀的效果,需要在文物修复的实践中进行检验。

二、进行文物修复所需要的科学理念和技术支持

由于国内外的文物修复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时,文物修复工作者一般是根据自身对文物修复理念的认识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的。但是由于不同文物修复工作者对文物修复理念的不同理解,那么文物修复程度就会产生差异。本文以青铜器文物的保护为例,对文物修复问题进行分析。

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窑藏、墓葬、遗址。这三种情况下的青铜器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透气度以及酸碱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青铜器的腐蚀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是出土的青铜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面存在着颜色不同的腐蚀物,大部分的青铜器腐蚀较为严重,而也有保存较好的。根据所存在的环境情况,可以将青铜器分为水坑和土坑两种。处于水坑中的青铜器由于处在缺氧和二氧化碳的埋藏坏境中,青铜器的保存状况较好。土坑青铜器大多出土于山东、河南以及陕西等地区,在这些地方出土的青铜器表面覆盖这厚重的皮壳,对于这类青铜器表面的物质并不需要进行干预,只需要进行防腐工作就可以。也存在一些青铜器在出土和埋葬过程中受到挤压而导致变形或者发生破碎,对于这类青铜器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较为困难,也是修复工作需要攻克的难题。

对于文物修复工作者来说,只有充分认识到文物出土时的不同情况,并能根据不同环境下出土的文物进行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才能跟好的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进行文物修复前,最好利用仪器进行检测,利用X射线、电镜微观扫描以及金相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文物信息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详细的信息,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中,既需要修复理念也需要技术的支持,才能更好的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三、针对文物特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因病施治

文物具有两大功能,分别是研究和教育功能,对于文物来说,无论是修复好的,还是没有修复好的,都具有这两类功能。文物的保护与修复过程,本身就是对文物的研究过程,但是由于文物的不同情况,要想使一件损坏腐蚀的文物实现研究和教育功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利用某种固定方法可以解决的。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时,要根据文物的损害程度、腐蚀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文物的修复,也就是说在进行文物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工作者需要根据文物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和方法。在进行文物修复过程中,是根据文物的特征来决定文物的修复方案,而不是套用某一套标准,只有最适合文物特点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文物修复方法。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对于文物的修复,既要遵循文物修复理念中的“恢复原貌”、“可识别性”、“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也要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灵活的采取各种方法。这主要是因为文物修复的原则性是死的,但是不同文物质地不同,破损程度也不同,需要修复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面对不同的文物,需要利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论进行文物修复工作。

(三)不能以唯美为标准

现代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过程中总会不自觉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文物,所以在进行文物工作时,往往会使保留有历史特色的东西消失,这些并不符合“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同时文物修复工作者更不应该为了追求审美而导致文物价值的损害。文物保护的真正目的是全面、真是的保存和延续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同时文物也是靠这些信息来表现它的价值的。

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以及接受的教育不同而导致的。比如在唐朝人们崇尚以胖为美,所以在唐朝的绘画作品中,大多为胖美人;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崇尚以瘦为美,因此在广告、影视作品中大多为瘦美人。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在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时,不能以自身的主观因素来改变文物本身表达的观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表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才能更好保护好文物。

四、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文物修复工作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文物修复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中,要吸取国外文物修复理念的精华,根据文物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再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也就是说在进行文物修复过程中要做到对文物的全面科学的研究,要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的使文物恢复原貌,既能在满足美感的同时也要与文物修复理念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将文物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保护好它应有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罗武干,秦颖,黄凤春等.湖北省出土的若干青铜器锈蚀产物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7.

文物保护修复篇4

[关键词]博物馆;彩陶文物;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66-03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是我国最大的以展示彩陶文物为主的专题性省级博物馆,主要承担柳湾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以及出土文物的就地保护、展出任务。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馆藏彩陶九成以上来自于柳湾遗址。柳湾遗址由墓群和生活遗址两部分组成,综合其特点统称为遗址。柳湾墓群是我国黄河上游考古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群,距今约有4600年的历史。1974~1980年由原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联合发掘,共清理出四种文化类型的墓葬1730座,其中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葬265座,马厂类型1041座,齐家文化419座,辛店文化5座。出土文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共计37925件,仅精美的彩陶近2万件,是研究甘青地区原始社会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社会的重要资料。生活遗址位于湟水北岸的二级台地,是与墓群相对应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彩陶博物馆建设区的遗址部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出土陶器以生活器具为主,器形有纺轮、碗、杯、罐等。遗址中夹砂陶占2/3以上。泥质陶陶比重较大,多红衣黑彩,有极少量的黑红双彩陶片,器形以双耳彩陶罐(盆)和彩陶壶为主。

柳湾遗址出土4万多件文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彩陶器物,如人像彩陶壶、彩陶靴、人头像壶、提梁罐、^面罐等,是我国远古彩陶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这些彩陶器物以多样的造型、繁缛的纹饰、精美的构图、精湛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充分展示了我国西部原始社会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艺术价值极高。

一、彩陶文物保存现状与病害分析

(一)彩陶文物保存现状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建成于2004年,为二层混凝土建筑。其库房位于建筑右侧,总一层,库房墙壁为建筑外墙,墙壁无保温层。建筑物四周相当开阔,文物库房保存条件较差,无温湿度控制设备。柳湾虽位于我国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但四季干燥,文物存放环境昼夜温差大,不利于文物保存。文物柜架为木质框架结构,为上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后制作。库房文物存放密度大,多数文物柜架隔板已变形。库房墙面原留有窗户,后封闭,仅余50厘米见方的排气孔。库房采用白炽灯照明,含红外线,不利于彩绘类文物保存。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展厅为圆形中央挑高二层建筑,展厅围绕中央大厅分布于建筑边缘,展厅外墙即为建筑物外墙,墙面无保温层。文物陈列于小型通柜及中心柜中,展柜大部分为新开展时就地制作的木工板柜,少部分是近年的标准柜,密封性较好。文物柜内照明有节能灯及光纤照明两种,大部分展柜采用的是节能灯照明,灯具无灯罩或光栅隔板。展厅无温湿度控制设备,文物陈列大环境昼夜温差大。

