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精品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18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篇1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59-03

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医学术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于《人体解剖组织学》。因此,《人体解剖组织学》是护理专业学生走进护理大门的“入场券”。护理专业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过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正确、有效地采取护理措施,开展健康教育,努力增进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人体解剖组织学》是护理专业基础课中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教师按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是一所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护理专业是江苏省示范专业,为更好地促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为后续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于2009年着手准备申报《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4月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实践研究。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根据教育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在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计划、切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视教材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计划

1.1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小组

课程建设小组成员以从事《人体解剖组织学》教学的专兼职教师为主,同时邀请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师和具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人员加盟,使成员结构能确保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1.2开展社会调研

用“文献检索法”了解国内相关医学院校开展《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召开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座谈会,倾听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与护理工作需要的解剖组织学知识与技能,为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1.3制定课程建设目标

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建设确立以下目标。①课程定位:努力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形成定位正确、适应护理专业特点的课程标准;②教学内容:开发具很强针对性与适用性的校本教材;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④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⑤教学效果评价:改革考试和考核方法,形成能正确评价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试题库。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团队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

组织新教师上岗培训,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学校教学管理规范等内容,增强新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新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权利和义务,并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严格按教学管理规范授课;对新教师实行指导老师制,由指导老师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带教,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2.2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中青年教师开展全校性示范教学公开课,促进教师间教学方法的交流,尤其是为青年教师的授课起到较好的示范效应;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比赛活动,使全体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教学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2.3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教研室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明确课程标准,解决教栩中的疑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发挥相互交流、扬长避短作用;配合教务处每学期组织的教案和备课笔记检查,加强教师平时备课环节的管理。

2.4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

为教师参加各种对口的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创造条件,使教师及时了解最新信息,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重视教材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医学知识和各类护理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拓展了现代医学的功能。当代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促进健康、防治疾病、进行康复和保健指导的知识与技能,而这一切均要求护生必须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此确定教材的编写思路,使护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临床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编写时体现以下原则。①严格执行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神,合理编排本课程内容:②构建“必需、够用、实用”的知识体系,呈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

4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努力体现“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精神。

4.1课程内容的调整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时,对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精简、优化。删减与现代护理应用技术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精简各组织器官的光镜下结构,精简与后续课程、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如人体胚胎早期发育内容划归《母婴护理》;精选、优化与临床护理工作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2坚持量体裁衣

课程内容力求注重基础、降低难度、反映前沿,交叉组合,将教学重点安排在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用得上的内容方面,如骨性标志活体定位、肌性标志活体定位、肌内注射部位、常用压迫止血的动脉、穿刺的静脉及其临床应用等,使课程内容贴近护理工作岗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4.3培养自学能力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并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

4.4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内容强调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重视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内容均有明确的技能要求。

4.5培养学习情感

在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情感、实践能力、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等方面亦作相应的要求。

4.6关注学习过程

将《人体解剖组织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理念,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积极参加实践,亲自体验活体触摸定位,以期形成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4.7体现历史、发展的课程文化

课程内容适当反映本课程的历史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临床应用价值等内容,体现本课程的文化价值:对《人体解剖组织学》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均作具体要求,安排“《人体解剖组织学》发展简史选讲”、“现代护理技术应用解剖”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本课程文化熏陶的同时领会科学知识的价值、以此提高综合素养。

5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1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教学组织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标本、模型等辨认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体解剖组织的基本知识;从护理工作任务入手,熟悉护理工作的解剖要点:利用情境模拟、课外活动、实验室开放等手段进行反复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工作的局部解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护理岗位群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任务教学、课堂情境模拟、讨论等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全面认识护理工作过程的同时,提升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①学导式教学法:选定部分易学章节,要求学生自学、自制课件,走上讲台进行讲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提炼和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②模拟训练教学法;主要用于实验课教学,如讲解锁骨下静脉时,先由老师讲解该静脉的组成、位置、毗邻及体表投影,而后由学生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教师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再由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演习,最后再要求学生反复训练,直至完全掌握:③pBL教学法:主要用于理论课教学,如讲解股三角结构,首先提出怎样进行股动脉穿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穿刺点和穿刺层次结构,然后根据学生的叙述导入股三角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教学时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购置形象直观的教学挂图,添置先进的实验设备。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5.4校园网络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评估系统、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万方数据库为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查阅资料提供帮助。依托学校信息中心将相关教学内容上网,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6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6.1构建良好的校内实训环境

建立8个功能不同的实验室。组织胚胎切片标本实验室2个,添置各类组织切片标本、光学显微镜;胚胎大体标本1个,内有各类胚胎大体标本;标本陈列室2个,内放置精美的实物标本,标本旁有图解,为学生观察实物提供方便,提高观察实效:系统解剖实验室3个,内有按系统添置的相关模型、图谱和尸体标本,模型和尸体标本摆放于展台,给学生提供人体结构三维立体概念,使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各器官标本。

充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坚持实验室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制度,开放期间教师轮流值日、巡回指导,提高实验效果。

6.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教研室经常会同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走访,听取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遵循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应用,而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通过提问、作业、讨论、实验报告、标本观察、活体定位、书面考核等形式,从学习态度、感知能力、实践技能等多方位进行综合评价:逐步建立完善的《人体解剖组织学》试题库,为教务部门实施教考分离提供资料:建立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了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力,把课程内容、教案等搬到网上,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切实推进了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在《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尚需不断更新;在仿真教学环境建设、筹建模拟操作网络教学系统方面尚须不断完善:并要积极收集尸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环境。