(二)彩陶文物病害分析

由于发掘时间久远,彩陶等文物出土已将近40年,加之馆藏条件有限,近年来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自然损坏。通过对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馆藏陶器详细病害进行调查,发现馆藏彩陶的主要病害有:当时的粘接胶体失效、补全材料劣化、胎体酥粉、表面盐析、表面脱落、碎裂、降尘污染、缺失、其他污染物等问题。

二、保护依据及保护流程

为了防止彩陶等文物的持续劣化,参照国内对陶制彩绘文物的保护技术及措施,大体保护思路如下: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可持续保护原则”、“协调及可辨识原则”的思路,按照“使用的所有材料及工艺必须经过试验和研究,证明对文物古迹是有效的、基本无害的”要求,总体保护流程如下:前期调查分析检测前期试验具体文物保护修复整理档案改善保存环境。

三、对保护修复彩陶文物的分析检测方法

多光谱调查:利用多光谱技术对所有涉及的文物进行多光谱普查。运用红外、紫外、可见光三种光源对文物表面层进行分析,主要针对表面有彩绘类文物。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荧光是一种无损伤分析法,可以测定出样品中的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分析范围广。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对方案内部分文物进行成分分析及污染成分分析。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在文物本体结构、污染物结构分析上有特殊功用。实验采用XRD对文物表面彩绘、表面污染物、析出物进行结构分析,研究结构状态,进而为文物修复方案给出指导意见。

离子色谱分析(iC):离子色谱分析能高效地分析出溶液中阴阳离子种类、浓度。本次修复中采用iC分析部分文物本体、表面污染物、表面析出物中可溶盐的情况,指导保护修复工作。

显微分析:显微技术在文物病害调查、病害原因分析、保护修复实施等方面均有用途,此项技术贯穿于保护修复的全过程之中。

色差计分析:色差计是一种简单的颜色偏差测试仪器,即制作一块模拟与人眼感色灵敏度相当的分光特性的滤光片,用它对样板进行测光,关键是设计这种感光器的分光灵敏度特性,并能在某种光源下通过电脑软件测定并显示出色差值。在具体的修复中采用色差计分析记录保护修复中清洗、加固、封护等工艺对文物表面色彩的影响及变化。

四、保护修复方法

(一)污染物保护修复方法

根据对文物病害的调查分析,此次修复的彩陶文物的主要污染物有降尘、油污、钙化泥土、析出物及生物污染。根据污染物情况,采用如下方法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

清扫:使用羊毛软刷对文物进行清扫。主要针对一般降尘、松软泥污及文物表面微生物污染。

高纯水清洗:使用二级或二级以上高纯水对污染物进行软化,之后使用棉签将污染物揩拭掉。如果器物情况较好且污染物面积较大时,可将文物整体浸入高纯水中浸泡。使用此方法需注意观察文物表面状况,以不影响文物本体强度为原则。如果文物本体出现裂隙及酥粉情况时,需慎用。同时,文物处理完后必须进行及时烘干。

化学清洗:主要针对彩陶表面硬结泥土及钙化物,使用eDta二钠盐及六偏磷酸钠等螯合剂软化表面硬壳后,使用竹签剔除表面硬结物。使用过化学试剂的文物表面,需立即使用去离子水进行充分中和清洗。如遇较难清除的硬质物,可根据分析检测情况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敷于清洗对象上离子交换清洗。

激光清洗:激光清洗法主要针对高纯水难以软化的油污污染。由于激光的清洗原理是使受激光照射的局部区域产生高温后燃烧,所以修复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烟尘颗粒,必须在有吸尘设备的条件下进行。

(二)胎体脱盐

去离子水浸泡:针对胎体强度较高,无裂纹,表面层强度较高的彩陶,可采用去离子水浸泡的方法进行脱盐。脱盐过程中要不断检测水中离子浓度,当离子浓度趋于稳定时更换浸泡液。脱盐过程要多次进行,至少要进行到液体中离子浓度低于20毫克/升。脱盐后的文物要阴干或使用干燥箱低温干燥,不可曝晒于阳光下。

纸浆敷涂脱盐:对于胎体脆弱,表面粉化严重,表层片状脱落的彩陶不适于直接浸泡脱盐,则可采用纸浆敷涂脱盐。纸浆需用去离子水进行充分洗涤,文物表面宜采用粗纤维大空隙纸做为隔离。脱盐效果要通过测量纸浆中的离子浓度进行评估,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粘接失效部分保护修复方法

根据分析,柳湾墓地发掘出土的碎裂彩陶器使用的是热塑性丁苯橡胶粘合剂(即SBS粘合剂),这是一种单组份万能胶,具有使用方便、粘接强度适中、固化时间短的优点,20世纪80年代大量使用于考古发掘工地。但其老化时间一般在30~50年,如果保存环境条件较差,可能老化时间更短。为预防文物损坏,对于存在胶体老化威胁的文物应进行再处理。

修复时,首先使用低温低风量热风枪加热接缝处,待粘接材料软化后分离粘接面。之后使用有机溶剂配合机械方法清理干净裂缝粘接面,待粘接面完全清理干净并干燥后可进行粘接。

(四)裂隙、断裂面保护修复方法

根据裂隙及断裂面的情况,采用如下方法进行保护修复:若断裂面附近胎体脆弱,可适当使用低浓度加固材料进行加固处理。对于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贯穿性裂纹(即断裂)的裂隙,采用低浓度丙烯酸树脂丙酮溶液进行局部加固。使用双组份环氧树脂或10%~20%丙烯酸树脂丙酮溶液作为粘接剂粘接断裂面。

(五)缺失部分的保护修复

采用石膏对文物缺失处进行补全处理。考虑到石膏产生易老化、硫化现象,补全材料中应加入适当聚醋酸乙烯乳液或丙烯酸乳液,但加入量不宜过大,视缺失处受力情况而定。对于需要展出的文物可使用水彩颜料进行适当全色处理,遵守远观补全处与彩陶的整体色彩协调,近观可辨识的原则,以便于日后的效果观察。

(六)加固、封护方法

根据目前国内彩陶器保护处理的技术方法研究,此次的修复保护主要采用B72作为加固、封护材料进行保护处理。具体采用2%B72酒精溶液软毛刷涂刷的方法进行加固,加固分少量、多次进行。局部强度极弱可适当提高溶液浓度,但不宜超过5%。

(七)局部处理实验及修复后的效果

分别使用前面提到的几种表面附着物清理方法进行局部清理实验:如采用羊毛软刷清理,去离子水清理和六偏磷酸钠溶液软化泥土后、再使用去离子水清理等方法针对不同彩陶表面污染物均有一定的效果,且对文物表面无损伤。

五、可能的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彩陶类文物修复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修复人员的技术操作、修复试剂的选择使用等,应分别予以规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有其时代局限性,因此,任何一次保护修复所遴选的技术不能保证始终具有先进性;由于文物个体的差异,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将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实施方案操作人员素质差异,保护修复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在修复方案制定前要针对不同的病害情况进行详细的前期试验,同时在实施修复操作前首先要对修复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以求规避风险。此外,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如下风险:

(一)清理过程中表面层的进一步剥落

文物在保护修复时,对于脆弱的表面层必须提前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后的器物在机械剔除表面污染物时仍可能造成片状脱落,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停止清理工作,回贴、加固脱落彩绘层,在之后的清理中由脱落处向外清理,并留有1毫米左右的缓冲地区。

(二)文物修复过程中出现文物真伪问题

由于文物表面存在大量污染物时文物的鉴定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当表面污染物去除后,伪造痕迹就会凸显出来。当文物修复过程中出现这种问题时必须立即停止工作,聘请相关专家进行鉴定。如果确定为赝品,便不再继续修复工作。

(三)清理后的文物缺少了文物的沧桑感

文物表面存在的污染物通常会给观赏者一种文物的沧桑感,使文物显得厚重。当这些表面附着物去除后,往往这些厚重感也会一并消失。这种问题在彩绘陶器上尤为明显。在修复保护中,对于上述问题必须及时与文物收藏机构进行沟通,在不影响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六、修复后的保存环境要求

对于完成保护修复后的陶器,无论是库房保存还是展厅陈列,均需对保存环境进行控制,基本控制要求如下:第一,温度:20±2℃,相对湿度:40%~50%,照度:不大于50勒;第二,保存在稳定、清洁的环境中,并确保照明光源中不含紫外、红外线;第三,对出现结晶盐的器物要及时进行保存环境调查及改善,防止长时间结晶物析出,导致陶器胎体酥粉。

七、保存环境改善

对馆藏彩陶进行预防性保护,使文物具有良好的保存与陈列环境,能够长期安全保管与展示是其目的,也是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单位的根本。根据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文物保存现状,建议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保存环境改善工作:

其一,文物库房共4个,其大小不一,合计面积约400平方米,添加2匹以上空调10个,除湿机4台,同时为以上设备架设专用电路。

其二,改善文物陈列小环境,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实际存放文物展厅面积约150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400米,展柜内高1.5米,宽0.6米,展柜内总容积约360立方米。可采用日本产的oK-1型调湿吸附剂及有害气体吸附材料对陈列环境进行改善。根据调湿材料的调节能力,每立方米需使用1千克调节材料。

其三,文物囊匣制作:陶质文物为多孔类文物,容易受环境温湿度影响,文物表面一旦附着其他污染物就极难去除,建议使用密闭透气文物囊盒进行收纳存放,可采用文物保存专用无酸纸板为已完成修复的彩陶文物制作专用纸质囊匣保护。

[参考文献]

[1]奚三彩,欧阳摩一.陶瓷砖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贾文熙,贾汀.文物修复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3]毛晓沪.古陶瓷修[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文物保护修复篇5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及其内涵认识的日趋成熟,随着国家文物法的修订颁布,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和一致重视。

中国古建筑以其物质的建筑材料,特定的然环境和多民族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独立于世界之林,被称之为木结构体系的东方建筑(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的代表,有着鲜明的特色。它的保护与维修,也必然是要根据它本身的特色来进行。[1]

修缮古建筑的目的,既要以科学技术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更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而后者尤为重要。如果因为修缮工作而损害了它原有的价值的话,那么这一维修工程就毫无意义。[2]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准则》、《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简称威尼图1曹氏大宗祠正立面斯)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修旧如旧”的原则。《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准则》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显示出自己的鲜明特点,对文物建筑的修复程序做了细致的规定。《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第十条规定:当传统技术被证明为不适用时,可采用任何经科学数据和经验证明为有效的现代建筑及保护技术来加固古迹。第十二条规定: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须区别于原作,以使修复不歪曲其艺术或历史见证,即“可识别性”原则。