作者:谭鸿等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用户权限;行政监管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7-0000-0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了十分紧迫的任务。为了实现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免费在线共享,充分发挥名师、名校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于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为突破口,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革不合理的机制与制度,拉动高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门类、各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的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但是,目前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对网站内容的保护问题和课程建设中的过程管理问题。目前有三种模式:(1)网站的内容是毫无保护的,且多数是不太有名的高校。进入到这种网站后,对所有内容可以毫无顾忌地下载。(2)精品课程网站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软件制作的,如天空软件。运用这些软件对精品课程的内容进行制作后,只能通过网站在线浏览课程的教学课件、教学大纲、习题、试卷等与课程相关的全部内容,但是不允许下载,或者只能下载小部分的章节。(3)有些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只能看到该学校的精品课程一览表,但要想看某一课程的具体内容,就会弹出请输入用户名、密码或请重新登录等界面,让人不得不放弃。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对于精品课程来说都是不可取的,同时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限制了充分发挥名师、名校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根据访问精品课程网站的不同人群与目的?????,设置了不同的权限与网页,这样可以避免对网站内容的过度保护,提高开放程度,欢迎大家进行访问;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同时加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监管与目标管理。

2网站建设中几类用户的权限

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可将访问用户分为六类:网站管理员、教师、学生、特聘专家、行政监管以及其他的交流访问者。网站管理员和教师是网站的创建者、维护者,应具有较高的权力;特聘专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专家和督导者;行政监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学生和其他的交流访问者是网站的使用者。他们在访问网站时应给予不同的权限。

2.1网站管理员

精品课程网站应指定一名既熟知网络技术又了解本精品课程的网站管理员,最好是精品课程建设组成员,具有较高的网站建设与维护的技术水平,会使用网站建设与维护的相关软件,能够确保网站持续、有效地正常运行。

网站管理员在网站用户中应拥有最高权力?但无权删除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1)可以任意的上传、下载、删除各种文件;(2)能够管理所有登陆网站的用户,可以通过或者撤销用户的使用权限;(3)能够时常访问网站的论坛、聊天室、邮箱等,对这些与用户交互的场所进行规范管理;(4)及时发现访问者提出的问题、建议,以便安排专门教师回答问题,吸纳好的建议,优化精品课程资源;(5)及时收集各方面成员对精品课程以及教师的评价,做出回馈;(6)及时查看但没有权利删除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落实建议,做出反馈。

2.2?教师

教师,这里是指精品课程建设组成员和该校使用该精品课程的专业教师。专任教师一般不直接参与网站代码的编写,但他们是精品课程网站各种资料的撰写者和收集者,同时应及时回答学生、特聘专家、行政监管和访问者的问题;他们又是精品课程网站不断完善并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应赋予较高的权力。

专任教师进入该网站享有如下权力:(1)可以任意的上传、下载、删除各种文件;(2)可以访问网站的论坛、聊天室、邮箱等,跟学生以及其他教师进行交流;(3)更新、布置、批改作业;(4)随时地发现和听取学习者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答问题。(5)及时查看但没有权利删除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

教师的积极参与,才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精品课程的内容,使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杜绝课程资料和教学思想的老化;才可以避免使精品课程成为一时精品,失去了它长久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2.3学生

精品课程网站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可以不用账户和密码访问网站,也可以自愿地建立自己的账户与密码,以便保留和统计与自己名下有关的信息。学生可以访问绝大部分教学资源,例如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影视、实验指导以及实践环节的各种资料,访问公开的考试试卷及评分标准;可以在线完成作业或者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测试及考试;可以进入师生交互模块,在论坛上向老师提出问题或者在聊天室与其他同学讨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设置学生评价体系,以便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给教师或者教材打分。学生受限的权力有:(1)无权浏览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

2.4特聘专家

特聘专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专家和督导者。?要使精品课程网站通过评审或者更好的完善网站,需要专家的定期参与。通过进入专家账户,可以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平台、构造、版面设计、具体资料内容等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专家可以浏览网站的各个模块,例如申报材料、课程特色、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与案例;可以浏览师生交互以及同行交流学习模块;

特聘专家除了以网站一般访问者的身份访问网站外,还享有如下的特殊待遇:(1)建立单独的专家评审模块,专家可以在此对精品课程做出评估;(2)设置单独的专家交流留言板,以便专家发现问题时可以直接留言,开展督导工作;(3)专家可以浏览行政监管的留言。(4)专家有留言的,在网页的?专家、监管上网记录?中有?上网时间?显示,以便公开履行职责,接受监督。

2.5行政监管

行政监管是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者。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影响着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从近几年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验收、中期检查以及浏览考察网页内容可见,无论是申报书的建设任务,还是提供的验收材料,特别是教学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都让人感到建设者对“建设”的内涵理解不足、意识缺乏、内容不精。例如:学校中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资源共享问题未能彻底解决;精品课程网站内容面向应该受益的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偏少,而大多偏向于专家评审需要的条件性指标;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还没有更广泛地发挥精品课程网络的传播功能;网站文字内容、排版格式、数学公式和错别字问题较多,与纸质的印刷排版标准相差甚远。对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从实际工作抓起,注重由现在的评审条件性指标向教学效益性指标转化,切实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工作,保证精品课程得到与时俱进地充实和完善,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行政监管除了以网站一般访问者的身份访问网站外,还享有如下的特殊待遇:(1)可以浏览特聘专家的留言,并给予答复;(2)设置单独的行政监管交流留言板,以便直接留言,执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职能;(3)行政监管有留言时,在网页的?专家、监管上网记录?中有?上网时间?显示,以便公开履行职责,接受大众监督。

2.6交流访问者

交流访问者主要是其他高校的同行教师以及学习该课程的同学们,或一般过客。该人群可以不通过用户登录网站,课程网站入口分为?公众网?和?校园网?两大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允许?校园网?入口登录的用户?服务器通过ip地址即可筛选),可以浏览和下载大部分教学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由精品课程成员组自行决定?、大部分实践环节的资源。通过?公众网?入口登录的用户,可以进入交流访问者的论坛,以便他们提出问题或者意见;给该人群设置评价体系,在他们使用教学资源后可对其做出评价;只能下载或者浏览受限资源。

3结束语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评选、建设、更新、完善等过程的历炼才形成的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同时也是凝聚了一个课题组的许多人通过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获得的精品。精品课程既不能“养在深闺无人识”,又不能“过度开放”养成某些教师的惰性,且容易被剽窃。本文讨论了精品课程网站内容的开放程度以及过程管理的问题,把访问精品课程网站的人群分为六类,每一类人群给予不同的访问权限和特殊待遇,据此可以更好地解决精品课程网站的资源保护问题,切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完善工作;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的交流,把优质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成果加以广泛推广,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课程建设的目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003,5

[2]徐睿琛,牟占军,暴田双.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03-104.

[3]陈晓毅.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不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57-258.

[4]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o05(1):90-91.

[5]赵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11(3):30-32.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篇3

师高弟子强,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南昌市卫生学校解剖生理教研室现有教学人员11人,内含5位高级讲师、3位硕士研究生,可谓老中青搭配,师资力量雄厚。本教研室在学校的支持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精品战略,为留住人才、留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加大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请进来讲习、派出去学习等措施,使学术梯队日趋合理,不断完善,巩固和加强了师资力量。如2015年暑假,我校全体教师去华中师范大学集中培训一周,并准备于2016年寒假期间,请华中师范大学获全国数字教学一等奖的教授来我校为全体教师培训;对于初上岗的解剖生理学教师,我校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予他们一对一的辅导,要求他们先听一轮老教师的课,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见习1~2个月,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实施,打造了一支忠诚于解剖生理学教育的年轻师资队伍,为创建护理专业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程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是创建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的先决条件

我校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并且有多年与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办大专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然而,我校教授护理解剖生理学的教师大多数是医疗专业毕业,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照搬医疗专业的,有些内容相对护理专业来说偏难且不实用。如在护理技术中,有些病人需要卧位,有些病人需要半卧位,其解剖学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在插胃管时一定要嘱咐病人吞咽?胃管经过重要结构的特点等。另外,解剖生理学教师对护理专业知识了解较少,仅仅知道解剖生理学知识,并不能把解剖生理学知识和临床的护理操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加上中职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学生不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教学和科研的水平,护理解剖生理学教师必须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深入护理临床的第一线,以实现解剖生理学与临床护理的“联姻”,使解剖生理学教师了解临床护理工作中最需要的解剖生理学知识,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优化课程组合,增设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的护理应用解剖生理学内容,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三、教材建设是创建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程的关键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护人员,服务于救死扶伤,防病治病,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其产品形成的规律是高投入、低产出、周期长、显效慢。这就要求我们用精品育精英。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一部质量高、水平高的教材是医学生的良师益友,南昌市卫校解剖生理学教研室一直把教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自始至终抓住教材建设不放松。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罗明老师就主编出版了《正常人体学学习指导》的省级辅助教材;21世纪初,陈桃荣老师主编出版了护理专业的《生理学》省级教材,参与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药剂专业的《生理学》教材。2013年,我校创建国家中职教育示范校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解剖生理教研室编写的教材全面开花,如罗明老师连续编写了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解剖及组织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助产专业的《解剖学基础》教材;陈桃荣老师参与编写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专业《生理学》教材;龚巧珠老师参与编写了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医专业《解剖及组织胚胎学》教材;2015年9月,经过解剖生理教研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农医专业《正常人体学》校本教材顺利出版。通过编写教材,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培养了新人。现在,罗明老师正与何可立老师合作,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解剖学基础》网络增值教材中的脉管系统章节,我校解剖生理学教材建设正向着更新、更精、更实用的精品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四、教学改革是创建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程成功的灵魂

1.加强解剖生理学科与护理学科之间的协作解剖生理学教学应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压缩一些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但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删减各学科之间重复的内容。大多数解剖生理学教师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相对缺乏护理学科的改革、发展和护理学等前沿知识,不知道哪些解剖生理学知识需详讲,哪些需补充,哪些需要学科协作研究。因此,我校解剖生理教研室制订了护理、助产、农医专业的“解剖生理学调查表”,然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南昌市卫生局主管部门的协调下,问计于临床课教师、学生以及医院的医护人员,调查走访了五千余人,历时半年,最后把统计结果汇总到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这样,既满足了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促进解剖生理学科的改革与发展。2.加强人体解剖生理教学中的趣味性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必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力求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讲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时,有关腹膜内位的器官可用一句话来描述:“胃空回来,忙着横着勺子吃饭,大开脾胃入暖舒。”其分别代表“胃、空肠、回肠、阑尾、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教师可以这样解释:“现在天气已很冷了,中餐时间到了,肚子也空了,忙着回家,横拿着勺子吃饭(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做吃饭的动作);菜饭香喷喷的,脾胃大开,饭后身上暖暖的舒服极了。”这样,不仅惹来哄堂大笑,而且使学生轻松地记住了腹膜内位器官的名称和数量。