1工程概况

曹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曹边村窖北坊1巷6号,曹氏大宗祠又称为南雄祖祠,始建于明初,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重建,至今370多年历史;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基本保存原建筑物风格(见图1)。

该宗祠占地484平方米,通高7.76米、宽12.7米、深38.4米。宗祠坐南向北,面阔三间、深三进,灰塑龙船脊,硬山顶建筑。宗祠装饰古朴典雅,对研究珠江三角洲宗祠建筑具有重要价值。宗祠内至今保存的“永代流传”碑,对研究当地曹姓族人自南雄珠玑巷南迁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曹氏大宗祠1994年被南海市人民政府列为南海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曹氏大宗祠结构基本保存完整,但台基部分错位、下沉,柱部分歪闪、劈裂、虫蛀,瓦屋顶存在不同程度漏水,檐墙、隔断墙、封檐墙、山墙墙体出现不同程度倾斜、闪裂。为保护这一历史古迹,省、市、区政府及曹边村、曹氏宗亲共同出资对宗祠进行维修。

2创新技术与应用

曹氏大宗祠修复工程中的技术创新是在总结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实体应用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共性问题,包括古建筑屋脊保护技术、大面积变形墙体修复技术、古建筑大木构件原位除虫防腐新技术、古建筑旧青砖回弹测强曲线应用技术等,进行了研究和工程应用。

2.1古建筑屋脊保护技术文物古建筑屋面经常要进行揭顶维修、更换檩椽。屋脊上有各种材料、各种形态、各种图案、各种色彩的艺术装饰,极具文物价值,需要进行重点保护。目前屋面修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对屋脊脊饰全部拆除后重新制作安装;二是对屋脊进行分割拆卸处理,待屋面其它环节修复完成后再进行重新拼装。

上述两种方法均未能满足文物保护工程“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为达到古建筑屋脊“完整保护”目标,通过对各类型屋盖体系受力机理进行分析,采取了屋脊整体吊升的方法对屋脊进行整体保护。当屋脊吊升后,屋面与屋脊处于分离状态,屋面修复完成后,屋脊下降复位,而不会对脊饰造成损伤(见图2)。

2.2组合钢管矫正墙体技术当文物古建筑墙体大面积出现倾斜、歪闪、扭曲、鼓涨等变形的情况,通常的做法是拆除墙体编号重砌。由于古建筑墙体经常有砖雕、彩画和灰塑等艺术构件,加上墙体本身也属于保护对象,因此对古建筑拆除墙体重砌,对文物古建筑文物价值造成很大损害。

本工程通过分析和试验,提出和应用了组合钢管矫正墙体技术,在墙体一侧设置组合钢管垂直限位支撑系统,用以确立墙体的垂直基准面,控制墙体的水平位移;在墙体的另一侧搭设组合钢管支顶系统,通过支顶系统对墙体施加作用力,使墙体产生水平位移,在不拆除墙体的前提下,对变形墙体进行了矫正(见图3)。

2.3古建筑大木构件原位除虫防腐技术在文物古建筑的维修过程中,大木构件中部被蛀空,但外部还完整时,可采用不饱和聚脂树脂灌浆加固方法,按《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进行加固。在灌浆加固前,必须对虫蛀构件进行除虫防腐处理,目前的做法:维修时若是落架的,可采用浸渍法、加压注入法防虫进行处理,若是不落架,只能采用涂刷法或喷雾法进行防虫处理。但刷涂法及喷雾法效果很差,为木构件留下安全隐患。本工程应用了古建筑大木构件原位防虫的新方法,在不落架的情况下,向木构件内部灌满水溶性药剂杀蛀剂进行浸渍;同时在外表面采用刷涂法及喷雾法处理,防腐质量效果良好。

2.4古建筑旧青砖回弹测强曲线应用技术文物古建筑修缮的设计施工都需要对建筑物本体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鉴定作为依据,课题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回弹仪评定烧结普通砖强度等级的方法》(JC/t796-1999)中对回弹仪评定烧结普通砖强度等级的仪器设备、试样、试验步骤、结果计算与评定等规定。对珠三角地区古建筑旧青砖进行检测、计算与评定,建立了该地区古建筑旧青砖回弹测强曲线。在本工程结构现场无损检测中,应用了古建筑旧青砖回弹测强曲线,为古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数据。

3工程效果

本工程通过应用多项修复创新技术,有效消除了古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维修中既减少了对建筑不必要的扰动,又保持了该建筑完整和健康的状态,恢复宗祠完好、古朴的历史建筑原貌,使宗祠具有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得到全面完整的保护。工程竣工被评定为广东省文物修缮优秀工程和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古建筑修缮科技示范工程(见图4)。

文物保护修复篇6

关键词:油画修复;行业发展

1国内外油画修复技术发展水平综述

早期人们对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的认识有限,有些油画修复的技术和措施,在今天看起来非常原始和不可思议。比如一直到20世纪初,很多博物馆仍然使用水和肥皂来擦洗油画,将油画浸入亚麻油中,或用黄油、猪油、工业用机油、啤酒、凡士林等作为调料涂抹画面,以图恢复失去的色彩。但如果没有前辈修复工作者几百年来不断的努力,很多早期的油画名作很难流传至今。

二次大战期间,大量油画作品流入美国,同时一大批有经验的修复工作者也移居美国,使美国的艺术品修复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科学仪器的应用,人们通过化学分析和借助新的观察手段如显微、X光、紫外线、红外线及其摄影,对油画的物质和化学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专门的设备和工具,如50年代产生的热真空工作台,使传统的衬托和整形工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70年代比法胶的普及和运用,代表了新一轮的材料革新。油画修复在近20年里,成为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行业。