五、规范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解剖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自始至终监控教学质量。我校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由于我校护理班学生较多,任课教师也较多,所以坚持每周二的集体备课制度,统一授课计划、案、统一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即统一突出基本内容的讲解、基本概念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演练、基本数据的记忆。同时,在备课中,教师可以集体讨论如何引人入胜、娓娓动听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引进教学改革内容和本学科科学研究的理论新进展。2.坚持听课制度为了解解剖生理学教师讲课的情况,南昌市卫生学校坚持听课制度八十多年,不仅体现了我校重视教学质量,而且学校能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业务知识、基础理论和讲演能力水平,以便分类指导。对于那些教学能力差的教师,学校坚决予以及时调整。尤其从2009年以来,杨海根校长来我校工作后,他除了要求所有校领导每周坚持听课一节以上之外,还要求每学期由督导室牵头,召集各教研室主任及专家教师组成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听课,听课对象随机决定,但必须保证能听到每一位教师的课。这样就会使教师产生无形的压力,促使教师自觉备好课、上好课。听完课后,督导组再次召集教研室全体教师,从教师风范、举止作风、语言组织、时间安排、重点难点的教学、总结指导等诸方面进行“评头论足”,提意见、评水平,从而打造出一流的师资队伍。3.实行教考分离方法 教考分离,即出题人不上相关班级的课;试卷分a、B卷,在考前抽签决定;没有教研室主任签章的试卷不予采用;实行教研室主任第一责任人制度,考试完毕后,总结考卷水平,分析学生的答卷情况,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每年按学习成绩评出全校优秀护理、助产专业毕业生前20名,由南昌市卫生局统一分配到南昌市公立医院工作(合同制),其他优秀毕业生也由学校优先推荐工作。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喜人景象。4.学生反馈与公开教学 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南昌市卫生学校解剖生理教研室都会组织学生代表给授课教师进行评教、打分,并把学生的意见反馈给相关的授课教师,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另外,每学期放假前,由校领导牵头,组织教师进行公开教学,由基础部、临床部、文化部各出一名教师上台讲课,全体教师观摩,同时邀请校领导、专家教师和学生当评委,使评估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权威性,最后由督导室主任公开讲评,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轨,是对解剖生理学精品课教师的要求

在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对易理解的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感觉器、内分泌等章节,重点精讲、难点讲清后,用1~2个时补充护理应用解剖学,从解剖学角度重点讲解注射术、穿刺术的部位选择、进针穿经的层次结构和失误防范等。如运动系统补充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肌肉注射,内脏学补充胃、气管插管术、导尿术,脉管学补充静脉注射术、静脉穿刺插管术,皮肤补充皮内注射、皮下注射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架起了桥梁,使学生实现从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的转变。一旦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他们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使精品课真正成为精品。

七、不断维护、完善和更新精品课的内容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一、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因为无法接触到一线生产工作,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之间存在严重知识脱节。即使有实训、实习等环节,但是由于实训设备的落后或者实习环节评价工作不到位,学生整体水平也无法提高。

2014年,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总理明确提出需要利用校企联合招生培养的方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政策的发展。2015年,根据教育部通知决定,我国学徒制试点工作会议召开,表示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深化校企联合育人能力,全面开展校企联合育人政策。

二、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功利性较强

各个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之初,忽视了课程建设的意义,片面将课程作为自身品牌建设的一部分,过分追求课程评审的通过,对于课程的质量、如何实现共享、如何进行课程评价、课程后期维护需要采取的手段以及后期课程使用情况等都不关心。据调查显示,仅有20%左右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同时还有13.9%的院校从未关注过这些共享课程,更谈不上使用。具体数据如图1

(二)高职院校精品共享课程建设体制不合理

在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前期课程建设中,虽然学校联合企业与科研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课程建设和上线,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使用要求不够明确,对适用对象的研究不够精准等原因,并未针对后期教师维护进行明确规定,维护工作也仅限计算机教师的课程共享次数统计,且课程与校内学生的学习关联性不强,与学生的学分成绩等也没有直接联系。

(三)教育内容和资源不够丰富

从现有精品共享可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课程采用项目化模式进行,但是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课堂理论教育阶段,对于课程交互工作不够重视,过分强调学生的自律性,且学生无法通过与教师及时沟通了解自身现有学习水平以及今后学习方向。

(四)资源共享工作无法有效落实

部分高职院校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仅仅用于校内课程评审和申报,一旦课程申报成功,教育资源后期的推广和维护工作无法落实,很多教师和学生甚至不知道校内开设有精品课程网站。另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得申报者的精品课程仅仅围绕课程简介和相关教学大纲展开,至于具体教育课件、教育习题设计方式等不提供下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依然o法得到落实。

三、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策略

(一)转变课程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教育管理

首先,转变课程建设理念。学校领导层需要对课程进行正确认识,明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教育水平提高、校级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社会教育发展的意义。

其次,强化课程维护和管理工作。为增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水平,学校需要成立专门机构,通过搭建课程平台、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整合以及教学录像等,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同时需要配套专门维护人员,对课程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同时进行针对性课程资源共享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教学团队素质,引进企业教育队伍

在团队建设方面,首先需要重视教育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考核、教育经验以及基本教学特色。其次,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发挥“双师型”教育队伍的优势,组建校内精英教学队伍的同时,聘任专业的企业教师,或者是校外教育专家,同时加强对教师团队的考核,确保其年龄结构、教龄结构、团队总体能力结构等符合课程展开要求。

(三)整合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资源

在教育内容安排方面,课程建设者需要结合“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发展规律,从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技能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角度出发,进行教育内容的划分并确定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

教育资源的拓展,表现在不同教育环节中网络教育资源以及特色化教育资源等的应用以及教育环节的交互辅助。比如在学生掌握某单元教学任务后,利用人及考核、知识回顾等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针对考核情况实时指导等。

(四)强化课程推广,促进课程应用

为提高课程利用率,学校需要重视课程的推广和运营工作。比如通过评价老师网络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学分评定等,在学校范围内促进精品课程的推广工作。另外,可以与社会上的课程推广单位合作,通过教育资源共享等手段展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商业化运作,实现资源共享平台上企业典型工作技术、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结语

基于校企合作的指导,贴近一线生产要求进行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能够帮助学校和社会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同时为校企之间展开新型教学项目合作,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eB/oL].http:///details?uuid=f11c87e6-137c-1000-bad4-9bd9a94f2948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15103

自2003年教育部提出建设精品课程以来,涵盖高校内绝大多数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上资源的精品课程建设逐渐兴起。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对推动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其中,资源共享是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本课程的教学资料、学习文档上传至网络,对教师、学生、社会免费开放,以充分利用精品课程资源,使课程的受益人群最大化。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已见雏形,但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何对原有的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2]。一、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资源共享是扩大精品课程影响力的手段之一,知识产权则是资源的天然“保护伞”[3]。现有的资源共享大都过分强调了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导致上传者的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共享的发展。

2.参评对象的定位问题。精品课程的参评者大多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忽视了学生的发言权。参评者并不是课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参评内容往往是按照“教条式”的标准而来,造成了很多共享资源建设者“有机可乘”;另外,建设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使用效果,也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3.资源利用率问题。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利用率上,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知道网上的精品课程资源,也鲜有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4]。其主要的原因有:学校对资源平台建设前期的重视度不够,后期的推广和管理不到位等。

4.监测机制问题。可靠的“监测机制”是保证共享资源优质性和延续性的必要条件[5]。现有的年度检查缺少资源内容的检查指标、平台建设的操作说明、资源更新的形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对未达标资源的警示及优秀资源的奖励也未做具体说明。

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和完善

(一)建立原创版权保护机制

资源共享需要教师有开放的精神,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分享给学生及其他教师。这就需要教师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做贡献。共享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权利,但是不能用作其他的目的。版权保护并不是为了阻止对别人资源的使用,而是控制对资源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尊重上传者的劳动成果。如果只强调共享而忽略了版权保护,那么教师的成果会轻易地被他人窃取,资源的泛滥、流传不仅会伤害到教师的权益,更会影响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做好版权保护才能让教师无所顾忌地开放和共享优质资源;从精品课程的建设机制来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提高高校自主更新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形成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

原创版权的保护建设可以根据平台身份认证的不同采用多样的模式。如教师之间(上传者之间)采用“以建代偿”的模式,每一位教师只有在自己上传了资源之后,才有权限获得其他人共享的资源。这样在教师之间建立了“有偿共享”,在公平性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流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上传者和使用者之间)可以借鉴麻省理工大学开放性课程使用的非商业用途的“共享约定”[6]。这种约定并不是官方的文件,而是资源上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协议。这种协议既能体现知识共享“自由、开放”的理念,又是对资源本身的保护。最后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一定的权限限制,可以互相进行资源的推荐,但应防止资源的直接流传,被推荐的资源只有在遵守上传者的协议后才能使用[7]。

(二)完善教学资源,以服务学生为主

共享资源的建设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8]。精品课程体系是一个多方关联的体系,不仅仅是教师一方面的事情,更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体系。一方面,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包括专业内容的知识参考,相关的研究报告、前沿学科的研究成果等,让共享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养分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品课程网站不能只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库,更应该是学生课下交流、互助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的建设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建设完善的管理系统。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设置不同的专注领域,学生可以根据对课程中某一方面的兴趣寻找合适的教师,使用他们提供的资源。同时,可以为教师建立一个人气系统,教师可以通过上传的资料、发表的文章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对关注度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2)架起流畅的沟通平台。沟通主要包括“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可以设置不同的版块来实现不同的交流需求,如专门让学生提问教师的问题版块。供学生之间交换学习心得的技能交换版块。对资源进行评价的版块等。(3)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持。这些服务既包括一些基本的服务,如查询、导航、搜索、帮助等功能,又可以提供一些高级服务,如对相似共享资料的推荐、新资料更新时的通知、提供学生记录笔记的堂下学习等。这样的社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群体的水平,更能体现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和共享性,从而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

(三)实现网络资源平台标准化

现有的资源共享平台难以实现标准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不同高校的综合实力及办学理念的差异,导致了高校对精品课程的重视度不同。(2)高校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术层次导致了能够投入资源的差距。(3)主要依托网络建设的精品课程,在不同高校存在着技术支持上的差异。前两点的差距差异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应着重将资源平台的技术实现标准化。一方面,全面推广《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为优质资源共享提供标准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收集各高校在建设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加强高校间的合作交流[9]。与此同时,培训专业人员来完成资源的工作,以保证共享平台的快速有效性。

为了提高平台资源的利用率,还应加强标准化平台的推广手段,让共享平台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具体的推广方法包括:(1)开设讲座,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2)安排部分学生参与到共享平台的建设之中,使资源共享平台深入学生群体;(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增加共享平台的社会影响力。

(四)完善优质资源共享网站的动态监测机制

在课堂教学和研究中产生和使用的核心资源被称作精品课程资源,这样的资源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成为真正的优质资源。目前,教育管理部门在精品课程申报工作中强调了精品课程网站的畅通性、实时更新性、网上授课性等内容。虽然突出了精品课程资源更新的重要性,但是缺少有效的约束和考评机制,以及具体的检查制度和实施方案等,会导致精品课程负责人忽视课程后续的建设与内容更新不力的结果。