正如广东美术馆,2004年引进了高科技油画修复设备――热真空工作台,对整个油画修复帮助甚大。热真空工作台是从美国博物馆服务公司引进,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热和抽真空的原理来加压加热,黏合托画布料,对基底画布及颜料层起到加固的作用,修复颜料层的龟裂、脱落等现象。在加固和修复龟裂、起泡、脱落油画的颜料层,热真空工作台首先会在画的背面涂上黏合剂,画面朝上,平放在已经铺了一层硅胶膜的热真空工作台上,再罩上一层硅胶膜,用胶带将硅胶膜的四周粘住,形成密封的环境,在硅胶膜的四周剪开四个一厘米见方的气孔,通过带有吸盘的抽气软管把里面抽成真空,这样,就会对画面产生压力,压紧颜料层。然后,加热工作台,使工作台的温度逐渐达到黏合剂的熔融温度,这样已经涂好的黏合剂就会溶融软化慢慢从画的背面渗透到画面颜料层之中,当工作台的表面温度达到黏合剂的熔融温度时停止加热,然后等温度逐渐降下来达到室温水平,降温的同时压力还是要保持着,待降温过程结束以后松动的颜料层就重新黏合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相比较传统的修复手段,热真空工作台的加压和加热都是可以控制的。油画的笔触有厚有薄,如果通过其他非抽真空的方法来压,受力就会不均匀,通过硅胶膜抽真空覆压,各个点的压力基本上是平衡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画面的情况:黏剂的渗透情况,压力是否影响到笔触等等。

2国外油画修复行业的发展模式

国外,油画修复发展完善。据了解,国际和地区专业协会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国际历史文化艺术保护学会,包括在瑞典、法国、荷兰、希腊、奥地利、西班牙和日本的分会,拥有会员3500多名。其中从事油画修复专业的个人和机构,超过800个。美国历史文化艺术保护学会,拥有3100多名会员,其中从事油画修复专业的个人会员700多人,专业机构会员50多人。全美国个人、博物馆、画廊和艺术院校的油画修复工作室500多个(仅纽约一地就有60多个),其中拥有4~10名以上修复人员的大型工作室40多个。每年待修油画4万多幅。提供油画修复专业课程并授予学位的高等院校4所。每年由各种专业协会和机构主办的短期课程、训练班和研讨会300余次,参加人次6000以上。在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瑞典、芬兰等有很长油画创作历史的国家,不仅有众多高水平的油画修复师,还有专门的油画修复委员会,为油画制定和实施最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修复步骤,建立最细致的修复档案。像在列宾美术学院的教学方面,保存修复专业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一类是学习油画出身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倾向于具体的修复工作;一类是学习艺术史的学生,将来更侧重从事理论性的研究工作;还有一类也是目前学习人数最多的一类,即学习化学出身的,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使得他们在技术检测、材料检测方面有一定优势。虽然方向明确,但在教育上并不是割裂式教学,还是基于整个学科进行综合教育,各有侧重。

3国内油画修复的发展现状

中国没有一个行业标准,无论是油画修复专业的建设、油画修复市场的秩序,还是油画修复的标准建立,国内和国际都不接轨。油画保存与修复的教育在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

与欧美国家相比,油画在中国的历史较短,因而还未有修复油画的传统。老一代油画家的作品(大多作于辛亥革命至30年代间),由于年代久远和长期缺乏适当的维护,状况都很差,有些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些作品100%都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和抢救。而建国以来直至后期的油画,由于所用材料质量不佳,大部分都已有损坏的现象,如不即时采取保护和修复的措施,其寿命恐怕会更短。此外在展览和运输过程中遭到损坏的新旧油画也有相当的数量。

油画修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一些外国专家被请到国内讲课,并对一些油画进行了修复。但从外国请专家来修复个别作品不是长远之计,除了费用大以外,国内缺乏专门的设施和设备,这必定会影响到修复的质量。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修复工作室和培养自己的修复人员。专家授课只有在具备人才培训计划和机制的情况下,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中国发展油画修复事业的首要任务。国家文化和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门应作出长期的规划和投资,建立系统化培养人才的机制,同时还要建立设备材料的开发和供应机制,建立包括科学家在内的专业研究机构,并组织固定和经常的对内对外交流。

已故名家作品的价值不断提高,艺术家人数和作品的不断增加,决定了对保护和修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这是一种长期的趋势。当今中国油画家的绝对人数可能多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每天制作出来的油画也多,油画的保护和修复将成为一项永久性的工作。考虑到每一幅油画或迟或早都会老化;考虑到现代油画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材料组合,将来需要不断地开发新的修复材料和新的修复方法来处理;考虑到修复一幅油画所费的人力和时间往往与制作一幅油画相差无几;考虑到培养一位有经验的修复人员需要多年的时间等情况,从现在起就作出全面的规划和投入,绝不算为时过早。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油画修复迫在眉睫。国内主要有经营修复行业的北京贝罗修复科技公司,上海油雕院,而国内修复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香港艺术馆。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院、广东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少数几家美术类机构有油画修复工作室,并且人员少,设备也不齐全。而目前似乎只有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有油画修复专业,但是目前整个教育系统还非常不完善,这方面国外可借鉴之处非常多。近年来,油画修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一些外国专家被请到国内讲课,并对一些油画进行了修复。但从外国请专家来修复个别作品不是长远之计,除了费用大以外,国内缺乏专门的设施和设备,这必定会影响到修复的质量。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修复工作室和培养自己的修复人员。专家授课只有在具备人才培训计划和机制的情况下,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4国家大力扶持油画修复行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多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分别在1982年11月19日、1991年6月29日、2002年10月28日、2007年12月29日、2012年09月1日、2013年07月