针对不同学科的监测内容,可以采用“专家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一,课程组针对资源共享建设内容、更新周期、完成情况等做自评报告。其二,专家组根据课程组提供的“自我评价”对课程建设的质量做具体的评价,从而建立起周期性的用户评价机制,反馈用户的使用心得及建议。这里的主要用户以学生为主体,兼顾教师和社会人士。其三,结合三种评价进行比较排名,建议三年进行一次,实行末尾淘汰制,同时给予排名靠前的精品课程一定的奖励,以此发挥动态检测机制的优势,鼓励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更新[9]。

三、结语

为了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开放的程度,丰富教学资源,需要保护教师的原创版权、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标准化平台建设和动态检测等。在保护资源共享最直接建设者――教师权益的同时,使资源共享的受益人群最大化[10]。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的特色之一,是知识性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创新和完善教育服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69.

[2]翁兴旺,李丽,郭金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有效共享对策分析与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09111.

[3]徐学莹,王慧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417.

[4]陈红兵,张金桐,刘涌洲,等.精品课程建设中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74177.

[5]廖小明,姚元军.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社会效应及其阻塞机制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3166.

[6]徐礼华.精品课程与教学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4):7074.

[7]罗雪莲.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5760.

[8]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篇6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教学工作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四)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本学期继续开拓非学历教育项目——《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升本辅导培训》;本学期继续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海外招生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项目。

(五)继续准备专业剖析材料。“护理”专业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剖析并增加支撑材料,同时准备“卫管”专业剖析工作。

(六)着手建立“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校内考核的试题库。

(七)本学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做好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同时,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八)狠抓实训环节,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练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提早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适应高职高专医疗卫生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学院将逐步实现大部分或全部使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的自编教材。本学期《临床护理实践》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后,此教材立即发至学生手中。《循证护理》和《多元文化与护理》两本教材已通过人卫出版社审核,今年将可以印刷出版,医学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护理英语》这本教材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学院各教研室将陆续制定系列自编教材计划,争取分批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医护类系列教材出版计划。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篇7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的教育状况和时代对护生的要求,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考模式、加强师资培养、营造人文氛围等一系列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护理专业是维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从事此专业的护理人员更要有较好的人文素质水平,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因此,将人文学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引入护理教育之中,使护生同时拥有医学、护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护理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在医学教育中,只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育,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2、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很少。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时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5%~25%的比例,而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以“两课”教育为主,这与国际护理教育学模式严重脱节。

3、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我国护理学院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理解不足,削弱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考模式

(1)适当增加人文课比例。增加人文课比例是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应进一步整合人文教育资源,加大人文知识比重,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化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护理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2)建立考评体系。建立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护理院校应当把人文教育考核评价纳入学籍管理指标,作为学生奖惩、毕业的重要标准。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与实际操行相结合,即与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环节的护理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能够体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和医德修养水平等综合素质。教学评价考核可以分解为笔试、口试,也可以通过资料收集、案例分析、论文撰写、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等多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1)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扩展教师视野,要求他们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克服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倾向,并鼓励教师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还要经常聘请知名学者任教或讲学,加强学术交流;在教师中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教师书画展、教师摄影展等。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造就高品质、高素养、高品位的教育家。对于人文课程教师,要求其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充分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敬业精神、授业水平、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

3、营造人文氛围,提升人文素质

(1)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补充和拓宽课堂教学的最好途径,特点是不受学时限制,内容新,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知识集中,形式活泼,感染力强。举办人文知识讲座既能照顾到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人文知识的积累,为人文素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主题,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读书班、学术沙龙、文化、体育、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渠道,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同时,要加强人文科学类图书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读,让学生在浩瀚的人类文化中受到熏陶,不断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内化。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靠系统的教育,也要依靠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每个暑假可安排学生1~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提出不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活动,深入工厂、农村、市场,访贫问苦,了解社会生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锻造品格,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增素质、做贡献,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

“立业先立人”,人文素质教育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护理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护理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立东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53~56。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篇8

一、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的意义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而课程评估则是检查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它对于规范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课程评估大体可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个方面:外部的课程评估基本就是精品课程的评选;内部的课程评估基本就是学院层面开展的课程评估制度及运行机制。在这两个方面的课程评估工作中,虽然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高职)起到了一个导向和标准的作用,但是,由于精品课程专业性差异较大,教育部的统一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充分体现各个专业的特点,所以,按照不同专业设置建立起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就是一件十分必要而紧迫的工作了。

二、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的研究

关于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的问题,我主要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从涉农专业课程的设置、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构建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初步想法。

(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涉农专业课程的设置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北京惟一一所农业高职院校,根据她的办学宗旨(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和办学理念(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办学不断创新),学院从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思路。目前,学院涉农专业主要有畜牧兽医、兽医医药、实验动物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农业经济管理、民俗旅游和都市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专业,开设的涉农专业课程主要有宠物养护、养禽与禽病防治、动物疾病诊治、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园艺植物花果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粮油作物标准化生产、果蔬贮运与加工质量监控和农产品营养物质分析等课程,我认为这种专业设置是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

(二)确定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确保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在构建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时,主要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因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对课程建设起到一个宏观指导的作用,所以在构建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密切关注当前形势,结合教育部和省市级课程建设的评估指标、主要观测点及权重分布来设定,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2.适用性原则

要根据涉农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农业类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评估的各项指标,以使它能够适用于涉农类专业课程。

3.创新性原则

在指标中应将特色和创新纳入进来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以鼓励教师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建设的内容、形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以适应岗位需求,形成课程特色。