1日和2014年03月15日对保护法进行了修订。这体现了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在油画行业越来越兴旺的这个时代,油画修复自然也成为了重点发展的项目。

2009年12月15日至17日,“中国・绘画作品(油画)修复与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广州美院美术馆举行。研讨会的组织和主持者、广州美院美术馆馆长王见教授表示:不仅仅是油画,中国很多艺术品门类都面临着很现实和紧迫的修复保护问题。但在目前,国内的艺术品修复主要以民间或个体形式存在,较为分散而难以归类,“修复匠”的形象较浓。因此美术馆组织国内外专家,希望能够从建立体系的高度出发,将中国的艺术品修复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真正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艺术品保护、修缮的技法、理论,以及评价的学术体系,与世界先进国家同台对话。

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内不少博物馆里相继出现需要修复的油画作品,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已经历时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像这类的名作都需要进行保护。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专家组组长华表示,安徽博物院此次举办油画修复培训班很有前瞻性,数年前,皖籍知名画家潘玉良画作的大规模修复工作,让安徽博物院对油画修复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虽然说,现在国内的油画病害情况并不严重,但是已经存在,越早抢救越好,否则这些病害会逐渐发展,越来越多。不仅仅是油画,其他方面的文物也备受病害的侵扰,而相关的人才却非常匮乏。”安徽博物院目前大约有800多幅油画,其中潘玉良的361幅,还有黄绍京的500多幅。对于油画的保护修复,安徽博物院一直十分重视,2004年,针对潘玉良油画的保存现状,博物院聘请了台湾的油画修复师李福长主持修复工作,并安排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参与到保护修复中,以便掌握油画保护修复技术承担油画的保管保护等日常工作。

参考文献:

[1]彭雨松.对油画修复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思考[J].戏剧之家(上),2013(01).

[2]钱益中.油画修复中两类常见问题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03).

[3]陈亚梅.油画修复方法及现状――专访广东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江郁之[J].艺术与投资,2008(04).

[4]宋仪才.从伦勃朗名作妲纳娅的命运谈油画修复[J].成功(教育),2012(05).

[5]丁芊.油画修复保护图形标识介入存档文案[J].艺术教育,2013(04).

[6]韩连国.从油画开路先锋的修复谈油画修复的原则[J].上海艺术家,2013(04).

[7]黎华,张钟元.简析国内油画修复专业的发展现状[J].大众文艺,2012(15).

[8]罗B瑛.中国早期油画材料及修复研究――从修复角度审视油画新材料的选择[J].美与时代(中),2011(06).

[9]贾德芳,刘文扬,姚征帆.潘玉良油画修复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02).

[10]李煜明.油画修复和保护研究概述[J].美苑,2013(02).

[11]江郁之.油画修复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美术,2009(04).

[12]江郁之.油画修复观念思辨[J].美术馆,2008(02).

[13]王韧.研究与实践――油画修复专题展[J].世界美术,2003(01).

[14]钱益中,韩连国.老油画修复例说[J].检察风云,2008(07).

[15]丁芊.俄罗斯油画修复保护教育理念和特色[J].艺术教育,2013(03).

[16]江郁之.中国油画藏品修复中的文化保全问题[J].新美术,2010(02).

[17]梁小延.中国本土油画的修复[J].美术学报,2006(04).

[18]丁宗江.油画作品的修复与“溶剂”材料的使用[J].荣宝斋,2010(08).

[19]刘峻.浅议布面油画损伤原因分析及修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

[20]王义翠.意大利文物与档案保护对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的几点启示[J].华夏星火,2003(Z1).

[21]杨红太.油画的修复[J].美术向导,1995(04).

[22]秦捷佳.油画保存常见问题的防范和维护[J].上海艺术家,2013(01).

[23]王斌.油画修复原理与运用[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24]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修复中心.油画修复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25]李福长.油画修复的技法与思考:永恒璀璨名画修复

[m].艺术家出版社,2010.

[26]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7]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文物修复研究(3)[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8]江郁之.油画保全研究与修复技术应用实例[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29]刘溢.六胖子油画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0]韩劲松.中国油画收藏鉴赏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楚,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2013级在读本科生。

刘思奇,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2013级在读本科生。

智豪,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2016届毕业生。

文物保护修复篇7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目前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到目前,全世界共有178个国家或地区成为其缔约成员。截至2004年7月,全世界共有788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611处,自然遗产154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中国有3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三位(第一为西班牙,第二为意大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受到“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招徕和组织国际游客进行游览活动。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世界遗产委员会设立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首先要具备世界遗产的资格,同时面临被毁坏的危险。有濒危遗产的国家、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或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可以提出对濒危遗产的援助申请。

中国自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科技文化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从1987年到2004年7月1日,中国已有30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1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此外,我国的昆曲(2001)和古琴(2003)先后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相关链接・

印度的文保经验

在名胜古迹保护和维修上,印度一贯秉承“不是修旧如新,而保护残迹”原则,尽一切努力保护原物。

印度文物保护和修缮的资金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建立国家文化基金,二是鼓励本国私人企业参与保护和修复工作,三是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每年11月19日至25日是印度的“世界遗产周”。在政府、民间等多方力量下,印度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印度的古迹一般面积都比较大,但没有店铺泛滥的情况。在印度,你甚至很少发现在古迹上乱涂乱刻的现象。