4.全过程质量监控原则

对课程建设的课程申报、课程建设立项、课程建设中期检查和课程建设验收等环节应采取全过程质量监控,在监控过程中,要及时给予指导,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课程建设任务。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为确保课程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课程评估应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主要是评估专家根据课程建设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后给出评价结论;定量评价则要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给予量化的分值。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加全面、细致地完成评估工作。

(三)构建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篇9

实训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实训教学课时多、内容接近企业生产实际,因此,实训课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在一些学校和地方举办的机械加工类专业技能比赛中,重视做成绩、轻文明生产的情况比较普遍。尽管评分表中也有一定的配分,但大都没有按实际情况扣减分数。这就使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出现“重操作、轻习惯”的倾向。另外,目前中职学校许多专业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都是出(大学)校门进(中职)校门,没有在企业参加生产的经历、经验,对学生的安全文明生产教育和其他与专业技能有关的职业素养了解不够,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内容缺乏,这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校在示范校建设企业调研工作中,许多受访者对我校毕业生的操作技能水平非常认可,但希望学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印证了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课教师,不仅要传授技能,还要研究实训课拓展内容,充分发挥实训课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开展结合专业的德育工作。这一作用发挥得好,会大大提高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通过实训课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是企业组织生产、开展各项活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既包括人的安全,也包括设备的安全。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于机械加工类专业尤为重要。实训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让学生对安全理念真正入心入脑、时时牢记、处处不忘。首先,在每期实训课前集中的安全教育课内容要丰富,要结合案例讲解安全技术规程,实训教师要不断提高安全教育课授课质量,平时要注意搜集案例。其次,每天实作训练前要对当天实训内容的安全操作要求进行重点提示。第三,学生实做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及时提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四,对于轮流上岗练习的专业,还要将待岗学生组织好,否则也是安全隐患。第五,每天下课前小结时必须有安全方面的内容,对当天安全规章遵守情况进行小结。第六,对于一些易发生事故的训练内容,教师一要加强责任心,要研究杜绝和减少学生磨手情况发生的办法,以危险性高、难以避免为理由推卸责任,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例如,车工专业的刀具刃磨等,学生第一次使用砂轮要在现场指导,让学生慢慢熟悉、掌握要领,切不可只讲不看,让学生自己练习,这样会增加事故的概率。

二、通过实训课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文明生产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文明生产的水平也体现着员工的基本素质。实训课学习技能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生产的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班前班后要打扫工作场地周边卫生,保持工作场地干净整洁。其次,机械加工类专业商场现场大都有设备、材料、工具、量具、刀具、原材料和半成品、成品等,物品种类多、数量多。这些都要根据品种、精度、用途等分类放置、整齐排列,要在规定的区域摆放,不能占用人行通道;对精度要求较高、易变形的要根据专业要求,该平放的平放,该立放的立放,避免因为放置不当影响精度;对精密量具一定要按要求放置,不要挤压,要轻拿轻放,避免摔坏;第三,养成良好的生产加工操作习惯。操作机床时不与别人说话,不听耳机,更不能吸烟。第四,下班前一定要彻底擦拭机床,清除铁屑,各种工具按类别放回原处,滑板要归位、导轨要加油、电源要切断等。

三、通过实训课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从学生第一次操作开始实训课教师就要给学生讲解加工质量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成功不成功,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虽然学生只是在做练习,但教师要将学生的加工工件(实做作业)分成优等品、合格品、废品或一、二、三等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我的产品(工作)不是合格就是废品,合格品就可以产生效益,而废品只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学生出现加工废品后,要帮助分析原因,找出预防措施,提高技能水平,减少废品产生。

四、通过实训课培养学生的效益意识

效益也是企业的生命线。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的产生外,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提高效益的其他途径和措施。一是从技术层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例如,机床操作中减少溜板箱或工作台空行程的时间和次数,避免频繁启动机床等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二是树立节约意识,从节约一滴油、一度电、一块棉纱、一块原料等细小方面做起,要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加工成本,成本降低一分钱,效益就提高一分钱。三是按规程使用设备、工具、量具、刀具,延长使用寿命。

五、通过实训课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现代社会生产分工更加细化,除了操作技能以外,更强调从业成员的沟通协作能力。实训课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沟通意识。我们可以将一个课题分为若干子项目,小组内学生互为上、下游加工者,然后各自谈体会;可以跨工种设计课题,让学生自己协调其他工种的教师或学生帮助完成;还可以创造其他环境让学生锻炼沟通协作能力。

六、通过实训课培养学生的爱护设备意识

设备是企业重要的基础条件,使用得当、注意爱护可以延长设备的寿命,也能体现操作者的素养;不注意保养不仅影响设备寿命和精度,也会损害企业和操作者的形象。懂得爱护设备的常识、养成爱护设备的良好习惯是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应有条件。作为实训课教师一要给学生讲解所用设备的使用维护常识,介绍所用设备维护保养的关键部位和标准。二要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爱护设备的良好习惯,按照设备的使用要求进行保养,例如,各种机床早晨低速、导轨加油;加工铸铁时将导轨上的机油擦拭干净,以防研磨导轨;下班前要将大滑板移至尾座一侧,以防导轨变形等。三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例如,用脚踢踏手柄等。四是在寒暑假放假前或较长一段时间不用设备时,要做好防尘、防锈、防变形处理,该加油的加油,该覆盖的覆盖。通过组织学生完成这些工作,培养学生的爱护设备意识。

护理专业精品课程篇10

摘要:本文结合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现,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介绍了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建设、发展、改革及特色等。