罗马的修复之路

早在公元五世纪中叶,罗马帝国就下达了世界上最早的文物保护规定。在之后的1000多年里,这个帝国里的古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

文物保护修复篇8

abstract:itintroducesthescientificdefinitionof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ofarchitecturalheritages,analysesthefeatureofthe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establishestheconstructionmanagementsystemof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ofarchitecturalheritagesonthebasisofthetheoryofconstructionmanagement,usespDCacyclemodeltocreatethe"4e"objectivemanagementmodelforconstructionprojectmanagement.atlast,itgivesthreesuggestionsfor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managementofarchitecturalheritages.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工程;管理系统;“4e”目标管理模式

Keywords:architecturalheritages;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managementsystem;the“4e”objectivemanagementmodel

中图分类号:tU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050-03

0引言

古建筑修缮工程是指以保护古建筑为目的,在保持古建筑现状的基础上,为恢复古建筑原状而进行的一系列修正和维护活动。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延续息息相关[1]。古建筑修缮是延续我国物质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目的是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再现其历史及美学价值。

1古建筑修缮工程特点

1.1严格遵守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2]。国际上通行的文物保护准则主要有“最小干预原则”和“尽可能多地保持历史文化信息”。也就是说,在进行古建筑修复时,除了保证修复构件合格之外,还应做到在施工过程中对原构件最小的干预,不随意增加新材料或修缮范围。例如,进行砖墙面修缮工程时,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修缮复原时应尽可能采用原有砖构件,尤其是带有文字等历史较高的构件。而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换原材料,只是为了对原材料原结构进行补强或加固。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国际通行的“最小干预原则”与“尽可能多地保持历史文化信息”的具体理解上,我国古建筑保护传统方式与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我国文物保护准则中的“做旧如旧”原则。例如,在彩画修复工程中,为了讲究传统的协调统一,我们在修复时通常会装饰一新,尽量做到天衣无缝以假乱真的效果;西方则相反,他们会尽量让彩画新旧分明,让人能清晰的分辨出哪部分是原有的,哪部分是修缮的。

1.2修复方法的多样性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对损坏的构件,基于“最小干预”原则,通常能修复的都尽量不用替换。若必须需要替换时,新构件的材料应在色彩、质感及外观方面与原材料尽可能保持一致。若修复部分已经缺失的,应以原有的历史记录和形象为依据,在外形确认和材料选择上不能凭空臆测。

文物保护修复篇9

【关键字】徽州;传统建筑;保护;利用;评价

1.背景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徽州传统建筑的保护。虽然徽州传统建筑的保护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存在明显的不足:我国徽州传统建筑无论是保护数量还是保护覆盖面仍偏少。徽州传统建筑师由居住者从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这样分散的属于个人的财产的保护在整体上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

本文从基础评价、历史评价和居民意向等对传统徽派建筑进行价值评价,得出建筑的价值评判,主要是为了对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

通过价值评价发现不同建筑的不同的价值,针对不同的建筑就可以分别进行保护,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徽州传统建筑能够得以源远流长。在对于利用方面主要是,进行平面改造,空间拓展还有就是功能的置换。现有的改造利用中已有很好的例子,比如将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成展览馆或者是茶馆等等,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使得徽派传统民居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徽州传统建筑的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所谓传统建筑,就是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具有特色的社会因素。传统建筑含有中性意义,表明了传递意义,经常是口头上将活动模式、信仰、价值或者是品味等世代相传,因此,传统是不间断的连续和稳定。【1】

由以上我们可以知道,传统建筑使用的时传统的建筑体系的材料所建成的,它具有传统的形式,反映了人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满足风俗习惯的装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色彩,因此我们应给予研究和利用。

建筑遗产保护进程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世纪40年代-20世纪30年代)

第二阶段:现论的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

第三阶段:现论的发展与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今)

2.1初步探索阶段(19世纪40年代-20世纪30年代)

2.1.1法国学派“风格修复”理论

勒·杜克提出的“风格修复”理论,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国学派。风格修复很快传遍了欧洲,成为当时欧洲各国修复文物建筑的主导理论思想。

1)科学性:注重建筑物的整体性,从外观到内部结构,表里如一;对文物建筑保护的目的有了较明确的认识,那就是要“传给将来”;勒·杜克还说“经过了建筑师的手之后,建筑物不应该比修复之前更不便于使用。保护文物建筑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它找一个合适的用途”。

2)缺陷:恢复文物建筑在某个特定历史时间里的艺术特色为其基本目标,过分追求建筑物在艺术风格上的完整性。为了这种风格上的统一与完整,对建筑物进行改动也在所不惜。

这种风格修复理论完全忽视或者说在那个历史时期里还根本没有意识到尊重和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真性”这一问题,对文物建筑的“完整性”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2.1.2英国学派

拉斯金激烈地抨击风格修复,认为“修复意味着一幢建筑物所能遭到的最彻底的破坏”。认为文物建筑的物质结构的逐渐老化并最后坍塌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所以对文物建筑只需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保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修复它。

1)进步:与“风格修复”较多的人为干预相比,英国学派主张,不要以过多的人为手段与措施改变文物建筑自身的自然发展与衰亡,只需要以日常的维护、管理使文物建筑保持健康的状态就可以了。强调加固措施的可识别性和真实的表达,表明英国学派对文物建筑的原真性的理解和重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2)局限:过于绝对地否定修复,使英国学派的理论与做法显得有些脱离实际,因为构成建筑物的各种材料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在文物建筑处在即将破坏的危急时候,仍反对一切修复,只会使文物建筑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最终衰亡。

2.1.3意大利学派

1880年,意大利的两位文物建筑保护专家L·贝尔特拉米和C·博伊托提出了关于保护的新观念。

主要观点:

1)文物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所以保护工作不能只着眼于构图的完整或风格的纯正,而是要保存它所携带的全部历史信息。

2)要保护全部的历史信息,并使其清晰可读。历史上添加、改动的部分是文物建筑的原真性的重要部分,是其生命中的积极因素。

3)为必需所补足的部分必需与原来所用的材料不同,特点不同,容易识别也容易去掉。

4)反对片面追求恢复文物建筑的初始风格。修缮者要客观地、无个性地研究文物建筑。

5)保持文物建筑的原有环境。

2.2现论的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

标志:《雅典》(1933,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其中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该指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

2)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

3)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使妨碍城市有转机的新发展。

2.3现论的发展与成熟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文物保护修复篇10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画作表面有多处颜料的空白缺失,这是由于时间的流逝所留下来的缺失磨损,这两幅画曾被修复,但修复工作者却并未对缺失颜料处进行修复补色,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很多观众并未看出来,两幅画都进行过整体的基底层颜料层加固,很好地对原作进行了预防性的保护修复措施,于是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哪些地方的颜料层剥落了,整体的人物形象都在,缺失的部分都是小块面且非主要部位,也可以说缺失的部分对视觉效果并无太大影响。两幅画的四周可以明显地看出有白边流出,这就是整体加固后所留下的痕迹,也是为了保护画面整体所做的保护措施。

从作品画面的实际效果,我们可以看出并体会到“预防性保护修复”的含义,其中也包括了“最少干预”这一修复的核心理念。

较中国书画艺术品的装裱修复来看,我们的油画修复起步较晚,是完全依赖仰仗西方的技术引进、科学理念。虽画材基底不同,但是从绘画大体系的观念来看,某些宗旨还是大同小异的。

针对中国书画作品的重裱风,古代书画装裱艺术家多次指出:“书画不是残破到一定程度就不必重裱,而重裱将有害无益。”

同样在油画的修复方面,在五六十乃至七十年代,兴起过加衬里的热潮,但如今我们尽可能地尝试避免使用衬里,因为它总是存在损坏原来的画布的可能性,也会使得表面看起来晦暗或变深,在更多的时候,对一张没加过衬里的画作进行二次修复时,相比加过衬里的要容易得多。

由此可见,油画的修复也是基于上述理论的,在预防性保护性修复时,若画布没有破洞、裂痕,大多数情况下不必采取整托画布的修复措施,因为重托的过度修复,会造成很多破坏,修复工作不应造成作品的永久性改变。

1.预防性保护修复强调“整体性”

预防性保护修复区别于商业性修复,不是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根本上解决病根——从油画出现病症的根源上采取有效方法,有着一套完整的科学修复步骤。预防性保护修复是博物馆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基于博物馆整体理念的修复方式,以最少干预为宗旨,材料遵循可逆性,使用比原作材料相对弱的修复材料为佳。

2. 修复应从材料的“多样性”入手

多样性修复的选择,是指每一个修复师所应该具备并且去运用的方法,从每一幅修复作品前期的检验,到制定的修复技术方案,都应该使用材料设备多样性的这一特性,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很难做到修复的全面性。

而在对修复材料选择上,又是重中之重,修复师大多数不是缺乏技能,往往是缺乏系统的材料知识,每一位修复师都有自己的“药房”,每个修复师都有自己的试剂配方,材料的多样性也就此体现出来了,材料学的运用,材料之间的内部联系,环环相扣。每一个修复过程所用的材料,相互之间的兼容性都需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验证。

修复用的材料要尽可能配合并遵循原画材料的体系,譬如一名修复师如果在古代绘画作品中使用了现代新型的黏合剂,那作为一名文物保护者,首先他就犯了破坏文物本身构造的大忌,这种只是单纯地为了得到后期的视觉效果的方法,是不提倡采用的。因为修复的定义更多的应该是保存,而不是去破坏它的原貌。对一幅画作,修复师都应该去了解它本来使用的是哪些材料,确定之后,修复工作就在离这个材料体系最接近处寻找获得,并尽可能地使用相同或接近的材料加以修复,同时又必须符合修复材料的可逆性这一原则。

3. 修复要考虑到“无形的”东西

油画修复工作的质量,不可以用“保证一百年不变,不用再修”的说法来定性。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有机体包括油画本身都会出现损耗,就算修复过也同样会发生,所以针对时间、环境条件以及其他情况造成的破坏和恶化,认真保护是必要的,需要定期地对画作进行检查和修复保养工作。

时间和损耗,它们是成正比的,有机体在自然界中会逐渐变旧变老。由此过激过头的修复,由于使用了某些材料,在当时甚至一段时间内会觉得效果很好,却违背了自然规律——让时间和损耗成了正比,你会感到害怕吗?例如达玛树脂光油,它迟早会随时间的流逝,或潮湿等原因而毁败,然而它是可以进行更换而对画毫无伤害的。此消彼长,基于自然规律的修复理念和修复材料才能更加体现遵循修复的“可逆性”。

有经验的修复专家说过:“一个‘好的修复者’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所做的是必须的和最低限度的,但又不是太少的。”

4. 日常维护工作的“必要性”

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要遵守修复协会的职业操守,只要有可能,修复师应当自制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修复的作品的保存做到心中有数。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品的日常维护比过激过头的修复更安全可靠。不是说修复过了,就可以百年无忧,因为包括环境变化、人为破坏和修复本身及修复材料的变化因素,都会在大自然的变化中随着时间流逝而消亡殆尽,所以说相应的再修复工作和日常维护工作都是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