关键词:网络技术;精品课程;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我系“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自开设以来,逐步完善了课程档案、丰富了教学资源,2005年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5年5月~2008年5月,本课程组借学院专业人才教学水平评估之东风,加强本课程建设,参照评估标准,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考核方法、工学结合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课程2008年评为山西省省级精品课程。笔者作为本精品课程负责人,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概述如下,以期与同仁共勉。

1本课程的历史沿革

1.1第一阶段(1999-2002):课程开设与定位阶段

本课程开设于2001年,至今已历时8年。主要定位于学院计算机应用、金融、会计电算化等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金融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当时硬件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实施。

本课程组于2003年9月,开始建立课程档案,当时的课程资源只局限在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课件、测试题库等。

1.2第二阶段(2003-2004):教学模式转变阶段

(1)教学模式转变

2003年12月,我院被国家六部委联合确立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4年4月、2004年10月,笔者先后参加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相关培训工程的培训,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及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出“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案”;带领我系专兼职教师全面开展了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至此,计算机教学由传统的学科教育根本性地转向现代的职业教育。

(2)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程组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遵循我院办学理念“理念先导、市场引导、素质主导、实践指导、就业向导”,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以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构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理论够用为度,实践实用为主”的知识体系与技能标准。

(3)课程内容整合

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技术应用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工业、商业、教育等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维护、管理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和必备的能力。

本课程分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概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传输介质与互联设备、计算机局域网、internet技术及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简介、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实践教学包括: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网络协议安装、双绞线制作、双机互联、局域网组建、综合布线、子网规划与划分、internet接入、internet技术应用、杀毒软件的安装与设置、个人防火墙的安装和配置、数据备份与恢复工具的应用以及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本课程以精简理论知识,突出实用部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赢得广大学生的喜爱及校内外专家的认可。

1.3第三阶段(2004-2008):课程改革与完善阶段

(1)师资队伍建设

2004年7~9月,我系组织本课程组相关教师参加国家CeaC网络工程师培训,9名教师获取“网络应用工程师”职业资格,2名教师获取“网页设计师”职业资格,4名教师获取“平面设计师”职业资格。培养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2007年7~12月,我系先后选派本课程组4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锐捷网络公司的网络技术培训,并获取“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及企业网络培训讲师资格。进一步提升了我院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及行业知名度。

(2)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

2004年12月建立我院“计算机网络组网与维护实验室”;

2005年3月建立我院“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

2)国家实训基地

2007年10月申请到“2007年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2008年6月投入使用。

3)校外实训基地

太原市奥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山西省邮电建设总公司

山西华兴科技有限公司

以上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我院师生、中职教师培训、金融等周边行业培训实训。

(3)专业建设

1)专业方向

通过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2001年开始至今,我系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其中增加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供学生在第二学期末进行专业方向选择。

2)新增专业

2004年12月,经过专业论证,我系新增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并于2005年开始招生。

(4)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的教师,针对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对本课程先后选用的《实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应用》等教材进行整合,编写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自编教材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指导教材》。

(5)教学方法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实际网络案例导入。首先让学生明确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并将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的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6)教学组织

在教学组织中,采取分层次、分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良莠搭配,使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通过分层教学对基础不一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实训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取相应层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分组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互相交流、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兴趣诱导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前,课程组教师准备充实、完善的教学案例及实习内容,这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包含一定知识点及技术含量的综合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及实习任务。

2)分组学习

实践课采取分组学习,按课程模块进行分组。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试行以来,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7)考核方式

技能考核:依据课程特色,本课程结合实训大纲及授课进度计划,适时进行考核。

综合考核:按照学院教考分离制度,参加学院期末统考。

资格认证:要求计算机类学生根据专业岗位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考取“网络管理员”、“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具备就业必要的职业技能。

2本课程的建设特色

2.1梯队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005年以来,课程组重新组建了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优良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的所有教师均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取“国家CeaC网络管理员”、“国家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

2.2部级的网络实训基地

2003年12月,我院被国家六部委联合确立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7年10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了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2007年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

2008年6月新建的“网络技术实验室”投入使用。

2.3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本精品课程包含:课程描述、课程大纲(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知识结构图、技能结构图、教案与课件、教学指南、实训指南、教学视频、实训视频、在线测试、教学交流、工学结合等优质教学资源。

2.4易于更新维护的精品课程网站

本课程网站由2005年的传统静态网页制作技术(Dreamweaver)改变为当今比较流行的动态网页设计制作技术(aSp),使网站界面更加人性化。网络资源获取在一个界面完成,更加方便、快捷,网站后台的更新与维护更加容易实现,课程组的教师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更新、添加教学资源。

2.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5.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职业需求为依据,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企业标准,组建“网络技术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

按职业标准,组织课程组教师,参加网管员、网络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认证。

以企业工程案例导入实践教学内容,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按企业要求组织校内实训内容。

结合职业需求,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2)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发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项目

1)与太原奥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针对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训项目:

中小型园区网络构建实训项目

交换机调试案例

路由器调试案例

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实训

2)与山西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联合开发网络技术高级资格认证项目,学生可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综合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5.2工学结合的改革及实际效果

(1)顶岗实习

第5学期开始,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请进来

于2004年9月,成立计算机网络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及金融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指导,并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

(3)走出去

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选派部分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高新技术培训。进而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

(4)毕业设计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毕业前能自主确立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网络维护与管理技能,为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质量控制

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获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根据毕业生反馈意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本课程组及时采取分组、分层教学,效果显著。

3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课程建设经验,笔者认为,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关键,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参考文献